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冷球蛋白

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冷球蛋白

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冷球蛋白
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冷球蛋白

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冷球蛋白(cryoglobulin)是指血浆温度降至4~20℃时,发生沉淀或胶冻状,温度回升到37℃时,又溶解的一类球蛋白。正常血清仅含微量的冷球蛋白,当其浓度超过100mg/L时,称为冷球蛋白血症(cryoglobulinemia)。本病可分为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是指血中存在冷球蛋白,但无明显的病因可寻)和继发性冷球蛋白血症。血清冷球蛋白增高者伴有肾小球病变,称之为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renaldamageduetocryoglobulinemia

疾病概述

冷球蛋白(cryoglobulin)是指血浆温度降至4~20℃时,发生沉淀或胶冻状,温度回升到37℃时,又溶解的一类球蛋白。血清冷球蛋白增高者常伴有肾小球病变,称之为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renaldamageduetocryoglobulinemia)。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以青年人及中年人为多见,女性较男性略多。

正常血清仅含微量的冷球蛋白,当其浓度超过100mg/L 时,称为冷球蛋白血症(cryoglobulinemia)。本病可分为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是指血中存在冷球蛋白,但无明显的

病因可寻)和继发性冷球蛋白血症。血清冷球蛋白增高者常伴有肾小球病变,称之为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症状体征

1.冷球蛋白血症的基本类型分为3种:

(1)单克隆型冷球蛋白血症(Ⅰ型):免疫球蛋白中以IgM为

最多见,依次为IgG、IgA及轻链蛋白。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及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占50%),其他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及少数自身免疫性疾病(占25%),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约占25%。这型最常见于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患者血中白细胞计数会错误的增加,这是因为大聚合物的形成。

在37℃时红细胞沉降率比在室温下快。C4的浓度比C3

明显降低。

(2)单克隆-多克隆型冷球蛋白血症(Ⅱ型):血清中含有一

种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具有抗多克隆免疫球蛋白的活性,此种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多为IgM,其次为IgG及IgA,故构成IgM-IgG型、IgG-IgG及IgA-IgG型免疫复合物。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及其他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60%~70%),自身免疫性疾病(30%)及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者占10%。这型常与肾小球疾病、感染性疾

病(病毒或细菌,特别是丙型肝炎病毒)有关,在伴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冷球蛋白和肾沉淀物中发现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和丙型肝炎病毒RNA。干扰素α的治疗可暂时改善其临床症状。据估计,50%~75%的患者有潜在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3)多克隆型冷球蛋白血症(Ⅲ型):血清中含有两种或以上的克隆Ig,构成IgM-IgG、IgM-IgG-IgA等复合物。多见于慢性感染(如HCV感染)及自身免疫性疾病(30%~50%),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10%~15%),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者占40%。Abrahamian等经病例对照分析发现,HCV阳性的肝移植者,20%合并有Ⅲ型冷球蛋白血症,临床常见有紫癜和肾小球肾炎,病理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2.冷球蛋白血症的临床表现

(1)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以青年人及中年人为多见,女性较男性略多。当患者遇寒冷体表温度降低,肢端血管中的冷球蛋白发生沉淀或呈胶冻状,堵塞了毛细血管,并使血管壁发生缺血性坏死及血管痉挛,皮肤出现紫癜及寒冷性荨麻疹为最多见,部分病人可出现雷诺现象。病人可有关节痛、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周围神经炎(如感觉异常及麻木)及血管炎综合征等。个别患者可有冷球蛋白血症性小腿溃疡,主要是由于皮肤的血管炎所致。

(2)肾损害的临床表现:急性肾损害多见于Ⅲ型冷球蛋白血

症,症状似急性肾小球肾炎,部分病人呈急性肾功能衰竭。

慢性肾损害多见于Ⅱ型冷球蛋白血症,以持续性无症状性

蛋白尿和血尿及肾病综合征为主要表现。有不同程度的肾

功能减退,后期发展至慢性尿毒症。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疾病病因

冷球蛋白血症主要原因是由于在寒冷条件下,多种疾病患

者的循环中会出现异常的免疫球蛋白,包括SLE、急性链

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系统性血管炎、白血病、丙型肝

炎和其他急性和慢性的感染、舍格伦综合征,

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和多发性骨髓瘤。引起肾小球

肾炎发展的因素有赖于冷球蛋白的活性,而皮肤血管炎需

要冷球蛋白和类风湿因子的活性。这提示皮肤和肾脏血管

炎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但共同的特点是在寒冷条件刺激

下免疫球蛋白凝固并沉积于全身中小血管而引发血管炎性

疾病。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病理生理

冷球蛋白血症主要是由于循环免疫复合物和补体在全身中

小血管的沉积所致的血管炎。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Ⅱ型和

Ⅲ型的肾病变发生率较高,尤其是Ⅱ型更常见。这些冷球

蛋白多数为抗原抗体复合物,随血流到达肾脏,沉积于肾

小球毛细血管壁,激活补体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其发病

机制与免疫复合物肾小球肾炎相似。某些病人除上述机制

之外,非免疫因素也参与发病,如肾小球毛细血管腔内有

血栓堵塞,内含冷球蛋白,而无补体成分。在皮肤和肾内

血管炎的冷球蛋白血症患者中,毛细血管壁沉积有IgG及

IgM,很少见到补体成分。认为这些病变可能是直接由冷

球蛋白所引起。冷免疫球蛋白相关的肾小球肾炎的发展,

可能与网状内皮系统Fc受体功能的缺陷有关。如果循环中

冷球蛋白浓度超过1g/dl,肾脏疾病是十分常见的。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诊断检查

诊断:首先应肯定血中冷球蛋白是否增高,作出冷球蛋白

血症的诊断,临床上出现皮肤紫癜及荨麻疹,或有雷诺现

象、关节痛,肝、脾、淋巴结肿大及周围性神经炎等表现,可确定冷球蛋白血症诊断。之后,可进一步作出分型;结

合临床及化验查明病因,再作出原发性和继发性冷球蛋白

血症的诊断。如伴有肾损害,应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肾活检情况诊断本病。

实验室检查:

1.血清蛋白电泳γ球蛋白增高,免疫球蛋白(尤其是IgG、IgM)增高,类风湿因子阳性,C3降低及血沉增快。

2.冷球蛋白测定根据冷球蛋白在4℃沉淀,25~30℃聚合,37℃溶解的特性,以EDTA或草酸钠抗凝,用37℃注射器取血,经离心沉淀后分离血浆,加少量叠氨钠防腐,将血浆分装入2支Wintrobe分血管中,测定管置4℃冰箱中,对照管置37℃暖箱中,置72h,测定管出现沉淀而对照管无沉淀为阳性。再将冷沉淀物中的冷球蛋白作定量测定。

其他辅助检查:

1.光学显微镜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本病患者,肾脏活检光学显微镜下,通常发现一些肾小球内有广泛的毛细血管增生或肾小球毛细血管损害伴新月体形成大量的内皮下沉积物以及大而圆的管腔内血栓。这些血栓为大的内皮下沉积物,或是冷球蛋白在管腔内的沉积,有时候在单核细胞内沉积。通过非特异性酯酶染色发现,这些损害在这些细胞内是很常见的。1/3的肾脏活检标本可见明显的血管炎。

2.免疫荧光显微镜可发现在毛细血管壁、肾小球膜的颗粒

状沉积物和管腔内的C3、IgG和。IgM团块状沉积物,这些沉积物在免疫学上与循环中的冷球蛋白相似。只有少量的C1q沉积,间质中可有IgM沉积。

3.电子显微镜可以发现在毛细血管壁的大块沉积物和晶状

结构的电子密度沉积物。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鉴别诊断

1.与肾小球疾病相鉴别早在1975年McIntosh等在75例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及16例非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

小球肾炎病人,在发病1个月内的血清中查到冷球蛋白,肾小球沉积物主要为IgG-C3或IgG-IgM-C3,1例含有纤维蛋白原。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Ⅰ型中有20%~50%血清冷球蛋白阳性,C3多数正常。此外有人发现在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病人的血清中存在IgM-IgG或IgM-IgA。

2.原发性与继发性冷球蛋白血症进行鉴别原发性冷球蛋白

血症是指血中存在冷球蛋白,但无明显的病因可寻,继发性冷球蛋白血症患者具有明确的病因。除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及其他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之外,如过敏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舍格伦综合征、分流性肾

炎、坏死性血管炎及类风湿性多关节炎等部分病人血清中

也可存在冷球蛋白。这些疾病均可引起肾损害,且在病损

处证实有冷球蛋白。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治疗方案

1.治疗原则异常蛋白血症的处理,主要是治疗基础疾病,

减少血浆球蛋白浓度,降低血液黏滞度,减轻肾脏受损,

同时避免加重肾损害的因素和治疗伴发的肾脏病。良性单

克隆球蛋白病无特异疗法。巨球蛋白血症早期,症状轻微

或病情稳定,发展缓慢者可不予治疗,但要长期随访,若

症状明显、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血黏度过高,

则予以免疫抑制剂或青霉胺化疗。表现为高黏血症者,可

补液稀释、活血化瘀,血黏度过高者,可进行血浆置换或

血浆去除术。肾脏病的治疗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大致相同。

2.治疗方案

(1)基础疾病的治疗:如继发于癌肿、淋巴瘤、多发性骨髓

瘤、白血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感染等,则给予相应的治

疗,以降低血浆球蛋白浓度,缓解临床症状,减轻肾脏损

害和改善肾功能。

(2)避免加重肾损害的因素:在治疗异常蛋白血症时,要防止脱水,保持充分的细胞外液;忌用X线造影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非甾体类消炎药。感染时选用无肾毒的抗生素。化疗时细胞大量破坏,血尿酸增高会加剧肾损害,可用别嘌醇(Allopurinol)50mg/次,3次/d,以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减少尿酸的生成;用时口服碳酸氢钠1g/次,3次/d,碱化尿液。

(3)高黏滞血症的治疗:异常蛋白血症引起的高黏滞血症,血黏度2~4时多无症状,5~8时常出现症状,当血黏度8~10时几乎都有症状。应鼓励病人多饮水,必要时给予静脉补液,保持充分的细胞外液。低分子右旋糖酐具有降低血黏度的作用,可单独静脉输入以稀释血浆蛋白浓度、减少血细胞和血小板聚集作用,使血黏度减低。也可在5%葡萄糖液或低分子右旋糖酐中加入复方丹参注射液,以活血化瘀。血粘度过高时,应进行血浆置换(Plasmaphersis)或血浆去除术,此疗法可迅速清除血中过多的球蛋白,降低血液黏度,尤其适用于巨球蛋白血症出现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视力障碍时。血黏度与球蛋白浓度相平行,若血清球蛋白浓度下降15%~20%,血黏度可降低50%以上。正常人血浆容量3L,置换2L血浆,血管内异常物质约减少50%。血浆置换首次撤换全身血浆容量半数以上才可获得明显疗效,但疗效不持久,每月1~2次重复置换,每次

撤换400~800ml血浆。因需设备复杂,且费用昂贵,故只作为应急治疗措施。如无条件可使用血浆去除术,即自患者静脉放血弃去血浆,将血细胞洗涤后再输入体内,籍以减少血浆和血浆蛋白量,达到减低血浆黏滞性和球蛋白浓度。也可在放血的同时补充等量正常血浆。通常每次放血300~500ml,放血次数视病情而定,让血浆黏度降至“症状阈”之下为度,有作者报道效果较好。值得注意的是置换血浆内含有抗凝剂会引起低钙血症,必要时适当补钙。

(4)化疗:

①烷化剂:A.苯丁酸氮芥(瘤可宁,CB1348)是治疗巨球蛋白血症的首选药物,可阻抑巨球蛋白合成,有效率达40%~60%。6~12mg/d,持续2~4周,嗣后改为维持量2~6mg/d,维持用药时间需根据病情,一般数年,至少3个月,剂量切忌过大,以避免导致骨髓抑制。B.环磷酰胺(CTX)150~200mg/d,分3次口服。C.美法仑(苯丙氨酸氮芥)(Melphalan)8~12mg/d分次口服,1周后改

2mg/d维持,以白细胞不低于3×109/L为宜。

国外采用M2方案治疗巨球蛋白血症取得满意效果,疗效达100%,优于苯丁酸氮芥(瘤可宁),对高黏血症尤其适用。用此方案后不需做血浆去除术。M2方案是第1天静脉给

卡莫司汀(卡氮芥)1mg/kg、环磷酰胺(CTX)10mg/kg及VCR0.03mg/kg;第1~4天口服苯丙氨酸氮芥

0.25mg/(kg?d);第1~7天口服泼尼松(强的

松)1mg/(kg/d);第8~14天改为0.5mg/(kg?d),每35天重复一疗程,若完全缓解,改70天一疗程,1年后停药。陈楠、董德长报道首例巨球蛋白血症用泼尼松(强的

松)40mg/d,分4次口服,加CB12486mg/d口服,取得很好疗效。皮质激素加烷化剂对冷球蛋白血症可能有较好效果,苯丁酸氮芥可抑制冷球蛋白的合成,减低冷球蛋白浓度。皮质激素、环磷酰胺(CTX)、美法仑(苯丙氨酸氮芥)、硫唑嘌呤等对良性单克隆球蛋白病疗效多半不明显,有时近期效果较好,症状可获缓解,但肾脏病变并无好转,仍会发展为肾衰竭,可能与转化为骨髓瘤或巨球蛋白血症有关。部分微小病变型肾病,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CTX)合用,疗效良好,血清及尿中单克隆球蛋白可消失,尿蛋白恢复正常,预后良好。

②青霉胺(D-Penicillamine):本品为青霉素的代谢产物,含有巯基的氨基酸与球蛋白螯合成SH-SS,使巨球蛋白二硫链断裂,破坏IgG和IgM,从而抑制巨球蛋白的生成,同时减少因红细胞膜上围绕多量蛋白质形成缗钱状的聚集,促使血浆黏稠度降低。用法:200~400mg/d,分次空腹口服,可渐增至1g/d,症状缓解后减至维持量

0.125~0.25g/d,用前做青霉素皮试。本品能与体内必需

微量元素铜络合,使尿铜排出增加,长期服用会发生低铜血症;此外有肾毒性,可引起蛋白尿,应注意。

3.伴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病例予大剂量的干扰素α治疗

是有效的,200万U~1000万U,每周3次,连用2~

12个月,但常有复发,只有60%~80%患者有反应。报道应用干扰素结合血浆冷滤过方法来处理HCV相关性的

冷球蛋白血症所致的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4.Zaia等应用rituximab(抗CD20单克隆抗体)治疗Ⅱ型

冷球蛋白血症,有很好的疗效。

5.对症治疗贫血时可输注洗涤红细胞或浓缩红细胞悬液。

冷球蛋白血症要避免寒冷,注意保暖,忌冷水浴,以防止冷球蛋白的沉淀。肾衰竭时可透析治疗。

并发症:常并发全身皮肤的血管炎综合征及肾脏慢性尿毒症,重者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预后预防

预后:冷球蛋白血症和巨球蛋白血症的肾损害很少见,临床表现与常见的肾小球疾病难以鉴别,倘不加注意极易延

误诊治,特别是肾外症状突出时。遇1例以脑梗死为首发症状,愈后1年脑梗死再发,只按通常的脑血管病治疗,尿蛋白未引起医生重视,5年后第3次脑梗死(46岁)入院。经各项检查诊断为巨球蛋白血症并发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多发性脑梗死,其血IgG浓度高达30g/L,予以活血化瘀治疗曾一度好转,后终因合并感染,发展至肾衰竭而死亡,提示本病诊断不易,如延误正确诊治时间,预后较差。

预防:冷球蛋白血症要避免寒冷,注意保暖,忌冷水浴,防止冷球蛋白的沉淀引起冷球蛋白血综合征,肾脏衰竭时应积极对症治疗,必要时可透析治疗以缓解病情。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本病为一组先天性免疫功能障碍疾病,大多与遗传因素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生后反复感染。一般分为三大类。 1.抗体免疫缺陷。由于B淋巴细胞发育障碍、减少或缺乏,引起抗体(免疫球蛋白)缺乏或减低,临床较常见的有下列数种: (1)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本病为伴性隐性遗传病,由母亲遗传,男孩发病。患儿淋巴结、扁桃体往往很小或缺如,胸腺正常,生后半年起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化脓性皮肤感染、脑膜炎、败血症等。由于反复感染,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患儿血清丙种免疫球蛋白(IgG)含量低于200毫克/分升。 (2)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起病年龄不定,多见于青壮年期,男、女均可发病。临床表现为反复感染,自身免疫病(如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发病率高,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低于300毫克/分升,IgG低于250毫克/分升。 (3)婴儿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婴儿开始合成有效量免疫球蛋白的时间推迟至生后16-30月龄,正常婴儿生后3月龄起可合成有效量丙种球蛋白,待患儿16-30月龄,血清免疫球蛋白达正常同龄人水平后,症状自然痊愈。患儿临床表现为生后2-3岁内反复感染,血清IgG低于250毫克/分升。 (4)选择性IgA缺乏症。IgA为免疫球蛋白中一个类型,IgA缺乏为选择性免疫球蛋白缺乏中最常见的类型。患者有反复呼吸道、胃肠道或泌尿道感染,部分患者可无临床表现。自身免疫病及气喘、过敏性鼻炎发生率高。血清IgA低于5毫克/分升,其他免疫球蛋白(lgG、IgM、IgE、IgD)含量正常或增高,患者一般均可存活至壮年或老年。 2.细胞免疫缺陷。以胸腺发育不全较常见。由于妊娠12周左右,第3-4对咽囊发育障碍所致。多数患儿因伴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生后常发生不易纠正的低钙抽搐。患儿多呈特殊面容,眼距宽,人中短,双耳位置低。可伴有先天性心脏病,食道闭锁。X线检查无胸腺影。淋巴细胞总数低,胸腺(T淋巴)细胞数减低<10%。患儿有反复霉菌、病毒等各种低毒病原体的感染,接种减毒活疫苗(如卡介苗、天花疫苗等)可以引起致命感染。输正常新鲜血、血浆或同种异体骨髓移植后,易有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患儿消瘦,生长发育落后,常在儿童期夭亡。 3.联合免疫缺陷。细胞与抗体免疫功能均有缺陷。 (1)严重联合免疫缺陷。患儿生后6月起,反复病毒、细菌和原虫感染,胸腺、扁桃体、淋巴结小而发育不良。病情严重,常于婴儿期死亡。淋巴细胞总数、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均可减低。 (2)伴有血小板减少和湿疹的联合免疫缺陷。感染与出血往往为主要死因。典型患者常在10岁内死亡。 (3)伴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的联合免疫缺陷。患者2岁内即表现共济失调,如肢体协调动作差,动作不稳,眼球震颤,语言不清等;皮肤、睑结膜毛细血管扩张,反复呼吸道感染等。

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冷球蛋白

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冷球蛋白(cryoglobulin)是指血浆温度降至4~20℃时,发生沉淀或胶冻状,温度回升到37℃时,又溶解的一类球蛋白。正常血清仅含微量的冷球蛋白,当其浓度超过100mg/L时,称为冷球蛋白血症(cryoglobulinemia)。本病可分为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是指血中存在冷球蛋白,但无明显的病因可寻)和继发性冷球蛋白血症。血清冷球蛋白增高者伴有肾小球病变,称之为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renaldamageduetocryoglobulinemia 疾病概述 冷球蛋白(cryoglobulin)是指血浆温度降至4~20℃时,发生沉淀或胶冻状,温度回升到37℃时,又溶解的一类球蛋白。血清冷球蛋白增高者常伴有肾小球病变,称之为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renaldamageduetocryoglobulinemia)。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以青年人及中年人为多见,女性较男性略多。 正常血清仅含微量的冷球蛋白,当其浓度超过100mg/L 时,称为冷球蛋白血症(cryoglobulinemia)。本病可分为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是指血中存在冷球蛋白,但无明显的

病因可寻)和继发性冷球蛋白血症。血清冷球蛋白增高者常伴有肾小球病变,称之为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症状体征 1.冷球蛋白血症的基本类型分为3种: (1)单克隆型冷球蛋白血症(Ⅰ型):免疫球蛋白中以IgM为 最多见,依次为IgG、IgA及轻链蛋白。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及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占50%),其他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及少数自身免疫性疾病(占25%),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约占25%。这型最常见于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患者血中白细胞计数会错误的增加,这是因为大聚合物的形成。 在37℃时红细胞沉降率比在室温下快。C4的浓度比C3 明显降低。 (2)单克隆-多克隆型冷球蛋白血症(Ⅱ型):血清中含有一 种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具有抗多克隆免疫球蛋白的活性,此种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多为IgM,其次为IgG及IgA,故构成IgM-IgG型、IgG-IgG及IgA-IgG型免疫复合物。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及其他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60%~70%),自身免疫性疾病(30%)及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者占10%。这型常与肾小球疾病、感染性疾

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

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概述】 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是一种由于B细胞早期发育障碍所致的外周血B淋巴细胞缺乏和血清各种免疫球蛋白水平极为低下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有X连锁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两种遗传方式。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系Bruton 酪氨酸激酶(Btk)基因突变所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由HIGM、CD79a、BLNK等基因突变所致。 【诊断要点】 1. 生后4-12月起病的反复感染,生长发育及营养落后 临床表现为反复中耳炎、慢性鼻窦炎、肺炎、脓皮病、关节炎等。慢性下呼吸道感染可导致支气管扩张和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等慢性肺病,是影响远期预后的关键。对某些肠道病毒的易感性明显增高。反复感染常致生长发育延迟。 2. 扁桃体和腺样体很小或缺如,浅表淋巴结及脾脏均不能触及 3. 阳性家族史 4. 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明显下降:外周血中IgG、IgM、IgA和IgE水平均较同龄健康儿童显著降低或测不出。总Ig 一般不超过250mg/dl。 5. 外周血B淋巴细胞相对计数<2%

6. 确诊需靠基因诊断。 【治疗】 控制感染:经验选用抗感染药物时应有针对性,及时采用病原学和药敏结果指导进一步抗感染治疗。 IVIG替代治疗:300-800mg/kg输注,每3-4周一次,保证血清IgG水平高于5g/L。IVIG替代治疗方案应个体化。 关节炎治疗:关节炎多随IVIG替代治疗好转,如无明显改善,可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一般不需缓解病情抗风湿病药物如甲氨蝶呤等。 【病情观察及随访要点】 有无反复感染及慢性感染:包括中耳炎、鼻窦炎、肺炎、关节炎等。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是否规范、有效: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及临床情况。 慢性肺病:定期观察肺部组织结构是否正常,肺功能情况。 关节炎:负重关节及小关节有无肿胀、活动障碍。 恶性肿瘤:长程发热、骨痛、面色苍白等。 【预防】 具有XLA家族史患儿应及早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可避免患儿出生。

第八章 免疫缺陷

第八章免疫缺陷 (Immunodeficiency) 免疫系统中任何一种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所导致的免疫功能障碍,均称为免疫缺陷(immunodeficiency),涉及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或信号传导等的缺陷。 由免疫缺陷引发的临床症状称为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一、免疫缺陷的分类 按起病原因,免疫缺陷可分为原发性免疫缺陷(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D)和继发性免疫缺陷(secondary immunedeficiency disease,SIDD)。原发性免疫缺陷又称先天性或遗传性免疫缺陷,是由于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不全而引起的免疫障碍;继发性免疫缺陷又称后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是因其他疾病或因素而引起的免疫功能障碍。免疫缺陷按免疫系统中缺陷的环节又可分为特异性免疫缺陷和非特异性免疫缺陷;前者又可再区分为体液免疫缺陷、细胞免疫缺陷和联合免疫缺陷;后者又可再区分为吞噬细胞缺陷和补体缺陷等。 在动物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中,属特异性免疫缺陷的有:由B细胞异常和/或T细胞功能亢进所致的体液免疫缺陷,如马的原发性无丙球蛋白血症、鸡的腔上囊成熟缺陷、马的选择性IgA缺乏症、牛的选择性IgG2缺乏症、犬的选择性IgA缺乏症、马和小鼠的选择性IgM 缺乏症等;由T细胞数目减少或功能降低所致的细胞免疫缺陷,如牛的遗传性胸腺发育不全,犬和小鼠的免疫缺陷性侏儒等;由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发生异常所致的联合性免疫缺陷,如阿拉伯马的瑞士型严重联合性免疫缺陷。属非特异性免疫缺陷的有:屏障功能缺陷,如犬的纤毛无活动性综合征;吞噬功能缺陷,如犬的周期性粒细胞生成症,牛和犬的粒细胞病综合征,牛、狐、猫和貂的色素缺乏易感性增高综合征;补体功能缺陷,包括犬、豚鼠及小鼠遗传性C3、C2、C4、C5和C6缺乏症等。 继发性免疫缺陷与遗传因素无关,继发或伴发于其他病态或疾病,其原发病态或疾病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未能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见于新生马驹、犊牛、仔猪和羔羊等不能从胎盘途径获得母源抗体的动物,一旦吸吮或吸收初乳不足,而发生新生畜低丙球蛋白血症; ②感染性疾病,许多微生物感染和某些寄生虫感染,可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而造成继发性免疫缺陷,常见牛副结核肠炎、牛病毒性腹泻、新生驹Ⅰ型疱疹病毒感染、犬瘟热病毒感染、鸡法氏囊病、貂阿留申病毒感染以及锥虫、旋毛虫、蠕形螨等重度侵袭,此外,还有多种动物慢病毒和白血病病毒感染。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如动物的艾滋病病毒感染;③恶性肿瘤,大量临床和实验资料表明,恶性肿瘤与免疫缺陷互为因果,免疫功能低下是发生恶性肿瘤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恶性肿瘤尤其是淋巴网状组织肿瘤患畜常继发免疫缺陷;④蛋白质合成不足或消耗过度,包括免疫球蛋白在内的蛋白质异化作用增强或消耗过度,常导致体液免疫缺陷,常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蛋白丢失性肠病、大面积重度烧伤、肾病综合征和糖尿病等;⑤免疫抑制处置,见于超量接受射线辐射,抗淋巴细胞血清使用不当,超量或长期使用化学免疫抑制剂等。 上述关于原发性免疫缺陷的分类方法比较笼统、机械,1979年WHO对原发性免疫缺陷重新进行了分类,将其分为17种:

先天性全丙种球蛋白低下血症

先天性全丙种球蛋白低下血症 …… 【概述】 先天性全丙种球蛋白低下血症由性联隐性遗传,其缺陷在于前B细胞分化为B细胞的分化过程发生障碍。本病仅见于男性,又名Bruton。 【治疗措施】 原则是用替代疗法,补充病人不能产生的抗体。方法是周期性地肌肉注射人血清免疫球蛋白,剂量为γ球蛋白每月0.7ml/kg。正常血清IgG约12.0g/L。此方案虽只能维持病人血清IgG在2.0g/L水平,但有明显的治疗作用。长年反复注射,会引起局部注射部位瘢痕形成,偶尔发热、皮疹、荨麻疹、哮喘和血压下降等休克样反应,应及时按过敏性休克处理。部分肌肉注射γ球蛋白无效或因疼痛不能耐受的病人,可连续静脉输入血浆 10ml/kg,以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另外,尚可每月静脉输入免疫球蛋白600ml/kg;输入前给予抗组织胺药或氢化考的松,能明显减少球蛋白的副作用[7]。对各种感染宜于抗生素治疗。甲氨苄啶与磺胺甲恶唑联用对因IgA缺乏的慢性鼻窦和肺部感觉有效。 【临床表现】 在出生4~6个月以后,来自母体的IgG的保护作用消失,开始

反复发生严重的化脓性细菌感染,尤其是上呼吸道及下呼吸道感染,常见有化脓性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等,亦可发生脑膜炎、骨髓炎及化脓性关节炎等。但对毒素及真菌则无特殊易感性。患儿淋巴结发育不良,扁桃体小或缺如,虽反复发生感染,淋巴结及脾脏均不肿大。 【辅助检查】 1.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少于250mg/dl,IgG少于200mg/dl,IgA、IgM、IgD和IgE均难以测到。 2.循环中的带有表面Ig或Ia样抗原的B细胞显著减少,这点与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病不同。 3.缺乏同种血球凝集素或效价很低。 4.对菌苗接种抗体反应极低或缺如。 5.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数值正常,其中T细胞的百分比上升,而B 细胞很少(<0.5%)或缺如。T/B细胞比值上升。 6.细胞免疫功能正常。 淋巴结及扁桃体活检缺乏生发中心和浆细胞(而骨髓中有正常量的前B细胞)。 【鉴别诊断】 1.婴儿期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①血清IgG很低,而IgA和IgM正常。②外周血中B细胞计数正常。③淋巴结活检虽缺少成熟浆细胞,但有浆细胞样淋巴细胞。④一般不超过18个月即可恢复合成免疫球蛋白的能力。

冷球蛋白血症的肾脏损害

冷球蛋白血症的肾脏损害 冷球蛋白是一种含有类风湿因子(RF)和单克隆或多克隆的免疫球蛋白,由B淋巴细胞增殖所致,在低温时沉淀的免疫复合物,冷球蛋白血症是由于冷球蛋白沉积于血管内皮,导致皮肤、肾脏、周围神经等病变,产生皮肤血管炎、肾小球肾炎和神经系统症状等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的系统性血管炎。冷球蛋白血症导致的肾脏损害常见的是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1].多种疾病如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等可以出现冷球蛋白血症,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导致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mixed cryoglobulinemia, MC)的常见原因,既往对HCV感染相关的MC主要是清除病毒血症,近年的研究表明针对B细胞的治疗也是有效手段之一。尽管HCV感染导致冷球蛋白形成和肾脏损害的机制仍然不明确,但近年来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本文着重综述HCV感染相关冷球蛋白血症及其肾脏损害的发生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冷球蛋白的性质及分类 冷球蛋白是在低温(0~4℃)沉淀,复温至37℃时再溶解的免疫球蛋白或免疫复合物,检测时在37℃取20ml血样在4℃低温放置7d,通过冷沉比容方法测定离心沉淀物量,通过免疫固定电泳分型,根据免疫化学成分冷球蛋白分为三型:Ⅰ型是单克隆冷球蛋白,Ⅱ型和Ⅲ型是混合性冷球蛋白(表1)。血清中Ⅰ型和Ⅱ型冷球蛋白的含量高,常大于5mg∕ml, Ⅲ型冷球蛋白的含量较低,常小于1mg∕ml。

应用敏感的免疫印迹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可以检测出部分Ⅱ型 冷球蛋白含有特殊的寡克隆IgM或多克隆和单克隆混合IgM[2],称为 Ⅱ-Ⅲ型混合性冷球蛋白,为Ⅲ型与Ⅱ型冷球蛋白的中间状态。MC患 者的肝脏和骨髓中增殖的寡克隆B细胞中可检测出这型冷球蛋白[2]。其中2∕3的Ⅱ型或Ⅱ-Ⅲ或MC的RF为单克隆IgM-RF。小鼠的冷球 蛋白主要是IgC3型[3],部分原因是由于可变区存在阳离子残基,IgC3 的清除,抑制其产生冷沉淀[4、5].虽然人类Ⅰ型冷球蛋白血症和HCV 相关MC也以IgC3型占相对优势[6],但影响人类冷球蛋白形成的结构 特征仍不清楚。 表1冷球蛋白血症的分类及病因 类型组成发病率病因 Ⅰ型单克隆IgG、IgA,IgM 10%~15% 多发性骨髓瘤、华氏巨球 白血病(慢淋)、非何杰 金淋巴瘤等淋巴增生性 疾病 Ⅱ型单克隆IgM-RF (或IgG,IgA) 50%~60% 感染(主要是HCV感染),与多克隆Ig(主要是IgG)结合自身免疫或淋巴增生性(混合性)(或IgC、IgA) 疾病,“原发性”少见 Ⅱ-Ⅲ型寡克隆IgM-RF或多克隆 (混合性)和单克隆混合的IgM Ⅲ型多克隆Ig与多克隆Ig-RF 30%~40% 感染(主要是HCV感染)(混合性)(主要是IgM)结合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原 发性”少见 冷球蛋白血症的病因及发生机制 冷球蛋白血症主要见于三类疾病(表1):(1)肿瘤,如多发性 骨髓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非何杰金淋巴瘤,

白蛋白及人血丙种球蛋白

1.什么是白蛋白及人血丙种球蛋白 2..白蛋白及人血丙种球蛋白的生理作用 3.白蛋白及人血丙种球蛋白的提取工艺 4.白蛋白国内外市场分析 5.白蛋白国内外研究和发展趋势 1. 白蛋白(又称清蛋白)是由肝实质细胞合成,在血浆中的半寿期约为15-19天,是血浆 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占血浆总蛋白的40%-60%。 2. 3.白蛋白的生理作用 (1)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恒定 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多、分子最小、溶解度大、功能较多的一种蛋白质。血浆 胶体渗透压的维持主要依靠血浆中的白蛋白,胶体渗透压是使静脉端组织间液重 返回血管内的主要动力。当血浆白蛋白因病理条件引起下降时,血浆的胶体渗透 压也随之下降,可导致血液中的水份过多进入组织液而出现水肿。 (2)血浆白蛋白的运输功能 血浆白蛋白能与体内许多难溶性的小分子有机物和无机离子可逆地结合形成易溶 性的复合物,成为这些物质在血液循环中的运输形式。由此可见白蛋白属于非专 一性的运输蛋白,在生理上具有重要性,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4.救命药白蛋白告急! 目前,白蛋白的唯一来源是人类血浆,由于血液资源有限,加上艾滋病、肝炎等血液传染病的威胁,白蛋白资源变得越来越紧缺。近几年我国各大主要城市、医院相继出现了白蛋白告急的情况,迫使国家出台了多种限制性措施,同时也导致了救命药白蛋白进入走私和黑市高价交易等畸形现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血液资源的进一步紧张,白蛋白的紧缺状况将日益严峻。 5.白蛋白:目前白蛋白的价格已经纳入国家法定定价,它有国家发改委来进行制定最高的零 售价格。如国内生产的20G(冻干粉)/瓶人血白蛋白,统一最高零售价格为609 元,白蛋白价格国内生产的10g:50ml/瓶人血白蛋白,统一最高零售价格为360元。 6.人血丙种球蛋白:别名:普通丙种球蛋白、人血丙球、免疫血清球蛋白、丙种球蛋白 7.人血球蛋白的生理作用:本品为专供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制剂,是以低温乙醇法从健康 人鲜血浆分离制备的制品,可增加机体免疫力,有补充抗体和免 疫调节作用,从而提高机体对多种细菌、病毒的抵抗能力,主要 用于预防麻疹、传染性肝炎、脊髓灰质炎、水痘等,也可用于其 他细菌性、病毒性感染 8.丙种球蛋白的应用 丙种球蛋白中抗体含量随来源人群的免疫状态、身体素质、生活水平、饮食习惯、居住环境、遗传因素的不同而异,其适应证也是有限的,仅对下述疾病的防治有效。1. 预防麻疹自前麻疹疫苗广泛应用以来已很少用丙种球蛋白。 2. 预防甲型病毒性肝炎在接触具有传染性的患者后7~14天内注射丙种球蛋白,保护时间4~8周,对已发病者无效,也不能预防乙型肝炎。 3. 预防脊髓灰质炎由于活疫苗糖丸的普遍应用,已基本不用丙种球蛋白。但对未接受

先天性全丙种球蛋白低下血症

先天性全丙种球蛋白低下血症【概述】 先天性全丙种球蛋白低下血症由性联隐性遗传,其缺陷在于前B细胞分化为B细胞的分化过程发生障碍。本病仅见于男性,又名Bruton。 【治疗措施】 原则是用替代疗法,补充病人不能产生的抗体。方法是周期性地肌肉注射人血清免疫球蛋白,剂量为γ球蛋白每月0.7ml/kg。正常血清IgG约12.0g/L。此方案虽只能维持病人血清IgG在2.0g/L 水平,但有明显的治疗作用。长年反复注射,会引起局部注射部位瘢痕形成,偶尔发热、皮疹、荨麻疹、哮喘和血压下降等休克样反应,应及时按过敏性休克处理。部分肌肉注射γ球蛋白无效或因疼痛不能耐受的病人,可连续静脉输入血浆10ml/kg,以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另外,尚可每月静脉输入免疫球蛋白600ml/kg;输入前给予抗组织胺药或氢化考的松,能明显减少球蛋白的副作用[7]。对各种感染宜于抗生素治疗。甲氨苄啶与磺胺甲恶唑联用对因IgA缺乏的慢性鼻窦和肺部感觉有效。 【临床表现】 在出生4~6个月以后,来自母体的IgG的保护作用消失,开始反复发生严重的化脓性细菌感染,尤其是上呼吸道及下呼吸道感染,常见有化脓性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等,亦可发生脑膜炎、骨髓炎及化脓性关节炎等。但对毒素及真菌则无特殊易感性。患儿

淋巴结发育不良,扁桃体小或缺如,虽反复发生感染,淋巴结及脾脏均不肿大。 【辅助检查】 1.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少于250mg/dl,IgG少于200mg/dl,IgA、IgM、IgD和IgE均难以测到。 2.循环中的带有表面Ig或Ia样抗原的B细胞显著减少,这点与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病不同。 3.缺乏同种血球凝集素或效价很低。 4.对菌苗接种抗体反应极低或缺如。 5.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数值正常,其中T细胞的百分比上升,而B细胞很少(<0.5%)或缺如。T/B细胞比值上升。 6.细胞免疫功能正常。 淋巴结及扁桃体活检缺乏生发中心和浆细胞(而骨髓中有正常量的前B细胞)。 【鉴别诊断】 1.婴儿期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①血清IgG很低,而IgA 和IgM正常。②外周血中B细胞计数正常。③淋巴结活检虽缺少成熟浆细胞,但有浆细胞样淋巴细胞。④一般不超过18个月即可恢复合成免疫球蛋白的能力。 2.正常5~9月龄婴儿:①血清IgG虽低,但高于350mg/dl。 ②血清中可测到IgM及IgA。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在治疗川崎病中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在治疗川崎病中的疗效观察与护理年级:大三 专业:护理 学生姓名:袁飞燕 指导老师 姓名:雷欢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在治疗川崎病中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袁飞燕 摘要目的观察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K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科收治的川崎病患儿56例,随机分为观察A组和B组。实验A组(28例),在常规阿司匹林的治疗基础上加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B组(28例),采用单用阿司匹林的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总热程、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手足肿胀、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及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A组的退热时间及热程明显短于B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56例川崎病患儿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论早期大剂量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能使体温迅速降低同时也明显的降低了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在使用丙种球蛋白的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控制输液滴速是护理的关键,其次针对疾病特点实施科学护理,才能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川崎病;阿司匹林;冠状动脉病变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1967由日本川崎富首先报道,曾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症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诊性疾病。其病因未明,临床发现为发热伴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球结膜及口腔黏膜充血,口唇皲裂,杨梅样舌以及恢复期指(趾)端特异性膜状脱皮,约15%~20%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害,也是属于小儿后天性心脏病重要诱发原因。因此,儿科临床必须加强对小儿川崎病的治疗,传统治疗多采用阿司匹林,随着丙种球蛋白的研发,两者相联合可有效治疗小儿川崎病,则迅速在临床中应用。笔者我选取我科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56例川崎病患儿,其中28例常规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加用静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本科川崎病患儿56例,其中男40例,女16例,年龄平均为 2.4岁。将56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A组(28例)和B组(28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病程及治疗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静脉丙球的临床应用

静脉丙球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静脉丙球的介绍: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是从大量健康人混合血浆分离提出的免疫球蛋白G(IgG),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提炼生产和血浆内感染因子监测与杀灭技术的提高,国产IVIG已达到国家血的制品监查质量标准,可供静脉注射,目前临床已应用IVIG治疗50多种疾病,疗效疗效良好,副作用少,在危重症的抢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自1952年首例报道原发性免疫缺陷病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以及反复感染病人以来,我们对该类疾病的理解、概念及治疗遗传性特殊抗体缺陷的产品取得显著的发展。新的基因被研究证实,揭示了疾病的特异性。从这例报道以来,免疫替代治疗被长期保留了下来。抗体和人免疫缺陷有大量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疾病组成。尤其在近几年里,随着分子学和基因技术的应用已揭开了其中许多疾病,证实了B 细胞分化的紊乱、类别转换重组及不正常的特殊抗体的产生。不管潜在的缺陷如何,重要的治疗停留于免疫球蛋白的替代治疗,时下通过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替代治疗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IVIG产品相似性及差异性:最初的产品起源于Cohn fraction II及由于高含量的I g G聚合体,他们只能用于肌肉注射,因此导致剂量受限,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对于预防感染是远远不够的。1970S出现用于静脉注射的产品,使大量的患者使用后能维持稳定的高浓度的I g G 以抵抗感染,但最初副作用较多。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大量的产品不仅安全用于静脉注射,而且剂量可加大来提供更有效的预防感染。1981年有人提出IVIG能重建ITP 患者免疫功能,从此IVIG被广泛用于自身免疫。在欧洲举行的免疫缺陷研究的第11次会议总结中,抗体的特异性、成熟缺陷、缺陷的质量、不同免疫球蛋白替代产品的比较及产品的安全被提出讨论。通过多种手段的生产和管理减少了病原的传播,使丙球的临床应用更加安全、广泛。 2. 丙种球蛋白的药理作用 a.抗感染 IVIG中含有多价抗原特异性IgG抗体。具有抗病毒、抗细菌和抗CMV抗原多种功能,IVIG 中还存在抗链球菌致热性外毒素(SPD-A)和抗葡萄球菌肠毒素抗体,可直接中和毒素使其血浓度下降,从而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即被动免疫。 b.抗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的作用

丙种球蛋白自费使用谈话

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自费使用谈话记录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住院号:床号: 患者现病情需要使用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 该药主要作用机理: 本品含有广谱抗病毒、细菌或其他病原体的IgG抗体,另外免疫球蛋白的独特型和独特型抗体能形成复杂的免疫网络,所以具有免疫替代和免疫调节的双重治疗作用。经静脉输注后,能迅速提高受者血液中的IgG水平,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和免疫调节功能。对抗体内存在的异常免疫反应。 该药主要适应症: 1.原发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如X联锁低免疫球蛋白血症,常见变异性免疫缺陷病,免疫球蛋白G亚型缺陷病等。 2.继发性免疫球蛋白缺陷病,如重症感染,新生儿败血症等。 3.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川崎病。 4. 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具有异常免疫反应的疾病。 该药主要不良反应: 1. 输注时出现一过性头痛、心慌、恶心等不良反应,可能与输注速度过快或个体差异有关。上述反应大多轻微且常发生在输液开始一小时内,因此建议在输注的全过程定期观察病人的一般情况和生命特征,必要时减慢或暂停输注,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即可自行恢复。 2. 极个别患者可能出现过敏反应,皮疹、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3. 极个别患者可能出现肾功能损害、甚至肾功能衰竭。 该药使用主要禁忌: 1.对人免疫球蛋白过敏或有其他严重过敏史者。 2.有抗IgA抗体的选择性IgA缺乏者。 主要注意事项: 1.患者使用该药后不能保证一定对现病情治疗有效,甚至可能完全无效。 2.该药使用需要自费,且费用昂贵。 3.该药使用过程中患者出现任何不适需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及时判断、处理。 4.该药静脉滴注一般5天为一个疗程,可能需要重复使用多个疗程,方能有明显疗效。 以上该药(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使用的不良反应、风险、注意事项以及需要全自费使用等情况已详细告知患者及患者家属,其表示知情理解,并表示对使用注意事项已充分理解,并经过充分考虑,决定自费使用该药治疗,特签字为证:

可治性罕见病—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可治性罕见病—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一、疾病概述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X-Iinked agammaglobulinemia.XLA)是最早为人们所认识的一种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PID),早在1952年由Bruton首次发现[1],属于抗体缺陷性疾病,临床上主要以反复细菌感染为主要表现,外周血成熟B细胞缺失或数量减少,血清中各种免疫球蛋白明显降低[2]。 XLA病因为编码Bruton酪氨酸蛋白激酶(BTK)基因突变,导致B细胞分化成熟障碍,无法由前B细胞分化为未成熟B细胞,导致外周血成熟B细胞缺失或数量减少,血清中各种免疫球蛋白同种型水平明显降低[1]。 XLA是抗体缺陷中最常见的类型,根据国外统计的数据,其在活产婴中的发病率为1/200 000,而在活产男婴中的发病率为1/000 000[4]。国内尚无XLA发病率的报道,最近,本中心报道了174例XLA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是目前国内最大样本的研究。 二、临床特征 由于受到母体免疫系统保护,XLA 一般要在出生后半年至2岁开始发病,早期临床表觋不典型,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感染症状。感染的特点为临床表现较重、治疗可好转、但较易反复或造成脏器功能损害[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其次为中耳炎、鼻旁窦炎、败血症、脑膜脑炎、皮肤感染等。感染谱以细菌为主,常见病原体为肺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假单胞菌属[6]。由于BTK在T细胞上没有表达,因此不影响细胞免疫,即对病毒的感染过程反应正常,但肠道病毒除外[7],因BTK基因突变导致的胃肠道病毒感染、脑炎、脑膜炎及疫苗相关性脊髓灰质炎等均有报道[8]。另有报道,XLA患儿对支原体、贾第鞭毛虫的易感性升高,亦可并发真菌、卡氏肺囊虫感染,但较少见[9,10]。 另外,XLA患儿容易并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关节炎常见)、生长激素缺乏症及甲状腺激素紊乱(见表1)。 三、诊断 1.病史及临床表现

(推荐)冷球蛋白血症的肾脏损害

冷球蛋白血症的肾脏损害 陈樱花综述胡伟新审校 冷球蛋白是一种含有类风湿因子(RF)和单克隆或多克隆的免疫球蛋白,由B淋巴细胞增殖所致,在低温时沉淀的免疫复合物,冷球蛋白血症是由于冷球蛋白沉积于血管内皮,导致皮肤、肾脏、周围神经等病变,产生皮肤血管炎、肾小球肾炎和神经系统症状等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的系统性血管炎。冷球蛋白血症导致的肾脏损害常见的是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1].多种疾病如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等可以出现冷球蛋白血症,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导致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mixed cryoglobulinemia,MC)的常见原因,既往对HCV感染相关的MC主要是清除病毒血症,近年的研究表明针对B细胞的治疗也是有效手段之一。尽管HCV感染导致冷球蛋白形成和肾脏损害的机制仍然不明确,但近年来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本文着重综述HCV感染相关冷球蛋白血症及其肾脏损害的发生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冷球蛋白的性质及分类 冷球蛋白是在低温(0~4℃)沉淀,复温至37℃时再溶解的免疫球蛋白或免疫复合物,检测时在37℃取20ml血样在4℃低温放置7d,通过冷沉比容方法测定离心沉淀物量,通过免疫固定电泳分型,根据免疫化学成分冷球蛋白分为三型:Ⅰ型是单克隆冷球蛋白,Ⅱ型和Ⅲ型是混合性冷球蛋白(表1).血清中Ⅰ型和Ⅱ型冷球蛋白的含量高,常大于5mg∕ml, Ⅲ型冷球蛋白的含量较低,常小于1

mg∕ml.应用敏感的免疫印迹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可以 检测出部分Ⅱ型冷球蛋白含有特殊的寡克隆IgM或多克隆和单克隆 混合IgM[2],称为Ⅰ-Ⅲ型混合性冷球蛋白,为Ⅲ型与Ⅱ型冷球蛋白 的中间状态。MC患者的肝脏和骨髓中增殖的寡克隆B细胞中可检测 出这型冷球蛋白[2]。其中2∕3的Ⅱ型或Ⅱ-Ⅲ或MC的RF为单克隆IgM-RF。小鼠的冷球蛋白主要是IgC3型[3],部分原因是由于可变区 存在阳离子残基,IgC3的清除,抑制其产生冷沉淀[4、5].虽然人类Ⅰ 型冷球蛋白血症和HCV相关MC也以IgC3型占相对优势[6],但影响人 类冷球蛋白形成的结构特征仍不清楚。 表1冷球蛋白血症的分类及病因 类型组成发病率病因 Ⅰ型单克隆IgG、IgA,IgM 10%~15% 多发性骨髓瘤、华氏巨球 白血病(慢淋)、非何杰 金淋巴瘤等淋巴增生性 疾病 Ⅱ型单克隆IgM-RF (或IgG,IgA) 50%~60% 感染(主要是HCV感染),与多克隆Ig(主要是IgG)结合自身免疫或淋巴增生性疾病(混合性)(或IgC、IgA) ,“原发性”少见 Ⅱ-Ⅲ型寡克隆IgM-RF或多克隆 (混合性)和单克隆混合的IgM Ⅲ型多克隆Ig与多克隆Ig-RF 30%~40% 感染(主要是HCV感染)(混合性)(主要是IgM)结合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原 发性”少见 冷球蛋白血症的病因及发生机制 冷球蛋白血症主要见于三类疾病(表1):(1)肿瘤,如多发性 骨髓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非何杰金淋巴瘤,

巨球蛋白血症

巨球蛋白血症 巨球蛋白血症即血中出现异常增多的lgM。巨球蛋白血症有原发和继发之分,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有遗传倾向,其是否与环境因素有关还不肯定。感染、自身免疫病或特殊职业性暴露所引起的慢性抗原刺激与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没有明确的联系,与病毒感染是否有关还有待确定。常见症状有乏力、虚弱、体重减轻、发作性出血及高粘滞综合症。 西医学名:巨球蛋白血症 所属科室:内科- 血液内科 发病部位:血液 主要症状:乏力、虚弱、体重减轻,,发作性出血及高粘滞综合症 主要病因:遗传 多发群体:男性 传染性:无传染性 疾病简介 血中出现异常增多的lgM即巨球蛋白血症。本症有原发和继发之分,原因不明的单克隆lgM增多称之为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 巨球蛋白血症),继发于其它疾病的单克隆或多克隆lgM增多称之为继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的临床表现特征是老年发病、贫血、出血倾向及高黏滞综合征。诊断依据血中出现大量单克隆lgM和骨髓中有淋巴样浆细胞

浸润。本病呈慢性过程,无临床症状时不宜化疗,对进展性疾病采用化疗。 疾病分类 引起巨球蛋白血症的疾病可分为三类: ①良性单克隆巨球蛋白血症及冷凝集素综合征。 ②浆细胞病即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lgM型多发性骨髓瘤以及髓外浆细胞瘤。 ③B淋巴细胞肿瘤即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定义 巨球蛋白血症是一种源于能分化为成熟浆细胞的B淋巴细胞的恶性增生性疾病,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骨髓中有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浸润,并合成单克隆lgM。与欧美淋巴瘤及世界卫生组织分类系统修订后所定义的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同属一种疾病。 发病原因 巨球蛋白血症约占所有血液系统肿瘤的2%,为少见病。高加索人发病率较高,而非洲后裔只占所有巨球蛋白血症病人的5%。有大量关于家族性疾病的报道,包括巨球蛋白血症及其他B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的多代系群发现象,由此可见遗传因素很重要。研究观察181个巨球蛋白血症病人,其一级家属中约20%患巨球蛋白血症或其他B细胞性疾病,而健康亲属中也易患其他免疫性疾病,有低丙种球蛋白血症,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尤其是多克隆

免疫缺陷性疾病

第十八章免疫缺陷性疾病 原发性免疫缺陷概述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湿疹血小板减少免疫缺陷综合征 选择性IgA缺乏 X-连锁联合免疫缺陷病 X-连锁高IgM血症 X-连锁淋巴增生性疾病 慢性肉芽肿病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第一节原发性免疫缺陷概述 免疫缺陷病(ID)是指因免疫活性细胞(如淋巴细胞、吞噬细胞和中性粒细

胞)和免疫活性分子(可溶性因子如白细胞介素、细胞因子、补体、免疫球蛋白和细胞膜表面分子)发生缺陷引起的免疫反应缺如或降低,导致机体抗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免疫缺陷病可为遗传性,即相关基因突变或缺失所致,称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也可为出生后环境因素影响免疫系统,如感染、营养紊乱和某些疾病状态所致,当去除不利因素后,免疫功能可恢复正常,称为继发性免疫缺陷病(SID);因其程度较轻,又称为免疫功能低下。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者,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一、小儿免疫功能特点 免疫器官可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周围免疫器官。 胸腺和骨髓属于中枢免疫器官。 全部免疫细胞均来自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 免疫分子由免疫细胞合成分泌。

单核/巨噬细胞●新生儿单核细胞发育已完善,但因缺乏辅助因子,其趋化、黏附、吞噬、氧化杀菌、产生G-CSF、IL-8、IL-6、IFN-γ、IL-12和抗原提呈能力均较成人差 中性粒细胞●出生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暂时升高,72小时后渐下降到4×109/L。维持一段低水平后,再度上升,逐渐达到成人水平 T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可反映T细胞数量。 ●新生儿Th2细胞功能较Th1细胞占优势,有利于避免母子免疫排斥反应 ●新生儿由于缺乏抗原刺激,CTL功能不足,产生和TNF和GM-CSF仅为成人的50% ●自然杀伤(NK)细胞在成人外周血中占10%~15%,NK活性于生后1~5个月时达成人水平 ●新生儿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细胞(ADCC)功能仅为成人的50%,于1岁时达到成人水平 B淋巴细胞及免疫球蛋白●胎儿和新生儿有产生免疫球蛋白(Ig)M的B细胞,但无产生IgG和IgA的B细胞。分泌IgG的B细胞于2岁时,分泌IgA的B细胞于5岁时达成人水平 ●大量IgG通过胎盘发生在妊娠后期 脐血IgM水平增高,提示宫内感染 ●IgA发育最迟,至青春后期或成人期才达成人水平 补体和其●母体的补体不转输给胎儿,新生儿补体经典途径(CH50)

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诊疗指南

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诊疗指南 【概述】 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是一种由于B细胞早期发育障碍所致的外周血B淋巴细胞缺乏和血清各种免疫球蛋白水平极为低下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有X连锁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两种遗传方式。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系Bruton酪氨酸激酶(Btk)基因突变所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由HIGM、CD79a、BLNK等基因突变所致。 【诊断要点】 1. 生后4-12月起病的反复感染,生长发育及营养落后 临床表现为反复中耳炎、慢性鼻窦炎、肺炎、脓皮病、关节炎等。慢性下呼吸道感染可导致支气管扩张和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等慢性肺病,是影响远期预后的关键。对某些肠道病毒的易感性明显增高。反复感染常致生长发育延迟。 2. 扁桃体和腺样体很小或缺如,浅表淋巴结及脾脏均不能触及 3. 阳性家族史 4. 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明显下降:外周血中IgG、

IgM、IgA和IgE水平均较同龄健康儿童显著降低或测不出。总Ig一般不超过250mg/dl。 5. 外周血B淋巴细胞相对计数<2% 6. 确诊需靠基因诊断。 【治疗】 控制感染:经验选用抗感染药物时应有针对性,及时采用病原学和药敏结果指导进一步抗感染治疗。 IVIG替代治疗:300-800mg/kg输注,每3-4周一次,保证血清IgG水平高于5g/L。IVIG替代治疗方案应个体化。 关节炎治疗:关节炎多随IVIG替代治疗好转,如无明显改善,可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一般不需缓解病情抗风湿病药物如甲氨蝶呤等。 【病情观察及随访要点】 有无反复感染及慢性感染:包括中耳炎、鼻窦炎、肺炎、关节炎等。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是否规范、有效: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及临床情况。 慢性肺病:定期观察肺部组织结构是否正常,肺功能情况。 关节炎:负重关节及小关节有无肿胀、活动障碍。 恶性肿瘤:长程发热、骨痛、面色苍白等。

冷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冷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冷球蛋白(cryoglobulin,CG)是指血清中的一种病理性蛋白质,该蛋白在4℃不溶解,在30℃易于聚合,而在37℃时又溶解。冷球蛋白分为3 型:I 型为单克隆冷球蛋白,由IgM、IgG、IgA 或本-周蛋白组成,占25%;Ⅱ型,混合冷球蛋白,由单克隆Ig与自身IgG组成,分为Ig M-IgG、IgG-IgG 、IgA-IgG,占25%;Ⅲ型,混合多克隆冷球蛋白,Ig M-IgG、IgM-IgG-IgA ,占50%。冷球蛋白血症可存在于许多临床疾病中,其病理作用尚不完全清楚。混合型冷球蛋白可固定补体,易引起炎症,其作用类似于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炎症。冷球蛋白阳性可见于15%~35%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周围血管损害以及肢端青紫患者,部分患者可无症状。通常单克隆型冷球蛋白引起大血管损害,而混合型多引起皮肤和肾脏等小血管损害,常见的症状包括皮肤紫癜、坏死、溃疡、寒冷性荨麻疹、雷诺现象、关节痛、感觉麻木、肌力减退等,肾脏可有肾小球损害的表现,深部血管受累可有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腹痛等。检测冷球蛋白的方法有二:一种是定性方法,即红细胞比积管法,一种是定量法,为分光光度计法。 参考值:阴性(红细胞比积管法);<80 mg/L(分光光度计法)。 临床意义 Ⅰ型冷球蛋白血症见于骨髓瘤、淋巴瘤、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Ⅱ型冷球蛋白血症见于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血管炎、淋巴增殖性疾病;Ⅲ型冷球蛋白血症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传染性单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急性病毒性肝炎、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原发性胆汁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麻风、黑热病等

免疫缺陷病及检验

免疫缺陷病及检验 一、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B细胞缺陷 1.性联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月(性联隐性) 2.婴儿暂时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3.选择性lgA缺乏症4.选择性IgM缺乏症5.选择性IgG亚类缺乏症 检验项目 1。Ig定量2.同种血细胞凝集素(lgM)效价3.伤寒菌苗或白喉类毒素免疫原试验4.mIg免疫荧光检查5.淋巴结或扁桃体活检 T细彎舔10 T细胞细胞缺乏 1.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2.先天性磷酸化酶缺乏症 T.B细胞联合缺乏 1.腺苷脱氨酶(ADA)缺乏2.Wiskott-Aldrich综合征(性联隐性) 检验项目 1.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2.CD3+、CD4+、CD8+细胞计数3.混合淋巴细胞培养4.IL-2 测定 5.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的gP24、gP120抗体检测 吞噬细胞缺陷 1.慢性肉芽肿病(性联隐性)2.Chediak-Hiqashi综合征 检验项目 1.中性粒细胞计数2.趋化试验3..吞噬试验4.NBT还原试验 补体成分缺陷 1.C1缺乏2.C3缺乏3.备解素缺乏(性联隐性) 检验项目 1.CH50; 、C1i、C4 测定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 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综合征,其主要临床特点是持续性的体重减轻、间歇热、慢性腹泻、全身淋巴结肿大以及进行性脑病。多多数病人以肺、胃肠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者发生恶性肿瘤等。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卡氏肺囊虫性肺炎(50%以上),其次是Koposi肉瘤30%。 主要免疫特征是:①CD4+数量减少,CD4+/CD8+比例倒置以下),以及CD4+功能障碍;②巨噬细胞抗原处理和递呈能力下降;③B细胞异常活化,表现为多克隆激活,引起血清Ig 水平增高。 强直性脊柱炎,病人中90%以上为HLA-B27型。 二、抗核抗体的检测与应用 抗核抗体(ANA)是一组将自身真核细胞的各种细胞核成分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其无器官和种属特异性,故该类抗体可与所有动物的细胞核发生反应。ANA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也可存在于胸腔积液、关节滑膜液和尿液中。 (一)检测方法目前最常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作为总的ANA筛选试验。 常见的ANA 荧光图形及临床意义 (1)均质型(H):多由抗DNP抗体引起,也可由核小体抗体和抗双链DNA抗体引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