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史上最全的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史上最全的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史上最全的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史上最全的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自学考试大

导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文学概论》这门课程的性质和学习《文学概论》的目的与要求,掌握学习的具体方法。

二、课程内容

一、《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

(一)文艺学的三个分支及其关系

(二)《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二、学习《文学概论》课程的目的要求

(一)准确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二)提高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学习《文学概论》课程的具体方法

(一)掌握原理,注重理解

(二)抓住重点,融会贯通

(三)联系实际,培养能力

(四)学习教材,攻读原著

三、考核知识点

1.文艺学三个分支及其分工;

2.《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

3.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及其关系;

4.《文学概论》作为文学理论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

四、考核要求

(一)识记

1.文艺学;

2.文学史;

3.文学批评。

(二)领会

1.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相互关系;

2.《文学概论》的性质。

(三)应用

1.掌握学习文学理论的方法

第一章文学观念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和第二章集中阐述文学观念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理解文学作为人类的文化活动是很复杂的事物。重点在“文学观念的嬗变”、“文学的文化意义”、“文学的审美

意识形态性”、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等四个问题。通过学习认识到文学观念是变化的发展的,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理解文学与体验的关系,掌握本书的文学观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

一、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

(一)文学四要素

(二)文学活动

二、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

(一)再现说

(二)表现说

(三)实用说

(四)独立说

(五)客观说

(六)体验说

三、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

(一)文学观念变化的时代原因

(二)文学观念演变与文学自身的演变

四、文学的界说

(一)文学的定义

(二)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

第二节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

一、文化概念

(一)广义的文化概念

(二)狭义的文化观念

(三)符号义的文化观念

二、文学的文化意义

(一)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

(二)叩问人的生存意义

(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四)憧憬人类的未来

(五)学习语言文化

三、文学的文化意义的发现

(一)“品质阅读”

(二)“价值阅读”

四、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

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

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一)文学源于生活

(二)文学改造生活

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

(一)审美的含义及其实现的条件

(二)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

三、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

(一)审美意识形态历史生成与理论概括

(二)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

第四节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

一、经验、体验与文学

(一)经验与体验

(二)体验与文学

二、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一)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

(二)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

三、考核知识点

1.文学活动四要素及其联系;

2.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及其嬗变原因;

3.文化概念;

4.文学的文化意义及其发现;

5.文学与其他文化的互动关系;

6.审美活动与文学;

7.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8.经验与体验的联系区别;

9.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四、考核要求

(一)识记

1.提出文学活动四要素的学者、四要素的名称、四要素的关系;

2.提出狭义的文化概念与广义的文化概念的学者;

3.马克思、恩格斯等在哪些著作中提出意识形态理论;

4.提出文学中“心”与“物”的关系理论的作者与论述

(二)领会

1.文学活动四要素及其联系;

2.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的内容;

3.文化概念狭义与广义的区别;

4.文学的文化意义的几种意义

5.文学意义是如何被发现的;

8.文学与其他文化的互动关系;

6.审美活动的三层面及其关系;

7.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性;

8.文学与体验的关系。

(三)应用

1.结合实例论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2.联系实际分析审美活动的三层面;

3.结合实际分析各种不同的文学观念。

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集中阐述文学语言组织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理解文学语言组织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存在方式和作用。本章的重点在“文学文本的层面”、“文学语言组织”和“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三个问题。通过学习,认识文学文本的层面,理解文学语言组织在文学中的基本地位,掌握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文学文本

一、文学文本概念

(一)文本

(二)文学文本

(三)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

二、文学文本的层面

(一)中国古代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

(二)西方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

(三)文学文本层面

第二节文学语言组织

一、文学文本的语言性

(一)文学文本以语言的方式存在

(二)文学中的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

(三)语言在文学中的具体存在方式——言语

二、文学语言组织

(一)文学语言组织是一种语言性构造

(二)文学语言组织具有整体性

(三)文学语言组织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

第三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

一、语音层面

(一)语音层面的作用

(二)节奏

(三)音律

二、文法层面

(一)词法

(二)句法

(三)篇法

三、辞格层面

(一)比喻和借代

(二)对偶和反复

(三)倒装和反讽

第四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一、内指性

二、音乐性

三、陌生化

三、考核知识点

1.阐述文学文本;

2.文学语言组织在文学文本的位置;

3.文学语言组织在文学中的地位和存在方式;

4.文学文本与特定的语言组织;

5.语言组织中文学文本隐含的其他方面。

四、考核要求

(一)识记

1.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区别,提出这一问题的相关作者;

2.中国古代文论中提出文学文本观的重要学者;

3.西方文论中提出文学文本观的重要作者;

4.文学文本构成层面的名称;

5.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的名称;

6.提出文学语言各种审美特性的作者。

(二)领会

1.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联系与区别;

2.文学文本的层面;

3.文学文本语言性的特性;

4.语言与言语的区别;

5.文学语言组织的特性;

6.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

7.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三)应用

1.结合作品分析文学文本以语言的方式存在;

2.结合作品分析文学语言组织的特性;

3.结合作品分析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4.结合作品分析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

第三章文学的形象系统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理解和掌握三个问题:其一是理解文学形象的重要性和系统性,树立起文学形象的分类观念和多元观念;其二是掌握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及其界定;其三重点掌握文学形象高级形态即作为艺术至境形态的典型、意境和象征意象的特征及其原理。目的是提高识别不同性质艺术形象的能力和分析评价艺术形象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文学形象

一、文学形象的系统性

(一)艺术世界的有机性

(二)不同性质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

二、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

(一)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

(二)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

(三)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

(四)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

第二节文学典型

一、典型论的发展及论争

(一)西方典型论发展的三阶段

(二)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一)典型的特征性

(二)典型的丰厚历史意蕴

(三)典型的艺术魅力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一)典型环境

(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第三节文学意境

一、意境论的形成和意境的界说

(一)意境论的形成

(二)意境的界说

二、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

(一)情景交融

(二)虚实相生

(三)生命律动

(四)韵味无穷

三、意境的分类

(一)刘熙载分类法

(二)王国维分类法

第四节文学象征意象

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文学意象

(一)意象的四种含义

(二)“表意之象”与“审美意象”

二、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

(一)哲理性

(二)象征性

(三)荒诞性

(四)求解性

三、象征意象化的原则与方法

(一)以荒诞的幻象表达意念的真实

(二)在抽象思维指导下实现最佳的象征意象组合

(三)“意象应合”的原则

四、文学象征意象的分类

(一)寓言式象征意象

(二)符号式象征意象

三、考核知识点

1.文学形象;

2.文学形象系统;

3.文学典型形象;

4.文学意境形象;

5.文学象征意象。

四、考核要求

(一)识记

1.文学形象定义;

2.哪些重要作者论述过文学典型;

3.哪些重要作者论述过文学意境;

4.哪些重要作者论述过文学象征意象。

(二)领会

1.文学形象的形成与人的知、情、意的精神需要的联系;

2.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

3.文学形象系统;

4.文学典型的特征;

5.文学意境的特征;

6.文学象征意象的特征;

7.意象化问题。

(三)应用

1.分析文学典型;

2.分析文学意境;

3.分析文学象征意象。

第四章叙事作品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专门讲述叙事性作品。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叙事理论的发展与叙事学的兴起、围绕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和叙述动作三个方面把握叙事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研究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叙事理论与叙事作品

一、从传统叙事理论到现代叙事学

(一)传统叙事理论

(二)现代叙事学

二、叙事与叙事作品

(一)叙事的意义

(二)叙事作品

三、叙事的层面

(一)故事内容与故事叙述

(二)叙事的三个层面

第二节叙述语言

一、叙述时间

(一)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

(二)叙述时间中的时距、次序和频率

二、叙述视角

(一)第三人称叙述

(二)第一人称叙述

(三)第二人称叙述

(四)叙述视角和人称的变换

三、叙述标记

(一)叙述标记与写作意图

(二)叙述标记与人物性格塑造

第三节叙述内容

一、故事

(一)事件

(二)情节

(三)情景

二、人物

(一)“扁平”人物

(二)表意型人物

(三)“圆形”人物

(四)典型人物

(五)“性格”人物

三、行动

(一)叙述功能研究

(二)叙述逻辑研究

第四节叙述动作一、作者、隐含的作者与叙述者

(一)真实的作者和隐含的作者

(二)隐含的作者和叙述者

二、叙述声音

(一)显在叙述者

(二)隐在叙述者

三、接受者与真实读者

(一)接受活动的参与者

(二)叙述者与接受者

三、考核知识点

1.传统叙事理论与现代叙事学观念的联系与区别;

2.叙述语言;

3.叙述内容;

4.叙述动作;

5.叙事作品的特征。

四、考核要求

(一)识记

1.中国传统叙事理论的作者;

2.西方现代叙事理论的作者;

3.叙述语言、内容、动作的诸种概念和定义。

(二)领会

1.叙事理论从传统到现代;

2.文学叙事的意义;

3.叙事的层面;

4.叙述时间及其意义;

5.叙述角度以及意义;

6.叙述标记及其意义;

7.故事、人物与行动;

8.“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9.作者、隐含作者与叙述者;

10.叙述声音;

11.接受者与真实读者。

(三)应用

1.分析叙事作品的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和叙述标记;

2.分析叙事作品故事、人物与行动;

3.分析作品的“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第五章抒情作品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着重讲解有关抒情作品的基本问题。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抒情作品的内涵”、“抒情的本质”、“抒情的原则”、“抒情的途径”、“抒情的策略”、“抒情作品的特征”等几个方面。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掌握有关抒情作品的基本内容。要求识记有关抒情作品的基本概念,把握抒情的本质、原则、途径、策略,理解并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各类抒情作品的基本特征。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抒情作品与情感

一、抒情作品的内涵

(一)抒情作品以情感为本位

(二)抒情作品的内涵

二、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

(一)情感的特点

(二)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

三、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

(一)广义情感与狭义情感

(二)日常情感与艺术情感

第二节抒情作品与抒情

一、抒情的本质

(一)抒发情感即表现情感

(二)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

(三)抒发情感即投射情感

二、抒情的原则

(一)古典主义的抒情原则

(二)浪漫主义的抒情原则

(三)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

(四)抒情的一般原则

三、抒情的途径

(一)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二)以景结情,情景交融

四、抒情的策略

(一)抒情的语法策略

(二)抒情的修辞策略

五、抒情的传统

(一)抒情传统的形成

(二)不同的抒情传统

第三节抒情作品的特征一、题材与结构特征

(一)题材特征

(二)结构特征

二、意象与主题特征

(一)意象与主题特征

(二)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例示

(三)原型意象、抒情母题与创新意识

三、文体特征

(一)文体的美学内涵

(二)抒情诗的特征

(三)抒情小品文的特征

三、考核知识点

1.抒情作品与情感的关系;

2.抒情的本质、原则;

3.抒情的途径、策略与传统;

4.抒情作品的基本特征。

四、考核要求

(一)识记

1.论述文学抒情的重要作者;

2.文学抒情问题的主要定义;

3.抒情与情感的概念;

4.传达与表现的区别。

(二)领会

1.抒情作品的内涵;

2.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

3.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

4.抒情的本质;

5.抒情的诸种原则;

6.抒情的途径与策略;

7.中国与西方的抒情传统;

8.抒情作品的特征。

(三)应用

1.结合作品分析抒情作品的特质;

2.结合作品分析抒情的各种原则;

3.结合作品分析抒情的途径与策略。

第六章文学的风格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重点在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区别和内在联系、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文学风格的独创性和多样性、文学风格与文化的关系等四个问题。通过学习明确文学风格是辨识作家个人乃至一种文化的标志,了解文学风格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掌握文学风格的定义和有关论述。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风格的诸种理论

一、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

二、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

三、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

四、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

第二节文学风格的内涵

一、风格的定义二、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

(一)创作个性界说

(二)创作个性转化为文学风格

三、文学风格与言语组织

(一)文体三层面

(二)语言的编码、词语的分布与文学风格

第三节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与特征

一、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

(一)文采

(二)情调

(三)气势

(四)氛围

(五)韵味

二、文学风格的特征

(一)文学风格的独创性

(二)文学风格的稳定性

(三)文学风格的多样性

第四节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与审美价值

一、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

二、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

第五节文学风格与文化

一、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

二、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

三、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

四、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

三、考核知识点

1.文学风格的界定和阐述的种种理论;

2.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构成都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

3.文学风格的界说;

4.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

5.文学风格在时代、民族、地域等影响下的文化构成;

6.文学风格的文化表征。

四、考核要求

(一)识记

1.论述风格问题的重要理论家;

2.文学风格问题的诸种概念。

(二)领会

1.文学风格的各种理论内涵;

2.文学风格的定义;

3.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

4.文学风格的言语组织;

5.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

6.文学风格与语言组织;

7.文学风格的特征;

8.文学风格的类型及其审美价值;

9.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流派文化。

(三)应用

1.通过作品的语言辨认文学的风格类型;

2.结合作家与作品说明创作个性与风格的关系;

3.结合作品说明风格的审美构成。

第七章文学创作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集中阐述文学创作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理解文学创作是怎样的一种精神活动,其基本规律和特征是什么。重点在“创作心理要素”与“创作过程”这两个大问题。通过对文学创作活动的认识,从主体角度深入了解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所具有的独特性。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文学创作的主观条件

一、作家的文化修养

二、作家的独特素质

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

一、文学创作的主体

二、文学创作的客体

三、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

第三节创作心理要素一、艺术直觉

(一)艺术直觉与认知直觉及艺术知觉的异同

(二)艺术直觉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

二、艺术灵感

(一)艺术灵感的特征

(二)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的异同

三、艺术情感

(一)艺术情感的特征

(二)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作用

四、艺术想象

(一)艺术想象的特点

(二)艺术想象的类型

五、艺术理解

(一)艺术理解与创作目的

(二)艺术理解与选材

(三)艺术理解与构思过程

第四节文学创作过程一、创作动机

(一)创作动机的构成

(二)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重要影响

二、创作冲动

(一)创作冲动的特性

(二)创作冲动的心理构成

(三)创作冲动的激起

三、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

(一)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

(二)艺术构思

(三)艺术传达

(四)修改与润色

三、考核知识点

1.文学创作的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

2.文学创作过程中的艺术直觉、艺术灵感、艺术情感和艺术想象;

3.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创作冲动和创作动机;

4.文学创作过程中的艺术构思与艺术传达;

5.作家的素养的诸方面。

四、考核要求

(一)识记

1.记住本章所列的重要作家、理论家对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述;

2.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和创作过程的重要概念。

(二)领会

1.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

2.文学创作的客体;

3.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

4.艺术直觉与艺术灵感;

5.艺术情感与艺术想象;

6.创作动机与创作冲动;

7.艺术构思与艺术传达。

(三)应用

1.结合作品说明作家应具备的素养;

2.结合作品说明文学创作的主客观统一;

3.结合作家创作说明作家的创作过程。

第八章文学接受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学习目的是理解作品与读者间的文学接受关系以及读者在接受活动中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够运用文学接受的理论,解释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诸种心理现象。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接受、批评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文学接受的条件、过程、效果的相关理论,了解与掌握文学批评的意义及具体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与接受

一、消费是文学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文学消费在文学活动链中的作用

(二)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的异同

二、文学的消费与传播

(一)文学传播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

(二)文学传播发展三阶段

三、文学消费的主动与受动

(一)购买、占有阶段的主动与受动

(二)阅读、欣赏阶段的主动与受动

(三)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

第二节文学接受及其主客体条件一、文学接受者的素质

(一)接受者的语言文字能力

(二)接受者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

(三)接受者的审美能力

二、作为主体条件的接受心境

(一)接受者的兴趣

(二)接受者的审美心态

(三)接受者的对话愿望

三、作为客体条件的文学作品

(一)满足接受者的阅读需求

(二)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

(三)符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

第三节文学接受过程

一、期待视野与预备情绪

(一)期待视野

(二)预备情绪

二、接受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

(一)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

(二)审美心理结构的应对方式——同化与顺应

三、召唤结构与接受的创造性

(一)召唤结构

(二)接受者的创造性阅读与理解

第四节文学接受效果

一、审美效果与文学功能

(一)精神的享受与愉悦感的获得

(二)情感的宣泄、补偿与升华

(三)认识空间的拓展

(四)人格境界的提高

(五)审美能力的提高

二、心灵沟通与社会交往

(一)心灵共鸣与文化认同

(二)社会交往

第五节文学批评

一、文学批评的意义

(一)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

(二)文学批评对接受者的影响

(三)文学批评对社会的影响

二、文学批评的方式

(一)审美体验

(二)理性分析

(三)价值判断

三、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方法

(一)中国古典的批评方法。

(二)西方当代的批评方法

(三)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

1.文学生产、传播、消费与接受各个环节;

2.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

3.文学批评的意义;

4.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的联系与区别;

5.文学接受的主体条件;

6.文学接受的客体条件;

7.文学接受的过程;

8.文学接受效果;

9.文学批评的意义与诸种方法。

四、考核要求

(一)识记

1.论述文学消费、文学接受和文学批评的重要理论家;

2.文学消费、文学接受和文学批评的各种概念与定义。

(二)领会

1.文学生产、文学消费、文学接受和文学批评诸环节的联系与区别;

2.文学接受者的素质与心境;

3.作为文学接受对象的文学作品;

4.文学接受中的期待视野与预备情绪;

5.文学接受心理的顺化与同化;

6.召唤结构与接受的创造性;

7.文学接受效果及其条件;

8.文学批评的意义与方式;

9.文学批评的方法问题。

(三)应用

1.结合作品分析说明接受主体的素养与心境的重要性;

2.结合作品分析说明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

3.结合作品说明文学接受中的共鸣与再创造;

4.文学批评意义的解析。

第九章文学的源流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学习目的是理解文学的发生、发展和文学的思潮、流派相关的理论,理解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通过理论、观点的运用,能够解释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文学发生的原因,深刻理解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制约关系及不平衡现象,了解与掌握文学自觉、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演变的状况与特点。本章的重点是第二节第四节,难点是第四节。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文学的发生

一、关于文艺起源的几种观点评述

(一)模仿说

(二)巫术说

(三)游戏说

(四)劳动说

二、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精神活动

(一)劳动是原始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

(二)原始艺术与劳动生活的关系

(三)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是艺术起源的直接原因

第二节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前提

(一)社会发展为文学内容发展提供基础

(二)社会发展为文学形式发展提供动力

(三)社会发展影响文学发展的机制

二、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一)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

(二)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不平衡的表现形态

第三节文学自身发展状况

一、文学的自觉

(一)从不自觉到自觉

(二)文学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

(三)文学发展中的革新与创造

(四)文学发展中对其他民族文学的借鉴和吸收

二、文学体裁的形成与发展

(一)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的形成

(二)当代文学体裁的变异

第四节文学思潮与流派

一、文学思潮

(一)文学思潮的涵义

(二)文学思潮的产生

(三)文学思潮的特点

(四)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

二、文学流派

(一)文学流派的界定

(二)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

(三)文学流派的产生

(四)文学流派的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

1.文学起源的诸种理论;

2.文艺起源的综合理论;

3.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文学自身的演变与发展;

5.几种主要的文学思潮(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6.文学流派的产生。

四、考核要求

(一)识记

1.古今中外论述文学源流的重要论点和理论家;

2.关于文学源流的重要概念与定义。

(二)领会

1.四种文学起源理论;

2.文学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

3.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4.文学自身的演变与发展;

5.文学思潮: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6.文学流派及其特点。

(三)应用

1.结合中国文学发展史说明文学的起源或发展的规律;

2.结合文学思潮的历史说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演进;

3.文学流派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020年7月整理)文学概论复习提纲.doc

文学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2、文学活动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3、话语蕴藉:指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 4、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5、创作动机:简单地说,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6、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7、即兴与推敲: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8、艺术概括:所谓“艺术概括”,简括地说,就是作家依旧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9、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10、文学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11、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语言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12、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所谓“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13、本文时间、故事时间:所谓“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而所谓的“文本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前者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而后者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14、隐含的读者:所谓“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艾布拉姆斯指的?文学四要素?是 ( ) A.创作、文本、传播、阅读 B.作品、作家、宇宙、读者 C.思想、生活、技巧、知识 D.情节、结构、人物、事件 2.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 ( ) A. 本质特征 B. 形象特征 C. 结构特征 D. 美感特征 3.?为艺术而艺术?是哪种文学观念的主要口号 ( ) A.独立说 B.再现说 C.体验说 D.表现说 4.能真正体现作家的艺术品格(也即创作个性)的语体是 ( ) A. 规范语体 B. 自由语体 C. 抒情语体 D. 叙事语体 5.?距离论?的提出者是 ( ) A.布洛 B.英加登 C.荣格 D.弗洛伊德 6.把语言具体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的语言学家是 ( ) A.童庆炳 B.英加登 C.凯塞尔 D.索绪尔 7.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最为活跃、最易变化的因素是 ( ) A.制度文化 B.精神文化 C.物质文化 D.全部文化 8.中国最早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是 ( ) A.王维 B.李白 C.司空图 D.王昌龄 9.哲理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 ( ) A.本质特征 B.表现手段 C.形象特征 D.审美特征 10.故事时间长度为零而叙述文本的时间大于零的一种时距是 ( ) A.省略 B.停顿 C.概略 D.减缓 11.从人物性格给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把人物区分为?扁平?和?圆型’’的是 ( ) A.格雷马斯 B.康德 C.歌德 D.福斯特 12.形成文学风格的决定因素是 ( )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 一、填空题 1、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新的纪元的开始,一般称为当代文学。 2、从50年代初期起,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3、50年代初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 4、50年代中期,由于一批“干预生活”以及描写爱情的作品相受到批判,现实题材的作品一度受到冷落,许多作家纷纷转向历史题材。 5、50年代中期,在历史题材方面是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老舍的话剧《茶馆》,而后有田汉的话剧《关汉卿》、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一卷)。 6、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以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为题材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涌现,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红日》、冯德英的《苦菜花》、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以及稍后出现的罗广斌杨益言的《红日》等。 8、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诗歌的代表诗人是:梁斌、郭小川、闻捷和李瑛等。 9、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散文作家以刘白羽、杨郑、秦牧、吴伯箫等人的成就最高。 10、1976年4月(丙辰清明〉出现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声,是那十年间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乐章。 11、自1976 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1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 13、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为代表。 14、新时期,“反思文学”以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蝴蝶》、方之的《内奸》、古华的《芙蓉镇》以及张贤亮的《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系列小说等为代表。 16、新时期的朦胧诗人以舒婷、顾城、北岛为代表。 17、新时期,高晓声的以《陈奂生出国》、《陈奂生上城》为代表的“陈奂生系列小说”等农村题材作品,继承了鲁迅的遗风,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19、80年代初,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蝴蝶》等作品以意识流手法为特征,突出表现人的意识活动,发展了中国小说的创作,形成了一种文学时尚。 20、21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以韩冬为代表的新生代诗歌的出现,宣告了“朦胧诗”不再先锋。 21、80年代中期以后,以马原、洪峰、余华、格非、孙甘露等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叙述革命。 25、双百方针指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王蒙在百花文学时期因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而成名也因此被划为“右派”。 27、《百合花》描述了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故事。 28、《青春之歌》是建国后第一部以青年知识分子成长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29、50年代前期,文艺界发生了大规模的文艺思想斗争,主要有关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最新《文学概论》复习提纲(全)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第一节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也可叫文学学。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科学。人文科学准确地讲应该是社会科学的人文学科,侧重于从整体的、综合的角度研究人类本身以及社会,主要有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艺学、心理学等学科。 文学理论:是着重探讨和总结文学现象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的一门科学,其具体研究对象为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1、文学理论的 对象:以作品为中心的文学现象。 任务:研究总结文学规律和原理。 性质:(人文社会)科学。(归属:文艺学→人文社会科学→科学) 体系:文学本质论、作品论、创作论、发展论、鉴赏论。 总结: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基本原理和普遍规律的学科。它以文学现象为对象,是一门社会科学。其体系一般包括文学的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发展论、接受论五大部分。) 文学批评: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文学现象进行阐释和评价的科学活动。 文学史:叙述和研究文学发展过程、分析评价各个时代作家、作品等的学科。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从这个总的对象出发,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论、文学接受论、文学发展论。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主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文学理论分为这些形态的依据是: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活动。即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的过程,以及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的过程。研究者可从不同视角研究这两个过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五大基石是: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而文学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的本质力量通过文学创造和文学欣赏展现出来。(生活活动包括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人的本质力量即人的本质,包括才能、思想、情感、理想、道德、性格等。对象化即转化成可感的对象,故又称“感性显现”。途径有二,一是通过做而现实地转化,二是精神性的对应化。) 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但“文艺作品中反映的生活却可以而切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毛泽东)反映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文学领域的运用。(反映指有密切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反映”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证明:理论方面,文学是社会意识,必然是社会存在的生活的反映。实践方面,一切文学作品可分为客观材料和主观情思两方面,二者都只能来源于社会生活) 文学生产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现代社会,艺术成为商品,因而艺术是生产,为资本创造价值,并受物质生产水平的制约。(这里的“生产”指生产、流通、交换、分配意义的生产,即商品生产。资本主义以前,文学艺术只是精神活动,资本主义以来,文学艺术成为商品,为作家和出版商创造利润。)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即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中以审美为目的和归宿的特殊部门,她以审美为出发点和归宿,所以是审美的意识形态。(所谓审美,就是对于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关注和审视,进而表现审视者的情感态度) 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它以作品为中心符号,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现实生活)、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理想世界)的交往对话关系。这样,文学

《文学概论》考试大纲

《文学概论》考试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一、考试大纲说明 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文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主要是:第一,通过对文学的一般性质、特征和文学文本、文学思潮以及类型等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文学理论知识,深化学生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文学观念,掌握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概念范畴和基本的文学研究方法。第二,通过文学理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第三,提高学生创作、欣赏和批评文学作品的能力。本课程的任务是:阐释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基本原理,能够运用已学过的概念、范畴、命题和原理去分析和审视各种文学现象,提高文学创作、欣赏和批评文学作品的能力。 2、考试目标和要求 (1)了解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范围和品格,理解中西文学理论不同的特点,掌握文学理论的学习方法。 (2)了解四种不同的文学观念、文学形象的三种类型、艺术分类的原则、文本概念与作品概念的异同、文学表现形态的涵义。 (3)理解文学的审美性、虚构性以及文学是“人学”的内涵,理解文学形象的三个特点、现代语言观的内涵、语言艺术的特点,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和边缘文学体裁的特点,理解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 (4)掌握评价艺术真实的标准、文学活动的言意矛盾,掌握文学文本的结构层次的划分,掌握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3、有关事项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考试时限:120分钟 试题难易度:较容易20%,中等难度50%,较大难度30% 题型题量和分数分配:

(1)单项选择题:20% (2)填空题:10% (3)判断题:10% (4)名词解释题:20% (5)简答题:24% (6)综合思考题:16% 4、教学参考书 《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二、考试内容和具体要求 (一)导论 1、考核知识点:文学理论、文艺学、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中西文学理论的特点 2、考核要求: (1)了解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边界和方法; (2)理解中西文学理论的不同特点。 (二)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1、考核知识点: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和客观说的文学观,文学的审美性和虚构性,文学是“人学”,艺术真实;文学形象的涵义,文学形象的三种类型:语象、形象和意象,文学形象的三个特点;艺术分类的原则,现代语言观的内涵,文学活动的言意矛盾,语言艺

《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专业考试号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始人和奠基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活真实只是艺术真实的___________,为艺术真实提供___________。 3、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异化思想,概括地说,主要表现在人与社会、______、___________和人与自然等四个方面。 4、西方现代小说发端于18世纪,___________小说是第一代;19世纪的___________小说是第二代。 5、创造诗歌意境的总的方法是___________,它可具体化为两条途径,即___________的方法和化情思为景物的方法。 二、选择题(1-3题为单项选择,4-6题为多项选择。请将答案序号填在括号内,错选、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18分) 1、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的基本特点,就在于它运用( )塑造形象。 A、造型 B、表演 C、综合 D、语言 2、在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探索中,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游戏说”的理论家是( ) A、爱德华·泰勒与弗雷译 B、席勒与斯宾塞 C、普列汉诺夫与毕歇尔 D、荣格与克罗齐

3、叙事性作品中情节的基本组成部分(或称情节的基本阶段)是( ) A、序幕、发展、高潮、结局 B、开端、发展、结局、尾声 C、序幕、高潮、结局、尾声 D、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自18世纪末叶至20世纪中期的西方文学史上,先后出现过如下几个文学思潮( )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自然主义 E、现代主义 5、灵感的基本特点( ) A、不期而至,偶然突发 B、专注敏捷,亢奋紧张 C、超长独特,富于创造 D、突然消失,不可再得 E、超控自如,随意挥发 6、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是( ) A、直感性 B、理念性 C、蕴情性 D、想象性 E、审美性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典型: 2、创作灵感: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二套试卷含答案

2010—2011学年度第( 1 )学期期末考试试卷科目:《中国当代文学史》(B)卷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 120分钟 系别、班级:姓名:学号: 一、填空题:15分(15×1) 1、()在台湾诗坛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2、()是台湾最著名的言情小说作家,具有广泛的影响。 3、()的《白鹿原》和张承志的( )被誉为是“史诗 性”的作品。 4、《负喧琐话》的作者是()。《白发苏州》是()的散 文作品。 5、杨绛的()叙写“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 的小 插曲”,成为80年代散文的精品。 6、“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是朦胧诗 人 ()的诗句。《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是诗人()的作

品。 7、冯骥才的()和()等是著名的津味小说。 8、()是新时期报告文学作家中最具有职业化特点的作家之一。 9、()揭开了“改革文学”的大旗,他的《乔厂长上任记》塑 造了改革家()的形象。 10、《棋王》是作家()的作品。 二、名词解释:20分(5×4) 1、第四次全国文代会 2、“三突出”创作原则 3、陈奂生 4、八个样板戏 三、简析题:20分(10×2) 1、简述陆文夫小说的艺术特点。 2、宗璞的小说《红豆》简析。 四、论述题:30分(15×2) 1、试论20世纪50、60年代小说的缺失表现在哪些方面。 2、为什么说《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又一座丰碑? 五、作品赏析题:15分 仔细阅读余光中的诗作《乡愁四韵》,然后写一篇文学赏析和评论文章。 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1974年3月 附参考答案或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15分(15×1) 1、郑愁予 2、琼瑶 3、陈忠实、《心灵史》 4、张中行、余秋雨 5、《干校六记》 6、北岛、顾城 7、《神鞭》、《三寸金莲》(或者《阴阳八卦》) 8、陈祖芬9、蒋子龙、乔光朴10、阿城

文学概论复习 ()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填空 1、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构成的四要素:世界、作品、作者、读者。 3、文学发生的四种观点: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4、文学作为话语包含以下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5、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包括:含蓄、含混。 6、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7、文学创造的客体的两种解释:客体即“自然”说、客体即“情感”说。 8、文学创造的主体的两种解释: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主体即“客观者”与“移情者”。 9、想象分为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 10、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11、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三种类型。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12、诗的基本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小说的基本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戏剧的基本特征: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13、现实主义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4、王国维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15、故事所包含的要素:情节、人物、场景、事件。 16、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将文学风格分为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 17、直觉:本意指实现外形,其意为直接而瞬间的,未经意识思维和判断而发生的一种领会式知道的方式。 18、文学作品的体裁:诗、散文、小说、剧本、报告文学等。 名词解释 1、文学:它是一种用文学语言创造文学形象,反映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审美的艺术形式。(通行含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籍属性。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具体的体现在两中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式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含多重不同意义,有多种“读法”。) 3、艺术发现:它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的依据自己认识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00002)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 一、填空题 1、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新的纪元的开始,一般称为当代文学。 2、从50年代初期起,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3、50年代初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 4、50年代中期,由于一批“干预生活”以及描写爱情的作品相受到批判,现实题材的作品一度受到冷落,许多作家纷纷转向历史题材。 5、50年代中期,在历史题材方面是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老舍的话剧《茶馆》,而后有田汉的话剧《关汉卿》、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一卷)。 6、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以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为题材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涌现,

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红日》、冯德英的《苦菜花》、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以及稍后出现的罗广斌杨益言的《红日》等。 8、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诗歌的代表诗人是:梁斌、郭小川、闻捷和李瑛等。 9、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散文作家以刘白羽、杨郑、秦牧、吴伯箫等人的成就最高。 10、1976年4月(丙辰清明〉出现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声,是那十年间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乐章。 11、自 1976 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1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 13、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

大一下学期文学概论提纲及知识点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 1.文学活动系统的构成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学理论的任务 ①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更是文学作品再现或反映的对象; ②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不仅是写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把自己对世界的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 ③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通过阅读作品而与作者达成沟通; ④作品是作者的创造物和读者阅读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2.最早的文学理论称为什么? 诗学诗论 3.文学原始发生的学说主要有那些 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4从古至今,文学至少有着哪些含义? 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的通行含义、 西方关于文艺心理方面的有哪些学说? 净化说、移情说、心心理距离说、直觉说、审美态度说、无意识升华说 5.文学话语应包含那些内容? 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6. 什么是话语蕴藉?文学作为话语蕴藉具有的几层含义?分别是什么?文学作为话语蕴藉的典型形态是什么?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两层含义;分别是:①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学活动作为蕴藉着话语的活动,主要是指文学性质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造和接受过程,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可能性。②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的话语要有蕴藉的属性;含蓄和含混 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艺术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何种性质? 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 7. 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是什么?社会生活 8. 文学创造就是以什么为原料的生产活动?话语 9. 历来文学创造主体的种种解释? ①.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②.主体即“旁观者” ③.“移情者”④.主体即“集体人” 作家是体现着人类集体无意识的精神生活的人 10.文学创造的全过程可以划分为哪三个阶段? 发生—构思—物化 11.什么是艺术发现?艺术发现的特点是什么? 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的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倾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或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特点:A.灵感妙悟特征.B. 理智性. C.情感体验性,包含有内在体验。 D.未改变原物、是对事物本质的独创,是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新质素,见别人所未见。 12.什么是灵感?其表现形态是什么? 灵感是创作过程中由于思想高度集中、情绪特别高涨而导致感悟和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其表现形态是对某一对象或某一问题的突如其来的顿悟,它有着偶发性、短暂性、亢奋性、创造性以及动静相济性等特征 表现形态:①.从产生过程看,不期而至、偶然突发 ②.从主体状态看,专注敏捷、亢奋紧张。 ③.从创作效果看,超常独特,富有创造性。 ④.需要长期积累,艰苦探索。 ⑤.偶然触发,妙手自得。触发的媒介各有不同。 13.构思方式有哪几种?综合、突出、简化、变形、陌生化、

《文学概论》考试大纲

《文学概论》考试大纲 文学概论是系统地讲授文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基础理论课,也是本科专业的学位课程。为了使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明确该课程的性质、内容和复习重点,特编写此考试大纲。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课时:5) 本章考核要求: 1.概念解释:文艺学、文学活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2.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划分依据是什么?。 4.掌握文学活动的四要素理论。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课时:4) 本章考核要求: 1.概念解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五大基本观点、中国特色、当代性 2.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明确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人类文学理论史上的革命性转换,以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本章考核要求: 1.概念解释:生活活动、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文学本体论

2.文学起源的劳动说以及其他得三种假说 3.了解几种主要的文学发展观 4.理解物质生产与文学生产在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 5.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的关系。 6.如何对文学活动进行整体观照? 7.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及其四种文艺理论形态的特点如何? 8.对文学活动四个阶段进行论析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本章考核要求: 1.概念解释:广义文学、狭义文学、折中义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性质、话语、话语五要素、话语蕴藉 2.辨析文学概念的三种含义,及相应的三种文学观念,从文学与话语、文学与社会、文学与反映三方面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从文学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双重性质出发认识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当前社会)的文学活动 考核要求: 1.概念解释:主导性与多样性、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推陈出新、人民性、美的规律 2.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3.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雅与俗的问题?怎样理解今天的文学走向消费化的问题?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第六章文学作品 一、名词解释 1、文学语言: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和加工。 2、文学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具有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的特征。 3、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具有情景交融的美学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4、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特征和具有魅力的性格。主要是叙事性作品(再现型作品)的形象形态。 二、思考题 ~ 1、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有什么不同 答:(1)表达目的不同 日常语言主要用于个体与外在世界的交往,文学语言的直接目的是构筑虚拟的艺术世界。 (2)服从的真实标准不同 日常语言一般要服从于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真实性,有真假正误之分。文学语言则服从于艺术世界虚拟性,而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可

以根据内心真实感受和体验进行虚拟。 (3)语言意义生成的方式不同 日常语言的意义一般是遵循语义逻辑生成的,意义比较单一、直接。文学语言意义的生成方式多是间接的,文学语言往往并不直接产生于语言的词典意义和语法规则,而是生成于文学语言所构造的艺术形象世界。 2、文学作品的语言的特征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 答:(1)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富于表现力。 《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禄江南岸”,“禄”练字、修辞。一个“禄”字,顿觉满眼生气,春意葱茏,把春的质感、神韵、和魅力都表现出来了。 (2)表意的含蓄性和丰富性。 《题西林壁》,一面描写庐山,一面议论庐山,写着写着便翻出一层哲理。描写、议论庐山→哲理→佛理,按照诗意逻辑层层蕴藉,充分体现了文学语言的含蓄之美。 3、意境的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意境结构的虚实相生。 答:特征:(1)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 (2)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 (3)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 例:《游园不值》,具体描写的园外之景,就是实境,由满园春色、红杏出墙引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就是虚境。虚实相生,富于表现力。

12.12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业及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苹果树下》出自以下哪个组诗?() A、《博斯腾湖滨》 B、《吐鲁番情歌》 C、《果子沟山》 D、《天山牧歌》 2、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表现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优秀长篇小说是() A、《红旗谱》 B、《林海雪原》 C、《青春之歌》 D、《红日》 3、老舍话剧中被誉为中国现代话剧“经典”和现实主义话剧的高峰的是() A、《龙须沟》 B、《西望长安》 C、《茶馆》 D、《春华秋实》 4、下列哪一部话剧是田汉历史剧创作的高峰之作?() A、《胆剑篇》 B、《关汉卿》 C、《蔡文姬》 D、《文成公主》 5、下列哪一作品是张洁创作的“改革小说”?()

A、《沉重的翅膀》 B、《花园街五号》 C、《男人的风格》 D、《三千万》 6、《太阳下的风景》是()回忆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的散文名篇。 A、季羡林 B、余秋雨 C、黄永玉 D、唐弢 7、深刻展现了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的事业追求和生活风貌的“手抄本”小说是() A、《第二次握手》 B、《公开的情书》 C、《金光大道》 D、《波动》 8、下列哪一作品是杨绛散文的代表作?() A、《耕堂读书记》 B、《谈生命》 C、《干校六记》 D、《女孩子的花》 9、下列属于“文化寻根”小说的是() A、《棋王》 B、《受戒》 C、《游园惊梦》 D、《陈奂生上城》 10、下列哪一位是新生代诗人中“新古典主义”倾向的代表?() A、韩冬 B、周伦佑 C、丁当 D、海子 11、以“文化散文”创作而引起广泛反响的作家是() A、巴金 B、冰心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终审稿)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MG129]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填空 1、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构成的四要素:世界、作品、作者、读者。 3、文学发生的四种观点: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4、文学作为话语包含以下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5、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包括:含蓄、含混。 6、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7、文学创造的客体的两种解释:客体即“自然”说、客体即“情感”说。 8、文学创造的主体的两种解释: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主体即“客观者”与“移情者”。 9、想象分为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 10、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11、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三种类型。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12、诗的基本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小说的基本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戏剧的基本特征: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13、现实主义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4、王国维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15、故事所包含的要素:情节、人物、场景、事件。 16、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将文学风格分为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 17、直觉:本意指实现外形,其意为直接而瞬间的,未经意识思维和判断而发生的一种领会式知道的方式。 18、文学作品的体裁:诗、散文、小说、剧本、报告文学等。 名词解释 1、文学:它是一种用文学语言创造文学形象,反映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审美的艺术形式。(通行含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籍属性。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具体的体现在两中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式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含多重不同意义,有多种“读法”。)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汇总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 10、1976年4月(丙辰清明〉出现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声,是那十年间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乐章。 11、自1976 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1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 13、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为代表。 14、新时期,“反思文学”以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蝴蝶》、方之的《内奸》、古华的《芙蓉镇》以及张贤亮的《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系列小说等为代表。 15、新时期,巴金的《随想录》以其巨大的震憾力和无情的自剖精神震动了文坛。 16、新时期的朦胧诗人以舒婷、顾城、北岛为代表。 17、新时期,高晓声的以《陈奂生出国》、《陈奂生上城》为代表的“陈奂生系列小说”等农村题材作品,继承了鲁迅的遗风,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18、新时期,徐迟的《哥德巳赫猜想》、黄宗英的《大雁情》等报告文学和谌容的《人到中年》等小说对于知识分子的讴歌和关注,使知识分子题材成为这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突出现象。 19、80年代初,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蝴蝶》等作品以意识流手法为特征,突出表现人的意识活动,发展了中国小说的创作,形成了一种文学时尚。 20、21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以韩冬为代表的新生代诗歌的出现,宣告了“朦胧诗”不再先锋。 21、80年代中期以后,以马原、洪峰、余华、格非、孙甘露等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叙述革命。 22、80年代中期以后,以方方、刘震天等为代表的新写实主义小说,摒弃了传统的功利性和典型化、英雄化,专注于普通人生和现实生活的原生状态。 23、80年代中期以后,以苏红、莫言、叶兆言为代表的新历史小说将眼光从现实转向历史,摆脱了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方法,致力于民间社会原始形态的还原和历史文化的雕刻。 24、80年代以后,散文创作借助于现代传媒的发达和活跃,制造出了“文化散文、生活散文、智者散文热”、“报人散文、女性散文热”、“学者散文热”等一个个热点,率先进入了市场。 33、巴金的散文集《随想录》被称为一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敢于说真 话。 34、韩少功的文化寻根小说《爸爸爸》具有整体的象征意味,主要是他采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35、艾青重返诗坛的第一部诗集是《归来的歌》。 36、《创业史》中刻划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梁山老汉。号称蛤蟆滩的“三大能人”是郭振山、郭世富和姚士杰。 37、最早的“反思小说”是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改革小说的开山之作是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他塑造的一批改革者形成了“开拓者家族”。先锋小说中叙事革命的代表作家是马原。 38、“伤痕小说”因卢新华的《伤痕》而得名,而最早的“伤痕小说”是刘心武的《班主任》,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是宋宝琦和谢惠敏。 44、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尖锐深刻地提出了现实生活中知识分子的境遇问题的小说是《人到中年》 45、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当代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力作,在社会中引起轰动,获得第三届矛盾文学奖。 46、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被评论界称为城市的“女高尔基”。她的短篇小说《哦,香雪》,描写了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女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47、王安忆发表于1986年的被合称为“三恋”的小说是《荒山之恋》、《小城之恋》和《锦绣谷之恋》。 48、张炜的小说《古船》中描写最充分最细腻的一个人物是隋抱朴。 49、《白鹿原》中的人物形象白嘉轩是陈忠实贡献于中国和世界的中国家族文化的最后一位族长。 50、池莉的中篇小说《烦恼人生》被誉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 59、刘雨生、李月辉等都是周立波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中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 72、残雪的小说《山上的小屋》写出了生存中的噩梦般的恶与丑陋的景象。 73、北岛的诗歌《回答》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 3、所谓"新时期文学"一般是指(D)。 A.1949年建国后的文学 B.抗日战争后的文学 C.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学 D.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的文学 4、新时期,首先出现的创作潮流是(C)。 A"改革文学" B."反思文学" C."伤痕文学" D."知青文学"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1)“艺术生产”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社会生产活动的客观过程时提出来的,最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称艺术活动为“艺术劳动”,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称为“艺术生产”。 (2)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精神生产最初与物质生产交织在一起,从属于物质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精神生产才独立发展起来。精神生产独立发展起来之后,一方面仍受物质生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它的发展与物质生产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以及它对物质生产具有反作用。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也如上所述。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1)文学活动与科学活动的本质区别:科学是对世界的理论掌握,立足于客体,通过理论思维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是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满足人的理性需要,其成果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文学创造则是对世界的审美掌握,通过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图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其成果是人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形象体系。 (2)文学活动与宗教活动:文学活动建立在对世界真实感受的基础之上,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总是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宗教活动却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的幸福,它通过对神和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迷途,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自身的价值。 (3)文学活动是一种“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不受群体意识的严格规范。文学创造活动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活动,而情感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不受概念的严格约束,是一个最自由的心理领域,佃此,它在精神活动领域中是最自由和最富于个性的创造活动。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科学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性和规范的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朴素单纯。日常言语较 富于感情色彩、个人风格和艺术意味,但总的说还是服从说理的需要,以表意明确为主旨。这两种言语都较接近语法意义上的“语法系统”。文学言语则明显突破了语言系统的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它一般不作为说理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常对语言学用语进行变形和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的方法,模糊、多义。正因为如此,文学言语灵活,在不同作家和不同语境中,用语千变万化,不断创新,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言语。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文学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2、文学活动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与读者。 3、话语蕴藉:指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 4、艺术发现:艺术发现就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5、创作动机:简单地说,创作动机就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6、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与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与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7、即兴与推敲:即兴就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推敲就是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8、艺术概括:所谓“艺术概括”,简括地说,就就是作家依旧自己的体验与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9、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就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10、文学意境:意境就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与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11、文学风格:文学风格,就是文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与作品的风格,既就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就是其语言与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与语言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12、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就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所谓“无我之境”,并不就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就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13、本文时间、故事时间:所谓“故事时间”,就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而所谓的“文本时间”,则就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前者就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而后者就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14、隐含的读者:所谓“隐含的读者”,就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就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就是说,就是作家预想出来的她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想有时就是自觉的,有时可能就是不自觉的。 15、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题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示,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二、简答题: 1、简述艺术真实与科学真实、生活真实的区别。 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景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与感悟。 凡就是历史上出现过与现实中存在的一切事物与现象,都就是生活真实。生活真实虽然为文学创造提供了原型启示,而且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然而艺术真实就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 它以“历史理性”对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必然性的揭示,作为自己的审美价值取向,并表现在假定性情景之中。从这个侧面上说,艺术真实就是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 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与诗艺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