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苑英华》所收唐人序评析-最新文档

《文苑英华》所收唐人序评析-最新文档

《文苑英华》所收唐人序评析-最新文档
《文苑英华》所收唐人序评析-最新文档

《文苑英华》所收唐人序评析

《文苑英华》是宋初所编大型类书,所收作品采自梁代至晚唐五代,所收作家近二千二百人,作品近两万篇,分诗赋等三十八类。其中唐代作家作品占到十分之九。在这三十八类中,有四十卷为序。其中序又分文集序九卷、游宴序四卷、诗集序三卷、诗序三卷、饯送序十六卷、赠别序一卷、杂序四卷。序多是诗文作者、结集者为介绍作品内容、写作背景等所作。可以说是研究作家、作品乃至社会文化的宝贵资料。本文将通过对《文苑英华》中所收唐代作家序的研究,从中总结出唐人作诗、作文的某些特征。

一、文集序

《陈氏集序》[1] (P3611),此序为初唐卢藏为自己搜集、编次的陈子昂文集所作序言,序中说“昔尝与余有忘形之契合,四海之内一人而已,良友殁矣,天其丧予”,可见卢与陈是知交好友。清《四库全书总目》所收陈子昂集为《陈拾遗集十卷》,且是诗文集。[2](P1278)则到清代卢藏用为陈子昂所编次这本集子已经亡佚。那么这篇序言就为我们保存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这首序与同时代的杨炯的《王勃集序》、卢照邻的《驸马都尉乔君集序》结构大体一致,先用大段的篇幅追述从古至今的文学发展史,只是切入点稍有不同,其次到文章末尾才引出集作者

的创作活动和成就,最后写结集的经过和体例等。从中可看出初唐的时代风气。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卢藏用对陈子昂和同时代其他作家的评价。他在篇首“粗论文变”之后,提到上官仪,说上官仪继南朝“逶迤陵颓、流靡忘返”的风气,“于是风雅之道扫地尽矣”,继而对陈子昂大家赞赏,说他“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后来历代乃至今天大体沿用了卢氏对于陈子昂文学成就的这种评价。卢藏用的评价允当精准,对于陈子昂的研究是有功的。

《文编序》,此序为中唐作家元结为自己的文集所作序。《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收有《次山集十二卷》,为元结作品合集。《总目提要》中说元结有《文编》十卷,李纾为作序,卷数于此序中所言相合,当是此书。序中未提到有李纾作序,或是四库馆臣另有所依。《总目提要》又说《文编》已经不传,则《文苑英华》所收这篇序言为此书唯一遗留。序言大致内容写自己的人生遭际,并涉及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变更,最后归结到自己编次该书的相关事宜。

该序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关于元结的性格、品行。序中开首写自己少年时期对于世风的不满,“耻时人谗邪以取进、奸乱以致身”,故而想“填陷阱于方正之路、推时人于礼让之庭”。结果未能如愿,所以“悠游于林壑,快恨于当世”。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耿直守礼的性格。《总目提要》说“结性不谐俗,亦往往迹涉诡激。颇近于古之狂。然志行高洁,而深抱闵时忧国之心。”

对于元结的评价不无依据。其二,关于元结的作品。序中自述所为文“多退让者多激发者多嗟恨者多伤闵者”,且说多是“救时劝世”所需者。四库馆臣认为“盖唐文在韩愈以前,毅然自为者,自结始。亦可谓耿介拔俗之姿矣。”这与元结的自我评价基本是符合的。另外元结编有《篋中集》,所收多社会变动前失意文人诗作,多揭发现实的黑暗,并为元结所赞赏,可见作者的创作态度。

二、游宴序

《秋夜侍姑叔晏会序》,此序为中唐权德舆所作,记的是一次简单的家宴。篇幅短小,开头写出事由:叔父往新定途径自己侨居之地,因留其宴饮。随后写参加宴饮的人员,写宴会上作诗为乐,最后由自己来为众人所作诗歌写序。从所写事由来看,亲戚相聚从而举行宴会,这显然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再看序中所写参加人员,“叔父诸姑既就坐,群从伯仲或冠或丱中外稚儒凡四五十人”,显然都不是什么名人。在如此简单的家宴上,参与者身份如此普通,竟能作诗为乐,最后还专门作出一篇序来,而且显得那么顺其自然、理所应当。从中可以窥见唐代作诗风气之盛。

《陪永州崔使君游宴南池序》,此序为中唐柳宗元所作。崔使君不详何人,治理永州颇有政绩,于暮春时分“徵贤合姻”共同饮宴于城南溪水之上,歌舞鼓吹为乐,柳宗元身与其事,故为此间诸公所作诗歌作成此序。序文首极写零陵城南山水物产禽鱼之美,随后写与会者身份之高雅、宴会气氛之欢喜。最后以议论

文字道出自己写作此序之缘由。文中明写为崔使君政绩灿然、很快将升迁离去而感到高兴,实则从中抒发了自己久居外任,不能得意的苦闷。此序一保存了柳宗元描写零陵城南秀美风光的文字,一保存了一段唐代士大夫聚会饮酒赋诗的资料,一保存了一段了解柳宗元贬官在外时期的思想情感状况,这都值得我们注意。

《游大林寺序》,此序为白居易所作,写自己与同行十七人游大林寺的所见所感。与前两篇不同,此序仅为记游诗,无宴会。与白居易同行人员有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玉、安定梁必复、范阳张特和东林寺沙门十人。序文篇幅仅约三百字,交代同行人员及行程路线后,重点描写了香炉峰大林寺的特殊环境和众人的感受。众人的出游时间已经在孟夏,但由于此寺海拔较高,故气候异常,花草亦与别处不同。见山寺桃花始开,故吟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绝句来。这篇序文为我们保存了这首佳作的写作背景,值得注意。序文随后写众人见到二十年前游此寺的萧存、魏弘简、李渤三人留下的姓名文句,大发议论感慨。但序文仅写为记此行而作此序,未交代同行众人是否有诗作。

三、诗集序

《禅月集序》为晚唐吴融为僧人贯休诗集所作序。全文约五百字,序前先写自己的诗歌主张,后以此为标准评价前人,肯定李白和白居易的诗集成就,说君子一言一行当关于教化,作诗更

当如此,而抨击李贺及其学习仿效者“以刻削峭拔飞动文采为第一流”的创作态度。随后引出自己因机缘巧合与僧人贯休有所交往,而肯定贯休的诗歌创作旨归合于道,“太白乐天既殁,可嗣其美者,非上人为谁?”。结尾说自己恐后人不能了解贯休诗歌的深意,故作此序以为后人明之。《四库全书》于子部别集类中收有此诗集,其能留存至今,可谓有幸。此序为我们介绍了诗人吴融的作诗主张,僧人贯休的诗歌创作特色,同时对于研究唐末士人与文人的交往,僧人善于作诗的文化现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四、诗序

《泛沔州城南郎官湖诗序》,此序为李白所作。此序篇幅短小,但文意精炼。不足二百字,大体写乾元岁秋八月,因迁于夜郎,与故人数人相聚于沔州,觞于江城之南湖。其人皆为名公大人,有尚书郎张谓、沔州牧杜公、汉阳宰王公等。唐代著名文人与官僚士大夫之间往来实属常见,这次聚会也很有代表性。只是参与者和此序作者为李白,研读此序可以为我们了解李白的为人与经历有所帮助。据序文说“乐天下之再平”,可见当时聚会诸人的总体心态。李白应张谓之请,为眼前所见湖水命名,李白慨然为之名曰“郎官湖”,诸人感慨不已,纷纷赋诗。李白为之作序。李白散文面貌也可从此文中窥得一二。

《甘子堂各赋一物诗序》,此序《文苑英华》作者处仅标前人,则其作者真实姓名已经无考。所记作诗之由较与众不同,极富特色。甘子堂为常侍李公为自己官舍所建新堂之名称。序中详

细描写了新堂的气势和布置景物的佳妙,堂围有六阁,置以雅琴、古籍、绘图、篆隶,砌下有短松、弱柳、兰荃、芳杜,且名花百品罗植左右。于此可见造堂者情趣之高雅。随后序文又渐渐道出此种布置所蕴含的造堂者的深旨。造堂者于自春至冬皆有花围绕的环境中“以壶酒与宾娱之”,其中乐趣不仅胜于登山临水,且可以忘政术之忧、公务之累。众人以所睹一物赋三韵以书当时之美。故作者作此序以冠众人之诗。综观此事,出于士大夫情趣并非不可理解,但能有造堂者这样独特的气质的终属少数。此序保存了唐代士大夫精神面貌的一个剪影,同时印证了唐人作诗风气之盛,涵盖生活面之宽广。

五、饯送序

《秋夜饯陆道士、陈文林序》,这篇序文《文苑英华》不载作者姓名。单从题目即可看出,此为作序者送别友人陆道士、陈文林所作。篇幅短小,仅约二百字。全文句式几乎全用骈俪,可见一时作序风气。首写陆道士与陈文林一将游西辅、一将返东吴,故作者与二人设宴送行。随后仔细描写了当时独特的气候和周围环境:赤熛纪节,青女司辰;霜雁御芦举宾行而候气,寒蝉噪柳带凉序以怆情。并进一步想象两位友人路途的艰辛,故而劝大家各赋一言以“抒情咏歌”,“庶几别后用畅离忧”。这篇序文值得称道之处在于,文章华丽,辞才茂盛,而不失真挚感情。此外此序作者又保留了唐人特殊场合作诗的一个面貌和作诗者赋予

诗歌的独特功能。

《送李参军序》,这篇序文作者亦无考。亦为送别友人之作。全文仅百余字,序文言语质朴,辞才不及前篇,但感情真诚深刻过之。作者于文首反复表达与友人的知己之情。而后说之所以不能与友人“终日晤语、尽平生之欢”,是因为“天时者,盈虚也;人世者,疏忽也”,“不有聚何以同二人之心,不有散何以见四方之志”。既肯定了作者与友人的深情厚谊,又表达了同志者当以志相勉的胸襟。篇末勉励友人并道出作诗序之由。此序问为我们留下了唐人的精神面貌。

《送张校书归湖南序》,此序为佚名作者送友人张校书归湖南之作。从序文看,作者与友人仅有两面之交,初次交往在七年之前,无甚印象,此次于钟陵偶遇,相交日深,情投志和,来往甚欢。故在友人将分离往湖南任职时,作者出于深厚情谊作此序以送之。作者对友人的关注点值得注意,其一在于,对友人“于官名亏成之际,得之则自是,不得亦自是”的达观态度的赞赏,其二在于,作者认为友人将赴之地,为屈宋所故居之地,前辈作家的积淀加上自然风光的美丽,必然成为友人施展作诗才华的用武之地。从此两点可见古友人对于同志者关怀备至的感人情怀。

六、赠别序

《别韩方源序》,此序为元结送别友人韩方源所作。元结与友人此次相遇离上次相遇已有八年之久,上次相别之际,相约一年之后再见,不意再见已在八年之后。从序言看,两人曾俱“顺于山谷全然之意”,可见曾为同志知己,而此次相见,韩方源仍

其旧志,隐居自乐于山林,而元结则已出仕为官,故元结见友人则“惭羞不已”。但此次相见,作者依然与友人相欢聚,且共饮酒至醉。并反复申明,与友人情谊依旧,不曾减损,并为友人出示自己近年来所更名号,以使友人明白自己的志向并未曾改变。此序对于研究元结心理不无参考价值。

七、杂序

《扬州看竞渡序》,此序初唐骆宾王所作。写夏日与同好数人临江观赛船盛况,因为之赋诗之事。此序全用骈体,极写竞渡场面的壮美,写船只则“桂舟兰棹”,写场面则“鼓吹沸于江山、绮罗蔽于云日”,写人则“临波笑脸艳出浦之轻莲,映渚娥眉丽穿波之半月”。文尾写此情此景可与陈思王“洛川回雪”、宋玉“巫岭行云”相媲美,故劝众人赋诗以记。此序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颇具初唐面貌,也是盛唐以后诗人所批评的文风:徒有华艳文辞,而无甚真情实感,作诗之心多出于附庸风雅。于锻炼诗艺或有帮助,于有益世人则无补。

结语:

通过对以上几篇代表性的序文的解析与评价,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文苑英华》是研究唐代文学宝贵资源库,第二,唐人作序数量种类繁多,对于研究唐代作家、作品有重要意义。第三,研究唐人作序的各种缘由有助于深刻认识唐人作诗风气之盛。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赏析 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赏析,大家一起来欣赏这篇他的代表作吧。 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 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他说: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

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寿夭、生死既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规律,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 综观全篇,本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3]》。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兰亭集序》.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我们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摘取明月。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解】:

⑴此诗《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所别者一为李云,一为李华。李白另有五言诗《饯校书叔云》,作于某春季,且无登楼事,与此诗无涉。宣州:今安徽宣城一带。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饯别:以酒食送行。校书:官名,即秘书省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⑵长风:远风,大风。 ⑶此:指上句的长风秋雁的景色。酣高楼:畅饮于高楼。 ⑷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秘籍并皆在也。”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汉末建安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⑸小谢:指谢朓,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举,称为大谢、小谢。这里用以自喻。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发:秀发,诗文俊逸。 ⑹俱怀:两人都怀有。逸兴: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超远的意兴。王勃《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壮思飞:卢思道《卢记室诔》:“丽词泉涌,壮思云飞。”壮思:雄心壮志,豪壮的意思。 ⑺览:通“揽”,摘取。览明月:《唐诗鉴赏辞典》作“揽明月”。 ⑻称意:称心如意。 ⑼明朝:明天。散发:不束冠,意谓不做官。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弄扁舟:乘小舟归隐江湖。扁舟:小舟,小船。春秋末年,范蠡辞别越王勾践,“乘扁舟浮于江湖”。 1、秋雁:喻李云。 2、蓬莱文章:这里指李云供职的

兰亭序赏析

兰亭序赏析 王羲之(303——361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后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称王右军。为人正直,居官有善政。早年从姨母卫夫人学书,其后又博览秦、汉、魏各时期的碑迹,博采众长,推陈出新,自成一派书体。一变汉魏以来比较质朴的书风,创造出一种劲健流便“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或“飘若浮云,娇若惊龙”的书体。王羲之书法为历代学书者崇尚,故有“书圣”之称。书迹刻本甚多,但真迹无存。 王羲之的行书有如行云流水,其中又以《兰亭序》为极品。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诞生于一次浪漫的聚会。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公元353年4月21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了一次聚会,大家饮酒赋诗,汇集后请王羲之作序。王羲之乘着酒兴,展蚕茧纸,提鼠须笔,乘兴而书,一气呵成,写毕即酒醉鼾睡。醒后再看这篇奇文,自己亦深感惊异。 《兰亭序》的语言清新优美。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如画的景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畅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些如诗如歌的语言,几成千古绝唱,吟来如沐春风之清新,似饮甘泉之甜美。 《兰亭序》在王羲之死后的270年间在民间珍藏,后唐太宗设法从民间赚进御府,旋又殉葬昭陵。传世本种类很多,或木石刻本,或为摹本,或为临本不下数百种。著名者如《定武兰亭》,传为欧阳询临摹上石,因北宋时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洛阳宫本兰亭序》传为褚遂良第十九次临摹本,此本为唐太宗赐给高上廉者。褚遂良所临又传有《神龙半印本兰亭序》、《张金界奴本兰亭序》,因前者有“神龙”半印,后者有“张金界奴上进”字。又有唐太宗朝供奉拓书人直弘文馆冯承素的“双钩填廓”摹本,称《神龙本兰亭》,此本墨色最活,被视为珍品。

三年级学生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情分析报告 一、基本情况 本班学生总人数56人,其中男生29、女生27人。 二、现状分析 结合本班语文课堂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学习实效性情况分析 学生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学习比较浮躁,两极分化的现象比较突出。不少同学在学习上好胜心强,乐于学习,勇于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思维活跃,有较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好成效的学习方法。但也有不少同学厌倦学习,畏惧困难,或是学习方法不当,或是学习习惯较差,作业不能及时上交,书写不规范,积年累月,致使学习基础薄弱。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有一种想要放弃但父母与老师盯着又不敢放手的状态。只要老师与父母一松,他们就不想学。对词语的理解不深,理解及分析问题不强,且粗心大意,审题失误,答题技巧不高,个别学生答题时间分配不得法等等,造成个别同学的学习成绩存在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分析 小组合作总留于形式,缺乏时效性。通过调查我发现8%的学生在课堂上觉得小组合作和自己无关,21%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只听别人讲,从上课过程中我还发现小组合作中小组交流很少,基本上是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小组的水平。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明确,很多同学在小组合作中不知道自己干什么?等等诸多问题。 3.作业设计训练及完成质量分析 课堂练习的形式过于单一,内容一致,没有针对不同层次的

学生设计难易不同、形式多样的练习。布置的巩固练习随意性大,没有切实地对本堂内容进行练习,或者设计的练习太过于简单、形式单一,没有体现巩固练习的有效性。我调查发现近50%的学生觉得给自己的课堂练习和问题回答的评价感觉都一样,没有激励性,没有体现评价的有效性。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通过调查还发现15%的学生不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45%的学生只能解决部分的问题。 4.学生学习成绩分析 从三年级开始,学习需要拿出真本事。三年级的课程似乎一下子变得难了,许多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有的孩子比较聪明,不太认真学习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然而到了三年级没有那么简单了,稍有马虎,学习成绩有可能滑下来。常听有些家长说:我孩子一二年级一直考99、100分、怎么到三年级就九十几分、八十几分了。三年级是一个两极分化的阶段,由于学习内容多了,难度大了,孩子要保持高分,需要花费更多的力气,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马虎的话,成绩很容易大幅下滑。因为有些孩子没有养成踏实、勤奋的学习态度,基础不扎实,因此以后的学习越来越困难,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 5.优秀学生情况分析和学困生分析 优秀生共12人,他们学习基础扎实,好学上进,老师只要略加点拨就可以,学困生共5个,这几个一直考试不及格,每次考试冲刺前都会下很大的工作,学困生里面还有几位学生属于听话,举止文明的孩子,但就是在学习方面有些吃力,接受新知识较慢。学习上没兴趣,得过且过,且作业不按时完成。 三、我的教学对策 (一)做细课堂教学 1.重视课内阅读;

兰亭集序赏析

一、基本信息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五十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二、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dàn)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61 米至1.65米之间),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今人刘铎对王羲之的书法曾称赞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三、原文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通“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zeng)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_文苑英华_之录李白诗文所本寻踪

收稿日期:2009204206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李白年谱会笺(LB06-01)。 作者简介:杨栩生(1949~ ),男,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绵阳师范学院李白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唐代文学。   2009年7月第28卷 第7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M ianyang Nor mal University Jul .,2009 Vol .28 No .7   《文苑英华》之录李白诗文所本寻踪 杨栩生,沈曙东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摘 要:唐时为李白编集的有李阳冰、魏颢、范传正三家。入宋后,乐史、宋敏求等所编《李太白文集》是宋时最早的李白文集,李、魏两家所编《草堂集》、《李翰林集》先后被采入。先于《李太白文集》成书的《文苑英华》是唐宋之际最早的总集,其所录李白诗文则当是范传正所编“文集二十卷”。《文苑英华》录有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记》,而未录李阳冰的《草堂集序》和魏颢的《李翰林集序》,是其所录李白诗文本之范本的反证。而《文苑英华》所录《初月》等十七首为《李太白文集》所无,且被严羽指为赝伪,符合范本“或得之于时之文士,或得之于宗族”的复杂来源,是《文苑英华》所录李白诗文源自范本的旁证之一。乐史、宋敏求等编的《李太白文集》只采用李、魏两家编本,说明范本已为乐史、宋敏求所不见,而《李太白文集》修成后,李、魏两家编本也不行于世,此或可作为《文苑英华》所录李白诗文本之范本的又一旁证。 关键词:《文苑英华》;李白诗文;本源;寻踪 中图分类号:I 2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 (2009)07-0022-04 《文苑英华》是宋太祖雍熙三年成书的一部官修诗文总集,保存了许多唐前及唐时的诗文资料,其中有些作家的作品已经散佚,因此这部书有着作为校勘、辑佚、考订等重要依据的学术价值。《文苑英 华》收录李白作品(诗243首,文16篇)259篇,这在宋代李白全集尚未编成之前当是一个不小的数量。因为《文苑英华》成书早出乐史、宋敏求、曾巩编成的《李太白文集》七八十年,故这对于我们研究李白是很可宝贵的原始资料。然而,其所源自却至今不曾探及。从乐史的《李翰林集序》、宋敏求的《李太白文集后序》来看,其所本显然与乐史、宋敏求、曾巩所编之《李太白文集》各是一途,那么《文苑英华》之收录李白诗文所本于何呢?今且试以肤浅之见,寻绎其踪。 中华书局在《文苑英华》(1966年版)的“出版说明”中说:“《文苑英华》中还有不少‘集作某’、‘某史作某’的小注,这个‘集’和‘某史’当然是宋本,这样的小注正是以宋本校宋本的校勘记。”李白 文集在宋代的编纂始于乐史(咸平元年,即公元998 年)[1]710 ,继之宋敏求(治平元年~熙宁元年,即公 元1064~1068年)[2]726,终于曾巩[3]727,刻于晏处善(元丰元年,即公元1078年)[4]728。《文苑英华》之 编,始于太平兴国七年(982),成于雍熙三年十二月(987年1月)[5]8,其后经过多次校勘。一是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和大中祥符一二年(1008~1009)的两次校勘。据徐松依《永乐大典》辑出的《宋会要辑稿》第五十五册“勘书”条载:“(景德)四年八月,诏令三馆秘阁直馆校理分校《文苑英华》、李善《文选》,摹印颁行。《文苑英华》以前所编次未精,遂令文臣择古贤文章,重加编录,芟繁补阙,换易之,卷数如旧。又令……校之。”一是在宋孝宗朝,“臣事孝宗皇帝,间闻圣谕欲刻江钿《文海》,臣奏其去取差谬,不足观。帝乃召馆职裒集《皇朝文鉴》,臣因及《英华》,虽秘阁有本,然舛误不可读。俄闻传旨取入,遂经乙览。时于御前置校正书籍一二十员。” [6]8 但因“校正书籍”者皆“稍通文墨者”,“往往妄加涂

王羲之行书作品《兰亭集序》欣赏

王羲之行书作品《兰亭集序》欣赏王羲之的书法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行笔流畅,侧媚多姿,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亦不为过。下面我们就来鉴赏一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王羲之(321-379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玡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王羲之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卫铄,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飞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 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与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献子、凝之、涣之、玄之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流觞曲水,饮酒赋诗,其间作诗三十七首,结纂为《兰亭集》。

五十一岁的王羲之于酒酣之时,用蚕茧纸、鼠须笔趁兴疾书,为此作序,这就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也称《兰亭序》、《兰亭》。这篇传颂千古的名迹。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势纵横,变化无穷,如有神助。充分体现出行书起伏多变、节奏感强、形态多姿、点画相应等特点。在章法(布白)、结构、用笔上都达到行书艺术的高峰。其特点分述如下: 天然的布白。《兰亭序》布局的形式,是采取纵有行、横无列,行款紧凑,首尾呼应的方式。《兰亭序》凡二十八行。行的疏密大致相等,偶有宽密。如神龙本的通篇行距,前四行较疏,中幅较匀,末五行紧密。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不求划一,长短配合,错落有致。保存了起草时随手书写的自然姿态,颇得天然潇洒之美。 多变的结构。《兰亭序》的结构可说极尽变化之能事,它不求平正,强调欹侧,不求对称,强调揖让,不求均匀,强调对比。结体或修长或浑圆,突破隶书扁平方正的行貌。特别是文中字有重复者,则转构别体,无一雷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二十个“之”字,写法个个不同,或平稳舒放,或藏锋收敛,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不一,尽态极妍。 最卓越的艺术品,往往在极小的空间里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兰亭序》就是一座袖珍式的屹立于尺幅之中的辉煌的书艺殿堂。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黄庭坚称扬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兰亭序》道媚劲健的用笔美,流贯于每一细部。略剖其横画,则有露锋横、

(完整版)小学三年级科学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科学学情分析 其一,学情分析:这学期我担任三年级三个班的科学课。通过一年的科学课教学,学生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部分学生已学会了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 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三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实验,但孩子们只是凭自己的兴趣边玩边做,导致于观察不仔细,实验无序操作,科学探究的习惯尚未养成,有些学生常常使学习任务难已按学习计划完成,逼迫老师调整课时进行帮助;有的学生在作业习惯方面较差,特别是课外布置的收集资料,观察任务还不能自觉完成,导致期末考核评价差异较大。 本期改进措施:1、课堂常规常抓不懈,强化训练(提问,猜想,设计,验证,分析,结论)形成科学课堂教学的模式。2、强化六人小组的合作学习模式,养成良好的探究素养; 3、加强每单元课堂作业与课后观察,调查作业的检查评价;促使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其二,设计思路上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适当扩大单元规模,使学生能够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深入研究。在呈现方式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大单元的模式,这是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做出的改进。新教材理念追求的是"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探究活动,这对激发学生持续的研究兴趣,经历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以及实现科学教育目标的多元整合都是十分有利的。大单元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在持续一个月的主题学习中学习兴趣不断得到激发,探究活动不断深入,学习活动能够向着更多,更广阔的领域拓展,获得更为全面和丰富的学习体验。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活动之间的结构联系,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以问题推动探究活动的逐步深入。 (二)、更加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探究方法不断丰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总是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极大的好奇心。科学上的发明,发现也往往正是由观察迈出的第一步。所以把观察作为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一个重要方法加以强调是完全正确的,也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随着科学探究活动的逐步深入,探究的方法自然应该得到不断丰富。其中的猜想和推测,是科学研究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环节 (三)、加强对学习主体的研究,构建以儿童心理发展为线索的科学探究体系。活动设计充分遵循了儿童认识发展的顺序,从学生们可观察到的微小变化开始,从关注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努力促进他们去建立自己的观点和概念。 其三,教学措施:1、开展生动的科学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2、建立科学文件夹,记录学生在科学课上的学习进展情况。文件夹包括以下内容:科学课笔记本、自己搜集的文字;图表、图片、照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记录表、评价表等。并在期末对学生做的文件夹进行展示与评比。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c413186652.html,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作者:徐瑾 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10期 提起王羲之,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书法艺术,而论其在这一领域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及素有“古今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其“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神采历来为书家所推崇。然而,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它的“字”上而忽视了它的“文”。事实上,从文章的角度来看,《兰亭集序》虽篇幅短小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味。阅读时,我们会感到那个遥远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会真切地听到书圣王羲之潇洒风神掩翳下的心灵的声音…… 《兰亭集序》是一篇宴集序。 《晋书·王羲之传》记载:“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兰亭集序》即记述了这次宴集的情况。永和九年(干支记年为癸丑年),即公元三百五十三年暮春,为举行禊事之礼(古代的一种风俗,人们聚集于水旁,借清水洗濯,寄托着消除灾祸之意,后代变为游春节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少长群贤”共计四十一人在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的兰亭聚会。大家“一觞一咏”、载笑载言、饮酒赋诗……最终,将所写诗篇结集成册,名之《兰亭集》,由王羲之为之作序,即《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全文共五段。前三段写聚会的场面,以写景叙事为主;后两段写由宴集而生发的感想,重在议论抒情。从艺术氛围来看,前三段“濯濯如春日柳”——温和明丽;后两段则隐隐透露着深贯肌骨的寒意,悲远怆然,令人感到如被冰雪。 很多人对文章前后的这种强烈反差颇感困惑:为什么一段“信可乐也”的欢悦旋律戛然而止,代之以“死生亦大矣”的沉痛咏叹呢?表面上似乎不可理喻,而深究一番便会领悟到:前后两部分并不割裂,而是密切关联的。正因为有前文的“乐”才有后文的“痛”,有前文的“喜”才有后文的“哀”。这“哀”“乐”之间的联系正凸显出王羲之等魏晋时人对人生的自觉、对生命的执著。 《兰亭集序》的前三段文字,展示了暮春时节、山水掩映之下,一群志趣投合,少长融怡的文人雅士共聚一亭,饮酒赋诗、悠游行乐的景象。如同一幅以山水为背景的人物画。为什么说它是一幅人物画而非山水画呢?中国传统山水画有“丈山、尺树、寸人”的说法,即山水画应以山水描绘、景物渲染为主体,人物仅仅是点缀而已。以此为鉴来反观《兰亭集序》会发现:文章中虽有景物描写,但作者只对其进行白描式的概括性的描述,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

蓟中作原文-翻译及赏析

蓟中作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文苑英华》与敦煌唐写本残卷《唐人选谢》中此诗皆题作《送兵还作》,可知此诗是高适在天宝十年(751)送兵后,于次年南返封丘时所作。 文学 诗一开篇,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就以沙漠、塞垣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接着以策马、长驱和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 第三、四句何萧条,白日黄云昏,则写登上塞垣的所见的萧条荒凉景象。开始四句叙事写景,以白描之法大笔勾勒,境界阔大,人物虽尚未出场,但通过策马长驱的壮烈之举,落日黄云的苍茫之色,特别是落日何萧条句中的何字,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 第五、六句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则深刻揭露了前文边城何萧条的根源。边城地区征战不止,兵戈相交,是因为胡虏反叛,暗示了对安禄等人企图以边功市宠而引起边境战端的愤怒之情。一到、每愁两词对举,突显边患之重之久。

第七、八句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是诗人由边患不止而引发的激愤之语。岂无以强有力的反诘,对统治者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安边定远的高度自信心。接下来诸将已承恩便对上一句的反问进行了回答,不用安边书制止边患,是因为统治者错用朝中腐败奸诈的诸将,这一句将诗人安边的自信和慷慨壮志击碎,其心理也经历了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 最后两句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表现诗人目睹贤者沉沦、奸人晋爵的社会现状,痛恨当朝统治者错用奸臣、造成无穷边患的愤懑之情。孙吴事,闭门则是引典抒情,并以此煞尾,有言少意多之妙。闭门之言乃对现状极为不满的反语,诗人积极用世、渴望成就一番功业,不会甘于闭门不出,此为其激愤之语。 全诗在艺术上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壮烈的情怀;情感上议论抒情,透射出诗人强烈的愤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凛凛仪;语言上看似平淡质朴,但由于感赏之情,殆出常表,同样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名家点评 明末清初学者唐汝询《解》:此志在安边,伤不遇也。言我览观边塞胡虏之未宁,岂无安边之书可献乎?特以诸将巧诈以图爵赏.使贤者不能自达于上耳,是以徒抱孙吴之略而不得一试也。[6] 清代诗人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言诸将不知防边,虽有策无可陈也。乃不云天子僭赏,而云主将承恩,令人言外思之。

三年级学生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情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人名叫邢爱云,现任三年级数学,本班学生人数53人,期中男生33人,女生20人, 二、现状分析 1、结合本班数学课堂教学,从以下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学习实效性情况分析 学生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学习比较浮躁,两极分化的现象比较突出。不少同学在学习上好胜心强,乐于学习,勇于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思维活跃,有较好的学习习惯,有较有成效的学习方法;但也有不少同学厌倦学习,畏惧困难,或是学习方法不当,或是学习习惯较差,作业不能及时上交,书写不规范,积年累月,致使学习基础薄弱。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有一种想要放弃但父母与老师盯着又不敢放手的状态。只要老师与父母一松,他们就不想学。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学生缺乏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的理解题意;对概念的理解不深;计算能力有待提高;粗心大意,审题失误,答题技巧不高;部分学生答题时间分配不得法。等等,造成部分同学的学习成绩存在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分析 小组合作留于形式,缺乏时效性。通过调查我们发现7.14%的学生在课堂上觉得小组合作与自已无关,20.95%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只听别人讲,从观课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小组合作中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很多同学在小组合作中不知道干什么?等问题。 3、作业设计训练及完成质量分析 课堂练习的设计形式单一,内容一致,没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不同、形式多样的练习。布置的巩固练习随意性很大,没有切实地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练习;或者设计的练习太过于简单、形式单一等,没有体现巩固练习的有效性。 调查发现近52%的学生觉得数学教师给自己的课堂练习和问题回答的评价感觉每次一样,没有激励性,没有体现评价的有效性。 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通过调查我们发现8.1%的学生对教师课后布置的作业只会一点,34.29%的学生大部分会;9.52%的学生不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47.1%的学生只能解决部分问题。 4、学生学习成绩分析 从三年级开始,学习需要拿出真本事。三年级课程似乎一下子变得难了,许多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一、二年级的时候,有的孩子比较聪明,不太认真学习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然而到了三年级就没有那么简单了,稍有马虎,学习成绩就有可能滑下来。常听

客户分析报告-模板.doc

客户分析报告模板 客户分析的目的: - 与客户产生共鸣,让我们从他们的视角看问题,也就是说,当我们更充分地理解他们的需求并知道如何帮助他们时,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 判断该客户对我们的有多大的吸引力,也就是说,我们是否值得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资金赢得和推动与该客户的业务发展呢? - 判断我们有多大的可能性赢得和推动与他们的业务发展,也就是说,我们的资源和能力是否充分;我们自身的成长情况,是否足以持续地向提供客户需要的产品、服务和满足其他方面的要求。 - 使我们掌握了解和分析客户情况的方法,获得查询信息的广泛渠道。 客户基本信息: - 公司名称: - 国家: - 业务类型: - 员工数 - 营业额: - 增长率:(过去5年的每年度营业额) - 经营场地和资产情况: - 股本结构和主要股东及其背景资料: - 客户的企业组织结构: - 与我司联系人:(姓名、年龄、性别、个性、爱好等) - 采购决策流程及相关人员: - 分支机构: - 其他方面: 客户关系: - 与我司联络起始时间: - 与我司首份合约起始时间: - 历年来按月的出货统计: - 上年度和本年度客户来访中国的人员和时间: - 历年来客户重大投诉和索赔情况: - 其他方面: 业务信息: - 产品线及产品组合情况: - 向我司采购产品情况: - 对产品的特殊要求、设计和品质标准等: - 交货时间: - 支付条件:

- 定价情况: - 物流情况: - 历年来每年的平均每个订单的金额: - 客户对其供应商的要求: - 竞争对手情况及其在客户方的地位: - 其他方面: 促销和采购节奏: 我方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 - 数量: - 交货时间: - 定价: - 质量: - 设计/特殊要求: - 符合其它要求: - 有助于客户的业务发展: - 相对与客户的要求,我方供应厂商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 与竞争对手相比的优势和不足: - 其他方面: 深入剖析: - 客户的客户(如零售商-细分市场及其定位): - 客户的价值主张: - 客户的主要竞争对手: - 客户目前的业绩: - 客户的市场地位和份额:(包括其整体产品和服务的情况,我司相关产品的情况)- 客户的关键成功因素: - 客户对供应商要求和期望: - 近期财务年报: - 近期媒体报道: - 其他方面: 客户评估: - 对我们公司的吸引力: - 如何巩固和增进客户关系: - 赢利成长性: - 保持长期业务来往的可能性: - 我方资源和能力的适应性、改进和提高要求: - 其他方面:

文苑英华

《文苑英华》简介 书名:《文苑英华》 统一书号:10018.383 书价:80.00元 印刷:1966年5月第一版,1982年7月第二版 印数:2001~12000册 书籍形式:文学类书 产生:宋太宗赵炅命令李昉﹑徐铉﹑宋白及苏易简等二十馀人共同编纂。太平兴国七年,《太平广记》早已完成,调李昉、徐铉等 将近半数人力,加上杨徽之等共20多人重新编纂一部继《文选》之后的总集,即《文苑英华》。太平兴国七年九月开始纂修﹐ 雍熙三年(986)12月完成。宋真宗景德四年做过一次删繁补缺 的工作。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又由石待问和张秉、陈彭年等复 校两次。由于史料记载含混,已经无法确定是否刊刻。南渡以 后,宋孝宗又命令校书的专业人员修订,但质量还是很差。所以,周必大在告老辞官以后不得不和胡柯、彭叔夏再一次校订才刊行。这次校出的错误,在中华书局的影印本中分别用小字夹住或篇末黑地大字的形式一一标明。今天看到的《文苑英华》即这个校订的本子。全书上起萧梁,下迄唐五代,选录作家近2200人,文章近20000篇,所收唐代作品最多,约占全书的十分

之九。可谓卷帙浩繁。 版本:这个宋刻本现在仅存残本。全书一千卷﹐上继《文选》﹐起自萧梁﹐下讫晚唐五代﹐选录作家两千余人﹐作品近两万篇﹐《文苑英华》中收录不少诏诰﹑书判﹑表疏﹑碑志﹐保存了不 少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校记里还附注有别本的异文﹐可以用 以辑补校勘唐人的诗文集。 内容: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中书制诰﹑翰林制诰等三十九类。每类之中又按题材分若干子目﹐如赋类下分天象﹑岁时﹑地﹑水﹑帝德﹑京都等四十二小类。书中约十分之一是南北朝作品﹐十分之九是唐人作品﹐多数是根据当时流传不多的抄本诗文集收录的。 缺点:作为一部资料书,《英华》存在很多缺点。封建社会里官修书目常常粗制滥造,部头越大,错误越多。而《英华》的纂修者,大都是词章之士,而非渊博学者这样复杂而细密的工作不是他们的专长,加上草率马虎,分工而不合作,编纂途中有人员调动,这就造成了这本书中数以千计的学术性和技术性错误。 除此之外,编纂工作中极其自觉的封建阶级的功利主义,这为《英华》带来了两个本质性的毛病。首先,在作品的收录上,给人一个突出的印象的又烂又缺。另一方面,一些为历来的选家都不肯放弃的有名诗篇,这部一千卷的大书却弃而不录。这种应有而无,应无而有的情况,给这部书的资料完整性造成了不

三年级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一、学生的变化 学生学习就向长跑一样,刚开始大家都差不多,经过一段时间后,各人的实力就逐渐显露出来,逐渐开始拉开距离。三年级是一个关键年段,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开始出现。有些学生很可能就在这个年段成为了学困生 一、二年级时,大家起点相同,根本就分不出高低,但从三年级开始,孩子们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掌握基础知识以外,更多的是一些比较“活”的题目,它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也就是我们要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这不仅要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有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学生差异的原因。 1.每个家庭智力背景有差异。这里说的智力背景并不单指与生俱来的遗传智力,更多的是后天可以改变的一些东西。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他很多的习惯都与家庭有密切的关系。家庭教育的特点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家长并不只是在教育孩子时才教育孩子的。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的教材。这也正是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因。 2.孩子的学习习惯有差异。 班级里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相当好,上课时专心,作业专注,所以作业速度很快。可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上课的时候,默默无闻,你讲什么充耳不闻,做作业的时候却磨蹭、拖拉。正是因为孩子学习习惯上的差异,而造成了学习效率的一种差异。我们允许个体之间有差异,但是差异太大时就要反思:是不是自己的孩子在学习能力、学习效率上有问题。 3.家庭的重视程度有差异。 在生活上,没有父母不对自己的孩子是关怀备至。但是,对于孩子的学习以及思想变化的关注,家庭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开学以来,我感受到各个家庭对孩子的重视程度确实有很大差异,比如:有的孩子记录本上明明记下了要做什么作业,可我检查时,却总会发现孩子少做、漏做,不做,甚至做了,错题还在。 三、减少差异的方法。 孩子的差异既然已经存在,现在要做的是减少这个差异。其实,学习的比拼并非完全是智力的比拼,实际上更多的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比拼。好的习惯终身受益。所以,学习上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更重要的。 (一)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1.专心听讲的习惯。 2.善于求异和质疑问难的习惯。 3.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4.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 书写工整、格式规范,是提高数学计算准确性的重要因素,而且能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5.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做作业时,首先要让孩子迅速开始。怎样才能做到迅速开始做作业呢?第一,请你给孩子一个固定的学习的地方,一坐下来,就可以做作业了。第二,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做作业,一点也不得含糊。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导语: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作者是东晋“书圣”王羲之。本文是一篇书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和当 时名士谢农、孙绰等 41 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集会以下是小编为 大家精心整理的《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 《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 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 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 天 朗 气 清 , 惠 风 和 畅 。 仰 观 宇 宙 之 大 , 俯 察 品 类 之 盛 , 所 ?a href='/wenxue/zawen/' target='_blank'>杂文 砍一常阋约犹椋趴衫忠病?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谮怀抱, 晤言一室之内;或困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 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 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 期于尽。 古人云: “生死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 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 未尝不临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 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翻译 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 行祓禊活动。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专访有 高峻的山岭主,茂盛的树林,外长的竹子。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 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 大家依次坐在水边, 虽然没有琴、 瑟、 箫、 笛演奏的盛况, 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 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 情享受耳目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 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虽然各人谋求 的和抛弃的千差万别, 性格的安静和浮躁也不一样, 可是当他们对接触到的事物
1/5

论《文苑英华》的分类体系

论《文苑英华》的分类体系 摘要:对于《文苑英华》的深度研究,比如,其中的文献价值,文学价值,学术价值,模式价值;比如,其中的作家构成研究,作品源流研究,作品分类研究,分类体例研究,分类类目研究,等等,都还有很大的深层纵横研究空间。对于文体分类体系的第一位类研究,如“歌行”,当下学界普遍认为是“歌”加“行”。根据《艺文类聚》与《文苑英华》文体分类体系的实例,其结构意义应该是“×-歌-行”,而不是“×-歌行”。《文苑英华》的分类体系,是类书的分类体系。整个体系受《文选》、《艺文类聚》、《文馆词林》等影响较大。《文苑英华》还具有范本作用,通过第二位类分类的类目来实现。《文苑英华》分类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第一位类设置、毁废不尽合理;由于以文体区分,常用文体与非常用文体及其收录的作品篇目严重失调,多寡悬殊;第三位类大量空缺,等等。 关键词:文苑英华;分类体系;文体;太平御览;艺文类聚 《文苑英华》一千卷,是承继《文选》之后的现存最早的卷帙最多的大型文学总集。辑录作家、作品范围,上起南朝梁,下迄五代1。我们用中国古代文学“两个代表”概念来解释,《文苑英华》辑录这一时段的巨大文字容量,作家两千余人,作品两万余篇,包容了大量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正是由于卷帙繁多,作家繁多,作品繁多,很多人对这个巨无霸感到畏惧,感觉无处下手。正由于如此,针对《文苑英华》的常规研究,学界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论文不多,专书专著前几年才有了一部2。筚路蓝缕,总体来看,学界的努力,现有的成果,其深度研究似乎还远远不够。比如,其中的文献价值,文学价值,学术价值,模式价值;比如,其中的作家构成研究,作品源流研究,作品分类研究,分类体例研究,分类类目研究,等等,都还有很大的深层纵横研究空间。这么厚重的一部巨著,有十部、二十部研究著作,并不算多。 本文拟研究《文苑英华》的分类体系。 1今本《文苑英华》有十数作家、二十篇左右作品上及魏及南朝宋、齐,当为后来续修、校订时羼入。 2凌朝栋《<文苑英华>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版。

《兰亭集序》作品赏析及名家评价

兰亭集序》作品赏析及名家评价 《兰亭集序》作品赏析及名家评价【作品赏析】 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全文共三段。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先点明聚会的时问、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 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 ; 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用语简洁。富有诗情画意。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 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 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 、“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紧承上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先用两个“或” 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