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第三节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现实生活中的人,既是社会的人,又是个体的人。人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为个体的社会化,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表现为个性,满足一个人成为自己、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个人的需要。因此,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就表现为教育对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的促进作用。为实现教育的这一功能,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

个体从自然生物体到社会活动主体的变化,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对人类社会而言,社会化使社会能够在社会学和生物学意义上进行繁殖,从而确保它世代延续下去。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人的行为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思想意识是支配人行为的内在力量。意识虽然为个人所具有,但它不是个体思维的产物,而是社会价值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教育代表一定社会的要求,传播社会中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受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学生就易于形成与主流社会文化要求一致的思想意识,从而认可并自觉维持现存社会的种种关系。而且,由于教育所传播的文化价值观念的系统性和深刻性,还由于教育活动组织的计划性和严密性、教育形式的活泼性和多样性,就易于使学生接受这种价值观念,并形成完整的思想观念体系。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人的行为要符合所属群体或社会的要求,这个要求就是社会规范。教育通过社会规范的传递,使人们认识社会规范的意义和内容,认识到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从而规范人的行为,防止个体行为偏离社会的轨道。在日常生活中,教育还具有生活指导的功能,它授予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需的知识技能,如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帮助人们学会协调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使人们首先学会生活,适应生活。

3、教育培养个体职业意识和角色。职业是社会化的集中体现。人生活在社会中,要以一定的职业为生,这就决定了为就业和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必须能够促进个体的职业化。对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而言,培养人的职业角色意识和技能是其核心要求。基础教育作为一种全面的素质教育,也负有职业指导和职业定向的重要职责,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结合社会的需要,确定自己的未来理想,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

个性是人们在生理、心理、社会性等诸方面的一系列稳定特点的综合,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个性化是一个尊重差异性的求异过程,它反映的不是对社会的适应,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变革和创造,因而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形成。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人的主体性表现。主体意识是人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自觉意识,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主体能力是主体认识、改造外部对象世界的能力。主体意识是主体性的观念表现,主体能力是主体性的外在表征。无论是主体意识的形成,还是主体能力的获得都要通过教育。因为人的生物体是自然界中最无能的,人要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必须通过接受教育,获得相应的知识、能力,从而实现变革客观世界的目的。因此,教育过程对个体

而言,是一个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能力的过程。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个体的独特性表现在人的个性心理上,诸如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性格等。人的遗传素质蕴涵着个体的差异性,如气质类型的差异、智能优势的差异等。个体由于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影响的不同,即便是相同的遗传素质,也会形成不同的发展结果。教育作为有目的的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发展特征,选择适合他的发展道路,设计适合他的教育。因此,教育能够尊重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不同的学生充分开发其内在潜力,形成自己的优势区域和特长。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创造性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品质,是个性的自主性、独特性的综合体现。它是个体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的自主、独特、与众不同的心理倾向。创造活动是人生产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活动。人们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不仅是个体独特的自我意识的体现,同时也符合社会价值的要求,具有社会性。因此,创造性是自我性和社会性的连接,它虽是个人才能的最高体现,但这种才能的发挥要受到社会的制约,要以对社会的贡献来衡量。

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何谓教育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指从人的生活具体条件来分析和解决与人的发展的相关问题,其核心内容是尊重人,即尊重人的特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人参与社会事务与自己发展的积极性。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首先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但这一思想很早就在中国古代出现过,从西周以来,诸多古代思想家都强调“民本”思想,逐步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价值信仰。如孔子所说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天地之性人为贵”,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马克思曾明确提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从教育史上看,人在教育实践中遭受的不同境遇影响着教育思想的变革,因此,如何调

整教育与人的关系一直以来就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无论是卢梭的自然主义、赫尔巴特的主知主义,还是杜威的实用主义,企图用不同的哲学方式关照人的命运,都难以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为它们都不同程度地与以自然为本、以知识为本、以社会为本、以制度为本等思想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然而,真正要实现关心人、尊重人的教育理想,就必须以人为本,通过丰富人的生活经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对话。所以,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立场的情况下,相信人、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让人积极愉快地进行工作或学习,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人的更大的发展。在这种教育理念中,教育不再被认为是以教师为中心或学生为中心的方式展开的,而是作为关系中的个体的人生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生活。

2、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意义

传统教育往往把文本知识、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等凌驾于人之上,忽视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强烈的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心态。然而,在发展功利性的科学教育的同时,往往不注重保持教育的人文价值。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世界在资源、生态环境、道德风尚等方面暴露出的严重问题,究其教育上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缺乏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致使许多受教育者“有技术、没内涵”,缺乏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对社会伦理、生态环境等方面缺乏应有的认识和重视。大批量、少特色、标准化、流水线的大工业化生产,把人变成社会机器的一个零部件。这种生产方式反映在教育与课程领域就会表现为五十多人一个班,全国使用统一教材,考试实行标准化。这是工业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一种教育局面。然而,我们应该看到,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社会的生产方式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比如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化、非线性

等。这种个性化、差异性的生产方式必将引发学校教育中的课程观的变革。到20世纪70 年代,人们对学校课程产生了不满。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在20世

纪70 年代对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进行了批判,提出“学校人性化”的口号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教育应该定位到人的发展上来。无论是培养目标还是课程实施过程,都应该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反对把学生当作现代工业社会的人力资源来培养。教育应该从知识文本转到人的生活的轨道上来,强调学生的需要、愿望、兴趣与学习内容的关系和个性的和谐发展。教学内容已不限于学科体系,而扩展到一切具有人性陶冶意义的方方面面。

人本主义者从人的本性出发,宣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权利,强调人的自由、平等,推崇人的理性权威,把人提到高于一切的地位。这种自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社会思潮由于受阶级局限,不可避免地具有片面性、抽象性、理想化的色彩,但却对马克思主义人本学说的创立产生了直接影响。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依据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从活生生的人、历史行动中的人出发,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存在的真实本质。马克思建立的新哲学是一种最为强调人的能动性和实践性,从而也最为强调人的自由和价值的哲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一直坚持科学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教育的享用功能

以往我们对教育本体功能的认识只局限于个体发展功能,甚至狭窄为一种个体的社会化功能,这都是不全面的。教育除了对个体具有发展的功能以外,还具有一种享用的功能。所谓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并非指为了达到外在的发展目的而受教育,而是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的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一、教育:满足人的本性成长的需要

人虽然乐于同动物为伍,并且一开始确与动物同根同源,但人开始为人的那一天,

就决定了人与动物有着根本之别。这就是人的生命与动物的生命发生了根本的转换。

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注:《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第42 卷,第96 页。)从马克思的这段话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人已经超越了动物种的生命,在种生命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居于人特有的能够支配生命的生命——类生命。种生命是先天给予的,是自在的生命;类生命是后天创生的,是自为的生命。种生命是人的有形生命。类生命是人的无形生命,它显然不以生理特征和外在形体来显现,但它作为支配人的生命活动的生命,标志着人的人格性和人的生存价值。

对动物来说,动物的活动就是生命本能的体现。猫无论怎样作为,都属于猫的本能行为,对猫来说,从不存在“为猫之道”这类问题。但对人就不同了,人有双重生命,从父母那里遗传的种生命只是做人的物质基础,人要成为人,还要经历“第二次生成”,并且必须讲求“为人之道” ,在自觉做人中才能生成为人。猫可以不去学习“做猫” ,人则必须学习“做人”。教育教人“做人” ,是满足类生命需要的最基本形式。因此,康德说,人只有受过恰当的教育才能够成为人。受教育对人来说,是一种需要。

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教育满足人的需要,首先是满足其生存的需要,教育必须为有用而进行,它具备的是人类保存自身和个体谋生的价值。而后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进步,物质的丰富,人类精神的提升,对于教育的需要,才开始从以生存价值、功利价值为主转化为以其具有的精神价值为主,人们逐渐把精神的完善作为追求的目标,从而达到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这种教育“不是因为它有用或必需,而是因为它是自由的和高贵的” 。(注:《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年版,第109 页。)教育活动,不只是使

人成为社会需要的好公民,得以适应社会的存在,而且更深刻地体现在它展示了现代社会个人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需要,教育如同吃饭、睡觉,是生活的一种形式,而且是一种高级的精神生活。人需要教育,不是为了谋生或成为外在社会期望的人,而是为了自身精神的追求,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过一种“诗意的人生” ,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从个体的角度看,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的实现,也是个体发展之必然。对一个儿童

来说,要成为一个改造世界的主体,其主体性的发展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对他的教育也要经过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由约束到解放的过程。儿童在他律、约束阶

段,仅仅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奖励或逃避他人的惩罚而受教育,但在自律和解放阶段,人为了马斯洛所说的“ 似本能”的高级本性而受教育。“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 。(注:马斯洛:《自我实现的

人》,三联书店1987 年,第63页。)在他律阶段,教育满足的仅是外在的要求,往往带有很大的功利性。只有在一个充分发展的个体身上,教育才成为一个人较为明确的内在需求,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一种自我提升的满意感、满足感,从而使教育不再成为一种异已的

痛苦的过程,而是一种愉快的自主的精神建构过程,个体受教育不再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而是体验到教育中的自由和幸福。

二、教育:通向自由

马克思指出:“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第96 页。)在这里,马克思把“自由” 归结为类生命的特征。自由的生命不是超验的,而是体现在人的活动之中。“这种自由见之于活动,恰恰就是劳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上),第112 页。)“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 我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从而也就肯定了我的个性特点”。(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

第38页。)这种真正自由的劳动,不是“外在强制的”和“令人讨厌的事情”,而是“外在的必然性”和“ 自我提出的目的”的统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体现了自我实现中的快乐和享受。

自由体现在活动、劳动之中,但个体的活动,只有在具备了真、善、美三种尺度后,

才能成为一种自由的活动。个体要达到自由的境界,具备价值生命中的真善美,教育是基本途径。故曰:教育通向自由。

对个体而言,致力于完美人格培养的全人教育,是真的教育、善的教育和美的教育的完整统一。(注:冯建军:《论全人教育》,《中国教育学刊》,1999 年第4 期。)真

的教育,教人掌握真知和探索真理的方法,具有科学探索的精神,教育的过程就是个体不断地认识客观外部世界的过程,它为人们自由活动奠定了基础。善的教育,教人追求合理的目的,关怀人生的终极意义,实现自身的价值。美是真的超越和善的升华,是真和善的统一,美的王国就是自由的王国。在个体的活动具备外在尺度(真)和内在尺度(善)后,就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世界。美的教育,不是教人一种美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在美的教育过程中,使精神上体验到一种“美”的享受。教育,通过教人“求真” 、“向善”、“粹美”,从而造就了一种自由人格,造就了活动中的自由人。

当然,通向自由的“教育”,是有所限定的,这就是“自由的教育”。自由的教育,是一种自

律的教育;自由的教育,是一种创造的教育。自律和创造是一致的,它追求的都是人的一种自我解放,教育通过这种自我解放,打破了人的“奴化”状态和“物化”状态,使人不再成为强制教育下的牺牲品,而成为一个真正的自由人——既自由,又不放任,既有创造性,又有自我约束性。

三、教育:达成幸福

幸福是人生的追求,是生活的主题。费尔巴哈说:“ 幸福必须是生活的,生活必须

是幸福的”(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84 年版,第543 页。)。“生活和幸福原来就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84 年版,第543 页。)。教育是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教育是人性成长的追求,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人们感受幸福,追寻幸福,创造幸

福的能力。教育之于幸福不是外在的,它是教育本身的应有之意。教育通过道德和理智的实践使学生获得幸福。

幸福与快乐不同,快乐是生理需要的即时满足,是欲望得到满足之后的自然性、即时性的快感。幸福与人的本质力景的实现有关,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由实现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性。因此,幸福表现出意义性和它的终极性。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最高的善” 。当然,这里的“善”不只是道德意义上的善,而是融智慧、道德于一体的人性之完成。

幸福生活的获得取决于三个方面的条件:(1) 主体的生活必须有自身追求的目标。幸福不是产生于基础性需求的满足,而是产生于有意义的可能生活,产生于人对美好事物的无限追求之中。“可能生活是理想性的” ,“是合目的的生活”,“尽可能去实现各种可能生活……是幸福生活的一个最基本条

件”(注: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16 页。)。(2) 在走向目标的过程中主体必须有一种自由的、创造的活动。仅仅通过合目的性来理解幸福的条件是有限的,幸福的获得还必须关注追求幸福的方式,这就是幸福的“双重关注” ,“即不仅意识到结果的价值而且尤其意识到通向结果的行动的价值,不

仅把结果看作是幸福的生活而且尤其把行动看作是幸福的生活” 。只有使这一行动本身成为

幸福的,才会有真正值得追求的幸福。否则,极有可能的是,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丧失了幸福,用不幸的经历来换取幸福的结果。所以,教育要达成幸福,必须是教育活动成为幸福的自足手段。教育的世界是人的世界,教育的活动是生命个体的活动,充分展示生命潜能的活动,才是幸福的活动。具有幸福意义的教育活动,首先是自由的活动。如果没有自由,个人的人格就被降格成为“物格” ,他的生命活动被他人所操纵,被物、被技术所奴役,因而就谈不上幸福。其次,教育活动还必须是创造性的,只有生命的创造,才能开拓某种可能生活,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3) 主体合目的的、自由的、创造的活动还必须具有伦理学的标准,即合乎道德的法则。幸福是人性满足的一个积极心理体验,但人的社会性,决定了幸福的心理体验必须合乎社会的道德准则,从这个意义上说,德性与幸福是紧密相联的。亚里士多德学家阿德勒(M ? Adler)也指出:“幸福是最终或至高的善”。我们认为,幸福的主观感受决定了一个人是否体验到幸福,幸福的伦理规定决定了一个人的幸福是否正当。因此,现实中的幸福是心理体验和伦理规定的统一,是人性和善性的和谐。

教育的事业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事业,不仅面向社会的未来,而且面向个人的未来,是社会和个人所意味着去实现的生活——“ 可能生活” 。教育作为“使人向善” 的活动,它追求一种“应然” 理想,创造一种可能的生活。幸福源于可能的生活,可能生活的实现意味着幸福的获得。所以,教育通过创造可能的生活,通过可能生活的现实转化,从而获得幸福的底蕴。

幸福是完美人性的展示和表现,这种人性融智慧、情感、道德于一体,教育通过使受教育者人格的提升和完善,使他们体验到精神上的幸福。但与真和美的价值追求相比,道德和道德教育在获取幸福的能力上又显得特别重要。幸福的人生必然是道德的人生,幸福的生活必然是道德的生活,幸福的教育必然是道德的教育。

幸福的获得靠教育,但获取幸福的“教育” 也必须是“幸福的教育”,这种幸福的教育就是自由的教育,激发人的创造性的教育。现实生活中以分数为目的,以升学为目的教育,以压抑人性和灭己为宗旨的德育,不仅其教育活动本身不可能幸福,而且其目的也使学生渐渐地远离幸福。

说:“幸福即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德性使个性达到这种善福的性质。美国当代哲

教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自古以来,就在社会与个人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学生的我们来说,对于教育在个发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解自然是更加深刻。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于千钟栗”,“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教育自古以来被当作达成个人目标的手段。那么何谓教育?教育可以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教育发展到一定社会阶段的产物,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学校教育。不管是广义的教育还是狭义的教育,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首先,教育让我们能够“成为”人,即教育教会我们能在这个社会上存活下来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的本领。不是说单靠受精卵的完美分裂,母亲顺利的生产,有充足的食物提供我们所需的营养物质,我们就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教育提供我们在进行社会生活时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必要的生活常识。比如衣食住行,防病抗灾,生命教育等常识。这些都是人类在作为高级动物所必需的东西。如果鲁宾逊不了解这些基本知识,那么我相信他无法在孤岛生存活下来。在一些新闻或故事中,我们听说了狼人的存在。狼人在没有接受教育的基础上存活了下来,可是,“它”却不是以“人”的身份存活下来。 其次,教育让我们能够“作为”人,即教育给我们灌输了一些规范人行为社会法则。在满足的物质需求之后,作为人类,在精神上也要有一定标准,从家庭伦理到民族自信。作为人,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礼仪,道德,对社会目的,规范和行为一套标准体系,而教育,是让我们建立起这些认识的一个必需手段。比如,对于善待父母的认识并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将孝道融入教育中,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学校的系统化教育,或是社会宣扬,这样变成一个行为规范和标准,才被我们认识和接受。 再次,教育让我们能够成为“个人”,即教育可以让我为成为自己,过自己的生活。这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和个性特征等等。教育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兴趣爱好在哪里,依据这些兴趣爱好发挥我们的潜力,成为自己的特长。教育也可以为我们能力特长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条件和空间,在我们进入职场以后,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爱好,能力,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找到自己的世界,在自己的世界中发展。就好像我们现在是英语系师范专业的学生,可能有的人不是真的想要在毕业以后当老师,可是还是有人会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这个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学习到以后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所需要的东西。尽管在现实社会中,这一点有些理想化,但不能否认的是,教育是让我们之所以成为自己的一个必要条件。 最后,教育让我们能够成为社会中的人,即教育会传授我们怎样地与他人相处,怎样与社会相处。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我们懂得如何进行合适的着装打扮,怎样与他人相处和交流,如何处事,协调自己和他人,如何处理个人与团体的关系等等。人不能独立的生存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人都处在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关系网的中心位置。怎样处理这些关系,比如与父母亲人的关系,与朋友同事的关系,与学样工作单位的关系等是每个人的人生课堂中的必修课。这些方式方法在教育中并不是以系统的,条理分明的课本形式出现,毕竟实际的情况复杂多样且处于变化中,但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各种各样的例子,我们会面对各种情况,我们就可以将别人的经验与自己的总结结合起来,形成并完善自己的交际处事方式方法。如果在大学生活中,我们会学会怎样当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包括行为着装,怎样与同学老师交往,怎样与班级,院系交流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处理社会关系的一个很好的实践。 当然,不可避免的,教育在个人发展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作用。因为在目前的条件中,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还没有发展到一个十分完善的阶短,存在一些缺点,比如目前的教育太过保守,抑制个人的个性发展,教育内容及教育者知识水平的局限,像对生活方面的强调不

学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

学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 一直以来,我校坚持以育人根本、教学为中心、质量为生命,以常规管理为突破口,以素质教育为着眼点,强化管理、优化管理,使学校管理制度化、规化、科学化。现对我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学校基本情况 xx小学位于xxxx号,xx省道经过门前,交通方便。学校创办于xx 年,原名xxxx,由于行政管辖的变迁,80年代更名为xxxx,2007年更名为xxxx。学校校园占地面积8700多平方米,现有教学楼三幢,教学宿舍楼一幢,学校分为教学区、运动区和生活区,学校拥有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文化长廊等设施,三区分配合理,井然有序,环境优雅,是莘莘学子成长的摇篮。学校教学设备齐全,现有16个教学班级,体育室、音舞室、多媒体功能室、科学实验室、电脑室等共有12个功能室。学校拥有多媒体校园网,各个教学班级均安装有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师办公手提电脑40台,“三通两平台”工程逐步完善,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让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更加轻松活跃。学校现有学生一千多人,学区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100%。教师40人,教师学历达标率达100%,其中本科学历的有16人,大专学历24人。近年来,学校在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带领下,全体教师具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锐意进取,乐于奉献。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情况 (一)普及程度 1、适龄儿童入学率均达100%,巩固率为100% 。 2、学校共有16个教学班级,在校学生数1004人。平均班级人数62人。 (二)师资水平 (1)学校设有校长1人,副校长2人,近五年均参加过继续教育,合格率为100%。 (2)本学年专任教师40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 (3)学校有党支部、校长办公室、教导处、总务处、少先队部、工会等组织机构,下设有安全、卫生、后勤、信息技术、图书等专项管理机构,层层落实管理责任,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向上,开拓创新。 (三)办学条件 (1)学校占地面积平方米,生均平方米,校舍面积平方米,生均平方米。现学校有三幢教学楼和一幢教师宿舍楼,构成了校园主建筑群。体育活动用地达平方米,有足够的师生活动场地和体育设施,标准篮球场一个,200米环形跑道田径运动场一个。教学楼和校门、运动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

2-2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个体发展在内容上包括身体和心理两大方面。 人为什么要受教育? 人受教育的可能性:1、人具有可塑性,人有复杂的神经系统和可塑的人脑功能,人脑具有特殊的言语功能。2、人的身心具有巨大潜能。 人受教育的必要性:1、人的社会化需要教育,从而保存和传递人类社会实践经验。2、人的自身发展需要教育,从而克服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适应社会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国外有弗洛伊德、威尔逊、戈塞尔等。2、外铄论,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代表人物有荀子、洛克、华生。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和源泉。 人性本善论强调教育的作用就是顺其自然,人性本恶论认为教育的主要意义是对人性恶的矫正、改造与控制。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规律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 遗传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生物因素。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有:(1)、遗传从生物可能性上决定着人的身心发展。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2)、遗传不能最终决定个体发展的方向、内容和水平。遗传因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但不是决定力量。我们既不能否认遗传的作用,也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过分夸大遗传作用的“遗传决定论”是错误的。(3)、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遗传素质的成熟水平制约着个体身心的发展水平;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个体的身心发展差异。(4)、遗传素质本身虽不能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予以改变,但它具有很大可塑性。我们要充分发挥遗传素质所提供的发展潜力。 2、环境 环境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环境”是对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全部外部因素的总称。对人的发展来说,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同时,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是更为直接的重要因素。但环境影响具有自发性、偶然性和选择性,不能最终决定人的发展。 3、教育 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是,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首先,应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其次,要激发儿童发展的内部动力,调动儿童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教育必须沟通家庭与社会的联系。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影响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错误观点: 1、“遗传决定论”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由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儿童的智力和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被决定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能延迟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而不能改变它。“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是错误的观点。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含答案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 A)。 A.生理活动B.心理活动C.认识活动D.实践活动 2.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C.)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3.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D)。 A.现实性B.必然性C.方向性D.可能性 4.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D)的特点。 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 5.与学生主体性内涵不一致的特点是( B)。 A.自主性B.长期性C.主动性D.创造性 6.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C)。 A.遗传素质B.家庭环境C.学校教育D.社会人文地理条件 7.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该观点属于( A)。 A.内发论B.外铄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D.白板说 8.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是( C)。 A.荀子B.孔子C.孟子D.老子 9.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 B)。 A.内发论B.外铄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D.平衡论 10.主张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因素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属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D)观点。 A.内发论B.白板说C.外铄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1.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D)。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12.从群体的角度看男女性别的差异;从个体角度看发展水平的差异,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A)。 A.个别差异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13.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D)。 A.遗传B.成熟C.环境D.个体主观能动性 14.“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出现在人生的( B)。 A.儿童期B.少年期C.青年期D.幼儿期 15.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 B)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A.儿童期B.少年期C.青年期D.幼儿期 16.在历史上持“遗传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 C)。 A.洛克B.华生C.柏拉图D.施泰伦 17.在历史上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 D)。 A.柏拉图和霍尔B.柏拉图和华生C.霍尔和洛克D.洛克和华生 18.环境决定论认为,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 C)。 A.遗传因素B.社会环境 C.教育活动D.自然环境 19.人对环境影响的接受过程是( B)。 A.积极的过程B.能动的过程C.被动的过程D.主动的过程 20.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 D)。 A.遗传因素B.环境因素C.教育活动D.个体因素 21.人的身心发展速度在其整个发展进程中,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发展的状态,这体现的是身心发展的( C)。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 22.人的身心发展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D) A.主观性 B.普遍性 C.基础性 D.能动性 23.“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A)因素对发展的影响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主观努力 24.美国行为主义者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到:“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

第三节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现实生活中的人,既是社会的人,又是个体的人。人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为个体的社会化,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表现为个性,满足一个人成为自己、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个人的需要。因此,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就表现为教育对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的促进作用。为实现教育的这一功能,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个体从自然生物体到社会活动主体的变化,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对人类社会而言,社会化使社会能够在社会学和生物学意义上进行繁殖,从而确保它世代延续下去。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人的行为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思想意识是支配人行为的内在力量。意识虽然为个人所具有,但它不是个体思维的产物,而是社会价值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教育代表一定社会的要求,传播社会中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受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学生就易于形成与主流社会文化要求一致的思想意识,从而认可并自觉维持现存社会的种种关系。而且,由于教育所传播的文化价值观念的系统性和深刻性,还由于教育活动组织的计划性和严密性、教育形式的活泼性和多样性,就易于使学生接受这种价值观念,并形成完整的思想观念体系。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人的行为要符合所属群体或社会的要求,这个要求就是社会规范。教育通过社会规范的传递,使人们认识社会规范的意义和内容,认识到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从而规范人的行为,防止个体行为偏离社会的轨道。在日常生活中,教育还具有生活指导的功能,它授予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需的知识技能,如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帮助人们学会协调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使人们首先学会生活,适应生活。3、教育培养个体职业意识和角色。职业是社会化的集中体现。人生活在社会中,要以一定的职业为生,这就决定了为就业和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必须能够促进个体的职业化。对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而言,培养人的职业角色意识和技能

学校教育与发展

学校的产生 摘要:学校特色是丰富多采的,它的形成过程也是纷繁复杂、艰难曲折的。人并不为需要来到人世间,但来到了人世间就会有需要。要生存、要发展,这是人来到人世间基本的也是唯一的出发点。科学研究考察证明,在动物的行为中,本能因素虽然起着主导作用,但也包含着经验及经验的传递。教育是一种生存的需要,而生存本身便是生物的本能规定,所以学校的产生是必然的,是一种历史需要。 关键词:学校起源;产生条件;早期学校机构 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如果从幼儿园开始算的话,我已经在学校呆了16个年头了,到目前为止,人生一大半的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但直到选了学校教育发展这门课,我才发现我虽然在学校里长大,却是从来没有真正的去想过“什么是学校”这个问题。 学校一词的英文义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的组织机构”。而在我国,清代末年开始兴办近代教育,当时称为“学堂”。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新学制,“学堂”改称“学校”。以上只是辞书上的文字概念,细细追寻起来,“学校”一词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在拉丁文中原意是“闲暇”。正所谓“闲暇出智慧”,我想原先“学校”就是师生共度一段优雅、悠闲时光的地方。 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一直以为学校是在孔子那个年代产生的,或者就认为是孔子创办的,这其实都是我们没有去好好了解过历史而造成的误区。真实情况是,学校早已存在,而且就世界范围来说,学校究竟最初产生在何年何处,至今尚无定论。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三:其一是说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青年之家”,是社会教育机构的胚胎形式。前苏联教育史家沙巴也娃曾依据人类学、考古学的材料,推断在菲得利岛上的原始居民中,未成年的男孩住在单独的房舍里;一些部落的少年达到一定年龄(通常为7-9岁)就与成年人分开居住。人们称此机构为“青年之家”。随着原始社会末期分裂为对立的阶级,“青年之家”也分化为两种:一种是为普通人设立的;另一种是为特权者设立的。后者成为学校的萌芽,发展为阶级社会的学校。 其二是说公元前3500年两河域马里城的学校遗址是人类最早的学校。根据20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的发掘,人们推断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的幼发拉底河流域,距巴比伦不远的地方已经有了学校。当时发现在公元前2100年以前建立的马里城中存在着伊丝达女神的庙宇和有大量楔形文字公文档案的宫殿的遗址。法国考古学家帕拉发现,在富丽堂皇的宫殿中138个房间里有两座大厅,其中一座有长凳六排,每排可坐1-4人。在这里,他们还发现有粘土制作的墨水瓶和刻上楔形文字的小粘土板。在邻近几间较小的房间里,还发现有三排长凳和火烧了的天花板木梁的遗迹。从种种迹象看来,可以知道这是当时马里城一个教授楔形文字的学校。 其三是为学界大多数人们公认的,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宫廷学校可能是人类最初的学校。因为埃及考古发现的“纸草”文书,证明当时已有了学校教育。 为什么会出现学校?首先这跟生产力的发展密不可分,在奴隶制社会中,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社会的分工提供了最主要的条件,社会的分工又进一步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达到一定条件,导致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分离。然后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借助于国家机器对被统治的奴隶阶级进行管理,镇压他们的反抗,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以巩固其经济基础和社会秩序,而要做到这一切,需要有自己的各种国家机关和力量,如政府、军队、监狱等等,也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同时,也就需要论证这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合

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育活动的内容结构决定的,如师资水平、课程的设置及内容的新旧、教育物质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及其运用,都构成影响个体发展方向及其水平的重要因素。教育的个体功能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所以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教育的固有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地表现在教育能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各种思想观念,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活得社会生活必需的只是、机能和行为要求,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 个体的社会化是非常有必要的。人不可能孤立存在在这个社会上,社会化是其生存和参与正常社会生活的必要途径。“狼孩”“熊孩”以及在被隔离情况下长大的孩子就是因为脱离人的生活环境而不能有人的思维、意识、行为方式。这充分说明了社会化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社会化的内容大致说来包括四个方面:学习生活技能、内化社会文化、形成社会性的发展目标以及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场和下自己所处的角色,自觉按照角色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办事。这里的规范主要是指在法律以及道德上的。 而个体社会化的场所就是学校,途径就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从思想意识、行为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并且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人是社会性和个性的矛盾统一体,人的发展过程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对立统一的过程。人与人之间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相同的一面表现为人的社会性,社会性反映的是人对社会的适应,是社会化的结果;不同的一面表现为人的个性,个性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它就是个体个性化的结果。 生命的独特性为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提供了潜在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必然能够培养出个性化的人。众所周知,整齐划一的教育五一是扼杀个性的元凶。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必须以生命独特性为基础,为个性的发展创造条件。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为它们提供选修课程,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或因材施教的方式,鼓励他们创新和个性张扬,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提供广阔空间,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并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同时又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前面提到过,人是社会性和个性的矛盾统一体。教育无论是促进个体个性化,还是促进个体社会化,都不能割裂二者关系,必须以二者的统一为基点。一方面,个性化必须建立在社会化的基础上,缺乏社会化的个性只能是原始的自然性而不是个性;另一方面,只有以丰富的个性为基础的社会化,才是民主社会的社会化,才是健全意义上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性和个性的统一,决定了教育必须在促进二者统一的基础上平衡二者的关系。 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教育的直接结果是个体的发展,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生活,并通过个体生活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对个体生活的两大功能是:谋生和享用。 (1)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是指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为他们谋生创造条件。是成“才”的的教育。而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成“人”的教育。教育的最终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概述 概述(易考单选) 影响因素和规律(易考单选,简答,论述,材料分析) 一人的发展 概念:全程,身心,积极地方向。 人的发展包括(易考选择,填空):身心发展,不仅包括身体发展还包括心理发展。填空题要填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所有人都希望向积极方向发展(易考判断)。 二发展动因: 1 实践主体论或二因素论或多因素论或辐合论。 2 内发论(遗传)代表人物记忆口诀,内有四尔董梦佛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机制)。高尔顿:能力由遗传得来 3 外铄论(环境):孟母三迁;代表人物记忆口诀,外出莫寻落花生第二节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本节易考察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学生发生变化要考虑哪个方面导致的,例如一个孩子刚上来梦想当科学家,后来只想当狗,谁偷走了他的梦想)。 教育与个体发展影响因素: 遗传(生理基础和物质前提)。 环境(仅仅外部作用)。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属于环境,因为太重要所以单列出来;有时候

简称为教育)。 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作用)。 一遗传作用(易考简答): 1 提供可能(内部可能)。生理前提(生下来就是盲人不能画画)。造成个体差异原因之一(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人)。 2 成熟制约(由格赛尔证明,易考选择)。错误观点遗传决定论———内发论相同。 二环境作用(易考简答): 提供可能(外部可能)。积极或消极影响(学区房使环境优越,山区环境差)。接受环境影响时是积极主动地(积极主动的可以替换为主观能动性),例如学生对环境影响的接受过程是能动的。 三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易考简答和多选) 学校教育特殊作用——独特功能:加速(小彩旗自学六年学不完小学课本)。即时和延时(当时的影响和后来的影响)。规范(老师教给红灯停)。开发(学校老师可以发掘学生潜能)。记忆口诀,速时开饭。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层次: 1 生理活动(主动积极地去做一些事情,是最基层的活动)。心理活动(小孩觉得谁长得美我要娶她)。社会实践活动(赚钱养家,最高层次)。考点(易考单选题):个体主观能动性一般是通过活动完成的。 2 个体主观能动性作用(易考简答题,填空题):潜在的可能状态(头脑中知道的,有可能去做了有可能没去),现实状态(已经去做了)

学校教育教学事业发展规划

朱王堡明德小学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2015-2020年)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理清学校办学思路,明确学校办学方向,加快学校发展步伐,创建文化特色校园。结合国家教育发展目标及省、州、县教育发展要求,根据学校办学现状,特拟定学校五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教育”的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政策及方针,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树特色、创品牌为核心,“用文化的方式发展生命化教育”为切入点,坚持以法治校、以德管校,科研兴校,文化强校为宗旨,以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提高办学水平,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把学校办成学生成长的学园、家园和乐园。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校园新建,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内部管理,优化师资队伍,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文化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加强学校设施建设,用文化和环境育人,力争把我校办成“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教师素质优秀,教学质量优良,学生习惯良好,学生品质高尚”的先进学校。 2.具体目标:

(1)校园建设:积极争取资金,增加设施、设备,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创建“园林化校园”,创建人文环境,用文化熏陶人,用环境影响人。促进和谐校园发展,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把学校办成理想智慧的家园,成功愉悦的乐园,科学人文的花园,自主互动的学园。 (2)德育教育:“用文化的方式发展生命化教育”作为德育内容、德育活动的方向。充分整合社区、家庭、学校三者的德育资源,加强养成教育、品质教育、感恩教育等,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内化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3)质量提升:实施“质量兴校工程”,强化教学质量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有效教学途径和方法,争取通过五年的努力,实现“教学特色鲜明、教学质量优良”的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爱学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和环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建立起自信,个性、爱好和特长都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 (4)科研强校:以新课程改革为动力,以教育科研研究为抓手,走主课题统摄下的小课题研究的道路,重点做好科研课题的申报、研究工作,整体推进各级科研、教研课题的研究进程。加快校园文化建设的创建,加大科研活动力度,提炼具有特色的科研成果。形成明显的学校教育特色,促进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

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

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 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经济发展, 教育的最直接功能是影响政治发展, 教育的最深远功能是影响文化的发展。 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 我国的基本国策是指计划生育、环境保护、耕地保护、科教兴国和对外开放。 人的发展,是从“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变。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现在奥运会的创始人是法国人顾拜旦。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点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 从社会管理角度看,政党组织是社会组织中规模最大、管理范围最宽的一种组织类型。 德育过程是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但德育过程不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B项说法错误;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而不是教学方法,D项错误。 个人活动是课外和校外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而且是一种基本的活动形式。 人的身心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制约,概括起来主要有遗传、环境和教育。具体来说,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家庭、学校、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 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规律的认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它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 学校的治理要素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在这些要素中,人、财、物和时间是基本要素。 响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讲,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即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因素 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公务员处分的种类为:(一)警告;(二)记过;(三)记大过;(四)降级;(五)撤职;(六)开除。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74题按照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由1000美元达到3000美元。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它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稳定与发展似乎成了两难选择。有人认为,为了确保稳定,就要限制发展。请结合材料,分析说明这一观点。 试题解析: (1)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互相促进、互相统一、不可分割。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基础。 (2)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各方面的重大关系,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在改革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与新矛盾,最终要靠深化改革和继续发展来解决,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离开了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能实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 试题解析: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这是因为:第一,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是政治原则,但它又是伦理原则。作为伦理原则,为人民服务具有普遍意义。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每一个社会公民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就要努力为人民服务。在人类文明发展中,道德是决定精神文明发展方向和性质的关键因素,也是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关系,并将二者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重要机制。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第二,坚持为人民服务,是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先决条件。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表现,也是建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的概念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 *三、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发展 *是指事物或物质连续不断的有规律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是变化,但是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向上的变化才是发展。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及作用 *内在因素:遗传素质 主观努力 *遗传素质: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解剖生理特点,如有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生理解剖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的过程及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4.遗传素质的可塑性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发展总是要以从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否则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 * 若有缺陷,人的身心就会受到影响 *人的遗传素质是逐步成熟的。

*成熟是指个体的器官由于生长发育到一定程度,其机能达到可以发挥某种功用的程度。 *“三翻、六坐、八爬” *实验过程: *选取一对满48周的同卵双生子为被试,其中之一先作每天40分钟的爬梯训练,共6周。 * 然后,测量两个孩子爬5级楼梯所需要时间。 *结果:受训儿26秒,未受训儿45秒完成爬楼梯的任务。 *然后从第七周开始,对未受训儿进行为期两周的相同的爬梯训练。 *结果:未受训儿只用了10秒钟就完成了爬梯任务。超过了受训儿的爬梯水平。 *实验结论 成熟势力说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的发展 4.遗传素质的可塑性 Ps:遗传决定论 * 所谓“遗传决定论”即认为人的遗传基因决定一切,不论后天的生活条件如何变化,社会制度怎样不同,教育上采取什

个体差异发展教育与实践研究

个体差异发展教育与实践研究 面临的问题: 1、现行班级教育中学生群体发展与学生个体发展的失衡 班级群体教育是现行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班级授课,存在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抑制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个体发展的现象。而学生个体在思想情感、个性心理、意志品质、特长爱好、现实需求、潜能发展等等方面越来越凸现的差异性,时时向我们侧重共性的教育教学管理提出挑战。如何解决班级教育中既关注群体发展,更关注个体发展的问题呢? 2、个体发展过程中教育消费与教育服务的失衡 民办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个体教育消费与群体教育服务。现在这代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个体的成功与失败,对一个家庭而言是100%,家长对学校教育和孩子的成功期望值很高。对一所学校而言,难道就可以把个体的成功与失败仅看着班级的1/48或学校的1/2000吗?我们要办富有涵、富有特色、适合孩子发展的学校,不能只讲教育的群体服务而忽视教育的个体服务。那么,如何解决在提供教育群体服务的基础上,多面开展教育个体服务,把教育的力量直落到每个个体,促进个体各方面和谐发展呢? 实施个体差异发展教育的措施 1、走进个体心灵,关怀心灵成长 教育教学工作,教师面对的、心中所系的总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个体,而不是抽象的学生概念。要对个体进行有效教育,首先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了解个体。 我们走进学生的生活,参与学生的生活,弯下腰来观察学生的表情,要蹲下身去倾听学生的心声,用智慧敏感学生的需求。 从领导到教师、从前勤到后勤、从大事到小事,实行与学生对话制,定期进行学生情意反馈。 对青少年偶尔或经常出问题犯错误的现象,教师的责任在于抓住情境和有利时机,与学生沟通,还思考权、表白权、问题解决权给学生,引导他们自析、自省、自救,进行自我矫治。 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去感受个体的喜怒哀乐,把脉心世界,掌握思想动态,了解情感倾向,教会学生正确对待自己所面临的一切,轻松、快乐、幸福给学生。 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灵关怀,营造人文环境,真正围绕培养“有信仰的人”、培养“有真性情的人”、培养“有责任感的人”、培养“成功的人”而展开。 推广案例分析和教育教学故事研究。 建立个别学生跟踪、了解、帮扶制度(每位教师2至5人),组织学生信息通报会、教育教学故事交流会、个别学生表现会诊、学生评语传阅、生生结对子等活动,以更多更准的掌握个体信息,整合各方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力量,优化针对个体的教育教学策略,为个体展示才华、锻炼能力、弥补弱势智能、全面和谐发展而设计、组织、开展相应的活动。 2、指导个体身心自我修养,形成健全人格 学生不只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更是主宰自我发展的主体。成长过程中,个体要面临很多困惑。但别人只能指点和给一些帮助,自己要完成选择、斗争、成长过程。无数事实已经证明:个体自育,自我修养,是促进和实现个体发展的最终途径。 我们通过填写《中学生身心自我修炼表》、个体自我约束力训练、讲成长故事、自传写作、《我的童年》系列作文、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学生管理学生的效力、在班级成立学生心理协会、发挥群体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监督作用等等形式,把有形的教育活动转化为无形的自我修养。既充分发挥个体的主体作用,又提高班级授课制下对个体教育的效率。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核心

附件1: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总体框架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学院发展的核心,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利于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保障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总体构架

以上五大体系的构建,在目标设计、组织保障、监控措施、反馈调控之间形成一个闭环,通过内部的协调和外部的沟通,促进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在现有的办学条件下达到最佳的状态。 二、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体系通过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设计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科学制订并严格执行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指导性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必须保证培养方案的前瞻性和稳定性;要加强对培养方案制订过程的监控,深入调研、周密论证,从源头上保证

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培养方案一经确定,必须认真组织实施,严格执行;确需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的,应按规范程序递交申请进行审批。 (二)大力推进专业建设与调整,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学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自身实际,科学制订专业发展规划,完善整体教学改革方案,优化专业设置,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学院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要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新专业的办学水平。 (三)制订规范的课程标准。根据专业特点,注重教学内容更新和知识的全面系统,科学制订各专业课程标准,按照标准开展教学,严格规范教学行为。 (四)强化教材建设与管理。教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学院做好教材管理工作,规范教材选用程序,提高教材的使用质量与效益;通过特色教材建设立项、联合编写教材等方式,积极推进教材建设工作。 (五)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与选聘。严格按照本科教学工作的相关要求,加大任课教师资格审核、监督力度,规范教师聘任,鼓励高职称,骨干教师多授课,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六)严格课堂教学要求,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根据《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上课规范》督促教师上好每一堂课。教师应根据大纲和进度计划在课前认真备课并精心设计教案;上课预备铃响前到达教室或上课地点候课,准时上课;上课开始和下课结束请学生起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第三节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现实生活中的人,既是社会的人,又是个体的人。人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为个体的社会化,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表现为个性,满足一个人成为自己、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个人的需要。因此,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就表现为教育对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的促进作用。为实现教育的这一功能,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 个体从自然生物体到社会活动主体的变化,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对人类社会而言,社会化使社会能够在社会学和生物学意义上进行繁殖,从而确保它世代延续下去。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人的行为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思想意识是支配人行为的内在力量。意识虽然为个人所具有,但它不是个体思维的产物,而是社会价值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教育代表一定社会的要求,传播社会中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受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学生就易于形成与主流社会文化要求一致的思想意识,从而认可并自觉维持现存社会的种种关系。而且,由于教育所传播的文化价值观念的系统性和深刻性,还由于教育活动组织的计划性和严密性、教育形式的活泼性和多样性,就易于使学生接受这种价值观念,并形成完整的思想观念体系。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人的行为要符合所属群体或社会的要求,这个要求就是社会规范。教育通过社会规范的传递,使人们认识社会规范的意义和内容,认识到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从而规范人的行为,防止个体行为偏离社会的轨道。在日常生活中,教育还具有生活指导的功能,它授予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需的知识技能,如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帮助人们学会协调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使人们首先学会生活,适应生活。 3、教育培养个体职业意识和角色。职业是社会化的集中体现。人生活在社会中,要以一定的职业为生,这就决定了为就业和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必须能够促进个体的职业化。对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而言,培养人的职业角色意识和技能是其核心要求。基础教育作为一种全面的素质教育,也负有职业指导和职业定向的重要职责,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结合社会的需要,确定自己的未来理想,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 个性是人们在生理、心理、社会性等诸方面的一系列稳定特点的综合,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个性化是一个尊重差异性的求异过程,它反映的不是对社会的适应,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变革和创造,因而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形成。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人的主体性表现。主体意识是人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自觉意识,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

[全]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 一、人的发展的内涵 (一)人的发展 个人身心发展: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生理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机体的正常发育,即指身体的结构形态(包括各系统、各器官)的健全发展;另一方面指体质的增强,即指生理机能的增强,包括各器官系统生理机能增强。 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意向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内发论者忽略了外在因素对人的影响,忽略了环境、人的能动性以及教育等的作用。

(1)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2)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3)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4)心理学家格塞尔则通过双生子爬梯实验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他认为,人的发展受基因决定的特定的顺序支配,完成了一定顺序后机体达到成熟,教育要想通过外部训练抢在成熟的时间表前面形成某种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的。 (5)霍尔提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2.外铄论。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强调教育的价值,对教育的作用持乐观的态度,关注的重点是学习。(1)墨子的“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2)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持外铄论的观点,他认为:“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最新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发展规划

夹竹园小学2017年教育信息化建设及装备改造发展规划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指导 思想和省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要求,打造数字化学校,以信息化促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推进我校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努力实现我校办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 一、总体目标 通过校园网的设施建设和教育应用功能的开发,构建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办公 为一体的数字化教育环境,最终实现学校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二、具体任务与推进计划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化装备水平 1、教师逐步配备电脑,无线AP接入100mb光纤上网,实现教学与办公的高速。 2、校园网建设:2018年完成 (1)基础建设信息化:科学设计、合理布局我校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一个功能比较完 善的含网络通讯系统、信息服务系统、教育管理系统为一体的信息化通用校园教育平台。(2)资源建设数字化: 1)充分发挥校园网优化教育信息流通功能,逐步将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反馈练习、课后辅导,学生个别化学习,在线考试等教学环节包容进来,形成大容量、开放式学习环境。 2)发展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库藏,以文件目录方式和数据库存储方式对资源进行管理 和操作,以便信息储存,师生快速查询、访问、下载。 3)优化组合学校现有教育资源,融视频、网络、多媒体等多种方式为一体,为师生 提供多种类,多形式、多规格和多层次的教育教学服务。 (3)管理系统自动化。依托移动教育办公平台,逐步实现对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 评价实行全方位的计算机管理。其中包括学校的校务、教务、总务的管理,教职员工、学 生的身份信息、工作学习记录、评价信息等档案、学藉、学业管理。 (4)网站建设多元化。 1)不断扩充学校网站的容量,提高网站层次,充分体现学校形象的展示功能、教育资源的集成功能、师生个性特长发展的舞台功能、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功能。 2)建立班级主页,展现班集体学习、活动风采。 3)开辟骨干教师个人主页,展现教师教育教学特色,实现资源和成果共享,开展网 上多项交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