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剩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剩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剩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剩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剩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中国大城市出现年龄高\学历高\收入高的“三高”未婚女性青年群体,人们冠以她们“剩女”的称谓,并有关数据宣示,“剩女”现象现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针对这种社会现象,本文通过研究一些大龄白领未婚女性面临择偶难的困境进而引发思考,从社会学的视角对“剩女”现象的内在原因及其深刻本质予以发掘,同时,从择偶标准的性别差异对其做更进一步的阐释,并针对此种现象提出笔者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剩女”择偶梯度性别差异男权思想交换

一何谓“剩女”现象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出色的女人往往很难找到男朋友,她们受过良好的教育,独立自主,漂亮幽默,却总是形单影只,身边缺少男士相伴。有人将这些未婚大龄白领丽人称为“白大荒”,“白”:白领丽人;“大”:大龄女青年;“荒”:没有结婚、身边没有固定异性朋友,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身边“荒”着。那么,究竟什么是“剩女”?网上一位博友定义:剩女,也称“3S女”(single-单身,stuck-被卡住,seventies -生于七十年代)。“剩女”,简言之,其实就是大龄未婚女,她们大多在28至35岁,品貌出众,才能出色,收入稳定,但却迟迟嫁不出去。如果我们对“剩女”做近一步的解释,那么她们一般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剩女”是非常优秀的女人。主要针对社会的白领精英阶层分子,也是人们常说的“白骨精”。知识女性是这其中一个重要的群体,她们文化水平较高\素质较好\就业层次较高\社会地位较突出,这一系列的优秀后盾使成就意识成为她们的基本心向。在工作中,她们能够畅游自己生存的领域,受到别人的尊敬和崇拜,并且拥有一定的权力,在某些情况下,她们的成就甚至可以超越许多的男性;对于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她们可以标榜是“富阔”,所以外在的物质满足已经显得格外的表面化,她们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人生有着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

其次,“剩女”是具有较高主体意识的女性。她们不甘于像传统女性那样做只能受动的被动存在的物,不相信命运对自己人生的摆布,她们对客体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被动存在,她们用积极的心态作用于自己的生活圈,主动的选择自我\完善自我,在理性认识层次上十分明确意识到确立主体意识的意义,[1]时刻关注自身的发展,有着较高的职业意识和成就意识,渴望得到应有的位置和承担必要的责任,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生活中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自觉自愿的在工作领域创出自己的蓝天。进而她们有能力养活自己,有能力让自己生活的愉快。面对生活,她们整天在忙碌中度过,在匆促的生活节奏下,她们在潜移默化中,习惯了没有男人在身边的生活。在朋友的圈子里,在工作的环境下,她们是被崇拜的对象,不仅是女性,男人更是倍加崇拜,在这样的环境下,女人的心理也在逐渐的发生转变。她们有强烈的控制欲、较高的成就感、极大的自豪感,这些一直让她们的内心世界“变相”的发展,工作和精神领域的充实与现实生活的单调与空虚成为她们的交替心理,极度的内心渴望成为她们人生的导向。

第三,“剩女”大多个人眼光高,是完全的完美主义者。“剩女”的梦想是相当广阔的,对于很多“剩女”来说,她们大多生活在自己铸造的“虚拟环境”中。她们渴望自己能超越周围的人,成为女中豪杰,但现实社会对精英女性的排斥让她们不能容忍,以此她们就创造一个只属于她们的“虚拟世界”,让她们有种“悲伤的幸福”,在虚拟环境的氛围下,她们能够完全的享受自己的人生欲望,但同时这种虚拟的控制会让她们迷失自我,进而走向不归路。

最后,“剩女”闲暇时间少,工作压力大。社会层次高是很多剩女的一大特点,要么在热门行业任职,要么在单位任中层干部以上职务。生活对她们来说好像只有工作,面对生活,她们整天在忙碌中度过。她们有

着急促的生活节奏,对于她们,闲暇时间少之又少,因而她们很少能考虑到除工作外的其他事情,在潜移默化中,她们渐渐习惯了没有男人在身边的生活,在朋友的圈子里,在工作的环境下,她们是被崇拜的对象,不仅是女性,男人更是倍加崇拜,在这样的环境下,女人的心理也在逐渐的发生转变。她们有强烈的控制欲、较高的成就感、极大的自豪感,这些一直让她们的内心世界“变相”的发展,工作和精神领域的充实与现实生活的单调与空虚成为她们的交替心理,极度的内心渴望成为她们人生的导向。

“剩女”——当今社会中一大独特的社会群体,它已渐变的大众化了,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这其中的一员,“剩女”已作为一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越来越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

二“剩女”现象的由来

“剩女”现象实质反映大龄优秀女性择偶难的一大事实,这已不简单是只关乎女性的一大问题,更是一大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既可从“剩女”自身找起,同时也有深刻的社会原因。

(一)交换理论下女性自主选择做“剩女”

社会学家霍曼斯认为,人是理性的,人们所做的一切行为要么是为了获得报酬,要么是为了逃避惩罚。这种利益最大的原则就是人们交往的基本原则,他所解释的人类行为就是为了获得报酬,不管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如果交换不对等,人们就会因感到交换失调而试图终止交换,这即他所谓的“经济人”。布劳在他的交换理论中也强调“互惠”这一交换特性,同时他还强调共同的价值和规范的重要性,如果人们之间的交换不能相互补给,人们往往不会选择交换。[2]“剩女”在择偶中同样可以折射出交换的因子,交换对象是否与她们理想的交换相契合是她们选择是否交换的一大前提。

同时,西方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加里·斯坦利·贝克尔认为,人们结婚的目的在于想从婚姻中得到最大化的收入,如果婚姻收入大于单身收入,那么,人们就会选择结婚;否则,就宁愿独身。[3]这从经济层面进一步解释了人们结婚与否的动机存在性。

从对“剩女”特征的分析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剩女”在婚配中的交换。

第一,经济抚育交换中断

都说女人结婚是为了保障,这种保障无非是经济和孩子。我们知道,在传统的婚姻中,女性在经济上是完全不独立的,她们没有经济上的话语权,低薪成为阻挡她们实现自己某些物质欲望的一大障碍,然而,女性似乎可以把自己无力买到的东西和达到的生活方式,通过嫁人\通过从属于男人而实现,这种经济抚育交换的满足,成为传统女性结婚的一大动机。

回望现代“剩女”,她们具有“三高”特征,即“学历高”“收入高”“社会层次高”,从这三方面就可直接知道“剩女”经济的完全独立性,她们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而且可以享受高档次服务,生活在优质的物质文化生活领域。从这个方面看她们没有和其他男性交换经济抚养的必要性,她们不用依赖男性而独立的生活,这完全打破了传统女性在经济上依托男性的模式。这种经济交换的打破,让那些喜欢自由,不愿被婚姻束缚的女性没有了结婚的直接理由,没有了和男性交换的明确动机,因而就宁愿选择单身。

第二,自由交换缺失

“结婚”这两个字意味着责任与厮守,特别对于女性,很多女性因为婚姻而放弃自己的理想,把自己的一身都奉献给了家庭,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生活观念和家庭观念都发生很大变化,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只对自己

负责任,一切行为准则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也许是金钱在作怪吧),责任感在她们心中已慢慢变淡,她们不愿被婚姻的枷锁束缚,而宁愿选择独自一个人享受生活的美好。在现代社会,女人的自由越来越大,特别是经济独立的“剩女”们,可以按着自己的意愿选择和生活,[4]即使不结婚,同样可以获得情感交换的满足,在尽情的享受恋爱美好的同时,不用对任何人负责,也不会被婚姻\诺言束缚自己。结婚会使这种渴望自由的极度心理被压抑,面对这种自由的缺失,在权衡交换的得失中,有些女性会选择单身,不被婚姻束缚。

第三,预期交换在生活经验的影响下贬值

对于很多“剩女”来说,她们拥有广泛的生活经验,特别是情感上的经验,婚姻交换对于“剩女”来说她们更注重的是情感交换,而经历过太多的人和事的“剩女”,再不会像一个黄毛丫头一样相信什么爱情,在她们看来,“海枯石烂、坚如磐石”之类的铮铮誓言,只能从小说里寻觅。有位“剩女”这样说:“这个浮华世界使每个人都变得功利,连灵魂都可以交易,更甭说爱情、婚姻。有时望着对面笑得灿烂的男朋友,我也不知道他是对我笑呢,还是对我另有所图。我已不太能相信异性的真情了。”这种对爱情失去信心的女性在“剩女”群体中不乏少数。

“恐怖”婚姻同样是影响很多女性选择独生的一大因素,来自已婚朋友、亲友的家庭观念的影响,现在很多已婚男女都对结婚感到后悔,总是对未婚的朋友大吐婚姻的苦水这让很多女性对婚姻抱有恐惧的心理。

(二)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客观影响(性别冲突)

刻板印象是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过分简单化\滞后于现实变化的以及概括性的看法,性别刻板印象即性别定型的概念,是关于男女应具备的心理特征和所从事活动的相对固定的看法,它是对两性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性别刻板印象具体来说有两个层面的内容:性别气质和性别角色。在性别气质观念的影响下,女性被认为是娇小优雅的,而且还情绪化的依赖他人,因而被固定于担任私领域的家庭内的角色,[5]而对于走出家庭担任一些高层职务的女人冠以“女强人”,“女强人”一般是不讨人喜欢的,因为她们所担任的角色与社会角色期待相悖,这种对女性精英份子的偏见会严重干预她们的生活。

随着社会的进步,男女平等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这种性别的刻板,但是,隐形的不平等却一直存在,制度层面的改变并不意味着人们思想领域的改变,在人们的意识中,在社会观念里,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女性观咋消极方面仍以各种形式存在着,像阴影一样笼罩着现代女性的生活,“男强女弱”“男尊女卑”这些封建思想仍大有市场。[6]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们虽然穿上了西服革履,但骨子里却还是老祖宗。的确,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好女人”比所谓的“女强人”更受人们的赞赏,温顺\柔弱等古典女性审美观仍为人们所称慕,而那些高职女性知识份子则被认为只会干事业,不会顾家,没有女人味,不温柔,没有生活情调,可敬不可爱等等。所以有才能的女性择偶是反而成了障碍,社会上对优秀女性的刻板印象表达了男性对这种女性的恐惧,因为在这种女性面前,男性很容易失去控制权,无法保持传统的性别优势。[7]

在对部分知识女性的调查中,其中一项是“那可认为女性和男性受教育的最佳学历是什么?”人们认为,女性受教育的最佳学历在硕士以上的占40.7%,而认为男性受教育的最佳学历在硕士以上的占61.5%,后者比前者高近25个百分点,[8]从深层思想看,“男性应比女性强”“丈夫的学历应该比妻子高”“女子无才便是德”仍是当代人们的普遍观念。这种观念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知女青年的择偶问题。丈夫容不下妻子比他强,这是一个普遍公认的问题,一位处级女干部说:“男人以征服世界来征服女人,女人用这种方法不但征服不了男人,只会失掉男人。”也有人说:“中国人之所以出不了撒切尔夫人这样的女政治家,是因为中国没有出现能宽容自己的老婆的撒切尔先生。”在传统婚姻观念影响下,女性的职位和收入高于丈夫就会或多或少对婚姻关系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9]这种丈夫容不下妻子比自己强的现象使高知女性的择偶空间太小,出现择偶难的问题。

(三)择偶梯度效应

两性在择偶上存在梯度效应,男性往下找,女性往上找,这依然是一个传统的标准。男性性往下找,是便于利用自己的优势获得家庭的掌控权;女性往上找,是在寻找依靠,尽管现代女性在经济上已经不一定需要依靠男性,但是作为弱势性别在心理上依然存在着不安全感。[10]这种社会文化中的择偶理念,是剩女现象的根本原因。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观念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男人选择配偶和情人,倾向于选择那些在社会地位上比自己差的女性,女性也喜欢找那些比自己优秀的成功男人。总体上说,男人的择偶标准是向下,女人的择偶标准是向上。在年龄上也是如此,男人可以找一个比自己小很多的女性,社会公众对此的接受能力比较高;女人就不行了,必须寻找和自己年纪相当或比自己大的男人,如果哪位勇敢的女性找了一个比自己小上十岁八岁的男人,社会压力就会很大。这种择偶的梯度效应在现代社会仍是被普遍推崇的。

这样一来,“剩男剩女”现象就出现了,男人的择偶是向下的,社会地位越高,可以选择的范围就越大,所以成功男人一般不会没有老婆或情人;女人择偶是向上的,社会地位越高,可以选择的男人就越少。这个择偶模式形成了两个单身群体:男人的单身群体位于社会底部,就是农村或城市贫困男人,因为没有比他们更低下的女性可以供他们选择;女人单身群体位于社会顶部,因为她们的社会地位本身就很高,再往上来选择男人,就没有那么多的优秀男人可供他们选择。女博士,女企业家,女官员,女教授等,是女性单身的集中区域,也即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剩女”。所以在现代城市婚姻中,性别的两级分化明显,高层次的女性和低层次的男性面临着困难,尤其是这种择偶的梯度效应让优秀的女性处于婚姻的困境。

同时,男女两性择偶标准与要求相差较大。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会刚于今年5月结束的一个高学历女性情感状况调查显示,女性对配偶“真心爱自己”、“品德”、“性格”等方面要求很高;相比之下,对恋人的年龄、外表及家庭背景并不太在意。但对男性精英们而言,最令他们心动的往往并不是女性的事业,而是她们温柔体贴的品性与娇好的容貌,这样,符合标准的男士更愿意去找个比她年轻漂亮的,而如果女方有太高的学历,他们反而会觉得自己有压力。于是,男女双方的期望和要求就出现了“落差”,导致高知女性困境择偶。

三剩女现象结构反思

随着当今世界“剩女”现象的凸显,高知女性择偶难已演变成为一大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知识女性因为择偶难或交换缺失而宁愿选择过单身生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它不仅反映了对女性才能的否定,让女性恐惧提升自己的能力,出现女性甘愿弱化自己以此来获得圆满婚姻生活的倾向,使女性的社会地位又重新回归到封建社会,这是人类历史性的倒退,而且这种高知女性择偶难的问题会让人们对教育有错误的认识,使教育事业出现断层,严重影响人类文化的进步。再者,“剩女”现象的广泛存在也会影响到婚姻家庭的稳定,给家庭带来危机,是家庭震荡的一大可变因子。

同时,我们一直在极力倡导男女平等的思想,随着人类的进步,男女在某些方面的确实现了平等,女性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这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但是,“剩女”现象的出现,其实质表明,女性地位真真提高后,又引发新的问题,即男性对她们产生恐惧的心理,社会对她们标以“女博士”“女强人”这种否定化的称谓,视她们不为女性,而是除男女两性外的第三类人,这实质是让这些高知女性对自己的才能感到恐惧,从而导致更多的女性惧怕提升自己,回归到原点,其背后仍是女性被奴役。这种女性因学历,能力,地位,年龄被边缘化[11]的趋势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1][1] 张红平:《女人,做自己》九州出版社,2005年

[2]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3] (美)加里·斯坦利·贝克尔:《家庭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10月

[4] 单艺斌:《女性社会地位评价方法研究》,九州出版社,2005年

[5] 郑航生:《性别社会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6] 魏国英:《女性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7]郑航生:《性别社会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8]朱玲怡田凯《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一期

[9]北京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妇女联合会,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平等和谐发展》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2006年1月

[10]郑航生:《性别社会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1] 杜芳琴王政:《社会性别》,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一份来自权威妇女研究机构的调查表明,41.2%的未婚女性担心自己嫁不出去,而男性担心找不到老婆的比例,只有8.1%。同一个调查还表明,跟担心自己嫁不出去的比例相同的女性,坦承自己的择偶标准比较高,但她们却坚持不肯降低标准,宁缺毋滥。(1月10日新华网)

显然,即使在大城市里,剩男的人数,绝对不会比剩女少。但相对而言,剩下来的男性中的优秀者,却远远少于剩女中的优秀者。当然,大龄剩男中也不乏佼佼者,只是,他们的比例的确没有剩女中同类人士多。仅就物质成就而论,大城市中,有房有车、高工资的都市白领丽人,的确有相当比例的人未嫁。但是,这样的白领丽人,尽管已经过了婚嫁的适龄期,但几乎很少有人愿意放弃当初的择偶标准。既然剩男的优秀者少,自然,剩女中的优秀者,找到合意人的机会就少。

在任何社会,人的发言权和曝光度都是不均等的。优秀的精英分子,发言的机会和曝光度肯定要高,正因为如此,在人们的感觉中,好像剩女特别多似的。但是,尽管如此,我们必须承认,的确有相当多的优秀的女孩子被暂时剩下了,构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社会问题。有意思的是,在剩女多多的情况下,我们看到在职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女性身影。也许职场金字塔的顶尖,女性还不够多,但中间层基本上女性已经占了半壁江山。从年龄时段上看,70后女性已经表现出

优势,到80后,大体上男性只好退避三舍了。就像大学里,女生比例越来越高,至少到硕士研究生阶段,女生都表现出很强的优势地位。在大学和职场上表现上佳的女生,当然很难容忍自己的另一半在各个方面都不如自己。但是,优秀的男生,却随着时代的演进,相对稀少。

由于技术的进步,现在的世界,几乎没有什么职务和岗位是女性不能胜任了,而女性做得越来越好,一方面是社会进步,女性解放的缘故,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的国家在独生子女政策下,从家庭到学校的教育,基本上没有找到适合男生培养的路径和方法。如果说现在的教育制度和方法成问题,它对于男生的戕害,比女生更厉害。在学校里,就能显示出两者的差距,进入职场,这个差距就更大。人们发现,一代独生子女,男生相比较女生,不仅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差,而且更没有责任心,心理素质尤其差。这样的男生,在职场上的表现不可能好。所以,尽管到目前为止,就业市场实际存在着对女性的歧视,对男生的优待,但最终男生的表现却不尽人意。

剩女问题,背后实际上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牵扯到国家的人口政策,牵扯到我们家庭和社会教育,更牵扯到我们的教育体制。如果再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社会,麻烦会更大。

责任编辑:韩连启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剩女现象,中国的社会病

2008-10-22作者:扬扬联系作者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在个人婚姻这个人生舞台上,同样充满着激烈残酷的竞争。在今天我们这个高度物质化的社会里,单身女人们都想嫁个好男人,享受好车宽宅,名牌服饰,四出旅游,孩子进好学校,有个好的工作、事业,做自己喜欢的事,等等。

这些美好的生活,人人想得而享之。

然而,统计学的数据严酷地告诉我们,在中国这个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中,居于金字塔顶端和上层的成功和优秀的男人,在我们这个社会中所占的比例很小,由于人数比例偏小,所以就大大地增加了单身女性择偶选择的难度,此其一。其次,成功和优秀的男人,择偶取向一般是向下的,能够逢低吸纳,具体说,就是a男找b女,b男找c女,c 男找d女,所以,优秀成功的男人,找个社会经济地位比自己低的女人做妻子,就很满足了。也因此,成功和优秀的男人,大多早早的就已经成家了,所剩者寥寥无几,这就形成了单身女人择偶的第二个难度,此其二。综合以上二点得知,本来成功、优秀男士人数就少,又大多被别人抢走了,这就造成了这种资源的高度稀缺,于是在婚姻这个狩猎场中,我们看到,许多拿着枪的女"猎人",在追逐、瞄准着很少的雄性猎物,由于过程的艰辛和希望的渺茫,因此令许多心高气傲的单身女士,只好望而兴叹了!

然而,加剧这一趋势的,还由于单身女人的择偶取向正好与此相反。她们大多是向上看齐型的,这种逆向运动的结果可想而知。于是,我们看到,大量的剩女出现了,而且越来越多,这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不能说是剩女到处都是吧,但看看我们的身边,

周围,总不时的冒出个单身女性来,未嫁的,嫁了又出来的,找不着方向的,等等。单身女人耐得住寂寞,没什么可指责的,但人生过程,缺少了另一半,总是一种欠缺。

而总结单身的原因,不外有:一,自我设限,门槛太高。二,理想幻化,脱离现实。

三,个性太强,不能宽容。四,过于谨慎,不敢试错,五,生活圈小,无法选择,等等。

然而,在这里,我要特别指出,由于中国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层次分化明显,在中国高度社会化的职场、官场、商场中那些打拼成功和比较成功的单身女性,受到中国主流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在自身社会化大大强化的同时,个人生活日益萎缩,有些已经变得没有多少人性了,社会性、经济性、技术性大大增加,个人性、情感性被掩盖起来,抱着这样的竞争心态择偶,因而便遇到了婚姻问题的大量红灯,这是中国剩女社会病的一个典型特征。

但从女性的社会分工角度和男权为主的社会角度,或者生物学的角度看,女性在择偶上的择强择优确实无可厚非,比如一个漂亮女人,身无长技,找个成功优秀的男人做靠山,争取过上好点的生活,应该无可非议。但令人费解的是,一些已经成功或者比较成功的单身女人,已经很自立的女人,在择偶上还一味的择强择优,不肯低就,这种顽固的、自私的、有些霉变的想法,就令人不敢恭维了。

婚姻观念,是社会观念的反映。在中国当下,充斥着对财富、权力、地位竟相追逐的滚滚红尘中,中国的大量剩女,在懵懂中做了浮躁**的牺牲品,这是很可悲又很可怜的选择!

最后,我想对那些在婚姻问题上经历曲折、但还想嫁人的单身女性说,如果希望找到比较好的如意郎君,就要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势,调整自己的心态,眼睛能往下看,退一步,海阔天空,那选择的空间和余地就大多了。在降格以求的情况下,选择比较好的男人。具体说呢,就是要注意发现男人的优长之处,容忍男人的缺欠和不足,平庸点的男人在家庭中大多数都是好丈夫。毕竟,这个世界不是少数男英雄的独来独往,而是由大多数平庸男人所组成。

解读当今的“剩女”现象

最近看了一个节目,叫做当今“剩女”现象为何如此严重。说实话,这个问题,有一定的考虑价值,并且是直接针对当今的女性。

“剩女”是现代人自编自导的词句,但是也能给与大家一个讯息,那就是当今有许多的“单身女性”,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那么这样的必然下,到底存在什么东西,这就值得大家去挖掘。本人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悉一下,“剩女”的心理特征,也能给当今“剩女”一些指导

性的方向。

首先,“剩女”是非常优秀的女人。这样的一群女人,那就是直接针对社会的白领精英阶层的,也是人们常说的“白骨精”。这类女性有着丰富的物质生活,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物质对于她们来说,已经显得格外的表面化,内心心灵的渴望成为了主旋律。

在工作中,她们的成就甚至可以超越许多的男性,在工作中,她们能够畅游自己生存的领域,受到别人的尊敬和崇拜,并且拥有一定的权力,对于男人,她们有足够多的评判。那么这样的环境下,就很容易造成一种“眼高手低”的结果。

其次,“剩女”是独立著称的女性。她们有能力养活自己,有能力让自己生活的愉快,在匆促的生活节奏下,她们在潜移默化中,习惯了没有男人在身边的生活。在朋友的圈子里,在工作的环境下,在男人的崇拜下,女人的心理也在逐渐的发生转变。控制欲、成就感、自豪感一直让女人的内心世界变得“变相”发展。

空虚与充实一直是“剩女”的交替心理,这样的交替心理,也就是直接导致剩女产生的愿意之一。或许在自己独处的时候,“剩女”才会感知自己内心的寥落,而在其他的环境下,“剩女”又会发现,其实生命中没有男人也一样可以快乐。这样的模糊心理状态,让“剩女”有种变相的“幻想。”

最后,“剩女”大多有着属于自己的梦想。“剩女”的梦想是相当广阔的,对于“剩女”阶层来说,她们大多生活在自己铸造的“虚拟环境”中。这样的虚拟,让她们有种“悲伤的幸福。”这是社会强加给女人的,也是女人所不能承受的,但是如果“剩女”能够跳出自己为自己建造的“虚拟环境”的氛围,那么一切就可以解决了。

解决方法,其实很简单,也很多,那么对于“剩女”现象,我只能说,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种必然,是不能逃避的。

对于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来讲,“剩女”很普遍,她们有着美貌,有着高的学历,有着好的工作,有着优秀的品质。但是,却缺乏婚姻,缺乏爱情。

“剩女”大多都只是把爱情当作自己生命的一个小部分,这些让“剩女”认为,没有爱情,其实人生也并不可悲。说实话,这是我崇尚的生活态度,然而,“剩女”的这种心态,是自己

强加给自己的“假象”,如果把“剩女”搁在另一个环境里,她们就该明白,自己到底在做什么,又到底在渴求什么。

对于“剩女”应该很好的解决几个问题,这样才能让自己挑出自己的圈子,看到事物的本质问题。

第一、突破完美界限,打破眼高手低的心理状态。

“剩女”优秀和别人的赞扬,加上自己工作上的成就,往往让自己有种完美的定位。这样的定位,让自己有种“盲目的自豪感”,说实话,这就是社会强加给女人的。那么女人就应该明白,自己只是世界上的一分子,自己永远有很多是自己承载不了的。

把自己的地位下移,和让自己明白,自己并不是完美的化身。对于爱情,就更不应该追求完美,要打破传统的“男人优越与女人的心态”。说实话,“剩女”的外表是坚强的化身,而内心的脆弱,也是让人不可想象的。

在“坚强”和“脆弱”的徘徊中,女人的心理状态一直就处于一种非正常的状态。这也是女人“不自信”的体现。我很佩服女人的优秀,也很同情的“假坚强”,为什么就不能展示真实的自我,为什么就不让别人看看,自己的弱处呢?

第二、生活应该现实

可以说“剩女”的生活状态,是不现实的,这样的不现实,是自己强迫给自己塑造的“虚拟环境”造成的。

最近见到了一个公司的老总,她的外表给男人的感觉就是“无所不能”,但是从心理的角度看,她的越优秀,就越体现她的“不自信”,也能感受她承受的压力越大。

“我一直在渴望自己的完美爱情,一直在渴望有一个肩膀可以让自己依靠,但是我一直在寻找,可是男人的表现让我彻底的失望,我不能成就自己的婚姻,但是我也无可奈何。”

其实这样的心理状态是能够让人理解的,但是女人的优秀表现,只是外人所看见的,然而在“浮华背后的沧桑”更适合男人去领会。

对于“剩女”就应该马上强迫自己从“优越”的地位中,拉下自己。这样的才能发现,其实自己也就这样,而对于男人的看法,也会发生转变。“不是男人不行,而是自己根本就没有很好的去正视男人,去阅读男人。”

第三、放开自己的感情封闭

“剩女”往往也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一转眼发现自己已经30了,或者更大。在这个时候,女人往往会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让人看见的只是自己强迫展示的东西。说实话,这样的心理状态,在娱乐圈里是相当普遍的。

新人辈出,观众口味挑剔,想成就自己,就必须让自己在强压下,改变自己,完美自己。那么在内心深处的伤痛,是“剩女”一直不愿意去触及的。

“逃避让剩女更加的悲伤!”

第四、在生活中,寻找迷失的自己

“剩女”应该规划好自己的生活,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如果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剩女”扪心自问一下“我到底在渴求什么?”找到了答案也就相当于成就了自己。当然了光找到还不够,还得去实际行动。

“参与派对多动,参与各项的训练,极大化的扩大自己的交际圈。”这些是“剩女”面临的工作。

如果交际仅仅限于高端,那么是有不足之处的。“相处了,才会了解”这句话,其实很真实。如果“剩女”永远只在自己固有的朋友圈子里转悠,那么“剩女”是永远也寻找不到真实的自我。

或许现在的“剩女”会问自己,“怎么我就成为这样的人了?怎么和我少女时的梦想不一样。”

自己的环境,的确给自己的判断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那么换个环境呢?

在此本人想说“换个环境,换个心情,换个角度去看同一个问题,那么自己的眼界可以开阔的很多。”

综述一下,女人和男人一样,应该确定自己想要什么。如果爱情真的只在你心中占有很少的分量,那么你就应该好好规划下单身生活怎么过。人生是短暂的,不要让自己留下遗憾,因为等你行将离世的时候,再来弥补,似乎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味。

生活就是这样,你给它什么,它就回报你什么。短暂的人生,怎么度过,是你可以规划的外媒关注中国剩女现象高标准妨碍幸福

外媒关注中国剩女现象高标准妨碍幸福2009-09-02 11:22手机看新民网

中国可能确实在引领全球经济复苏,但该国国内的“约会市场”仍低迷不振。据官方的中国新闻社报道,北京有超过50万名年轻女性尚未找到归宿,她们都已过了25岁这个中国传统的结婚年龄。

北京有逾50万名“剩女”

中国可能确实在引领全球经济复苏,但该国国内的“约会市场”仍低迷不振。28岁的董纯(音译)苦恼地说:“我已一个人4年了,真想结婚。”她是北京人,拥有硕士学位。

董在事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功,如今在一家著名媒体公司担任要职。但是,尽管事业上顺心,她仍然要为将来――也就是终身大事发愁。

据官方的中国新闻社报道,北京有超过50万名年轻女性尚未找到归宿,她们都已过了25岁这个中国传统的结婚年龄。许多中国人对这个数字感到吃惊,他们认为生儿育女本是生活的中心。

这种现象甚至催生了一些新词,由中国教育部2007年8月正式公布的新词“剩女”就是其中之一。“剩女”一般受过良好教育,拥有高薪工作,但比起前几代人,她们孤身一人的日子要长得多。就董小姐来说,她年薪约1.2万美元,是北京平均工资的两倍,高级营销经理的头衔也令人羡慕,但这反而增加了她寻找“真命天子”的难度。她说:“我理想中的对象应该是各方面都比我好的。我希望他风趣、能干。换句话说,他应该是一个优秀的男人。”

跟董一样想法的未婚女性还不少。某门户网站5月份进行了一项名为“你身边有剩女吗”的网上调查,64.2%的女性表示努力寻找“完美男人”是妨碍她们婚姻幸福的主要原因。“剩女”和其他人一样想要步入婚姻殿堂,但这个人数日多的高学历、高收入群体不想委屈自己。婚恋网站世纪佳缘CEO龚海燕说:“剩女总是忙于工作,缺少社会生活。她们对人生伴侣有很高标准,不想仓促走入婚姻。”

对于许多“剩女”来说,寻找如意郎君的压力不仅来自自己,许多中国父母也越来越焦虑。29岁的北京上班族周小姐表示,她一想到二月份的春节就发怵,那时候她一般会回到老家跟家人亲戚团聚。“我爸妈说,如果春节不带回男朋友,最好不要回家了。”周说。但即使这种威胁都不足以令周小姐降低要求,她仍然想要一个完美男人跟她一起回家。照这样看来,她要错过几个回家过年的机会了。

社会学与日常生活

社会学与日常生活 1.联系具体例子谈谈高科技对我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高科技提高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高科技产品使用的社会化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道风景线,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高科技密切相关,高科技产品已逐渐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现代人类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飞机、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大大提高了运行的速度,使人们不仅旅途舒适,而且节约了许多宝贵的时间;电视、音响、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高科技家用电器的使用,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提高了现代人家庭生活的质量;移动电话的推广应用,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加强了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方便人与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办事效率;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教学更具直观性、形象化,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电脑、因特网的使用,使远程教育成为现实,既方便了人们对知识的学习,使之“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便于更迅速的了解社会信息。借助于高科技电影、电视制作技术日臻完善,人类能够拍摄出可视性更强的影视片。可以说,高科技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高科技极大地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和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水平。正如伟大导师恩格斯指出:日益发展的工业使一切传统的关系革命化,而这种革命化,又促使头脑革命化。高科技是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成果,同时也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最高成就。人类借助高科技仪器设备,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上更精确认识自然界,进一步扩大人类的认识视野,把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造福于人类。例如,大型射电天文望远镜的研制成功,可以使人们看到几十亿光年乃至更遥远的太空,从而为探索人类所不知的太空的奥秘提供了方便。高科技的广泛使用,必然会对人们的观念和生活习惯产生不可估量的深刻影响,从而加速社会发展的进程。 然而,正如一切事物一样,高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人们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欣喜之余,又经历着科技发展带给人类生活的各种危害甚至是灾难。例如我们日常所使用的电池。以前没有电池的时候,电不能随身携带,或多或少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不便。有了电池之后,电则可以随身携带,对我们的生活起了很大的帮助。但是,废电池如果不经过处理,随意丢弃到大自然的话,则会对大自然起到非常大的危害。以前没有塑料袋的时候,人们买菜、买东西时只能用篮子装菜,很麻烦,也不方便。自从有了塑料袋后,人们买菜、买东西的时候就方便多了。但是,人们在使用塑料袋的同时,有没有想过它的危害呢?是的,可降解的塑料袋经过专门的处理,并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那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呢?

社会学概论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0.联系实际谈谈社会学的想象力? 答: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人们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看清世事。因此,具有社会学想象力的人能够看清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舞台,发现现代社会的构架,通过这种想象力,个体性的焦虑不安就被体现为明确的社会困扰,公章不在漠然,而是参与到这样的公共论题中。 社会学的想象力能够使我们关注有限的个人经验和更广阔的的社会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例如当社会走向工业化时,农民就自然转变为城市工人,不管他们愿意与否,当民族遭受战争蹂躏时,人民就会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经济萧条时期,大批工人失业,不管曾经他们的工作效率多高。对此,任何人的力量都是无能为力的。社会学的想象力能使我们摆脱狭隘的个人观点,在思想上更清楚地认识个人活动同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 2. 什么是社会学?如何正确把握? 答: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 正确把握社会学的定义,需要理解社会学的特点,研究对象,社会学的作用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社会行为,社会关系 社会学的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具体性,动态性。 社会学的作用有,1.描述功能:就是客观的、完整的搜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与现状资料,真实的再现社会生活图景。 2.解释功能:弄清社会事实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从因果联系上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作出明确的理论说明,但因果联系不等于简单的决定论。 3.预测功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已知因素,运用现有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去预计和推测事物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 4.规范功能:确定预定社会目标、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3.社会学研究有什么实际意义和功能? 答:1.描述功能:就是客观的、完整的搜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与现状资料,真实的再现社会生活图景。 2.解释功能:弄清社会事实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从因果联系上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作出明确的理论说明,但因果联系不等于简单的决定论。

生活中的社会心理学应用

生活中的社会心理学应用 自从学习了社会心理学这门课程之后,我发现原来社会心理学真的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它涉及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我们其实可以在很多时候运用到这门学科的知识,通过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的处理一些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一些事情的处理,可以很理智的看清楚所发生的事情,并且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通过这些方法,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的精彩。我们可以通过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来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不让自己的生活中有太多遗憾: 首先,在为人处世方面,在这方面我们可以由几个方面入手,我知道心理学上有一个登门槛效应,它主要是讲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如果你想要与一个不太熟识的人做朋友,那么最好就是先请他帮一个小忙,因为这样会增加他对你的好感度。其实并不是说请别人帮忙就代表真的是很有必要,最主要的还是在与他人共事的时候逐渐的使得双方都对对方有所了解。而且在对方看来他也不会无缘无故的帮你,为了获得认知的平衡,他就想一些理由来说服自己你是一个很值得帮助的人,比如你这个人是很善良的,我应该帮助你等等,来获得内心的平衡。 在另外一方面,我们可以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找一些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来聊,这样可以让对方觉得我们有共同的话题,你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点,这样就会让对方产生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来,在不知不觉中就把我们的关系拉近了。这就是人际关系中的相近原理。 同时,如果可以的话,在同别人聊天的时候,最好是适当的自我暴露一下,把一些自己的事情说给对方听,这样就可以让对方获得一种满足,使得他认为自己在你的心目中是有地位的,可以分享你的故事。相应的,他也会在心里觉得你也是值得信任的人,从而把自己的一些故事跟你分享,大家的关系就是从这种互动中改善彼此的关系。 再有就是如果别人要求你做一些事,千万别先忙着答应,把它先推掉,比如告诉对方现在你没时间,很忙,然后过一段时间再答应他,这样,在对方的心目中,你竟然在自己很忙的时候还帮他的忙,从而在他的心目中会觉得你是个很不错的,值得相交的朋友。 其次,我们可以利用社会心理学,改善我们自身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偏见吧,我们人类大多数情况是在自己不充分了解或不正确的信息为依据而产生了对某人、某团体或某事物的一种片面乃至错误的看法和态度。但是通过社会心理学,我们可以了解到偏见来自于态度,偏见与我们的认知是有着比较刻板的印象。我们很多时候是在不经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而是道听途说的听到某些人或者某些事

“剩女现象”的经济学解释

“剩女现象”的经济学解释 离家不远有一家公园。每逢双休日,公园的一隅,大抵会有一群特殊的人们在此聚集。是饱经沧桑的老人,有男有女。在一旁两棵树之间拉起的一条细绳上,则挂着许多卡片,上书着“某男,35岁……”、“某女,28岁……”之类的信息。老人们在这里寻寻觅觅,不时相互间打听着:“男孩?女孩?”“多大了?想找什么样的?”。碰到感兴趣的,便会更深入地交谈下去,详细地介绍自己的孩子怎样,要求对方是什么条件……没错,这里正在发生的,是如今在中国各大城市中已经见怪不怪的“父母代子女相亲”的一幕。 在这样的情境中,事件主角的“某男”和“某女”照例是不出现的,因为他们不着急。着急的是“某男”和“某女”的老爹老妈,万般无奈之下,不得不上公园替儿女“找对象”去!可怜天下父母心,中国的父母总是格外地为子女操心,无论子女愿意不愿意。“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原本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情,何以竟然需要劳驾父母代为相亲?乍听之下,仿佛又回到了以往父母包办婚姻的时代。自然,貌相似而实不同。老爹老妈的着急也不无原因。那背后,是一个日益庞大的人群——“剩男剩女”的出现。在这其中,尤以“剩女”现象引发社会关注。 剩女云者,大龄未婚女青年之谓也。她们生活于现代大都市中,一般具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的“三高”特征,却失意于情场,找不到理想的归宿。这些年来,其人群数量规模呈现不断膨胀之势,以致成为一种现象。“剩女”一词,亦被收录于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中。而据坊间流传的笑谈,同是剩女,亦有级别之分:25--27岁为初级剩女,名曰“剩斗士”;28--29岁为中级剩女,别号“必剩

客”; 30--34岁为高级剩女,尊称为“斗战剩佛”; 35岁往上是特级剩女,尊之为“齐天大剩”。 因为种种原因,一个女性选择单身生活。这样的案例,其实在历史上也是并不鲜见的。但是作为一个群体,作为一种“现象”,“剩女”的出现是这个时代独有的“新生事物”,为以往所未见。然则“剩女”何以会在当下出现,并且成为一种现象? “剩女现象”在此时此刻的应运而生,以愚观之,与中国女性面临的两项重大局限条件的转变有关。其一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引入。相对于以往,独生子女时代的女性获得的事实上而非法律文本意义上的地位的提升以及机会的平等,不必说传统社会中的女性,就是解放以后改革开放前的女性也难以望其项背。其二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民众思想观念的改变。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前者是一国之政策,是明确的白纸黑字正式的制度安排的转变;后者可以归入风俗习惯一类,约束人们行为于无形的非正式制度安排的转变。上述制度安排的转变,成就了“剩女”生长的土壤。 不难明白,在传统社会中,不会有“剩女”现象出现。因为那个时代的女性,“未嫁从父,既嫁从夫”,没有独立的人身权利。在婚姻上,除了听命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外,别无选择。鲁迅先生曾经借笔下的人物之口描述过传统社会的婚姻:“……可是这婚姻,是全凭别人主张,别人撮合:把他们一日戏言,当我们百年的盟约。仿佛两个牲口听着主人的命令:‘咄,你们好好的住在一块儿罢!’”是的,那个时候,一个年轻女子即使想“剩”也剩不下,因为父母会将其许配给一个陌生的男子,无论你愿意不愿意。建国之后,虽然法律文本上明确男女平等,但事实上的男尊女卑不容易消除。譬如说罢,一个家庭育有一子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学 2.社区 3.社会控制 4.社会分层 5.社会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3. 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4.社会变迁的形式。 三、论述题(一题,共30分) 联系实际说明我国现阶段个人社会流动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 社区人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结合而成的。这种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会学上称之为“社区”。, 3.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4.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5. 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口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 二.简答题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一般功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方面,群体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能全面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并且对人的社会化发生作用。(2分)另一方面,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在实现社会组织目标,完成社会各项任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不同类型、结构的群体,其具体功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群体功能时,我们心须区分群体的不同类型、结构,并注意认识其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社会作用: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1)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

社会学概论(含答案)

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混乱与心理上的震撼,被称为(文化震惊) 1.2 2.0 1982年明确提出建立“一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密切结合中国的实际,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社会学”的学者是(费孝通) 1.3 2.0 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是(社会变革的需要) 1.4 2.0 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的思想家是(孔德) 1.5 2.0 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2011.7真题) 1.6 2.0 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是由(涂尔干)创建的。 1.7 2.0 社会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后,始终是以社会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经验知识作为学科发展基础的,这反映的是社会学的(经验性特征) 1.8 2.0 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被称为(正向社会化) 1.9 2.0 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 1.10 2.0 社会化的目标,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培养社会合格成员) 1.11 2.0 《自杀论》的作者是(涂尔干) 1.12 2.0 最早对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做出说明的中国社会学者是(孙本文) 1.13 2.0 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集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被称为(文化采借) 1.14 2.0 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以发现或证实变量间或社会现象间因果关系的方法,被称为(实验法) 1.15 2.0 以下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属于定性分析方法的是(实地研究) 1.16 2.0 在社会学的功能中,教育功能表现在(帮助人们合理选择)(2012.4真题) 1.17 2.0 在《仁学》一书中首次提出“社会学”名称的是(谭嗣同) 1.18 2.0 日本的茶道是一个著名的(文化集丛)(2012.7真题) 1.19 2.0 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 1.20 2.0 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对他人的文化有“识人之明”,这种现象被称为(文化自觉 )。 1.21 2.0 自然界中的空气属于(环境资源) 1.22 2.0 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合理性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含答案)

《社会学概论》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 中国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 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C )。 A 语言 B 思维 C 劳动 D 直立行走 3、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C ) A 《社会学研究》 B 《社会学原理》 C 《实践哲学教程》 D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B )。 A 严复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千秋 5、文化是指( D )。 A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 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6、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 D ) A 弗洛伊德 B 莱格 C 米德 D 马斯洛 7、“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B ) A 生理的 B 安全的 C 归属的 D 自尊的 8、“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B ) A 米德 B 库利 C 布卢默 D 托马斯 9、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A ) A 朋友谈心 B 观众看电影 C 顾客的摩肩接踵 D 乘客之间的前拥后挤 10、根据交往的( C ),可以将社会交往划分为竞争、合作、冲突和顺应。 A 主体 B 形式 C 性质 D 方式 11、“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 BD )。 A 冲突 B 竞争 C 合作 D 顺应

12、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 库利 B 林顿 C 托马斯 D 米德 13、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 A 复式角色 B 角色丛 C 实际角色 D 自致角色 14、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而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B )。 A 角色扮演 B 角色冲突 C 角色中断 D 角色失败 15、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C )。 A 赶时髦 B 抢购 C 春游 D 球迷闹事 16、“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 A )。 A 享乐主义 B 权力主义 C 悲观主义 D 乐观主义 17、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 B )。 A 形式运算 B 具体运算 C 感知运算 D 前运算 18、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A 心理上的矛盾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 心理上的紧张 D 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1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学知识,这种现象是( D )。 A 再社会化 B 特殊社会化 C 重新社会化 D 继续社会化 20、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B )。 A 规模小 B 人际关系密切 C 存在长久 D 综合性功能 21、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 C 联合家庭 D 其他家庭 22、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A )。 A 交换关系 B 索取关系 C 对立关系 D 奉献关系 23、管理学家( C )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 理论”和“Y理论”。 A 泰罗 B 法约尔 C 麦格雷戈 D 梅奥

“剩女”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从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

“剩女”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从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发展迅速,人民物质、精神各方面生活水平提高,女性地位相较之前也有大幅度提升,越来越多的女性都具备了高学历高收入,但是在婚姻关系上却得不到理想的归宿,这种现象也被媒体称为“剩女时代”,“剩女”的择偶难成了当今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剩女”究竟为何而“剩”,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某种程度上客观原因影响着主观原因。本文试图通过对有关“剩女”的报道内容分析,用社会性别的视角来对“剩女”问题进行探讨,说明由于社会性别敏感度不够,很多报道都是基于男性视角、男性的利益来提出并解决问题,从而忽略“剩女”本身的利益和这一群体出现带来的积极效应和影响。 关键字:“剩女”社会性别媒体报道内容分析 Who is to blame?The “leftover ladies”or the Social?——the Research of “leftover ladies” in media reports under the Gender Perspective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national strength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people's material and spiritual aspects to improve living standards, women's status compared to before also have greatly improve, more and more women are highly educated, high income but in marriage is not the ideal end-result, this phenomenon also has been dubbed "leftover women age", "leftover women" mating difficult to become a prominent problem in today's society. "Leftover women" and "left", why there are subjective reasons, there are objective reasons, objective reasons to a certain extent affect the subjective reason. This article attempts through to the reports of "leftover women" content analysis, with a gender perspective to the problem of "leftover women", reflecting the social gender sensitivity is not enough, a lot of reports are based on the male perspective, the interests of the men to put forward and solve the problem, thus ignore the interests of the "leftover women" itself. Keyword:leftover ladies gender media reports Content analysis 一、前言

智慧树知到《生活中的社会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生活中的社会学》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是(??) 自然科学的发展 社会变革的需要 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答案: 社会变革的需要 2、以问题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定量研究方法被称为(? ?) 问卷调查 社会实验 实地研究 介入性研究 答案: 问卷调查 3、强调新临其境,融入社会,“打成一片”的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是(??) 问卷调查 实地研究 社会实验方法 定性分析 答案: 实地研究 4、“社会学旨在理解和洞察人类行为的社会意义”,这一说法属于以下哪一流派的观点(??) 社会结构说 社会关系说 社会行动说 社会变迁说

答案: 社会行动说 5、社会学恢复重建后,费孝通说:“我认为社会学最根本的任务是要解决一个生活在社会里的人,怎样学会做人的问题。”这是指社会学的(??) 研究功能 教育功能 社会管理功能 社会批评功能 答案: 教育功能 6、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十九世纪末。 对 错 答案: 错 7、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问题。 对 错 答案: 错 8、社会学的想象力是米尔斯提出来的分析社会的视角。 对 错 答案: 对 第二章 1、“culture”在英语中最初的意思是什么?(? ?) 文化 耕耘 培养

修养 答案: 培养 2、非物质文化是“被各种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 ?)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实践 表演 表现形式 知识体系 E:技能 答案: 实践 ,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技能 3、规范是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如(??)等。 道德 习惯 习俗 法律 答案: 道德,习俗,法律 4、下列选项中属于反文化的主要有((??)) 强迫消费 被动观察 极端的将来取向 嬉皮文化 答案: 强迫消费 ,被动观察,极端的将来取向 5、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是最重要的社会化主体。 对 错 答案: 对

社会学概论习题及解答

社会学概论习题及解答 1、简述社会学的性质与特征。 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其特征有整体性、综合性、广泛性、就用性、多样性、开放性、阶级性、敏感性、国度性、宏观性、实践性和科学性。 2、简述社会学研究存在分歧的主要原因。 首先,社会学这门学科还比较年轻,资料的积聚和理论的概括都未达到成熟阶段。各国大都在从事“本土社会学”的研究。因此,社会学家在解决社会学研究什么的问题时,不得不受其影响,产生各种“独特”的意见。再次,社会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各派社会学家往往只能涉猎其中某些领域,如此各种意见表达各异,甚至有很大的分歧。最后,由于学科的深化,学者们的认识发生变化,会不断地对前人的研究加以修正,也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表述。 3、简述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社会学不同于历史唯物主义,但二者又不是对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学起着指导作用,它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上去观察、分析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而社会学的积极发展及其科学研究成果,将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成为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一个源泉。 4、联系实际,试述社会学的教育功能。 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所提供的科学的社会知识,实际上是现代国家的公共常识,社会学的教育功能主要有: (1)了解自己。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在该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2)职业准备。社会学可以为人们提供就业或职业选择的社会知识和性能。 (3)日常决策。社会学观点和知识能够帮助人们对所面临的日常生活问题和机遇,作出比较合理的决定,使个人在事业中获得更大的成功。 (4)正确对待变革中的世界。社会学从社会整体角度观察问题的方法,有助于人们树立整体观念,把变革中的世界的脉搏,保持清醒的头脑。 5、社会学创立和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有哪些?各自的社会学思想是什么? (1)孔德,其思想主要包括研究方法,认为必需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三阶段法则;科学层次;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2)斯宾塞:其主要理论有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 (3)涂尔干: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并认为个人应服从社会,社会必须制约个人的需求。并注重功能分析。 (4)韦伯:他主张解释性社会学,合理性是其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并提出了理想类型和科层制。 (5)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 6、韦伯的“理想类型”的特点是什么? (1)它作为理智上构造的概念工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因而与经验事实不同。 (2)它作为考察现实的概念工具,又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的概括和抽象,因此它具有使自己离开现实而又以此起到认识现实的作用。 7、论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有分析地借鉴西方社会学合理的范畴、概念、观点和方法,紧密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状开展社会研究,为中国革命

社会学与日常生活

社会学与日常生活 1.“社会学是什么?”主要谈及了社会学对个人以及对社会的作用。请阐述学习社会学对个体而言有哪些作用? 最感官的认识:社会学是处理两个以上的社会场合的知识体系。 最职业的认识:社会学是处理关键数据并生出关键信息的技术体系。 最学术取向的回答:社会学是一个理性的人提出任何问题的“全能巫师”。 最具亲和力的回答:社会学能帮助大家理解自己所处的结构性位置,并由此获得的行动自由。 理论方面:1、学习社会学可以了解社会现象是什么(描述)、为什么(解释)、将来怎样变化(预测)。2、社会学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学知识。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社会观,为人们最终选择“应该怎么样”提供理论上的帮助。 实践方面: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在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 2.什么是社会群体?简要阐述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社会群体是人类的基本活动方式之一,而社会组织是比较高级的群体形式。社会群体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结合起来并共同活动的人群集合体。社会群体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之一。 正功能: 一、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初级群体是人们进行社会化的最基本的条件,提供人们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的环境。二是初级群体是个人走入社会的桥梁。个人无论是生理成长、心理发展,还是生活技能的学习和积累,都要紧密地依靠初级群体。他们在这个群体中做好了进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准备。 二、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随着社会的分工发展,初级群体在历史上承担过的许多功能都已经逐渐地在向专门化的社会组织转移。但是,在现代社会的转型中,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以及其他方面的压力和紧张,人们的情感需求、心理需求有增无减,只有初级群体仍然可以满足人们的这种需要。 三、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社会的功能。一方面,初级群体既是整个大社会的缩影,也是组成大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它是否能够健康、稳定的存在和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运行发展。另一方面,社会文化就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保存并传递给社会成员的,并逐渐转化为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使社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负功能: 一、从微观心理角度看,初级群体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个人愿望与群体规范之间的协调和矛盾上。二、从宏观结构角度看,正规组织中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

“剩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剩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中国大城市出现年龄高\学历高\收入高的“三高”未婚女性青年群体,人们冠以她们“剩女”的称谓,并有关数据宣示,“剩女”现象现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针对这种社会现象,本文通过研究一些大龄白领未婚女性面临择偶难的困境进而引发思考,从社会学的视角对“剩女”现象的内在原因及其深刻本质予以发掘,同时,从择偶标准的性别差异对其做更进一步的阐释,并针对此种现象提出笔者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剩女”择偶梯度性别差异男权思想交换 一何谓“剩女”现象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出色的女人往往很难找到男朋友,她们受过良好的教育,独立自主,漂亮幽默,却总是形单影只,身边缺少男士相伴。有人将这些未婚大龄白领丽人称为“白大荒”,“白”:白领丽人;“大”:大龄女青年;“荒”:没有结婚、身边没有固定异性朋友,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身边“荒”着。那么,究竟什么是“剩女”?网上一位博友定义:剩女,也称“3S女”(single-单身,stuck-被卡住,seventies -生于七十年代)。“剩女”,简言之,其实就是大龄未婚女,她们大多在28至35岁,品貌出众,才能出色,收入稳定,但却迟迟嫁不出去。如果我们对“剩女”做近一步的解释,那么她们一般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剩女”是非常优秀的女人。主要针对社会的白领精英阶层分子,也是人们常说的“白骨精”。知识女性是这其中一个重要的群体,她们文化水平较高\素质较好\就业层次较高\社会地位较突出,这一系列的优秀后盾使成就意识成为她们的基本心向。在工作中,她们能够畅游自己生存的领域,受到别人的尊敬和崇拜,并且拥有一定的权力,在某些情况下,她们的成就甚至可以超越许多的男性;对于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她们可以标榜是“富阔”,所以外在的物质满足已经显得格外的表面化,她们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人生有着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 其次,“剩女”是具有较高主体意识的女性。她们不甘于像传统女性那样做只能受动的被动存在的物,不相信命运对自己人生的摆布,她们对客体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被动存在,她们用积极的心态作用于自己的生活圈,主动的选择自我\完善自我,在理性认识层次上十分明确意识到确立主体意识的意义,[1]时刻关注自身的发展,有着较高的职业意识和成就意识,渴望得到应有的位置和承担必要的责任,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生活中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自觉自愿的在工作领域创出自己的蓝天。进而她们有能力养活自己,有能力让自己生活的愉快。面对生活,她们整天在忙碌中度过,在匆促的生活节奏下,她们在潜移默化中,习惯了没有男人在身边的生活。在朋友的圈子里,在工作的环境下,她们是被崇拜的对象,不仅是女性,男人更是倍加崇拜,在这样的环境下,女人的心理也在逐渐的发生转变。她们有强烈的控制欲、较高的成就感、极大的自豪感,这些一直让她们的内心世界“变相”的发展,工作和精神领域的充实与现实生活的单调与空虚成为她们的交替心理,极度的内心渴望成为她们人生的导向。 第三,“剩女”大多个人眼光高,是完全的完美主义者。“剩女”的梦想是相当广阔的,对于很多“剩女”来说,她们大多生活在自己铸造的“虚拟环境”中。她们渴望自己能超越周围的人,成为女中豪杰,但现实社会对精英女性的排斥让她们不能容忍,以此她们就创造一个只属于她们的“虚拟世界”,让她们有种“悲伤的幸福”,在虚拟环境的氛围下,她们能够完全的享受自己的人生欲望,但同时这种虚拟的控制会让她们迷失自我,进而走向不归路。 最后,“剩女”闲暇时间少,工作压力大。社会层次高是很多剩女的一大特点,要么在热门行业任职,要么在单位任中层干部以上职务。生活对她们来说好像只有工作,面对生活,她们整天在忙碌中度过。她们有

社会学概论试题附答案

社会学概论1 填空题 1、西方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_30-40_年代。 2、孔德把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大部分。 3、人类社会以_____为主体。 4、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地域性、_共同性_、历史性和继承性。 5、社会学的研究特点表现为整体性、_综合性_和实证性。 6、韦伯认为社会分层的标准有财富、权力与声望。 7、社会学的主要功能有_描述功能_、解释功能、预测功能、实践功能和教育功能。 8、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有_自然环境_、人口和文化。 9、社会学重在探索导致越轨行为的_____因素。 10、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_初级群体_和次级群体。 11、家庭是以_婚姻_和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群体形式。 12、社会组织生存的先决条件是由一定数量的_社会成员_组成。 13、以农业为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称为_农村_社区。 14、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危害性、_刑事违法性与应受惩罚性。 二、名词解释 1、再社会化个体全面放弃已习得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确立新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 2、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做为整体,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 3、社会变迁指一个社会的结构性或形态性变化。 4、组织目标 三、辨析题 1、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它们没有区别。第12页 ①它们是有区别的。 ②从研究对像来说,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社会学着眼于特定时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过程,研究的是具体规律和特殊规律。 ③从研究方法来说,历史唯物主义采用概括,演绎,推理方法,社会学采用经验研究和分析综合方法。 ④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一种科学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社会学是帮助人们直接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为促进社会发展,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科学帮助。 2、越轨就是犯罪。 越规并不都是犯罪。 它们都是对公认社会规范的违反和背离,但程度与性质有所不同。 越规既包括对社会规范和轻度违反,又包括对社会规范的严重违反;犯罪则是严重违反。 越规违反的是较低层次的,犯罪违反的是较高层次的。 越规通常不受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犯罪理应受到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 越规往往是犯罪的基础和准备。 四、论述题 1、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从社会学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存需要,自身组织和维护和他人生命的生产都不可能靠一个人完成。 生产需要个人生存的衣食住行等资料就需要生产,生产活动,一开始就是共同性的群体活动。 安全需要一个人不能抵御自然环境的危害,人身安全,心理安全,都需要群体。 精神上的需要离开群体个人就没有表达交流的对像,精神生活无从发生,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社会学

科学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社会学是什么? 社会学就是人们研究社会所形成的学说。 社会学是对人类自身社会的研究,包括人类生活、人类群体、人类行为等多个方面。 社会学是对我们自己的研究和探索。 社会学的作用? 1、开阔视野 2、拓展想象力 3、塑造自我——通常是社会塑造的,但可以选择以何种方式融入或 影响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创造自己的个性。4、自我启蒙——自我教育——生活中常遇挫折…社会学视野,多角 度看问题,进而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法。 5、政策效果评价和制定规章制度——社会学有助于我们评价某项政 策的效果,一项政策或计划往 往具有善意的动机,但结果可 能却适得其反。 6、尊重文化多远性——社会学可以使我们其他的观点出发来解释社 会,而不是从自己的主观出发。如果我们能 够解释别人是怎么生活的,就能够理解他的

想法,从而会尊重他人和他所依附的那种文 化。 经济学追求效率,社会学追求公平 三、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社会整体(系统)——Social systems 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hip——P21 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P22 社会制度——Social institutions 社会变迁——Social changes 社会行动(行为)——Social actions 四、社会学研究的视角 1、宏观 2、微观 3、静态 4、动态 五、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1、社会学的产生 19C 法国孕育最初的社会学 Background:18C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第二等级的崛起 高卢人热情和浪漫的民族特点 代表人物: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现代社会学始祖 埃米尔?涂尔干 2、社会学的发展 代表人物:卡尔?马克思阶级分析观点解释不平等,指出社会变革的根源。

社会学概论考试必备试题和答案

...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C)第四卷中提出来的。C.《实证哲学教程》 2、“社会学”一词在中国流行,开始于( B )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的《社 会学》一书( 1902 年)。 B 章太炎 3、首先提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C) C 孔德 4、进一步论证和补充实证主义方法论,并引进了生物进化的观点的是(C) C 斯宾塞 5、严复将斯宾塞的( C)译作〈〈群学肄言〉〉。C 社会学研究 6、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社会学中心由欧洲转移到( D ),得到迅速和持续的发展。 D 美 国 7、社会学的形成时期为(B) B。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8、中国社会学者独立进行的社会调查始于1923 年( B)指导学生对民众生活费用的调查。 B陈达 9、 1913 年,美籍教授首先在中国教会学校(C)创办了社会学系。 C 上海浸洗学院 10.“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A) A 享乐主义 11、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1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D ) D 继续 社会化 13、在研究个人社会化的各个角度中,下列哪个角度研究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 D )D 气候的角度 14、弱智儿童教育,也称(B) B 再社会化 15、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C)C.角色中断 16 广义社会群体的观点是由( C )最早提出来到。C、滕尼斯 17、构成群体的最低限度的人数是( B )B、两人以上 18、( B)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家庭形态。B、血缘家庭 19( C)指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其中的群体C、内群体 20、家庭的本质关系是(A)A、婚姻关系 21 社会分层最初的历史动因是:( B)。 B 、社会分工。。 22 提出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的学者是:( B)。 B、韦伯。 23 社会流动的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学家:( A ) A、索罗金。 24 社会引起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是:(C)。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5 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指:( D) D、事实不平等。 26 在阶级社会中,最根本的社会分层是:( B) B 阶级分层。 27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分层的特点是:(A ) A 、等级制。 28。社会流动的实质是:( A ) A 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 29 最先使用“社区”一词的是德国社会学家( B) B 滕尼斯 30 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是( D) D 城乡协调发展 31 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B ) B 逆城市化 32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道路所采取的基本方针是(C) C 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 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33 风俗、习惯、道德等在一般情况下只能称为__B__,而不能称为社会制度。B、社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社会学概论》练习测试题库答案《、名词解释一1、社会学是一门 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的社会科学。 2、社会结构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固定的关系。 3、文化: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4、社会化:所谓的社会化,是指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5、代沟:所谓代沟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代沟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 6、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7、社会规范:是在特点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的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制约社会行动的重要结构框架。 8、社会群体:广义上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形成的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共同体;狭义上指通过直接的社会互动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类群体。 9、社会不平等:指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取机会、满足程度上的差异性。 10、社区发展:指通过建设以促进社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 11、社会行为: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和社会有关的一切行为。 12、集合行为:集合行为又称为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集合行为中,个人都不是独立地行动,而是与他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13、拟剧论:是社会学家戈夫曼采取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的理论。 14、社会调查方法: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对社会现象和社会情况进行考察,搜集、整理、分析有关资料,并对其作出解释的一系列手段和程序的总称。 15、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指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引起的种种社会变动现象。社会学家把社会制度、社会生活方式以及意识形态的渐进的、突发的社会变动过程与结果都称作社会变迁。 16、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其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是制约社会行为的重要结构框架。. 17、社会越轨:也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者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18、本原的社会制度:指在人类与环境交往、争取生存与延续的过程中产生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