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综合日语第五册课文翻译

综合日语第五册课文翻译

综合日语第五册课文翻译
综合日语第五册课文翻译

《日语》第五册

课文翻译

第一课失明的高僧

公元8世纪中叶。

首都奈良,这里每天热闹非凡。东大寺这座大寺院修建的大佛终于完工。离庆祝大佛竣工的仪式——大佛开光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但是,庆典将至,圣武天皇正期待着一个人的到来。

“但愿他能赶上这次庆典!”

这个人,圣武天皇几年前就一直翘首期盼他的到来。但是,不知什么原因,派去迎接她的是这几年来都杳无音讯。

“他到底会不会来?能来的话,一定要赶上这个盛大的日子啊!”

圣武天皇心里总惦记着这件事。到底是谁让天皇等得如此心焦呢?

故事还得从十年前说起。

那时候,中国有很多僧人东渡日本。同样,日本每年也有一些留学僧飘洋过海到中国去。

“我希望你们能从中国带回一位高僧。”

有一年,圣武天皇委以两名留学僧这样的重托。因为当时的日本还没有一个够资格为众僧授戒的高僧,天皇希望能从中国请到一位这样的人。

所谓戒,就是在佛教中僧人必须遵守的戒律,修行的僧人,有一些事情是禁止做的。如果不严格遵守戒律,就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僧人。能够遵守这些戒律的僧人才可以受戒。

佛教在日本很盛行。有很多僧人已经具备受戒的条件,但是有资格给他们授戒的高僧却一个也没有。

来到中国的两位日本僧人,听说唐朝的扬州有一位名叫鉴真的高僧。要是能请到这位高僧就好了,带着这样的想法,他们跋山涉水、不顾路途遥远前去拜访鉴真,言辞恳切地请求鉴真去日本。

鉴真从孩提时就诚心信佛,18岁时,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僧人。他看到这两位僧人不远万里,专程从隔海相望的日本前来邀请自己,被这份热诚深深打动,于是,决定东渡日本,前往那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

当时鉴真已经50多岁。因为他要去日本,所以几个弟子也要陪同前往。他们马上动手做准备,第二年便扬帆起航,东渡日本。

但是,这次航行并非一帆风顺。他们的船好不容易扬帆起航,不料途中遇上了狂风巨浪,幸好获救,才得以死里逃生!可刚一回到岸上,他们马上又开始张罗船只,为下一次出航做准备。

很快,一切准备就绪,他们再次出航,不料这次却又遭遇海盗打劫,被掳去很多重要物品,无奈之下只好无功而返。麻烦还不止这些,妒忌鉴真东渡的人也开始百般阻挠。

由于接二连三的失败,一些人失去了东渡日本的信心,他们认为不应该继续这种无意义的旅行。同时因为困难太多,东渡日本的一行人内部也开始出现分裂、争吵,还出现了一些只顾个人利益的人。

即使是在这种时候,坚贞也毫不退缩,他默默承受着一切,不管任何时候脸上都带着微笑。只要看到他的微笑,大家的内心就会受到激励,重新鼓起继续东渡的勇气。

东渡日本屡遭挫折。

真可谓“祸不单行”。不久,从日本前来迎接鉴真的两位僧人中有一位因身染重病不治,最终死在旅途中。正当鉴真为失去这样一位重要人物悲痛不已的时候,像是要追随日本僧人似的,鉴真的大弟子也随之离开了人世。

两位得意弟子的去世,对鉴真无疑是一个沉痛的打击。由于年事已高,加上长期奔波劳

顿,鉴真的身体日渐衰弱。这时,巨大的不幸也降临到了鉴真的头上。

有一天,一名弟子看到鉴真用手悉悉索索地摸索着什么,这时他大吃一惊:鉴真的眼睛看不到东西了!长期的劳累导致这位年迈的高僧双目失明了。

即使这样,鉴真也没有忘记微笑,而且也没有动摇东渡日本的决心。一想到自己赴日的使命,鉴真心里便燃起希望的火种,失明的双眼也仿佛放射着光芒。

连续经历五次失败之后,第六次,鉴真终于来到了日本。他这次乘坐的是遣唐使返回日本的船只。在九州登陆后,顺利地到达了奈良。此次东瀛之行,从计划到成功,总共花费了11年的时间。

在奈良,得知来了一位唐朝著名的高僧,从天皇到众僧无不欣喜万分。这时,距大佛开光的庆典已经过去了两年。这位历经千辛万苦,即使失明也不改初衷、远渡重洋来到日本弘扬佛法的高僧受到人们隆重的欢迎。

翌年,在东大寺前,失明的鉴真首次为天皇以及500多名僧人授戒。鉴真授戒的地方叫戒律院,至今仍保存在东大寺内。

后来,日本朝廷赏赐给鉴真大片的土地,他在上面建起了一座宏伟的寺院,为众人讲经传法。从此鉴真再没有回到大唐故国。10年后,他在那座寺院圆寂,据说享年77岁。那座寺院就是今天奈良南部的唐招提寺。

嫩叶手中持,欲拭君之泪。

这是江户时代的俳句家芭蕉瞻仰鉴真塑像后写下的俳句。意思是:我真想用柔软晶莹的嫩叶,为失明的鉴真拭去眼中的泪水。他经历了多少苦难啊!鉴真的塑像据说为天平时期的杰作。这位品格高尚的一代名僧,他的音容笑貌,至今仍然打动着每一位瞻仰者的心。

第二课把生死置之度外

距今约60年前,即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八月。

在富士山顶的剑锋上,令人不可置信地建有一间小屋。这是一间木制平房。南北长约5.5米,东西宽约3.5米,高约3米。屋顶上,伸出几根蜗牛角似的木棒。小屋上方的岩石上,一个木碗状的东西滴溜溜地在转动。为了抵御冬天的严寒,房屋四周已经用石头严严实实地围了起来。

“和田老师,多亏了您的帮忙,终于完工了。”

当时还很年轻的野中到高兴地说着,脸上兴奋得泛着红晕。

“是啊!终于完工了。日本终于有了高山气象观测站,这全归功于野中君啊!”

答话的是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科科长和田雄治工程师。

“哪里哪里,都是老师您的功劳。”

在此之前,日本国内还没有一个高山气象观测站。而在国外,从阿尔卑斯山的勃朗峰到南美的米斯蒂火山,很早以前就有观测站,能够详细的收集到全年的气象情报。如果不了解高空的气象,就不能为诸如渔业、农业、交通等重要行业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

野中到23岁那年才开始明白气象观测的重要性。他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在日本建立高山气象观测站。于是,他找到和田工程师,开始向他学习气象学的知识。

7年后的今天,野中到终于在富士山顶上建起了这个私人观测站,在和田工程师的指导下配备了必需的仪器。有关气象观测的方法,和田工程师也给了很多指点。

“就在这里好好干一个冬天吧!”

实现了多年的愿望,野中到感到无比欢欣鼓舞。他把妻子千代子和3岁的长女留在东京,在明治二十八年九月三十日这一天,独自一人上了这个私人观测站,随即在第二天,即十月一日,开始日本第一次高山气象观测。

这个消息传出后,使人目瞪口呆,觉得不可思议。

“在富士山顶上过冬?简直是找死,野中到肯定是疯了!”

的确,在那个时候,冬天登富士山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一到冬天,山顶和山脚就变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生病的话,别说找医生,就连倒杯水的人都没有。一想到那些万一发生的事,和田工程师和气象站所有人都替野中到担心,同时也祝愿他所热爱的事业能获得成功。

万里晴空的十月,从富士山顶极目远眺,满眼尽是瑰丽的景色。北面是碧波荡漾的富士五湖,南面是层峦迭嶂的伊豆山,山麓的绵延处,静浦、三保松原、清水港等尽收眼底。眼前的美景,日阿明合谷机的野中到感到心旷神怡。

但是,十月一过,山上就进入严寒的冬季,开始下雪了。大概过了半个月,突然有一天,妻子千代子在脚夫的搀扶下爬到山顶上来了。

野中到大吃一惊:“你来这里干什么?”

“来帮忙呀!”

“孩子呢?”

“已经托付给九州的娘家了。”

“是吗?但是,这里不是女人待的地方,快回去吧!”

“不,我来给你当助手,我多少能帮上点忙吧?”

千代子是下定决心要给忘我的丈夫助一臂之力,才上山来的!

就这样,两人开始了高山生活。野中到一个人工作的时候,每隔两小时就要进行一次观测并整理观测到的数据,每天重复十二次,还要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忙得不可开交。自从妻子来了以后,不但不用他做饭,妻子还尽心尽力的帮他做气象观测记录。

“两个人工作的确比一个人要快,你来真是帮大忙了!”野中到从心底里感谢妻子。

就这样,观测工作顺利地进行了一个月。但是,一进入十一月,山顶上每天疾风呼啸,飞雪狂舞。小屋被积雪埋没,气温从零下8度、9度、10度不停地往下降。

十一月中旬,千代子患上扁桃腺炎,高烧40度。好不容易病情有了转机,刚刚松一口气,全身有浮肿起来。这是因为空气稀薄,得了高山病。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就医。

“可怜的千代子,下一个该轮到我了。但是,就算是倒下,我也要坚持工作。”野中到一边照顾着病中的妻子,一边继续进行观测。十二月,妻子的病日渐好转,慢慢恢复了健康。

“谢天谢地,工作又可以正常进行了。”野中到终于松了一口气。

不料,妻子刚刚痊愈,野中到却病倒了。他全身浮肿,还伴有高烧。

“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别担心!和你一样,过几天就会没事了。”

虽然野中到心里这么想,但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是由于缺乏蔬菜而得了严重的脚气病。

后来,野中到连行走都困难,无法下咽食物,甚至连喘一口气都很费劲。

“岂有此理,这点病能难倒我吗?工作要紧,无论如何我也要坚持到明年春天。”

一到时间野中到仍然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扶着墙壁气喘吁吁地向小屋尽头的观测室挪去。

“让我来做,你好好躺着吧!”

千代子已经学会做一些观测工作了。可是不管她怎么央求,野中到也不听。

“只要我还能动,就得由我来做!”

野中到顽强地与死亡的威胁作斗争,他走到暴风雪肆虐的户外,测量风速、风向、湿度、气温、气压以及积雪量。他顶着暴风雪不停地计算、记录,头发蓬乱、胡子拉碴、脸部浮肿,简直像一个野人,可唯独那双眼睛依然炯炯有神。

屋外,暴风雪不分昼夜地咆哮。立在岩石上的风力计被冻住了好几回,转不起来了。野中到拖着虚弱的身体爬上岩石,用斧头敲掉柱子上的结冰,顺便排除了风力计的故障。

物资虽然有暖炉,但不管丢进多少柴火,室内还是像冰窖一样寒冷。飞雪从门缝挂近来,连窗上都积了一层厚厚的雪。观测室里没有一丝暖意,垂悬的冰柱粗达直径30厘米。

野中到不仅患有脚气病,还被严重的冻伤,而且病情不断的恶化。与此同时,观测仪器也逐个开始出现故障。先是风速计、风向计,后来干湿球湿度计也不管用了。

“唉,要是有仪器更换就好了。不能等到明年啊!”

野中到看到损坏的仪器叹息道。他完全忘记了自己的病情。

十二月二十二日这一天,雪停了,狂风还在呼啸。忽听风中传来人们的呼叫声。

千代子对躺在床上的野中到说:“你听!人在说话,有人上山来了。”

“他们在喊什么?”

野中到也听见了。

“野中先生!野中先生!”

很快就听见门外有人叫喊。

“我们在这里!”千代子大声应道。

可是,门已经被冰雪封住,不光从里面还是外面都无法打开。

“算了,砸开一个地方进去吧!”外面人在商量。

不一会儿,屋顶被砸开一个洞。最先跳下来的人是中央气象台的和田工程师,接着是警察署长和几个脚夫。

“野中君,你还好吧?”

和田工程师冲过来握住野中到的手。“因为放心不下,所以上来看看你的工作情况。野中君,你的身体不行了,马上下山吧!”

“老师,我不下山,病好得差不多了。”

“不行,你这样会把命丢了的。听我的,下山去!”

“不,老师,如果我不坚持到明年春天,就这样下山的话,只能说明没有人可以在富士山过冬这一事实。这样的话,日本什么时候才能在富士山上建起气象观测站呀?让我继续留在这里吧!”

野中到流着泪向和田工程师恳求道。

“野中君,不能这么说。你已经证明在富士山顶是可以过冬的了。这84天来,你不一直都在这零下二三十度的山顶观测气象吗?我们确信只要有更完备的设备、研制出更合适的高山的食品,那我们全年都可以在富士山顶进行气象观测。”

和田工程是让脚夫们用毛毯把野中到裹严实,让一个脚夫背他下山。大家簇拥着野中到和千代子,顶着狂风,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山下走去。

在富士山顶建立气象观测站是野中到的最大心愿。37年后,也就是昭和七年七月四日,这个愿望终于得以实现。妻子千代子、和田工程师已经作古,野中到还健在。这年的八月,65岁的野中到怀揣妻子的相片,登上了富士山顶。

这天晴空万里,富士山顶上耸立着新建的高山气象观测站。

测风塔里,风力计迎着南风,滴溜溜地、飞快的旋转着。

第三课节高蜂的秘密

亨利·法布尔著/古川晴男译节高蜂具有非常神奇的力量。

首先,他们能够用一种高明的方法长时间保存其幼虫的食物——象鼻虫。其次,即使同时有几只形状和大小与象鼻虫相似的昆虫,他们也不予理睬,而是只捕捉象鼻虫。

这其中到底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我尝试着从蜂穴里挖出或直接从它们的手里抢来象鼻虫。这样得来的象鼻虫虽然已经不能动了,但其形态却与活着时一模一样,色彩光鲜,关节柔软,让人无法想象它们已经不能动弹。即使用放大镜来看,也找不到一处伤口。当我注视着这些虫子时,好像觉得它们马上就要动起来、走起路来似的。

我试着把几只象鼻虫装入玻璃试管和纸袋里。一般来说,虫子死后,若是在炎热的季节,其身体就会风干而变成粉末,若是在潮湿的季节,其身体就会腐烂发霉。但是,过了一个多月,这些虫子没有风干,也没有腐烂,仍然水灵灵的,像那些活着的虫子一样,解剖起来很容易,让人很难想象它们已经死了或者别使用过防腐剂。这些虫子依然活着,那倒不是吗?只不过它们从活蹦乱跳的动物状态转为安静的植物状态罢了。

这种植物的性生活的过程是缓慢的、悄悄的进行的,其证据就是象鼻虫还在排便。当然,那只是发生在其进入睡眠状态的最初一周,而且是每隔一段时间有规律的进行的。因此,当附中的东西完全排空之后,这一现象随之停止。这一点,是通过实际解剖之后弄清楚的。

这种虫子所展示出来的微弱的生命力不仅仅表现在这一点。为了刺激象鼻虫,我把在汽油浸泡过的锯屑装入一个瓶子内,并将象鼻虫放进去。结果令人大吃一惊,象鼻虫的触角和脚腿前后抽搐了大约15分钟。

我试着对节高蜂捕来数个小时和三四天的象鼻虫分别作这个试验,结果都是一样的。但是那些被节高蜂捕来达十天之久的象鼻虫则没有任何反应。接下来,我想对另外的象鼻虫进行电流刺激试验。我把一段细铁丝绑在电池上,并把其中一端插进象鼻虫的腹部的最后一节,另一端插进其颈部下方。结果发现,象鼻虫的腿会随着电流的接通或切断而伸缩。这种反应在被捕来的头几天很明显,之后渐渐变弱,到第15天才完全没有了反应。

为了慎重起见,我对那些被汽油和硫磺蒸气杀死的步行虫和虾夷天牛虫也进行了相同的电流试验。但是,这些虫子尽管刚刚死了两个小时,腿脚却纹丝不动。这些是试验结果表明,那些被节高蜂捕获的象鼻虫既没有死,也没有用防腐剂进行过防腐处理。那么,估计象鼻虫控制运动的中枢神经准是被某种东西麻痹了,才变得不能动弹的。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我们首先要确定的就是节高蜂的攻击方式。象鼻虫身披一层坚硬的铠甲,而且连接的天衣无缝。那么针是从哪儿刺进去的呢?即使用放大镜去看,也找不到针眼,因此,我认为无论如何都有必要到节高蜂捕猎现场观察一下。

但是,节高蜂外出猎取食物时,并不按照固定的方向,而是一会儿向西、一会儿向东乱飞。而且,不到十分钟,他们就拖着猎物回来了,因此,它们的巢穴周围都成为其捕猎的领地。我提高警惕,小心翼翼地在巢穴周围转了老半天,但始终也没有碰上猎取象鼻虫的场面。

于是,我考虑尝试用另一种方法。在它们的巢穴附近放上一只活着的象鼻虫,这样,节高蜂就会被眼前的猎物吸引过来了吧?说不定还能看到它捕猎的情形。我认为这个聪明的办法成功的可能性很大。翌日,我立即开始搜寻象鼻虫。从葡萄园、苜蓿丛、麦田到墙根、乱石堆、街角,到处转悠着了两天,累得筋疲力尽,结果也仅仅找到了三只,而且都是些无精打采、缺胳膊少腿、脏兮兮的瘦小家伙。它们根本无法引起节高蜂的兴趣。

即使这样,我也决定用这些孱弱的猎物开始实验。很快,嗡的一声,一只节高蜂夹着猎物飞进了巢穴。在它再次出来觅食之前,我把一只象鼻虫放在它的巢穴周围。一只节高蜂神气活现地从巢穴出来了。它毫不顾忌地在巢穴周围大摇大摆地转悠。终于,它发现了我放的象鼻虫,于是凑上前来,但很快又退回去,还几次爬过象鼻虫的背部。然而,它对我辛辛苦苦捉来的象鼻虫不屑一顾,毫不留恋地飞走了。我又在其他的巢穴进行了相同的实验,结果都一样。

节高蜂对我捉来的象鼻虫根本不感兴趣。可能是猎物干巴巴、太老的缘故吧?或许是我用手抓过的象鼻虫上流有我的气味?到底是何原因呢?

对了,要是我们引诱它,为了防卫而不得不使用尾刺的话,那么情况又会怎么样呢?于

是,我立刻把一只节高蜂和一只象鼻虫放到一个瓶子里,并摇动瓶子,使双方都兴奋起来。但是,生性敏感的节高蜂似乎比对方受到更大的惊吓,不要说攻击,简直就是在逃跑。角色完全颠倒了,象鼻虫成了进攻方,它企图用嘴去要对方的腿,而节高蜂却吓得四处逃窜。我的实验再次以失败告终。

于是,我绞尽脑汁想出第二招。趁节高蜂不注意的时候偷换它的猎物。捕猎归来的节高蜂首先在离巢穴不远的山崖脚下降落,然后再把辛苦捕来的象鼻虫拖上崖顶。我用镊子夹住猎物的腿,将它夺走,然后把作为替身的象鼻虫放进去。这个方法进行的十分顺利。节高蜂发现自己的猎物不见后,赶忙掉头四处寻找,而且,当发现被调换的象鼻虫时,它立刻飞过去,用腿夹起象鼻虫,想把它搬回巢穴里去。

但是,这只象鼻虫还是活的。节高蜂很快觉察到了,于是激战开始了。节高蜂冲着象鼻虫,用它强大的下颚钳住对方长长的嘴巴,象鼻虫被按住,无法动弹。象鼻虫用腿死命地撑住地面。节高蜂为了打开象鼻虫的腹节,用前腿使劲地按住象鼻虫的背部,与此同时,把自己的腹部前端伸到象鼻虫的身体下面,并使前端猛地弯曲,在象鼻虫的前腿和中腿之间,也就是前胸中央处,用自己的尾针连续刺了两三次。动作干净利落,战斗瞬间结束了。

象鼻虫像其他将死的虫子一样,既不挣扎,也不痉挛。只是像被电击中了,一下子就不动弹了。节高蜂把猎物翻过来,然后,腹部贴着腹部,脚缠着脚地扛着它飞走了。

我分别用三只象鼻虫进行了这个实验,节高蜂的做法都是相同的。当然,每次我都是把原先偷换的猎物还给节高蜂,而把另一只象鼻虫拿回来仔细研究。我原来就料到节高蜂具有高超的捕猎才能,通过这次实验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被针刺过的地方没有留下任何伤口,也没有体液渗出的痕迹。被节高蜂刺过的地方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我从节高蜂所刺的部位发现了一些秘密,但还没有真正解开这个谜。

首先,让我们再来看一下节高蜂的生活。节高蜂在地下的子蜂蜂房里放入几只猎物,并在上面产卵,孵出的幼蜂靠吃那些猎物长大。乍看之下,储存这些食物似乎是轻而易举的。但是,仔细考虑一下就会发现,其实这个一件很难的事情。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幼蜂的食物不能是真的已经死了的虫子,其内脏必须长时间保持鲜活的状态。万一母蜂把象鼻虫刺死了,那么它的身体很快就会腐烂,吃了这样的猎物,幼蜂会因此中毒死亡的。然而,如果把活生生的象鼻虫放入子蜂蜂房里,坚硬的象鼻虫可能会把蜂卵或刚孵出来的幼蜂踩烂。因此,幼蜂的食物必须是鲜活而又无法动弹的。

这样高明的刺杀方法(当然不是真正的杀死)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也是十分困难的。不管怎么说,象鼻虫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昆虫,即使把它的头部拧下来,它的手脚还会抽动好长时间。如果要我们寻找一种并非真正死去、仍然具有生命力但又不能动弹的幼蜂食物,我们该怎么办呢?

一定会有人说:“把它麻醉住就可以了。”确实是这样,为了既不杀死猎物,又让它不能动弹,对猎物施行麻醉,也就是让它完全失去知觉就行了。总之,只要选择适当的部位,损伤并破坏掉象鼻虫的神经中枢就达到目的了。节高蜂捕猎的秘密也正在于此。

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一个问题,但是还有一个更加麻烦的问题。那就是在众多相似的昆虫中,节高蜂为什么只选择象鼻虫呢?

节高蜂必需利用仅有的一根尾刺就能使对方失去活动能力,为此,刺中猎物的神经中枢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来说,控制昆虫运动的神经中枢有三个,它们分布在昆虫的胸部,这些神经中枢各自独立,即使其中一个被损伤,也不影响其他的神经中枢。不过,节高蜂也根本不可能连续针刺三个神经中枢。但是,如果有一种昆虫,它的三条神经中枢紧挨在一起,情况会怎么样呢?这种昆虫应该是节高蜂最理想的猎物。

我翻阅了某位学者的研究,终于发现在那些神经中枢极为密集的昆虫当中就有象鼻虫。

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有必要通过实验来证明。我把氨涂在钢笔尖上,然后注射到象鼻虫的神经中枢,象鼻虫立刻出现反应。但是,若是胸部的神经中枢比较分散的昆虫,结果就完全不同了。虽然最初会有强烈的痉挛,但不一会就会平静下来,若无其事地四处走动了。

从这个结果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节高蜂为什么在选择猎物时挑中了象鼻虫。节高蜂凭着大自然赋予自己的本能出色的完成了只有那些最优秀的生理学家和解剖学家才能办得到的事情。

第四课季节的问候

池田摩耶子在日本,我们的日常生活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气候的影响。

如果天不下雨,就要节水。可是,阴雨连绵又有阴雨连绵的问题,人们会担心秋天收成不好。

在商店销售方面,雨水多,伞的销路就好;遇上凉快的夏天,电风扇的存库就会增加;夏天,举国上下都为从南太平洋刮来的强台风会经过何处时喜时忧;冬天也有冬天的麻烦,靠日本海侧,火车被大雪所困,而太平洋沿岸则刮起猛烈地寒风;梅雨季节,到处潮湿难耐,人们的心情也会随之变得忧郁起来。总而言之,气候左右着我们的生活,有时深受其害,有时大获裨益。

因此,与天气有关的事情成了我们日常的话题,如平日里的寒暄,信函的开头等,人们都习惯以天气用语开始交谈。

旅居美国期间,我大部分时间都住在位于大陆西北部、太平洋沿岸的西雅图市。在那里,一年有一半时间被蒙蒙细雨笼罩;另外的一半,即三月到九月多是万里晴空、和风拂面得好天气,气候的变化很小。在加利福尼亚居住的那个夏天,没下过一次雨,雨伞成了多余之物。在加利福尼亚,夏天带伞是完全不了解当地气候的人才会干的事。有一次我准备到波士顿去避暑,一个美国人吓唬我,说波士顿的夏天酷暑难耐。但是,对一个深知东京夏季炎热气候的人来说,波士顿热是热,却不会有东京那种酷热的感觉。

美国毕竟是大陆国家,地域不同,气候差别也很大。龙卷风、洪水、干旱、飓风等自然灾害使美国人十分惧怕。但是,由于美国国土辽阔,从整个美国来看,它给人的印象只是一小部分地方如此而已,而且那些灾害遥不可及,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没有丝毫影响。

和美国相比,日本只是一个小小的岛国,而且处于亚洲大陆和太平洋之间,气候极为复杂多变,让人觉得整个日本每天都被天气牵着鼻子走。

美国学生对日本人整天把天气挂在嘴边感到费解。有的人甚至这样说:“天气算什么话题?你们整天拿这种微不足道的话题小题大做,难怪人家怀疑你们大脑有问题。’的确,在美国参加聚会时,每个人都极力拿出新鲜的话题,以此来吸引别人的注意。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证明你是一位有才干的人,你的社会声望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在这种场合,如果你与初次见面的人一开始聊天就聊天气这种平淡无奇的话题,别人一定会觉得索然无味,甚至会立即逃之夭夭。想用这种方法给对方留下好印象是完全行不通的。

年轻的学生们也深知这样做的危险性,因此,他们来到日本,在实际生活当中,虽然了解并亲身体验到日本瞬息万变的气候,分明的四季变化以及相应的风土人情,有时也把这些当做新鲜话题谈论,但他们绝对不会一天起这样的话题作为日常问候的内容。即使作为话题,也只是在尽量用日语打发时间的时候。相反有些人十分珍惜能够用日语说话的机会,不管是天气还是其他,只要能练习日语,什么话题都愿意尝试。然而,他本人平时用英语说话时绝对不会这样。

学生们常常对我们日本人邻里之间所说的寒暄语感到困惑。比如像这样的寒暄语:

A:今天天气真好啊!

B:您要出去吗?

A:是的,出去一下。

B:您走好。

住在日本的外国人,只要稍微懂一些日语,一定会听到日本人这样跟他们打招呼。当这些美国人说“去哪里是我个人的自由”时,我心里总在想:“瞧,不懂了吧。”于是,便向他们解释一番——

“日本人呐,当看到你一身外出的打扮,觉得你可能是要出门,因为看起来你的穿着跟平时不一样。这个时侯,日本人不会说‘你的衣服真好看’或‘今天你真漂亮’之类的话。因为他们与人交往时极为小心谨慎,这样说,有时可能会因为不同的理解而变得十分失礼,但此时他又很想告诉你‘你今天看起来很特别’,他并非真的想问你去哪里,因为这样问很不礼貌,这一点日本人十分清楚。这时,被问的一方心里也会想:‘很感谢你注意到我,不过,去哪里是我的私事,与你没关系,而且我也知道你并不是真的想问的那么清楚。但是,如果我默不作声的话,恐怕会辜负了你的一番好意。’出于这样的考虑,他最适合的回答就是‘哎,出去一下’。这样一来,对方就会顺理成章地向外出的人由衷的道一声‘您走好’。明白日本人的这种内心想法了吧?”

虽说这番解释并不高明,但学生们还是理解和接受了。此后,他们再没有对日本人的这种寒暄方式妄加评说了。

(本文选自池田摩耶子《日本语再发现》)

第五课家庭旅行

滩稻田笛卡尔曾经把世界比作是一本巨大的书。如果是一本巨大的书,那么旅行就相当于一页一页地去翻阅这本书,而且,一个人即使用尽一生的时间也不可能读完这本书。阅读这本书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时,可以独自一人阅读;有时也可以跟朋友一起阅读,并且乐于与朋友互相交流读后感;还可以由父母把书本的内容读给孩子听。

比较起来,我读这本书的方法是,以常人的眼光看待旅行,又以游客的眼光来看待日常生活。也许这与一般人的做法正好相反。我是一名医生,生性懒惰,谈不上喜欢旅行。然而,不知何故,我却一次次被迫出门旅行。有时候是为了工作和学习,也有的时候纯粹是为了娱乐消遣。我这个人性格有些怪癖,即便是旅行也喜欢随心所欲,事先不设定任何目标。但奇怪的是,我这样的一个人却经常陷入拖家带口去旅行的尴尬境地。一个人旅行虽然自由,但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这种自由往往以孤独的旅途中,一个人会不知不觉地陷入浓浓的乡愁之中,想家,想念妻儿老小。与家人一道旅行,有快乐,但烦恼也是也是难免的。不过,一味追求没有烦恼的快乐旅行未免太贪心了一些。要知道,不论你是否外出旅行,家人永远是最令你牵挂的。没有这点意识,就根本谈不上和家人一起外出旅行!

下面,我就来说说一次和家人一起去旅行的感受吧!

那天,从出发时起,我的三个女儿就高兴的开始打打闹闹。平时这三个孩子只要在一起就喜欢不停地打闹,那情形见只会让你联想到马戏团的丑角表演。因为我对她们说过,这次我们先乘飞机到宫崎,然后去“儿童乐园”,在那里可以骑骆驼。

这天阳光灿烂,万里无云。在这么晴朗的天气里乘坐飞机俯瞰地面的景色,真是令人心旷神怡。我不时地指着窗外告诉孩子们说:“看,那是富士山!”“瞧,那是新干线!”从空中俯瞰新干线,它就像一条在树叶上慢慢爬行的毛毛虫。

临近中午,我们才从东京出发,到达宫崎的时候,太阳依然高高地悬挂在空中。山川云

海,是多么的美丽。空中旅行能遇上这么好的天气真是不容易。

宫崎观光始于机场的出口。

在机场通往市区的大路上,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道路两旁的亚热带树木。对于我们这些乘飞机从东京和大阪过来的人来说,这里充满了浓郁的南国气息。我的妻子和孩子们吃惊的睁大了眼睛。从这一点来看,宫崎可以说是一个理想的观光旅游之地。

我们立刻驱车赶往坐落在大淀河畔的宾馆。车一过桔桥,迎面而来的是那千姿百态的椰枣树,它们沿着大淀河一字排开,其间有法国南部情调的遮阳伞、长凳、桌子做点缀。这大胆的色彩搭配与天空的蓝色融为一体,使从东京一带来的旅客感到几许异国情调的魅力。

稍稍休息后,我便带着孩子们前往事先约定的“儿童乐园”。“儿童乐园”坐落于日南海岸的入口处,它巧妙地利用了青岛前的大片海滩,构思独特,情趣盎然。

“这个公园里没有人能随处扔垃圾,真干净啊!”妻子对我说。

日本的观光地很善于把远景的自然美当做卖点,但不少地方却忽视了对脚下的垃圾的处理。比如富士山从远处看非常漂亮,可山上五合目周围却堆满游人随手扔的饭盒。无论到哪里都是如此,所以我甚至以为,镶嵌着垃圾的自然美也许已经成为日本风景的特征。但是,这个儿童乐园里却没有垃圾。

公园里有凤尾松、椰枣树以及其他许多亚热带植物,漫步其中,倍感惬意。孩子们一直在不停地喧闹,而且,呼吸着这里清新自然的空气,他们好像比平时跑的更起劲。我本来就对孩子的超乎寻常的能量有些不知所措,现在我就更加无计可施了。

公园里面也有迷宫,孩子们深陷其中,却找不到出路。于是,只好从上面的缝隙爬出来。

该去骑骆驼了。我话刚说出口,孩子们一个个眼睛瞪得圆圆的,像骆驼一样。但是,起这种动物并不像想象中那么舒服轻松。骆驼是由一些打扮成阿拉伯人模样的人牵着,他们沿海岸一摇一摆的来回走一圈。在大人们看来,这根本算不了什么,可是对孩子来说,它却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事情。

沿着海岸线往前行走,身后可以看见青岛,前面一大片都是“儿童乐园”景区,还有一望无际的大海。

孩子们有生以来头一次骑骆驼,所以满足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刚一回到宾馆就有人打来电话,我以为出了什么事,原来是女服务员特意打来。她说:“请你们看看窗外,现在的晚霞很漂亮。”于是,我们走到窗边,在浓浓的宫崎气氛包围中,眺望着美丽的晚霞。远处的大淀河上,无数野鸭浮游在水面上,静静的享受着晚霞中的恬静。黄昏中弥漫着休闲的气息。

第二天下起了雨。我们决定去东部的日海南岸兜风。一路上远近的小山覆盖着郁郁葱葱的杉树,杉树漂亮的树形和晚霞映照在其叶尖上反射出来的红晕把大自然装点得格外妖娆。这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赋予大自然的那份执着的爱恋。

从崛切崖开始的海岸线景色素来久负盛名,美不胜收。但是,这些美丽的景色并不都是原始的自然风光。虽然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魔幻洗衣板”这样的奇观,但是如果没有海滨大道以及沿途修剪整齐的椰枣树和凤尾杉陪衬烘托的话,那单调的景致也许就不足挂齿了。这些树木与道路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多年辛勤培育的结果。透过车窗我一边远眺烟雨朦胧的浩瀚的太平洋,一边在思考如今将风景作为商品出售的观光业。在崛切崖一带,没有任何广告招牌,也看不到诸如礼品店之类大煞风景的售货摊点。这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呢。

从这里继续前行绕到山的背面,就看到小弥太郎仙人掌公园了。公园南面山势险要,密密麻麻的仙人掌一直蔓延到山顶。

我们运气不错,刚到这里雨就停了。据说得到了5月,这里满山遍野开满仙人掌花,人们会在这里举行盛大的仙人掌花会。

我和妻子品尝了这里的仙人掌腌菜,它根本没有我们所担心的那种喉咙刺痛的感觉,如果不是事先被告知是仙人掌的话,根本吃不出来。

之后,我们还到了鹈鹕神宫。前不久,这里开通了隧道,因此到神宫的路好走了许多。来到这里时正下着大雨,在仙人掌公园租的雨伞正好派上用场。其实,能在雨中欣赏到由岩石和大海组成的、充满男性阳刚之美的自然景观,探索神秘莫测的天然林也不是一件坏事。这绝不是自我安慰。被雨水冲刷过的树木愈发绿的可爱,这里蕴藏着古代流传下来的、最原始的日本式传统审美意识。

中午,我们回到崛切崖附近一家“兜风餐馆”美美地品尝了一顿这里的特色菜“烩鱼”。我们先吃了一大堆鱼和蔬菜,然后正在把剩下的做成杂烩粥。孩子和妻子一边吃,一边不停地赞美:“太好吃了,从未吃过这么好吃的粥!”

吃完饭后,我们乘飞机冒雨回到了东京。虽然只是两天一夜的旅行,可我们跑的路程却不短。回来时飞机一直在云雾中穿行。在飞机上我就想,宫崎之所以出名,并不是因为那里的自然景观非同凡响,而是因为当地人对观光的认识不一般。宫崎的椰枣树早已是当地有名之物,并且已经成为了旅游观光的主角,但它并不古老,而是人们经过数十年努力培育出来的成果。这些成果如今却成了旅游资源。目前有些地方只顾一味的利用前人留下的观光资源,却不加以修缮和保护,致使很多资源遭到破坏。相比之下,宫崎的做法无疑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也许有人会说,那些都是人工景观,不值得一提。但谁又能说当年曾被贝尔茨和阿涅斯·沙特赞不绝口的日光和箱根这两处的路边杉树就不是由先人种下的呢?我们的祖先在没有预想到未来的情况下把那些观光资源留给了我们,而我们又能给我们的子孙留下些什么呢?我不由的想到30年前宫崎人从旅游观光的角度出发决定在宫崎栽种椰枣树的构想,想到他们铲除纪念品商店和广告招牌、创造无垃圾风景区的气度,想到他们栽花种树把宫崎建设成一座如诗如画的花园这些统一认识……。于是,我对妻子说:“真该让东京的旅游界人士到宫崎去好好的见识一下。”说完,我们会意地互相看了一眼,然后又把视线转向已经入睡的孩子们。

(选自三省堂一九七三年《中学现代国语最新版3》)

第六课沉默的世界

加藤秀俊在拥挤不堪的电车里,从乘客们的行为举止中我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车厢里所有的乘客都是面无表情、寡言少语。大家都默不作声,脸上显出百无聊赖的样子。本来,乘坐拥挤不堪的电车就不会有好的感受,更何况这些成千上万的上班族们像沙丁鱼罐头一样挤在一起。如果在这种场合下还能谈笑风生的话,那才有些可怕呢。面无表情、寡言少语正是在这种场合下人性的表现。但我认为面无表情、寡言少语也应该有个限度。特别是碰上那些准备下车却不吭一声的推开身边的人、用力向门口挤去的人时,心里总有些不舒服的感觉。这就如同一只巨型鼹鼠从人群中间横穿过去一样令人十分不快。挤出去的人和被挤压的人都沉默不语,这实在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类似的事我在百货商店的电梯里也遇见过。电梯刚在某一层停下来,突然从来里面窜出一只无声的“鼹鼠”。因为太突然,把我也吓了一大跳。不管怎么说,这种行径总不是让人开心的事。我想,他们为什么就不能说句话或大声招呼呢?

如果这时他说一声“请让一下”或“对不起”,别人也会尽量腾出空间让他过去,甚至还会说一声“请”。然而,若是有人莫名其妙的被人挤来挤去的话,只会感到恼怒与不快。在这种“鼹鼠”式的人群中,有一些家伙是在用手推开人群的同时,还用一种带着敌意和恶狠狠的目光瞪着周围的人。那表情好像在说:都是因为你们堵住去路,我才会如此尴尬。无

论是谁看到这幅表情都会生气的。有人甚至会想,我干嘛要让你出去!这样一来,不但不能相让,反而会使事态恶化,是本来就拥挤不堪的电车或电梯变得更加糟糕。

在许多服务场所,我们也是表现出了沉默寡言。例如,在咖啡馆喝咖啡就是如此。一个服务小姐走过来写订单,我们很多人都是冷冰冰的说一声“咖啡”。过了一会儿,服务小姐默默地端来咖啡、递上账单,同样是生硬地“啪”地一声放在桌子上。客人一声不吭地喝完咖啡,付了钱就走人。我一直在想,在这种状况难道就没有办法改变一下吗?

我之所以会提到这些事,也许因为我曾经在美国和欧洲国家生活过的缘故吧。在欧美,特别是美国,同样是喝一杯咖啡,其情形却与在日本迥然不同。例如,在美国,当你一走进咖啡馆,那里的服务小姐会手捧菜单立刻迎上来跟你打招呼:“早上好,今天心情不错吧?”客人也会客气地答道:“谢谢,还可以。请来一杯……”总之,多少都要寒暄几句,进行简单的交流之后才送上咖啡。因此,如果服务小姐客气地说“让您久等了,请慢用”时,客人也会自然地说一声“谢谢”。

当然,如果说这样三言两语的交谈有什么实际意义的话,答案是否定的。其实,今天天气好坏,对方心情如何,这些都不是问题。总之,这种交流,如果只是照字面意思来解释,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但是,这种无实际意义的谈话有或没有,会使人际关系大不一样。试问,一个服务小姐板着脸,一声不吭地把咖啡往桌子上“嘭”的一放就走了;而另一个服务小姐则面带微笑地把咖啡往、轻轻地放在桌子上,并礼貌的说一声“请慢用”,这样两杯咖啡你觉得哪一杯“味道”会更好呢?

日本文化笼罩在“沉默”的气氛下,这究竟是为什么?其实这里面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社会价值观,是一个极其有趣的问题。正如柳田国男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反复指出的那样:在日本人的正常生活中,爱说话是让人讨厌的,而默默无语的埋头苦干才是美德。正是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很多日本人因此而丧失了宝贵的掌握“说话艺术”的机会,这是原因之一。另外,在维持人际关系方面,日本人不习惯用嘴巴说“应该这样”或“应该那样”,而是通过心领神会的方式达到一种默契,这就更加深了他们对沉默的认同感。再加上在日本文化中,夸夸其谈本来就是处事之大忌。因此,要想出人头地,最好是一味的保持沉默。

我并不是想在此高谈阔论什么改造日本文化等,我只是希望能有更多的日本人能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在拥挤的电车上,当你准备下车时,说一句“对不起,我要下车”;当你得到别人的服务时,不妨说一声“谢谢”。我认为,这些道理大张旗鼓的宣传是必要的,但应该重视从身边一点一滴的简单交谈开始。如果这样做了,我们周围的环境一定会焕然一新。

第七课藤野先生

鲁迅东京也无非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季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少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上盘着大辫子,顶着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厉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的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音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佐藤严九郎的……”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大衣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过了一个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添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那时我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的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变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实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公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见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你改悔罢!”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这是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实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才回忆道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讽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词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留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倒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一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一直到现在,竟没有记过一封信和一张相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寄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十月十二日

(注:本篇全文转载鲁迅原文)

第八课日语的特点

金田一春彦下面,我们主要从日语的表达方式和语法方面来看日语的特征。

第一、我认为,我们日语在表达交换物品方面的词汇特别多,如“ゃる”、“ぁげる”、“差し上げる”、“もらぅ”、“くださる”、“奉る”、“献上する”等。如果对方是晚辈,还可以用“授ける”、“施す”来表达。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人在交换物品方面是相当肯动脑筋的。比如,在表达你给我东西时,不说“ぁなたが私に物をゃった”或“ぁげた”,而要说“ぁなたが私に物をゃった”或“くださった”。就是说,在表示自己给别人东西和别人给自己东西时,必须使用不同的动词来表达。这是为什么呢?有人对此做过研究。

美国一位女生会学家罗斯·比尼迪克写过一本书,书名叫《菊与刀》。美国人认为,要跟日本人作战就必须了解日本人的性格特征。为此,这本书的作者从日本人的两面性,即善良的一面和罪恶的一面来研究分析,并把这两面分别比喻成“菊花”和“大刀”。

该书的开头这样写道:“想折磨一个日本人不难,你尽管送他东西,他会把这件事一直挂在心上,并为此而感到苦恼。”接着又写道:“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有一部著名小说叫《哥儿》。小说的主人公——哥儿到四国一所中学任教。在学校,有一次哥儿跟同事‘红衬衫’一起去钓鱼。在船上,‘红衬衫’告诉他,同事中有个叫‘野猪’的人很坏,每次有新的老师来,他都煽动学生起哄,想把新来的老师赶走,并怂恿哥儿不要和他交往。哥儿生性单纯,想照其说所的做,却突然想起一件事,使他不能马上去做。原来,哥儿刚到这所中学时,‘野猪’曾带哥儿到街上一家冰室,请他喝过一杯价值一钱五厘的冰水。就因为这,第二天哥儿去到学校,把一钱五厘放在‘野猪’的桌子上之后,才正式宣布与他绝交。从这个情节中,我看到一个典型的日本人。”接下来,罗斯解释道:“在美国,这种事情多见于精神患者的病历记录。”我觉得她举的这个例子很有意思。日本人只要收受了别人的馈赠,内心就会感到不安,就会想尽办法也要偿还这份人情。第三者如何他不会在意,一旦自己成为当事者,就会感到一种精神负担。日本人已经习惯这种思维方式,并不觉的有什么,可在美国人眼里这属精神不正常的范围。

经常有人说日语有很多表达不合逻辑,如“没有什么菜,请随便吃吧”。按理说什么菜也没有还吃什么呢?可大家都满不在乎地这样说。还有如“东西不好……”、“不合您的口味……”等,可见,日本人在接受馈赠时感到苦恼,在赠送他人东西时同样感到惶惑不安。所以,日本人这样说话完全是为了消除对方的心理负担,这才是日本式的行为方式。又比如,当我要向客人介绍一家照相馆,我会顾虑这样做是否恰当。这时我会说:“この写真屋がぅまぃんですが、一度彼のところへ行って写真をとってもらってゃってくださぃませんか。(这家照相馆很不错,去那里找长相怎么样?)”句中的“とってもらって”表示客人受惠于照相馆,“ゃって”表示客人施惠于照相馆,“くださぃませんか”表示我受惠于客人,这三层次表现了复杂的恩惠关系,这是一个最典型的日语句子。

第二,日本人擅长区别事物,而且,区别的方法很有特色。这一点与欧洲人不大一样。是什么方法呢?日本人自己并不把这当回事。它就是,以是否拥有心脏为标准来区别物体。比方说,人、狗和茶杯就有区别。区别在哪儿?只要把它们跟动词放在一起使用就会一目了然,如“犬がぃる(有狗)”、“コップがぁる(有杯子)”。据语言学博士服部四郎说,用“ぁる”、“ぃる”区别事物的只有日本。它是我们最基本的语言,其他国家的语言中没有类似表述。在数数时,人、狗、茶杯使用的量词也各不相同,被子用“个”,狗用“只”,人用“人”,这样也可以区别人和人意外的动物。不仅如此,还可以把受尊敬的人和普通人区别开,如“ぉ一方(一位)”。东西也可以用不同的量词来区分,如“根”、“枝”、“个”、“张”等。不仅日本这样使用,以中国为中心,在朝鲜、缅甸、越南等国家也广泛使用,欧洲就没有这种用法。

如果有人说“我们喝一杯怎么样”,他不说喝什么我们也能心领神会。

第三,日语多用自动词(即不及物动词)的表达方式。比如,日语说“我们很吃惊”或“很高兴”,用的都是自动词(即不及物动词)。英语就不同,它是用它动词(即及物动词)的被动形式来表达,说“我们挨吓了一跳”、“令我们高兴”。就是说,英语都用“他人干什么什么”的表示方式。日语中有很多表现“自己怎么样”的说法和动词。英语中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相比,还是及物动词数量多,日语则是自动词(即不及物动词)占多数。英语说“我爱×××”,日语则说“×××我爱”,日语的表达偏自动性。所谓自动性就是一种静态的、没有变化的性质。我想,称日语是一种静态语言可能就是源于它的自动性质。这类表达常见的有“芋头煮熟了”、“房子烧了”或“毁坏了”、“看得见富士山”等。

第四个表现特点是避免直截了当的表达。我们常用诸如“好像在下雨”或者“像是在下雨”之类的说法。要朋友一起去喝咖啡时,我们还喜欢说“一起去喝点咖啡什么的吧”。为什么非要加入“什么的”这类模糊表达呢?如果只说“一起去喝咖啡吧”的话,语气显得太生硬,给人的感觉好像是除了咖啡以外其他都不能喝一样。“什么的”这种表达可以起到缓和语气的作用。日语这种暧昧的表达中包含着尊重对方的意味。比如日本人问“府上是哪儿”时,喜欢用“哪方”而不用“哪里”这个词。“哪方”含义模糊,按说是一个极不负责任的说法,可人们都已经习惯了。问者用方向词表达,答者也同样会用方向词来回答,如“我在荻洼那边”。言词暧昧表现了日本人的理性思维,所以,我觉得应该给予肯定。

西方有句谚语说:“你希望别人为你做什么,你也为别人做什么。”东方却是另一种说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东西方不同就在这个“勿”字,如“饥不择食”也完全是东方式的表达,欧洲则说“空腹是最好的调味料”。日本人习惯用否定的表达,如“除了这个,我不会别的”。欧洲人却说“我所会的就是这些”。看起来后者比较精辟,可日本人偏偏不爱这么说。战争结束后不久发生过这样一件事:美国人来了,他们要对日本的教育进行改革,于是,吩咐日本人编写一套读物,书名叫“好孩子读本”。日本人绞尽脑汁,按照美国人的意图写出了初稿。美国人看完后说,民主意识很强,不错!可是太消极了。原来问题就出在日本人的表达方式上,如“不虐待动物的好孩子”、“不摘公园的花的好孩子”等,用的全是否定的表达。后来他们接受美国人的意见,改为“爱护花园的花的好孩子”、“保护动物的好孩子”,还是后一种表达好一些。有一次,一个美国政府官员到文部省办事,看见一扇门上贴着一张纸,上面写着“禁止使用此门”。美国人觉得这句话太生硬,日本人却不以为然,问道:“美国怎么写?”他说:“出门请走侧门。”比较起来还是后者有人情味。

还有一件也是那个时候发生的事。在编写日本高中国语教科书的时候,一位美国官员说:“你们日本有什么好的诗,找些来给我看看。”于是,日本官员就找来了岛崎藤村的《千曲川旅情之歌》。美国官员不懂日语,那位日本官员便用通俗易懂的英语把诗译出来后拿去给他看。不料,美国官员说:“这首诗什么也没写嘛!”为什么他会这样说呢?仔细读一下英语后才发现,否定的表达太多:“蓝色的蘩缕尚未发芽,小草刚刚开始在残雪中萌生,白茫茫一片无处栖息……”据说这首诗给美国人留下的印象是“这也没有”、“那也没有”,结果,脑子里只留下一片空白。可日本人就不会这样。一提到“蘩缕尚未发芽”,日本人,马上就会联想到黑黝黝的土地和残雪,感觉一种难以描绘的美。但是不管怎么美,这样的表现手法显然不容易唤起读者的激情。日本人喜欢的正是这种含蓄暧昧的表达。高雅是高雅,可我认为确实缺少一点激情。

第五,日语表达缺乏逻辑性。我认为这是日本人善于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所致。日本人直觉很好,对方说话即使不完整也能理解他想说什么。美国人说,日语中最难理解的词就是“ぽつぽつ(慢慢地)”,比如“ぽつぽつ始めましょぅか(慢慢地开始吧)”,人家搞不清楚究竟应该怎样开始。还有如“我就回来,请在等等一会儿好吗?”这也是极不负责任的说法,因为别人根本弄不清楚他究竟过几分钟才回来,更不知道该等多久。但是日本人可以从

这个人平时的习惯以及对方的表情大致知道该怎么做,比如,或者是到外面转一圈再回来,或是进房子里去看看书什么的。我们好像从小就学会了这种善于察言观色的本领,所以,说话中即使有逻辑不通的地方也不会影响交流。

战争刚结束不久,相声表演艺术家三游亭歌笑被美国吉普车撞死了。我们日本人习惯说“三游亭歌笑撞吉普车死了”。结果,把这句话直译成英语告诉美国人后,他非常震惊,问道:“这个人为什么要去白白送死?”这句话的正确的说法是“吉普车撞了三游亭歌笑”。因为我们不会误解,所以一直这么说,的确有些不合逻辑。在餐馆,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

“先生要点什么?”

“我是鳗鱼(我要鳗鱼)。”

侍者决不会为客人这句话发笑,一会儿,侍者段来做好的鳗鱼,同样说

“鳗鱼是谁(鳗鱼是哪位点的)?”

到寿司店请师傅做寿司时,也常有这样的对话。

“我是笨蛋。”(注:原话为“我是马珂”。“马珂”是一种海贝,因为其发音与“笨蛋”一词的发音相同,所以,听起来就像是说“我是笨蛋”。)

“是大笨蛋还是小笨蛋(是大马珂还是小马珂)?”师傅问。

“大笨蛋(大马珂)。”客人回答。

这样的对话日本味很浓,我们听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不舒服,大概是因为我们彼此直觉都很好的缘故吧。

第六,最后一个问题,这是日语语法规则带来的问题,也就是说,最重要的东西放在最后才说,前面说什么一概不知。最典型的例子要属宫泽贤治的诗:“不怕雨,不怕风……”读诗的开头,读者不知道是人想说什么,好像是在说一个神秘人,但这个人到底是作者本人还是作者曾经见过的什么人呢?或许是作者理想中的一个什么人吧。直到最后一句“我想成为这样的人”出现,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是在写自己的理想,于是,只好从头再读一遍,弄清他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是说,决定因素放在诗文的最后。这首诗就是巧妙的利用了日语语法特点。但看艺术作品还看不出什么问题,其实,最重要的东西放在最后说,这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方便。战前我就遇见过这样的一件事。有一次,我等火车,车站广播是这样抱站名的:“开往新泻去的快车就要进站了,这趟列车沿途大宫、熊谷、高崎……”接着播音员列举了一大串站名,还没等我脑子转过弯来,最后蹦出一句:“除此之外,不停车。”这话把我吓一跳,我准备去涉川,到底火车在涉川县停不停呢,不知道!没办法,我只好再辛苦一趟,到站长室去询问。太没效率了!现在铁路方面已经改进了,一般是这样播报的:“这趟列车停靠的车站有……”。

最重要的东西放在最后说,前面说什么都不知道,日语这种表达习惯恐怕是古代留下来的传统,在诗集《万叶集》中如此。日本人在这种表达形式中发现了独特的文学意义,这种习惯对文学有用处,但对日常生活未必适用。我认为,我们说日语应该尽可能使用短小简洁的句子。

第九课蝼蛄渡水——事物的表面和本质

庄司和晃有一句俗语叫“蝼蛄渡水”,它常被用来比喻那种在学习或工作的时候,不是一口气坚持做完,或者是做做这又去做做那,做事不专心,结果总是达不到既定目标的人。

蝼蛄这种昆虫只有3厘米长,就像是鼹鼠把身体缩小后又插上了一对翅膀那样小巧可爱。如果你看着它在田里游泳的话你就会发现他从这边游到那一边的时候不是一口气游过

去,而是一跳一跳地游一段,休息一下,然后像忽然想起来什么似的又开始继续往前游的。从它在休息的时候总是东张西望的样子来看,它也许并不是因为累了才停下来,这种用心良苦的做法大概是为了避免在专心游泳的时候会被鸟发现而惨遭不幸吧。但是,在别人看来,这种做法就像是定不下心来,没常性。

当有人发现这种昆虫的生存状态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很相似,觉得很有趣时,无意中蹦出了“蝼蛄渡水”这样的词语,这样才得以流传至今。

也许也正因为如此,蝼蛄这种昆虫才备受人们的青睐。

若把蝼蛄放在手里,轻轻的握住它,它的前脚会灵巧的动起来,他会在人的手指中间不停地挠动,拼命想从中钻出来,挠的惹人发痒,所以人们喜欢把它当作玩伴。

蝼蛄与其他的昆虫不同,是一种能力很强且多才多艺的昆虫,它不但会飞、会跑、会游泳,甚至还会攀登。但是,由于蝼蛄的这些技能和别的昆虫相比,没有一样特别出众,于是产生了诸如“蝼蛄之才”(艺多而不精)和“蝼蛄之流”的谚语,意思是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才能,却没有一样精通。本来蝼蛄只有挖洞的本领最高超,被人们称为高手,但对蝼蛄而言,这或许是件麻烦的事情。

虽然多才多艺的人具有视野开阔、解决问题注意多的优点,但他们也有不足的一面。借蝼蛄的生物特性向人们解释一个简单明了的道理,它表现了人类的智慧所在。

与“蝼蛄之才”意思接近的说法还有“‘万金油’中无名人”、“务广而荒(指会很多技能但没有一样精通)”、“鼹鼠之技(鼹鼠会五种技能但却没有一样精通)”等。

像这种意思相近而表达不同的谚语,我们称之为类谚。这类谚语很多,是人们仔细观察生活,深入挖掘生活素材的结果。它们准确地表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其实,对于普通人而言,要做到多才多艺而且样样精通是很困难的。

要达到能真正理解这些谚语内涵的程度,需要到一定的年龄段,大约在10岁左右。因为只有到了10岁,孩子才会把谚语和实际生活中的事联系起来考虑,才知道它或是比喻这种意思,或是表示那种意思。

但是,一般人在6岁时就开始了解一些谚语了。他们往往被谚语措辞的趣味性所吸引,所以即使没有完全弄懂谚语的真正意思也照样使用。比如,有的小孩子就说“人家都说事不过三,再丢一次又怎么样”。于是,便故意把饭盒扔在地上。

只有到了15岁之后,孩子对谚语才会有比较准确的理解。但是,真正了解谚语的价值,并且能运用自如还是要到成人之后。也就是说,谚语并不简单,因为它们一般都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通过语言本身表现出来的意思,我们且称之为“表层”世界。其二,是语言背后所包含的思想(认识、想法),我们且称之为“里层”世界。

例如,“美景不如美食”这句谚语,如下图所示。

以说它是通过比喻表现出来的世界。

与此相反,里层世界是不能直接用眼睛看到或用耳朵听到的,,它只能透过表层世界,即用心里的眼睛来看。也可以说它是从表象着手,顺藤摸瓜,然后抓住深藏其中的思想。所以,里层世界是意思的世界,是理性的世界。

即使是说“意思”,也不像解释“多数”就是“很多”的意思那样只是简单的词语替换,

而是指隐藏在词语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意思。

如果不懂得有里层世界的存在,不明白里层世界隐藏着的重要思想,就无法理解言语的真正含义。曾有人以谚语“猴子也会有从树上掉下来的时候”为题,组织小学6年级的学生进行讨论。有一个孩子说:“猴子怎么会从树上掉下来呢?也许像百日红这样的树太滑它才会掉下来吧。”这个孩子只是看到了事物的表面,尽管言之有理,却不能说他已经理解了这句谚语的含义。

当像孩子们解释说“这个言语的意思就是,即使某一行的高手偶尔也会有失手的时候,这是一个很奇妙的比喻”,孩子这才会会心一笑,点头表示理解,或通过其他解释加以引导后,他们才明白,这说明他们已经达到了能够理解谚语的年纪了。

比如,如果你对一位这个年龄段的小淘气包说:“你真是一颗眼中钉啊!”听后,他不光会愣一下,可能还会生气的会敬你一句说:“你眼睛里才长钉子呢!”这才真实对牛弹琴啊!

就是说,无论他怎样仔细揣摩谚语字面上的意思,也无法领悟到谚语中包含的幽默和可贵价值的。比如“良药苦口”,若按字面解释可以说“好药吃到嘴里会有苦味”,这句话听起来一点意思也没有,弄不好可能还会有人开玩笑说:“哦,是吗?是这样啊!现在的药一点都不苦,看来都不是什么好药嘛。”

那么,我们究竟怎样才能从言语的表层世界进入里层世界呢?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在谚语后面加上一些适当的词语来启发理解,诸如“……这样说(是什么意思?)”、“人们常说……(它到底在比喻什么呢?)”或者“……是一个……样的人(于是)”等。比如,他是一个“连芋头都不会煮的人,于是……”。

表层世界和里层世界有如此密切的联系,它的双重意义是能够把握的。这种双重意义在打比方、比喻中也能找到。从这一点来看,谚语、打比方、比喻之间有亲缘关系。

比喻可大致分为直喻和暗喻。直喻也被称为明喻,常以“像……一样”的形式出现。

隐喻也称暗喻,如“米糠里钉钉子(徒劳无益)”就属这类。谚语绝大部分都采用暗喻的形式,甚至可以说几乎所有的谚语都是暗喻。

谚语凝聚了人类智慧的结晶,所以可以这样说,理解了隐喻也就理解了谚语。反之亦然。

熟悉打比方或比喻的含义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它意味着你已经完全能够理解谚语了,已经具备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而要达到完全具备这种能力的程度,首先需要到达一定的年龄段。当一旦到达这样的境地,就能迅速掌握大量的谚语,而且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从这一点上说,谚语又是通俗易懂的。

第十课幸福

安冈章太郎和现在孩子不一样,我们小的时候经常被父母差去跑腿。我是独生子,是在百般宠爱下长大的,因而这种情况不算多。其实,被指派出门办事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快乐的事。正如马儿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喜欢在途中慢悠悠地啃着路边草一样,“途中闲逛”这句话本身就包含了那种出门在外自由自在的愉悦心情。

这是我高一还是高二时经历过的一件事。虽说那时年龄已经不小了,但还算不上成年人。正是在这种不打不小的时候,已不再心甘情愿的被父母差去做着做那了。因为凭借经验,我开始体会到,即使有机会出去跑腿,外面也不会有什么好玩的。

哪天时值傍晚,母亲突然吩咐我去给东京来的叔父买返乡的卧铺票。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麻烦,极不情愿。这位叔父是一个脾气古怪、反复无常的人。因此,我已经很多次突然而紧急的被差去跑腿了。

“自己坐车,就该自己去买票嘛?!”

“又说混账话!你又不是不知道,你叔叔今晚有约会,必须出门,与其在这嘀咕磨蹭时间,还不如快去快回!”

平时,背地里总听妈妈说叔父的坏话,如“在没有比他脸皮更厚的人了”之类,而现在这种时候不知为何母亲却一个劲的袒护他。

母亲站在门口,不耐烦的将叔父留下买车票的钱递给我。我接过来,随便往袖子里一塞——那时,我们都是穿一种碎花的和服——问道:

“让我去,不得钱归我总行吧?”

“这个,你自己去问叔叔吧。”母亲不冷不热的回答道。

知子莫若母,她十分清楚,我是难以向吝啬的叔父启齿的。我板着脸,一声不吭的出门去了。突然,头上一阵冰凉,不知何时,天空中下起了雨。我心情更加郁闷,返回家拿了把沉甸甸的黑布雨伞,再次走进漆黑的街道。

卧铺票得走到国铁S车站去才能买到。从我加到S车站必须换乘私营铁路电车,麻烦死了!

S车站的售票处,不论什么时候都聚集着一大群无所事事的人,却丝毫没有热闹的气氛,倒是有几分乱糟糟的感觉,让人感到压抑和郁闷。而且无论如何我也无法对这个车站的工作人员产生好感。这个车站检票员的态度与私营铁路有着天壤之别,这里的人把旅客当作是装在麻袋里的芋头一样,说话语气生硬,毫无亲切可言,在售票处也一样。为了不至于出错,我必须从一排连着的窗口中,分辨出哪一个是普通票的售票窗口,哪一个是特快票的售票窗口,哪一个又是卧铺票、定期票的售票窗口,找准目标后再排队。可不知为什么,我老是找错地方。我要找的窗口,不是在左边就是在右边,再不就是在远远的角落里。为了买到票,我只好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新排队。这还不算,更可气的是,窗口里端坐着的那些售票员,说话含含糊糊,难以听清,而且他们还颐指气使地做着手势,好想要驱赶人似的,真让人受不了。

他们当然很清楚那个是窗口出售什么票,课我又不是专干买票的,不知道也是很自然的。我战战兢兢地走到最边上的窗口,告知里面的人我要买卧铺票。

“……”

里面的售票员正在打算盘。他透过窗口的铁格子抬头看了我一眼,我把刚才的话又重复了一次。

“几张?”售票员问。

一瞬间我犹豫了。如果说只买一张,是否会让人觉得非常愚蠢。你穷光蛋呀?!

“只买一张可以吗?”我怯生生的问了一句:“可以的话,我要一张下铺票。没有下铺,上铺也行。”

也不知道他是否听懂了我的话,他板着脸,从一个满是污垢的架子上拿出一个笔记本,写了一些什么,接着又在蓝色车票背后盖上章,写上数字。

“……元钱。”

售票员说完,收下我的钱,把车票递给了我。

好了!我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了,我庆幸自己一次就把事情办完了,这是以前少有的。我小心翼翼地把车票放进和服袖子里,可是还是不放心,又再确认了一次。就在这一瞬间,我的心突然“咯噔”地凉了一下。原来我发现在柔软袖子里,我的手碰到的确实是一张硬邦邦的车票,可窗台上我刚才放的五元钱却还在。不,它与我刚才放的那张不同,肯定是另外找的五元钱。

售票员的头顶上方悬挂着一盏绿罩台灯。可是,窗台上那张五元钱,确实不是出门时母

亲交给我的那张五元钱。售票员熟练地将几枚五角的银币和一角、五分的镍铜币叠放在纸币上。

当最后一枚硬币落在窗台上,发出“当啷”一声想的时候,那声音直刺我的心底。我只觉得心脏里的血液忽的一下子全部冲上头顶。我一把抓住台上的钱,头也不回地急忙逃离窗口——太棒了!售货员那家伙找错钱了!

我不顾一切的穿行在车站前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我手里握着可以由我自由支配的五元钱——当我再次清楚意识到这一点时,铁路桥不知什么时候早已离开我的视线,消失在城市的建筑当中。刚才,因为害怕售票员发现找错钱后会追赶上了来,我只顾没命的跑。现在,到了这里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拐角处糖炒栗子铺的假人儿戴着尖顶的红帽子,随着电子音乐,摇着手中的铃铛。

真是太出乎意料了!售票员竟然错把我给的钱当成了十元的,所以本应该找给我两块零几角的,却找了七块零几角。我眼前又浮现出刚才售票员把五角、一角、五分银币、镍币放在窗台上的情景,不由得格外地兴奋。此刻,我想象着那些被扔出来的一枚一枚的硬币,它象山一样越堆越高。可那些银币、镍币哪怕堆得再高,也难以跟旁边那张五元钱纸币相提并论,这可是一张可以完全由我自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的钱啊!

糖炒栗子铺小人儿的铃声渐渐远去。我当然不会拿着五元钱去买什么糖炒栗子。就是要买,最好能买一支进口钢笔,或者买一把带有鹿角手柄的进口小刀。不,现在我连这些东西都不想要了,比较起来,我更怀念前不久站着吃金枪鱼寿司的滋味。从九段中学走大约二十分钟,进入一条窄巷,那儿有一家专卖寿司的小店。不知怎么的,最近放学后,我总喜欢顺道去那家小店吃一个金枪鱼寿司。喝着用竹筛子滤过的大碗茶,一种满足感油然而生,只觉得自己好像已经不再是中学生了一样。离开时,顺便在幡布上擦干净手指上沾的酱油,然后若无其事地抱起书包,本应在饭田桥乘车的,我却故意从市谷站搭乘电车回家。

那家小店最贵的要数带有虾子或蚶子的寿司,可一个才花五分钱,其余全部都是三分钱一个。虽然带虾的寿司也不错,但有时我觉得杂鱼寿司更好吃,有时还会觉得鸟贝彼蚶子更好吃。五元钱不知道可以吃多少个杂鱼寿司、斑鲫鱼和金枪鱼寿司呀!一想到这,我心里不禁“咯噔”地跳了一下。不管怎么样,今天晚上就先回家吧。这钱该怎么花,以后再从长计议。于是,我美滋滋的踏上了私铁车站的台阶。电车刚刚开走,月台上空无一人,长凳上坐着一位妇女,背上背着一个熟睡的婴儿。正当我走过去想坐下来休息一会儿的时候,一个站台服务员拿着竹扫帚和簸箕走了过来。于是,我赶快离开长凳,站到稍微远一点的地方。站台服务员的制服很大,一点也不合身。从那松垮垮的领口处露出一节细细的脖子。看年纪似乎还没有我大……。不知为什么,那一瞬间,我的眼前突然浮现出S车站那位售货员的面孔,那副冷漠的脸颊,肌肤蜡黄,显得很疲惫。我突然觉得那位售票员的家里,似乎正有一位生病的老母亲在等他。我仿佛看到了橘黄色暗淡的灯光下,售票员举起从母亲腋下拿出来的体温计仔细察看,可无论怎么看,体温计的刻度还是和昨天完全一样。他忍受着破旧棉被里散发出来的恶臭,嘴里嘟囔着:“我也累了!”……我站在原地愣了好一阵,然后,依然走出了私铁车站的剪票口,径直朝S车站奔去。

S车站的售票处,人影已见稀疏。我一边朝窗口走去,一边希望刚才那位售票员不要下班。当我有过阴森森的鉄格窗向里面看时,发现他还没有离开。于是,我掏出刚才的五块钱,对他说明事情的缘由,不过稍微撒了一点谎,说是在我离开车站后不久发现的。我把钱递进窗口,说:

“给您钱。”

售票员起初感到有点意外,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

“啊,是吗?”

从实践的角度探讨在日语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从实践的角度探讨在日语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在今天中国的许多大学,为适应现代化,信息化的要求,建立了设备完善的适应多媒体教学的教室。许多学科的研究者及现场教员也积极致力于多媒体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在大学日语专业的教学工作中,教科书、磁带、粉笔为主流的传统教学方式差不多悄然向先进的教学手段而进展。 一、多媒体课件和精品课程的进展现状 然而,目前在专业日语教学中能够利用的教学软件并不多见。比如在中国大学日语的专业、第二外語用教科书常见的有《新编日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語》(初级、中级)(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基础日语(初級、高級)》(上海译文出版社)、《大学日本语》(四川大学出版社)、《初级日语》《中级日语》(北京大学出版社)、《新世纪大学日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综合日语》(北京大学出版社)、《新编日语教程》(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新编初级(中级)日本语》(吉林教育出版社)、《新大学日本语》(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新大学日语》(高等教育出版社)、《现代日本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基础日语》(复旦大学出版社)等等。配套教材以录音磁带、教学参考、习题集为主。只有《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初級上)》、《初級日语》、《新编日语教程》等少数教科书配备了多媒体DVD视听教材。 然而这些试听教材,有的内容为日语普及读物,并不适合专业外语课堂教学。比如《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有的尽管DVD视听教材中有丰富的动画画面和语音练习。然而,课堂操作则花费时刻长,不利于教师重点指导,更加适合学生的课余练习。比如北京大学的《初级日语》等。在这种情形下,许多大学的日语专业致力于教材的自主开发。 其中,有些大学的还推出精品课程,取得了专门大成绩。比如天津外国语学院的《新编日语》多媒体精品课程为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目前已被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理工大学日语系等全国40余所大学推广使用。

日语综合教程第六册课文翻译-第六课

我家现有三只猫。最近的孩子都很现实,所以他们向父亲询问:“猫究竟有什么用?”我被问住了。 不错,这么说来,狗可以防贼,或把扔出去的球拾回来,多少为人干点事。但是猫呢?由于现在老鼠也不太看得到了,所以它就是吃、睡、出去走走,饿了就回来,然后再吃了睡,仅仅如此,对人什么贡献也没有。 “什么用也没有这一点不就挺好吗?因为仅仅呆在那里就挺有意思。”—我只能这样回答,但这恐怕不能成为对孩子的回答吧。这个暂且不说,就仅仅是看着动物的行动,就令我感到快乐。每当看到它们沿着松树或刺槐的树干,垂直一气上窜好几米,为扑捉飞着的虫子高高地跳跃在空中时,好像在这时才会发出感叹,“动物做的是多么准确而毫无徒劳的动作啊。 “畜生的卑鄙”之类的话在人的言里是有的。但不能说都是这样。有些作为母亲的人甚至不愿生育、养育孩子,扔掉孩子或让孩子死掉,在这样的世界上,猫的育儿却充满细心的情爱和无限的耐心。 说是育儿,也并不是老猫让孩子吃点心,给孩子买玩具,而只不过是把自己在草地上扑捉到的四脚蛇叼来给小猫之类而已。用奇妙的叫声呼唤孩子,孩子过去后“啪”的一下把猎物放下来,然后自己不经意地看着孩子玩耍四脚蛇。恰如我们人的母亲照看自己孩子时满足、安心的表情,呆呆地看着。 还有,老猫在小猫吃盘子里的食物时,远远地一直等待,等小猫吃完后,再去吃期盼已久的小猫剩下的东西。责备小猫时,老猫是何等温柔地啃咬小猫的啊,用收起爪的前蹄又是何等有分寸地拍打小猫啊,而绝不会进行责打。“连不会说话的兽类,父母也竟如此对子女爱怜,何况人乎?”实朝的这句诗,实在是千真万确。 还不仅如此,可怜的是它们还日夜受到人类文明的惊吓。连听到吸尘器的声音也会吓得发抖,喷气式飞机在头上低空飞过的话,慌忙躲藏到隐蔽处。那低眉俯首、无容身之地的样子,使它变得更小。人如果活得不易,它们也活得很不容易。 猫的数量增加以后,、家中到处都可见到散乱的小动物的尸骸,从四脚蛇到蚌蟒、蝗虫、蝗螂、蜂、金龟子、蝴蝶、蛾子、蟋蟀,有时甚至还有蝼蛄之类。明明可以在外面玩就行了,但猫一看有机会就必然会带到房间内来处理。 在海边温暖的草地上好像有好多四脚蛇。落到猫手中的四脚蛇大多被揪断了尾巴。这并不是猫要吃它,而是长时间地把它作为玩具的缘故。在对方因猫的爪子受伤变弱直到死去之前,忽而用嘴叼起,忽而前爪去捅,要是逃跑就赶上去按住,或是用两个爪子夹住抛向空中。玩腻了,就抛下连头也不回地走开。 肯定也有运气好的,死里逃生勉强爬出去的四脚蛇,但更多的是想逃也逃不掉,而在家具后或垫子、褥子底下变成鱼十似的干巴巴的样子。我感觉到或许那以后也有在房间的某处住下来的,因为某日某时,四脚蛇突然从阴暗处跑出,吓了我一大跳。 因为这件事,我与四脚蛇彻底地亲密起来,本来爬虫类一看到就会令人心情不快,必用木棍之类处理掉才算完,但最近,却不管是活的还是死的,都可以拿在手上了。这样一来,四脚蛇这样的东西也成了不拘泥于相貌的可爱动物了。还不仅如此,我还对四脚蛇刮目相看了起来。

高级日语第二册课文翻译

第一课蜂――寺田寅彦 1、我家的庭院被较高的竹篱笆墙分割成东西两片。东边那一片正对着会客室,书房, 以及楼上的和室。与此相对的西边那一片,则被孩子的房间,我的房间以及老人隐居的房间三面围住,形成了内院。在内院里头,除了有一个挨着篱笆的花坛,还有一块只有三间(长宽三间,一间约合 1.8 米)的空地,成了孩子们玩耍的场所,夏天则成为纳凉 的地方。 2、这竹篱笆墙上缠绕着野生的白蔷薇,一到了夏天,这里爬满了牵牛花和多花菜豆。在 这上面还挂着自然生长的土瓜,各种叶子密密麻麻地互相挤挨着,几乎毫无缝隙。早上, 一打开房门,朱红色,深蓝色,浅蓝色,黄褐色,各色的牵牛花盛开着,美不胜收。到了 傍晚,土瓜那淡烟灰色的花朵,正从叶丛中窥探着,引来蛾子的攀顾。蔷薇的叶片似乎隐匿不见,却从篱笆顶上冒出区区几根新芽,势头强劲地伸展着,眼看着它们日长夜长。牵牛花和多花菜豆的藤蔓又与之纠缠在一起,向着空中,向着空中,到处可以看见它们在竞相伸展。 3、在这长势旺盛的植物的茂密枝叶中,枯干的蔷薇的小枝条下面,垂挂着一束烟灰色的奇妙的东西,这便是蜂巢 4、我第一次发现这个蜂巢,是在五月末,记得那时篱笆上的白蔷薇已经凋谢,牵牛花 和多花菜豆除两片子叶以外,其他的叶子才刚开始长出来。在修剪花儿落尽的枝叶时,我不经意间留意到什么,仔细一看,原来是个大小与大拇指头相当,刚开始建造的小东西, 一只黄色的,似乎很强壮的蜂子正紧紧地抓住它工作着。 5、一发现蜂子,我就将在内院玩耍的孩子们叫过来看。在都市长大的孩子,是难得看 见这样的稀罕物的。年龄稍长的孩子们已经知道有毒蜂子的厉害,就对什么也不懂的弟弟又是告诫又是吓唬。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曾被激怒了的蜂子刺伤了耳垂,用三七草的叶子揉碎之后敷在上面。那时候,谁也不知道可以将阿莫尼亚药水涂伤口这样的事。 6、总之,我想在那地方挂着蜂巢是件危险的事,还是将它打下来为好。不过,只有趁 蜂子不在的时候干才安全,这么一想,那天就随它去了。 7、之后的五六天里,我将这事忘在了脑后。有一天早上,孩子们去上学了,我一人 在家,走进院内,顺便来到蔷薇下,突然想起什么,朝那里瞅了一眼,只见蜂子还是跟前 些日子那样,正倒悬在蜂巢下面忙碌着。估计有二十来只蜂子,正在填补六角形蜂巢正当中的一支管状物。它们用下颚衔着六棱柱形蜂巢壁的一端,一圈又一圈地兜圈子,蜂巢壁增长了两毫米。这新增的部分看上去十分显眼,熠熠生辉,与上面的烟熏似的颜色显然 不同。 8、将蜂巢壁持续地填补了一圈,蜂子又调整了身体的姿势,将蜂巢抓得更牢,徐徐将自己的头朝刚筑成的蜂穴钻了进去。它们更加用心地慢慢将身体弓了起来,直钻到看不见脑袋,不大一会工夫又钻了出来。看上去它们要探明蜂穴的大小之后方才开始安心下 来,然后马上着手邻近的管状物。 9、我活了一大把年纪,还从未详尽地见过蜂子那样的举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在观察的过程中,实在下不了决心去残忍地破坏这小小昆虫巧夺天工的杰作。 10、从那以后,我在去庭院时,经常特意去那儿瞅一眼,蜂子离开的时候很少。每次 去看,六棱柱形的蜂巢似乎渐渐增大了。 11、有些时候,由于蜂子下颚之间积攒了一大堆灰色的发泡物质,显得十分显眼。然 而它们不是在扩大蜂巢,而是将头扎进巢穴中,打理内部工作。不过它们这样做的目的到 底是什么,我一无所知。 12、有段时间,我因为一些事情分心,暂时忘了蜂巢的事。大约过了近半个月,有一

高级日语1课本学习知识翻译(5课)

第一课世界の中の日本语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并无广泛使用的世界通用语,英语、法语、拉丁语等语言虽然在一定区域内广泛通行,但没有一种语言能够覆盖全世界。确切的说,有一些语言在地球的某些地域内成为了地区通用语。比如苏联地区的俄语,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的汉语——主要指的是其中的“普通话”,东非地区的斯瓦希里语等。至于日语,则正站在成为地区通用语这条道路的起跑线上。在东亚、东南亚、西太平洋一带,日语越来越成为沟通交流的语言纽带。随之而来的是日语学习者的增加,以及日语的普及。 然而问题是存在的。使用地区通用语的人和不使用的人之间,是无法顺利交流的。以日语为例,日本人与中国人,日本人与泰国人,日本人与澳大利亚人之间,就无法使用日语交谈。当然还有一种情况:一个泰国人和一个澳大利亚人相遇,或许他们会使用日语交流。所谓的“国际语”便是这么回事。遇到外国人时用什么语言与其沟通,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日本人在和泰国人对话时常使用英语,而遇到意大利人时说法语比较方便易懂,这种现象使人们开始思考此类问题。当然对英语人群和法语人群不需要进行研究,这是因为英语和法语已经相当的国际化了。简单的说,日语被外国人用来互相交谈之日,便是日语成为国际语之时。 于是,可以确切引出一条重要的结论:日语将不仅仅属于日本民族,我们不能再继续把它作为私人财产来占据,必须将其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来看待。 不仅是日语,日本文化也是如此。例如柔道,这项日本特有的运动,长久以来都被看作是日本人的专利,但随着其在欧洲国家的普及,柔道也走进了奥运会。起初,日本选手尚能保持在奥运会上的优势,但荷兰选手格辛克的出现打破了日本人的垄断。柔道现已国际化了。日常生活方面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寿司,不再只有日本人才能享用了。在经历了种种演化之后,寿司在美国风行一时,据说仅加利福尼亚就有数千间寿司店在经营,食客自然大都是西方人。寿司也已经国际化了。 柔道和寿司在不同的文化里发展,已经成了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也许有一天,人们会将不再记得它们起源自何处。其实,所谓文化即是如此。某一个文化现象离开了自己的出生地,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间传播,于是起到了文化交流的作用。也许,日语起航离开自己的母港,驶向远方的日子已经接近;更何况一部分日语词汇早已到达了彼岸。3 {: M( M! F" c0 y 这就给我们带来了又一个重要的结论。我们熟练地掌握和使用日语,并把它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与此同时,当非日语地区的人用日语和我们交谈时,我们会觉得耳朵里听到的日语非

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 初级上册 课文 译文 单词

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课文译文单词 基本课文 1.李さんは中国人です。 2.森さんは学生ではありません。 3.林さんは日本人ですか。 4.李さんはJC企画の社員です。 A甲:わたしは李です。小野さんですか。 乙:はい,そうです。小野です。 B甲:森さんは学生ですか。 乙:いいえ,学生ではありません。会社員です。C甲:吉田さんですか。 乙:いいえ,ちがいます。森です。 D甲:李さんはJC企画の社員です。 乙:はい,そうです。 应用课文:出迎え 飞机准点到达成田机场。小野绿和同事森健太郎在候机大厅等着小李。小李办完入境手续,到大厅后,看到写着“李秀麗樣”字样的牌子。 (小李朝牌子的方向走去) 李:JC企画の小野さんですか。 小野:はい,小野です。李秀麗さんですか。 李:はい,李秀麗です。はじめまして,どうぞ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小野:はじめまして。小野緑です。 (森在一旁插话) 森:李さん,こんにちは。 李:吉田さんですか。 森:いいえ,わたしは吉田じゃありません。森です。 李:あっ。森さんですか。どうもすみません。 森:いいえ,どうぞ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李:李秀麗です。こちらこそ,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基本课文译文> 1.小李是中国人。 2.森先生不是学生。 3.林先生是日本人吗? 4.小李是JC策划公司的职员。 A甲:我姓李。(您)是小野女士吗? 乙:是的,(我)是小野。 B甲:森先生是学生吗? 乙:不,不是学生。是公司职员。 C甲:您是吉田先生吗? 乙:不,不是。我是森。 D甲:小李是JC策划公司的职员吗? 乙:是的。 <应用课文译文>机场迎接 飞机准点到达成田机场。小野绿和同事森健太郎在候机大厅等着小李。小李办完入境手续.到大厅后,看到写着“李秀麗樣”字样的牌子。 (小李朝牌子的方向走去) 李:(您)是JC策划公司的小野女士吗? 小野:是的,我是小野。是李秀丽女士吗? 李:是的,我是李秀丽。初次见面,请多关照。小野:初次见面。我叫小野绿。 (森在一旁插话) 森:李女士,你好! 李:(您)是吉田先生吗? 森:不,我不是吉田。(我)是森。 李:啊,是森先生呀。对不起。 森:没关系。请多关照。 李:我是李秀丽。以后请您多多关照。 第1課李さんは中国人です

大家的日语中级1课文翻译第十二课

(座谈会)在日本的生活 汤泽:今天,邀请了在日本已经生活了很长时间的4个 外国的夫人。据说最长的是15年,即使时间比较短的也 有6年。我想问一下在日本生活的这几年间感觉到辛苦 的事情以及开心的事情。 日本是一个喧闹的国家?还是一个宁静的国家? 汤泽:那关于噪音你怎么看? ベルタ:我觉得还是比较吵闹的。整个街道都特别吵闹。有一件特别奇怪的事,实际上,我来到日本受到的文化 冲击之一就是,孩子们穿着凉鞋的声音和水烧开时水壶 的声音。公寓的门又开又关的声音,一直不停的在响的 铁路铁道的声音,语音提示的贩卖机,开着的电视机, 车站的广播等等,刚开始真的是吵得不得了。布达佩斯 也是都市,但是住宅区是非常安静的。真的安静到能听 到虫鸣声。 スジンダ:那么这样的话,我觉得你一定不能住曼谷。 曼谷最近一段时间变得非常的吵闹。车的噪音特别厉害,所以我认为宇都宫真的是很安静的。 シェラ:要是让我比较的话,我也觉得浦安是比较安静的。但是到了比较暖和的季节我一旦把窗户打开,孩子 们就说“车子的声音太吵了经常听不到,请你把电视的声 音调大一点”。 汤泽:车站的广播怎么样呢?

ベルタ:接下来的站是哪一站,开哪一侧的门这样的车内广播我觉得还是很便利的,但是站台的广播就有点吵闹了。 汤泽:加上他使用录音机的广播,车站的工作人员又会说同样的话,同一件事情会播放三遍。 シェラ:但是,我觉得与伦敦或者纽约的地铁相比,日本的真的很好了。特别是纽约的地铁,完全听不清。虽然可以听到些许声音,但是意思完全听不懂。但是,因为日本的广播很清楚的明白的,对我们来说很有帮助。而且因为“お忘れ物のございませんように”这样很礼貌的说话方式,可以很好的学习日语。 苑:我觉得在广播里面是包含考虑到乘客的安全性的含义。 ベルタ:但是,我觉得没有这个广播也可以顺利进行下去啊。啊,最近有把车站铃声变成音乐的车站比较多,但是那个铃声很吵啊。 汤泽:音乐铃声?啊,发车铃声这件事啊。确实有一点吵闹的地方,但是难道你不认为日本的交通工具增加了安全性吗? ベルタ:有是有,但是我认为未必是有音乐铃声和广播的原因。

高级日语二课文翻译

蜂 ――寺田寅彦 我家的庭院被较高的竹篱笆墙分割成东西两片。东边那一片正对着会客室,书房,以及楼上的和室。与此相对的西边那一片,则被孩子的房间,我的房间以及老人隐居的房间三面围住,形成了内院。在内院里头,除了有一个挨着篱笆的花坛,还有一块只有三间(长宽三间,一间约合1.8米)的空地,成了孩子们玩耍的场所,夏天则成为纳凉的地方。 这竹篱笆墙上缠绕着野生的白蔷薇,一到了夏天,这里爬满了牵牛花和多花菜豆。在这上面还挂着自然生长的土瓜,各种叶子密密麻麻地互相挤挨着,几乎毫无缝隙。早上,一打开房门,朱红色,深蓝色,浅蓝色,黄褐色,各色的牵牛花盛开着,美不胜收。到了傍晚,土瓜那淡烟灰色的花朵,正从叶丛中窥探着,引来蛾子的攀顾。蔷薇的叶片似乎隐匿不见,却从篱笆顶上冒出区区几根新芽,势头强劲地伸展着,眼看着它们日长夜长。牵牛花和多花菜豆的藤蔓又与之纠缠在一起,向着空中,向着空中,到处可以看见它们在竞相伸展。 在这长势旺盛的植物的茂密枝叶中,枯干的蔷薇的小枝条下面,垂挂着一束烟灰色的奇妙的东西,这便是蜂巢。 我第一次发现这个蜂巢,是在五月末,记得那时篱笆上的白蔷薇已经凋谢,牵牛花和多花菜豆除两片子叶以外,其他的叶子才刚开始长出来。在修剪花儿落尽的枝叶时,我不经意间留意到什么,仔细一看,原来是个大小与大拇指头相当,刚开始建造的小东西,一只黄色的,似乎很强壮的蜂子正紧紧地抓住它工作着。 一发现蜂子,我就将在内院玩耍的孩子们叫过来看。在都市长大的孩子,是难得看见这样的稀罕物的。年龄稍长的孩子们已经知道有毒蜂子的厉害,就对什么也不懂的弟弟又是告诫又是吓唬。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曾被激怒了的蜂子刺伤了耳垂,用三七草的叶子揉碎之后敷在上面。那时候,谁也不知道可以将阿莫尼亚药水涂伤口这样的事。 总之,我想在那地方挂着蜂巢是件危险的事,还是将它打下来为好。不过,只有趁蜂子不在的时候干才安全,这么一想,那天就随它去了。 之后的五六天里,我将这事忘在了脑后。有一天早上,孩子们去上学了,我一人在家,走进院内,顺便来到蔷薇下,突然想起什么,朝那里瞅了一眼,只见蜂子还是跟前些日子那样,正倒悬在蜂巢下面忙碌着。估计有二十来只蜂子,正在填补六角形蜂巢正当中的一支管状物。它们用下颚衔着六棱柱形蜂巢壁的一端,一圈又一圈地兜圈子,蜂巢壁增长了两毫米。这新增的部分看上去十分显眼,熠熠生辉,与上面的烟熏似的颜色显然不同。

新大学日语简明教程课文翻译

新大学日语简明教程课文翻译 第21课 一、我的留学生活 我从去年12月开始学习日语。已经3个月了。每天大约学30个新单词。每天学15个左右的新汉字,但总记不住。假名已经基本记住了。 简单的会话还可以,但较难的还说不了。还不能用日语发表自己的意见。既不能很好地回答老师的提问,也看不懂日语的文章。短小、简单的信写得了,但长的信写不了。 来日本不久就迎来了新年。新年时,日本的少女们穿着美丽的和服,看上去就像新娘。非常冷的时候,还是有女孩子穿着裙子和袜子走在大街上。 我在日本的第一个新年过得很愉快,因此很开心。 现在学习忙,没什么时间玩,但周末常常运动,或骑车去公园玩。有时也邀朋友一起去。虽然我有国际驾照,但没钱,买不起车。没办法,需要的时候就向朋友借车。有几个朋友愿意借车给我。 二、一个房间变成三个 从前一直认为睡在褥子上的是日本人,美国人都睡床铺,可是听说近来纽约等大都市的年轻人不睡床铺,而是睡在褥子上,是不是突然讨厌起床铺了? 日本人自古以来就睡在褥子上,那自有它的原因。人们都说日本人的房子小,从前,很少有人在自己的房间,一家人住在一个小房间里是常有的是,今天仍然有人过着这样的生活。 在仅有的一个房间哩,如果要摆下全家人的床铺,就不能在那里吃饭了。这一点,褥子很方便。早晨,不需要褥子的时候,可以收起来。在没有了褥子的房间放上桌子,当作饭厅吃早饭。来客人的话,就在那里喝茶;孩子放学回到家里,那房间就成了书房。而后,傍晚又成为饭厅。然后收起桌子,铺上褥子,又成为了全家人睡觉的地方。 如果是床铺的话,除了睡觉的房间,还需要吃饭的房间和书房等,但如果使用褥子,一个房间就可以有各种用途。 据说从前,在纽约等大都市的大学学习的学生也租得起很大的房间。但现在房租太贵,租不起了。只能住更便宜、更小的房间。因此,似乎开始使用睡觉时作床,白天折小能成为椅子的、方便的褥子。

新标准日本语初级课文翻译上册(2020年整理).pdf

1.小李比森先生年轻。 2.和日本相比,中国更辽阔。 3.神户没有大阪那么繁华。 4.在各种体育活动中,足球最有意思。 A甲:北京比东京冷吗? 乙:是的。冬天的北京比东京冷多了。 B甲:日语和英语,哪个难学? 乙:日语难学。 C甲:森先生很会打网球啊! 乙:(嗯……)不。不如长岛先生打得好。D甲:(四个)季节当中,(你)最喜欢哪个? 乙:我最喜欢春天。 <应用课文译文>酒与茶 李:长岛,你经常喝酒吗? 长岛:是的。我非常喜欢喝酒,每天晚上都喝。 李:啤酒和日本酒,你喜欢哪一种? 长岛:哪种都喜欢。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烧酒。 小野:烧酒近来很受欢迎。 李:小野也喜欢喝烧酒吗? 小野:不。比起烧酒来,我更喜欢喝葡萄酒。不过,我也经常喝啤酒。 长岛:中国有很多种茶啊。 李:是啊。乌龙茶啦、茉莉花茶啦、绿茶啦,很多很多。 小野:哪种茶最受欢迎呢? 李:还是乌龙茶。 小野:小李,(你)也经常喝茶吗? 李:是的。我每天都喝乌龙茶或者茉莉花茶。 长岛:哪种好喝? 李:哪种都好喝。不过我更喜欢喝茉莉花茶……

1.桌子上有3本书。 2.小李每天工作7小时。 3.小李一周去两次游泳池(游泳)。 4.下午去邮局托运包裹。 A甲:对不起,请给我5张明信片。乙:好的。5张250日元。B甲:(你)经常看电影吗? 乙:是。1个月看两次左右。 C甲:从你家到公司需要多少时间? 乙:乘电车需要1小时左右。D甲:(你)昨天干什么了? 乙:去新宿看了电影。 <应用课文译文>酒馆 小野:现在我要和森一起去附近一家酒馆喝酒。你也一起去怎么样? 李:我?方便吗?好吧。 李:森先生,你们常来这个酒馆吗? 森:是的。我每周大约来两次。 小野:我也经常来。 森:(对不起,)先来3杯生啤。 李:1扎生啤300日元? 森:这里的酒和饭菜都很便宜。5根烤鸡肉串才400日元。 小野:炸鸡、土豆炖肉一盘350日元。 李:别的店卖多少钱呢? 森:生啤大概是1扎400或450日元。 小野:烤肉串1根150日元左右。 李:那,这儿真便宜啊。 14 1.昨天去商场买东西了。

新大学日语阅读与写作1 第3课译文

习惯与礼仪 我是个漫画家,对旁人细微的动作、不起眼的举止等抱有好奇。所以,我在国外只要做错一点什么,立刻会比旁人更为敏锐地感觉到那个国家的人们对此作出的反应。 譬如我多次看到过,欧美人和中国人见到我们日本人吸溜吸溜地出声喝汤而面露厌恶之色。过去,日本人坐在塌塌米上,在一张低矮的食案上用餐,餐具离嘴较远。所以,养成了把碗端至嘴边吸食的习惯。喝羹匙里的东西也象吸似的,声声作响。这并非哪一方文化高或低,只是各国的习惯、礼仪不同而已。 日本人坐在椅子上围桌用餐是1960年之后的事情。当时,还没有礼仪规矩,甚至有人盘着腿吃饭。外国人看见此景大概会一脸厌恶吧。 韩国女性就座时,单腿翘起。我认为这种姿势很美,但习惯于双膝跪坐的日本女性大概不以为然,而韩国女性恐怕也不认为跪坐为好。 日本等多数亚洲国家,常有人习惯在路上蹲着。欧美人会联想起狗排便的姿势而一脸厌恶。 日本人常常把手放在小孩的头上说“好可爱啊!”,而大部分外国人会不愿意。 如果向回教国家的人们劝食猪肉和酒,或用左手握手、递东西,会不受欢迎的。当然,饭菜也用右手抓着吃。只有从公用大盘往自己的小盘里分食用的公勺是用左手拿。一旦搞错,用黏糊糊的右手去拿,

会遭人厌恶。 在欧美,对不受欢迎的客人不说“请脱下外套”,所以电视剧中的侦探哥隆波总是穿着外套。访问日本家庭时,要在门厅外脱掉外套后进屋。穿到屋里会不受欢迎的。 这些习惯只要了解就不会出问题,如果因为不知道而遭厌恶、憎恨,实在心里难受。 过去,我曾用色彩图画和简短的文字画了一本《关键时刻的礼仪》(新潮文库)。如今越发希望用各国语言翻译这本书。以便能对在日本的外国人有所帮助。同时希望有朝一日以漫画的形式画一本“世界各国的习惯与礼仪”。 练习答案 5、 (1)止める並んでいる見ているなる着色した (2)拾った入っていた行ったしまった始まっていた

高级日语第一册课文翻译第一课世界の中の日本语

第一課世界の中の日本語(翻訳) 第一课在世界中的日语 如今,世界上还没有行成可以全球通用的语言。虽然有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之类使用度很高的语言存在,但其中还没有哪一种已经成为全球通用的语言。不如说,现状是其它各种语正作为世界上某地区的通用语(即中介语)而被使用。例如,苏联的俄罗斯语、中国及东南亚的中国话、特别是其中的普通话,另外还有东非地区的斯瓦西里语之类,这些都作为某范围地域内的通用语被人们使用。如今日语应该是已经开始成为这种通用语了吧。在东亚、东南亚及西太平洋各地区,日语正在开始成为能够互通意思的语言的一种。日语已达到了这种程度,日语学习者开始增多,日语也开始普及开来。 在此重要的是,这种部分地域通用语并不是指在以该语言为母语及不以该种语言为母语的两种人之间进行意思疏通的语言。拿日语来说,在日本人和中国人之间、日本人和泰国人之间、日本人和澳大利亚人之间,日语并不是作为地域通用语被使用的。当然,这种情况也有可能存在,但重要的是,例如泰国人和澳大利亚人之间的谈话是用日语进行的。真正的国际语正是这样的语言。 我们在和外国人交流时便开始寻找能够互通的某种语言。于是便会发生泰国人与日本人用英语进行交流,日本人与意大利人用法语进行交流之类的事情。这当中进行的交流并不是发生在英语国民和非英语国民、法语国民和非法语国民之间的。因此可以说英语和法语是国际化的。之所以说日语正在走向国际化,是因为日语也可能像英语、法

语那样被运用于外国人之间的交流了。 诚然,这种状况可以引导出重要的结论------日语已经不再是日本民族的私有财产了。我们正渐渐地不能把日语作为私有财产来独占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也不得不把日语作为与其他民族的共有财产提供出来了。 而英语和法语在很久之前就这样了,英语不再是英国人的私有财产,法语也是如此。这类语言是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共有财产。所谓的中介语正是这样的语言。 不仅是日语,日本文化中的各种要素也开始发生这种变化。例如,柔道原是日本固有的运动项目,人们都认为柔道正是日本的私有财产,然而,柔道却在欧洲等地被广泛传播,于此同时还被纳入了奥运会的项目。不仅如此,在最开始的时候,即使在奥运会的柔道比赛项目上日本选手也始终保持着优越地位,然而,荷兰选手黑辛格的出现却打破了日本对该项目的统治地位。柔道已经国际化了。 在衣食住方面也发生了同样的现象。现在,寿司已不再是日本人的私有财产了。事实上,伴随着各种各样变化的产生,寿司在美国已十分流行,据说仅加利福利亚州就有数千家寿司店。当然,去吃寿司的几乎都不是日本人。寿司也不再是日本的私有财产了。 或许,柔道和寿司作为国际共有财产在各文明之间漂流时不久它们的源地便被人们忘却的时代正在到来。文化原本就是这样的。一个文化要素从原本文化体中分离出来,在其它文化中漂流的时候获得了国际性乃至跨文化性。如今,日语或许也迎来了扬帆踏上这漂流之旅的

日语00840课文翻译

第一課私は日本人です 四、1.これは新聞です。 2.それは辞書ではありません。 3.王さんは中国人です。 4.私は日本人ではありません。 第二課ここは教室です 五、1.この机は山下のです。 2.これは新聞です。本ではありません。 3.わたしはもと学生でした。 4.デパートは図書館の後ろです。 第三課春は暖かいです 五、 1.今日は寒いです。昨日は寒くなかったです。 2.明日はたぶん涼しいでしょう。 3.日本では一月が一番寒いです。 4.中国では八月が一番暑いです。 第四課京都は古い町です 四、 1.中国では一番有名なところは北京です。 2.日本の町はきれいで、賑やかです。 3.この立派な建物は図書館ですか。 4.ここは昼も夜も賑やかです。 第五課教室に机があります 五、 1.学校には留学生がいます。 2.私の本は机の上にありますか。 3.教室には先生がいません。 4.病院は郵便局のそばにあります。 5.教官室には新聞や日本語の本やコンピュ-タ-などがあります。 第六課授業は何時に始まりますか 六、 1.先生は九時に講義を始めます。 2.昼休みは何時から何時までですか。 3.教室で日本語を勉強します。

4.学生は放課後運動場で運動をします。 第七課ビ-ルが嫌いです 六、 1.鈴木さんは頭がいいです。そして中国語も好きです。 2.わたしは日本料理がすきです。 3.李さんは背が高いです。でも、目が小さいです。 4.お誕生日おめでとうございます。 第八課土曜日と日曜日は休みです 六、 1.姉は月曜日から金曜日まで会社ではたらきます。 2.母は北京へ見物に行きます。 3.仕事が忙しいですから、疲れました。 4.横浜へ行くバスは何番ですか。 第九課郵便局は新聞の配達をしないです 五、 1.わたしは毎朝六時に起きます。一時間日本語を勉強してから朝ご飯を食べます。 2.駅で電車に乗り換えて会社へ行きます。 3.定期便は翌朝目的地のターミナルに着きます。 4.機械が自動的に行き先を分けて、取扱店に運びます。 5.箱根から富士山が見えます。 第十課この本を貸して下さい 五、 1.ここは喫煙室ではありませんから、ここで煙草を吸わないで下さい。 2.勉強が終わってから、公園へ行ってもいいです。 3.紙にお名前を書いて下さい。 4.紙屑はくずかごに捨てなければなりません。 第十一課中華料理は美味しいです 五、 1.わたしは家で勉強しようと思っています(勉強するつもりです)。 2.月に一回四川料理を食べます。 3.先生もいれば(いるし)、学生もいます。 4.ビールをもう二本注文しましょうか。

新日本语教程_初级_上_课文+翻译

第三課だいさんか わたしは 王おう です 我是小王 わたし は 王おう です 我是小王 王おう さん は 中国人ちゅうごくじん です 小王是中国人 わたし は 日本人にほんじん では ありません 我不是日本人 王おう さん は 学生がくせい では ありません 小王不是学生 鈴木すずき さん は 会社員かいしゃいん ですか 铃木是公司职员吗? 奥おく さん は 日本人にほんじん ですか 您的夫人是日本人吗? 菜々子ななこ ちゃん は 子こ どもです。拓哉君たくやくん も 子こ どもです 菜菜子是孩子。拓哉也是孩子 田中たなか さん は 会社員かいしゃいん です。北島きたじま さんも 会社員かいしゃいん です 田中是公司职员。北岛也是公司职员 王おう さん と 鈴木すずき さん は 夫婦ふうふ です 小王和铃木是夫妇 王おう さんと マイケルさん は 日本人にほんじん では ありません 小王和迈克尔不是日本人

北島きたじま:菜々子ななこちゃん は 学生がくせい ですか 菜菜子是学生吗? 菜々子ななこ :はい そうです 是的 北島きたじま :奥おく さん は 会社員かいしゃいん ですか 您的夫人是公司职员吗 王おう :いいえ 家内かない は 会社員かいしゃいん では ありません。主婦しゅふ です 不是 我的爱人不是公司职员 是家庭主妇 北島きたじま :王おう さんの奥おく さんは 日本人にほんじん です。王おう さんも日本人にほんじん ですか 王先生的夫人是日本人 王先生也是日本人吗? 田中たなか :いいえ 違ちが います。王おう さんは中国人ちゅうごくじん です 不,不是。王先生是中国人 法子のりこ :田中たなか さん と 北島きたじま さん は 会社員かいしゃいん ですか 田中先生和北岛先生是公司职员吗? 王おう :はい 田中たなか さんと北島きたじま さん は 会社員かいしゃいん です。 是的,田中先生和北岛先生是公司职员 田中たなか :王おう さん こんにちは 王先生 您好 王おう :あ 田中たなか さん こんにちは 啊 田中先生 你好 王夫婦おうふうふ :今日きょう は 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今天真是太感谢了 田中たなか :いいえ どういたしまして。北島きたじま さん 王おう さんと奥おく さんです 不用谢。您太客气,北岛君,这位是王先生和夫人。

00840日语教程(下册)课文翻译及答案

第二十一课超级市场 课文译文: 我们平常大部分情况都在超市里买东西。在超市买东西时,首先入口处拿一个购物篮。店内非为蔬菜、肉类、罐头等各种各样的购物区,到要买的购物区去,选择自己需要的东西,放入购物篮。要买的东西都齐全了,到结账处排队等候。在哪里结算付款。 超市里不仅出售有食品,还出售衣服、文具、化妆品、洗洁剂、厨房用品、家用电器等等的东西。而且价格也比一般要便宜。超市的有点就在于价格低、商品齐全,在一个店里可以买到所有需要的东西。还有,大超市里还设有餐厅、孩子的游乐场,可以再哪里度过一整天。但是,超市也有不便之处。超市里,肉类或蔬菜等多装在塑料袋里,因此,只可从中选择而不能想要多少就买多少。而且,由于东西都用塑料袋包着,不能直接看到,于是也容易增多厨房垃圾。 虽然超市如此有它的优点和不足,单它已为我们生活所不可缺少。今后超市还会不断增多吧。读解文译文: 心灵相通 新加坡有很多外国人,有马来西亚人、印度人、英国人、美国人。其中,会说日语的人也为数不少。从学校回来的路上坐市内公车时,或者在商店里买东西时,在游泳池里游泳时,都会有人用日语向我搭话。当有人用略生硬地日语问我“你好吗?”我也用日语回答“好,很好”。有一天,我去邮局寄信,途中,一个中国人用不熟练的日语问我“您去哪里?”我回答“去邮局”。我被他的日语迷惑了。但是,看到他温和的眼神、面带笑容,我就想试着再做一些交谈了。所说的心灵相通可能就是如此这般心情愉悦吧。那个中国人(最后)说着:“再见”走了过去。这个时候我就想,要是能会一点汉语就好了,那样就可以多谈一些话。而他也一定会十分高兴吧。 外国友人说日语的人。他们好像特别乐于说日语,但是因为日语是日本人的语言,所以外国人说的日语即便再怎么流利,发音和语调还是多少回有些变化。我想今后如果我要是遇见了说日语的(外国)人,我就教他纯正的日语,并且也从对方那里学习他们国家的语言。那怕一点点上的心灵相通,在新加坡的生活就会更加开心吧。 练习答案: 一、1.B 2.D 3.C 4.C 二、1.C 2.D 3.D 4.C 三、1. に 2.で 3.などに 4.は 四、1.D 2.B 3.A 4.D 第二十二课信 山田一郎先生. 平成九年10月3日 大田正男进入十月后,天气突然一下子凉了起来。从那以后,你还好吗?我想你回到研究生院每天忙于研究吧。 前几天,我突然去不成旅行,给你添了麻烦,真是非常对不起。本来想和你,还有中川先生三个人一起去游览京都的,真是太遗憾了。 去旅游的那天早上9点左右,我从家出门坐了出租车,在赶往车站去的路上,遇到了车祸。

吴侃高级日语第一册第一课世界中的日语课文翻译

第一课世界中的日语 梅うめ棹さお忠ただ夫お如今,世界上还没有形成广泛的世界语。虽然有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被广泛使用的语言,但是,这其中的任何一张语言都没有覆盖到全世界。不如说,目前的现状是其它诸种语言正作为世界上某地区的通用语(即中介语)而被使用。例如,苏联的俄语、中国及东南亚的汉语、特别是其中的普通话,另外还有东非地区的斯瓦西里语之类,这些都作为某范围地域内的通用语被人们使用。日语的现状就是日语已经开始成为这种部分的通用语了。在东亚、东南亚及西太平洋各地区,日语正在开始成为人们互相表达意思的通用语之一。这种情况越成为可能,学习日语的人就越增加,日语也开始普及开来。 在此重要的是,这种部分地域通用语并不是指在以该语言为母语及不以该种语言为母语的两种人之间沟通思想的语言。拿日语来说,并不是说在日本人和中国人之间、日本人和泰国人之间、日本人和澳大利亚人之间用日语交流。当然,这种情况也有可能存在,但重要的是,例如泰国人和澳大利亚人之间的谈话是用日语进行的。所谓国际语正是这样的语言。 我们和外国人说话的时候,首先会互相打听彼此用什么语言可以沟通。于是便会发生泰国人与日本人用英语进行交流,日本人与意大利人用法语进行交流之类的事情。这当中进行的交流并不是发生在英语国民和非英语国民、法语国民和非法语国民之间的。英语和法语在这种意义上就是在国际化了。日语成了国际语就意味着日语也可能像英语、法语那样被运用于外国人之间的交流了。 由此可以引导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日语已经渐渐不再是日本民族的私有财产了。我们现在不能再把日语当作我们的私有物品独自占有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也不得不把日语作为与其他民族的共有财产加以提供。 而英语和法语在很久之前就这样了,英语不再是英国人的私有财产,法语也是如此。它们是世界上相当一部分的人的公共财产。所谓的中介语正是这样的语言。 不仅是日语,日本文化中的各种要素也开始发生这种变化。例如,柔道原是日本固有的运动项目,人们曾经觉得只有这个才是日本人独有的财产,然而,柔道却在欧洲等地被广泛传播,于此同时还被纳入了奥运会的项目。不仅如此,在最开始的时候,日本选手在奥运会上还保持着优势,然而,荷兰选手黑辛格的出现却打破了日本对该项目的垄断。柔道已经国际化了。 在衣食住行方面也发生了同样的现象。现在,寿司已不再是日本人的私有财产了。事实上,寿司正发生着多种多样的变化,在美国已十分流行,据说仅加利福利亚一个州就有数千家寿司店。去吃寿司的人当然大多数不是日本人。寿司也不再是日本的私有财产了。 柔道也好寿司也好,作为国际性的共有财产,在世界多种文明的长河里漂流的过程中,最终连自己的起源在哪里都被遗忘了,这样的时代也许即将到来。文化原本就是这样的。一个文化要素从原来的脉络上脱离之后,将会一边在其他文化的长河中漂流,一边获得国际性

(完整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下册_所有课文译文1

《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下册所有课文译文 第26课学日语很愉快 (1) 小李说:" 学日语很愉快。" 小李日语说得好。 小李忘记在飞机场换钱了。 (2) 今天,田中在机场迎接中国来的代表团。代表团一共5人。机场里人多而且拥挤。抵达机场的人要马上找到来迎接的人很不容易。田中拿着写有"欢迎中国访日代表团"的大纸,在出口等候。 一位高个子的男人说道:"您是田中先生吗回?我是代表团的,姓李。"小李日语说得好。他用汉语向其他4人介绍了田中。小李用日语对田中说:"请多关照。我们期望学到日本的"先进科学技术." (3) 田中:您日语讲得不错啊,来日本几次了? 李:第一次,是听广播学的日语,学会外语很愉快。 田中:是吗?这次来日本的目的是参观机器人展览会和汽车制造厂吧。 李:对。我们期望学到先进的科学技术。 田中:从明天开始就忙了。今天在饭店好好休息吧。 李:在机场忘了兑换日元,不要紧吧? 田中:不要紧,在饭店也能换。

第27课日本人吃饭时用筷子 (1) 日本人吃饭时用筷子。进屋时脱鞋。 田中说:"边吃边谈好不好,大家肚子都饿了吧。" (2) 今晚,田中领小李一行人去饭店附近的一家日本餐馆。小李还一次也没吃过日本饭菜。 田中说:"这是家有名的餐馆,顾客总是很多。今天大概也很拥挤吧"。 餐馆的服务员一面上菜,一面逐个说明菜的名称和吃法。小李他们边喝啤酒边吃饭。 日本人吃饭前要说:"那我吃了",吃完后说:"我吃好了"。小李他们也按照日本的习惯那样说了。 (3) 田中:饭菜怎么样? 李:很好吃。代表团的各位大概都很满意的。 田中:那太好了。 李:而且餐具非常雅致。 田中:是的,日本饭菜很讲究餐具和装盘。有人说:"是用眼睛欣赏的饭菜。" 李:哎,日本人吃饭时不怎么说话啊。田中:是的,中国的情况如何? 李:平时安安静静地吃。不过,喜庆的时候很热闹。吃饭时大家有说有笑。

高级日语2 第五课 翻译

第五课印度之旅 去印度将近一个月。为了探究恒河的起源甘戈特里山冰川,我跟随十二人的登山队,在山间行走。从利西凯西到人迹罕至的甘戈特里山,在连绵三百公里的大溪谷的旅行,可真够我五十五岁身体受的,不管怎样平安地回来了。将恶性痢疾当作礼物带了回来,已经有两星期有余了,还迷迷糊糊的。 总之,我被那难以想象的无边无际的印象给镇住了。四十度的热浪灌进了颠簸的大巴,走到哪里景色都一成不变。散落着的低矮的树木竖立着,耕地也好荒地也好,原野上到处是无尽的红土。地平线望不到边的延续着。在这灼热的毫无人气的大地上,一位身穿红色丽莎服,头顶巨大的草捆,身体挺得笔直地孤零零走着的农妇。还有在干枯的红褐色土丘上,在用四根柱子支起的,顶上铺着草遮阳小屋里,放着一张用棕榈编织而成的床,一个男人正悠然的午睡着。那周围有羊群在贫瘠的草地里走动着觅食。我在大巴里,头晕眼花神志不清。向窗外一瞥,那一瞥所见到的一瞬间的风景,就像什么重大的事情那样给我留下印象,其意义我至今未明白,但它给我的印象却萦绕在心,挥之不去。 看过了那样的情景,想起在东京纸上的人生这呀那呀,不得不觉得无聊。在路边睡觉,就在路边放上一张床生活的人们,大体上过着一种与报纸,收音机,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等什么都毫无关系的生活。在墙上,屋顶上,地板上连插座什么的都没有的地方,即使那样人们却悠然自得地生活的事实,给我的印象是几乎压倒一切的。

究竟这里的人们以什么为生?这样也是完整的一种生涯吗?——如果这样考虑的话,我脑袋似乎就变得十分奇怪可笑了。身上只裹着一块布,在路旁生火在石头上烤馕吃。日均两个卢比生活下去的极其简朴的生活方式,我越看越感到害怕。 困惑我的,不仅仅是贫困,还有那里生存的多样性,与自然的和谐,无论什么也比不上的悠然自得的程度。这样的事在我去欧洲的旅行中,是绝对感受不到的。而且,混迹于这些近乎一无所有的人们中间,也从未感觉到一丝儿的危险。在什么样的同类中,同样是在一个人的情况下,会有这样的安全感呢? 唉,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生活呢。 在这样思考的同时,与它相反的一面,在战后三十五年,我们一味追求舒适生活的最后,丧失了生存的直接性(但这是较暧昧的语言)。在生活单调刻板的东京,我想起了我们自己的生活现状,然而至今我尚未摆脱这种摇摆不定。印度真是个不可思议的国度。体验过一次那样的生活的人,是完全背过身去面向欧洲,还是从中得出更加深刻的结论呢?我预感只能选择其一。不管怎样要从根本上怀疑文明的概念,在印度要求重新思考。 原野上出现的低矮的茅草屋村落。傍晚,在村里的家家户户屋前,人们不在乎猪和牛的臭气,在一起乘凉,。孩子们在水井边洗澡,漂浮着青泥的水塘里,黝黑的发光的水牛浮在水中。屋顶上栖息着孔雀,远处的田野里骆驼还在耕地。一瞬间看见的风景,其中有着怎样的意义,至今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上。

新大学日语课文翻译。

第10课 日本的季节 日本的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3月、4月和5月这三个月是春季。春季是个暖和的好季节。桃花、樱花等花儿开得很美。人们在4月去赏花。 6月到8月是夏季。夏季非常闷热。人们去北海道旅游。7月和8月是暑假,年轻人去海边或山上。也有很多人去攀登富士山。富士山是日本最高的山。 9月、10月和11月这3个月是秋季。秋季很凉爽,晴朗的日子较多。苹果、桔子等许多水果在这个季节成熟。 12月到2月是冬季。日本的南部冬天不太冷。北部非常冷,下很多雪。去年冬天东京也很冷。今年大概不会那么冷吧。如果冷的话,人们就使用暖气炉。 第12课 乡下 我爷爷住哎乡下。今天,我要去爷爷家。早上天很阴,但中午天空开始变亮,天转好了。我急急忙忙吃完午饭,坐上了电车。 现在,电车正行驶在原野上。窗外,水田、旱地连成一片。汽车在公路上奔驰。 这时,电车正行驶在大桥上。下面河水在流动。河水很清澈,可以清澈地看见河底。可以看见鱼在游动。远处,一个小孩在挥手。他身旁,牛、马在吃草。 到了爷爷居住的村子。爷爷和奶奶来到门口等着我。爷爷的房子是旧房子,但是很大。登上二楼,大海就在眼前。海岸上,很多人正在全力拉缆绳。渐渐地可以看见网了。网里有很多鱼。和城市不同,乡下的大自然真是很美。 第13课 暑假 大概没有什么比暑假更令学生感到高兴的了。大学在7月初,其他学校在二十四日左右进入暑假。暑假大约1个半月。 很多人利用这个假期去海边、山上,或者去旅行。学生中,也有人去打工。学生由于路费等只要半价,所以在学期间去各地旅行。因此,临近暑假时,去北海道的列车上就挤满了这样的人。从炎热的地方逃避到凉爽的地方去,这是很自然的事。一般在1月、最迟在2月底之前就要预定旅馆。不然的话可能会没有地方住。 暑假里,山上、海边、湖里、河里会出现死人的事,这种事故都是由于不注意引起的。大概只能每个人自己多加注意了。 在东京附近,镰仓等地的海面不起浪,因此挤满了游泳的人。也有人家只在夏季把海边的房子租下来。 暑假里,学校的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但是有的学生叫哥哥或姐姐帮忙。 第14课 各式各样的学生 我就读的大学都有各种各样的学生入学。学生有的是中国人,有的是美国人,有的是英国人。既有年轻的,也有不年轻的。有胖的学生,也有瘦的学生。学生大多边工作边学习。因此,大家看上去都很忙。经常有人边听课边打盹。 我为了学习日本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日本文化来到日本。预定在这所大学学习3年。既然特意来了日本,所以每天都很努力学习。即便如此,考试之前还是很紧张。其他学生也是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