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RECIST(可量化的评估结果和效力标准)是一种

在临床试验中常用的客观的、量化的指标系统,

用于评估实体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它是由国际

上杰出的放射学家,临床肿瘤学家和政府实体肿

瘤诊断专家组成的国际小组共同研究编制而成的,目的是为医学研究中的客观指标设计公认的标准。RECIST标准将实体肿瘤的治疗效果分为五个

客观的状态:完整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

进展,严重进展。完整缓解(CR)指患者病情达到

治疗前病变消失得完全恢复,细胞对疾病有抑制

作用。部分缓解(PR)指患者病情可见病变有轻度

缓解,相关指标有明显改善,但是仍然呈现部分

病变。疾病稳定(SD)指患者初步治疗后,病症未

有明显缓解,但未有明显恶化。进展(PD)指患者

初步治疗后,病症出现明显恶化的表现,病变面积约20%增大或淋巴结病变出现。严重进展(PD)指患者初步治疗后,病症出现明显恶化的表现,病变面积在20%以上增大或出现复发或新诊断的淋巴结病变。

RECIST标准可以科学、客观的评估实体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它是用于比较肿瘤患者的综合病情的客观的、量化的指标系统,也是质量管理的有效工具,可以指导临床治疗的处置。它也可以更精确更准确的评价疗效,其应用范围包括消化道、乳腺、肾脏、肺癌等,使每个患者的治疗受益。

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

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 (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 ) 1.肿瘤病灶的测量 (1)肿瘤病灶基线的定义 肿瘤病灶基线分为可测量病灶 ( 至少有一个可测量病灶 ):用常规技术,病灶直径长度≥20mm或螺旋CT ≥10mm的可以精确测量的病灶。不可测量病灶:所有其它病变 (包括小病灶即常规技术长径 <20mm或螺旋CT <10mm ) 包括骨病灶、脑膜病变、腹水、胸水、心包积液、炎症乳腺癌、皮肤或肺的癌性淋巴管炎、影像学不能确诊和随诊的腹部肿块和囊性病灶。 (2)测量方法 基线和随诊应用同样的技术和方法评估病灶。(a) 临床表浅病灶如可扪及的淋巴结或皮肤结节可作为可测量病灶,皮肤病灶应用有标尺大小的彩色照片。 (b) 胸部X片:有清晰明确的病灶可作为可测量病灶,但最好用CT扫描。(c) CT和MRI:对于判断可测量的目标病灶评价疗效,CT和MRI是目前最好的并可重复随诊的方法。对于胸、腹和盆腔,CT和MRI用10mm或更薄的层面扫描,螺旋CT用5mm层面连续扫描,而头颈部及特殊部位要用特殊的方案。(d) 超声捡查:当研究的End poinst是客观肿瘤疗效时,超声波不能用于测量肿瘤病灶,仅可用于测量表浅可扪及的淋巴结、皮下结节和甲状腺结节,亦可用于确认临床查体后浅表病灶的完全消失。(e) 内窥镜和腹腔镜:作为客观肿瘤疗效评价至今尚未广泛充分的应用,仅在有争议的病灶或有明确验证目的高水平的研究中心中应用。这种方法取得的活检标本可证实病理组织上的CR。(f) 肿瘤标志物:不能单独应用判断疗效。但治疗前肿瘤标志物高于正常水平时,临床评价CR时,所有的标志物需恢复正常。疾病进展的要求是肿

[新版]recist评价标准

[新版]recist评价标准 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1。0 ) (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 ) 一(基本概念: 只有那些在基准状态下有可测量病灶的肿瘤患者才可以被选择进入试验,这些患者的肿瘤治疗疗效做为临床试验的主要研究目的。 1.可测量病灶——至少在一个径线上可以精确测量的病灶(纪录为最大直径)。常规检测条件下肿瘤最大径应?20mm,螺旋CT检测时肿瘤最大径应?10mm。 2。不可测量病灶——其他病变,包括小病灶(常规检测条件下最大径小于 20mm,或螺旋CT检测时最大径小于10mm)和真正不可测量病灶。 3。真正不能测量的病灶——包括以下情况:骨骼病变、软脑膜病变、腹水、胸腔/心包腔积液、炎性乳癌、皮肤/肺淋巴管炎、未被证实或不能被影像学随访的腹部包块、囊性病变。 所有的测量数据使用标尺或卡尺测量并记录,记录结果用公制米制 表示。所有的基准测量应该尽可能在接近治疗开始前完成,绝对不允许在早于治疗开始前4周完成。 4.靶病灶—-如果一个器官内可测量病灶加起来多达5个或全身共有10个(要求描述累及器官),所有这些可测量病灶均应视为靶病灶,(最新版要求最多5个可测量病灶)并在基线状态进行测量和纪录。靶病灶的选择要根据病灶大小(有可测量的最大径)和病灶是否适合准确的重复测定(临床或影像学)。 5.非靶病灶——所有其它病灶(或病变部位)视为非靶病灶,并在基线状态时纪录,但不要求对这些病变进行测量,只需在随访全过程纪录它们是存在或是消失。 二(具体测量方法和手段:

对于每一个确定的和报告的病灶, 基线状态和随访时均应采取同样的测量技术和评估方法.如果影像学方法和临床检查同时用来评价抗肿瘤疗效,前者优于后者。 1.临床检查只有当病灶位于表浅部位时(皮肤结节和可摸到的淋巴结),临 床检测到的病变才能认为是可测量的。对皮肤病灶而言,推荐使用彩色照片来纪录存档,照片中应有比例尺来用来测量病灶大小。 2.X—线胸片 X-线胸片显示的位于肺实质中的边界清楚的病灶可以被接受为可测量的病变。 3.CT和MRI CT 和MRI 是目前用来作为靶病灶疗效评估最可靠和重复性最好的方法, 常规CT和MRI 以层厚10mm 连续扫描的方式完成, 螺旋CT可以用层厚5mm 连续重建模式完成。 CT:原则是最小的病灶不应该小于2倍的扫描层厚。除非有过敏等禁忌症,一般应给予静脉对比增强,以区别血管和软组织与邻近肿瘤组织。每次必须在相同的窗位进行病灶测量。提倡使用螺旋CT机。 MRI:病灶的基准测量和随后的测量必须在相同的解剖影象平面上,尽可能使用同一机器进行扫描. 4.超声当客观疗效评价作为某一临床试验的主要研究指标时,对临床上不容易摸到的病灶,超声不能用来作为评价手段。对于表浅淋巴结、皮下病灶、甲状腺结节,超声可以作为可供选择的手段。对临床判断表浅病灶完全消失的患者,可用超声来证实。不能用超声作为肿瘤病灶客观疗效评价的理由见原文的附录1。 5.细胞学和组织学在少部分病例中,细胞学和组织学技术可以用来区分部分缓解和完全缓解(例如,在精原细胞肿瘤中用来区分治疗后残存的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当可测量病变达到有效或稳定的标准时,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以及恶化的任何渗出液都需要细胞学证实其肿瘤性质(因为渗出既可以是治疗的不良反应,也

肿瘤疗效判断的recist1.1标准

肿瘤疗效判断的recist1.1标准 肿瘤疗效评估是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Recist1.1标准是国际上广泛认可的肿瘤疗效判断标准之一。本文将详细介绍Recist1.1标准的定义、适用范围、评估指标及具体评估方法,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Recist1.1标准的定义 Recist1.1标准是一种用于评估肿瘤对治疗反应的医学影像评估标准,旨在通过影像学检查结果,对肿瘤治疗后的变化进行客观、量化地评估。该标准适用于各种实体肿瘤的治疗效果评估,包括肺癌、乳腺癌、胃癌等常见肿瘤。 二、适用范围 Recist1.1标准适用于各种实体肿瘤的治疗效果评估,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该标准主要适用于中晚期肿瘤患者,对于早期肿瘤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影像评估标准,如CT、MRI等。 三、评估指标 Recist1.1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指标: 1.肿瘤大小: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MRI)测量肿瘤的最大径,计算肿瘤体积变化。根据治疗前后的肿瘤大小变化,可将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四个等级。 2.淋巴结状况:评估治疗前后淋巴结大小和数量变化,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及治疗效果。

3.病灶数目:记录治疗前后病灶数目变化,判断肿瘤是否出现新病灶。 4.临床状况:评估患者的一般状况,如疼痛程度、食欲、体力等。 四、评估方法 Recist1.1标准采用客观、量化地评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影像学检查:采用CT、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段,测量肿瘤大小和数量变化。 2.病灶数目记录:记录治疗前后病灶数目变化,判断新病灶的出现情况。 3.临床状况评估:采用疼痛评分表、食欲评分表、体力评分表等工具,对患者的疼痛、食欲、体力等状况进行评估。 4.综合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患者的一般状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对肿瘤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估。 五、结论 Recist1.1标准是国际上广泛认可的肿瘤疗效判断标准之一,具有客观、量化地评估肿瘤治疗效果的优势。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肿瘤类型,选择合适的影像评估标准,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同时,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Recist1.1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肿瘤疗效评估依据。

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RECIST(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版本1.1指南 基线病灶分类 可测量病灶 至少有一条可以精确测量的径线的病灶。 根据CT或MRI评价,病灶最长直径至少为2个层厚≥10 mm(层厚5-8 mm). 根据胸部X线评价,病灶最长直径至少20 mm。 根据测径器评价,最长直径≥10 mm的浅表性病灶。 根据CT评价,恶性肿瘤淋巴结短轴≥15 mm。 注:恶性肿瘤淋巴结用最短轴作为直径,其它可测量病灶用最长轴。 不可测量病灶 不可测量病灶包括小病灶(包括短轴在10—14。9 mm的淋巴结)和真正无法测量的病灶,如胸膜或心包积液、腹水、炎性乳腺疾病、软脑膜病、累及皮肤或肺的淋巴管炎,测径器不能准确测量的临床病灶,体检发现的腹部肿块,重现影像技术无法测量的。 骨病:骨病为不可测量的疾病,除软组织成份可采用CT或MRI评价外,且符合基线时可评价的定义。 既往局部治疗:既往放疗病灶(或其它局部治疗的病灶)为不可测量病灶,除非治疗完成后进展。 正常部位 囊性病灶:单纯囊肿不应视为恶性病灶,也不应记录为目标病灶或非目标病灶。认为是囊性转移的囊性病灶是可测量病灶,如果符合上述特定定义.如果还出现了非囊性病灶,那么这些病灶首选为目标病灶。 正常结节:短轴<10 mm的结节被视为正常,不应记录或安装可测量或不可测量病灶分类.

记录治疗评价 在基线时必须评价所有部位疾病。基线评价应尽量在接近试验开始前进行.对于充分的基线评价,治疗前28天内必须进行所有要求的扫描,所有疾病必须正确记录.如果基线评价不充分,以后的状况通常为不确定。 目标病灶 所有累及器官达最多2个病灶/每个器官,共5个病灶,所有可测量病灶应视为基线目标病灶。根据大小(最长病灶)和适合性选择目标病灶准确重复测量.记录每个病灶的最长直径,除外病理学淋巴结应记录短轴。基线时所有目标病灶直径(非结节病灶的最长径,结节病灶的最短轴)的总和是试验中进行的评价比较的基础。 ●若两个病灶融合,就测量融合的肿块。如果目标病灶分裂,则使用各部分 的总和。 ●应继续记录变小的目标病灶的测量。如果目标病灶变的太小而不能测 量,如认为病灶已消失则记录为0 mm;反之应记录为默认值5 mm. 注:结节性标准缩小至<10 mm(正常),仍应记录实际测量结果. 非目标病灶 所有不可测量的疾病均为非目标病灶病灶.所有未鉴别为目标病灶的可测量病灶也纳入非病灶疾病.不需要进行测量,但是评价以无、不确定、有/未增大、增大表示.1个器官的多发性非目标病灶在病例报告表上记录为一项(如:‘多发性骨盆淋巴结增大’或‘多发性肝转移’)。 每次评价时的客观缓解状态 疾病部位评价必须采用与基线相同的方法,包括一致进行增强和及时的扫描。如需变化,必须与放射学医师讨论该病例以明确是否可能用替代法。如不能,以后的客观状况为不明确。 目标病灶 ●完全缓解(CR):除结节性疾病外,所有目标病灶完全消失.所有目标结 节须缩小至正常大小(短轴<10 mm)。所有目标病灶均须评价。

recist标准

recist标准 RECIST标准。 RECIST标准是肿瘤治疗领域中常用的一种评估肿瘤疗效的标准,它是根据肿 瘤治疗的需要而制定的,可以帮助医生和研究人员更准确地评估肿瘤治疗的效果。RECIST标准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评估肿瘤治疗的疗效具有重要 的意义。本文将对RECIST标准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其定义、原则、应用范围等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RECIST标准的定义。RECIST是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的缩写,中文意思是固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它是由美国 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制定的,旨在为临床试验提供一种标准化的肿瘤疗效评估 方法。RECIST标准主要通过测量肿瘤的直径来评估肿瘤的变化,包括肿瘤的缩小、增大或稳定等情况。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RECIST标准的原则。RECIST标准的主要原则是通过 测量肿瘤的最大径来评估肿瘤的变化,同时还考虑了肿瘤的数量和位置等因素。根据RECIST标准,肿瘤的变化可以分为完全缩小、部分缩小、稳定、部分增大和增大等五种情况。通过对肿瘤的变化进行评估,可以帮助医生和研究人员更准确地判断肿瘤治疗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RECIST标准的应用范围。RECIST标准主要适用于 固体肿瘤的疗效评估,包括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多种类型的肿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和研究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RECIST标准对肿瘤的疗效进行评估,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 总的来说,RECIST标准是肿瘤治疗领域中一种常用的肿瘤疗效评估标准,它 通过测量肿瘤的直径来评估肿瘤的变化,具有简单、易操作、可重复性好等优点。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和研究人员可以根据RECIST标准对肿瘤的疗效进行评估,从

实体瘤评价标准

实体瘤评价标准 一、引言 实体瘤评价标准是基于对实体瘤(即肿瘤)的研究和了解,用以评估肿瘤的性质、大小、远近转移等特征,并给出相应的治疗建议和预后预测。在临床实践中,实体瘤评价标准对于肿瘤的诊断、治疗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二、常用实体瘤评价标准 2.1 TNM分期系统 TNM分期是常用的实体瘤评价标准之一,主要用于评估肿瘤的大小(T)、淋巴结 转移(N)和远处转移(M)。根据肿瘤的T、N、M分期,可以获得更准确的肿瘤信息和预后预测。 2.2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RECIST)标准 RECIST标准是临床常用的肿瘤治疗有效性评价标准。该标准通过测量肿瘤的直径 变化来评估治疗的效果。根据RECIST标准的评价结果,可以对治疗进行及时调整,并预测患者的预后。 2.3 WHO分级系统 WHO分级系统是对肿瘤组织学特征进行分类和评估的标准。根据肿瘤细胞的形态、 分化程度和组织结构等特征,对肿瘤进行分级。高分级的肿瘤通常具有更高的恶性程度和更差的预后。 三、实体瘤评价的重要性 实体瘤评价标准在肿瘤的诊断、治疗和监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实体瘤评价的几个重要方面。

3.1 诊断 通过实体瘤评价标准,可以准确判断肿瘤的性质、大小和范围,从而进行准确的肿瘤诊断。不同类型的肿瘤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策略,因此准确的诊断对于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3.2 治疗选项 根据实体瘤评价标准的结果,可以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比如根据肿瘤的TNM分期,可以决定手术切除的范围和方式;根据RECIST标准,可以评估化疗或放疗的效果,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3.3 预后预测 实体瘤评价标准可用于预测肿瘤的预后。比如根据肿瘤的分级,预测患者的生存期和复发率;根据肿瘤的远处转移情况,预测患者的远期预后。 3.4 监测治疗效果 通过实体瘤评价标准,可以及时监测治疗的效果。比如使用RECIST标准测量肿瘤 的直径变化,判断治疗的有效性;根据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和肿瘤的进展程度。 四、实体瘤评价标准的应用 实体瘤评价标准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以下是几个应用实体瘤评价标准的例子。 4.1 癌症早期筛查 许多实体瘤评价标准可以用于早期癌症的筛查。比如通过CT扫描和MRI来评估肿 瘤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以及可能的转移情况。早期筛查可以提高癌症的检出率,并对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

肝癌 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

肝癌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 英文回答: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RECIST)。 RECIST is a set of standardized criteria used to assess the response of solid tumors to treatment. It is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 of tumor size using computed tomography (CT) 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RECIST Version 1.1。 The current version of RECIST, known as RECIST Version 1.1, was published in 2009. It includes the following criteria: Complete Response (CR): Disappearance of all target lesions and no new lesions. Partial Response (PR): A reduction of at least 30% in

the sum of the longest diameters of target lesions. Stable Disease (SD): Neither a CR, PR, nor PD. Progressive Disease (PD): An increase of at least 20% in the sum of the longest diameters of target lesions, or the appearance of new lesions. RECIST Version 1.2。 In 2017, a minor revision to RECIST was published, known as RECIST Version 1.2. This revision added the following criteria: Unmeasurable Disease (UM): Lesions that cannot be accurately measured using CT or MRI. Target Lesions: The lesions that are used to assess response to treatment. How RECIST is Used.

recist疗效评价标准

recist疗效评价标准 RECIST疗效评价标准。 RECIST疗效评价标准是一种用于评估肿瘤治疗效果的标准,它是根据肿瘤病 变的大小来进行评估的。RECIST标准主要用于临床试验和治疗效果评价,通过对 肿瘤病变的测量和评估,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治疗效果,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RECIST标准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提供更科学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RECIST标准主要包括对肿瘤病变的测量方法和疗效评价的标准。对于肿瘤病 变的测量,主要采用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通过测量肿瘤病变的最大直径 来进行评估。而疗效评价的标准主要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和疾病进展四个等级,根据肿瘤病变的变化来进行评价。通过对肿瘤病变的测量和评估,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治疗效果,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在临床实践中,RECIST标准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效果的评价。它可以帮助 医生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同时,通过对治疗效果的评价,可以为临床试验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推动新药的研发和临床应用。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RECIST标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它主要是通过对肿瘤 病变的大小进行评估,而对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代谢活性等方面并未进行评价。因此,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肿瘤病变缩小或稳定,但患者的症状并未得到缓解的情况。此时,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信息,综合评价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RECIST疗效评价标准是一种科学、可靠的评价肿瘤治疗效果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然而,在应用过程中,还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信息,综合评价治疗效

(完整版)RECIST1.1中文版

实体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1.1 版 (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RECIST Version 1.1) 1肿瘤在基线水平的可测量性 1.1 定义 在基线水平上,肿瘤病灶/淋巴结将按以下定义分为可测量和不可测量两种: 1.1.1 可测量病灶 肿瘤病灶:至少有一条可以精确测量的径线(记录为最大径),其最小长度如下: ●CT扫描10 mm(CT扫描层厚不大于5mm) ●临床常规检查仪器10 mm(肿瘤病灶不能用测径仪器准确测量的应记录为不可测量) ●胸部X-射线20 mm ●恶性淋巴结:病理学增大且可测量,单个淋巴结CT扫描短径须≥15 mm(CT扫描层厚推荐不超过5 mm)。基线和随访中,仅测量和随访短径。 1.1.2 不可测量病灶 所有其他病灶,包括小病灶(最长径<10 mm或者病理淋巴结短径≥10 mm至<15 mm)和无法测量的病灶。无法测量的病灶包括:脑膜疾病、腹水、胸膜或者心包积液、炎性乳腺癌、皮肤/肺的癌性淋巴管炎、影像学不能确诊和随诊的腹部包块,以及囊性病变。 1.1.3 关于病灶测量的特殊考虑 骨病灶、囊性病灶和先前接受过局部治疗的病灶需要特别注明: 骨病灶: ●骨扫描,PET扫描或者平片不适合于测量骨病灶,但是可用于确认骨病灶的存在或者消失; ●溶骨性病灶或者混合性溶骨/成骨病灶有确定的软组织成分,且软组织成分符合上述可测量性定义时,如果这些病灶可用断层影像技术如CT或者MRI进行评价,那么这些病灶可以作为可测量病灶; ●成骨病灶属不可测量病灶。 囊性病灶: ●符合放射影像学单纯囊肿定义标准的病灶,不应因其为定义上的单纯性囊肿,而认为是恶性病灶,既不属于可测量病灶,也不属于不可测量病灶; ●若为囊性转移病灶,且符合上述可测量性定义的,可以作为是可测量病灶。但如果在同一病人中存在非囊性病灶,应优先选择非囊性病灶作为靶病灶。 局部治疗过的病灶: ●位于曾放疗过或经其他局部区域性治疗的部位的病灶,一般作为不可测量病灶,除非该病灶出现明确进展。研究方案应详细描述这些病灶属于可测量病灶的条件。 1.2 测量方法说明 1.2.1 病灶测量 临床评价时,所有肿瘤测量都要以公制米制记录。所有关于肿瘤病灶大小的基线评定都应尽量在接近治疗开始前完成,且必须在治疗开始前的28天内(4周)完成。

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一、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 细胞毒化疗药是通过肿瘤缩小量耒评价其抗肿瘤作用,1979年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确定了实体瘤双径测量的疗效评价标准。20多年来,这个标准被国内外的研究者和研究组普遍采用,但WHO的标准存在如下问题: (1)由WHO确定可评价的和可测量大小病灶的改变混为一体,来判断疗效在各研究组间各不相同。 (2)最小病灶的大小及病灶的数量亦无明确的规定。 (3)PD的定义在涉及单个病灶还是全部肿瘤(可测量肿瘤病灶的总和)不明确。 (4)新的诊断病变范围的影像学方法,如CT和MRI己被广泛的应用。 因此,多年来造成了对于单个药物、联合化疗方案及治疗方法各研究组之间疗效评价存在差异而难以比较,往往导致不正确的结论。 针对以上问题,1994年EORTC(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美国NCI(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和加拿大NCI在回顾普遍使用的WHO疗效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以后又相继的召开了多次会议,讨论和完成尚未解决的问题,直至1998年10月在包括学术界、企业、官方当局的会议上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在WHO疗效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采用简易精确的单径测量代替传统的双径测量方法,保留了WHO标准中的CP、PR、SD、PD。RECIST首次在1999年美国的ASCO会议上介绍,并于同年的JNCI杂志上正式发表。 抗癌药物的疗效评价至少包括三个不同的目的: (1)在早期临床试验中,客观肿瘤疗效是试验药物或方案的预期目的,其结果是决定该药物或方案是否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依据,体现在II期临床研究中。

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版中文

实体瘤疗效评价原则RECIST(1.1版) 1 背景 1.1 RECIST原则旳历史 评价肿瘤负荷旳变化是癌症治疗旳临床评价旳一种重要特性。肿瘤缩小(客观反应)和疾病进展旳时间都是癌症临床试验中旳重要端点。为了筛查新旳抗肿瘤药物,肿瘤缩小作为II期试验端点被数年研究旳证据所支持。这些研究提醒对于多种实体肿瘤来说,促使部分病人肿瘤缩小旳药物后来均有也许(尽管不完美)被证明可提高病人旳总体生存期或在随机Ⅲ期试验中有进入事件评价旳其他机会。目前在Ⅱ期筛查试验中评价治疗效果旳指标中,客观反应比任何其他生物标识更可靠。并且,在Ⅱ和Ⅲ期药物试验中,进展期疾病中旳临床试验正越来越运用疾病进展旳时间(无进展生存)作为得出有治疗效果结论旳端点,而这些也是建立在肿瘤大小旳基础上。 然而这些肿瘤端点、客观反应和疾病进展时间,只有建立在以肿瘤负荷解剖学基础上旳广泛接受和轻易使用旳原则准则上才有价值。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初次出版了肿瘤反应原则,重要用于肿瘤反应是重要终点旳试验中。WHO原则通过测量

病变二维大小并进行合计简介了肿瘤负荷总体评价旳概念,通过评价治疗期间基线旳变化而判断治疗旳反应。然而,在该原则出版后旳十几年中,使用该原则旳协作组和制药企业一般对其进行修改以适应新旳技术或在原始文献中提出了不清晰旳地方,这就导致了试验成果解释旳混乱。实际上,多种反应原则旳应用导致同一种治疗措施旳治疗效果大相径庭。对这些问题旳反应是国际工作组于19世纪中期形成,并对反应原则进行了原则化和简化。新旳原则,也称为RECIST(实体肿瘤旳反应评价原则)于2023年出版。最初旳TECIST关键特性包括病变最小大小确实定、对随访病变数目旳提议(最多10个;每个器官最大5个)、一维而不是二维旳使用、肿瘤负荷旳总体评价。这些原则后来被学术团体、协作组和制药工业广泛采用,而该原则旳最初端点就是客观反应或疾病进展。此外,当局接受RECIST作为这些评价旳合适旳原则。 1.2 为何要更新RECIST? 自从2023年出版RECIST后,许多研究者在前瞻性研究中证明将以二维测量为基础旳原则(甚至是三维测量)替代为一维测量旳有效性。但也有例外(如间皮瘤),一维测量原则似乎在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