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议论文素材运用技巧

议论文素材运用技巧

议论文素材运用技巧

议论文写作中,是否掌握了素材运用技巧,决定了文章质量的高下。因为在议论文中,素材就是借以论证论点的论据,充当论据的素材运用恰当了,论证才更有力,论点才能得到强有力的支撑,文章就更有说服力。在此,我们以2010年山东省高考的一篇标竿作文为例,来谈谈议论文写作中素材运用的方法和技巧。

一考生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我们渴望光明,但人生难免有阴影,当阴影笼罩我们时,我们要做的不是听天由命、束手待毙,而是走出阴影,在阴影中撑起一片光明。[开篇点题,亮出观点。]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引用孟子的言论作论据,直接运用素材。]孟子的话鲜明地表达了阴影对光明的铺垫作用。古今中外,将阴影转化为光明从而取得成功的人不胜枚举。[分析论据。这是运用素材的重要环节,不可或缺。]

年少得意的张居正参加会试,却意外落榜。对于这位天才来说,这无疑是人生的阴影,但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更加努力,走出了阴影,连过会试、殿试,后来作为首辅,领导了万历新政,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引述张居正的事例作论据,概括运用素材。]试想,张居正如一帆风顺,大明帝国可能只会再多一个唐寅,而正是阴影使他的心态更成熟、阅历更丰富,为变法打下基础。张居正勇敢面对阴影,在阴影中撑起了一片光明。[分析论据从反面切入,从正面突出观点。析例颇见功力。]古人如此,今人亦不逊色。[由古及今,承转自然。]篮球界传奇巨星乔丹在1985~1988赛季严重受伤,甚至必须以轮椅代步,这显然是人生一大阴影,但他没有因此放弃,而是趁此机会观看比赛录像,找出自身不足,最终,在下一个赛季,人们看到了一个更加强大的23号。同时,也正是这次阴影让他学会了保护自己,而这一点保证了其职业生涯达17年之久,成为其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引述篮球巨星乔丹的事例作论据,概括运用素材。]面对阴影,坦然面对,在阴影中积蓄力量,才有了世界篮坛神话——红色23号。乔丹面对阴影,不垂头丧气,在阴影中撑起了一片光明,为成功做了很好的铺垫。[分析论据从正面切入,论证观点。析例紧扣论点。]

苏轼面对人生阴影,选择了一蓑烟雨任平生,最终获得光明;海伦·凯勒面对人生阴影,用心灵看世界,最终获得“光明”;张海迪面对人生阴影,选择了身残志坚,最终获得光明……仁人志士用生命诠释了让阴影撑起一片光明这句话。[概括引述古今中外三位名人的人生经历,集中论述论点。]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阴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将阴影转化为光明。莫因阴影遮望眼,走出阴影,去创造属于我们90后的辉煌![概括作结,重申论点。]【特色点评】

这篇文章之所以被阅卷专家评定为标杆范文,除了文章具有论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衔接合理的突出特色外,作者巧妙运用作为论据的素材也是文章出彩的重要因素。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接着引用孟子的名言,历史名人张居正登上首辅的经历、“红色23号”越过生命阴影的历程,以及苏轼等对自己人生阴影的看法和态度。这些事例不仅涉及范围广,而且都能相当精准地说明作者所提出的论点“当阴影笼罩我们时,我们要做的不是听天由命、束手待毙,而是走出阴影,在阴影中撑起一片光明”。大量的实例有力地支撑了论点,使得文章论点明确,内容充实。

在结构的安排上,作者运用了典型的议论文结构,无懈可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使其结构更加紧凑。段与段之间的起承转接自然、顺畅,毫无凝滞之感。如第四段作者用“古人如此,今人亦不逊色”一句过渡,承转十分自然;第二段末用“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将阴影转化为光明从而取得成功的人不胜枚举”一句总领,使下文大范围的引例论证,自然、顺畅,合情亦合理,凸显结构严谨,衔接合理之特色。

至于作者是怎样巧妙运用素材作论据使文章出彩的,请看下面的分析——

【技巧借鉴】

一、精心筛选素材

积累丰富而广博的素材,是写作议论文所必需的知识储备和写作前提。这些素材应该包括古今中外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以及古今中外历史名人和当代风流人物的典型事迹等等。建立了如此丰富而广博的素材库,写议论文就不愁找不到作为论据的素材。然而,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的,素材的丰富广博,也相应地增加了选择素材的难度。因此,写作议论文时,必须学会精心筛选素材。

从某种程度上说,事例素材选取的优劣直接决定文章的成败。因而我们选取事例要注意两点:一是“四性”,二是“三重三轻”。所谓“四性”即事例的真实性、针对性、典型性、新颖性。尤其是典型性、新颖性,在选取事例素材时要格外注意。所谓“三重三轻”,一是“重文轻理”,就是选取事例要多偏重一些带有文学色彩的人和事,因为写成的文章很容易有书卷气息;二是“重冷轻热”,就是要避开热点事例,不选“曝光率”过高的事例,而是要在“四性”要求下选取不太常用的事例,以达到奇特的效果;三是“重今轻古”,多选一些现代的例子,少用一些古代的例子,就可避免文章中出现“古气”太重的现象,以使“新气”扑面而来。

坚持以上述标准筛选素材,还能杜绝“古代名人不知要被摧残多少次:司马迁被割来割去,项羽的刀在脖子上就没有拿掉过,韩信在别人的胯下永远站不起来,屈原不知跳了多少次江,简直是一名优秀的跳水运动员”的事例“扎堆”现象。

上述例文中引用的孟子的言论、张居正登上首辅的经历、“红色23号”越过生命阴影的历程以及苏轼等对自己人生阴影的看法和态度,都是通过作者精心筛选出来的典型言论和事例,具有“四性”的特点,达到了“三重三轻”的要求。

二、恰当处理素材

写作议论文之前,我们虽然有目的地积累和准备了一些事例,但是很难达到每一个事例对应一个观点的效果。如何根据不同的观点有效地利用素材进而写出高水准的议论文,这就需要我们对已有的事例进行灵活变通,恰当处理。这是因为,任何客观材料所包含的意义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只要我们对同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灵活变通运用,就会使素材达到不同的论证效果。我们可以根据事例的大致情节、关键语句等,依据文章的主旨,遵循其内在规律引发联想,或补充、或引申、或添加枝叶等,使其变得既能有力地支撑论点又光彩照人,使万“例”皆为我所用。

变通和处理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依据故事的情节拓展故事;二是抓住关键语句复活故事。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我们在“变通”事例时,必须依据文章的主旨,遵循其内在的规律,对已有的事例进行增加或扩展,切不可搞游离于主旨之外的“变通”。

上述例文在变通和处理素材方面做得很恰当。按说,苏轼、张居正、海伦·凯勒和张海迪四人的人生都是复杂、坎坷、曲折的,其生命的内涵也是极为丰富的,既能论证走出阴影、在阴影中撑起一片光明的论点,也能论证坚韧不屈、不向命运称臣等观点。但作者却对他们的人生经历予以适当变通,进行恰当处理,

仅选择他们正确面对人生阴影,用心灵看世界,最终获得“光明”的一面,足见作者变通和处理素材的能力。

三、刻意锤炼素材

议论中的事例素材用来证明、阐析道理,这固然很重要,但陈述事例的语言枯燥、乏味,文章将为之减色,实在令人惋惜。因此,我们在引述事例时,应该学会锤炼所用的事例素材,就能使文章的语言闪烁出熠熠光彩。

议论文在叙述事例时,若能适当运用一些四字或六字短语,就能使语音铿锵有力、节奏感强,文章便会在众多平庸的叙例中脱颖而出。例如上文引述篮球巨星乔丹的事例素材时,有“面对阴影,坦然面对”的四字句;引述历史名人张居正登上首辅的经历时,有“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六字句。这都是对素材加以锤炼的结果。此外,如能有意识地将事例素材组成排比句,或在叙述事例时使用排比,能够产生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效果。例如上文倒数第二段:“苏轼面对人生阴影,选择了一蓑烟雨任平生,最终获得光明;海伦·凯勒面对人生阴影,用心灵看世界,最终获得…光明‟;张海迪面对人生阴影,选择了身残志坚,最终获得光明……”这段文字选取了古今中外的三位名人事例作为素材,集中论述了文章的论点,且将事例素材加以锤炼,组成排比句。这不仅加强了语势,而且更有力、更集中地表达了文章的观点,的确为文章增色不少。

四、深刻分析素材

在议论文中,如果说论点和论据是文章的灵魂和血肉,那么,论证就是文章的骨骼了。一篇议论文,如果缺少了对素材的分析,文章就会犯下罗列事例、以叙代议的毛病,从而出现论证缺乏、骨骼缺少的毛病。那么,文章的论点就难以“立”起来,说服力就更谈不上。

因此,议论文写作中很有必要在引述素材作论据的基础上,对所引述的素材作出深刻而全面的分析,掘出素材的实质和内核,以让素材与论点产生必然的联系,起到它作为论据所应有的支撑和论证论点的作用。只有这样,事例素材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证明论点的论据。只有这样,论点也才会更加鲜明有力,说服力才能增强。

用形象的说法,议论文中周密的思维、周全的论证、严密的逻辑就好比架设在论点和论据之间的一座桥梁,有了这座桥梁,论点和论据之间才有联系的纽带,所引述的素材才能成为证明文章论点的强有力的论据,欣然投入论点的怀抱,二者自然融为一体,从而有力地突出文章的论点,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上述例文中,注重了对文中所引素材的深刻分析。例如文章第二段,作者引述了孟子的著名言论后,用“孟子的话鲜明地表达了阴影对光明的铺垫作用”一句,揭示了这一素材论据对论点的证明作用;第三段在引述了张居正的事例素材后,作者对之做出了这样的分析——“试想,张居正如一帆风顺,大明帝国可能只会再多一个唐寅,而正是阴影使他的心态更成熟、阅历更丰富,为变法打下基础。张居正勇敢面对阴影,在阴影中撑起了一片光明”,使这一素材论据有力地支撑了论点;第四段在引述了“红色23号”的突出事例后,作者做出如此分析——“面对阴影,坦然面对,在阴影中积蓄力量,才有了世界篮坛神话——红色23号。乔丹面对阴影,不垂头丧气,在阴影中撑起了一片光明,为成功做了很好的铺垫”,分析中始终紧扣了论点。由于析例深刻、到位,文章便产生了令人信服的力量。

议论文运用素材的技巧

议论文运用素材的技巧 议论文运用素材的技巧 一、用富有文采的语言运用素材 巧妙地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对素材进行阐释。语言一旦亮起来,文章一定会异常耀眼,与人不同。我总结了以下四种方法。 第一,排比列举 用排比句的形式列举一组素材,让这些事实胜于雄辩。一篇文章里若能安排一两处排比句,不但会加强语势,突出内容,加重感情,而且会更有力度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一位考生在阐述适合自身才是王道这一主题时,列举了史蒂芬·霍金、巴尔扎克、司马迁三个人。他写道:一部《时间简史》诠释了史蒂芬·霍金这位呕心沥血的科学家的整个生命历程,一部《人间喜剧》演绎了巴尔扎克这位孤独而热烈老人的全部心声,一部《史记》升华了司马迁这位受宫刑老人的尊严,他们都因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而成功。(2009考生优秀作文《适合自身才是道》) 第二,名句串联 名句串联,就是将一些名言名句、诗词歌赋按照需要镶嵌在文句中,串联成文,造成一种前呼后应、排山倒海的气势。有一点要注意,只能作为一种必要的辅助形式,要把引与证结合起来,光引不证,会使文章成为经典言论的堆砌。 例如一位考生在阐述拥有豪迓慷慨的双翼去飞翔%--主题时这样写:豪迈慷慨的人生态度让人生充实、快乐。但凡有名留世者,无不是拥有豪迈慷慨人生态度。‘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李白自信的豪迈慷慨;‘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王昌龄杀敌报国的豪迈慷慨:‘胡未灭,鬓先秋,尘暗旧貂裘’是陆游壮志未酬的豪迈慷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毛泽东英雄人生的豪迈慷慨……这些彪炳史册的人,哪一个不是拥有豪迈慷慨的人生态度? 第三,参差句式 我们根据表达内容的不同需要,有变化地使用不同句式,以变换节奏,可以使语言抑扬有致,变化而不呆板,丰富而不单一。这样,文章既摇曳多姿,又朗朗上口。 例如一位考生在阐述扬长避短这一主题时这样写道:短跑冠军,兔子莫属,为避狼追,强学游泳,重短轻长,此路不行。小溪没有大海的伟岸雄壮,但它发挥出自己清秀灵动的特长,谱出了高山流水的乐曲。梅花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但它发挥特长演绎了傲雪的经历;由此而悟,扬长避短。(2009考生优秀作文《扬长避短》) 第四,妙用设问 运用设问句式自问自答,既能有力突显文章的观点,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收到良好效果。例如一位考生在阐述拼搏方能成功时,举了铁人王进喜的例子,他这样写道:是谁,让自己的画像和雷峰、焦裕禄等名人并列在一起?是谁,让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外国友人面前多次提起自己的名字?是谁,连续打破钻井的记录?是他,号称铁人的王进喜。这一切成功都是他靠拼搏取得的。 二、把素材运用得与众不同 上面几种方法能够把素材用准、用好,但我们还要对素材有独特的感悟与加工能力,做出个性化的分析,使其与众不同。我总结了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从现实切入 从现实切入,就是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已有的素材,对素材进行现实意义的分析,来完成文章观点的阐发。例如一位学生从现代人团队理念切入,写出刘邦成就千秋大业的原因。他这样写道:刘邦之所以成就千秋大业,那是因为他拥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在激烈险恶的斗

高考作文:议论文素材的有效运用“四法”——联想、概括、逻辑、过渡

高考作文:议论文素材的有效运用“四法”——联想、概括、逻辑、过渡【编者按】 写议论文时,对于素材,倘若仅靠死记硬背而不懂得运用,最后只能是事倍功半。古今中外的素材浩如烟海,我们要注重对素材的整理与转换,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以无招胜有招。 我们考试时,常常有这样一个感受:考前自己看过的几则素材、几篇范文,考试时我们大多会用到;考试结束后,我们就会为自己“猜中”作文题而兴奋不已。其实,这就是联想的结果。不同的考生在考前阅读不同的素材,考试时却能将其运用到同一个题目的写作中;而有的考生可以将同一则素材运用到不同题目的写作中。可见,对素材进行有效联想、多角度分析,是运用素材行之有效的方法。 当然,要想写好议论文,还需要我们平时多阅读,多概括,讲逻辑,重过渡,以提升文章的思想内涵。 01善于联想 杨绛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想象,经验好比黑暗里点上的火,想象是这个火所发的光;没有火就没有光,但光照所及,远远超过火点儿的大小。”想象或联想对于作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联想时,选取的事例要经典,尽量不要写我的邻居、我的同学、我的朋友等常见的生活事例,也不需要进行细节描写。分析素材时,更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要围绕中心论点展开,不要自说自话。对熟悉的素材,不仅可以从正面论证,还可以进行反面论证,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说“但是”,多方面、多层次地对素材分析论证。

比如《乡土中国》中有一句话:“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这句话好像无关紧要,但如果我们善于联想,就能写出一个有关大自然的启示的议论文片段—— 老农看见蚂蚁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因为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这也是大自然给人的启示。“一叶落知天下秋”,大雁南飞,预示秋天已过,冬天即将来临;蜻蜓低飞,预示着雨即将来临。我们要“像山那样思考”,才能明晓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 不同的联想可以写出不同的内容,我们还可以写成以下片段——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是杜牧对天时的思考。即使寒冬腊月里,大自然也会赐予人类一线生机。面对曹操大军,如果诸葛亮和周瑜未能好好利用东风,想必会大败一场,也就没有了三足鼎立的格局。而老农通过一次次的细心观察、思考,懂得了蚂蚁搬家的意义,知晓了大雨来临的消息,这是天、人之间的一种联系,也是大自然对人类的启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农虽说不是诸葛,却似诸葛。这些都启示我们,做任何事情要学会思考。 聪明的学生还可以从这个素材获得更多启示。譬如,我们还可以对关于老农的素材进行合理联想,论证“发现秘密”“阅历”“经验”等不同论点。当然,前提是我们能够自圆其说,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避免人云亦云。 02强化概念

十种常见的议论文素材运用方式+怎样拟写分论点

十种常见的议论文素材运用方式+怎样拟写分论点丨假设分析丨 假设分析即运用假设推理对论据进行分析。在原论据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并推导出一个与既成事实完全相反的结果。这样,在条件与结果的对比中,读者能深深领悟论据所阐释的道理。 以经典素材“宋濂求学”为例,有位考生围绕“教育者应怀有容误之心”这样写道: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大儒宋濂少时即嗜学,当他趋百里外,跟随乡之贤达潜心学习时,也曾不断“援疑质理”。试想乡野小儿,立于尊者左右,又怎么会没有一丝失误?倘若贤达像漫画中的家长一样,对宋濂的失误毫不包容,那么宋濂根本不可能在一步一步的完善中成为一代大儒。温暖的容误之心,让一个贫困学子获得了继续向前的勇气——“卒获有所闻”,最终于历史长河中留下身影。 这样,通过假设分析得出一个不可能成立的结论,与原有事实形成对比,让读者明白“怀有容误之心”的重要意义,这就使论证有了更强的说服力,令人警醒,发人深思。 丨层层追问丨 层层追问,是指在分析事例的过程中,以连续提问的方式对事例所反映的思想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与认识,从而体现全面而客观的立场或观点。运用这种论证方式,可以营造一种不可辩驳的气势,产生强烈的表达效果。 以“13年前,周国平为早夭女儿妞妞写下《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13年后,他以年过半百之身,为二女儿啾啾写出《宝贝,宝贝》一书,尽显为父之痴情”这一经典素材为例,一位考生在写“人生”这一话题的时候,便运用了设问的形式: 周国平曾在《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中发出疑问:一个婴儿,未出生多久就夭折了。我们是该叹息他生命的短暂还是为他免受漫长人生中的苦楚而欣慰? 我想,周国平的疑惑也是今之众人心中的疑惑。人生所经历的种种,到头来究竟是丰盛的回忆还是沉沉的负累,大抵没有人能够逐条分析出个头绪来,也很少有人会认为:正是因为这样的悲喜交织、善

经典议论文素材及运用

经典议论文素材及运用 1、心与手 【素材运用】善良与爱心是无法模仿与复制的,尤其是当你怀揣利欲之心的时候。世界上很多事都是如此,怀着爱心去做,成功水到渠成,否则,一败涂地。 【话题拓展】心与手、温暖、真诚 印度南部喀拉拉邦,人们利用大象搬运树木和其他重物。 象主安得利尔养了9头大象。他利欲熏心,经常让大象超负荷工作,一年内,累死了6头大象。有一头大象死时体重少了150公斤,浑身渗血,不停地颤抖。安得利尔看它不行了,几刀捅死了它,然后挖象牙,扒象皮,哈哈大笑。 其它象主也大抵如此,贪婪残酷。 好像是商量过似的,许多大象同时向主人发难。最惨的是安得利尔,那天他驱象出院时,还没什么异常,到运木现场,大象们忽然一齐仰啸,尔后围住了他,等大象们大摇大摆地离去时,安得利尔早已血肉模糊。 于是象主们开始改进使用大象的方式。一是减轻活,二是制造驯象凶器。 然而,一个叫吉米的人却想出另类高招:给大象做按摩,早晚各一次,每次一小时。不久,奇迹出现。同样的食量,同样的活儿,吉米的大象每天要比其他大象多干几倍,样子还很欢快。 其他象主们也开始尝试给自家的大象按摩。奇怪的是,没有一个人能达到吉米那种效果。于是不断有人请吉米去给自己的大象按摩,跟着学。技法全会了,还是不行,所有大象只认吉米。 后来,吉米成了印度第一位职业大象按摩师。现在,吉米已收徒600多人,遍布喀拉拉邦的80多家“大象按摩院”。 吉米的秘密其实很简单:心有真情,手有温情。爱心是掺不得假的。。 2、季军比亚军快乐 【素材运用】季军庆幸,亚军遗憾,这是因为他们给自己定的目标不同。请你让自己永远保持“金牌微笑”,乐观面对一切。 【话题拓展】快乐、目标、心态

作文素材的八种活用技巧

作文素材的八种活用技巧 本文是关于作文素材的八种活用技巧,感谢您的阅读! 活用作文素材的八种技巧 平时,同学们积累了很多的作文素材,写作时却无法把这些素材变成自己文章中的材料,下面就为同学们介绍几种素材运用的方法。 1.逆向思维,标新立异 逆向思维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比如“有志者事竟成”,运用逆向思维可说成“有志未必成”;“异想天开”可说成“异想才能天开”,等等。 运用逆向思维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所提出的观点是他人不曾提过的,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二是提出的观点要合理,能自圆其说,经得住推敲,不可画虎不成反类犬,贻笑大方;三是不要试图把所有的素材都采用逆向思维,对于已成真理的话语和违背人们感情的话语则不适合采用逆向思维,比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不能说成“科学技术不能成为生产力”。 总之,当我们按常规写作出现“卡壳”时,运用逆向思维,写出的文章定会新颖独到,富有个性化! 2.变化角度,一材多用 发掘每一素材的多方面意义,从不同角度灵活阐发,最大限度地发挥素材的作用,运用材料时,就能“以一当十”。该如何一材多用

呢?一、根据话题选好论证角度,写好事例所要论证的道理。二、紧扣话题,用好事例。一个经典片段用在段首要扣题,用在中间阐释分析时要点题,用在结尾的分析引申更要回扣观点;还要注意详略的处理,能证明观点的部分要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要略写,与中心无关的不写。三、如果在同一个论证角度中,还有更多类似的事例,可以运用排比句式,把它们排列写出,既能让论据更加充分,还能增强气势,炫示文才。 如果我们能做到一材多用,那么一则材料就可论证几个不同的观点,可说明几个不同的问题。比如:东汉陈蕃少年时“大丈夫当扫除天下,何必扫一屋?”以及他的叔叔“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对话材料,①可以用来写作大与小的关系的话题作文。陈蕃有“扫除天下”的大志向,这当然很好;但是,他忽略了大志向是需要从像“扫一屋”这样的小事情中体现出来的。②可以用来写言与行的关系的话题作文。陈蕃的错误就在于他只是把“扫除天下”的志向挂在口头上即“言”上,却不能落实到“扫一屋”这样的具体行动即“行”中,他的“言”和“行”是相矛盾的。③可以用来写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的话题作文。陈蕃的错误就在于他只是将自己的远大理想束之高阁,却没有在现实的生活中具体体现出来。 3.旧例翻新,夺人耳目 对于人们熟知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按常规去写就会千人一面,缺乏个性,但如果把这些内容灵巧高明地化用在自己的文章中,赋予它新意,就能化腐朽为神奇。比如诸葛亮斩马谡一事,抛开其惯常的叙

使用作文素材的方法运用素材的八种方式

使用作文素材的方法运用素材的八种方式 1、凝缩 就是“挤干”素材中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水分”,或舍去细节而概述总体,或舍去总体而取一细节。这种“凝缩”就内容的涵盖面来说,可分为两大类:典型凝缩和列举凝缩 如果说“典型凝缩”是“点”的话,那么“列举凝缩”就是“面”,点、面结合,能使文章内容既充分又简练,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2、扩展 有的作者常常由一物,一景,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丝心绪的牵挂,一个喜悦的预感等,根据话题、主旨,遵循生活的内在规律,引发联想,或补充引申,或添枝加叶,丰富发展,使平淡无奇的事件变得光彩照人。 3、量裁 就是量体裁衣,根据话题、主旨或内容的需要,从不同角度切入,使用同一素材,就像一块布料,剪裁师傅根据不同身材、不同需要,缝制出不同特色的服装。高考命题千变万化,但年年都有人利用同一则素材写出不同的优秀作文。 4、剪辑 如果说“量裁”是“一材多用”的话,那么“剪辑”则是“多材合用”,是把本质上相近或相似或有一定关联的几则素材,按照一定的话题或主旨组合在一起,能使文章丰厚而多彩,意蕴绵长。 虽然屈原、陶潜、李白三个人物是常见的,但是,作者并没有简单的“剪辑”,而是按照文章的主旨进行叙述和议论,很好地完成了一篇考场作文。 5、巧借 就是活用经典素材的思路或技巧,让老树生新芽。这种技法不是偷懒,而是为了更好地创造;不是无奈,而是有意为之的奇思妙得。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文体形式,既让人感到亲切,又让人感到新颖。

6、独白 原指戏剧、电影中的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的话,这里指巧将素材中的第三人称改用为第一人称的自叙、自辩的写法。采用第一人称独白的方式来写,利用了自述文的叙述优势,能够表达出来最真挚的感情,感染力强。 7、妙引 就是巧妙引用名言警句或俗语、谚语等。这种“妙引”因题而异,相机引用,能使文章峥嵘、高远、耐人寻味。 8、引源 就是引入生活的活水源头,融入真挚情感。作文写的是生活中小事,会更加具有真实感,作文题无论怎样设计,都不会逾越我们的生活圈子和生活经历。

议论文使用论据的技巧

议论文使用论据的技巧 议论文使用论据的技巧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论据包括事实材料和道理即理论材料。那么议论文使用论据的技巧有哪些呢?下面请一起来看看吧! 议论文使用论据的技巧 作为议论文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论点和论证的基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综观近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在论据的使用方面确实有不少独到之处,很值得借鉴和学习。 一、立、摆、议结合 立,就是亮出论点;摆,就是摆出事实;议,就是讲明道理。其中,议中扣题至关重要。 【示例】 人应该有所追求,但不能盲目地追求。(这是立)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自我,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爱国诗人屈原在其一生中都保持了最真实的追求:他没有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与腐败势力同流合污,而是发出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慨;他没有在污浊的官场中“随其流而扬其波,哺其糟而啜其醴”;他宁愿自投汨罗江,也不愿玷污其追求。(这是摆)屈原在人生追求面前,从来没有忘记自我的真正价值;在现实考验面前,他留给我们的是流芳百世的美名。(这是议) 二、叠用论据 叠用论据就是将同类论据叠加使用。叠用论据不仅可以显示作者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活跃的思维,还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值得注意的是,叠用论据时,所用论据都必须紧扣论点,文字必须简练,叙述必须有条理;否则,就会使文章结构混乱,论证矛盾或烦琐。 【示例】 找准位置,是张骞行出的驼铃阵阵,是苏武牧羊的忠诚刚烈,是昭君出塞的黄沙漫漫,是卫青迎向大漠的旌旗猎猎,是岳飞仰天长啸

的壮怀激烈,是郑和七下西洋的浪花飞舞与雄心勃勃……(这是叠用论据)找准位置,不能让迷雾遮住双眼,不能任狂风吹散信念……即使我们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即使我们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怀抱,我们也要依然坚强地擦亮双眼,寻找生命的契机,等待机遇的光临。(这是紧扣论点论证) 三、繁例简例结合 繁例,就是详细地叙述一个事例;简例,就是叠用许多同类论据。值得注意的是,利用繁例简例结合论证,繁例与简例必须同类或相关。 【示例】 “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交迫的百姓,作为士大夫的屈原束手无策,于是他纵身跃入了涛涛江水中;屈原是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腐败,束手无策的他只能投身于江,为祖国献出宝贵的生命。(这是繁例)屈原找准了自己的位置。现代社会中,也有许多找准自己位置的人。他们不盲目羡慕高官厚禄与富足的生活;他们只为祖国的安定、进步、发达做自己的贡献。刘翔、费俊龙、聂海胜和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就是这样的人。(这是简例) 四、巧用设问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巧用设问引出论点进行论证,不仅可以引起阅读注意,还可以彰显论点,发人思考。 【示例】 我们如何才能让仰望星空的人了解现实呢?我们又如何才能让飞上星星的人保留梦想呢?在那个人人埋怨的时代,沈从文先生目睹了现实的残酷却依然将江南小城写成了山美、水美、人美的世外桃源。那是因为,现实没有湮没他对人生的希望,而他也用一份最原始的情感和一颗赤子之心看待那个社会和自己的人生。于是,他没有沉醉于自己的幻想中,也没有让现实麻木自己的心灵。 五、假设推理 假设推理,就是用假设的方法从论点的相反方向寻找论据进行反

怎样巧妙运用作文素材

怎样巧妙运用作文素材 一提到作文很多同学就特别发愁,让学习网来帮助大家吧! 作文时,为了更好地突出主题,就必须对材料严加选择,不能有闻必录。对于材料的选择,要像茅盾说的那样:“选用的时候,可就要像关卡的税吏似的百般挑剔了:整整一卡车的‘货’,全要翻过身来,硬的要敲一敲;软的要扪一把;薄而成片的,还要对着阳光照一照——一句话,要尽心尽力,总想找个把柄,扣下来,不让过卡。”茅盾先生这番话是非常深刻的,我们在选择作文素材时,一定要严格要求。 一、基本原则 文章是作者思想观点的展开,是作者将自己的思想、观点、看法等主题思想赋形于具体的材料、内容之上。因此,文章的内容、材料就一定要能证明文章的中心思想,做到观点和材料的天衣无缝,而不是割裂开来,使文章观点是观点,材料是材料。所以,围绕文章中心选材,是选材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则。要做到围绕中心选材,首先,必须保证文章的中心明确。其次,要十分了解你拥有的每则材料的性质、意义。只有清楚地分辨出每则材料的性质,牢牢地把握它们的含义,真真实实地占有、掌握它们,了解它们,它们才能为我所用,选材时才能做到随心所欲,信手拈来。总之,行文前你必须要先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这是选材的依据;同时还要熟悉每则材料的含义,弄清它与中心的关系,果断舍弃与文章中心无关的材料。 如“鲁迅”这个人物素材,包含的信息十分丰富,可用来写多种不同的话题。但假如用来写“事业与亲情”这个话题,鲁迅的弃医从文、横眉冷对千夫指、创作艰辛等等素材细节都要果断舍弃,因为它们与话题没有什么关系,而鲁迅别母离开家乡、与周作人绝交等素材细节则能阐释话题,可以选用。 二、常用方法 1.一材精用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但文章选择、使用素材却相反,并不是越多越好。素材不在多而在“精”,能用最少的素材表达最丰富的内涵

作文素材的八种活用技巧

作文素材的八种活用技巧 【活用作文素材的八种技巧】 平常,同学们累积了好多的作文素材,写作时却没法把这些素 材变为自己文章中的资料,下边就为同学们介绍几种素材运用的方 法。 【1.逆向思想,别开生面】 逆向思想是对习以为常的仿佛已成定论的事物或看法反过来思 考的一种思想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想向对峙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究,建立新思想,创办新形象。 比方“有志者事竟成”,运用逆向思想可说成“有志未必成”;“妙想天开”可说成“异想才能天开”,等等。 运用逆向思想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所提出的看法是他人 未曾提过的,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二是提出的看法要合理,能 自作掩饰,经得住斟酌,不可以画虎不可以反类犬,见笑于人;三 是不要试图把全部的素材都采纳逆向思想,对于已成真谛的话语和 违反 人们感情的话语则不合适采纳逆向思想,比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就不可以说成“科学技术不可以成为生产力”。 总之,当我们按惯例写作出现“卡壳”时,运用逆向思想,写 出的文章定会新奇独到,富裕个性化! 【2.变化角度,一材多用】 挖掘每一素材的多方面意义,从不一样角度灵巧阐发,最大限度 地发挥素材的作用,运用资料时,就能“以一当十”。该怎样一材多用呢?一、依据话题选好论证角度,写好案例所要论证的道理。二、紧扣话题,用好案例。一个经典片段用在段首要扣题,用在中间阐 释剖析时重点题,用在结尾的剖析引申更要回扣看法;还要注意详 略的办理,能证明看法的部分要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要略写, 与中心没关的不写。三、假如在同一个论证角度中,还有更多近似 的案例,能够运用排比句式,把它们摆列写出,既能让论据更为充 足,还可以增强气概,炫示文才。

议论文论据使用四大技巧

议论文论据使用四大技巧 议论文论据使用四大技巧 导语:如果将议论文写作比作一棵树,那么结构就是树干,论点就是树枝,论据就是树叶,把大树填充得更加丰满,下面我们来看看议论文论据使用的四大技巧,一起来看看吧! 议论文论据使用四大技巧之一:设问与举例相结合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使用论据要讲究方法。既讲究理论论据,又讲究事实论据,事实可以直观地再现情景。要注意设问与举例相结合。例如: 是爱迪生吧?他一手持蛋,一手持表,准备把蛋下锅煮五分钟,但是他心里想的是一桩发明,竟把表投在锅里,两眼钉着那个蛋。 是牛顿吧?专心做一项实验,忘了吃摆在桌上的一餐饭。有人故意戏弄他,把那一盘菜肴换为一盘吃剩的骨头。他饿极了,走过去吃,看到盘里的骨头叹口气说:“我真胡涂,我已经吃过了。” 这两件事其实都不能算是健忘,都是因为心有所旁鹜,心不在焉而已…… 忘不一定是坏事。能主动地彻底地忘,需要上乘的功夫才办得到。孔子家语:“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闻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诸?’孔子曰:‘此犹未甚者也,甚者乃忘其身’。”徙而忘其妻,不足为训,但是忘其身则颇有道行。人之大患在于有身,能忘其身即是到了忘我的境界。(梁实秋《健忘》) 技巧使用指导:文段围绕“健忘”这个主题,选取“爱迪生”“牛顿”“白居易”三个事例说明“忘”的涵义、范围,围绕“忘其身即是到了忘我的境界”的观点,典型准确,很有说服力。用例先开头用设问,然后再用例分析,这是一种论证方式。 议论文论据使用四大技巧之二:同一事例,共同分析 用两个相同的事例,结合起来分析,就是一种论证方式。如果手头有两个以上的人物素材该怎样用呢?决不能只是简单的材料堆积,可以将几个论据用排比方式组合起来,相互补充,形成集团效应。例如:

高考作文指导:议论文素材优化运用三法

高考作文指导——议论文素材优化运用三法 一、陌生化 我们先以下列五个领域来历数“那些年,我们曾经追过的素材”; [科学]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伽利略、霍金 [经济]马云、乔布斯 [艺术]贝多芬、达·芬奇、梵高 [体育]姚明、刘翔 [文学]史铁生、陶渊明、司马迁、屈原、李白 根据我们几年来的不完全统计,出现在这类“套话”作文中的历史文化名人,以屈原、陶渊明、苏轼为最多,可称为“套话”作文中的“三巨头”。其他常见的还有庄子、项羽、司马迁、李白、杜甫、李商隐等。不管你出的题涉及爱国主义还是环境保护,关怀底层大众还是建设精神文明,考生都可以用上述这些材料敷衍。因而,这些年我们对素材有了这样的共识:“去‘烂’‘滥’,求陌生化素材。”即追求新鲜陌生的,关乎现实生活、有文化品位、引人深入思考的,有哲理的,有独特感受的素材。 第一组第二组爱迪生爱默生比尔·盖茨盖茨比司马迁、司马光司马相如、司马穰苴不妨设想,读者,更确切地说是阅卷教师,看到第一组的感受是高度的审美疲劳,而第二组让人心生敬畏,以一“名”而知你的阅读积淀和文学底蕴。 当然,对于“陌生化”的理解,不是单向度的一个陌生化的“名字”。来看下面的文段: 进了真理之门,未必永持真理。晚年的牛顿笃信神学、狂热地苦心研究“炼金术”,崇拜金钱与权势,霸占皇家学会会长之职压制青年才俊崭露头角。恩格斯曾一针见血地批评他心灵中浸透着“极端的幻想、盲从和迷信”。上了“路”进了“门”,却依然在“门外”…… 对于大家唯恐避之不及的素材“牛顿”,上述文段却写出了不一样的情节,因为光照青史的科学巨人牛顿在晚年跌入了有神论的深渊而不能自拔,科研道德日渐走下坡路,以不光彩的手段把莱布尼茨排除在微积分“创始人”之外等。可见,素材运用之所以“陈旧”,是因为没有深入人物内心全面掌握其生平事迹,而是仅仅简单地概念化。 二、实证化 论证最为有效的方法是通过事实说话,实证、精细的材料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和理性说服力。试比较以下两个片段中素材的运用: 片段一:当今最亮眼的球员科比,是神一样的存在。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他付出常人不能想象的汗水和艰辛。毋庸置疑,“汗水”是进任何“门”、走任何“路”的唯一注脚。 片段二:当今最亮眼的球员科比,NBA最伟大的得分后卫,他在回答记者“你为何这样成功”的提问时说,“我知道每一天凌晨四点洛杉矶的样子”。毋庸置疑,“汗水”是进任何“门”、走任何“路”的唯一注脚。 稍一比较我们会发现:片段一贫乏、空洞,可以替换成任何一个领域里付出艰辛取得成就的人物,显得泛泛而论,没有针对性,是典型的概念化、标签化、符号化的表述,是“徒有其名”而已。片段二“NBA最伟大的得分后卫”以及科比答记者问的话语内容更真实。从论证的角度来说,事实论据容不得半点儿含糊、空泛,论证不是“印证”中心,而是用典型的实证的材料明确地摆出事实,深入阐发观点。因为真实、具体的材料,其论证效果更明显,更有说服力。 两个语段,同是有针对性的典型人物素材,但因其“空泛化”与“实证化”表达,使论述效果迥然不同,可以说,逻辑的力量来自于“实据”,不仅是指“真实正确、不臆造

议论文素材积累的方法

议论文素材积累技巧 面对千人一面、形如槁木的学生习作,教者往往会有强烈的挫败感,或怨学生悟性不高,或怨自己能力不强。其实,学生又何尝不想思如泉涌下笔千言。问题是胸无点墨,腹内空空。那么,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当学生们有了丰厚积累,面对作文题目,他的头脑中自会生成一场风暴,激活材料,分析材料,进而形成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终至写出充实、规范、主旨明确、文辞精美、个性鲜明的好文章来。 我多年教高三,高三学生时间紧,任务重,语文学科只能在各学科的夹缝中求生存,而作文提高又非一日之功,怎么办?于是我换了一些技巧,不把素材积累当作口号,不把有限的一点阅读权作休闲,而是力求每次阅读都能积累一点东西,如此自可从容应试。 一、取舍材料 (一)积累材料。原则上,任何一组材料都有其可取之处,但究竟“取”什么,这需要进行一些方法训练,使学生心明眼亮,能迅速、准确作出判断。我提出 “喜新厌旧”“实用至的基本要求是: 上”“健康明快”。总之,不仅要让读者认可,还要自己用得顺手。(三)方法推介。在介绍方法时,一定要结合具体例子。现简单分类如下: 1. 可取用的材料 ①紧跟时代的素材。北大学生高健陪聊引发的社会讨论;风行的山寨现象;淘宝热潮;医闹事件等等新鲜出炉的新闻事件。②历久弥新的素

材。“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天心月圆李叔同”等等。③貌似陈旧却有挖掘价值的材料。例:“爱迪生的灾难”。1914年12月,爱迪生的实验室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他多年的科研成果毁于一旦。在灾难面前,爱迪生表现出了惊人的冷静。他看着一片废墟说道:“灾难自有它的价值。瞧,我们以前所有的谬误都给烧了个一干二净。感谢上帝,这下我们可以从头再来了。”火灾刚过去三个星期,爱迪生就开始着手推出他的第一部留声机。 爱迪生、牛顿、爱因斯坦的故事在学生作文中已出现过无数次,这则素材

[高考语文]议论文论据的写作技巧

议论文正确使用论据的技巧 议论文的写作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缺一不可。这其中,论点是统帅,赞同什么,反对什么要旗帜鲜明,不可含糊其辞。论据是支撑,无论是引用理论论据还是引用事实论据,目的都是为论证论点服务,为充实内容服务。那么,在实际写作中,在处理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时又有哪些误区?该怎样正确地处理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呢? 论据使用的误区 误区一:不合主题,牵强附会。 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不理朝政,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叛军即将攻入长安,唐玄宗听从了杨国忠的建议,逃往蜀地。逃亡途中,随行将士越想越气,好好的长安呆不住,弄得到处流亡,受尽辛苦。于是他们杀死了杨国忠并要处死杨贵妃。这可把唐玄宗难住了,他怎么舍得杀这个宠爱的妃子呢?但是众怒难犯,唐玄宗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只好狠了狠心,作出了痛苦的选择,叫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别的地方,用带子勒死了她。于是才出现了马嵬坡上那一幕:杨贵妃泪眼涟涟,唐玄宗掩面不救,一群大雁在空中低飞…… (选自高考三类文《那一滴晶莹的泪水》)误区揭示:这个材料写的是“马嵬坡事件”,应该说是一个不错的论据,但是,读罢这个材料我们感觉到能证明的观点是“选择”或是唐玄宗“忍痛割爱”,而与本文的话题“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识”毫无关系。作者牵强附会,非要以此来论证主题,就犯了材料、观点不相符的毛病了。此类现象在考场作文中颇多,值得关注。 误区二:语焉不详,不够准确。 是谁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是张学良,他通过分析当时中国的形势,认识到只有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才能把日本人赶出中国,不能依靠外国的力量。当时日本的铁蹄已经侵占了大半个中国,可谓危在旦夕,而国内又发生内战,为日本侵华创造了有利时机。后来历史事实证明了他的分析,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我们终于胜利了。 (选自高考三类文《读历史》)误区揭示:事实论据在运用时要注意事件人物、时间、背景和过程的准确性。有的考生由于记忆不准,时常出现语焉不详、张冠李戴的现象。这种“硬伤”一般难逃阅卷者的法眼,成为影响得分的重要因素。如上面一例,将发动“西安事变”的发动者说成张学良一人,实际上是张学良、杨虎城两人发动的,而且对事件背景的分析也有不妥之处,这些错误会使材料的说服力大打折扣,从而无法达到论证观点的目的。 误区三:直说结果,缺少分析。 用心雕琢心中充满坚强的天使。史铁生曾经说过:“困难的本质对于人的伤害是一样,如果不去寻找意义,生命就真的没有意义了。”他二十一岁因病残疾,大半辈子坐在轮椅上,晚年还受尽疾病的折磨,著名的《病隙续谈》(《病隙碎笔》)也是花了将近四年的时间辛苦完成的。然而身体的病痛打败了他吗?没有,坚强的史铁生还被认为是近代最爱笑的作家之一。只有筑起心中坚强的墙,才能战胜困难和挫折,取得成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