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不同植被覆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团聚体碳分布的影响_1

不同植被覆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团聚体碳分布的影响_1

不同植被覆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团聚体碳分布的影响_1
不同植被覆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团聚体碳分布的影响_1

第24卷第6期2010年12月水土保持学报

Jour nal of Soil and W ater Conserv ation Vo l.24No.6Dec.,2010

收稿日期:2010-07-15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8BAB38B02-3,2006BAD05B01-02);西南大学生态学重点学科 211工程 ;西南大学研究生科技

创新基金项目(ky2008007)

作者简介:罗友进(1984-),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生态变化。E -mail:luoyoujin1984@https://www.sodocs.net/doc/2714237098.html,

通讯作者:魏朝富(1962-),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壤物理学方面研究。E -mail:w eicf@s https://www.sodocs.net/doc/2714237098.html,

不同植被覆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团聚体碳分布的影响

罗友进,赵光,高明,魏朝富,赵丽荣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植被覆盖通过其输入有机物料的差异影响着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活性,进而对其土壤的团聚过程和有

机碳的矿化产生影响。该文通过对重庆缙云山四种植被类型覆盖(灌草丛、楠竹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

林)下土壤团聚体碳分布以及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分析,探讨了植被覆盖对这两者的影响以及两者的相互联

系。植被覆盖影响着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和团聚体碳分布。就土壤有机碳矿化累积量(42天)而言,表现

为灌草丛>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楠竹林。不同植被覆盖土壤有机碳日均矿化速率在培养前期(前8

天)差异较大,之后则趋于一致。除灌草丛土壤外,楠竹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覆盖土壤团聚体均以

0.25~2mm 和<0.25mm 团聚体为主,其总量达到65%以上。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表明灌草丛土壤

结构稳定性要优于其它植被覆盖土壤,而楠竹林土壤结构稳定性最差。除灌草丛土壤外,<0.25mm 团聚

体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载体;其次是0.25~2mm 团聚体。简单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矿

化系数与<0.25mm 团聚体含量成负相关,与>5mm 团聚体有机碳库成正比。因此,土壤团聚体对有机

碳保护作用是土壤有机碳分配和矿化分解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植被覆盖;团聚体;有机碳;矿化

中图分类号:S152.4;S153.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42(2010)06-0117-06

Organic Carbon Distribution in Aggregates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 in Different Vegetation Covering

LU O You -jin,ZH AO Guang,GA O Ming,WEI Chao -fu,ZH AO L-i rong

(K ey L abor ato ry of Eco -envir onments in T hr ee Gor ges Reser voir Region,M inistr y of Education,

College of Resour ces and Envir onment,Southw est Univ er sity ,Chong qing 400715)

Abstract:Soil nutrient distribution and microbial activities w er e influenced by vegetation cov ering,throug h chang e org anic carbon input,and then altered soil ag gr eg ation and o rganic carbo n mineralization.Soils w er e sampled fro m four different veg etatio n covering (included shrub forest,bamboo forest,br oadleaf forest,and mixed forest)in Jinyun m ountain,in Chongqing municipality.Soil aggr eg ates w ere separated into four ag -g regates (<0.25,0.25~2,2~5,>5m m)by w et sieve.Soil org 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 w as measured by incubation exper im ents.The cum ulative am ount of soil o rganic carbon m ineralizatio n amo ng different veg -etation covering w as in the order of shr ub forest>bro adleaf forest>mixed forest>bamboo for est.T he r ela -ti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mineralization rate w ere observ ed among vegetation co vering in the ear ly period of incubation.T he 0.25~2m m and <0.25m m agg regates w er e the main composition of so il in bambo o for -est,br oadleaf forest,and mix ed for est.The r esults of soil agg reg ate w eig ht mean diam eter indicated that soil structure stability w as best in shrub forest and w orst in bambo o forest.Ex cept in shrub for est,soil org anic carbon w as mostly distributed in <0.25mm ag gregate and follow ed by 0.25~2mm aggr eg ate.T he org 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 coefficient had neg ative linear relationship w ith amount o f <0.25m m agg regate and positiv e linear relationship w ith or ganic car bon stock of >5m m ag gregate by simple correlate and linear re -g ressio n analysis.In conclusion,the effect of ag gregates protecting o rganic carbo n in the soil is the integra -tion o f distribution and mineralization of o rganic carbo n.

Key words:vegetation cov ering;agg reg ate;org anic carbon;m ineralizatio n

118水土保持学报 第24卷

土壤团聚体是在干湿冻融交替等自然物理过程或蚯蚓等生物过程的作用下,矿物颗粒和有机物形成不同尺度的多孔结构体,是形成土壤良好结构的物质基础,是土壤养分的贮存库和各种微生物的生存环境[1]。土壤有机质作为团聚体的主要胶结剂之一,在团聚体的形成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在团聚体形成之后,团聚体就会对土壤有机碳产生物理保护[2]。与微团聚体结合,有机质可以受到团聚体的保护,不易被矿化分解。团聚体的形成与土壤有机碳固存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3],但是有机碳含量高的粘质土壤其团聚体结构仍易被破坏[4]。因此,土壤有机质与团聚体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相关关系,其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土壤有机碳矿化是土壤生物通过自身活动、分解和利用土壤中活性有机组分来完成自身代谢,同时释放出CO2的过程,直接关系到土壤中养分的释放与供应及温室气体的形成等[5]。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与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相关[6]。而土壤中有机碳的稳定性除了其本身的化学组成外,主要取决于其与土壤粘土颗粒的结合方式。不同粒径团聚体中土壤有机质与粘粒颗粒的结合方式不同,其矿化速率也存在着差异。Christensen[7]指出影响土壤团聚体的因素都将影响土壤碳的矿化,特别是团聚体粒级的改变。不同植被覆盖土壤由于其有机物料的输入以及管理措施的不同致使其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养分存在较大差异[8];同时土壤有机碳矿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9,10]。但是,关于两者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重庆缙云山不同植被覆盖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团聚体的分布、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以及土壤有机碳的矿化情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两者的关系,以期进一步了解土壤固碳机理。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内(E106 22 ,N29 45 ),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为13.6 ,年均日照为1293.9h,年降雨量1611.8mm,年平均蒸发量777.1m m,最高处海拔951.5m,相对高差约600m。土壤类型以酸性黄壤和水稻土为主,水平地带为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气候带。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内植物资源丰富,主要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竹林、常绿阔叶灌丛林以及亚热带灌草丛。

1.2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

于2009年12月在研究区内选择灌草丛(撂荒地)、楠竹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等植被类型样区,在每个采样区内设置3个重复样地,每个样点采用随机多点采样法采集0-30cm土样,尽量保持原有的结构状态。带回室内,将其中3/4大部分沿土壤的自然结构轻轻地剥开,将原状土剥成直径10~12mm左右的小土块,并挑去粗根和小石块,自然风干并过8m m筛用于土壤团聚体的分级。团聚体分级具体方法如下:取过8 mm筛的土壤样品500g以上放在筛组顶层(5,2,0.25mm)进行干筛,分离出风干团聚体(>5,2~5,0.25~2, <0.25mm),称重,保存备用。将干筛得到的各级团聚体按其质量百分比配成质量为50g的土样进行湿筛。首先,将50g在水中浸泡5min,然后将土样依次通过5,2,0.25mm的筛子,上下均匀震荡2m in后,残留在不同筛子上的土壤即为不同粒级的土壤团聚体。同时,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11]测定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

采用室内恒温培养、碱液吸收法测定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量。将风干土(<2m m)加入适量蒸馏水后混匀,在(28 1) 的恒温培养箱内预培养2周以恢复土壤微生物活性。然后,分别称取相当于风干土25g土样各3份,置于1000ml培养瓶中,调节水分达到田间持水量的60%。将盛有25ml0.01m ol/L N aOH溶液的50 ml吸收瓶小心置于培养瓶内,将培养瓶加盖密封,在25 的恒温培养箱内培养。在培养后的第1,3,5,8,11, 15,21,30,42天后取出吸收瓶,将其中的溶液完全洗入三角瓶中,加入1mol/L BaCl2溶液2m l及2滴酚酞指示剂,用标准酸(H Cl)滴定至微红色,根据CO2的释放量计算出培养期内的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量[11]。

土壤SOC的矿化采用一级反应方程模拟:C t=C0(1-e-kt)+C1

式中:C t 时间t(d)内累积矿化的碳(mg C/kg);C0 潜在的矿化碳库(m gC/kg);k 矿化系数(mg CO2 -C/kg d);C1 快速矿化碳库(m gC/kg)。

该模型采取非线性回归的方式对碳矿化进行拟合;C0和k采用M arquardt方法进行反复迭代优化;半衰期t1/2(d)的计算方法为:t1/2=ln2/k;初始潜在矿化率(C0k)、t1/2及C0用来描述矿化过程。

1.3 数据统计分析

相关指标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和方程拟合采用Orig in Pro8.0软件,制图采用Excel2003。

图1 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和日矿化率变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有机碳矿化及拟合

土壤有机碳矿化向大气排放CO 2形成土壤呼吸,是土壤有

机碳输出的重要途径。其过程是在微生物的参与过程下进行的,

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壤性质、土地利用方式和外源有机

物等。本文研究了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其结果如

图1所示。随着时间的延长,累积矿化量在培养前期快速增加,

然后逐渐变缓。植被覆盖影响着其土壤有机碳矿化累积量,表现

为灌草丛>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楠竹林。就土壤有机碳

日均矿化率而言,总趋势为随着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但在第

8天和第21天所有增加。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有机碳日均矿化

率在培养前期差异较大,第11天之后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

培养第1天,以针阔混交林最大,其次是灌草丛和常绿阔叶林,楠

竹林最小;在第3,5,8天则以灌草丛、常绿阔叶林、楠竹林、针阔

混交林依次减小。灌草丛土、常绿阔叶林和楠竹林土壤有机碳日均矿化率变化趋势较一致且灌草丛>常绿阔叶林>楠竹林;相对于其它植被覆盖来看,楠竹林土壤在前期变化相对较小。针阔混交林土壤有机碳日均矿化率在培养前期下降最快,其第3天的矿化率只为第1天的34.1%,之后到第21天基本维持第1天的20%左右,培养末期趋于稳定,其值维持在第1天的2%左右。

表1 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有机碳矿化拟合模型(C t =C 0(1-e -kt )+C 1)参数及决定系数R 2植被类型C 1C 0k t 1/2R 2灌草丛29.60b 406.4a 0.077ab 9.01b 0.986楠竹林

13.27c 264.4b 0.070b 9.83b 0.982常绿阔叶林

31.03b 280.0b 0.084a 8.25b 0.958针阔混交林46.32a 268.7b 0.055c 12.53a 0.953采用动力学一级反应方程对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

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情况进行拟合,其参数及决定系数

见表1。从决定系数R 2可知,该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在

不同植被覆盖土壤中,快速矿化碳库(C 1)以针阔混交林

最大,其次是常绿阔叶林和灌草丛,楠竹林最小;灌草丛土壤潜在矿化碳库(C 0)显著大于其他植被覆盖土壤;矿

化系数(k )以常绿阔叶林最大,其次是灌草丛和楠竹林,针阔混交林则明显小于前三者。同时,可以由表1推导出描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重要指标,如半衰期(t 1/2)、易矿化碳库(C 0+C 1)和初始潜在矿化率(C 0k )。针阔混交林土壤的半衰期(t 1/2)明显大于其他植被覆盖土壤。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易矿化碳库以灌草丛>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初始潜在矿化率以灌草丛>常绿阔叶林>楠竹林>针阔混交林。

土壤有机碳矿化释放CO 2-C 分配比例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土壤有机碳矿化释放的CO 2-C 含量占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比例,是表征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的指标之一。土壤有机碳矿化释放CO 2-C 分配比例从某种上反映土壤的固碳能力,该比例越低,表明土壤的固碳能力越强;反之则表明土壤固碳能力越弱。本文以培养42天的有机碳累积矿化量与土壤有机碳的比值,作为土壤有机碳矿化释放CO 2-C 分配比例。灌草丛、楠竹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该值分别为5.3%,1.5%,3.0%,2.9%,即表明楠竹林的固碳能力最强,灌草丛的固碳能力最弱。戴慧等[10]

通过对浙江天童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碳矿化的研究,发现土壤有机碳矿化释放CO 2-C 比例大小依次为灌丛>茶园>马尾松林>毛竹林>木荷林>杉木林>裸地>金钱松林>栲树林,即马尾松林、灌丛、毛竹林和茶园土壤的固碳能力较弱。而本文中楠竹林土壤的固碳能力则较强,可能是由于缙云山楠竹林种植过程中施用了煤炭类物质,这些物质经过多年的生物化学以及人类的作用,转变成粉末状物质,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含量,但需指出的是该类物质仍属于黑炭类物质,不属于楠竹林所固定的有机碳,即在该种情况下土壤有机碳矿化释放CO 2-C 比例不能表征土壤本身的固碳能力。同时,这也说明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的影响因素众多,共同影响着土壤的固碳能力。

2.2 团聚体组成

团聚体是由原生粒子和次生粒子构成,团聚体内部粒子相互间的结合力大于团聚体与团聚体、或者团聚体与单粒之间的作用力。因此,一般情况下,相邻近的粒子,都是呈一定程度的结合状态。那么在团聚体分离时,则必须有一定的程度的破坏力。湿筛法的破坏力即为亲水作用。风干土块,一经湿润而膨胀,即失去团聚体间的凝聚力而崩解成团聚体。团聚体本身的大部分结合物质都易于减弱、变形或破坏。而一部分对水的破坏力119第6期 罗友进等:不同植被覆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团聚体碳分布的影响

图2 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团聚体的组成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植被覆盖下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 <0.05);不同大写字母表示不同植被覆盖下同一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 <0.05);下同。

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在水中筛分也能保持原形,即称为水稳性团

聚体。因此,湿筛法获得的团聚体为土壤中的水稳性团聚体,其

对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影响着土壤的通透性、抗蚀

性,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之一。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团聚体的

组成见图2。除灌草丛外,其它3种植被覆盖下,土壤团聚体均

以0.25~2mm 和<0.25m m 团聚体为主,其总含量达65%以

上。灌草丛和针阔混交林覆盖下土壤团聚体的分布随着粒径的

减少表现为先减后增的趋势,这与郑子成等[12]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楠竹林和常绿阔叶林覆盖下土壤团聚体分布则未有这一趋

势。灌草丛中>5mm 团聚体含量要显著高于其它粒级团聚体。

楠竹林中0.25~2m m 和<0.25m m 团聚体含量要显著高于其它粒级团聚体含量。常绿阔叶林中各粒级团聚体含量以0.25~2,<0.25,>5,2~5mm 依次下降且各粒级间存在显著差异。针阔混交林中<0.25m m 团聚体含量要显著高于其它粒级团聚体含量。不同植被覆盖下同一粒级团聚体含量也存在显著差异。>5m m 团聚体含量在灌草丛土壤中最高,依次是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楠竹林最低。2~5mm 团聚体含量在灌草丛中要显著高于其它粒级团聚体。0.25~2m m 团聚体含量按楠竹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草丛依次下降。<0.25mm 团聚体含量在针阔混交林和楠竹林土壤中要显著高于常绿阔叶林和灌草丛土壤中的。

不同粒级团聚体对土壤养分的保持、供应等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团聚体大小分布状况与土壤质量关系更为密切。平均重量直径是反映土壤团聚体大小分布状况的常用指标,其值越大表示土壤团聚体的团聚度越高,稳定性越强。对比分析4种植被覆盖下土壤结构稳定性,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以灌草丛最大(4.04),其次是常绿阔叶林(2.28)和针阔混交林(1.67),楠竹林最小(1.64)。结果表明,楠竹林土壤的结构稳定性不如其它植被覆盖下土壤的结构稳定性。

图3 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2.3 团聚体有机碳含量

从图3可以看出,除楠竹林外,<0.25m m 团聚体有机碳含

量要高于其它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在灌草丛土壤中<0.25

mm 和0.25~2m m 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要明显高于2~5mm 和

>5mm 团聚体;在楠竹林土壤中以>5mm 团聚体有机碳含量

最高,其次是2~5m m 团聚体和<0.25mm 团聚体,0.25~2

mm 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低;常绿阔叶林土壤中以<0.25m m 团

聚体有机碳含量最高,其次是>5mm 团聚体和2~5mm 团聚体,0.25~2mm 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低;针阔混交林土壤中,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以<0.25mm 团聚体、2~5mm 团聚体、>5m m 团聚体、0.25~2mm 团聚体依次下降。不同植被覆盖下,同一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也存在显著差异。楠竹林土壤中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要明显高于其它3种植被覆盖下相应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针阔混交林中除<0.25mm 团聚体外其它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为最小。

表2 不同植被覆盖下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库量及贡献率g/kg 植被类型

团聚体粒径>5mm 2~5mm 0.25~2mm <0.25mm 灌草丛 3.24(39%) 1.34(16%) 1.53(18%) 2.20(27%)

楠竹林0.67(4%) 2.75(16%) 5.75(34%)7.77(46%)

常绿阔叶林 1.93(19%) 1.31(13%) 2.62(26%) 4.20(42%)

针阔混交林0.73(8%)0.65(7%) 1.07(11%)

7.11(74%) 注:括号内为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的贡献率。

将土壤中各粒级团聚体含量与其有机碳含量

相乘得到土壤中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库量,计算

结果见表2。除灌草丛土壤外,<0.25mm 团聚体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载体,其中在针阔混交林

土壤中贡献率达到74%;其次是0.25~2mm 团聚体,其贡献率可高达34%(楠竹林)。在灌草丛土壤中,>5m m 团聚体是其土壤有机碳的主要载体,贡献率为39%,其次是<0.25mm 团聚体,贡献率为26%。

2.4 土壤有机碳矿化系数与团聚体

对所有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系数与各粒径团聚体含量、其有机碳含量以及有机碳库量进行简单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矿化系数与<0.25mm 团聚体含量以及其有机碳库成负相关,与>5120水土保持学报 第24卷

mm 团聚体有机碳库成正比,而与其它各粒径团聚体含量及其有机碳库关系不明显;与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则都不存在相关关系。同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土壤有机碳矿化系数与团聚体性质的定量关系,最终有4个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其表达式分别为

公式(1):k =0.096-0.073X ;公式(2):k =0.064X +0.155Y +0.025Z -0.039

公式(3):k =0.093-0.154X +0.0101Y;公式(4):k =0.144Y +0.018Z -0.003

以上各式中X 、Y 、Z 分别代表<0.25mm 团聚体含量、0.25~2mm 团聚体含量、>5m m 团聚体有机碳库。R 2

分别为0.366,0.702,0.818和0.828,均达到显著水平(p <0.05)且后三者达到极显著水平(p <0.01)。从公式(1)可以看出,<0.25m m 团聚体含量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系数的主要因子之一,其含量越高有机碳分解越慢。比较多元回归方程的标准化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可以明确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贡献大小。0.25~2mm 团聚体含量对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存在较大的正效应,其影响程度大于>5mm 团聚体有机碳库,而<0.25mm 团聚体含量在公式(2)则表现为正效应,其产生的原因有待深入探讨。3 讨论

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是在微生物的参与下进行的,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土壤有机碳本身的化学性质和存在状态、水分、温度、质地等影响微生物活性的环境因素[5]

,以及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施肥等

人为因素[3,9,10]。本研究结果表明植被覆盖类型显著影响着土壤有机碳的矿化过程。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

(42d)灌草丛>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矿化系数常绿阔叶林>灌草丛>楠竹林>针阔混交林;培养前期土壤有机碳日均矿化率在不同植被覆盖间差异较大。植被覆盖不同致使进入土壤的凋落物存在差异。凋落物作为土壤的外源有机物质,进入土壤后其分解不但会增加土壤有机碳、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也会对土壤有机碳矿化产生影响。凋落物进入土壤后,会促进土壤有机碳矿化,其矿化过程特征与植物残体分解过程特征相似[13]。一般认为凋落物前期的分解速率主要取决于凋落物类型和基本化学性质[13,14]。Giar dina 等[14]的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的C/N 和木质素/N 与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成正相关关系。但史学军等[13]则认为土壤凋落物的初始矿化速率与凋落物的初始化学组成关系不明显。也有学者认为土壤凋落物的C/N 越低或N 含量越高,越有利于其分解,但在木质素含量较高(>20%)的土壤中C/N 则不能反映其分解速率,并指出其分解速率可能是由其凋落物中的易分解有机物含量决定,而不是凋落物中的全氮含量和总有机碳含量所决定[15]。同时,不同植被类型其根系分布以及根系分泌物的性质也不相同,从而也会对土壤微生物和有机碳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进而对土壤的团聚过程以及团聚体的稳定性产生影响。Christensen [7]总结认为土壤矿化与团聚体关系密切,影响土壤团聚体的因素都将影响土壤碳的矿化,特别是团聚体粒径的改变将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本研究中,简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矿化系数与<0.25mm 团聚体含量以及其有机碳库成负相关,与>5mm 团聚体有机碳库成正比,而与其它各粒径团聚体含量及其有机碳库关系不明显;与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则都不存在相关关系;多元回归方程结果表明<0.25mm 团聚体含量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的主要因子,0.25~2mm 团聚体含量和>5m m 团聚体有机碳库均对土壤有机碳矿化起正效应。不同粒径团聚体在形成过程中,参与其团聚过程的有机质不同,同时有机质与粘土矿物的结合方式及结构等也存在着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土壤中微生物活性,从而影响着土壤有机碳的矿化过程。郝瑞军等[16]对水稻土各粒径的团聚体有机碳矿化速率的研究表明,1~2mm 团聚体有机碳矿化速率最高,<0.053mm 团聚体有机碳矿化速率最低,累积矿化量以0.25~1mm 团聚体最大。在传统耕作土壤中大团聚体中碳的矿化速率高,而微团聚体中碳矿化速率变化很大,且耕作土壤中有机碳矿化速率比自然植被土壤中的高;另外,雨季自然植被土壤大团聚体中碳矿化速率比微团聚体的高,而在旱季则没有明显差异。但是,这些关于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的矿化的研究,都是先通过如水筛、超声等方法将团聚体分离,然后进行团聚体有机碳矿化的培养试验。但在培养过程,各粒径的团聚体同样也会发生团聚过程,从而也会对有机碳的矿化过程产生影响。同时,有学者直接从土壤有机质的稳定性角度来阐述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如M otavalli 等[17]发现热带森林土壤碳矿化速率与土壤有机碳、溶解性微生物生物量和轻组有机碳含量关系密切;W halen 等[18]发现森林和农田土壤矿化速率主要受土壤轻组有机质分解的影响。无论从何种角度来阐明土壤有机碳的矿化过程,都表明团聚过程对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具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Six J,Bossuy t H ,Degr yze S,et al.A histor y of research o n the link betw een micro -agg reg ates,so il biota,and so il or ganic matter dynamics[J].So il &T illage Research,2004,79(1):7-31.121第6期 罗友进等:不同植被覆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团聚体碳分布的影响

122水土保持学报 第24卷

[2] Razafimbelo T M,Albrecht A,Oliver R,et al.Ag gr egate associated-C and physical pro tection in a t ro pical clayey so il un-

der M alagasy co nv entional and no-tillage systems[J].Soil&T illag e Resea rch,2008,98(2):140-149.

[3] 苗淑杰,周连仁,乔云发,等.长期施肥对黑土有机碳矿化和团聚体碳分布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9,46(6):1068-1075.

[4] A melung W,Zech W.O rg anic species in ped surface and co re fractio ns alo ng a climosequence in the pr air ie,N ort h A merica

[J].G eoderma,1996,74(3):193-206.

[5] 李忠佩,张桃林,陈碧云.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动态及其与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关系[J].土壤学报,2004,41(4):544-552.

[6] N y amadzawo G,Ny amang ara J,N yamugafata P,et al.Soil micro bial biomass and mineralization of ag g regat e prot ected car-

bon in fallow-maize sy stems under conventio nal and no-tillag e in Centr al Zimbabwe[J].Soil&T illage Research,2009,102

(1):151-157.

[7] Christensen B T.Carbo n in primar y and secondar y or ganominera l co mplexes[M]//Carter M R,Beds S A.St ruct ur e and

O rg anic M atter Sto rag e in Ag r icultural So ils.Bo ca R aton,F lo rida:CRC P ress,Inc.,1996:97-165.

[8] 袁俊吉,蒋先军,胡宇,等.不同植被覆盖对养分在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中分布特征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9,23(6):

112-117.

[9] 吴建国,张小全,徐德应.六盘山林区几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4,28(4):530-538.

[10] 戴慧,王希华,阎恩荣.浙江天童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7,26(7):1021-1026.

[11] 鲁如坤.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

[12] 郑子成,李廷轩,张锡洲,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9,23(5):228-230.

[13] 史学军,潘建君,陈锦盈,等.不同类型凋落物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9,30(6):1832-1837.

[14] G iar dina C P,Ry an M G,H ubbard R M,et al.T ree species and soil text ur al contro ls on carbon and nitr ogen mineralization

rates[J].Soil Science Society A merican Jo urnal,2001,65(4):1272-1279.

[15] 吴庆标,王效科,欧阳志云.活性有机碳含量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作用[J].生态环境,2006,15(6):1295-1299.

[16] 郝瑞军,李忠佩,车玉萍,等.好气与淹水下水稻土各级团聚体有机碳矿化量[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9):1944-1950.

[17] M otava lli P P,P alm C A,Pat ton W J,et https://www.sodocs.net/doc/2714237098.html,par ison of labo rato ry and modeling simulatio n methods for estimating car-

bon pools in tro pical for est so ils[J].So il Bio log y&Biochem istry,1994,26(8):935-944.

[18] W halen J K,Botto mlev P J,M y ro ld D D.Car bo n and nitro gen mineralizat ion fro m light-and heavy-fractio n additio n t o soil

[J].So il Bio lo gy&Biochemistry,2000,32(10):1345-1352.

上接第78页

参考文献:

[1] 于朝升.山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M].山东: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2] 李赓,吴次芳,曹顺爱.划定基本农田指标体系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6(8):46-48.

[3] 程锋,石英,朱德举.耕地入选基本农田决策模型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3):50-53.

[4] 徐玉宏.氮肥污染与防治[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2,24(3):174-175.

[5] 张永丽,于振文.水量对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利用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8,34(5):870-878.

[6] 袁新民,王周琼.硝态氮的淋洗及其影响因素[J].干旱区农业研究,2000,17(4):46-52.

[7] 张玉良.农业化学与生物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7:151-175.

[8] 吕殿青,杨学云,张航等.陕西土娄土中硝态氮运移特点及影响因素[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6,2(4):289-296.

[9] 陈子明,袁锋明,姚造华,等.北京潮土N O-3-N在土壤中的移动特点及其淋失动态[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5,1(2):

71-79.

[10] 范丙全,胡春芳,平建立.灌溉施肥对壤质潮土硝态氮淋溶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8,4(1):16-21.

[11] 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12] 顾曼如.15N在苹果氮素营养研究上的应用[J].中国果树,1990(2):46-48.

[13] 王朝辉,王兵,李生秀.缺水与补水对小麦氮素吸收及土壤残留氮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4,8(8):1339-1343.

[14] Plaut Z,Buto w B J,Blumenthal C S,et al.T ranspor t of dr y mat ter into developing wheat ker nels and its co nt ribution tog rain

yield under po st-anthesiswater deficit and elev ated tem-perature[J].F ield Cpo rs Research,2004,86:185-198.

[15] Xu Z Z,Y u Z W,W ang D,et al.N itro gen accumulatio n and translo cat ion fo r w inter wheat under differ ent ir rigation r egimes

[J].Ag ro no my and Cr op Science,2005,191:439-449.

[16] 王声斌,张起刚,彭根元.灌溉水平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及氮素平衡的影响[J].核农学报2002,16(5):310-314.

[17] 张起刚.应用15N和32P示踪研究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小麦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J].核农学通报,1993,14(5):228-23.

[18] 王丽英,张国印,刘微,等.施肥和灌溉对冬小麦土壤硝态氮淋溶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学,2005,9(5):12-15.

[19] 陈子明,袁锋明,姚造华,等.北京潮土N O-3-N在土体中的移动特点及其淋失动态[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5,1

(2):71-79.

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含量代表土壤肥力水平。它可以促进土壤团聚体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条件,并改善土壤的吸收和缓冲性能。如果土壤有机质过低,土壤免疫力就会降低,容易硬化和酸化,农作物容易生病。增加土壤有机质可以使根系更多、更健康。 土壤有机质具体指什么呢?土壤有机物(SOM)是指源自土壤中生命的物质。它主要来自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残留,其中高等植物是主要来源。从狭义上讲,土壤有机质通常是指通过微生物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复杂和稳定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土壤有机质不仅是一种具有生命功能的稳定长期物质。它几乎包含了农作物和微生物所需的所有营养。土壤有机质可以丰富土壤中的养分并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在有机物分解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这会导致土壤pH值暂时下降,从而可以提高磷酸盐和某些微量元素的利用率。有机物分解过程的中间产物,微生物代谢和自溶物质可以在土壤中与多价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从而增强不溶性物质在土壤中的溶解度, 在有机物分解过程中合成的腐殖质和其他有机胶体可以与土壤中的粘土矿物混合形成胶体,从而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增加水稳性团聚体和孔隙率,降低堆积密度,改善土壤水肥保持性能,增加土壤缓冲能力,加速盐碱土壤的脱盐,减少红壤中活性铝和游离铁的危害。有机质包含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尤其是土

壤中的氮。土壤中有机态氮含量超过95%。除了施用氮肥外,土壤氮的主要来源还来自有机物的分解。土壤有机物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光合作用。此外,有机物还是土壤中磷,硫,钙,镁和微量元素的重要来源。因此,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中的养分含量较高,可以减少化肥的施用。 有机质中的腐殖酸可以增强植物的呼吸作用,提高细胞膜的通透性,并增强养分的吸收。同时,有机物中的维生素和一些激素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土壤有机质中的有机胶体,带大量负电荷,吸附能力强,能吸附大量的阳离子和水,其阳离子交换能力和吸水率是几十倍甚至几十倍比粘土颗粒大两倍,因此它可以提高土壤保留肥料和水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土壤对酸和碱的缓冲能力。土壤有机质提供土壤微生物所需的能量和养分,微生物的活动和繁殖不能与土壤有机质分开。

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重铬酸钾容量法) 土壤有机质既是植物矿质营养和有机营养的源泉,又是土壤中异养型微生物的能源物质,同时也是形成土壤结构的重要因素。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明土壤的肥沃程度。因为土壤有机质直接影响着土壤的理化性状。 测定原理 在加热的条件下,用过量的重铬酸钾—硫酸(K2Cr2O7-H2SO4)溶液,来氧化土壤有机质中的碳,Cr2O-27等被还原成Cr+3,剩余的重铬酸钾(K2Cr2O7)用硫酸亚铁(FeSO4)标准溶液滴定,根据消耗的重铬酸钾量计算出有机碳量,再乘以常数1.724,即为土壤有机质量。其反应式为: 重铬酸钾—硫酸溶液与有机质作用: 2K2Cr2O7+3C+8H2SO4=2K2SO4+2Cr2(SO4)3+3CO2↑+8H2O 硫酸亚铁滴定剩余重铬酸钾的反应: K2Cr2O7+6FeSO4+7H2SO4=K2SO4+Cr2(SO4)3+3Fe2(SO4)3+7H2O 测定步骤: 1.在分析天平上准确称取通过60目筛子(<0.25mm)的土壤样品0.1—0.5g(精确到0.0001g),用长条腊光纸把称取的样品全部倒入干的硬质试管中,用移液管缓缓准确加入0.136mol/L重铬酸钾—硫酸(K2Cr2O7-H2SO4)溶液10ml,(在加入约3ml时,摇动试管,以使土壤分散),然后在试管口加一小漏斗。 2.预先将液体石蜡油或植物油浴锅加热至185—190℃,将试管放入铁丝笼中,然后将铁丝笼放入油浴锅中加热,放入后温度应控制在170—180℃,待试管中液体沸腾发生气泡时开始计时,煮沸5分钟,取出试管,稍冷,擦净试管外部油液。 3.冷却后,将试管内容物小心仔细地全部洗入250ml的三角瓶中,使瓶内总体积在60—70ml,保持其中硫酸浓度为1—1.5mol/l,此时溶液的颜色应为橙黄色或淡黄色。然后加邻啡罗啉指示剂3—4滴,用0.2mol/l的标准硫酸亚铁(FeSO4)溶液滴定,溶液由黄色经过绿色、淡绿色突变为棕红色即为终点。 4.在测定样品的同时必须做两个空白试验,取其平均值。可用石英砂代替样品,其他过程同上。 结果计算 在本反应中,有机质氧化率平均为90%,所以氧化校正常数为100/90,即为1.1。有机质中碳的含量为58%,故58g碳约等于100g有机质,1g碳约等于1.724g有机质。由前面的两个反应式可知:1mol的K2Cr2O7可氧化3/2mol的C,滴定1molK2Cr2O7,可消耗6mol FeSO4,则消耗1molFeSO4即氧化了3/2×1/6C=1/4C=3 计算公式为:

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概述

Hans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土壤科学, 2018, 6(4), 125-132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2714237098.html,/journal/hjss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2714237098.html,/10.12677/hjss.2018.64016 Determination of Soil Activ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Xingkai Wang1, Xiaoli Wang1*, Jianjun Duan2, Shihua An1 1Agricultural College,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2College of Tobacco,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Sep. 29th, 2018; accepted: Oct. 16th, 2018; published: Oct. 23rd, 2018 Abstract Soil active organic carb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nd an active chemical component in soil.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study of terrestrial carbon cycle.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soil active organic carbon can reflect the existence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soil quality change sensitively, accurately and realistically. In recent years, soil ac-tive organic carbon has become the focus and hot spot of research on soil,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science. Soil active organic carbon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SMBC), mineralizable carbon (PMC), light organic carbon (LFC) and easily oxidized organic carbon (LOC).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termination method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se five active organic carbons, 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future research focus,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land and the effective use of soil nutrients. Keywords Soil Organic Carbon, Determination Methods, Influencing Factors 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概述 王兴凯1,王小利1*,段建军2,安世花1 1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贵阳 2贵州大学烟草学院,贵州贵阳 收稿日期:2018年9月29日;录用日期:2018年10月16日;发布日期:2018年10月23日 *通讯作者。

土壤有机碳分类及其研究进展1

土壤有机碳( SOC)是土壤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土壤有机碳库的动态平衡直接影响着土壤肥力的保持与提高,进而影响土壤质量的优劣和作物产量的高低,因而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最终会影响土壤乃至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土壤有机碳包括活性有机碳和非活性有机碳。土壤活性有机碳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受环境条件影响强烈的、易氧化分解的、对植物和微生物活性影响比较高的那一部分土壤碳素。根据测定方法和有机碳组分不同,土壤活性有机碳又表述为溶解性有机碳(DOC:dissolved organic carbon)、水溶性有机碳(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微生物生物量碳(MBC:Microbial biomass carbon)、轻组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可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土壤有机碳的有效性和土壤质量。 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对土壤有机碳的研究开始较早, 在20世纪60年代, 就有学者开始进行全球土壤有机碳总库存量研究。但早期对土壤有机碳库存量的估算大都是根据少数土壤剖面资料进行的。如1951年Rubey根据不同研究者发表的关于美国9个土壤剖面的有机碳含量, 推算出全球土壤有机碳库存量为710 Pg。1976年Bohn利用土壤分布图及相关土组( soil association)的有机碳含量, 估计出全球土壤有机碳库存量为2946Pg。这两个估计值成为当前对全球土壤有机碳库存量的上下限值。20世纪80年代,由于研究全球碳循环与气候、植被及人类活动等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需要,统计方法开始被应用于土壤有机碳库存量

的估算。如Post等在Holdridge生命带模型基础上,估算了全球土壤碳密度的地理分布与植被及气候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全球1m 厚度土壤有机碳库存量为1 395 Pg。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 和全球定位系统(GPS) 技术的发展, 为土壤有机碳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3S技术被应用于区域或全球土壤有机碳库存量大小、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差异等方面的研究。发达国家已在区域尺度上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如俄罗斯在1B250万土壤分布图上建立了土壤碳空间数据库,计算出俄罗斯0~ 20 cm、0~ 50 cm和0~100 cm等不同土层有机碳库存量,估计出俄罗斯土壤有机碳库存总量为34211 Pg,无机碳库存总量为11113 Pg,土壤总碳库存量为45314 Pg,并绘制了俄罗斯0~ 100 cm土层无机碳库存量分布图。加拿大建立了1B100万的数字化土壤分布图及土壤碳数据库,并计算出加拿大0 ~ 30 cm 土层和0 ~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库存量分别为7011 Pg和249 Pg。 世界各国不同研究者对全球土壤有机碳库存量的估算方法并无本质区别,但由于所用资料来源与土壤分类方式不同,土壤有机碳库存量的估计值有较大差异。全球土壤1 m内土壤有机碳库大约是植被碳库的115~ 3倍,如此巨大的土壤有机碳库,即使其发生很轻微变动,都会引起大气中CO2浓度变化,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因此,土壤有机碳库存量研究成为全球变化的研究热点之一。 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学者非常关注土壤碳循环研究,并在土壤有机碳库存量研究

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 什么是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是土壤中除土壤矿物质以外的物质,它是土壤中最活跃的部分,是土壤肥力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土壤有机质就没有土壤肥力。 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有机化合物,包括含碳化合物、木素、蛋白质、树脂、蜡质等。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十分广泛,比如动植物及微生物残体、排泄物和分泌物、废水废渣等。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最早来源。 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在不同土壤中差异很大,含量高的可达20%或30%以上(如泥炭土,肥沃的森林土壤等),含量低的不足1%或0.5%(如荒漠土和风沙土等)。 一、土壤有机质有什么用 土壤有机质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也是土壤中磷、硫、钙、镁以及微量元素的重要来源。 1、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 有机质中的胡敏酸,可以增强植物呼吸,提高细胞膜的渗透性,增强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同时有机质中的维生素和一些激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2、改良土壤结构。

有机质中的腐植质是土壤团聚体的主要胶结剂,一方面,它能降低黏性土壤的黏性,减少耕作阻力,提高耕作质量;另一方面它可以提高砂土的团聚性,改善其过分松散的状态。 3、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土壤有机质中的有机胶体,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它能提高土壤保肥蓄水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土壤对酸碱的缓冲性。 4、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土壤有机质供应土壤微生物所需的能量和养分,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物质和营养物质均直接和间接来自土壤有机质,并且腐殖质能调节土壤的酸碱反应,促进土壤结构等物理性质的改善,使之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这样就促进了各种微生物对物质的转化能力。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随着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两者具有极显着的正相关。但因土壤有机质矿化率低,所以不像新鲜植物残体那样会对微生物产生迅猛的激发效应,而是持久稳定地向微生物提供能源。正因为如此,含有机质多的土壤肥力平稳而持久,不易产生作物猛发或脱肥等现象。 5、提高土壤温度。 有机质为暗色物质,一般是棕色到黑褐色,吸热能力强,可以提高地温。可改善土壤热状况。 6、提高土壤养分性。 有机质中腐植质具有络合作用,腐植质能和磷、铁、铝离子形成络合物或螯合物,避免难溶性磷酸盐的沉淀,提高有效养分的数量。

土壤有机质平衡与地球温室效应

土壤有机质平衡与地球温室效应 摘要:土壤有机质在培肥土壤,调节土壤的理化性质,营养作物及改良耕性等各方面都有重要作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证明,维持土壤有机质平衡及稳定增长是土地生产力持续利用的基础,努力增加及多途径归还土壤有机质是维持与改善土壤肥力的关键,要提高和发挥土集肥力,合理调控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与分解这一对立统一过程,建立适宜的转化平衡是非常必要的。土壤碳库为地球表层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储库。土壤中的有机碳库与无机碳库都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碳库,对于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化同样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全球土壤有机碳库(SOC pool)达到1.5×103~2×103Pg,是大气碳库的3倍,约是陆地生物量的2.5倍 [1]。可见,土壤有机质的损失对地球自然环境具有重大影响。从全球来看,土壤有机碳的不断下降,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非常大。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作用平衡温室效应 一、土壤有机质作用与平衡管理 (一)、土壤有机质作用 1、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 土壤有机质是作物所需的氮、磷、硫、微量元素等各种养分的主要来源。大量资料表明,我国主要土壤表土中大约80%以上的氮、20%—76%的磷以有机态存在,随着土壤有机质的逐步矿化,这些养分可以直接通过微生物的的降解与转化,以一定速率不断释放出来,供作物及微生物生长发育之需。同时,土壤有机质分解与合成过程中,产生的多种有机酸和腐殖酸对土壤矿质部分有一定溶解能力,可以促进矿物风化,有利于某些养料的有效化。 2、改善土壤肥力特征 土壤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有机质几乎对所有的土壤物理性质都有良好的影响,腐殖质是很好的胶结剂,能使土粒形成良好的团粒结构,从而使土壤通透疏松,减少粘着性,改善耕性。腐殖质色暗,可加深土壤颜色,增强土壤吸热能力,同时其导热性小,有利于保温,使土温变化缓和。另外,土壤有机质具有离子代换作用、络合作用和缓冲作用土壤有机质的羧基、酚羟基、烯醇或羟基使有机胶体带负电荷,具有较强的代换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

约旦水资源部秘书长:海水淡化是一个解决方案 2012-03-18 约旦水资源部秘书长认为,海水淡化是约旦必须采取的解决方案,采用这一方案可以补充水资源缺口,解决复杂的跨界水资源、缺少资金、政策的和能力建设等问题。 约旦是全球第四个最为缺水的国家,人均占有水资源量最低。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2年3月18日 】

1.1真空冷冻原理 海水三相点是使海水汽、液、固三相共存并达到平衡的一个特殊点。若压力或温度偏离该三相点,平衡被破坏,三相会自动趋于一相或两相。真空冷冻法海水淡化正是利用海水的三相点原理,以水自身为制冷剂,使海水同时蒸发与结冰,冰晶再经分离、洗涤而得到淡化水的一种低成本的淡化方法。与蒸馏法、膜法相比,能耗低,腐蚀、结垢轻,预处理简单,设备投资小,并可处理高含盐量的海水,是一种较理想的海水淡化法[!]。国外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开始研究,但目前为止尚没有商业化,主要原因在于过程中产生的三相点蒸汽难以去除和冰晶的输送、洗涤较难。华东理工大学研究开发的真空冻-汽相冷凝海水淡化技术采用低温金属表面,使三相点蒸汽直接冷凝成冰的方法,成功的解决了蒸汽的去除问题,并在实验室完成了小型试验装置。真空冷冻-汽相冷凝海水淡化技术工艺包括脱气、预冷、蒸发结晶、冰晶洗涤、蒸汽冷凝等步骤,淡化水产品可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1.2工艺研究 1.2.1脱气 由于海水中溶有的不凝性气体在低压条件下将几乎全部释放,且又不会在冷凝器内冷凝。这将升高系统的压力,使蒸发结晶器内压力高于二相点压力,破坏操作的进行。显然减压脱气法适合本系统。 1.2.2预冷 海水脱气后可与蒸发结晶器内排出的浓盐水和淡化水产生热交换,预冷至海水的冰点附近。 1.2.3温度和压力 它们是影响海水蒸发与结冰速率的主要因素。 1.2.4冰-盐水是一固液系统 普通的分离方法均可使冰-盐水得到分离,但分离方法不同,得到的冰晶含盐量也不同。实验结果表明减压过滤方法得到的冰晶含盐量比常压过滤方法得到的冰晶含盐量低得多。 1.2.5蒸汽冷凝 在蒸发结晶器内,除海水析出冰晶以外,还将产生大量的蒸汽,这些蒸汽必须及时移走,才能使海水不断蒸发与结冰。 2蒸馏法海水淡化及其特点 2.1蒸馏法原理 把海水加热使之沸腾蒸发,再把蒸汽冷凝成淡水的过程即为蒸馏法。蒸馏法是最早采用的淡化法,其优点是结构简单、操作容易,所得淡水水质好等。蒸馏法有很多种,如多效蒸发、多级闪蒸、压气蒸馏、膜蒸馏等。 2.2蒸馏法特点

土壤有机质测定

土壤有机质测定 5.2.1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 5.2.1.1方法原理在外加热的条件下(油浴的温度为180,沸腾5 分钟), 用一定浓度的重铬酸钾——硫酸溶液氧化土壤有机质(碳),剩余的重铬酸钾用硫酸亚铁来滴定,从所消耗的重铬酸钾量,计算有机碳的含量。本方法测得的结果,与干烧法对比,只能氧化90%的有机碳,因此将得的有机碳乘以校正系数,以计算有机碳量。在氧化滴定过程中化学反应如下: 2K2Cr2O7+8H2SO4+3C→2K2SO4+2Cr2(SO4)3+3CO2+8H2O K2Cr2O7+6FeSO4→K2SO4+Cr2(SO4)3+3Fe2(SO4)3+7H20 在1mol·L-1H2SO4 溶液中用Fe2+滴定Cr2O72-时,其滴定曲线的突跃范围为1.22~0.85V。 从表5—4中,可以看出每种氧化还原指示剂都有自己的标准电位(E0),邻啡罗啉(E0=1.11V),2-羧基代二苯胺(E0=1.08V),以上两种氧化还原指示剂的标准电位(E0),正落在滴定曲线突跃范围之内,因此,不需加磷酸而终点容易掌握,可得到准确的结果。 例如:以邻啡罗啉亚铁溶液(邻二氮啡亚铁)为指示剂,三个邻啡罗啉(C2H8N2)分子与一个亚铁离子络合,形成红色的邻啡罗啉亚铁络合物,遇强氧化剂,则变为淡蓝色的正铁络合物,其反应如下: [(C12H8N2)3Fe]3++e [(C12H8N2)3Fe]2+ 淡蓝色红色 滴定开始时以重铬酸钾的橙色为主,滴定过程中渐现Cr3+的绿色,快到终点变为灰绿色,如标准亚铁溶液过量半滴,即变成红色,表示终点已到。 但用邻啡罗啉的一个问题是指示剂往往被某些悬浮土粒吸附,到终点时颜色变化不清楚,所以常常在滴定前将悬浊液在玻璃滤器上过滤。 从表5-4 中也可以看出,二苯胺、二苯胺磺酸钠指示剂变色的氧化还原标准电位(E0)分别为0.76V、0.85V。指示剂变色在重铬酸钾与亚铁滴定曲线突跃范围之外。因此使终点后移,为此,在实际测定过程中加入NaF或H3PO4络合Fe3+,

土壤侵蚀原理_张洪江_试卷4

土壤侵蚀原理_张洪江_试卷4 水保04级B卷 北京林业大学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考试试卷 试卷名称:土壤侵蚀原理B卷课程所在院系: 水土保持学院 考试班级学号姓名成绩试卷说明: 1. 本次考试为闭卷考试。本试卷共计2页,共六大部分,请勿漏答; 2.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请掌握好答题时间; 3. 答题之前,请将试卷和答题纸上的考试班级、学号、姓名填写清楚; 4. 第一大题可直接在试题纸上答题;从第二大题开始可直接在试卷上写题号后答题 5. 答题完毕,请将试卷和答题纸正面向外对叠交回,不得带出考场; 6. 考试中心提示:请你遵守考场纪律,参与公平竞争~ 一、简释下列名词(2分/个×10个=20分)。 1.土壤侵蚀: 在水力、风力、温度作用力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及其母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过程。 2.冻融侵蚀: 3.侵蚀沟: 坡面径流冲刷土壤或土体,并切割陆地表面形成沟道的过程,也称为线状侵蚀或沟状侵蚀。 4.侵蚀模数: 2单位面积上一定时间内被侵蚀带走的泥沙量,以t/km?a 表示。 5.土壤侵蚀程度:

任何一种土壤侵蚀形式在特定外营力种类作用和一定环境条件影响下,自其发生开始,截止到目前为止的发展状况。 6.风力侵蚀: 在降雨雨滴击溅、地表径流冲刷和下渗水分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7.沟壑密度: 2沟壑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侵蚀沟道的总长度,常以 km/km表示。 8.开析度: 2开析度是指单位面积上水文网的总长度,常以 km/km表示。 9.允许土壤流失量 小于或等于成土速度的年土壤流失量。也就是说允许土壤流失量是不至于导致土地生产力降低而允许的年最大土壤流失量。 10. 重力侵蚀: 坡面表层土石物质及中浅层基岩,由于本身所受的重力作用(很多情况还受下渗水分、地下潜水或地下径流的影响),失去平衡,发生位移和堆积的现象。 二、试述重力侵蚀的主要形式及其影响因素(20分)。 重力侵蚀的发生机理主要为,由于在下渗水分影响下,土体、岩体等在重力作用下,沿坡面向下运动产生位移(10分)。 当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其抗滑阻力小于下滑力时,则发生重力侵蚀(8分)。 其影响因素主要为降雨、下渗水分、地形、地质、地震动等(2分)。 三、试述一级土壤侵蚀类型区的划分依据及其大致范围(15分)。 土壤侵蚀类型一级区的划分依据是外营力种类,将全国划分为水力侵蚀类型区,其大致范围为内蒙的阴山以南、青藏高原的东缘线以东地区;风力侵蚀类型

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测定

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测定 (高锰酸钾氧化法) 土壤样品经粘磨过0.5mm筛,根据土壤全有机碳含量,计算含有15mg碳的土壤样品量作为待测样品的称样重,然后将样品转移至50ml带盖的塑料离心管中,以不加土样作为空白。 向离心管中加入25ml浓度为333mmol/L的高锰酸钾溶液,在25℃左右,将离心管振荡(常规震荡即可)1小时,然后在转速2000rpm 下离心5分钟,将上清液用去离子水以1:250倍稀释,吸取1ml上清液转移至250ml容量瓶中,加去离子水至250ml即可。稀释样品用分光光度计在565纳米处测定吸光值。 配制不同浓度梯度的高锰酸钾的标准溶液,同样于分光光度计上测定吸光值,建立高锰酸钾的浓度和吸光值的线性直线方程,将稀释好的待测样品的吸光值代入方程得到氧化有机碳后剩余高锰酸钾的浓度,同样得到空白的高锰酸钾浓度,前后二者之差即为氧化活性有机碳后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变化值,根据假设,氧化过程中高锰酸钾浓度变化1mmol/L消耗0.75mM或9mg碳。其中能被333mmol/L高锰酸钾氧化的碳是活性有机碳,不能被氧化的碳上非活性有机碳。 高锰酸钾标准曲线配制:首先配制0(去离子水)、15、30、60、100、150、300mmol/L的高锰酸钾标准梯度溶液,从每个浓度的标准溶液中吸取1ml标准溶液转移至250ml容量瓶中定容(既稀释250倍),这样能够就得到浓度梯度为0、0.06、0.12、0.24、0.4、0.6、1.0、1.2mmol/L的标准高锰酸钾梯度溶液,然后同样用分光光度计在565纳米处测定吸光值,绘制高锰酸钾的浓度与吸光值间的标准曲线。注意标准曲线配制过程中尽量避光,以防高锰酸钾氧化消耗,可以将容量瓶套上信封袋以避光,还有容量瓶等一定要清洗干净,以防高锰酸钾氧化杂质而消耗,影响测定结果。 活性有机碳(mg/g) =高锰酸钾浓度变化值×25×250×9 称样重×1000

不同植被覆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团聚体碳分布的影响_1

第24卷第6期2010年12月水土保持学报 Jour nal of Soil and W ater Conserv ation Vo l.24No.6Dec.,2010 收稿日期:2010-07-15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8BAB38B02-3,2006BAD05B01-02);西南大学生态学重点学科 211工程 ;西南大学研究生科技 创新基金项目(ky2008007) 作者简介:罗友进(1984-),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生态变化。E -mail:luoyoujin1984@https://www.sodocs.net/doc/2714237098.html, 通讯作者:魏朝富(1962-),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壤物理学方面研究。E -mail:w eicf@s https://www.sodocs.net/doc/2714237098.html, 不同植被覆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团聚体碳分布的影响 罗友进,赵光,高明,魏朝富,赵丽荣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植被覆盖通过其输入有机物料的差异影响着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活性,进而对其土壤的团聚过程和有 机碳的矿化产生影响。该文通过对重庆缙云山四种植被类型覆盖(灌草丛、楠竹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 林)下土壤团聚体碳分布以及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分析,探讨了植被覆盖对这两者的影响以及两者的相互联 系。植被覆盖影响着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和团聚体碳分布。就土壤有机碳矿化累积量(42天)而言,表现 为灌草丛>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楠竹林。不同植被覆盖土壤有机碳日均矿化速率在培养前期(前8 天)差异较大,之后则趋于一致。除灌草丛土壤外,楠竹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覆盖土壤团聚体均以 0.25~2mm 和<0.25mm 团聚体为主,其总量达到65%以上。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表明灌草丛土壤 结构稳定性要优于其它植被覆盖土壤,而楠竹林土壤结构稳定性最差。除灌草丛土壤外,<0.25mm 团聚 体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载体;其次是0.25~2mm 团聚体。简单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矿 化系数与<0.25mm 团聚体含量成负相关,与>5mm 团聚体有机碳库成正比。因此,土壤团聚体对有机 碳保护作用是土壤有机碳分配和矿化分解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植被覆盖;团聚体;有机碳;矿化 中图分类号:S152.4;S153.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42(2010)06-0117-06 Organic Carbon Distribution in Aggregates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 in Different Vegetation Covering LU O You -jin,ZH AO Guang,GA O Ming,WEI Chao -fu,ZH AO L-i rong (K ey L abor ato ry of Eco -envir onments in T hr ee Gor ges Reser voir Region,M inistr y of Education, College of Resour ces and Envir onment,Southw est Univ er sity ,Chong qing 400715) Abstract:Soil nutrient distribution and microbial activities w er e influenced by vegetation cov ering,throug h chang e org anic carbon input,and then altered soil ag gr eg ation and o rganic carbo n mineralization.Soils w er e sampled fro m four different veg etatio n covering (included shrub forest,bamboo forest,br oadleaf forest,and mixed forest)in Jinyun m ountain,in Chongqing municipality.Soil aggr eg ates w ere separated into four ag -g regates (<0.25,0.25~2,2~5,>5m m)by w et sieve.Soil org 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 w as measured by incubation exper im ents.The cum ulative am ount of soil o rganic carbon m ineralizatio n amo ng different veg -etation covering w as in the order of shr ub forest>bro adleaf forest>mixed forest>bamboo for est.T he r ela -ti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mineralization rate w ere observ ed among vegetation co vering in the ear ly period of incubation.T he 0.25~2m m and <0.25m m agg regates w er e the main composition of so il in bambo o for -est,br oadleaf forest,and mix ed for est.The r esults of soil agg reg ate w eig ht mean diam eter indicated that soil structure stability w as best in shrub forest and w orst in bambo o forest.Ex cept in shrub for est,soil org anic carbon w as mostly distributed in <0.25mm ag gregate and follow ed by 0.25~2mm aggr eg ate.T he org 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 coefficient had neg ative linear relationship w ith amount o f <0.25m m agg regate and positiv e linear relationship w ith or ganic car bon stock of >5m m ag gregate by simple correlate and linear re -g ressio n analysis.In conclusion,the effect of ag gregates protecting o rganic carbo n in the soil is the integra -tion o f distribution and mineralization of o rganic carbo n. Key words:vegetation cov ering;agg reg ate;org anic carbon;m ineralizatio n

内蒙古赤峰梯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_李龙

内蒙古赤峰梯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李 龙 姚云峰 ** 秦富仓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呼和浩特010018) 摘要选择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内水平梯田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水平梯田进行采样,分析了梯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以及地形因子和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结果表 明:研究区梯田1m 深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在0.87 10.25g ·kg -1 ,平均含量为5.91g ·kg -1。不同土层间有机碳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 层土壤有机碳平均碳含量为7.54g ·kg -1 , 分别是中层和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1.32倍和1.67倍。各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坡位的变化均表现为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不同坡向上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表现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且坡位和坡向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P <0.05)。人为因素对梯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的耕作制度和管护措施上,秸秆还田、免耕等措施有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关键词 梯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S153.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890(2014)11-2930-06Distribution and affecting factor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of terraced fields in Chifeng ,In-ner Mongolia.LI Long ,YAO Yun-feng **,QIN Fu-cang (College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ohhot 010018,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14,33(11):2930-2935. Abstract :A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of terraced fields and the effects of topographic factors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Aohan ,Chifeng ,Inner Mon-goli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was the range of 0.87-10.25g ·kg -1within 1m depth of terraced area and averaged at 5.91g ·kg -1.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mong different layers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he soil depth.The averag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carbon was 7.54g ·kg -1in surface layer (0-20cm ),being 1.32times and 1.67times of that in the middle (20-60cm )and bottom (60-100cm )layers ,respectively.The effects of slope position on soil or-ganic carbon were in order of upper slope <middle slope <lower slope ,and the effects of slope direction were in order of shady slope >semi-shady slope >semi-sunny slope >sunny slope. Effect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terraced fields were mainly embodied in the different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straw returning and no-till methods helped improve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Key words :terraced fields ;soil organic carb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ffecting factors. *内蒙古应用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20110732)资助。 **通讯作者E-mail :yaoyunfeng@yahoo.com.cn 收稿日期:2014-03-22接受日期:2014- 05-04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碳库之一,对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和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均具有积极作用(Jenkinson et al ., 1991;Lal ,2004)。农田生态系统在陆地碳循环中具有重要地 位,提高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固定不仅可以有效减缓 大气CO 2浓度的增加, 同时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覃章才和黄耀, 2010)。与森林、草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农田生态系统受人类 活动的影响尤为剧烈(Carter ,1994),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更是衡量土壤质量、土壤健 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影响土壤肥力及作物产 生态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14, 33(11):2930-2935DOI:10.13292/j.1000-4890.20141022.013

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研究进展

第30卷第3期2011年03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 ol.30,No.3Mar.,2011 收稿日期:2010-10;修订日期:2011-0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1019,50725930)。作者简介:王红兵(1982-),男,甘肃静宁人,博士生,从事土壤侵蚀研究。E-mail:hbwang82@https://www.sodocs.net/doc/2714237098.html, 通讯作者:许炯心(1948-),男,四川绵阳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河流地貌研究。E-mail:xujx@https://www.sodocs.net/doc/2714237098.html, 268-274页 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研究进展 王红兵,许炯心,颜明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摘要:本文在总结了人为加速侵蚀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人口增长、政策导向、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变化4个方面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概述了国内外对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的研究方法。在以上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后研究需要深入的3个方面:多学科交叉研究、社会经济学模型研究和区域差异化研究。关键词:土壤侵蚀;社会经济因素;进展 土壤侵蚀是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要环境 问题之一,因此,土壤侵蚀研究在世界各国受到普遍重视。根据郑粉莉等对土壤侵蚀研究进展的阶段划分,20世纪80年代后,土壤侵蚀的研究在侵蚀产沙过程及其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1]。土壤侵蚀主要受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如降雨、植被以及地形等直接影响侵蚀过程,而社会经济因素主要通过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间接作用于侵蚀过程。由于社会经济因素作用的复杂性,对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的研究一直是侵蚀产沙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出发,总结关于人为加速侵蚀量方面的研究,概括对土壤侵蚀产生影响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已有的研究方法,以深化对土壤侵蚀发生机理的认识。 1人为加速侵蚀的界定 自然侵蚀过程受到了人为活动影响而加速发展,进而对土地利用和人类生存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时,就演变成“人为加速侵蚀”,是人为因素作用的范畴[2]。国内对人为加速侵蚀研究比较多,集中在加速侵蚀量与自然侵蚀量的对比方面。景可等[3]认为全新世以来黄土高原进入侵蚀的发展期,唐朝以前基本属于自然侵蚀,自然侵蚀加速速率为7.9%,唐朝以后,因人类活动而引起的加速侵蚀的速率逐渐递增,到20世纪80年代已经达到25%。陆中臣等[4]采用历史反演法对黄土高原自然侵蚀和人为加 速侵蚀的定量研究表明,黄土高原自然侵蚀量占总侵蚀量70%,而人为加速侵蚀约占30%。贾绍凤[5]根据水土保持规律和有无人类对植被影响进行对比,认为安塞县自然侵蚀占总侵蚀的9.55%,最不乐观占到16.67%,有利时仅占2.03%,说明加速侵蚀的作用明显占主导地位。郑粉莉等[6]通过有林与无林小流域的观测发现林地开垦后,流域的加速侵蚀量是自然侵蚀量的几百倍至几千倍,因此判断黄土高原地区,当人为破坏植被后,人为加速侵蚀在现代土壤侵蚀中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对加速侵蚀的研究多选取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这主要是因为黄土高原从历史上来说植被覆盖的变化较大,现代生态环境脆弱,人类活动影响较为严重。综上所述,在黄土高原地区人为加速侵蚀速率在逐年递增,并在现代土壤侵蚀中占据主导地位。 国外对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壤侵蚀量也有类似的界定。Hooke [7]研究表明,在美国每年因建筑房屋移动土石方为8亿t 、开矿为38亿t 、修路为30亿t ,此外在农业活动中使7亿t 的土壤流失到河流中去,以上共计76亿t 。与此同时,如果不计人类活动的影响,则河流每年输入的物质(泥沙与溶解质)为10亿t 。由此可见,人类活动移动的物质量是河流的7.6倍。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发现,人为加速侵蚀已经成为现代土壤侵蚀的主力,对人为加速侵蚀量的界定,为探究人类活动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奠定了基础,下面分别从4个方面来综述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方面研究的进展。

GB9834-88土壤有机碳有机质的测定

土壤有机碳的测定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土壤中有机碳的测定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土壤中有机碳的重铬酸钾氧化分光光度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大连市环境监测中心。 本标准验证单位: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年月日批准。 本标准自年月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重铬酸钾氧化-分光光度法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土壤中有机碳的重铬酸钾氧化分光光度法。 本标准适用于风干土壤中有机碳的测定。本标准不适用于氯离子(cl-)含量大于2.0x104mg/kg的盐渍化土壤或盐碱化土壤的测定。 当样品量为0.5g时,本方法的检出限为0.06% (以干重计),测定下限为0.24% (以干重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HJ613 土壤干物质和水分的测定重量法 HJ/T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3方法原理 在加热条件下,土壤样品中的有机碳被过量重铬酸钾-硫酸溶液氧化,重铬酸钾中的六价铬(Cr6+) 被还原为三价铬(Cr3+),其含量与样品中有机碳的含量成正比,于585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根据三价铬(Cr3+) 的含量计算有机碳含量。 4干扰和消除 4.1土壤中的亚铁离子 (Fe+) 会导致有机碳的测定结果偏高。可在试样制备过程中将土壤样品摊成2~3 cm厚的薄层,在空气中充分暴露使亚铁离子(Fe2+) 氧化成三价铁离子(Fe*)以消除干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