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我国语文教材编选的课程价值取向_从_鲁迅作品大撤退_谈起_戴少刚

论我国语文教材编选的课程价值取向_从_鲁迅作品大撤退_谈起_戴少刚

论我国语文教材编选的课程价值取向_从_鲁迅作品大撤退_谈起_戴少刚
论我国语文教材编选的课程价值取向_从_鲁迅作品大撤退_谈起_戴少刚

与鲁迅相遇阅读答案材料概括分析题

与鲁迅相遇阅读答案材料概括分析题 与鲁迅相遇阅读答案材料概括分析题 程振兴 与鲁迅相遇,是与我的学生———中国当代80后、90后青年的相遇。 年过三旬的我,“身内的青春”已经逝去,“身外 的青春”固在。是鲁迅,让我与世上的青年,保持着精 神的联系。当代中国,社会病象依然存在,“潜规则” 有时超越“显规则”,阻碍青年上升的通道。青年感慨“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但如何才能强大? 时至今日,鲁迅式的“铁屋中的呐喊”,早已打破 黑夜的沉寂,并已穿透“无声的中国”。国人不再沉默,他们竞相追逐着“中国好声音”。然而,娱乐界的“中 国好声音”,绝非鲁迅式的“真的恶声”。 青年需要一个真正的、精神上的父亲。“俯首甘为 孺子牛”的鲁迅,是在“大时代”里,一个肩住了黑暗 的闸门,放青年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的父亲的形象。今天的青年,遭遇的 是一个“小时代”。他们或许有一个“小爸爸”,但 “小爸爸”并非真正的父亲。青年们需要一个精神上的 父亲,一个勇敢无畏的父亲,唯有鲁迅能当此重任。鲁 迅告诉青年,要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

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小时代”!作为一个旷代的全智者,铁屋中的鲁迅,早已洞彻了人心的隐 秘与幽微: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即便如此,他依然选择了倔强地反抗,反抗绝望。 于是,在遥远的南中国,一所最偏远的大学校园里,70后的我,向一群80后、90后的青年开讲鲁迅。因为鲁迅,我们相遇,见证精神生命的延续。 (选自《中华读书报》2013年12月4日) 24.鲁迅式的“铁屋中的呐喊”与国人追逐的“中 国好声音”有何不同?(4分) 25.作者为什么说今天的青年遭遇的是一个“小时代”?(5分) 26.你是如何看待作者向80后、90后青年开讲鲁迅这一做法的?(6分) 与鲁迅相遇阅读答案 24.(4分)前者志在打破黑夜的沉寂,唤起国人的 清醒;后者以娱乐至上,不具有历史的使命感。 评分建议:每点2分。 25.(5分)青年人缺少精神上的引领;潜规则等社会病象阻碍着青年上升的通道;国人追逐的时代之音,

鲁迅作品教学 文献综述

“鲁迅作品与语文教材”的文献综述 聊城大学文学院2013级教育硕士王伟 新课程改革之后,在一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语文教材开始多元化,各地编写的语文教材在选文上的自主性加大,鲁迅的“进”与“出”就成了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一些人很偏激地认为应该把鲁迅“请出”语文教材,这是因为他们自身肤浅地误读了鲁迅。一些人很坚决地主张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霸主”地位,这是因为他们对鲁迅精神的深刻理解与膜拜。我觉得应该理性地去看待这个问题。在超星发现和中国知网上学习了2001年至2013年的有关“鲁迅作品与语文教材”方面的论文,按照“篇名”“核心期刊”“精确”的标准检索,分别检索到实际相关的论文970篇和23篇,下载了87篇,选取了我个人认为有代表性的论文12篇,作者包括专家学者教授、教育部门领导、一线教师,目的是既能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论研究的前沿,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可取之处、需要整改之处、有待商讨之处,以做到把有关语文课程标准理论与实践放在一起来进行学习,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通过学习,我从三个方面为2001年至2013年有关“鲁迅作品与语文教材”做一下文献综述。敬请老师的批评指正!老师,您的一个字也许就是开启我封闭落后心灵的一把钥匙,也许就是照亮我前行的一盏灯烛。所以,我更愿意接受您的批评…… 一、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的变迁 代表性文章有王平.邓越的《鲁迅作品在中语文课本中的变迁》,尹奇岭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存续”与“删减”之争》,温儒敏的《语文课并没有“鲁迅大撤退”》。 (一)《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变迁》 开篇对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做了高度的评价和概括。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对问题进行阐释。 1.选文变迁是教育思想和价值观。这一部分剖析了鲁迅语文教材作品在每一个时期的变化,详尽有序。即民国:推广白话文的先锋——建国初:民族新文化的风向标——“文革”:被神圣化的政治工具——改革开放:“人间鲁迅”形象的还原——新世纪:多元化语境的回归。一语中的,恰切到位,把鲁迅作品在语文教科书中的作用、地位完整地展现于此。这一过程也就是“神化的鲁迅”到“本色的鲁迅”的过渡,从过度关注人的社会性到关注个体生命本身的存在。这个过程注定是曲折的,尽管是曲折的,毕竟我们认识到了。 2.文章重点解读的是第五个时期,即新世纪:多元化语境的回归。文章引用了人教版新课程高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温儒敏教授发表文章中的话作了说明:“总课量少了,课文总篇数也相应要减少。就是说,鲁迅篇目在必修课中的减少,是由于课程结构变化与整个课时减少决定的。”从编者的角度再次阐述鲁迅作品经受了历史的考验,依然屹立于语文教材之中,先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已深深扎根于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心中,成为经典。在这里,文章严肃地指出了鲁迅作品不能被语文教材删除的根本原因:“鲁迅所思考过、焦虑过的问题,也正如一个个幽灵,依然徘徊在新世纪的天空。虽然‘匡正时弊,重铸民魂’的传统不同程度被一些人漠视淡忘,但鲁迅精神不会过时也不会撤退,它早已融进了我们这个饱经沧桑的民族血脉,它所具有的意义生长点,使其历久弥新,随着时代的发展,真正成为中国人的脊梁。” (二)尹奇岭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存续”与“删减”之争》

鲁迅经典文集 读后感

在这个炎热的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很有感触的书,这本书是文学家鲁迅写的,名字叫《鲁迅经典文集》,其中的几篇文章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弱肉强食的严重行为,鲁迅是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在这本文集里面包括了许多鲁迅有名的作品,如: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朝花夕拾,经典杂文等等。 呐喊这部文章里,有一篇文章叫狂人日记,主人公狂人是一个疯言疯语的人,可是就是因为他的疯言疯语,才反应了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在这么一个恐怖的封建压迫,许多人毫不留情地扭曲了一条条灵魂;在仁义道德的面具下掩盖的是吃人的本质,在哪里还有纯白的灵魂?那是发自内心的狂呼,是发自内心的呐喊,可是,在那种人吃人的环境下,竟然没有人有勇气的发出那样的呐喊,狂人是幸运的,正是因为他是个疯子,所以他他摆脱了封建礼教对心灵的压迫,试问这种纯洁灵魂的人当时会有几个?只有疯子拥有这么纯洁的灵魂,历年来有多少人抹杀了有识之士,有多少人为了读四书五经竭尽了一生却一无所获,又有多少英雄折夭,在那个封建的社会里,所有人都成了封建的傀儡。 还有一篇是明天,这篇文章大概写的是一个叫单四嫂的人,她夫丧子幼,只能靠纺纱来维生,日出而作,日落而续。所以,只有她家的灯光是突兀的,其他的人早早就熄了灯,这样的一个情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人冷漠于扶弱,导致不忍视弱,一副老死不相往来的样子,真是叫人心够寒的,在文中有一些特别典型的例子,比如咸亨酒店的掌柜和食客们,他们更多地愿意把闲钱花在吃喝玩乐上,而对贫弱者的救助却不生一念。相反,他们还在贫弱者最悲痛欲绝的时候厚颜无耻地大加搜刮,在单四嫂给儿子办丧事的时候,他们不但不关心弱者,还一分不能差的收他们家的钱。他们那种冷漠的态度正是当时社会背景,让我感动的是单四嫂她对他儿子的爱,为了治好儿子的病,单四嫂子使尽浑身解数。求神、许愿、吃药方,到最后一个“压轴法子”——寄望于何医生。但宝儿还是免不了毕命的厄运。这也许是很严重的病,非医药所能挽救。但也不排除那些庸医用假方滥药,以至夭折。我想:如果当时社会风气再好一点,是否能挽救许多无辜人的生命。最后一篇是叫一件小事的文章,文章并不是很长感触却有很多,在故事中,车夫撞到了一个老女人,而老女人摔倒在地,“我”看了不以为然,而淳朴善良的车夫却冒着大雪跑到老女人的面前,毫不踌躇,“我”将自己与低贱卑微的的车夫相比,却觉得车夫如此伟大,而自己却十分渺小,我知道,当时的车夫身份是非常低位的。文化程度也不高,跟别提思想和内涵了。我忽然想到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那些豪华轿车车主、有钱有势的人渣将他人生命视作可以用臭铜钱等价交换的商品。那些人们凭借着几千上万的所谓名酒的酒劲,将座下高档的油门加速到让他们热血沸腾、让无辜百姓鲜血飞溅的速度,而闯了祸后,他们就会找人来顶罪,他们想到的不是赶紧叫救护车,不是想到生命的安危,而是想到上面有没有人来帮忙顶罪,这些人的眼里毫无王法。鲁迅先生如是说:社会有黑暗面,这是无可否认的,但它也有光明的一面,这些黑暗面当然也只是五彩社会中的小部分。爱和关怀总是无处不在,在生活中也有像车夫那么善良的人,这些人拥有高尚的品质,宽容的心态。 是的,这个社会上的热心群众很多。我们要做的,是更多的去谴责那些不道德的行为。让社会变得跟美好。

钱理群:中学时代怎样与鲁迅相遇

钱理群:中学时代怎样与鲁迅相遇钱理群:中学时代怎样与鲁迅相遇, 鲁迅是20世纪中国不可回避的文化思想遗产。但鲁迅自己说过: “我的文章,未有阅历的人实在不见得看得懂”,这说明不是所有鲁迅的作品都适合中学生读,必须有所选择。在我看来,鲁迅这样的经典作家的作品,是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让学生一次性读懂,完全理解的,而是要“有所懂,也有所不懂”。因为鲁迅作品是要终生读,而且是常读常新的,因此中学阶段读鲁迅,主要是懂得一个大意,能够有点了解,有点感悟,这就够了。而且我们对中学生的理解力、感悟力的估计常常是偏低的,特别是今天的孩子,他们的社会接触,以及他们的视野,比我们自己童年时要开阔得多,他们对问题的思考也远远比我们成年人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关键还是我们如何去引导。 引导中学生读鲁迅要抓两头,一是鲁迅思想与作品的实际与实质,一是中学生智力发育的特点与生命成长的内在欲求,力图在“相信鲁迅其人其文的魅力”与“相信中学生经过引导能够与鲁迅相通”这两个基本信念上,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 引导中学生读鲁迅,应该是一种与鲁迅相遇的“过程性”阅读——先“感受鲁迅”,再“阅读鲁迅”,又“研究鲁迅”,最后自己“言说鲁迅”,使中学生与鲁迅发生逐渐深入的关系。 感受鲁迅首先要面对一个现实:中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及其他途径,已经有了对鲁迅的“前理解”,这些理解有的有助于学生接近鲁迅,有的则使学生对鲁迅“望而生畏”,因而远离、甚至拒绝鲁迅。如何使中学生对鲁迅产生亲切感,愿意接近他,使“(老师)要我读(鲁迅)”变成“我(自己)要读”,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感受鲁迅,就是把鲁迅看作是和我们一样的“人”,寻找生命的共通点,并思

鲁迅经典名言100句承包你的素材库

鲁迅经典名言100句承包你的素材库 鲁迅先生的经典语录,用在你的作文里必定掷地有声! 001. 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两地书》一九二五年 002.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无声的中国》一九二七年 003. 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这个与那个》一九二六年 004. 中国人有一种矛盾思想,即是:要子孙生存,而自己也想活得长久,永远不死;及至知道没法可想,非死不可了,却希望自己的尸身永远不腐烂。——《老调子已经唱完》一九二七年 005. 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把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把东西偷完。——《谈所谓「大内档案」》一九二七年 006. 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中国语文的新生》一九三四年 007. 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经验》一九三三年 008. 我总觉得洋鬼子比中国人文明,货只管排,而那品性却很有可学的地方,这种敢于指摘自己国度的错误的,中国人就很少。——《两地书之廿九》一九二五年 009.中国人不疑自己的多疑。——《我要骗人》一九三六年 010. 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这个与那个》一九二六年 011. 我想,要中国得救,也不必添甚么东西进去,只要青年们将这两种性质的古传用法,反过来一用就够了;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时就如羊!——《忽然想到七》一九二五年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导学案1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词语 2、了解作者、传主及文体 3、阅读文章,概括有关鲁迅的生活点滴 4、感悟鲁迅平易温和的性格 学习重点:了解生活中的鲁迅 学习难点:感悟鲁迅平易温和的性格 学习过程: 一、基础梳理: 1、辨析字音: 混沌窘态脾气弄堂调羹贩卖腋下挟着 揩桌子校样阖眼踌躇荸荠茎干门闩抹煞 2、成语积累: 先入为主敬而远之 不以为然杯盘狼藉 有条不紊春风化雨 3、文学常识: (1)、鲁迅原名,字,其作品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 (2)、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被誉为,和吕碧城、石评梅、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其代表作是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3)、回忆录是的文体,其主要特征是。要将和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有血有肉,真实感人。 4、鲁迅名言: 横眉冷对千夫指,。 ,我以我血荐轩辕。 心事浩茫连广宇,。 ,寒凝大地发春华。 二、|探究交流。 1、按照下表的示例归纳每节的主要信息:(每小组阅读归纳三节)

节次时间或角度表现的性格或品质写作方法 1 鲁迅的笑明朗、爽快细节描写 2 鲁迅的步伐轻捷动作描写 3 品评衣着善解人意,知识丰富正侧结合 4 5 6 2、阅读课文后,请同学们说说鲁迅的“平和”体现在何处?(任举一例) 三、学生展示,教师总结。 四、课堂反馈。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弄堂(lòng)琐事(suǒ)蛊惑(gǔ)深恶痛绝(wù) B.搭讪(shàn)袅袅(niǎo)校样(jiào)间不容发(jiàn) C.揩油(xié)剥削(bō)阖眼(hé)有条不紊(wěn) D.衣裳(chǎng)解剖(pōu)踌躇(chóuchú)矢志不渝(yú)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筹划楷书影碟针砭 B. 筹码楷模间谍砭斥 C.绸缪谐音通谍贬谪 D.绸怅诙谐喋血贬低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他说张华的不是,李明口虽不言,心下却大不以为然。 B、若遇此等人,应敬而远之,以免杀身之祸。 C、鲁迅先生面对黑暗势力绝不退步,他以无所不为的精神坚持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D、鲁迅先生总是向反动统治者及其走狗文人展开毫不妥协的进攻,对进步青年却总是给予春风化雨的教诲。 4、下列关于鲁迅的一些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鲁迅经典作品欣赏之《孔乙己》全文

鲁迅经典作品欣赏之《孔乙己》全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鲁迅经典作品欣赏之《孔乙己》 全文阅读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

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我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下,羼水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

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

略说《鲁迅全集》的五种版本

略说《鲁迅全集》的五种版本 2005年11月30日在人民大会堂浙江厅举行了新版《鲁迅全集》首发式。这是《鲁迅全集》第五种版本。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前后五种版本的情况。第一种是1938年上海复社出版的二十卷本。复社是郑振铎、胡愈之这些文化人自己集资办起的一家小出版社,资金不多,要出版这样大的一部书很吃力。正好不久前出版了斯诺的《西行漫记》这本畅销书,赚了一笔钱。另一个办法,是由蔡元培、宋庆龄出面,向海内外人士募集纪念本订户。普及本每部定价才八元,而纪念本却是五十元(甲种)、一百元(乙种),集资不少,这书才得以印成。这书署名为“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实际是由许广平、郑振铎、王任叔定出方案,具体编校工作,是谢澹如、唐弢、柯灵等人做的。这部《全集》,收入了鲁迅自己编印的全部著译的单行本。他最后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及其“二集”,编成之后还没有来得及印行,这次也编入《全集》第六卷。这一卷中还有《且介亭杂文末编》,是他1936年的文集,由许广平编定的。在编辑意图上,本版《全集》还是尽量求全。散见于报刊上而未经作者编入单行本的文字,收集起来编为《集外集拾遗》收入第七卷,译文编为《译丛补》收入第十六卷。鲁迅辑校的古籍,已出版的《唐宋传奇集》和《小说旧闻钞》,还有早年木刻

印行的《会稽郡故书杂集》,加上曾经想要付印而没有成功的《嵇康集》和《古小说钩沉》,都收入了本版全集中。他所辑校的古籍当然远不止这五种。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的《鲁迅辑校古籍手稿》就有六大函四十九册六十二种。从这些手稿中可以看出,鲁迅所做的工作多少不一,有些不过是抄录,当时不都收入《全集》是适当的。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已经将这些另行整理为四厚册出版了。这部《全集》没有收入书信。这些散在收信人手中的书信,征集不易。直到1946年,许广平才将已征集到的855封书信编为《鲁迅书简》一书出版。这部《全集》也没有将完好保存在许广平手中的鲁迅日记编入。这就造成了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失。日寇占领上海期间,许广平一度被捕,抄家时这部日记也被抄走,发还的时候就少了1922年这一本。 除了缺少书信、日记这两大块之外,其他内容也并不完全,以致后来唐弢编了《鲁迅全集补遗》及其“续编”。编印这部《全集》时,人手少,时间紧,工作不够细致,编校工作中错误不少。后来孙用写了《鲁迅全集校勘记》和《鲁迅全集正误表》这两本专著。万事起头难。这是《鲁迅全集》的第一个版本,尽管错误缺点不少,但它在收集和传布鲁迅著作方面的巨大贡献是不能抹煞的。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这是鲁迅作品最权威的版本。这个版本在上海先后印过四次,1948年在大连解放区光华书店还根据这个版本翻印

鲁迅作品中的经典句子(20210305075209)

鲁迅作品中的经典句子 导读:本文是关于句子大全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当我失掉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鲁迅《朝花夕拾》 2、这是我积久才看出来的,但同时也如赫胥黎的论定”人类在宇宙间的位置"一般,自觉了我在这里的位置:不过是叭儿狗和油鸡之 间。一一鲁迅《伤逝》 3、就我现今所见的教孝的图说而言,古今颇有许多遇盗,遇虎, 遇火,遇风的孝子,那应付的方法,十之九十“哭”和“拜”。中国 的哭和拜,什么时候才完呢?一一鲁迅《朝花夕拾》 4、他先前怕孩子们比孩子们见老子还怕,总是低声下气的。近 来可也两样了,能说能闹,我们的大良们也很喜欢和他玩。一一鲁迅《彷徨》 5、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 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一一鲁迅《伤逝》 6、有人说:有些胜利者,愿意敌手如虎,如鹰,他才感得胜利 的欢喜;假使如羊,如小鸡,他便反觉得胜利的无聊。又有些胜利者,当克服一切之后,看见死的死了,降的降了,"臣诚惶诚恐死罪死罪",

他于是没有了敌人,没有了对手,没有了朋友,只有自己在上,一个, 孤零零,凄凉,寂寞,便反而感到了胜利的悲哀。鲁迅《阿Q 正传》 7、人说,讽刺和冷嘲只隔一张纸,我以为有趣和肉麻也一 样。――鲁迅《朝花夕拾》 8、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一一鲁迅《野草》 9、新的生路还很多,我必须跨进去,因为我还活着。但我还不知道怎样跨出那第一步。有时,仿佛看见那生路就像一条灰白的长蛇,自己蜿蜒地向我奔来,我等着,等着,看看临近,但忽然便消失在黑暗里了。一一鲁迅《伤逝》 10、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一一鲁迅《阿Q 正传》 11、她却是什么都记得:我的言辞,竟至于读熟了的一般,能够滔滔背诵;我的举动,就如有一张我所看不见的影片挂在眼下,叙述得如生,很细微,自然连那使我不愿再想的浅薄的电影的一闪。一一鲁迅《伤逝》 12、天空一碧如洗,灿烂的阳光正从密密的松针的缝隙间射下来,形成一束束粗粗细细的光柱,把飘荡着轻纱般薄雾的林荫照的通

鲁迅参考书目

鲁迅参考书目:(对鲁迅的研究,中国大陆、日本、欧美是重镇)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005 2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3李何林编.鲁迅论[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据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版重印 4李长之.鲁迅批判[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5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6钱理群.心灵的探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7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8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9唐弢.鲁迅的美学思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0乐黛云编.国外鲁迅研究论集(1960——1981)[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11北冈正子.《摩罗诗力说》材源考[M],北京师大出版社,1983 12、孙玉石.《野草》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3、郜元宝.鲁迅六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14、钱理群.话说周氏兄弟[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 15、林非、刘再复:《鲁迅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6、郑家建.《〈故事新编〉诗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5 17、鲁迅博物馆等选编.鲁迅回忆录(专著,上中下册;散篇,上中下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18、朱正:《一个人的呐喊:鲁迅1881-1936》,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19、曹聚仁.鲁迅评传[M],东方出版中心,2006 20、朱正、等.鲁迅史料考证[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1、伊藤虎丸.鲁迅与日本人——亚洲的近代与个的思想[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2、丸尾常喜.人与鬼的纠葛,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23、程麻.鲁迅留学日本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24、林贤治.鲁迅的最后10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鲁迅著作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从《鲁迅小说集》中看鲁迅_初中作文

从《鲁迅小说集》中看鲁迅 本文是关于初中作文的从《鲁迅小说集》中看鲁迅,感谢您的阅读! 读罢鲁迅先生的文章,会被其深邃的思想所征服,心目中先生的形象时常浮现,挥之不去。的确,从小到大,学的最多的便是鲁迅的文章,开始也总觉得很难读懂,但随着年龄的增大,思想的日趋成熟,重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后,我便开始喜欢先生的文章了。 高尔基曾说过:“文学就是人学。”一切文学作品都是以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反映的。鲁迅作品的成功不仅建立在生动的人物的塑造上,尽管孔乙己的迂腐,华老栓的麻木,阿Q的落后……这些形象的完美塑造,已让我们领悟到了一代大师那饱满的笔墨和深邃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他那无畏的气概和对正义,对光明的追求,充斥于字里行间,让人肃然起敬。犀利的笔墨剥落了封建旧制虚伪的外表,让丑恶无容身之处,无愧于“刺向敌人的匕首和投枪”的称号。其中的含蓄与深沉正是作者成熟的思想与精辟独到的见解的表现,从中不难看出先生的执着与人格的伟大。哪怕风雨如晦,哪怕血荐轩辕,先生都义无反顾,走自己的路。 从此,便有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先生借狂人之口首先道破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全篇无不透出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就是吃人。先生敏锐的艺术感染力和强烈的战斗呐喊,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泰戈尔说过:“如果你俩在黑暗中看不见脚下的路,就把你的肋骨拆下一根来当火把点燃,照着自己向前走吧!”鲁迅也是这样的,他在敌人的监视下燃烧

自己,无论是上刀山、下火海,他始终在为祖国命运、人类出路进行着哲人式的思考。 从发人深省的《狂人日记》,到错综复杂的《风波》,再到浓重阴冷的《药》,无一不反映出鲁迅先生心中的呐喊,表现了先生惊人的精神震撼力。 对于先生的钦佩还在于他的骨气,对封建社会的不满,能用手中的笔来书写,对判国贼等人的讽刺,更是“骂”出了中国人的愤慨,“骂”得淋漓尽致,“骂”得实在精彩! 正是这些风行不衰的文章,鲁迅先生的形象也时刻鼓舞我们,既然是华夏儿女,既然是热血青年,就应当知恩报效,只有有了这样的雄心,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才会走得越加坚实,越加富有信心!

鲁迅经典散文摘抄

鲁迅经典散文摘抄 导读:本文是关于句子大全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 2、明言着轻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的轻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3、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4、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5、人们因为能忘却,所以自己能渐渐地脱离了受过的苦痛,也因为能忘却,所以往往照样地再犯前人的错误。 6、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我想这鞭子总要来,好坏是别一问题,然而总要打到的。但是从那里来,怎么地来,我也是不能确切地知道。 7、但他突然觉到了:这岂不是去杀头么?他一急,两眼发黑,耳朵里〔口皇〕的一声,似乎发昏了。然而他又没有全发昏,有时虽然着急,有时却也泰然;他意思之间,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 8、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

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9、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解除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 10、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11、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12、而忽而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 13、战士死了的时候,苍蝇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撮,营营地叫,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己经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他们的安全,远在战士之上。的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14、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15、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16、幼稚对于老成,有如孩子对于老人,决没有什么耻辱;作

浅谈初中鲁迅作品的教学

浅谈初中鲁迅作品的教学 发表时间:2011-10-21T15:06:39.127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语文专页)》2011年第1期供稿作者:王静[导读] 任何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知识的学习,中学鲁迅作品的学习也不例外。涿州市清凉寺中学王静 鲁迅的作品中充满了坚韧的战斗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对于中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感悟,把握鲁迅精神,与文化大师进行对话,是充盈学生精神世界的文化大餐之一,有助于学生养成真挚的充满人性的品格。对于当下的中学生语文学习来说,鲁迅作品有利于学生阅读、反思,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和艺术品味的涵养;对未来的发展来说,学生能通过鲁迅作品了解历史、社会和人生,感受社会的变化和语言的声音。 初中语文课本共收录了鲁迅的9篇文章:其中有两篇选自《野草》(《风筝》《雪》),三篇选自《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三篇选自《呐喊》(《社戏》《故乡》《孔乙己》),一篇选自《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其中阅读课文(除了文言文、诗歌、写作之外的课文)总数为108篇,鲁迅作品约占7%。从这个比例来看,鲁迅作品可算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头戏,直接影响着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从作品的体裁上看,几乎涉及鲁迅创作的所有方面。可见,鲁迅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地位。为了更好地挖掘鲁迅作品的深层文化意蕴与感受作品当中的诗意,鲁迅作品一般在中学语文课上是精读课文,是属于阅读教学。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学语文课堂孜孜以求的鲁迅作品教学目标包括:领略有意味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于鲁迅作品,茅盾评论说:“在中国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这些“新形式”,除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外,当然还包括他特有的语言风格。其语言结构的繁复、修饰语的叠加、标点符号的活用,都是同时代作家所不可比拟的。这一点在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诸多篇目中,都能感受得到。例如,《故乡》中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话语方式的对照,《孔乙己》中孔乙己表现出来的失语症等等。这一表现形式就是要广大教师带领学生去感受的。而丰富的人文内涵是由于鲁迅作品作为文学作品,要让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说出这些体验,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然而与此同时,中学语文课堂上鲁迅作品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分析的太琐碎使学生失去兴趣任何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知识的学习,中学鲁迅作品的学习也不例外。面对鲁迅作品,许多老师所做的依然只是语言教学工作,呈现给学生的课堂体系是语言化或文章化的。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一句话或某一词语反复推敲,不厌其烦,造成教师讲得口若悬河,学生听得晕晕乎乎的现象,致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事实上阅读理解文本需要解读能力,浸入文本需要鉴赏能力,与文本对话需要整合能力,阐释文本需要逻辑能力。而分析太琐碎,对知识能力目标是一种违背。(二)片面的处理教材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一篇课文,如果教师讲得太少,学生总觉得心里空空的,而教师们呢?倘若不把课文分析得透彻,似乎也觉得不放心。于是乎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就成为理所当然。由于担心学生读不透鲁迅作品,每一篇文章几乎是以老师静态的“讲”完全取代了学生生动活泼的自主体验和多元理解,根本无法在课堂上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教师像大鸟一样将食物嚼细,再喂给嗷嗷待哺的小鸟们。粗看是教师对学生宠爱有加,生怕食物有块骨头,刺坏了学生的喉管;细想却是教师的粗浅疏漏:最有营养价值的部分早在嚼细的过程中流失了,吞食了残渣的学生能得到什么?而且每篇课文教师都滔滔不绝的讲析,日复一日,学生们都在教师的大包大揽中学习,久而久之,关于语文的视觉、听觉和思维都变得不敏锐甚至是迟钝了。在这种依赖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容易养成一种惰性:就是读书时,不求甚解和懒于思考。 (三)主题的落后导致学生体验情感而不得理论上教学目标应该锁定在引领学生亲近鲁迅,爱戴鲁迅,激发对鲁迅这个人的兴趣。目标不高,但教学实践却很难达到这个目标。这正是由于传统的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存在着一个不易察觉、而又根深蒂固的弊端,就是相信课文中的意义是作者早就赋予的、永恒不变的。而所谓的理解课文,就是帮助学生找到一种方法去挖掘这已经存在的意义。《孔乙己》这篇课文,已经读了几代人,几十年过去了,人们一直遵从教参的说法,把孔乙己看成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从其自身找原因,也不难发现其缺乏适应生存的能力也是其不幸的原因之一,由此获得一个启示:学会生存,这样的见解也许更有见地、更贴近生活。若是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不了情感,那要亲近爱戴鲁迅便很难。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在现今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而鲁迅作品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格的养成,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对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提出以下设想,抛砖引玉。 一、教师要提升自身素养,有足够的文化积累。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要很好地传递鲁迅精神给学生,首先要对鲁迅作品有很好的领悟。因此教师提高自身素养,积累足够的文化底蕴是必不可少的。 而实际教学中也证明这一点。比如现今的教学理念提倡问题意识。而要巧妙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前提是教师对鲁迅作品形成自己的理解,也就是说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积累足够的文化底蕴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 二、对于鲁迅文学作品的阅读,不能要求学生“统一见解”。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思维模式不断变化,对作品的理解,也会因为生活体验、兴趣爱好、性格品质的不同而有差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若强调答案统一,扭曲他们自己对某一事物独到的看法无疑是在扼杀他们的思想。课文的解读,旨在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见解力,唤起和启发学生阅读的创造性。因此,我们对鲁迅作品的讲解,要避免陈旧、狭窄,力求新颖、丰富。例如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理解,对中学生来说,可能“表现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追根究底的性格特点和天真可爱、活泼生动的内心世界”这一题旨,会比“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说法更具有说服力、沟通力和亲和力。 三、强调以文为本,提倡感悟法。

上海大学现当代文学真题

上海大学历年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及分析: 08年 文学史: 一、谈谈对五四后“启蒙文学”向“革命文学”转变的理解。(35分) 分析:考察“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的转变。主要从转变的背景入手,可以以创造社(郭沫若,郁达夫)为讨论对象。答题要点可以看王光东的论著《现代乡土民间》中对郭沫若的论述以及《三十年》中的论述; 二、简述曹禺话剧创作的历程,并阐述其基本特点。35分) 分析:详见陈平原论著《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之间》,钱理群《三十年》曹禺部分。(注意:鲁郭茅巴老曹,这六个人每年都会涉及至少其中一位。初试是必考的,比如2012年第一题,复试也必考。要加大复习力度); 三、谈谈你对八十年代“朦胧诗”的看法,并结合具体作品予以说明。35分) 分析:这一题典型的体现了上海大学对于80年代重写文学史被重新发掘出来的作家及流派的重视(详细见洪子成教材上对于重写文学史的论述); 四、试以池莉的《烦恼人生》和刘震云的《一地鸡毛》等作品为例,说说八十年代“新写实小说”的基本特点。35分) 分析:答题要点既可以是陈思和教材上对与《一地鸡毛》的分析(这一题和2012年的最后一题都凸显了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的重要性),也可以使王光东论著《朴素之约》和《现代浪漫民间》上对于新写实小说的解读以及蔡翔论著《日常生活的诗情消解》(这一题也凸显了导师论文和论著的极端重要性); 作文:就你熟悉的作家或作品,或某种社会现象谈自己的看法。(不少于2000字,诗歌除外)(150分)(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右下拐有个网站: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上面的文章可以经常看看,很适合写这样的作文。作文既需要文采,更需要观点。观点来源于我推荐的那些理论书。哪怕你比别人多看一本这样的书,你就多了一根救命稻草。) 09年

写作必备——鲁迅经典名言

写作必备——鲁迅经典名言 001. 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两地书》一九二五年 002.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无声的中国》一九二七年 003. 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这个与那个》一九二六年 004. 中国人有一种矛盾思想,即是:要子孙生存,而自己也想活得长久,永远不死;及至知道没法可想,非死不可了,却希望自己的尸身永远不腐烂。 ——《老调子已经唱完》一九二七年 005. 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把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把东西偷完。 ——《谈所谓「大内档案」》一九二七年

006. 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中国语文的新生》一九三四年 007. 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经验》一九三三年008. 我总觉得洋鬼子比中国人文明,货只管排,而那品性却很有可学的地方,这种敢于指摘自己国度的错误的,中国人就很少。——《两地书之廿九》一九二五年 009.中国人不疑自己的多疑。——《我要骗人》一九三六年010. 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这个与那个》一九二六年011. 我想,要中国得救,也不必添甚么东西进去,只要青年们将这两种性质的古传用法,反过来一用就够了;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时就如羊! ——《忽然想到七》一九二五年 012. 中国人不但“不以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既然不敢径取,就只好用阴谋和手段。以此,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

名家挽鲁迅

名家挽鲁迅 1、郭沫若: 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 饮诵二心,憾于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2、孙伏园: 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 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 3、蔡元培: 著述最严谨,非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4、姚克、斯诺: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5、佐藤村夫: 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未死; 不做官,不爱钱,不变节,是我导师。 6、陈毅: 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恕,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将; 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嘻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解释 1郭沫若: 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饮诵二心,憾于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当时鲁迅被誉为“中国的高尔基”,而这两位文坛巨星仅隔四个月先后殒落。下联是说自己虽系鲁迅知音,曾怀着钦敬的心情诵读先生的大作《二心集》,遗憾的是两人竟无一面之缘。 2孙伏园时任《晨报》副刊编辑,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当时就连载于《晨报》副刊上。且二人接触频繁,过从甚密。鲁迅逝世,孙伏园深为悲痛,因以鲁迅所著书中及所主编的刊名缀为一联: 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 3蔡元培和鲁迅是好朋友。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鲁迅在北大作讲师,教《中国小说史略》,每周一小时,被称作是“一小时功课的讲师”。在国民党统治时期,

鲁迅屡受迫害,蔡元培多方维护,一直到鲁迅逝世。 著述最严谨,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蔡针对当时批评鲁迅杂文不严谨的意见,称道鲁迅文章“最严谨”,当然也包括杂文在内了,这是对鲁迅作品确切的评价。下联是根据鲁迅的遗嘱说的,鲁迅叫孩子“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 4鲁迅先生的逝世,也引起了一些外国朋友的悲痛,当时剧作家、翻译家姚克与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正在鲁迅的指导下,精心编译《活的中国》一书,鲁迅逝世的噩耗传来,二人悲痛万分,合撰挽联一幅以寄托哀思: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联语贴切生动,既嵌入了先生《呐喊》和《彷徨》两部名著,表明了其丰功伟绩;又赞叹先生确实是文化革命的主将,是黑暗中国的精神领袖。 5先生在日本的挚友佐藤村夫,在得知先生逝世的噩耗后,亦撰联以寄托哀思: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未死;不做官,不爱钱,不变节,是我导师。 此联以排比手法,“三有”对“三不”,歌颂了鲁迅的伟大功绩和高尚情操,切人切事,要言不烦。 6 1950年10月,在纪念鲁迅逝世14周年话会上,陈毅即席撰挽联一幅: 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恕,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将;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嘻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