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悖论大全

悖论大全

悖论大全
悖论大全

老虎悖论是博弈论中一个著名的逻辑悖论。

故事

国王要处决一个囚犯,但给他一个生还的机会。囚犯被带到5扇紧闭的门前,其中一扇后面关着一只老虎。国王

对囚犯说:“你必须依次打开这些门。我可以肯定的是,在你没有打开关着老虎的那扇门之前,你是无法知道老虎是在那扇门后。”显然,如果囚犯有可能在打开有老虎的那扇门前知道,就证明国王在撒谎,那么就可以活命。开门之前,囚犯进行了如下分析:假如老虎在第五扇门,那当他把前四扇门打开后都没发现老虎,那他肯定猜到老

虎在第五扇门中,因国王说过不论何时他也料不到老虎在哪扇门后,那国王的说话就错了。因此,老虎肯定不在

第五扇门中。同样道理,老虎也不在第四道门中,否则囚犯打开三道门后,只剩两道门,老虎既不在第五扇门后,那就会给他料到在第四扇门后;依次类推,老虎不存在任何一道门后;囚犯这时就不再多想,冒冒失失依次推门,结果老虎从第二扇门中跳了出来,把囚犯咬死了。国王看见了说:“不是跟你说了老虎在哪扇门后总是出乎你的意料了吗?现在你就是万料不到了。”

悖论分析

如果囚犯的推理成立,那么就算国王把老虎放在第五扇门后,也是“料想不到”,学者们争论的重点在于:这个推理究竟错在第几步?

1.主张错在第一步

如果第一步是正确的,那么后面几步为什么是错的?所以第一步就错了。错在囚犯把国王的思路作为论据。

首先必须定义怎样算国王所谓的“知道”(或“意料”),如果投机猜测算的话,那国王不论怎样放都不能保证不被猜中,所以带投机成分的猜测不能算“知道”(国王为了自身利益也会这么定义),设“知道”定义为“在即有事实下的逻辑推

理”,那么囚犯不仅要正确预测老虎,还要对其预测给出严格的逻辑证明才行。本例中不考虑没有老虎的情况,即

囚犯已知必有1老虎。作为囚犯,他在每次打开一个门前都会进行逻辑推理,如果能推出老虎是在即将打开的门

里就赢了,如果不能推出,他就只能打开这个门,如果打开后没有老虎就继续推理下一个门是否有老虎,依此类推。

然后,把问题从5个门简化为只有2个门,囚犯会在打开第一个门之前,对第一个门里是否有老虎做逻辑推理:

由于囚犯要引用国王的思路,故须先考虑国王思路是否是会错。

A.如果相信国王是不会错的,那么你不可能推测出第一个门里有没有,因为如果推测出就说明国王会错,所以在

这个前提下不可能知道。囚犯无法推测出第一个门里有没有老虎,必然要打开第一个门。

B.如果相信国王是会错的:

囚犯首先认为国王放第二个门是错的,但国王既然是会错的,他为何不会按囚犯认为错误的思路放第二个门呢?

所以国王的思路就没法唯一的推测了。囚犯失去国王的思路做论据,无法推测出第一个门里有没有老虎,必然要

打开第一个门。

因此,国王应且只应放到第一个门中,则国王必胜。

推广到n个门的情况,只要国王不把老虎放到最后一个门,则国王必胜,囚犯必败。

2.主张错在第二步

故事中的囚犯最后决定相信“没有老虎”。但,国王并不知道囚犯是否会这样,所以的确不可能把老虎放在第五扇门。如果囚犯决定相信“一定有老虎”,那么在前四扇门都没有老虎之后,第五扇门后的老虎的确就变成“可预料的”了。

既然老虎在第五扇门的话,它一定是“可预料的”,那么当你已经开了三扇空门时,情况是怎么样?我们可以试着写成逻辑式子:前提一、老虎不可预料。前提二、老虎如果在第五扇门时,可预料。前提三、老虎不在第五扇门时,就一定在第四扇门。前提四、老虎如果在第四扇门时,可预料。结论:前提互相矛盾。

请注意:这时的逻辑推理中,既然前提互相矛盾,必定有一个以上不成立,那么可能性就是以下四个其中之一、

或是更多:

A.老虎可预料。

B.老虎如果在第五扇门时,不可预料。

C.老虎不在第五扇门时,也不一定在第四扇门。

D.老虎如果在第四扇门时,不可预料。

二和四自身是矛盾命题,不考虑,三会导致老虎变成薛定谔的猫,也就是既存在亦非存在的状态(囚犯把老虎往

前门推是错误的,因为前提中包含“已经开了三扇空门”)。所以可能性只有一个:老虎可预料。但若老虎可预料,那么显示国王说谎,如果国王可能说谎,那么老虎也真的有可能消失。

这时的正确结论是:国王一定说谎,但他的谎言可能是“老虎可预料”,却也可能是“根本没老虎”,囚犯只是偏心于

一个可能性,结果帮国王圆谎罢了。

3.主张错在最后一步

如果“不可预料”并不是一种保证,而只意味“高机率”,“有老虎”才是保证,那么情况又整个改观。可以列成以下状况:

如果囚犯连猜五次“老虎不在”,则不可预料率100%,当然是最糟的状况。

如果囚犯连猜五次“老虎在”,这时应将不可预料率一样视为100%。假设国王随便放,因为平均猜错次数是两次,亦即猜错一次要加不可预料率50%才公平。

假设国王随便放,这时囚犯采用的策略,以:

很明显了,这时国王的对应策略,如果把老虎放在失分最低的第五扇门,可能被囚犯豪赌赌中,所以把老虎放在

失分次低的第二扇门会是最佳选择,只要把囚犯的猜中率压在20%以下,都可以毫无愧色说是有很高的不可预料率。

他应该从“老虎不存在”这个矛盾的结论,导出国王所谓的“不可预料”其实是指机率,再从机率上推测国王到底把老虎放在第几个门。

其他版本

突击测验

老师宣布下星期一至星期五其中一日之中,会有一天举行突击测验。学生认为根本不存在突击测验。若假设直到

星期四还未举行测验,那么星期五就会举行,那就不算突击,因此星期五不会举行。若星期三还未举行,而星期

五又不会举行,星期四就会举行……如此类推,老师不可能进行突击测验。

全能悖论

全能悖论是一组关于一个“全能”的个体在逻辑学上是否可能存在的悖论。该悖论的内容是:如果任一个体是“全能”的话,那么他就一定能够制订出一个他不能履行的工作,如此他就不会是全能的;反之,若一个“全能”的个体不能够制订出一个他不能履行的工作,如此他也不会是全能的。因此,无论他能否制订这项工作,他也不会是全能的。

伊本·鲁世德(1126–1198)是一个很早就意识到全能悖论存在的穆斯林哲学家。

简介

当代,关于该悖论的一个通俗版本是:“一个全能的个体能够创造一块连他自己都搬不动的石头吗?”这个问题是难以回答的。那个体要么能够创造一块他自己搬不动的石头,要么就不能创造一块他自己搬不动的石头。如果他能

创造这样的一块石头,那么他就会搬不动这块石头,那么他就必然不是全能的;如果他不能造这样的一块石头,

那他本身就已经不是全能的了。

另有一个经典悖论与此也有相似之处,即不可抗拒的力量悖论:“如果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遇到了一个无法撼动的

物体会怎么样”?即“矛盾”,“全能之茅与全能之盾能否共存”?对该问题的两难回答是:如果世间真有这样一种力量,那么世上就不可能有无法撼动的物体;如果世间真有一个无法撼动的物体,那么世上就不会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如果承认这个两个回答中的任何一种,就势必承认不可能存在全能的个体,因此无解。全能悖论也有许多相关的

引申,如全能者是否能“化圆为方”等许多可能无解或未解的问题。

“全能”一词的含义

英国哲学家彼得·积奇将该悖论中的“全能”概念作出了分类:

1."Y完全全能"表示Y完全可以做任何事。在这种意义下,Y可以做任何可以用语言表述的事物,甚至自相矛盾的事物。也就是说,Y的能力不受人类有限的思想和知识限制。笛卡尔关于上帝的论述中支持的就是这个概念。从

神学上看,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上帝真正置于人类有限的知识和逻辑之上,坏处则是这种概念会使得上帝的诺

言变得不可相信。在这种意义上,全能悖论确实是一个悖论,不过在这种意义上也等于承认了这样的悖论有可能

存在。

2."Y全能"表示只要X在逻辑上可能,Y就有能力做X这件事。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看法中持有的就是这种观点。这种意义上的全能,可以解决古典理论中关于全能的悖论,但是对于近代全能悖论是无能为力的。例如X是“制造一个连制造者都搬不动的东西”,正如哲学家麦罗德指出的,这在逻辑上是完全可能的:一个人完全可以有建造一

艘他自己都搬不动的船的能力。很难想象为什么一个凡人可以很容易克服的逻辑壁垒,一个全能的神却做不到。

由此看来,如果说某个神是这种意义上的全能,那么这个神就难以称其为神。

3."Y全能"表示只要“Y可以做X”这个论述在逻辑上可能,Y就有能力做X这件事。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所

谓的“逻辑上可能”是对Y而言的,与从其他事物的角度上看这种逻辑可能还是不可能无关。纵观托马斯·阿奎那的

著作,有的时候他持的似乎又是这个观点。在这种意义上,麦罗德指出全能悖论已经不存在,因为“上帝制造一块

他自己都搬不动的石头”这个行为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不过,这种意义上的全能却引起道德上的麻烦。比如这类

悖论:“上帝能撒谎吗?”或者“上帝能够知道他还没有发现那些事物吗?”

4."Y全能"表示只要“Y可以做X”在逻辑上可能,那么Y就可以做X。这个意义同样可以使悖论失效,但是这种意

义否定了可以改变历史的能力。此外,积奇也指出,这种意义同样使得上帝的诺言变得不可靠。

5."Y大能"表示Y不仅比任何其他的事物更有能力,并且任何事物在能力上都是不可能赶超Y的。虽然这个意义也能消除全能悖论,但是这样上帝显然也就不是全能的了。从意大利哲学家安瑟伦的作品中看,他似乎在指出,正

是因为上帝“大能”而非“全能”,才使得上帝看起来更加“全能”。

圣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写到:“[上帝]全能意味着他可以做他想做的任何事情。”这里奥古斯丁所说的全能指

的是,如果Y想做X,那么Y就一定能并且会去做X。

此外还有意见认为,“全能”有偶发全能和本质全能的区别。本质全能指一个神或者其他超自然事物从根本上就

是全能的,而偶发全能指神或者其他超自然事物只能在某个时候是全能的,此后又变回非全能的状态。对全能悖

论中的“全能”到底是“偶发全能”和“本质全能”的不同理解,将引起讨论方式上的重大差异。

一些哲学家坚信上帝是完全全能的,例如笛卡尔在他的《第一哲学沉思录》中就强调了这个观点。同时,也有一些哲学家认为把神或者其他超自然事物看做要么全能,要么不全能这种想法根本就是不正确的,因为人类理解的全能本身就分为多个层次上的全能。近代对全能悖论的研究,还注意到了语言对于全能概念表述的内在限制。如果人类的语言不能正确的表达全能的概念,那么人类在哲学上甚至有可能不能理解全能这一概念。

对悖论的回应

1.常见的哲学回应

哲学家科安认为这个悖论最重要的内容是告诉我们上帝不可能是全能的。

对于全能悖论的一种通俗回答是,既然已经规定了上帝全能,那么“搬不动”一词就没有逻辑上的含义,那么悖论也就无效了。

英国哲学家C·S·刘易斯则认为,对于研究像全能这样的概念,再去讨论一个“很重,重到连上帝都搬不动的石头”是没有意义的,就好像讨论一个“方形的圆”一样。所以说问“上帝能不能创造一块连他自己都搬不动的石头”就像问“上帝能不能画一个方形的圆”一样,是没有意义的。

让上帝去创造一个自己搬不动的石头意味着要让上帝同时创造一种能力和一种无能:创造石头的能力和不具备举起它的能力。这个悖论从根本上指出上帝将不再全能,因为他有不能做的事,但同时全能的定义就是没有不能做的事。(即在论证不是全能的同时,默认了上帝不是全能的)

另外一个观点是,如果上帝是全能的,那么他就必定能够暂时去除自己全能的能力。那么他就可以先取消自己的搬很重的重物的能力,造一块自己都搬不动的石头,然后再恢复自己的全能,去搬这个石头。这种观点承认了上帝有创造一个他自己都搬不动的石头的能力,但是石头搬不动这件事情却是他自己限定的,因此只要他不去让自己搬不动任何石头,他就还是全能。

我们另外可以假设,上帝全能正是因为上帝有克服各种自身“不能”的能力。如果这样理解,那么上帝确实可以造出一块很重的石头,是他暂时不能搬动的。但是他将立即获得能够搬动这块石头的能力,因此上帝似乎仍是全能的。但是这种假设的问题在于,如果上帝是这种意义上的全能,那么他就必须不断地增强自己的能力,那么他就永远不是全能的,因为他一直都在趋近于全能。

另一神学解释为,上帝能造出一块石头且他有能力决定是否要搬它,若是不搬即为全能者所不能搬的石头广义为全能者搬不动的石头。

1955年,澳大利亚哲学家马茨凯在哲学期刊《心灵》(Mind)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试图用区分第一类全能(无限的能力)和第二类全能(无限的能力来决定做什么而不做什么,获得什么而不获得什么)来解决全能悖论。他认为,如果一个全能的神同时是第一类全能和第二类全能的话,那么他就迟早会需要限制他自己的能力,从而变得不再全能。该文章发表以后引起的一些争论,矛头指向是否应该使用正式逻辑来理解全能悖论,从而规避悖论的本质。

另外一种对全能悖论的回答是,全能需要被准确的定义,而不是简单地理解为“完全全能”。只要规定了全能不

包括逻辑上不可能的行为和事,那么全能悖论就不再存在。近代哲学对于支持这种观念的论据主要来自麦罗德。

麦罗德基本和C·S·刘易斯是一致的,他认为问上帝能不能创造一块他自己都搬不动的石头就像问上帝能不能画

一个方形的圆一样,是没有意义的。

麦克斯韦妖以19世纪的苏格兰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

韦命名,麦克斯韦是该悖论的发明者,旨在推翻热力学第二定律,然而牛顿定律可谓坚不可摧,而这一思想便成了一个悖论。

麦克斯韦妖是一个思维实验:一个装满不恒温气体的盒子,盒子中间一堵墙将其分为两个部分,盒子里的妖在墙上开一个洞,使运动较快的分子流动到盒子的左侧空间,这样,这只妖就在盒子内创造了两个空间,一个温度较高,一个温度较低,在热机作用下,温度较高的空间里的分子向较低的空间运动,能量就产生了。然而第二定律认为,孤立系统的熵值恒定不变。看来麦克斯韦妖就和这一定律背道而驰了。

然而,根据第二定律,这只妖不可能在损失自身能量的情况下造成分子流动,该观点由匈牙利物理学家奇拉特提出,有力地驳斥了麦克斯韦妖的理论,论据就是:那只妖在衡量分子运动速度的过程中会损耗能量,此外,这只妖在墙上开洞,以及维持自身运动也会引起盒子内熵值的增加。

9汤姆生的灯(Thomson’s Lamp)

汤姆生是20世纪的英国哲学家,他的最主要贡献就是汤姆生的灯

悖论,该悖论主要研究“超任务”现象(要求完成无限连续任务的任一逻辑佯谬)。

悖论内容如下:一盏装有开关按钮的灯,利用按钮不停开灯,关灯,每一次开(关)灯动作用时为上一关(开)灯动作用时的一半,那么在确定时间内,这盏灯是开着的,还是关着的呢?

从“无限”的本性考虑,我们永远不会知道这盏灯是开着的还是关着的,因为最后的开(关)动作永不存在,这类悖论最早由埃利亚(意大利城市)的芝诺提出,“超任务”是一种在逻辑上无解的悖论,然而有些哲学家,如贝纳塞拉夫,仍旧认为汤姆生的灯这种机器在逻辑上是可行的。

8“两个信封”问题(Two Envelopes Problem)

“两个信封”问题是蒙提霍尔一个鲜为人知的变体,基本理论为:给你两个装钱的信封,其中一只信封中的钱是另一只的两倍,选择一个信封,打开,此时,你可以选择拿走手上信封里的钱,或者拿走另一个信封,哪种方式获得的钱最多呢?

一开始,你拿到钱多的那个信封的概率为50%,假定你手上信封里

的钱为Y,那么接下来在计算概率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1/2(2Y)

+ 1/2(Y/2) = 1.25Y,如此一来,你就会不停捡起下一只信封,因为这么一算,下一只信封的钱永远会比手上信封的钱要多一些,这也是这个问题成为悖论的原因。针对这个问题,如今许多科学家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但是没有一个答案得到多数人的肯定。

7“男孩还是女孩”悖论(Boy Or Girl Paradox)

假如一个家庭中有两个孩子,第一个孩子是男孩的概率是1/2,那

么第二个孩子也是男孩的概率有多大呢?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是

1/2,然而真正的答案是1/3。

因为这里有四种可能: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由于必须得有一个男孩,所以排除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的可能,所以得到的结论是,

另一个小孩也是男孩的可能性是1/3,有些人要反驳了:“要是两

个孩子是双胞胎呢。”可是双胞胎也不是真正同时落地的呀,看来数学真是一门十分科学的“科学”。

6鳄鱼的抉择(Crocodile Dilemma)

这是一个关于骗子的悖论,由希腊哲学家欧布里德(Eubulides)

提出,悖论如下:一只鳄鱼从母鳄处偷走一只鳄鱼宝宝,它告诉母鳄,如果你猜对我到底归不归还这条鳄鱼宝宝,我就把鳄鱼宝宝还给你,如果母鳄说:“你会把孩子还给我的。”那么一切好说,母鳄会追回自己的宝宝。问题是,要是母鳄回答:“你不会把孩子还给我”怎么办?

问题就出在这里,要是鳄鱼归还了鳄鱼宝宝,它就违背了当初的诺言,因为母鳄并没有猜对呀;但是,如果鳄鱼没有归还鳄鱼宝宝的话,它也违背了自己的诺言,因为母鳄猜对了呀。如此一来,两只鳄鱼必定会僵持不下,鳄鱼宝宝只能在鳄鱼的嘴里长大了!也有人出了个馊主意:两只鳄鱼把自己的答案透露给第三方,那么无论怎样,第三方至少能够帮它们旅行自己的诺言吧。

5微弱的太阳(The Faint Young Sun Paradox)

目前,我们的太阳比40亿年前明亮40%,这个悖论也就应运而生,如果这种假设成立,那么当时的地球接受的日照比现在少得多,因此,地球表面应是冰雪覆盖的世界。1972年,著名科学家卡

尔·萨根(Carl Sagan)提出了这一悖论,许多科学家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证据显示,当时地球表面有几处已被海洋覆盖。

温室效应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如此说来,当时地球上的温室气体是如今的百倍千倍不止,因此我们要找到大量温室气体存在的证据,抱歉,答案是:没有!还有一种说法是“星球进化论”,该理论认为,随着地球上生命的进化,地球本身(如空气的化学组成)也得到了进化。那么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地球只存在了几千年,哎!谁知道呢?(哈哈开玩笑啦!地球寿命都有几十亿年啦)。

4乌鸦悖论(Hempel’s Paradox)

乌鸦悖论是关于证据本质的悖论,悖论来自于两句话,有句话说: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还有与之逻辑相对的一句话:所有不黑的东西都不是乌鸦。一位哲学家说道,首先,我们看到的乌鸦都是黑色的,这为第一句话提供了证据,其次,我们看到的不是黑色的东西,比如一只青苹果,为第二句话提供了证据。

那么悖论是怎么产生的呢?青苹果的例子也能证明“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这句话,因为这两种假设在逻辑上是对等的,最为大众接受的说法是,青苹果(或者白天鹅)的确能够证明“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但是呢,由于前者提供的论据太少,因此两者的因果关系不甚明显而已。

3理发店悖论(Barbershop Paradox)

1894年,《头脑》(英国一家学术杂志)刊登了路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爱丽丝梦游仙境》作者)提出的一个名为“理发店悖论”,故事如下:乔叔叔和吉姆叔叔一同去理发店理发,店内有三名理发师:卡尔、艾伦、布朗。吉姆叔叔想卡尔来为自己理发,但是他不确定此刻卡尔是否在店内,理发店营业期间,店内

必须有一名理发师,他们知道只要布朗没离开理发店,艾伦也不会离开。

乔叔叔声称自己能够证明卡尔一定在店内:卡尔肯定一直在店内,因为如果艾伦没在工作,布朗肯定也没工作。可问题是,艾伦在工作时,布朗也有可能没在工作,乔叔叔认为,一个假设引出两个相悖的结果,那么卡尔绝对在店内。不过现代逻辑分析家们认为这并不是一个悖论:问题的核心是卡尔有没有在店内工作,如果艾伦也在店内,那谁还去在乎布朗呢?

2伽利略悖论(Galileo’s Paradox)

大家都熟知伽利略在天文学的成就,然而他也曾涉足数学,发明了无限和正偶数的悖论。首先,伽利略认为,正整数中,有些是偶数,有些不是(没错!)因此,他就猜测,正整数一定比偶数多(好像是对的)。

但是每一个正整数乘以2都能得到一个偶数,而每一个偶数除以2

都能得到一个正整数,那么从无限的数看来,偶数和正整数都是一一对应的,那么,这就说明,在无穷大的世界里,部分可能等于全体!(尽管这听起来是错的)

1睡美人问题(Sleeping Beauty Problem)

我们让睡美人在星期天入睡,同时抛掷一枚硬币,如果正面朝上,那么睡美人会在星期一被唤醒,回答硬币的朝向问题,然后服用含有失忆剂的药物后继续入睡;如果反面朝上,那么睡美人会在星期一和星期二分别被唤醒,回答硬币的朝向问题,然后服药入睡。接着,人们会在周三唤醒她,实验结束。

问题就是,她会怎么回答硬币的朝向问题,尽管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为1/2,但是我们却不知道睡美人会怎么回答,有人认为睡美人回答正面朝上的概率为1/3,因为她并不知道醒来时是星期几,这便产生了3种可能:星期一正面朝上,星期一反面朝上,以及星期二反面朝上,这样一来,反面朝上情况下,她被唤醒的概率要大一些。

时间悖论

编辑

祖父悖论

例子1:A回到过去,在A的祖父结婚前杀死祖父。既然A的祖父已死,就不会有A的父亲;没有A的父亲,也不会有A。既然A不存在,就不可能回到过去,杀死A的祖父。

时间是一条发展中的线,你所做任何事情都存在因果关系。按照例1,当你第一次想要穿越回过去杀掉你的

祖父,到这里是合理的。在你成功杀掉你的祖父之后,在你祖父死的那一刻,与你祖父有关的任何事情都会发生

改变,你祖父认识的人,和与你祖父认识的人的好友或亲戚都将不存在,那么根据蝴蝶效应,这个世界也会因为

你杀了你的祖父而消失。

先知悖论

某人到达未来,得知将发生不幸结果A。他回到现实做出了避免导致结果的行动,发生结果B。那么结果A

在未来根本没有发生,他就不可能得知结果A。(即A与B不可能相遇的悖论)

所以一个人不可能向未来穿越,因为未来还没有发生。

命定悖论

A回到过去,尝试避免B的车祸,谁知却是A的劝告令B执意驾车,继而发生车祸。此悖论与自我实现预言相似。[1]

咖啡悖论

A喝了杯有毒的咖啡,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咖啡中的毒起了作用,他向过去的自己发了条消息告诉过去的自

己不要喝那杯咖啡,过去的你没喝那杯咖啡。那么问题来了,你既然没喝那杯咖啡那你怎会发出那条消息?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已经发生的事情不可能得到改变。(这与“祖父悖论”和“命题悖论”相似)

大学生创新基础满分题库(单选题)

【单选题】著名创造学家德·博诺说,(B)是为了某一目的对经验进行有意思的探究。 A、概念 B、创意 C、意识 D、思维 【单选题】心理学家托兰斯对二战期间有过种种艰难经历的幸存者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人能够生存下来的最重要的条件是(D)。 A、体力 B、运气 C、接受的教育和训练 D、创造力 【单选题】(B)是人类出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而进行的探索性、创造性活动。 A、技术创新 B、科学发现 C、技术发明 D、生产实践 【单选题】钻木取火的发明是摩擦生热经验的启示,轮子的发明源自圆木滚动省力经验的启示,这表明(A)。 A、创造发明来源于人类的经验或向自然学习的结果 B、创造发明源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C、创造发明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D、创造发明不需要任何思考 【单选题】创造发明改变了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其中不包括(B)。 A、青铜工具的出现,促成了奴隶社会的出现 B、铁制工具的出现为生活带来便利 C、蒸气机和火药将骑士阶层炸得粉碎,迎来了资本主义时代 D、现代交通和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了全球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 【单选题】创业者个人或团队白手起家进行创业是指(D)。 A、个人创业 B、机会型创业 C、创新型创业 D、自主型创业 【单选题】屠呦呦首先发现中药青蒿的提取物有高效抑制疟原虫的成分,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创造?C A、技术发明 B、艺术创造 C、科学研究 D、医学发明 【单选题】(D)是创新的灵魂,必须对其加以发挥并使之形成合力。 A、创新领导 B、创新文化 C、创新制度 D、创新人才 【单选题】任何使现有财富创造能力发生改变的行为或活动都可以称为(B)。

悖论的意思是什么

悖论的意思是什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悖论的意思是什么》的内容,具体内容:悖论的意思: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 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悖论的意思: 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悖论根源于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传统逻辑普适性绝对化。 英文解释 [数] antinomy;paradox ; [paradox] 逻辑学和数学中的矛盾命题 定义 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

性质 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 根源 悖论根源于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传统逻辑普适性绝对化。 解悖 悖论与解悖只要运用对称逻辑,没有一个悖论无解。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函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悖论根源于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传统逻辑普适性绝对化。 用对称逻辑思维层次法解"说谎者悖论" 这个悖论即"我在说谎"这句话中所蕴含的悖论。这个悖论表面上由"我在说谎"和"我说实话"这两个对立的"命题"组成,实际上这两个"命题"并不等价——前一个命题包含思维内容,后一个"命题"只是前一个命题的语言表达式,因此后一个"命题"不是

世界十大驳论的最终解答

(一)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 引用: 一、“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 解读: 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引用完毕。 Das曰: 人,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里的“行为”是什么意思?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承认人具有自由意识——这是法律和道德合理化的基础。不承认自由意识存在,也就否认了一切法律和道德的合理性。如果一个人杀人放火是由于童年的遭遇、社会的影响、政府的不公正待遇等外界客观因素所决定的——罪犯本身的原因不是决定性因素——我们就没有权利依据任何法律对这个人进行惩罚。他杀人放火是由于其他原因,是他本身不可改变的,惩罚这个人显然是不合理的,惩罚他也于事无补、毫无用处。 人具有自由意识,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并且他应当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这是一切法律和道德合理化的最根本基础。 那么,我们现在可以解释“行为”是什么意思:行为,是人在所有可能性中做出的一个唯一的选择。 今天早晨你可以选择吃包子,也可以选择吃油条。结果你吃了包子,这是你的行为、你选择的结果。问题是吃包子或者吃油条,这并不是“所有可能性”,你也可以选择什么也不吃,选择饿肚子减肥。作为一个理性人,你应当预见到饿肚子减肥可能造成身体伤害,你选择了饿肚子减肥这种行为,就应当为这种行为负责。 行为并不是行动,你什么也不干也是一种选择,因而也是一种行为。 我们将这个思想实验稍作修改,就可以看到什么也不干确实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为:加入电车的前方帮着5个人,你拉动一下拉杆就能使将电车驶向岔道——而岔道上什么也没有,不会造成任何危害。这时候你动不动拉杆呢?如果你不拉,你什么也不干,眼睁睁看着五个人被轧死,这显然是不道德行为——你本来有选择的余地,轧死五个人并不是唯一可能的结果,你只要举手之劳就能挽救五个人的生命,但是你选择了什么也不干,你就应当

数学智力题大全_高难度题目集锦

数学智力题大全_高难度题目集锦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数学智力题大全_高难度题目集锦》的内容,具体内容:激活高数课堂、唤醒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的办法是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数学故事、游戏、智力题、笑话、悖论、口诀、诗文等。数学智力题有哪些的呢?本文是我整理数学智力题的资料,仅供参考。... 激活高数课堂、唤醒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的办法是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数学故事、游戏、智力题、笑话、悖论、口诀、诗文等。数学智力题有哪些的呢?本文是我整理数学智力题的资料,仅供参考。 数学智力题【经典篇】 (一) 谁把零钱拿走了? 姐姐上街买菜回来后,就随手把手里的一些零钱放在了抽屉里,可是,等姐姐下午再去拿钱买菜的时候发现抽屉里的零钱没有了,于是,她就把三个妹妹叫来,问她们是不是拿了抽屉里的零钱。 甲说:"我拿了,中午去买零食了。" 乙说:"我看到甲拿了。" 丙说:"总之,我与乙都没有拿。" 这三个人中有一个人在说谎,那么到底谁在说谎?谁把零钱拿走了? 答案:丙说谎,甲和丙都拿了一部分。假设甲说谎的话,那么乙也说谎,与题意不符;假设乙说谎,那么甲也说谎,与题意不符。那么,说谎的肯

定是丙了,只有甲和丙都拿零钱了才符合题意。 (二) 题目: 姐姐和弟弟在做一个游戏:他们在桌上摆10枚硬币,轮流从中取走1枚、2枚或者4枚硬币,谁去最后一枚硬币算输。请问:该怎么做才能获得胜利? (三 ) 题目: 四对夫妇坐在一起闲谈,四个女人中,A吃了3个梨,B吃了2个,C吃了4个,D吃了1个; 四个男人中,甲吃的梨和他妻子一样多,乙吃的是妻子的2倍,丙吃的是妻子的3倍,丁吃的是妻子的4倍.四对夫妇共吃了32个梨。 问:丙的妻子是谁呢? (四) 每个囚徒发一个答题板,在上面写一个自然数。监狱长检查答题板。首先察看是否有相同的数字,如果有,那么,所有填写这个数字的人都要死。察看其余数字,选出其中最小的,填写这个数字的囚徒释放,其余的死。如是三个囚徒,应该怎样填写数字? (五) U2合唱团在17分钟内得赶到演唱会场,途中必需跨过一座桥,四个人从桥的同一端出发,你得帮助他们到达另一端,天色很暗,而他们只有一只手电筒。一次同时最多可以有两人一起过桥,而过桥的时候必须持有手

创新经济学

第一讲:技术创新基础理论1.熊彼特对创新的理解是怎样的,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熊彼特对于创新的理解: 引进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产品创新) 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工艺创新) 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市场创新) 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要素来源创新) 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组织创新) 【熊彼特: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主要观点: 1)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 2)创新是一种“革命性”变化 3)创新同时意味着毁灭 4)创新必须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 5)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定 6)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 2.技术、发明和创新的区别。 技术是指能用于产品和服务的开发、生产和交付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技巧和手艺。 技术的关键要素可能是隐含的,只以隐藏形式存在(如以技术诀窍为基础的商业秘密)。

技术的成功标准也是技术上的(能否执行任务),而不是商业上的(能否通过执行任务盈利)。 技术创新的成功标准是商业上的,而非技术上的。 技术创新的特征:创新收益的非独占性,创新的不确定性,创新的市场性,创新的系统性。 处于技术创新过程源头的时发明或发现。 技术发明是指在技术上有较大突破,并创造出与已有产品原型或方法完全不同或有很大改进的新产品原型或新的方法。(发明不一定是创新) 技术发明仅指技术活动,只考察技术的变动性,不考察是否应用和产生经济效益。在科学研究和运用发明、发现得到成功创新之间,可能有相当长得时间滞后。 3.技术创新动力有哪些? 技术推动;需求拉动;政府作用;企业家的精神; (1)技术推动模式:科学家作出不可预见的发现,技术人员应用于开发产品创意,然后工程师设计师把这些创意变成样品进行测试,制造部门设计出有效生产产品的方式。最后,营销部门把产品推销给客户。 (2)需求拉动模式强调技术创新起源于社会的技术需要,需求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 (3)企业家管理也是一种“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家的本质。 (4)政府干预技术创新过程,最重要的原因是技术知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外部性,这是市场失灵要求政府通过制度、立法形式干预。政府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得作用,为创新者、计划着、裁判、立法者。 第二讲:企业技术创新战略 1.创新有哪些分类? 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 根本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

《四次数学危机与世界十大经典数学悖论》

《“四次”数学危机与世界十大经典数学悖论》 “四次”数学危机 第一次危机发生在公元前580~568年之间的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建立了毕达哥拉斯学派。这个学派集宗教、科学和哲学于一体,该学派人数固定,知识保密,所有发明创造都归于学派领袖。当时人们对有理数的认识还很有限,对于无理数的概念更是一无所知,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说的数,原来是指整数,他们不把分数看成一种数,而仅看作两个整数之比,他们错误地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该学派的成员希伯索斯根据勾股定理(西方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通过逻辑推理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既不是整数,也不是整数的比所能表示。希伯索斯的发现被认为是“荒谬”和违反常识的事。它不仅严重地违背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条,也冲击了当时希腊人的传统见解。使当时希腊数学家们深感不安,相传希伯索斯因这一发现被投入海中淹死,这就是第一次数学危机。 最后,这场危机通过在几何学中引进不可通约量概念而得到解决。两个几何线段,如果存在一个第三线段能同时量尽它们,就称这两个线段是可通约的,否则称为不可通约的。正方形的一边与对角线,就不存在能同时量尽它们的第三线段,因此它们是不可通约的。很显然,只要承认不可通约量的存在使几何量不再受整数的限制,所谓的数学危机也就不复存在了。 我认为第一次危机的产生最大的意义导致了无理数地产生,比如说我们现在说的,都无法用来表示,那么我们必须引入新的数来刻画这个问题,这样无理数便产生了,正是有这种思想,当我们将负数开方时,人们引入了虚数i(虚数的产生导致复变函数等学科的产生,并在现代工程技术上得到广泛应用),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人类的智慧。但我个人认为第一次危机的真正解决在1872年德国数学家对无理数的严格定义,因为数学是很强调其严格的逻辑与推证性的。 第二次数学危机发生在十七世纪。十七世纪微积分诞生后,由于推敲微积分的理论基础问题,数学界出现混乱局面,即第二次数学危机。其实我翻了一下有关数学史的资料,微积分的雏形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形成了,阿基米德的逼近法实际上已经掌握了无限小分析的基本要素,直到2100年后,牛顿和莱布尼兹开辟了新的天地——微积分。微积分的主要创始人牛顿在一些典型的推导过程中,第一步用了无穷小量作分母进行除法,当然无穷小量不能为零;第二步牛顿又把无穷小量看作零,去掉那些包含它的项,从而得到所要的公式,在力学和几何学的应用证明了这些公式是正确的,但它的数学推导过程却在逻辑上自相矛盾.焦点是:无穷小量是零还是非零?如果是零,怎么能用它做除数?如果不是零,又怎么能把包含着无穷小量的那些项去掉呢? 直到19世纪,柯西详细而有系统地发展了极限理论。柯西认为把无穷小量作为确定的量,即使是零,都说不过去,它会与极限的定义发生矛盾。无穷小量应该是要怎样小就怎样小的量,因此本质上它是变量,而且是以零为极限的量,至此柯西澄清了前人的无穷小的概念,另外Weistrass创立了极限理论,加上实数理论,集合论的建立,从而把无穷小量从形而上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第二次数学危机基本解决。 而我自己的理解是一个无穷小量,是不是零要看它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如果是静止的,我们当然认为它可以看为零;如果是运动的,比如说1/n,我们说,但n个1/n相乘就为1,这就不是无穷小量了,当我们遇到等情况时,我们可以用洛比达法则反复求导来考查极限,也可以用Taylor展式展开后,一阶一阶的比,我们总会在有限阶比出大小。 第三次数学危机发生在1902年,罗素悖论的产生震撼了整个数学界,号称天衣无缝,绝对正确的数学出现了自相矛盾。 我从很早以前就读过“理发师悖论”,就是一位理发师给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那

色盲悖论

假设:有一个人,他有一种奇怪的色盲症。他看到的两种颜色和别人不一样,他把蓝色看成绿色,把绿色看成蓝色。 但是他自己并不知道他跟别人不一样,别人看到的天空是蓝色的,他看到的是绿色的,但是他和别人的叫法都一样,都是“蓝色”;小草是绿色的,他看到的却是蓝色的,但是他把蓝色叫做“绿色”。所以,他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他和别人的不同。 问:怎么让他知道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注:有人说让他水彩画画,比如说画蓝天绿草,他画出来的肯定是绿天蓝草,而别人的是蓝天绿草。 这个回答是错误的,因为:画蓝天时,他脑中想的是绿色,而他拿起的笔也是他脑中的绿色,也就是别人眼中的蓝色,所以他画出来的仍然是大家眼中的蓝天绿草。———————————————————————————————————————— 下面是我见过的一些的解法,由浅到深一一罗列出来,逐个分析。注:为了方便区分,以下凡是用英语标出的颜色,是脱离概念的,是人眼中感觉到的颜色,例如他听到“蓝色”这个词,脑海中浮现的是Green,然后拿起了蓝笔。

1. 首先,这并不是某些人认为的“低水准问题”,以为拿个绿色的牌牌,告诉他“这是绿色”就OK了?人家本来就把绿色的牌牌叫做“绿色”,还用你告诉?像某安焱那种自以为是又到处鄙视别人的,大家无视。2. 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他画的就应该是“绿天蓝草”,认为题目的那个“注”是错的。所以我有必要把那个注解再解释一下: 题目说的很清楚,正常的“蓝色”在他眼中是“Green”,但由于这个倒霉蛋对颜色的认知是从别人得来,所以在他口中依然是“蓝色”。 也就是说,正常的“蓝色”,无论是颜色还是字符,他都称之为“蓝色”,只是在他眼中是Green。 结论来了,蓝色的天空、蓝色的画笔、“蓝”这个概念,在他眼里都是同一种颜色(Green)。 同样也有,绿色的草地、绿色的画笔、“绿”这个概念,在他眼里也是同一种颜色(Blue)。 所以让他画天,他心里想的是Green,当然就会拿蓝笔,口中说的也是“拿蓝笔”这句话。绿草也是一样,他画草的时候会拿绿笔。 3. 然后再排除部分人的那种相当不负责任的做法:“给他个绿色的东西,告诉他,这个其实叫做蓝色” 这根本不可行,他完全不知道自己与常人不同,也无法从眼中观察到。

大学生创新基础期末答案

具有高创造性个体的人格特征是()。 A、独立性 B、自信 C、对复杂问题感兴趣 D、冒险精神 我的答案:ABCD 创新型人才的特点是()。 A、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B、个性灵活、开放 C、力求稳妥,拒绝冒险 D、精力充沛、坚持不懈 我的答案:ABD 高智商即等于高创造。(√) 人类创造发明简史 着名创造学家德·博诺说,()是为了某一目的对经验进行有意思的探究。 A、概念 B、创意 C、意识 D、思维 我的答案:B 心理学家托兰斯对二战期间有过种种艰难经历的幸存者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人能够生存下来的最重要的条件是()。 A、体力

B、运气 C、接受的教育和训练 D、创造力 我的答案:D 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社会,智力资源成为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 创造发明改变了世界 创造发明改变了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其中不包括()。 A、青铜工具的出现,促成了奴隶社会的出现 B、铁制工具的出现为生活带来便利 C、蒸气机和火药将骑士阶层炸得粉碎,迎来了资本主义时代 D、现代交通和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了全球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 我的答案:B 钻木取火的发明是摩擦生热经验的启示,轮子的发明源自圆木滚动省力经验的启示,这表明()。 A、创造发明来源于人类的经验或向自然学习的结果 B、创造发明源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C、创造发明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D、创造发明不需要任何思考 我的答案:A ()是人类出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而进行的探索性、创造性活动。 A、技术创新 B、科学发现

D、生产实践 我的答案:B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创新创业教育 创业者个人或团队白手起家进行创业是指()。 A、个人创业 B、机会型创业 C、创新型创业 D、自主型创业 我的答案:D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 高校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的举措包括()。 A、创业实验室 B、创业孵化基地 C、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D、校外任意创业顾问 我的答案:ABC 什么是创新 屠呦呦首先发现中药青蒿的提取物有高效抑制疟原虫的成分,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创造? A、技术发明 B、艺术创造 C、科学研究

最经典的奥数思维智力题

经典奥数思维智力题 第一部分 1、有两根不均匀分布的香,香烧完的时间是一个小时,你能用什么方法来确定一段15分钟的时间? 2、一个经理有三个女儿,三个女儿的年龄加起来等于13,三个女儿的年龄乘起来等于经理自己的年龄,有一个下属已知道经理的年龄,但仍不能确定经理三个女儿的年龄,这时经理说只有一个女儿的头发是黑的,然后这个下属就知道了经理三个女儿的年龄。请问三个女儿的年龄分别是多少?为什么? 3、有三个人去住旅馆,住三间房,每一间房$10元,于是他们一共付给老板$30,第二天,老板觉得三间房只需要$25元就够了于是叫小弟退回$5给三位客人,谁知小弟贪心,只退回每人$1,自己偷偷拿了$2,这样一来便等于那三位客人每人各花了九元,于是三个人一共花了$27,再加上小弟独吞了不$2,总共是$29。可是当初他们三个人一共付出$30那么还有$1呢? 4、有两位盲人,他们都各自买了两对黑袜和两对白袜,八对袜了的布质、大小完全相同,而每对袜了都有一张商标纸连着。两位盲人不小心将八对袜了混在一起。他们每人怎样才能取回黑袜和白袜各两对呢? 5、有一辆火车以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离开洛杉矶直奔纽约,另一辆火车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从纽约开往洛杉矶。如果有一只鸟,以3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和两辆火车同时启动,从洛杉矶出发,碰到另一辆车后返回,依次在两辆火车来回飞行,直到两辆火车相遇,请问,这只小鸟飞行了多长距离? 6、你有两个罐子,50个红色弹球,50个蓝色弹球,随机选出一个罐子,随机选取出一个弹球放入罐子,怎么给红色弹球最大的选中机会?在你的计划中,得到红球的准确几率是多少? 7、你有四个装药丸的罐子,每个药丸都有一定的重量,被污染的药丸是没被污染的重量+1.只称量一次,如何判断哪个罐子的药被污染了? 8、你有一桶果冻,其中有黄色,绿色,红色三种,闭上眼睛,抓取两个同种颜色的果冻。抓取多少个就可以确定你肯定有两个同一颜色的果冻? 9、对一批编号为1~100,全部开关朝上(开)的灯进行以下*作:凡是1的倍数反方向拨一次开关;2的倍数反方向又拨一次开关;3的倍数反方向又拨一次开关……问:最后为关熄状态的灯的编号。 10、想象你在镜子前,请问,为什么镜子中的影像可以颠倒左右,却不能颠倒上下? 11、一群人开舞会,每人头上都戴着一顶帽子。帽子只有黑白两种,黑的至少有一顶。每个人都能看到其它人帽子的颜色,却看不到自己的。主持人先让大家看看别人头

世界十大著名悖论

世界十大著名悖论。 来自: 哔。黑猫警嫂。(Dream maker, heart breaker.) 2011-11-30 18:34:34 十个著名悖论的最终解答 (一)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 引用: 一、“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 解读: 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引用完毕。 Das曰: 人,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里的“行为”是什么意思?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承认人具有自由意识——这是法律和道德合理化的基础。不承认自由意识存在,也就否认了一切法律和道德的合理性。如果一个人杀人放火是由于童年的遭遇、社会的影响、政府的不公正待遇等外界客观因素所决定的——罪犯本身的原因不是决定性因素——我们就没有权利依据任何法律对这个人进行惩罚。他杀人放火是由于其他原因,是他本身不可改变的,惩罚这个人显然是不合理的,惩罚他也于事无补、毫无用处。 人具有自由意识,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并且他应当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这是一切法律和道德合理化的最根本基础。 那么,我们现在可以解释“行为”是什么意思:行为,是人在所有可能性中做出的一个唯一的选择。 今天早晨你可以选择吃包子,也可以选择吃油条。结果你吃了包子,这是你的行为、你选择的结果。问题是吃包子或者吃油条,这并不是“所有可能性”,你也可以选择什么也不吃,选择饿肚子减肥。作为一个理性人,你应当预见到饿肚子减肥可能造成身体伤害,你选择了饿肚子减肥这种行为,就应

浅析谎言悖论

浅析说谎者悖论 摘要:如今,解决悖论成了逻辑学界的一大热门课题。本文将追本溯源,对悖论及说谎者悖论作简要分析及说明,说谎者悖论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悖论,又是最典型的语义悖论。历史上学者们提出很多解决方案,而这些解决方案的都是不成功的,本文将针对说谎者悖论的实质作简要探讨。 关键字:谎言悖论,悖论,说谎者悖论 一谎言悖论的现象 1引言 大多数人一天要遭遇将近两百个谎言。谎言的无处不在或已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人们说谎的动机至少有九种。概括为进攻性和防御性动机,如为自身谋求优势,保护隐私等。谎言的无处不在引起我的好奇,进而激起我想一探究竟的欲望。然而谎言本身是更倾向于实实在在的知识,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谎言悖论这种奇奇怪怪的知识。 2对悖论的说明 悖论是英文paradox或antinomy的中译。它来自希腊文的“para”和“doxa”,意思是“难以置信”。从字面上理解,悖论指的是荒谬的理论或者自相矛盾的语句或命题。《中国百科全书·哲学卷》对“悖论”的定义是:“指由肯定它真,就推出它假,由肯定它假,就推出它真的一类命题”。这类命题也可以表述为:“一个命题A,A蕴涵非A,同时非A蕴涵A,A与自身的否定非等值。”《辞海》对“悖论”的定义是:“一命题B,如果承认B,又推得非B;反之。如果承认非B,又可推得B,则称命题B为——悖论。” 3对谎言悖论的界定 “谎言悖论”的表述形式,是要求断定语句“这句话是谎言”的“真”、“假”。而你只要试图完成这一任务,就会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一个难以摆脱的矛盾怪圈:假如你断定该句为“真”,那便会推出该句是“假”;而倘若你断定该句为“假”,那便会据此推出该剧是“真”。

75道经典逻辑思维题

【1】假设有一个池塘,里面有无穷多的水。现有2个空水壶,容积分别为5升和6升。问题是如何只用这2个水壶从池塘里取得3升的水。 【2】周雯的妈妈是豫林水泥厂的化验员。一天,周雯来到化验室做作业。做完后想出去玩。"等等,妈妈还要考你一个题目,"她接着说,"你看这6只做化验用的玻璃杯,前面3只盛满了水,后面3只是空的。你能只移动1只玻璃杯,就便盛满水的杯子和空杯子间隔起来吗?" 爱动脑筋的周雯,是学校里有名的"小机灵",她只想了一会儿就做到了。请你想想看,"小机灵"是怎样做的? 【3】三个小伙子同时爱上了一个姑娘,为了决定他们谁能娶这个姑娘,他们决定用手枪进行一次决斗。小李的命中率是30%,小黄比他好些,命中率是50%,最出色的枪手是小林,他从不失误,命中率是100%。由于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为公平起见,他们决定按这样的顺序:小李先开枪,小黄第二,小林最后。然后这样循环,直到他们只剩下一个人。那么这三个人中谁活下来的机会最大呢?他们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4】一间囚房里关押着两个犯人。每天监狱都会为这间囚房提供一罐汤,让这两个犯人自己来分。起初,这两个人经常会发生争执,因为他们总是有人认为对方的汤比自己的多。后来他们找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一个人分汤,让另一个人先选。于是争端就这么解决了。可是,现在这间囚房里又加进来一个新犯人,现在是三个人来分汤。必须寻找一个新的方法来维持他们之间的和平。该怎么办呢? 按:心理问题,不是逻辑问题 【5】在一张长方形的桌面上放了n个一样大小的圆形硬币。这些硬币中可能有一些不完全在桌面内,也可能有一些彼此重叠;当再多放一个硬币而它的圆心在桌面内时,新放的硬币便必定与原先某些硬币重叠。请证明整个桌面可以用4n个硬币完全覆盖 【6】一个球、一把长度大约是球的直径2/3长度的直尺.你怎样测出球的半径?方法很多,看看谁的比较巧妙 【7】五个大小相同的一元人民币硬币。要求两两相接触,应该怎么摆? 【8】猜牌问题 S先生、P先生、Q先生他们知道桌子的抽屉里有16张扑克牌:红桃A、Q、4 黑桃J、8、4、2、7、3 草花K、Q、5、4、6 方块A、5。约翰教授从这16张牌中挑出一张牌来,并把这张牌的点数告诉P先生,把这张牌的花色告诉Q先生。这时,约翰教授问P先生和Q 先生:你们能从已知的点数或花色中推知这张牌是什么牌吗?于是,S先生听到如下的对话:P先生:我不知道这张牌。 Q先生:我知道你不知道这张牌。 P先生:现在我知道这张牌了。 Q先生:我也知道了。 听罢以上的对话,S先生想了一想之后,就正确地推出这张牌是什么牌。 请问:这张牌是什么牌? 【9】一个教授逻辑学的教授,有三个学生,而且三个学生均非常聪明! 一天教授给他们出了一个题,教授在每个人脑门上贴了一张纸条并告诉他们,每个人的纸条

十大著名的哲学假设

世界上最著名的十大思想实验 思想实验,哲学家或科学家们常常用它来论证一些容易让人感到迷惑的理念或假说,主要用于哲学或理论物理学等较为抽象的学科,因为这类实验往往难以在现实世界中开展。这些实验看似简单,其间却蕴含着很多“剪不断、理还乱”的哲理。它们就像是一顿丰盛的精神盛宴,等待餐客前来饕餮。然而,这类盛宴往往菜式复杂,并非人人都能“饱餐一顿”。因此,我们列出世界上最有名的十大思想实验,并在哲学、科学或伦理方面对这些实验进行了阐释: 10. 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

“电车难题”是十分有名的伦理学思想实验,其内容如下:一个疯子将5名无辜的人绑在一条手推车轨道上,而一辆失控的电车正向他们冲去。幸运的是,你可以拉动操纵杆将电车转至另一轨道。然而,该名疯子在那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此时此刻,这根操纵杆,你拉,还是不拉? 深度解析: 这道“电车难题”由哲学家菲利帕·富特(Philippa Foot)提出,目的在于批判伦理学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其中的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此类理论认为,“将大多数人的利益最大化”才是最道德的。根据功利主义哲学,牺牲1个人可以挽救5个人,则毫无疑问应该拉动操纵杆。但这样做的问题在于,拉了操纵杆,你就成为杀死“1个人”的同谋,那么很明显你做了一件不道德的事,因为你对此人之死负有部分责任。同时,还有人认为,但凡遇到这种情况,你就必须有所作为,不作为同样会被视为不道德。简而言之,不管你做不做、怎样做,都无法让自己在道德的世界里无懈可击,而这正是问题之关键。很多哲学家都以“电车难题”来说明:在现实世界中,人们通常会让自己的道德标准不断妥协,因为真实而完满的道德,并不存在于这个世上。 9. 奶牛在田野(The Cow in the Field)

梭罗的经典语录大全100句

梭罗的经典语录大全100句 1、倒不是我比别人残忍,而是我感觉不到自己有什么恻隐之心。——梭罗《瓦尔登湖》 2、我主张他们不应该以生活为游戏,或仅仅以生活作研究,还要人类社会花高代价供养他们,他们应该自始至终,热忱地生活。除非青年人立刻进行生活的实践,他们怎能有更好方法来学习生活呢?——亨利·戴维·梭罗《瓦尔登湖》 3、一个人可能在他的礼貌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梭罗 4、绝对而言,财富越多,美德就越少。——梭罗 5、世界上没有哪个地方的房子是完美无缺的。帕德农神庙、圣彼得大教堂、哥德式大教堂、豪华宅邸、茅舍,这些也都是一种不完美想法的不完美的实践而已。谁愿意居住在里面?也许,在众神眼中,村舍要比帕德农神庙更加神圣,因为他们俯视时,不必特别眷顾正式供奉著他们的神龛,而且村舍应该是庇护著大多数人类的最神圣的住房。——亨利·大卫·梭罗《远行》 6、我们离不了罪恶,那是我们通向美德的阳关道。——梭罗《日记》 7、我虽不富甲天下,却拥有无数个艳阳天和夏日。——梭罗 8、"Happiness is like a butterfly; the more you chase it, the more it will elude you, but if you turn your attention to other things, it will come and sit softly on your shoulder. 幸福就像一只蝴蝶,你越是追逐它,它就越是躲着你。但是如果你转移视线,它便会轻轻地落到你的肩头。——梭罗" 9、琐琐的恐惧与碎碎的欢喜不过是现实的阴影。现实常常是活泼而崇高的。由于闭上了眼睛,神魂颠倒,任凭自己受影子的欺骗,人类才建立了

试论国家在制度创新过程中的基本功能_诺斯悖论_的理论逻辑解析_陈文申

2000年第1期 第37卷 (总197期)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 U RN AL O F P EK ING U NI VERSIT 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o .1,2000General No .197Vol .37 试论国家在制度创新过程中的基本功能 ———“诺斯悖论”的理论逻辑解析 陈文申 (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北京100871) 摘 要:在制度创新理论的逻辑里,制度是经济增长与否的根源,政府则是制度的载体和基 本的存在形式,同时是制度创新的经常和基本的主体。但是,由于政府存在统治者和代理人,二者 如同个体的“理性人”一样也是会犯错误的,因此,“诺斯悖论”在根本上是不可解的。然而,通过制 度在产权、国家、意识形态三者之间建立起良性的互动关系,进而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实现制度均 衡,使国家对社会经济的人为破坏较之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动作用为轻却是可能的。在制度 创新的过程中,意识形态可以克制“搭便车”以及国家统治者及其代理人的自利倾向,因此,其作用 至关重要。问题在于,国家如何克服意识形态的“刚性”,并适应“经济人”效用最大化的假设而发 展出一套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国家功能;意识形态;产权;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D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0)01-0035-11 收稿日期:1999-09-10 作者简介:陈文申(1956— ),男,福建仙游县人,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博士生。 一、制度创新理论的方法论特征 “诺斯悖论”从属于制度创新理论,是以诺斯(Douglass C .North )为代表的制度创新理论的基本命题之一,描述的是国家与社会经济相互联系、相互矛盾的关系形态,即“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1](P20)按照制度创新理论,这一矛盾产生于国家相互矛盾的双重目的:第一,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即在要素和产品市场上界定所有权的结构;第二,在产权结构的框架内通过输出国家公共产品、提供公共供给、降低形成契约的交易成本,以使社会产出最大化,从而增加国家税收。问题在于,这样两个目的经常并不一致,或处于冲突状态:第二个目的意在实现完全有效率的产权,进而使社会产出最大化,第一个目的则在于确立一套保证统治者利益收入最大化的基本规则。“悖论”由此产生。在诺斯看来,这种悖论反映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矛盾,是导致社会不能实现持续经济增长的根源。[2](P301) 不难理解,“诺斯悖论”所指的国家是具有人格化涵义的国家,注重的是国家作为公共权力

经典的10个逆向思维故事

经典的10个逆向思维故事 它是思维中较高级别的一种方法。 你听过哪些跟逆向思维有关的故事?接下来,跟你分享逆向思维的经典故事和案例。 经典逆向思维的小故事1、如何得到美女的电话号码傍晚陪爷爷在公园散步,不远处有一个气质美女,忍不住多看了两眼。 爷爷问我:喜欢吗?我不好意思的笑笑点点头。 爷爷又问:想要她的电话号码吗?。 我瞬间脸红了。 爷爷说看我的,然后转身向美女走去。 几分钟后我的电话响了,里面传来一个甜美的声音:你好,你是***吗?你爷爷迷路了,赶紧过来吧,我们在公园***处。 我对爷爷简直佩服的五体投地,然后默默的把这个电话存了下了。 经典逆向思维的小故事2、如何让孩子做作业孩子不愿意做爸爸留的课外作业,于是爸爸灵机一动说:儿子,我来做作业,你来检查如何?孩子高兴的答应了,并且把爸爸的“作业认真的检查了一遍,还列出算式给爸爸讲解了一遍。 只是他可能不明白为什么爸爸所有作业都做错了。 经典逆向思维的小故事3、惹不起的大爷大爷买西红柿挑了3个到秤盘,摊主秤了下:“一斤半3块7。 大爷:“做汤不用那么多。

去掉了最大的西红柿。 摊主,“一斤二两,3块。 正当我想提醒大爷注意秤子时,大爷从容的掏出了七毛钱,拿起刚刚去掉的那个大的西红柿,扭头就走。 摊主当场无风凌乱。 。 至午夜十分,打电话到美女房间问:需服务否?答然。 男奋而前往,并得一千而返。 经典逆向思维的小故事5、换个角度看问题海阔天空小伙子站在天台上要自杀,众人围观。 不一会警察来了,问其原因,小伙回答:谈了八年的女朋友跟土豪跑了,明天要结婚了,感觉活着没意思!旁边一老者答:睡了别人的老婆八年,你还有脸在这里自杀?小伙想了想,也对啊,笑了笑,就走下来了。 经典逆向思维的小故事6、大爷损失了多少钱王老板花30元进了一双鞋,零售价40元。 一个小伙子来买鞋,拿一张100元人民币,王老板找不开,只能去找邻居换了这100,然后找给了小伙子60元。 后来邻居发现这个100是假币,没办法王老板又还了邻居50。 问这场交易里,王大爷一共损失了多少钱?在数据化管理的培训中经常用这个题测试学员的数据思维,结果是只有约20%的人能算出准

千年悖论读后感

千年悖论读书报告 刚开始老师叫我们读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我的心里是不太愿意的。因为我觉得我的定性较差,叫我静下心来读一本关于历史的书,这是不太可能的事。但是当我看了这本书的简介时,直觉告诉我这本书与我以往所认知的历史书有所不同。 所以我抱着尝试看一看的心态翻开了此书。当我花了两天时间把这本书看完的时候,我觉得我当时的决定是对的。因为这不仅让我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更重要的是我对历史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作者张敞对历史人物的解读有不一样的视角,完全把那些叱咤风云的角色变做你我身边的普通人,很容易读。甚至可以说是浅白,改变了我对于历史一贯的晦涩印象。 虽然说这本书的很多观点都只是作者自己的观点而已,不一定是真确的,但是他从另一种视角去看待历史,并且以自己的方式解读历史。所以从这本书中我还是学到了许多宝贵的东西。 一般来说我们看待历史是从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史学的高度来看的,而不是站在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我们容易跟着史书和前人的诉说来看待历史,从而忽略了真正的历史。 例如说:人的命运总是与外界因素密切关联着,甚至不为你左右,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比如,你所依附的王朝灭亡了,你作为一个个体会面临着效死尽忠还是苟且求生的考验;比如,一位妇女丈夫死了,她面临着是忍辱再嫁,还是苦苦守节的两难选择;根据史书和前人的记载誓死尽忠和苦苦守节的才是好人,才是忠义之人。而反之这成了人人唾弃之人。但是若是这些事放在现在苟且求生和再嫁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因此,作者在无处收留——吴三桂的心路历程一篇文章中写道:当吴三桂全力攀登在大明帝国这座巨大的山体上,以为随着海拔的上升幸福就会临近。可是,就在他兴致勃勃地攀登半山腰的时候,却突然发现脚下的山体原来是座冰山。正在面临着不可避免的缓慢消融。 在苛刻的封建道德伦理下,一个人很容易被推进自然人性与社会伦理的两级之中,不是忠臣,便为叛乱,不是天使就为魔鬼。所以,吴三桂选择了最佳方案:拖延。等到明朝的灭亡成了既成事实,他的效忠对象不存在之后,他就有了道义上的自由,也有了以后选择的机遇。 我们从小就被告知了吴三桂是叛徒、是奸臣,无论教科书还是电视都在不断地重复这一“事实”。但是在我们的周围我们的世界这样的人也有很多,只要他们成功了谁还会说他们呢?我想如果吴三桂当初没有被康熙平定三藩,如果没有被清朝所忌惮,那么也许清朝的,那么也许当权者会让史官在史书中对他大肆赞扬那么现在吴三桂在我们的心中也许是个英雄的形象也不一定。而且我觉得吴三桂是生不逢时,死的也不是时候。吴三桂若是死的早些,死在明朝灭亡前,那么他的一生堪称忠臣孝子的典范。或者,若是他生的晚些,生在清朝入主中原后,那么他的一生不会过得那么纠结,也不会背负千古骂名。只可惜,吴三桂生不逢时,正巧赶上了新旧交替的节骨眼,正巧他又是一个朝野闻名的名将,所以没有为明朝殉葬的人们,将自己所有的懦弱和自私的一面放大到了吴三桂一个人的身上,将江山社稷崩塌的责任推卸到了他一个人的身上。然后,他们一边唾骂着吴

悖论大全

老虎悖论是博弈论中一个著名的逻辑悖论。 故事 国王要处决一个囚犯,但给他一个生还的机会。囚犯被带到5扇紧闭的门前,其中一扇后面关着一只老虎。国王 对囚犯说:“你必须依次打开这些门。我可以肯定的是,在你没有打开关着老虎的那扇门之前,你是无法知道老虎是在那扇门后。”显然,如果囚犯有可能在打开有老虎的那扇门前知道,就证明国王在撒谎,那么就可以活命。开门之前,囚犯进行了如下分析:假如老虎在第五扇门,那当他把前四扇门打开后都没发现老虎,那他肯定猜到老 虎在第五扇门中,因国王说过不论何时他也料不到老虎在哪扇门后,那国王的说话就错了。因此,老虎肯定不在 第五扇门中。同样道理,老虎也不在第四道门中,否则囚犯打开三道门后,只剩两道门,老虎既不在第五扇门后,那就会给他料到在第四扇门后;依次类推,老虎不存在任何一道门后;囚犯这时就不再多想,冒冒失失依次推门,结果老虎从第二扇门中跳了出来,把囚犯咬死了。国王看见了说:“不是跟你说了老虎在哪扇门后总是出乎你的意料了吗?现在你就是万料不到了。” 悖论分析 如果囚犯的推理成立,那么就算国王把老虎放在第五扇门后,也是“料想不到”,学者们争论的重点在于:这个推理究竟错在第几步? 1.主张错在第一步 如果第一步是正确的,那么后面几步为什么是错的?所以第一步就错了。错在囚犯把国王的思路作为论据。 首先必须定义怎样算国王所谓的“知道”(或“意料”),如果投机猜测算的话,那国王不论怎样放都不能保证不被猜中,所以带投机成分的猜测不能算“知道”(国王为了自身利益也会这么定义),设“知道”定义为“在即有事实下的逻辑推

理”,那么囚犯不仅要正确预测老虎,还要对其预测给出严格的逻辑证明才行。本例中不考虑没有老虎的情况,即 囚犯已知必有1老虎。作为囚犯,他在每次打开一个门前都会进行逻辑推理,如果能推出老虎是在即将打开的门 里就赢了,如果不能推出,他就只能打开这个门,如果打开后没有老虎就继续推理下一个门是否有老虎,依此类推。 然后,把问题从5个门简化为只有2个门,囚犯会在打开第一个门之前,对第一个门里是否有老虎做逻辑推理: 由于囚犯要引用国王的思路,故须先考虑国王思路是否是会错。 A.如果相信国王是不会错的,那么你不可能推测出第一个门里有没有,因为如果推测出就说明国王会错,所以在 这个前提下不可能知道。囚犯无法推测出第一个门里有没有老虎,必然要打开第一个门。 B.如果相信国王是会错的: 囚犯首先认为国王放第二个门是错的,但国王既然是会错的,他为何不会按囚犯认为错误的思路放第二个门呢? 所以国王的思路就没法唯一的推测了。囚犯失去国王的思路做论据,无法推测出第一个门里有没有老虎,必然要 打开第一个门。 因此,国王应且只应放到第一个门中,则国王必胜。 推广到n个门的情况,只要国王不把老虎放到最后一个门,则国王必胜,囚犯必败。 2.主张错在第二步 故事中的囚犯最后决定相信“没有老虎”。但,国王并不知道囚犯是否会这样,所以的确不可能把老虎放在第五扇门。如果囚犯决定相信“一定有老虎”,那么在前四扇门都没有老虎之后,第五扇门后的老虎的确就变成“可预料的”了。 既然老虎在第五扇门的话,它一定是“可预料的”,那么当你已经开了三扇空门时,情况是怎么样?我们可以试着写成逻辑式子:前提一、老虎不可预料。前提二、老虎如果在第五扇门时,可预料。前提三、老虎不在第五扇门时,就一定在第四扇门。前提四、老虎如果在第四扇门时,可预料。结论:前提互相矛盾。 请注意:这时的逻辑推理中,既然前提互相矛盾,必定有一个以上不成立,那么可能性就是以下四个其中之一、 或是更多: A.老虎可预料。 B.老虎如果在第五扇门时,不可预料。 C.老虎不在第五扇门时,也不一定在第四扇门。 D.老虎如果在第四扇门时,不可预料。 二和四自身是矛盾命题,不考虑,三会导致老虎变成薛定谔的猫,也就是既存在亦非存在的状态(囚犯把老虎往 前门推是错误的,因为前提中包含“已经开了三扇空门”)。所以可能性只有一个:老虎可预料。但若老虎可预料,那么显示国王说谎,如果国王可能说谎,那么老虎也真的有可能消失。 这时的正确结论是:国王一定说谎,但他的谎言可能是“老虎可预料”,却也可能是“根本没老虎”,囚犯只是偏心于 一个可能性,结果帮国王圆谎罢了。 3.主张错在最后一步 如果“不可预料”并不是一种保证,而只意味“高机率”,“有老虎”才是保证,那么情况又整个改观。可以列成以下状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