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应急管理科普讲解

应急管理科普讲解

应急管理科普讲解

应急管理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通过科学的组织、协调、指挥和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管理活动。应急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综合施策、分级负责、科学救援、公开透明、依法治理”。预防为主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通过加强安全生产、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等措施,尽可能地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综合施策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要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综合施救,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分级负责是指应急管理工作要按照中央、省、市、县四级分级负责,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科学救援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地组织救援力量,采取科学的救援方法。公开透明是指应急管理工作要公开透明,及时向社会公布信息,让公众了解突发事件的情况和应对措施。依法治理是指应急管理工作要依法进行,遵守法律法规,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应急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预警、应急响应、救援、恢复和评估等环节。预警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提前预警,及时发现和报告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根据预案和应急预案,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救援力量,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救援是指在突发事

件发生后,组织救援力量,采取科学的救援方法,尽可能地挽救生命和财产。恢复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组织力量,进行灾后恢复工作,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评估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对应急管理工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应急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我们应该加强应急管理知识的学习,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1.应急管理基本概念 (1)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 (2)应急准备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行的组织准备和应急保障。 (3)应急响应 事故发生后,有关组织或人员采取的应急行动。 (4)应急救援 在应急响应过程中,为消除、减少事故危害,防止事故扩大或恶化,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或危害而采取的救援措施或行动。 (5)恢复 事故的影响得到初步控制后,为使生产、工作、生活和生态环境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而采取的措施或行动。 2.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 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 3. 应急管理各阶段的含义和任务 在应急管理中预防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事故的预防工作,即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尽可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实现本质安全化;第二层是在假定事故必然发生的前提下,通过预先采取的预防措施,来达到降低或减缓事故的影响或后果严重程度。任何企业都应该在生产过程中对预防工作引起高度的重视,防患于未然。预防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 准备的目标是保障重大事故应急救援所需的应急能力,主要集中在发展应急操作计划及系统上。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预案编制、建立预警系统、进行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 响应的目的,是通过发挥预警、疏散、搜寻和营救以及提供避难所和医疗服务等紧急事务功能,尽可能地抢救受害人员,保护可能受到威胁的人群;尽可能控制并消除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响应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情况分析、预案实施、展开救援行动、进行事态控制。

应急管理科普讲解

应急管理科普讲解 应急管理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通过科学的组织、协调、指挥和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管理活动。应急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综合施策、分级负责、科学救援、公开透明、依法治理”。预防为主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通过加强安全生产、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等措施,尽可能地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综合施策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要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综合施救,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分级负责是指应急管理工作要按照中央、省、市、县四级分级负责,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科学救援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地组织救援力量,采取科学的救援方法。公开透明是指应急管理工作要公开透明,及时向社会公布信息,让公众了解突发事件的情况和应对措施。依法治理是指应急管理工作要依法进行,遵守法律法规,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应急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预警、应急响应、救援、恢复和评估等环节。预警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提前预警,及时发现和报告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根据预案和应急预案,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救援力量,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救援是指在突发事

件发生后,组织救援力量,采取科学的救援方法,尽可能地挽救生命和财产。恢复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组织力量,进行灾后恢复工作,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评估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对应急管理工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应急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我们应该加强应急管理知识的学习,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应急管理科普知识宣传

应急管理科普知识宣传 1、什么就是突发事件,分为几类?共有几个级别? 突发事件就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与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分为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与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与一般四级。 2、什么就是应急管理?具体有哪些内容? 应急管理就是指政府及其她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与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与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应急管理就是对突发事件的全过程管理,根据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发生与善后四个发展阶段,应急管理可分为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四个过程。应急管理又就是一个动态管理,包括预防、预警、响应与恢复四个阶段,均体现在管理突发事件的各个阶段。应急管理还就是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可以概括为“一案三制”,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机制、体制与法制。 3、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与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就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就是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就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方面。通过加强应急管理,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与社会动员机制,可以最大程度地预防与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重要意义 《突发事件应对法》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突发事件应对法》共7章7O条,就是一部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的基本原则与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内容的重要法律,对于预防与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与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与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5、中央与有关领导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精神与指示 (1)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建立健全分类管理、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1、什么是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有哪些特征?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破坏性、衍生性、扩散性等特点。 2、我国突发事件是如何分级的? ◆在我国,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突发事件性质和可控性等因素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四级,即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 (1)一般事件。预计将要发生一般以上的突发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可能会扩大。(2)较大事件。预计将要发生较大以上的突发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有扩大的趋势。(3)重大事件。预计将要发生重大以上的突发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正在逐步扩大。(4)特大事件。预计将要发生特别重大的突发事件,事件会随时发生,事态在不断蔓延。 3、什么是应急管理?应急管理涵盖哪些活动?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企业、以及其他公共组织,为了保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在突发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所进行的预防、响应、处置、恢复等活动的总称。它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应急管理贯穿于突发事件的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全过程,二是应急管理是事前、事后的管理和事发、事中的应急的有机统一。 4、应急管理的基本任务概括起来主要有什么? ◆应急管理的基本任务有: (1)预防准备。要通过应急管理预防行动和准备行动,建立突发事件源头防控机制,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制度,有效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准备。 (2)预测预警。采取传统与科技手段相结合的办法进行预测,将突发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一旦发现不可消除的突发事件,及时向社会预警。 (3)响应控制。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实施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防止事件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是应急管理的重中之重。 (4)资源协调。应急管理机构应该在合理布局应急资源的前提下,建立科学的资源共享与调配机制,以有效利用可用资源,防止在应急中出现资源短缺的情况。 (5)抢险救援。确保在应急救援行动中,及时、有序、科学地实施现场抢救和安全转送人员,以降低伤亡率、减少突发事件损失。 (6)信息管理。突发事件信息的管理是避免引起公众恐慌的重要手段。应急管理机构应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如综合信息应急平台,保持信息的畅通,以协调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 (7)善后恢复。应急处置后,应急管理的重点应该放在安抚受害人员及其家属、稳定局面、清理受灾现场、尽快使系统功能恢复或者部分恢复上,并及时调查突发事件的发生原因和性质,评估危害范围和危险程度。 5、什么是应急预案?

应急管理概述

应急管理概述 一、应急管理的概念 (一)应急管理的定义 所谓应急管理就是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预防、应对、恢复的过程。我国叫突发公共事件,美国、俄罗斯叫紧急情况。我们管理突发事件部门叫应急办,美国叫紧急情况署,俄罗斯叫民防、紧急情况和消除自然灾害后果部,简称紧急情况部。这个概念包括要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管理。 (二)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 突发公共事件就是突然发生的,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损失的紧急事件。第一,它是突然发生的;第二,必须是紧急事件;第三,必须造成严重损失。 (三)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分级及标识 突发公共事件是分类的,分级的,为了便于被公众了解,又是有标识的。 突发公共事件分四大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每一类还可分若干种。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管理,使每一类每一种突发事件都有部门去管。 每一种突发事件又是分级的,我国分四级:一级是特大,二级是重大,三级是较大,四级是一般。分级的目的是为了落实责任,分级处置,节省资源。 预警、预报分四种标识: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表示。绿色是安全的。 (四)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 1、突发性。往往突如其来,出乎人们意料。 2、危害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损失可大可小。 3、紧迫性。突发事件发生,牵涉到生命安全。拖不得,推不得,迟不得。没有行动,就会丧失时机。 4、关联性。一个突发事件可能会引起其它事件。 5、后果不确定性。开始可能是一个不大的事情,后来却变成大事情。 (五)什么是风险 突发事件与风险有关。风险有一个特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人能免。了解这个特点,我们就要树立风险意识。 (六)什么是隐患 突发事件还与隐患有关。隐患:导致突发事件发生的诱因。隐患是已经存在但还没有发生的不安全因素。风险可能发生,可能不发生。隐患不排除就一定发生。隐患有两个特点:一是小,二是隐蔽。因为小,人们容易忽视;因为隐蔽,人们不易发现。对隐患的排除要及时、坚决、彻底。 还有几个概念要了解,就是灾害、灾难、灾祸。灾害是自然界造成的,灾难是人的行为造成的,灾祸是社会领域的事件。都是指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达到相当程度、规模的概念,它们一般情况下常常是通用的。 二、应急管理的阶段 我国主要分预防、应对、恢复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加在一起是个过程,这个过程叫应急管理。

应急知识——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应急管理是近年来管理领域中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一个综合了公共管理、运筹学、战略管理、信息技术以及各种专门知识的交叉学科,是针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为了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或降低其可能造成的后果和影响,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而基于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它涵盖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前、中、后的各个过程,包括为应对突发事件而采取的预先防范措施、事发时采取的应对行动、事发后采取的各种善后措施及减少损害的行为。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原则

(1) 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切实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2)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工作。 (3)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 (4) 依法规范,加强管理 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5) 快速反应,协同应对 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6) 依靠科技,提高素质 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 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 三、主要任务 应急管理主要任务包括:

应急知识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应急管理是近年来管理领域中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一个综合了公共管理、运筹学、战略管理、信息技术以及各种专门知识的交叉学科,是针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为了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或降低其可能造成的后果和影响,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而基于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它涵盖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前、中、后的各个过程,包括为应对突发事件而采取的预先防范措施、事发时采取的应对行动、事发后采取的各种善后措施及减少损害的行为。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原则 (1) 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切实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2)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工作。 (3)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 (4) 依法规范,加强管理 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5) 快速反应,协同应对 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

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6) 依靠科技,提高素质 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 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 三、主要任务 应急管理主要任务包括: 四、四个阶段 结合突发事件的特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应强调对潜在突发事件实施全过程的管理,即由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组成,如图 1 所示,使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贯穿于各个过程,并充分体现“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应急理念。 应急管理四个阶段的内容如表 1 所示:

应急管理应知、应会知识

应急管理应知、应会知识 应急管理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正常运转的管理工作。应急管理应知、应会知识是指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本文将从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应知知识和应会知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 应急管理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通过组织、领导、协调和管理等手段,有效地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和资源,采取各种应对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正常运转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应知知识 1. 灾害类型与特点:了解各种常见灾害类型,如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台风等)和人为灾害(火灾、爆炸、恐怖袭击等)的特点,以便在应急管理中能够及时准确地判断和应对。 2. 应急预案和预警机制:掌握编制应急预案的基本要求和流程,了解预警机制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方法,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和执行应急预案,并能正确处理预警信息。 3. 应急组织体系:了解国家、地方和企事业单位的应急组织体系,包括各级应急机构的职责和作用,能够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合力。

4. 应急资源调度:了解各种应急资源的种类、来源和调度方式,能够合理调配和利用应急资源,确保资源的有效配置。 5. 应急演练与实战:了解应急演练的目的和方法,能够组织和参与应急演练,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应会知识 1. 抢救与救援技能:掌握基本的抢救与救援技能,如人员搜救、心肺复苏、紧急包扎等,能够在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紧急救助,减少人员伤亡。 2. 危险品处理与处置:了解常见危险品的性质和处理方法,能够正确处置泄漏、泄爆等危险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 灾后恢复与重建:了解灾后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恢复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 4. 心理援助与疏导: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应对方法,能够进行心理援助和疏导工作,帮助受灾群众恢复正常心态。 5. 危机公关与舆情应对:了解危机公关和舆情应对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能够有效应对各类舆情,维护社会稳定和良好的公众形象。 应急管理应知、应会知识是应急管理工作中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能,才能在突发事件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正常运转。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加强应急管理的学习和培训,提高自身的应急管理能力。

应急管理科普知识宣传

应急管理科普知识宣传 应急管理科普知识宣传 应急管理是指采取各种措施,提前规划和准备,以应对突发事件和灾难的发生与发展。在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突发事件和灾难时有发生,因此应急管理已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应急管理究竟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学习和掌握应急管理科普知识呢? 一、应急管理的定义 应急管理是指在突发事件或灾难发生时,为了保护采取的措施,包括预防、应对和管理等,以及对于相关人员的管理和指导。简单来说,应急管理就是在灾难发生时,对灾难的预防和应对、组织和协调救援力量、安排物资资源和人员等紧急管理措施。 二、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 在应急管理中,有很多基本原则,其中最重要的原则也是我们平时比较熟知的一些原则,包括科学规划、预防为主、综合管理、属地管理、社会动员、信息共享和协调配合、指尖战略等。 1.科学规划:科学规划是指在应急管理工作中重视规划,制订比较有效的应急预案,规划好各类资源的分配与利用,以便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在制定预案时,应充分考虑

本地资源的利用和分配,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 2.预防为主:预防是应急管理的第一步。预防重于救助,预防是避免事故和灾害发生,而救援则是针对发生了事故和灾害的处理。因此,预防是应急管理中的先发策略和最佳策略。 3.综合管理:综合管理是指应急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作与合作。部门之间要及时地建立项目清单、信息资源互通共享机制和保护机制,落实职责,明确管理顺序。 4.属地管理:属地管理是指在应急管理中,由城市、地区或乡村的应急机构,依据自然灾害、公共安全及其他方面的需要,进行应急预案的制订、实施、检讨、组织救援和有效保护。 5.社会动员:社会动员是指在应急管理中鼓励社会爱心、救助援助,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社会动员在应急管理中是必不可少的。 6.信息共享和协调配合:在应急管理中,信息共享和协调配合是保障联络和指挥通道,密切高效的信息网络和快速反应机制,是解决突发事件和灾难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7.指尖战略:指尖战略是指通过应急管理科技手段,实现指挥中心的信息管理,创造快速反应,以及快速行动和决策的策略和方法。 三、应急管理科普知识

应急管理名词术语解释

应急管理名词术语解释 1. 自然灾害:指自然界的一系列异常现象或事件,如地震、洪灾、风灾、冰雹、火山喷发等,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生活秩序的严重破坏。 2. 人为灾害:指由人为活动引起的灾害,如交通事故、火灾、爆炸、核辐射、恐怖袭击等,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秩序的严重破坏。 3. 应急管理:是指社会主体在灾害发生和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采取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等措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4. 应急预案: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前,为了应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对可能发生的危险点、事故点进行预测,预先编制的一套具体、详细、可操作性较高的措施与方法,以确保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迅速、准确、有效地组织应对。 5. 突发事件:是指未预见或未预料到的、突然发生的事故、灾难、事件。突发事件具有意外性、突然性和规模性的特点,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较大影响。 6. 综合应急能力:是指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中,由社会主体、组织单位及个人所具备的掌握应急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能力,包括应急组织、预警、救援、恢复重建等方面的能力。 7. 应急指挥中心: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负责组织、指挥、协调和指导应急救援工作的机构或机构设立的指挥部。应急

指挥中心通常由政府部门、专业救援队伍和相关社会组织等组成。 8. 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级别:是指根据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和紧急程度,将突发事件划分为不同的响应级别,以便统一组织、指挥和协调应急救援工作。常见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级别有四级: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 9. 应急预警:是指及时向相关部门和人员发出突发事件发生的预警信息,以便采取相应的紧急措施,减少突发事件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的危害。 10. 应急救援:是指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调集各类应急救援力量,展开救援行动,减少人员伤亡,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系列活动。应急救援包括现场救援、伤员救治、物资运输等方面的工作。 11. 应急演练:是指根据现实情况和应急预案,组织实施突发事件模拟演习,在真实环境中模拟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响应、救援行动等一系列活动,以检验应急组织的响应能力和应对能力。 12. 预防减灾:是指通过科学规划和防灾建设,采取控制和消除灾害危害的措施,减少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的危害,达到减少灾害损失的目的。

安全管理应急知识

安全管理应急知识 安全管理应急知识汇总 安全管理应急知识汇总: 1.安全管理:管理是指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及创新等手段,结合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期达到使位移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的过程。 2.事故隐患:指作业场所、设备以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3.危险源:指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发生的根源或状态。 4.危险源辨识:指识别危险源(危险源包括固有危险源和诱发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5.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综合风险评价,包括对固有风险,诱发风险,人的风险,物的风险,管理风险,环境风险综合考虑后做出总体评估。 6.风险控制:指企业编制应急预案,规定应急计划,明确应急程序,配备应急人员和救援器材,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 7.应急救援:应急救援是指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从应急行动和应急处理的角度,将应急工作分为应急准备,应急响应,现场恢复三个阶段。 8.应急预案:指预先制定的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方案。

9.应急演练:指对应急预案实际执行程序进行实际演练,以确保应急响应人员了解其职责和应急程序,同时保证应急资源。 以上就是安全管理应急知识汇总。 安全管理应急知识归纳 安全管理应急知识归纳: 1.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是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条件。 2.事故原因分析:事故原因主要是管理欠缺,管理方法不当,管理不力。 3.事故处理:事故处理必须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即事故原因没有调查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得到处理不放过,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预防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4.事故防范措施:所有事故都可以预防,只要发现事故的苗头,就要立即采取措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5.灾害急救:目的是抢救受伤的人员,防止事故蔓延和扩大,把事故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6.应急计划:是保证安全生产,防止事故发生的根本性措施。要结合矿山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防范措施,并在生产中严格遵守执行。 7.应急措施:在发生事故时,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报告给有关领导,并报告给当地政府和上级单位,同时采取紧急措施积极组织抢救工作。 8.应急演练:是对应急计划的实际检验,应定期进行演练。 9.应急救援预案:是应急救援工作总体预案。应急救援预案是应急救援工作的总体性、指导性文件,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依据。

应急管理科普知识宣传应急科普知识

应急管理科普知识宣传 1、什么是突发事件,分为几类?共有几个级别?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分为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2、什么是应急管理?具体有哪些内容?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应急管理是对突发事件的全过程管理,根据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发生和善后四个发展阶段,应急管理可分为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四个过程。应急管理又是一个动态管理,包括预防、预警、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均体现在管理突发事件的各个阶段.应急管理还是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可以概括为“一案三制”,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机制、体制和法制。 3、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履行政府

职能,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方面。通过加强应急管理,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可以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重要意义 《突发事件应对法》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7年8月30日通过,自27年11月1日起施行。《突发事件应对法》共7章7O 条,是一部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的基本原则和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内容的重要法律,对于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5、中央和有关领导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精神与指示 (1)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建设精干实用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完善

应急科普知识

应急科普知识 一、电梯故障 电梯是高层建筑中的重要运载工具,一旦出现故障(如乘客被困、坠落),极易造成乘客恐慌及引发其他安全事故。 应急要点 ●如遇电梯速度不正常,应两腿微微弯曲,身向前倾斜,以应对可能受到的冲击。 ●如被困电梯内,应保持镇静,立即用电梯内的警铃、对讲机或电话与管理人员联系,等待外部人员救援。如果报警无效,可以大声呼叫或间歇性地拍打电梯门。 ●当电梯停运时,不要强行扒开电梯门爬出,以防电梯突然开动。 ●如遇运行中的电梯突然进水时,应将电梯开到顶层,并通知维修人员。 ●如遇乘梯途中发生火灾,应将电梯在就近楼层停梯,并迅速利用楼梯逃生。 贴心提示 电梯困人是一种保护状态,而不是危险状态,因此不必惊慌;如遇发生地震、火灾、电梯进水等紧急情况时,应严禁使用电梯,改用消防通道或楼梯;如遇上电梯失控(如溜车、上冲、上下震荡等)时,千万不要害怕,应抓牢护栏,防止碰伤。 二、天然气、煤气泄漏 煤气中毒后,人往往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心慌、皮肤苍白、意识模糊等征,严重者还会导致神志不清、牙关紧闭、全身抽搐、大小便失禁、口唇出现樱红色、呼吸和脉搏增快。 应急要点 ●发现燃气泄漏时,不要惊慌,应立即切断气源,迅速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注意动作应轻缓,避免金属猛烈摩擦产生火花,引起爆炸。 ●燃气泄漏时,千万不要开启或关闭任何电器设备,更不能用打火机、火柴、手电筒等照明检查,不要打开抽油烟机或排风扇排风,也不要在充满燃气的房间内拨打电话报警,以免产生火花,引发爆炸。 ●燃气泄漏时,不要在室内停留,要离开室内,到邻居或就近有电话的地方打119火警报警电话。同时通知周围邻居,关闭电源、火源,防止引来火种引起爆炸。 ●当液化气罐着火时,应迅速用浸湿的毛巾、被褥、衣物扑压,并立即关闭液化气罐阀门。 ●对于煤气中毒的病人应使其立刻脱离中毒环境;病人需安静休息,尽量减少心肺负担和耗氧量;要让有自主呼吸能力的病人充分吸入氧气;对呼吸心跳停止的病人,应立即采取心肺复苏法,并拨打急救电话呼救。 贴心提示 时常用肥皂水刷粘燃气的管道接口处、开关、软管、阀门,观察有无气泡产生,检查燃气是否泄漏;使用燃气器具时,如发现火焰呈现黄色,说明燃烧异常,这时一定要开窗通风;若家中长期无人居住,应关闭自用燃气阀门。 三、汽车失火 汽车失火不仅威胁人的生命安全,毁损车辆,而且还会严重影响交通秩序。如遇汽车失火时,所有人员要果断采取自救、防护和逃生措施,保障生命和财产安全。 应急要点 ●汽车发动机起火:迅速停车,切断电源,用随车灭火器对准着火部位灭火,并立即拨打119火警报警电话。 ●车厢货物起火:立即将汽车驶离重点要害地区或人员集中场所,并迅速报警。同时,用随车灭火器扑救。周围群众应远离现场,以免发生爆炸时受到伤害。 ●汽车加油过程中起火:立即停止加油,疏散人员,并迅速将车开出加油站(库),用灭火器及衣服等将油箱上的火焰扑灭。地面如有流洒的燃料着火,立即用库区灭火器或沙土将其扑灭。 ●汽车在修理中起火:应迅速切断电源,及时灭火。 ●汽车被撞后起火:先设法救人,再进行灭火。 ●公共汽车在运营中起火:立即开启所有车门,让乘客有秩序地下车。然后,迅速用随车灭火器扑灭火焰。若火焰封住了车门,乘客可用衣服蒙住头部,从车门冲下;或者打碎车窗玻璃,从车窗逃生。贴心提示 不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品上车;随车配备灭火器,并学会正确使用。

应急知识——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应急管理就是近年来管理领域中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就是一个综合了公共管理、运筹学、战略管理、信息技术以及各种专门知识的交叉学科,就是针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为了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或降低其可能造成的后果与影响,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而基于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它涵盖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前、中、后的各个过程,包括为应对突发事件而采取的预先防范措施、事发时采取的应对行动、事发后采取的各种善后措施及减少损害的行为。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切实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与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与危害。 (2)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工作。 (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 (4)依法规范,加强管理 依据有关法律与行政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5)快速反应,协同应对 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与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6)依靠科技,提高素质 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与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家队伍与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与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加强宣传与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与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 三、主要任务 应急管理主要任务包括:

应急管理知识汇编(20篇)

应急管理知识汇编(20篇)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突发事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二、突发事件具有哪些特点? 突发事件具有四个明显特点: 一是突然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带有很强的随机性,暴发突然,蔓延迅速,始终处于急速变化之中,容易引发连锁反应。 二是不确定性。突发事件各有各的情况,很难对某一个事件的形成、发展、演变给出一个明确的客观判断。 三是社会性。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势必会给事发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损失,并很快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 四是决策的非程序化。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必须打破常规,省略很多程序,由现场指挥员直接决策,负责指挥处置,而不能按部就班地层层召开会议研究。 三、应急管理的内涵和具体内容是什么?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应急管理是对突发事件的全过程管理,可分为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四个过程。 四、应急管理机制包括哪几个方面?

应急管理机制包括隐患排查监控机制、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信息报告和共享机制、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社会动员机制、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 第二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 一、《发事件应对法》是什么时间颁布实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于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实施,共7章70条,是一部规范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原则和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内容的重要法律,能够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有效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 二、为什么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为了提高社会各方面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有效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迫切需要在认真总结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经验教训、借鉴其他国家成功做法的基础上,根据宪法制定一部规范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共同行为的法律。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提高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三、突发事件如何分类分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把突发事件划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四大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