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李嘉图模型

李嘉图模型

李嘉图模型
李嘉图模型

第二节李嘉图模型

斯密绝对优势说不能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一国在所有产品生产上都不存在着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那么这个国家还要不要参加国际贸易,或者说还能不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呢?而当时许多殖民地便处于这种状况,它们又与宗主国之间发生了大量的双向贸易。

李嘉图(D. Ricardo)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亦称比较成本说)解释了这一问题,李嘉图认为,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上与别国相比都处于劣势,仍然会进行国际贸易,仍然可以获得贸易利益。李嘉图在其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的第7章“论对外贸易”中,运用两国两产品模型,论证了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

一、李嘉图模型的假设

进行经济分析常常需要通过一些假设条件使问题简化,李嘉图及其追随者们关于比较优势的分析使用或隐含了以下假设:

(1)两国两产品模型。即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

(2)只有劳动一种要素,所有的劳动是同质的(homogeneous)。

(3)生产成本不变。单位产品成本不因产量增加而增加,总是和生产单位产品所使用的劳动量成比例。

(4)运输成本为零。即不考虑运输、进入市场的费用。

(5)没有技术进步。这意味着技术水平是给定的、不变的,从而经济是静态的。

(6)物物交换。目的在于排除货币和汇率因素的影响。

(7)完全竞争市场。但生产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自由移动。

(8)充分就业。即没有闲置的资源,劳动力作为惟一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9)国民收入分配不变。即贸易不影响一国国民的相对收入水平,这样有助于说明贸易对整个世界和对每一个个人都是有利的,可以直接衡量贸易利益。

二、相对成本与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思想在于,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会存在劳动生产率或成本上的差异,各国应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即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或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所谓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是指一国(数种产品中)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优势。

现在根据上述假定以两国两产品模型说明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假定有A、B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均生产X(呢绒)、Y(酒)两种产品;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劳动),以劳动量(小时)表示生产成本。表2-3是两国分工和贸易前的生产状况:

从表2-3可以看出,B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即以比A国更少的劳动生产这两种商品。但是,B国在这两种商品上所具有的优势程度是不同的,同样,A国的劣势也有程度的不同。A国生产呢绒和酒的单位劳动成本都比B国要高,但比较起来,A国生产呢绒的效率相对高一些,或者说成本相对低一些,即A国生产呢绒具有比较优势;B国尽管在两种产品生产上劳动成本都低,但两相比较,生产酒的相对成本更低,更为有利一些,也就是B国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生产呢绒则相对不利。

如何知道相对优势?可以比较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的劳动成本比率:

120/100>80/90 Y A/X A > Y B/X B(2-1)

在以X商品为价值标准时,A国Y商品的单位生产成本较高,B国较低,B国具有成本优势。

100/120<90/80 X A/ Y A < X B/ Y B(2-2)

在以Y商品为价值标准时,A国X商品的单位生产成本较低,B国较高,A国具有成本优势。

如果两国实行完全的专业化分工,即A国专门生产X商品,B国专门生产Y商品,并进行贸易,那么,两种商品的产量都得到了提高(见表2-4)。

或者,假定两国消费总量不变,则A国2码的X和B国0.125桶Y的生产就不必要了,可以因此节约A国20人和B国10人的劳动。这些增加的产量,或者节约的劳动,就是得自贸易的利益(gains from trade),简称贸易利益。

李嘉图的学说也是以完全的自由贸易为前提的。李嘉图说:“在商业完全自由的制度下,各国都必须把它的资本和劳动用在最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它使劳动得到最有效和最经济的分配;同时,由于增加生产总数,它使人们都得到好处,以利害关系和互相交往的共同纽带把文明世界各民族结合成一个统一的社会。”[4]

三、劳动生产率与比较优势

从经济学原理我们知道,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表明其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的定义是产出与劳动投入之比。李嘉图模型假定了技术不变,但各行业、各种产品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是存在差别的。

为了简便,假设只存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简称为L),在两个国家(假设为A和B) 生产两种产品(假设为X和Y)。我们用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来表示劳动生产率,具体的是以a L来表示单位产品的劳动需求,即每生产一单位的产品所需要的劳动力。

[4]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13页。

这是一个简化和特殊的例子,表中假定了B 国的X 、Y 两种产品的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相同,但重要的是比较两国的劳动生产率差异。

从表2-5可见,A 国在X 产品的生产上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Y ,对A 国来说,若A LY B LY A LX B LX a a a a //>,则A 国在 X 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相应地,如果对于B 国来

说,有B LX A LX B LY A LY a a a a //>,则B 国在Y 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还值得注意的是,A 国两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B 国(或者说成本低于B 国)。但是,在X 产品生产上其效率为4倍,而在Y 产品生产上仅为2倍,因而就有A

LY B LY A LX B LX a a a a //>,A 国在 X 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B 过的相对优势在Y 的生产上。

也就是说,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存在比较差异时,只要两国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两种商品的产量都可以增加,通过交换各国都可以得到比较利益。

四、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

20世纪30年代,哈伯勒(G . Haberler)提出了机会成本概念,并以这一概念分析比较优势和贸易利益。所谓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一种生产要素被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因而不能用它来生产另一种产品的代价。一般而言,一种生产要素可以用于生产数种产品,当他被用于其中某种产品生产是实际上就丧失了生产另一种产品的可能性,而生产任何一种产品都是可能带来利润的。机会成本就是指这种选择所付出的代价,即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必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产量,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取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

机会成本是说明比较优势的重要手段。假设只存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L), 在两个国家(假设为A 和B) 生产两种产品 (假设为X 和Y)。以a L 来表示单位劳动需求,即每生产一单位的产品所需要的劳动力;以P 表示价格。注意,这里谈论价格相当于引入了货币因素。

A 国用X 表示的Y 的机会成本就是A LX A LY a a /,

B 国相应地为B LX B LY a a /。如果两国的机会成本不同,那么就可能通过资源重新配置和进行国际贸易来获得贸易利益。根据表2-3,对于A 国,增加生产一个单位X 的机会成本是100/120=0.833,增加生产一个单位Y 的机会成本是120/100=1.2。也就是说,Y 的机会成本大于X 的机会成本。A 国在X 产品有比较优势。对于B 国,增加生产一个单位X 的机会成本是90/80=1.125,增加生产一个单位Y 的机会成本是80/90=0.89。也就是说,Y 的机会成本大于X 的机会成本。B 国在Y 产品有比较优势。这与前面通过劳动生产率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机会成本的概念用于国际贸易也可以根据国际间商品相对成本比例的差异计算其对外交换的价值。当某种商品增加其产量,所使用的要素是从制造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转移过来

的,也就是牺牲其它产品的产量来实现该产品的产出增加。因此,以两种商品的相对价值(价格)进行比较,就可以分析它们各自的比较利益,以确定比较优势。

假设:B LX B LY A LX A LY a a a a //>或者是B

LY B LX A LY A LX a a a a //<,也就是说,与B 国相比,A 国生产X 产品的单位劳动需求相对小于生产Y 产品的单位劳动需求,即与B 国相比,A 国生产X 的劳动生产率要相对大于生产Y 的劳动生产率,或者说A 国增加生产X 的机会成本要相对小于增加生产Y 的机会成本。反过来说,与 A 国相比,B 国生产Y 产品的劳动生产率要相对高于生产X 的劳动生产率,或者说B 国增加生产Y 的机会成本要相对小于增加生产X 的机会成本。这也就决定了下面这个不等式的成立:

(P X /P Y )A < (P X /P Y )B (2-3) 从而也就可以通过相对价格的比较来确定比较优势。上式反映的是, A 国X 产品的价格要相对低于 B 国;B 国Y 产品的价格要相对低于 A 国。也就是说,A 国拥有生产X 产品的比较优势;B 国拥有生产Y 产品的比较优势。两者都源于单位劳动需求的不同,这是由生产技术决定的。这样 A 国就会专业生产出口X 产品,B 国则出口Y 产品。每个国家都出口(进口)生产效率相对较高(较低)的产品。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现在更常见的是用机会成本来定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指一国能以比另一国更低的机会成本生产某种产品的能力。即为生产该产品所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要少一些。

五、贸易利益

贸易利益是指,与自己自足状况相比,一国通过国际贸易可以更低的价格从另一国购买更多的产品,结果是根据贸易优势(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国际分工,可以增加产出或者是实现生产要素的节约。贸易利益分为两类:

一是来自交换的贸易利益(gains from exchange)是指拥有不同数量和质量商品并且有不同偏好的国家(或个人)通过交换都得到比原来更多商品消费的品种和数量,贸易的双方都获得好处。

例如,有X 、Y 两种商品及1、2两个消费者(亦可理解为两个国家),在图2-1中,无贸易的初始均衡点为E ,在这一点上,两个消费者的福利水平分别以1a U 和2

a U 来表示。

E 点向中间方向移动的轨迹上任何一点都会使

的两个消费者的情形得到改善。不过,并非所有可能的移动都是帕累托最优,即不能在不使其中一人情形变差时使另一个人的情形变好。

从E 点开始,合乎帕累托最优的贸易是,在A 与A’ 间的契约曲线线段上,在此线上两条无差异曲线相切。F 点是一个最有可能的合乎帕累托最优的贸易均衡,在这一点上贸易双方获得的利益相等。在契约曲线上的其它点,贸易利益在双方不对等分劈,但仍然是双方都获利,只不过一方得到的利益多一些,另一方获得的贸易利益少一些。

二是得自专业化的利益(gains from specialization)则表现为贸易促使各国按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使生产效率提高,从而带来产出增加。

专业化生产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各国均能提高产量,消费者也能以更低的价格消费更多的产品,即各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及消费可能性都向外扩展了。因此,贸易双方均受益。

现在将来自交换的贸易利益和得自专业化分工的贸易利益综合考虑,如图2-2,A 点表示封闭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和消费均衡点,相应的福利水平为U a 。现在该国可以按照世界市场价格P *进行贸易。

图2-2 来自交换的贸易利益和得自专业化分工的贸易利益

先假定该国不能改变其产出水平(即生产点固定在A),来自交换的贸易利益仍然可以通过贸易在E 点实现,从A 到E 的移动对应着无差异曲线从U a 移到U e 即表明这种来自交换的贸易利益。

现再假定该国可以改变其产出水平,例如按相同贸易条件移到Q 点,代表该国专业化于X 产品的产出增加,而此时的福利水平为高于E 点的C 点,从E 到C 的移动对应着无差异曲线从U e 移到U f 即表明这种得自专业化分工的贸易利益。

六、实际工资与贸易利益

先看工资与比较优势的关系。设Px 和Py 分别为产品X 和Y 的价格。在劳动作为惟一生产要素的模型中不存在利润,因为利润是资本要素的收入。因此,X 产品的每小时工资率w 等于1个工人在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价格),即:

X LX P W a = 或 LX

X X a P W = (2-4)

Y LY P W a = 或 LYX

Y Y a P W = (2-5) 当LY LX Y X a a P P //>时,意味着X 产品生产部门的工资率较高,人们更愿意在X 产品生产部门工作,从而劳动要素流向X 产品生产部门,本国也就专业化于X 产品的生产。反过来,当LY LX Y X a a P P //<时,Y 产品生产部门的工资率更高,人们更愿意在Y 产品生产部门工作,从而劳动要素流向Y 产品生产部门,本国也就专业化于Y 产品的生产。只有LY LX Y X a a P P //=时,两个行业的工资率相等,本国生产两种产品。

进一步来看两个国家(A 和B)的情况,表2-6列出了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生产的货币成本和以X 表示Y 的相对价格(同理还可以列出以Y 表示X 的相对价格):

在前面的例子中,A 国在X 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B 国在Y 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这也可以通过生产的货币成本来反映这种比较优势,即A 国生产X 的货币成本小于B 国生产X 产品的货币成本,这也被称为出口条件(export condition)。[5]即:

B LX B A LX A a W a W ≤ (2-6) 类似地,如果B 国生产和出口Y ,则必定是:

B LX B A LX A a W a W ≥ (2-7)

由此,两国进行双向贸易(two-way trade)就须具备以下条件:

A LY

B LY B A A LX B LX a a W W a a ///≥≥ (2-8)

但是,两个国家都可以接受的相对工资是存在界限的,须受制于两国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以前面表2-5中的例子来看,A 国在X 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4倍于B 国,而在Y 产品生产上劳动生产率仅2倍于B 国,A 国的工资就必定只能介于相当于B 国的2倍至4倍之间。现在假定超出这一范围,设A 国的小时工资仅为B 国的1.5倍,即B 国为£4,A 国则为£6,那么X 的生产成本在A 国将为£6,在B 国则为£16;而Y 的生产成本在A 国为£12,在B 国为£16。在这种相对工资状况下,B 国无法在任何一种产品生产上与A 国竞争,两种产品都会集中到A 国生产,B 国会面临失业、贸易赤字等问题,结果必须降低工资,使两国的工资处于相差2倍至4倍之间,从而回到表2-5例子所表明的那种两国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状况。

再看实际工资与贸易利益的关系。在封闭经济中,一国(如A 国)的实际工资决定于其两个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行贸易后,基于比较优势,以出口产品表示的实际工资不变,而进口产品的成本降低了,比自己生产要更便宜了,因此以进口产品来衡量的实际工资就提高了。

[5] 丹尼斯·R.·阿普尔亚德、小艾尔佛雷德·J.·菲尔德:《国际经济学》(第四版中译本),机械工业出版

社,2003,第36页。

假设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且A 国的比较优势在X ,以a L 代表劳动生产率,W X P 和W Y P 分别是X 、Y 产品的国际价格,A X P 和A Y P 分别是X 和Y 产品在A 国的价格,P W 、P A 表示X 和Y 产品在国际市场及A 国的相对价格。在贸易之前,所有部门名义工资水平均相同,且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出价值:

LY A Y LX A X A a P a P W == (2-9)

实际工资水平为:

LX A X A a P W =,LY A

Y A a P W = (2-10) 或者说,实际工资水平等于边际产出(此时为劳动生产率)。

贸易后,名义工资水平LX W X A a P W =,因为A

X W X P P >,所以A 国相对X 、Y 的实际工资水平分别为: LX W X

A a P W = (2-11) LY LX LX LY LX A LX W W

Y LX W X W Y A a a a a a P a P P a P P W ==>== (2-12) 可以看出,贸易后A 国实际工资相对于X 未变,但相对于Y 则提高了。

表2-7是一个简单的例子,贸易前,美国工人一小时工资相当于1单位食物或0.5单位服装;欧洲工人一小时工资为1/3单位的食物或1/4单位的服装。美国国内服装和食物的价格比例是2:1,欧洲的服装和食物的价格比例是4:3。

假定进行自由贸易,贸易的价格比例会处于两地各自交换比例的界限之内(即2:1和4:3之间),假定是3:2。贸易前,美国工人购买1单位服装和1单位食物要花费3小时工资,欧洲工人要7小时工资。进行贸易后,美国工人购买1单位服装和1单位食物只要花费2.5小时工资,欧洲工人只要6.67小时工资。表明两地工人的实际工资都提高了。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得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材分析 “生物膜得流动镶嵌模型”一节就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得物质输入与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得实例”所反映得生物膜对物质得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得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得方式”作了知识准备。所以,这节得内容安排很合理,对整个章节得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得作用。 本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得探索历程与生物膜得流动镶嵌模型得基本内容两大部分。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得主导地位与学生得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得提出实验假设,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得历程,切身感受科学得魅力,保持强烈得探究科学得激情与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得理论。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索得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科学过程与方法得教育。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简述生物膜得流动镶嵌模型得基本内容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得流动性特点 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得过程阐述科学发展得一般规律 2 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 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得空间立体结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得生物学辨证观点 ②培养学生严谨得推理与大胆想象能力 ③认识到技术得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得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得观点瞧待科学,树立辨证得科学观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①对生物膜结构得探索历程 ②生物膜得流动镶嵌模型学说得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 ①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得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得观点 ②生物膜得流动性特点; 四、教具准备 ①与生物膜结构探索过程相关得科学家图片及实验图片 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得多媒体演示课件

(完整版)第二章(简单线性回归模型)2-2答案

2.2 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参数的估计 一、判断题 1.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时,所选择的回归线使得所有观察值的残差和达到最小。(F) 2.随机扰动项和残差项是一回事。(F ) 3.在任何情况下OLS 估计量都是待估参数的最优线性无偏估计。(F ) 4.满足基本假设条件下,随机误差项i μ服从正态分布,但被解释变量Y 不一定服从正态分 布。 ( F ) 5.如果观测值i X 近似相等,也不会影响回归系数的估计量。 ( F ) 二、单项选择题 1.设样本回归模型为i 01i i ??Y =X +e ββ+,则普通最小二乘法确定的i ?β的公式中,错误的是( D )。 A . ()() () i i 1 2 i X X Y -Y ?X X β--∑∑= B .() i i i i 12 2i i n X Y -X Y ? n X -X β∑∑∑∑∑= C .i i 122i X Y -nXY ?X -nX β∑∑= D .i i i i 12x n X Y -X Y ?βσ∑∑∑= 2.以Y 表示实际观测值,?Y 表示回归估计值,则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的准则是使( D )。 A .i i ?Y Y 0∑(-)= B .2 i i ?Y Y 0∑ (-)= C .i i ?Y Y ∑(-)=最小 D .2 i i ?Y Y ∑ (-)=最小 3.设Y 表示实际观测值,?Y 表示OLS 估计回归值,则下列哪项成立( D )。 A .?Y Y = B .?Y Y = C .?Y Y = D .?Y Y = 4.用OLS 估计经典线性模型i 01i i Y X u ββ+=+,则样本回归直线通过点( D )。 A .X Y (,) B . ?X Y (,) C .?X Y (,) D .X Y (,) 5.以Y 表示实际观测值,?Y 表示OLS 估计回归值,则用OLS 得到的样本回归直线i 01i ???Y X ββ+=满足( A )。 A .i i ?Y Y 0∑(-)= B .2 i i Y Y 0∑ (-)= C . 2 i i ?Y Y 0∑ (-)= D .2i i ?Y Y 0∑ (-)= 6.按经典假设,线性回归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应是非随机变量,且( A )。 i u i e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教学提纲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合理,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的提出实验假设,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 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2 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 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②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③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 ①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②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四、教具准备 ①与生物膜结构探索过程相关的科学家图片及实验图片 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 1

计量经济学讲义第二讲(共十讲)

第二讲 普通最小二乘估计量 一、基本概念:估计量与估计值 对总体参数的一种估计法则就是估计量。例如,为了估计总体均值为u ,我们可以抽取一个容量为N 的样本,令Y i 为第i 次观测值,则u 的一个很自然的 估计量就是?i Y u Y N ==∑。A 、B 两同学都利用了这种 估计方法,但手中所掌握的样本分别是12(,,...,)A A A N y y y 与12(,,...,)B B B N y y y 。A 、B 两同学分别计算出估计值 ?A i A y u N =∑ 与?B i B y u N =∑ 。因此,在上例中,估计量?u 是随机的,而??,A B u u 是该随机变量可能的取值。估计量 所服从的分布称为抽样分布。 如果真实模型是:01y x ββε=++,其中01,ββ是待估计的参数,而相应的OLS 估计量就是: 1 01 2 ()???;() i i i x x y y x x x βββ-==--∑∑ 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基于一些重要的假定,来考察上述OLS 估计量所具有的一些性质。 二、高斯-马尔科夫假定

●假定一:真实模型是:01y x ββε=++。有三种 情况属于对该假定的违背:(1)遗漏了相关的解释变量或者增加了无关的解释变量;(2)y 与x 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3)01,ββ并不是常数。 ●假定二:在重复抽样中,12(,,...,)N x x x 被预先固定 下来,即12(,,...,)N x x x 是非随机的(进一步的阐释见附录),显然,如果解释变量含有随机的测量误差,那么该假定被违背。还存其他的违背该假定的情况。 笔记: 12(,,...,)N x x x 是随机的情况更一般化,此时,高斯-马尔科夫假定二被更改为:对任意,i j ,i x 与j ε不相关,此即所谓的解释变量具有严格外生性。显然,当12(,,...,)N x x x 非随机时,i x 与j ε必定不相关,这是因为j ε是随机的。 ●假定三:误差项期望值为0,即 ()0,1,2i E i N ε==。 笔记: 1、当12(,,...,)N x x x 随机时,标准假定是: 12(,,...,)0,1,2,...,i N E x x x i N ε== 根据迭代期望定律有:12[(,,...,)]()i N i E E x x x E εε=,因 此,如果12(,,...,)0i N E x x x ε=成立,必定有:()0i E ε=。

第二讲 面板数据线性回归模型

第二讲 面板数据线性回归模型估计、检验和应用 第一节 单因素误差面板数据线性回归模型 对于面板数据y i 和X i ,称 it it it y αε′=++X βit i it u εξ=+ 1,,; 1,,i N t T =="" 为单因素误差面板数据线性回归模型,其中,i ξ表示不可观测的个体特殊效应,it u 表示剩余的随机扰动。 案例:Grunfeld(1958)建立了下面的投资方程: 12it it it it I F C αββε=+++ 这里,I it 表示对第i 个企业在t 年的实际总投资,F it 表示企业的实际价值(即公开出售的股份),C it 表示资本存量的实际价值。案例中的数据是来源于10个大型的美国制造业公司1935-1954共20年的面板数据。 在EViews6中设定面板数据(GRUNFELD.wf1) Eviews6 中建立面板数据 EViews 中建立单因素固定效应模型

1.1 混合回归模型 1 面板数据混合回归模型 假设1 ε ~ N (0, σ2I NT ) 对于面板数据y i 和X i ,无约束的线性回归模型是 y i = Z i δi + εi i =1, 2, … , N (4.1) 其中' i y = ( y i 1, … , y iT ),Z i = [ ιT , X i ]并且X i 是T×K 的,' i δ是1×(K +1)的,εi 是T×1的。 注意:各个体的回归系数δi 是不同的。 如果面板数据可混合,则得到有约束模型 y = Z δ + ε (4.2) 其中Z ′ = (' 1Z ,' 2Z , … ,'N Z ),u ′ = ('1ε,'2ε, … ,' N ε)。 2 混合回归模型的估计 当满足可混合回归假设时, ()1''?Z Z Z Y ?=δ 在假设1下,对于Grunfeld 数据,基于EViews6建立的混合回归模型 3 面板数据的可混合性检验 假设检验原理:基于OLS/ML 估计,对约束条件的检验。 (1) 面板数据可混合的检验 推断面板数据可混合的零假设是: 1 H :对于所有的i 都有δi = δ. 检验约束条件的统计量是Chow 检验的F 统计量

第四章第二节流动镶嵌模型

课题: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课时【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能力目标: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学习重、难点】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习方法】学案导学、互助探究 【课前预学】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他提出膜是由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对生物膜的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和,并且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层. 3.1959年罗伯特提出了单位膜模型:生物膜都是由三层结构组成.这一模型将生物膜描述为三明治式的结构,不能解释生物膜的许多. 4.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发现蛋白质并不是在脂质表面,有的是在脂质双分子层中. 5.1970年科学家将人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刚融合时杂交细胞的一半发光,另一半发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颜色的荧光,说明. 6.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并且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具有.蛋白质分子有的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的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 7.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有细胞膜上的与结合城的糖蛋白,叫做.该物质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和脂质分子结合成的. 【学习活动】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基础知识(一)从生理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 1.资料一:时间:19世纪末1895年人物:欧文顿(E.Overton) 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欧文顿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资料二: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_______________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 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 ___ 和__________ 。 3.资料三:时间:1925年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实验: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的细胞膜中提取脂质(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分子,发现单分子层面积是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三明治”结构模型的提出 4.资料四:时间:二十世纪50年代,电子显微镜的诞生,1959年,科学家用它观察细胞膜 人物:罗伯特森(J.D.Robertsen)实验: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大胆 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________ 。 他把生物膜描述为结构。又称三明治结构。 这一模型的直接证据来自电子显微镜的观察,但这一模型解释不了膜的许多生理功能。 (三)新技术带来新模型 5.资料五:随着新的技术手段不断运用于生物膜的研究,科学家发现膜蛋白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蛋白质是__________在磷脂双分子层中的。 6.资料六:时间:1970年人物:Larry Frye等 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 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____ ____ 。 7.资料七:时间:1972年人物: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细胞膜结构的_____ 模型。 典型例题8.维生素D能比水溶性维生素更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 A.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作基本支架 B. 磷脂双分子层内不同程度地镶嵌着蛋白质 C.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9.细胞膜能被脂质溶剂和蛋白酶处理后溶解,由此推断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 A.磷脂和多糖 B.磷脂和蛋白质 C.蛋白质和核酸 D.蛋白质和多糖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基础知识10.__________________ 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的___________朝 向两侧,____________朝向内侧)且其具有 ___ 。(这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11.蛋白质有的_________ ____ 、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 __ 、 有的__________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中。(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 大多数蛋白质分子 ________ 。(也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12.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 __ 与 __ 结含形成的 __ ,叫做 糖被。例如: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_____ ___ 作用;糖被与 _____ 的识别有密切关系。(糖被与细胞识别、胞间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 13.除了糖蛋白之外,细胞膜表面还有_____ __ 和_______ 结合成的 ______ 。记忆节节清: 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0世纪初: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1972年,桑格和 1925年:脂质为连续的两层尼克森提出:流动 1959年:三层结构,静态的统一结构镶嵌模型 1970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2、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 主设计人:秦铁军使用时间:审核: 1

李嘉图模型

第二节李嘉图模型 斯密绝对优势说不能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一国在所有产品生产上都不存在着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那么这个国家还要不要参加国际贸易,或者说还能不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呢?而当时许多殖民地便处于这种状况,它们又与宗主国之间发生了大量的双向贸易。 李嘉图(D. Ricardo)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亦称比较成本说)解释了这一问题,李嘉图认为,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上与别国相比都处于劣势,仍然会进行国际贸易,仍然可以获得贸易利益。李嘉图在其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的第7章“论对外贸易”中,运用两国两产品模型,论证了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 一、李嘉图模型的假设 进行经济分析常常需要通过一些假设条件使问题简化,李嘉图及其追随者们关于比较优势的分析使用或隐含了以下假设: (1)两国两产品模型。即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 (2)只有劳动一种要素,所有的劳动是同质的(homogeneous)。 (3)生产成本不变。单位产品成本不因产量增加而增加,总是和生产单位产品所使用的劳动量成比例。 (4)运输成本为零。即不考虑运输、进入市场的费用。 (5)没有技术进步。这意味着技术水平是给定的、不变的,从而经济是静态的。 (6)物物交换。目的在于排除货币和汇率因素的影响。 (7)完全竞争市场。但生产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自由移动。 (8)充分就业。即没有闲置的资源,劳动力作为惟一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9)国民收入分配不变。即贸易不影响一国国民的相对收入水平,这样有助于说明贸易对整个世界和对每一个个人都是有利的,可以直接衡量贸易利益。 二、相对成本与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思想在于,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会存在劳动生产率或成本上的差异,各国应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即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或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所谓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是指一国(数种产品中)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优势。 现在根据上述假定以两国两产品模型说明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假定有A、B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均生产X(呢绒)、Y(酒)两种产品;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劳动),以劳动量(小时)表示生产成本。表2-3是两国分工和贸易前的生产状况: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1、内容和地位 1.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巧妙,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2 本节主要包括了两大部分内容:①.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这是一个很好的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自然而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科学家的辛勤工作;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②.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接受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在头脑中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结构,理解和掌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这对于更好的理解下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很重要的联系。 2、学情分析 2.1 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分子、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2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第二章(简单线性回归模型)2-3答案

拟合优度的度量 一、判断题 1.当 ()∑-2i y y 确定时,()∑-2 i y y ?越小,表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越好。(F ) 2.可以证明,可决系数2R 高意味着每个回归系数都是可信任的。(F ) 3.可决系数2R 的大小不受到回归模型中所包含的解释变量个数的影响。(F ) 4.任何两个计量经济模型的2R 都是可以比较的。(F ) 5.拟合优度2R 的值越大,说明样本回归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越高。( T ) 6.结构分析是2R 高就足够了,作预测分析时仅要求可决系数高还不够。( F ) 7.通过2R 的高低可以进行显著性判断。(F ) 8.2R 是非随机变量。(F ) ] 二、单项选择题 1.已知某一直线回归方程的可决系数为,则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间的线性相关系数为( B )。 A .± B .± C .± D .± 2.可决系数2R 的取值范围是( C )。 A .2R ≤-1 B .2R ≥1 C .0≤2R ≤1 D .-1≤2R ≤1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 如果模型的2R 很高,我们可以认为此模型的质量较好 B 如果模型的2R 较低,我们可以认为此模型的质量较差 C 如果某一参数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我们应该剔除该解释变量 D 如果某一参数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我们不应该随便剔除该解释变量 : 三、多项选择题 1.反映回归直线拟合优度的指标有( ACDE )。 A .相关系数 B .回归系数 C .样本可决系数 D .回归方程的标准差 E .剩余变差(或残差平方和) 2.对于样本回归直线i 01i ???Y X ββ+=,回归变差可以表示为( ABCDE )。 A .2 2i i i i ?Y Y -Y Y ∑ ∑  (-) (-) B .2 2 1 i i ?X X β∑ (-) C .2 2 i i R Y Y ∑ (-) D .2 i i ?Y Y ∑(-) E .1 i i i i ?X X Y Y β∑ (-()-) 3.对于样本回归直线i 01i ???Y X ββ+=,?σ为估计标准差,下列可决系数的算式中,正确的有( ABCDE )。

第四章第二节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地流动镶嵌模型 主备人:审核人: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简述生物膜地结构. 能力目标: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地过程中,实验技术地进步所起地作用.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地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地观点.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地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地生物学辨证观点. 【重点、难点】 1.对生物膜结构地探索历程. 2.生物膜地流动镶嵌模型学说地基本内容.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地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地观点. 【知识链接】新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有关地是“简述生物膜系统地结构和功能”.“生物膜系统地概念和功能”已安排在第3章第2节中,此外,在第3章第1节还讲述了细胞膜地功能. 本节是介绍生物膜地结构.本节内容地学习也为后续学习跨膜运输方式打下了基础. 【学习过程】 一、对生物膜结构地探索历程 ●基础知识 (一)从生理功能入手地科学探究 1.资料一: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 人物:欧文顿(E.Overton) 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地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欧文顿地结论是. 2.资料二: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_______________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 膜地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 ___ 和 __________ . 3.资料三:时间:1925年 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实验:用丙酮从人地红细胞地细胞膜中提取脂质(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分子, 发现单分子层面积是细胞膜表面积地2倍.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三明治”结构模型地提出 4.资料四:时间:二十世纪50年代,电子显微镜地诞生,1959年,科学家用它观察细胞膜 人物:罗伯特森(J.D.Robertsen) 实验: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地三层结构,大胆提出生物膜地模型: 所有地生物膜________. 他把生物膜描述为结构.又称三明治结构. 这一模型地直接证据来自电子显微镜地观察,但这一模型解释不了膜地许多生理功能. (三)新技术带来新模型 5.资料五:随着新地技术手段不断运用于生物膜地研究,科学家发现膜蛋白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地蛋白质是__________在磷脂双分子层中地. 6.资料六:时间:1970年 人物:Larry Frye等 实验:将人和鼠地细胞膜用不同地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地 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________. 7.资料七:时间:1972年 人物:桑格和尼克森 提出:细胞膜结构地_____模型. ●典型例题 8. 【A级】维生素D能比水溶性维生素更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 A.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作基本支架B. 磷脂双分子层内不同程度地镶嵌着蛋白质 C.细胞膜地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地流动性D.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9. 【B级】细胞膜能被脂质溶剂和蛋白酶处理后溶解,由此推断细胞膜地化学成分主要是() A.磷脂和多糖 B.磷脂和蛋白质 C.蛋白质和核酸 D.蛋白质和多糖

第二章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 习题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1.根据下面两个表中的数据,确定(1)贸易前的相对价格;(2)比较优势型态。 表1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6 2 15 12 表2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10 4 5 5 答案提示:首先将劳动投入转化为劳动生产率,然后应用与本章正文中一样的方法进行比较。 2.假设A、B两国的生产技术条件如下所示,那么两国还有进行贸易的动机吗? 解释原因。 表3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4 2 8 4 答案提示:从绝对优势来看,两国当中A国在两种产品中都有绝对优势;从比较优势来看,两国不存在相对技术差异。所以,两国没有进行国际贸易的动机。

3.证明即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未必具有比较优势。 答案提示:如果a x>b x,则称A国在X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如果a x/a y>b x/b y,则称A国在X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当a y=b y或者a yb x可以推出a x/a y>b x/b y,但是,当a y>b y的时候,a x>b x不能保证。所以,即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未必具有比较优势。 4.根据书中第二个例子的做法,如果按照比较劣势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那么会对世界生产带来什么净影响? 答案提示:略 5.假设某一国家拥有20,000万单位的劳动,X、Y的单位产出所要求的劳动投入分别为5个单位和4个单位,试确定生产可能性边界方程。 答案提示: 6.根据上一题的条件,再加上以下几个条件,试确定该国的出口量,并在图中画出贸易三角形。 (1) X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 (2)进口为2,000个单位。

李嘉图模型中的4个数字

The true meaning of David Ricardo’s four magic numbers Andrea Maneschi * Department of Economics,Vanderbilt University,Nashville,TN,USA Received 17October 2002;received in revised form 1November 2002;accepted 20November 2002Abstract The four numbers in David Ricardo’s exampl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have been traditionally interpreted as unit labor coefficients in the production of wine and cloth in UK and Portugal.A recent interpretation suggests that they represent instead the labor needed to produce the amounts of wine and cloth actually traded.Ricardo’s four numbers are shown to yield each country’s gains from trade by simply subtracting two of the numbers from the other two.Since the numbers also indicate each country’s comparative advantage,Ricardo established a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the gains from trade. D 2003Elsevier B.V .All rights reserved. Keywords:David Ricardo;Comparative advantage;Gains from trade JEL classification:F10;B12 1.Introduction David Ricardo’s famous paragraphs in his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of 1817formulating the 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have often been quoted: The quantity of wine which she [Portugal]shall give in exchange for the cloth of England,is not determined by the respective quantities of labour devoted to the production of each,as it would be,if both commodities were manufactured in England,or both in Portugal. 0022-1996/$-see front matter D 2003Elsevier B.V .All rights reserved.doi:10.1016/S0022-1996(03)00008-4 *Tel.:+1-615-322-2993;fax:+1-615-343-8495. E-mail address:andrea.maneschi@https://www.sodocs.net/doc/4b5786032.html, (A.Maneschi). https://www.sodocs.net/doc/4b5786032.html,/locate/econba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62(2004)433– 44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说明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并安排了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 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还应重点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会运用该模型解释相应的生理现象。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一定的想象能力。同时他们对科学发展历史很感兴趣,引导学生据其因究其果,学生通过思考、查资料等,充分认识理解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通过画平面图把它表现出来。这样,整合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丰富了知识容,培养了学生思维表达、推理等各方面能力。

二、设计理念 以问题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同时注重评价,激励学生的发展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2)简述细胞膜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尝试从资料信息中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进行评价; (2)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2)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质疑、、创新以及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3)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尊重他人;

(4)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的观点。 【重点难点】 1、重点: 细胞膜的结构 2、难点: 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构建、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四、设计思路 由于本节教学容属于生物学史,对学习者而言很枯燥,因此采用“直观教学”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以“细胞膜结构中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排布”为切入点,并通过问题、资料分析、板图及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构建模型,并不断修正评价,进而突破难点;以概念图的构建和动画演示,引导学习者更好的理解和构建流动镶嵌模型。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 六、教学实施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_生物_教学设计_人教版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何一西北工业大学附中710072) 【教材版本】 本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4章--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第二节的内容。 【设计理念】 本节课采用“提供资料→提出问题(要求)→做出假设(构建模型)→提供实验验证”的教学模式,通过“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构建及有关实验设计,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感受科学家探索的历程和探索过程的艰辛。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分析 本节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1、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利用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们的实验和结论,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是长期的过程;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并非一成不变,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等,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本节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并安排了两个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随着实验技术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实验证据,原有的观点还会不断受到质疑、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加深学生对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这些内容中所体现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实验技术的进步推动科学的进步等观点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 本节内容以细胞膜分子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学生动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构建模型为重点,让学生从中体验科学的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进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理解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情分析】 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

第二章 简单线性回归模型练习题

第二章 简单线性回归模型练习题 一、术语解释 1 解释变量 2 被解释变量 3 线性回归模型 4 最小二乘法 5 方差分析 6 参数估计 7 控制 8 预测 二、填空 1 在经济计量模型中引入反映( )因素影响的随机扰动项t ξ,目的在于使模型更符合( )活动。 2 在经济计量模型中引入随机扰动项的理由可以归纳为如下几条:(1)因为人的行为的( )、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 )决定了经济变量本身的( );(2)建立模型时其他被省略的经济因素的影响都归入了( )中;(3)在模型估计时,( )与归并误差也归入随机扰动项中;(4)由于我们认识的不足,错误的设定了( )与( )之间的数学形式,例如将非线性的函数形式设定为线性的函数形式,由此产生的误差也包含在随机扰动项中了。 3 ( )是因变量离差平方和,它度量因变量的总变动。就因变量总变动的变异来源看,它由两部分因素所组成。一个是自变量,另一个是除自变量以外的其他因素。( )是拟合值的离散程度的度量。它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或称自变量对因变量变化的贡献。( )是度量实际值与拟合值之间的差异,它是由自变量以外的其他因素所致,它又叫残差或剩余。 4 回归方程中的回归系数是自变量对因变量的( )。某自变量回归系数β的意义,指的是该自变量变化一个单位引起因变量平均变化( )个单位。 5 模型线性的含义,就变量而言,指的是回归模型中变量的( );就参数而言,指的是回归模型中的参数的( );通常线性回归模型的线性含义是就( )而言的。 6 样本观察值与回归方程理论值之间的偏差,称为( ),我们用残差估计线性模型中的( )。 三、简答题 1 在线性回归方程中,“线性”二字如何理解? 2 用最小二乘法求线性回归方程系数的意义是什么? 3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基本假设条件是什么? 4 方差分析方法把数据总的平方和分解成为两部分的意义是什么? 5 试叙述t 检验法与相关系数检验法之间的联系。 6 应用线性回归方程控制和预测的思想。 7 线性回归方程无效的原因是什么? 8 回归分析中的随机误差项i ε有什么作用?它与残差项t e 有何区别?

李嘉图模型(比较优势)

劳动生产率和比较优势 1. 各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 A. 各国间的差别,做善长的事,取长补短,获益(比较优势) B. 达到生产的规模经济,生产效率提高 2. 比较优势: 本国生产一种商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外国,拥有比较优势(北美计算机,南美玫瑰) 3. 英国经济学家 大卫-李嘉图模型 A. 一国: 国际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国际贸易的唯一决定因素 a L :单位产品劳动投入,单位劳动生产率是它的倒数 生产可能性边界:斜率是横坐标的机会成本(前提是同质)(一个国家能够生产不同产品的组合) 不等式:L Q a Q a LC LC LW LW ≤+ 劳动总是流向工资比较高的部门,产品的供给取决于劳动力的流向 奶酪的小时工资: P c /a LC 当 Pc/Pw>aLc/aLw , 奶酪部门工资高,本国专门生产奶酪 关键命题:一国相对价格>机会成本时,只生产奶酪 如果没有国际贸易,本国必须为自己生产两种产品,导致两种产品的价格必须等于机会成本。即:在没有国际贸易时,产品的相对价格等于他们的相对单位产品劳动投入 B. 两国 *LW * LC LW LC a a a a < 比较机会成本 得出比较优势 绝对优势:当一个国家能够以少于其他国家的劳动投入生产出同样单位的商品时。(光凭绝对优势没法确定贸易模式) 4.国际贸易发生后相对价格确定 研究比较优势时必须注意两个市场,即注意两种产品的相对供求量。 RD TOT

5.贸易所得 两种方法体现贸易互利性: ①间接生产: 用1小时生产的奶酪换取葡萄酒:( LC a 1)(Pw Pc ) 直接用1小时生产葡萄酒: LW a 1 因为( LC a 1)(Pw Pc )> LW a 1 ,所以第一种方法好。 当世界市场均衡时,没有国家会同时生产两种产品,就一定有Pw Pc >LW LC a a 。 ②研究影响消费可能性: 贸易前:消费可能性与生产可能性一致 贸易后:都扩大了,各国居民的福利水平提高 6.相对工资 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国家工资率也较低,就具有了成本优势(工资相同是在一国情况下)。 比较优势决定贸易模式,绝对优势决定相对工资(工资率)。 7.比较优势的误区 1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 一个部门的比较优势不仅取决于该部门相对于其他国家同一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也取决于本国相对于国外的工资率。(劳动生产率低,必然工资率低,低到成本比他国小,从而拥有比较优势。) 2贫民劳动论 生产成本低取决于生产率高还是工资率低都是无关紧要的,关键是用本国生产的奶酪换取他国的葡萄酒更便宜。 3剥削 拒绝出口,外国(工资低的国家)两个产业的工资率相等,产品价格上涨,购买力下降(以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4章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习题(1)

第4章第2节 一、选择题 1.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这些事实说明了组成细胞膜的物质中有( ) A.糖类和脂质B.糖类和蛋白质 C.蛋白质和脂质D.蛋白质和核酸 解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以及酶具有专一性的特性,可以得知细胞膜中含有脂质和蛋白质。 答案: C 2.红苋菜细胞的液泡中含有呈紫红色的花青素。将红苋菜的叶片切成小块后放入水中,水的颜色无明显变化。若进行加热,随着水温的升高,水的颜色逐渐变红。其原因是( ) A.细胞壁在加温后受到破坏 B.水温升高,花青素的溶解度加大 C.加温使细胞膜和液泡膜失去选择透过性 D.加温使花青素分子的活性加大而容易透过细胞膜 解析:将红苋菜的叶片切块放入水中,水的颜色无明显变化,说明花青素不能透过细胞膜和液泡膜。加热后,细胞膜和液泡膜的结构被破坏,选择透过性丧失。 答案: C 3.如右图是桑格和尼克森在1972年提出的关于生物膜分子结构的流动镶嵌模型,则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与细胞识别有关的结构是a,细胞的识别实际上是一个信息传递 过程,植物细胞间可通过胞间连丝结构进行信息传递 B.c分子的特点是有亲水的脂肪酸尾部和疏水的磷酸头部 C.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与图中b、d有关 D.构成生物膜的a、b、d大都是可以运动的 解析:与细胞识别有关的结构是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即图中a。植物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胞间连丝进行的,A正确;图中c为磷脂分子,其有亲水的磷酸头部和疏水的脂肪酸尾部,B错误;细胞按生命活动的需要选择性地吸收、排出物质的过程与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磷脂分子有关,C正确;生物膜具有流动性,其原因是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D正确。 答案: 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