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初中学生语感能力培养论文

初中学生语感能力培养论文

初中学生语感能力培养论文
初中学生语感能力培养论文

初中学生语感能力培养探索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新课程理念,分不同层次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感训练;能力升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006-001

语感训练是我国语文教学界的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话题。新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先后五次提及有关“培养语感”的问题,并把它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明确提了出来:“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语感,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新课程理念,分不同层次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加强诵读,着眼对语言的感悟

现代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我在教学李白《行路难》一文时,文中描写李白在面对仕途坎坷而对前途倍感茫然的重点词句,先指导学生朗读,采用分读、齐读、轮读等多种形式,让他们推敲、品味,“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引导他们想象宴会时的情景,感受作者的心事重重,犹豫彷徨,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欲

自学能力的培养论文:浅谈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的培养论文:浅谈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语文是工具,亲自使用工具,才能掌握好工具。所以,语文教学要提高效果,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俗话说的好:“师傅领进门,修闲在个人。”“教”是为了“不教”,如何让学生主动自学,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激发兴趣,是自学能力培养的关键 法国近代教育家卢梭曾指出:“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学习兴趣很成熟时,再教给他学习的方法,这确乎是所有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说,兴趣是推动学生自我学习的一种内在力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再加上正确的读书方法和主动质疑的探索精神,就能达到叶老所说的“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境界。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才会举一反三,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就会水到渠成。 二、抓好课前预习这一环节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课堂教学是预习的继续。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课前、课上紧密配合的教学活动逐步培养的。 在每开始讲一篇新课文,我都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对于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先是让学生互相帮助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我结合讲授新课来解决。并继续教学法提要求。例如,预习时学生不注意分析课题,我就在讲授新课时带领他们分析课题的作用,并要求再预习时注意思考课题与内容的关系。又如,预习时学生注意了每段内容的理解,而忽略了各段之间的关系,学习新课时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怎样找前后文的内在联系,并要求他们在下一次预习时也用这种方法。学生看到自己预习中的问题,随着课堂的学习逐步得到解决,对预习更感兴趣了,自学能力也从中得到了提高。 三、教给学生方法 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传授给他们一系列的学习方法。教给小学生自学方法,语文教师要用小学生能够理解的、浅显的语言,简明扼要地讲清要领,使小学生能够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另外,语文教师还应记住,教给小学生学习方法,不能笼统地空讲知识,一定要结合所学课文,特别是小学生学过的比较熟悉的课文来讲,这样学生才能充分理解、掌握要领。

计算能力论文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坚强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

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小学生习惯养成论文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小学生习惯养成论文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小学生习惯养成论文: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与实践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每个教育者都有责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对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 审视当前的小学德育工作,情况不容乐观:德育主题不明确,学校经常以月为阶段频繁更换所谓“新的德育主题”;喜欢做德育“大”事,不愿顾及、重视那些对学生终生受益的“小”事;德育目的不甚纯正,学校开展的有些德育活动,或为了迎合领导的口味,或为了应付上级的考核检查……正是由于学校对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视不足,导致学生行为习惯不佳,直接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1.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应成为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在德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的“质”的指标。没有这“实”的基础、“质”的保障,人就难以健康、持续地成长、发展,即便满腔热情也难有实实在在的行动和贡献。研究表明,3—12岁是一个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因此,小

学阶段是个体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必须牢牢把握,切不可疏忽。如 果错过了这个重要时段,即使“亡羊补牢”也只能事倍功半。 2.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应是小学德育工作的永恒主题。良好习惯 养成教育应是每一所小学长期的、重要的德育任务。对学校而言,不同年级有不同年级的养成教育任务,期望开展一两个活动、抓一两个月就使小学生在方方面面都养成良好习惯是不可能的。养成教育要天天抓、周周抓、月月抓、年年抓,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 3.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应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就良好习惯的 内容来讲,它主要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交往习惯、礼仪习惯等方面;就良好习惯的实施主体来讲,它主要包括学校、家庭、社会 及个体自身等方面;就良好习惯的养成时间来讲,从一个月到几个月甚至 一年,长短不一,且中间难免会有反复……因此,学校开展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时应该统筹考虑,系统安排,充分利用各种因素,采用多种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坚持杜绝任何简单化、随意化的行为和做法。 4.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应依照科学规律实施。学校必须充分依照 心理学、教育学等有关原理,科学实施养成教育。如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一个行为,一个人重复21天以上会形成习惯,重复90天就会形成稳 定的习惯;习惯的形成大致经历“刻意,不自然”(1—7天左右)、“刻意,自然”(7—21天左右)和“不刻意,自然”(21天—90天左右)三个阶段。为此,学校在开展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时必须依照科学的规律进行,以达到 事半功倍的 教育效果。

浅谈小学生语文语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语文语感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2-12-11T14:05:54.140Z 来源:《科教新时代》2012年10月供稿作者:赖桂华[导读] 语感能力是人类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进行交际的最根本基础,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万全中心校阳源小学赖桂华【摘要】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语言运用的能力,我们平时教学强调的仅仅是语文分析能力、语法逻辑能力、综合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却往往忽视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关键词】语文语感;深情朗读;语言积累【中图分类号】G648.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0-0013-01 语感能力是人类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进行交际的最根本基础,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即是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语感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 一、什么是语感呢? “语感”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各种言语与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这个语感的定义揭示了语感的性质,使我们准确地把握了语感的本质特征,可以有效地实施语感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本人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谈谈语感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二、让学生深情朗读,触发他们的语感 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就是要以读为本,让书声朗朗进入课堂。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读书的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的情境,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逐步读出情、读出形、读出意、读出味、读出神。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出语感不是空洞地让学生这儿读出感情,那儿要读出语气,而是通过教师精心的点拨,学生感悟、理解之后,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 三、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方法 根据语感培养的途径,我们共同来探讨语感培养的方法: 1.激活生活体验。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叶圣陶是这样表述生活体验对语感生成的重要性的。 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2.在积累中培养语感。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阅读同时涵盖了无声默读与出声朗读两个方面,提倡阅览与诵读并重。阅览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一目十行的速读,主体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句、段(甚至包括标点符号)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主体在进行速读时,有时不必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合代码,而利用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有了速读作基础,能促进广泛浏览。广泛浏览,能拓展阅读范围,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厚积薄发,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形成语言直觉。 3.在训练中培养语感。语感训练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应该强化语感训练。通过听读抄背讲写的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朗读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培养语感,有的要从声音上去吟味。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不同的语调、节奏朗读中思考,吟诵中品味,会其义自现,入情明理的。另外,吟咏诵读可以使学生领悟作文之道。古代私塾中的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哦朗咏、诵读背诵,让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 四、在联想与想象中培养语感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想象、联想是直觉思维的翅膀。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让学生在能动自主的学习探究中创造性地获得语感。表述的准确性,语言人类用于传情达意、交流思想情感的载体。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准确性是指教师运用的语言进行表述时,应该是准确、恰当、清楚的,能很好的表述自己所要表述的意思的教学语言。“准确性是对教师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教学语言科学性的体现。如果语言不准确,表意自然模糊不清、言不达意,造成交际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不但传达的思想情感准确,而且给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等带来一定明晰性,同时感受知识的美,语言美,有效提高语感能力了。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对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不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和有效教学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使其成为在教师正确启发引导之下以直觉思维活动为媒介、以培养语感为目的的语言训练。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 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可见,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所谓语感,就是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就是在感知语言材料时直接产生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含义、情味和理趣的理解力。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偏重知识,忽视语感的培养,造成了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小学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黄金时期,研究培养学生语感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意义。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析如何培养上学生语感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教师示范,体验语感。 在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课文由于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小学生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很难感受到语感。这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范读,把文本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而又整体的了解。有人向台湾一位语文教育专家请教教好语文的诀窍,他的回答很简单——“跟我读”。“跟我读”简单的三个字蕴含了深刻的教育艺术。一是“跟我读”,能激发学生“我要读”,且

能够读好的愿望;二是“跟我读”,本身就是一个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在一些学生不太容易把握具有重要表现力的语段,教师进行特殊的范读处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文本中蕴含的意思读出来,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受到强烈的语感熏陶。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与作者思想产生共鸣,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如笔者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通过教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范读,学生的情感才会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朗读。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不仅引导学生模仿读,而且培养学生创造读。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体现五壮士爱人民、爱祖国,恨敌人的高尚品质,体会他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二、品赏重点词语,形成语感。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关键字词,品赏那些关键字词的表现力和蕴含的情感,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从而形成语感。 如《黄果树瀑布》一课,笔者是这样让学生感悟作者听到瀑布声的感受的: 师:作者为了逼真地表现出自己听到瀑布声响的感觉,运用了四个准确传神的动词。请从课文中将它们依次找出来,并

学生养成教育及行为规范方面的论文

言传身教重在说理 ——浅谈我在班级养成教育的工作 摘要: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学生从事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则是优良品德形成的标志。作为一名一线教育者,必须特别注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有助于他们日后的发展。 关键词: 养成教育基本原则教育途径落实过程 在中学教育过程中,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学生从事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则是优良品德形成的标志。我在班级管理中特别注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下面是我在学生中进行养成教育工作的情况。 一、养成教育的基本原则 1、注重实践的原则 养成教育是非常注重实践的教育。交给学生做人的基本道德,不仅是要让他们明理,而且要重在导行,引导学生从尊师爱幼、乐于助人、不怕困难、勤俭节约等做起,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做人,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达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因人制宜的原则 养成教育是非常复杂的教育,不仅涉及到每个学生的个体,还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各个方面,由于社会情况非常复杂,客观环境千变万化,学生的心理、生理、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家庭状况等千差万别,而国家和社会对下一代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所以,养成教育的方法也因人而异,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采取不同的方式,求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3、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 伦理道德的核心是讲是非、辨正恶。正面教育就是从提高道德认识入手,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特别是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要注意引导疏通、正面说明。青少年可塑性强,要善于抓住教育的有利时机,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让真、善、美在他们的心中牢牢扎根。 4、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学生的基础情况是不同的,要因人而异,不能一刀切,更不能盲目武断。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及时发现他们的良性改变,及时表扬,鼓励,给他们以信心。另一方面,行为规范教育也不能停留在一般人的思想水平,应该本着从实际出发,面向发展,逐步提高。 二、养成教育的途径 1、加强实践锻炼 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最简要的方法就是将道德教育与现实教育结合起来。如要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良好品德,可以开展“今天我当家”、“记住父母的生日”等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跟着父母做家务,即体验了生活,又体会到做父母的艰辛,培养了他们的自理能力和关心他人的良好品德。是他们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达到道德品质,追求高尚,让父母放心;在生活上,学会自主,让父母少操心;在学习上,刻苦努力,让父母称心。这样将孝敬父母教育落实到具体活动中,即加强了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又增强了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通过榜样感召 中学生具有善于模仿,可塑性强,富于幻想,主动活泼,追求高尚品德的特点。我们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他们。科学家、革命领袖、英雄模范人物事迹能有效地激励青少年学生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祖国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贡献自己的

谈谈小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

谈谈小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 同福中路第一小学朱丽琴 摘要:综观当前的小学英语教育,普遍将一年级作为英语起步阶段,虽然在当前学英语热的潮流下,启蒙阶段提早了,一些幼儿园也将英语引进了课堂,当小朋友背着书包走进小学课堂的时候,定能给你一些“水果英语”、“动物英语”,又或是“文具英语”等等。但他们的语音语调都理想吗?纯正吗?我们中国的学生学习英语没有很好的语言环境,这给我们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若再加上以往传统的呆板识字和套用语法规则的教学形式,强迫学生生记硬背,如此单调乏味,空洞枯燥的学习怎么会让学生习得良好的英语语感呢? 关键词: 英语语感语感的重要性语感培养目标语感培养的方法 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言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的感受等,它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们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言不明,但却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 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正如游泳运动员要有良好的水性,搞音乐的人要有良好的乐感一样,要学好用好英语,就应该具备良好的语感。四五岁的儿童虽然并不懂语法规则,但已能熟练地说话,他所依靠的就是长期在语言环境中潜移默化自然形成的语感。这就充分说明了语感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个例子。在一节三年级的课堂上,我设计了一些很漂亮的教学环节,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很高,整堂课的学习气氛都很浓厚。但课后询问了几个

小朋友,你对这节课的单词都掌握了吗?其中有两个小朋友的回答却让你哭笑不得:有点忘记了,但写了“读音”。这个回答倒是精彩!一看,却发现小朋友所谓的读音正是我们要杜绝的“白字”!如果让它在英语学习中猖獗地生长,那么我们的小学生还能学好英语,还能有纯正的语音语调吗?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把握不住语感的本质,从而导致英语教学“高投人低收效”的尴尬局面。我们常常可以感觉到虽然学生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但总让人感到不自然、不地道,甚至是拗口。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但却也是真实存在的。不免引起深思,使得英语语感的培养显得极其重要了。 由于小学英语教育的特殊地位及对象,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语感并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呢?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并通过教育实践观察,我认为小学英语语感的培养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语音方面:发音准确,掌握一定的拼读规律;能根据拼读规律猜字音,拼写单词;重音、连读正确、自然。②语调方面:语调自然,富有感染力,有效表达自己的情感,容情于语;在相应语境下选用合适的语调;注意名词单复数形式的选用、主要人称代词的区别和动词在不同情况下所发生的形式上的变化。③语义方面,有较为丰富、形象的语义感,即对抽象的英语单词有较为立体的感知。④体态语方面,在言语过程中能适当加入正确自然的体态语加强沟通。每位老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及本班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语感培养目标,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了明确的语感培养目标,但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英语语感呢? 前段时间与同事讨论,谈到学生语音语调的问题,都感到孩子普遍缺乏英语语感,他们的听说话动中的语音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几乎没有,由此在听说内容时不能很好的表现出相应的情感,体验等。因为语感是建立在听说基础上的,但语感又高于听说活动,因此鉴于语感是对语言内涵的感受与体验的一种外在表现,所以在小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论文培养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途径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论文:培养低年级 学生计算能力的途径 一个孩子如果计算能力不强,对这个孩子的整体数学成绩都非常有影响。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呢,我认为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训练。 一、要熟练的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低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复杂的题都是由一个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的。无论是两位数乘除两位还是两位数乘除三位数,或其他更复杂的计算题,它们的基础都是“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这些基础的知识不过关,达不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造成的。如果“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没有熟练撑握,到了中高年级必然算不快、算不准。 二、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

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会发一本口算册,老师要把这本口算册充分的利用起来,低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少一些,老师可在课堂上给孩子计时让孩子们做,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也会很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口算不仅要计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看出对、错,对那些能在规定时间内考满分的要及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引起学生对口算的重视,另外要注意口算是家庭作业中必做的一项,平时把这样一项工作坚持下来。这样才把口算这项能力提高起来。 三、重视错题的分析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出错总是难免的。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刚刚学习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例如,退位减,前一位退了1,可计算时忘了减1。同样,做进位加时,又忘了进位。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连续退位的减法,忘加或漏写的错误较多,这些都与儿童记忆不完整有关系。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

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论文-

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论文: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但需要教育者殚精竭虑的奉献,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配合。小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更是如此。下面是WTT给大家推荐的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论文篇一 《浅析农村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摘要】习惯的养成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在我国农村,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仍相对落后,为了能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笔者从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入手,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最终提出几点改进措施,希望可以对农村小学生习惯养成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教育合力教育措施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 英国作家萨克雷也曾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由此可见,儿童习惯的养成,对其今后性格、品性的形成至关重要。

由于我国很多农村地域边缘化,经济相对较为落后,教育重视程度低,因此,农村小学生的习惯养成较之城市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差距。 一、农村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现状 经实地调查,农村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存在着一些问题:农村小学生的家长与城市相比,整体素质不算高,初中或高中文化水平占大多数,他们很大一部分都忙于生计,家长们大多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都无所谓,更谈不上对孩子习惯养成的教育。因此,农村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相对城市学生就多一些。 二、不良现状产生的原因 1.独生子女增多造成的客观原因。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现如今独生子女家庭普遍增多,家长心理上认为只有一个孩子,处处以孩子需要为主,过于溺爱孩子,造成很多孩子唯我独尊,目无他人的性格,很多农村家长为了减少孩子磕碰,很少或几乎不让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视野相对较窄,习惯相对较差。 2.家庭成员文化水平相对偏低。由于农村长期轻视教育,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相对偏低,很多学生家长只有初中或高中文化水平,农村父母就很难完成指导孩子的道德认知、学习态度、是非观、价值观的任务,这也是农村孩子习惯养成教育在家庭中出现缺失,使孩子们失去了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环境。随着孩子年

小学生语感的培养探究

小学生语感的培养探究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一种对语言文字丰富的联想、想象的感知活动,它是理解一切语言文字的基础,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语感, 要注意抓好以下几点: 一、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语感养成需要对语感材料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便难以养成丰富的语感。为此,必须注意两点:其一,进入课文语言环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指导“美读”课文,培养语感能力。要教会学生用两条视线读书:一条是生理视线,即眼睛的视线;一条是心理视线,即心灵的视线。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一边展开联想。通过多种感官,使语言文字有机的结合,使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动起来,这样,学生才能进行主体的、全方位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表达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挖掘含义,体会作者遣辞造句的独特魅力。从而有所感悟。 二、朗读想象,感悟语言 1、诵读吟咏。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通过诵读吟咏直接感受到语言中的节奏,领略语言的优美、文章的韵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后,大多数能说出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片段,而且同一的较多,就是学生对语言感受的体现。如:朗读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培养语感,有的要从声音上去吟味。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不同的语调、节奏朗读中思考,吟诵中品味,会其义自现,入情明理的。 2、注重想象。联想和想象是培养语感的翅膀。在学生感受语言材料过程中,特别是文学作品教学中,更要注重驱谴学生的想象力。想象的过程不但是引发学生生活体验和调动知识储备过程,而且是学生在感知作品内容的表象形式的过

数学(心得)之《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课题研究总结

数学论文之《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课题研究总结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学生认真、细致、耐心的品质。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但是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常受到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为了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采取多种措施和方法。本次课题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研究,取得一定成效。 一、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是学习的基础。凭心而论,计算的确是枯燥乏味的,要培养学生计算方面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由于计算题是由数和计算符号构成的,比较抽象,没有生动的情节,我们就采取了习题形式多样化,在练习方式上多样化,有些老师还提倡对学生提出计算“免做”的方案(连续三天计算全对者可“免做”一天计算)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二、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本次研究我主要注重以下习惯的培养: 1、认真审题的习惯 对于应用题,大多数学生还能认真审题,但对于计算题,有的学生却提笔就算。

小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养成教育“三步走”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抓养成教育,实质上就是抓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阶段,儿童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必须抓好抓实,为孩子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低年级重在唤醒习惯养成意识 孩子刚跨人小学的大门,他们满怀欣喜和豪情地迈进学校,首先面临的是许多不同入学前的主导活动是做游戏,入学后主导活动是学习。儿童入学后的学习是按外部一定要求或成人的指令而进行的活动,是由外部动机而引起的活动。学习有一定的任务,要求儿童在学习过程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一定的能力,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等,有一定的约束性,这就要求小学低年级教师对儿童要加以引导,采取多种方法,唤醒儿童的习惯养成意识。我们知道,儿童的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情境性和不稳定性,他们的行动随着兴趣而转移,之就需要引领他们适应这些变化,教育他们遵守学校常规,唤醒其习惯养成意识,使他们将自己的行为自觉地纳入到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上来,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心理习惯等。 1、以人为本,立足校情,制定切实可行的养成教育序列。这就

要求教师抓养成教育的计划性要强,工作思路要明确,方法要恰当。针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养成教育的工作重点。从幼儿园跨进小学的大门,儿童首先产生的是一种新鲜感和自豪感,随后又会觉得有些茫然,不知所措,此时教师应采取先入为主的原则,及时让儿童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结合儿童原有的行为方式提出新的具体要求,如《小学生一日常规》、《低年级养成教育》、《十个好习惯》等。这样目标明确具体,儿童可以对照去做,从而逐渐适应小学的学习。 2、严格要求,抓好第一次。一个人的一生中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第一次上学、第一次做作业、第一次做家务、第一次……这些事情会在人的脑海里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一生也挥之不去。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就是由这关键的第一次开头,头开得好,就成功了一半,如果连第一次都没有强化好,以后想要养成好习惯就难了。比如开学的入学教育,就要严格要求。小学生太小,只有抓住这第一次,才能让学生不自觉地形成一种自我约束力,当集体都具有这种约束力的时候,个体在其中就具有了一种从众心理,当他不自觉地想动的时候,由于受到集体的影响,他就会克制自己,跟随大家的习惯。如此良性循环,学生习惯就会越养越好。而老师只是刚开始的时候会累一些,等到学生养成了习惯,老师就不必费多少力气了。第一次做作业是这样,其他讲卫生、遵守课堂纪律、社会起码的公德等习惯都是这样。

浅谈小学生语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语感的培养 【摘要】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其对祖国的语言有较高的领悟能力和驾驭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增加他们的生活积累。语感的培养需要依靠长期反复的阅读积累,经过接触大量新鲜活泼的语言现象,才能逐渐形成语感。 【关键词】小学生;语感;培养 “语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郭沫若语);“强烈敏感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夏丐尊语)。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吕叔湘老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两位语文界老前辈的话,不但为语感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而且认定了语感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活动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呢? 一、加强阅读教学中语感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

主体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吟咏。诵读是,口、耳、眼、心并用,通过反复朗读与背诵,逐步地感受语言的内蕴,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阅读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一些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重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地引导学生吟咏诵读。 在课堂上,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品味,使学生在比较中辨析出优劣来,在比较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学对于学生从不自觉地掌握语言提高到自觉掌握语言极为重要。良好的语感能力不是单靠学生自己能形成的,它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训练密切相关,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语感能力,关键是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引导和训练学生。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基础 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习惯对形成良好的语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谈不到自觉地学习,也就谈不到语感能力的培养。书

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论文:浅谈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论文:浅谈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是运用已学知识去单独地获取新知识的一种综合能力。自学语文必须有较好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阅读、记忆、思维、想象、归纳、运用的实践能力。我们应该在教学中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自学环境和机会,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并且掌握自学的方法,在自学中不断丰富知识,增强才干。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指导自学教材,掌握方法,增强自学效果 首先要抓住预习教材这个关键环节。我们要向学生讲明预习的意义和好处,及时布置预习提纲和思考题。指导自学教材要面向全体,巡回辅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因人施异。要经常检查学生完成预习的情况,将好的读书笔记进行评议推广。要允许学生就近和同学小声讨论自学中的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重点内容要在课内传授分析和思维的方法,具体指导阅读,处理好通读与精读的关系。对那些重点的字、词、句、段,要诱导学生把精力花在理解上。教师的重点指导,会让已经按要求进行预习的学生感到既轻松又有收获,而没有预习的学生会有失落感,从而逐步认识到及时预习在提高自学能力中的重要性。 二、及时检查评价,激发自学热情 不论是让学生阅读,还是让学生参加实践,单有布置而

没有检查,无法落实;而有检查没有评价,无法激发自学热情。我的做法是:每节新课前,让学生按我的要求先进行预习。在教学进程中,先让学生把找出的本课中的教学中的重难点和预习中遇到的一些比较难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 讨论,对学生的作答,我都是当场给予评价,肯定正确,指出错误,对回答好的学生予以鼓励,并在学期中定期进行物质奖励。通过这些作法使学生感受到获得自学成就的喜悦,进而增强自学的信心。 三、指导自学解难,并及时进行归纳 对教材上较难的部分,估计学生在预习中难懂的内容,可以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在教师指导下集体自学、点拨、解难。首先,教师点出有关内容,让学生理解和发表看法。同时,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启发和补充,逐步完善、弄懂弄通,变难为易。要注意在这时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讨论交流,而不能流于形式。对重点内容要启发学生归纳小结,否则,知识零乱,容易混淆,利用率低。归纳小结可以将语文知识由零散变有规律。 四、启迪自学拓展,开拓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拓展和深化知识,适时提出一些拓展知识的思考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后抢先回答,对课堂上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课后共同讨论,甚至争辩,以形成一个自学成风、知识

农村小学生论文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论文:浅谈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成人后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近代教育家叶圣陶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养成性教育,去形成一种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一生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人的一生,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做人或处世,它都以一种无比顽强的姿态干预着你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而主宰人生。毫不夸张地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 经调查,居住在我地的家长整体素质不高,一部分不识字,小学或初中文化的占多数,他们大多忙于生计,即使闲暇时也愿聚在一起打麻将、玩扑克等。家长们“重智轻育”,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无所谓,更谈不上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教育,至此,孩子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就突显出来。孩子的习惯决定着孩子的明天,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呢?下面就谈谈自 己担任班主任期间的一些粗浅实践。 一规范训练,加强养成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明确要求和规范训练。学生生活在班级中,各种行为习惯都需要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来督促引导,也需要同

学间的相互影响、提醒。因此,作为班主任,我在开学前一周就制定了班级行为规范,并征求了全班同学的意见,利用班会课在全班通过,在老师的指导、督促下按要求实施。 例如,我班根据上学年龄及农村孩子家庭的实际生活,具体落实的良好行为习惯有:(1)刷牙、洗净脸、勤洗澡、勤剪指甲,出门照镜子,整理头发、服装、红领巾、校签、鞋子等,保持个人卫生。(2)整理好书包、带足学习用品。(3)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礼貌待人,与同学和睦相处。(4)爱护校园环境。(5)学会感恩,每月至少为父母、他人、集体、社会做一件好事。(6)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做个身心健康的小学生。(7)每周向家长讲解几个学校里发生的趣事,多和家长交流沟通。(8)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做事不拖拉。(9)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如去敬老院打扫卫生、社会调查等。(10)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等,同时还要注重训练。如平常学生课间行为规范的训练:上下楼梯,不要拥挤,注意谦让,行走靠右,保障畅通;课间注意奔跑追逐的安全,玩有意义的游戏;教学楼内不大声喧哗,轻声漫步过走廊;佩戴红领巾比赛……教师并讲明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规则,以及怎样遵守这些规则,还要注重亲自检查与督促,以便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加强监督,强化行为习惯

浅谈小学生语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语感的培养 淮北市北山小学王琴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都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一个具有良好语感的人,往往能够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看就懂,一写就通,而且听得真,说得好,看得清,写得美。培养高品位的语感,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最主要最最鲜明的体现。 一、教师示范,长期熏陶,触动语感。 只要认真去听,你就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说出过非常富有诗意的话,这是由于童言无忌,童心得以充分展露的缘故。后来因为“有忌”,许多孩子的语言就平庸了。再加之语感教学的缺失导致孩子语言的灵性、个性泯灭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个人的示范,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阳光。如果语文教师能以娴熟自如的、充满灵气的语言,富有情感地讲课,像蜜一样把学生粘住,那么就会激活学生的语感,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语言鉴赏水平、语言表达能力逐步提高。如教学《泊船瓜洲》,老师和学生对话时自然地引用“别来春半,触目愁断肠。”“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相思落谁

家。”等充满愁绪的诗句,不仅引领学生走进诗的意境,也能触动学生说话、行文时乐用古典诗文抒情表意的感觉。语文老师在公开课上的教学语言大多在课前用心锤炼过,因此语流通畅,富有情感。但是,高品位的语感,要靠长期的熏陶才能形成。语文教师平常教学也应追求教学语言的艺术,以充满灵气和魅力的语言影响学生。语感之树,有足够的光照,才会枝繁叶茂。 二、研究内容,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语文教学不仅要研究作品“说什么”的语言内容,也要品味作品“怎么说”的语言形式。如教学《鸟的天堂》,品味“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语言的情味感,引导学生研究作者赞美大容树为什么句末不加叹词、不用感叹号,将原文改为“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啊!”,让学生朗读品味两句的异同,学生在品味中领悟出“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不仅有赞美之意,还有陶醉之感,更有向往之情,句末不加叹词、不用感叹号情味更深。再如,教学《桂林山水》,让学生通过诵读描写桂林山和水的排比句,品味其语言的形象感;教学《宇宙生命之迷》要品味语言的分寸感;教学《索溪峪的野)》要品味其语言的畅达感、节奏感。因此,我们要把语文课教到学生心上去,让学生在潜心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领悟语感。 三、丰富积累,运用语言,习得语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