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因材施教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因材施教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因材施教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因材施教原则

如何在小学数学中运用因材施教原则

马婷

(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吴忠,751100)

摘要:学生作为学习活动主人,个体之间存在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小学数学新课标提出“整体性”教学目标要求。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消除“学生个体学习差距,实现整体发展目标”方面具有显著而又重要的功效。我结合新课程目标要求,抓住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要求,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应用因材施教教学原则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教师小学数学教学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源于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是公认的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思想之一。它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人类教育思想的重大贡献。它既是优秀的教育思想,又是重要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至今仍然指导着我国的教育教学。那在小学数学中该如何正确运用呢我粗浅的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因材施教原则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既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又照顾到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材施教原则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是经过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学生的学习爱好、学习兴趣、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实际,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按照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全日

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部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材施教正好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适应当今教学改革的潮流。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坚持因材施教。

二、小学数学教学实施因材施教产生的误区

因材施教对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当前因材施教中普遍明显存在着几个误区,以致在教学中不能有意识地、自觉地、积极地把握因材施教对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制导性、支配性和潜移默化作用,影响着因材施教作用的有效发挥。

(一)、把因材施教和班级授课对立起来。

班级授课作为教育历史的产物,主要是追求规模效益,表现出集体授课、统一要求、步调一致、整齐划一的特征。但它在学生个性发展的全面、自由、和谐方面则明显弱化了。班级授课与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但通过互补可消除。遗憾的是,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一些人由此走向极端,把因材施教与班级授课对立起来,在认识上和实践中产生了种种偏差。

1、认为班级授课所传授的内容是基本的、主要的,相当一部分学生未能真正掌握好,若再因材施教岂不是加重负担。其实在我们数学老师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往往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们会认为本来新授课就是传授最基本的知识,如果大多数学生掌握不了,我们是不可能谈什么因材施教的。在课堂上大部分数学教师所理解的因材施教就是在练习环节把练习

题按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让学生练习,从而让学生掌握新授知识。这能谈得上是真正的因材施教了吗

2、把教学活动等同于班级授课,班级授课结束,教学活动也随之结束。众所周知,班级授课面向全体学生,完成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的教学内容。可它自身的局限性使得学习困难学生没能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课后他们需要辅导,而有的教师仅满足于课堂教学,他们认为真正有效的教学只能在课堂上体现,课后“炒冷饭”的教学方法不可取。固然这种炒冷饭的方式不怎么被老师们所认同,但对于部分学困生来说,这种方法能帮助他们进一步消化在课堂上所没能掌握的知识。难道因材施教仅只局限于课堂上吗

3、在班级授课的同时缺乏因材施教,把因材施教孤立于班级授课形式之外,过分注重共性而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老师们认为短短40分钟一堂课,要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不可能的,我们常发现,许多老师生怕在课上完不成教学内容就不顾及学生是否掌握知识,而匆忙进入到了下一教学环节。造成部分学生囫囵吞枣,不消化现象日积月累,恶性循环,失去兴趣和信心。

(二)、把因材施教定位于少数学生身上,和大多数学生对立起来。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把因材施教定位于少数学生身上。主要表现在:

1、在思想认识上,许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以外需要个别施教的学生实属少数。如果每个学生都是因材施教的对象,岂不是对班级授课价值和意义的全面否定。

2、在情感心理上,对全体学生亲疏有别,厚此薄彼,不能够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我们老师往往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满意的学生过分偏护,对不满意的学生疏而远之的情感态度。教师不能与每个学生公平民主地相处,这样就对一部分不受老师喜欢的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了阴影,久而久之这些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受到了打击从而逐渐对学习数学产生了厌倦。

3、在实际行动上,把时间精力放在极少数“尖子生”、“优等生”身上,对他们寄予厚望,用赞赏的目光看待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无意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种现象在我们的公开课上尤为突出。老师们为了顺利地上好一堂数学课,总是喜欢请班里那几个所谓的优等生回答问题。课固然上的精彩无比,可是整堂课却成了优等生的舞台秀。优等生尽情的展示了自己,感觉还意犹未尽,而其余学生却学的索然无味,云里雾里。

\

4、在师生关系上,“尖子生”、“优等生”对教师敬而远之,“差生”对教师则是恨而远之;反之,教师对“尖子生”、“优等生”亲而爱之,对“差生”则是恨而远之。因此,教师与“差生”之间“恨而远之”的双向关系的特征造成了永远无法逾越的感情屏障。

(三)、认为因材施教难度大,难以实施。

教师们普遍认为,因材施教除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之外,还有诸多方面的难度:学生对象是无法确定的,千差万别的学生都是施教的对象;施教的内容是广泛的,施教的方法和形式是多样的,有小组和个别,有依靠任课教师和校内其他组织,有利用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力量。所有这些,表明了因材施教的变化性、艰巨性,给教师带来了难度并产生畏难情

绪。结果是教师普遍只重视班级授课,在班级授课上下功夫,忽视了因材施教。

从根本上讲,因材施教在两种意义上是发展变化的。其一,它与一切具体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处于完全不同的层次,它处于最高的层次。具体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是经过前人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归纳、总结和提炼得来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有一定的模式可学;因材施教与其说是一种形式,还不如说是一种教育思想,它独立于具体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课堂教学内外针对学生个别特点和教师素质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出来的。其二,作为变化着的对象——学生而言,它也是变化的,它只能在具体的学生身上去领悟和把握。“因材”是“施教”的依据,根据不同的对象来确定“施教”的“度”,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三、因材施教的要求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一下要求。

(一)充分了解学生。

在共同的年龄特征基础上,儿童存在差异。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充分地了解每个学生。除学生成绩以外,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各个方面、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都是教师因材施教所需要了解的。教师在对学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进行分类编组将全班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具体哪个学生属于哪个层次,教师要心中有数。

(二)尊重学生的差异。

学生的差异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合理。因材施教的含义不仅包

括承认差异,而且包括尊重差异。小学阶段的课程和教学以所有正常儿童可以达到的程度为标准,在达到标准的基础之上,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存在不同方面、不同水平的差异,并且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条件帮助他获得最适宜的个性发展,而不是去普遍地增加难度和深度。教师不宜向学生公开,班里哪些学生是“高层”的,哪些是“中层”的,哪些学生又是“低层”的否则会助长“高层”学生的傲气,挫伤“低层”学生的自尊心。

~

(三)面向每个学生。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必须接受的。完成小学教育是中国每个适龄儿童的基本权利。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每个儿童有权利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因此,现代教育强调,不能够要求儿童适应教育,而是要使教育适应儿童。教师在备课、授课、布置作业时都要从三种不同层次考虑,不能只顾及“高层”和“中层”的学生,而忽略了“低层”的学生,这样的教学只会加剧班里学生学习成绩断层。

四、贯彻因材施教

在新课程背景下,根据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和理论,要求教师整合多种课程资源进行教学。不仅要根据“学生”来组织教育,还要考虑到教材的因素、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和教师的自身条件,也就是“因材施教”要“针对学习的人和施教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以及教材的特点、教学时的情景的不同去施行不同的教育。”具体来讲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贯彻因材施教呢我认为应从一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分组划分层次。

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其禀赋、知识基础,不可能完全相同。教师应了解这个班同学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智力因素(指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等)和非智力因素(指兴趣、感情、意志、毅力等)等状况,然后把班上学生分成几个层次,制订授课计划。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传授不同要求的知识,提出不同的要求,布置不同的作业。教师只有树立这样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才能精心地设计教案,让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差生吃了。在分层教学中,教师既注重学生的共性,也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相结合。对后进生要严爱结合,课堂多提问,多让他们练习,多辅导,多启发他们,多让他们做一些基础性题目,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恰当地表扬,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待学习有余力,思维灵活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做一些综合运用知识和富有思考性的题目,完成难度较大的题目,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要把集体教学、分组讨论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逐步使他们达到教学要求,使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都不断提高,使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展,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师主导,学生主动。

首先,要改变教育思想,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把嚼烂了的东西“喂”给学生,或者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做法。明确“学生探索,教师引路”的教与学的关系,多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去获得知识。这样做,就有可能调动

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三角形分类时,首先让学生回顾三年级所学习的角的知识,想想我们都学习过哪些角接着想想三角形又有哪些特征老师再加以点拨让同桌互相讨论探究出,三角形按角的特征来分,可以分为几类这样的教学方式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师生共收获。

(三)要精心设计教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要求的提出,教学过程的安排,除了首先考虑班上多数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外,还要重视“差生”和“优等生”这两头。这里提出几点具体意见供老师们在教学时考虑。

~

(1)、程度不同,要求各异。

一节课里,虽然全班学生都在学习同样的内容,但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领会的程度都相同;教师的主观要求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达到。只有适合学生程度的教学才有好效果。如“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新授课,重点是计算法则,难点是对于算理的理解。这节课我要求全班都掌握计算法则,但具体对各类学生却区别要求:差生模仿例题计算,逐步掌握法则;中等生按法则的三个步骤进行计算,并理解算理;优生除前面的要求外,还要能概括法则,说明算理。又如,教学“两步应用题”时,可以这样分层指导:A,写出解题思路,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列式解答;B,能正确列式解答。“B”可提问中下层学生,因为中下层学生能过关,就是全体学生能过关,如果不过关,就要及时补救,否则给日后带来更多的遗漏问题。“A”可提问中层以上的学生,让中层以上的学生练习,可带

动中下层学生,其实这也是一个补救的方法。这样,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2)、分组学习,齐头并进。

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分组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小班化教学模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对“后进生组”加强辅导,使他们赶上进度;对“优等生组”则提出更高要求,使他们扩大知识面,学得更深一些。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师有时间兼顾到更多的学生,帮助更多的学生学好数学。除此以外由于教师所教学的该组学生各方面能力水平差不多,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更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方案,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度身定做,真正做到了备课备学生。

(3)、精心搭配合作小组。

小组成员的合理搭配能帮助学困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师可针对学生学习基础、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组建优势互补的合作学习小组,并引导班里学习好的学生一起来关心尊重他们,让他们在老师和同学充满期待、关怀、鼓励的目光和话语中克服自卑、胆怯心理,在班里营造互帮互爱、互学共进的学习环境。

(四)、练习设计分层次.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分层,进行弹性处理,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尽可能做到使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第一、我在设计作业时将练习进行分类:A为必做题,B为选做题,C为智力题。A类题:难易程度一般,是对新知识的一种概括复习,题量较少,是针对中下水平的学生设计的,低压可以提高他们做作业的质量,并能使他们养成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B类题:针对中等水平的学生,因为他们对新知识已经较好地掌握,通过稍高层次的练习可以进一步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C类题:专门针对优秀生或尖子生,这类题可以开发他们的智力、开拓思维,鼓励他们不断地向自己提出挑战。

第二、同一练习不同要求。课本上除了选学题和思考题以外的习题都是要求全体学生都能掌握的。因此对于这些习题,我要求每一个学生均有掌握,对于能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的应用题,我要求中下层的学生只要求他们用一种方法进行解答,并进行巡视发现及时辅导,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对于中上层次的学生,我则要求他们能用不同的思路进行分析与解答,并找出最佳解法。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五)、考试分层次.

如今是素质教育的时代,教师应该摈弃以考试分数判定一个学生好坏的观念。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测试内容应该不同。中下层学生以基础知识为主,中高层学生应以综合知识的运用和技能训练为主。如,每次考试内容设计时,可以另设计几道思考题,又叫附加题,让学习有余力的学生做,另外加分。这样,中高层学生与中下层学生的成绩有明显的差距,使中下层学生有奋斗的目标,从而努力赶超中高层学生,而中下层学生也不会因为考得差而产生自卑等心理。分层考试即可以避免一些不良的后果,

又可以树立中下层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便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更是真正应材施教的体现。

1.学习内容上,按层次适当安排,让优等生理解教材中难度最大的部分,中等生理解教材中基本的部分,差生理解教材中最起码的部分。

2.在回答内容的难度上,让差生回答形象思维方面的内容,优等生回答需要综合概括的内容,并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

3.在思维训练的要求上,中等生、优等生思维的敏捷程度要求达到直觉思维状况,而对差生就要给予充分的思考时间。

对“差生”和“优等生”的因材施教,还有一个认识问题。“差生”的造成有多种原因,诸如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不良,家庭教育不足,智力开发迟缓,思维反应迟钝,以及受到老师的抑制,基础知识的不相衔接等等。但差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世界科学发明伟人爱迪生、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年轻数学家张广厚不就曾在孩提时成绩不好吗“差生”一旦受到老师正确的诱导,他们也能成为第一流人才。

对“优等生”也要让他们吃“好”。对此,常常有争论。一次,我参加一堂公开课教案的研究活动,执教者设计了一道数学难题。讨论教案时,不少老师提出这道题难度太大,建议删去。执教老师认为此题符合因材施教,发展优等生智能的要求,未删。后来实践证明,由于这道题的安排,调动了优等生的积极性,效果较好。

总之,无论是对学生的了解,还是对教材的把握;无论是对教法的研究,还是对学法的指导定位,都必须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始终坚持这一主导思想。所以我们转变思想,认

为所有学生都是可教之才;因为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他们都能经得起挑战,能担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任。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理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古永忠.“因材施教”新解[J],思想政治教学,1998.第二期.

[4]谢树平,李宏亮,胡文瑞.新编思想政治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因材施教工作计划

篇一:因材施教工作计划 2009-2010上学期刘万海 一、指导思想 “因材施教”也就是实施因材教育,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的艺术魅力,我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其次能够在知识日新月异飞速变化的今天更好的呈现给学生,随后使得我们的学生有更大地进步,提高教学质量。 二、具体措施 首先,我们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对于所谓的“学困生”们也同样渴求取得成功,更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肯定,也更加强烈地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来自别人倾慕的目光。但是,他们又缺乏吃苦的精神,将学习当做一份苦差使。为了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我们教师就要时常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在每完成一项工作时充分地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其次我们要把学生作为个体行为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真正的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教育活动,让他们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是他们能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生活。 最后要确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要严字当头,高标准、严要求,教育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他们发挥榜样带头作用,推动所有学生共同提高。2009年9月2009-2010下学期刘万海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保证教学大纲要求的实现,又要根据学生不同情况,有差别地进行教学。 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是一致的。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我国普遍实施义务教育的精神,不容许只注重对少数“尖子”学生的培养,也不容许放弃对差生的教育、帮助,要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史上历来提倡的原则,当前坚持因材施教既是适应学生心理、身体发展的个别差异,又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多层次、多规格人才的客观情况。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结合体现了对所有学生要求的统一性和照顾学生个别差异性的关系。 贯彻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宜做到以下几点。①首先端正教育思想,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要教好全体学生,要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而不是教好一部分学生,放弃一部分学生。 ②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必要的教学制度。增设选修课,举办各种课外讲座,成立多种课外学科兴趣小组,使每个学生不论学习成绩如何,都有可能依据自己情况参加有关活动,得到更好的发展。③集体教学与个别指导结合。首先要充分发挥班级集体教学的优越性,提高教学效益,又要重视在集体教学的同时,注意对各类学生的个别指导。“个人的发展同集体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不论学生成绩怎样,必须对所有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对反映迟钝者激励其积极思考,勇于答问,敢于争辩;对口头表达欠条理者,多给以复述与发言机会;对注意力易分散、不专心者,多施以暗示,培养其自控能力;对学习感到过于轻松者,增加其作业的分量和难度;对能力强态度马虎者,给予难度大的作业,严格要求其精益求精等。 ④在个别指导中应特别注重对差生的帮助,对待差生不宜仅仅盯住考试成绩的分数,也不限于帮助解决一些具体的疑难,更重要的在着重帮助他提高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发展他们观察和思维的能力,增强他们的意志力,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 2010年3月因材施教工作总结 2009-2010上学期刘万海 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是面向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现就本学期的因材施进行一下总结: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要求

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要求 一、教学观点现代化 实践证明:教学观点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点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要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点,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努力做到“五个转变”和确立“四种教学观”。 “五个转变”是指:①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②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③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④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水平的教学;⑤由教学方法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 “四种教学观”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如下四种观点:①整体观。即是用整体观点指导课堂教学,从整体上实行数学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等)的积极性,使它合理组合,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②重学观。就是要求教者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③发展观。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要培养水平,发展智力;④愉快观。要把愉快因素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数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水平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定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对指引师生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对教改程序的有效实行,有控制功能;对知识与水平的双向发展,有协调功能;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训练所造成的负担,有效率功能;对教改工作的科学评价和管理,有竞争功能;对统一标准大面积提升教学质量,有稳定功能。由此可见,要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

中学数学教学论重点(吐血整理)

填空题:5*4 1、中学数学教学论的研究任务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方面,一是数学教学的理论基础,二是具 体数学活动的教学,三是数学教师的日常活动 2、确定中学数学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一是国家的教育方针与基础教育的任务,二是数学 的特点与作用,三是学生的认知与心理特征 3、数学认知结构在适应新情况的需要时有两个途径:顺应与同化,顺应是改变自己原有的 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情况,同化则是融合新的情况于现存的认知结构中 4、据安德森的记忆扩散激活理论,要向数学证明能否顺利完成的因素有:一是思路点的正 确性,二是扩展力,三是推理能力,四是证明的方法与思考的方法 5、数概念的教学扩充模式是 6、影响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因素,一是社会方面的因素,二是数学本身的因素,三是教育 方面的因素 7、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总体目标,学段目标与各大块数学内 容的具体目标 8、初中数学课程内容框架有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统计与概率,时间与综合应用这四个 学习领域 9、数学知识的学习主要指数学概念与数学定理的学习 10、数学知识的有意义的学习(获得意义并且保存下来的过程)分为三种类型:归属学习, 总括学习与并列结合学习 11、学生获得概念有两种基本的方式: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 12、中学数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数学技能是:能算,会画与会推理 13、结合现代教学论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较一致的观点是把解题过程分成四个阶段: 理解问题,制定解题计划,完成解题计划,回顾。 14、我国高中数学课程中强调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课程的具体目标是提高 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15、为了使概念的定义正确合理,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即是定义要清晰,适度,简明,不使 用负概念 16、中学数学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化归,数形结合,分类整合,函数与方程,几何变换 17、在数学建模教学中,数学模型的主要功能有解释,判断,预见 选择题:5*4 改错题:2*6 P103证明的规则 简答题:2*6 1、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要求 答:(1)使学生认识概念的由来和发展 (2)使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表达形式 (3)使学生了解有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学会对概念进行分类,从而形成一定的概念体系(4)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概念

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

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 古人教学的方法是因人而异,譬如说老师教三个学生,三个学生记忆的能力不一样,理解的能力不一样,同样都学一门课程。古人定下来的千遍,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从经验当中得到的。“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是经中外教育实践证明了的教育理论。最初建立在个别教育之上的因材施教实施起来比较容易,而在今天的班级授课制下进行则相对困难。然而在班级授课制下实施因材施教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 1.正确理解“材”——因材施教的前提 因材施教的关键在于对“材”的理解。“因材”是“施教”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正确理解“材”,才能对学生实施针对性的教育。小学教师对“材”的理解基本上是适当的,大多数教师认识到“材”为学生的因素,既有认知因素,也有个性因素;有少部分教师认为“材”是教材及教材以外的因素。教师首先要能认识到“材”为学生的因素,才会眼里有学生,心中有学生,才会施教时考虑学生的特点。一些教师将“材”理解为“教材”,可能是教师对因材施教认识的发展,也可能与现行不同版本教材的使用有关。教师对“材”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教师对影响学生学习因素的认识,对教学时要考虑的因素的认识。这种认识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的自觉性、针对性,减少施教的盲目性。 因此,教师应重视对“材”的认识和研究。施教时所因的“材”应是明确而具体的,教师要能对“材”进行科学的鉴别,明确哪些“材”是施教时必须要考虑的。在提高自己学科知识

的同时,加强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从教学实践中丰富自己对“材”的认识,另一方面从教育理论中完善自己对“材”的理解。教师只有重视了对学生的研究、对教学系统的研究,才能做到教有所依,教有所成。 2.扬长与补短——因材施教的途径 材是因,教是果,“施教”要“因材”,要适应不同学生的特点,实施针对性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们所谈到的因材施教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基本上涵盖了目前所倡导的方法,这既是因材施教观念深入人心的结果,也是班级授课制下教师积极实施因材施教的结果。教师既做到了在了解学生优缺点、学情、实际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又采取 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如实施分层教学、灵活使用教法、个别辅导、关注特殊学生等。还有些教师能将因材施教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如分层备课、分层提问、分层布置作业。正如一些教师写到:“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布置难、易、适中的作业”,“对于较好的学生进行拔高教学,对于较慢的学生只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等。 因材施教的实施,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多样性。但因材施教不只是要扬长避短,还要扬长补短。因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不仅是他们的优势领域,也可能是薄弱领域,并且这些薄弱领域也是学习时必不可少的。例如,就学生的学习风格来说,任何一种学习风格,既有有利于学习的一面,也有妨碍学习的一面,采用与学习风格相一致的教学对策可使学生学得更快、更多,但却无法弥补他们在学习方式或机能上的不足,同时由于学习任务、学习情境千变万化,在某些情境中学习者必须利用自己薄弱的某种学习方式、技能才能驾驭学习内容[7]。所以 对学生的薄弱领域进行弥补是十分必要的。正如《学记》中所

“因材施教”的教学应用

“因材施教”的教学应用 一、因材施教的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等全新的教育思想,日益深人人心,并体现在我们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中。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试图探索因材施教的地位和作用,以期引起人们对因材施教原则的高度重视,并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自觉地、有效地、创造性地运用好因材施教原则。 落实素质教育思想,就是要承认学生个体差异,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教育中既要把握学生整体性特征,又要顾及学生个性化特点。因此,欲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就必须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认真反思,找出其不足之处。学生成绩不佳,除了教师的教学活动仍然偏重于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的智能发展等因素有关外,漠视学生在知识能力上的个体差异,对“因材施教”原则贯彻不力,恐怕也是主要原因。“因材施教”的原则难以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落实,既受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艺术、教育手段的影响,也与教育教学目标的一刀切密切相关,还与受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的限制有联系。因此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进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而改革的最好方法是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思想,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实际学习程度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分层次教学能真正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材施教的目的,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均衡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激励学有余力,学有专长的学生超前发展。同时创造条件,鼓励促进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上暂时存在困难的学生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得到相应的发展,实现“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办学目标,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科教兴国的战略要求大力推进与实施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就要使全体学生全面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因材施教正是这一过程的核心方法与原则。而现实情况往往是把学生主要当作需要接受教育的被动者,重视对学生的现实状态的评价(按学习成绩将学生归为好、中、差),忽视学生的潜在发展可能性,习惯于按统一的标准和尺度去衡量,要求学生,不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培养儿

教师如何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蔡家畈小学何云利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因材施教,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做到因材施教,应做到如下几点: 1、、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 2、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3、在教学中要针对学习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设计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才的最优方案运用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彻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因材施教并非是要减少学生的差异。实际上在有效地因材施教策略影响下,学生学习水平的发展差异可能更大。因为能否充分的得益于受教育条件,这本身就是潜能高低的一个表现。在较适宜的学习条件下,潜能高者会发展得更快,教师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应该设计不同的发展蓝图,这样才能有意识的进行培养。 教师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体会到了重视学生个别差异的重要性。学生的个性和智力发

展水平千差万别,所以教育的方法也不能千篇一律,必须要因人而异,随机应变,讲究策略,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因而,承认学生的心理差异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出发点。但有些人总片面地以为,学生的心理差异只是他们个体之间兴趣、气质、性格等方面的不同,往往没有考虑到性别的因素。加之由于社会传统的性别偏见对教师教育观念的影响,相比之下,许多教师对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既然学生的心理差异必然应当包括其性别差异,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说,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就没有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科学求实的,是孔子留给后世的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在教育的实践工作中,让我们每一个教师以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出发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尽其才,学有所用。因此,因材施教是我们平时在教学中必须遵守的一项教育原则。只要遵守这项原则才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集.doc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集 数学一直都是学习的主科之一,在学习任务繁重的初中学期也不例外,关于初中数学教学论文有哪些呢?下面我收集了一些关于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篇一 一、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数学应该面向每一位学生,实现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领域取得不同的发展与进步。当今,教学方式仍为传统的"平行分班"模式,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潜在能力、学习方法、基础知识状况、学习动机、智力水平等存在差异,其领悟教学内容的情况也就参差不齐,并且每个班里学生人数数量太大,假如教师按照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那么长此以往,对于优秀学生来说其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对于后进生来说也赶不上教师的进度,最基本的知识也掌握不了,不能实现全体学生的素质整体提高的目标。因此,实施分层教学很有必要。通过之前实行的分层教学的实验教学,我们发现被试验的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学生的成绩,在优秀率、及格率和平均分方面均提高百分之十几。同时,在数学竞赛方面,实验班中有学生获得市级以上奖项。由此可见,分层教学方法的试验施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实现了我们教学中一直所追求的因材施教的目标。 二、实施分层教学的措施

(一)对全体学生进行分层 在新学年开始,教师可以通过摸底考试来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然后通过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个性特征、心理倾向等来判断学生的可塑性,通过两者相结合将学生进行分层。教师也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结合学生平常的学习主动性、平时表现、智力水平、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将学生分为一、二、三组。一组学生可塑性好,基础知识也扎实;二组学生可塑性中等,基础知识水平中等;三组学生可塑性差,基础知识不牢固。而且二组学生所占的比例要占整体学生的一半以上,这样可以照顾到全班学生的心理感受。分组应该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重新调整,这样可以使三组的学生积极向上,争取到一组或二组。一组的学生会更加努力而不至于落入其他两个组,争取实现三组逐渐消失,二组逐渐壮大的目标。 (二)对教学过程进行分层 一组的学生属于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扩展一组学生的思维;二组的学生属于需要教师点拨的类型,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多提问他们,与他们进行互动,逐渐提高他们的数学兴趣与能力,争取向一组靠拢;三组的学生属于依赖同学及教师型。教师可以在课下多提醒他们完成相应的作业或让一二组的学生帮助他们,使他们理解教学内容即可。 (三)对课后作业进行分层 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教师应该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后作业实行差异化要求。对于一组的学生,教师应该严格要求,使其在完成课本习题、做配

教学中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中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论语》中孔子对其弟子学习,为政,性格,志向等许多方面进行了言说,针对他们的不同材质,采取了不同的态度、言词和行为,因材施教,用心良苦。 现代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学生由于自身身体和心理因素、家庭环境因素不同,学生是有个性的、有差异的。因此,要让每个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得先承认学生有个性、有差异的。因材施教的实质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实质就是要进行分层教学。 教学内容层次化。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无论是新知课、习题课、复习课还是讲评课都要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同学。 作业内容也要分层次,在教完一个概念、一节内容后,学生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性作业(课后练习),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课后习题),C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课后复习题)各半,还可以设置一些附加题。 另外,对学生的管理也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性格去教育他们,对于那些内向的,自尊心强的,尽量多表扬一下,给予他们信心,对于那些性格外向的,比较活跃的,不服从管理的,可以私下找他谈谈心,找到处理问题的正确途径。学生教育的关键要抓住切入点,运用激励机制,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急不躁,按学生成长规律引导他们,帮助他们。

分层教学是实施因材施教的有效方法

分层教学是实施因材施教的有效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是很难做到的,而分层教学则是解决学生之间的差距、因材施教的有效方法。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才能更好地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使他们都能得到发展。特别是对学困生,教师更要多方给他们提供学习成功的机会,使其有限的智能获得充分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要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设计恰当的问题,创设问题的环境。给各层学生发言的权力,激发学生动脑思考问题,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促进思维的发展。 我们的思考和策略: 1、个别辅导:一般学生的许多知识和技能不需要老师的特别辅导就能学会,学困生缺乏掌握抽象概念的能力,没有指导,他们往往不能自然地学会知识,需要提供具体的训练,并且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教师在课上应该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研究和探讨,让每一层的学生都能带着各自的目标有意识地进行学习,同时老师也要挤出时间给学困生以具体的辅导。 2、伙伴助学:为学困生搭配学习伙伴,既有助于学困生成绩的提高,又有利于优等生对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使自己的知识得到升华。 3、小组讨论:小组讨论,让学生自行探讨和研究,有利于培养中等生和优等生的思维能力,同时给学困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时间。但是组内的人员来自不同的层次,因而处于不同的角色地位。一般的情况是高层次学生唱“主角”,中层次学生是“配角”,低层次学生是“观众”。长此以往,不利于中低层次学生积极的发挥,小组讨论也会变成一种纯粹的形式。鉴于这种情况,我采用“组长轮值制”来加强小组间的互动,即由高中低层次学生轮流担任组长。每个学生在小组内的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 本要求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改革实施已将近六年,但学习理论,研读课标,熟悉教材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同时,不少教师的教学观念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不肯把目光移向课标、教材,致使课堂教学知识技能异化,教学目标不实,教学方法单一,时间安排不佳,教学效果不好。为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重的教学要求,须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反映出的教学方法,按研究教学内容→制定分解目标→设计单元活动→整合教学方法→有效组织教学的思路,落实每个环节工作,这里就以数学活动为中心的备课谈一些看法。 1、分解教学目标,把握活动要领。 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是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当前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新的教学目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重的三元体系,需要正确认识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的关系,找准其中的生成点和结合点,转化为教与学活动。由于仅有笼统的教学目标而不进行活动分解,目标容易模糊,教学方法容易单调,教学过程不易把握。因此,要求合理分解教学目标,形成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并通过关键的行为动词,把握活动要求,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的可操作性。 新的课程目标强调教学目标的完整统一,并通过行为动词反映出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要求;因此,根据相应的教学要求进行活动设计,符合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诠释,符合通过学习活动获得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教学目标的分解要注意过程性和知识性的联系,体现可操作性。比如,活动

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因材施教

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因材施教 潘娜 “因材施教”的理论依据古已有之,在国外也有一些代表性的学者,如着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他主张“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同时使他们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应该都可以掌握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保持注意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选择一种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 一、提出问题 长期以来,“两极分化”现象是制约教学的一大顽症。刚开始学生对各学科一般都会有较为浓厚的兴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都很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增多及其难易程度的加深,我们注意到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及为进一步学习打下的基础开始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的现象开始困扰着教师和学生。很显然,常规的教学活动在简单的?? “全面发展”目标的统一导向下,难以找到适合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子。如何因势利导,但又不是消极地助长这种趋势,造成“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淘汰式”教学结果,让?? “优势”生乘势而上,?? “弱势”生摆脱困境、迎头赶上?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和探讨的课题。在此提出“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的设想。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不同,开展不同层面的教学活动,并针对不同发展层次学生的需要给予相应的学法指导,以达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教学的实践证明,许多教学方法在某一方面或某个层次上的效果明显,同时,这些教学方法的效用只是局部地参与解决教学问题。因此,教学方法需要得到整合优化,而不是也不可能是“一法包揽天下”的局面。而以学定教,就是要以学为本,以科学高效的学法作为确定教法的根本依据,面向每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让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因材施教的实施,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后无所事事,同时,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增强了学习信心。 二、“因材施教”的设想 “因材施教”教学法的四个环节: 1.学生编组

因材施教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进程,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必须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从学生现状和需求出发,针对学生的特点把教育教学与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年龄特点、情感特点、个性心理等因素联系起来,立足于“以学生发展为本”,发现并发展学生强势智能,因材施教,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本文阐述了因材施教的涵义和意义及其理论依据,并对实施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因材实施理论依据实施途径 一、“因材施教”的涵义及意义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及知识、能力现状,从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途径、措施和方法进行教育和教学。不同的人,因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其个性也互不相同,知识、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倾向。他们对某一学科知识的兴趣和接受能力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如都按统一的要求和进度进行,就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给教师提出,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发展倾向而“因材施教”。 当前国际竞争其实就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这种较量不是体现在战场,而在课堂,在于当前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成为时代的最强音。由于学生先

天条件及后天生活环境、接受教育等因素影响所造成的差异,决定了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要想同一标准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化的教育,但教育工作者可以结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及知识能力水平,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其发展的教育,发现并发展学生的强势智慧,让学生走不同的适合其发展的成功之路。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因材施教对成功教育有着重要影响。 二、“因材施教”的理论依据 最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认识并灵活运用“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的是我国古代的孔子。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①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因材施教”这个概念,朱熹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②,这就是“因材施教”的来源。在孔子的教育实践中的确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他十分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特点,能够用精炼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特征,并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③,“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④。有的“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⑤,有的“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⑥,有的“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⑦。在孔子的教育下,其弟子大都各有特长,身通六艺,“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⑧正因为孔子在教育实践中灵活应用因材施教的原则,才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丰硕教育成果。

数学教学原则

第5章数学教学原则 1.数学有哪些特点?怎样理解这些特点? 答:数学的内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所以它的研究对象本来是十分具体的.但是,为了在比较纯粹的状况下研究空间形式和量的关系,才不得不把客观对象的所有其它特性抛开不管,而只抽象出其空间形式和量的关系进行研究.因此数学具有十分抽象的形式. 严谨性是数学科学理论的基本特点.它要求数学结论的表述必须精练、准确,对结论的推理论证要求步步有根据,处处符合逻辑理论的要求.在数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求有严格的系统性,要符合学科内在逻辑结构,既严格又周密.数学广泛的应用性表现在它已渗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当今世界各门学科都在经历着数学化的过程.用华罗庚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2.何谓数学教学原则?中学数学教学原则有哪些?确定中学数学教学原则的依据是什么? 答:数学教学原则是依据数学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数学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它是数学教学经验的概括总结,它来自于数学教学实践,反过来又指导数学教学实践. 目前,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主要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原则;严谨性与量力性相结合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巩固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数学教学原则,应根据数学教学目的和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学习数学心理特

点来确定. 3.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贯彻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原则? 4.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贯彻严谨性与量力性相结合原则? 答:认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接受能力,是贯彻严谨性和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的前提.“备课先备学生”的经验之谈,就出于此.也就是说,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才能使制订的教学计划与内容安排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真正贯彻好这一原则.在教学中,对严谨性要求,应设法安排使学生逐步适应的过程与机会,逐步提高其严谨程度,做到立论有据.例如初学平面几何的学生,对严格论证很不适应,教学时应先由教师给出证明步骤,让学生只填每一步的理由,鼓励学生发扬“跳一跳够得到”的精神,合情合理地提出教学要求,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己给出严格证明,最后要求达到立论有据,论证简明.但绝不能消极适应学生,人为地降低教材理论要求,必须在符合内容科学性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实际组织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注意从准确的数学基础知识和语言出发培养严谨性.这就要求教师备好教材,达到熟练准确,不出毛病.例如,把正方形说成“正正方方”的四边形,把圆定义为自行车轮子等.另外要严防忽略公式、法则、定理成立的条件. 还要注意逐步养成学生的语言精确习惯.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语言素养,使自己的语言精确、简练、规范.对教学术语要求准确、得当.如“至少”、“仅当”、“只有”、“增加”、“增到”等.32只能读“2的三次方”,不能读“2的三次幂”等.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全面周密的思维习惯,逐步提高严谨程度.一般数学中所研究的是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性质或它们元素之间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个别事物.于是要求我们思考问题全面周密是理所当然的.但中学生真正懂得这样做

第三章中学数学教学理论

第三章 数学教学理论 第一节 数学教学原则 数学教学原则是根据数学教学目标,为反映数学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数学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毫无疑问,数学教学过程必须遵循教学论对数学教学工作提出的一系列的基本要求;但作为一种特殊的学科教学,必然有其自身的特点及规律性,也需遵循自身的一些特殊要求。 我们从数学学科的特点、中学生身心发展实际出发,结合我国当前数学新课程理念和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探讨数学教学必须遵循的一些特殊的基本要求,即数学教学原则。 一、具体与抽象相结合原则 1.对数学抽象性含义的理解 抽象性是数学的基本特点。所谓数学的抽象性,是指数学为了在比较纯粹的状态下研究客观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不得不把客观对象的所有其他特征抛开不管,而只抽象出它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进行研究。因此,数学是以客观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具有十分抽象的形式。一般来说;数学的抽象性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的内容是高度抽象的,是抽象的、纯粹的形式结构和数量关系 例如,在某点上的导数就是一个形式化的抽象概念:设函数)(x f y =,当自变量x 由0x 变化到1x ,即自变量有一个增量01x x x -=?时,函数值y 相应地有一个增量 )()(01x f x f y -=?,若差商x y ??的极限0 101)()(lim 01x x x f x f x x --→存在,则称这个极限为函数)(x f 在0x 点的导数。 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却具有很普遍的意义,例如,它在物理学中,可以表示运动着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在经济学中,导数还可以表示边际经济量,如边际成本、边际效益、边际利润等。 (2)数学的方法也是高度抽象的 这不仅表现在数学使用了大量抽象的数学符号,而且还表现在它的思维方法上。数学思维以深入细致的观察为基础,以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类比等为手段,充分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去进行思维。例如,反证法、数学归纳法、极限的方法、微积分的方法等都充满了抽象性。因此,数学的思维以抽象思维为主。 (3)抽象性还表现出逐层递进的特点 数学的每一次向更高层次的抽象必须在前一次抽象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例如,由数到式,由式到函数,又由函数到关系等,都是一个层层递进的抽象过程。 (4)数学的抽象可以达到人们感知所不能达到的领域。例如,小学时我们学习十位数以内

我国古代就有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我国古代就有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就很了 解,他能够说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并且针对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实行教育, 把学生培养成各种不同的人才。 《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就是“因材施教”一词的来源。 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 知识水平和接受水平, 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 使每个 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也就是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定年龄阶 段的学生, 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 又有一定 的特殊性,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要求做到: (1) 教师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水平、学习风气、学习态 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 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 (2) 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 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对应的发展。 (3) 针对学生的个性 特点, 提出不同的要求, 分别设计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才的最优方案 我们国家从古时候起就讲究因材施教。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 不同 的学生有不同的天赋, 所以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千篇一律, 不能采“

大锅烩的方法,而理应注意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能协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质,走向人生形状奇怪的树根如果想要按照普通的方法做成木材,不过是废料一根, 而如果经根雕家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稍加雕琢, 便会成为举世无双 的工艺精品。一废变一精, 便是因材施教的成果。附中在完成大纲教 学的同时, 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 发掘学生的资质天赋, 开设选修课, 也是因材施教的例子。 假如我们不注意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 而要求 学生死学书本,用一种 “ 大锅烩 ” 的方法给三千学生千篇一律地灌输, 怎么能造就出那么多德智体兼备兴趣广泛又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呢? 在我校, 因材施教是一扇开启特长开启成功告别平庸的大门。 所以说, 只有针对不同学生的天赋特点, 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选择特殊的方法 和途径,才能造就人才。 在明确因材施教的好处之后, 我们还理应注意到因材是要根据具 体情况加以分析,粗枝大叶不得;施教更要得法,拔苗助长会适得其 反。这些年来, 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了,社会上有一股小孩学钢琴的风 潮。 很多家长认为这便是培养特长因材施教, 便盲目跟风, 买了钢琴。 一些孩子练琴时觉得很痛苦,练的时间不长,钢琴闲置下来。这些家 长并没有根据自己孩子的兴趣、特长和天赋仔细考虑,没有做到 “ 因 材 ” 。 所以因为种种原因孩子不能持之以恒,

因材施教心得体会

篇一:《因材施教心得体会》 因材施教心得体会 教育心理学的思想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如孔子论及教育问题,都饱蕴着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意思是学而不思,不深辨其真意所在,必致迷惘无所得。思而不学,则事无验证,疑不能解,将危殆不安。故『学与思』当齐修并进,不可偏废,仅学不思,容易迷失自己。仅思不学,亦是把自己封闭孤立了。) 还有“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我在读《数学教育心理学》的时候,一边读一边联系到自己所研究的学困生曹海,从而更加的深入的研究曹海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有哪些学习困难的内容,曹海解决问题的心理特点等等现象。又把曹海在上一个学期每个单元里出现的学习问题,学习困惑,对他有那些应对的策略,都一一写了下来(在课题博客上),做了系统的分析。这样使我自己对三年级教材、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有了深入研究,也改变了一些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会让下一步教学更加的优化。 篇二:《学习《教师因材施教的十二种方法》心得体会》 学习《教师因材施教的十二种方法》心得体会 我们知道,由于环境、教育、学生本身以及先天的遗传素质不同,学生不仅有年龄特征,而且存在着个体差异。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已经成为了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征和差异,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措施,实行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智慧、才能、兴趣特点都得到发展。因材施教”出自孔子《论语·雍也》“圣人之道,粗精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因材施教”虽不是孔子的原话,却是对孔子教学实践中一条基本原则的准确概括。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都应该做到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这样孩子才能正常成长。 首先,我们的教师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上要认同因材施教的要求。从教师与学生关系角度看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情感要求等。只有在师生关系上“目中有人”,教师才能因材施教。美国在1982年出版的《美国教育百科全书》中就提出“在教师的引导下,允许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前进的教学方法。”18世纪末德国出现的泛爱主义教育流派在教育中注意启发儿童学习的主动性,激发特性。因为较好得做好了这一点,在西方国家因为厌学而逃学的孩子相对也较少,西方教育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再成功培养其创造力。所以,到了大学时代,当中国的教育已经是强弩之末,而西方的教育却正是如日中天的黄金时代,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大学真的大有所成。”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是塑造一代新人的雕塑家和艺术家,教师劳动本身就应充满创造性,针对千差万别的学生特点,就要做到精雕细刻、因材施教。教育家陶行知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

数学概念教学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概念教学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数学概念教学必须把握数学概念的基本特征,熟悉数学概念的基本获得方式,掌握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过程。 案例角 某学校为了探索概念教学的规律,以“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第1课时)”的处理为例,研究了一堂公开课,摘要如下: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数学概念—数列,先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再前后两桌同学(每桌坐两面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合作探究如下问题; (1)什么叫一个数列?何为数列的项?怎样表示一个数列呢? (2)数列的项数是什么?如果按此分类,数列有哪些种类呢?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常见的分类方式呢? (3)何为数列的通项公式?如何理解“数列可以看成正整数集N * (或它的有限子集{}1,2,3,,n ???)为定义域的函数()n a f n =,当自变量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取值时,所对应 的一列函数值”呢?(大约过十分钟,教师抽查各小组合作探究成果) 学生1: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项都与它的序号有关,排在第一位的叫第1项,排在第n 位的叫做第n 项。 学生2:按项数分,数列可分为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叫有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叫无穷数列。 教师:对数列的分类的表述,哪位同学能帮助补充完善一下吗? 学生3:我来!按数列的项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分,数列还可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摆动数列等。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大于它前一项的数列叫做递增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小于它前一项的数列叫做递减数列;从第2项起,有些项大于它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前一项的数列叫做摆动数列。 学生4:…… ……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均很好,说明你们的钻研和讨论是用心和富有成效的。请判断下面的数组哪些是数列?如果是数列,哪些是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摆动数列? (1)古代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若将“一尺之棰”记为1份,则每日剩余部分依次是:???,32 1,161,81,41,21 (2)古希腊数学家常用小石子摆成如图1的形状来表示数,称为三角形数,它们依次是:1,3,6,10,…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因材施教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因材施教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因材施教怀远一中化学教研组 张化龙2000多年前,孔子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并将其贯彻于日常的教育活动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前,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己经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并体会到了重视学生个别差异的重要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智力发展水平千差万别,所以,教育的方法也不能千篇一律,而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注重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以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这是孔子留给我们的一项弥足珍贵的教育财富。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以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因材施教的出发点,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其自身特点的教育,从而健康和谐地成长发展并学有所成。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学习基础、意志品质等方面的情况,并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确保我们的教育工作取得实效。多年来,我一直从事高中化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使我更能真切地认识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是确实存在的,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先天的遗传因素,也

有后天成长环境和教育等方面的影响。而后天的成长环境和教育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形成影响更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后天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是造成学生个体差异的最主要的原因。有的学生缺乏在校学习、生活的良好习惯和应有的知识基础及能力,主要就是因为他们小时候的生活环境不好,没有受到良好的养成教育。当然,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差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帮助指导和学生的自身努力,在适宜的学习条件下,基础和成绩较差的同学也可以慢慢地赶上来,从而使这种差距逐步缩小。比如,我在要求学生选择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资料时,就指导他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选择,基础薄弱的同学应该选择以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为主的资料,而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则应该选择综合性较强、以能力训练为主的资料。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还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对基础薄弱、成绩较差的同学加强辅导,促进了他们的学习成绩较快进步,缩小了他们与学习成绩优秀同学之间的差距。在平时的课堂提问中,我也注意根据问题难易程度的不同来提问不同的学生,使基础较差的同学也能回答出有关的问题,这样既可以使基础差的学生增强学习信心,又可以使基础较好的学生也能看到自身的不足,从而促进他们都能不断地进步。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采取不同的措施对学生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自尊自信的状态下学习,对基础较差和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