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民俗学复习资料

民俗学复习资料

民俗学复习资料
民俗学复习资料

民俗学复习资料

一、单选

1.南朝人()编著的《荆楚岁时记》以十二月为序,按月归纳农事和生活事象,包括岁时节日、祈年仪礼与文娱竞技等各种活动。

A .段成式

B .干宝

C .郭璞

D .宗懔

2.(),英国学者汤姆斯创造了“民俗”这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

A .1845年

B .1846年

C .1847年

D .1848年

3.()是我国节日风俗的定型期。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

4.我国定时,定点的集市贸易,大约兴起于()。

A .殷商时代

B .商周时代

C .秦代

D . 汉代

5.宋代岁时风俗较为完备,都市民俗较前代更为多样,()一书中有细致记载。

A .《东京梦华录》

B .《南村辍耕录》

C .《池北偶谈》

D .《宛署杂记》6.(),北京大学成立了歌谣征集处,在校刊上逐日登载近世歌谣。

A .1917年

B .1918年

C .1920年

D .1921年

7.《阿细的先基》是()的民间叙事诗。

A .壮族

B .傣族

C .彝族

D .藏族

8.()的民俗活动,被学者们认为是中国现代民俗学科确立的标志。

A .北大时期

B .中大时期

C .杭州时期

D .抗战时期

9.()是第一个独立的民俗学刊物,它的问世,标志着科学的日本民俗学的开端。

A .《民俗研究》

B .《歌谣周刊》

C .《乡土研究》

D .《民间》

二、多选

1.汉民族五服包括()。

A .斩衰

B .齐衰

C .小功

D .缌麻

E .大功

2.()是日本民俗学的主要理论支柱,长期指引了这门学问的进程。

A .一国民俗学

B .口头程式理论

C .方言周圈论

D .重出立证法

E .表演理论

3.中国民间四大传说有()。

A .《牛郎织女》

B .《白蛇传》

C .《孟姜女》

D .《梁山伯与祝英台》

E .《毛衣女》

4.构成宗族组织要素的有()。

A.丁口 B .族谱 C .祠堂 D .族规 E .族房长

5.华北地区民间信仰的“四大门”包括()。

A .狐狸.

B .刺猬

C .黄鼠狼

D .蝎子

E .蛇

4.我国著名的三大英雄史诗包括()。

A .傣族《娥并与桑洛》

B .藏族《格萨尔王传》

C .回族《马五哥与尕豆妹》

D .柯尔克孜族《玛纳斯》

E .蒙古族《江格尔》

三、填空

1.中国的“三冥节”指()、()和十月朔。

2.我国著名的三大英雄史诗,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柯尔克孜族的()和蒙古族的()。

3.中国古代婚礼有“六礼”之说,分别是纳采、()、()、()、()和()。

4.中国汉语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分别是()、吴方言、()、()、()、()和()。

5.五服包括()、()、大功、()和()。6.服饰有五个方面的构成要素:()、形、()、色和()。7.魏晋南北朝时期,郭璞的()、干宝的()等一批民俗编著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封建时代的民俗观念出现了一个转折点。

8.根据《仪礼.士冠礼》记载,士阶层的冠礼过程是由主持仪式者给冠者戴三次帽子,称()、()和爵弁,分别象征冠者从此有了治人的权利、服兵役的义务和参加祭祀活动的资格。

四、名词解释

1.图腾:P190:图腾是原始信仰之一,是“他的亲属”的意思。认为人与某种动植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血缘关系。每个民族都起源于一个图腾,并以该图腾为保护神,徽号和象征。

2.神话:P241:是一种古老的故事体裁,主要产生于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初期。它是当时人们在原始思维的基础上不自觉地把自然和社会生活加以形象化而形成的一种幻想神奇的故事,具有神圣性。

3.方言周圈论:P456:是民俗学的一种方法论。柳田认为语言的变化一般从文化的中心开始,发生于文化中心的新语像圆形波纹一样不断地向四周传播。其影响力越来越小。因此,边缘地区保持较多的古语。

4.岁时节日:P131: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化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成俗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

5.幻想故事:P247:是民间故事的重要体裁它将神奇的幻想成分同现实生活交织在一起,反映主人公生活境遇由匮乏到满足的变化,表现他的冒险经历与奇遇等。

6.宗族:P105:是指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

7.巫术:P201:是指企图借用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五、简答:

1.工匠民俗的三个重要特点P62:

答:1)师承关系的系谱性。表现在技术上的世代相传机亲缘化关系。

2)技术上传授的封锁性。师徒关系的制约,及同行的竞争,在技术上传播相当保密。

3)生产活动的神秘性。封建社会的阴影,普遍迷信,以求神灵保护。

2.民间故事讲述家在故事发展中的作用P264:

答:1)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的集散点。

2)他们对故事的稳定性和保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某些故事家在讲述的过程中还对原有故事进行补充,作必要的调整和变动,从而对故事的传承和更新有一定的作用。

3.社会学与民俗学的区别P7:

答: 1)学科对象: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学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2)侧重点不同。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本身的结构和社会过程,如社会关系。强调对社会现状的关注。民俗学则主要关注中下层民众的社会生活。只对具有传承性,反复出现的事项进行分析和探究。

3)视角不同。社会学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解析。民俗学则着重于对传承性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阐释。

4.服饰发展的四个阶段;P84

答:1)最初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

2)第二阶段:服饰功用除遮身蔽体之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并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

3)第三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这是社会分工复杂化,等级身份严格化之后的产物。

4)第四阶段: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服饰功能也随之产生了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社会观念,政治观念复杂化,及服装的样式,图案,花纹也含纳了更多的社会内容,如礼仪伦常,求吉心里及民族自我意识等。

5.民俗的维系功能P30.

答:1)民俗的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2)民俗能维系社会稳定。任何一个的社会都在不断变化,每一种文化都必须根据外部环境与内部情况的变化而不断的加以调整,在社会生活的世代交替中,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不断被后代复制,由此保持社会的持续性。

3)民俗维系着群体或民族的文化心理。每个民族或社会群体,都生活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有自己独特的历史道路,因而形成了特定的集体心理,通过各种集体标识来使自己与民族保持认同。

6.神话的种类.P242

答:1)主要分为三类:创造型,进化型,尸体化生型。

2)具体按特点和内容分为:天地开辟和人类起源神;自然起源神话;洪水和人类再繁衍神话;图腾神话;神和神性英雄神话;文化起源神话等。

六、论述

1.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P204:

答:1) 民俗信仰有突出的功利性。如巫术的功利就是祈雨和驱赶危险因素,也就是尽力增加自己的安全感,减小想象中鬼神等的危害。

2)民俗信仰具有强烈的神秘性、保守性、封建性。这个方面从民间信仰活动的直接承担着和他们的传承活动体现出来,及体现在传内不传外和利用神来服务的两大特征。

3) 民俗信仰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它能与多种信仰兼容包并。

4)民俗信仰有较大的渗透性。它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和角落。

5)民俗信仰的俗性化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同时也是为了迎合社会发展需要,民俗信仰也不断地掺入和增加新的内容。举一个小例。

2.民俗的社会功能。P27:

答:民俗的社会功能主要有: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和调解功能。

1)教化功能。即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社会生活先于个人而存在,而人又是文化的产物,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人一出生,就进入了民俗的规范。

2) 规范功能。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具有约束的作用。民俗的作用在于根据特定的条件,将某种方式给予肯定和强化,使之成为一种群体的标准模式,从而使社会生活有规律的进行。

3)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维持社会稳定,维系群体或民族的文化心理。

4)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得到调整的功能。

3.民俗的基本特征:P11

答:1)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行过程中所有体现出的基本特征和本质特征。集中体现在民俗一旦形成,就会成为集体的行为习惯,并在广泛的时空范围内流动。集体性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2)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史的纵向延续性,也是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民俗的扩布性表现为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蔓延性。即民俗文化的横向传播过程。由此构成民俗文化的一种时空连续体。

3)稳定性和变异性。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长期相对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民俗的稳定,取决于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变异性是指民俗在传承和扩布的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因为它靠的是语言和行为来传承,适应环境作出相应的变化。

4)类型性。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来体现。

2. 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

(完整版)【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 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 ①.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 ②.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 ③.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 ④.传统文化说。(西方普遍流行) 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 (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

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 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①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②历史学与民俗学: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 ③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

《民俗学》考试提纲参考答案

1.为什么说传统节日是“时空以外的时空”? 时空以外的时空指的是一般事情相反的事情。 在民俗学里时空指的是人们日常的正常生活,例如说从早上到晚上的一天工作,休息,饮食等等。那么时空以外的时空,跟正常民间生活不一样,人们可以丢掉一切紧张的工作进行的玩耍,但也有跟正常生活不一样有很多禁止做的事,有各种仪式。例如,做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和仪式。 传统节日,主要指的是民间传统的周期性的集体参与的事件或活动,例如中国的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这里所谓的“传统”,指的是民间节日一定要具有很长的历史传承性,属于民间自发的遵循和继承的一种仪式和活动。 传统节日又称为“时空以外的时空”,因为节日期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往往有悖于日常行为规范和生活规律。例如,节日期间的人们可以暂时远离劳作之苦而专心于享乐、游戏、探亲和访友,孩子们也不必担心玩儿的太疯而招致长辈的责骂、身份的差异,如尊卑贵贱也会因为节日的缘故而淡化。总之,传统节日是人们给自己紧张生活的一个“假期”和“加油站”,是为了让人们有一个机会来享受自己通过艰苦努力而创造出来的生活,进行各种仪式,所以说传统节日是“时空以外的时空”。 2.史诗歌手是怎样“记住”长达几万甚至十几万行的史诗的? 史诗就是以口头形式流传和保存的长篇“复合”故事歌。史诗具有传统性、保守性、互动性、程式化倾向、音乐性、神圣性、延续性等特点。 依据美国的米尔曼·帕里和艾尔伯特·洛德创造的口头程式理论,史诗的结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程式、主题或典型场景以及故事模式或故事类型。根据这几个概念和相关的分析模型,口头程式理论基本上解释了许多伟大的史诗歌手为什么能够记忆长达几万甚至几十万行的史诗。 史诗歌手们并不是将史诗“背”下来的。史诗歌手之所以能够记忆、创编、演唱鸿篇巨制的史诗,并非由于他们惊人的记忆力,而在于他们对程式、主题以及故事模式的熟练拿捏。史诗歌手们在演唱过程中,遵循着一种创作模式和规律,其中包括一些固定的常规语句和典型场景,被称为“口头程式理论”。歌手在表演一部史诗之前,首先会考虑它属于哪种类型的史诗,以此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故事模式;接着,他会将整个故事划分为一系列的主题或场景,并且对应该如何叙述每个主题、描绘每个场景有一个大致的想法;继而歌手会从自己的程式库中调取相应的程式,将大量的程式排列组合起来,完成对主体的叙述和场景的描绘。最后,当一个个被城市武装起来的主题、场景有序的排列起来之时,一部鸿篇巨制的史诗就完成了。在演唱过程中,歌手并不需要刻意的去记忆整部史诗,他需要做的仅仅是运用程式以及程式化的主体和故事模式而已,他们完全能够满足歌手的需要。 总之,史诗的演唱是高度程式化的。掌握了史诗的不同层次上的模式和技巧,有助于歌手在演唱过程中顺利而不间断,“记住”了长达几万甚至十几万行的史诗。 3. 如何理解当代“鬼搭车”传说的传统性。 传说是一种常见的民俗学类型,其内容非常广泛。传说属于散文叙体,像神话一样,无论讲述者还是听众都认为传说是曾经发生过的事实,就以当代鬼搭车为例。 在很多地方我们收集到了汽车司机夜间开车遇到鬼搭车的传说。一般都是在深夜,司机(多数为出租汽车司机)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请求搭车。在把姑娘送

民俗学的田野作业

民俗学的田野作业-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民俗学的田野作业 ?一、准备工作 ?二、调查方法 ?三、整理资料 一、准备工作 ?1、案头准备 ?2、选点 ?3、物质准备 1、案头准备 ?(1)阅读文献 ?(2)田野作业选题 ?(3)形成假设 ?(4)撰写论证计划 ?(5)编制日程表 1、案头准备 ?(1)阅读文献 –民族志档案资料 ?历代民族志、民俗志,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等 –地方文献书目 ?地方志、历代笔记等 ?《新疆图志》 –考虑调查方向 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 ?1979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会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有关文艺家协会陆续发起“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 的编纂工作。 ?首批启动的是《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 成》、《中国谚语集成》、《中国曲艺志》,时称“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规划共300卷(每省、自治区、直辖市各10卷)、450 册,约5亿字。 1、案头准备 ?(2)田野作业选题 –尽可能完整地对他者文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集中注意力,对他者文化中的某些行为进行探讨 –将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1、案头准备 ?(3)形成假设 –可进一步更改 1、案头准备 ?(4)撰写论证计划 –选题题目

–内容 –价值 –研究基础 1、案头准备 ?(5)编制日程表 –出发时间、集结地点、旅行方式、进入方式 –食宿安排 –调查分工 –地方联系人与工作步骤 –搜集资料的方法、访谈对象与地点 –阶段性离开的时间和标志 2、选点 ?在原调查地开辟新点 ?回访选点 ?通过阅读文献选点 ?通过实地考察选点 ?根据对象要求选点 ?根据课题随意选点 3、物质准备 ?经费、票证、 ?资料(地图、计划、日程表、相关文献资料等)?书写工具(红蓝笔等) ?技术设备(拍摄、录音、录像) ?食宿用品 ?礼品 ?通讯设备 ?办公设备 3、物质准备 ?红头文件 ?盖章介绍信 ?联系人 ?见面礼 ?办一件对方认为重要的事 ?跟领导打招呼 ?秘密认同 ?恢复旧关系 ?勿犯旧错误 二、调查方法 ?1、与地方信息提供者合作 ?2、参与观察 ?3、现场访谈 ?4、绘图与照相 ?5、转写技术(括号) ?6、答谢原则

民俗学期末复习提纲

民俗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如何理解民俗学?(总论部分) 1.民俗学兴起的历史 1.1民俗学在国外 1.1.1folklore。民俗学(folklore)一词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民”(folk),另一个是“俗”(lore)。从字面上解释,folklore的意思是“民众的知识”。这一次是由英国考古学家Thomas于1846年首次提出。从此这一学科风靡全世界。 1.1.2民俗学的产生。民俗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发端于19世纪初期的德国。早期代表是德国的格林兄弟,他们在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搜集民间故事,寻找德国的文化和传统。1812年出版的格林兄弟的《儿童和家庭故事》,标志着民俗学学科的诞生。 1.1.3民俗学在各国的发展。1831年世界第一个研究民俗学的学会——芬兰文学学会成立。1878年,英国民俗学会成立,并创办了第一份民俗学杂志《民俗学刊》。 1.2民俗学在中国 1.2.1中国民俗学的发端。中国民俗学研究发端于20世纪初。1912年,中文的“民俗学”(folklore)这一概念和名称首次被周作人在他的《童话略论》中介绍到了中国。 1.2.2中国民俗学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北京大学开创了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先河。1918年2月1日,《北大日刊》有《校长启示》——现代意义上民俗学的开端。1923年,“北京大学风俗学会”成立。 2.民俗的定义 民俗是某一民众集团共同传承的生活惯习。说的再通俗点就是民众的生活方式。 3.民俗的特点 3.1集团性。民俗是“任何民众中的某一个集团”对自己风俗的认同感,需要被广泛地接受。“民”不是固定的部分人,一个人可以组成很多集团,心理上集体一致的认同感。 3.2传承性。民俗不同于流行时尚,它需要时间的沉淀。“传承”的时间长度,是没有一致的标准的,主要取决于该集团成员的心理认同以及职业民俗学家有理由的界定。 3.3民俗的动态特点。“官方—非官方”民俗倾向于非官方;“正式—非正式”民俗则倾向于非正式;“上层—下层”民俗倾向于下层;“书面—口头”民俗倾向于口头;“个人—集体”民俗倾向于集体,“当代—传统”民俗倾向于传统。 4.民俗的功能 4.1“王”。民俗具有教育、娱乐、心理的功能。

《民俗学概论》课后题总结

民俗理论: 1民俗的基本特征 2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3民俗的社会功能 4举例说明什么是民俗的类型性或模式性 5民俗的集体性 6简述民俗的传播方式 7简述历史上对民俗概念狭义理解的四种学说。 8简述民俗学的学科体系。 9简述民俗的生活性与历史性的关系 10简述学习民俗学的多种实用价值。 11民俗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12解释民俗的“民”是什么,并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评述。 13谈谈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之间的关系 14物质民俗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方法。 15民俗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16拟议中的中国民俗学学科体系应包括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17结合你所居住的区域或你所属的民族所存在的节日习俗谈谈民俗的社会功能18何为民俗?人们对民俗的一般理解有哪些?你心中的民俗概念是什么? 19中国古代民俗有哪些显著特点? 20当代中国民俗学学科有何特点?你怎样看待民俗学的学科前景? 21谈谈民俗志在民俗学中的作用? 22简述民俗的独立学科性质 物质生产: 1举例说明交通运输行业习俗的差异与行业特点之间的关系 2什么叫农业民俗,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3简述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 4简述工匠民俗的三个特点 5坐商的主要特点 物质生活: 1饮食习俗的主要类型与内容 2服饰民俗中的求吉心理 3简述风水观念的基本内容及其文化与心理涵义。 4简述中国民居建筑的民俗特点。 5简述服饰发展的四个阶段 6简述服饰构成的要素。 7商的交易的主要民俗形态 8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有哪几个方面? 9服饰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服饰承载观念变化的关系 10试举例说明民居建筑试如何反映民族传统观念的。

社会组织: 1什么是宗族?宗族组织民俗的特征? 2为什么说庙会可谓是社区文化的大展示 3家族祭祀的功能 4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基本的社会单位吗?为什么?5简述宗族组织的民俗要素? 6我国家产继承的基本类型 岁时节日: 1节日习俗与灵魂崇拜的关系 2岁时民俗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特点? 3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主要受哪些因素所影响 4简述传统节日民俗的特点5民间组织对传统节日的作用。人生礼仪: 1何谓人生礼仪,通过仪礼如何对其进行分析解释 2成年礼中考验所具有的意义 3 简述“土葬”与“墓葬”的异同。 4简述我国古代丧服等级制度。 5简述中国古代“六礼”。 6人类婚姻经历的主要阶段 7什么是成年仪礼?它有哪些类型? 8中国古代成人礼的主要内容及其衰微的原因 9简述“通过仪礼”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学术价值。 民俗信仰: 1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 2信仰民俗的主要表现形式 3巫术的本质特征和类型 4说说巫的种类及其职能。 5简述民间常见的几种巫术形式 6简析民俗信仰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口头文学: 1民间口头文学的性质及分类 2民歌的类别 3 幻想故事所表现出来的古老观念主要有哪些? 4什么是神话?神话有哪几类内容?试举例说明。 5传说的种类 6民间故事讲述家在故事的传承和发展上的作用。 7神话对起源的解释与民间传说相比有什么不同? 8简述民间诗歌的功能。

《中国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00141032 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Folklore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中国民俗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历史与中国民俗的历史和现状。把握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民俗的基本类型,提高学生民俗文化的基本素养,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的认识。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主要的民俗学知识和系统的理论方法,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面貌,从而在精神上充实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具体应用。 (三)实施说明 1.中国民俗学课程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第二学期使用,共32学时。 2.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讲授、分析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并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进行。每一章都结合案例分析,给学生展示生动具体的民俗事项,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3.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各部分的学时,课时分配表仅供参考。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修完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一年级、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课程的学生。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习题以每堂课老师留的作业为主,实践环节可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含有中国民俗情景的影视作品,或进行田野调查采访,还可以设置情境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演。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掌握中国主要的民俗类别和民俗事项。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中国民俗学》,乌丙安著,长春出版社,2014年1月版。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二、中文摘要 中国民俗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历史与中国民俗的历史和现状。把握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民俗的基本类型,提高学生民俗文化的基本素养,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的认识。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内容简介 本书是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详析解答思路。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的相关考研真题并予以详细解析,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目录 上编 第1章概述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物质生产民俗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物质生活民俗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社会组织民俗 4.1 复习笔记 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岁时节日民俗 5.1 复习笔记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人生礼仪 6.1 复习笔记 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民俗信仰 7.1 复习笔记 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民间科学技术 8.1 复习笔记 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9章民间口头文学(上) 9.1 复习笔记 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民间口头文学(下) 10.1 复习笔记 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民间语言 11.1 复习笔记 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民间艺术 12.1 复习笔记 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民间游戏娱乐 13.1 复习笔记 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下编 第14章中国民俗学史略 14.1 复习笔记 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5章外国民俗学概况 15.1 复习笔记 1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中外民俗学作业

中 外 民 俗 学 作 业 任课老师:李长林 电子信息学院 电气105班 201000474519 许建强

●.家乡(县域)风俗的主要内容 ●家乡风俗与外地风俗的区别 ●家乡风俗的陋习 ●家乡风俗的评价 我的家乡在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的一个农村,汤阴因位于汤河之南而得名,不仅是周文王被拘处所——羑里城的所在地,也是抗金英雄岳飞的故乡。历史文化氛围浓厚,保持着淳朴的民风民俗,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我们县城的一些民俗民风。 先说一下节日民俗,汤阴帏子舞是活跃在豫北区域的一种古老舞蹈表演,俗称跑帷子。跑帷子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由古代战争衍生出的是一种古老而又独特的大型民间舞蹈活动,起源于春秋,成形于秦汉,盛于宋、元、明、清各代和民国初年并延续至今,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军事价值、艺术价值和民俗价值。目前,跑帷子仅存于河南省汤阴县古贤、白营两个乡。当地群众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十六以及农闲时期,都要自制帏子表演帏子舞。 据传跑帷子是春秋战国时代将士为纪念齐桓公的爱妃长卫女而举行的祭祀活动,这一王室祭祀活动继而演变为模仿行兵布阵的娱乐活动,后发展为宽泛的乡民求神拜庙、欢庆节日的娱乐性活动。 帏子舞具有古代战争和民间祭祀活动的双重特点,帏子舞从古代战争中演变而来,与其他舞蹈相比,它的舞步、阵式、道具、配乐等都别具一格,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帏子舞是一种独特的

团体型、广场型的民间传统舞蹈,近 200 名舞者按照《易经》中的八卦阵法不断变换出 100 多种阵势,气势磅礴。 跑帷子规模宏大,场景壮观,内容丰富,形式完美,在民间舞蹈中实属罕见。演出伊始,在一阵震耳欲聋的土炮声中,两名衙皂打扮的开道者手提大筛锣鸣锣开道,伴着洪亮而浑厚的锣声,跑帷子活动便拉开了序幕。此后,两名身跨骏马手挥令旗的“报马”往来奔驰,开拓场地。接着,乐声四起,锣鼓笙笛合奏出节律铿锵的民间乐曲,或高亢激昂,或悠扬婉转。那吹吹打打、热热闹闹的乐曲烘托出了跑帷子特定的艺术氛围,给人以先声夺人之感。这时,两名手持龙头的帷子头带领由彩旗手和鼓手组成的乐队,在低沉、浑厚的打击乐中依次进场,分列两旁,伴随着乐曲节奏的变换,鼓手们跳起了粗犷欢快、热情奔放的民间舞蹈,那优美动人的舞姿,构成了一幅幅淳朴又美丽的民族风俗画。鼓乐队舞蹈结束后,分列两旁,继续击奏欢快奋进的乐曲。伴着锣鼓铿锵的节奏,一支由 72 名身披各色彩缎、手擎五彩缤纷的帷子的青年组成的庞大舞队在帷子头的带领下分两队如二龙 出水般奔腾着进入场地,然后,分三组轮番舞蹈,依照阵图排列成各种阵势和图案。每次舞蹈时,帷子手们踏着鼓点屈膝、微蹲作小步跑,富有节奏感地来回奔跑,每跑一步,帷子上的彩带铜铃就颤动一下,发出哗哗的响声。阳光之下,银光闪烁,彩带翻飞,舞影婆娑,其景象之美丽、场面之壮观,令人叹为观止。阵图跑成之后,帷子手们迅速按原线路收起排成原队形,准备再次组成新的阵势。伴随着帷子队伍进入场地的还有充满着皇家威严气势的全副銮驾以及衙皂簇拥下

《中国民俗学》课程

一、课程简介 《中国民俗学》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方向课,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人生仪礼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信仰民俗、民间游艺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广大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二、课程设置目的与教学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了解、熟悉中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开展旅游活动都极其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国各民族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各种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中国民俗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它与旅

游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导游基础知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相互衔接配合。 四、使用教材:苑利、顾军编著的《中国民俗学教程》(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一书。 五、课时安排:本课程计划安排40个学时,实际讲授39学时,作业交流1学时。 六、学习方法指导 1、正确处理教材和参考书籍的关系。 《中国民俗学》的配套读物较多。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广度、深度和难易程度,按照认识规律所作的全面规范。参考书籍是补充、完善知识结构的辅助资料,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深化理解、加深印象。在阅读教材时,应先翻阅教材中有关这一章的思考题,这是各章的基本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材料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要注意从内在逻辑关系上理顺与掌握知识体系。 本课程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着密切的内在逻辑联系,总体上由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础知识三个有机部分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全书甚至每一章节的编制一般都是先总说,再分说;都采取先阐述基本理论,然后教授基本分析方法,再介绍基础知识的顺序,以便读者能够循序渐进的掌握各种民俗事象。学习时,必须首先抓住知识体系,纵横联系,全面系统地消化和吸收,切忌孤立地死记硬背某些概念和结论。

民俗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民众所创造、享用、传承、相沿已久的社会风尚、风俗习惯。民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民俗的信仰心理占重要地位。 民俗学:民俗学(folklore)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民俗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的学问。目前,其研究领域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心理民俗。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人的社会性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 民俗事象:一个特定民族(主体)在特定地域(空间)、特定历史阶段(时间)的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带有标志性、典型性的现象,它体现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 1、物质民俗:指民众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新产品形式 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建筑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2、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及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如习惯法、人生仪礼等)、岁时节日民俗以及民间娱乐习俗,等等 3. 精神民俗:是指在生产与生活中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 4.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进行信息交流的行为过程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习俗惯制,即语言方面形成的风俗习惯。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民俗语言分广义与狭义两种。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有特定的语言,即民族语言和方言,它们是广义的民俗语言。狭义的民俗语言,是指在一个民族或地区中流行的那些具有特定含义、且反复出现的套语,如民间俗语、谚语、谜语、歇后语、街头流行语、黑话、酒令,等等。 饮食民俗:指人们在筛选食物原料、加工、烹制和食用食物的过程中,即民族食事活动中所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风俗习惯,也称饮食风俗、食俗。包括:年节食俗、日常食俗、人生仪礼食俗、宗教信仰食俗、少数民族食俗等。饮食习俗分为:日常食俗、节日食俗、祭祀食俗、待客食俗、特殊食俗、快速食俗。 节日食俗:节日食俗为节日饮食风俗,它构成了节庆的主要特色。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饮食,不同的食俗寄寓不同的观念和不同的生活愿望。祭祀食俗:祭祀食俗是在祭祀场合中用于祭祀祖先神灵而形成的食俗。祭祀食俗源于人们灵魂不灭的观念。如春节,源于远古时代的“腊祭”,“腊,岁终祭众神之名”。祭祀食品,种类多样,有牛、羊、猪、鸡等牲畜,以及米饭、酒类等素食。太牢、少牢:旧时祭礼的牺牲,牛、羊、豕俱用叫太牢,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 待客食俗:待客食俗是物质生活民俗中的重要组成。特殊食俗,即特殊时间、特殊场合、特殊意义的食俗。 商业民俗: 交通民俗:交通运输民俗:围绕交通运输工具、交通设施制作、建造、使用而形成的民俗。交通运输民俗,源于交通的需要,服务于商品流通、贸易往来、人际交流 服饰民俗:研究服饰在民俗文化中的构成、地位及服俗惯制形成、传承、变异的科学 居住建筑民俗: 居住建筑民俗:人类创造居住条件、获取居住空间而形成起来的民俗。居住建筑民俗包含建筑方式、居住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念,即人类所有的围绕居住建筑的活动方式与观念 工匠习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包括岁时民俗和节日民俗两部分。一年之中相对的某个相对阶段或特定的日子。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了具有纪念意义或民俗意义的社会活动,并由此传承下来的各种民俗事项。 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有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 人生仪礼:人生仪礼是人在一生过程中所经历的仪式行为。传统意义上的人生仪礼,主要包括人生中最大的仪式行为: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以及生日庆贺(包括人进入老年阶段的祝寿仪式行为)人生仪礼是一种社会民俗事象:人生仪礼是个体生命社会化的程序,是个体人生不断社会化的阶段性标志 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人类各民族创造的文化,以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使用考古学、人种志、人种学、民俗学、语言学的方法、概念、资料,对全世界不同民族作出描述和分析。 伊耆氏《蜡辞》:这是一首古老的农事祭歌,属于中国远古时期的歌谣。伊耆氏,就是神农氏,是掌管祭祀的官吏。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它集中反映了原始先民面对地质灾害、洪水灾害、动物灾害、植物灾害等众多自然灾害侵袭时的复杂矛盾心理状态。四句诗,句句既是祈求,也是命令;既是祝愿,也是诅咒。全诗既反映了原始先民饱受自然灾害侵袭的深重苦难,也反映了他们相信利用巫术咒语能够消除自然灾害的乐观心理。 春祈秋报:历代官、农都在年关节令转换的时刻,往往会有卜农事丰歉和祈报习俗。它通过一定的仪式行为来体现民众的信仰,以满足其生产生活的需求。春祭叫祈,秋祭叫报,祭祀活动有时也贯穿在农事活动中。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制订的一种用于指导农事活动的补充(辅助)历法 二分二至: 是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祖国传统历法中“二十四”节气的四个节气。 丁祭:旧时于每年阴历二月﹑八月第一个丁日祭祀孔子,称丁祭。隋唐

【民俗学概论C1.2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 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 1、【民俗的基本概念】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 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 ①.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 ②.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 ③.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 ④.传统文化说。(西方普遍流行) 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5、【民俗事项分类】 (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 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①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②历史学与民俗学: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 ③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以及文化的类型、结构、机能进行研究,而民俗学只注重研究民间文化传承。 ④社会学与民俗学: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的视角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剖,民俗学的视角则是着重对传承性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阐释。 ⑤民族学与民俗学:二者都以民族文化为研究主体,民俗学研究离不开各民族的民俗现象,民俗学研究也需要民族学理论和方法的辅助。但民族学家比较重视整个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民族的迁徙、融合、分化等问题,民俗学家所关注的则是各种社会群体中民俗事象的本质、功能、结构特点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等。

中国民俗学真题及答案

中国民俗学真题及答案 2010-07-20 11:2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0 分,共3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节日风俗的产生,直接相关的观念是:() ( A ) A.尊亲敬祖 B.原始信仰 C.祛邪止恶 D.伦理观念 2.端午节的恒定主题是:() ( C ) A.避瘟 B.吃粽子 C.纪念屈原 D.划龙舟 3.在商业民俗中,最古老最原始的交换方式是:() ( B ) A.行商 B.集市 C.坐商 D.马帮 4.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为() ( A ) A.幌子牌匾 B.固定摊位 C.营业时间 D.专营商品 5.中国民居建筑所具有的共同民俗特点是:() ( A ) A.聚族而居 B.设有堂屋 C.设有神龛 D.设有照壁 6.进入人群仪式称为() ( A ) A.满月 B.洗三 C.抓周 D.百碎 7.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是:() ( C ) A.民俗学 B.人类学

C.民间文学 D.社会学 8.创用民俗学英文“Folklore”的学者汤姆斯是哪个国家的:() ( C )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9.人民集体创作和流传的口头文学,叫做:() ( D ) A.神话传说 B.民间戏剧 C.民间歌谣 D.民间文学 10.具有相对稳定的长期传承特点的渔业习俗是:() ( A ) A.占验习俗 B.岁时习俗 C.生产时序 D.渔业禁忌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7.0 分,共7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工匠民俗的重要特点,即:() ( ABC ) A.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B.技术传授的封闭性 C.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D.师徒关系的亲缘化 E.工匠来源的地域性 2.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 ( BCDE ) A.类型性 B.地域性 C.季节性 D.功能性 E.科学性 3.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过的阶段有:( ) ( CE ) A.半穴居 B.干栏式 C.利用天然空间 D.四合院 E.人造居住空间 4.诞生仪礼是人一生的开端礼,大体包括()

吉大17春学期《民俗学》在线作业一

吉大17春学期《民俗学》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5 道试题,共20 分。) 1. 生命降生仪式称为()。 A. 洗三 B. 满月 C. 周岁 D. 抓周 正确答案: 2. ()是我国节日风俗的定型期。 A. 秦代 B. 汉代 C. 宋代 D. 清代 正确答案: 3. 元宵节燃放灯火之俗始于()。 A. 祀蚕神 B. 佛教正月十五“燃灯表佛” C. 祭祀紫姑神 D. 汉武帝祀太乙神 正确答案: 4. 民间歌谣中数量最多的是()。 A. 情歌 B. 时政歌 C. 仪礼歌 D. 生活歌 正确答案: 5. 影响最大的民间宗教秘密组织是()。 A. 天师道 B. 太平道 C. 白莲教 D. 十姊妹 正确答案:

吉大17春学期《民俗学》在线作业一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 1. 从组织行为来看,社会组织民俗可以分为()。 A. 组织的角色民俗 B. 组织的观念民俗 C. 接纳组织成员的民俗 D. 组织的活动民俗 正确答案: 2. 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A. 类型性 B. 地域性 C. 季节性 D. 功能性 E. 科学性 正确答案: 3. 属于中国古代居民住房风格的是()。 A. 半穴居 B. 井干式 C. 石室 D. 干栏式 E. 竹木结构的草房 正确答案: 4. 下列属于宗教组织结构民俗的是()。 A. 分家 B. 立族 C. 入族 D. 合谱 正确答案: 5. 术士主要包括()。 A. 山 B. 医 C. 命 D. 卜 正确答案: 6. 民间服饰主要包括()。 A. 衣着 B. 各种附加的装饰物 C. 对人体自身的装饰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教案绪论 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 一、民俗的定义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二、民俗的分类 民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渗透与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因而很难进行泾渭分明的分类。但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和便于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又必须进行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立性的子系统。根据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个类别。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第二节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民俗学概论—论述民俗事项

民俗事项 说到闽南地区,大多数人首先想起的就是“厦漳泉”三个城市,这些地区的人主要语言也就是闽南语。而我的家乡就是闽南地区的泉州,我从小说着一口纯正的闽南语。闽南地区习俗之多难以说清,单单泉州地区的习俗年复一年就不知道有多少。在此我就谈谈我的家乡--泉州的一些民俗风情及泉州的婚礼习俗。 首先先来介绍一下泉州地区的一些民俗风情: 1.、拍胸舞是泉州民间舞蹈的一大特色。拍胸舞表演者人数不拘,但都是体魄强壮的男子汉,头上戴着圆形革箍,上身裸露,腰系彩带,随着《风打梨》、《三千两金》等伴奏曲的慢、中、快三种节奏和舞步阵式跳路表演。拍胸舞的基本动作以蹲步为主,手依次击掌、胸、胁、腿,主要动作组合有"七击"、"八拍雄姿"、"击掌回音"、"玉驴颠步"、"金鸡独立"、"善才抱牌"、·"蟾蜍出洞"、"半月斜影"、"大、小阉鸡行"等。凡节日庆典、踩街游行都少不了这一舞蹈参加。 2.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号称“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十篇”。 3.高甲戏:高甲戏又称戈甲戏、九甲戏,是福建省主要剧种之一,孕育于明末清初,形成于清代中叶。它主要流传于晋江、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地区、台湾省,以及港、澳和东南亚华侨居地。 4.惠安女:这是流行于泉州市惠安崇武的古老传统的服饰。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颌,只霹眼、鼻、嘴,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皮,下穿黑色宽腿裤,腰束锻链,手带银镯,手提竹编小篮子,这是传统的惠东女打扮。这种服饰在全国独具一格,尤引人注目。以往伴随这装扮的,是束缚惠东女子的框框架架。随着现代生活的步步深入,这些无形的束缚正悄悄地遁去,但这身打扮却益发显示出风情万种,显示出现代与古老和谐共存的独特风韵。 介绍了几个民俗风情,我们就开始介绍泉州的婚礼习俗吧!谈到闽南地区之泉州的婚礼习俗也是很有意思的,泉州婚庆步骤: 一、初识阶段——相亲:闽南婚庆步骤虽说现如今提倡自由恋爱,男女青年皆较为开放,但大多人仍选择走“相亲”之路,这时媒人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一般相亲分两个阶段:第一、先四处托媒人“探听”看谁家有女(男)到婚龄了,一旦“目标”出现,托人方就先去偷看下,这一步骤称之为“初瞥”,就是“稍微看一下”的意思。也有的把“初瞥”的地点选在媒人家。第二、如果“初瞥”觉得还好的话,就叫媒人安排男女双方正式地见面,地点一般选在女方家,届时男女双方皆会“派出大队人马参加”,共同参考,俗称:“对看”。当然啦,也有的则跳过“初瞥”这一阶段而直奔“相亲”主题。

民俗学必读书目

1,顾颉刚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顾先生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大学问家,他的几乎每一篇民俗学方面的文章都是经典,即使有些文章的立论今天看来是错误的,但他的思想方式仍然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 2,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钟先生著作等身,他的学术思想,几乎总是能够站在民俗学的前沿位置上,不断引领学术走向。但我认为,钟先生最有价值的学术贡献是《文集》中的民间文艺学卷,无论从学术史的角度还是从论文的当下价值上来说。 3,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刘先生著述不多,惜墨如金,自然,惟一的著作的份量也就重了。刘先生以思辨见长,是他这一辈人中极少数的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人。我认为他的《民间故事的生命树》是解放后难得一见的严格的学术论文,可惜没有来得及收入此书。 4,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美)孔飞力著,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这本书还有许多别的版本。看看孔氏的写作方式,如果我们拿到这个选题,我们会怎么做?肯定是这样的:1,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历史背景、涉案地理范围。2,事件的性质、作为“巫术”的历史流变,以及事件的文化意义。3,事件的起因。4,事态的发展。5,产生的结果。6,事件的社会意义和给予我们今天的启示。中间一定会夹杂许多面目可憎的,可能大家都看不懂的所谓“理论分析(套用)”。(哈哈,我说的是大多数人可能是这样结构,并不表示正在读贴的你就是这样。) 5,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季羡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季先生这本小书,许多不是严格的学术论文,但大家手笔,了了数语,论证虽不必尽详,却能给人许多启示。4,顾颉刚:《古史辨自序》 ……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创世纪”。 6,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中华书局,1996年 ……体现了中国民俗学强烈的文化关怀意识,本人就是看了此书才立志投身民俗学的。 7,特纳编:《庆典》,方永德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 ……此书教人如何理解民俗文化事象的意义。 8,基思·托马斯:《巫术的兴衰》,芮传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此书教人如何分析民俗现象的社会历史根源。 9,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 ……此书教人从社会制度入手理解民俗和宗教现象。 10,史宗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了解当代宗教人类学很好的入门书。 11,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 ……巴赫金使民俗学具有了思想的力量和历史的穿透力 12,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建议自己买一本) 不用解释了吧? 13,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建议借别人的来看) 弗洛伊德著,常宏、徐伟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经典之一,对口头传播的研究有相当大的参考意义。对民俗学来说,其作用更胜于《图腾与禁忌》之类。 14,《话说民间文化》,钟敬文,人民日报出版社,很薄的一小本,内容精要,值得研究者、爱好者一读。 15,《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钟敬文,中华书局。钟老的民俗学思想体系在这里有充分的展示与表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