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热带海洋变异对东亚季风的影响

热带海洋变异对东亚季风的影响

热带海洋变异对东亚季风的影响
热带海洋变异对东亚季风的影响

热带海洋变异对东亚季风的影响1

张人禾1李强2,3

(1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2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3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提要

季风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随季节的变化所造成。热带海洋温度具有显著的年际异常,热带海温的变异不仅可以通过改变海陆热力差异,而且也通过热带地区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对季风系统产生重要影响,造成季风区天气和气候的异常。回顾了发生在热带东太平洋(ENSO现象)、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和热带印度洋海温的变异对东亚季风的影响及其影响的物理过程,并指出东亚季风与这些热带区域的海温变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对它们进行综合的研究,才能真正认识它们之中任一部分的变化。

关键词:东亚季风ENSO海表温度

引言

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不同造成的海洋和陆地对大气加热的热力差异随季节的变化,是季风产生的主要原因。亚洲季风系统是全球大气环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成员[1,2],季风的变异在全球热带大气环流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季风也是东亚大气环流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是影响我国天气和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亚洲季风各子系统的分析表明[4,5],亚洲季风是由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两个子系统构成,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印度地区的季风系统与东亚地区的季风系统不仅组成的成员不同,其变化特征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6,7]。东亚地区是全球最显著的季风区域。对于东亚地区来说,北半球冬季东亚大陆上为冷源,东亚大陆以东和以南的太平洋上为热源,热带西太平洋上空的巨大热源和华北)西伯利亚上空的强烈冷源之间的巨大温度差异是东亚冬季风的主要驱动力。夏季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正好与冬季相反,东亚大陆上为热源,东亚大陆以东和以南的太平洋上为冷源,这种热力差异导致了东亚夏季风的产生。

海洋覆盖了约三分之二的地球表面,到达地球的大部分太阳辐射落在海洋上并被海洋吸收。由于海洋的质量和比热很大,它们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能量存贮器。海洋巨大的热惯性使得海面温度的变化比陆面温度的变化小得多,它对大气温度的变化起着缓冲器和调节器的作用。在热带地区,由于存在着更强的直接太阳辐射,在海洋中形成了能量的盈余,除了海流把贮存的一部分能量从热带输送到较冷的中高纬度外,热带海洋也以感热和潜热的形式向大气释放能量,并向大气提供大量的水汽。因此,热带海洋在调节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亚洲夏季风从热带海洋带来大量的水汽到达季风区,对亚洲夏季风期间降水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热带海洋热状况不仅可以影响到夏季风的强弱,也通过影响季风气流,对季风区的水汽输送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季风区的降水,造成旱涝等气候灾害的发生。

1ENSO对东亚季风的影响

厄尔尼诺(El Niìo)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表面海水的强烈增暖现象,其持续的时间

)

22

)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编号:40225012)

可达一年左右[8,9]。由于与厄尔尼诺相伴随的海面温度的空间和时间分布与发生在赤道附近的南方涛动(Southern Oscillation)现象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将热带大气-海洋耦合系统的这种缓慢振荡现象称之为ENSO[10]。ENSO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是年际气候变化中的最强信号,其周期大约为2~7年。

ENSO现象虽然发生在热带,许多观测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都表明,它的发生会在全球的许多地区引起严重的气候异常[11~13]。早在70年代,我国学者就研究了ENSO对东亚季风的影响[14,15],指出ENSO 期间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可以引起我国的降水异常。李崇银[16,17]指出由于ENSO年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偏冷,发生在西太平洋和南海的台风数以及登陆中国大陆的台风数都偏少。黄荣辉等[18]指出ENSO循环对东亚夏季风降水的影响取决于ENSO循环的阶段。当ENSO处于发展阶段,我国夏季江淮流域降水偏多,而黄河流域、华北地区的降水偏少,但当ENSO处于衰减阶段时,江淮流域降水偏少,黄河流域、华北地区及江南和华南地区降水偏多。对于造成这种降水异常分布的物理机制,则是由于当ENSO处于发展阶段时,西太平洋菲律宾附近的海面温度偏低,对流不活跃,而当ENSO处于衰减阶段时,菲律宾附近的海面温度偏高,对流活跃。与ENSO相联系的菲律宾附近的热源异常会激发出准定常行星波的传播,由此形成了东亚/太平洋型遥相关,造成我国降水的异常分布。

张人禾等[19~21]研究了ENSO期间东亚气候的异常特征,指出了在ENSO的盛期东亚季风环流和降水都会发生显著的异常,即在ENSO盛期时的北半球秋、冬、春季节,东亚沿岸出现显著的西南风异常,并在我国华南地区有显著的降水正异常出现。对ENSO 影响东亚气候物理过程的分析表明,这些异常现象的出现是与ENSO在其盛期时对热带大气异常加热的分布特征所决定的。在ENSO盛期,热带太平洋上空异常加热场的纬向分布具有明显的偶极型分布,即在热带中东太平洋上空有对流异常加热,而在热带西太平洋海洋性大陆上空有明显的对流异常冷却,在ENSO的其它位相阶段不存在这种明显的对流加热异常的偶极型分布。热带西太平洋海洋性大陆上空的对流异常冷却使得热带大气在对流层低层产生Rossby波响应,在海洋性大陆以北产生异常反气旋性环流。与此异常反气旋性环流相伴随的水汽输送异常使得东亚沿岸附近的水汽输送增强,并在我国的华南沿岸附近产生异常辐合,使大气中的可降水量增加,导致了我国华南地区在ENSO盛期出现降水正异常。与此同时,海洋性大陆以北的异常反气旋环流使得东亚沿岸出现西南风异常,使得东亚冬季风减弱。Wang等[22]的分析也指出,在ENSO的极端位相时出现在海洋性大陆以北的反气旋异常环流是连接ENSO暖位相与弱东亚冬季风的/桥梁0,并且这个反气旋异常可以持续到夏季,对东亚夏季风产生影响。张人禾在对ENSO与我国夏季降水异常关系的研究中指出[23],在ENSO盛期的北半球夏季,我国华北地区具有显著的降水负异常出现,这种降水负异常的出现与ENSO期间印度季风的减弱有关。ENSO盛期与弱印度夏季风相联系的弱水汽输送造成了我国华北地区的水汽输送减少,使得华北地区上空大气中的可降水量产生显著负异常,由此导致了负降水异常。

2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对东亚季风的影响热带西太平洋虽然只占地球表面面积的很小一部分,但这里存在着全球海面温度最高的海域,称为/暖池0(Warm Pool),该区域常年的海面温度大于28e,温跃层的厚度可达150~200m,表层海水和热含量也极大。在此海域的海气相互作用相当剧烈。热量的释放不仅对热带大气环流产生重大的影响,也通过影响H adley环流以及激发行星波列在中高纬环流的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Nitta[24]的研究表明,菲律宾附近的海面温度及其上空的对流活动对东亚的夏季气候有很大的影响。他指出暖池海面温度偏低时菲律宾附近的对流活动较弱,此时东亚中纬度地区常常出现冷夏,并提出太平洋/日本(PJ)型遥相关对这种现象给出了解释。黄荣辉[25~28]根据准定常行星波列的传播理论及数值试验,提出了菲律宾附近的对流活动所形成的强大热源会激发出准定常行星波,它的传播造成了东亚/太平洋(EAP)型遥相关,

)

23

)

菲律宾附近的对流通过这种遥相关型可以对东亚气候产生强烈的影响。他们还通过观测资料的诊断和数值模拟,指出了若热带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偏高,菲律宾附近的对流活动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我国江淮流域、朝鲜半岛南部和日本的夏季风降水减少,而我国的华北和江南降水偏多。反之,若热带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偏低,则菲律宾附近的对流活动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江淮流域夏季风降水偏多,华北和江南地区降水偏少。

3热带印度洋和南海对东亚季风的影响热带印度洋与热带太平洋不同,其洋流和海温的变化受季风的影响很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在年际时间尺度上,热带印度洋的海温变化主要表现为全区海温异常一致型的单极分布和东西部海温异常反相的偶极型分布[29]。在东亚夏季风期间,印度夏季风的季风环流不仅能够直接影响东亚季风流场,而且从印度洋上空将大量的水汽输送到东亚季风区,是东亚季风区夏季降水的一个主要水汽来源[7]。

金祖辉和沈如桂[30]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降水与印度洋和南海海面温度的关系,发现在涝年,南海海面温度为正距平,而印度洋西部沿岸为负距平区,而对于旱年则纬向温度梯度反相,在南海海面温度为负距平,印度洋西部为正距平,指出了西印度洋与南海的纬向热力差异对我国长江中下游梅雨的可能影响。陈烈庭[31]对这种联系给出了可能的物理解释,即当南海海温偏高,西印度洋海温偏低时,印度洋Walker环流发展,印度西南季风偏强,南海热带辐合带活跃并使得经向Hadley环流发展,造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加强并西伸,由此形成了长江中下游梅雨期的多雨。

Saji等[32]根据海温距平的分析,指出了印度洋海面温度在纬向上存在着一种偶级型振荡。Anderson[33]指出热带印度洋偶极型变化在次表层海水中也有表现。实际上,金祖辉和沈如桂发现的热带印度洋海温的纬向差异与这种偶极子可能具有内在的联系,因此,这种海温的偶极子型分布对东亚季风应该具有一定的影响。李崇银和穆明权[34]利用实际资料的分析表明,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可以通过影响对流层低层流场直接对亚洲夏季风产生明显影响。对应海温偶极子的正位相,有较强南海夏季风和印度夏季风;对应海温偶极子的负位相,南海夏季风将偏弱,而印度南部地区夏季风偏强。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还可以通过影响对流层上层青藏高原反气旋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也对亚洲夏季风产生明显影响。对应海温偶极子的正(负)位相,青藏高原反气旋偏弱(强),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也将偏弱(强)。

4东亚季风对热带海洋的影响

李崇银[35,36]通过资料分析,发现在EN-SO发生的前一年冬季,东亚及西北太平洋地区的500hPa高度距平为负值,冬半年有强而频繁的东亚大槽活动,提出了东亚冬季风的持续强异常可能是激发厄尔尼诺的重要机制。强东亚冬季风可以造成赤道西太平洋地区西风和积云对流的持续强异常,引起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异常并激发海洋Kelvin波,由此可导致ENSO的发生。他们还进一步利用海气耦合模式,研究了东亚冬季风异常在ENSO循环中的作用[37,38],结果表明,持续强东亚冬季风可以激发出厄尔尼诺事件,持续弱东亚冬季风可以激发出拉尼娜事件。黄荣辉等[39~41]的研究也表明,对ENSO的发生起重要作用的赤道西太平洋上空的西风异常不仅可以来自南亚地区,而且也可以来自东亚季风区。东亚季风区的西风异常通过EU型遥相关波列,从东亚季风区对流层低层向东南方向传播,导致了西太平洋的西风异常,对ENSO循环可以产生重要的影响。5结束语

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暖池、ENSO或印度洋海温异常分别与东亚季风之间单独的影响,实际上,这些系统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由于暖池上空强烈的对流活动,该地区成为热带纬圈环流的上升分支所在,其西侧的纬圈环流成为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热带大气的桥梁,因此,暖池的热状况与热带印度洋的海气相互作用以及印度季风的变化具有内在的联系。另外,在暖池东侧的纬圈环流,即Walker环流,可横跨至东南太平洋,并和东南信风发源地的高压相联系。暖池热状态的改变将会引起Walker环流的异常,由此可导致信风的异常,进而影响到热带太平洋的海

)

24 )

气相互作用,对ENSO循环产生影响。同时,信风的异常也会引起表面洋流的变化,导致热量输送的异常,使得暖池热状况发生变化。

除了与暖池热状况相联系的纬圈环流外,在西太平洋和东亚上空存在着一个与纬圈环流相联系的经圈环流,它把暖池上空大量的热量和动量带到副热带和中纬度,改变和加强了那里的大气环流。热带西太平洋也是与东亚季风爆发有关的海域,此海域的热状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季风的活动,而反过来季风的爆发又会改变海洋的热力状态和表层洋流的强度和方向。

综上所述,东亚季风,暖池、ENSO和热带印度洋海温的异常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的变异存在着内在的相互联系。因此,只有对它们进行综合的研究,才能真正认识它们之中任一部分的变化。

参考文献

1Krishnamurti,T.N.Tropi cal East-wes t Circulations dur-ing the Northern Summer.J.Atmos.S ci.,1971,28: 1342)1347.

2Krishnamurti,T.N.,W.J.Koss and J.D.Lee.Trop-ical East-west Circulations duri ng the Northern W i nter.J.

Atm os.Sci.,1973,30:780)787.

3陶诗言.季风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现代大气科学前沿与展望.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35~37.

4Lau,K.M.and M.T.Li.T he M ons oon of East Asia and Its Global Associ ation-A Survey.Bull.Amer.M ete-or.Soc.,1984,65:114)125.

5T ao,S.Y.and L.X.Ch en.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on the East Asia Summer M onsoon in China.M on-soon meteorology(C.P.Chang and T.N.Krishnamur-ti,Ed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60)

92.

6黄荣辉,张振洲,黄刚等.夏季东亚季风区水汽输送特征及其与南亚季风区水汽输送的差别.大气科学, 1998,22:460~469.

7Zhang,Renhe.Relations of W ater Vapor Transports from Indian M onsoon w ith T hose over East Asia an d the S um-mer Rainfall in China.Adv.Atmos.Sci.,2001,18: 1005)1017.

8Rasmus son, E.M.and T.H.Carpenter.Variations in T ropic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Surface Wind Fields As sociated w ith the Southern Oscil lation/El Nino.M on.

W ea.Rev.,2001,110:354)384.

9Deser, C.and J.M.W https://www.sodocs.net/doc/0a4080978.html,rge-scale Atmospheric Circulati on Features of Warm and Cold E pisodes in the Tropi cal Pacific.J.Climate,1990,3:1254)1281.

10Philander,S.G.H.El Nino Southern Oscill ation Phe-

nomena.Nature,1983,302:295)301.

11W allace,J.M.and D.S.Gutzler.T eleconnections in the Geopotential Hight Fi eld during the Northern Hem-i sphere W i nter.M on.Wea.Rev.,1983,109:784)

812.

12S hukla,J.and J.M.W allace.Numerical S i mulation of the Atmospheric Response to Equatorial Pacific Sea Sur-face T emperature Anomalies.J.Atmos.Sci.,1983, 40:1613)1630.

13Lau,N. C.M edelling the S easonal Dependence of the Atmospheric Response to Observed El Niìos i n1962)

1976.M on.Wea.Rev.,1985,113:1970)1996.

14陈烈庭.东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温度异常对热带大气环流及我国汛期降水的影响.大气科学,1977,1:1 ~12.

15符淙斌等.热带海洋对副热带高压长期变化的影响.

科学通报,1977,21:313~317.

16李崇银.厄尔尼诺影响西太平洋台风活动的研究.气象学报,1987,45:229~236.

17L I Chongyin.Actions of Typhoon over the W estern Pa-cific(includi ng the South China Sea)and El Nino.Adv.

Atmos.Sci.,1987,5:107)116.

18Huang Ronghui and Yifeng W u.The Influence of ENSO on the Summer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an d Its M echa-nisms.Adv.Atmos.S ci.,1987,6:21)32.

19Zhang Renhe, A.Sumi and M.Kimoto.Impact of El Nino on the Eas t Asian M ons oon:A Diagnostic Study of the86/87and91/92events.J.M et.Soc.Japan, 1987,74:49)62.

20Zhang Renhe, A.S um i and M.Kimoto.A Diagnosti c Study of the Impact of El Nino on the Precipitaiton in China.Adv.Atmos.Sci.,1999,16:229)241.

21Zhang,Renhe and A.Sumi.M oisture Circulation over East Asi a during El Niìo Episode in Northern Winter, Spring an d Autumn.J.M eteor.Soc.Japan,2002,80: 213)227.

22Wang B.,R.Wu and X.Fu.Pacific-East Asi an Tele-connection:How does ENSO Affect East Asian Cli mate?

J.Climate,2000,13:1517)1536.

23张人禾.El Nino盛期印度夏季风水汽输送在我国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中的作用.高原气象,2000,18: 567~574.

24Nitta,T.Con vective Acti vities in the Western T ropical Paci fic and T heir Impact on th e Northern Hemisphere Summer Circulati on.J.M et.Soc.Japan,1987,64: 373)390.

25Huang R.H.and W.J.Li.Infl uence of the Heat Source Anomaly over the Tropical W estern Pacifi c on the Subtropical High over East Asia.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 feren ce on the General C i rculation of East Asi a,1987:40)51.

26黄荣辉,李维京.夏季热带西太平洋的热源异常对东亚上空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及其物理机制,大气科学(特刊),1988:107~116.

27Huang R.H.and F.Y.Sun.Impact of the T ropical Western Pacific on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J.

)

25

)

M et.Soc.Japan,1992,70:243)256.

28黄荣辉,孙凤英.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热状态及其上空的对流活动对东亚夏季气候异常的影响.大气科学,1994,18:141~151.

29谭言科,张人禾,何金海.热带印度洋海温的年际异常及其海气耦合特征.大气科学,2003,27:53~66.

30金祖辉,沈如桂.长江中下游旱梅和涝梅年海温场及大气环流系统的特征.气象科学技术集刊,北京:气象出版社,1987,11:83~88.

31陈烈庭.阿拉伯海)南海海温距平纬向差异对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影响.大气科学,1991,15:33~42.

32Saji,N.H., B.N.Gos w am i,P.N.Viayachandrom and T.Yamagata.A Dipole M ode in the Tropical In dian Ocean.Nature,1991,401:360)363.

33An derson, D.Extremes i n the Indian Ocean.Nature, 1999,401:337)339.

34李崇银,穆明权.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型振荡及其气候影响.大气科学,2001,25:433~443.

35李崇银.频繁强东亚大槽活动与El Nino的发生.中国科学(B),1988,18:667~674.36Li C hongyin.Interaction between Anomalous Winter M onsoon in East Asia an d El Nino events.Adv.Atmos.

Sci.,1990,7:36)46.

37李崇银,穆明权.异常东亚冬季风激发ENSO的数值模拟研究.大气科学,1998,22:481~490.

38穆明权,李崇银.东亚冬季风异常对E NSO的激发)一个CGCM数值模拟研究.东亚季风和中国暴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编).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8:210~219.

39黄荣辉,吴仪芳.关于ENSO循环动力学研究.海洋环流研讨会论文集(曾庆存等编),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2:41~51.

40黄荣辉,张人禾.ENSO循环与东亚季风环流相互作用过程的诊断研究.赵九章纪念文集(叶笃正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93~109.

41Huang Ronghui,Zang Xi aoyun,Zhang Renhe and Chen Jilong.T he Westerly Anomaies over the Tropical Pacifi c and Their Dynamical Effect on the ENSO Cycle.Adv.

Atmos.S ci.,1998,15:155)151.

Impact of Sea T emperature Variability of T ropical O ceans

on East Asian Monsoon

Zhang Renhe1Li Qiang2,3

(11Chinese Academy of M eteorological Sciences,Beijing100081;21Ins 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CAS;

31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bstract

T 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thermal contrast betw een land and sea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form ation of monsoon.T he prominent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sea temperature in tropical oceans can affect the monsoon both through altering the thermal contrast between land and sea and through strong air-sea interaction in the tropics.A rev iew about the studies of influ-ences of sea temperature in tropical eastern Pacific(ENSO),w 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and trop-ical Indian Ocean on the East Asian monsoon,respectively,and physical processes of such influ-ences is g iven.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variability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and that of the sea temperature in these tropical oceans are coherent.A synthetic study is needed for fully under-standing the v ariability of either the East Asian monsoon or the sea temperature in these tropical oceans.

Key Words:east Asian monsoon ENSO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

26

)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区别

文章摘要:季风是广大地区范围内近地面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明显改变的风。它在东亚及南亚地区最为盛行.并形成了较为典型的季风气候.这两种季风各具特点,也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不妨加以对比一下,便于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共1页) 文章关键词:季风气候风向东亚形成南亚对比地区中学地理教学学生理解 文章快照:、西伯制亚 低压,太平洋上形成了夏威夷高压,产生了太平洋向亚欧大陆运莉的气流,在摩擦、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了东亚地区的夏季风。2、南亚季且的形成既与海陆之间热力性质差异有关,又与气压带风带移动有关:南亚地区1O月到坎年5月盛行的东北季风与东亚季风成目相同,印由亚欧太陆与太平洋之间热,性质差异形成的。6月至9月的西南季风则是由气压带风带移动所致,6到9月正是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地球上的气压带与风带向北移动。赤道以南的东南信凤带越过寿道,在地转偏向作用下向右俯转,形成了南亚地区的西南风,即西南季风。二、特点比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在特点上有相似之赴.即东亚的r 土季风和南亚的东北季风都来自干亚醢_陆.既干又斗。东亚的夏季及南亚的西南季风又都来自海洋,所毗既温暖又湿润.不同的是前者来自干太平洋.而后者来源印度洋。三、分布比较东亚季风分布范围鞍广,包括中国、俄罗斯东都、蒙古、日本半岛及朝鲜半岛。南亚季风分布地区略小,包括南亚半岛、中南半岛及中国的云南、广西等地。四、对天气影响比较亚洲东部天气的变化与季风密切相关.井形成了一些寅害性的天气.如:冬季的寒潮、霜冻、大风等,夏季的洪涝灾害。南亚季风中的东北季风盛行对.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一般出现非常干旱的天气.致使河流中断,生活用水困难。西南季风的强弱、到来的早晚、持续时间长短也台使南亚出现旱涝灾害.如95年夏季孟加拉国遭受洪水灾害,造成众多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就是由于强动的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大量潮湿空气降雨所致。五、比较后取得的教学效果1、避免学生产生同是季风成固相同的错误认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提出过这样相似的问题。2、当讲授南亚气候时.对东亚季风扣南亚季风进行全面的比较。一方面把新教材联系起来进一步系统化,有利于南亚季风这一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复习了旧知识东亚季风.起到对旧知识进一步巩固的作用。(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师范学校邮政编码:277300)种是类发晨切靳形成的有共同体质特点的人群。这些具有遗传性的悻质特点.包括肤色、发色与发型、眼色、熹型、鼻型、胜型、血型、骨骷等。早在类发晨的韧期,其身体外表上的重大差别就巳形成.这种差尉是由于人粪吝集团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相当J 罱离地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下的缘故。固此.地球上的类可分为三个主要种:自种、黄种、黑种三个人种。那幺,印度人属哪一种呢?关于这一问题.学生经常提出质疑。下面就从人类发展初期所形成的共同体质特点加以认识。首先.从身体外表特征看.印度凡肤色表现黝黑。从这一表象看.锟多认为印度是黑种人。拣而划分种的外表特征睬肤色、头发形状、面部荨特征外,还有其他许多主要依据,如骨髂。骨骼不同,种不同。以头颅骨为列.头颅骨周边近椭圆形的是白种;头颅骨周边呈三角彤的是黄种人;头颅骨周迫近似方形的为黑种。而印-18·●毛恒禄度的头颅骨罔边近似椭圆形。从这一主要区舟依据看,印度人肤色虽然表现黝黑.但不是黑种人,而是自种。其次.从印度原居地看.印度原是居住在里海和黑海附近的雅利安人.大约在距夸4O00多年前迁往夸日的印度半岛。印度半岛大部分在北纬10。一30~之闻,地处热带.热带强烈的太阳辐射,使今天的印度皮肤变得黝黑。可见印度白种人的皮肤黝黑,是通过类迁秽后.在新的环境影响下表现出来的所以说争日印度太部分是白种.只有印度南部分布着少量黑种。可见.认识人种.既要看外表特征.更要看内在特证及原居地。不菲我们将告简单地从外表肤色说印度是黑种人。同样.非洲北部、亚洲西部的阿拉伯虽然肤色较黑,却都是自种。■{作者单位:甘肃省甘答一中74l加

热带海洋变异对东亚季风的影响

热带海洋变异对东亚季风的影响1 张人禾1李强2,3 (1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2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3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提要 季风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随季节的变化所造成。热带海洋温度具有显著的年际异常,热带海温的变异不仅可以通过改变海陆热力差异,而且也通过热带地区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对季风系统产生重要影响,造成季风区天气和气候的异常。回顾了发生在热带东太平洋(ENSO现象)、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和热带印度洋海温的变异对东亚季风的影响及其影响的物理过程,并指出东亚季风与这些热带区域的海温变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对它们进行综合的研究,才能真正认识它们之中任一部分的变化。 关键词:东亚季风ENSO海表温度 引言 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不同造成的海洋和陆地对大气加热的热力差异随季节的变化,是季风产生的主要原因。亚洲季风系统是全球大气环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成员[1,2],季风的变异在全球热带大气环流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季风也是东亚大气环流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是影响我国天气和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亚洲季风各子系统的分析表明[4,5],亚洲季风是由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两个子系统构成,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印度地区的季风系统与东亚地区的季风系统不仅组成的成员不同,其变化特征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6,7]。东亚地区是全球最显著的季风区域。对于东亚地区来说,北半球冬季东亚大陆上为冷源,东亚大陆以东和以南的太平洋上为热源,热带西太平洋上空的巨大热源和华北)西伯利亚上空的强烈冷源之间的巨大温度差异是东亚冬季风的主要驱动力。夏季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正好与冬季相反,东亚大陆上为热源,东亚大陆以东和以南的太平洋上为冷源,这种热力差异导致了东亚夏季风的产生。 海洋覆盖了约三分之二的地球表面,到达地球的大部分太阳辐射落在海洋上并被海洋吸收。由于海洋的质量和比热很大,它们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能量存贮器。海洋巨大的热惯性使得海面温度的变化比陆面温度的变化小得多,它对大气温度的变化起着缓冲器和调节器的作用。在热带地区,由于存在着更强的直接太阳辐射,在海洋中形成了能量的盈余,除了海流把贮存的一部分能量从热带输送到较冷的中高纬度外,热带海洋也以感热和潜热的形式向大气释放能量,并向大气提供大量的水汽。因此,热带海洋在调节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亚洲夏季风从热带海洋带来大量的水汽到达季风区,对亚洲夏季风期间降水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热带海洋热状况不仅可以影响到夏季风的强弱,也通过影响季风气流,对季风区的水汽输送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季风区的降水,造成旱涝等气候灾害的发生。 1ENSO对东亚季风的影响 厄尔尼诺(El Niìo)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表面海水的强烈增暖现象,其持续的时间 ) 22 )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编号:40225012)

世界地理-东亚地理知识总结

一、东亚 [读图识记]1.五国及其首都;2.青藏高原、蒙古高原;3.日本海重要海港 1、概述: ⑴位置范围 纬度位臵:绝大部分在北温带 海陆位臵: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临海国:中国(首都北京) 内陆国: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第二大内陆国(第一为哈萨克 斯坦) 半岛国:朝鲜(首都平壤),韩国(首都首尔) 岛国:日本(首都东京) ⑵地形、河流 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线曲折,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四岛、台湾岛等) ⑶气候: ①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 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比较: 最冷月均温>0℃、年降水量800mm分布上;分布界线:秦岭—准河一线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显著?主要是海陆位臵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陆,面临最大海洋→冬夏海陆温差大→冬季西伯利亚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夏季亚洲为低压、海洋为高压→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②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距海远,地形闭塞,地势高,不受或很少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少,气候干燥,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大陆性强烈,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蒙古等地。 ⑷人口和经济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人种:黄色人种 民族:汉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鲜族等 ⑸沿海与内陆的差异:自然环境方面、人口方面、经济方面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已出现很多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叶的产地。日本是世界的工业大国、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此外韩国、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台湾省、香港地区等经济发达区和新兴工业区不断形成。 西部内陆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较差,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这里天然草原广阔,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一定地位,矿产资源也正在开发利用之中,经济发展前景很可观。蒙古地广人稀,色楞格河沿岸范围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气候的对比电子教案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气候的对比

难点11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气候的对比 季风气候是中学地理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成因、特点、分布规律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等知识点的考查来考查考生对气候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很好地体现文综高考的方向,因此在高三复习备考时列为重点知识加以训练强化。 ?难点磁场 读我国甲乙两地自然地理环境剖面示意图(图11 —1),甲、乙两地相距500千米,判断1 2题。 Ft 甲地 图11 —1 ★★有关甲乙两地自然环境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乙地是温带季风气候 B.甲地是温带季风气候,乙地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C.甲地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乙地典型植被是温带草原 D.甲地外力作用以风力侵蚀为主,乙地自然环境适宜芦苇生长 ★★有关甲乙两地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适宜种植甘蔗 B.乙地适宜发展畜牧业 C.甲地适宜种植天然橡胶 D.乙地适宜种植茶叶 3.^^ ★★★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地形复杂多样 B.南北温差大 C.冬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 D.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 △.★★ ★★当太阳直射点自赤道移到北回归线期间( A.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经历自旱季至雨季的变化 B.日本一直是雨季 C.印度大部分地区经历自雨季至旱季的变化 D.美国洛杉矶地区经历自旱季至雨季的变化 (2000年广东综合能力测试卷) 5.^^ ★★★我国冬季风势力比夏季风强的原因是() A.冬季风的源地离我国近,而夏季风则较远 B.冬季风影响的范围比夏季风大 C.冬季风的厚度比夏季风大,可以翻山越岭影响到我国南部地区 D.冬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比夏季大 6.^^ ★★★读“我国东部地区一般年份夏季风的进退情况示意图”(图11 —2),回答下列 问题。

东亚季风对我们的影响

东亚季风对我们的影响 一、季风的简介 1、季风的形成原因 地球由于冷热不均和自转,使得全球形成三圈环流,并产生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在围绕太阳的公转,所有气压带和风带也会随着季节的移动而发生移动。假设地球表面上是均匀的话,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成带状分布。 但是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分布的,是海陆相间分布的。因此根据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的差异,夏季陆地升温快于海洋,因此陆地上形成了低气压,在北半球北纬30度附近形成一个低压中心,被称为印度低压。本来这个区域是由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但是由于印度低压的存在将这个高压带切断了,使其只保留在海洋上。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凡是水平运动的物体都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转。风由海洋吹向陆地,称为东南风。冬季时,陆地气温低于海洋,因此陆地上形成低气压,在北半球北纬60度附近形成一个高压中心,称为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本来这个区域是由副极地低气压控制的,由于蒙古高压的存在,使得低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此时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风称为西北风。一年中不同的季节,吹不同方向的风,称为季风。季风在全球都有分布,但是在东亚地区最为典型。因为东亚地区位于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最大的海洋——太平洋,所以冬夏季之间海陆热力性质相差很大。 2、东亚季风的特点 夏季吹东南风,风由海洋吹来,比较凉爽,比较能带来大量的降水我国位于东亚地区,是季风最典型的地区。冬季时吹西北风,风由大陆吹来,比较寒冷而且很干燥。 二、季风的影响 1、大尺度的影响——回归线上的绿洲 我国位于东亚地区,特别是我国重要的粮仓(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就位于季风区。这块区域是由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在其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比较干燥,全球同纬度地区,大多形成沙漠,例如全球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但是我国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却是形成粮仓,就是在季风的影响下,夏季吹东

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好)

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季风气候: 利: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弊: 季风强、弱的影响,易形成旱、涝灾害,有效措施是兴修水利设施。 (1)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利于发展种植业,多为水稻,一年两熟到三熟。 不利: 多旱涝灾害。 (2)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平原—发展种植业,多为水稻,一年两熟;山地丘陵——发展林业(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不利: 多旱涝灾害;冬春季降水相对较少,且会受低温影响。 (3)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利于发展种植业(小麦、玉米),二年三熟、一年一熟。 不利: 多旱涝灾害;降水相对较少,冬春季缺水(尤其华北);热量相对不足,且冬春季会受低温、寒潮(冻害)的影响。 2、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利: 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积累养分,在水源充足的地区适宜发展灌溉农业,种植瓜果、棉花等。 不利: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干旱是典型特征,多为草原荒漠),适宜发展畜牧业。

3、xx气候——有利: 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蔬菜、水果和花卉等时鲜业(园艺业)作物的生长;冬季温和多雨,有利于作物越冬。 不利: 夏季降水少,蒸发量大,雨热不同期,灌溉水源缺乏;有效措施之一是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发展节水型农业——如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种植耐旱作物等。 4、温带海洋性气候——利: 全年降水均匀,气温变化不大,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可发展乳畜业。不利: 光热不足,不利于谷物生长、成熟, 5、热带雨林气候——水热充足,适宜种植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也适宜发展林业。 6、热带沙漠气候——利: 光热充足,在有水源地区适宜发展灌溉农业;不利: 全年干旱。典型: A以色列的节水农业,滴灌技术;B埃及的棉花种植,长绒棉 5、热带草原气候——适宜发展畜牧业;光热水较充足,可合理发展种植业,但干湿两季的特点易带来旱涝灾害。 6、xx针叶林气候——不利影响: 冬季长而寒冷,不利于农业生产,粮食生产不稳定。 7、高原气候——高原畜牧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如青藏高原河谷种植青稞。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知识拓展季风对中国气候的影响素材湘教版

季风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夏季风】 4、5月份亚洲大陆升温迅速,形成热低压,中心位于青藏高原西边。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辐散的暖湿气流从东南沿海地区以东南或偏南季风形式深入到北部及河套一带。其气候特点表现为湿热而多雷阵雨。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来自三个源地。第1支源于南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在阿拉伯海形成一支低空急流,经印度半岛影响我国西南及华南地区;第2支源于澳大利亚北部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经印度尼西亚或马来半岛与第1支气流及北半球的东北信风汇合成赤道辐合带;第3支源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即为主要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东南季风和偏南季风,它与西北来的冷空气相遇形成的大雨带,带来充沛的降水,通常以这条大雨带表示夏季风的活动。东亚夏季风进退有两次急进和一次速退。一般5月初夏季风盛行到华南,此时为华南季风雨的开始;5月底或6月初盛行到西南地区;6月中夏季风突然盛行到江淮流域,即为江淮流域梅雨季节的开始,7月中夏季风再次跃迁到华北与东北地区,即为北方地区雨季的开始,同时亦为华中梅雨季结束进入伏旱天气;到8月中下旬为夏季风鼎盛时期,此时推进到夏季风在中国活动的最北、最西界限。因此夏季风活动从华南到华北以北地区约需4个月之久。而其撤退又是一次突变,一般9月初北方的冷空气开始加强,即冬季风开始建立,冬季风的来临只需1个月的时间。 【冬季风】 东亚季风环流是影响我国东部地区气候最直接的因素。冬季环流始自10月中旬,结束于翌年4月中旬,其中以12月~3月初是冬季风的全盛期。大陆上的冷高压中心位于蒙古。由此吹出寒冷干燥的西北或东北季风,最先到达中国北方,很快就向南推进到江淮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冬季风1月最强盛,每隔7~10天冷空气爆发南下,至华南地区24小时可降温12~16℃,有时伴有中到大雨。海南岛也可降温8℃以上。冷空气到达南部沿海一带常有低云形成,并伴有毛毛细雨。冬季风只盛行于低空(3千米以下),因此冷空气很难越过青藏高原,冬季风沿高原东侧及其以东流向中国东部地区,冷空气常随冷锋南下,在北部多大风、晴天,至江淮及其以南地区运行缓慢,在云贵高原地区常形成一条静止锋,表现为大范围的阴雨天气。 【冬夏季风对比表】

专题复习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气候的对比(十一)

专题复习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气候的对比(十一) 季风气候是中学地理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成因、特点、分布规律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等知识点的考查来考查考生对气候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很好地体现文综高考的方向,因此在高三复习备考时列为重点知识加以训练强化。 ●难点磁场 读我国甲乙两地自然地理环境剖面示意图(图11—1),甲、乙两地相距500千米,判断1~2题。 图11—1 1.★★★★有关甲乙两地自然环境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乙地是温带季风气候 B.甲地是温带季风气候,乙地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C.甲地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乙地典型植被是温带草原 D.甲地外力作用以风力侵蚀为主,乙地自然环境适宜芦苇生长 2.★★★★有关甲乙两地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适宜种植甘蔗 B.乙地适宜发展畜牧业 C.甲地适宜种植天然橡胶 D.乙地适宜种植茶叶 3.★★★★★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地形复杂多样 B.南北温差大 C.冬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 D.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 4.★★★★当太阳直射点自赤道移到北回归线期间() A.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经历自旱季至雨季的变化 B.日本一直是雨季 C.印度大部分地区经历自雨季至旱季的变化 D.美国洛杉矶地区经历自旱季至雨季的变化 (2000年广东综合能力测试卷) 5.★★★★★我国冬季风势力比夏季风强的原因是() A.冬季风的源地离我国近,而夏季风则较远 B.冬季风影响的范围比夏季风大 C.冬季风的厚度比夏季风大,可以翻山越岭影响到我国南部地区 D.冬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比夏季大 6.★★★★★读“我国东部地区一般年份夏季风的进退情况示意图”(图11—2),回答下列问题。 (1)A地区的雨季每年一般起于月,止于月。 (2)B地区每年一般会出现“”天气。 (3)图中C、D两地区,较易出现春旱的是地区;另一地区不易发生春旱的原因是。

高考地理复习 一轮复习知识点: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

高考地理复习世界地理分区及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 考点搜索 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和北亚,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各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 日本,印度,埃及,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第一节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 一、东亚 1、概述: ⑴位置范围 临海国:中国(首都北京) 内陆国: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第二大内陆国(第一为哈萨克斯坦) 半岛国:朝鲜(首都平壤),韩国(首都首尔) 岛国:日本(首都东京) ⑵地形、河流 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海岸线曲折,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四岛、台湾岛等)⑶气候: ①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 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比较: 位置 范围

最冷月均温>0℃、年降水量800mm分布上;分布界线:秦岭—准河一线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显著?主要是海陆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陆,面临最大海洋→冬夏海陆温差大→冬季西伯利亚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夏季亚洲为低压、海洋为高压→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②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距海远,地形闭塞,地势高,不受或很少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少,气候干燥,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大陆性强烈,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蒙古等地。 ⑷人口和经济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人种:黄色人种 民族:汉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鲜族等 ⑸沿海与内陆的差异:自然环境方面、人口方面、经济方面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已出现很多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叶的产地。日本是世界的工业大国、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此外韩国、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台湾省、香港地区等经济发达区和新兴工业区不断形成。 西部内陆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较差,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这里天然草原广阔,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一定地位,矿产资源也正在开发利用之中,经济发展前景很可观。蒙古地广人稀,色楞格河沿岸人口集中。 朝鲜半岛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 民共和国,森林、矿产资源丰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绩。 半岛南部为韩国,经济以汽车、电子、服装等制造业为主,进 出口贸易发达。蒙古的畜牧业占重要地位。日本为现代工业发 达的国家。中国是工农业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 2、日本: [读图识记]1.四大岛、日本海、濑户内海、北方四岛;2.纬 度(300N—450N);3.关东平原、富士山;4.札幌、函馆、 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福山、北九州 ⑴自然地理特征 ①东亚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及一些小岛组成,形似一张弓,东京是搭箭的交点,似乎要射向太平洋 ②面积狭小,人口稠密,人口超亿的国家 ③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横滨最大海港,东京是第三大港 ④境内多山,平原狭小——关东平原最大 ⑤火山之国,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⑥季风显著,海洋性强: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区比较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多梅雨、台风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⑦矿产贫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石油(西亚、东南亚)、煤(中国、澳大利亚)铁矿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亚)、棉花(中国、美国) 但硫磺矿较多,这是火山活动的结果 ⑧森林水力丰富:国土面积小,山地为主(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盖率达68%,远大于其国土面积在世界上的比重),降水较多→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 ⑵发达的经济

浅谈南亚季风与东亚季风的几点不同_张国

2010年第1~2期 教材新析 38 浅谈南亚季风与东亚季风的几点不同 ●张国/山东省章丘市圣井中心学校(250220) 季 风气候是亚洲气候的显著特色,东亚、东南亚和南亚都是世界著名的季风气候区。 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形成的东亚季风,亚洲大陆与印度洋之间形成的南亚季风,各自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大气环流系统,控制着这两个地区的气候。东南亚位于这二者之间,两种季风对它都有影响。不过这两种季风的性质不同,从气候特点来比较,两者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别。 一、季风强度不同 南亚北部有一系列山地,如阿富汗山地、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等使之与中亚及我国青藏高原分开,亚洲大陆的冬季风很难进入印度境内,在10月~次年3月这里没有类似东亚寒潮这样的强冷空气入侵,所以印度凉季的月平均气温要比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暖和得多,如印度的新德里和迪布鲁加尔1月平均气温较同纬度的长沙和福州分别高出几度到十几度。正是由于印度北面有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和被称为“世界 屋脊” 的青藏高原作为屏障,所以南亚的冬季风并不显著。众所周知,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的气候寒冷干燥,是由于从西伯利亚冷高压发散出来的冬季风是强劲的,在它的影响之下,我国成为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冬季最冷的国家。1月平均气温我国东北比同纬度地区平均偏低14~18℃,黄河流域偏低10~14℃, 长江以南偏低8℃, 华南沿海偏低5℃左右,所以我国深受冬季风的控制。在东亚季风区,冬季风比夏季风强得多。冬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东南亚一带时势力已大大减弱,在中南半岛冬、夏季风强度几乎相当。到了南亚,则是夏季风要强于冬季风。 二、季风进退速度不同 南亚夏季风的到来非常迅速,气候学上称之为“季风爆 发”。当旱季末期气温尚在不断增高、印度平原上几乎是酷热难耐的时候,6月中旬前后夏季风突然爆发。南亚夏季风的建 立具有3个明显特点:①低空盛行风转为西南风;②大范围降 水量显著增加; ③季风建立迅速,带有爆发性。在5月中旬以前,夏季风在马来半岛和孟加拉湾南部建立后,迅速向西北方向推进,5月下旬到达中南半岛和孟加拉湾,6月在印度全境爆发,7月推进到巴基斯坦。夏季风的撤退开始于9月,首先在巴 基斯坦西部终止,随后南撤, 10月中旬退到印度中部,德干高原中部至缅甸南部一线迟至11月初,半岛南部到12月初终止。可见南亚夏季风前进非常迅速,而后退缓慢。 相比之下,东亚夏季风到来很慢。4~5月东南季风已抵达广东沿海,6月北跃到江淮地区,直到7月才推进到华北和东北地区,8月下旬夏季风开始南撤,10月中旬全部退出大陆。所以东亚夏季风是进缓退急。与夏季风迅速南撤相伴随的是来得很快的冬季风,势力强大的冬季风只需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即能从东亚北部扩展到我国华南地区。 三、雨季降水成因不同 南亚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风最强的季节,这一方面与我国华北地区降水的情况类似。但和我国南方却不一样,我国的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降水最集中的时期不是在夏季风最盛期,而是在最盛期之前,这主要是由于这两个区域降水的主要原因不同而造成的。 印度的北部、半岛的东西两岸和内地多山脉,潮湿的气流沿山坡上升而形成降雨,故降水一般出现在夏季风区内部,多属于地形雨。在背风坡或内陆地区,雨量很快减少。而我国东部季风区,山脉不高,降水主要靠北方来的冷空气和南方来的暖湿空气相遇,致使暖空气抬升而形成,多锋面雨 的性质。 因此,我国东部的降水并不是出现在夏季风内部,而是在冬、夏季风交界的地区出现的。苏东坡的“船棹风”一诗就准确地描写了这一现象:“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 !!!!!!!!!!!!!!!!!!!!!!!!!!!!!!!!!!!!!!!!!!!!!!!!! 重难点解析之四:多样的地域文化 【教材简述】 自然环境是人文环境发生发展的的基础。任何一个区域人 们的生产和生活特点都与自然环境特点息息相关。 教材中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不同地域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背景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都是本节中的难点和重点。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从自然因素(温度带、降水、地形、土壤等)分析亚洲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在地理位置上有哪些共同之处,印证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学生搜集整理亚洲文化(主要是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的资料,与同学合作交流,开展“我是服装设计师”、“我是小小建筑师”等活动,展示作品并说出设计的理由,强调自然条件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解析之五:经济发展的差异 【教材简述】 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差异大,即便同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差 异也较显著。本节教材的难点有:一是不同的国家由于自然、历史、社会条件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同;二是关于三类产业的划分,学生很陌生也很难理解;三是怎样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教学策略】 对比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生活、生产图片,让学生对区 域差异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利用图6.18,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客观认识了解中国在亚洲各国中的位次—分析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例举当地的产业部门,对三类产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读图6.19,介绍三轴坐标系的统计图表的判读方法—完成活动题2—简要分析产业构成差异及原因。 通过总结可以得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惟一标准,国家的产业结构也是一个重要指标。应培养学生学会从地理图表和数据中发现规律,因为这是研究人文地理的重要手段。▲

高中地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气候的对比

难点11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气候的对比 季风气候是中学地理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成因、特点、分布规律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等知识点的考查来考查考生对气候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很好地体现文综高考的方向,因此在高三复习备考时列为重点知识加以训练强化。 ●难点磁场 读我国甲乙两地自然地理环境剖面示意图(图11—1),甲、乙两地相距500千米,判断1~2题。 图11—1 1.★★★★有关甲乙两地自然环境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乙地是温带季风气候 B.甲地是温带季风气候,乙地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C.甲地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乙地典型植被是温带草原 D.甲地外力作用以风力侵蚀为主,乙地自然环境适宜芦苇生长 2.★★★★有关甲乙两地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适宜种植甘蔗 B.乙地适宜发展畜牧业 C.甲地适宜种植天然橡胶 D.乙地适宜种植茶叶 3.★★★★★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地形复杂多样 B.南北温差大 C.冬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 D.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 4.★★★★当太阳直射点自赤道移到北回归线期间() A.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经历自旱季至雨季的变化 B.日本一直是雨季 C.印度大部分地区经历自雨季至旱季的变化 D.美国洛杉矶地区经历自旱季至雨季的变化 (2000年广东综合能力测试卷) 5.★★★★★我国冬季风势力比夏季风强的原因是() A.冬季风的源地离我国近,而夏季风则较远 B.冬季风影响的范围比夏季风大 C.冬季风的厚度比夏季风大,可以翻山越岭影响到我国南部地区 D.冬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比夏季大 6.★★★★★读“我国东部地区一般年份夏季风的进退情况示意图”(图11—2),回答下列问题。 (1)A地区的雨季每年一般起于月,止于月。

(整理)东亚季风大气环流.

东亚季风区大气环流特征综述 Edehane 摘要 通过分析东亚季风区的大气环流多年平均气压场,得出波槽的位置变化的基本特征,然后对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季节划分,进一步分析大气环流的双元性和季节突变的状况,最后对其产生原因进行说明 关键词: 东亚地区,大气环流,东亚季风 引言: 东亚位于欧亚大陆东部, 具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 东南濒临广阔的太平洋和印度洋。这种海陆分布和高原地形造成特征显著的东亚大气环流并对全球大气环流和世界气候发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关东亚大气环流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气象界重视的向题。东亚地区是比较典型的季风影响区域,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甚为显著【1】。 一、大气环流多年平均气压场的基本特征 对平均气压场进行分解。其中振幅A 。表示槽脊的深浅, 为了与相对振幅区分, 称为绝对振幅。初位相表示波的槽脊位置。相对振幅表示各种波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 亦可看作对总体方差的贡献。因此, 以下讨论各谐波的基本特征, 实际是对比分析这些特征量的大小及其时空变化特征。 图1,是北半球各纬圈1 , 2 波,波槽位置的年变化,槽的位置是随季节和纬度而异的。4 0 °N可作为一个分界线, 以北和以南的特点是不同的。首先,在40°N 以南, 冬季波槽在太平洋的中部或西部, 随后逐渐西移到亚非大陆中部。夏季各月基本上都稳定在亚非大陆上, 10 月以后又移回冬季的位置。冬夏位移的幅度, 以30°N 最大。40°N 以北, 冬季各月波槽基本上稳定于北美大陆上, 4 月以后快速西移, 至7 月移至欧亚大陆中部, 但并不久留, 很快又向回移。9 月以后, 又恢复到冬季的位置。冬夏位移的距离, 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50 °N位移了15 0经度左右, 60°N 则增加到2 0 0经度。 图一 二、东亚季风区大气环流的季节划分 东亚地区春季最早始于中高纬地区的平流层和副热带的对流层中下层; 夏季最早始于中高纬的平流层和副热带、中纬度地区的对流层中上层; 秋、冬季开始最早的地区集中在东亚地区东部和东北部的对流层中低层,以及中高纬的平流层.【2】之后,各个季节环流场从中高纬度的平流层及对流层分别向上向下发展,最终导致整体环流形势的建立,季节也随之推进.

世界地理-东亚地理知识总结

世界地理-东亚地理知 识总结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一、东亚 [读图识记]1.五国及其首都;2.青藏高原、蒙古高原;3.日本海重要海港 1、概述: ⑴位置范围 临海国:中国(首都北京) 内陆国: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第二大内陆国(第一为哈萨克范围 斯坦) 半岛国:朝鲜(首都平壤),韩国(首都首尔) 岛国:日本(首都东京) ⑵地形、河流 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线曲折,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四岛、台湾岛等) ⑶气候: ①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 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 燥,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比较: 最冷月均温>0℃、年降水量800mm分布上;分布界线:秦岭—准河一线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显著?主要是海陆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陆,面临最大海洋→冬夏海陆温差大→冬季西伯利亚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夏季亚洲为低压、海洋为高压→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②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距海远,地形闭塞,地势高,不受或很少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少,气候干燥,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大陆性强烈,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蒙古等地。 ⑷人口和经济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人种:黄色人种 民族:汉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鲜族等 ⑸沿海与内陆的差异:自然环境方面、人口方面、经济方面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已出现很多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叶的产地。日本是世界的工业大国、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此外韩国、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台湾省、香港地区等经济发达区和新兴工业区不断形成。 西部内陆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较差,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这里天然草原广阔,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一定地位,矿产资源也正在开发利用之中,经济发展前景很可观。蒙古地广人稀,色楞格河沿岸人口集中。 朝鲜半岛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北部的朝鲜 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森林、矿产资源丰富,社会主 义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半岛南部为韩国,经济以汽 车、电子、服装等制造业为主,进出口贸易发达。蒙 古的畜牧业占重要地位。日本为现代工业发达的国 家。中国是工农业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 2、日本: [读图识记]1.四大岛、日本海、濑户内海、北方 四岛;2.纬度(300N—450N);3.关东平原、富士山;4.札幌、函馆、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福山、北九州 ⑴自然地理特征 ①东亚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及一些小岛组成,形似一张弓,东京是搭箭的交点,似乎要射向太平洋 ②面积狭小,人口稠密,人口超亿的国家 ③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横滨最大海港,东京是第三大港 ④境内多山,平原狭小——关东平原最大 ⑤火山之国,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世界地理东亚知识总结

世界地理东亚知识总结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东亚 1、概述: ⑴位置范围 纬度位置:①经纬度:北纬20度到北纬50度,东经80度到东经 临海国:中国(首都北京) 内陆国: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第二大内陆国 范围 半岛国:朝鲜(首都平壤),韩国(首都首尔) 岛国:日本(首都东京) ⑵地形 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线曲折,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四岛、台湾岛等) (3)气候: ①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着 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 燥,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比较: 最冷月均温>0℃、年降水量800mm分布上;分布界线:秦岭—准河一线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显着?主要是海陆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陆,面临最大海洋→冬夏海陆温差大→冬季西伯利亚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夏季亚洲为低压、海洋为高压→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②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距海远,地形闭塞,地势高,不受或很少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少,气候干燥,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大陆性强烈,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蒙古等地。 ⑷人口和经济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人种:黄色人种 民族:汉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鲜族等 ⑸沿海与内陆的差异:自然环境方面、人口方面、经济方面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已出现很多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叶的产地。 西部内陆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较差,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这里天然草原广阔,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一定地位,矿产资源也正在开发利用之中,经济发展前景很可观。 (1)朝鲜: 朝鲜半岛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朝鲜的森林、矿产资源丰富。

季风的影响

第三单元第二课第2课时 季风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时主要介绍我国多种多样的气候特征,我国的季风气候及季风气候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课程标准要求: 2—4 运用各种资料,描述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学习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知道我们地形的多样性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形成我国气候的多样性; 2、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知道我们的季风气候的分布及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 分界线; 3、了解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地图了解我们各地不同的气候类型及不同的自然景观。 2、运用地图说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及季风的分布; 3、运用地图、降水柱状图说明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自己生活的家乡的气候及气候对周围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从自己家乡发展生产的得与失中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培养良好的读图和用图习惯; 学习重点: 1、我国各地的气候类型及其自然景观; 2、我国的季风气候及其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学习难点: 1、从地图上读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2、气温和降水量图的判读和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季风气候及其影响; 难点:地图和气温降水柱状图的判读。 教学方法: 图示法、分析法、讨论法、案例法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展示反映中国各地的气候景观图片,让学生感受我国各地气候的差异。教师引入: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国各地不同的气候及由此产生的气候景观。 教师板书:二、季风的影响 1、多种多样的气候 学生活动:学生看图3—14 中国的气候类型,分组讨论我国各地的气候类型及其各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学生讲述:介绍各地的气候特点及其生产和生活方式。 师生归纳:我国各地不同的气候在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气候景观,并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影响。 教师设疑:我国各地什么气候影响最大?不同地区的气候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回答:(季风气候影响最大,受季风的影响) 教学过渡:我国各地不同的气候主要是受季风的影响形成的。 教师板书:2、我国的季风 学生活动:看图3—15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及季风的活动和图3—11 中国的地形思考活动:①我国的夏季风和冬季风的风向有什么不同?从什么地方来? ②季风主要影响到我国的什么地区? ③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师生归纳:①夏季风主要是从太平洋和印度洋吹来的偏南风(东南风和西南风),冬

世界地理-东亚地理知识总结

总结年级:高二科目:地理时间:10/12/2010 21:50:44 新6250450 麻烦老师帮我总结有关东南亚,东亚,西亚,北亚,南亚,中亚有关的地理知识 答:同学你好,老师提供以下资料供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东亚 [读图识记]1.五国及其首都;2.青藏高原、蒙古高原;3.日本海重要海港 1、概述: ⑴位置范围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临海国:中国(首都北京) 范围 内陆国: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第二大内陆国(第一为哈萨克斯坦) 半岛国:朝鲜(首都平壤),韩国(首都首尔) 岛国:日本(首都东京) ⑵地形、河流 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海岸线曲折,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四岛、台湾岛等)⑶气候: ①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 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比较: 最冷月均温>0℃、年降水量800mm分布上;分布界线:秦岭—准河一线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显著?主要是海陆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陆,面临最大海洋→冬夏海陆温差大→冬季西伯利亚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夏季亚洲为低压、海洋为高压→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②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距海远,地形闭塞,地势高,不受或很少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少,气候干燥,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大陆性强烈,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于

我国西北地区、蒙古等地。 ⑷人口和经济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人种:黄色人种 民族:汉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鲜族等 ⑸沿海与内陆的差异:自然环境方面、人口方面、经济方面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已出现很多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叶的产地。日本是世界的工业大国、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此外韩国、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台湾省、香港地区等经济发达区和新兴工业区不断形成。 西部内陆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较差,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这里天然草原广阔,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一定地位,矿产资源也正在开发利用之中,经济发展前景很可观。蒙古地广人稀,色楞格河沿岸人口集中。 朝鲜半岛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 民共和国,森林、矿产资源丰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绩。 半岛南部为韩国,经济以汽车、电子、服装等制造业为主,进 出口贸易发达。蒙古的畜牧业占重要地位。日本为现代工业发 达的国家。中国是工农业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 2、日本: [读图识记]1.四大岛、日本海、濑户内海、北方四岛;2.纬度(300N—450N);3.关东平原、富士山;4.札幌、函馆、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福山、北九州 ⑴自然地理特征 ①东亚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及一些小岛组成,形似一张弓,东京是搭箭的交点,似乎要射向太平洋 ②面积狭小,人口稠密,人口超亿的国家 ③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横滨最大海港,东京是第三大港 ④境内多山,平原狭小——关东平原最大 ⑤火山之国,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⑥季风显著,海洋性强: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区比较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多梅雨、台风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⑦矿产贫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石油(西亚、东南亚)、煤(中国、澳大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