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传统家具与中国文化 (1)

传统家具与中国文化 (1)

传统家具与中国文化 (1)
传统家具与中国文化 (1)

传统家具与中国文化中的材料—“木”

中国传统家具的制作特别注重材料,对材料的选择是极其挑剔的,而西方却注重形制,这是东西方的差异。中国古人认为:木养人。

关于家具材料的选择,在作相关梳理之前,首先要叩问一个问题:在商周时期青铜器高度发达的背景下,中国古人为什么喜欢使用易腐烂、不易保存的木呢?

那是因为中国古人认为:木养人。

木养人,不仅仅是认为树木能够产生氧气,能够绿化,能够给人遮风挡雨,能够做成相应的器物等对人类有益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其与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高度认知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在古代,人们一直在探索:这高天厚地之间,究竟有怎样的规律存在?

后来,终于在周朝找到了答案——由于《周易》的出现,使得人们找到了探究事物规律的方法。

《周易》文化的核心是阴阳辩证观。自周开始,随着人们对阴阳五行理解的遽然加深,阴阳哲学就成为了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而五行随之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结构,他们是中国文化不可替代的核心内容。并且,在周之后的中国文化体系中,无论谈什么文化,都没有超过这个范畴。

有了阴阳,中国人就有了“类”的概念——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因此,也就看到了一个有迹可循的世界。这个世界,在中国人眼中首先被分成了两大类——阳类和阴类。如:男人与女人,君子与小人,尊与卑,山与水,高与低等对立关系。

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又被细分成了五大类——即五行。五行是阴阳的具体展现形式,是它的具体落实。五行的出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几千年的实践运用中也证明了五行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它成为了中国文化中最富有魅力的特质。

五行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它采用“比象取类”的方法,把需要说明的事物或现象,分成了五大类,并在属性归类的基础上,运用五行生克规律,以阐释或推演事物或现象的复杂联系和变化。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这些就是五行的特性。意思是说,木具有生发、条达的特性;火具有炎热、向上的特性;金具有肃敛、变革的特性;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

五行还有其时间属性——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土在四季末月。

此外,还其道德属性——木主仁,金主义,火主礼,水主智,土主信。

中国文化是“文以载道”的文化,践行着“天人合一”、“同气相求”的信仰,追求人与天道的和谐。自然界中能“参天道”的只有气韵生动、生机盎然的“参天大树”。从“参天大树”这四个字中,我们不难发现:木能参天!而“天法道”(《老子》),辗转互训即是:木是参天道之物!木主仁,所以孔子也说:践仁以知天!意思是说,践行仁义就可以了解天道。(在这个前提下,孔子还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智慧观点。)

木主仁,木代表仁慈之德。南朝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在,形谢则神灭!”有形必有貌,貌伪必致神离。目前生态环境所遭受的极端破坏,导致了草木被荼毒,植被年年减少,水土大量流失。天人相应——木越少,仁德就越稀缺,所以,社会就会出现很多麻木不仁的事件。

新儒学代表人物之一的方东美也感慨说“文化渐渐丧失了它的高尚精神而接近鄙陋世俗,实在心有不甘”。一个强大的事物不是别人打败自己的,而是自败的。败在哪呢?就败在人心上!前辈凋谢,后生无闻。“牛拉车不走。是打牛还是打车?”(《五灯会元》卷三,)当然是打牛!因为要提高心性。

人的最高水平取决于形而上思想的高度,即境界的高度。而境界中则包含着精神取向和价值观的输出力量,也是心性的具体呈现。

现在社会上讨论《孙子兵法》,往往只谈兵法,但是我们稍微认真一下就知道了——虽然战争是残酷的,但建立在兵法这个“术”之上的,首先是设置了道德要求:非“圣智、仁义者不得用兵法”。谋略只能节约成本而已,没有道德关怀,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成功。

就连孟子也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

毛泽东在近代“独服曾文正公”,曾国藩就强调“四知”——除了《论语》中的知命、知礼、知言之外,还加上了“知仁”。因为他知道,具有胸襟宽大、眼帘高远,菩萨心肠的“仁”,能够涵养心性,为自己的个性、人格、能力打下浑厚基础。反之,不仁不义,就会阻碍了自己的发展,更会断绝思无垠、行无碍的可能,从而断送人生。

《易﹒乾·文言》也明确提出了做人的行为准则:“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君子所行,必须要具备“仁”义之心,要在心地上下功夫。“仁者无敌”是一种境界,更是做人的核心软实力——人活的就是境界!这个“仁”,能够培养思想,思想可以决定行为,而行为决定着地位。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周敦颐也是“仁”的践行者,他说,所谓“生,仁也。”(《周敦颐集》)他自己家的草长满了都不舍得除草——“绿满窗前草不除。”有人问他为什么不除,他说“与自己意思一般”,“观天地生物气象”,体现了“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系辞下》)的本质,这个本质就是“仁”。宇宙的本性和人的本性就这样通过对生命的珍爱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可见,“仁”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保障。就像体温一样,是细菌的生长,营养的产生,生理的代谢等所必须的环境保障温度,没有它就会危及生命。上古之人存仁去利,因而长寿;直至春秋战国,天下大乱后,仁义不存,寿命遂减。后来乃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之悲叹。

人对人要有温暖,不能冷冰冰,要么如何能维系正常的交往?!对人温暖,才是生生不息的基础。

古人判刑的时间选择在春季,也跟木所代表的仁德有关,苍天有好生之德!遇到重刑犯,在问斩的时候,都选择在秋季,即秋后问斩。为什么?因为秋季的五行为金,其德为义。金主义,就代表有智慧的杀。就像植物的修枝剪叶一样,剪掉不符合规范枝叶是为了让它更好的成长。金之义德就是起到这个作用。

火主礼,代表精神思想中的内在生命秩序。火代表南方。所有的祭祀都是面南,皇帝也是坐北向南。理出于此。

水主智,代表智慧和谦下。老子讲的最透彻——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土主信,土代表诚信与包容。一年四季按时生养万物而不违,无怨无求。

五行早已渗入人心。就连做梦都与其息息相关——“好仁者,多梦松柏桃李,好义者多梦刀兵金铁,好礼者多梦簋篮笾豆,好智者多梦江湖川泽,好信者多梦山岳原野。”

以上所述,皆为五德精义的指向。我们了解了这个文化背景,就能够知道——木为什么能养人!

五德学说的出现,使得经国序民有了规则可循。因为万物皆有其德,国家依此来实现教化人心的大用。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老天爷对谁都不亲,谁有德就帮谁。如果没德的话就要遭到淘汰,这是天道的规律。因此,周朝就非常强调“德治”——周文王就是依据“敬德保民”的思想主张,替天行道,灭了商朝的。否则,是师出无名的!

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了一个“比德”的概念,强调要“耕心种德”。德行二字,说的是有德才能行,没有德是寸步难行的。《周易》中第一个卦就是乾卦。乾为天,为玉。乾卦既代表天——天子、首领、君主,又代表玉,天是圆满的,玉是玲珑剔透,澄澈清明的。人们希望君主们既有智慧内心还清明,这样国家就一定会昌盛和谐。所以,我们通过考古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墓葬当中用了很多的玉器,这就是比德思想的体现——将把自然之德和人的精神道德情操相联系,把自然现象看作是人的某种精神品质的对应物,以此来砥砺自己,提高个体的境界。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接触木多了就会亲近自然,仁义慈悲之心也会随之加深,心态也能够得到调和,从而令人减少情绪上的波动。

没有中国文字,就没有中国文化。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中国智慧的传播者。

几千年来,人们为什么喜欢喝茶?——因为茶养人。

“茶为什么养人?因为“茶”字是“人在草木之间”,其实就是木养人!

人们喝茶,看着茶在岁月里缓缓的苏醒,草木香气氤氲入心,让我们在一个从容的仪式里苏醒了人与林木的那种关联。”——于丹

我们今天住的地方,不接地气,远离草木,怎么会受到自然地润养和抚慰呢?

生命体中最长寿的就是木。

孔子曰:仁者寿。那如何实现“仁者寿”呢?——“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缄默者寿,故仁者寿。”(清﹒方苞)这些特点,木都具备。

木是一切植物的总称;人无一能离开木。

从钻木取火开始,至供氧,到饮食,药用(沉香)……木为人们提供了非常开阔的供养。

所谓养,就是一种温润。这种温润就是互相感应,就是“同气相求”的践行!

木,是激情的源泉——人处木中,能够“寂然凝虑,思接千载!”这是木性的濡染所致。与木比邻,会让人的精神更加盛开!

对中国文化来讲,没有木的滋养,就没有中国精神文化的一片蓝天!

这便是木养人。

既然古人知道木能够养人,那么,早些时候为什么不开始大量使用木材呢?

这要回到时代的背景当中去——

第一、受制政治。殷商时期,青铜器的制造和工艺已经极为发达,并且也很好保存,不易损坏。人们习惯了使用。此外,更重要的是:秦朝时,因为秦始皇是靠武力征伐打下来的天下,所以,为了避免百姓起义造反,就下令禁止民众拥有武器,把金属全都收集起来铸成铜人——秦始皇这么做,有两个目的:1、形式上起到团结无战争的作用;2、使得百姓们没有东西去铸兵器来反抗。

相关的内容,史书均有记载:

张守节《史记正义》引《三辅旧事》云:“聚天下兵器,铸铜人十二。”

汉·贾谊《过秦论》亦说:“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阳,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兵。”

在这个政策下背景下,出现了一个颇为吊诡的事:那时候,一个村子为一组,一组是八户人

家。做饭时,要想使用菜刀配菜,就必须到村中的井口旁边去。为什么?因为,全村就这么一把菜刀拴在这!也就是说,在饭口时,这八户人家做饭时要轮流着来使用这一把菜刀!

可想而知,这样战战兢兢的社会,也不会长久到哪里去。

不久,秦朝开始兴建阿房宫,劳民伤财,怨声载道。不久,陈胜吴广起义。如果我们稍微细心一点的话,就会发现:那个时候即便想起义,也没有武器的。那靠什么呢?靠的是八个字:“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砍木棒做刀枪,削了竹子做旗竿进行反抗。史上称之为“揭竿而起”。

在历史上,釜底抽薪永远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之一。秦之后的历朝历代,对于金属的限制依然禁而不绝。明代崇祯皇帝下令将全国的铜收归国有——他以中旨发布命令,要求全国的铜器,除兵器、铜镜、古董、铜锁、乐器以及用于祭祀的铃、铙、钹外,必须在三个月内交到朝廷的铸币厂。可见,无论何朝何代,社会稳定都是第一位的!

第二、材质保存。由于早期社会的文明程度还不发达,很多技术性的高难问题还难以解决。所以,木在当时的保存,仅限于上漆。但上了漆的器物,由于又受到礼法的限制,不能为常人所普及。加之人们对木材易腐烂这一问题的处理,方法有限。因此,种种原因之下,木材的使用,没有大兴。

时来天地皆同力

后来,由于连年战乱,很多人避世、隐世的思想很严重,加之魏晋玄学之风广盛(《三玄:《老子》、《庄子》、《易经》),唐宋期间诗词的大量出现,宋朝时中国文化达致最高峰,人们开始喜欢寄情山水,把所有的文化理念全都投入到生活的情趣塑造当中来,追求心中理想的意象之美。

并且,值得一提的是:在宋、元、明三代,中国的易学又得到了极为广阔的发展。在元代,《易经》和朱熹的《周易正义》已经成为了科举考试必考科目,这样一来,易学思想迅速烽火燎原。易学中“悬象示义“的思想是意象行为的基础。这种基础的开阔,使得人们追求意象美行为更加丰富和蓬勃,继而导致了人们对木材倾注了更多的情怀。

与此同时,明代由于海运的关系,对外贸易开始发达,物流充沛。郑和下西洋将大量木材从国外运回了国内,导致从上到下全民开始疯狂的投入到对木材和木器的喜爱当中来。

在此基础上,中国出现了第一位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

据《先拨志》载:“斧斤之属,皆躬自操之。虽巧匠,不能过焉。”

吴宝崖在《旷园杂志》中写到:熹宗“尝于庭院中盖小宫殿,高四尺许,玲珑巧妙”——他曾在庭院中仿照乾清宫的样式,建造了一座小宫殿,高不过三四尺,曲折微妙,巧夺天工。但凡是他所看过的木器用具、亭台楼榭,都能够做出来。他曾做沉香假山一座,其中池台林馆无不俱备,雕琢细致,技艺高超,连当时的能工巧匠都望尘莫及,堪称一绝。他不光做模型,还把这份天分用在真正的宫殿建造上。乐此不疲,废寝忘食。

他不仅技巧娴熟,还精于构思。明代匠人所造的床极其笨重,十几个人才能移动,用料多,样式也普通。朱由校自己设计图样,锯木钉板,一年多工夫便造出一张床,样式美观大方,床板还能折叠,携带起来十分方便。他做好木器,就让太监拿到市场上去卖,市人都以重价购买,非常抢手。既然市场看好,他就更加起劲,索性把宫里的太监都拉过来改行做木匠了。

天启五年,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进行大规模重造工程,朱由校亲自担任工程建设指挥长,现场从起柱、上梁到插剑悬牌,指挥每一道工序,将自己的建筑、设计天赋付诸实践。他的雕镂技术也不差,曾经做过十座灯屏,上面雕刻着“寒雀争梅图”,细致精巧,形象逼真。

“上多谄,下多媚”(宋吕蒙正)——皇帝喜欢什么,天下就兴什么。这是铁律。

同样,明代皇帝朱由校专心营造,参与的木工设计和制作行为,以及大量文人的参与和理论著作的频现——如《鲁班经匠家镜》、《长物志》、《遵生八笺》等。

常言道:高僧之高,不在于懂多少佛理,彻多少悟性,而在于既然有见地就必然有修行,见地必定是从修行当中来。

怎么知道有见地有修正?!就是不但能有参与实践的能力,还要能够将之释放出来与社会发生有机地互动。

明代这些具有实际经验的理论著作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中国传统家具的发展,从而使得明代传统家具的制作达到了历史的巅峰——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中国传统家具最高峰“明式家具”的原因所在!

了解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要立足于历史空间的大背景之下,否则就会出现有碍的断见。

历史也是这样,传世之物的出现,要有传世的材料和人文相配而来,而这都是需要时间的,甚至有的相当漫长!一如江河,溪水成为江河之前,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

明式家具就是这样的河流——从商周时期一路下来的零碎、多元与看似偶然,事后看来,都如历史的精心安排一般,好似天意!

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天启皇帝朱由校不该被称为“天子”,而应被称为“天材”——他的一生,就是带着“明式家具”的天意而来的。

中华传统文化在传统家具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家具包含和体现着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具有深厚的文化和艺术内涵,其独具特色的造型、精益巧妙的结构,无不凝聚着中国历代木工匠师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下面笔者尝试从传统文化对传统家具的影响这一角度出发,进行一点浅显的探讨。一、古代哲学、道德思想对传统家具的诠释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是“大人合一”思想。早在周代,《易传·乾卦》中就有云:“夫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大弗违,后天而奉天时。”道出了天人合一思想的主旨: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各谐、人与人的利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等“普遍和谐”的观念。表现在传统家具上:其一,在对质地坚硬、色泽幽雅、肌理华美珍贵木材认识、运用中,力求充分展示了木材本色的自然之美;其二,传统家具稳健凝重、简洁流畅均给人以舒展之感,有大气;其三,是灵气,马蹄腿、三弯腿、椅子搭脑、牙板、撑子等曲线形式体现了抒情于理、予动于静的哲学要义:黄花梨小圈椅不正是一番“问渠哪得消如许,为有源头话水来”的意境吗? 其四,传统家具上通体轮廓及装饰部件的轮廓讲求方中有圆、圆中求力。圈椅上圆下方的设计,就是源于中国古代的“天圆地方”、“承天象地”的哲学思想;其五,传统家具具有严密的比例关系,舒适宜人的尺度,家具的外形比例、尺度与其使用功能紧密联系起来,力求达到形式与功能的和谐统一。

中国古代道德以“中庸”为至高的德性。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他的孙子,子思在《中庸》中强调:“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大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之道在形式上重视“中正”、“中行”,在内涵上主张凡事都不要过度,以免适得其反。二、古代宗教、学术思想对传统家具的诠释中国历史自汉代以后,宗教和学术思想流派形成了主要是以儒、佛、道三家行举的文化格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三家共同维系着中国古代社会心理结构的和谐与稳定,因此自然也对中国传统家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代宗教学术思想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倡导顺应自然、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不与物迁的处世原则和抱朴守真、寂空无为的价值取向。具体表现在传统家具上其特点是:空灵、飘逸、柔婉、沉穆等其一,传统家具的造型多采用曲线与直线的对比与变化,集中了直线与曲线的优点,柔中带刚,虚中见实。如运用于圈椅、交椅(如图5所示)、笔杆椅(如图6所示)、灯挂椅、圆角柜、架子床等家具中的罗涡撑、搭脑、“s”型靠背、马蹄腿、二弯腿等简沾、流畅、舒展、刚劲的线型变化。其二,传统家具如束腰四足带托泥坐墩、三弯腿带托泥高香儿和玫瑰椅均以一下构件为实,中间“开光”为虚和靠背留空的形制为其构造要素,让人产生在空灵寂静中而富含流动、在厚实弥笃中义处处向虚的意境,无不给人静谧、深邃以感。

三、古代审美思想观念对传统家具的诠释自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后,审美观念就开始逐渐形成了:早在夏朝以前的人禹时代,人们已知道在席子边缘包边,并开始使用漆来装饰器物了;至春秋战国及两汉时期,油漆、彩绘、雕刻、镶嵌和错金银工艺空前发展:到明清时期各种工艺手法趋于完善,审美观念走向成熟。审美思想观念造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将家具的每个部件施以不同艺术造型,或以各种手法对构件表面装饰各类纹饰,使器物既具实用性,又具观赏性,在视觉效果上给人以心情舒畅的感受。对传统家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彩绘、雕刻、镶嵌图案的题材上,根据古代传统习俗立意选题。例如,住“飞禽”题材的选择上,传统风俗认为燕子落在好人家、凤凰落过出人才、白鹤到过有吉祥之兆、孔雀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安宁、喜鹊报喜、相思鸟痴情、鸳鸯忠贞等;在“走兽”题材的选择上,传统

风俗认为龙能兴云雨利万物、狮子猛以示心寓意中华太平、瑞象敦厚,喻五谷丰登、虎示圣明之世为祥为祯、麒麟祥瑞,喻人生有德,早生贵子、瑞鹿纯善,喻禄寿康宁;在植物题材的选择上,传统风俗把松、竹、梅并称为“岁寒三友”,把竹、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寓意高风亮节和傲霜斗雪的品格。此外,将吉祥要素相互组合成纹饰题材,如“六合同春”、“年年有余”、“凤穿牡丹”、“莲生贵子”、“祥云捧日”、“双龙戏珠”、“洪福齐天”、“五福捧寿”等。

历代中国古典家具图集清朝

历代中国古典家具图集-清朝 清代家具,从字面上讲,应包括制作于清代的各种不同质地、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家具。清代家俱,又分清代制作的“明式家具”和“清式家具”。下面要介绍的是“清式家具”。 清式家具的从开始萌芽到形成独立的体系,大致是从清康熙早年到晚年的四、五十年之间,它与满文化的影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是以皇家为主导,在宫廷和民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共同创作中发展起来的。 清代家具有其自身显著的风格特点: 其一,品种丰富、式样多变、追求奇巧。清式家具有很多前代们没有的品种和样式,造型更是变化无穷。以常见的清式扶手椅为例,在其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工匠们就造出了数不清的式样变体。既便是每一单件家具的设计也十分注重造型的变化。如故宫漱芳斋的五具成套多宝阁,其一字挑开,靠墙排放,与房间浑然一体,错落有致地分割成一百多个矩形隔层,每隔层虽是“拐子”图案却互不雷同,从侧面看,每个隔层的侧山上是不同图形的开光,如海棠形、扇面形、如意形、磬形、蕉叶形等等,不一而足。清式家具在形式上还常见仿竹、仿藤、仿青铜,甚至仿假山石的木制家具。反过来,也有竹制、藤制、石制的仿木质家具。结构上,清式家具也往往是匠心独运,妙趣横生,如,有些小巧玲珑的百宝箱,箱中有盒,盒中有匣,匣中有屉,屉藏暗仓,隐约曲折。抽屉和柜门的关闭亦有诀窍,非仔细观察而不得其解。 其二,选材讲究,作工细致。在选材上,清式家具推崇色泽深、质地密、纹理细的珍贵硬木,以紫檀木为首选。在结构制作上,为保证外观色泽纹理一致,也为了坚固牢靠,往往采取一木连作,而不用小木拼接。 其三,注重装饰,手法多样。注重装饰是清式家具最显著的特征。清代工匠们几乎使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装饰材料,尝试一切可以采用的装饰手法,在家具与各种工艺品相结合上更是殚精竭虑。清式家具最多采用的装饰手法是雕饰与镶嵌,刀工细致入微,手法上又借鉴了牙雕、竹雕、漆雕等技巧,磨工亦百般考究,将雕件打磨及线楞分明,光润似玉。镶嵌是将不同材料按设计好图案嵌入器物表面,家具上嵌木、嵌竹、嵌石、嵌瓷、嵌螺钿、嵌珐琅等等,花样翻新,千变万化。 其四,西洋影响,良莠参差。清式家具中,采用西洋装饰图案或手法者占有相当比重,尤以广式家具更为明显。受西洋影响的清式家具大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采用西洋家具的样式和结构,早期此类家具虽有部份出口,但未能形成规模,清末此种“洋式”再度流行,大多不中不西,做工粗糙,难登大雅之堂;第二种则是采用传统家具造型、结构,部份采用西洋家具的式样或纹饰。如,传统的有束腰椅,以西洋番莲图案为雕饰等等。 清式家具走的路子与明式家具截然相反,由重神态变为重形式,在追求新奇中走向繁琐,在追求华贵中而走向奢靡。

中国传统家具研究

中国传统家具元素与现代室内装饰 【摘要】中国传统家具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日益变化的生活节奏,现代室内设计和传统家具,古典艺术的结合已成为现代室内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师们按照美学的层次把家具的艺术性进行发展和融入生活当中,我们应当对传统家具进行了整体剖析、进入研究、联系背景,认识传统家具。 【关键词】传统家具;元素;艺术性;室内装饰 [Abstract] Chinese traditional furniture has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has a long history of cultu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economic society,changing the pace of life, modern interior design and traditional furniture,combined with the classical ar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interior design, designers according to aesthetic level art furniture the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into the life, we should to the traditional furniture for the overall analysis, entered the study background, connection,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furniture. [keyword] traditional furniture; elements; art; interior decoration 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传统家具经历了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自旧石器时代以草皮、树枝等材料所构成的“床”、“席”,到新石器时代的陶制“仓”、“灶”,从神秘而伟大的商周青铜器,到写实精干的秦汉漆家具;从华丽堂皇的唐朝壶门,到优美典雅的宋代框架结构;从简洁秀气的明式家具,到繁琐富丽的清廷家具这一漫长的积淀与演变过程,与中华民族文化、生活习惯和审美观念更是密不可分。历史与文化之间的辉映,让古传统家具珍藏再久,品位依然至上。它将传统与现代遥遥相依,成为现代室内装饰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一、中国传统家具发展简史 1、萌芽时期:史前、夏商、西周 “席”是中国古代最早最原始的家具。在古代,“席地而坐”是人们最常规的休息方式,考古家发掘出土的最早实物有新石器时代的“蒲席”、“竹席”等,距今已有五千多年。 商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鼎峰时期,古代家具通过青铜器的形式,为我们留下了这一阶段中最珍贵的实物资料,这一时期的主要家具有“禁”。商代的家具形式种已有了“几”和“榻”,西周家具的种类除了商朝延续下来的以外,又出现了“屏风”、“衣架”等。在装饰纹样上多为饕餮纹、龙纹凤纹、云纹和涡

传统家具三大流派

中国传统家具三大流派浅析 中国传统家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清两代,中国封建社会制度发展达到了顶峰,政治、经济、文化都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家具制作也进入全盛时期,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明清家具日渐完美,形成了中国家具史上的高峰。 在明清家具的全盛时期,家具制作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行业之一,全国各地都纷纷开设有家具作坊从事家具生产,其中既有应日常生活之需,以柴树和杂木为材料,造型与工艺都较为随意的民间实用性家具。也有为满足上层社会的需要,以黄花梨、紫檀等优质硬木为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制作的经典家具作品。各地域之间也因为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审美意识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家具风格体系,如苏、广、京、晋、宁、鲁、扬、闽等家具流派。其中最具有影响力,而且代表中国传统家具最高水平的主要有三大流派,分别是来自诗意江南的苏式家具、岭南地区的广式家具、皇室宫廷的京式家具。这三大流派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并融合其它流派之所长,将中国传统家具艺术推向全盛,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后世家具制作影响深远,本文下面将针对这三大家具流派予以浅析。 文人性情苏式家具 苏式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具最重要的代表之一,是指以苏州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地区生产的家具。它形成于明代中期,以用料名贵、结构科学、造型典雅、尺寸合理而著称,是明代家具风格的塑造者和主流,常说的明式家具实际上从渊源上来说都是源自于苏式家具。 苏杭自古繁华,到了明朝中期随着赋税制度的革新,农民负担得到减轻,社会阶级矛盾得到缓和,社会秩序安定,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江南的苏、松、嘉、湖、杭地区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蚕桑丝织,冶金瓷器等手工业极度兴盛,市场商业高度繁荣,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清朝中期。这片诗情画意水土孕育了无数个性鲜明,思想自由的文人雅士。众多外乡的文人墨客也纷纷移居这里,一时文人名士荟集,也成为了文化的中心。很多学派也如雨后般的春笋,破土而出,江南著名的吴门画派、乾嘉学派、泰州学派等就诞生于此时期,这种大背景下苏式家具流派也应运而生了。 明清时期,江南的文人士大夫们热衷于修建园林,苏州地区园林密布,秀甲天下,其数量为全国之首。中外闻名的拙政园、留园、退思园等都在这一时代建造的。这些文人雅士们追求超逸脱俗的意境,寄情山水诗画。家具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而且是点缀居室空间的重要物品,自然也就受到文人雅士的格外关注。这些文人士大夫通常都有极高的文化修养和审美品位,在家具定制的过程中或者是亲自绘图造型,或者是全程参与监制,甚至还有人专门针对家具著书立说进行研究分析。因此,中国儒家的中庸之道,禅宗的见性明心和道家道法这些思想,自然就融汇进入了苏式家具的体系,使苏式家具饱含文人性情。苏式家具之所以木秀于林,流行数百年,确实可以说是这种文化背景之下孕育的结果,这一点也是苏式家具的精髓所在。现在有一些模仿和仿制苏式家具的,往往只能得其形而不能得其神,就是因为缺少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自身修为的不足。 苏式家具造型简约大方,线条流畅,尺寸合理,在设计上吸收了宋代家具风格。在用料上主要以黄花梨、紫檀、铁力木、鸡翅木、瘿木等木材为主,这些木材坚硬质密、色泽独特、纹理优美。江南地区本不生长此类木材,这些木材大多是通过海上贸易所得,可谓来之不易,所以工匠在施工过程中都精打细算,慎之又慎。设计者们往往首先根据木料的大小,顺应木材的形状,合理的设计出相应

中国古代家具上的图纹

?赞(215) ?评论 ?已成功转载 ?分享(436) ?复制地址 ?举报 ?更多 上一篇 | 下一篇:一位考研英语从32... 开通黄钻 中国古代家具上的图纹吉祥如意的器物形图纹

1.盘常。是吉样图纹的一种,本为佛家“八宝”之一。“八宝”有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吉祥”。按佛家解释,盘常为“回环贯彻、一切通明”,本身含有“事事顺,路路通”的意思.其图纹本身盘曲示绵延不断的连续感,因而被民众取作吉祥符。作为富贵不断头的象征,盘常的适用性很强,世代绵延,福禄承以至于爱情之树的常青,都可以用它来表达和象征。盘常的图纹在家具上运用较广。北方农村农居的木窗棂、隔独应用的,有二方连续的,有作角花的,常用在供桌的牙板上,还有变形的双盘常、梅花盘常、万代盘常、方胜外廓线形变化成葫芦模样者,有的则以几何形状化的篆体寿字组成花边。 2.方胜。吉祥图符的一种。古人认为八件宝物,其数多于八,其物诸如珠宝、古钱,玉罄、样云,犀角、红珊银锭、如意,方胜,任取其中八种即为“八宝”,这些图纹多应用古家具雕刻、什器漆饰等方面。

3.如意。为人人皆知的吉祥物,它不仅以实物的形式出现,而且还造就了工艺和传统图纹。如意端头,称“如芝形、云形。在家具,什器上多有取其形式;桌椅腿脚、靠背、箱柜雕刻或漆饰等,应用十分广泛。除此之外,还的图纹。

4.古钱。是古代的铸币。古钱与蝙蝠图,叫“福在眼前”;古钱与喜字谓之“喜在眼前”;“金玉满堂”为古与全同意,因此,蝙蝠衔着用绳穿起来的两枚古钱,称“福寿双全”。古钱的形意图样多表现在条桌和八仙桌的

5.瓶。古代的瓶,大体有三种,一是汲器;二是炊具;三是酒器,这种用于陈设的瓷制花瓶,宋代以后才开始谐音“平”,取“平安”之意。如瓶中插如意表示“平安如意”;花瓶中插入三枝戟,旁边配上芦笙,叫做“平棠花称“玉堂和平”。瓶还有形意图纹,如按花瓶一半骨架的式样,雕饰于镜屏柱两旁的花板,被称为:“掸瓶

家具文化知识(图文结合)

家具文化 欧式家具风格按地域文化和时代文化风格两个方向来分,按地域文化风格最主要的:意大利古典家具风格、法国式古典家具、西班牙古典家具风格。按时代风格特点划分有:哥特式风格、文艺复兴时期家具风格、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下面一一进行说明: 一.地域文化划分: 1.意大利古典家具: 意大利家具装饰比较豪华,意大利家具色彩绚丽,颜色一般以黄色、蓝色、黑色、白色、木材本色等作为底色进行彩绘、贴金、镀金、镶嵌、雕塑装饰,家具有富丽的织物饰面,饰面大多为鲜亮的红色、金色、黄色,颜色应用比较大胆。在家具表面常涂上很硬的石膏花饰并贴上金箔,有的还在金底上彩绘,增加装饰效果。此外,还善于用不同色彩的木材镶成各种图案。一般常用黄檀木、乌木、桃花心等木镶嵌贴面。还常在家具上镶嵌一些拋光的大理石、玛瑙、玳瑁和金银等,并在上面打造华丽花枝和卷涡组成的花饰。家具材料主要是用栎木、桃花芯木、胡桃木,木材经过染色处理和油漆涂饰之后,表面呈深褐色的暖色调,再加上精致的雕刻、镶嵌装饰,使得家具十分严谨华丽而又优美,家具图案比较精美,雕刻内容以神话传说、宗教信仰最为常见,雕刻图案常会出现壁柱、圆柱、人柱像、莨(liang)苕(shao)叶、贝壳、鸭头、老鹰、涡(guo)卷形、狮子、狮身人面像、天使等浮雕装饰,在中国市场上的意大利古典家具的主要图案有百合花、太阳、带翅膀的天使、旋涡形装饰等。意大利家具材料认真挑选,工序精心打磨、精雕细磨的细木工手工制作。椅子沙发多采用高靠背。意大利家具还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巧妙运用黄金分割,使家具呈现一种恰到好处的比例之美。

名词解释: 莨苕叶:一种生长在欧洲南部的地中海沿岸,它有美丽的锯齿形叶子与优雅的姿态,因而被古希腊的艺术家和工匠们广泛应用于装饰艺术之中。从拜占庭风格、哥特式风格到文艺复兴风格,莨苕叶几乎是所有西洋风格艺术中最普遍的装饰主题。梵蒂冈的枝状烛台、罗马的万神殿圆柱、巴黎圣母院的墙壁都将造型各异的莨苕叶刻于其上。

中国传统家具五金纹样装饰探究

摘要:传统家具五金配件作为古典家具结构与装饰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功能性,但更多的是它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欣赏性,本文分析了配件上常用的一些纹样装饰的深刻寓意和文化内涵,指出了对这些纹样装饰的研究,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传统家具纹样装饰 传统家具的五金配件,通常指镶在箱、柜、橱、椅、交杌等处做包裹用的合页、抢角、面页、拉手、钮头、吊牌、提环、蛐蛐、眼钱、拍子等,以箱、柜、橱上的应用最多。与现代五金配件所不同的是,传统家具五金配件大都具有一定的寓意功能,其造型的设计和选择常受到家具上其它装饰和图案的影响,富有中国传统民族特色。在装饰内容上,大量采用隐喻丰富的吉祥题材体现人的生活愿望和幸福追求,尤其是清代家具上的一些金属配件更具代表性,其本身的造型及其上的纹饰都含有吉祥、富贵的寓意。这些纹饰常以吉祥语、民间谚语、神话故事为题材,用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达到图案和吉祥语的完美结合,赋予其祈求吉样、免难消灾的含义。其中合页、钮头、蛐蛐、眼钱、锁的式样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装饰纹样运用较多的主要是面叶、面条、吊牌、拍子等配件。这些配件上的纹样装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图案优美,充满着生活情趣,尤其是吉祥图案的应用,由于受金属饰件制作和创作空间的限制,与家具本身图案相比,其图案装饰大都采用较为简洁的式样,常用的有: 1. 花篮,暗八仙之一,为蓝采和所持宝物,有“花篮内无凡品”之意。篮内神果异花,能广通神明,寓意吉祥、庆贺,是吊牌造型常用的式样,且花篮式样本身也有一些造型上的变化。 2. 葫芦,又称薄芦、壶芦、瓠瓜等,也是暗八仙之一。葫芦藤蔓延绵、累累结籽、籽粒众多,故被人们视为子孙万代的吉祥物。葫芦还是道士随身携带之物,据说其中常装有神药或其它宝物,所以常有宝葫芦之称。在配件上常被用来做拉手饰件。 3. 蝴蝶,蝴蝶飞舞与繁华似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古人诗句中对此常有描绘,如:“年瑞人欢花解语,春融蝶舞鸟知音”。故在装饰中蝴蝶也被用来指事春光,或作为吉祥物以表现美景。 4. 蝙蝠,“蝠”与“福”谐音,在吉祥用语中专指幸福,如:福分、福地、福星高照等。人们很早就将蝙蝠作为吉祥物用于装饰艺术中。蝙蝠的图案是人们用美好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创造出来的,并把蝙蝠的飞临寓意为“进福”,希望幸福会像蝙蝠那样从天而降。 5. 瓶,由瓶字的字音而来,“瓶”与“平”谐音,取“平安”之意。瓶本身的造型、命名亦含有吉祥之意。花瓶在中国传统装饰上被作为平安的象征,寓意安泰、平安、如意。常出现在一些箱柜类家具的面叶上。 6. 如意,系指一种器物,柄端作手指形,可如人意,随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梵语“阿那律”之意),僧侣说教时为了备忘,将其要点记录在上,经常应用。民间按如意形做成如意纹样,借喻“称心”、“如意”。在图案造型上如意的端头多为心形、灵芝形、云形。在传统家具五金配件上主要表现为如意形面叶、如意形拍子,如意形面条,如意形包角等,是常用的纹样装饰。 7. 鱼,“鱼”与“余”谐音,“余”又可引申为“富裕”,“吉(击)庆(磬)有余(鱼)”“击”与“吉”谐音、“磬”与“庆”、“鱼”与“余”同音韵,故成具有生活美好、年年有余的吉祥含义。这类图饰应用最广,以之表示喜事好事绵绵不断、绰绰富裕(余)。“双鱼吉庆”纹样寓意吉祥,汉代已有发现。鱼形吊牌是传统家具上常用的式样。 8. 钱纹,“钱”与“前”同音同声,古钱有孔,寓意“眼前”。钱在古时又称泉,“泉”与“全”同音同声,两枚古钱寓意“双全”,十枚则寓意“十全”,蝙蝠衔着用绳穿起来的

传统家具文化与艺术-网课答案

传统家具文化与艺术-网课答案 1. 单选题关于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西周时期制席工艺仍尚显粗糙,不分等级 2. 单选题最上乘的明清家具所用的紫檀来源于( ) 印度迈索尔邦 3. 单选题关于清式家具的装饰表述正确的是( ) 清式家具的表面出现了蝉纹、青铜器纹等复古纹样 4. 单选题玫瑰椅在坊间又被称为什么( ) 文椅 5. 单选题在秦汉画像砖或壁画上所发现的榻不包括( ) 足榻 6. 单选题明式家具中三根直材交叉接合时,两根横材的位置关系可能不是下列的哪一项?( ) 一端榫卯,一端胶粘 7. 单选题关于海南黄花梨的识别方法表述不正确的是( ) 油脂感较低 8. 单选题利用凿等工具,在家具腿足等部位制造出圆润的凹面,这种做法叫做( ) 打洼 9. 单选题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几类家具表述正确的是( ) 几通常和席搭配使用,席前设几

10. 单选题 ( )可以使不同构件之间的线脚和平面浑然相接。混面 11. 单选题明式椅类家具的靠背板如果是三段攒框式,最下一段多制造成开光的,这种做法叫做( ) 亮角 12. 单选题关于胡床的记载,最早源于( ) 《后汉书》 13. 单选题锯解红木时需要不断的洒水,其目的是( ) 防止木材碳化 14. 单选题经过铲削加工,使家具的腿足断面不呈方形或圆形,而是呈花瓣的造型,这种做法叫做( ) 劈料 15. 单选题在框式结构穿带和芯板结合部位打蜡的目的是?( ) 润滑结构,顺应制约 16. 单选题古代建筑的柱子为了开张稳定通常采用( )的收敛方法。 自上而下 17. 单选题家具史学界认为中国最古老最具有本土特色的第一件家具是( ) 席 18. 单选题下列哪一项属于典范的明式家具动物纹样( ) 螭纹

中国传统纹样-几何纹样篇

中国传统纹样-几何纹 样篇 --------------------------------------------------------------------------作者: _____________ --------------------------------------------------------------------------日期: _____________

中国传统纹样几何纹样篇 中国传统纹样 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个流程,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始终,反映出不同时期的风俗习惯。从原始社会简单的纹样到奴隶社会简洁、粗犷的青铜器纹饰,再到封建社会精美繁复的花鸟虫鱼、飞鸟走兽、吉祥图案纹样,都凝聚着相应时期独特的艺术审美观。 1、连珠纹 连珠纹尤其连珠圈纹是古波斯萨珊王朝最为流行的花纹;在萨珊风格织物中,以对兽或对鸟图案母题为主,而以各种圆和椭圆的连珠作为图案装饰主题。连珠纹图案于5~7世纪间沿丝绸之路从西亚、中亚传入我国,但在这一时期基本是作为器型排列的边饰。连珠纹在中国的唐锦中成为数量最多,而且具有时代特色的纹饰。至隋代,连珠纹发展为连珠圈纹,并成为各种器物的主题纹样。波斯锦传入后,约7、8世纪时我国也曾模仿织造。不论其产于何地,凡属此类萨珊波斯风格的织锦,皆称为“萨珊式”织锦(Sasannian’figured silks)。 新疆吐鲁番斯坦那出土连珠纹是从波斯萨珊王朝的装饰形式中吸收过来的唐代流行花式,传统华夏艺术思想与外来形式的结合,丰富了唐代的文化。

2、云雷纹 陶瓷器装饰的一种原始纹样,图案呈圆弧形卷曲或方折的回旋线条。圆弧形的也单称云纹,方折形也称雷纹,云雷纹是两者的统称。 云雷纹有拍印、压印、刻划、彩绘等表现技法,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式展开。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从漩涡纹发展而来。至商代晚期,云雷纹已经比较少见,但在商代白陶器和商周印纹硬陶、原始青瓷上,云雷纹仍是主要纹饰。商周时代云雷纹大量出现在青铜器上,多作衬托主纹的地纹。到了汉代,随着青铜器的衰退,陶瓷器上的云雷纹也消失了。

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

一个国家不同时代的艺术设计风格,总是从传统中汲取营养,与时代的需求发生共鸣,产生新的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设计形态,同样也会成为未来的传统,并在这种循环中不断变化发展。我国自加入 WTO 以来,经济全球化、文化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民族间的文化影响日益加大,科学技术发展,新旧文化观念的冲突,都影响着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变化发展,没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难以在世界立足。如何将现代文化观念与传统文化结合促进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发展,成为当代设计艺术家关注的焦点。 一、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环境艺术设 计风格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风格是指设计艺术家在 创作上总体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通过艺术形式表现为对时代文化观念的理解,反映社会大众的审美理想和价值取向。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除了受到设计艺术家个人的性格、气质等内在心理特征和独特的人生道路、生

活阅历等主观方面的原因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到深刻的客观社会因素影响。客观社会因素就包含了国家的民族文化特色、时代精神、民族特性等多方面,它们共同影响艺术家个体的性格、气质形成,进而影响艺术设计家设计风格的价值取向。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反过来还积极或消极影响着人类文化进步,与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相联系且相辅相成。 环境艺术设计是处理人、空间、环境 之间相互关系,最终为人类提供和谐环境的一门学科,从其产生发展都受到人类文化的影响。人类文化的发展总是在继承和创新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上下五千多年历史的积淀,其蕴涵丰富的哲学思想、社会历史文化观念和底蕴,它影响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养料为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变化、发展都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中国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物质要素(社会经济、生产技术)、精

中国传统纹样·几何纹样篇

中国传统纹样·几何纹样篇 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得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得整个流程,贯穿于人们生活得始终,反映出不同时期得风俗习惯。从原始社会简单得纹样到奴隶社会简洁、粗犷得青铜器纹饰,再到封建社会精美繁复得花鸟虫鱼、飞鸟走兽、吉祥图案纹样,都凝聚着相应时期独特得艺术审美观。 1、连珠纹 连珠纹尤其连珠圈纹就是古波斯萨珊王朝最为流行得花纹;在萨珊风格织物中,以对兽或对鸟图案母题为主,而以各种圆与椭圆得连珠作为图案装饰主题。连珠纹图案于5~7世纪间沿丝绸之路从西亚、中亚传入我国,但在这一时期基本就是作为器型排列得边饰。连珠纹在中国得唐锦中成为数量最多,而且具有时代特色得纹饰。至隋代,连珠纹发展为连珠圈纹,并成为各种器物得主题纹样。波斯锦传入后,约7、8世纪时我国也曾模仿织造。不论其产于何地,凡属此类萨珊波斯风格得织锦,皆称为“萨珊式”织锦(Sasannian’figured silks)。 明与阗青玉连珠纹转心佩清初,白玉连珠纹 西汉连珠纹昭明镜

陶瓷器装饰得一种原始纹样,图案呈圆弧形卷曲或方折得回旋线条。圆弧形得也单称云纹,方折形也称雷纹,云雷纹就是两者得统称。 青铜器、陶瓷器上一种典型得纹饰。基本特征就是以连续得“回”字形线条所构成。有得作圆形得连续构图,单称为“云纹”;有得作方形得连续构图,单称为“雷纹”。云雷纹就是两者得统称。云雷纹常作为青铜器上纹饰得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得。盛行于商代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仍见沿用。在粤系得铜鼓上,云雷纹就是作为主导纹饰应用得,常见密布于鼓面中心太阳纹得周围,象征太阳与云雷共存于天际,这就是南方民族对云雷崇拜得一种反映。 云雷纹织物 春秋战国云雷纹玉璧战国云雷纹镜

古代纹样

一、忍冬纹 忍冬是蔓生植物,忍冬纹即类似忍冬花植物的花纹。东汉末期开始出现,南北 朝时最流行,因它越冬而不死,所以被大量运用在佛教上,比作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生。以后又广泛用于绘画和雕刻等艺术品的装饰上。 二、卷草纹 中国传统图案之一。多取忍冬、荷花、兰花、牡丹等花草,经处理后作“S”形波 状曲线排列,构成二方连续图案,花草造型多曲卷圆润,通称卷草纹。因盛行于 唐代故名唐草纹。 汉代图案中已有卷草纹。南北朝时期,卷草纹大量运用于碑刻边饰,风格简练 朴实,节奏感强,在波状组织中以单片花叶、双片花叶或三片花叶对称排列在 主干两侧,形成连续流畅的带状花纹。敦煌莫高窟的北朝壁画中多绘有卷草纹,其素材多取忍冬。唐代卷草纹广泛流行,多取牡丹的枝叶,采用曲卷多变的线条,花朵繁复华丽,层次丰富;叶片曲卷,富有弹性;叶脉旋转翻滚,富有动感。总体结构舒展而流畅,饱满而华丽,生机勃勃,反映了唐代工艺美术富丽 华美的风格,并成为后世卷草纹的范模(见图[唐代壁画中的唐草纹图案])。唐代以后,唐草纹传承不断,素材除忍冬、牡丹以外,又有石榴、荷花、菊花、兰花等。明代中期重视以荷花为主体的唐草纹,后由荷花图案演变为串枝花图案, 并广泛运用在织锦上。明清两代的唐草纹风格趋向繁缛、纤弱,失去了唐代的 生气,但仍然是重要的传统图案。现在,唐草纹多见于建筑装饰及染织、家具、陶瓷等装饰。 三、缠枝纹 缠枝纹与莲瓣纹、卷云纹、如意纹、回字纹等一样,都是中国古代艺术品的重 要装饰纹样,广泛用于雕刻、陶瓷、家具、漆器、编织、刺绣、玉器、年画、 剪纸、碑刻等,甚至连糕饼木范都离不开缠枝纹。 缠枝纹,又名“万寿藤”、“转枝纹”、“连枝纹”。它是一种以藤蔓、卷草为基础提炼而成的传统吉祥纹饰。缠枝纹所表现的“缠枝”,常常以常青藤、扶芳藤、紫藤、金银花、爬山虎、凌霄、葡萄等藤蔓植物为原型。这些植物本系吉祥花草,多为世人所赞咏,例如金银花,又称“忍冬”,李时珍《本草纲目》载:“久服轻身,长年益寿。”再例如凌霄,宋代杨绘《凌霄花》诗云:“直绕枝干凌霄去。” 对于该花的勇于攀登,凌云直上的品质,清人李笠翁评说道:“滕花之可敬者, 莫若凌霄。”缠枝纹就是这些藤蔓的形象再现,它委婉多姿,生动优美,富有动感,故寓意生生不息,万代绵长的美好愿望,从而跻身于中国吉祥物。缠枝纹 的历史源远流长,它的原始构思可见于战国时期,当时在漆器的表现装饰纹样中,有二方连续纹样与四方连续纹样,它虽然表现的是“云气”,但它反复、交 替与穿插的艺术手法,事实上已具备了缠枝纹的基本特征。到了汉代,缠枝纹

明清家具的艺术风格与装饰特点

明清家具 古典家具是中国悠久灿烂的艺术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古典家具的价值不仅仅是服务于人的使用价值,同时还凝集着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各个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综合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发展、生活习俗、观念意识、审美情趣以及科学技术和物质的发展水平。人类使用家具的历史非常久远,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完整的家具遗存属战国时代。今天人们能见到的古代家具,主要是明清两代的制品。 明代是我国家具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家具的造型、装饰、工艺、材料等,都已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地,具有典雅、简洁的时代特色,后世誉之为“明式家具”。清式家具以设计巧妙、装饰华丽、做工精细、富于变化为特点。尤其是乾隆时期的宫廷家具,材质之优,工艺之精,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正是这一时期正是确立了清式家具的风格。明清家具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家具所具有的极其精湛的工艺价值、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

家具一般可分为椅凳类、桌案类、床榻类、橱柜类和其它杂项类。 一、明清家具的艺术风格和装饰特点 1.明式家具 明式家具是指制作于明至清代前期材美工精、典雅简朴具有特定造型风格的家具。明式家具以结构上的合理化与造型上的艺术化,充分地展示出简洁、明快、质朴的艺术风貌。并善于将雅俗熔于一炉,雅而致用,俗不伤雅,达到美学、力学、功用三者的完美统一。 明式家具的整体结构以框架式样为主要的形式,呈现有束腰和无束腰两大结构特征。无束腰家具以圆腿侧足为主,造型简练稳重。有束腰家具方腿直足,或三弯腿或鼓腿,形体敦厚而显得庄重秀丽。这两种造法,给人以虚实相间、方正稳重的感受,成功地体现出科学性和艺术性融于一体的造型美。 明式家具造型上另一特色是特别讲究线条美。它不以繁缛的花饰取胜,而着重于家具外部轮廓的线条变化,因物而异,各呈其姿,给人以强烈的线条美。如“S”形椅背,既符合人的生理特点,又别具一格。线脚的变化和运用是明式家具线条造型的另一体

中国传统纹样 几何纹样篇

中国传统纹样几何纹样篇 中国传统纹样 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个流程,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始终,反映出不同时期的风俗习惯。从原始社会简单的纹样到奴隶社会简洁、粗犷的青铜器纹饰,再到封建社会精美繁复的花鸟虫鱼、飞鸟走兽、吉祥图案纹样,都凝聚 着相应时期独特的艺术审美观。 1、连珠纹 连珠纹尤其连珠圈纹是古波斯萨珊王朝最为流行的花纹;在萨珊风格织物中,以对兽或对鸟图案母题为主,而以各种圆和椭圆的连珠作为图案装饰主题。连珠纹图案于5~7世纪间沿丝绸之路从西亚、中亚传入我国,但在这一时期基本是作为器型排列的边饰。连珠纹在中国的唐锦中成为数量最多,而且具有时代特色的纹饰。至隋代,连珠纹发展为连珠圈纹,并成为各种器物的主题纹样。波斯锦传入后,约7、8世纪时我国也曾模仿织造。不论其产于何地,凡属此类萨珊波斯风格的织锦,皆称为“萨珊式”织锦 (Sasannian’figured silks)。 新疆吐鲁番斯坦那出土连珠纹是从波斯萨珊王朝的装饰形式中吸收过来的唐代流行花式,传统华夏艺术思想与外来形式的结合,丰富了唐代的文化。

2、云雷纹 陶瓷器装饰的一种原始纹样,图案呈圆弧形卷曲或方折的回旋线条。圆弧形的也单称云 纹,方折形也称雷纹,云雷纹是两者的统称。 云雷纹有拍印、压印、刻划、彩绘等表现技法,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式展开。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从漩涡纹发展而来。至商代晚期,云雷纹已经比较少见,但在商代白陶器和商周印纹硬陶、原始青瓷上,云雷纹仍是主要纹饰。商周时代云雷纹大量出现在青铜器上,多作衬托主纹的地纹。到了汉代,随着青铜器的衰退,陶瓷器上 的云雷纹也消失了。

中国传统文化在传统家具中的体现

中华传统文化在传统家具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家具包含和体现着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具有深厚的文化和艺术内涵,其独具特色的造型、精益巧妙的结构,无不凝聚着中国历代木工匠师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是珍贵的历它文化遗产。下面笔者尝试从传统文化对传统家具的影响这一角度出发,进行一点浅显的探讨。 一、古代哲学、道德思想对传统家具的诠释 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是“大人合一”思想。早在周代,《易传·乾卦》中就有云:“夫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大弗违,后天而奉天时。”道出了天人合一思想的主旨: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各谐、人与人的利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等“普遍和谐”的观念。 表现在传统家具上: 其一,在对质地坚硬、色泽幽雅、肌理华美珍贵木材认识、运用中,力求充分展示了木材本色的自然之美; 其二,传统家具稳健凝重、简洁流畅均给人以舒展之感,有大气; 其三,是灵气,马蹄腿、三弯腿、椅子搭脑、牙板、撑子等曲线形式体现了抒情于理、予动于静的哲学要义:黄花梨小圈椅不正是一番“问渠哪得消如许,为有源头话水来”的意境吗? 其四,传统家具上通体轮廓及装饰部件的轮廓讲求方中有圆、圆中求力。圈椅上圆下方的设计,就是源于中国古代的“天圆地方”、“承天象地”的哲学思想; 其五,传统家具具有严密的比例关系,舒适宜人的尺度,家具的外形比例、尺度与其使用功能紧密联系起来,力求达到形式与功能的和谐统一。

中国古代道德以“中庸”为至高的德性。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他的孙子,子思在《中庸》中强调:“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大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之道在形式上重视“中正”、“中行”,在内涵上主张凡事都不要过度,以免适得其反。 二、古代宗教、学术思想对传统家具的诠释 中国历史自汉代以后,宗教和学术思想流派形成了主要是以儒、佛、道三家行举的文化格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三家共同维系着中国古代社会心理结构的和谐与稳定,因此自然也对中国传统家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代宗教学术思想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倡导顺应自然、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不与物迁的处世原则和抱朴守真、寂空无为的价值取向。 具体表现在传统家具上其特点是:空灵、飘逸、柔婉、沉穆等 其一,传统家具的造型多采用曲线与直线的对比与变化,集中了直线与曲线的优点,柔中带刚,虚中见实。如运用于圈椅、交椅(如图5所示)、笔杆椅(如图6所示)、灯挂椅、圆角柜、架子床等家具中的罗涡撑、搭脑、“s”型靠背、马蹄腿、二弯腿等简沾、流畅、舒展、刚劲的线型变化。 其二,传统家具如束腰四足带托泥坐墩、三弯腿带托泥高香儿和玫瑰椅均以一下构件为实,中间“开光”为虚和靠背留空的形制为其构造要素,让人产生在空灵寂静中而富含流动、在厚实弥笃中义处处向虚的意境,无不给人静谧、深邃以感。

中国传统家具赏析作业

中国传统家具赏析 学院、系艺术设计系 专业名称环境艺术设计 年级 2009 级室内2 班 学生姓名刘箬溪 指导教师马素英 2011年 6月25日

中国传统家具赏析 摘要: 中国传统绘画中描绘了大量家具图像,这些图像不仅为研究家具史带来了便利,还为一些在断代上有争议的重要绘画解开迷团带来了重要佐证;中国传统家具上装饰有不同的绘画,这些绘画对于家具的美化和意蕴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二者关系值得深入研究。论文第一部分为中国传统家具和绘画的关系概论,探讨了两大艺术的概念和联系。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研究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家具。在总论中探讨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家具基本造型、装饰和透视问题,在专题研究中选择了前人尚未深入涉及的五个方面进行研究:①汉代绘画中的特色家具;②中国最早的椅子图像辨析;③敦煌壁画在中国传统家具嬗变研究中的独特价值;④家具与《韩熙载夜宴图》断代新解;⑤《清明上河图》与宋代市井家具。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研究中国传统家具上的绘画。在总论中探讨了中国传统家具上的绘画类型、发展历程和不同绘画之间的关系,在专题研究中选择了五个有代表性的方面进行研究:①战国楚地家具上的漆画;②中国传统家具上的绢、纸画;③中国传统家具上的“石画”;④中国传统家具上的瓷画; ⑤中国传统家具上的“雕画”。第六部分探讨了中国传统家具上绘画的现代制造技术,其中重点以中国传统家具上“雕画”为例探讨了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和CNC(数控机床)技术在“雕画”现代制造中的运用。第七部分对论文作了总结,并对课题的继续研究提出了建议。以上研究填补了家具和绘画研究的一些空白,而且对于当代家具汲取绘画因素,绘画研究借助家具佐证以及使用现代制造技术深化中国传统家具上的绘画装饰皆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家具;中国传统绘画;“雕画”;现代制造技术

中国传统图案和传统纹样

中国传统图案及寓意 中国传统图案及寓意 图案:梅花、竹、绶带鸟 解题:齐眉,《后汉书·梁鸿传》:「〔鸿〕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案」,有脚的托盘。「眉」与「梅」同音。世称夫妇相敬谓「举案齐眉」。「齐眉祝寿」,比喻夫妻互敬互爱,健康长寿。

图案:鸳鸯、莲花、莲实。 解题:鸳鸯,水鸟名,羽毛颜色美丽,形状象凫,但比凫小。雄的翼上有扇状饰羽。雌雄常在一起。旧时文艺作品中常用来比喻夫妻恩爱。《禽经》载:鸳鸯,朝倚而暮偶,爱其类。据说鸳鸯成对游弋,夜晚雌雄翼掩合颈相交,若其偶失,永不再配。莲实,莲子,喻连生贵子。「鸳鸯贵子」寓意夫妻恩爱,同偕到老。

图案:两条龙、龙珠等。 解题:龙,《说文》十一:「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钜,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珠,指夜明珠、珍珠。《述异记》卷上:「凡珠有龙珠,龙所吐者……。」传说龙能降雨。民间遇旱年常拜祭龙王祈雨。后演成「耍龙灯」的民俗活动,「二龙戏珠」即由「耍龙灯」演变来的,有庆丰年,祈吉祥之意

图案:凤凰、太阳。 解题:凤凰,亦作「凤皇」传说中的神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其形据《尔雅·释鸟》郭璞注:「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伦,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安宁。」古来有关凤凰的传说故事很多,传统年画,以凤凰为题材的图案运用也较普遍

图案:龙凤呈祥。 解题:龙凤都是传说想象中的生物。不仅形象生动、优美,而且赋予许多神奇的色彩。龙能降雨祈丰收,又象征皇权。凤凰风姿绰约高贵,牵涉许多传说,在人们心目中成为吉祥幸福的化身。龙凤又用来形容有才能的人。《南史·王僧虔传》:「于时王家门中,优者龙凤,劣者虎豹。」「龙凤呈祥」图案象征高贵、华丽、祥瑞、喜庆。

中式古典家具纹样总结

家具装饰纹样题材篇 一、卷草纹 中国传统图案之一。多取忍冬、荷花、兰花、牡丹等花草,经处理后作“S”形波状曲线排列,构成二方连续图案,花草造型多曲卷圆润,通称卷草纹。因盛行于唐代故名唐草纹。 二、云纹形态多样,有十分抽象规则的几何图形,也有生动形象的自然图形。古 代人们长期的采集和耕作实践,对云和雨决定收成的影响产生期盼和敬畏。使云在人们心中得到升华和抽象,对之产生崇拜和敬畏之情。 中国古代传统纹饰之一。自南北朝后流行。多出现在瓷器上,作为装饰。其变化丰富。有独立纹样,也有四方连续。南北朝至唐代,莲花纹常作为瓷器的主题纹饰,碗、盏、钵、盘的外壁或内划复线仰莲,有的盘心还饰蓬莱纹,酷似盛开的莲花。亦见雕刻成立体状的莲花,如:南北朝的仰覆莲花尊,五代的莲花形盏托等。宋代开始变为辅助纹饰。元至清代,莲花纹的变化较多,有缠枝莲、把莲等,并常于动物纹样组合在一起,如:莲池水禽、莲池游鱼等。 三、莲花纹,是我国传统花卉。《尔雅》中有“荷,芙渠……其实莲”的 记载,古名芙渠或芙蓉,现称荷花,盛开时花朵较大,结果时可观赏,可食用,叶圆、形突,春秋战国时曾用作饰纹。自佛教传入我国,便以莲花作为佛教标志,代表“净土”,象征“纯洁”,寓意“吉祥”。莲花因此在佛教艺术中成了主要装饰题材。尤其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极为流行。在石刻,陶瓷、铜镜和彩绘上到处可见。表现形式有单线双线、宽瓣、宝装、凸面、正面、侧面、单独、连续、单色、彩色、镂刻和雕凿,变化众多。以后历代亦较盛行。是古代常用的寓意图案之一。 莲花纹是中国古代传统纹饰之一。自南北朝后流行。多出现在瓷器上,作为装饰。其变化丰富。有独立纹样,也有四方连续。南北朝至唐代,莲花纹常作为瓷器的主题纹饰,碗、盏、钵、盘的外壁或内划复线仰莲,有的盘心还饰蓬莱纹,酷似盛开的莲花。亦见雕刻成立体状的莲花,如:南北朝的仰覆莲花尊,五代的莲花形盏托等。宋代开始变为辅助纹饰。元至清代,莲花纹的变化较多,有缠枝莲、把莲等,并常于动物纹样组合在一起,如:莲池水禽、莲池游鱼等。 四、螭龙纹 螭,龙属。《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于是蛟龙赤螭。”颜师古注:“文颖曰:‘龙子为螭。’张揖曰:‘赤螭,雌龙也。’如淳曰:‘蠄,山神也。’”《广雅》云:“有角曰虬,无角曰螭。” 关于螭龙有两种说法:一说中国传说中的龙的来源之一。也称蚩尾,是一种海兽,汉武帝时有人进言,说螭龙是水精,可以防火,建议置于房顶上以避火灾;二说是龙九子中的二子,古书中云:“其二曰螭吻,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形体似兽,习性好张望或好险,成为今日庙宇

中国传统家具的感受

中国古代家具典故和体会 姓名:刘佳 班级:艺升093班 学号:200830892 指导老师:钱志科 日期:2011年11月8日

中国古代家具典故和体会 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灿烂文明,造就了凝聚民族精神,展现民族风貌的中华传统家具文化。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花园中的奇葩,中国传统家具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瑰宝,一直都是为世人所景仰,研究、收藏的对象。 家具在满足人们坐、卧、支撑或储藏……功能性需求之后,就成为了传统、特色和民族性的象征;成为了一种文化形态、文化载体和文化现象;成为了物质、精神、艺术文化的综合;更成为了由一定习俗、观念和规范形成的某一群体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因此,家具所体现出来的历史信息与人文气息以及特殊的文化内涵说明,中国传统家具发展的进程就是一部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 中国传统家具的发展源远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无论是笨拙神秘的商周家具、浪漫神奇的矮型家具(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婉雅秀逸的渐高家具(魏晋南北朝时期)、华丽润艳的高低家具(隋唐五代时期)、简洁隽秀的高型家具(宋元时期),还是古雅精美的明式家具、雍容华贵的清式家具,都体现了特有的美感和永恒的魅力。尤其是明清家具,将我国古代家具推上了鼎盛时期,其品种之多、工艺之精,令人叹为观止。明清两代,是中国传统家具发展的黄金时代。 下面是我主要收集的家具的典故故事,并且浅谈一下感受和体会。 一、“举案齐眉”典故里的古典家具知识 一个时期的礼节是与当时的社会习俗紧 密关联的,受到当时的建筑技术、房屋、家具、 日用器皿等特点的制约。尤其是等级制度森严 的封建社会! 东汉时期孟光“举案齐眉”的故事,在封建 社会中一直被视为妻子敬爱丈夫的典范。据《后 汉书,逸民列传》,梁鸿至吴地,“依大家阜伯 通,居庑下,为人赁春。每归,妻为具食,不 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这里讲的“案”,并不同于后世的桌子,否则尽管孟光能“力举石臼”,要经常把上面摆放着饭菜的桌子举到齐眉高也是不可能的。 汉代的案,是一种类似今日的大型托盘的家具,形状或 为长方形或为圆形,有的下面附有矮足,方形的多为四 足,圆形的或有三足。从汉墓出土的文物看,案多是木 质的,高级的制品则髹漆并施彩绘,华美异常,例如湖 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中出土的斫木胎漆案,长方形,平 底,底部四角附有矮足,足高仅有2厘米,案全高只有 6厘米,案面为60.2X 40厘米。面髹黑漆,用红 漆绘出两重方框,然后在案心及两重方框框间的黑底上绘红色和灰绿色组成的云纹。底部亦髹黑漆,用红漆书写“软侯家”三字,表明该案所属主人为谁。出土时案上放置着五个小漆盘、一件耳杯、两件漆卮小盘内盛食物,盘上放有一件竹串,耳杯上放有一双竹箸,这种摆设,表明了当时贵族宴饮时的情形。至于一般人使用的案和食器,自然没有这样豪华,但是案的形状,仍然是差不多的。因此,案架上摆放的饭菜的重量是有限的,举案齐眉表示尊敬是有可能的。然而,人们如果直立在地上把放满东西的案高举至头顶,眼睛向下看,那是很难保持平稳的,但汉代的习俗是席地起居,人坐在铺着席的地上,把案举至眉际距地并不太高,且坐姿比立姿稳定,因此虽然眼睛不看前面,也还可保持案的平稳而不致使上面的食物倾覆。 经过各个朝代的发展和演变,案几的形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和人们的起居习惯的改变有很大关系,在现在,案几多半不用来摆放饭菜,而且高度和大小都和东汉时期有很大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