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专家教你如何提炼主题

专家教你如何提炼主题

专家教你如何提炼主题
专家教你如何提炼主题

专家教你如何提炼主题

一、主题的含义

主题,是指作者通过全部文章内容所表达的中心意思。主题有多种称谓,如中心思想、中心意思、主题思想、主旨,如果是议论性

的文章,还可以叫做中心论点和基本论点。

主题要求:

正确是对主题的起码要求。所谓正确,就是符合客观世界的真实情况,符合科学规律,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具体说,

要能够肯定先进,否定错误,把握现实,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深刻是对主题的高标准要求。主题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的判断上,而应该揭不事物的某种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应该站得高、

看得远,见凡人之所未见,发凡人之所未发,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二、主题提炼--主题的作用

主题是公文的灵魂和统帅

没有灵魂的人是行尸走肉,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在公文的五个要素中,主题就相当于人的灵魂,相当于军队的统帅

第一,主题决定着材料的取舍。与一个事件、一个问题密切相关的事实材料和观念材料都是十分丰富,甚至是不可穷尽的。这些材料,有的深刻,有的肤浅;有的完整,有的散乱;有的清晰,有的

模糊;有的典型,有的一般。那么,哪些材料应该选用,哪些应该

舍弃?哪些材料详用,哪些材料略用?这一切,都要根据主题的需

要来作决定。

第二,主题支配文章的谋篇布局。一篇文章总要有脉络、框架,要有层次、段落,要有开头、结尾,要有过渡、照应。这一切究竟

如何安排,取决于主题的支配作用。表面看起来,主题是内容,结

构是形式,但是二者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和内在统一性。主题作为

一个思想认识,它如果呈现纵向深人的形态,文章必然要安排成递

进式结构,否则无法完成对它的表现;它如果呈现横向拓展的形态,文章必然要安排成横式结构,否则也不可能有效传达出主题来。

第三,主题制约着表达方式。公务员写作的表达,或者是摆事实,或者是讲道理,或者是作解说。摆事实用叙述,讲道理用议论,作

解说用说明。这些表达方式,实质上都是表现主题的手段。摆事实

是用实践证明主题;讲道理是用判断、推理的方式来揭不规律;作

解说是用科学知识来证明主题的正确性。一个特定的主题,必然要

求有相应的表达方式来表现。因此,主题制约着表达方式的选择

第四,主题影响着文章的遣同造句。古人有“言授于意”的说法,意思是语言的运用要由思想内容来决定。一方面,思想要以语言的

方式存在,没有同汇,就没有概念;没有语句,就没有判断和推理。另一方面,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有什么样

的思想,也就必须用与之相应的语言来传达。

79g浅谈如何提炼新闻主题

新闻主题提炼技巧之浅见 俗话说“主题好文一半”。一帧精美的图画,除了线条清晰、形象逼真、手法新颖外,其蕴含的主题有无独到见解,是成功的关键所在。能否提炼好主题,是提高新闻宣传质量的重要基础。 一、新闻主题的作用 新闻主题是指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也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和通过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新闻主题是新闻的灵魂。晋代文学批评家陆机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题目夺人眼球,让人看便知几分内容。由此,新闻主题在一篇报道中的份量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提炼好主题是新闻价值的需要。新闻主题是新闻事实的统帅、是新闻的血肉、是主题的支柱。没有主题,犹如无舵的船,便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首先,主题是新闻的核心。如获得山东新闻奖一等奖的《五年跨国官司,三诉大获全胜》一文,反映了荣成市渔业协会会长唐厚运为了10万荣成渔民利益,历时近五年打了一场跨国官司,最终以荣成人在日本胜诉而告终。文章是以唐厚运为了赢得本场官司在日本到处奔波的曲折经历为主题,贯穿了全文。这说明,一切事物都是在矛盾中前进的,要把事物推向前进,就得解决矛盾、解决问题。如果问题抓不住、抓不对,就像射箭找错了靶子。其次,主题是新闻新的探索起点和基石。主题往往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只要找到了问题,看到了“靶子”,方可知道应该去

研究什么,报道什么,宣传什么,可见主题是连接已知和未知的重要起点和基石。 二是提炼好主题对新闻报道起着统帅作用。主题对整个新闻起着重要的纽带和统帅作用。如获得山东新闻奖一等奖的《“潍县萝卜”名天下》这篇文章,是有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聚焦农业产品的专题报道。作者对潍坊市萝卜售价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在寒亭区河滩镇王伯村,村民刘洪京、刘洪瑞两兄弟每人种了6亩萝卜,从刚出土时每个萝卜0.6元对外批发,到后来每个萝卜批发价为2元,萝卜由原来的论堆卖,到后来的论个儿卖。在潍城区,作者也调查到了同样的情况,由于潍坊的萝卜物以稀为贵而引起了萝卜售价的飞涨,从而得出潍坊萝卜享誉全国的结论,也由此确定了主题。所以说新闻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只有直接和间接地表达主题,才能有其自身的价值,否则就会减少新闻主题的表现力。 二、新闻主题的特点 只有把握新闻主题的特点,才能较好地掌握提炼主题的基本规律。一是新闻主题具有唯一性的特点。一般情况下,一篇新闻最好只有一个主题,也就是说只能以一个方面的思想、问题或事物为重点。二是新闻主题具有浓缩性的特点。《艺概·经义概》一文中写道:“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蔽之。扩而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我们所指新闻主题便是指“约之”之后的“一言”,换言之,不论文章内容多么复杂、篇幅多长,都可以用主题来“一言蔽之”。

作文如何升华主题

作文如何升华主题 The final edition was revised on December 14th, 2020.

作文如何升华主题 “升华主题,突出中心”是写作中的一个常用技法,就是将一个浅显、普遍的问题,提升到一个精神层面,从而使得文章中心更加深刻、突出。这个技法,大家经常听老师讲作文的时候提到,但如何升华主题,很多同学对这个问题却不很了解。 笔者从经典阅读篇目中,提炼归纳方法,并将它们分门别类地罗列如下,希望对同学们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一、由表及里,通过揭示本质升华主题。 例如: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莫怀戚《散步》) 说明:莫怀戚的《散步》中,一家人走到一处难走的地方,家中的两个中年人分别背起了一老一小,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背人是表象,但透过“背人”这一表象,作者揭示了中年人身上应该具备“承前启后”“尊老抚幼”的人生责任的道理。这样,揭示了表象背后的深刻本质,文章的主题就被提升了。 二、由点到面,通过揭示普遍性升华主题。 例如: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 (周素珊《第一次真好》) 说明:生活总是由具体的一件件事、一个个人组成的,在事与事、人与人之间存在一种普遍性。我们在作文中如果能由点到面,由具体的某个人某件事揭示出人类社会中存在的普遍性规律,文章的主题就得到了升华。《第一次真好》从第一次做各种事的美好感觉上升到生命中诸多的第一次,这样由个体到整体,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阅读体验,文章的主题也就得到了升华。 三、由此及彼,通过触类旁通升华文章主题。

浅谈作文指导的具体化

浅谈作文指导的具体化 摘要:教师的作文指导应指向真实的生活,帮助学生再现生活、筛选生活、提炼生活,这个过程要让学生看得清,有路径,能写好,写精彩。该文提出作文指导具体化的观点,并提出具体指导学生作文的策略。 关键词:作文指导具体化铺垫示例演示 初中学生写作文一般能做到文从字顺,但往往缺乏文采,不知道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所以在这一阶段,教师的指导作用举足轻重。然而,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仅仅泛泛而谈,抽象论道,这对初中学生而言,无异于隔鞋搔痒。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寻找病根 首先,学生心智水平尚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只有到了18岁以后,才有可能拥有比较成熟的、独立的认知、分析、辨别、判断、定论的能力。也就是说,初中学生还不具备自我吸收抽象写作理论的能力。 其次,作文教学形式单一。纵观目前的作文教学现状,往往是有课无堂。绝大部分教师缺乏作文研究意识,只在临场传授给学生所谓的考试秘籍之类的应急策略,没有形成一个体系,作文指导乏术。 再次,读写没有充分结合。现行的语文教材,无论哪个版本,都是很多专家在卷帙浩繁的中外经典作品中遴选出来的,其榜样性的教学价值非常巨大。可惜,我们的不少教师仅仅把它作为一般性的应考材料罢了。 二、确定策略 针对低效的作文指导现状,我们不妨探讨改变的策略。目前,国内许多教师或团队也在进行各种各样的研究,比如河南李老师提出的“摘一路绿,嗅一生香”的绿色作文策略、中国教育学会发起的文化作文研究等。但是我们必须知道,任何指导形式,必须让学生看得清、能做到、可见效才行,所以,我们必须牢牢树立作文指导具体化的观点。 所谓作文指导具体化,是指教师以清楚、准确、有效的表述语言和形式,比如生动、形象、详尽、细化地进行基本阐述、操作实践演示,表达自己在作文规律、作文实践等方面所持有的观点、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件,突出那些关乎作文主题表达的最重要、最具体的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模仿、创新。由此观之,教师的作文指导必须具体,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学生才能写好。 (一)铺垫法。这是解决用什么形式写的问题。写作文,必须先懂得一些基

作文结尾如何升华主题

作文结尾如何升华主题 平时作文,学生最爱犯的毛病之一,就是主题肤浅。那么,如何才能使文章的主题深刻呢?除了对所写题材本身要进行反复提炼和深入挖掘外,在写作技巧上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其中简便易学而且效果颇佳的方法之一,就是在结尾升华主题。 作文结尾如何升华文章主题呢?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一、从小到大。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把前面写的小范围的事物上升到一个较大的范围,从而升华文章的主题。 我们来欣赏一下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轰动一时的《乡愁》吧。诗的内容是:“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前三节写作者对亲人、对故乡的思念,第四节则扩大到对祖国的思念,把个人“恩怨”与当时的家国风云结合起来写。显然,从亲人、故乡到祖国是“由小到大”的过程,使诗歌的意境豁然开朗,有力地升华了主题。 二、从物到人。 在文章的前部分,对某种事物进行形神兼备的描写与刻画,而在结尾部分,把对这种事物的赞美转移到与这种事物具有类似品格的人的赞美上来,从而升华文章的主题。杨朔的名篇《荔枝蜜》正是成功地运用了此法。作者先对蜜蜂的勤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进行了生动的叙写和高度的赞美,然后自然而然地把对蜜蜂的赞美转移到具有蜜蜂精神的劳动人民身上来,巧妙地升华了主题。 三、由一及众。

文章的前部分把某一个人(或事物)作为具体的写作对象,突出这个人的品质、性格、习惯等(或事物的特性),而在结尾部分扩大到对具有这种品质、性格、习惯等的所有的人(或具有这种特性的事物)进行歌颂(或贬斥)。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课文前部分花了大量的笔墨,浓墨重彩地渲染了母亲的本质特征: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勤劳俭朴的习惯。在结尾部分,作者写到:“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作者由赞美母亲扩大到赞美具有母亲本质特征的劳动人民,感情在这里得到了升华。 四、由事及理。 文章先讲述一件具体的事件,在结尾处揭示或暗示这件事蕴涵着的深刻哲理。事件是哲理的基石和依托,哲理则是事件内核的深化和升华。结尾的哲理虽然占的篇幅极小,但它常常会使一件平凡小事变得耐人寻味,熠熠生辉,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先详细叙写“我”童年时一次爬山过程中的脱险经历,结尾把父亲教给他的这次脱险的经验进行了哲理的升华:“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最初的那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使用这种手法升华主题一定要注意:一、“理”要从“事”中自然地生发出来,切忌离开事件去空发议论;二、“理”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且较新颖深刻,切忌片面肤浅和老调重弹。 作文结尾如何升华主题 古人在谈到结尾时常以“豹尾”为标准,是指结尾时笔法要简结、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请看近中考满分文的结尾技巧。 技巧一:首尾呼应,凸显主旨 (首)都说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都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而理想的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便是梦想的花季。 (尾)花季中,我希望自己能永远记住先哲的那句良训: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选自湖荆州中考满分文《把梦想带给花季》)

浅谈作文材料的选择

浅谈作文材料的选择 吉林省梨树县教师进修学校付德先 我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各种各样的建筑吧!有的古朴典雅,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雄伟壮丽,有的别具一格。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建筑材料不同。这一点和我们写作文时选择材料有同样的道理。不同体裁的文章,不同的文章中心选择的材料也不同。在学生习作过程中,有些同学不管文章体裁,不管中心要表现什么,随便选一些材料,使文章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有些人不管中心思想的需要,把自己喜欢的材料统统用上,出现了材料庞杂,堆砌的现象;还有一些人,不管中心的要求,所选的材料自相矛盾,前后重复,不为中心服务,离题万里。 那么写文章应该怎样选择材料呢?我以为材料是作文的主要内容,是表现中心的重要载体。材料选不好,中心就不正确,中心就不新颖,中心就不深刻,所以选材是写作的重要环节。 其一、选择表现中心的材料 中心是文章的灵魂和生命。文章的中心没确立之前,材料决定中心,在动手写作之前则是中心决定材料。所选的材料必须为中心服务,必须表现中心,必须符合中心的需要,材料要和中心一致,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对那些不能表现中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一点也不能选,不将就,不凑合,不吝惜。也就是说,要根据中心的需要对材料加以取舍。凡是符合中心,有利于说明、烘托、突出、强调、升华中心的材料就要留下来;凡是与中心无关,不能说明、烘托、突出、强调、升华中心的材料要坚决舍弃。 其二、选择真实感人的材料。 作文的材料必须真实可靠,这是写作文和文艺创作的重要区别之一。李清照说过:“盖文唯其是,唯其真”。这是很有道理的。文艺作品可以虚构,只要它合乎生活逻辑,合乎生活真实就可以。而我们写作文对材料的要求是生活的真实,既生活确有其事。文中的人物、情节、地点都必须是真可靠的。一旦读者发现文中的虚假成分,就不能感动人,像古人说的那样:“千古文章,传真不传伪”,“真则朝日夕月,伪则朝华夕槿;真则精金美玉,伪则瓦砾粪土”。所以,我们让学

曾老师原创:揭示主题、深化主题、升华主题的区别与运用

曾老师原创:揭示主题、深化主题、升华主题的区别与运用 我曾经参与过很多次中考判卷。每次判卷的时候,只要考“分析文章结尾段的作用”这一题型,老师都会争论不休。就其根本原因,是绝大部分老师对揭示主题、深化主题、升华主题三个概念的内涵理解模糊,平时讲课就糊里糊涂的胡说胡讲,考试的时候学生糊里糊涂的胡答,最终老师只能糊里糊涂的胡批。因为能分清三者界线的语文老师太少,明白的人势单力孤,糊涂的人人多势众,又代表着大多数学生的利益,所以我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原因很简单,我坚持个人的观点,最终吃亏的是多数学生——责任不在他们,却让他们埋单。所以今天特设一讲,把三个概念区分清楚。一.什么是揭示主题“揭示”的“揭”是将覆盖在事 物表面的覆盖物揭开,“示”展示给别人看。由此推导,“揭示主题”就是揭开覆盖主题表面的事物,将主题拿出来,展示给读者看。话外意是,主题在没揭示之前,始终处于一种被遮盖的状态,哪位读者也没见过,主题在这里第一次“露脸”。 要彻底弄明白什么叫“揭示主题”就需要弄明白两个问题:一 是蒙在主题上面的覆盖物是什么?二是什么叫主题? 问 题的突破口还在记叙文的定义。记叙文是通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常见文体。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是一个词语——表现,表现的内涵是借

助具体的表象内容以及由此呈现的特点,来委婉的表达某种思想感情,但不把思想感情具体、直接地说出来。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绝对肯定的答案,这个覆盖在主题之上的物就是:1.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人或物的具体行为及其在行为过程中呈现的具体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再加上侧面描写的事物和环境。 2.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所有景和物的外在状态。而文章的主题就是文章本质上要表现的抽象的思想感情。揭示主题——就是在行文过程中,作者最终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始终通过表现来进行,只有到了文章的结尾时才第一次把这种思想感情用几句高度概括的话 直接表达出来,让读者明白前面写了那么多内容,真正的目的是什么!二、深化主题逐步转变的过程为“化”。例如:信息化——信息技术逐步演变成社会主流技术。深化主题,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运用技术手段,使主题更明显;二是运用艺术手段,进一步凸显思想感情的深度、程度。 这种手段一是对主题的重复强调。例如《白杨礼赞》反复重复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要高声地赞美白杨树!一篇文章在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过程中,已经分别揭示了其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到了文章结尾,再重复一遍,这种手法,就是深化主题的第一种形式。它的运用,可以让作者非常清晰地感受到作者要表达何种思想感情,就像老师上课,为了突出重点,反复重复强调一样。有时,作者还采用对比、

浅谈作文构思新思路

浅谈作文构思新思路 发表时间:2014-03-31T10:26:01.280Z 来源:《科教新时代》2014年2月总第236期供稿作者:郑社芳 [导读] 构思是对一篇文章整体性、全局的把握与设计。这也是对我们思想水平与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 河北省永年县实验高级中学郑社芳 【中图分类号】G633.2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2-0050-01 一、好作文从构思开始 构思是对一篇文章整体性、全局的把握与设计。这也是对我们思想水平与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没有一定的思想积累和艺术形式美的感悟这两个前提,构思是无法进行的。准确来说,构思就是作者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提炼文章的主题意蕴并选择最佳表现方式,以指导写作实践的创造性总体思维过程。 体验是构思的基础。如果学生不注意生活积累,不提高生活体验,不能够发挥自我主动性,很难进行有实质意义的写作。另外,文章在构思中应注意处理两大要素,即主题思想和最佳的表现方式。主题思想决定采用何种表现形式。反过来,表现形式又能够使主题思想表现得更鲜明。因此,构思就是在合理的处理二者的关系,体现出有别于他人的创造性。 二、心中要有美的范式 根据库恩的阐述,“范式”可理解为某一科学群体在一定的时期内基本认同的并在研究中加以遵循的学术基础和原则体系,它通常包括一门学科中被公认的某种理论、方法,共同的对事物的看法和共同的世界观等。 那么,美的范式也就是对所选的材料作分解和组装,从词语的选择、句式的选用、修辞及艺术手法的使用、整体结构的安排等方面进行通盘考虑,使之合理化、有序化、审美化的表现形式。而这些表现形式体现出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特点。我们的学生要在阅读美文时有针对性的加以提取,不断的积累,甚至可以达到创造的层次。 三、让性灵成为构思的灵魂 这里谈到的性灵,最重要的思想是重组学生的思想体系,引导学生在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建构自我的认知体系。注重生命体验,唤醒自我意识,张扬个性,描绘生命的五彩斑斓。 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思想积累,但更大程度上停留在经验积累层面,缺乏视野,缺少科学性的验证,没有相应的方法论的知识补充,很难有一个“大人生、大境界”。而我们从社会角度再来审视这一问题,现在社会大多倡导社会价值多元化,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学生思想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又如何期待学生在作文这片天地能展示多少“真性情、真自我”呢! 同样,当我们在反思以往教育思想时也不难发现,语文学科承担的政治层面的教化功能比重过大,忽略了鲜活个体生命的存在。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在学习、生活中很难或者很少有机会表达,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双面人格。“字如其人,文如其人”,作文是一片辽阔而充满生命色泽的天地,又如何承担得起如此重负呢? 所以,我们应该牢牢抓住这一阵地,积极挖掘学生内心深处最纯粹、最本真、最美好的东西。用这份美好浸润他们的内心世界,用主流价值体系解读他们的生活,积极建构属于他们的精神世界。 四、新思路建立在旧思维的破解与转换上,构思要从文章结构模式的植入中突围 在常规作文教学中,教学内容中安排了审题立意、确定文体、构思选材等几大环节。但是我们的学生的作文可能会出现两种极端情况:一是模式化倾向严重,仅仅解决了文章结构问题,但缺少真实情感,僵化死板;二是即使饱含深情,用心为文,在阅卷老师看来,依然平淡乏味。那么,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训练的效果为何不是预想的那么显著呢? 首先,一篇优秀文章大体来说包含思想性与艺术性两部分,二者缺一不可。其次,僵化的作文模式压制了很多学生原本鲜活的生命气息,一篇文章的写作就像在戴着镣铐跳舞,痛苦自不待言,甚至很多学生在习惯这种作文处境之后,为文构思时思维的兴奋点集中在篇章结构即文章模式的套用上,忽视了独立思考而缺乏思想性。而那些试图冲破牢笼的考生,又没有找到作文中思想情感表达的恰当方式,效果不明显,于是就形成了上述问题。 针对这一根源性问题,学生应如何处理文章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学生所注重的结构模式三者之间的关系呢? 简而言之,思想是核心,也是作文构思的思维起点;艺术性要紧紧围绕文章传达出的思想而选择合适的方式,其中就包括文章的结构模式。这就要求学生在构思时要遵循思维顺序——先主题思想,而后再考虑结构模式和艺术手段。至于艺术性实现的途径包括语言、修辞、句式、表达方式以及整篇文章结构等要素。也就是说,要使学生的思路定格在“主题思想——文体确定——材料选择——技法设计——谋篇布局”这条主线上,才能突破滥俗模式,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作文水平。 上述思路的确定,从本质上讲是对作文构思中思维方式的重新定位与思维方向的再次梳理。这种思维方式带来的直接效果是保证学生在作文时展示“真性情、真自我”的作文个性,可以有效盘活曾经学过的知识点。比如诗歌与现代文阅读中接触到的艺术手法,学生可以应用到自己的文章中,既熟悉又能发挥效果,不必舍近求远。这样,构思的方向性与目的性就清晰和明确了。下面举例说明一下这个思路。比如我们要写一篇关于“诚信”主题的议论文,那么,我们首先要想怎样开头可以达到既引人注意又引人深思。对于议论文来讲,要在作文中体现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所以,可以采用对比手法开头。写出社会上人们对诚信所持的几种典型观点,在对比中让读者产生困惑与疑问,引发思考,也为后文提出观点做好铺垫。或者采用社会上存在的不好事例予以反问,引起读者重视,达到心灵受到震撼的目的。为了增强效果,还可以辅以排比句式,增强语势。这时你会发现,依循作文不同的立意而选用最佳效果的艺术手段与简单套用作文开头模式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对于文章主体部分而言,一般来说,主要任务是说理,要想把道理说得清楚明白,可以采用多角度的思考方式来诠释观点。例如“诚信”这个话题,主要解决的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肤浅与杂乱问题,采取分析的手段是比较恰当的,可以体现议论文的针对性,可以形成共同话题,有效解决人们的困惑,形成统一认识,建立明确的价值观,产生较强的说服力。 在文章结构上可以考虑对比、平行或层层深入的结构样式,这时可以根据学生本人的思维习惯,不做硬性要求。如从论述类文章的思维规律和典型性上讲,大体也就这三种,也是学生很习惯的表述方式。 对于文章结尾部分,可以根据文章设定如下两种效果。一是取立意上的格调高雅,意蕴深远,引人深思;二是取结构上的严谨有力,

深化主题升华主题的作用揭示主题

揭示主题、深化主题、升华主题的区别与运用 一.什么是揭示主题 “揭示”的“揭”是将覆盖在事物表面的覆盖物揭开,“示”展示给别人看。由此推导,“揭示主题”就是揭开覆盖主题表面的事物,将主题拿出来,展示给读者看。话外意是,主题在没揭示之前,始终处于一种被遮盖的状态,哪位读者也没见过,主题在这里第一次“露脸”。要彻底弄明白什么叫“揭示主题”就需要弄明白两个问题:一是蒙在主题上面的覆盖物是什么?二是什么叫主题?问题的突破口还在记叙文的定义。记叙文是通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常见文体。 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是一个词语——表现,表现的内涵是借助具体的表象内容以及由此呈现的特点,来委婉的表达某种思想感情,但不把思想感情具体、直接地说出来。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绝对肯定的答案,这个覆盖在主题之上的物就是: 1.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人或物的具体行为及其在行为过程中呈现的具体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再加上侧面描写的事物和环境。 2.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所有景和物的外在状态。而文章的主题就是文章本质上要表现的抽象的思想感情。 揭示主题——就是在行文过程中,作者最终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始终通过表现来进行,只有到了文章的结尾时才第一次把这种思想感情用几句高度概括的话直接表达出来,让读者明白前面写了那么多内容,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二、深化主题 逐步转变的过程为“化”。例如:信息化——信息技术逐步演变成社会主流技术。深化主题,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运用技术手段,使主题更明显;二是运用艺术手段,进一步凸显思想感情的深度、程度。 这种手段一是对主题的重复强调。例如《白杨礼赞》反复重复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要高声地赞美白杨树! 一篇文章在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过程中,已经分别揭示了其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到了文章结尾,再重复一遍,这种手法,就是深化主题的第一种形式。它的运用,可以让作者非常清晰地感受到作者要表达何种思想感情,就像老师上课,为了突出重点,反复重复强调一样。 有时,作者还采用对比、衬托、抑扬法、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点面结合等手段,加深情感、品质、精神的“度”,凸显爱之深、恨之切、某种品质深入灵魂等等。 例如,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风,卷着漫天的雪粒,肆无忌惮的抽打着它势力所及的一切。这个魔鬼,似乎要磨去所有事物的棱角,剥去所有的事物的外皮,撕碎所有能够御寒的包装,要把整个世界的外表和灵魂都变成凝固的寒冷。 他,紧抱着两臂,徘徊在医院的门口,不停地在地上跺着脚,不停地向手上哈点热气,不停地搓着手,不停地向四周张望。这一刻,

初三作文之初中材料作文用否定法来提炼主题

初中材料作文用否定法来提炼主题 【篇一: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近两年,材料作文的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因其形式多样、考点丰富、能唤起考生的写作欲望等特点,倍受中考的青睐,大有 取代“话题”作文的势头。 材料作文的内容一般来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话题式”的材料。在 所给的一段文字中表达一个相对集中的中心,或者是一个相对明确 的语意指向,我们把这一中心总结出来后,按照“中心”来构思、写作,就完全是在围绕“材料”来写了,这类的材料作文,我们把它看 成是“话题”作文,只是多了提炼中心的环节。另一类是“选择式”的 材料。在所给的文字中展示出所给话题的几个方面,考生只要选择 一个方面来写就可以了,这种形式多见于“格言”、“哲人说的话”中。面对灵活的表现形式,缤纷的文字内容,考生往往不能抓住材料的 根本,导致作文偏题、跑题,成为困扰考生的难点。写好材料作文 其实并不难,面对材料,考生要做到“平心静气”,摒弃一切浮躁心情,调整好自己的写作状态———这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前提条件。 一、审题要“三清” 1.看清材料,领会内容。在阅读材料时,要注意判断这段材料属于 哪类材料作文,具体理解整体材料的内容,要把材料实实在在地读懂,这一环节重在整体把握材料。 2.理清内容,提炼中心。这一环节是决定是否跑题的关键,一定要 认真对待。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如果是“话题式”的内容,要概括其中心,明确材料的主旨,这就是写作要确定的主题;如果 是“选择式”的内容,需要选取一点,来确定这一点的主要方向,从 而确定作文的写作主题。 3.读清要求,规范写作。读完材料后,千万不能忽视的是“写作要求”。材料叙述后的要求需要细细阅读,如果有“根据材料”、“结合 材料”的文字,最好作文里要巧妙体现材料的内容或影子,就是我们 平时说的“引材料”,但“引材料”时切忌生搬硬套;如果没有上述文 字要求,就可引可不引了。然后再看具体的写作要求,明确作文在 拟题、文体、写法、字数等方面的限制,然后再规范地写作,决不 能“越雷池一步”。 二、构思要“三扣”

作文如何升华主题

作文如何升华主题? 一、由表及里,通过揭示本质升华主题。 例如: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莫怀戚《散步》) 说明:莫怀戚的《散步》中,一家人走到一处难走的地方,家中的两

个中年人分别背起了一老一小,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背人是表象,但透过“背人”这一表象,作者揭示了中年人身上应该具备“承前启后”“尊老抚幼”的人生责任的道理。这样,揭示了表象背后的深刻本质,文章的主题就被提升了。 二、由点到面,通过揭示普遍性升华主题。 例如: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 (周素珊《第一次真好》) 说明:生活总是由具体的一件件事、一个个人组成的,在事与事、人

与人之间存在一种普遍性。我们在作文中如果能由点到面,由具体的某个人某件事揭示出人类社会中存在的普遍性规律,文章的主题就得到了升华。《第一次真好》从第一次做各种事的美好感觉上升到生命中诸多的第一次,这样由个体到整体,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阅读体验,文章的主题也就得到了升华。 三、由此及彼,通过触类旁通升华文章主题。 例如: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冯骥才《珍珠鸟》) 说明:事物之间总是相类似的,有些在其他事物间的规律也同样适

用于人类社会。如果在描写其他事物时,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把它提炼出来,用于规范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这就是一种由此及彼的升华。 冯骥才《珍珠鸟》一文中,作者叙述了自己养鸟的经过,作者对鸟不干涉,让它逐渐信任自己,小鸟开始敢于跟人接近,最后甚至放心大胆地在作者的肩头上睡着了。小鸟信赖人,这种信赖创造出了美好的境界。作者从这件“鸟事”想到人事,从而发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悟。这句提炼出来的哲理不仅仅适用于人与鸟之间,更适用于人与人之间。这就升华了主题。

新闻主题提炼技巧

新闻主题提炼技巧 介绍主题在新闻中的作用。 俗话说“主题好文一半”。所以提炼好主题,是提高新闻宣传质量的重要基础。 清代诗人袁枚说过:漂亮的词句犹如一堆铜钱,文章的主题就是穿钱的线,如果一篇文章有明确的主题,就像散落一地的铜钱,显得杂乱无章。任何人说话、写文章都要表达个题。即中心思想,没有主题就会不知所云,新闻报道也是如此。 新闻主题就是贯穿新闻的“红线”,可以将新闻事实、新闻素材串起来,告诉读者这篇新闻传递什么信息、反映什么问题、表达什么观点。新闻素材的取舍、文章的结构与布局等都会受到主题的限制,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如何提炼深化新闻主题,除了讲究方法技巧外,首先我们必须了解新闻主题与新闻事实的辩证关系、新闻主题的表达方式和特点。一、新闻主题源于新闻事实 新闻主题是新闻的灵魂,是新闻事实(素材)的统帅;新闻事实(素材)是新闻的血肉是主题的支柱。没有主题,新闻事实(素材)就是一盘散沙;没有新闻事实(素材),主题就无所依托,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但是,新闻事实、新闻事件是客观的、第一性的,新闻主题源于新闻事实,是对新闻事实分析、总结、思考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应先有新闻事实,然后才能提炼新闻主题,有什么样的新新闻主题。所以,新闻事实最终决定新闻主题,采写新闻决不能乱贴标签,凭空捏造主题,随意“拔高”主题。 新闻策划可以先定一个主题,但先行的主题必须是从生活中得来的,不是记者编辑凭空臆想的,是符合实际情况和新闻事实的。记者在采访前先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思考然后在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不断挖掘、调整和丰富主题,这也是提炼和深化主题的过程。 人们经常说新闻是“用事实说话”,新闻主题依托于新闻事实,需要通过新闻事实、新闻事件来表达,支撑主题的必须是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新闻主题并不是浮在新闻事实的表面,而是隐含在新闻事实之中,需要从新闻事实中去分析、提炼。 二、新闻主题决定新闻导向 新闻主题就是新闻的主旨和灵魂,主题正确与否直接决定新闻导向正确与否,主题偏差就会导致舆论导向的重大失误。所以,提炼深化主题必须在尊重新闻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从政治的高度、全局的眼光把握主题的导向,坚持以正确的主题来正确引导舆论,决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只看现象不见本质。 在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时,首先必须把握以下四点:一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出发,坚持以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把好舆论导向。新闻主题必须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符合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心、主动服务大局;二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新闻规律和新闻真实性原则,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同时选择新的角度、新的表现手法,突出新闻主题的新颖性、独特性;三要准确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挖掘有前瞻性、指导性的重大主题;四要坚持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把干部群众及广大读者共同关注的结合点、共鸣点和兴奋点作为新闻报道的主题。此外,新闻主题的大小也决定了新闻价值的大小。所以作为一名记者要把好舆论导向,学会提炼深化主题,这是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的第一关。 三、新闻主题需要提炼深化 新闻主题一般隐含在新闻事实的背后,提炼主题犹如沙里淘金,“吹尽黄沙始见金”,需从大量新闻素材中挖掘最有价值的新闻。记者不仅要深入采访、掌握实情,同时还必须认真思考,把握导谈如何提炼深化新闻主题以人为本,这是新闻记者在报道中经常关注的话题。但在新闻采访报道过程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却常常被新闻工作者忽视。为了使新闻更有吸

作文如何升华主题

作文如何升华主题 “升华主题,突出中心”是写作中的一个常用技法,就是将一个浅显、普遍的问题,提升到一个精神层面,从而使得文章中心更加深刻、突出。这个技法,大家经常听老师讲作文的时候提到,但如何升华主题,很多同学对这个问题却不很了解。 笔者从经典阅读篇目中,提炼归纳方法,并将它们分门别类地罗列如下,希望对同学们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一、由表及里,通过揭示本质升华主题。 例如: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莫怀戚《散步》) 说明:莫怀戚的《散步》中,一家人走到一处难走的地方,家中的两个中年人分别背起了一老一小,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背人是表象,但透过“背人”这一表象,作者揭示了中年人身上应该具备“承前启后”“尊老抚幼”的人生责任的道理。这样,揭示了表象背后的深刻本质,文章的主题就被提升了。 二、由点到面,通过揭示普遍性升华主题。 例如: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 (周素珊《第一次真好》) 说明:生活总是由具体的一件件事、一个个人组成的,在事与事、人与人之间存在一种普遍性。我们在作文中如果能由点到面,由具体的某个人某件事揭示出人类社会中存在的普遍性规律,文章的主题就得到了升华。《第一次真好》从第一次做各种事的美好感觉上升到生命中诸多的第一次,这样由个体到整体,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阅读体验,文章的主题也就得到了升华。 三、由此及彼,通过触类旁通升华文章主题。 例如: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冯骥才《珍珠鸟》) 说明:事物之间总是相类似的,有些在其他事物间的规律也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如果在描写其他事物时,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把它提炼出来,用于规范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这就是一种由此及彼的升华。 冯骥才《珍珠鸟》一文中,作者叙述了自己养鸟的经过,作者对鸟不干涉,让它逐渐信任自己,小鸟开始敢于跟人接近,最后甚至放心大胆地在作者的肩头上睡着了。小鸟信赖人,这种信赖创造出了美好的境界。作者从这件“鸟事”想到人事,从而发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悟。这句提炼出来的哲理不仅仅适用于人与鸟之间,更适用于人与人之间。这就升华了主题。 四、由具体的人事向为人处世的一般道理升华。 例如: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说明:由具体的人事向为人处世的一般道理提升,这就是常说的小中见大,小故事大道理。写这种文章,最忌就事论事,而应该见微知著,见一叶而知秋。 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讲的是一件小事,从小体弱多病的自己,冒险爬上了高高的悬崖,想要凭借自己的力量下来。在“我”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我”的父亲告诉“我”,不要想碰上远在下面的岩石,每次只要走一小步就行了。“我”就凭着每次走一小步终于成功地爬下了悬崖。这是一件具体的事情,但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跳出这件小事本身,转而谈论人应该如何对待困难。从这件小事的经验里,作者想到对待困境也是如此,只要把困境化大为小,每次克服一个小困难,就能积小胜为大胜,从而获得整个人生的成功。 五、由个人联系国家,从个人命运向国家民族命运升华。 例如: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文章主题的提炼

文章主题的提炼 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的基本思想,它渗透、贯穿于文章的全部内容,体现着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包含着作者对文章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理解和评价。主题在不同的文体上有不同的表述,人们习惯上把记叙性文章的主题叫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议论性文章的主题叫做中心论点,某些应用类文章的主题称为主旨或基本观点。在我国传统的文章理论中,主题叫做“意”或“主脑”。 一般来讲,大部分的文章在动笔写作前已有了明确的主题,也有极少部分文章在动笔之后的具体写作过程中形成主题。就一般而言,文章动笔前最好先提炼出主题,因为,只有主题明确了,才能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材料,进而谋篇布局、谴词造句。如果主题不明确,写作时往往无从下手,或者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何处该起,何处该收,哪些应详,哪些该略,都没有依据。清人刘熙载说:“古人意在笔先, 故得举止闲暇;后人意在笔后,故至手忙脚乱。”“凡作一篇文章,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主脑既得,则制动以静,治烦以简,一线到底,万变不离其宗,如兵非将不御,射非鹄不志也。”(《艺概》)他强调了在动笔之前明确主题的重要性,

并指明了主题在选择题材、谋篇布局过程中的作用。 主题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提炼文章的主题呢? 一、充分占有材料 主题的提炼,要立足于作者占有的全部材料。因为只有作者占有的材料充分,才能根据材料提炼出正确的观点和理论来,才能防止以偏概全,以点代面,才能避免主题的片面性。写文章时,必须尽量占有一切有关的材料,充分认识它们的社会的、历史的含义,为提炼或深化主题提供扎实的基础。马克思写《资本论》,曾阅读了几万部书,摘录笔记二百五十余本;姚雪垠创作《李自成》,曾摘录了几万张历史资料卡片;路遥写作《平凡的世界》,为了把握小说中人物的历史背景,把1975年到1983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陕西日报》、《参考消息》和《延安日报》的全部合订本一张一张地翻看,重要的事件记录下来,重要的文章复印。他们的作品所以能有宏大的思想和生活的容量,占有充分的材料是重要原因。 占有材料不充分,就可能出现忽略典型材料的失误,这样,就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确立的主题也是肤浅的。 二、抓住主要矛盾

浅谈作文如何选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826269125.html, 浅谈作文如何选材 作者:黄红英 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3年第09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60-01 在多年的初中作文教学工作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一个学生如果缺乏写作材料或不会选取、提炼写作素材,作文水平就无法提高,因此,笔者在教学中特别注意指导学生选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写作中,学生产生那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恼,写出那些“言之无物”的空洞作文,首先在于他们没有做生活的有心人,不善于发现、撷取身边的写作材料。不注意观察生活,没有思考生活,没有发现生活的点点滴滴,没有发现生活的闪光点,以致写出空洞无物的作文。其次是学生的阅读量太少了,阅读面总是局限于看作文选之类的书,其他书籍很少涉猎,这样,导致在议论文中没有论据材料,说明文中缺乏准确说明。第三,材料老化现象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没有搜集新材料,材料总是用了又用。第四,更大的原因是没有树立起大语文观念,不能把其他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到写作中来。针对学生存在的这些情况,在作文教学中,笔者从以下方面指导学生选材。 1 要求学生注意收集材料 1.1收集来自生活的材料 主要收集家庭的、社会的、学校的生活。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撷取生活的闪光点。特别是观察生活,这点对获取材料是极为重要的。所以著名作家老舍说:“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录下来。……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就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如果写《我热爱的一个人》、《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美》、《校园一角》等一类作文,写作素材就可以从平时收集的生活材料中轻而易举地得到了。 2.2来自电影、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的材料 这些材料大都是写议论文的好论据。笔者鼓励学生写卡片,简明地记下所听到的、所看到的统计数据、材料事例等,以备写时之需,如中央电视台评选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那些人物的先进事迹,就都可以作为议论文的论据或记叙文的感情触发点了。 2.3来自阅读的材料 鼓励学生多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因为学生的活动时间和范围是有限的,同整个世界历史相比较,个人仅凭直感所获得的知识材料实在是太少了。阅读是积累材料的一条重要途径,学

演讲技巧:如何升华演讲主题

演讲技巧:如何升华演讲主题 演讲应有正确鲜明的主题,演讲的主题最能体现演讲的思想价值和审美品位,使演讲具有深刻感人的艺术魅力。然而,表现演讲主题又不能流于空洞的说教、现象的罗列和人云亦云的老生常谈。正确的做法是在运用典型充分的材料表达演讲主题时,及时对材料的本质内涵加以分析、概括、提炼、延伸,并通过富于理性色彩的语言点拨、渲染,激起听众的心理共鸣,将听众的思维引向一个更深邃、更崇高的境界,使演讲的主题得以升华。 在演讲实践中,一般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技巧来升华演讲的主题: 一、由点及面的扩展 演讲中的事实材料是灵活多样的,诸如一次亲身经历、一个小故事、一段人物描写,甚至人物的片言只语等等,这些虽是个别的却是很典型的材料,往往就能成为升华演讲主题的“点”。由对“这一个”事实的叙述推及包含“这一类”的全部或部分事实内涵的概括,

就是由点及面的扩展演讲主题的技巧。 ,欢迎大家阅 2018-10-15 ,欢迎大家阅 2018-10-15 演讲应有正确鲜明的主题,演讲的主题最能体现演讲的思想价值和审美品位,使演讲具有深刻感人的艺术魅力。然而,表现演讲主题又不能流于空洞的说教、现象的罗列和人云亦云的老生常谈。正确的做法是在运用典型充分的材料表达演讲主题时,及时对材料的本质内涵加以分析、概括、提炼、延伸,并通过富于理性色彩的语言点拨、渲染,激起听众的心理共鸣,将听众的思维引向一个更深邃、更崇高的境界,使演讲的主题得以升华。 在演讲实践中,一般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技巧来升华演讲的主题:

一、由点及面的扩展 演讲中的事实材料是灵活多样的,诸如一次亲身经历、一个小故事、一段人物描写,甚至人物的片言只语等等,这些虽是个别的却是很典型的材料,往往就能成为升华演讲主题的“点”。由对“这一个”事实的叙述推及包含“这一类”的全部或部分事实内涵的概括,就是由点及面的扩展演讲主题的技巧。[page] 例如,傅缨的演讲《铭记国耻,把握今天》中的一段话:吉鸿昌高挂写有“我是中国人”标语的木牌,走在一片蓝眼睛、黄头发的洋人群中。 正是这千百万个赤子,才撑起了我们民族的脊梁,祖国的希望;正是他们,在自己的“今天”,用满腔的热血,冒着敌人的炮火,谱写了无愧于时代的《义勇军进行曲》,才使得我们今天的共和国国歌响彻神州,那么气势磅礴,那么雄壮嘹亮;正是... ,欢迎大家阅读。 竞聘演讲比赛的技巧有哪些(一)演讲准备十大要素:选择话题;分析听众;搜集材料;写作演讲稿;制作视频辅助物;设计态势

提炼主题

怎样提炼和表现文章的主题 黄高才 主旨,即我们平常讲的中心思想。《现代汉语词典》对“主旨”一词的解释是:主要的意义、用意或目的。这一解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写进文章中的材料本身所蕴含的主要思想意义;二是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意图。材料本身所隐含的思想意义是客观的,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意图是主观的,主旨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没有客观材料这一思想载体,作者的意图就无法表现;没有作者明确的写作目的和意图,蕴含在材料中的思想意义也就不能被发掘和表现出来。材料是作者写作目的和意图得以表现的基础,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是材料中自然存在的思想意义得以升华和表现的条件,二者缺一不可。这就是说,主旨由材料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和作者写作目的和意图两个要素构成,最终体现为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观点和主张等。 现在,人们习惯于把主旨称作主题,二者有没有区别呢?主题是指通过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体现出来的一种主要的思想。这种思想既包括题材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又包括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见解,所以也叫主题思想。原来人们把一般记事、抒情类文章的中心思想称做主题,而把论述类文章的中心思想称做主旨。现在,各类文章的中心思想都称被作主题。主题是作者从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题材的加工、提炼中产生的,是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由于文章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作者总是力图通过文章来说明某个问题或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因此,任何文章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主题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客观性,即它来自现实生活,是作者通过观察社会、体验生活而得到的客观结论;二是主观性,即带有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三是观念性,即主题是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作者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结果;四是时代性,即任何一部作品的主题都体现着时代精神。由主题所具有的这几个特征来看,它不仅包含作者思想方面的观点和主张,而且包含着感情方面的褒贬和爱憎,比主旨涵盖的范围更大一些,用它作为文章中心思想的代名词更合适一些。 主题的另一涵义相当于广义的题材概念,指社会生活或现象的某一方面,如“爱情主题”、“战争主题”等。 主题在文章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决定着文章的价值。在一篇文章中,主题的正误决定着文章的成败。二是决定着材料的取舍、谋篇布局和写作技法的使用等。在动笔前首先确定好主题,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安排、表达方法的使用等就有章可循,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那么,怎样提炼和确立文章的主题呢? 要谈主题的提炼问题,首先要看主题的获得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哪怕是再细微的事物,都可能引起人的联想与思考,可以使人有所认识和感悟,形成一个确定的主题,写出一篇优美的文章。在与人的交往中,对方细小的一个动作,可能使你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可能让你产生一种亲切感,可能引发你的联想与思考,继而使你产生一种表达的冲动。在与人的交谈中,对方一句无意识的话语,也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