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双相障碍的基本概述及治疗

双相障碍的基本概述及治疗

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也称双相情感障碍,是指临床上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双相障碍一般呈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每次发作症状往往持续一段时间,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大量研究提示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等对本病的发生有明显影响。

(一)遗传与环境因素

1.家系研究双相障碍患者的生物学亲属的患病风险明显增加,患病率为一般人群的10~30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风险也越高,以及有早发遗传现象即发病年龄逐代提早、疾病严重性逐代增加。

2.双生子与寄养子研究研究发现双相障碍的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其中同卵双生子同病一致率为60%~70%,而异卵双生子为20%。寄养子研究也显示,患有心境障碍的亲生父母所生寄养子的患病率高于正常亲生父母所生寄养子的患病率。这些研究充分说明了遗传因素在心境障碍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影响远甚于环境因素。

3.分子遗传学研究心境障碍的疾病基因或易感基因尚需深入研究。分子遗传学研究涉及多条染色体和基因,虽然有不少阳性发现,但目前尚缺乏肯定的研究证据。候选基因研究也未能证实酪氨酸羟化酶基因、多巴胺受体基因、多巴胺转运体基因、多巴胺B羟化酶基因、

5-羟色胺受体基因、单胺氧化酶基因等与本病的明确相关性。

4.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提示,应激、负性生活事件(如丧偶、离婚、婚姻不和谐、失业、严重躯体疾病、家庭成员息重病或突然病故)及社会经济状况缺乏等因素与本病的发病有明显的关系。激性生活事件与心境障碍,尤其与抑郁发作的关系较为密切。

(二)神经生化因素

一些研究初步证实了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及相应受体功能改变,可能与双相障碍的发生有关,证据主要来源于精神药理学研究资料和神经递质代谢研究。

1.5-羟色胺(5-H)假说,该假说认为5-HT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5-HT功能活动增高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阻滞5-HT回收的药物(如选择性5-H再摄取抑制剂)、抑制5-HT降解的药物(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5-HT的前体色氨酸和5-羟色氨酸均具有抗抑郁作用;而选择性或非选择性5-HT耗竭剂(对氯苯丙氨酸与利血平)可导致抑郁。一些抑郁发作患者脑脊液中5-HT的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含量降低,浓度越低,抑郁程度越重,伴自杀行为者比无自杀企图者更低;抑郁发作患者和自杀患者的尸脑研究也发现5-HT或5-羟吲哚乙酸的含量降低。

2.去甲肾上腺素假说该假说认为NE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NE功能动增高能与躁狂发作有关。阻滞NE回收的药物具有抗抑郁作用;酪氨酸羟化酶抑制剂c-甲基酪氨酸可以控制躁狂发作,并可导致轻度抑郁或抑郁障碍状恶化;利血平可以耗竭突触间隙的NE

而导致抑郁。抑郁发作患者中枢NE浓度降低,NE代谢产物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浓度增加;尿中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明显降低,转为躁狂发作时则升高。

3.多巴胺(DA)假说该假说认为DA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DA功能活动增高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阻滞DA回收的药物(安非他酮)、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溴隐亭)、多巴胺前体(-多巴)具有抗抑郁作用;能阻断DA受体的抗精神病药物可以治疗躁狂发作。抑郁发作患者尿中DA 主要降解产物高香草酸水平降低。

4.其他有研究显示上述神经递质相应受体功能的改变以及受体后信号转导系统(如第二信使环磷腺苷酸(cAMP)和磷脂酰肌醇(PI)的改变也参与心境障碍的发病。

(三)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

许多研究发现,双相降碍患者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PA)、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Ir)、下丘脑垂体生长素轴的功能异常;,尤其是HPA 功能异常。研究发现,部分抑郁发作患者血米皮质醇分泌过多分泌昼夜节律改变,无晚间自发性皮质醇分泌抑制,地塞米松不能抑制皮质醇分泌;重度抑郁发作患者脑脊液中促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含量增加。提示抑郁发作HPA 功能异常的基础是CRHL分泌过多。

(四)脑电生理变化

脑电图研究发现,抑郁发作时多倾向于低c频率,躁狂发作时多为高c频率或出现高幅慢波。睡眠脑电图研究发现、抑郁发作患者总睡眠时间减少,觉醒次数增多,快眼动睡眠潜伏期缩短(与抑郁严重程正

相关)。

(五)神经影像改变

双相障碍的影像学改变主要涉及额叶、基底节区、扣带回、杏仁核、海马等与认知和情感调节关系较密切的神经环路损害,也涉及这些脑功能区皮质下白质的微观结构变化,从而出现皮质和皮质下连接损害和脑功能连接损害,最终导致双相障碍的情感症状发作。

二、临床表现

(一)抑郁发作

抑郁发作,概括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三低”症状,但这些重度抑郁发作时典型症状不一定出现在所有的双相障碍患者中。月前认为,抑郁发作的表现可分为核心症状、心理症状群和躯体症状群。发作应至少持续2周,并且不同程度地损害社会功能,或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患者也可能出现一些精神运动性改变、生物学症状及精神病性症状。

1精神运动性改变:

(1)焦虑:焦虑与抑郁常常伴发,表现为莫名其妙地紧张、担心、坐立不安,甚至恐惧。可伴发一些躯体症状,如:心跳加快、尿频、出汗等。

(2)运动性迟滞或激越:迟滞表现为活动减少,动作缓慢,工作效率下降,严重者可表现为木僵或亚木僵状态。激越患者则与之相反,脑中反复思考一些没有目的的事情,思维内容无条理,大脑持续处于紧张状态。由于无法集中注意力来思考一个问题,实际上,思维效率下降,表现为紧张、烦躁不安、难以控制自己,甚至出现攻击行为。

2.生物学症状

(1)睡眠障碍: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早醒,一般比平时早醒2~3小时,早醒后不能再人睡,并发愁一天怎么熬过去,想许多不愉快的事;有的表现为人睡困难,辗转反侧,即使睡着了也感到睡眠不深;少数患者表现为睡眠过多。

(2)食欲下降、性欲减退:抑郁障碍对食欲的影响尤为明显。许多抑郁障碍患者进食很少,自己过去爱吃的饭菜也不吃或只吃几口,食之无味,严重者甚至不愿听到吃饭这些词语,完全丧失进食欲望,体重明显下降。也有的抑郁障碍患者可出现食欲异常增加等情况,过度饮食而导致体重增加;也有两者兼有的情况。相当一部分抑郁障碍患者出现性欲减退、阳痿、闭经等,有些患者勉强维持性行为,但无法从中体验到乐趣。

(3)精力缺失:抑郁障碍患者常诉说“太累了”或“完不成任务”“缺乏动力”,人也显得十分疲劳,常感到精力不足,体力耗竭,能力下降。

(4)其他躯体不适:在抑郁发作时很常见。可有非特异性的疼痛,头痛或全身疼痛,这些疼痛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游走的,有的疼痛较轻,有的难以忍受,相当一体分惠者因疼痛而就诊于综合医院。躯体不适的主诉可涉及各脏器,如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出汗、尿频、尿急、便秘、性欲减退、阳痿、闭经等。这类非特异性症状常在综合医院被诊为各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一般认为躯体不适主诉可能与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和经济状况等有关,主诉较多的患者,社会阶层、受教育程度及经济状况均较低。有的抑郁障碍患者其抑郁

障碍状为躯体症状所掩盖,而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有效,有人称之为“隐匿性抑郁障碍”。这类患者长期在综合医院各科就诊,虽然大多无阳性发现,但容易造成误诊。

3.精神病性症状患者可以在抑郁发作时期出现幻觉和妄想。内容可与抑郁心境相协调,如罪恶妄想,伴嘲弄性或谴责性的幻听;也可与抑郁心境不协调,如关系、贫穷、被害妄想,没有情感色彩的幻听等。

儿童和老年患者的抑郁障碍症状常不典型。儿童患者多表现为兴趣减退,不愿参加游戏,退缩学习成绩下降等。老年患者除抑郁心境外,焦虑、易激惹、敌意、精神运动性迟缓、躯体不适主诉等较为突出,病程较冗长,易发展成为慢性。

(二)躁狂发作

票狂发作的典型临床表现是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三高”症状,可伴有夸大观念或妄想、冲动行为等。发作应至少持续一周并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可给自己或他人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躁狂可一生仅发作一次,也可反复发作。

1.情感高涨情感高涨是躁狂发作的主要原发症状。典型表现为患者自我感觉良好,主观体验特别愉快,生活快乐、幸福;整日兴高采烈,得意洋洋,笑逐颜开。其高涨的情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言语诙谐风趣,常博得周围人的共鸣,引起阵阵欢笑。症状轻时可能不被视为异常,但了解他(她)的人可以看出这种表现的异常性。有的患者尽管心境高涨,但情绪不稳,时而欢乐愉悦,时而激动易怒。部分

患者可表现为易激惹、愤怒、敌意为特征,尤其当有人指责其不切实际的想法时,动辄暴跳如雷、怒不可遏,甚至可出现破坏及攻击行为,但持续时间较短,易转怒为喜或赔礼道歉。

2.思维奔逸患者联想速度明显加快,思维内容丰富多变,自觉脑子聪明,反应敏捷。语量大、语速快,口若悬河、有些自感语言表达跟不上思维速度。联想丰富,概念一个接一个地产生,或引经据典,或高谈阔论,信口开河,由于患者注意力随境转移,思维活动常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致使话题突然改变,讲话的内容常从一个主题很快转到另一个主题,即意念飘忽,严重时可出现“音联”和“意联”。患者讲话时眉飞色舞或手舞足蹈,常因说话过多口干舌燥,甚至声音嘶哑。

3. 活动增多、意志行为增强多为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即内心体验、行为方式与外界环境相协调。患者自觉精力旺盛,能力强,兴趣范围广,想多做事,做大事,想有所作为,因而活动明显增多,整日忙碌不停,但多虎头蛇尾,有始无终。有的表现为喜交往,爱凑热闹,与人一见如故,爱管闲事,爱打抱不平,爱与人开玩笑,爱接近异性;注重打扮装饰,但并不得体,行为轻率或鲁莽(如挥霍、不负责任或不计后果等),自控能力差。患者无疲倦感,声称“全身有使不完的劲”。病情严重时,自我控制能力下降,举止粗鲁,可出现攻击和破坏行为。

4.夸天观念及夸大妄想患者的思维内容多于心境高涨一致。在心境高涨的背景上,常出现夸大观念(常涉及健康、容貌、能力、地位和财富等),自我评价过高,言语内容夸大,说话漫无边际,认为

自己才华出众,出身名门、腰缠万贯、神通广大等,自命不凡,盛气凌人。严重时可达到妄想的程度。有时也可出现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等,但内容多与现实接近,持续时间也较短。

5.睡眠需求减少睡眠明显减少,患者常诉“我的睡眠质量非常高,不愿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睡眠上”终日奔波但无困倦感,是躁狂发作特征之一。

6.其他症状可有食欲增加、性欲亢进,有时则可在不适当的场合出现与人过分亲热而不顾别人的感受。体称检查可发现瞳孔轻度扩大,心率加快,且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等。多数患者在疾病的早期即丧失自知力。

躁狂发作可以有不同的严重程度,临床表现较轻的称为轻躁狂,患者可存在持续数天的心境高涨、精力充沛、活动增多,有显著的自我感觉良好,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轻度挥霍,社交活动增多。有时表现为易激惹,行为较鲁莽,但不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部分患者有时达不到影响社会功能的程度,一般人常不易觉察。若躁狂发作较重,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多与心境协调,但也可不协调),明显影响社会功能者称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

儿童、老年患者常不典型。儿童患者思维活动较简单,情绪和行为症状较单调,多表现为活动和要求增多。老年患者多表现为夸大、狂傲、倚老卖老和易激惹,有夸大观念及妄想,言语多但较啰唆。而情感高涨、意念飘忽及活动增多不明显,病程较为迁延。

在双相障碍的长期自然病程中,始终仅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者很

少见,且这些患者的家族史、病前性格、生物学特征、治疗原则及预后等与兼有抑郁发作的双相障碍相似,故ICD和DSM 两大系统均未将单相躁狂单独分类,而是把所有的躁狂和轻躁狂,即使无抑郁发作都视为双相障碍。

(三)混合发作

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可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如抑郁心境伴以连续数日至数周的活动过度和言语迫促,躁狂心境伴有溯越,即办和本能活动降低等。抑郁症状和躁狂症状也可快速转换,因日而异,甚至因时而异。如果在目前的疾病发作中,两类症状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很突出,则应归为混合性发作。

(四)其他症状

患者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常见的有夸大妄想、被害妄想及关系妄想,幻觉相对少且短暂。这样的精神病性症状内容常与心境高涨等躁狂症状有联系,极少数患者出现木僵症状,患者表现不语不动,面部表情却显欣快,缓解后,患者诉说其思维联想增快等典型躁狂思维。

(三)预后

双相障碍多为急性成亚急性起病,一般呈发作性病程好发于春末夏初。多数患者具有躁狂和抑郁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只有10%~20%的患者仅出现躁狂发作。躁狂发作和混合发作的自然病程是数周到数月,平均3个月左右。有的发作只持续数天,个别可达10年以上。部分版者的病程可呈自限性,轻度发作即便不加治疗也可能在一段时间后自发缓解。躁狂和抑郁的发作没有固定的顺序,可连续多次躁狂发

作后有一次抑郁发作。也可能反过来,或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发作间歇期症状可完全缓解,也有20%~30%的双相I型和15%的双相Ⅱ型患者持续存在情绪不稳。间歇期的长短不一,可从数月到数年。随着年龄增长和发作次数的增加,正常间歇期有逐渐缩短的趋势。首次发作通常继之于应激性生活事件,但以后的发作与精神应激的关系不大。首次发病起病年龄较早,平均发病年龄一般不到30岁,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大多起病于50岁以前。发作频率、复发与缓解的形式均有很大变异。中年之后,抑郁变得更为常见,持续时间也更长。虽然双相障碍有自限性但如果不加治疗或治疗当复发率是相高的。未经治疗的患者中,50%能够在首次发作后的第一年内自发缓解,其余的在以后的时间里缓解的不足1/3,终身复发率达90%以上,约15%的患者自杀死亡,10%转为慢性状态,而长期的反复发作可导致人格改变和社会功能受损。过去一般认为几乎所有躁狂患者都能恢复,现代治疗最终能使50%的患者完全恢复,但仍有少数患者残留轻度情感症状,社会功能也未完全恢复至病前水平。在最初的3次发作,每次发作间歇期会越来越短,以后发作的间歇期持续时间不再改变。

四、诊断要点

双相障碍的诊断主要应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病程及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典型病例诊断一般不困难。密切的临床观察,把握疾病横断面的主要症状及纵向病程的特点,进行科学的分析是临床诊断的可靠基础。河提高诊断的一致性,国内外都制定了诊断标准供参照,如ICD-11、,DSM-5。

1、症状特征躁狂发作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高涨内主要表现,伴有思维奔逸、活动增多、夸大观念及夸大妄颜睡眠需求减少性欲元进、食欲增加等。抑郁发作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为主要表现,伴有兴趣缺乏、快感缺失、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少、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自责白罪、自茶观念和行为、早醒、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性欲减退、抑郁心境晨重晚轻的节律改变等。多数患者的思维和行为异常与高涨或低落的心境相协调

2.病程特征多数为发作性病程,发作间歇期精神状态可恢复病前水平。既往有类似的发作,或病程中出现躁狂与抑郁的交替发作,对诊断均有帮助。

3.、躯体和神经系统捡查以及实验室检查一般无阳性发现,脑影像学检查结果可供参考。家族中特别是一级亲属有较高的同类疾病的阳性家族史。

(二)诊断分型

1.双相障碍双相型[型障碍是仅有一次或多次躁狂或混合发作、又有重性抑郁发作的发作性情绪障碍。躁狂发作是持续至少周的极端情绪状态,表现欣快、烦躁或自我膨胀,伴随个体能量的活动的增加的表现或主观经验,也可能有其他特征性症状如语速快、滔滔不绝难以打断,思维奔逸,自尊或野心的增加,对睡眠的需求减少,注意力分散,冲动或鲁莽行为,以及不同情绪状态(即情绪不稳定)之间的快速变化。混合发作的特点是在绝大多数日子里(至少2周),出现显著的躁狂和抑郁症状之间的混合或非常快速的交替。

双相Ⅱ型障碍是由一种或多种轻躁狂发作和至少一种抑郁发作所定义的发作性情绪障碍。轻躁狂发作是持久的情绪状态(至少4天),其特征为欣快、情绪高涨,易激惹,活动多、话多等。伴随其他特征症状,如精力增加和活动增多,对睡眠的需求减少,言语压力大,想法的转移,注意力分散,注意力不集中或鲁莽的行为。上诉症状一般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且仅体现于个体行为的改变,并不严重到导致功能明显受损。抑郁发作的特征是持续至少2周的抑郁的情绪,兴趣减少,伴有其他症状,如食欲或睡眠改变,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缓,疲劳,无价值或无望或不适当的内疚感,绝望感和自杀倾向。没有狂躁发作或混合发作的既往史。

在ICD-11中,临床上以目前发作类型确定双相障碍的亚型:①目前为轻躁狂;②目前为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③目前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④目前为轻度或中度抑郁;⑤目前为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⑥目前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⑦目前为混合性发作;⑧日前为缓解状态。

2环性心境环性心境障碍是指反复出现轻度心境高涨或低落但不符合躁狂或抑郁发作症状标准。心境不稳定至少2年,其间有轻度躁狂或轻度抑郁的周期,可伴有或不伴有心境正常间歇期,社会功能受损较轻。需排除:①心境变化并非躯体疾病或精神活性物质的直接后果,也非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附加症状;②排除躁狂或抑郁发作,一旦符合相应标准即诊断为其他类型心境障碍。

五、治疗

双相障碍的治疗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综合治疗原则:应采取精神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包括家庭治疗)和危机干预等措施治疗,其目的在于提高疗效、改善依从性、预防复发和自杀、改善社会功能及更好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②个体化治疗原则,个体对精神药物治疗的反应存在很大差异,制订治疗方案时需要考虑患者性别、年龄、主要症状、躯体情况、是否合并使用药物、首发或复发、既往治疗史等多方面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同时,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治疗反应、不良反应以及可能出现的药物相互作用等,并及时调整,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③长期治疗原则:双相障碍几乎终生以循环方式反复发作,应坚持长期治疗原则。治疗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急性治疗期、巩固治疗期和维持治疗期。④心境稳定剂为基础治疗原则:不论双相障碍为何种临床类型,都必须以心境稳定剂为主要治疗药物。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时,在使用心境稳定剂的基础上可谨慎使用抗抑郁药物,特别是具有同时作用于5-HT和NE的药物。

⑤联合用药治疗原则:根据病情需要可及时联合用药。药物联用方式有两种或多种心境稳定剂联合便用,心境稳定剂与笨二氮草类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联合便用。在联合用药时,应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⑥定期检测血药浓度原则:锂盐的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接近,应定期对血锂浓度进行动态监测。卡马西平或丙戊酸盐治疗躁狂的剂量也应达到抗癫痫的血药浓度水平。

1.双相躁狂发作各类躁狂发作均以药物治疗为主,特殊情况下

可选用电抽搐或改良电抽搐治疗。

(1)药物治疗:以心境稳定剂为主。目前比较公认的心境稳定剂主要包括锂盐、碳酸锂)和卡马西平、丙戊酸盐。临床证据显示,其他抗癫痫药(如拉莫三嗪、加巴喷丁)、第二状抗精神病药物(如喹硫平、奥氮平、利培酮与氯氮平等),也具有一定的心境稳定作用,可作为候选的心境稳定剂使用。临床上通常采用药物联合治疗以增加疗效和提高临床治愈率,即在急性期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联合锂盐或丙戊酸盐治疗较单一使用心境稳定剂治疗的疗效更好。

1)锂盐锂盐是治疗躁狂发作的首选药物。治疗躁狂的总有效率约为70%。临床上常用碳酸锂,既可用于躁狂的急性发作,也可用于缓解期的维持治疗。碳酸锂一般起效时间7~10天。急性躁狂发作时碳酸锂的治疗剂量一般为1000~2000mg/d,一般从小剂量开始,3~5天内逐渐增加至治疗剂量,分2~3次服用,宜饭后服用,以减少对胃的刺激。维持治疗剂量为500~750mg/d。老年及体弱者、与抗精神病药合用时剂量应适当减小。

锂盐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较接近,治疗中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治疗反应外,应监测血锂浓度,并根据病情、治疗反应和血锂浓度调整剂量。

2)抗癫痫药:当碳酸锂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碳酸锂治疗时可选用此类药物。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丙皮酸盐(纳盐或镁盐)和卡马西平。丙戊酸盐成人用量可缓增至800~1200mg/d,最高不超过1800mg/d,维持剂量400~600mg/d,推荐治疗血药浓度为

50~120μg/ml。许多研究显示丙戊酸对急性躁狂发作患者的疗效与锂盐相同,在用药第5天后开始起效。丙戊酸盐对混合发作、快速循环发作的疗效与单纯躁狂发作的疗效接近。该药可与碳酸锂联用,但剂量应适当减小。丙戊酸盐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震颤、体重增加等。卡马西平成人用量可缓增至1000mg/d,最高1600mg/d,维持剂量200~600mg/d,推荐治疗血药浓度为4~12μg/ml。卡马西平适用于锂盐治疗无效、快速循环发作或混合发作的患者。该药也可与锂盐联用,但剂量应适当减小,常见不良反应有镇静、恶心、视物模糊、皮疹、再生障碍性贫血、肝功能异常等。

3)抗精神病药物:对严重兴奋、激惹、攻击或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急性躁狂患者,治疗早期可短期联用抗精神病药物,对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急性躁狂患者需要较长时间连用抗精神病药物。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和氟哌啶醇,能较快地控制精神运动性兴奋和精神病性症状,疗效较好,但有诱发抑郁发作的可能,应尽量选择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喹硫平、奥氮平、利培酮、氯氮平等均能有效地控制躁狂发作,疗效较好。在所有抗精神病药物应用于急性躁狂发作的研究中,奥氮平治疗躁狂及混合发作的疗效优于安慰剂,与锂盐、氟哌啶醇、丙戊酸钠疗效相当,而奥氮平联合锂盐或丙戊酸盐的疗效更佳。但要注意过度镇静、直立性低血压、体重增加和糖脂代谢异常等问题。其他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如齐拉西酮、阿立哌唑等均能有效地控制躁狂发作的兴奋症状,治疗急性躁狂发作的疗效均优于安慰剂。齐拉西酮、阿立哌唑所致的高催乳素血症、体重

增加和糖脂代谢异常等不良反应很少见,也较少导致或加重抑郁障碍症状。氯氮平虽对急性躁狂发作的疗效显著,但由于易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如粒细胞缺乏、抽搐发作等),氯氮平和碳酸锂合并治疗可用于难治性躁狂发作。抗精神病药物剂量视病情严重程度及药物不良反应而定。

4)苯二氨革类药物:躁狂发作治疗早期常联合使用苯二氮草类药物,以控制兴奋、激惹、攻击、失眠等症状。对不能耐受抗精神病药的急性躁狂患者可代替抗精神病药物与心境稳定剂合用。在心境稳定剂疗效产生后即可停止使用该类药物,因其不能预防复发,长期使用可能出现药物依赖。

躁狂发作的药物治疗可分为急性治疗期、巩固治疗期和维持治疗期。急性治疗期是为了控制症状、缩短病程。该期治疗应充分,并达到完全缓解,以免症状复燃或恶化。如非难治性病例,一般情况下6~8周可达到此目的。巩固治疗期是为了防止症状复燃、促使社会功能的恢复。该期主要治疗药物剂量一般应维持急性期水平不变。一般巩固治疗时间为3个月左右。如无复燃,即可转人维持治疗期。维持治疗期是为了防止复发,维持良好的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维持治疗应持续多久尚无定论。

(2)电抽搐或改良电抽搐治疗:对急性重症躁狂发作、极度兴奋躁动、对锂盐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可使用电抽搐或改良电抽搐治疗,起效迅速,可单独应用或合并药物治疗,一般隔日一次4~10次为一疗程。合并药物治疗的患者应适当减少药物剂量。

2. 双相抑郁发作

(1)心境稳定剂:随机对照研究证明,碳酸锂治疗双相抑郁存来,平均有效率76%,而且不会导致转相或诱发快速循环发作。故双相抑郁的急性期治疗可单独使用足量锂盐,或在治疗开始时尽快使血锂浓度达到0.8mmol/L以上,是确保有效治疗的重要一步。若已接受一种心境稳定剂足量治疗但抑郁障碍状仍然未获缓解甚至恶化的患者,加用另一种心境稳定剂(锂盐或丙戊酸盐)与加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同样有效,不过两种心境稳定剂联用时患者耐受性较差。一些临床开放性研究提示丙戊酸盐治疗双相抑郁的总有效率约为30%,与安慰剂相比无明显优势,特点是治疗过程中不会产生转相或诱发快速循环发作。

(2)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有两项喹硫平与安慰剂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固定剂量、平行对照为期8周的研究发现,喹硫平300mg组及喹硫平600mg组终点的有效率和缓解率均优于安慰剂,但喹硫平不同剂量组之间的疗效无显著差异。临床研究证实,奥氮平能有效治疗急性双相抑郁发作并预防其短期内转躁。奥氮平联合氟西汀的疗效更优于单用奥氮平。无论单用或合用奥氮平,其转躁率(6%~7%)与安慰剂比较无显著差异。

(3)双相抑郁:治疗中抗抑郁药物的使用问题:治疗双相抑郁障碍时是否加用抗抑郁药物需要充分权衡利弊后慎重决定,因为这样虽然可以缓解抑郁障碍状,但也会促使患者的情感状态转向另一个极端。有报道称与抗抑郁药物相关的转躁率为10%~70%,因此目前有关心境障

碍治疗指南均建议轻至中度的双相抑郁应避免使用抗抑郁药物,而单用心境稳定剂;对那些重度或持续的双相抑郁患者在使用抗抑郁药物后至症状缓解后则应尽快撤用抗抑郁药物。

(二)预防复发

研究发现,经药物治疗已康复的患者在停药后一年内复发率较高,且双相障碍的复发率明显高于单相抑郁障碍,分别为40%和30%。绝大多数双相障碍患者可有多次复发;若在过去的2年中,双相患者每年均有一次以上的发作,主张应长期服用锂盐预防性治疗。服用锂盐预防性治疗,可有效防止躁狂或双相抑郁的复发,且预防躁狂发作更有效,有效率达80%以上。预防性治疗时锂盐的剂量需因人而异,但一般服药期间血锂浓度应保持在0.4~0.8mol/L即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对抑郁障碍患者追踪10年的研究发现,75%~80%的患者多次复发。有人报道抑郁障碍第一次抑郁发作后概率为50%,第2次为75%,第3次为100%,故抑郁障碍患者需要进行维持治疗,预防复发。若第一次发作且经药物治疗临床缓解的患者,药物的维持治疗时间多数学者认为需6个月到1年;若为第二次发作,主张维持治疗3~5年;若为第三次发作,应全病程、长期维持治疗,甚至终身服药。维持治疗药物的剂量应与治疗剂量相同或可略低于治疗剂量,但应嘱患者定期随访观察,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系统对预防本病复发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双向情感障碍

双相障碍 编辑锁定 同义词双向情感障碍一般指双相障碍 本词条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百科名医网提供内 容并参与编辑。 双相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研究发现,躁狂发作前往往有轻微和短暂的抑郁发作,所以多数学者认为躁狂发作就是双相障碍,只有抑郁发作的才是单相障碍。DSM-IV中将双相障碍分为两个亚型,双相I型指有躁狂或混合发作及重性抑郁发作,双相II型指有轻躁狂及重性抑郁发作,无躁狂发作。值得注意的是,双相抑郁未引起临床医生足够重视,有报道37%的双相抑郁患者被误诊为单相抑郁,长期使用抗抑郁药治疗,从而诱发躁狂、快速循环发作,使发作频率增加。 又称 双相情感障碍 英文名称 bipolardisorder,BP 英文别称 Bipolaraffectivedisorder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专家解读 什么是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是心境障碍疾病中的一种,通俗来说就是“情绪的跷跷板”。 医疗百科 致力于权威医学知识的传播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勇丨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撰写 国家卫生计生委 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

目录 1. 1 病因 2. 2 临床表现 1. 3 检查 2. 4 诊断 1. 5 治疗 2. 6 预防 基本信息 又称 双相情感障碍 英文名称 bipolardisorder,BP 英文别称 Bipolaraffectivedisorder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常见症状 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混合发作 传染性 无 双相障碍病因 双相障碍病因未明,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其发病过程。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与双相障碍关系密切的心理学易患素质是环性气质。应激性生活事件是重要的社会心理因素。然而,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目前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双相障碍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双相障碍临床表现 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按照发作特点可以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1.抑郁发作 双相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发作的临床症状及生物学异常相似而难以区分,双相抑郁因表现不典型往往被忽视。正确诊断双相抑郁障碍是合理治疗的前提。两者的治疗方案及预后转归存在明显差异,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双相情感障碍症状和治疗方法

双相情感障碍症状和治疗方法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在情绪上经历了极度的起伏,表现出周期性的欣快和沮丧。这种疾病会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了解其症状和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一、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 1.1 欣快期 在欣快期,患者情绪异常高涨,兴奋度增强。他们可能表现出无比的自信、乐观和活力充沛。他们可能变得话痨,与人亲近,但也可能行为冲动,甚至有权力妄想的表现。 1.2 沮丧期 在沮丧期,患者情绪极度低落,经常感到无助、悲观和自卑。他们可能体验到睡眠障碍、食欲不振和抑郁。沮丧期还可能导致患者对生活失去兴趣,甚至思考自杀。 1.3 转换期 转换期是双相情感障碍的过程中,由欣快期转为沮丧期,或由沮丧期转为欣快期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患者情绪波动非常剧烈,可能会出现焦虑、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产生困扰。 二、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方法 2.1 药物治疗

药物是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常见的药物包括锂盐、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物。锂盐是目前最常用的药物,可有效控制患 者情绪的波动。抗抑郁药则用于缓解患者的沮丧情绪。抗精神病药物 可用于控制患者的兴奋表现。 2.2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恢复非常重要。认知行为疗法(CBT)被广泛认可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CBT,患者可 以学会识别和改变与情绪波动相关的不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另外,支持性心理治疗也能提供患者情绪的支持和理解。 2.3 日常管理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需要进行日常的情绪管理,以控制和减轻症状的 发作。建立稳定的作息时间、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适度的运动和规 律的社交活动对于患者的康复都非常重要。此外,避免或减少应激和 情绪过度激动的环境也能帮助患者稳定情绪。 2.4 家庭支持 家庭支持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至关重要。家庭成员应该学习和理 解患者的症状和需求,并提供情感支持和理解。他们还可以帮助患者 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并监测患者服药情况。 结语: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但通过合理的治疗和管理, 患者可以稳定情绪、改善生活质量。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日常管理

双相情感障碍疗法简介及常用技术

双相情感障碍疗法简介及常用技术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特点是情绪波动剧烈,交替出现抑郁和Mania(躁狂)两种极端情绪状态。这种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此,双相情感障碍的疗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简要介绍双相情感障碍疗法的常用技术。 首先,药物治疗是双相情感障碍的首选疗法。常用的药物包括锂盐、抗抑郁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等。锂盐是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主要药物,它可以稳定患者的情绪,减轻抑郁和Mania的症状。抗抑郁药物主要用于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而抗精神病药物则主要用于控制Mania的症状。药物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通常需要长期服用,以维持病情的稳定。 除了药物治疗,心理疗法也是双相情感障碍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常用的心理疗法技术,它通过改变患者的错误思维和行为模式,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情绪波动。CBT的核心理念是情绪和行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通过教育患者认识到这种关系,并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如认知重构、行为实验等,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习惯,从而减轻症状。 另外,援助式治疗(Interpersonal and Social Rhythm Therapy,IPSRT)是一种针对双相情感障碍的心理疗法。IPSRT的核心理念是稳定患者的生物钟和日常生活节律,以减少情绪波动的发生。该疗法主要通过建立稳定的作息时间表,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社交环境,从而减少情绪波动的发生。此外,IPSRT还注重改善患者的人际关系,通过增强社交支持,减轻患者的压力和负担。 除了药物治疗和心理疗法,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还可以辅以其他的治疗手段,如电击疗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和光疗法(Light Therapy)。ECT 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的抑郁症状,通过电流刺激大脑,引发短暂的癫痫发作,从而缓

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

1双相障碍的概念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P)也称双相情感障碍,一般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躁狂发作时,表现为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而抑郁发作时则出现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活动减少等症状。病情严重者在发作高峰期还可出现幻觉、妄想或紧张性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一般呈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但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每次发作症状往往持续相当时间(躁狂发作持续1周以上,抑郁发作持续2周以上),并对患者的曰常生活及社会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 本指南的诊断分类以中国CCMD-3为主。但在CCMD-3中将躁狂症(反复发作的轻躁狂或躁狂症)作为心境障碍中一独立单元,与双相障碍并列。但在心境障碍的长期自然病程中,始终仅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者实为少见(约1%),且这些患者的家族史、病前人格、生物学特征、治疗原则及预后等与兼有抑郁发作的双相障碍相似。因此,ICD-l0及DSM-Ⅳ分类系统已将之列入双相障碍。此外,CCMD-3与ICD-10将环性心境障碍与双相障碍分列,置于持续性心境障碍中,但除症状较轻及病期较长外,它与双相障碍无本质区别,在DSM-Ⅳ中已将其列入双相障碍中。由于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系列未设躁狂症及环性心境障碍分册,为读者使用方便,本指南将此二疾病单元也列入双相障碍中一并讨论。但不包括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病程中的双相表现。 与抑郁障碍相比,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更复杂,治疗更困难,预后更差,自杀风险更大。因而,长期以来,本病一直受到精神卫生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2双相障碍的流行病学及防治现状 2.1双相障碍的流行概况 1898年,克雷丕林(Kraepelin)首先提出躁狂与抑郁同属一个精神疾病单元,认为躁狂与抑郁交替发作是其主要特征,并命名为躁狂抑郁性精神病(躁郁症)。这是最早的双相概念。1957年,Leorlhard根据长期随访研究资料,将躁狂抑郁症分为单相及双相两个亚组,认为它们可能具有异源性。后来,这一观点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并被反复引用。但20世纪80年代以前,北美精神病学界受Bleuler学术观点的影响,将许多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大多误诊为精神分裂症。至1980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出版的DSM-Ⅲ将双相障碍病程中伴有短期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或抑郁发作与精神分裂症进行了疾病实质性的区分,对双相障碍的正确认别有利于发现其客观的患病率。 诊断概念的变迁、沿用标准的宽严等都曾影响双相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此外,随着抑郁障碍患病率的不断增高以及抗抑郁剂的问世及应用,双相障碍的流行情况也在不断变化。因为抗抑郁剂可促发转躁,不少抑郁障碍患者最后转为双相障碍。Altshuler等(1995)调查发现,35%抑郁症患者接受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转发躁狂或轻躁狂而成为双相障碍,由此增加了双相障碍的患病率。 2.1.1国外双相障碍流行状况 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70~80年代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相障碍终生患病率为3.0%~3.4%,90年代则上升到5.5%~7.8%(Angst,1999)。Goodwin等(1990)报道双相I型患病率为1%,双相I型与Ⅱ型合并为3%,若再加上环性心境障碍则超过4%。双相障碍发病年龄高峰在15~19岁,首次多为抑郁发作,往往一至数次抑郁发作后再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男女性别间患病率相近。25%~50%的双相障碍患者有过自杀行为,11%~19%自杀身亡。年轻患者首次诊断后的第一年内尤其容易发生自杀。有资料显示,本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病率较一般人群增加20%,约40%的患者同时合并有物质依赖。可见,双相障碍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心身健康的精神障碍。 2.1.2中国双相障碍流行情况 目前,我国对双相障碍的流行病学问题还缺乏系统的调查。从现有资料看来,我国不同地区双相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得到的患病率相差悬殊。如中国内地12地区(1982)协作调查发现,双相障碍患病率仅为 0.042%(包括仅有躁狂发作者),而台湾省(1982—1987)在0.7%~1.6%之间,香港特区(1993)男性为 1.5%、女性为1.6%。同为华人地区,台湾与香港较接近,但较大陆高出约35倍。这种差别虽可能与经济和社会状况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学的差别。

双相情感障碍疗法介绍及使用教程

双相情感障碍疗法介绍及使用教程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在情绪上经历 了极端的波动,从欣快的情绪到沮丧的情绪,甚至可能出现幻觉和妄想。这种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因此,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双相情感障碍疗法是一种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综合疗法。药物治 疗主要是通过调整患者的神经递质水平,控制情绪波动。心理治疗则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和插入性治疗等方式,帮助患者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和诊断标准。双相情感障碍的主 要特征是情绪波动的剧烈性。患者在欣快期(Manic Episode)时,可能会表现出 极度兴奋、过度活跃、自信过度等症状。而在抑郁期(Depressive Episode)则会出现情绪低落、失去兴趣、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这种情绪的波动可能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干扰。 在进行双相情感障碍疗法之前,首先需要确诊。通常,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病史 询问和心理评估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对于确诊的患者,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是双相情感障碍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的药物包括锂盐、抗抑郁 药和抗精神病药。锂盐是一种常用的稳定情绪药物,可以减轻情绪波动的频率和强度。抗抑郁药则可以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抗精神病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欣快期的症状,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思维和行为。 除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用的心 理治疗方法,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消极思维模式,并教授他们一些应对技巧,帮助他们改变消极的思维方式。插入性治疗是一种较新的治疗方法,它通过让患者回忆、重新体验一些与情绪波动有关的事件,帮助他们理解和处理这些事件对自己情绪的影响。

双相障碍(双向情感障碍)中药,西药

双相障碍(双向情感障碍)中药,西药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PD)为心境障碍的一种临床亚型,是指既有躁狂发作,也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躁狂发作时,表现为心境高涨,思维奔逸,语言行动增多。病情轻者社会功能无损,或轻度损害,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发作以心境低落,思维缓慢,活动减少等症状为主。严重时也可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一般呈躁狂和抑郁反复、交替发作病程,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双相障碍可分为双相Ⅰ型和双相Ⅱ型:只要目前或病史中有达到诊断标准的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属于双相Ⅰ型;有反复的抑郁发作及轻躁狂发作,但无躁狂发作属于双相Ⅱ型。反复出现躁狂或抑郁发作而无相反相位发作者,称为单相障碍(unipolar disorder,UPD)。 西方国家20世纪70~80年代的双相障碍调查资料显示终生患病率为3.0%~3.4%,而90年代为5.5%~7.8%。美国ECA研究认为双相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0.6%~1.1%(男性0.8%~1.1%,女性0.5%~1.3%),社区样本估计为0.4%~1.6%。1982年国内12地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为0.042%,台湾地区为0.7%~1.6%(1982~1987年),香港特区为1.5%~1.6%(1993年)。港台地区与大陆资料相差约35倍,主要原因可能是方法学和诊断标准的差异有关。 双相障碍相当于中医的“癫狂病”。其中躁狂发作相当于中医的“狂病”,抑郁发作时,相当于“郁病”、“癫病”。癫狂病以情感高涨与低落,躁狂与抑郁交替出现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远在两千多年前《内经》就有癫狂专篇,论述该病的病因,《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脉解》曰:“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癫狂疾也”。《素问·阳明脉解》指出:“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为躁狂发作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创制生铁落饮和针灸治疗本病,首创“与背胞以手按之立快”点穴法治疗。此后《难经》对癫与狂病的不同表现加以鉴别。金代张从正、朱丹溪首次提出该病“痰迷心窍”的病因病机学说。

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在 情感表达和情绪调节方面存在明显的波动。这种疾病常常被误认为是 情绪波动的一种正常变化,因此诊断和治疗方面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探讨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 地管理这一疾病。 一、诊断 1.1 症状描述 双相情感障碍的主要症状包括情绪波动、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跃、冲动行为等。患者通常会经历两种极端情绪状态:抑郁期 和Mania期。抑郁期患者会感到极度的悲伤、自责、缺乏动力,Mania 期则表现为异常兴奋、冲动和冒险行为。 1.2 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测试 在进行诊断之前,医生需要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测试,以 排除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的症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某些物质滥用 和服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导致类似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因此医生需要 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用药情况。 1.3 心理评估 心理评估是确定双相情感障碍的重要步骤之一。心理学家常常通过 面谈、问卷调查和行为观察等方式进行评估,以了解患者情绪和行为

的特点。此外,采用标准化的心理评估工具,如巴布鲁斯双相障碍量 表(BDI)、曼尼阿德勒的双相标志判断量表等,可以辅助医生进行诊断。 二、治疗 2.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管理双相情感障碍的有效方法之一。常用的药物包括锂盐、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物。锂盐可以有效地控制Mania期的症状,减轻情绪波动;抗抑郁药能缓解抑郁期的症状,改善情绪;抗精神病 药物则有助于防止Mania期的再次发作。然而,药物治疗需要医生根 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症状进行个体化制定。 2.2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在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认知行为疗 法(CBT)和插入性治疗被认为是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CBT可以帮 助患者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建立健康的情绪调节策略; 插入性治疗则注重患者与治疗师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安全的治疗环 境来促进患者的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 2.3 睡眠管理 睡眠不良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而且睡眠质量的改 善对于疾病的稳定也非常重要。因此,合理的睡眠管理对于治疗双相 情感障碍至关重要。建立规律的睡眠时间表、避免过度兴奋性的活动 和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等都是有效的睡眠管理方法。

双相情感障碍疗法简介及应用指南

双相情感障碍疗法简介及应用指南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在情绪上经历 了极度的波动,从情绪低落、抑郁到情绪高涨、兴奋,这种情绪波动往往会对患者的生活和社交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为了帮助患者管理和控制这种情绪波动,双相情感障碍疗法被广泛应用。 双相情感障碍疗法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结合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生 活方式的改变。药物治疗是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的基础,常用的药物包括锂盐、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物等。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患者稳定情绪,减轻症状,并预防复发。然而,药物治疗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心理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和插入式治疗(Interpersonal Therapy,IPT)等。CBT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模 式和行为习惯,来减轻抑郁和控制情绪波动。IPT则注重改善患者的人际关系,通 过提升社交技巧和解决人际冲突,来减少情绪波动的触发因素。 除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患者的生活方式也需要做出一定的改变。规律的作 息时间、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适度的运动可以帮助患者维持稳定的情绪状态。此外,避免过度的压力和情绪激动也是非常重要的,患者可以学习一些应对压力和情绪的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和冥想等。 在应用双相情感障碍疗法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首先,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症状和生活情况等。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医生会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心理治疗方法,并与患者进行详细的讨论和解释。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定期与患者进行随访,了解病情的变化,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当然,双相情感障碍疗法并非万能的,对于一些严重的病例,可能需要进行其 他治疗方法,如电击疗法或手术治疗等。此外,患者家属的支持和理解也是非常重

双相障碍的基本概述及治疗

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也称双相情感障碍,是指临床上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双相障碍一般呈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每次发作症状往往持续一段时间,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大量研究提示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等对本病的发生有明显影响。 (一)遗传与环境因素 1.家系研究双相障碍患者的生物学亲属的患病风险明显增加,患病率为一般人群的10~30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风险也越高,以及有早发遗传现象即发病年龄逐代提早、疾病严重性逐代增加。 2.双生子与寄养子研究研究发现双相障碍的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其中同卵双生子同病一致率为60%~70%,而异卵双生子为20%。寄养子研究也显示,患有心境障碍的亲生父母所生寄养子的患病率高于正常亲生父母所生寄养子的患病率。这些研究充分说明了遗传因素在心境障碍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影响远甚于环境因素。 3.分子遗传学研究心境障碍的疾病基因或易感基因尚需深入研究。分子遗传学研究涉及多条染色体和基因,虽然有不少阳性发现,但目前尚缺乏肯定的研究证据。候选基因研究也未能证实酪氨酸羟化酶基因、多巴胺受体基因、多巴胺转运体基因、多巴胺B羟化酶基因、

5-羟色胺受体基因、单胺氧化酶基因等与本病的明确相关性。 4.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提示,应激、负性生活事件(如丧偶、离婚、婚姻不和谐、失业、严重躯体疾病、家庭成员息重病或突然病故)及社会经济状况缺乏等因素与本病的发病有明显的关系。激性生活事件与心境障碍,尤其与抑郁发作的关系较为密切。 (二)神经生化因素 一些研究初步证实了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及相应受体功能改变,可能与双相障碍的发生有关,证据主要来源于精神药理学研究资料和神经递质代谢研究。 1.5-羟色胺(5-H)假说,该假说认为5-HT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5-HT功能活动增高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阻滞5-HT回收的药物(如选择性5-H再摄取抑制剂)、抑制5-HT降解的药物(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5-HT的前体色氨酸和5-羟色氨酸均具有抗抑郁作用;而选择性或非选择性5-HT耗竭剂(对氯苯丙氨酸与利血平)可导致抑郁。一些抑郁发作患者脑脊液中5-HT的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含量降低,浓度越低,抑郁程度越重,伴自杀行为者比无自杀企图者更低;抑郁发作患者和自杀患者的尸脑研究也发现5-HT或5-羟吲哚乙酸的含量降低。 2.去甲肾上腺素假说该假说认为NE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NE功能动增高能与躁狂发作有关。阻滞NE回收的药物具有抗抑郁作用;酪氨酸羟化酶抑制剂c-甲基酪氨酸可以控制躁狂发作,并可导致轻度抑郁或抑郁障碍状恶化;利血平可以耗竭突触间隙的NE

双相情感障碍症状和治疗策略

双相情感障碍症状和治疗策略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其特征 为情绪波动剧烈且周期性。患者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会经历情绪低落和 情绪高涨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分别称为抑郁期和躁狂期。本文将讨 论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以及针对该疾病的治疗策略。 一、症状描述 在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期,患者会感到极度的悲伤、绝望和无助。 他们可能会失去兴趣和参与到平时喜爱的活动中,精力下降,睡眠障碍,食欲减退或增加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患者常常自责、感到愧疚,并思考生命没有意义的问题。他们可能出现自杀倾向,并对生活失去 希望。 然而,在双相情感障碍的躁狂期,患者的情绪和行为则完全相反。 他们兴奋、冲动、自负,并有高度的能量水平。躁狂患者的自我评估 常常过高,他们可能会暴露出冲动购物或举债的行为,且很少需要休息。患者言谈飞扬,注意力难以维持并可能涉及到危险和冒险的活动。 二、治疗策略 1. 药物治疗:药物是管理双相情感障碍的主要方式之一。常用的药 物包括锂盐、抗抑郁药物和抗精神病药物。锂盐是治疗躁狂和抑郁的 一线药物,可以稳定患者情绪。抗抑郁药物通常在抑郁期使用,有助 于缓解抑郁症状。抗精神病药物则有助于抑制躁狂发作。

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另一个关键组成部分。认知行为疗法和插图行为疗法被广泛用于帮助患者了解和处理其情绪 波动。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掌握应对技巧,调整消极情绪,管理压 力以及改善睡眠和饮食习惯。 3. 日常生活管理: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需要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和充足 的休息。他们可以通过建立固定的作息时间、合理安排工作和学习计划、保持健康的饮食和规律的锻炼来改善症状。此外,避免酗酒和滥 用药物也是非常重要的。 4. 社会支持: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人往往需要得到来自家人和朋友 的支持和理解。他们可以加入支持小组或寻求心理咨询,以便获得与 同样疾病患者的交流和建议。社会支持不仅有助于减轻患者的孤独感,还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诀别。 总结起来,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情绪波动剧烈的心理疾病。抑郁期 和躁狂期是其两个主要的症状状态。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和社会支持。只有综合使用这些治疗策略,患者才能够 获得症状缓解、情绪稳定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机会。如果你或者你身边 的人患有双相情感障碍,请尽早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支持。

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双相情感障碍)

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双相情感障碍) 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双相情感障碍) 概述: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特征为患者情感波动幅度较大,交替出现抑郁和躁狂两种状态。本指南旨在提供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的指导,以便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管理的水平。 一、定义 双相情感障碍指的是患者在生理、情感和认知等多个方面出现异常变化,交替表现为抑郁和躁狂的周期性情感状态。 二、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五版(CCMD-5)的诊断标准,双相情感障碍的主要症状包括: 1. 抑郁期症状: - 持续的抑郁心境 - 对平日感兴趣或愉悦的事物明显丧失兴趣或愉悦感 - 失眠或过度睡眠 - 负罪感或自责感 - 注意力不集中或决策困难

- 意欲降低或疲乏感 - 减少或增加食欲 2. 躁狂期症状: - 持续心境持高或愉悦 - 高度自信或自大 - 思维跳跃或话语过多 - 躁动不安或过度活跃 - 注意力不集中或决策冲动 - 失眠或减少需要睡眠 - 不适当或过分增加的活动 三、治疗原则 针对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应遵循以下原则: 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病程和健康状况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综合治疗: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以提高疗效和预防复发。 3. 早期干预:在症状出现早期尽早进行干预,有助于减轻病情和改善预后。

四、药物治疗 在药物治疗中,有多种药物可供选择,包括锂盐、抗癫痫药物、抗 精神病药物和抗抑郁药物等。具体选择药物应根据患者的症状、病程 以及患者个体化的因素而定。 五、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在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常用的心理治疗 方法包括认知行为治疗(CBT)、插入治疗(IPSRT)和家庭治疗等。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管理情绪、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和战胜心理困扰。 六、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在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和预防复发中具有重要作用。 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远离不良嗜好、进行有氧运动、避免剧 烈运动等。 七、康复管理 康复管理包括定期复诊、药物管理、心理支持和社会康复等。患者 应参与康复管理计划,遵守医生的治疗建议,并积极参与家庭和社区 的康复服务。 结论: 通过本指南,医务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 和治疗指南,以提高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精神 障碍的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促进公众对精神健康的认识和

双相情感障碍疗法与技术介绍

双相情感障碍疗法与技术介绍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在情绪上会经 历极度的波动,从极度兴奋和冲动的情绪状态(称为躁狂)到极度低落和消沉的情绪状态(称为抑郁)。这种情感波动会对患者的生活和人际关系造成严重的影响。为了帮助患者应对和管理这种情感波动,双相情感障碍疗法和技术应运而生。 双相情感障碍疗法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结合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生 活方式管理。药物治疗通常包括抗精神病药物和稳定剂,以控制患者的情绪波动。心理治疗则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援助性心理治疗等方法,帮助患者认识和改变不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管理则包括规律的作息时间、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适度的运动,以维持身体健康和情绪稳定。 除了传统的疗法方法,现代技术也开始在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之一是认知行为疗法的电子化,即通过手机应用程序或在线平台提供心理治疗。这种电子化的治疗方式可以让患者随时随地接受治疗,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患者可以使用这些应用程序记录自己的情绪波动、思维模式和行为,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感状态,并学会应对和管理情绪。 另一个现代技术在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中的应用是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 称VR)。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创造出逼真的虚拟环境,让患者身临其境地体验各种 情绪状态。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患者可以在受控的环境中学习和练习情绪调节的技巧,提高应对情感波动的能力。虚拟现实还可以用于模拟社交场景,帮助患者克服社交焦虑和人际交往困难。 除了虚拟现实,生物反馈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中。生物反 馈技术通过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如心率、呼吸等),并将这些指标以可视化或听觉化的方式呈现给患者,帮助他们认识和调节自己的生理反应。例如,当患者处于躁狂状态时,他们的心率和呼吸会加快,生物反馈技术可以提醒患者注意自己的生理反应,并采取相应的调节措施,以达到情绪的平衡。

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和治疗建议

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和治疗建议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又被称为躁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特点是情感波动的极度剧烈和不可控制。患者在不同的时期会经历情绪高涨(躁狂期)和情绪低落(抑郁期)两种极端状态。本文将介绍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和治疗建议。 一、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 1. 躁狂期症状 躁狂期是双相情感障碍的典型症状之一,患者在这个阶段会出现情绪高涨、兴奋、多动和冲动的行为。具体症状包括: - 心情极度愉快、自信和兴奋; - 思维加速、话语增多和跳跃式思维; - 身体活动增加,无法安静下来; - 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易转移; - 夸大自我、自恋和自大; - 行为冲动,可能会进行高风险活动。 2. 抑郁期症状 抑郁期是双相情感障碍的另一典型症状,患者在这个阶段会出现情绪低落、消沉和缺乏活力的表现。具体症状包括: - 悲伤、焦虑和绝望心情;

- 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和乐趣; - 精力不济、疲倦和睡眠障碍; - 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 - 自责、无用感和消极思维; - 对未来缺乏希望,可能产生自杀念头。 3. 快速循环双相障碍 快速循环双相障碍是指患者在1年内发生4次或以上的躁狂期和/或 抑郁期。这种情况下,情绪波动速度更快,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状况 带来更大的影响。 二、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建议 1. 药物治疗 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治疗主要通过稳定情绪、控制症状。常用的药 物包括锂盐、抗精神病药物和抗抑郁药物。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 2.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双相情感障碍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常见的心理治疗方 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插图治疗、社交节律治疗等。这些方 法可以帮助患者学会管理情绪,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改善日常生活 质量。

双相情感障碍的常见症状和治疗方法

双相情感障碍的常见症状和治疗方法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又称为躁郁症,是一种严重的 心理疾病,其特征是周期性的情绪波动,包括情绪高涨和情绪低落。 这种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交能力。在本文中,我们将探 讨双相情感障碍的常见症状和治疗方法。 双相情感障碍的常见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情绪高涨期: 情绪高涨期是双相情感障碍的一种表现形式。患者在这个阶段常常 表现出极度兴奋和活力,情绪激动不安,思维加速,并有时会出现冲 动行为。他们可能会有异常的活动力,失眠、失去食欲,但仍然保持 高度的精力和活跃度。此外,患者可能会过度自信,言行冲动,并且 很难安静下来。 2. 情绪低落期: 情绪低落期是双相情感障碍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这个阶段,患者 会感到极度的沮丧和无助,失去对生活的兴趣,并经常出现自杀念头。他们可能会感到疲倦、精力不足,睡眠质量下降,食欲减退,注意力 不集中。情绪低落期通常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会导致患者在日常生活 中产生负面的思维模式,影响正常的社交和工作功能。 3. 混合状态:

混合状态是指患者在情绪高涨期和情绪低落期之间频繁切换的状态。患者可能会同时表现出两种状态的症状,例如情绪激动和沮丧、易怒 和冷漠等。这种状态常常导致患者感到极度的困扰和不安。 为了帮助患者缓解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以下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双相情感障碍管理的重要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锂盐、 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物。锂盐是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主要药物,可 以减轻情绪波动的频率和强度。抗抑郁药可以缓解情绪低落症状,而 抗精神病药物可以减少情绪高涨症状。 2.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在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中也非常重要。认知行为疗法(CBT)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它帮助患者认识和改变负面的思维 模式,并通过行为改变来调整情绪。另外,家庭疗法和社交支持也对 帮助患者建立稳定的社交关系和获得更好的支持网络起到积极的作用。 3. 生活方式管理: 生活方式的调整对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和预防非常重要。良好的睡 眠质量是缓解症状的关键,患者应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和睡眠环境。 此外,合理的饮食习惯和定期的运动也能够有助于调节情绪和提升患 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总结起来,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常常经历情 绪高涨期、情绪低落期和混合状态。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

双相情感障碍病症及药物疗法

双相情感障碍病症及药物疗法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也被称为躁郁症,是一种严重 的精神疾病,其特征是情绪波动剧烈,从极度躁动到极度抑郁。这种 情感起伏对患者的生活和心理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双相情感障碍病症的症状表现及药物疗法。 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通常可以分为两个极端:躁狂和抑郁。 一方面,躁狂期的患者表现出过度活跃、情绪高涨和多动症状,甚 至可能出现冲动行为、易怒和轻度幻觉。他们会感到不需要休息就能 保持高度的能量水平,并表现出与现实脱节的思维和言行。他们可能 会大量购物、饮食过度,或者变得冲动且冒险。然而,这种躁狂情绪 并不持久,往往会迅速转换为另一个极端。 另一方面,抑郁期的患者则经历到极度的情绪低落、消极思维和对 生活失去兴趣的感觉。他们可能会感到极度疲惫、自责、无助和绝望,并且可能出现睡眠障碍和食欲减退等身体症状。抑郁期的患者常常感 到无法从负面情绪中摆脱出来,这可能会导致思考和决策能力的下降,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针对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是管理双相情感障碍的主要方法之一。常用的药物包括锂盐、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物。锂盐是一种常用的抗躁药,可稳定患 者情绪并减少躁狂发作的次数和严重程度。抗抑郁药在缓解抑郁症状 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但需警惕其可能引发躁狂发作的风险。抗精神

病药物主要用于控制躁狂症状,但也可能导致一些副作用,如手颤和 肌肉僵硬。 此外,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认识和管理情绪变化。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CBT,患者可以学 习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并掌握应对情绪波动的策略。家庭疗法 也被广泛用于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通过解决患者家庭关系中的问题 来减轻症状并促进康复。 药物疗法和心理治疗通常会结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治疗的 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患者和医生之间的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患者个体化的症状和需求,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进 行定期的随访和调整。 总的来说,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复杂而严重的精神疾病,对患者的 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是管理双相 情感障碍的主要方法,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经过医生的指导和监督。尽管治疗过程可能存在一些挑战,但早期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可以显 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情绪稳定。

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和干预措施

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和干预措施双相情感障碍,即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严重 的心理疾病,其特点是情绪波动极度,从极度沮丧、绝望到过度兴奋、狂躁,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均产生负面影响。本文将介绍 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和干预措施。 一、症状描述 1. 双向情感波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在两极之间快速转换, 常常出现长时间的沮丧期和过度兴奋期。沮丧期表现为持续的悲伤、 失去兴趣和愉悦感,甚至出现自杀念头。过度兴奋期则表现为情绪异 常高涨、自我感觉良好、极度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 2. 精神行为异常: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过度兴奋期可能出现冲动行为,如无节制的购物、过度性欲、不切实际的商业决策等。而在沮丧 期则可能出现社交退缩、人际关系紧张等。 3. 心境不稳定:患者情绪波动频繁,常常无法自控,可能会突然转 变为极度愤怒、易怒或暴力行为。 4. 精神病性症状:在情绪波动的过程中,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也可能 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二、干预措施

1. 药物治疗:药物是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主要手段之一。常用的药 物包括锂盐和抗精神病药物等。药物能够稳定患者情绪,减少情绪波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的恢复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和个人心理辅导等都可以帮助患者调节情绪,改善心境稳定性。 3. 生活规律调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应该建立稳定的生活规律,包 括固定作息时间、合理饮食、健康运动等。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能够 帮助患者维持情绪的稳定。 4. 支持系统建立:身边的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他们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帮助患者度过困难时期。 5. 避免刺激物: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应该避免刺激性的食物和饮品, 如咖啡、酒精等,这些物质可能会加剧患者的情绪波动。 6.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出现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患者应该及早寻 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专业医生能够进行全面的评估,制订相应的 干预措施。 总结: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疾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 重的影响。在了解该疾病的症状和干预措施后,患者和家人可以更好 地面对这一问题,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方法

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方法 最近有许多的明星都死于抑郁症,其实抑郁症只是心里疾病的一种,你们知道什么叫双相情感障碍吗?双相情感障碍能治愈吗,其实生活中许多的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患上了双相情感障碍,今日就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吧! 了解双向情感障碍 双向情感障碍以重度抑郁症为多见,该症状主要是介于两种极端的心情表现,即长久性的心情低落或心情高亢、狂躁等症状。 患者处于心情低落期时的详细表现有:消沉、封闭、邋遢、懒散、思维迟缓、兴奋不起来、无价值感、无爱好感、对前途无望且常伴有轻生的念头;患者处于狂躁期时的详细表现有:心情高涨、思维奔逸、高谈阔论、说话漫无边际、活动曾强、爱凑喧闹、虎头蛇尾、好管闲事等,严峻者伴有攻击行为。 双向情感障碍的自我治疗方法 目前对于双向情感障碍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多以药物的治疗为主。重塑心灵心理康复中心李宏夫老师指出双向情感障碍的患者彻底康复,仅依靠药物治疗是治标不治本的,唯有结合专业的心理治疗才能获得 真正的痊愈。 双向情感障碍虽然是较为简单的一种疾病,但也有轻、重之分。对于轻度双向情感障碍症状的患者,是完全可以在不帮助药物的状况下,通过心理行为矫正得到改善且痊愈。以下便是重塑心灵心理康复中心 李宏夫老师列出的一项双向情感障碍的自我治疗方法,供患者参考。 双向情感障碍的自我治疗方法一:净化练习 净化练习是可以关心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剔除旧有思想,转变固有思维模式,从而净化内心的练习方法,效果特别明显,比较简洁、明白。 净化练习主题一:我所看到的(事物)本身不具任何意义。 练习方式:环顾四周,对所看到的事物或现象随机取样加以描述。

如:看到了桌子,我们就通过这个主题练习在心中默念或说出来;“我看到的这个(桌子)本身不具任何意义”,看到椅子,我们就说“我看到的这个(椅子)本身不具任何意义”,看到电脑,我们就说;“我看到的这个(电脑)本身不具任何意义”,看到墙壁、地板、茶几、沙发等等,我们同样依照上述的方式进行练习,若是人在外环境中,也是同样方式练习。 留意事项 1、李宏夫老师指出,做这个练习时,对于你着眼的对象不要有差别对待,要保持一视同仁,不要由于这个事物自己不喜爱就回避不做,相反,更不要由于这个事物自己喜爱就刻意多做,要公平对待。 2、净化练习每天三至五次,每次三至五分钟,练习一周。 3、净化练习不是思索的练习,故进行此练习时,肯定不要陷入规律思索,不要试图用头脑想清晰自己正在进行的主题练习,只是按部就班去操练。 4、若你对此练习产生剧烈的抗拒或焦虑症感,请停止练习。 双向情感障碍的自我治疗方法二:静心 静心方法是可以清除负面心情,放开内心,找回生命的本真,你将能接纳自己,接纳社会,获得轻松和欢乐。从身体的层面来说,静心更可以修复身体机能及植物神经,它所能带来的功效甚至是一些药物无法达到的。对于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的治疗来说,静心是必不行缺的方式。这里的静心方法,是由老师为大家供应一种简洁、有用的静心方法“观息法”,此方法是心灵重塑疗法中的一种方法。 练习概要 1、找一处宁静不被打搅的环境。 2、双腿盘坐,闭上双眼,将留意力放在呼吸上。(注:抬头、挺腰,不要倚靠) 3、只是专注鼻孔呼吸的进出,不做主观头脑的推断。 4、无论消失什么想法、念头、感受或心情,都不去管它,让它自

双相情感障碍疗法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技术

双相情感障碍疗法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技术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特点是情绪波动剧烈,从极度的兴奋和欣快(Mania)到极度的沮丧和低落(Depression)。这种情感波动常常对患者的生活和人际关系造成严重的影响。双相情感障碍疗法是一种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旨在帮助患者控制情绪波动,提高生活质量。 双相情感障碍疗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协同作用来达到稳定患者情绪的目的。药物治疗是双相情感障碍的主要治疗手段,常用的药物包括锂盐、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这些药物可以调节脑内神经递质的平衡,减轻患者的情绪波动。然而,药物治疗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此心理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心理治疗在双相情感障碍疗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心理治疗的目标是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情绪波动,掌握应对策略,提高情绪稳定性。其中,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最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CBT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对情绪波动的影响,从而改变负性的思维模式和不良的行为习惯。 在认知行为疗法中,患者与治疗师一起探索和分析自己的情绪波动过程,了解导致情绪波动的触发因素和维持因素。患者通过与治疗师的互动,学会应对负性情绪和控制冲动的技巧。治疗师还会教授患者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 除了认知行为疗法,双相情感障碍疗法中还有其他一些心理治疗方法。例如,插图治疗(Interpersonal Therapy)可以帮助患者改善人际关系,减轻人际冲突对情绪的影响。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可以帮助患者的家人了解双相情感障碍,并提供支持和帮助。此外,心理教育也是双相情感障碍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