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

银川市金凤区丰登回民学校罗海燕《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含着对生命意识的重视。生命意识是对生命的热爱、生命的尊重和生命的实践的意识。对学生来说,生命教育是让他们重新理智地去看待和审视生命本身和生命的进行过程,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生命教育对当前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为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为培养未来的高素质公民,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初中语文教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二者是不可分割、互为因果的有机体,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要依赖于生命教育才能实现目标,生命教育也必须要依赖于语文教学实践来开展。那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渗透生命教育呢?

第一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

在现行的各种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很多课文直接或间接地蕴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的因子。审视初中语文教材,我们就会发现,语文教学已把人性中最主要的东西——生命和爱放置其中,让我们去探求、去挖掘,让我们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珍视生命,感受生命,超越生命,树立豁达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和自在的生活观,建构个体生命的内涵,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教育的最终极目标。

冰心的《谈生命》(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是渗透生命教育的最佳篇目。这篇散文情感丰富、寓意深邃、文笔清新,通过美妙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和壮阔、奔放的意境,对生命的自然现象做了形象细致的描述,揭示了生命的本质特征,一次又一次地使人提

升对“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内涵的认识和感悟。又如《猫》《斑羚飞渡》等,通过对动物行为的认识,启发学生要用一种人文关怀的心态对待世界、厚爱生命;《绿色蝈蝈》《珍珠鸟》《海燕》等,着力引领学生倾听大自然中生命的乐章,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爱,对弱小生命的同情,对所有生命的敬畏;《第一次真好》《一个都不能少》,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生命,熏陶感染积极地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热爱生命》《再塑生命》等,学生从中学习正确对待生活,感受生命的顽强,学习不惧恶劣环境、顽强抗争的精神,以积极地心态面对自我,升华对生活的感悟,从而深刻认识生命的永恒。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提升生命教育的意识

语文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精神、思想、人文底蕴。为此,在生命化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感悟生命价值,体味生命哲理,开发生命潜力,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珍惜生命、体验生命、欣赏生命、完善生命、超越生命。现结合本人的实践谈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

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讲述的是“诺曼底”号轮船被撞遇难的事。当时全船的人一片恐慌,船长哈尔威镇静地指挥船员运送争先恐后逃生的人,使救援工作顺利进行,最终所有的人都脱险了,只有船长哈尔威沉入大海。文章中哈尔威船长坚定、果敢的性格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临危不乱、舍己救人的精神令人钦佩。这是渗透生命教育的好素材!课前,教师就应深入钻研课文,挖掘生命教育的“切入点”。课上,教师就应抓住生命教育的“爆发点”,紧追不舍,可巧妙设疑,激发学生多思考,多感

悟:“为什么课文中说‘人们感到一位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学生很快能想到这个伟大的灵魂就是哈尔威船长。再跟一步:“船长的伟大在哪里?”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经过思考讨论,问题也难不倒学生。这时,问题应设计的再难些,使之更加切近生命教育:“在‘诺曼底’号遭到撞击,遇难时,船上的人都在想些什么呢?”、“哈尔威船长又再想些什么呢?”、“在紧急关头,船长为什么用鸣枪阻止逃生的人?“船上的人都被救援逃生了,可是船长为什么自己不逃生?”,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层次性,也有一定的启发性,引导学生弄清楚了问题,就会使他们感悟到“灾难来临时,求生是人的本能”“面临灾难,不要惊慌,要沉着应付”“我们要崇敬那些为他人的生命而献身的人”等许多精神生命的东西。

又如教学《三颗枸杞豆》(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文讲的是“我”因为逃学与三叔在森林里邂逅,三叔用自己的生命故事教育“我”要珍惜时间,持之以恒,在三叔临终赠送的三颗枸杞豆的启示下,“我”终于成为了生物学家。可在课前指导学生把“我”逃学的一部分编排成课本剧,在课堂上扮演者“粉墨登场”:把“我”调皮逃学,“三叔”的深沉叹息,逼真地再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接受一次深刻的生命教育。生命化的语文课堂,改变了过去单调、呆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它使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得到正确的定位,它使语文教学能成为一种和谐的生态系统,即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教学情境等构成的系统。在课堂上,要想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师面对学生时更应当充满真情真爱。在生命化的语文课堂上,我们要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并让他们学会自信与坚强。生命化的语文课堂就是让课堂回归生命,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让课

堂闪烁生命的华彩,使语文课堂成为本真的课堂,让生命在课堂中获得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升华。

第三在作文中强化学生的生命观

要强化学生作文的生命观,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命”。冰心在《谈生命》中是这样诠释她心中的生命的: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的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明白世间万物的生命,都是极其美好的,都值得千般呵护,万般尊崇。

在作文教学中,要抓住契机,贴近生活,相机命题,让学生通过记真事、言真情、写实感来纪录独特的生命历程,使自己的生命经历不再随记忆的淡忘而成为无意义的产品,而是以文字的形式留下“历史的轨迹”,给看似单调的学习生活赋予独特的体验和生命韵味,从而固守一份对世界和生活乃至生命的创造的意义。

在学完了台湾女作家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后,我指导学生做了这样一篇作文:在大屏幕上展示张默然、张海迪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活片段,播放音乐《命运交响曲》,然后充满深情地说:“同学们,他们三个人都是非常坚强的人:奥斯特洛夫斯基不管环境怎样恶劣,他一直坚信着他的信仰;张海迪面对生活中各种困难,她选择的是坚强与抗争;癌症少女张默然面对病痛折磨,她不屈不挠,顽强地与命运、与病魔抗争。这些人热爱生命、勇敢地面对死亡的事迹,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同学们,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对生命和人生有什么新理解呢?请写一则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不限。如:人生的启迪——读《生命生命》有感,

等等。”接着我又进行了提示:同学们,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它是我们最宝贵的东西。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生命更珍贵的了!一些身体有残疾、身患绝症的人,当面对死亡时,他们选择的是坚强。而我们的生活在一个充满阳光的时代,尽管每个人在学习和生活中,总会遇到点小麻烦、小曲折,但这些在我们的生命长河中都太渺小、太微不足道了。所以每个人只要活着,都要好好地享受生命,享受生命中每一天。我们应当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但珍惜自己的生命,更要珍惜他人的生命。学生们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作文写得非常精彩。有的学生写到:“生命像一首乐章,它最初只是些简单的音符,随着年龄一年一年的增长,我们要去创造、要去丰富、要去谱写它,我们要让生命成为一首华美的圆舞曲,要让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生命的光彩!”也有学生写到:“生活中虽然有许多的不如意的地方,但比起一些不幸的人,我们应该为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而感到快乐。对一切烦恼、一切忧愁,挥挥手说再见吧,我要用眼睛去欣赏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用耳朵去倾听美妙的声音,用心灵去感受人间的真爱……我要让我的生命之花灿烂无比!”

第四在课外阅读中丰富生命教育的情感

阅读是一种生命存在的形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非常有必要指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去“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从而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生活和生命情趣。仔细留意,报刊书籍中关于珍惜生命的美文很多,例如,屠格涅夫的《麻雀》、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赵丽宏的《生命》、吴志明的《生命的两万天该留点什么》等,一旦发现,我会把它介绍给学生,或利用课前几分钟,或利用阅读课,或利用节假日,都会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我会认真指导学生读好书,好

读书,读学生时代应该读的书,也许正是这样的读书能够决定他们的命运,确定他们的终生理想,引领他们平安地度过一生。

我让学生广泛地开展阅读和组织多种形式的阅读交流。在阅读兴趣浓、故事性强的单元我会采用“先入为主以读代讲课”的阅读方式。如:八年级上册的《至爱交情》、下册的《小说之林》单元。这些单元的文章往往不用老师说,学生在发下书来后自己就先睹为快了。学生喜欢读的原因除这些文章故事性强之外,另外就是能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较多的贴近他们的生活。比如针对《至爱交情》这一弘扬人间珍贵亲情的单元如何激发学生去热爱自己的父母、亲人、珍惜这美好的情感呢?我采取了“从生活中来——到文章中去——用于生活中”的学习思路。这一单元的大部分文章学生虽然已读过了,但让他们的情感升华是关键。因此我先给他们布置了这样的任务:观察父母三天,把父母每天做了什么事,与你说了什么话记录下来。将你这三天的记录归纳,看父母有那些是为你做的,并说说自己的体会(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父母对自己的良苦用心,感受生活中一些细节反映出的至爱之情)。通过看学生的反馈记录,看到学生发现了:父母每天会准时在5:00起床为自己做饭;吃饭时自己爱吃的饭菜总会靠自己最近;上学前父母总叮嘱自己多喝水;每天父母起的早是因为要给我们做饭;晚上总是在我们睡下后再睡;父母从早到晚都在为我们操劳……这样达到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身边的亲情的目的。第二步,我精选教材中的一篇文章来精读,如《背影》或《父母的心》等。课堂采取生读生议,师重点点拨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言行的刻画,情感的表达等各方面来体会文章的主题,让学生学会分析,知道怎样去表达更动情。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围绕主题展开精读,并只给他们一个任务: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文中的那些描写让你感动?然

后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来达到对文章的品析,对情感的感悟,对生活的体验。这种以读带讲的阅读方式,精讲的时间只有一节,而更多的是学生自由品读和合作交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切身体验,从而加深对主题的感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册语文教材的阅读教学占的比重大,用的课时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投入的精力大,花费的时间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语文教师发出“越来越不会教了”的慨叹,这种慨叹也基本是针对阅读教学而发出的。首先是因为在语文教学课堂中集中地反映出一个教师的语文教学理念,集中地表现出一个教师驾驭教材、控制课堂、组织学生、运用教法的能力和水平。其次,阅读课都是一个以文字为媒介的、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有篇章结构的统一整体。每篇文章都富有思想性、情意性和美感性;每篇文章都讲究结构完整、用语准确、表达清楚。语文教师要研究和处理好每篇文章,都要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全方位的理论素养,甚至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本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采取多渠道、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教学的训练。经过几年的探索,取得显著的成效。下面谈谈我在多年来的一些做法: 一、以读带说,在读得准确、流利上下功夫。 小学语文教学是训练学生读书能力的过程之一,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进行朗读训练呢? 1、在教学中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是进否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的字,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停顿恰当、不唱读,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通过一年的训练,我班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

2、教师范读,领读,读中领会语言文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学生的学习基础是不完全相同的,有的学生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所以我有针对性的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而儿童的模仿性又很强,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范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学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让学生进入意境。(此处要举例)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 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是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好处。对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1)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培养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教会学生敢爱敢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没有情感的课,肯定是死气沉沉的。情感,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它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某校曾组织观看一部讲述家庭亲情的影片,老师感动得泪流满面,学生则无动于衷,反以“一点都不刺激”为由大声抗议。老师们在震怒之后陷入沉思:“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这么不容易被感动?为什么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如此缺乏发现生活美和自然美的水平?”后 来老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个年轻人爱上了一个姑娘,想娶她为妻。姑娘说:“如果你要娶我,就带着你母亲的心来见我。”年轻人听了,连忙去向他的母亲要那颗心。母亲二话没说就挖出自己的心交给儿子。年轻人高兴地捧着母亲的心去了。不过,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那颗还滴着鲜血的心连忙问:“孩子,摔疼了吗?”听到这里全班一片寂静。同学们在这个周的周记中都写出了自己对母爱的感悟,其文章无不都表现了对母爱的理解和感动。 听完此故事,我个人认为:情感教育的缺位,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对感动的体悟,缺乏起码的情感。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教学需要情感出,学生呼唤情感来。为适合面临的国际性竞争与挑战,我们的教育必须尽快走出历史局限的误区,确立情感培养目标,实施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情感在从理解到形成水平、习惯的转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它既像催化剂,又像中药的“药引“。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别林斯基说:“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可见,在一个的成长过程中,情感对人们的行为的养成是起着巨大的作用的。一名学生如果自身修养差、不热爱祖国、不关心他人,即使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当他步入社会之后,其发展也是非常令人担忧,甚至是可怕至

初中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开展

初中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开展【摘要】初中语文的学习中,让学生能够对生命的本质有充分的思考和认识,并且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关爱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生命的科学价值观,借助语文学科的基本教学内容的优势,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自然地穿插进去,提高学生对于生命教育意义的充分理解。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命教育;尊重生命 生命教育也属于素质教育改革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的组成方面,学生们热爱学习首先需要他们热爱生命,尊重自己生的权利和他人生的权利。初中语文是一门融合思想价值观念内容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挖掘课本中的生命教育元素,与学生一起围绕着相关的主题进行思考和探索学习,提高学生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提高他们对于生命存在的敬畏感,加强学生对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只有在教学工作中遵照一定的科学计划和基本的原则来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才能将生命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充分地发挥出来。 一、从挖掘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入手,重新组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基本过程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是关于生命的教育,然而,生命教育具体都包含什么,它的内涵和外延具体的内容是什么?这些直接影响到生命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具体包括哪些内容以及要实现的目标。所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开展,一方面是要引导着学生们重新审视生命本身,并且能够从尊重平等的角度给学生更多面对生命问题的思考和探索的自由。另一方面,生命教育也要进一步地从尊重人的生命向尊

重世间一切生物的生命进行过渡。在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们对生命问题进行思考之前,他们很少会对这一问题有深入的思考,不过也有些学生由于亲人的离世或者其他事件的影响,他们对生命本身的脆弱等问题,也有较早的探索。然而,学生们对于生命本质内涵的探索,经常是表面的,不深刻,而且可能会成为他们的困扰,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学生自我同一性的构建,让他们在生命问题上一直保持没有完成的未解决状态。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寻找生命教育的契机,要结合着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生命教育的探索,让学生们能够从价值观的角度评判课文中主人公的行为。有一些英雄,他们为什么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是什么促使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通过多方面素材的对比,促进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让学生们可以对生命的本质以及人生的价值的问题有较早的思考,并且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提高学生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动机。 二、在初中语文阅读活动中,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离不开阅读,所以,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学生们的阅读习惯兴趣和能力方面。在初中阶段,学生们接触的课文以及课外读物都包含着很多关于生命和人生价值意义的探索的内容,所以,结合着这样一些内容的学习,可以创造更多的进行生命教育的机会,让学生们能够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去分解文章的具体情节,揣摩其中的思想,体会其中的情感。让学生们能够围绕着生命的主题进行更多的探索,结合自己人生的经历对这些问题进行整合。例如,有一些文章是专门描写亲子之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在这里,我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对此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以及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中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想要战胜沙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其次,启发学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我们人类人为造成的,再联系实际,谈谈近年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后再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我们该如何做呢?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识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现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尤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要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是新世纪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我认为新世纪阅读教学应该以读为本,以悟为主,以练为基,实施“读、悟、”融为一体的教学策略。 一、以读为本。 小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的,所以,最初的阅读能力只能是朗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 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要求他们读每篇课文都要用正确流利的语言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感情。首先要正确地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其次,是流利地读。在正确读的基础上,重点要求读得连贯自然,不读破词句。再次是有感情地读。在读音正确、速度合适的基础上,把握语气的轻重缓急,尤其是要读好人物对话的不同。 如《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有一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鲶在银色月光

(完整word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中期报告)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中期报告) ---陈凤妹 1、课题实验的背景和指导思想: 语文学科漫长的历史为我们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作为文化的载体,语文承载着延续民族文化精髓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学应该是精神享受的过程,也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融合,不仅体现了未来课程多元化的趋势,更使生命教育目标的实现有了有力的凭借,语文教学也成了一个 极富生命力的过程。 本课题国内许多专家早就有研究,有些学者认为:“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生活是生命的轨迹,语文就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左右,陪伴终生。”“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有关生命教育的经典作品,作品中人物用他们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去影响和规范学生的心理结构。所以语文学科是先天的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有些专家还认为,“语文教学理应自觉担负起生命教育的职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能实现重组,在教学方法上能实现弹性综合,这样的教学无疑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同时也使得学生的相关知识系统化,找到生命教育文化的源头,思考生命教育文化的价值,实现了生命教育文化的延续。”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也是为了使语文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语文知识与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使它呈现出生命态。具有内在生命态的知识,是最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的,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这对于刚刚开始实施生命教育的上海来讲,特别是对我们开展此课题的研究来说,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前上海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和青少年自身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随着改革开放和多元文化带来的一些消极因素,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使部分青少年道德观念模糊,自律能力下降。另外,青少年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容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今年上海市颁布了《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指出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培养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的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生命教育能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健康成长。在开展生命教育过程中上海规划了中小学生命教育序列,形成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共享的生命教育体系,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和感悟生命价值,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尊重、关怀、欣赏他人的生命,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2、课题研究假设 通过学习纲要知道,开展生命教育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将散落在一些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内容进行提炼。自然、体育与健身、生命科学、思想品德、历史等学科,都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而在语文、地理、音乐等学科,也蕴涵生命教育的丰富内容,属于“隐性”课程。其特点是在教材中没有直接讲述生命教育的内容,而是教材中的这些内容与生命教育有一定的相关性。根据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如何对教材中生命教育的“德育点”内容进行挖掘呢?如何结合与“德育点”有关的案例,使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渗透生命教育呢?如何在实现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呢?通过学习我们感到落实“纲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知道落实“纲要”的渠

刍议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刍议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发表时间:2014-07-16T11:16:51.797Z 来源:《新疆教育》2014年第3期作者:乔静 [导读] 现代课程所提倡的就是主动参与基础上的活动,活动基础上的发展。 河北省沙河市桥东学区乔静 摘要:现代课程所提倡的就是主动参与基础上的活动,活动基础上的发展。师生关系民主是师生关系和谐的重要保证,要使学生在课程运行中主动参与,师生关系必须是民主性的,否则学生的参与就不是主动性参与,而是被动、消极的参与。在课程进行中,教师应当放弃外在性权威,努力形成以知识素养与人格魅力为内容,以与人为善、和蔼可亲为外部特征的内在性权威,与学生平等相待,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人际关系氛围。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培养主体参与意识 在课程实践中,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师,必然能够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课程参与中的自由是指学生自主而非强制地学习的一种状态,它可以分为内在自由与人身自由。人身自由,指在课程运行中教师允许相互交谈,学生可以选择他们想做的事,能够按照他们的意愿参与课程实践:内在自由指学生智力上、情感上和道德上的自由。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课程实践就必须既有人身自由,又有内在自由。自由意味着权力与责任,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课程主体,他们应该有自主性参与课程的权力。学生的责任感往往是在他们自主性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同时,学生在课程承担运行中要主动参与就必须有一定的自主权,也必须一定的责任。没有自主权,就不会产生主动参与;没有责任,主动参与就失去了效果。自由不等于自流,不是没有任务,没有目的,不受教师的指导等。学生的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主动参与与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活动是它的目的、对象与内容,离开了活动就谈不上主动参与,它昭示着人在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为性。活动不会自动地产生在主体面前,正是人的主动参与才使活动成为活动,成为展示人、发展人的重要途径。主动参与强调学生对活动的亲自性、卷人性,它表征着学生个体对课程实践的一种态度与方式。主动参与是对活动的创造、运演,它决定着活动的方向、性质以及结果,使活动具有较强的建构性。参与是前提,决定着活动的始发:参与是过程,决定着活动的质量。现代课程所提倡的就是主动参与基础上的活动,活动基础上的发展。师生关系民主是师生关系和谐的重要保证,要使学生在课程运行中主动参与,师生关系必须是民主性的,否则学生的参与就不是主动性参与,而是被动、消极的参与。在课程进行中,教师应当放弃外在性权威,努力形成以知识素养与人格魅力为内容,以与人为善、和蔼可亲为外部特征的内在性权威,与学生平等相待,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人际关系氛围。 培养主动参与意识的途径有: 1.精心设计,激发主动参与的动机。动机是内驱力,主体参与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内驱力就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持久投入探索活动。在合作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设计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效应,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认知功能的思考题、讨论题、实践活动题,提高同伴间合作的效率。 2.营造氛围,激起主动参与的兴趣。坚持教学民主、平等、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新和“心理安全”及“心理自由”的情感,学生在宽松、愉快的合作学习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激发他们主体参与合作学习的兴趣。如在“迎接中考”的复习教学中,抓住知识间的联系,充分尊重、相信学生,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合作氛围,首先提出合作学习方法,即看到一个“短文阅读”可以就有关知识联系起来,然后教师运用多媒体逐个讲解,先组内互问互答,再让每一个小组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并提出一个问题给下一组同学回答,这样小组成员积极合作,圆满完成了复习的任务,激起了学生参与合作的兴趣。 3.优化组合,增强主动参与的信心。组建学习小组时,应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既要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建组原则,还应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通常4—6人为妥,组长宜实行轮换制,各组间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建组后,要求小组成员相互友好,坦诚相见,民主平等,并适时组织一些小组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时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互相关爱的真挚情感,既学会了合作,又增强了参与合作的自信心。 4.走向社会,使学生在实践中“用”语文学生的学习,大多必须以其生活体验为基础,因而应该强调在自然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比如让学生找找身边的不规范字,为身边的实物写广告词,有的同学在给保护小草拟广告词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小草在睡觉,请从旁边绕”;有的同学给喜良车行设计了这样的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喜良车”……让学生在生活中用语文,积累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积极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是否有好的学习方法、是否能掌握教学中的基础知识、是否善于口语交际,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是否有广泛的阅读兴趣、阅读面,能流畅的朗读课文、是否重视写作能力的提高……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体现在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由单一的评价标准逐步向多元化转变,体现教学的人文主义。在评价中我们应注意中和性评价,加强形成性评价。 总之,语文教学的本位就是重积累、重感悟、重读书,我努力把握住这一点,让每一堂语文课都上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让学生真正地爱语文,让学生真正地懂语文,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我们的传统教育,长期以来由于受特殊认知模式的影响,认为课堂教学是纯粹的智能教育,教师在课堂上所侧重的是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很少涉及到情感教育。偶有涉及,也是几句硬梆梆的诸如“你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的教条。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认识,以致长大后出现错误或偏激的道德行为。2002年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伤黑熊事件,足以暴露出现阶段青少年情感教育的缺失。《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到,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小学生的情感教育。所谓情感教育,它和智育、美育一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藕合。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文章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真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情感蕴涵在课文中,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方法进行情感教育。 一、通过朗读,渲染情感 情感,应该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尤以朗读最为重要。朗读是通过读出词语和句子的声音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因为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把储存信息的文字符号载体变成带有朗读者情感色彩的抑扬顿挫的语音,往往会还原出作者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 (一)教师示范读,学生听中生情。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师范朗读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听,通过观察教师朗读时的表情,初步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是喜爱还是愤恨?是讽刺还是赞美?从而正确把握自己的情感。 (二)学生自己读,读中悟情。课文不是无情之物,课文愈好,思想感情愈强烈、愈真挚。要想有效地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学生必须要自己朗读,才能借助体味和揣摩课文内在意蕴。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散文,语言亲切,感情真实,通过反复朗读,以至达到可背诵的程度,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通过朗读作品中的人物、情景便跃上纸面,作品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各段写法类似,均由话别引出发生在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令人荡气回肠的往事。教学时应凭借朗读理解其意,感知其情。在朗读描写大娘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吃的这一部分时,对描写大娘动作的词要求重音朗读,辅以缓急恰当的语气,读出朝鲜大娘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一心挂念志愿军战士的慈母之情。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情感基调,加强感情朗读,以达到升华情感体验之目的。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 二、创设情境,以境生情 情境,又称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具体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是指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教学法。情境创设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动人的人类生活。对描摹祖国壮丽山川、名胜古迹的课文,要让学生眼观文字,耳听音乐,脑现图画,神游佳境,获得赏心悦目的欢愉,激起热爱祖国的情怀。对写人叙事的课文,要再现人物活动的场景,想起人物的音容笑貌,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语文教学:读书:最美好的生命举止

语文教学:读书:最美好的生命举止 文章类别:阅读悦读 读书:最美好的生命举止 王开岭 在我看来,阅读,不仅是一项生活内容,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的知识构成、价值判断、审美习惯,多来自于阅读。我是上世纪60年代末生人,我的青春期没有互联网,我是在读书中长大的,它帮我完成了和历史上那些优秀人生的交往,有了书,你就不孤独,即有了全世界的旅行,即可领略全人类的精神地理和心灵风光。 在这个电子媒介时代,我尤其推崇纸质阅读。抚摸一本好书,目光和手指从纸页上滑过,你内心会静下来,这是个仪式,就像品茶,和一个美好的朋友对坐,氤氲袅袅,灵魂游弋,你会浸在一个弥漫着定力和静气的场中。而浏览网页,不会有这感觉,你只想着快速地掳取信息,一切在急迫中进行,这就不是饮茶了,是咕嘟嘟吞水。纸质阅读是有附加值的,它会养人。 读书不是查字典,不要老想着“有用”,其价值不是速效的,是缓释的,是一种浸润和渗透的营养,一个人的心性和气质哪儿来?就是这样熏陶出来的。古人说,“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过去不解,后来我懂了。一方水土一方人,“阅读”即一方水土,水土的效果取决于你的书籍质量和吸收能力。

你提到我那本阅读札记《跟随勇敢的心》,不错,正像自序所说,这是我深夜精神私奔、与大师对话的结果,也记载了我青春岁月的心路,当时我客居在一个小城,大运河边,很闭塞,很安静,我的家当是几纸箱书,那是我唯一的人生行李。在那儿,我度过了最重要的读书时光,那时候,感觉白天很小,夜晚很大,因为一亮灯,纸箱一打开,时空即变了,那时候的夜真长啊,星空下,一个青年走出很远很远,然后赶在天亮前回来……那是李白杜甫徐霞客的星空,那是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的星空,那是苏格拉底和伏尔泰的星空,那是法国大革命和“五月花号”的星空…… 你问对我影响大的作家有哪些?我的好作家标准是什么? 我把优秀作家分成三类:一类可读其代表作,一类可读其选集,一类可读其全集。有位大学生去远方支教,一个荒凉空旷之地,来信问带什么书好,我想了想,说:若你只带一部书,那就带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吧,它的精神体魄能激励你变得强壮,它能像体能教练一样辅导你,让你美好而自足地面对世界,不再盲目求教或求助于他者。 就精神的端庄和美感而言,我推崇罗曼罗兰和茨威格,我称之为“人类作家”,亦即前面说的第三类。茨威格,是对我有贴身影响的作家(这种影响,某种程度上和“精神体质”有关,或者说,他是我的“过敏源”,我反应大),其文字有一种罕见的高尚的纹理,有一种抒情的诗意和温润感,他对热爱的事物有着毫不吝惜的赞美,尤其对女性,极尽体贴与呵护,很绅士、很君子,他是天然贵族,我欣赏他的心性和教养,我高度信任他的文字,这种感觉在别人身上很少获得。 读他们的时机越早越好,一旦你读了大量流行书和快餐书之后,即很难再领略其美感,因为你的口味被熏得太重了。 一个人,拿什么来为自己奠基,拿什么做“人之初”的精神功课,很重要。 我对年轻朋友说,趁青春,多读几部优秀长篇。据我的体会和观察,一个人30岁后,很可能无缘长篇小说了,不单少了闲暇,更重要的是没了心境,没了与之匹配的动力和好奇心,没了那种全神贯注、身心并赴、如饥似渴的状态。读长篇是大投入,需要一种生活节奏和内心节奏来配合,长篇是一种“慢”、一种“长途”,读它是一场漫长的精神徒步,要求你不功利、不急躁,体力和心力都充沛,需要你支付一份绝对信任……而30岁后,人似乎不愿再把自己交出去了,少了一种对事物的迷恋能力,疑心重,拒召唤,畏惧体积大的东西。 请一定别忘记诗歌!诗是会飞的,会把你带向神秘、自由和解放的语境,带向语言乌托邦。诗,表达着语言的最高理想和生命的最纯粹区域,其追求与音乐很像。和长篇一样,青春应是读诗的旺季,这时候的你,内心清澈、葱茏、轻盈,没有磐重的世故、杂芜的陈积和理性禁忌,你的精神体质与诗歌的灵魂是吻合的,美能轻易地诱惑你、俘虏你,你会心甘情愿跟她走。 诗是用来“读”的。和“看”不同,“读”是声音的仪表,是心灵的容颜,是一种爱情式的表白。“读”,把文字变成了情书,变成了光芒,变成了激动和颤栗……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无论是在语文课文还是一些健康安全教育或者品德 与社会课中,我们都会看到这样“珍爱生命”的主题。是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生命还要珍贵。在生命面前,一切似乎是微不足道的。生命并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一个人,从我们生命的孕育之初,就注定与我们的亲人相关相连。我们的亲人,为了抚育我们付出了极大的关爱。所以,我们在教育学生知识与能力之前,产生要让学生懂得怎样珍惜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因为许多事情都可以重来,但生命永远无法重来。 近年来,我们不时地在各种媒体上看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学生自杀事情。我们可以想象,那些失去亲人是怎样地撕心裂肺嚎啕大哭,久久地不能平复自己逝去亲人至爱的伤痛。如果我们能够更多地把对学生进行生命的教育付诸于各种 课堂,我想这样的伤痛一定会少一些,至少我们可以为挽救这样的伤痛付出自己的一番努力。 在教育中,我们如何进行生命教育呢? 一、教育学生认识生命 生命也许是我们平常最常见的东西,可是,无论任何一个生命,它都是不可逆的。这是我们最该明白的。对于这一

点,我们可以结合平常保护环境的主题课文让学生加以明白,我们教育学生爱护身边的环境,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护身边鲜活的生命,所以,我们就更加珍惜自己仅有的生命。我们要让学生明白,生与死是对立的,一个人死了,就永远无法再回来了,他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他生命逝去的那一刻。父母赐予我们生命,并不是任由我们随便结束的,而是希望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好好地活着,好好地享受生命、生活带给我们的一切。 每个生命都是这世界上唯一的,这个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你,当你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注定你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比如在《生命!生命!》那一篇课文中,同学们就会深有体会,我相信,在结合自己的实例来说自己的感受时,同学们一定会说到:我们应该珍惜生命。 二、学会正确评价自己 有这么一句话:人不是为道德而存在,道德是为了大众更好地生活,没有脱离人的生活而抽象存在的道德。生命应该成为教育永恒的主题,而教育一定因关爱生命而显得丰满。 没有一个人的人生会是一帆风顺,风雨挫折是生活给予我们体会多彩生命的切入点。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一定要进行挫折教育。实践证明,无法承受挫折的人,更容易走向偏执,而偏执会让一个人走向绝境,走向绝境,就会让我们对

刍议语文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情感

刍议语文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能进入课文情境中去。笔者认为学生情感的激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教学之初,教师可用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的录像带,万紫千红、莺歌燕舞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的乐曲,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教师在授课之前,可先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清兵卫与葫芦》这类课文时,可采用此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如:教学《白杨礼赞》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这是一篇纯粹的状物文章吗?如果不是,那白杨树又象征什么呢?对我们今后写状物的文章有什么指导呢? 四、故事引入,情境感染 学生好奇心强,爱听有趣的故事。教师可抓住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如:教学《囚绿记》时,可先给学生讲陆蠡一副傻相的个性,从而了解他的爱国之心,这样,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五、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荔枝蜜》可采用此法。 六、类比迁移,举一反三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龙庆中心完小龚春梅 内容提要: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并贯穿学校教育的始末,而在语文教学中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作为语文教师应如何改变观念,示范并引导学生有所感悟,本文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应该注意的事项作了简单阐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一、引言 情感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始终,尤其在语文教学中更为突出。教学大纲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情感,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夏丐尊先生指出:“在许多学校教育中单从外形的制度方法上、走马灯花似的变更迎合,而对于教育的生命的东西,从未有人培养顾及。”犹如挖井,有人说方的好;有人说圆的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对于井之所以为井的要素——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

育上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井。 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因为教育本身是高度情感化的过程,其深层本质乃是发于真情,出于自愿的行为。在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情文并茂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为塑造学生高尚的灵魂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由于只注重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和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这一重要甚至是主要的性质特点,因而教学中把思想性变成外加的东西。加之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往往把充满情感魅力的语文上成肢离破碎的“知识课”。 目前,我国的教育模式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的过程中,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将情感的发展列为评价人的发展的重要指标。戈尔曼也提出同样的观点:“人的知识、理解、掌握情感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样,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的机遇。“知识经济时代与中国的教育信息相关,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学有专长”外,还要求学生健康心理和完美人格、良好交际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和素质能力协调发展。就学生的个性而言,拥有良好的个性、和谐的情感,也将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对儿童的爱,应当做到能启发他的心灵去关怀周围的世界,关怀人本身,关怀人所创造和使用的一切,当然,首先是关怀人本身”。他还进一步指出:“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可见,实施枪杆教育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达到教育目的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使之成为适应社会需要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中获得知识的有效方法是阅读,它既可以丰富学生的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也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增进思考和善于应辨的能力,还可以增进学生自我成长和反省,提高个人修养。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人生视野的拓展,心灵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因为人只有通过阅读荟萃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才能吸取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营养。 新课标以全新的理念谈到阅读的问题,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阅读”,因此,指导学生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的相统一,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西方人说:“Leader is render”(领导者一定是阅读者)。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人生视野的拓展,心灵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因为人只有通过阅读荟萃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才能吸取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营养。 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中获得知识的最有效方法是阅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丰富学生的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博览群书,尤其是经典著作,才能更好的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作品的醇香,砺炼人生的征途。叶圣陶先生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在阅读时,只有去“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和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的阅读欲望会更强烈效果会更好。在导读《三国演义》后,要求同学们说说三国,学生都能别出心裁的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中有个学生说:“我看到关公刮骨疗伤忒钦佩,使我想起了《军神》里的刘伯承,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忍受刀割的酷刑。这种崇高伟大的人格魅力永远激励、鼓舞着我,使我真正认识了什么才是伟人,我以后一定以他们为我人生的偶像,奋进的楷模。”虽然孩子并不了解真正的英雄,可留在他们心底的漪涟却是永不泯灭的。“品尝”作品如同“品尝”美味佳肴,美味佳肴不品尝就失去了“味美”,作品不品尝就失去了“意美”,失去了作家的美意,失去了编者的美意,失去了读者的美意,失去了时代的美意。所以作品要品尝,会品尝作品的学生才是会学语文的人,进而发展成为会学习的人。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童年》等,都是一些可供品尝的好作品。对初中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诱惑力、感染力和熏陶作用。当然,在实际阅读中,有很多经典作品的内容是远离学生生活,不易读懂的。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赏析精彩章节,为学生阅读经典提供帮助。教师除了指导之外,还应创设一个阅读经典的氛围,如在班级张贴作品的插图,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摘抄作品中的名言警句等,让学生在这种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中成长。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内涵,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其知识领域。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立德树人》

浅谈语文教学的立德树人 作者:姜玲 单位:阜新市第二十六中学 2015年10月25日

目录 摘要 (1) 一关于立德树人 (1) 二关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 (2) 三语文教学中如何立德树人 (2) 四结语 (4) 参考文献 (4)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立德树人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教师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语文教师在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中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语文教师应主动担当,并发挥重大作用,将立德树人贯穿课堂始终。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同时,为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立德树人人文性语文教学 一、关于立德树人 在十七大的报告中,党对教育的要求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①”。十八大的报告中对于教育的要求有如下表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②。”。 我们可以看出两次大会关于教育的具体要求的表述上,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从“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调整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方针要求被明确提出。这样的调整进一步明确了的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有助于一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观察党的教育方针;那么什么是立德树人?我想就是关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品德与道德。 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心驱使所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③。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与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④。一个人的品德要通过与道德有关的态度、言行等反映出来,而道德的形成是品德的综合呈现。道德的本质是使得人能够实现和生成人的本质,使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人,实现人之为人。道德的根本功能是发展人和解放人,而不是限制人和束缚人。人与其他动物不同,人 ①百度文库 ②百度文库 ③《心理学与教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57页 ④《心理学与教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58页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摘要]语文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它属于人文学科,除了给人以知识、能力和智力外,还具有思想教育,感情熏陶。每一位初中生都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情感必然成为师生之间互相沟通的桥梁。世间没有真正不需要友爱和感情的学生,饱含真情的语文教师一定深受学生的喜爱。因此,要上好语文课,就必须使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关键词]初中生情感教育微笑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向来是百花齐放,不拘一格;课堂教学更是声情并茂,起伏跌宕;而优化课堂教学,则是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却不太容易。情感是语文教学中课堂活跃的重要因素。教学的情感性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中学习,并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情感品质。① 要上好每一堂语文课,就必须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现在就语文教学中如何贯穿情感教育作些探讨。 一、情感教育要求语文教师应有正确地学生观,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教师应带着微笑走进课堂。 首先,语文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②教师一定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并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可以成才的,更要相信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其次,说说教师的积极情感对语文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古人言:

亲其师而信其道。充分说明了教育效果与师生感情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各种爱等积极情感必然能激发出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与喜爱等积极的态度,和愿意同老师接近的交往倾向。教师愉快、乐观的情绪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使学生也快乐起来,让学生感到与老师的交往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从而乐于与老师交往,喜欢听你的课。要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语文教师应带着微笑走进课堂。我喜欢带着微笑走进课堂,微笑着给学生讲课。记得,有位学生曾对我说过:“老师,你微笑着走进教室的那天,我最专心,最认真,我喜欢你的微笑。”从那时起,我便时常带着微笑走进教室,哪怕心情不好,我也微笑。这一切都是为了那些爱我的学生。我会把一切不顺心的事抛在语文课堂外,永远以微笑的面容出现在学生面前,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这就是所谓的快乐学语文。 二、情感教育应以语文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语言为基础。 首先,语文教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爱因斯坦说: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③。想要上好每一堂课,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全面的素质。知识渊博是情感富有的源头,一个知识贫乏,不善说话的语文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只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有渊博的知识,无形中,给学生以深远的影响。大有助于语文教学。 其次,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变化多样的教学语言。语文教师要学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