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造血管的材料发展

人造血管的材料发展

人造血管的材料发展
人造血管的材料发展

人造血管的材料发展

【摘要】PVC,PAN,丝绸,尼龙以及粘胶纤维曾是人造血管的制造材料。PAN和尼龙制得的人造血管会在体内退化,因此这两种材料很快被淘汰。目前人造血管使用最多的原料是合成纤维,如聚酯、聚四氟乙烯纤维,它们结构稳定性好,在人体内可长期工作而不发生降解。

【Abstract】Artificial blood vessel once made from PVC, PAN ,silk and viscose fiber. The blood vessel which made from PAN and Nylon will degenerate in bodies, so these kinds of material have weeded out. Now we choose synthetic fiber such as polyester and some polymer to make artificial blood and they have good structural stability as well as they can work for a long time in bodies.

【关键词】人造血管相容性涤纶膨体聚四氟乙烯聚氨酯

人造血管的研制开始于20世纪初,各国学者首先采用金属、玻璃、聚乙烯、硅橡胶等材料制成的管状物进行大量动物实验,但因其易在短期内并发腔内血栓而未能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1952年Voorhees首先研究将维纶制成人造血管,改变了以往人工血管管壁的无通透性。接着,Voorhees,Blakemore以及Jaretzki 做了大量的临床实验,研制了带有网孔的人造血管,这是血管代用品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随着纤维材料和医学生物材料的不断发展,继Voorhees之后,各国工作者研究出各种材料,各种加工方法生产的空隙的人造血管并用于动物实验和临床。随后,专家们测试了很多材料,如PVC,PAN,丝绸,尼龙以及粘胶纤维。PAN和尼龙制得的人造血管会在体内退化,因此这两种材料很快被淘汰。目前人造血管使用最多的原料是合成纤维,如聚酯、聚四氟乙烯纤维,它们结构稳定性好,在人体内可长期工作而不发生降解。

随着生物医学工程学和生物材料学的发展,人工血管的研究得到广泛的应用,人工血管材料得到不断更新,如何提高血管的通畅性和人工血管材料的相容性是在近年来人工血管研究的重点。

血管壁细胞外基质主要由3 层结构组成,其中中膜层在结构上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由胶原纤维和弹性蛋白构成,这种结构使血管具有良好的机械性和顺应性。因此,在设计和制造人工血管材料时,应尽可能地模拟正常血管的细胞外基质的成分,使三维结构、生理功能及机械性能接近正常血管组织。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人工血管有涤纶、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和聚氨酯人工血管。涤纶为聚

乙烯纤维,移植1 年后张力基本保持。涤纶人工血管分为机织和针织两种。机织的涤纶丝线呈交错结构,具有多孔性及最小的移动性。针织涤纶细线织成结节状结构,孔隙呈放射状延伸。针织涤纶在植入动脉的环境下有膨胀的倾向,其原因为其制造技术。在纤维表面增加绒毛结构,明显增强了组织的亲和性。绒长结构也增强移植物的可屈性、延展性和耐扭转性。同时带外支持环,增强了抗机械性的压迫性能。由于有高度的多孔性,管壁皱折,网孔较大,移植时渗血严重,故使用时必须预凝。如出厂前未预凝,则必须在使用前作好预凝。由于涤纶与周围组织反应较强,血小板凝集的范围大,抗血栓形成性较低,生物相容性差,炎性反应重,因此常用作为大、中口径的动脉移植。

虽然涤纶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然而涤纶小口径人造血管的应用目前仍不理想。主要问题包括:短期内血栓形成和内皮化不良。因此,涤纶人造血管材料的改性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拟采用等离子体和紫外辐照预改性涤纶人造血管材料并在其表面引入氨基,再将肝素和再生丝素蛋白分子吸附接枝在涤纶改性材料表面,期望获得力学性能优良,生物学性能良好的涤纶血管材料,实现该人造血管移植早期具有良好的抗血栓性能,同时具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体内原位再生的良好性能。

现在采用常温常压等离子体和紫外光辐照预改性涤纶人造血管材料,优化改性方法,并比较两种改性方法对改性效果及改性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以丙烯酰胺为“间隔臂”,通过Hoffman降解-共价缩合正负离子键合-戊二醛交联的方式制备再生丝素蛋白、肝素修饰涤纶人造血管改性材料,并对其进行表征;体外血液相容性评价。通过体外血栓形成实验、溶血实验、肝素缓释等实验评价再生丝素蛋白、肝素修饰涤纶人造血管改性材料的血液相容性。通过体外细胞培养、MTT 实验及扫描电镜观察,考察再生丝素蛋白、肝素修饰涤纶人造血管改性材料的细胞相容性。

研究结果表明:一、常温常压等离子体和紫外辐照均能将丙烯酰胺分子接枝到涤纶人造血管材料表面。然而,等离子体处理对涤纶材料力学性能有一定的损害,而紫外辐照影响不大。紫外辐照改性的优化工艺为:二苯甲酮浓度0.2M/L、紫外光辐照功率5800μW/cm2、辐照时间20min、丙烯酰胺浓度2M/L。二、如上改性的涤纶血管材料经Hoffman降解和再生丝素蛋白、肝素、戊二醛处理,可

获得再生丝素蛋白/肝素修饰涤纶人造血管改性材料。傅立叶红外光谱表明两物质相应的特征峰在涤纶材料表面得以表达,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再生丝素蛋白在涤纶表面分布较均匀,经高强度超声波清洗60min后重量损失率不超过19%。三、体外血栓形成实验结果表明肝素修饰涤纶人造血管材料能有效地减少血栓形成,引入再生丝素蛋白能降低材料的溶血率。涤纶人造血管材料表面的肝素在PBS 缓冲液中随时间缓慢释放,材料的抗凝血性能随之逐渐衰减。溶血实验结果表明,肝素修饰涤纶血管材料的溶血率低于5%,符合生物医用材料应用标准。四、体外细胞相容性实验结果表明,再生丝素蛋白修饰涤纶人造血管改性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再生丝素蛋白浓度的增加有利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血管内皮细胞能在改性材料表面良好黏附,活性较高。本研究通过等离子体和紫外辐照的方法对涤纶人造血管材料表面进行了改性,并用再生丝素蛋白和肝素对材料表面进行了进一步修饰,从而获得了力学性能及生物学性能良好的涤纶人造血管材料。

膨体聚四氟乙烯起先被制成心脏瓣膜,后被用作人工血管移植材料。膨体聚四氟乙烯经过加热、伸展和压模过程,成为一种微孔材料,更适用组织的黏附,有较好的生物稳定性,不会在体内退化。其表面带负电荷,可以最低限度地阻止血小板的黏附。膨体聚四氟乙烯的特征结构是节点-纤维,其微孔弯曲,直径(结间距离)为30 μm,微孔存在于小纤维间,并不直接内外交通。外周细胞较难深入微孔,新内膜形成也较慢。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使用前不必预凝,比其他血管具有更大的抗血栓性,与周围组织反应较轻,能承受压力,血管通畅,能耐受反复穿刺,使用时间长,但顺应性较差,通畅率较低。尤其在直径小于6 mm 的小口径人工血管上远期通畅率更差。

聚氨酯由于具有优良的顺应性、生物相容性以及一定的抗凝血性,可以大大减少新内膜增生,合理的孔径和孔隙率的三维结构,能增强内皮细胞在支架上的黏附、长入和铺展,加速内皮细胞化。因此,聚氨酯是小口径人工血管的首选材料。1979 年,Lymam 等开发了低孔隙度的聚氨酯血管,其力学适应性接近天然血管。后来有人用静电纺丝法制作聚氨酯网状血管,达到了天然血管的适应性,使假内膜与外膜机械地附着生长,大大改善了血液相容性。潘仕荣等采用生物性能稳定的聚氨酯制备小口径人工血管,曾先后报道过聚六亚甲基碳酸酯聚氨酯脲

的合成和通过微观结构设计和内腔表面偶联重组水蛭素,来提高顺应性和抗凝血性,达到自然内皮细胞化和提高畅通率的目的。还通过选择材料和优化制备条件,制得具有合适孔径和孔隙率,顺应性和其它性能与天然血管匹配的聚氨酯小口径血管,达到提高小径血管长期植入的畅通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黄德清。血管组织工程的研究及应用进展[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2,19(4):688-691,702.

[2] 赵荟菁。国外人造血管的发展和我国人造血管现状[J].现代纺织技术,2006,15(3):55-57.

[3] 李潮,李选,曲雯,等。腔内支架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弓部动脉瘤[J].中华外科杂志,2003,41(3):40-43.

[4] 潘朝晖。小直径血管移植物的研究进展[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5,9(3):171-174.

[5] 许益民,张文清,漆松涛。小口径人造血管的研究[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13(8):609-612.

[6] 向萍,李敏。生物材料与人工血管支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0,27(6):1420-1424.

[7] 黄福华,郑军,孙立忠。一种新的人工血管涂层及其实验研究[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8,27(4):399-403.

高中政治《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教案5(沪教版高一)

第一课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 第一节社会财富增长之源 第一框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B)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基本理解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懂得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两者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通过调查结果交流,培养学生比较能力;通过角色扮演、主题演讲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认识到社会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能够做到尊重劳动成果,尊重普通劳动者,确立热爱劳动,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 二.课前准备 1.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当我们都是学生时——我和父母财富大比拼》的小调查活动,并要求各组做好调查结果交流准备工作。 2.邀请四位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教学活动。 3.教师搜集案例、图片,多媒体资料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下列是我们熟悉的各种社会活动: 【图片展示各种社会活动】 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体育运动文艺活动宗教活动政治活动等一组图片 师:人类社会的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中,奠定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的是什么活动? 生:略 师: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多媒体资料演示】人类历史上发生的几次大海啸回顾 师:对于大家来说最熟悉的大海啸应该是2004年的东南亚地震海啸,可以说对遭受海啸得地震灾区而言是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国际社会也纷纷进行援助。对于灾区的人民而言,海啸之后最需要哪些方面的帮助? 生:略 师:食品、饮用水、服装、药品等是最急需的物品。缺少这些,会危及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灾区人民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援助,许多物质产品运往灾区,请问这能否解决灾区的根本问题? 生:略

最新材料与社会发展期末复习题修改版

“材料与社会发展”课程复习题(修改版) 1.什么是材料?简述材料分类以及各类材料的基本特性。 答:材料的定义及其分类 (1)定义:材料是指能为人类经济性地,用于制造有用器件的物质。 (2)材料的分类: ①按组成、结构特点进行分类: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复 合材料。 各自特征:①高分子材料:是通过若干高分子链聚集以及高分子链与其他添加组分的相互作用而构成。分子量大,质轻;优良的加工性能,导热系数小,化学稳定性好,电绝缘性好;功能的可塑性好,出色的装饰性,但易老化;可以延压成膜、纺制成丝,可制成各种形状的构件,可产生巨大的粘接力及巨大弹性等。②金属材料:有金属元素或以金属元素为主形成的,并具有一般金属特性的材料称为金属材料。一般具有金属光泽,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及塑性;具有良好的强度和韧性,熔点较高。③无机非金属材料:传统上主要有陶瓷、玻璃、水泥和耐火材料等四大类,其主要化学组成均为硅酸盐类物质。具有高熔点,高强度,高硬度;耐腐蚀,耐磨损,抗氧化等,以及宽广的导电性,隔热性,透光性;良好的铁电性,铁磁性,压电性。④复合材料:是由有机高分子、无机非金属或金属与几类不同材料通过复合工艺组合而成的新型多相固体材料,它既能保留原组分材料的主要特色,又通过复合效应获得原组分所不具有的性能。 比重小,比模量和比强度大;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自润滑;耐热,耐疲劳,耐蠕变,电绝缘性好等特点。 ②从其发展过程上,可分为传统材料和新型材料,它们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互相转 化,互相替代的关系。 传统材料的特征为:需求量大,生产规模大,但环境污染严重; 新型材料特征:建立在新思路、新概念、新工艺、新检测技术的基础上,以材料的优异性能、高品质、高稳定性参与竞争,属高薪技术的一部分;投资强度较高,更新换代快,风险性大,知识和技术密集程度高,一旦成功,回报率也较高,且不以规模取胜。 ③从其使用性能分类: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结构材料则主要利用材料力学性能; 而功能材料主要利用材料物理和化学性能。

2020人造血管行业现状及前景趋势

2020年人造血管行业现状及前景趋势 2020年

目录 1.人造血管行业现状 (4) 1.1人造血管行业定义及产业链分析 (4) 1.2人造血管市场规模分析 (5) 1.3人造血管市场运营情况分析 (6) 2.人造血管行业存在的问题 (9) 2.1供应链整合度低 (9) 2.2基础工作薄弱 (9) 2.3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 (9) 2.4供给不足,产业化程度较低 (10) 3.人造血管行业前景趋势 (11) 3.1人口老龄化加剧、医疗消费支出增加 (11) 3.2我国心血管疾病发展趋势严重 (11) 3.3医保改革向深向广,刺激医疗需求 (11) 3.4用户体验提升成为趋势 (12) 3.5延伸产业链 (12) 3.6行业协同整合成为趋势 (13) 3.7生态化建设进一步开放 (13) 3.8呈现集群化分布 (14) 3.9需求开拓 (15) 4.人造血管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15)

4.1人造血管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15) 4.2人造血管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15) 4.3人造血管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16) 4.4人造血管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16) 5.人造血管行业竞争分析 (17) 5.1人造血管行业竞争分析 (17) 5.1.1对上游议价能力分析 (17) 5.1.2对下游议价能力分析 (18) 5.1.3潜在进入者分析 (18) 5.1.4替代品或替代服务分析 (19) 5.2中国人造血管行业品牌竞争格局分析 (19) 5.3中国人造血管行业竞争强度分析 (19) 6.人造血管产业投资分析 (20) 6.1中国人造血管技术投资趋势分析 (20) 6.2中国人造血管行业投资风险 (20) 6.3中国人造血管行业投资收益 (21)

纳米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史

纳米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史 物三李妍 1130060110 纳米科学与技术(简称纳米科技)是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面向21 世纪的综合交叉性 学科领域,是在纳米尺度上新科学概念和新技术产生的基础.它把介观体系物理、量子力学、混沌物理等为代表的现代科学和以扫描探针显微技术、超微细加工、计算机等为代表的高技术相结合, 在纳米尺度上(0.1nm到10nm之间)研究物质(包括原子、分子)的特性和相互 作用,以及利用原子、分子及物质在纳米尺度上表现出来的特性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实现生产方式的飞跃。 历史背景 对于纳米科技的历史, 可以追溯到30多年前着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Richard Feynman于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的一次富有远见性的报告 . 1959 年他在《低部还有很大 空间》的演讲中提出:物理学的规律不排除用单个原子制造物品的可能。也就是说, 人类 能够用最小的机器制造更小的机器。直至达到分子或原子状态, 最后可以直接按意愿操纵原子并制造产品。他在这篇报告中幻想了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操纵和控制物质.他的设想 包括以下几点: (1)如何将大英百科全书的内容记录到一个大头针头部那么大的地方; (2) 计算机微型化; (3)重新排列原子.他提醒到, 人类如果有朝一日能按自己的主观意愿排列原子的话, 世界将会发生什么? (4) 微观世界里的原子.在这种尺度上的原子和在体块材 料中原子的行为表现不同.在原子水平上, 会出现新的相互作用力、新颖的性质以及千奇 百怪的效应. 就物理学家来说, 一个原子一个原子地构建物质并不违背物理学规律.这正 是关于纳米技术最早的构想。20 世纪70 年代, 科学家开始从不同角度提出有关纳米技术的构想。美国康奈尔大学Granqvist 和Buhrman 利用气相凝集的手段制备出纳米颗粒, 提出了纳米晶体材料的概念, 成为纳米材料的创始者。之后,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德雷克斯勒积极提倡纳米科技的研究并成立了纳米科技研究小组。纳米科技的迅速发展是在20 世纪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1981 年发明了可以直接观察和操纵微观粒子的重要仪器———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原子力显微镜(AFM), 为纳米科技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84 年德国学者格莱特把粒径6 nm 的金属粉末压成纳米块, 经研究其内部结构, 指出了它界面奇异结构和特异功能。1987 年, 美国实验室用同样的方法制备了纳米TiO2 多晶体。1990 年7月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与第五届国际扫描隧道显微学会议在美国巴尔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1,什么是生态系统?由那些部分构成的?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和它们生活的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生态系统是复杂自然系统之一。一个生态系统由四个基本部分构成的,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还原者) 、非生物环境者。 2、什么是环境问题?当代人面临的环境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地理环境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类生存依赖着地理环境。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离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第二,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这些资源可分为三大类:生态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 3,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第一,地理环境通过影响生产的发展,直接间接地制约社会的发展。首先地理环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其次地理环境制约一个国家生产部门的分布,再次地理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最后,地理环境还制约着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第二,地理环境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4,地理环境虽然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但对社会发展不起最主要的决定作用,起最主要的决定作用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第二,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和生产方式才能对人类历史发生作用。第三,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5,人口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第一,人口生产的周期较长。第二,人口生产的形式与物质生产的形式不同。第三,人口生产的结果与物质生产的结果不同。第四,人口生产具有较强的惯性。(表现出重复性和渐进性) 6,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影响作用 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第二,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只有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材料与社会论文

绪论 材料、能源、与信息是客观世界的三大要素,是构成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同时,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现代化的先导、是人类进步的里程碑,它与人类息息相关乃至被公推为人类文明的标志。但是人类对材料的认识却是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由浅到深、逐步深入。 经典的时空观念将时间分为过去、现在、未来,历史呈现于过去却蕴含在现在与未来,并且,影响、推进着现在与未来:过去,人类对材料认识的深入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钢铁时代---一个时代的结束与兴起,亦是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现在,世界无处不材料,“材料”这个名词已经深深的扎根于人们的思想文化领域,促进了现代文明的发展;未来,材料将真正的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与人类文明共同蓬勃发展。 “材料与社会的文明发展”,顾名思义,材料与社会文明的发展唇亡齿寒,若没有材料,社会不可能会发展,人类历史上的许多记载便是明证,再者,若人类文明不存在,那么遑谈材料是否存在了。材料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不论是过去已有的历史,还是蓬勃发展的今朝,更或者是无法预测的未来,都离不开材料。 关键词:物质基础、人类文明、时空观念、材料。 PART 1 与材料的初步对话 材料的定义:材料一般是指人类用以制造生活生产的所需的、有用的物品、器件、构件、机器和其他产品的物质。材料是物质,但不是所有的物质都可以称之为材料。如燃料与化学原料、工业化学品、食物和药物,一般都不算是材料。只有那些可为人类社会接受而又能经济的制造有用器件的物质,才能叫做材料。但是根据许多可靠资料来源,这个定义其实不是那么的严格,如炸药、固体火箭推进剂,有人便称之为“含能材料”。另外,就这个定义而言,其中“制造”一词一定涉及了人类的劳动行为,即人类为实现特定的目的而借助某种劳动来改造物质。材料定义中“有用”一词就限定了相应劳动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把特定物质改造成具备某种实际使用功效的物件,而“有用”也指的是对人类有用。借助人类劳动的行为并实现对人类有用的目的是材料的基本属性;由此可见,材料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概念,其主旨是在于为人类服务。 “材料”与“材料学科”:“材料”一词早已存在,其具体的日期不可考究,但“材料科学”的提出即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于1957年在一些大学成立了十余个材料科学研究中心,至此,“材料科学’这个名词便被广泛应用了。随后,1986年,英国的Pergmon 出版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百科》全书,其内对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定义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就是研究有关材料的组成、结构、制备工艺流程与材料性能的用途的关系的产生及其运用。材料及材料科学,一个是原体,而另外一个是衍生题,其涉猎范围之广、涉及知识和人文面之大已经无法具体阐明,此处笔者仅作简要述介。 材料的分类:材料种类繁多,用途广泛,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依据材料的来源可以分

人工血管

人工血管 作者:*** 作者单位:*** 摘要: 人工血管是利用高分子材料合成的血管代用物,并能替代身体中各种大小血管。本文着重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介绍了人工血管的分类、材料选取及各材料的优缺点。并进一步对人工血管的性能优劣,如弹性、通透性、生物兼容性等作了详细的分析。概括介绍了人工血管的发展方向,并综合各种方法详细的解析了人工血管在微尺度方向的发展(新材料、新方法)。 关键词:血管替代物、顺应性、生物兼容性、微尺度。 在医学领域当中,血管闭塞性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多,如动脉硬化。人工血管替代许多严重狭窄或闭塞性血管,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用人工合成血管作为血管替代品,特别是大口径人工血管在组织修复、血管重建手术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仅2002年全球就有几十万例血管移植手术,目前根本无法也不能提供如此多相同血管进行异体血管的移植。所以医用人工血管的研制和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1]。目前,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材料学发展迅猛。在外科手术中,人工血管主要用于暂时性或永久性的取代患者缺损的动脉或者静脉,或作为动脉阻塞时的逆流通道,以及肾病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时所需要的动静脉移植替代管。 20世纪初,人们开始研制人造血管。各国学者首先采用金属、玻璃、聚乙烯、硅橡胶等材料制成的管状物作为人工血管,进行大量的动物实验。但其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因为容易在短期内并发腔内血栓。1952年Voorhees树立了一个血管替代品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他首先研究将维纶制成人工血管,这种带有网孔的人工血管改变了以往人工血管管壁的无通透性。进来纤维材料和医学生物材料发展较好,人们相继研究出各种材料、加工方法生产的有孔隙的人工血管,用于动物实验和临床。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人工血管有涤纶人造血管、真丝人造血管、膨体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和聚氨酯人工血管[2]。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研究真丝[3]及丝涤交织的人造血管[4],之后有关血管研制的报道比较少。80年代至今,因血管疾病上升,人们对人造血管的研究有上升趋势。近几年来大家都希望对微创手术用血管国产化,也有不少科技人员致力于本项研究。但由于我国人造血管研究的基本水平较低,限制了血管组织工程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水平远远低于国际水平,各种产品尚不能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生物血管: 生物血管可分为自体血管、同种异体血管和异种血管[5]。自体血管移植的优点很多,没有免疫排斥,弹性、通透性、生物兼容性都很好,是临床上非常好的血管替代物。但是由于其出自自体,非必要情况下自体血管很少切除,因此很难批量生产,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同种异体血管是取自于消毒后低温冷藏的尸体,移植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排斥反应且易形成血栓,而且来源有限可能会传染疾病。异种血管是指取自动物体内的血管,经处理后移入人体,其来源丰富,但是由于移植后免疫排斥严重,血栓形成率高,因此临床上也很少使用。 人工血管:

3D打印人造血管获重大突破

2016年12月31日到期,目前美国太阳能相关产业正在为延长该政策积极努力。 除了联邦政策,美国州和地方制定的可再生能源政策也对太阳能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进步中心中国政策项目主任韩美妮曾告诉记者,如果州政府制定了好的可再生能源政策,投资者会立刻跟进,新泽西州就是因为政策得当已成为美国发展太阳能的领先者。 据美国太阳能协会统计,新泽西州2014年太阳能新增装机容量240兆瓦,总装机容量超过1.4吉瓦,已成为美国太阳能产业第三大州。 除了电力企业持续投入,近年来美国普通家庭安装太阳能发电装置情况也出现井喷,并已成为仅次于电力企业的太阳能新增装机容量第二大来源。 报告显示,第二季度美国普通家庭住宅太阳能新增装机容量473兆瓦,占比约34%,同比增长70%。美国太阳能协会预计,2015年普通家庭住宅市场将成为美国太阳能增长最快的分项市场。 普通家庭在推动太阳能发展上作用越来越大,主要因为太阳能价格在过去几年持续快速下跌,普通家庭对太阳能的接受度不断提高。相关统计和预测显示,与2010年相比,目前太阳能发电的平均成本下降了50%,未来两年还可能继续大幅下降,而2015年4月份的一份 盖洛普民调显示,希望重视太阳 能发展的美国人的占比已升至 八成。 而且,普通家庭在推动太阳 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的巨 大作用已引起美国政府高度关 注。2015年8月底,美国政府专 门出台了一些补贴措施,帮助普 通家庭扩大使用可再生能源。 32亿像素的太空相机, “亮瞎”你的眼 目前某些最高端的智能手 机内建2300万像素摄像头,但 是坐落于智利Cerro Pachón山 上的大型综合巡天望远镜 (LSST)已经开始更新其数字相 机,新的数字相机像素达到惊人 的32亿像素,美国能源部刚刚 批准这项工程,以帮助科学家更 深入地了解宇宙的奥秘。美国 能源部为这款相机提供资金来 源。该望远镜本身、配套系统和 基础设施主要是由美国国家科 学基金会资助。该望远镜的目 的是在建成之后10年内拍摄南 部夜空可见光星体,一次可以观 测的恒星和星系数量甚至超过 地球上人口数量。 相机本身将是数字拍照工 程史上的一个壮举,大小和小型 车辆相同,相机将设有一个过滤 器更换装置,将允许它捕捉到不 同波长光线,从近紫外到近红 外。由于海量像素数,图像的分 辨率也将高得惊人,这将需要 1500台高清电视才能显示一张 画面。有了这么多的数据,也需 要专门的软件来进行处理。斯 坦福大学的SLAC国家加速器 实验室负责开发数据库,每年需 要处理600万GB数据,相当于 一台普通800万像素单反每晚 拍摄80万张照片,连续拍摄10 年。所有这些数据都将让我们 人类获悉更多宇宙线索,从星系 起源到小行星撞击地球预警系 统,以及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组成 等 。 3D打印人造血管 获重大突破 德国弗朗霍夫激光技术研 究所研究人员成功利用3D打印 技术制造出人造血管,这一技术 突破有望广泛应用在治愈皮肤 创伤、人工皮肤再造和人造器官 等医学领域。 重大事故受伤、大面积烧伤 或肿瘤切除的病人经常需要对 创面皮肤进行再造,目前的医疗 技术只能对皮肤表层厚度(真皮 和表皮)不超过200μm进行人 工再造,而对包括皮下组织的几 毫米厚完整皮肤系统还不能进 988 第5期产业资讯

人造血管行业研究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doc

. 2016-2021 年中国人造血管行业研究分析及 市场前景预测报告 部分章节展示 第一章产业概述 1.1人造血管定义 1.1.1人造血管定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血管类疾病日益增多,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带来很大负 面影响,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血管的替换和移植。人造血管又称为人工血管,当人体某部位的血管由于动脉硬化、栓塞或破损等原因不能保证人体正常供血时,就需对血管进行置换、搭桥或介入等外科手术进行治疗。人造血管的主要功能是输送血液,现主要用于置换中、大动脉,作用是以人造血管来连接血管的两断端,使血液循环得以恢复。 临床上使用的人造血管,分为织造型和非织造型两种,织造型人造血管的主要材料是聚四氟 乙烯和聚酯涤纶,而非织造型人造血管的主要材料则是膨体聚四氟乙烯和聚氨酯。此报告统计范围不包含覆膜支架人造血管。 表人造血管种类与图片 结构应用

来源:泰尔茂,恒州博智人造血管研究中心整理;2016 年 1 月1.2人造血管分类 表人造血管产品以材料分类 序号材料材料图片 1膨体聚四氟乙烯

2涤纶纤维 3聚氨酯 来源:恒州博智人造血管研究中心整理;2016 年 1 月表人造血管产品以结构分类 序号种类详情

1直管3一分支4三分支

四分支(有角度) 四分支(无角度) 腹主动脉血管 来源:恒州博智人造血管研究中心整理;2016 年 1 月

. 图 2015 年全球不同种类人造血管产量市场份额 2015 2.13% 涤纶人造血管 45.68%ePTFE人造血管 52.19% 聚氨酯人造血管 来源:恒州博智人造血管研究中心整理;2016 年 1 月 1.3人造血管应用领域 表人造血管应用领域表 序号应用详情 1 主动脉疾病人造血管置入技术是血管介入治疗的一项重要进展,最早被应用 于腹主动脉瘤及周围血管瘤的治疗中,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近年 来被应用于胸主动脉疾病的治疗,避免了传统外科采用开胸人造 血管移植或修补术,明显减少了手术创伤和死亡率 2 外周血管疾病外周动脉疾病(PAD )是一种心脏外围区域的血管疾病。又称 周围性血管疾病(PVD ),主要表现为狭窄性疾病,将会影响周

简述纳米材料的发展历程

简述纳米材料的发展历程 纳米材料问世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大致已经完成了材料创新、性能开发阶段,现在正步人完善工艺和全面应用阶段。 “纳米复合聚氨酯合成革材料的功能化”和“纳米材料在真空绝热板材中的应用”2项合作项目取得较大进展。具有负离子释放功能且释放量可达2000以上的聚氨酯合成革符合生态环保合成革战略升级方向,日前正待开展中试放大研究。 该产品的成功研发及进一步产业化将可辐射带动300多家同行企业的产品升级换代。联盟制备出的纳米复合绝热芯材导热系数可控制为低达4.4mW/mK。该产品已经在企业实现了中试生产,正在建设规模化生产线。 联盟将重点研究开发阻燃型高效真空绝热板及其在建筑外墙保温领域的应 用研发和产业化,该技术的开发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建筑节能环保技术水平的提升,带动安徽纳米材料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纳米金属材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的,后来相继问世的有纳米半导体薄膜、纳米陶瓷、纳米瓷性材料和纳米生物医学材料等。 纳米级结构材料简称为纳米材料(nanometer material),是指其结构单元的尺寸介于1纳米~100纳米范围之间。由于它的尺寸已经接近电子的相干长度,它的性质因为强相干所带来的自组织使得性质发生很大变化。并且,其尺度已接近光的波长,加上其具有大表面的特殊效应,因此其所表现的特性,例如熔点、磁性、光学、导热、导电特性等等,往往不同于该物质在整体状态时所表现的性质。

纳米颗粒材料又称为超微颗粒材料,由纳米粒子(nano particle)组成。纳米粒子也叫超微颗粒,一般是指尺寸在1~100nm间的粒子,是处在原子簇和宏观物体交界的过渡区域,从通常的关于微观和宏观的观点看,这样的系统既非典型的微观系统亦非典型的宏观系统,是一种典型的介观系统,它具有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当人们将宏观物体细分成超微颗粒(纳米级)后,它将显示出许多奇异的特性,即它的光学、热学、电学、磁学、力学以及化学方面的性质和大块固体时相比将会有显著的不同。 纳米材料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当物质尺度小到一定程度时,则必须改用量子力学取代传统力学的观点来描述它的行为,当粉末粒子尺寸由10微米降至10纳米时,其粒径虽改变为1000倍,但换算成体积时则将有10的9次方倍之巨,所以二者行为上将产生明显的差异。 纳米粒子异于大块物质的理由是在其表面积相对增大,也就是超微粒子的表面布满了阶梯状结构,此结构代表具有高表面能的不安定原子。这类原子极易与外来原子吸附键结,同时因粒径缩小而提供了大表面的活性原子。 就熔点来说,纳米粉末中由于每一粒子组成原子少,表面原子处于不安定状态,使其表面晶格震动的振幅较大,所以具有较高的表面能量,造成超微粒子的热性质,也就是造成熔点下降,同时纳米粉末将比传统粉末容易在较低温度烧结,而成为良好的烧结促进材料。 一般常见的磁性物质均属多磁区之集合体,当粒子尺寸小至无法区分出其磁区时,即形成单磁区之磁性物质。因此磁性材料制作成超微粒子或薄膜时,将成为优异的磁性材料。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础结构的练习题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础结构的练习题 1.马尔萨斯认为,资本主义的对外侵略、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悲惨生活,全然取决于”人口增长总要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这一个”永恒的规律”的作用。马尔萨斯这一观点: A.把人口因素看成决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因素 B.曲折地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口相对过剩的事实,却掩盖和歪曲了事实的本质 C.在重视人口作用的基础上,总结出人口发展的规律 D.注意到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最主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表现在: A.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B.物质生产的发展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C.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原因 D.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 3.纳什在《大自然的权力》中提出:”人们对自然的了解越多,就越难以接受那种认为宇宙是为人类而存在的观点。与其说人类是自然的主人,不如说他是自然共同体的一个成员”。这说明

A.人与自然应当遵循和谐的整体发展目标 B.人与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C.必须从整体生态系统中去考察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D.自然历史的变迁永远为人类所主宰 4.马克思曾指出:”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同时也认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这说明: A.从一定意义上说,生产的需要决定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B.科学是一般的生产力 C.科学不是生产力的独立的、直接的要素 D.科学越来越不具有独立性 5.辩证唯物主义所理解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包括人类社会历史的物质性在内的统一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以往哲学的深刻革命。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进程 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6.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生产中形成的经济关系,是

纳米技术发展史

纳米技术发展史 【摘要】纳米技术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制高点,是新工业革命的主导技术,它将引起一场各个领域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将改变未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使得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下纳米技术的发展史。纳米技术的发展史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广泛应用的过程。 【关键词】发展纳米技术纳米材料 纳米技术基本概念 纳米技术是以纳米科学为基础,研究结构尺度在0.1~100nm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及其应用,制造新材料、新器件、研究新工艺的方法和手段。纳米技术以物理、化学的微观研究理论为基础,以当代精密仪器和先进的分析技术为手段,是现代科学(混沌物理、量子力学、介观物理、分子生物学)和现代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核分析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纳米领域,各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各学科高度交叉和融合。纳米技术包含下列四个主要方面: 1、纳米材料:当物质到纳米尺度以后,大约是在0.1—100纳米这个范围空间,物质的性能就会发生突变,出现特殊性能。这种既具不同于原来组成的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的物质的特殊性能构成的材料,即为纳米材料。如果仅仅是尺度达到纳米,而没有特殊性能的材料,也不能叫纳米材料。 过去,人们只注意原子、分子或者宇宙空间,常常忽略这个中间领域,而这个领域实际上大量存在于自然界,只是以前没有认识到这个尺度范围的性能。第一个真正认识到它的性能并引用纳米概念的是日本科学家,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用蒸发法制备超微离子,并通过研究它的性能发现:一个导电、导热的铜、银导体做成纳米尺度以后,它就失去原来的性质,表现出既不导电、也不导热。磁性材料也是如此,象铁钴合金,把它做成大约20—30纳米大小,磁畴就变成单磁畴,它的磁性要比原来高1000倍。80年代中期,人们就正式把这类材料命名为纳米材料。 2、纳米生物学和纳米药物学,如在云母表面用纳米微粒度的胶体金固定dna的粒子,在二氧化硅表面的叉指形电极做生物分子间互作用的试验,磷脂和脂肪酸双层平面生物膜,dna的精细结构等。有了纳米技术,还可用自组装方法在细胞内放入零件或组件使构成新的材料。新的药物,即使是微米粒子的细粉,也大约有半数不溶于水;但如粒子为纳米尺度(即超微粒子),则可溶于水。 3、纳米电子学,包括基于量子效应的纳米电子器件、纳米结构的光/电性质、纳米电子材料的表征,以及原子操纵和原子组装等。当前电子技术的趋势要求器件和系统更小、更快、更冷,更小,是指响应速度要快。更冷是指单个器件的功耗要小。但是更小并非没有限度。纳米技术是建设者的最后疆界,它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纳米技术的发展史 1959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预言,人类可以用小 的机器制做更小的机器,最后将变成根据人类意愿,逐个地排列原 子,制造产品,这是关于纳米技术最早的梦想。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开始从不同角度提出有关纳米科技的构想,1974年,科学家 唐尼古奇最早使用纳米技术一词描述精密机械加工 1982年科学家发明研究纳米的重要工具——扫描隧道显微镜,揭示了一个 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对纳米科技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90年7月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在美国巴尔的摩举办,标志着纳米科

材料与现代社会论文

暨南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中国先进陶瓷研究及其展望 学院:xxxxx 学系:xxx 专业:xxxx 课程名称:材料与现代社会 学生姓名:邓夹心 学号:xxxxxxxxxx 指导教师:xxx 2015年06 月07 日

中国先进陶瓷的研究及其展望 [摘要]综述了先进陶瓷的研究现状,介绍了目前先进陶瓷材料的分类、特点以及制备工程中的材料设计,未来研究方向。本文还简要评述了我国与外国关于先进陶瓷材料方面研究的对比现状并展望了先进陶瓷的研究开发趋势。 [关键词]先进陶瓷;结构陶瓷;功能陶瓷;纳米陶瓷;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方向;未来展望; 1.绪论 1.1文献综述 陶瓷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至今天。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骄傲已素为人知中国的陶器可追溯到九干年前,而瓷器也早在四千年前出现中国漫长的陶瓷发展历史也在一个方面标志着华夏文化的进步。我国是最早制造瓷器的国家,因此英文瓷器China与“中国”是同意词。陶瓷,作为人类生活、现代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和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并列为当代三大固体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空间技术、原子能工业和电子工业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优良的材料。对材料的耐热性、耐蚀性、机械强度、电磁特性和尺寸精度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陶瓷研究进入了一个的新阶段,于是就出现了我们现在要讨论的先进陶瓷。先进陶瓷材料是现代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电学、光学、磁学、声学等特性,一直受到材料科学工作者的极大重视,不仅被用于航天、航空、核能、电子等尖端技术领域,而且在各个工业化生产领域也极具广阔的商业化应用前景。接下来我们就详细说明一下关于中国先进陶瓷的研究以及其未来展望。 1.2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的目标通过具体内容来说明展示中国的先进陶瓷材料的现状及其未来展望,通过了解不同的先进的陶瓷材料及其运用领域并且还会提及与外国的区别,以此提出先进陶瓷材料未来应该要改进及学习之处,总结出中国先进陶瓷材料的未来走向。此项研究首先通过简单介绍先进材料及代表,之后对比中外研究现状,最后提出关于中国先进陶瓷的未来展望。

移植血管搭桥造瘘术

移植血管搭桥造瘘术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1)上肢血管纤细不能制作自体内瘘。 (2)由于反复制作内瘘使上肢动静脉血管耗竭。 (3)由于糖尿病、周围血管病、银屑病等使上肢自身血管严重破坏。(4)原有内瘘血管瘤或狭窄切除后需用移植血管搭桥。 2、绝对禁忌证四肢近端大静脉或中心静脉存在严重狭窄、明显血栓或因邻近病变影响。 3、相对禁忌证同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 (二)术者资质和手术环境同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 1、术者资质经过相关专科培训、达到熟练操作的医生才可独立实施手术。 2、手术环境手术需在符合卫生管理部门要求的手术室中进行。 (三)移植血管材料 1、自体血管主要是大隐静脉。由于取材较方便,无抗原性,口径较合适,目前临床仍较常用。 2、同种异体血管尸体大隐静脉、股动脉、脾动脉、肱动脉以及胎盘脐静脉等,由于取材较困难等,应用越来越少。 3、异种血管主要是牛颈动脉。取材较易,但抗原性强,处理工序复

杂,价格昂贵,因此,目前较少应用。 4、人造血管主要是聚四氟乙烯(PTFE)人造血管。取材容易,形状及口径容易控制,生物相容性好、容易穿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人工血管。 (四)手术方法 1、术前检查 (1)患者准备通过物理检查及血管彩超检查上肢血管(必要时进行血管造影),选择拟做吻合的动静脉,动静脉内径应不小于3mm ,决定手术方式。做胸片、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了解患者心功能,存在心功能不全应予以改善;抽血检查患者凝血状态;手术前1小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2)移植血管选择自体血管移植多选择大隐静脉,取材前应做血管的相关检查,如血管超声等了解拟取大隐静脉的情况,明确没有曲张、硬化、闭塞等病变。人造血管一般选用直径6mm 的人造血管,根据患者年龄与自身血管条件做适当调整。目前市场上常用的人造血管有:美国戈尔公司Core-Tex 人造血管、美国巴德(BARD)公司Impra 人造血管、德国贝朗(BRAUN)及美国百特(BAXTER)人造血管等。(3)吻合的配对动静脉多采用上肢血管。肱动脉与头静脉或贵要静脉、正中静脉、肱静脉(前臂襻式最为常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使用方便。其次为桡动脉根部与贵要静脉或正中静脉、头静脉(前臂襻式),其它术式临床应用50较少。

纳米材料发展史

纳米材料发展史 专业 --------- 姓名—————— 学号 _________ 一、什么是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1-100nm)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这大约相当于10~100个原子紧密排列在一起的尺度。 从尺寸大小来说,通常产生物理化学性质显著变化的细小微粒的尺寸在0.1微米以下(注1米=100厘米,1厘米=10000微米,1

微米=1000纳米,1纳米=10埃),即100纳米以下。因此,颗粒尺寸在1~100纳米的微粒称为超微粒材料,也是一种纳米材料。纳米金属材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的,后来相继问世的有纳米半导体薄膜、纳米陶瓷、纳米瓷性材料和纳米生物医学材料等。 纳米级结构材料简称为纳米材料(nanometer material),是指其结构单元的尺寸介于1纳米~100纳米范围之间。由于它的尺寸已经接近电子的相干长度,它的性质因为强相干所带来的自组织使得性质发生很大变化。并且,其尺度已接近光的波长,加上其

具有大表面的特殊效应,因此其所表现的特性,例如熔点、磁性、光学、导热、导电特性等等,往往不同于该物质在整体状态时所表现的性质。 二.纳米材料的发展历程 1959年12月29日

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在美国物理学会会议上做了题为“在底部有很多空间”的演讲。虽然没有使用“”纳米这个词,但他实际上介绍了纳米技术的基本概念。1974年 日本教授谷口纪男(Norio Taniguchi)在一篇题为:“论纳米技术的基本概念“的科技论文中给出了新的名词——纳米(Nano)。 1981年 格尔德?宾宁(Gerd Binnig)和海因里希?罗雷尔Heinrich Rohrer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它使科学家第一次可以观察并操纵单个原子。 1985年 赖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富勒烯(fullerenes)(更为人熟知的名称是“布基球(buckyballs),由著名未来学家,多面网格球顶的发明人巴克明斯特?富勒(R. Buckminster Fuller)命名,它可以被用来制造碳纳米管,是如今使用最广泛的纳米材料之一。 1986年 在苏黎世的IBM研究实验室中,卡尔文?夸特(Calvin Quate)和克里斯托?格柏(Christoph Gerber)与德国物理学家宾尼(Binnig)协作,发明了原子力显微镜。它成为在纳米尺度成像,测量和操作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这是纳

材料与社会发展

1.什么是材料?简述材料分类以及各类材料的基本特性。 答:材料的定义及其分类(1)定义:材料是指能为人类经济性地,用于制造有用器件的物质。(2)材料的分类:①按组成、结构特点进行分类: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②从其发展过程上,可分为传统材料和新型材料,它们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互相转化,互相替代的关系。传统材料的特征为:需求量大,生产规模大,但环境污染严重;而新型材料是建立在新思路、新概念、新工艺、新检测技术的基础上,以材料的优异性能、高品质、高稳定性参与竞争,属高薪技术的一部分;投资强度较高,更新换代快,风险性大,知识和技术密集程度高,一旦成功,回报率也较高,且不以规模取胜。③从其使用性能分类: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结构材料则主要利用材料力学性能;而功能材料主要利用材料物理和化学性能。④按用途进行分类:分为航空航天材料、信息材料、电子材料、能源材料、生物材料、建筑材料、包装材料、电工电器材料、机械材料、农用材料、日用品及办公用品材料。(3)各自特点:①高分子材料:是通过若干高分子链聚集以及高分子链与其他添加组分的相互作用而构成。分子量大,质轻;优良的加工性能,导热系数小,化学稳定性好,电绝缘性好;功能的可塑性好,出色的装饰性,但易老化;可以延压成膜、纺制成丝,可制成各种形状的构件,可产生巨大的粘接力及巨大弹性等。②金属材料:有金属元素或以金属元素为主形成的,并具有一般金属特性的材料称为金属材料。一般具有金属光泽,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及塑性;具有良好的强度和韧性,熔点较高。③无机非金属材料:传统上主要有陶瓷、玻璃、水泥和耐火材料等四大类,其主要化学组成均为硅酸盐类物质。具有高熔点,高强度,高硬度;耐腐蚀,耐磨损,抗氧化等,以及宽广的导电性,隔热性,透光性;良好的铁电性,铁磁性,压电性。④复合材料:是由有机高分子、无机非金属或金属与几类不同材料通过复合工艺组合而成的新型多相固体材料,它既能保留原组分材料的主要特色,又通过复合效应获得原组分所不具有的性能。比重小,比模量和比强度大;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自润滑;耐热,耐疲劳,耐蠕变,电绝缘性好等特点。” 2.请举例说明材料工程与材料科学之间的差别和联系?请给出材料科学研究的五要 素图。 答:材料科学是研究材料的组织结构、性质、生产流程和使用效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集物理学、化学、冶金学等于一体的科学。材料科学是一门与工程技术密不可分的应用科学。中国的材料科学研究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有些领域甚至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材料工程是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工程领域。其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养从事新型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材料的制备、材料特性分析和改性、材料的有效利用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要素:化学成分、制备加工、组织结构和性质性能。其中,组织结构是核心要素。同时,前面三者共同支撑“性质性能”。这四者的关系组成一个正四面体。

我国血管外科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血管外科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华外科杂志 1998年第1期第36卷述评 作者:张柏根 单位:200001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血管外科是临床外科中年轻的学科,虽然用血管壁全层缝合法重建血流通路见于19世纪末,而在近40多年才有了迅速的发展。我国血管外科作为独立学科发展的历史更短,但普及迅速,在诊断、治疗、基础研究等方面,都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发展概况,主要趋势,分述如下。 一、发展概况及地位 60年代末,随着血管外科技术的成熟,X线设备更新和血管造影技术的逐步完善,以及无损伤血管缝线和多种人工血管相继研制成功,许多沿用至今的手术方法,如Fogarty导管取栓术、多种动脉和静脉旁路转流术等,推动了血管外科的发展。80年代,在静脉疾病,由于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概念的提出,下肢深静脉瓣膜重建术的倡用,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手术经验的积累,静脉外科快速发展并推广。在动脉疾病,高新技术的多项成就及其在血管外科中的应用,如CT、DSA、MRI、Doppler、血管镜及动脉插管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技术的进步,不仅大大提高动脉疾病的诊断水平,而且介入治疗正成为血管病治疗学中的重要分支。进入90年代,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的崛起和渗透,推进了血管病分子水平的基础研究及开始引入基因治疗的新阶段。 血管外科在现代外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可以从下列两方面看出。 首先,血管疾病有着相当高的发病率及致残率,不容忽视。由动脉阻塞引起的动脉缺血性疾病,与心脑血管病有着共同的与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缺少锻炼以及人口老龄化。这些危险因素继续朝着不利于疾病控制的方向发展。统计表明:严重心血管病患者中,75%以上伴有周围动脉阻塞;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由外周动脉阻塞引起的慢性下肢动脉缺血发生率为17%~20%;截肢率高达5%以上,吸烟尤其合并糖尿病时超过20%。静脉病的发生率则为动脉病的10倍。由作者单位:200001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此可见,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生存质量与生命的疾病。因而,血管外科将不容置疑地在医学和社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第二,早期的血管外科归属于大外科范畴,并根据疾病累及的脏器分别列入外科各分科。鉴于血管疾病对生命及健康的重要性,以及诊断和治疗中的特殊性,在世界医学发展史中,血管外科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此相应的学术机构及专业刊物先后问世。80年代以来,我国血管外科以独立科或专业组的形式,不断出现在学术会议或刊物上。1987年,中华医学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会,并于1993年组建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血管外科学组,至1997年已召开4届全国学术研讨会。1994年,我国成为亚洲血管外科协会创始成员国之一,第三届亚洲血管外科学术会将于明年在我国举行。这不仅标志着我国血管外科的发展及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得到明确,亦体现了我国血管外科正朝着与国际水平接近而努力。 二、临床研究进展 1.静脉外科:自从“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关闭不全”被提出及认可以来,对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