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考生物总复习单元训练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A卷

高考生物总复习单元训练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A卷

高考生物总复习单元训练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A卷
高考生物总复习单元训练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A卷

第九单元(A)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A.应采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

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C.相对湿度、年降水量等气候因素可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D.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有时甚至成为决定性因素

2.某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后,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种群密度会处于波动中 D.种内斗争最激烈

3.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出生率受种群的遗传特性和环境的影响,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可使害虫的出生率下降B.任何种群都是由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的,年龄金字塔可体现种群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C.种群的存活曲线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情况,以时间为横坐标、以存活个体数为纵坐标绘制的

D.种群分布型是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在种群密度相同的情况下,种群的分布型可能相同

4.社鼠是主要生活在山地环境中的植食性鼠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社鼠的种群数量波动总是处在环境容纳量之下

B.社鼠与其天敌黄鼬的种群数量波动是同步的

C.极端的温度和湿度是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D.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社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呈指数增长

5.环保工作者对某草原野兔的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曲线,λ=t年的种群数量/(t-1)年的种群数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第1年至第3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

B.第4年中期至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在增长

C.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

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6年末达到K值

6.某生物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乙表示生物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形式增长

B.a~b段,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不再发生变化

C.若该生物种群为农业害虫种群,则在a点时对其进行捕杀效果最好

D.若b点时环境发生变化,则形成丙曲线的环境更适合该生物种群生存

7.田鼠是主要生活在农田中的植食性鼠类,当田鼠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B.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

C.田鼠的种群数量总是在环境容纳量之下波动

D.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

8.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在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时,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进行调查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不存在群落的空间结构

C.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

D.诱虫器中土壤和花盆壁之间留有一定空隙,是为了防止小动物逃走

1

9.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B.土壤小动物对于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的辅助作用

C.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在近期其个体数量一定增多

D.水平方向上光照强度的不同会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

10.关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水平结构与种群分布、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特点有关

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C.自然群落一般是向物种多样化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沙丘造林、退耕还湖等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11.以下关于生态系统构与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中存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B.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到生态系统

C.植食性动物一定是初级消费者,属第二营养级

D.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可能较低

12.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鹰的最高营养级是第五营养级

B.该食物网只缺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如果鹰的数量突然大量减少,则短时间内草的数量会减少

D.该食物网中鹰与蛇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和捕食

13.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

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1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物质多级利用可以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

B.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能量输入与输出相对稳定

C.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流动渠道

D.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能量属于兔子通过同化作用获得的能量的一部分

15.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如下数据(数字代表能量值,单位是J/cm2·a),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只含有一条食物链

B.用于植食性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62.8J/cm2·a

C.“未利用”是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后一个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D.肉食性动物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包含在上图箭头“微量”中

16.下列有关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

B.消费者不参与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

C.碳元素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群落

D.碳在生物群落中沿着食物链(网)进行流动

17.某河流因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蓝藻大量繁殖,“水华”频发。治理“水华”的常用方法是人工打捞和大量投放化学杀藻剂。近年来,研究人员采用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关系的方法,获得较好的治理效果。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加入化学杀藻剂可使物种的多样性增加

B.河流中动物和植物之间进行着能量和物质循环

C.大型挺水植物与蓝藻竞争资源可减少水华发生

D.蓝藻等植物可吸收污水中的有机物,并用于自身的光合作用

18.萤火虫在夜晚是依据发光器官所发出的闪光来寻找配偶的。有一种萤火虫雄萤到处飞来飞去,但严格地每隔8 s发光一次,雌萤则停歇在草叶上以发光相应答,每次发光间隔时间与雄萤相同,但总是在雄萤发光后才发光。据研究,每一种萤火虫的发光频率都不相同,这极好地避免了种间信号混淆和种间杂交。根据以上内容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萤火虫的发光属于行为信息

B.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

C.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D.萤火虫发光是由ATP水解导致的

1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食物链中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B.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升高,其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C.在农作物种植期间要及时除草、除虫,以免因竞争加剧而造成减产

D.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某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

20.有关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由于温度的限制,苔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较低

B.流经苔原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

C.与热带雨林相比,苔原的条件利于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

D.与热带雨林相比,苔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低

21.下列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

B.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C.草原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D.合理放牧可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B.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的能力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C.流经人工养殖鱼塘的总能量大于鱼塘内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一是随意增加生物种类,改变其营养结构

23.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存环境破坏和外来物种的入侵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B.自然保护区有科研、旅游等功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D.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24.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水体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于陆地

B.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

C.臭氧层的破坏会引起人类免疫能力减退

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CO2分子吸收太阳直射到地球上的热量引起

25.下列关于全球人口动态与环境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目前世界上人口数量已经接近地球环境容纳量

B.人类可通过降低出生率和提高死亡率,控制人口增长

C.人口动态变化应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

D.近现代以来人口的过度增长,源自发达国家不实行计划生育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除特别说明外,每空2分,共50分)

26.(10分)生态学家高斯取相等数目的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用一种杆菌为饲料,放在某个容器中进行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培养条件相同,且这两种草履虫都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结果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双小核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为 ______________ 型,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速率在第8天时比第4天时有所 __(填“增加”或“降低”)。图中的K1_____________(填“>”、“=”或“<”)K2。

(2)根据图B可知,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以表现为____,除此外还常表现为

_______________。

(3)高斯混合培养实验中,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都以一种杆菌为食,大草履虫因竞争排除而死亡。某林区的猫头鹰和老鹰都以啮齿类动物为食,可是它们都生存了下来。该林区猫头鹰和老鹰可以共存的原因是____(答出两点)。

27.(16分)下图甲表示某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情况,请分析回答

3

(1)群落的演替过程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替代的过程,据图甲分析,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示)期间一般会发生生物进化。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

(2)假设该地区变成茂密的乔木林后,图乙表示某野兔迁入该地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请分析回答:

A 、

B 图中能反映该野兔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图中的____________曲线。此野兔繁殖过快,容易泛滥成灾。若要保持该系统的生态平衡最好是在图示的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时间_____________(前/后)控制兔子种群数量。若要调查该野兔种群密度,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一段时间内决定该野兔种群数量波动的直接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8.(12

分)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1)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具有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__________。图中蛇与鹰的关系是__________。如果鸟的食物60%来自草,那么鸟增重100g ,需要草至少__________g 。

(2)在草原牛态系统中,草地会遭受有害动物的破坏,对有害动物进行防控的技术有多种。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有害动物的雄性个体,破坏有害动物种群正常的__________,降低了种群密度,这种防治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性引诱剂属于__________信息。

29.(12分)图甲是一个生态系统某时间段内物质、能量交换示意图;图乙是该生态系统中兔摄食后能量的流向示意图。(图中a~c 代表过程,A~C 代表能量

)。据图回答:

(1)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草原中能量进入群落的途径是___________(填

甲图中字母)。

(2)图乙中的A 表示兔同化的总能量,则B 表示___________;在实验调查中,B 的能量除图中所示去路外,还有一部分是___________。

(3)若牧草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为D ,呼吸消耗的能量为E ,则牧草与兔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作答)。

(4)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图甲中兔的种群密度时,可依据公式M/N=m/n 计算种群数量;M 表示初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n 表示重捕个体数;m 表示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N 表示种群密度。该公式成立的原因是___________。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生物卷

第九单元(A)答案

1.【答案】A

【解析】跳蝻活动能力弱,适宜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使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导致种群的出生率下降,进而引起种群密度降低,B 正确;相对湿度、年降水量等气候因素的变化会影响种群的数量,进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C正确;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有时甚至成为决定性因素,D正确。

2.【答案】B

【解析】“S”型曲线中,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后,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表现为在“K”值上下波动,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由于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故种内斗争最激烈,综上分析,B正确。

3.【答案】C

【解析】出生率受种群的遗传特性和环境的影响,一般环境条件优越,出生率高,在农业生产中常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使害虫的出生率下降,A正确;年龄金字塔是表示种群各年龄的一种特殊的统计图,可体现各年龄组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B正确;存活曲线以年龄作为横坐标,以存活数量的数值为纵坐标绘制,C错误;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的空间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分布型,在种群密度相同的情况下,种群的分布型可能相同,D正确。

4.【答案】C

【解析】社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受环境条件的制约,社鼠数量可能会超出环境容纳量,但最终会回归到正常数量,A错误;社鼠数量的波动与其天敌的数量波动曲线(如峰、谷值)不会同步,一般都是捕食者的数量随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B错误;气候是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特别是极端的环境,如温度和湿度,C正确;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还会受到其他因素如地域空间等限制,不能一直呈指数增长,D错误。

5.【答案】B

【解析】第1年至第3年,λ基本上等于1,种群增长率为0,出生率等于死亡率,但是三年的出生率不一定相等,A错误;第4年中期至第5年中期,种群增长率λ大于1,因此种群数量增加,B正确;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增长率λ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因此在第3年末种群数量小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C错误;野兔的种群数量应该在第5年中期达到K值,D 错误。

6.【答案】D

【解析】曲线乙表示该生物的种群数量呈S增长,种群数量不呈指数形式增长,A错误;a~b段种群数量处于波动状态,因此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在不断变化,B错误;若该生物种群为农业害虫种群,则在K/2点之前(低密度时期)对其进行捕杀效果较好,C错误;一般K值越大,相应的环境越适合种群生物生存,所以若b点时环境发生变化,则形成丙曲线的环境更适合该生物种群生存,D正确。

7.【答案】D

【解析】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不为零,但是两者的差值为0,A错误;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种群数量迅速降低,但是环境容纳量不变,B错误;在种群数量增长到K 值时,其在K值上下波动,C错误;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因为黄鼬的种群数量还受其天敌影响,D正确。

8.【答案】C

【解析】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A错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也存在群落的空间结构,B错误;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将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70%的酒精溶液中或放入试管中保存,C正确;诱虫器中土壤和花盆壁之间留有一定空隙,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D错误。

9.【答案】C

【解析】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可见,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A正确;在土壤小动物中,有的是分解者,有的是消费者,分解者能够将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分解为无机物,而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因此土壤小动物对于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的辅助作用,B正确;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受其它自然因素(如疾病、自然灾害)的影响,在近期其个体数量不一定增多,C错误;水平方向上光照强度的不同,是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的因素之一,D正确。

10.【答案】B

【解析】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群落在水平上呈镶嵌分布,A正确;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如草本层、灌木层等,B错误;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物种越多种间关系越复杂,C正确;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

11.【答案】A

【解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二者彼此依存,A错误;如果没有生产者,太阳能就无法转化成稳定的化学能而进入生态系统,所以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进入生态系统,B

5

正确;植食性动物是以植物为食的动物,一定是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C正确;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通常较低,D正确。

12.【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在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这条食物链中,鹰的营养级最高,是第五营养级,A正确;食物网中缺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分解者,B错误;如果鹰的数量突然大量减少,则短时间内兔、鼠的数量增加,草的数量会减少,C正确;鹰捕食蛇,而二者又都以鼠为食,所以该食物网中鹰与蛇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和捕食,D正确。

13.【答案】A

【解析】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可能出现正金字塔形,也可能出现倒金字塔形。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则牧草的数量比羊多,绘制的数量金字塔为正金字塔形;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一棵树上可以有很多昆虫,因此,昆虫的数目比乔木的数量多,绘制的数量金字塔为倒金字塔形。综上分析,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A 正确,B、C、D均错误。

14.【答案】D

【解析】通过物质多级利用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A正确;处于稳态时生态系统能量输入与输出相对稳定,保持动态平衡,B正确;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到生态系统之中,C正确;兔子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兔子同化的能量,D错误。

15.【答案】C

【解析】图中未明确生物的种类,故不能确定该生态系统只含有一条食物链,A错误;用于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为62.8J/cm2·a,B错误;未利用是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的能量,C正确;肉食性动物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中的能量,不包含在上图箭头“微量”中,D错误。

16.【答案】B

【解析】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A正确;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可见其参与了碳循环,B错误;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为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碳,碳元素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群落,C正确;碳在生物群落中沿着食物链(网),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D正确。

17.【答案】C

【解析】加入化学杀藻剂,可使物种多样性降低,A错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不能循环,B错误;大型挺水植物与蓝藻竞争光和水体中的无机盐等,从而减少蓝藻的繁殖进而减少“水华”的发生,C正确;植物利用CO2和H2O进行光合作用,不是利用有机物进行光合作用,D错误。

18.【答案】A

【解析】萤火虫发出的荧光属于物理信息,A错误;雌雄萤火虫通过发光相应答,说明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B正确;萤火虫通过发光寻找配偶,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C正确;萤火虫发出的光能是由ATP水解释放的化学能转化来的,D正确。

19.【答案】C

【解析】食物链中捕食者的存在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是有利的,A正确;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升高,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也增强,B正确;农作物种植期间要及时除草、除虫,可以降低作物与杂草之间的种间竞争,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提高农作物的产量,C错误;利用黑光灯诱捕昆虫,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是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在生产中的应用,D正确。

20.【答案】C

【解析】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代谢,由于温度的限制,苔原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少,丰富度极低,A正确;自然生态系统中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来自生产者的光合作用,B正确;由于苔原温度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慢,故与热带雨林相比,苔原的条件不利于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C错误;由于苔原的物种数量少,营养结构简单,故与热带雨林相比,苔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低,D正确。

21.【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B正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正确;保护植被,合理放牧,则草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有利于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22.【答案】D

【解析】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高,而其恢复力稳定性弱,A正确;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B正确;由于人工鱼塘中高密度饲养鱼,需要投入大量的饲料,因此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C正确;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并不能随意增加生物种类,改变其营养结构,以免产生生物入侵的结果,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D错误。

23.【答案】B

【解析】当生存环境被破坏后,环境变得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外来物种入侵打破了原有的生物种间关系,争夺原有物种的资源,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A正确。自然保护区有科研、旅游等功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B错误。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既与生物有关,也与环境有关,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易地保护和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D正确。

24.【答案】D

【解析】被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包括以下八类,即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杀虫剂(还有除草剂和洗涤剂)、其他矿物质和化学品、水土流失的冲积物、放射性物质、来自电厂的废热等。因此,水体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于陆地,A正确;开发、利用潮汐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可减轻环境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B正确;臭氧层被破坏后,其吸收紫外线、X射线和?射线的能力降低,使人类接受短波辐射的机会增大,引起人类免疫能力减退,C正确;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CO2分子吸收地球的反射热,使地球升温引起的,D错误。

25.【答案】C

【解析】世界环境人口容量约在100亿左右,目前世界上人口数量还未达到地球环境容纳量,A错误;人类可通过降低出生率来控制人口增长,B错误;控制人口数量要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实现人口数量的动态变化,C正确;生产力的提高是人口过度增长的主要原因,发达国家人口的出生率较低,D错误。

26.【答案】(1)S 降低>

(2)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相互抑制

(3)(老鹰白天活动,猫头鹰在夜间活动)两个物种活动时间不同,两个物种的食物不完全相同

【解析】(1)由图A可知,双小核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大草履虫第四天的增长速率大于第8天时。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时的环境容纳量是K1,混合培养时的环境容纳量为K2,混合培养时由于食物空间的限制,环境容纳量会变小,故K1> K2。(2)根据图B可知,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之间的竞争的结果可以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竞争还常表现为相互抑制,如草原上的牛和羊。(3)老鹰白天活动,猫头鹰在夜间活动,二者的活动时间不同,食物也不完全相同,故该林区猫头鹰和老鹰可以共存。

27.【答案】(1)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a→ b→ c → d 种群基因频率不断发生改变

(2)B t1前标志重捕法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解析】(1)群落的演替过程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是优势取代。图甲分析,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每一个演替阶段a→ b→ c → d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都会发生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分析图乙表示某野兔迁入该地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可知,增长速率先增加到最大后减慢,当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后,不再变化,符合S型增长曲线,是B图;野兔属于外来物种,过多容易泛滥成灾,应该在t1时间前后控制其数量,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捕杀后野兔种群容易恢复;野兔活动力较强,要调查该野兔种群密度,应采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一段时间内决定该种群数量波动的直接原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与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数量。

28.【答案】(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捕食与竞争 1300

(2)性别比例既控制了有害动物的数量,也减少了有毒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化学

【解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包含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含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图中鹰捕食蛇,故两者有捕食的关系,同时鹰和蛇竞争共同的食物鸟,故存在竞争关系。草→鸟;草→蝗虫→鸟,能量传递效率按照20%计算,如果鸟的食物60%来自草,那么鸟增重100g,需要草至少100×60%÷20%+100×(1-60%)

÷20%÷20%=1300g。(2)利用性引诱剂捕杀雄性个体,使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衡,导致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下降,从而可以控制害虫种群的数量,降低了种群密度。此种方法的优点是既控制了有害动物的数量,也减少了有毒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

29.【答案】(1)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a

(2)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未被利用

(3)A/D×100%

(4)全部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所占比例等于重捕个体中已标记个体所占比例

【解析】(1)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草原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光能通过a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2)图乙中,B表示兔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其去向包括C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向狼的能量,还有一部分是未利用的能量。(3)牧草的同化量为D,兔的同化量是A,故二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D×100%。(4)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图甲中兔的种群密度时,若“M表示初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n表示重捕个体数;m表示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N表示种群密度”。由于全部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所占比例等于重捕个体中已标记个体所占比例,故M/N=m/n。

7

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 1.绿色植物光合活性辐射带波长位于。 A.380nm~700nm B .380nm~760nm C.150nm~4000nm D.490nm~620nm 2.植物光合作用同化量与呼吸消耗量相等时的光合活性光照强度称为。 A.饱和点 B.补偿点 C.平衡点 D.稳定点 3.下图表表示北温带海洋的硅藻和一些非生物因子随季节而变化的数据,以下那一项对图的解释是正确的是。 A.提高光强度破坏硅藻 B.硅藻数量增加会降低磷和硝酸盐的含量 C.光强度提高增强了分解者的活力,其结果是养分降低 D.硅藻数量的下降导致养分的降低 4.生物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 A.气候驯化 B.调节C.驯化 D.适应 5.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0为。 A.平均温度 B.生物学零度 C.有效积温 D.天数 6.阴性植物的特点是。 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7.阳地植物光补偿点的位置较阴地植物。 A.高 B.低 C.一样 D.不确定 8.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A.综合作用 B.阶段性作用 C.补偿作用 D.不可替代作用 9.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大豆 B.玉米C.冬小麦 D.水稻 10.影响植物水平和垂直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是。 A.温度 B.光照C.水分 D.土壤 11.蚂蚁在自然界的分布型为。 A.均匀分布 B.成群分布 C.随机分布 D.带状分布 12.下列生物中属于种群的是。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练习题

小学科学五上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练习题 一、填空 1.植物的一生是从()开始的。 2.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是()、()和()。 3.在对比实验中的两组材料,一组叫()组,另一组叫()组。 4.蚯蚓喜欢生活在()、()的环境中。 5.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联系,叫做()。其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 6.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 7.生态瓶里放了小鱼、水、沙石、金鱼藻、小虾、泥土等,其中生物是:(),非生物是:()。 8.食物链通常从()开始到()终止。 9、像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里,不同的动物对()有不同的需求。 10.老虎、草、羊这些生物构成了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写出这条食物链:()。这条食物链中,生产者是();消费者是()。 11.水稻→老鼠→蛇这条食物链中,共有()种消费者,

生产者是()。 12.由多条食物链组成的网状结构,叫做()。 13.()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14.在做对比实验时,只允许改变()条件,其他条件都不改变。 15.在食物链“小麦→ 麻雀→老鹰”中,生产者是(),消费者是()。 二、判断题 1.绿豆种子发芽一定需要阳光。() 2.香蕉树、松树和仙人掌的生活环境完全相同。() 3.凤仙花生长消耗水和肥料,所以它是消费者。() 4.自然界没有植物,动物照样能生存下去。() 5.母鸡能下蛋,所以它是生产者。() 6.生态瓶中的植物放得越多越好。() 7.自然界里一些生物濒临灭绝与我们毫无关系。() 8.食物链通常是从植物开始的。() 9.仙人掌的叶变形为刺就是为了让吃它的动物无法下嘴。()10.生态系统中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1.只要没有自然灾害,就不会有动植物灭绝。() 12.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13.食物链中横向箭头代表“被…吃”,箭头指向的是捕食者。

论微生物与环境保护概要

论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生物工程系 摘要:社会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微生物原本就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染处理材料,应用在污水、废气的处理,土壤污染治理等方面。一方面微生物具有污染环境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微生物也具有很强的修复环境和保护环境的能力。因此,控制和消除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最大限度地利用微生物所具有的净化环境的作用,无疑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创建和谐新型社会它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环境污染微生物土壤污染治理 当前社会是高速发展,变化的社会,随着人类工农业的高速发展和全球人口的急速增加,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严重恶化,当代人类的生产活动势必造成环境污染。污染物长期残留在环境之中,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生态环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生命质量和环境密切相关已成为全球共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微生物是自然界中的分解者,在好氧条件下,它能将有机污染物彻底的氧化,分解成CO2、H2O、PO42-、NO3-等无机物,在厌氧条件下,能将有机物降解,转化成有机酸、CO2、H2、CH4

等。。如果没有微生物的作用,仅历年积累下的生物残体就会堆积如山。一、中国当前社会环境保护的状况的 不良现象 随着目前环境污染的地区许多,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大气、河流、湖泊、海洋和土壤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太原、兰州、广州、济南。北京、等五个城市位于世界十大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之列,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1%。 现在环境问题越来越为人民所关注,世界各国都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围绕它制定和实施本国的环境保护及其相关的产业政策。同时,国外大型企业也可能因害怕和这些未达到该标准的企业合作而影响其形象,从而中止和这些企业的合作。至2003年,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将和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统一成一个标准,从而将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拟于2008年7月在广西桂林举办“首届全国微生物污染防治监测新技术与环境安全管理研讨交流会”。为我国环境保护近一步改善

高考生物总复习单元训练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A卷

第九单元(A)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A.应采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 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C.相对湿度、年降水量等气候因素可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D.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有时甚至成为决定性因素 2.某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后,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种群密度会处于波动中 D.种内斗争最激烈 3.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出生率受种群的遗传特性和环境的影响,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可使害虫的出生率下降B.任何种群都是由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的,年龄金字塔可体现种群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C.种群的存活曲线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情况,以时间为横坐标、以存活个体数为纵坐标绘制的 D.种群分布型是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在种群密度相同的情况下,种群的分布型可能相同 4.社鼠是主要生活在山地环境中的植食性鼠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社鼠的种群数量波动总是处在环境容纳量之下 B.社鼠与其天敌黄鼬的种群数量波动是同步的 C.极端的温度和湿度是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D.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社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呈指数增长 5.环保工作者对某草原野兔的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曲线,λ=t年的种群数量/(t-1)年的种群数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第1年至第3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 B.第4年中期至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在增长 C.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 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6年末达到K值 6.某生物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乙表示生物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形式增长 B.a~b段,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不再发生变化 C.若该生物种群为农业害虫种群,则在a点时对其进行捕杀效果最好 D.若b点时环境发生变化,则形成丙曲线的环境更适合该生物种群生存 7.田鼠是主要生活在农田中的植食性鼠类,当田鼠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B.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 C.田鼠的种群数量总是在环境容纳量之下波动 D.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 8.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在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时,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进行调查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不存在群落的空间结构 C.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 D.诱虫器中土壤和花盆壁之间留有一定空隙,是为了防止小动物逃走 1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各省市试题选编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生物科技行业)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各省市试题选 编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第八章生物和环境 壹、单项选择题 1.(黑龙江98复赛)人工栽种人参、三七等中药成功的关键在于 A控制适当温度B控制充分的水分 C控制较弱的光照D提供肥沃的土壤 2.(广西98)台湾玉山西北坡植被分布情况为:下层热带雨林,中层常绿阔叶林,上层温带针叶林,顶端为高山草甸。决定该山植被分布的生态因素主要是 A水分B阳光C温度D能量E土壤pH值 3.(河南97预赛)花芽分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A低温和光周期B中温和光周期 C温度和光周期D肥效和光周期 4.(河南97预赛)影响植物水平和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阳光、温度B高度、纬度C阳光、纬度D阳光、地形 5.(河南97预赛)植物不需要光的生理活动是 A秋天落叶B幼苗生长C花芽形成D花粉的萌发 6.(黑龙江99复赛)深秋季节,位于路灯旁的树叶比远离路灯的同样树的叶子 A先黄B稍晚变黄C同时变黄D不变黄 7.(黑龙江99复赛)当太阳光移动时,蜥蜴可使自己的部分肋骨延长,保证身体扁平,且使其躯体和太阳成直角,该种特性及其意义是 A应激性,减少光照,降低温度B适应性,减少光照,降低温度 C适应性,增加光照,增加体温D应激性,增加光照,增加体温 8.(上海99;黑龙江99复赛)如使秋天开花的菊花在“五壹”节开花,处理的措施是A增加光照时间B降低光照强度

C增加光照强度D增加黑暗时间 9.(陕西98)壹种生活在炎热干燥环境中的植物,可能具有 A深绿色的大叶,叶俩面有大量气孔 B深绿色的大叶,叶只在壹面有孔 C浅绿色中等大小的叶,只在叶的上表面有气孔 D小而厚的叶,只有少量气孔 10.(陕西98)喜欢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种类,叶片壹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A充分利用光能B少阳光照射 C适应低温D适应潮湿的环境 11.(山东98决赛)由气候条件决定植物群落分布的俩个主要因素是 A风力和雨量B风力和热量C热量和雨量D光照和热量 12.(广东99初赛)有些植物的种子成熟后,即使有适合萌发的条件也不能萌发。例如有些植物的种子秋天成熟后,要经过壹段时间的低温才能萌发,这类植物最有可能是自然分布在的植物。 A低纬度地区B低海拔地区C低降水量地区D高纬度地区 13.(广西99)肺鱼的夏眠是对什么的适应 A缺水B高温C缺食物D阳光 14.(黑龙江99复赛)右图绘出了5种鱼的耐盐范围和耐温范围,在这5种鱼中,哪壹种是北极海的特有种,哪壹种只能生活在热带湖泊中,哪壹种的分布最广泛 A1,2,3B5,3,4C3,4,2D2,1,5 15.(浙江97)决定水池植物群落层次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A温度B湿度C空气D光照

生物与环境 环境保护教案

生物与环境环境保护教案 光禄二中齐丽娜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资源现状和相应的保护措施,认识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了解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理解自然保护区的概念以及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2.通过阅读教材和课外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获取、选择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了解我国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渗透热爱自然的教育;通过认识保护自然的紧迫性,渗透责任感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 (1)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是进行保护的前提,而只有清楚破坏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因素,才可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是自然保护的重要内容。 (2)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 (3)这部分知识内容之中,渗透着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感教育。2.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或省市)划出的加以保护的区域,用以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等。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可以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而且能使这些动植物得到良好的繁衍和发展,另外也便于科学家们对于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进行研究,为引种、驯化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种源。所以,自然保护区有“资源库”之称,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重要手段。 3.“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知识的教学,由于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并且理解起来不是很难,造成教学中不容易吸引学生,所以是组织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让学生参与教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九单元 第32讲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考纲要求] 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2.群落的演替(B )。 一、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 1. 群落 (1)概念要点:①同一时间;②一定区域;③各种生物种群。 (2)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2. 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丰富度 ①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②常用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判一判] 1. 池塘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 × ) 提示 群落包括该环境中的全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不只是全部鱼,还包括其他动物。 2. 物种丰富度从两极到赤道逐渐增大,而山上则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 √ ) 二、种间关系 [连一连] [解惑] (1)大鱼吃小鱼? ?? ?????? ?同种鱼——种内斗争不同种鱼——捕食均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2)寄生和共生都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主要区别是看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寄生)还是对双方都有利(共生)。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现象 分层现象 镶嵌分布 决定 因素 植物分层:光照 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 地形变化、光照强度、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辨析]山上植被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温度;东西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水分。 四、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过程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 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 2.演替的类型(连一连) [判一判] 1.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 提示森林形成必须有适宜的气候条件。 2.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提示光影响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3.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最终能演替成森林(×) 4.冰川泥上和弃耕农田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提示冰川泥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5.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考点一明析生物之间的关系

2019最新科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1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 丹顶鹤生活在哪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知道丹顶鹤是一种珍稀禽类 过程与方法: 知道丹顶鹤栖息于芦苇及其他荒草的沼泽地带.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懂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新授课 活动1丹顶鹤的家在哪里 1、小组讨论 2、小组长汇报。 (分布在嫩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殖;长江下游及沿海越冬;在河北、山东为旅鸟,台湾偶见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型涉禽.全长约120厘米.体羽几乎全为纯白色.头顶裸出部分鲜红色;额和眼先微具黑羽;喉、颊和颈大部为暗褐色.次级和三级飞羽黑色,延长弯曲呈弓状.尾羽短、白色.嘴灰绿色,脚灰黑色.)活动2 适应环境的身体特征 1、小组讨论 A丹顶鹤适应环境的身体有些特征? B“讨论”。 2、小组长汇报。 (丹顶鹤栖息于芦苇及其他荒草的沼泽地带.食水生植物的嫩芽、种子、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和鱼类等. 月中、下旬开始营巢产卵,筑巢于周围环水的浅滩上的枯草丛中,每窝产卵2枚,雌雄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0-33天.待幼鸟学会飞行,入

秋后,丹顶鹤从东北繁殖地迁飞南方越冬.我国在丹顶鹤等鹤类的繁殖区和越冬区建立了扎龙、向海、盐城等一批自然保护区.在江苏省盐城自然保护区,越冬的丹顶鹤最多一年达600多只,成为世界上现知数量最多的越冬栖息地) 三、小结: 谈学生谈学习收获? 2 生物生存的环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②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 ③关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物栖息地类型的观察,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二、新授课 活动1 环境提供了什么 1、小组讨论 2、小组长汇报。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是:阳光、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 活动2 湿地里藏着哪些生物 1、小组讨论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A卷 教师版

好教育单元训练金卷·高三·生物卷(A )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某养牛场的牛群中各个年龄段个体数量接近相等,大部分人认为该牛群密度在一定时期内会保持稳定,但有人认为该牛群还可发展,其根据是( ) A .死亡率降低 B .出生率高 C .牛群基数大 D .雌牛比例大 【答案】D 【解析】看一个种群的发展趋势,主要看年龄结构,但性别比例失调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D 正确。 2.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群的“S ”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 .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 .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 .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 值前,种群密度对其数量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答案】D 【解析】种群的“S ”型增长条件是资源和环境等条件有限,因此种群的“S ”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A 正确;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导致个体之间的斗争加剧,因此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密度制约,B 正确;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密度大的,种内竞争较大,增长量相对较小,密度小的,种内竞争相对较小,增长量相对较大,导致两种密度下产量最终可能相同,C 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 值前,种群密度逐渐升高,个体之间斗争增强,种群密度对其数量增长的制约也越强,D 错误。 3.环保工作者对某草原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曲线,λ=t 年的种群数/(t -1)年的种群数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第1年至第3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 B .第4年初至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 C .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 D .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6年末达到K 值 【答案】B 【解析】由于第1年至第3年λ基本上等于1,种群增长率为0,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基本稳定,并非这期间的出生率相同,A 错误;第4到第5年增长率λ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且第5年初至第5年中期,λ下降,但仍大于1,故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B 正确;在第3年末种群数量小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因为增长率大于1,C 错误;野兔的种群数量应该在第5年中期达到K 值,D 错误。 4.下列有关池塘群落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池塘群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 .“池塘中优势种群是哪种生物?”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C .池塘群落中物种组成是区别其他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D .人类的活动会影响该池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B 【解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 正确;“池塘中优势种群是哪种生物?”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 错误;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C 正确;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D 正确。 5.下图表示狼袭击麝牛群时的成功率与麝牛种群大小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中最能反映图中所表示的含义的是( ) A .狼与麝牛间构成捕食和竞争关系 B .狼与麝牛间进行相互选择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20年第八章生物与环境参照模板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第三节生态系统 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讲授人:于景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D:应用)。 (2)碳循环的过程(D:应用)。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D:应用)。。 2.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 (2)通过学习“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对人类的危害,发展学生推理、联想和思维迁移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等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以及对自己所持有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 (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事物的习惯。 (3)积累生态学知识,逐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重点 碳循环的过程。 三、难点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讲述、讨论与启发、提问相结合。 五、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课前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请大家回忆如下问题: 1.生态系统的定义?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3.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什么? 4.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指的是什么? 5.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评价:大家对能量流动的内容掌握的很好!那么,同学们在学习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是否发现,能量的流动是需要以物质为载体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变化又是怎样的?物质变化与能量流动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就来学习生态系统的另一个功能——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展示主题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讲述新课 (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学生阅读:P 91第二、第三自然段。 学生讨论: 1.什么叫“物质循环”? 2.这里的物质指什么? 3.循环过程是怎样的? 4.循环的范围有多大? 师生归纳: 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 、H 、O 、N 、P 、S 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物质: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3.过程: 4.范围:全球性。 教师强调:这里的物质不是指由这些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体内所特有的物质,而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循环指的是这些物质(元素)的往返运动。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所以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简称“生物地化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以概括地理解为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其中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不是单纯的物质移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离不开能量的驱动。 (二)碳循环 学生阅读:P 92第一自然段。 教师演示:出示“光合作用”投影片,并请同学们说出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碳是如何传递的? 学生归纳:有机物无机物光合作用 )O CH ()(CO 22?? ?→? 教师演示:出示“呼吸作用”投影片。并请大家说出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碳是如何传递的? 学生归纳: )(CO )(O H C 26126无机物有机物呼吸作用 ???→? 教师设疑:请大家分析教材P 92碳循环示意图,思考如下问题: 1.无机环境中的碳以什么形式存在? 2.生物群落内部的碳以什么形式存在? 3.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什么形式循环?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汇总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教科版

《生物与环境》知识汇总 一、基础知识 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适当的空气。 2、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3、种子发芽实验中,要用放大镜观察绿豆种子,测量它们的大小,再把他们画下来,并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它们。 4、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说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5、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6、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7、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8、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0、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 11、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2、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13、猎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二、解释概念 1、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连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2、生产者: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3、消费者: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实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4、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生态系统: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6、生物群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横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三、举例 1、植物适应环境的列子 答: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 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 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 ④白杨树生长在多风的北方地区,所以树干长得十分高大。 ⑤橘子树生长在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南方才能结出甘甜可口的果实。 2、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候鸟(如大雁)为了寻找适合生活的环境条件会迁徙。 ②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的需要会寻找地方冬眠。 ③企鹅生活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所以他们身体的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 ④猫、狗、狼等于皮毛的动物每年都会脱毛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⑤天鹅等水鸟必须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有水的地方。…… 3、自然保护区 答:①世界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②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③广东湛江红树林保护区 ④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 ⑤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四、简答 1、哪些条件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答:绿豆芽的生长受水分、温度、阳光、养分等因素的影响。 2、在食物链:草→兔子→鹰中,如果: ①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兔子会大量繁殖,草来不及长大就很快被吃光,大量的兔子会饿死,草可能重新生长,经过漫长的时间重新平衡。或者因为没有植被,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气候恶化,降水减少,植物更难生长,形成荒漠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八章知识点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八章知识点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生态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 3、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4、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如:群聚的 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对捕食和御敌是有利的。 5、种内斗争: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 生斗争的现象是存在的。如:某些水体中,鲈鱼,无其它鱼类、食物不足时,成鱼就以本 种小鱼为食。 7、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8、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 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例如: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共生体,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 9、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 生活,这种现象叫做~。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虱和蚤寄 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10、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做~。例如: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 1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12、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①光:阳光对生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A、光的强与弱对植物:如松、杉、柳、小麦、玉米等在强光下生长好;人参、三七在弱光下生长。浅海与深海,海平面200M 以下无植物生存。b、光照时间的长短:菊花秋季短日照下开花;菠菜、鸢尾在长日照下开花。c、阳光影响动物的体色:鱼的背面颜色深;腹面颜色浅;d、光照长短与动物的生殖: 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可使家鸡多产蛋。E、光线影响动物习性:白天活动与夜晚活动。 ②温度:a、不同地带的差异:寒冷地方针叶林较多;温暖地带地方阔叶林较多b、植 物的南北栽种:苹果、梨不宜在热带栽种;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c、对动物形成的影响: 同一种类的哺乳动物生长在寒冷地带,体形大;d、对动物习性的影响:冬眠—-蛇、蛙等 变温动物;夏眠—-蜗牛;洄游:迁徙;季节性换羽。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试卷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第一单元测试卷 班级:姓名:学号: 一、知识展示台(15分,每空1分): 1.绿豆芽的生长需要、、、、等。 2.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这种关系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 3.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间和等。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环境的变化。 4.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作,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如果其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 5.对于每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它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有、、微生物等,非生物环境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环境,只有当环境满足它们的时候,它们才能够生存下来。 二、对错审判厅(20分,每题2分): ()1.做一个生态瓶,首先装入自然水域的水,然后把水草,浮萍、田螺、小鱼、小虾等放进去就行了。 ()2.只要有水,绿豆就会发芽。 ()3.只要没有自然灾害,就不会有动植物灭绝。 ()4.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 ()5.蒲公英的种子在天空中飞来飞去,他们落在自然界的任何地方都会发芽。 ()6.非生物是没有生命的,在生态系统中不起什么作用。 ()7.生态瓶中的植物放的越多越好,可以给动物提供更多的氧气和食物。

()8.青蛙冬眠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9.当环境改变时,植物具有一定适应环境的能力,它们会努力环境的变化。 ()10.环境影响着植物的生长,但是植物的生长不会影响周围的环境。 三、谨慎选择区(30分,每题2分): 1.做对比实验时,我们一般是控制()条件不发生变化。 A.一个 B.二个 C.三个 2.常温下两组相同的种子,一组种子受到光照,加适量的水,另一组种子用纸盒遮住,加很少的水。这个实验设计()。 A.是科学的 B.是不科学的 C.是对比实验 3.种子发芽需要的基本条件有()。 A.光照、水分、温度、空气和土壤 B.光照、水分、温度、空气 C.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4.苹果树不适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桔不适宜在北方栽种,这里起制约作用的因素是()。 A.阳光 B.温度 C. 空气 5.下列说法最科学的是() A.种子只有在土壤里才能发芽 B.种子发芽一定要有阳光 C.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6.蚯蚓适宜生活在()的环境。 A.阳光充足 B.温度高 C.阴暗潮湿 7.鱼必须生活在水里,一旦离开水,过不了多久它就会死亡。这是因为生物()。 A.影响环境 B.改变环境 C.依赖环境 8.适应在寒冷的环境中生活的动物是() A.企鹅雪狼 B.青蛙蛇 C.燕子天鹅 9.下面不在食物链中的是()。 A.蔷薇 B.蚜虫 C.花坛

2020届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单元评估检测卷(九)

单元评估检测(九) 生物与环境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测控导航表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种群没有空间特征 B.一般不可用样方法调查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C.外来入侵生物种群增长曲线一直呈“J”型 D.可以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解析: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等;单子叶植物一般是蔓生,不容易区分株数等,一般不可用样方法调查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外来入侵生物种群增长曲线最终也趋于平衡,不会一直呈“J”型;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2.下列不属于对种群特征描述的是( C ) A.某市近三年入户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

B.蒲公英杂乱无章地分布在操场上 C.某池塘生活了约150种生物 D.某市男性公民与女性公民的比例为1∶1.5 解析:A中描述的是种群的迁入率。B中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C 中描述的是群落的物种丰富度;D中描述的是种群的性别比例。 3.某同学为了模拟标志重捕法,用若干黄粒玉米种子代表一定区域内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用50粒白玉米种子代表被标记的个体,则最接近自然条件下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操作的模拟步骤是( B ) A.取全部黄粒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B.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C.取全部黄粒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混合均匀→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D.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随机抓取→混合均匀→统计白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模拟标志重捕法实际操作时,因为“50粒白种子”表示初捕的个体数,因此应将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这样保证代

浙教版《生物与环境》单元测试题1(含答案)

《生物与环境》单元测试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如图为某树林中部分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植物→虫→鸟→细菌 B.若图中加入阳光、空气等非生物部分,就构成了一个群落 C.虫的体色与栖息环境相近,这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图中的细菌、真菌能把无机物分解为有机物 2.分布在黑龙江流域的雷鸟冬天换上以白色为主的羽毛,以逃避敌害。有一年,冬季天气特别暖和,迟迟不下雪,结果雷鸟减少了许多,与这有关的生物学现象为()①警戒色②拟态③保护色④适应⑤适应的相对性⑥竞争 A.①④B.③⑥C.③⑤D.②③ 3.骆驼适应沙漠环境的特点是() ①四肢底部有厚皮②驼峰内贮有脂肪③有三个胃④身体表面长毛⑤身体高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⑤D.③④⑤4.如图所示,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A.雨后彩虹 B.嫦娥飞天 C.流星划破夜空

D.大雁南飞 5.下面可以成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树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 C.一片麦地D.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6.自然界中的生物都表现出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冬天,槐树的叶片都已落下,而松树却郁郁葱葱,从两者对寒冷环境的反应情况而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槐树比松树更适应寒冷的环境B.松树比槐树更能适应寒冷的环境C.两者都适应寒冷的环境D.两者都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7.图示为杭州滨江长达7.4公里的沿江樱花大道,樱花盛开时,美不胜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樱花树属于被子植物 B.一朵樱花属于一个营养器官 C.大道上所有樱花树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D.樱花可用嫁接或扦插进行繁殖,这属于有性生殖 8.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从草开始的 B.鹰和蛇的生物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关系 C.该生态系统中,对鼠有直接关系的生物因素是兔 D.若大量捕杀狐,鹰的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将先增多 9.人们将一种叫“水葫芦”的植物引种到昆明滇池后,这种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甚至威胁到其他生物的生存。这说明()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C.生物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最新生物学八年级生物下册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导学案精品版

2020年生物学八年级生物下册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导学 案精品版

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简述并理解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 2、通过对知识点的复习分析,学会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3、通过模拟考场的活动,学会利用知识答题、解题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简述《生物与环境》这一单元的知识点。 2.难点: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题、答题的能力。 三、学习过程: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知识点2: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比如一片草原、一条河流、一个池塘,甚至一片农田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个生态系统。 知识点3: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消费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 以植物为食) 生态系统的组成分解者:腐生性的细菌、真菌(把动植物体中的有 机物分解成简单的物质,供植物直接利 用。) 非生物部分: 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等等知识点4: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形成了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也叫捕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多条食物链相互关联使生物之间形成了复杂的营养关系。 ③食物链和食物网反映了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复杂关系,是生态系统的 营养结构基础。 知识点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1)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和能量就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之间进行运输和传递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依次流动的。 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性和逐级递减 (一般说,10℅-20℅传递给下一个环节。)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循环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冀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这节课是学生认识了生物圈,学习了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而后面的一节内容《人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另外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以及自然保护等都是当前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都与生态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看录像和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通过“开眼界”和“实际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3)增强爱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感和决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1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3.2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4.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5.教学方法 网络教学;设疑启思;情境探究;总结提升 6. 教学准备(工具和资源) 7.教学过程

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3讲生态环境的保护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

生态环境的保护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江淮十校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态与保护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B ) A.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B.大气中CO2能随大气环流在全球流动,因此碳循环具全球性 C.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D.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所以存在负反馈调节 解析:细菌一般是分解者,分解者分解作用产生的能量不会再被生产者利用,A项错误;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大气中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B项正确;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发生在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之间或不同物种之间,而植物生长素是在植物个体内部起作用的,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C项错误;因为生态系统存在负反馈调节,所以其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项错误。 2.(2020·河南南阳检测)十九大再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响应这一号召,2017年洞庭湖环境保护行动全面展开:全境砍伐欧美黑杨、拆除外湖砂石场、拆除湖洲内的钢制矮围、清退外湖珍珠养殖场、沟渠塘坝清淤增蓄等一系列措施。根据以上措施及生物学原理,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能够蓄洪防旱、增加空气湿度,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沟渠塘坝清淤增蓄、拆除外湖砂石场将有利于提高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净化功能C.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D.长期在洞庭湖进行珍珠养殖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起水华现象 解析: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能够蓄洪防旱、增加空气湿度,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错误;沟渠塘坝清淤增蓄、拆除外湖砂石场将有利于提高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净化功能,B正确;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通过它的作用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稳定,负反馈调节是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正确;长期在洞庭湖进行珍珠养殖时,由于投入的饲料及珍珠贝的排泄物等因素会造成水体污染,导致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中N、P的含量增加,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引起水华现象,D正确。 3.(2020·黑龙江大庆中学模拟)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是( B ) 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 B.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