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DOC

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DOC

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DOC
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DOC

xx年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

为了帮助考生顺利通过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出guo教师资

格证网】特根据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为大家搜集了最新xx年教

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复习资料,希望对您全面熟悉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课程有所帮助!

【评价目标】

1、识记课堂管理的定义、课堂纪律的定义和类型。

2、理解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群体动力的要素、课堂气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能分析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井说明正确对待问题行为的主要教育对策。

【主要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识记部分

1、课堂管理的定义: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2、课堂纪律的定义: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课堂纪律。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3、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教师促成的纪律应该包括结构的刨设和体贴。

(2)集体促成的纪律

(3)任务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个人对活动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的学生卷入任务的过程,就是接受纪律约束的过程。

(4)自我促成的纪律

二、理解部分

1、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

(2)班级规模

(3)班级的性质

(4)对教师的期望

2、群体动力的要素

(1)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提高群体凝聚力: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其次,要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

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从众。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3、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1)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放任型等三种类型。其中民主型的课堂气氛最佳。

(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接受、反馈、输入、输出)

(3)教师的情绪状态

4、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学生座位的分配)与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教学过程的规划)等,由此影响课堂纪律。

三、掌握部分

分析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并说明正确对待问题行为的主要教育对策:

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主要表现为漫不经心、感情淡漠、逃避班级活动、与教师和同学关系紧张、容易冲动、上课插嘴、坐立不安、活动过度等等。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分类。有人把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和不道德的行为等归纳为扰乱性的问题行为;把退缩、神经过敏等行为归纳为心理问题行为。有人还把问题行为分成品行性问题行为、性格性问题行为以及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等三种类型。

对待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教育对策:

1.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

一般说来,课堂里往往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课堂行为指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现相联系的行为,而消极的课堂行为则是那些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对于消极的课堂行为,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不可采用讽刺挖苦、体罚、剥夺学习权利等惩罚手段。

2.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用行为矫正以及心理辅导来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内容仅供参考

2014天津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课堂群体管理

2014天津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课堂群体管理 一、课堂管理 1、定义 课堂管理: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2、功能:制约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3、影响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直接影响); (2)班级规模(重要因素); (3)班级的性质(情境因素); (4)对教师的期望。 二、课堂群体管理 1、群体 概念: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特点: 第一,其成员具有共同的社会需要或目标。 第二,它具有某种结构形式,使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承担各自的任务,相互交往,协同完成活动。 第三,群体成员受共同的规范和心理倾向的影响或制约。 2、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指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3、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4、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第一,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

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 第二,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该支持和保护。对于中问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持慎重态度,积极引导,联络感情,加强班级目标导向。对于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教育、争取、引导和改造。而对于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则要依据校规和法律,给予必要的制裁。 5、群体动力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其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里群体的凝聚力。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其次,要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不仅仅出现在社会生活中,也出现在课堂教学中。 a.吸引与排斥 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人际排斥则是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融洽、相互疏远的现象,以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行动对抗为特征。 b.合作与竟争 合作是指学生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必要条件。 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量和适度的竞争。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心理学》识记与理解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评价目标】 1、识记课堂管理的定义、课堂纪律的定义和类型。 2、理解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群体动力的要素、课堂气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能分析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井说明正确对待问题行为的主要教育对策。 【主要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识记部分 1、课堂管理的定义: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2、课堂纪律的定义: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课堂纪律。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3、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教师促成的纪律应该包括结构的刨设和体贴。 (2)集体促成的纪律 (3)任务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个人对活动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的学生卷入任务的过程,就是接受纪律约束的过程。 (4)自我促成的纪律 二、理解部分 1、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 (2)班级规模 (3)班级的性质 (4)对教师的期望 2、群体动力的要素 (1)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提高群体凝聚力: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其次,要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

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从众。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3、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1)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放任型等三种类型。其中民主型的课堂气氛最佳。 (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接受、反馈、输入、输出) (3)教师的情绪状态 4、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学生座位的分配)与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教学过程的规划)等,由此影响课堂纪律。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课堂管理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来源:山东教师资源网()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实战演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 A.重要表现 B.主要过程 C.必要条件 D.辅助条件 2.学生“品德差、学习差,几乎没有合作行为,而且谁也不知道该做什么”,这是学生对()领导方式的典型反应。 A.民主型 B.放任自流型 C.仁慈专断型 D.强硬专断型 3.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 A.课堂约定 B.课堂行为准则 C.课堂纪律 D.课堂行为

4.下列教师促成的纪律属于结构创设的是()。 A.规定限制 B.理解 C.协助 D.同情 5.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三大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称之为()。A.课堂结构 B.教学结构 C.学习结构 D.班级结构 6.学生在课堂上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提问时没有人发言等,这样的课堂气氛属于()。 A.积极的 B.消极的 C.对抗的 D.不能确定 7.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称之为()。 A.群体气氛 B.群体压力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规范 8.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操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

为划定了()。 A.纪律约束 B.方向 C.方向和范围 D.范围 9.班级、小组、少先队属于()。 A.一般群体 B.正式群体 C.非正式群体 D.特殊群体 10.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 A.感情关系 B.心理距离 C.友谊关系 D.互助关系 11.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是()。A.联合群体 B.正式群体 C.松散群体 D.非正式群体 12.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DOC

xx年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 为了帮助考生顺利通过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出guo教师资 格证网】特根据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为大家搜集了最新xx年教 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复习资料,希望对您全面熟悉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课程有所帮助! 【评价目标】 1、识记课堂管理的定义、课堂纪律的定义和类型。 2、理解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群体动力的要素、课堂气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能分析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井说明正确对待问题行为的主要教育对策。 【主要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识记部分 1、课堂管理的定义: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2、课堂纪律的定义: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课堂纪律。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3、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教师促成的纪律应该包括结构的刨设和体贴。 (2)集体促成的纪律

(3)任务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个人对活动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的学生卷入任务的过程,就是接受纪律约束的过程。 (4)自我促成的纪律 二、理解部分 1、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 (2)班级规模 (3)班级的性质 (4)对教师的期望 2、群体动力的要素 (1)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提高群体凝聚力: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其次,要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群体动力的概念和要素。 (2)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3)课堂管理的策略。 (4)问题行为的主要对策。 考纲链接 1.课堂里的群体包括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群体的特征:(1)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2)具有共同意识的群体目标;(3)具有共同认同的群体规范;(4)相互交往,协调活动。 3.群体中的相互作用:(1)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2)群体凝聚力;(3)群体极化;(4)从众;(5)群体规范;(6)课堂气氛;(7)课堂里的人际关系。 4.群体对个体的行为是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1)活动的难易程度;(2)个体在活动中的竞赛动机的激发;(3)个体对自己受到他人评价的意识;(4)注意的干扰。 5.群体动力的表现。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6.加强群体凝聚力的措施:(1)要了解已有凝聚力的强度情况;(2)要努力提高学生个体目标与群体目标的一致性;(3)要引导所有的学生在情感上加人群体,形成归属感;(4)促使学生在一些重大事件和原则性问题上达成共同的认识和评价,形成认同感;(5)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7.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地位的现象。 8.群体极化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冒险偏移,另一种是谨慎偏移。 9.从众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家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10.从众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意义。 11.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12.群体规范的形成阶段:(1)相互影响阶段;(2)优势意见阶段;(3)规范确立阶段。 13.课堂气氛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号隋感的综合状态。 14.根据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注意、情感、意志、定势与思维等状态水平,可以将课堂气氛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形式。 15.教师对课堂气氛的影响:(1)教师的领导方式;(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3)教师的

2020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20年《教育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11、下列属于元认知的实例是() A学生考试后,能准确地预测自己的分数 B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C学生能利用复述策略进行记忆 D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立即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重新阅读12、当某教师在课堂时,学生不声不响,而当离校或离开课堂以后,学生纪律立即松懈。与这种课堂纪律有关的教师领导类型最可能是() A 专制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无法确定 13、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12---18岁时期发展的特定目标和任务是( ) A成为自主者的阶段 B发展主动性的阶段 C变得勤奋的阶段 D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 14、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

2017年北京中学教师《教育心理学》练习题:课堂管理试题

2017年北京中学教师《教育心理学》练习题:课堂管理试 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6 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反映的心理现象是() A:感觉 B:知觉 C:注意 D:思维 E:意识 2、在影响人际吸引中,“近水楼台先得月”属于因素的作用。 A:熟悉性、临近性 B:形似性与互补性 C:外貌 D:对等性或互惠性 E:重视个别差异 3、某省一座古墓前些年被盗,杨某等13人被描,但是有漏网之鱼。直到最近公安机关确定了4名嫌疑人,4人描述如下:甲:如果我是罪犯,那么乙一定是乙:只有我是罪犯,丙才是罪犯丙:除非乙是罪犯,否则丁就是罪犯丁:丙是犯人如果上述论述为真,可以推出。 A:甲和乙是犯人,丙和丁不确定 B:甲和丙是犯人,乙不确定。丁不是犯人 C:乙和丙是犯人,甲和丁不确定 D:甲和丁不是犯人,乙和丙是犯人 4、生产力对教育起() A:辅助作用 B:决定作用 C:主导作用 D:促进作用 5、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成分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__。 A.爱好 B.忠诚 C.热爱 D.兴趣 6、下面哪条不是“育人为本”教育思想的主要目标? A:坚持德育为先,坚持教育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 B:坚持学校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C: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导 D:坚持达到统一的人才标准 7、变式是指__使学生逐渐理解概念的真正含义。 A.本质特征、非本质特征都不变

B.变换非本质特征,本质特征不变 C.本质特征、非本质特征都变 D.变换本质特征,非本质特征不变 8、幼儿园课程以____为基础,让幼儿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 A:教师讲授 B:幼儿自学 C:幼儿的间接经验 D:幼儿的直接经验 9、全面发展的核心内涵为。 A:个性的自由发展 B: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 C: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D:学生各门功课成绩均好,不偏科 10、下面属于输出设备的是。 A:键盘 B:扫描仪 C:打印机 D:鼠标 11、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指的是学习中的__。 A.定势现象 B.迁移现象 C.记忆现象 D.创造性 12、根据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当学生从事较容易的作业时,教师应使其心理紧张程度控制在() A:较高的水平 B:较低的水平 C:非常低的水平 D:中等水平 1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明确()年要达到() A:20124% B:20125% C:20204% D:20205% 14、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__ A.维果茨基 B.布鲁纳 C.加涅 D.桑代克 15、贯穿于教育活动全过程,并对一切教育工作有指导意义的是。 A:教育制度 B:教育目的 C:培养目标

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及练习:课堂群体管理

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及练习:课堂群体管理【复习要点】 一、课堂管理 1、定义 课堂管理: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2、功能:制约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3、影响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直接影响); (2)班级规模(重要因素); (3)班级的性质(情境因素); (4)对教师的期望。 二、课堂群体管理 1、群体 概念: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特点: 第一,其成员具有共同的社会需要或目标。 第二,它具有某种结构形式,使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承担各自的任务,相互交往,协同完成活动。 第三,群体成员受共同的规范和心理倾向的影响或制约。 2、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指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3、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4、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第一,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 第二,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该支持和保护。对于中问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持慎重态度,积极引导,联络感情,加强班级目标导向。对于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教育、争取、引导和改造。而对于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则要依据校规和法律,给予必要的制裁。 5、群体动力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其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里群体的凝聚力。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其次,要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不仅仅出现在社会生活中,也出现在课堂教学中。 a.吸引与排斥 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人际排斥则是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融洽、相互疏远的现象,以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行动对抗为特征。 b.合作与竟争 合作是指学生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必要条件。 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量和适度的竞争。 【练习题】 1.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 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答案:B 2.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 )。 A.目的和内容

教育心理学练习试题-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一.单选题 1.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的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称为()。 A.课堂纪律 B.课堂管理 C.课堂规范 D.课堂控制 2.()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A.群体规范 B.群体凝聚力 C.群体气氛 D.人际关系 3.注重创造自由空气,鼓励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的教师领导风格称为() A.专制型领导 B.参与式领导 C.监督式领导 D.放任型领导 4.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A.集体、联合群体和松散群体 B.联合群体、松散群体和集体 C.松散集体、联合群体和集体 D.松散群体、集体和联合群体 5.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A.松散群体 B.集体 C.联合群体 D.同化群体 6.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操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了()。 A.纪律约束 B.方向 C.方向和范围 D.范围 7.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称之为()。 A.群体压力 B.群体气氛 C.群体规范 D.群体凝聚力 8.非正式群体的特点是()。 A.有明显的情感色彩 B.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C.有固定编制 D.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9.以下不属于正式群体特点的是()。 A.以兴趣爱好为纽带 B.组织地位稳定 C.有不成文的规范 D.有自然涌现的领袖 10.班级中能力强的学生常聚在一起,而能力差的则组成另一个群体,影响他们结为同伴群体的因素是()。 A.竞争性 B.接近性 C.相似性 D.补偿性 11.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是心理学家()。 A斯金纳 B.华生 C.弗洛伊德 D.勒温 12.影响着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 A. 群体压力 B.群体凝聚力 C.群体动力 D.群体规范 13.衡量一个班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是()。 A.群体规范 B.群体凝聚力 C.课堂气氛 D.人际关系 14.注重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人的行为有无越轨的领导属于()。 A.民主式 B.监督式 C.参与式 D.专制式 15.研究表明,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以及外形等因素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 A.环境因素 B.外部互动因素 C.主要因素 D.辅助因素 16.在许多人“起哄”的时候,平时文雅的学生也会表现得粗鲁无礼,这种行为是()。 A.服从 B.从众 C.模仿 D.学习 17.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即为()。 A.群体凝聚力 B.群体规范 C.班风 D.课堂气氛 18.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 A.学生听课效果 B.课堂纪律的影响 C.人际关系的影响 D.后进生的感受 19.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和()。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1.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 1.1课程的性质 《教育心理学》各师范专业及师范方向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以及认知领域、运动技能领域、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学习的具体心理学规律;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教育和心理学理论水平及实际应用能力,是一门具有一定理论性和应用性的课程。教学对象为上述专业的本科二年级学生。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既是心理学、教育学各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也为学生学习教学论、心理咨询学等课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学习本课程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理论体系。学习本课程应注意把握好教材的内容结构及学科的理论体系。掌 握好本学科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观点,有利于理解其他具体的事实和知识,且可使学习单纯化。 ●研究方法。学习本课程应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关注获取可靠事实的科 学方法,将理论思考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改变单纯依靠经验描述与理论思辨来分析教育问题的思考方式。 ●教育实践。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 密切联系教育实际和生活实际。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密切联系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可通过接触中小学工作实际,或利用录像或网络资源,学会利用本课程中学得的观点和知识,分析学校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二是密切联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现实问题,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三是联系自己学习生活实际,运用教育心理学中关于人的心理与行为改变的规律,提高个人学习的成效,改善自身的综合素质。 ●问题意识。注意学与思的结合,培养问题意识,对教学内容可发表不同意见, 注意了解本学科在各个领域的前沿问题,并可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广泛搜集资料,开展探索性的研究,或为研究做准备。

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的定义: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的相互协调。 课堂管理的功能: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教师在课堂里创设对教学起促进作用的良好学习环境)和维持(在课堂教学中持久的维持良好的内部环境,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始终保持在课业上)的功能。 课堂管理概述 教师的领导风格:普雷斯顿认为,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对课堂管理有不同的影响。 班级规模: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班级性质: 对教师的期望 群体的特征:(1)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2)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承担任务,相互交往,协调合作;(3)群体成员受共同的社会规范制约 群体的作用:群体对个体的行为是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1)活动的难易程度;(2)竞赛动机的激发; (3)被他人评价的意识;(4)注意的干扰。 课堂群体的管理群体的分类:正式群体: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经历了三个阶段:松散群体——联合群体——集体 非正式群体 定义:所有影响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包括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 气氛、群体成员的关系。 1.群体凝聚力:是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群体动力的表现 2.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了方向和范围。 3.课堂气氛:积极的、消极的、对抗的三种类型。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的情绪状态影 响课堂气氛。(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勒温将教师 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人际交往过程必须以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 理距离。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称为( )。 A.课堂气氛 -B.群体规范 C.人际关系 D.群体凝聚力 2.群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就是( )。 A.群体凝聚力 B.课堂气氛 C.群体规范 D.学校人际关系 6.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 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7.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教学有( )。 A.一定的帮助 B.较弱的影响. C.间接的影响 D.直接的影响8.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 )。 A.可用因素 B.微弱因素 C.重要因素 D.利弊兼有的因素 9.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时间和空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 )。

A.目的和内容 B.共同语言 C.深厚友谊 D.约束力量 1O.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 )。 A.最终结果 B.中间环节 C.目标 D.最高阶段 11.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 )。 A.极大的影响 B.不大的影响 C.积极的影响 D.消极的影响 12.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和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 )。 A.集体观念 B.从众 C.服从大局 D.集体凝聚 A.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B.养成竞争意识 C.导致教师管理公 D.促进团体协作 17.( )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它是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A.群体凝聚力 B.群体规范 C.群体气氛 D.人际关系 18.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 )。 A.课堂约定 B.课堂行为准则 C.课堂纪律 D.课堂行为 19.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第一章绪论 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②学习的基本理论; ③各种类型的学习; 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 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 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 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 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 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 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 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 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 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 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 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 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 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 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 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 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 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 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 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 第一节对学校教育的心理学认识 一、教育与学校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必须从促使个体心理发展入手。 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系统地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 学校教育特指在课堂情景中主要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影响: 学校教育过程的核心或实质就是塑造或改变学生的个体经验组织或认知结构。 ㈠影响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个体的社会化:指个体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能力的过程。 ㈡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 现代教育的两条基本发展趋势:①终身教育;②自我教育 三、教学与课: ㈠什么是教学:指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㈡什么是课:是教学的基本单位,指在一定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育目的。它包括三个要素: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师生相互作用。 ㈢有效教学的指标: ①清楚而明确的组织教材; ②清晰的阐述学习目标; ③有目的地选择和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 ④学生从事创建性的活动; ⑤师生均有方向感; ⑥有令人愉快的气氛; ⑦有对工作的严肃认真感; ⑧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尊重; ⑨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第二节学生和教师 一、学生群体心理特征: ㈠学生及学生群体: 1.正式的学生群体:指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 学生班集体具有①育人的目的性;②组织的指令性;③成员发展的相近性;④活动的整体性和独立性相结合;⑤伙伴关系的平等性; ⑥教师的影响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