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知识点整理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知识点整理 新人教版必修4

《文化生活》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 1.理解文化的内涵 P6

(1)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文化与人类社会俱来,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3)从文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来看,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有文化。

(4)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但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 2.了解文化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文化力量的作用:

(一)从社会发展看文化的作用:(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中分析P10—11)

(1)三者的关系: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所以,虽然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

文化的影响:①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②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文化与政治的关系:

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所决定,文化又反作用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二)从人的发展看文化的作用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

动。

(2)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会影响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P13-14)

(3)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P15-16

①潜移默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又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②深远持久的特点: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P17—21

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三)从综合国力的发展看文化的作用(书P11,P22)

(1)地位作用: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因素。

①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十分看重文化的巨大作用,千方百计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②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③冷战结束后,国外敌对势力把中国当作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以实现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显得更加重要。

(2)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激发全民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3.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相互结合、相互促进P21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

2

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 4.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沉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为什么说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各民族间的经济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必然性: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重要性:①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②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③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2)如何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①正确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互相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坚持的原则: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5.了解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P34-36

(1)途径:①商业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②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④聚会、旅游,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2)手段: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网络等。

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

(3)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①原因:全球范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世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在加强,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②意义:一方面,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③要求: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

用心爱心专心

3

力。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6.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表现及其特点、作用P39-42

(1)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表现:

①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符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已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3)特点: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4)作用: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具有双重性)

◆ 7.正确对待传统文化P42-43

(1)为什么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由于传统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因此,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不同会造成其发挥作用的结果不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态度:取其精华,取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其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承和发扬,对于其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 8.对待传统文化及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2)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既要反对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倾向;又要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 9.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文化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该民族世世代代的创造和智慧,是该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复兴,离

4

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离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不能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必须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积极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汲取养分,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出既具有时代精神,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10.文化发展

(1)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文化也会经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的过程。可见,社会制度的更替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是重大的。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①教育在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育在提高综合国力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中居于基础地位。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

②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③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代教育方式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④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在发展先进文化中)的作用。

原因: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措施:发展教育事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五课:文化创新

◆ 11.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必要性重要性)

1)[必要性]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2)[重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用心爱心专心

5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基本途径:①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是对传统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必然过程;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交流、借鉴与融合,充分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有益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一是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倾向;二是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4)在文化创新时,如何坚持正确方向?

1)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2)我们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与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 12.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决定性、基础性作用)

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反作用)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我们进行文化创新,发展先进文化,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 13.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源远流长:源远流长是中化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1)见证:汉字和史学典籍

汉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民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原因:

①汉字传载

②史书典籍存传

③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含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6

(2)博大精深

1)表现在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能够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2)表现在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3)表现在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其鲜明的民族性)

◆ 14.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P70

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5.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P70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 16.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P71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 17.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P72-76

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1)团结统一

(2)爱好和平

(3)勤劳勇敢:(例子:“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天道酬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业广唯勤”、“天道酬勤”、“不畏强御”、“勇者不惧”、“勇于义而果于德,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

(4)自强不息:(例子:“夸父逐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爱国主义:①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作用: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③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 18.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P78-79

【必要性】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重要性】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用心爱心专心

7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推进当代文化建设、创新时代精神的客观要求。

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19.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P81

(1)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

(2)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有了“主心骨”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3)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4)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5)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20.了解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我们文化生活的不同影响 P87

(1)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①“喜”的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主要表现: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可以通过灵活而有吸引力的表现方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便于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等。

②“忧”的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主要表现: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有些文化产品借消遣娱乐的名义,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级趣味;有些媒体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等等。

(2)对策: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21.怎样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

(1)弘扬“一个原则”,即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2)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努力“三贴近”和“三创新”,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4)大力倡导“四种思想和精神”,即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的进步。

◆ 22.如何看待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 P91

8

(1)是什么?

◇落后文化:

①含义: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成表现出来,如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等。

②危害: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

③政策: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腐朽文化:

①含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

②危害: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③政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二者的相同点:都是文化糟粕,都与先进文化背道而驰的。

★(2)怎么办?——怎样克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影响,进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1)在个人方面:提高眼力,拒绝污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树立法制观念;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不但要有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有人文精神;等等。

2)在国家方面:依法管理,正确引导。

①文化上: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奏响主旋律。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和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B、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②政治上:要加强法制建设,使大众传媒的发展依法进行,同时要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文化。(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③经济上: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引导人们进行科学的文化消费。

第九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3.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引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3)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关键: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4)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意义: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5)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①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培养“四有”公民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当今

用心爱心专心

9

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凝聚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2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是什么?——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2)为什么?

①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③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任何国家和社会都不会对文化发展方向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面对文化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怎么办?——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25.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会妨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因为:(1)坚持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统一的,同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性是统一的。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要弘扬主旋律,义要提倡文化的多样化。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单调、凋零、枯竭,失去吸引力和感召力。

(3)思想文化越是多样性,越需要“主心骨”。不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文化建设就会混乱、失误、受挫,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和生命力,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思想准则。

◆ 26.为什么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先进、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质。

(2)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可以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3)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

(4)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全社会形成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5)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一代又一代的“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进而实现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10

◆ 27.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2)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民族性,又要发展创新,体现时代性,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4)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文化成果,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5)要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6)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P99

(1)中国共产党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什么样的文化建设,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在文化建设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根本要求: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3)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

◆ 29.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二是思想道德建设。)

(1)为什么?——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①必要性: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②重要性: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全面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与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重要内容: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①地位: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

②基本要求: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全面贯彻党的

用心爱心专心

11

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大力发展科学事业

①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

②基本要求: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3)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①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

②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的建设。

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4)重要途径——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1)原因: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也应该是亿万群众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②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2)要求:①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要广泛发动亿万人民积极参加精神文明创建活动。②建设和谐文化,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者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③当代青年应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贡献、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30.如何建设和谐文化?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其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

(2)建设和谐文化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3)建设和谐文化,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化,既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

(4)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 31.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3)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在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创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3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2

(1)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要性和重要性)

必要性:

1)道德本身所具有的时代性特征,要求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2)实现发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需要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重要性:

1)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3)进行思想道德建设,能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也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三原则)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重要性)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内容。其中,特别要强调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也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 33.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1)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①区别:科学文化修养指的是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是其重要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指的是人们通过自律、自省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

②联系:◇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文史知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提高知识水平,有助于自觉的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做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提高思想道德认识,重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知识文化修养水平;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造福。

(3)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①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②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一一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③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空谈,重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用心爱心专心

13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哲学部分必备知识点(共170个)

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哲学部分必备知识点 1.哲学智慧起源于对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2.哲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3.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4.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5.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6.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7.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但不起决定作用。 9.哲学的本义就是热爱智慧、追求智慧。 10.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11.哲学属于世界观,但世界观不一定是哲学。世界观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科学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12.人人都有世界观,但自发形成的世界观并不是哲学。 13.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14.哲学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 15.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因为它从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的层面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16.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17.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18.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9.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展开的。 20.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1.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金、木、水、气、火、土等。 24.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做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25.唯心主义也可能追求物质利益,唯物主义也可能追求精神享受。 26.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2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但不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顶峰。 2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9.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30.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并非二者的简单相加或结合。 31.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2.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 3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和生物进化论。 34.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35.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知识点整理 新人教版必修4

《文化生活》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 1.理解文化的内涵 P6 (1)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文化与人类社会俱来,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3)从文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来看,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有文化。 (4)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但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 2.了解文化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文化力量的作用: (一)从社会发展看文化的作用:(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中分析P10—11) (1)三者的关系: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所以,虽然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 文化的影响:①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②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文化与政治的关系: 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所决定,文化又反作用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二)从人的发展看文化的作用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

新教材 高中政治必修4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一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 1 - 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 5 - 第三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 9 - 第一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1.文化的内涵 (1)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2)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3)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2.文化与经济、政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2)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辨析] 有人认为,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如何评价这一观点? 提示: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但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不同文化的作用是不同的。先进的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落后的文化会阻碍经济社会发展。 3.文化与文明 (1)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 (2)文化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反映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先进文化,反映腐朽落后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落后文化。 (3)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4.文化的载体 (1)内涵:所谓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 (2)作用: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3)表现: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

高中政治(新人教版)必修4课后习题:文化的内涵与功能(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课后篇巩固提升 1.延安时期,在物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陕甘宁边区在思想建设、文化建设、社会道德风尚上都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边区新思想新风尚蔚然成风,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这说明() A.文化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B.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C.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D.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 “延安精神”,是在物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形成的,说明文化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与经济、政治发展不完全同步,A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不体现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B项与题意不符;文化不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与经济、政治发展也不完全同步,有时落后于经济、政治发展水平,有时超前于经济、政治发展水平,C、D两项错误。 2.艺术让城市更有文化温度。经济社会越发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维度就越丰富,不只是电影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运动等在内的文化生活形式,都是营造城市活力空间、点燃城市发展激情、满足市民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由此可见() ①城市文化决定城市竞争力的强弱②城市建设需要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③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④丰富的文化生活形式促进了市民全面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建设需要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以点燃城市发展激情,满足市民文化需求,②③符合题意;城市文化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但不能决定城市竞争力的强弱,①说法错误;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说法错误。 3.下面漫画告诉我们要() A.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高中政治(新人教版)必修第四册同步习题: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一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什么是文化 1.我们的国家之所以伟大,我们的民族之所以伟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2019年5月16日,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开幕 ②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于10月7日圆满闭园 ③2019年,香港特区政府依法订立《禁止蒙面规例》 ④2019年10月8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应邀赴美举行新一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2.(2020安徽淮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二上期末)宋代词人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时,游览赤壁古迹,想起三国时期曹操和周瑜大战的情景,触景生情,十分感慨,创作出千古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上述材料说明(深度解析)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③文化源于创作者的灵感 ④文化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3.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是因为() A.一定的文化只能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 B.文化能够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C.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D.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4.(2020福建闽侯二中五校教学联合体高二月考,改编)近年来,名人故里之争愈演愈烈,从炎帝到老子、孙子,从李白、杜甫到诸葛亮、赵云……甚至被中国传统文化所不容的西门庆,也被两省三地争得不亦乐乎。名人故里之争的背后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说明(易错) A.文化发展是经济繁荣的基础 B.文化能够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 C.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D.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同步发展 5.(原创题)在学习“什么是文化”这一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某班快乐小组内部对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下列对二者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明包含所有的文化,是文化的总和 ②文化和文明的创造主体都是人 ③文化和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 ④文明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

高中政治(新人教版)必修4课后习题: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课后篇巩固提升 1.德国民歌纯朴、严谨,反映出德国人坚定、稳重的性格;俄罗斯国土辽阔、风情独特,赋予了俄罗斯民族豪爽、乐观的性格……这段话表明() A.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根本特征 B.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C.世界各国文化各具特色,没有共性 D.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A项说法错误;世界各国文化各具特色,但也有共性,C项说法错误;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D项说法错误;B项符合题意。 2.近年来,大批中国游客到俄罗斯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斯莫尔尼宫、列宁墓等,感受俄罗斯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毛泽东故居等中国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 ①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性因素②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③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各具鲜明特色④规定着各自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而非主导因素,①错误;各自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不是由红色文化规定的,④错误;②③正确。 3.部分年轻人对于过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不感兴趣,而热衷于过“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认为这样才够“时代”,才显“新潮”。对于这一现象,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时代变化了,祖先留下的东西也应该随时代变化而变化 B.拒绝过洋节,过洋节的人不爱国 C.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应该尊重自己本民族的文化 D.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外文化已经融为一体 “过洋节”而不过自己民族节日的行为,是不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的体现,故选C 项;A项与题意导向不符,B、D两项与实际不符。 4.文化交流像“茶与咖啡的对话”:咖啡不可能代替茶,茶也不可能征服咖啡。对茶的喜好并不妨碍我们也尝试一下咖啡,对咖啡的依恋也不妨品品茶的韵味。这启示我们文化往来应() A.相互尊重、推陈出新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 化创新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一)什么是文化 1、文化的内涵 (1)广义的文化: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2)狭义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2、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2)文化与经济、政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3)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4)文化的核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3、文化与文明 区别:(1)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 (2)文化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反映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先进文化,反映腐朽落后的经 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落后文化。 联系:(1)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

(2)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4、文化载体 (1)含义: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 (2)文化与文化载体的关系: 文化要通过载体来呈现。 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 (二)文化的功能 1、文化的四项功能: 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1)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 (2)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4)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2、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3、文化的重要性: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1、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四的政治内容十分重要,其中的原理知识和方法论内容,都需要我们学生逐个理解并记忆好。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政治必修4知识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什么是矛盾?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才能历经风雨,又见彩虹。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方法论意义:想问题、办事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 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变化的。方法论意义:(1)应

该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2)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相互联系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就是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政治必修4必备知识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辨证否定观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辨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辨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辨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辨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它要求我们注重发展,注重变化,敢于创新。 3、为什么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政治必修4知识

新教材高中政治必修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点

新教材高中政治必修四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知识点 是什么 1、主要内容 (1)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2)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3)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 2、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 为什么/意义/影响/作用 1、总述:①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2、当代价值 (1)对国家发展的意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

的根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 (2)对中华民族的意义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3)对今天解决问题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4)对处理国际关系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和理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怎么做 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新教材 高中政治必修4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 1 - 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 5 -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认识 (1)含义: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 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2.实践 (1)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基本形式 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②变革社会的实践。 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3)特点 ①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②主观能动性: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辨析] 有人认为,盲目的实践是无目的、无意识的活动。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提示:盲目的实践是错误意识指导下的实践,而不是无目的、无意识的活动。 ③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 1.认识的两种反映形式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区别内涵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 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 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 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学考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 新人教版必修4

2019-2020年高中政治学考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新人教版必修 4 一、基础梳理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简单应用) (1)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世界是一个的有机整体。 (2)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的联系和的联系。 (3)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为转移。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4)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在,有直接联系和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联系和偶然联系。 (5)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切以、、为转移。 (6)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普遍性、和。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综合应用) (1)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部分是事物的和发展的各个阶段。(2)整体居于地位,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于整体。 (3)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 (4)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要求我们树立,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达到整体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同时必须重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整体的发展。 (5)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 (6)掌握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趋向。 (7)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3.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识记) (1)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和。 (2)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发展的,发展具有。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和。是的产生和的灭亡。 4.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简单应用)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的,新事物是符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它克服了旧事物中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了积极的、因素,并了许多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 (2)社会历史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3)事物发展的方向是、,事物发展的道路是。

高中政治(新人教版)必修第四册同步习题: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二框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核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本质上是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 ②是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有益文化的汇总 ③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④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20安徽“庐巢六校联盟”高二上段考)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要坚定文化自信、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这要求文艺工作者()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满足人民群众各种需求 ②弘扬主旋律,创作富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文艺作品 ③把握时代脉搏,以优秀文艺作品引领社会意识形态发展 ④扎根实践,在人民群众生活和实践中汲取营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0湖南常德一中高二上期末)针对部分地方文化惠民活动群众不买账、需求与供给之间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某市政府更加关注群众需求,大力推广“菜单式”服务,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将投票权和选择权交给群众,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点赞”。这说明文化发展() ①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通俗文化和流行文化 ②要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 ③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④是一个摒弃传统、博采众长、大胆创新的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题组二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 4.(2020湖南张家界高二上期末,改编)“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以纯粹的人,做高尚的文,作者与作品、学者与学问相互激荡,方能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领社会与时代的风尚,汇聚起推动时代前行的精神力量。这启示我们要() ①让人民有信仰,弘扬时代新风 ②倾听时代声音,回答时代问题 ③坚持面向世界,吸收外来文化 ④依赖科技创新,贡献中国智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十九大,新时代,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些热门词语代表民意,反映时代特色,记录社会形态,表达了人们对新时代的感受、对生活的态度。从文化角度看,这表明()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阶段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20210

阶段提升(三) (一)学考达标练 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我国的文人以诗歌的形式展现了自然美。对此,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 A.自然景观也是一种文化 B.诗歌的创作属于人们的文化活动 C.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D.艺术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答案】A 【解析】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因此,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A说法错误,符合题意;B、C、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2.下列事件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A.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某某国监察法》 B.在世界遗产大会上,某某梵净山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C.国家统计局公布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D.国家主席致电法国总统马克龙,就马克龙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致以慰问 【答案】B 【解析】从文化现象与经济、政治现象的区别可以看出,B属于文化现象;A、D属于政治现象;C属于经济现象。故选B。 3.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X,无非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总结。这主要表明( ) A.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 B.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C.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是一种素养 【答案】C 【解析】“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X,无非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总结”,表明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C正确;材料未体现文化的载体,A与材料无关;材料未体现文化的地位,B与材料无关;材料未体现文化是人的一种素养,D与材料无关。故选C。 4.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大剧《江河水》改编自同名小说,以改革开放为背景、港口改革为主线,讲述了一个老港口在新局长江河带领下不忘初心、大刀阔斧推进改革创新的故事,展现了某某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巨大成就。这表明( ) ①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完全同步 ②文化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③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经济、政治的反映 ④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D 【解析】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其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发展不一定同步,①中的“完全同步”说法错误;文化有先进文化、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之分,只有先进的文化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②说法错误;③④反映了材料表达的主旨,符合题意。故选D。 5.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严重火灾,全世界人民都为巴黎圣母院的巨大火灾而惋惜。圆明园遗址公园通过官方微博发布《文明不能承受之殇》一文,称这场大火让人不自觉想到中国文化曾经历的磨难,曾经那场烧了三天三夜的大火。可惜圣母院,可惜圆明园,衷心祈愿文物都能够远离灾难。对此事件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世界各国都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中国人民尊重文化多样性 ③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四单元考点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四单元考点篇一: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梳理 一、文化与社会 一、体味文化 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②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1)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伴随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使得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生产力是指具有一定智能和知识的劳动者,运用和掌握文化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重要性: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2)必要性: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3)应对措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个人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提示交往方式强调的是人们之间如何交往,体现的是人们之间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强调的是人们如何思维,体现的是人们分析、思考问题的方式。) 形的、强制的。 方式上,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作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最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基本知识及原理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学和非科学之分。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而是起到间接的指导作用 (3)真正的哲学起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哲学对人们实践活动起阻碍作用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存在决定唯物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思维 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 思维和存在 历史唯物主义 何者是本原 (谁决定谁) 思维决定唯心 主观唯心主义 存在 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哲学基本 思维和存在的 问题 关系问题 (意识和物质的 思维能正确 可知论 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 认识存在 同一性的问题 (思维能否正确 思维不能正 不可知论 确认识存在) 确认识存在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1)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其次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3)这一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他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 基本 结合 全面的观点 派别 对 立 对 立 结合 孤立的观点 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 静止的观点 片面的观点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2)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用的条件和形式。(2)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小学资料、初中资料、高中资料、大学资料、文言文、中考资料、高考资料、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materials, ju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se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university materials, classical Chinese, senior high school examination material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terials, synonyms, antonym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文化的价值和作用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文化的价值和作用 第一篇: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文化的价值和作用 文化的价值和作用 一、对社会的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中华民的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发展文化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3、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促进人们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提高政治素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促进世界和平。 4、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是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有利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 二、对人的作用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有利于营造氛围,提高修养,树立正确的“三观”和荣辱观。 2、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对文化建设或文化传承的作用 1、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发展本民族文化,促进派世界文化的繁荣。 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有利于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最新部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必考知识点 必背考点总结归纳

高中政治必修四必考知识点必背考点总结哲学考点 1.唯物论 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2.辩证法 第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第一部分:联系 第二部分:发展 第三部分:规律 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第四课:发展的状态,原因,趋势 3.认识论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4、人生价值观 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七课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什么?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方体现世界观。)(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的指导。) (4)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5)哲学指导生活。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基本问题 (1)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依据——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特点: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特点: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