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第一单元教案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单元总目标:

1、通过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以及人类对生命活力的向往、热爱和艺术表现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

2、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与研究,使学生了解物种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3、通过对作品的研讨与解释,使学生初步懂得,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4、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对美术作品涵育美感与陶冶情操的功能与价值有初步的体验和认识。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人教版)七年级,这一单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对生命的向往与热爱,感受到艺术表

现的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懂得艺术家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学生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胜心强,初步接触过一些中外美术作品,对美术欣赏普遍感兴趣,能够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单的欣赏与陈述,基本具备了一些欣赏知识。具体地说,他们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诸如油画、中国画等的认识不会感到困难,但对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够透过美术作品的表面现象抓住美术作品的本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艺术作品的内涵美,启发学生在课外主动地去关注艺术。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围绕欣赏评述的问题,自主欣赏美术作品,记下欣赏的体会或疑惑,从网上查找有关资料,深化学生对“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进行质疑解惑,充分体验艺术作品的美感与真谛,让学生发挥小组合作的精神,遇到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如围绕“艺术是什么”、“美术作品中的生命指的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分析。除了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对生命与自然的感情外,还应让学生对作品的形式、内容、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与传闻轶事进行综合探索,在此基础上联系其他学科(音乐、文学、影视等)进行综合探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基本内涵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这一理论去欣赏美术作品。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本里的美术作品,创设气氛,触发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感。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欣赏的是一些中外美术作品,这些作品的风格丰富多样,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足迹,凝聚着人类的思想情感,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对美的追求,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师板书课题: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二、新课学习。

师:艺术是否包括美术?在自然界里,是先有艺术,还是先有生命?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否有生命?

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要了解艺术是否有生命,就得从远古时代的艺术作品去欣赏。在人类最早的艺术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距今一万多年前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教师展示课件《野牛》,让学生欣赏作品中的形象。)

教师以故事的形式讲解这幅作品的创作年代及发现过程,然后让学生对作品的情节进行描述。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原始人为什么要在墙壁上画一头健壮的野牛?野牛是否有生命力?

学生进行讨论,发表不同的见解,通过讨论明确:健壮的野牛富于生命力,原始人在洞窟中进行艺术活动有着更为严肃的目的,这种活动是一种祈求狩猎串收的“仪式”,他们相信画在洞窟壁上的野牛有一天会变成活的猎获品,或者希望下一次行猎的时候会取得成功。

教师展示课件《稷神崇拜图》,让学生对作品中的形象和情节进

行描述,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原始人要在岩石上刻上植物人面形?原始人刻的植物人面形是否有生命?

教师接着展示课件——意大利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创造亚当》,通过交代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这幅作品。教师简要介绍中世纪美术的基本特征和艺术精神,再让学生描述作品的内容,讨论作者描绘的

“亚当”是人还是神?是否有生命力?

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通过教师的引导,最后理解作者是借助于对基督教传说的题材——上帝创造的第一个人“亚当”的描绘,表现出画家对人的健美、力量和智慧的赞美以及对人获得生命力的渴望。

教师又用课件展示了意大利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请学生谈谈作品表现的内容,理解维纳斯的象征性,即维纳斯同样也具有生命活力。

接下来,让学生比较原始社会和中世纪的美术作品在表现对象和思想内涵上的区别,教师用课件展示:

原始社会美术—表现对象:动物植物—思想内涵:对动、植物的信仰。

中世纪的美术—表现对象:人的生命—思想内涵:对生命价值的赞美。

教师小结: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不论是原始洞窟中的野牛,还是传说与神话中的人或神,大都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形象,这些形象都具有深刻的含义。

三、发展阶段。

师: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命和艺术活动能否离开自然而单独存在?

生:不可以,离开了自然一切就不存在。

师:那么,下面我们来看看生命与自然有什么关系?

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依次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红蓼白鹅图》、《溪山行旅图》、《擒兔图》,教师围绕作者的生平及作品的表现形式、方法、内容、特色、意境进行描述。

再用课件,让学生依次欣赏外国绘画作品《孟特方丹的回忆》、《神奈窜川浪图》、《运草》,同时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了解,对风景画中的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

让学生比较各种艺术形式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课本所举的美术作品中,哪些形象属于有生命的物种形象?

2.哪些形象是与生命有关的自然形象?

3.这些有生命的形象生活在哪里?

4.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来源于哪里?

5.物种的生命与自然条件有什么关系?

教师展示课件:

有生命的物种形象——动物、植物、人。

自然形象——山、水、天空。

生命与自然的关系——相互依存。

艺术形象来源于——客观自然。

教师小结:自然与人的生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自然就没有生命的存在。自然是人类生活的家园、精神的慰藉。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同时,自然又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四、深化阶段。

师:动物、植物和人类都是有生命的,又都是自然的一部分。生命和自然应该是和谐相融的。那么生命与自然是如何相融的呢?让我们通过欣赏美术作品来体会。

1、展示课件,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炼丹台》,先介绍作者的生平,然后让学生思考:这幅作品采用什么形式表现?作者登上黄山炼丹台有什么感受?“人疑世外仙”是什么意思?

通过欣赏和思考,让学生体会到画面中的情景交融,即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这也是中国山水画追求的意境。

2、展示课件,欣赏风景画《岩石的静观》,从作品的主要景物、特色、意境等方面,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即把顽强的生命力、坚毅的性格与岩石联系在一起。

3、展示课件,欣赏外国风景画《金黄色的庄稼和柏树》,请学生思考并讨论:作品描绘的内容是什么?画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与自然景物有什么区别?体现出画家的什么情趣?风景画与山水画在表现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山水画——寄物抒情,物我合一;风景画——借助色彩揭示主观世界。

4、展示课件,依次欣赏中国花鸟画《玉兰黄鹂》、《群虾》《雨点》,看看作者如何通过花鸟画作品,把生命与自然融合起来。教师简单介绍花鸟画和“工笔”、“写意”两种绘画形式。

让学生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讨论:花鸟画表现的对象是否有生命?是否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为什么?花鸟画的特点是什么?画家通过什么方法使自然与生命和谐交融?

5、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美术家的艺术创作是不是一种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生命活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是丰富自身审美经验和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6、学生通过讨论明确:画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人到自然中,把自己的感受与自然联系起来,就会使生命与自然和谐相融。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作品的欣赏,大家明白了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的审美对象,生命与自然通过审美创造和欣赏达到和谐统一。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是艺术家永恒关注的主题。

五、课后拓展。

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自己对自然与生命的认识,从网上查找资料,

谈谈如何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如何保护生命?为什么说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是艺术家普遍关注的主题?

教学反思

本课需要教师在理论上的引导和讲解比较多,容易使学生感到枯

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把知识点进行高度的概括,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进行讲解。为了能让学生很快地接受这些复杂的理论,我首先以多媒体课件播放世界名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接着以人类童年时代和中世纪的艺术作品进入新课,使学生明确原始人从事艺术活动的真正目的,引起了学生对原始艺术的好奇心,让学生对原始艺术表现的对象进行审美体验。中世纪的艺术是借神话题材赞美人的生命,洋溢着浓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必须让学生理解这一点。在讲解生命与自然的关系时,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深入讨论,从而明白生命与自然相互依存,进行艺术创作也离不开自然的道理。让学生体验感悟生命与自然在美术作品里是怎样和谐相融的,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我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围绕课本中提出的问题主动思考、讨论,共同解决问题,领悟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使书本的知识和生活世界沟通起来,拓展教学的内容。例如,让学生关注环保问题,提出如何保护自然与生命的问题。同时,力争让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探索,拓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评论者,积极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发现和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了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一、单元目标

(1)从古今中外优秀绘画作品中,感受各种具有生命活力的艺术形象和自然现象

(2)通过学习研究,探讨,学生能对绘画作品的情节内容,艺术手法和美感特征进行简要的描述和评价。

(3)通过对本单元绘画作品的欣赏,加深对生命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解认识,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与态度。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材选择了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围绕艺术——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这个主题展开,改变了以往绘画欣赏以学科,画种,时代或地域划分内容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课程综合性的特点,提出了从多角度认识欣赏艺术作品的的内容和形式的要求,在培养学生对作品的分析能力,审美能力的同时,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态度及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培养。

三、教学建议

教师可根据本单元美术欣赏教学主题,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在围绕教学主题展开教学的同时,贯穿审美教育的主线,在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作品的情节内容,艺术手法,美感特征的同时,简要穿插介绍作品常识。学习活动可多样化,体现师生互动交往,教学活动

应尽可能直观生动,采用多种媒体辅助教学。因此,教师课前应对教材作认真学习理解,对教学活动进行周密设计和准备,以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本单元教学,可用二课时完成。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1、对作品生命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解。

2、对作品艺术表现的理解和欣赏。

难点:多角度理解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和情感态度。

五、课前准备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的图片或课件制作

学生:课前有关作品资料的收集和学习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所表现的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教学难点:物种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教师准备教具:课本所选作品图片、作品简介、画家生平简介

课堂学习:

1、引导阶段:美术作品中有各种各样生动的艺术形象,不论是原始洞窟壁画中的野牛,还是神话传说中的人或神;不论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还是各种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大多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艺术形象。

2、欣赏与评述:

(1)、分别查找和收集课本所选的有关画家和作品的学习资料,进行阅读和摘录。

(2)、选择数幅作品,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了解,对作品的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

3、作品简介:

《野牛》,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公元前15000-前12000年,西班牙,作品发现于1879年,这些画是先勾线后涂色,以赭红与黑色为主,所画的各种动物形象非常写实而传神。画中野牛挺起双角,有着厚厚的胸脯,坚实的背部,细瘦的腿似乎在抖动,非常生动的表现了野牛的生命活力与威严气势。

《维纳斯的诞生》(意大利)波提切利,波提切利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他运用15世纪的新画法,改变了中世纪绘画的装饰风格,创造出一种富于线条韵律、严谨精致的绘画风格,所作宗教画及神话题材的寓意画大都富有诗意和生活气息。

《红寥白鹅图》(北宋)赵佶,赵佶,北宋皇帝(徽宗),书画家。绘画重视写生,工笔花鸟,以精工逼真著称。本作品画风精致严谨,

章法布局十分考究,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和审美意境。

《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范宽画山水师法自然,笔法雄健,开创当时北方山水画主要流派之一。本画是他最具代表性的山水画作品,描绘峻峰大岭,飞瀑云腾,山顶林木茂盛,山凹寺宇隐现,全图气势十分雄伟壮观。此图用笔雄健浑成,墨法厚重,深得“山之骨法”。

《群虾》(现代)齐白石,湖南湘潭人,出身贫苦,当过木匠,工余时自学绘画。27岁拜师学书画,继而学诗、篆刻。60岁后定居北京,艺术也日趋成熟。他突出的贡献是将质朴天真的劳动人民的情感与传统的文人画形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他的绘画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虾是齐白石喜爱的题材之一,精确的体态,透明的身躯,以及虾在水中浮游的动势,都被表现的栩栩如生。之所以能达到这种境界,和他长期观察、摸索以及数度的艺术提炼、简化的工夫不可分,所以他才在画上有“苦把流光换画禅,工夫深处渐天然。”的题记。

4、资料交流:

把收集的资料按小组总结,每组派一名代表把图片和文字资料介绍给大家。

5、分析与研究:

(1)所举作品中哪些形象属于有生命的物种形象?

(2)这些物种正处于哪种生命活动之中?

(3)哪些是与物种生命活相关的自然形象?

(4)物种的生命活动与自然条件有什么依存关系?

小组交流,派代表总结发言

6、讨论与解释:

结合所选作品进行探究性的讨论与解释:

(1)美术家是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去表现生命与关注自然的?

(2)优秀的美术作品是不是表现了自然法则下的生命活动和审美情趣?

7、体验与评价:

(1)美术家的艺术创作是不是一种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生命活动?

(2)你能不能体会到,对审美对象——艺术作品的审美过程,是丰富自身审美经验和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第一课时

(一)课题引入(5分钟)

通过作品数幅(投影、幻灯或图片)展示充满生命活力的绘画作品。

学生思考讨论:作品中主要描绘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发言:

教师点评并引入本单元学习课题:

(1)绘画作品形象丰富,相当一部分为充满生命力的形象。

(2)生命产生于自然,生长于自然,与自然和谐交融。

(二)活动一:欣赏与评述、对作品的基本认识(15分钟)

1、观赏作品数幅,你是否能对作品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

2、学生讨论:

3、学生对作品描述发言。

4、教师讲评,并作个人发言。

(1)重点描述作品形象中生命的活动及与自然融洽的关系。

(2)适当提示作品的构图,艺术风格等所传达的效果。

(三)活动三:分析与研究、生命与自然的关系(22分钟)

请学生仔细观察作品,研究问题:

1、联系生物学科所学知识,说说作品中描绘了哪些物种?与生命物种,生命活动相关的自然形象是什么?

学生分析思考、讨论研究:

学生发言:

教师发言(结合作品回放及局部观赏)。

2、问题:

(1)作品中生命活动与自然的关系分别是怎样的?

(2)作者运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增强效果,产生美感的?

学生讨论研究:

学生发表见解:

教师发言:重点对《孟特芳丹的回忆》作补充发言。

3、研究思考:

(1)联系作品思考:自然对生命活动有哪些作用?

(2)如何保护自然,促进生命活动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作业要求:(2分钟)

1、选择课本中第2-3页作品一幅,对作品的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

2、试写一点对《孟特芳丹的回忆》一画的感悟。

(五)学习活动小结:(1分钟)

第二课时

(一)简要回顾讲评前一课美术欣赏学生作业(由学生讲读)引入本课。

(二) 活动三:讨论与解释、作者的感情与艺术创造。

1、作者感情的体会(10分钟)

欣赏作品(课本第4页,可作增补)。

将课本作品与内容相似的内容其它绘画作品作比较。

讨论解释:(1)为什么类似的内容,不同作者的作品,风格不同?

(2) 课本作品分别体现出何种感情?

学生讨论,并试对比作出解释。

教师发言:感情因素对作品的影响,肯定学生对作品所包含的感情的解释的理解。

2、艺术创造的理解:(12分钟)

研究问题:(1) 艺术是什么?

(2) 优秀美术作品是否就是客观形象的再现?为什么?

观赏一组自然形象图片,再与相似内容的绘画作品作比较。试找出艺术形象与自然形象的联系和区别。

学生观察思考发言:

教师适当提示:

艺术形象源于生活,但比生活更高,更典型,这是艺术创造的特征。

再请学生联系作品数幅,谈谈对艺术创造的理解。

(三)活动四:体验与评价、创作与审美

1、创作活动的体验:(10分钟)

通过观赏课本作品和增补作品思考:是否是作者与自然和谐交融的活动?

体会方法:

(1)学生亲自实践作品局部与体会感受。

(2)教师师范作品局部加强感受。

(3)请有绘画经验的学生谈感受。

2、审美体验与评价:(10分钟)

结合本单元内容学习,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生互谈感受:

作业要求:

选择作品一幅,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和能力写感受,大胆发表见解

人教版最新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集

七年级美术下册 教 学 教 案 杨店乡九年制学校 教师:冯伟伟 格尔尼卡 一、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五、教学方法:欣赏法.理解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1、联系学生在生活中绘画时对情绪的体现和认识,体味情绪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2、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也来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你来设想一下,他们是在什么情绪下创作绘画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学习新内容: 1、直观感受作品,并 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 受。 2、探究:理解作此文 内涵应从几个方面入 手。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4、欣赏作者其他作品和同一时期画家作品,认识立体主义的作画方法,及其形成的原因。 (三)赏析作品: 1、结合课件展示,引 导学生观察牛、马、母 亲、灯、举灯的人、跳 楼的人、逃生人的表 情、姿态,用形容词或 短句描述其带来的心 理感受,并讨论、分析 画面形象的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性艺术手 法的应用。 3、分析作品色彩、构 图对作品主题表达所起的作用,对作品进行归纳性评价。 (四)、总结赏析办法: 1、在深入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说出现在对作品的感受及学习收获。 2、总结赏析这类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 (五)练习活动: 联系1937我国人民生活的悲惨状况,激起学生的情绪,尝试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半抽象的绘画方法表现自己对战争的感受 (六)、展示作品: 1、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与解释。 2、拓展知识,表达战争感受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戏剧文学、音乐等。 七、板书设计 格尔尼卡 牛头:德国法西斯 马;西班牙无辜百姓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1 2009-05-16 13:50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与谐交融 单元总目标: 1、通过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以及人类对生命活力的向往、热爱与艺术表现就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 2、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与研究,使学生了解物种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3、通过对作品的研讨与解释,使学生初步懂得,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与谐交融。 4、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对美术作品涵育美感与陶冶情操的功能与价值有初步的体验与认识。 艺术——生命与自然与谐交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艺术——生命与自然与谐交融》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人教版)七年级,这一单元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对生命的向往与热爱,感受到艺术表现的就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懂得艺术家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与谐交融。 学生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胜心强,初步接触过一些中外美术作品,对美术欣赏普遍感兴趣,能够对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进行简单的欣赏与陈述,基本具备了一些欣赏知识。具体地说,她们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诸如油画、中国画等的认识不会感到困难,但对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够透过美术作品的表面现象抓住美术作品的本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艺术作品的内涵美,启发学生在课外主动地去关注艺术。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围绕欣赏评述的问题,自主欣赏美术作品,记下欣赏的体会或疑惑,从网上查找有关资料,深化学生对“艺术——生命与自然与谐交融”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进行质疑解惑,充分体验艺术作品的美感与真谛,让学生发挥小组合作的精神,遇到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如围绕“艺术就是什么”、“美术作品中的生命指的就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分析。除了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对生命与自然的感情外,还应让学生对作品的形式、内容、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与传闻轶事进行综合探索,在此基础上联系其她学科(音乐、文学、影视等)进行综合探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生命与自然与谐交融的基本内涵就是本节课的重点。

七年级美术教案下册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课《过去的日子》 教材分析: 《过去的日子》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湘版)七年级下册。教材以美术、摄影作品为线索,引发学生的丰富联想,并组织活动内容: 1、欣赏课本上美术、摄影作品,对作品所表现的时代、人物、环境等内容进行分析,谈你的感受;观看家庭老照片,听祖辈、父辈的故事,谈一谈你生活中有趣的事情,并将当时的情景画下来。 2、用速写或卡通、连环画、摄影等形式,描绘、表现当前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 学生分析: 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起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会关注生活,关爱自然环境,发现和感受真、善、美的事物,促进个性发展;有意图地运用美术语言,记录和表现过去的事情,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 2、进一步认识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功能作用,掌握分析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的方法;尝试用多种绘画表现语言表现生活。 教学难点: 艺术作品中“主题”的把握——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如何画才能体现主题”;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思维的开拓;如何让学生在欣赏与感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理解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自主表现——用绘画的形式把在过去的日子里值得回忆的人或事画下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并“捕捉”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今天,把握明天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开放性、活跃性;改变过去“教师的权威”为“学生的朋友”,开启学生封闭的心扉;彻底改变过去注重美术绘画技能的传授倾向,强调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与教师架起友谊的桥梁,并在愉快的“谈心”活动中,感化学生,形成一堂轻松愉快的、充满和谐的美术课。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体现“过去的日子”的主题的音乐磁带及有关美术、摄影作品,学生准备儿时照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美术七年级美术教案(下)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第一课----------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第二课----------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第二单元春天畅想 第一课---------- 色彩的魅力 第二课---------- 春天的畅想 第三单元富有活力的运动会 第一课---------- 凝练的视觉符号 第二课---------- 亲切的使者 第三课---------- 喜悦与收获 第四单元校园艺术节 第一课---------- 广而告之 第二课---------- 盛情邀约 第三课---------- 独特的装扮 第五单元平面设计的盛宴

第一单元、第1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理论,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打下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画家的创作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教学难点表现性艺术是否符合这一观点。教具准备课件、画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课: 1.回忆上学期的美术作品《开国大典》,分析说明这是一幅什么形式的美术作品? 2.作品描绘了什么? 3.作品表现的容是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 4.它来源于什么? 板书部分课题——源于生活 二、新授:

(1)欣赏王式廓的素描作品《血衣》,对照资料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怎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多媒体展示并介绍画家和创作背景)思考讨论:1.作品的题材容是怎样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类事件,艺术家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吗? 2.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3.作品中重点突出了哪几个人物? 4.在作品中寻找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谈谈作者是如何去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人物怎样的心理和性格? 5.谈谈你对整幅作品的感受。可见,美术是源于生活的。 (2)通过表现艺术作品,进一步说明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主题。播放格尔尼卡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毕加索及立体主义绘画。 三、课堂小结: 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善于发现,学会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 第二课时 一、继续上节课的艺术作品分析 a.播放格尔尼卡的图片,请同学用一两句话谈谈你初看该作品的感受。 b.师讲述《格尔尼卡》创作背景,请同学们仔细对照P4的文字说明及艺术形象区读懂该作品。(引导学生探讨发现其夸变形的手法) c.思考讨论 《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它和再现性绘画中形象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 从而印证本课课题——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二、展示课文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塑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身的特征与作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一、《美术是创造性劳动》课标要求 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学生通过美术作品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在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同时,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美术是创造性劳动》教材分析 本单元依据美术课程标准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阶段目标,即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课题和导语所交代的学习任务包括:发现生动感人、富有情趣和意境的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作品产生的社会环境,了解美术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趣味生动、情景交融是众多艺术家所追求的表现目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美术作品,从不同的层面引领学生领略作品的情趣和意境。 本单元第一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选择了王式廓《血衣》和毕加索《格尔尼卡》两件大作,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再现性和表现性美术创作的一般过程,清晰的展示了美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同时,对我国民间和当代的几件雕刻和工艺品做了介绍,解释了物质材料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是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补充,也使得本课的学习更加完整。整篇课文所选用的作品图片并不多,但每件作品内容分析更加详细、深入,教学目标也更加清晰。试图通过一两件经典名作欣赏、品评和思考研究解决本课的知识重难点,以点带面,收到更加高效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将来进一步分析其它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第二课《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是在第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艺术品和生活美的区别和联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的局限,将这一理论更加通俗化,通过对美术作品中营造艺术的情趣意境的不同方式和表现形式的分析探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品味。本课通过引导学生从中西绘画在构思的巧妙,构图的趣味,形式的新颖以及中国山水画中“意境”营造等方面入手,感受不同绘画语言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新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 第1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美术创作一般过程的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绘画题材、形式、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了解美术作品创作于现实生活、画家个人情感、物质材料及艺术技巧的关系,初步掌握美术欣赏评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欣赏和评述等方法,初步学习并掌握对美术作品中绘画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于生活之间关系的欣赏评述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不同美术作品的产生过程,增强学生价值观,尊重理解艺术家及其创造的劳动价值和意义;在欣赏、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加用心观察生活及对生活积极健康的态度。【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这一特征。 难点:了解绘画的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掌握美术的基本理论。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

1、课前阅读教材,初步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阶段: 展示作品王式廓的《血衣》素描稿及其创作的过程和相关的素描草图,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提出问题: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考虑哪些因素)?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初步发表自己的看法。 3、发展阶段: (1)模仿作品《血衣》中的几组人物形象,上台表演人物的造型姿态,体验人物内心情感,加深对作品人物性格及作品内涵的理解。通过学生参与、观看,不仅激发了学习热情,更能从学生成功与不成功的表演中感受到人物造型艺术的魅力。表演完后,教师在根据学生的表演,结合作品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条件进行分析。 (2)展示油画作品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及其创作过程和相关的素描草图,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提出问题: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它和再现性绘画中形象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学生思考,初步发表自己的看法。 (3)展示课本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刻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省的特征与作品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体会因材施艺,宛若天成的艺术效果。 学生围绕问题探讨,并尝试对其他的几件作品进行欣赏评述。 教师小结:材料本身对作品的成败非常关键,因而艺术技巧也相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计划 雨冲中学龙昕 一、指导思想: 坚持“三个面向”和江总书记关于创新的讲话的指引,认真贯彻落实鲤城区的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再贯彻教育方针的思想知道下,办出我校信 息科技教育特色并全面事实以“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使学校各项工作有一个新发展和新水平。 二、主要工作: 1、深入的学习各种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为党的教育事业而努力,尽力的工作。 2、为参加省市有关竞赛作好充分准备,并力争获得好名次。 (1)、组织学生报名活动。 (2)、组织学生培训活动。(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相应的兴趣小组、竞赛小组。) 3、加强备课组建设,重视每一次教学研究活动切实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我校研讨的“四结合”课题活动。 (1)备课组长认真履行职责,负责组内各项日常工作

的贯彻与落实,组织好每次的教研活动,做到“三定”、“四备”和“五统一”,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统一教学进度、统一目的要求、统一重点难点、统一作业练习、统一测验考试。使用新教材的备课组要加强对教材、教法、学法以及练习的研究,以便尽快适应新教材。各备课组还要抓好每次集体备课的质量,落实好备课的专题,有效地把备课内容转化到教学实践中。 (2)每次的教研活动开展好集体备课,说课,上课和听课与评课活动,以及先进的教学理论与经验的学习,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3)认真开展外出听课、观摩教学录像后的取经说课,上研讨课,评课等教学实践活动。 (4)结合我校研讨的“四结合”课题活动,每个美术组成员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中。 4、继续在校园内的玻璃橱窗展示学生作品,绘画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5、美术教师充分认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集体教研的基础上个人认真备课,批改美术作业,辅导学生,促使学生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提高动手能力,促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美术教案)岭南版七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岭南版七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了解圆雕造型的基本特点,运用雕塑语言欣赏、评述圆雕作品,促进学生形成人文、科技的素养。 2、技能目标: 运用雕塑语言概括地表述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并能通过阅读分析、资料处理和评述,掌握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要领。 3、审美目标: 通过欣赏、评述古今中外圆雕艺术作品,使学生了解雕塑艺术及其特点。培 养学生正确、健康、向上的审美观。提高对雕塑艺术的欣赏能力。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圆雕的艺术特征,感受圆雕艺术的美。学会探究性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运用雕塑语言去欣赏、评述圆雕作品。 解决难点的措施: 1、通过大量的古今中外圆雕作品的欣赏,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

2、教师及时的启迪和补充,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评述方法。

兴趣点: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每一个学生都具备的天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见到优秀的雕塑作品(比如在生活社区、校园、公园和一些城市广场)。驻足观赏之余,他们对雕塑作品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这正是学习本课内容的前提。 六步教学内容五处问议 1、导入(4分钟) 我们深圳是一个美丽的花园城市,很多地方都设置、装点了精美的城市雕塑。那么大家想一想,你在深圳的哪些地方见到过雕塑?”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一组深圳的城市雕塑,教师提醒大家:刚才看到的雕塑在形式上有什么区别?区别在哪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这些雕塑,并互相讨论、商量,再说说它们的区别?” (1)莲花山上的邓小平雕像、__ (省、市、区、县)政府门前的《艰苦岁月》、《拓荒牛》(完全是立体的,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去观赏。)(2)老东门墙面上《老东门墟市图》(浮雕起伏比较平缓,扁扁的,只能从正面观赏的。) 引出两种形式的雕塑 2、新授(3 6分钟)

人教版最新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集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2013—2014学年度下期七年级美术 教

学 教 案 冕宁县富强学校教师:姚兰 格尔尼卡

一、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五、教学方法:欣赏法.理解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1、联系学生在生活中绘画时对情绪的体现和认识,体味情绪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2、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也来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你来设想一下,他们是在什么情绪下创作绘画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学习新内容: 1、直观感受作品,并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 2、探究:理解作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https://www.sodocs.net/doc/9e18852563.html,品内涵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4、欣赏作者其他作品和同一时期画家作品,认识立体主义的作画方法,及其形成的 原因。 (三)赏析作品:

1、结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牛、马、母亲、灯、举灯的人、跳楼的人、逃生人的表情、姿态,用形容词或短句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并讨论、分析画面形象的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性艺术手法的应用。 3、分析作品色彩、构图对作品主题表达所起的作用,对作品进行归纳性评价。(四)、总结赏析办法: 1、在深入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说出现在对作品的感受及学习收获。 2、总结赏析这类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五)练习活动: 联系1937我国人民生活的悲惨状况,激起学生的情绪,尝试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半抽象的绘画方法表现自己对战争的感受 (六)、展示作品: 1、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与解 释。 2、拓展知识,表达战争感受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戏剧文学、音乐等。 七、板书设计 格尔尼卡 牛头:德国法西斯 马;西班牙无辜百姓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单元总目标: 1、通过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以及人类对生 命活力的向往、热爱和艺术表现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 2、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与研究,使学生了解物种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 的相互依存关系。 3、通过对作品的研讨与解释,使学生初步懂得,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 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4、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对美术作品涵育美感与陶冶情操的 功能与价值有初步的体验和认识。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人教版)七年级,这一单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对生命的向往与热爱,感受到艺术表 现的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懂得艺术家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 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学生分析 七年级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胜心强,初步接触过一些中外美术作品,对 美术欣赏普遍感兴趣,能够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单的欣赏与陈述,基本具备了一些欣赏知识。具体地说,他们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诸如油画、中国画等的认识不会感到困难,但对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够透过美术作品的表面现象抓住美术作品的本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 作品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艺术作品的内涵美,启发学生在课外主动地去关注艺术。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围绕欣赏评述的问题,自主欣赏美术作品,记下欣赏的体会或疑惑,从网上查找有关资料,深化学生对“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进行质疑解惑,充分体验艺术作品的美感与真谛,让学生发挥小组合作的精神,遇到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如围绕“艺术是什么”、“美术作品中的生命指的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分析。除了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对生命 与自然的感情外,还应让学生对作品的形式、内容、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与传闻 轶事进行综合探索,在此基础上联系其他学科(音乐、文学、影视等)进行综合探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基本内涵是本节课的重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 单位:良教乡中心学校 姓名:马强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单元总目标: 1、通过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以及人类对生命活力的向往、热爱和艺术表现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 2、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与研究,使学生了解物种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3、通过对作品的研讨与解释,使学生初步懂得,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4、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对美术作品涵育美感与陶冶情操的功能与价值有初步的体验和认识。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人教版)七年级,这一单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对生命的向往与热爱,感受到艺术表现的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懂得艺术家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学生分析 七年级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胜心强,初步接触过一些中外美术作品,对美术欣赏普遍感兴趣,能够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单的欣赏与陈述,基本具备了一些欣赏知识。具体地说,他们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诸如油画、中国画等的认识不会感到困难,但对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够透过美术作品的表面现象抓住美术作品的本质。因

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艺术作品的内涵美,启发学生在课外主动地去关注艺术。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围绕欣赏评述的问题,自主欣赏美术作品,记下欣赏的体会或疑惑,从网上查找有关资料,深化学生对“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进行质疑解惑,充分体验艺术作品的美感与真谛,让学生发挥小组合作的精神,遇到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如围绕“艺术是什么”、“美术作品中的生命指的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分析。除了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对生命与自然的感情外,还应让学生对作品的形式、内容、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与传闻轶事进行综合探索,在此基础上联系其他学科(音乐、文学、影视等)进行综合探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基本内涵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这一理论去欣赏美术作品。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本里的美术作品,创设气氛,触发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感。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欣赏的是一些中外美术作品,这些作品的风格丰富多样,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足迹,凝聚着人类的思想情感,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对美的追求,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师板书课题: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二、新课学习。 师:艺术是否包括美术?在自然界里,是先有艺术,还是先有生命?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否有生命? 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要了解艺术是否有生命,就得从远古时代的艺术作品去欣赏。在人类最早的艺术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距今一万多年前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教师展示课件《野牛》,让学生欣赏作品中的形象。)

最新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下册考试重点

七年级下册美术考试重点总结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 第1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1、美术作品产生需要的条件: ①生活经验和感受②画家提炼、加工的创造激情③艺术技巧和物质材料 2、再现性美术作品:真实;表现性美术作品:抽象。 3、情趣盎然的美术作品离不开高雅的情趣和意境,意境是情和景相结合的结果。 《血衣》(油画素描稿现代)王式廓 创作于1954年,尺寸为192.0厘米 ×345.0厘米。 赏析:作品取材于我国土地革命斗地主 的场景,画面抓住一位悲痛欲绝的妇女,正举起血衣的瞬间。描绘了激愤的人海与起伏的山峦。在沉郁浑厚的黑白色调中汇成了震撼人心的控诉。作品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格尔尼卡》油画毕加索

赏析:《格尔尼卡》油画,毕加索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结合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拖着畸形的腿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与她已死的孩子;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只断了的手上握着断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画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的马为构图中心。画家把具象的手法与立体主义的手法相结合,并借助几何线的组合,使作品获得严密的内在结构紧密联系的形式,以激动人心的形象艺术语言,控诉了法西斯战争惨无人道的暴行。 ?伏虎(霍去病墓石雕西汉) 这一石雕充分利用了石料原始状态的起伏 形态变化,略加雕凿而成,仅为了表现虎 身的条纹,而刻出了一些很细的条纹,生 动地表现出伏虎那威猛机警的神态。 第2课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1、情趣盎然的美术作品离不开高雅的情趣和意境,意境是情和景相结合的结果。 ?春牧图(中国画现代)李可染 水牛悠然走在乡间小路上,牧童侧坐于水牛背, 转头仰望春柳,悠然自得,是一副别具乡间情 趣的小品。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

第一课《盛唐女性的生活—<捣练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捣练图》; (2)了解唐代人物画概况; (3)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 (4)学会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后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 (2)体会中国古代人物画,特别是唐代仕女画独特的艺术魅力; (3)了解唐代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捣练图》 教学难点: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一、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学习任务。 教师要求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网页、网站,收集、整理和《捣练图》相关的信息资料。(可制成读书卡片) 二、播放影视剧《大明宫词》片段,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共鸣,对唐代妇女的社会生活状况有个直观印象。 导入《捣练图》。 三、尝试以制作简单网页的形式学习《捣练图》及唐代仕女画: 以网页设计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一)版块设计: 学生在掌握一定制作网页方法和要求的基础上,分组讨论网页版块组成。教师给予适当指导。讨论后师生共同总结确定。

版块二:宋徽宗赵佶(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三:唐女性形象(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四:画家小传(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五:思考与讨论 (二)围绕《捣练图》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实网页版块。 1、分组讨论以上前四个版块。通过汇总已备学习资料,查阅书籍,上网等形式,将和本专题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归并,经讨论一致同意后整理成文,由各组派代表陈述本组观点。 2、重点分析第五版块,确定研究内容。 教师点拨学生从不同角度确定“思考与讨论”版块的内容。学生思考、讨论、分析、解决,总结。 (1)从美术的角度(《捣练图》传达的直接信息) 内容分析;构图样式;绘画技法;色彩;细节描写;艺术风格等 (2)从历史的角度(《捣练图》传达的间接信息) 主要通过画中唐代妇女经济; 文化;政治;民族关系:地理角度(信息综合) 《捣练图》与你了解的西方古代人物画相比有什么不同?收集西方古代人物画资料。 三、学习结果检测、呈示。 1、随堂检测 由教师出题或学生出题,学生抢答,检验学习结果。(题目如下:) 作者及年代;《捣练图》属于什么画种; 采用什么构图样式;采用哪些绘画技法; 色彩特点;作品风格等 2、版块评比。 将网页上传到校网站或因特网,对各小组设计制作的版面进行评比,设以下几个奖项:组织奖、创意奖和技术奖,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3、撰写感受或美术论文。 将学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结论及制作网页的经过等记叙下来 将研究性学习的结果或对其中较感兴趣的一点撰写成美术论文。

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 册美术教案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第一课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理论,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理论基础。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画家的创作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难点:表现性艺术是否符合这一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忆上学期学习的美术作品《开国大典》,分析说明这是一幅什么形式的美术作品? 3、作品描绘了些什么? 4、作品表现的内容是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 5、它来源于什么? (教学方法:提问串线,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书写部分课题——源于生活 二、讲授新课: (一)欣赏王式廓的素描作品《血衣》,对照资料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怎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多媒体展示并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

思考讨论: 1、作品的题材内容是怎么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类事件,艺术家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吗? 2、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3、作品中重点突出了那几个人物? 4、在作品中寻找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谈谈作者是如何去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和性格? 5、谈谈你对整幅作品的感受。 可见,美术是源于生活的。 (二)通过表现艺术作品,进一步说明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主题。 1、播放格尔尼卡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毕加索及立体主义绘画。 2、请同学们用一两句话谈谈你初看该作品的感受。 3、老师讲述《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请同学们仔细对照P4上的文字说明及艺术形象区读懂该作品。(引导学生探讨发现其夸张变形的手法)。 (利用毕加索对世界和平所做的贡献,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 思考讨论 《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它和再现性绘画中形象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 (学生带着问题读作品,学会欣赏和分析,提高总结和表达能力。) 从而,印证本课课题——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三)展示课文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塑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身的特征与作品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体会因材施艺、宛若天成的艺术效果。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集

格尔尼卡 一、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五、教学方法:欣赏法.理解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联系学生在生活中绘画时对情绪的体现和认识,体味情绪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也来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你来设想一下,他们是在什么情绪下创作绘画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学习新内容: 、直观感受作品,并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 、探究:理解作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品内涵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介绍搜集到的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欣赏作者其他作品和同一时期画家作品,认识立体主义的作画方法,及其形成的 原因。 (三)赏析作品: 、结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牛、马、母亲、灯、举灯的人、跳楼的人、逃生人的表情、姿态,用形容词或短句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并讨论、分析画面形象的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性艺术手法的应用。 、分析作品色彩、构图对作品主题表达所起的作用,对作品进行归纳性评价。(四)、总结赏析办法: 、在深入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说出现在对作品的感受及学习收获。 、总结赏析这类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 (五)练习活动: 联系我国人民生活的悲惨状况,激起学生的情绪,尝试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半抽象的绘画方法表现自己对战争的感受 (六)、展示作品: 、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与解 释。 、拓展知识,表达战争感受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戏剧文学、音乐等。 七、板书设计 格尔尼卡 牛头:德国法西斯 马;西班牙无辜百姓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第二单元春天的畅想第1课色彩的魅力

第二单元春天的畅想第2课春天的畅想 春天的畅想(造型表现) 活动一感受春光了解春天 教学设计(一) 设计思路 本单元属于造型与表现的单元,在本单元中有三个活动,活动一是欣赏与评述《感受春光了解春天》。首先,展示体现春天的各种图片,让学生感受自然界的春天。第二,美术大师是如何表现春天的,分析古今中外名家的作品如何表现春天。第三,提示学生如果表现春天,自己会用什么表现方法表现,并总结春天给人的寓意及象征。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艺术家笔下的春天,感受艺术家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对春天的赞美。 2.结合自己的观察、发现,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引发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3.提出适合自己表现春天的艺术形式或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艺术家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的作品赞美春天。 教学难点 用恰当的形式表现出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教学设计(二) 设计思路 本单元属于造型与表现的单元,在本单元中有三个活动,活动一是欣赏与评述《感受春光了解春天》。首先,展示体现春天的各种图片,让学生感受自然界的春天。第二,美术大师是如何表现春天的,分

析古今中外名家的作品如何表现春天。第三,提示学生如果表现春天,自己会用什么表现方法表现,并总结春天给人的寓意及象征。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艺术家笔下的春天,感受艺术家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对春天的赞美。 2.结合自己的观察、发现,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引发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3.提出适合自己表现春天的艺术形式或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艺术家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的作品赞美春天。 教学难点 用恰当的形式表现出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教师提问:如果你用绘画的方法表现春天,你会如何画? 二、欣赏古今中外绘画大师的作品。分析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春天的。 三、学生动手练习,用色彩表现对春天的感受。 四、学生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五、教师总结:春天的象征与寓意。 活动二生机蓬勃的春日景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春天是孕育生命、缤纷、蓬勃的季节。 2.学习掌握色彩的基础知识。 3.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想春天,为下一个活动作好铺垫。 教学重点 色彩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色彩的基础知识的运用。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3)存在冋题(如右图):透视不正确,用线还存在着点、断断续续的现象。 3.表达主观理解的方法:根据对物体结构认识理解的一种表达方式。 (1)用主观理解法表现物体生动有趣。 (2 )运用线条更生动流畅。 小结:无论用哪种表达方法,最重要的是把物体较真实地表现在画纸上,来传达我们的感情。 1.欣赏线与形相结合的优美作品 2.记录、说明、叙事、交流、抒情的功能,是最简便、最形象的日常交流语言。 (快捷方便) 3.自然、、建筑设计、机器使用说明图、…… (1)试画:苹果、杯子、铅笔盒、一叠书……(尝试: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 (2)立体图像:平面中运用绘画等形式表达具有长、宽、高三度空间的三维立体形象。 讨论得出: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按照物体的视觉现象予以表达,一般要符合透视规律,能较真实地再现对象。 了解线与形的关系及手绘线描图像的特点,通过欣赏体会作品的美感,进一步激起学习创作的欲望。 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通过对实物描绘,进一步进行探究性学习,掌握结构分析的方法、主观理解的方法 三、作品赏析、拓展知识 1.几张名画好在哪里?(结构、造型、线条) 它们运用的是哪种技法? 2.简介画家、拓展知识 (1 )凡高 (2)毕加索 (3)齐白石 3?观察大师的手绘线描作品与你们的手绘线描作品比较一下觉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1、?感受名画,设疑解惑,主动参与。 2.了解画家、拓展知识 3 .分组讨论、交流。 (1)交流知识、情感。分组发表意见 (2 )教师及时肯定与补充。研究性学习真正体现以为本。 比较性的欣赏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画家及其作品表现风格的理解。从大师的画迁移回到学生的绘画,拉近创作距离让自主探究。 4.加深理解,展开想象体验创新 (1)你能创作一幅富有情趣的作品吗? (2)创作、教师巡视指导的构图、技法及线条的运用。 (3)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指导。分组实践,合作探究 1、选择三种绘画方法 2.运用适合自己的工具(铅笔、钢笔、圆珠笔),自由组合、自主探究,合作创作一幅作品。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使学生各有所得,从而扩展的求知面。 四、展示与评价 3.小组交流评价。 4.教师点评。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三个面向”和江总书记关于创新的讲话的指引,认真贯彻落实鲤城区的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再贯彻教育方针的思想知道下,办出我校信 息科技教育特色并全面事实以“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使学校各项工作有一个新发展和新水平。 二、主要工作: 1、深入的学习各种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为党的教育事业而努力,尽力的工作。 2、为参加省市有关竞赛作好充分准备,并力争获得好名次。 (1)、组织学生报名活动。 (2)、组织学生培训活动。(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相应的兴 趣小组、竞赛小组。) 3、加强备课组建设,重视每一次教学研究活动切实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我校研讨的“四结合”课题活动。 (1)备课组长认真履行职责,负责组内各项日常工作的贯彻与落实,组织好每次的教研活动,做到“三定”、“四备”和“五统一”,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统一教学进度、统一目的要求、统一重点难点、统一作业练习、统一测验考试。使用新教材的备课组要加强对教材、教法、学法以及练习的研究,以便尽快适应新教材。各备课组还要抓好每次集体备课的质量,落实好备课的专题,有效地把备课内容转化到教学实践中。 (2)每次的教研活动开展好集体备课,说课,上课和听课与评课活动,以及先进的教学理论与经验的学习,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3)认真开展外出听课、观摩教学录像后的取经说课,上研讨课,评课等教学实践活动。 (4)结合我校研讨的“四结合”课题活动,每个美术组成员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中。 4、继续在校园内的玻璃橱窗展示学生作品,绘画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5、美术教师充分认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集体教研的基础上个人认真备课,批改美术作业,辅导学生,促使学生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提高动手能力,促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第1周18/2—24/2 第2周 教学进度表 2月18日正式上课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欣赏、评述)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欣赏、评述) 25/2—2/3活动一中国古代山水画、花鸟画欣赏。 三.八妇女节 第3周3/3—9/3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欣赏、评述)活动二中外油画、版画、欣赏。 第4周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欣赏、评述)10/3—16/3活动三艺术作品的表现和审美情趣。 第5周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欣赏、评述)17/3—23/3活动四丰富自身的审美经验和提高审美能力——审美探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