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大学英语翻译全教程(完美版)第13讲

大学英语翻译全教程(完美版)第13讲

第十三讲泰特勒、奈达、纽马克翻译思想简介

一、泰特勒

1.泰特勒简介

亚历山大·F·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1747-1814)生于爱丁堡。泰特勒是律师、作家、历史学家。多年在爱丁堡大学担任历史学教授。18世纪末,他在《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1791)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标志着西方译学研究从此走上了从理论推证理论的道路。该著作由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和翻译家郑振铎(1898 年~1958 年) 先生首次介绍到国内。

2.翻译三原则

翻译三原则按照重要性排列顺序为:

(1)译文应该完全传达原作的思想。(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完善的翻译方法介乎于两个极端之间:一个是仅仅顾及原作的思想和精神,而不问原作的表现形式;第二个极端是刻板地拘泥于原作句子的安排、次序和构造。他认为,原作含糊的地方,译者可以根据作者的思想脉络明白地表达;原作无心错误的地方,译者可以加以纠正;原作以暗含方式表达的东西,译文可以以明确的方式表达。

他的这些见解不是在任何时候都适用,但这是他实践经验的归纳和总结。

(2)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作保持一致。(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他说:“一个好的翻译者必须能够立即发现作者风格的真正性质。他必须准确弄清楚作者的风格属于哪一类:是属于庄严一类、典雅一类、平易一类、活泼一类、绮丽华美一类,还是质朴自然一类。”

(3)译文应当和原作一样自然流畅。(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

他说:“译者愈是研究怎样精确地模仿,他的临摹本就愈不会反映原作的流畅性和精神。那么,译者怎样实现这种流畅性和精神的困难结合呢?用一个大胆的说法来说吧,他必须取得作者的灵魂,让它通过自己的器官来说话。”泰特勒指出,精细的临摹本并不能成为翻译艺术品;只有把译者自己的灵魂和作者的灵魂融合在一起,才能产生翻译艺术品。

总之,泰特勒强调的是译文与原文在思想、风格、笔调、行文等方面的一致,而非只注重原文的语言特征。

二、奈达

1.奈达简介

尤金·奈达(Eugene A.Nida,1914—),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1914年11月11日,出生于美国俄克拉何马市。早年进入加州大学主攻希腊语,兼修拉丁语、德语和法语。1939年获希腊语言博士学位。1941年,在密歇根大学师从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从事语言学研究功能,1943年获语言学博士学位。1946年供职于美国《圣经》协会,担任《圣经》翻译部执行主任,从事《圣经》的翻译和理论研究至今。为了调查《圣经》在世界各地的翻译情况,奈达的足迹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

自1945年开始至今,共发表250多篇文章,著述40多部,主要涉及语言学、语义学、翻译学、宗教学、文化学等领域。另外,还有13本专供《圣经》译者使用的参考书。

奈达的第一本专著是1946年出版的《<圣经>翻译》(Bible Translating),最有影响的是1964出版的《翻译的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其次要数《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系与查尔斯·泰伯合著(1969)。

2.“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

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例如,英语成语“spring up like mushroom”中“mushroom”原意为“蘑菇”, 但译为汉语多为“雨后春笋”,而不是“雨后蘑菇”,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为熟悉的成语和理解的意象是“雨后春笋”。

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郭建中,2000 , P67) ,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例如:“He thinks by infection , catching an opinion like a cold. ” “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像人家得了伤风,他就染上感冒。”(刘宓庆, 1998, P122)在此句的英文原文中,原文的内涵并不是靠词汇的表面意义表达出来的,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里。因此,如按照英汉两种语言字面上的对等来翻译,原句译为“他靠传染来思维,象感冒一样获得思想”,这样,原文的真正意义就无法清楚地表达。事实上,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与英文对等的句型来表达同样的内涵。于是,译者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即用目的语中相应的词汇直接说明、解释原文的内涵,以使译文读者更易接受译作。

根据奈达的翻译理论,文化差异的处理是与从语义到文体将源语再现于目的语紧密相联的。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的风格和精神时,译作才能被称作是优秀的作品。

三.纽马克

1.纽马克简介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 1916—),是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他从事过多种欧洲语言的翻译工作,是出色的译者和编辑。纽马克同时也是一位语言学家,并担任英国语言学家协会会长。他的主要兴趣就是把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之中,把翻译研究和英语语言研究相结合。尽管纽马克和他的翻译理论已经尽人皆知,但是关于他的学术生平似乎鲜有人知。

1916年,纽马克出生于捷克的布尔诺市(Breno),五岁时,离开家乡迁居英国。

之后在英国接受传统的学院教育。纽马克曾就读于著名的拉格比公学,后就读于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学习语言,期间他学习并精通法了法语和德语,且英国文学成绩优异。与在拉格比公学压抑的氛围相比,剑桥的学习开放而自由。其中有三位老师对纽马克影响较大:他的法语老师艺术史学家安东尼·布兰特、英语老师文学学者法兰克·雷蒙德·利维斯、爱尔兰剧作家尚·奥凯西。这些人看待艺术与文学的方法深深影响了纽马克的翻译技巧和方法,纽马克尤其对于利维斯和奥凯西看重文学德育和美育的重要性甚是认同。这些观点在他之后的文章中都有反映。纽马克一直把翻译当作一种严肃的活动,这也是受到了他们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纽马克应征从军,在意大利待了三年多,学会了意大利语。1958年到1981年纽马克任西威斯敏斯特大学荣誉教授。在纽马克特别的教学方法的指引下,该大学很快成为全英国领先的译员培训中心。在此期间,纽马克发表的文章多是关于教学方法的。纽马克一些翻译思想在这个时候就已崭露头角,例如,受维果茨基的影响,他反对过分强调语言社会层面的价值,而是把语言看作思考和自我表达的工具,重视语言的交际功能,从而形成了“交际翻译”的观点。并在乔姆斯基的影响下,纽马克形成了“语义翻译”这一概念。这样其翻译思想的核心观念-“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就是在这一时期就初步形成。

上个世纪60年代末,翻译这项语言活动开始引起广泛的关注。特别是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介入后,翻译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1974年,纽马克升任教授,开设翻译理论课。从这时起,纽马克开始写一些专门论述翻译问题的文章。在大量的翻译实践和教学实践的指引下,纽马克的翻译思想开始初具形态。正如纽马克自己所言他的大多数想法都是来自课堂。1981年,纽马克的第一步著作《翻译问题探讨》出版,立刻引起广泛赞誉。《翻译问题探讨》聚集了他多年的翻译实践经验,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类别、原则以及翻译方法和技巧诸方面较全面地从理论的高度作了系统的阐述。他提出的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以及这两种翻译问的共性和区别,令人耳目一新,开拓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途径,在西方语言学界和翻译理论界引起了很大反响。正是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之后,纽马克放弃全职教师职位,担任客座教授,全心投入翻译学的研究。1988年,出版《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该书后1988年英国应用语言学协会奖。1991年,出版《论翻译》(About Translation)一书,提出全新概念“翻译关联法”。此后,分别于1993年何1995年,又出版了《翻译短评》(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和《翻译短评(第二集)》(More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其中前两本书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且多次版印,影响深远,奠定了纽马克在英国翻译界的地位。现在,纽马克虽然人已近九十高龄,仍然笔耕不辍,为英国的《语言学家》杂志的“今日翻译”(Translation Now)专栏撰稿,并继续为学生上课。

2.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在译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准确地传译原作的文本意义。语义翻译保留原语的文化、词汇特色、忠实于原文作者。

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译文要尽可能在译语读者中产生与原文在原语读者中相近的效果。交际翻译以目的语的可读性为主,当信息与交际目的发生冲突,交际翻译选择对等效果。

这种二元划分起源于西方自古以来的翻译的直译与意译之争。之所以纽马克用语

义翻译取代直译,是因为在他看来直译经常是死译,语义和句法不符合目的语的要求。例如,英语Wet Floor翻译成汉语时,根据交际需要译成“小心地滑”而不是直译“湿地面”。但是,纽马克也指出,无论是交际翻译,还是语义翻译,在保证等效的情况下,词对词的直译不仅是最好的,也是唯一有效地翻译方法。

必须说明的是,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并不是互相排斥的,二者经常同时使用。实际情况是,一部译作,甚至一个段落,使用的交际翻译或者语义翻译多一点。

大学英语翻译全教程(完美版)第13讲

翻译技巧学习:习语的翻译

一、习语常识:

1. 习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习语是一种特殊语言现象,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

式简单而意思精粹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习语的结构和意义有很大的特殊性,一般不能随便拆开或调换,并一般有出处。可以说习语是一种语言的精华,没有习语,其语言特色会打折扣,所表达的思想文化色彩会受影响。习语的这些重要性和特殊性决定了习语翻译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英语习语主要包括:成语(idioms)、俗语(colloquialisms)、谚语(proverbs)、俚语(slang)

2. 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环境的差别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 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如,英国是一个岛国, 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 而汉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因而在形容某人花钱大手大脚时, 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 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再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 “东风”即是“春天的风”, 它象征着“春天”、“温暖”。而英国的“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吹来的, 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 因此英国人讨厌“东风”。英谚中有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 , it’s good for neither man nor beast (东风到, 寒风吹, 对人对畜都不好) 。不过英国人喜欢“西风”, 在英国, 报告春天的消息是“西风”, 故有“西风报春”之言。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就曾写过一首诗《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 , “O , Wind , if winter comes ,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啊, 西风, 假如冬天已经来临, 春天还会远吗?)

(2)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汉语中的“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狗咬吕洞宾, 不识好人心”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3)宗教信仰方面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4)风俗习惯差异

英汉习语差异是多方面的, 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与“dog”

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狗在汉语文化中是一种低微的动物。汉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 如“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胆包天”、“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中, 狗被认为是心爱的东西或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都没有贬义, 如top dog (最重要的人物), lucky dog (幸运儿) 。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皆有得意之时), sick as a dog(病得厉害)。

二、习语翻译方法:

1.套用法

直接套用汉语某些相应的现成习语。二者形象和意义相同,在语言现象上和文化内涵上都基本等值。套用法是最理想也是最容易的译法。例如:

to fish for praise 沽名钓誉to turn a deaf ear to置若罔闻

to return good for evil 以德报怨to add fuel to the fire 火上浇油

to burn the boat 破釜沉舟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混水摸鱼

at sixes and sevens 乱七八糟The good die young. 好人不长命。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

What is said cannot be unsaid.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2.直译法

直译即在词义及句子结构基本不违背原文的情况下将原文译出,这是因为在汉语中找不到完全或基本对应的习语,并且英语习语的形式和意义均能为中国读者所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应采用直译,目的是要使译文保持原文的原文风格,向译文读者介绍原语与文化,保留原文独特的表现手法以及原文所体现的异域文化,借以丰富汉语语言。

(1) 不得已而舍弃原文的习语特色,以准确传达愿意。例如:

to draw attention 引起注意(汉译不是习语)by force of arms 用武力

to fall to the ground倒塌,失败the open-door policy 门户开放政策

(2) 尽管汉语有意义相当的习语,可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而把原文直译过来。例如: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石二鸟(汉译习语“一箭双雕”)

under one’s nose 在某人的鼻子底下(“在眼皮底下”)

be armed to the teeth 武装到牙齿(“全副武装”)

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道路通罗马。(“殊途同归”)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滚石不生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命。(“吉人天相”)

the 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暗藏杀机”,比喻暗藏的敌人或危险。这个成语出自荷马史诗《奥德赛》。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交战10年之久,胜负未决。最后,希腊著名的英雄奥德修斯(Odusseus)想出了一个木马计,用木头做了一匹巨马,放在特洛伊城外。全体希腊将士伪装撤退,乘船隐藏在附近的海湾里,而奥德修斯率领20名勇士事先藏进马肚。特洛伊人误认为希腊人已经败退,大开城门,看到城外的巨大木马,以为这是希腊人敬神的礼物,就把它当作战利品拖进城来,大摆宴席,欢庆胜利。到了半夜,特洛伊人好梦正在酣,毫无戒备的时候,藏在木马里的希腊英雄们都爬了出来,打开城门,发出信号,与附近海湾里返回的希腊大军里应外合,一举摧毁了特洛伊城。)

这样由英语习语直译成汉语的习惯用法已经溶入汉语,被广泛接受,成为汉语语言文化的一部分。

3.意译法

有些习语,由于存在很大历史、文化上的差异,不可能或没有必要用直译法保留原语言的表达形式,而且在目标语中也找不到可供套用的对等表达时就需要译者采用意译法。

这样,原文的形象与比喻可能被改头换面,也可能完全失去了形象或比喻,而变成了大白话。例如:

to be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one’s mouth生在富贵之家

to burn the midnight oil 开夜车

to play a good/poor game 手法高明/拙劣

to keep one’s nose out of…不管闲事

Every dog has its day. 人人皆有得意日。

When in Rome , do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

4.直译与意译兼容

先直译出原文,然后再解释。这样既传达原文的意象,又能清楚表达意思。例如:杀鸡给猴看to kill the chicken to frighten the monkey ——to punish somebody as a warning to others.

生米煮成熟饭The rice is already cooked—What is done cannot be undone.

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运煤到纽卡索,多此一举

to shed crocodile tears 鳄鱼流眼泪,假慈悲

Achilles’ heel 阿基里斯的脚后跟,致命的弱点

5.直译加注

上述直译与意译兼容的方法有时会破坏原文简洁精练,可以把习语中的文化形象和后半部分的解释拿出来,作为注释。再如:“东施效颦”,如果只译为“Dongshi imitates Xishi”, 就会使西方读者无法了解其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注释中再对东施与西施进行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加注法可以充分传达原语的文化内涵,但如果过分使用加注或使用不当,又会失去流畅之感甚而影响翻译的质量,因此在具体使用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恰当使用。

三、习语翻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翻译习语,现确切理解原意,再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一条习语往往可以有

数种不同的译法,译者应该根据语境及上下文的具体情况决定采用何种译法。

各种译法之间也不是不可以逾越的,切忌将任何一种翻译方法绝对化,实际

上有时需要糅合数种方法,进行综合处理,灵活运用。

2.保证原文的风格,原文是习语,译文最好也是习语,但不能改变原意,因形害义。如果实在没有对应的习语,就舍形取义。

3.注意不要用译文中具有鲜明民族、地方色彩的习语硬套原文的习语,以致和原作的上下文形成矛盾。例如,“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和汉语的“三

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虽然意义相同,但是诸葛亮是我国的历史人物,与原作

上下文很可能形成矛盾。如果译为“一人不及两人智”就比较合适。

4.习语含有褒贬意义, 翻译时不可随意对应。如“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 与汉谚“说曹操, 曹操就到”, 前者中的“devil”有贬意,

而汉语的“曹操”并无贬意。

下载文档原格式(Word原格式,共7页)
相关文档
  • 大学英语翻译教程

  • 大学英汉翻译教程

  • 大学科技英语翻译

  • 大学英语翻译答案

  • 英汉翻译完整教程

  • 各专业课程英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