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刘海贵版重点笔记资料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刘海贵版重点笔记资料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刘海贵版重点笔记资料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刘海贵版重点笔记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新闻采访

(一)定义:新闻工作者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二)特点:

目的的差异性时间的限制性项目的突发性

需要的广泛性知识的全面性活动的艰辛性

(三)活动方式

1.形式上

①个别访问:具体,深入,记者主动

②开座谈会:短时间内搜集更多有效信息

③现场观察:现场感,细节,故事性/情节性

④参加会议

⑤蹲点:详尽,深度,但耗时

⑥查阅资料

⑦改写

⑧问卷:精确新闻报道常用

⑨电话采访:

注意事项:准备要充分,提问要凝练,记录要及时

⑩网络采访:

主要形式:直接转载信息,组织网络调查,通过邮件博客微博等交流,查阅资料

2.性质上

①常驻采访

②突击采访

③交叉采访

④巡回采访/旅行采访

⑤隐性采访

⑥易地采访

(四)网络记者

1.定义:专指为网络媒体采集新闻组织报道的专职记者,既脱胎于传统媒体又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新闻传播活动。

2.代表:《人民日报》王淑军,罗华

二、新闻体裁

(一)定义——一般指新闻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作品的各类载体形式,是新闻内容与表现形式相统一的报道样式的通称。

(二)组成——新闻报道,新闻评论

(三)分类

1.消息

①定义——是以叙述为主的新闻报道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体裁。用最快的速度,最直接的方式,最简洁的文字向受众传播最大量的信息。

②历史源流——雏形:公元59年罗马《每日纪闻》

16世纪威尼斯商情航情消息

突发性消息,国外消息,战争消息

③分类

动态消息——迅速简洁地报道最新发生的新闻事实

综合消息——对某事物或同类事物就一个主题进行分析

2.通讯

①定义——是以叙述与描写相结合为主要表现手法,较详尽报道事件的新闻常用体裁。

②特点——可适时,适当的使用抒情与议论等表现手法和相关修辞手段,使观众产生如见其人,如见其物,如经其事,如临其境的感受。

③源起——王韬(我国最早)1872 《普法观战纪》

④代表——黄远生《远生遗著》(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报刊通讯为主的文集)

⑤分类

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工作通讯人物专访新闻小故事特写

3.消息通讯异同

①同

新闻属性相同报道基本要求相同

②异

表现对象不同——消息是事,通讯是人

表现手法不同——消息:叙述,简洁明快。通讯:叙述+描写,议论,抒情。

人称不同——消息是第三人称,通讯第一+第三人称

结构布局不同——消息倒金字塔式结构,通讯灵活多变主张创新

篇幅长短不同:消息短,通讯长

三、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笔记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笔记 一.新闻与事实的关系 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现。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再者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 二.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从本质而言,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具体表现在: 1.只有认识事实,才能反映事实,而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尽管可在贯穿整个采访写作过程, 但是,认识事实的任务基本上在采访阶段完成; 2. 抓新闻就是抓事实,写新闻就是写事实,新闻写作有赖于对事实的采访; 3. 采访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4.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新闻写作的基础在于采访,采访决定新闻写作,这是人 们对客观事实认识的规律,也是新闻采写经验的总结。 5.在事实成为新闻的转化过程中,新闻写作是一个必经阶段和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采访 活动也要受写作的制约和检验,新闻的写作对于采访有能动作用。 总之,按照唯物主义的辩证观点,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表现和结果,既要深入采访,又要讲究写作,二者不可偏废。但从采访写作关系的实质来看,应该说是采访决定写作。 三.采访写作的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更加强调实践性; 二是有鲜明的政治性。 四.新闻采访和写作要特别注意的两个"正确"对待: 一是要正确对待我们党的新闻工作在采写方面的传统经验;

二是要正确对待西方新闻界的采访写作经验。 五.新闻采访艺术: 主要研究如何运用唯物辩证观点、求实观点和群众观点,正确处理好新闻采访中的微观与宏观、个性与共性、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关系,并运用心理分析加以调节和控制,使采访逐步深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确地把握事实和报道事实。六.新闻采访的概念和性质 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究活动。 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看问题,采访的性质是主观认识客观并把握客观,是记者向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活动",但与一般的调查研究又有不同。采访是以新闻事实为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的一种专业性极强的调查研究。 七.采访的特点: 采访是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它与一般的调查研究比较,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表现在: 1. 都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2. 都以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获得真实的、有说服力的材料,弄清 事物的真相,探求其本质与规律; 3. 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 不同点表现在: 采访这种调查研究活动有其特殊性: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灵活性、持续性八.采访的目的、任务与作用: 采访的目的就在于获得新闻;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1

前言:要点 1、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 2、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 3、传统“小学”的含义 第一章训诂为主的时期 第一节语言研究的萌芽 本节要点 1、先秦文献中的文字解释 2、关于文字起源的问题 3、先秦诸子的语言理论 第二节童蒙识字课本和《尔雅》 本节要点 一、秦汉时期的识字教育及其对文字研究的促进 1、统一全国的文字。 2、编写儿童识字课本。 3、识字与仕途相联系。 4、征召全国通小学者“正读”。 二、训诂汇编的《尔雅》-古代第一部训诂学专著 1、训诂汇编的出现及取名。 2、《尔雅》的作者与成书年代 3、《尔雅》的内容与体例 4、《尔雅》的价值与不足,注释与影响 第三节方言学的兴起 中国古代第一部方言学专著扬雄《方言》 本节要点 一、方言学以及研究方言学的意义 二、方言学兴起的原因 三、古典方言学的创始人--扬雄 四、古典方言学的创之作-- 《方言》 第四节字书的兴起 中国文字学史第一部专著许慎《说文解字》 本节要点 一、什么是字书 二、许慎和《说文解字》 1、许慎生平 2、《说文解字》的产生背景(难点) 3、《说文解字》的内容和体例(难点) 4、《说文》在语言学史上的成就以及影响(重点) 5、《说文解字》的局限: 第五节声训 语言学史上第一部语源学专著专用声训的《释名》汉末刘熙本节要点 1.什么是语源学? 2 .传统训诂方法:声训

3.《释名》的作者 4 .《释名》的内容与体例。 5.《释名》的价值和不足: 第二章韵书为主的时期 这一章主要是研究音韵学。我们知道,中国古代语言学即小学包括文字、训诂和音韵学。训诂学最先,音韵学的起步较晚。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兴起学。语音系统就是指声、韵、调系统及其配合规律。 第六节语音研究的兴起 本节要点 一、上古注音的专用名词 直音 读若 譬况 二、中古反切注音法 1、反切的定义 2、反切的来源 3、现在保存完整的著有反切的书 第七节韵书(上) 一、什么是韵书 二、韵书的产生原因。 1.反切是韵书的基础。 2.汉语四声的发现为韵书的编写提供了重要条件。 3.文学界讲求声律的风尚促进了韵书的繁荣。 三、六朝韵书的发展 四、隋唐时代的韵书 1.陆法言《切韵》 2.唐代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 3. 唐代孙愐《唐韵》 4. 唐代李舟《切韵》 第八节韵书(下) 上一节我们谈了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代的韵书。在这一节里,将学习宋、金元以及明代的七部韵书: 《广韵》《集韵》《五音集韵》《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古今韵会举要》《中原音韵》《洪武正韵》。 这七部书各有特点:《广韵》是隋唐韵书的替身,《集韵》徧于守旧,《五音集韵》革新,《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合并韵部《古今韵会举要》寓革新于守旧之中;《中原音韵》全依北方口语;《洪武正韵》南北调和。其中《广韵》和《中原音韵》两部书分别代表中古音和近古音,因而在语言学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由于时间关系,只把重点放在《中原音韵》上。 第九节宋元时期的等韵学 一、等韵学的概念 二、等韵学的基本术语 三、等韵学的韵图—声韵调的结合

新编现代新闻采访写作教程2020最新完整笔记-高宁远2010年版次

现代新闻采访写作 一、记者的职责 1.采集新闻信息——有目的、有准备、有计划的采集 2.筛选新闻事实——筛选出具有传播意义的新闻事实 3.解释新闻事件——言论+事实 4.制作新闻作品——挖掘出符合事物本来面目的内涵,并合乎写作规律地表达出去 5.积极反映情况——推动了党的工作 6.做好群众工作——从群众中来,从群众中去 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含义 从新闻工作路线来说,“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包括: ①各级党委要重视党报工作,紧紧地把党报抓在自己手里,加强对党报的领导。 ②党的各种新闻机构必须从思想上明确党的领导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办好党的新闻 事业的关键,从而自觉地主动地接受党的领导。 ③组织广大党员的非党群众为党的新闻媒介提供情况、材料和稿件。 ④倾听群众的意见,并依据群众的意见改进报纸工作。 三、新闻采访的定义:新闻采访是采访新闻素材和访问新闻人物的合称。记者要报道新闻事件,首先要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相关信息。 四、新闻采访的基本任务: 1.材料的准确度 2.材料的深刻性 3.材料的全面性—多、全、整 4.材料的细致程度—具体、生动、有细节、有人物语言 五、新闻采访的形式 (一)新闻采访的一般形式 1.个别访问—直接访问和间接访问 2.开座谈会—容易产生“沉默的螺旋” 3.现场观察 4.参加会议 5.蹲点采访—走基层,走向群众 6.体验式采访—获得自己的切身体验和感受,增加了新闻的真情实感

7.查阅资料 (二)特殊采访的形式 六、新闻采访的原则 1.运用联系的观点(点→面)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3.上下结合,吃透两头 七、采访提纲 1.定义:记者在采访前拟定的大纲,是达到目的的行动步骤、途径和方法,对采访起辅助作用 2.如何撰写采访提纲 ①确定好采访主题(1—2个) ②确定采访对象,并熟悉被采访人资料 ③深入了解采访背景 ⑤设计问题(环环紧扣) 3.采访提纲结构: ①采访主题 ②采访目的 ③采访对象(当事人、目击者、知情者、权威人士) ④采访方式(面对面、电话、网络、座谈会) ⑤采访问题(问题由浅入深、提问要具体、少提闭合性问题) ⑥可能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提前联系采访人、主动把握节奏、如果拒绝采访,多 方联系 ⑦注意事项(不能有金钱来往、态度中立、如要拍照录像,问当事人是否愿意) 八、新闻敏感 1.定义:新闻敏感就是指新闻记者的职业敏感性,是记者能够对社会生活中新的事实发现和及时辨别新闻价值的一种特有的素质和能力,也就是新闻工作者的器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 2.培养新闻敏感的途径: ①培养政治敏感—把握好当前的“宣传气候” ②提高职业兴趣—热爱新闻工作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语言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雅学:《尔雅》首创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释词方法,对后代词书、类书的 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人模仿《尔雅》创作了一系列以“雅”为书名的词书, 如《小尔雅》、《广雅》、《通雅》等,而研究雅书又成为一门学问,被称为“雅学”’。 2、小学:“小学”这个名词最初跟学校有关系的,《大戴礼记》云:“及太子少长,知 妃色,则入于小学。小学者所学之官也”;汉代小学指童蒙识字课,也即语言文字 方面的学问;隋唐时代小学概念扩大;唐代以后“小学”成为文字学、音韵学、训 诂学的总称。 3、《切韵》:隋代陆法言所著,是韵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按四声分卷,共五卷;平 生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共分韵部193部,记音简略,先释义,后记音。 在汉语音韵学当中,《切韵》被看作是整个语音史的中枢,又是研究历代语音系统 和现代各方言因素的首要研究系统。 4、《广韵》:全名《大宋重修广韵》,陈彭年等奉赦编撰,这是目前保留下来最早的, 最完整的韵书,根据前代《切韵》、《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共分为五卷(平声分 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分206韵。 5、《干禄字书》:是唐中的一部正字书,作者颜元孙。干禄,求禄位,学好写字就能 求得禄位,是科举时代的字体标准。 6、《说文解字》: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著,简称《说文》,根据文字的形体, 创立540个部首。系统阐述汉字的造字规律,是中国第一部即后代所说的字典。 7、因声求义:是传统的训诂方法之一,是指通过对汉字声音线索的分析来探求字义。 8、字书:字数是研究字形和根据字形以考证音义的书,包括(1)学童识字课本,如 《急就篇》等;(2)解释汉字形体、读音和意义的书,如(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梁)顾野王的《玉篇》,(宋)司马光等的《类篇》,(清)《康熙字典》等。(3) 刊正字书的书,如(唐)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宋)张有的《复古编》等。 9、秦代三书: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母敬的《博学篇》在历史上被称为 秦代三书。“秦代三书”的社会作用有两个:一是规范了文字书写形体,二是成就 了一部权威的蒙学知识教材。 10语文学:是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注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文字的训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和缺乏系统性。 11 语言学: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口语与书面语),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 的、全面的语言理论。 12 声调: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通常叫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13反切:古代的一种记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出另一个字的读音,取上字之声母,用下字之韵母及声调,拼出被切字的读音。 14 《中原音韵》:元.周德清著,他认为“言语一科,欲作乐府,必正名语,欲正名语 必思中原之音。”根据元朝的北曲用韵,把韵部分析归纳为19韵部。 15 《玉篇》:南朝梁.顾野王撰,是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是我 国第一部按部首分门别类的汉字字典。 16 大小徐:指徐铉、徐渭兄弟二人,两人俱精通文字,对说文有着重要的研究,号“大 小徐”。 17 籀文:古汉字中一种书体的名称,西周末和春秋初的文字,字体与秦篆相近,又称 “大篆”、“籀书”。 18 古文:指战国时期盛行于六国的文字。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 ◆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就是要研究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 ◆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语文学是为给古代文化遗产、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书面著作作注释,目的是使人们可以读懂古书的一门尚未独立的学科。语言学则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科学。前者以文字和书面语为对象,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和缺乏系统性。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语言本身,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微的、全面的语言理论。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语是从汉藏语系中分化独立发展起来的。我国境内除汉藏语系外,还有三个语族:侗泰语族、藏缅语族、苗瑶语族。 ◆汉藏语系的语言特点:⑴每个音节上有固定的声调(3-8个)。⑵大部分词以单音节词根为基础。⑶有类别词(量词),如汉语中“这个人”的“个”。⑷词序很重要,且词的次序比较固定。⑸附加成分的作用是有限制的。 ◆“小学”:指语言文字方面的学习,为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从而诞生了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因此又被人们称为经学的附庸。 先秦: ◆关于文字起源的问题,最古的记载见于《易经·声辞传》,这和《周易》用阴阳两个符号的意义相似。 ◆关于名实的讨论:1.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其政治含义是以周礼为尺度来正名分。2.老子对名实的看法,“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名”“实”不可分的人,也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科学指出名称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人。3.荀子认识到语言是人类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他第一个揭示了语言的社会本质,幷指出了“名”和“实”的关系。秦汉魏晋: ◆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代语言学还处于萌芽阶段,没有语言学家,也没有语言学方面的专门著作。发展到秦汉时代,语言学逐步兴起。西汉时,有《尔雅》和扬雄《方言》;东汉时,有许慎《说文解字》和刘熙《释名》等语言方面的专著和一些杰出的语言学家。可以说,汉代的语言学成就标志着我过古代语言科学的建立。 ◆秦汉时期已经具备的“民族”四大特征: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及促进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状态—行同论。 ◆重视识字教育促进了文字研究。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书同文”政策,并有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作为学童识字课本和字体规范,这三部字书到了汉代合称《仓颉篇》,又称“三仓”,共收字3300字。 ◆西汉史游著《急就篇》,一名《急就章》。“急就”是速成的意思。 ◆五经博士:博士源于战国。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汉初,《易》《书》《诗》《礼》《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到西汉末年,研究五经的学者逐渐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称五经十四博士。 ◆六艺:儒家的经典主要是《诗》《尚书》《易》《礼》《乐》《春秋》,称为“六艺”。 ◆刘韵著的《七略》是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 ◆今文经学: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今文研究其中的微言大义,加以引申比附为统治者服务。 ◆古文经学:保持樸学传统,着重研究文字、训诂,按照字义解释经意,与繁琐庞杂的今文经学。咬文嚼字。 ◆汉代先后出现了四部重要的语言学著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

刘海贵《新闻采访写作新编》笔记

新闻采访写作教程笔记整理 第一章新闻采访写作概述 1.1采访的定义:“采访”一词始见于东晋史学家干宝的《搜神记序》,比“新闻”一词约早出现300多年。新闻采访: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1.2采访的特点:①目的的差异性;②时间的限制性;③项目的突发性;④需要的广泛性;⑤知识的全面性; ⑥活动的艰辛性。 1.3采访与写作的关系:从新闻实践的角度看,两者的关系是既紧密相连又有先后、主次之分的。具体反映在4个方面:①反映在活动的程序上。从活动的程序上看,先有新闻采访,后有新闻写作。这一程序不能颠倒。 ②反映在活动的内在联系上。从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和形成过程看,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实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两者之间的媒介是采访。③反映在活动的性质上。新闻采访和写作,其活动性质,一个是认识实际,一个是反映实际。只有正确认识实际,才能正确反映实际。从这个意义上说,采访决定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采访的归宿。④反映在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上。新闻写作常常反作用于新闻采访。 1.4采访的方式:从形式上分:①个别访问:通常也称为“一对一”的访问形式,是记者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基本活动实施形式,好处:谈得具体,谈得深入,且记者容易把握主动权;②开座谈会:也称开调查会。记者可以就某个调查专题,邀集有关人员座谈。好处:记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搜集较多的新闻材料;几个采访对象一起接待记者,心理比较松弛,不易紧张、拘束,采访气氛容易轻松和谐;有利于采访对象互相启发、补充,有关材料的真伪程度一般能当场得到修正或验证。一般涉及面较广的大、中型报道题材,采用此实施形式,效果较为显著;③现场观察:俗称“用眼睛观察”,强调记者必须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充分发挥视觉功能,对事物微观细察;④参加会议:会议新闻一般主要通过这种形式采写;⑤蹲点:即深入一个点,解剖“麻雀”,作深入扎实的采访。此实施形式通常适合于时间性不太紧迫但报道量较大、涉及面较广的报道题材。该形式能使记者较详细地搜集和取舍材料,通过几个反复过程,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过程,进而抓取典型材料和揭示事物本质特点,写出有深度、力度和厚度的报道;⑥查阅资料:一般资料包括受众来信、基层单位的工作情况简报以及各类剪贴、原始材料的文字记载等;⑦改写:即把某一新闻线索或一则现成的稿件,加以修改或补充而另成一则新鲜的新闻;⑧问卷:抽样调查的主要形式,即记者根据题材的需要,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从全部研究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然后以纸面的形式,拟定出若干个简洁明了的问题,将问卷送至受众手中;⑨电话采访:注意准备要充分;提问要凝练;记录要及时;⑩网络采访:主要形式:直接转载信息;组织网络调查;通过E-mial交流;查阅收集资料。 从性质上分:①常驻采访:派驻外地或外国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②突击采访: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性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③交叉采访:在同一期限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替进行的采访活动。可以省去重复找人和路径往返所费的时间,是一种投入少、收效高的采访形式。④巡回采访:按照编辑部指示、沿着预定路线进行的采访活动。一般没有具体、明确的采访对象和报道题目,主要由记者根据编辑部总的报道思想灵活掌握,在巡回路途中选择若干新闻题材就地采访,连续不断地向受众进行系列报道,又称旅行采访。⑤隐性采访: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⑥易地采访: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地区的采访活动。 1.5采访的认识路线:两条①唯物论的反映论;②唯心论的先验论。危害:武断、无知失方向;投机取巧找捷径;为求深度搞臆想。 第二章记者的修养 2.1作风修养:①要有优良的思想作风修养。其内涵是记者要有一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水平和党的政策水平,具备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并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思想作风修养的核心是新闻工作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②工作作风的核心是新闻工作者的牺牲精神和冒险精神。 2.2道德修养:新闻职业道德,即指记者在采写、传播新闻过程中与人、与社会相处时的行为规范。我国最早提及新闻职业道德内容的当数宋代对民间小报的指控。率先明确提出“提倡道德”是报纸职责之一的是徐宝璜先生,而最早将“品性”认定为“记者资格”第一要素的则属邵飘萍先生。 新闻职业道德包括的具体范围和基本内容:①坚持真理,忠于事实;②谦虚谨慎,戒骄戒躁;③深入实际,体察民情;④互敬互学,积极竞争;⑤摆正位置,不谋私利;⑥甘为人梯,严禁剽窃。 记者与人、与社会相处的具体关系主要有:①记者与新闻事实的关系: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从而对党的事

最新《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已改ok资料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新闻采访与写作 英文名称:News reporting and writing 课程类型:专业平台课 总学时及学分:48学时 3学分 适应对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主要先修课程:无 执行日期:2017年9月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性质:本课程以即兴口语表达的相关理论和广播电视节目即兴主持创作方法、原则为主要内容,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必修课程。开设此课程旨在适应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培养学生在新时代要求具备的重要素质——即兴口语表达能力,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 任务:通过一学期的教学与实践,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即兴口语表达的理论知识,熟练地掌握即兴口语表达的一些基本规律和技能,熟悉广播电视即兴口语表达的特点,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技能和知识,驾驭各类主持人即兴口语表达的场合。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理论和互联网新媒体具体实施操作的方法与路径,使学生能全面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的基本理论及形式要素。 能力目标:着重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并初步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能力,掌握实际操作的方式和技巧。 素质目标:要求学生能够了解网络时代新闻报道的理念及基本原则,理解采访与写作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为今后从事新闻报道与网络传播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其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1.1 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1.2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1.3 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明确在信息时代,了解新闻特性的变和不变;理解新闻采访与写作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和新闻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掌握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教学难点: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第二章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 2.1 新闻采访的含义和特点 2.2 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2.3 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新闻采访;理解新闻采访的任务;掌握如何正确处理新闻采访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关系。 教学重点: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教学难点: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第三章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 3.1 获得线索:采访的起点 3.2 新闻敏感与新闻线索 3.3 采访与新闻报道策划 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新闻价值的构成因素;理解什么是新闻的选题;掌握如何正确策划新闻选题、新闻选择的基本原则。 教学重点:新闻敏感与新闻线索。 教学难点:采访与新闻报道策划。 第四章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4.1 新闻采访前的资料准备 4.2 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特点 4.3 拟定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

中国语言学史分期

中国语言学史的分期 中国语言学史分为六期: 第一期:先秦——中国语言学的萌芽期 这个时期的表现是:诸子着作中有关语言问题的论述方面及训诂学的产生萌芽。 首先是诸子的语言观,表现在: (1)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孔子认为,只有正名,国家的政策和官员们的言论才能统一,政令才能顺利地下达,政事才能成功,礼乐才能复兴,刑罚才能准确,老百姓才能有所依从。只有通过正“名”以正实,重建社会的和政治的关系与制度,使其名实相符。君主和各级官员们都按照自己的名份来行事,就能够实行"仁"政,建立起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秩序。这样社会便可以转危为安,转乱为治。 由于其政治主张在各国都无法采纳,于是开始修《春秋》,想通过编书来实现他的政治主张,他寓褒贬于一字,在语言运用上非常严肃。《公羊传》、《谷梁传》里分析《春秋》的语言很注意孔子的正名思想。我国训诂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孔子在谈论正名问题的时候,对语言的运用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反对过于浮华的辞藻。主张言辞足以达意,这就是《论语·卫灵公篇》

所说的“辞达而已”。《论语》里还提到言语的朴实和有文采是对立的两方面,君子要使这两方面配合得当,统一起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些看法,今天还有积极意义。修辞学的着作谈到修辞的起源,还是认为孔子起了很大作用。 (2)老子着有《老子》,这本书在第一章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其中第二个“道”的一是就是称说,也就是言语表达。第一个与第三个“名”是名称,第二个“名”是动词“取名。”名称与事物的关系,用今天语言上的惯用的说法就是解决语言在认识过程中作用的问题。老子以后,不少学者也都谈到了这个问题。 (3)墨子,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其着作《墨子》里面有些论述反映了当时人对语言问题的看法。如“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言,口之利也。”“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这些话谈到了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的过程。 (4)荀子,名况,赵国人。《正名篇》的写作目的在于语言的社会实践是为政治服务的。内容上大大超过了孔子的正名论。名实关系的社会约定性在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这些话就说明了名称与所表示的事物之间关系的约定俗成原则。,也就是语词成立的社会因素。当然他没有用“社会”这个词,用的是“群”。在名的分类方面,荀子和墨子也不同。 其次是训诂学的萌芽,表现在: (1)《公羊传》中写道“《春秋》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这实际上是指古汉语里同一个词兼有正反两方面意义的现象。

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重点笔记

新闻采访新闻采访 一、诠释: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二、特点: 1.目的的差异性 2.时间的限制性 3.项目的突发性 4.需要的广泛性 5.知识的全面性 6.活动的艰辛性 三、活动方式:(活动实施方式具有侧重点和独特性) ●形式上分 1.个别访问 2.开座谈会 3.现场观察 4.参加会议 5.蹲点 6.查阅资料 7.改写 8.问卷 9.电话采访(注意:准备充分提问凝练记录及时) 10.网络采访 主要形式: 1)直接转载信息 2)组织网络调查 3)通过e-mail、博客、MSN交流 4)查阅资料(真实性) ●性质上分 1.常驻采访(派驻外地或外国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 2.突击采访(在事先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 3.交叉采访(在同一期限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替进行的采访活动) 4.巡回采访(按照编辑部指示,沿着预定路线进行的采访活动) 5.隐性采访(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 6.异地采访(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地区的采访活动) 新闻报道策划 一、缘起 1.1993年以来“策划”概念为新闻媒介所认同,并为全国一些有影响的媒介所推行 2.1993年,探讨新闻策划的文章纷纷出现在新闻学术刊物上。1993年11期《新闻战 线》、《中国记者》刊载《搞好新时期的报道策划》、《报纸策划:当代新闻学新课题》等论文

3.1994年,地方报协会举办“新闻报道策划研讨会” 4.1995年,奉策划为“报纸灵魂”《华西都市报》创立、推出大量策划案例、理论界 研讨开始集中 5.1996年,“新闻”和“策划”相提并论,并形成争论 6.1997年,《新闻记者》连续9个月推出“新闻策划”之讨论,业界对新闻报道策划 的研讨全面展开,“走进新闻策划”成为共同要求。 二、定义:新闻传播工作人员对新闻传播活动最佳效益的谋划 三、作用 (3“是”、2“标志”、3“有利于”) 三个“是” 1.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不断出新的重大举措 2.新闻传播实务理论和实践新的增长点 3.我国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新闻报道的又一次成熟 两个“标志” 1.标志着新闻工作者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又一次增长 2.标志着新闻报道方式和记者、编辑思维方式对市场经济的进一步适应 三个“有利于” 1.有利于调动、选择最佳信息资源 2.有利于促进记者采访作风深入 3.有利于促进新闻导向正确 四、分类 两类: 第一类:报道题材价值呈显性状态的新闻报道策划 狭义:价值显露报道题材所进行的视角新、立意高、开掘深、介入及时的战役性、系列性、专题性并能形成新闻传播强势的报道过程的谋划 广义:诉求目标明确的媒体经营管理、公共广告等活动过程的策划。 第二类:报道题材价值呈隐性状态的新闻报道策划 含义:新闻事实(事件)发生之前或事实(事件)价值呈隐性状态之际,由记者、编辑主动介入、设计并促成事实(事件)价值显露的策划行为。五、流程 (一)新闻报道策划是一项有层次的系统工程 1.从报道客体(被报道者)的性质来看 A.重大题材或问题的报道策划 B.题材涉及面相对较窄、规模较小、时间较短的报道策划 2.从报道主体(媒体)来看(报道时机、方式、人员组成三方面) 3.从报道表现形式来看(何种体裁或手段) (二)就媒介实践而言,策划主要针对的题材 1.战役性、阶段性报道 (国企改制、文明社区建设、科技创新等。目标明确、规模较大、时间长、可 分解为若干次小策划。) 2.重大新闻事件报道 (影响大、要求高、牵涉面广、政策性强) 3.人物典型报道 (注意:

新闻与传播专业《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新闻与传播专业《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撰写人: 课程总体介绍:《新闻采访写作》教学的内容包括新闻采访与写作两大板块。它是一门重在培养学生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转化为实际能力,并且通过语言文字和文本方式彰显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表达能力的重要课程。 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系统的讲授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相关理论、技巧与艺术,包括新闻专业的相关理论、采访的技巧与艺术、各种新闻的写法、消息的来源与查证方法、报纸编辑部的组织运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判断能力讲授采访与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独立采访写作新闻能力。 前修课程:无 学分及学时:4学分,72学时。 一、教学目的: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将课堂教学、课堂操作、实践演练、新闻采写等环节有机结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他们各方面的潜能,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电视采访写作的特点、方法和技巧,加强新闻采访报道每个环节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表现,使学生真正掌握新闻报道的各项工作,实现所学知识的通融贯通和实际应用。 二、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充分培养学生动手写作的兴趣,精心安排好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做到精讲多练,多讲授新闻采访写作中带规律性的东西,使学生在课上时有所悟、确有所得;同时围绕课堂讲授的内容,引导学生结合在新闻采访写作课上所学知识,平时留意在校园中寻找新闻,增加在校园中演练的机会。此外,新闻采访写作教学还应当延伸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鼓励学生以“准记者”的身份,去像模像样地采访各色人等,从中体会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甘苦。同时注重与新闻媒体的实际需要对接。引入最新业界案例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采访写作兴趣和新闻敏感。 三、教学内容: 理论讲授:

中国语言学史考题总结

古代部分 一、学习和研究语言学史的意义何在?(试问加强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四个角度来分析原因和意义: 1、从语言学在整个科学体系的地位来看,语言学是制约信息科学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要尽快发展语言学,提高语言研究的水平,就必须认真总结人类语言研究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这就是研究中外语言学史的意义。 2、从语言学史在语言学整个学科的地位上看,因为语言学史可以总结语言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可理清语言学发展的线索,可认清其发展规律,可指引语言学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方向。所以综上,语言学史对语言学有宏观指导的作用。 3、目前语言学史的研究很薄弱,表现在:a参与研究的人数很少;b因客观条件的限制其成果不多。 4、从语言学的专业结构来看,语言专业要求我们学习语言学史,帮助我们完善其只是体系结构。 二、简述中国上古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容和特点 主要容集中在文字和训诂的研究上: 【文字学方面研究】 1)编撰了第一批字书。春秋战国时代的第一部字书《史籀篇》;汉代的“三仓”--斯《仓颉篇》、高《爰历篇》、胡母《博学篇》;和帝以后的“三仓”--《仓颉篇》、《训纂篇》、《滂喜篇》;以及唯一完整的流传到今日的《急就篇》。 2)最高成就是许慎的《说文解字》,它解释文字的形、音、义,重点是对本义的解释。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字学的正式创立。 【训诂学方面研究】一共走了三条线路: a)词义学或语义学线路。代表著作是《尔雅》,《尔雅》是中国古代第一步训诂学著作。它标志着中国古代训诂学的建立,也标志着中国古代语言学的正式兴起和建立。 b)方言学路线,代表著作是扬雄的《方言》,标志了方言学的建立。 c)词源学路线,代表作为熙的《释名》,标志了词源学的建立。 特点方面:????????? 三、简述中国中古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容和特点 主要容方面: 【文字学方面】表现为四点,主要集中在编纂字书方面,具体细分如下: 1)编字书: (a)全面解释汉字的形音义,编纂出具有字典性质的字书,重要著作有《玉篇》(不仅解释本义,还解释引申义,是对汉字全面的解释)、《类篇》(集大成者,53165个字的收字大大超过了以前的任何一部字书)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和名师马工程习题详解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和名师马工程习题详解 第一篇原理篇 第一章新闻采写的特征与原则 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新闻采写的主要特征★★ 1新闻采写特征的内在本质属性:新闻采写是具有社会性的精神生产活动 (1)新闻采写源于、立足于社会生活 新闻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是社会的镜像反映。新闻采写存在的源泉和基础是社会生活,从新闻线索的获得、新闻选题的制定,到新闻文体的构想与写作,都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

(2)新闻采写的目的和宗旨是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 公众是新闻信息的消费者,是新闻信息传播最终的受众,是新闻信息及其传播者的审查员。我们主要依靠社会公众的评价与认可与否,来判断新闻采写是否成功。 (3)新闻采写的责任担当是守望社会 依靠新闻信息的传播,承担起守望社会的责任担当,这也是检验新闻采写成功与否的一大凭据。 2新闻采写特征的外在行为方式:新闻采写是具有专业性的传播行为 (1)以逐新为本能 新闻是新近发现或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采写要求记者持续发现、追逐新近事实,记者的职业本能是逐新。 (2)以客观、公正为准绳 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如实报道,真实是新闻的灵魂。新闻采写需要做到认识、把握和反映客观实际情况,并力求客观性、公正性、准确性、全面性,这是新闻采写的一大主要职业行为特点。 考点二、新闻采写的基本原则★★ 1获取和呈现真实新闻信息的底线原则 (1)实有其事 新闻基于客观实在的实际情况,没有事实也就没有新闻。客观实在的实际情况,通常包括以下五个基本方面: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人(who)、何因(why)。 (2)展示真相

新闻采访与写作参考书目

新闻采访与写作参考书目 1、蓝鸿文《新闻采访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 2、林如鹏《新闻采访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3、艾丰《采访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 4、刘明华《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美]密苏里学院,范红译《新闻报道与写作》第7版,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6、[美]门彻著展江主译《新闻报道与写作》,华夏出版社2004-1-1 7、[美]凯利?莱特尔等著,宋铁军译《全能记者必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8、[美]约翰?布雷迪著,范东生译《采访技巧》,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 9、[美]杰里·施瓦工茨著王蕊/ 曹俊译《如何成为顶级记者——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7-1 10、周胜林尹德刚梅懿著《当代新闻写作(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 11、刘明华、徐弘、张征《新闻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12、薛国林《当代新闻写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13、杜骏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新华出版社,2001年出版。 14、周胜林《高级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 15、叶春华连金禾著《新闻采写编评》,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5 16、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5月版 17、邓科《南方周末:后台(第一辑、第二辑)》,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12 18、《南方周末》编辑部《经典头版及背后的故事(上下)》,珠海出版社2002-03-01 19、李大同《冰点故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20、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三联书店2003-08 21、刘保全彭朝丞编著《消息范文评析》,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22、刘保全《中国新闻奖精品赏析》,新华出版社2006-11-1 23、刘保全《新闻精品是这样采写成的》,新华出版社2009-1-1 24、刘明华张征选编《新闻作品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05月 25、孔祥军主评撰《新闻传播精品导读:新闻(消息)卷——范式与典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 26、董广安主编《新闻传播精品导读:通讯卷》,复旦大学出社2004-7 27、严三九主编《新闻传播精品导读:广播电视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 28、宋玉书主编《新闻传播精品导读:特写与报告文学卷》,复旦大学出社2004-12 29、郑亚楠主编《新闻传播精品导读:外国名篇卷》,复旦大学出社2005-5 30、李天道《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1-1 31、李天道《普利策新闻奖图语》,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01-01 32、[美]李普曼著展江译《新闻与正义》(Ⅰ、Ⅱ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集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1

《新闻采访写作(上篇)》第五章 采访方式方法(上)同步综合训练

一、名词解释 访问:作为一种采访活动方式,是指记者同采访对象交谈,从中弄清事实真相及其来龙去脉,进而收集构成新闻的事实材料。个别访问:即记者与采访对象单独交谈。这是记者采访中常用的访问形式。个别访问能根据采访对象特点,较好地与采访对象交流沟通。 集体访问:这是记者对有意组织或邀约的多个采访对象的访问。集体访问一般有两种形式:座谈会和记者招待会。 座谈会:又称调查会,这种常见的集体访问形式,对于情况错综复杂、矛盾众多的问题,需要广泛地进行调查了解,经过座谈会上各方面人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表看法和意见,介绍有关情况和材料,有利于较快把握全局,并可通过讨论,弄清事实真相。 记者招待会:又称新闻发布会,通常由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举行,有时也由个人出面举行。这是集体访问的一种。开放式提问: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 闭合式提问: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比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 诱导式提问:在于启发对方,把自己想知道的情况具体谈出来。激发式提问:与激将法相似,可通过反问、设问和故意错问,以激发对方情绪。 迂回式提问:在访问中遇到障碍,对方回答不清或不愿回答时,就要放弃正面提问,采访迂回式提问,从侧面迂回,逐渐引入正题。 漂近法:迂回式提问方法西方人叫“漂近法”,即先提若干过渡性问题,然后逐渐漂近到敏感问题。这个过渡会使访问对象逐渐熟悉记者,消除原有的戒备心理,而记者又有意把敏感问题隐蔽在一般问题之后,使对方不自觉地回答记者所提出的敏感问题。漏斗型采访法:即先提开放式问题,后集中用闭合式提问。 心理距离:人和人的交往,双方之间的感情是有深有浅的,有的感情极好,所谓“刎颈之交”;有的感情极坏,所谓“不共戴天”。心理学上把这种感情好坏的距离,成为心理距离,并分为九个等级。 心理控制:访问这种交往过程,在心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过程。集中时相互影响的主导方,不仅要对被访问者的心理活动做出正确

2018年新闻采访与写作全套精品教案

新闻采访与写作 教案

编号:01 课时安排:4学时 教学课型:理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实践课□其他□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要求: 一、熟悉新闻的各种定义 二、掌握新闻的分类 三、掌握新闻采访的定义和性质 教学内容: 第一节记者的素质与理念 导入:教师以采访形式向同学提问: 1、你为何选择了新闻专业? 2、你心目中的好记者是什么样的?能否介绍一两个你喜欢的记者? 3、毕业想不想从事新闻事业?通过学习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记者? 一、什么是记者? 所有从事上述各类内容、行业报道的新闻采编人员、电视台制片人、编导、摄影、摄像、主持人、总编、报社社长、电视台台长等,通称为: 记者journalist 问题:他们的最高组织机构是?中国记者协会(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 二、记者的素质与理念* (一)渊博的知识 1、语言表达能力:汉语、英语、方言。 2、对社会科学的基本了解 3、对当代社会现状的深入理解和认识

4、专业知识 5、迅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6、批判的思维 (二)、恪守职业道德 正义、勇气、公理和悲悯是我们遵奉的最高价值。 ①正义感: ②责任心,。 ③同情心: ④勇气: (三)强健的体格 (四)专业精神 1、服务社会重于获取报酬 2、专业记者应该具有的所有技能 3、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忠诚(为新闻而来,为新闻而去) 第二节新闻与新闻采访 一、什么是新闻# 1、定义# 理念: ①企业 ②信息采集、传播机构 ③社会的“公器” ④力量第四权力监督力量 ⑤良知 ⑥自由 2、种类: ①按地区:国际、国内和地方新闻 ②按新闻性质:时政、财经、市政、社会、文教、体育和文艺 ③客观报道与深度报道 ④硬新闻和软新闻 【思考】软和硬之间的界线是绝对的吗? ⑤公共新闻: 3、新闻价值:* ①显著性(Celebrities) ②时效性(Timeliness) ③接近性(Proximity) ④趣味性(Human interest): ⑤反常性(Unusual nature): ⑥冲突性(Conflict):

新闻采访与写作培训教材

新闻采访与写作培训教材 新闻采访与写作 绪论:新闻写作对新闻采访有很强的依赖性 1、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①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 ②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 ③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2)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新闻写作的过程就是精心选择并表现新闻事实的过程。新闻写作对采访所得的原始材料进行整理。3)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新闻写作需如实记录,秉笔直书,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2、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围绕事实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前者是后者的认识基础。两者功能又有着明显区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联系十分紧密的段落。 1)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有着一致性:都是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2)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有制约作用:在真实性、深刻性和丰富性方面制约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要写得好,唯一可取的办法是:通过深入采访,掌握丰富的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3)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 一是对通过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加过,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二是对采访材料进行整体把握,做到对其的本质认识正确、理解深刻; 三是对采访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做到能够发现材料中的深刻、耐人寻味、意蕴丰富之处。 3、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1)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 ①敏锐发现生活中的异常; ②对异常现象进行价值判断; ③发现异常并不是一味搜异猎奇。 2)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解决新鲜的报道内容和模式化的报道方式形成的矛盾,唯一方法就是提倡新闻创新思维。 ①求异、求新、求变,特立独行,另辟蹊径; ②发挥想象能力,进行积极有效地联想; ③不断探索新方式、方法。 3)长于沟通:具有与人交流的能力。 ①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 ②善于从交流沟通中发现线索, ③善于与被访者碰撞出思想火花。 4)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 ①用简洁的语言将事实叙述清楚, ②用准确的语言叙事、抒情和评论, ③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5)不畏艰辛:具有战胜困难的能力。 第一章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 1、新闻采访的含义和特点 新闻采访——有关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 特点: ①以大众传播为目的,满足大众的新闻需求; ②以平等的沟通为手段; ③关注事实的新闻价值。 2、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新闻采访是一种采访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信息互动活动,同时,又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 新闻采访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互动行为。 1)新闻采访与三种传播方式有密切关系:人际、大众、人内传播。 2)米德、布鲁默等的符号互动论:个体有在互动过程中将自己视为被评价的客体以此获得自我形象的能力,也有感受并理解他人角色的能力。社会是相互作用的个人的集合体,相互作用的中介物是符号。互动者会运用群体和他人的视角考虑问题,并根据具体情境调整符号的运用,从而成功地彼此调适,达到交流的和谐。 成功的新闻采访的条件 首先,采访应基于双方对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同理解。 其次,采访者应该以前台的形象示人,并结合采访的具体情境表现出合适的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