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第一篇: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扬州市小学语文名师工作二室陈香

一、教材的框架体例

二年级(下册)的编写体例与一(下)、二(上)相一致,仍然由习惯篇、识字、课文和单元练习四个板块组成,单元练习中的“口语交际”部分出现了三个前几册所没有的新面孔——“说说写写”。(练习4、6、8,“说说写写”代替了“口语交际”。)

教材作如此微调,用意有二:一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提出了写话的要求,教材在本册作了落实;二是为了更好的向习作过渡。之所以把说说写写安排在二年级下学期,是考虑到写话的时机,安排过早,学生识字数量少、生活积累少,容易让学生对动笔产生畏难情绪,而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汉字的积累,有了三个学期口语交际经验的积累,有了一些生活积累之后,经过半个学期的写话练习,完全可以水到渠成地完成向习作的过渡。

二、关于“习惯篇”的教学

本册“习惯篇”安排的是:勤查字典,主动识字。安排这两项跟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紧密相连。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阅读愿望,但他们的识字量不多,阅读中常常会遇到困难。因此,选定“勤查字典”作为本学期“习惯篇”的重点内容,旨在使其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技能和习惯。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教材在六个练习中的“学用字词句”板块里安排了有关部首查字法的知识和训练,并在多篇课文的课后练习中安排了有关查字典的作业,以与“习惯篇”呼应,巩固强化。“主动识字”这一习惯的培养,更是渗透于教材的各个板块。这样,通过全册教材的通盘考虑,给学生习惯的培养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使学生形成独立识字的能力与主动识字的习惯,为其今后的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

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将习惯的培养贯穿于

每一次语文学习和实践之中。“习惯篇”的教学,要让学生明白养成“勤查字典”和“主动识字”习惯的重要性,并认识到这是一个长期积累、培养的过程。单元练习中的“学用字词句”的教学,要充分发挥教材所长,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查字典”的方法。“识字课文”的教学,要努力让学生体会到汉字造字的一些规律,并指导学生运用规律进行识字。进行生字词的教学,要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来识字、记字,运用查字典来认字、解词,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想出记字的窍门,培养其识字兴趣和主动性。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有心人,通过报纸、图书、广告、路牌、电视等各种途径来识字,以养成主动识字的好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单靠几课时的“习惯篇”教学进行培养,而应该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始终,在各板块的教学中都应得到重视,这样,养成习惯的目标才能到位。

三、关于识字的教学

本册教科书仍用“识写分流,多识少写”的方法安排生字。共安排了390个生字(其中只认不写的105个,要求能识会写的285个)。

本册识字分两部分安排:一是随课文识字,二是专门的识字课文。其中,识字课文采用了三种形式:词串识字、形近偏旁比较识字和认识特殊偏旁识字。编排这些不同形式的识字课文,与培养学生“主动识字习惯”紧密相连,能有效地揭示了汉字结构的规律,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他们主动识字、自主探究愿望。在单元练习(练习7石柱风情的词串)中,也安排了一定量这些类型的识字练习,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的识字方法,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运用机会,以便形成习惯。

教师宜发挥识字教材多功能的优势,根据不同类型识字课文的特点来组织教学。教学形近偏旁比较识字和认识特殊偏旁识字,可指导学生观察教材插图中实物图形与古文字,了解偏旁本义,有条件的还可以运用课件来展示偏旁的变化过程。然后,归纳、总结这类识字、释字的方法,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激起他们探索汉字造字奥妙的兴趣,为其养成主动识字的习

惯打好基础。“词串”识字,是将意思相关的词语集中在一起,分别看,好像是排列整齐的几组词语;整体读,琅琅上口,韵味无穷,分明是一首韵文小诗。由于每一行的三个词语采用的是意象并置的手法,词语与词语之间留有空白,也就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学时,可通过指导看插图、诵读词语来开启学生的想象,让一个个抽象的词语化作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之后,可有意识地让学生来探索“词串”的结构,体会词串韵文的结构美。还可以让他们也试着按其结构说上一两句,这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当然,教学中不应仅仅把它当作集中识字,更要看作是一篇韵文、一首小诗,要充分运用朗读这一手段,让学生在读中认识事物,在读中感悟语境,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陶冶性情,在读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本册识字教学还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进入三年级,读写训练提到日程上来。教师们在进行识字教学时,也可试着走“教——扶——放”之路,引导学生自己识字,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要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本册教材识字教学的“承前启后”作用。

我们知道,第一学段是以识字教学为重点;第二学段则要逐步向以读写为重点过渡。小学生进入三年级,读写训练提到了日程上来,识字教学“扶”的成分逐渐减少,而“放”的成分逐渐增多,识字教学也要由“扶”到“放”。这也是本册教材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和习惯的出发点之一。这就要求我们二年级的语文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并培养主动识字的习惯,此外,学生进入三年级,课文注音形式也有变化。第一学段的课文是“双行阅读”,学生遇到生字,只要读读上边的注音,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便可解决。自三年级上册开始,课文不再全文注音。如果学生第一学段所学生字回生过多,则势必给阅读课文造成困难。这就要求我们不光要完成本学期的识字任务,还要复习巩固前三个学期所学习的生字。

本册识字教学的安排还注意到为下一步识字教学作好铺垫。除了继续重视打好笔画、笔顺、偏旁、结构等方面的基础外,还十分重视部首查字法的训练。在“单元练习”(练习1、2、4、5、7、8)和课后“练习”中(课文4、12、20)设计了大量的部首查字法练习,务

必使学生熟练地掌握部首查字法。(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音序查字法,但无法查检不知道字音的生字。)所有这些,都是为形成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作准备。

随着学生所学汉字越来越多,形似偏旁张冠李戴的现象便难免发生。本册教材安排了相当数量的形近偏旁的比较,就可促使小学生认识上的分化,从而预先防止了一些可能产生的错别字。如我们让学生知道了“竹”代表竹子,“艹”代表草木,他们就不会再将“箩筐”的“箩”与“菠萝”的“萝”混为一谈。

如何发挥好本册识字教学的“承前启后”作用? 一是要注意随时巩固已获得的识字成果。

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册生字。其中一上的生字相当一部分是基本字或使用频率高的字,可能回生得比较少。一下、二上的生字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而且结构复杂的字多了,意思抽象的字多了,使用频率低的字也多了,有的生字学过后从未在课文中再现。这些因素造成了生字回生率的上升。

怎样巩固生字呢?一些人往往把巩固生字的希望寄托在大量、机械的抄写上,以为抄写的遍数越多便越巩固。事实并非如此,那种毫无针对性的疲劳轰炸只能败坏学生的胃口,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正确的方法应当是“识用结合”。要加强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还要鼓励学生多写话。这样做,不仅可以打好阅读与写作的基础,而且能够提高生字的再现率与使用率,有利于巩固已学过的生字。

二是要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和主动识字的习惯。这也是本册“习惯篇”要求的一个重点。

让学生主动识字,必须要有内驱力。小学生喜欢读故事,可以告诉孩子,要想读懂这些精彩的故事,就得认识大量的字还要充分发挥汉字本身的魅力,让孩子感到识字很有趣。练习6“学用字词句”设计了一幅有趣的文字画,就是要展示汉字的这种魅力。汉字本身就是画儿,如“鹿、龟、森、林、月”,学生一看就能认识。汉字的这种生动形象的表意性质,是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

教学实践一再证明,适当地剖析汉字的造字规律,特别是形声规律,有助于形成儿童的独立识字能力,激发他们对汉字的兴趣。如本册出现了“晓”、“浇”、“绕”、“烧”等生字,可以编这样一个歌诀:没有水怎么“浇”?没有火怎么“烧”?春蚕吐丝弯弯“绕”,初见日光知拂“晓”。押韵上口,还说明了字理。教《沉香救母》一课中的“泪”,便可启发学生说说“泪”为什么是“水”加“目”?学生通过思考便能说出:“因为泪水是从眼睛里流出的,眼睛里流出的水便是‘泪’。”从这些例子,儿童就能感受到汉字的构成是很巧妙的,是很有道理的。

三是可结合纠正错别字,揭示汉字的规律。

如学生经常把“染”右上的“九”写成“丸”,我们便可告诉学生:古代的颜料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所以下面是个“木”,右上是“九”。“九”表示许多次的意思。又如学生经常把“篮球”写成“兰球”,便可告诉学生:最初的篮球运动是将球投进篮子里,而篮子大都是用竹子编的,所以“篮”字是竹字头。

这种追本溯源的识字教学方法往往能使学生豁然开朗,并喜爱上汉字。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汉字规律,便能学一知十、一通百通,这对于学生日后独立识字、主动识字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四要鼓励儿童自己想出记字的窍门。一切知识的建构都离不开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想出记字的方法,能够终身不忘,也有助于形成他们主动识字的习惯。一个小朋友这样记“串”字:这是“羊肉串”的“串”,两个“口”是两块羊肉,一竖是穿羊肉的铁条。多么有趣!多么有创造性!五要引导学生利用教科书以外的资源、课堂以外的学习渠道自主识字。本册练习3“学用字词句”,设计了让学生走上街头,认读牌匾上的字,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有心人,主动去识字。这类识字的渠道很多,如报纸、图书、标语、广告、商标、路牌、电视、网络等等。

学生形成了独立识字的能力与主动识字的习惯,就能通过多种渠道识字,提高了识字的效率。学生识的字越多,其独立识字的能力也就越强,从而形成识字活动的良性循环。

关于识字写字教学的评价建议

到二年级下册为止,我们教材共安排要求会写的生字996个,只要求认识的生字1577个。识字与写字的评价,既要以本册安排的生字为主,也要考虑到对前三册生字的复习与巩固。对已经学过的生字,基本上应该让学生分别按要求予以掌握,特别是那些基本字(独体字、部首字)以及构词能力强、使用频率较高的合体字,更应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评价的标准主要应是“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大体上懂得字义”,要求会写的字再增加“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评价学生的写字,我们一要看写得对不对、写得好不好;二要看握笔方法、写字姿势正确不正确,笔顺是否规范,行笔是否到位;三要看喜欢不喜欢写,能不能始终都认真写。把这“三看”综合起来加以评价,更为科学、合理。

识字有规律,“程序”应把握(识字教学的十个程序)

怎样进行识字教学呢?如何把握识字教学的规律呢?怎样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一种识字的方法呢?

我认为,指导一个生字需要走这样的几个步骤:(以二年级《识字2》“碧水”为例。“碧”是生字,“碧水”是词语)

第一步:读生字“碧”。在课文田字格内,先读“碧”字的拼音与这个字------“碧”;

第二步:教师出示拼音。

教师在黑板田字格上方的拼音格里写出拼音,并提醒学生这个字的拼音是一个两拼认读音节。然后让学生读一次拼音。(教师要提醒学生音节有什么特点。学生全神贯注地看,心里默默地读)第三步:观察。

先让学生在课本上观察这个字的写法:什么结构?笔顺笔画里最容易错的地方与比较难掌握的笔画,每一笔在田字格里的占位。(至少观察20秒)

第四步:指导书写“碧”。

教师在范写时,要提醒学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占位,特别是指导“石”字的第一笔一定要长一些,能托住上面的“王” 与“白”。

(学生全神贯注地看)

第五步:包括拼音读生字,连续两次。然后教师在田字格外随机出示“水”字,与“碧”组成词语“碧水”。(二年级的识字板书是带生字的词语;而一年级的板书只是田字格里的生字。)

第六步:识记。

怎样才能记住这个字呢?你有什么妙招记住这个字等。(上下结构“石” 字旁,“王”“白”坐在石头上。这个顺口溜,起码让学生记住什么结构,如何快速记忆)

第七步:书空二次。

第八步:看课文插图,理解“碧”字的意思。什么是“碧”呢?就是绿的意思,碧绿的意思等。读原文词语“碧水”两次。

第九步:拓展词语。“碧”能组成“碧绿”、“碧空、”“碧蓝”等。第十步:写字。

指导完本节课的生字之后,下课前10分钟让学生在田字格本上写两遍生字或与生字组成的词语。本人观点:

1、这是一个识字教学的程序,可以动态生成或在学生把握这个程序之后适当减去第一步。一年级的学生不能随意砍掉任何一个步骤。我们要有这样的一个意识:第一学段的识字是重点,尽管生字蕴藏在短文里,理解内容是非主流教学,而识字教学是主流教学,应在读文中停下来识字,又在识字后衔接上读文。读一读,识一识,认一认,写一写,再读一读。

2、部分教师却把分析理解感悟放在首位,一听说有人听课就讲第二课时,分析充斥课堂,也不指导生字了。美其名曰,第一节学完了。要知道,第一学段识字教学是两课时完成的,不是一课时就能完成得了的。所以你淡化的是识字的重点,重视的是分析理解。

3、有了识字的程序,学生在第一学段的两年中,基本形成了一种识字的定势思维规律,一看就知道教师的套路,便于学习,便于思维,便于从中学到识字的方法与把握识字的一般规律。教师也不用今天一个方法,明天一个创意,后天一种办法,弄得学生无所适从,摸不着教师到底是让学生怎样识字。那样,教师只能要求一步,学生动一步;

不知下一步该如何进行;而有了这十步的程序,学生就会看一步,走十步。这就是“举一反三”和“闻一知十”的方法。是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

四、关于阅读教学

本册课文共24课,分为6个单元。1-4课为“春光篇”,可闻内容大多与春天的物候有关;5-8课为哲理篇,意在让学生从中领悟一些人生哲理;9-12课为亲情篇,主要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关心他人;13-16课勤学篇,目的是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17-20课为爱国篇,主要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了解一些祖国风光和民族风情;21-24课为科技篇,主要是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操作方法):

第一课时,读得正确;在阅读中纠正读音,学习两类生字,扫清障碍,识记生字,指导读的正确,必要时可以引读、范读。指导书写至少二分之一的生字(田字格中的生字),其它生字留在第二课时完成。

第一步: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识生字。(圈——生字;标——段落;通——课文)

第二步;自读(或齐读)课后田字格里生字和绿色通道里的生字,连读两次。第三步;指名朗读,逐段指导。先正音、纠错、辨析、断句等。然后以段出示生字(两类生字),进行识字(以段相对集中生字)。再重点提取1--2个生字进行指导书写。

第四步:以课文里最主要的一个词语或一个关联词语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第五步:如果有时间,自读一次课文或复习巩固一下识字。

第二课时,读得流利。在阅读中完成剩余部分的识字任务。要指导长句子的断句,要在学生朗读中指导到能读出人物、植物、动物、景物的语气、神态、动作或表情。要指导读好描写景物的优美语句。能让学生读得摇头晃脑,读得朗朗上口。一二年级重点在语感的指导上下功夫,而不是在分析理解内容上做文章。第二课时结束时,学生能知道这篇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意思,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道理)

即可。

第一步: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或者出示生字、巩固生字,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二步:指名朗读,逐段指导。(要读出人物、动物、植物的语气、情感、神态、心理、姿势的变化;要让学生找到语言表达内容所具有的味道。一定是依据文本指导读,而不是空洞说教。)第三步:在读流利基础上逐段解决遗留下来的生字。

第四步:在读完全文,完成识字任务后,回顾课文重点内容,点亮人文性(重在工具性,点亮人文性)。(2---3分钟)

第五步:依据课文内的重点词语或关联词语或其他捕捉训练点,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落脚到写好几句话上。

阅读教学的建议

阅读教学——精心组织好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在与文本的自主性对自主性对话中完成立体的建构。

课堂上发生的对话是多元的,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始终应该是老师关注的重点。教师必须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为他们提供足够的自主读书、独立探究的机会,保证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顺利展开并取得效果。

1、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学时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注意衔接。

文本的呈现方式只是一些单个排列、静止地躺在纸上的文字符号。阅读时,学生需要去辨认这些符号,再按语义单位对它们进行分割组合,然后动用自己的发音器官把它们顺畅地读出来。这样,静止的文字符号才能复活—变成有声有色的话语。这是对课文的认读过程,能否顺利完成这一过程,不仅影响现时阅读的效果,而且对今后高一级阅读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也有巨大的制约作用。低年级学生读书时生字较多,对文字符号的辨认速度缓慢,语义组合有困难,视觉、发音等器官的动作配合不协调,认读能力不强。因此,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做到正确连贯地朗读课文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教学时,我们要将力气用在培养学生借助拼音、图画等,快捷准确地认字、识词,连词

成句,连句成段,并按照表达的需要读出轻重缓急,尽快实现“认读同步”上。这是实实在在的“字词句的训练”,也是初步的语感体验过程,千万马虎不得。到了第二学段,学生认读能力有所增强,生活阅历随之丰富,教师就应有意识地在继续重视培养认读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注意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以自己的生活经历走向作者的生活经历,从而将对话活动引向深人。这样,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各种学过的知识和人生体验才能向读物的聚光点奔涌,学生必须积极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才能对文本话语作出有主见的应答反映,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与作者进行精神沟通,获得精神的滋养。二年级下册正处于承前启后的特殊阶段,既要夯实基础,又要着眼未来。

需要提醒的是,阅读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读书实践来习得语言。苏教版小语教材强调熟读成诵,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习得语言、积累语言。学生熟读成诵的过程,同时也是以文本的规范语言改造自己的日常语言的过程。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接纳文本的新鲜词汇和巧妙句式,接受文本带有文学色彩的优美语言的熏陶,最终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2.逐步构建“对话型”阅读教学新机制。

根据“互动——合作”的理念,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模式来构建“对话型”的课堂教学。

感悟式。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裕的读书时间,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达到以读悟义、以读悟情、以读悟理。如学习《蜗牛的奖杯》时,可设计这样的教学流程:第一步,让学生自由地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在必要时指导一下长句停顿的方法;第二步,要求学生带着把“这是一只()的蜗牛”补充完整的任务去读文本;第三步,要求学生用几句话概括故事情节,再读文本;第四步,精读文本,谈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朗读、复述、概括能力,而且学生在每一次阅读中都有所感悟、思考。这就是学生和文本相互对话并有所感悟的过程。

探讨式。探讨式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在对话过程中

的交接、冲突、介入与融合。在语文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先认真倾听学生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了解他们的初步感受。然后,教师以一个研讨者的身份平等地参与到学生讨论中,并随时鼓励学生质疑或提出异议。在学习《狐假虎威》一课时,学生对狐狸的角色定位产生了争议,部分学生认为它的行为也有可取之处。我们便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讨论争辩,进而感悟文本,把握文本内在的价值取向。

创生式。“创生式”教学,在于顺时而作,应运而生;在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于变教教材为教学生;在于尊重差异,活用教法—“能写的则写,善画的则画,会说的则说”,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服务人、发展人,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相反,如果教师漠视学生学习兴趣,按部就班执行备课的“既定方针”,哪怕教学设计得再周密,组织得再巧妙,打磨得再精细,它与学生也是“油水隔离”。因为这样的“设计”与“组织”,它忠诚于教案,却背离了学生;它进行着表演,却没有观众;它体现了权利,却忘记了民主;它实现了控制,却封锁了自由;它塑造了共性,却泯灭了个性。长此以往,学生怎能不万马齐喑,课堂怎能不死气沉沉,人文怎能不丧失殆尽?

阅读教学的评价建议

“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这样表述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对本册阅读这一块的评价,在要求上应该侧重于“感受、理解”,即评价的要点放在“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乐于与别人交流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的感受和想法”;“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等方面。

五、关于课后作业

1、关于课后作业的编排

课后的作业设计体现了“三维融合,各有侧重”的思想。不仅仅

是巩固学得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本册课后作业共有五个方面:1.朗读、背诵、默读、复述等;2.写字;3.查字典;4.词句的积累和运用;5.实践性、探究性、创造性作业。

第一方面课后作业把朗读、背诵、默读、复述等放在最前边,这不单单是一个安排顺序问题,这充分反映了教材对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语言的积累运用、语感的培养、情感的熏陶是十分重视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阶段目标”中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究竟小学生怎样做,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说,靠教师对内容的繁琐分析,不行;靠教师满堂问,也不行;靠教师布置大量的机械性作业,更不行。其主要途径就是靠朗读。只有让第一学级学生“直接接触”文本,通过反反复复地、原汁原味地朗读课文,才能真正地“入境悟情”,才能真正地“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二年级下册”共有24课,有21篇要求朗读,约占总课文的90%。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很难一蹴而就,它需要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第一学段是发展记忆力的“黄金时段”,趁着记性好,让他们的小脑袋里装些诗文佳作,积淀一定量的语言经验,这对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是极有好处的。“二年级下册”有13篇课文要求背诵,约占总课文的54%。

从“二年级下册”开始安排了3次默读,这为今后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奠定了基础。教材还安排了1次“复述课文”,3次“讲故事”,这都有利于学生积累运用语言,培养口头表达和创造思维能力。

第二方面是写字。《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阶段目标”中指出:“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为了让第一学段学生打好这一基本功,“二年级下册”延续“二年级上册”的做法,按笔顺规范展示了部分生字的笔顺,其目的是突出写字的难点。其余的字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记忆笔顺和字形结构,然后,将所有能识会写的字在田字格里描红。有人认为,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字只要写正确就可以了,何必下这么大的功夫

让学生去描红、仿影和临写?我们认为这种“重对轻好”的观点失之偏颇,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不单是一个技能问题,在写“好”字的实践过程中,也伴随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如,热爱祖国的情怀,认真学习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意志、审美的情趣和良好的习惯……在某种意义上,这比写“对”高上一个层面。

第三方面查字典。“二年级下册”的课后作业安排了3次用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让小学生分别对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和难检的字进行查检,以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第四方面是词句的积累和运用。

词语的积累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读读,抄抄,再听写。意在巩固识写,强化对词语的记忆。2.读读词语。增加这种形式,意在让学生积累一些由熟字组成且有活力的词语。另外,还有几种,如:第7课《蜗牛的奖杯》,将两个同义词进行比较。第8课《狐假虎威》,将一组词语通过表演进行深化理解。第19课《台湾的蝴蝶谷》,将描写色彩的词语进行归类。

句式的积累有以下几种形式:如,第2课《蚕姑娘》,将“蚕姑娘脱下旧衣裳”和“蚕姑娘换上新衣裳”合为“蚕姑娘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通过读句子,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有承接关系的句子并作一个句子,主语可以承前省略。第10课《沉香救母》,通过读“沉香一想到要去解救妈妈,浑身就增添了力量”等句子,让学生初步感知表示“两事时间上前后紧接”的句子结构方式。通过读句子,还让学生感知在名词前面加上修饰语,句子就具体;表示因果的复句,可以先因后果,也可以先果后因;运用词语要做到准确……在教学时,教师万万不可向第一学段学生讲语法和修辞术语,可根据他们的理解水平,深入浅出地进行引导,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课后作业中,分别安排用“觉得”、“忙着”、“已经”等词造句。每道题有2~3个例句,有的出自于本课,有的出自于前面课文,有的是联系生活实际而设计的。目的是从不同角度给学生提供范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词的用法,以便进行模仿。

第五方面是综合性学习。《语文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

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二年级下册”对综合性作业的设计作了探索性的尝试。这些作业大多富有情趣,开启思维,引发想象,主要有下列几种类型:

第一种:侧重于教材资源的开发。如,第12课《木兰从军》,“展开想象,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第ll课《沉香救母》,“‘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想象一下,这时他们会说些什么?”第7课《蜗牛的奖杯》,“看到再也不能飞上天的蜗牛,你想对它说些什么?”等,此类作业具有迁移性、开放性,甚至不确定性。在读写结合中,课文的字里行间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说写资源。学生驰骋想象,进行再创造。不必去刻意追求划一的“标准答案”,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高了读写实践能力,培养了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第二种:侧重于与其它学科的结合。如,第3课《月亮湾》,“你的家乡哪儿最美?试着画一画,再向同学们做介绍。”第22课《猴子种果树》,要求“演一演”。第14课《“黑板”跑了》,让学生“找几个关于专心学习的成语,做成小书签。”第17课《歌唱二小放牛郎》,“课后学唱《歌唱二小放牛郎》。”让学生在跨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

第三种:侧重于搜集资料。如,第1课《古诗两首》,“搜集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读一读。”第15课《晚上的“太阳”》,“找一找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再读一读。”第20课《欢乐的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吗?”这样,就为今后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作好铺垫。

2、关于课后作业的教学建议:

一要树立正确的作业观。教师要把课后作业提到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去认识。让学生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去自我表现。通过课后作业的实践,全面提高语文素质。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倾注关爱,只能引导激励,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强制约束,更不能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

二要强化目标达成意识。课后作业题是每篇课文教学目的的具体

化,只有每课的目标落实了,才能确保小学阶段教学总目标的实现。因此,要强化目标达成意识,把课后作业的教学当作教学的重点,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如,朗读课文。初读时,必须把课文读通;精读时,必须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只有这样循序渐进地将每一课的课后作业加以实施,“二年级下册”的教学目标才能一一落实。

三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作业质量的重要保证。作业要尽量在课内完成。如果教师用自己的讲充斥整个课堂,占用了学生主动活动的时间,课后作业必然推至课外。这样,一方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再一方面没有师生和生生的互动,课后作业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四要创设宽松操作氛围。根据教学实际,可以对课后作业进行适当的增、删、改、换。要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可以让他们自行设计作业,如,同一课有的可以有感情地朗读,有的可以表演,有的可以绘画……这样就能鼓励创造,张扬个性,发挥特长,充分体现人的价值,获得成功的愉悦。另外,做作业的形式要有趣味性。如,可采用“摘苹果”等形式让学生“读读词语”;可运用“竞赛”等形式去“朗读课文”;可用“演一演”等形式去让学生“背诵课文”;学生“写字”后,可办“小小的展览会”;“综合性学习”可与语文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一种欢乐、宽松的氛围中去完成课后作业。

第二篇: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李红玲

一、教材的框架体例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国标本)二年级上册是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编写而成的,它共分四个部分:习惯篇、识字、课文和单元练习。“识字”安排了2个单元,每单元4课,共8课。“课文”安排了6个单元,每单元3~5课,共23课。每单元安排1个综合练习,共8个。练习以综合性为主,分四个板块:学用字词句、写字训

练、读读背背和口语交际等。既相对独立,又各自形成系列。教材各部分的编排特点都十分有助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那该如何用好这册教材,让儿童乐学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课标中低段目标要点

二、课标中低段目标要点

1.识字写字

识字写字,低段重点;认写分流,不加负担;认要记住,写要规范;写字姿势,正确好看;巩固拼音,能查字典;独立识字,方显能干。2.阅读

喜欢阅读,培养语感;读通读顺,体验情感;学习默读,发展语言;主动提问,大胆发言;积累词句,养成习惯。3.写话写有兴趣,乐用词语;学用标点,错了不急。4.口语交际

学会倾听,了解要点;交谈有礼,自信自然;积极讨论,乐表意见。5.综合性学习

培养好奇心,提问共讨论;勤看勤活动,表达不拘形;课内外结合,注重探究性

三、编写特色与教学建议

(一)习惯篇

《课标》在“总目标”里就明确要求“要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苏教版“国标本”从二年级上学期就安排“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篇”,其主旨非常明确:

第一,遵循儿童认知规律,积极开发小学生的早期阅读。第二,遵循母语学习的规律,给儿童打好学习语言的基础。第三,着眼于明天的发展,努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将习惯的培养贯穿于每一次语文学习和实践之中。

(1)加强指导。教师要有耐心,切不可急功近利,可以从学习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具备最起码的阅读能力抓起。利用晨读时间,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朗读每篇课文,要求背诵的章节一定要背会。根据教学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沟通。

(2)勤于检查。教师利用课堂或课外时间经常抽查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课外阅读的情况,采用表扬和婉转批评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提高朗读、背诵和课外阅读的兴趣。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单靠几课时的“习惯篇”教学进行培养,而应该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始终,在各板块的教学中都应得到重视,这样,养成习惯的目标才能到位。

(二)识字写字 1.教材特点

本册教材采用了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的方法编排内容。其中安排了两个单元(8篇)集中识字。其内容贴近生活、形式呈现活泼,富有文化品味,有利于学生多元识字。集中识字课文采用以下三种形式:词串识字包括“识字”1、2、5、6课,它将意思相关的词语围绕一个中心集中在一起,要识的字就在这些词语中。每一课中,分别看,是排列整齐的几组词语;连起来读,押韵上口,好像一首小诗。学生在借助词串形式和情境图识字的同时,认识了相关事物,受到了美的熏陶。这种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的识字安排,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必然为学生所接受和喜爱。

看图会意识字:包括“识字”3、7两课。这种识字形式主要是通过形象化的图画让学生体会字义,认识象形字和会意字的造字规律。后面附有韵文,意在提供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形声字归类识字:包括“识字”4、8两课。这种识字形式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后面也同样附有韵文,以提供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理解字义。2.本册识字写字目标:

⑴ 准确认读406个生字。

⑵ 掌握本册课本安排的27个常用偏旁。

⑶ 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生字276个;能按字的结构特点把字写端正、写匀称。能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

⑷ 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形成熟练的拼读能力。

⑸ 初步汉字的一些规律,会查字典,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能力。

3.识字教学建议

(1)把握本册教材各类识字的特点。

词串识字:诵读词串,轻松识字。看图会意识字:图字对应,形象识字。形声字归类识字:品读短语理解识字。课文识字:自读课文,语境识字。

会认的字:读准字音,认识模样,巧妙识记。会写的字:读准字音,记清字形,工整书写。(2)教给识记方法。

在识字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识记的方法,就等于让学生掌握了主动识字的工具。学生在自主性、趣味性的观察、比较、分析中能很快地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常用的识字方法可以归纳为“五个一”。

① 数一数:用数笔画、笔顺的方法识记一些独体字。

② 比一比:把字形相近或含有相同部件的字相比较,找出异同点,如“夕——多”,“梅——海”。

③ 分一分:把合体字分成几个部分识记,这几个部分大都是熟悉的字或部件。如蛇(虫、它),吐(口、土)。

④ 编一编:根据字形特点,编字谜或顺口溜,以帮助识记。如“识字1”的“夕”可以编成“加一横不好,加一倍不少”;“归”可以编成“一竖短,一撇长,一座山,倒在旁”。

⑤ 问一问:适用于识记形声字。如教学“锚”和“泡”这两个字时,可以分别让学生想一想:“锚”和“泡”为什么是金字旁和三点水旁?怎么记住这个字?

(三)阅读 1.教材特点

(1)主题组元,关注生活,视点新颖。ϖ二单元:多彩生活ϖ三单元:美好心灵ϖ四单元:学会做人ϖ六单元:好学奉献ϖ七单元:冬日情怀ϖ八单元:自然赞歌

全册教材安排课文23篇,其中韵文6篇。大体上按内容分为6个单元。所编选的课文内容丰富,有革命传统教育的(《朱德的扁担》),有赞美人间真情的(《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有关注乡村生活的(《乡下孩子》),有揭示自然现象的(《云房子》),有反映动物天地的(《小动物过冬》),有劝勉勤学苦练的(《梅兰芳学艺》),有点明学无止境的(《小鹰学飞》),也有崇尚科学实践的

(《有趣的发现》),等等。这些选文贴近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在时空跨度上纵横古今中外,在内容编排上涉及人事景物,在体裁上多为儿童喜读乐背的诗歌、童话和故事等,课文语言规范,浅显易懂,加之插图再现了课文意境,富有儿童情趣,有助于激发想象,启发思维,理解课文内容。

每篇课文后面的作业题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朗读、背诵、复述,旨在增加儿童规范化语言的积累。二是要求学生按笔顺描红,坚持练好写字的基本功。

三是读抄常用词语,有时练习造句,从而为今后的正确运用打下基础。为便于实施,第三册“习字册”除继续按课安排生字的描红、仿影与临写外,还增加了抄写常用词语的内容。

这样的安排,简约实用,抓住了关键,学生能远离烦琐机械的练习,高效率地达到《标准》规定的主要目标。2.本册阅读目标

⑴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⑶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3、教学建议

低年级是学习语文的起始阶段。要一点一点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默读能力;要更多地通过听读体会和朗读体验来理解内容,而不是主要靠讲解理解内容。因此,低年级阅读教学

一是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要坚持在阅读教学中切实过好“认读”关(正确认读

读得连贯形成顺畅的语流)贾志敏老师曾说过:“只有读得流畅,才可以说得清楚,写得明白。高明的老师是变着法儿让学生反复读书。”正确地读,是流利地读和有感情地读的基础,也是低年级朗读训练的重点。所谓正确,每个字都要发音正确,特别是要读准生字的字音;用普通话读,要杜绝地方音;还要读好轻声、儿化等。二要做到,不一字一顿地读,能按句逗停顿;也不每个字都拖长声音地唱读。三要进一步做到,长句子中和段落之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要自然停顿。

教师要舍得在“读正确”上花时间。特别是对生字的字音、易错读成地方音的字的读音要重点加以指导。对于停顿,可用范读让学生体会和学生自读体验的办法,逐渐培养学生的语感,领悟停顿的规律。

二是落实阅读中的语言训练

阅读课文,不仅要知道“写了什么”,还要体会“怎么写的”、“写得怎样”。而对于第一学段的小学生来说,这种对遣词造句的领悟并不要求作理性的讨究,主要的途径还是出声的朗读。在读中品词析句,要善于选择训练的切入点。

如《美丽的丹顶鹤》一课中有这么一句:“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而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黑的。”教学时,可让学生结合插图,先去掉“边儿”这两个字读读这句话,体会这样表达有什么不同,学生就会明白“翅膀边儿”才是准确的。再读这句话,“边儿”就能强调重读了。

(四)“单元练习”部分

“学用字词句”中的几个题目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这种编排本身就具有趣味性,要注意让学生在读、写、说、唱、画、做的自主实践中识字、写字、学用词句。

“读读背背”中的成语歌是教学的重点,而背诵成语又是教学的难点。虽说教成语歌不必字字落实求甚解,但背诵记忆毕竟要先有所理解。根据成语歌的特点,有的须通过观察相关事物理解,如“练习1”的成语歌:“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和“练习5”的成语歌:“滴水成冰/地冻天寒/鹅毛大雪/雪兆丰年”,教学时可以把学生带到室外,观察当时的气候特征,从相关景物中感受成语意思。有的成语歌可联系相关课文理解,如“练习4”中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无止境/一往无前”,可联系《小鹰学飞》理解;“练习6”中的“勤能补拙/笨鸟先飞/人一己百/奋起直追”,可以结合《梅兰芳学艺》理解。借助生活经验也可以理解有些成语歌的意思,如“练习3”中的成语歌:“风吹草动/雨过天晴/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可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见闻解释这些现象。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一、二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一、二单元教材分析 很高兴能够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第四册语文一二单元的教材分析。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单元:识字单元。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第四册第一单元,仍是一个识字单元,共有四篇识字课文和1个单元练习,其中《识字1》《识字2》采用词串教学的方式,是苏教版教材的特色,借鉴了传统识字教材的呈现方式和古典诗词的艺术手法,将意思相关的词语集中在一起,分别看,是排列整齐的几组词语;整体品,则意义关联。读起来,押韵上口,便于记诵。《识字3》《识字4》则是采用形近偏旁的比较的方法。每课安排两组形近易混的偏旁,首先显示两个偏旁从实物到古文字再到今文字(偏旁)的演变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它们所表示的不同意思;接着是两组词语,意在印证字的偏旁有异,所表示的意义范畴也就不同;教材还配有插图,与词语对应,旨在帮助学生通过看图建立事物与词语之间的联系。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仍然是识字、写字。 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生字29个,认识4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 要重视利用已经掌握的汉语拼音、笔画笔顺、基本字、偏旁部首等识字工具和初步分析汉字结构的能力,积极引导,坚持训练,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掌握汉字的基本规律,简化识字心理,教一个学一串,加快识字的速度。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具备写字的美感意识,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教学建议: 一、词串教学,寻趣而生,生字学习与文化感染相结合。 苏教教材汲取传统识字教材精华,遵循儿童识字规律和汉字特点做出的创造了词串识字的形式,极大地拓展了识字教材的教育功能。教学中我们也要充分运用教材自身的特色,用词串中蕴含的文化魅力吸引着学生快乐的识字,又在学习和运用生字的过程进一步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乃至民间文化的五彩斑斓。做到既丰富知识又积累语言。 《识字1》“节日民俗” 四个典型的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课文图文并茂展示出孩子们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场景,因为过节过年是孩子最快乐最盼望的事儿了。那么我们从刚刚过去的新年的喜庆气氛中开课顺理成章。比如出示一幅洋溢着春节气息的图片,伴着欢快的春节序曲,喜欢过春节吗?人们都要干什么?联系生活让学生畅所欲言,回答可能是什么样的都有,但相信气氛是热烈的,情绪是高涨的,就如同过年的兴奋劲。这是老师可是相机针对学生的回答,出示“拜年”“饺子”的生字卡。表演怎样给长辈拜年啊?长辈就会给“压岁钱”希望晚辈平安幸福,远离晦气和灾难。光会吃饺子不行“饺子”这两个字会写吗?并适机传达给孩子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每年除夕夜,全世界华人都会一起守岁吃年夜饭,国外是过圣诞节,中国人则是春节。识字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 然后适时点拨其实中国传统节日还有很多,你们知道哪些?打开书读读课文进一步了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二年级教材分析 1. 整体分析: 二年级下学期的教科书中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安排了八组教学内容。它们依次是:春天里的发现;奉献与关爱;爱祖国、爱家乡;用心思考、勇于创造;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培养优秀的品质;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走进科技的世界。每个专题的内涵都比较丰富,为学生知识和能力、方法和习惯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教材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本册共有32篇课文。为体现与中年级的衔接,安排了4篇略读课文。除此之外,在“语文园地”包括四~五个栏目,在上册教材四个栏目的基础上,新增了“宽带网”。“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了解汉字构字特点、词语之间的联系以及表达方法和标点应用等知识。“日积月累”──引导学生在复习已经学过的字词的同时学习生字新词,感受和强化词语之间的搭配习惯,并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其中,本册教材的“日积月累”中增添了能突显中华文化的、与本组专题密切相关的成语韵语、对联、节气歌、古诗词等内容;它们使学生在复习字词的同时,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口语交际”──话题与本组专题有联系,在双向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了对学生进行初步的习作能力的培养,从本册教科书开始,在“口语交际”中特别增设了“写一写”栏目,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写话训练。“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课内外学习所得的舞台。“宽带网”──与本组专题密切相关,引导学生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以获取更多的相关信息。此外,在八个单元内容外,还安排了六篇选读课文,供学生进行自由的课外阅读。 教材最后是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全册要求认识的字,有400个。生字表(二)是全册要求会写的字,有300个。要求认识和要求会写的字,分别在每一课的课后练习中标明。除了随课文识字以外,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求认识的字,学生既可以利用熟字认识生字,也可以借助生活经验,在同类事物的列举中认字。 2. 单元分析: (1)第一单元:本单元以春天为专题课文,分别有《找春天》、《故事两首》、《笋芽儿》、《小鹿的玫瑰花》以及口语交际《春天的发现》 识字:1、二类字47个、一类字39个 2、学会利用已掌握的十字方法来自学新字词 3、通过分辨不同的词组来区分容易混淆的同音字(从形、义上区分) 4、运用已学的知识,逐步学会从字里行间理解诗词的含义 写字:本单元要求书写的生字比较多,而且笔画比较复杂,在教学时必须强调笔画规范,不增不减,而在日常训练时除了要规范书写外,还要反复地进行听写训练、改错训练。 阅读:本单元以“春天”为主题,阅读的重点放在积累与春天有关的词句,以及练习语文园地中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春联等。 口语交际: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围绕“寻找春天”这一主题开展,让学生运用已积累的描写春天景物的词句来描画春天。要求学生不仅要利用在过去感知春天的基础上细心观察,展开想象,寻找出对春天的“新发现”,还要在说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发现写下来,初步养成写作的好习惯。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苏教版二下课后作业的编排意图和操作建议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苏教版二下课后作业的编排意 图和操作建议 二年级下册的课后作业共分五个方面:一、朗读、背诵、默读、复述等;二、写字;三、查字典;四、词句的积累和运用;五、综合性学习。 课后作业把朗读、背诵、默读、复述等放在最前边,这不单单是一个安排顺序问题,这充分反映了教材对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语言的积累运用、语感的培养、情感的熏陶是十分重视的。 《课程标准》在低年级阶段目标中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究竟小学生怎样做,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说,靠教师对内容的繁琐分析,不行;靠教师满堂问,也不行;靠教师布置大量的机械性作业,更不行。其主要途径就是靠朗读。只有让低年级小学生直接接触文本,通过反反复复地、原汁原味地朗读课文,才能真正地入境悟情,才能真正地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二年级下册共有24课,有21篇要求朗读,约占总课文的90%。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很难一蹴而就,它需要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小学低年级是发展记忆力的黄金时段,趁着记性好,让他们的小脑袋里装些诗文佳作,积淀一定量的语言经验,这对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是极有好处的。二年级下册有13篇课文要求背诵,约占总课文的54%。

从二年级下册开始安排了4次默读,这为今后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奠定了基础。教材还安排了1次复述课文,3次讲故事,这都有利于学生积累运用语言,培养口头表达和创造思维能力。 第二方面是写字。《课程标准》在低年级阶段目标中指出: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为了让低年级小学生打好这一基本功,二年级下册延续二年级上册的做法,按笔顺规范展示了部分生字的笔顺,其目的是突出写字的难点。其余的字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记忆笔顺和字形结构,然后,将所有能识会写的字在田字格里描红。有人认为,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字只要写正确就可以了,何必下这么大的功夫让学生去描红、仿影和临写?我们认为这种重对轻好的观点失之偏颇,把字写得端正、整洁、美观,不单是一个技能问题,在写好字的实践过程中,也伴随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如,热爱祖国的情怀,认真学习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意志、审美的情趣和良好的习惯在某种意义上,这比写对高上一个层面。 第三部分查字典。二年级下册的课后作业安排了3次用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让小学生分别对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和难检的字进行查检,以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第四方面是词句的积累和运用。 词语的积累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读读,抄抄,再听写。意在巩固识写,强化对词语的记忆。2.读读词语。增加这种形式,意在让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2 寓言二则《亡羊补牢》《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12 寓言二则《亡羊补牢》《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两则寓言故事情节简单有趣,都把深刻的道理寄寓在短小的故事之中,故事浓缩成了两个常用的成语,给人启发与教育。现实生活中,“亡羊补牢”的人有很多,“揠苗助长”的现象也不鲜见。两则寓言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街坊叫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认为羊已经丢了,不用修羊圈;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揠苗助长》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巴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办坏。 两则寓言条理清楚,语言通俗易懂,通过对人物语言、心理、动作的描写,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如,“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表现出养羊人的不以为然。“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把种田人焦急的心情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另外,用词准确生动也是这两篇课文的突出特点。如,“赶紧”一词,描写放羊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动非常迅速,生动表现了养羊人前后态度的变化。又如,“转来转去”“巴望”“天天”则表现了种田人急切的心情。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寓、则”等15个生字,会写“亡、牢”等8个字,会写“亡羊补牢、劝告”等5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3)能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对寓言的简单看法。 (4)比较句子的不同,能体会词语“赶紧、焦急”在句子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故事。能够理解两个成语的意思。 四、教学难点 比较句子的不同,能体会词语“赶紧、焦急”在句子中的作用;说说对寓言的简单看法。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第一篇: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扬州市小学语文名师工作二室陈香 一、教材的框架体例 二年级(下册)的编写体例与一(下)、二(上)相一致,仍然由习惯篇、识字、课文和单元练习四个板块组成,单元练习中的“口语交际”部分出现了三个前几册所没有的新面孔——“说说写写”。(练习4、6、8,“说说写写”代替了“口语交际”。) 教材作如此微调,用意有二:一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提出了写话的要求,教材在本册作了落实;二是为了更好的向习作过渡。之所以把说说写写安排在二年级下学期,是考虑到写话的时机,安排过早,学生识字数量少、生活积累少,容易让学生对动笔产生畏难情绪,而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汉字的积累,有了三个学期口语交际经验的积累,有了一些生活积累之后,经过半个学期的写话练习,完全可以水到渠成地完成向习作的过渡。 二、关于“习惯篇”的教学 本册“习惯篇”安排的是:勤查字典,主动识字。安排这两项跟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紧密相连。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阅读愿望,但他们的识字量不多,阅读中常常会遇到困难。因此,选定“勤查字典”作为本学期“习惯篇”的重点内容,旨在使其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技能和习惯。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教材在六个练习中的“学用字词句”板块里安排了有关部首查字法的知识和训练,并在多篇课文的课后练习中安排了有关查字典的作业,以与“习惯篇”呼应,巩固强化。“主动识字”这一习惯的培养,更是渗透于教材的各个板块。这样,通过全册教材的通盘考虑,给学生习惯的培养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使学生形成独立识字的能力与主动识字的习惯,为其今后的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 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将习惯的培养贯穿于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8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 本单元课文的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本单元共四篇课文:《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猴子种果树》、《会会走路的树》、《问银河》、练习8.。诗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通过丰富的想象,揭示了大自然的无限乐趣。课文《猴子种果树》是一篇童话故事,写了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课文《会走路的树》是一篇清新优美的童话故事,叙述了小鸟和驯鹿一家纯真的友谊。《问银河》是一首散文诗,抒写了少年儿童在天气晴朗的夜晚,仰望银河所引发的许多绮丽的遐想。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1、24课。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抓住重点词、句、段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朗读能力和说话能力。 三、单元课时安排: 21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2课时 22 猴子种果树 2课时 23 会走路的树 2课时 24 问银河 2课时 练习8 2课时 四、单篇教材解读 21、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一)教材解读 全诗共五小节,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通过“我”夏天姐姐“想变点什么”的问答,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展现出一系列想变的事物。这首诗歌以“变”贯穿全文,同时在“变”的过程中,透露出了儿童对美好事物向往的愿望,表现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体会亲近自然的愉快。 4.启发学生说出类似“眨眼的星星,弯弯的新月”这样的短语。(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亲近大自然的愉快。 (四)教学建议: 1.揭题设疑,激发兴趣。教师设疑:谁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呢?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呢?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时,要注意后鼻音,翘舌音、平舌音。 2.指导精读,体会课文内涵。 从“夏天是位小姐姐”入手,让学生一开始就亲切地感受到夏天的可爱以及小朋友和夏天的亲密无间。读“想变点什么”引起悬念,激发

(部编)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与解读

教材分析与解读 ——(部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杨晓英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经过团队个人研读、同伴互助的方式,我们团队主要从课标、教材、评价建议三大方面来对教材进行分析与解读: 一、课标的解读 (一)、解读课标包括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与学段目标。课程目标从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互 相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求 学生有较强的识字能力,能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主动 进行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通过学习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培养创新合作精神,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引民族文化的智慧,具有口语交际的能力,更要学会倾听与表达,学会使用常用的 语文工具书。 (二)、年级不同所属学段不同,学段目标也会不同,第一学段要求学生会认1600个生字,会写800个,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 首检字法查字典,学讲普通话,用普通话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语言美,积极参加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还要在写话中运 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学习使用标点符号,写出自己想说的话,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积 极参加校园活动,观察大自然。 二、教材的解读 教材解读包括教材单元原结构、教材编写的特点与意图、教材的知识点和能力。

本册教材围绕宽泛的的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双线组织阅读单元,全册由25篇课文组成7个阅读单元,由4篇识字课组成1个识字 单元。每个单元由3或4篇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组成。在第一单元后皮安排“快乐读书吧”。“口语交际”穿插编排在语文园地之前,共编排了4次。语文园地编排了“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书写提示”“我的发现”“展示台”“日积月累”“我 爱阅读”等栏目,其中“书写提示”“我的发现”“展示台”在各 单元语文园地中穿插安排,“写话”与“口语交际”轮流出现。 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单元: 第一单元,围绕着“春光”为主题,春天来了,我们来到了野外。沐浴着灿烂的阳光,迎着暖暖的春风,踏着青青的小草,听着 哗哗的河水的流淌声,我们感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第二单元,围绕着“爱心”为主题,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里,有了爱,我们才能感受到生活是幸福而快乐的。爱不仅提现在 父母、老师的呵护,同学、朋友的关心帮助上,还体现在社会上每 一个人的默默奉献和付出上。我们在从本单元的课文中感受到爱的 同时,也让我们把爱洒向周围。 第三单元(识字),围绕着“传统文化”为主题,汉字是我们伟大祖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神奇的汉字能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让我们走进本单元课文,结合汉字的特点,了解我们悠久的文化。 第四单元,围绕“童话世界”为主题,童话世界充满着真善美,阅读童话时,展开想象的翅膀,就会从中领略到一些美妙的东西: 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勇敢坚强的品质、热爱生活的行为等。 让我们在童话故事中再次感受这世界的美好。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单元主题:这一单元以“春天里的发现”为主题。一年级下册,学生也学过一组以春天为主题的课文。虽然两组教材都以春天为主题,但是,无论从导语还是从课文,我们都会发现这组教材与一年级下册第一组教材有不同之处。本组教材不仅引导学生感受春天,而且激励学生走进春天,去发现春天的特征,去探索春天的奥秘。我们来比较一下两个导语就可以发现他们的区别了:一下第一单元的导语是这样写的:春天来了!快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天吧!重点是让学生感受春天。而本单元的导语是这样说的:我发现春风是轻轻的、暖暖的,春雨是细细的。我们走进春天,留心观察,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应该说第四册“春天里的发现”是建立在一年级下册“春天”单元学习的基础上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的知识和学习体会展开进一步的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的对春天的感悟的基础上,去发现春天、观察春天、想象春天,甚至能画春天、唱春天、说春天、写春天等等。 单元内容:本组教材的内容包括导语,《找春天》、《古诗两首》、《笋芽儿》、《小鹿的玫瑰花》四篇课文和语文园地一。认识47个生字(课文中38个,语文园地中9个),书写39个汉字。 教学建议:1、整体把握,合理组合。本组教材不仅围绕一个专题,而且内容之间还互相照应,有些教学要求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展示、交流,使之真正成为互相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在这样整体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就更加的强烈和持

久。比如,《找春天》之后,学习伙伴说:“咱们建议老师组织一次春游活动吧!”《笋芽儿》之后,学习伙伴说:“我从课文中找到了描写美好春光的句子,还抄下来了。”这些内容的安排,实际上都在为“语文园地一”中的学习活动作准备。“口语交际”要求介绍自己在春游活动中的发现,“写一写”要求学生在春游活动和“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将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写下来,“展示台”要求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描写春天的语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这种整合,体现这种整合,充分发挥教材整合后的整体功效,在教学相应课文的时候,就应该及时布置学生做好前期工作,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2、读中入境,读中生情。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的李云龙老师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说明》一文中强调道:“阅读教学,首先要重视朗读的指导。通过集体读、分组读、领读、男女学生对读、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阅读表达出来。单纯的示范模仿和朗读技巧的训练,在领会和传达这种感情的过程中固然必不可少,但更深层次的领悟则需要学生在入境入情的充分的阅读实践中,自悟自得。”本单元的几篇诗文都很美,像《找春天》一文中作者用了四个排比句,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孩子们在春天里的发现。“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解冻的小溪丁丁冬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是小学语文教学中 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 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对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进行分析,从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 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程设置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共有12个单元, 涵盖了识字、阅读、写作等多个方面。其中,第一单元为“识字”,主要介绍常用的100 个汉字,第二至十一单元为“阅读”,分别 介绍了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如古诗文、童 话故事、科普读物等。第十二单元为“写作”,主要介绍了写作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技

巧。 二、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通过第一单元的识字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为后续的阅读和写作打下基础。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材料,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第十二单元的

写作教学,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识字。第一单元主要介绍了100个常用汉字,包括形声字、会意字、偏旁部首等。通过让学生认识这些汉字,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2.阅读。第二至十一单元介绍了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如古诗文、童话故事、科普读物等。通过让学生阅读这些材料,提高学生的

阅读理解能力。 3.写作。第十二单元介绍了写作的基本要素 和写作技巧,包括写作主题、结构、语言等。通过让学生掌握这些要素和技巧,提高学生 的写作水平。 四、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的教学方法主要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交互式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整理)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册第四单元教学建议.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册第四单元教学建议 【单元内容简析】 本单元为“亲情篇”,有四篇课文,篇篇让人不忍释卷,浓浓的亲情让我们读来回味无穷。《母亲的恩情》让我们感受到母子间真挚、浓烈的感情,温暖着我们的心灵。《沉香救母》则让我们体会到了沉香不畏千难万险,英勇救母的一片赤诚之心,感动天地,也感动了我们。《木兰从军》描写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生动事迹,赞扬了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使我们受到强烈感染,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教材编排意图】 通过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学习,要让学生走进课文呈现的情感世界,体会长辈的慈爱,晚辈的孝顺。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关心他人。每篇课文后面的作业题安排了三至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朗读、复述,旨在让学生认真读书,继续增加学生规范化语言的积累。二是要求学生按笔顺描红,指导学生练好写字的基本功。三是读抄常用词语,巩固复习所学生字。四是词句练习或思维训练,意在结合具体的词语形态、句式的变化对学生进行句式训练,是他们充分感知,反复习用,逐步实现内化与迁移,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文能力得到发展。【重难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体会文中的感情,学习人物的品质 3.学会生字,理解新词。 4.复述故事,背诵《游子吟》、《木兰从军》。 5.会用“一……就”、“忙着”造句。 【难点】 1.体会文中的感情,并把其中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学习用联系上下文、举例、比较、表演等方法来理解词语。 3.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沉香救出母亲后会说什么。 4.展开想象,写一段木兰说服家人的话。 【教学建议】 1.本单元新词比较多,可以通过举例、比较、表演或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理解词语。 2.学生对本单元的文章比较感兴趣,但怎样读出感情有一定的难度。乐意采用情景渲染、比赛读、范读、个性化朗读等形式让他们渐渐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的结构清晰,内容丰富,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阅读:本部分是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涵盖了童话、 寓言、科普、传统文化等多个领域。通过阅读这些课文,学生可以开阔视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口语交际:本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设置各种情境,引导 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和交流。 3.识字写字:本部分注重识字写字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识记 生字,提高书写能力。 4.语文天地:本部分包括一些拓展性的学习活动,如趣味阅读、字谜、古诗等, 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和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通过口语交际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交流,提 高口头表达能力。 3.增加学生的识字量: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识记生字,扩大识字范 围。

4.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阅读、口语交际、识字写字等教学活动,提高学 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三、课文选编与编排特点 本册教材的课文选编注重多元化和趣味性,旨在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编排特点如下: 1.选文广泛:选文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童话、寓言、科普、传统文化等,有 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2.内容生动有趣:选文内容生动有趣,情节引人入胜,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热 情。 3.图文并茂:教材中配以丰富的插图和图片,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适应性较强:选文适应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四、练习设计与教学建议 本册教材的练习设计注重实践性和趣味性,旨在通过多样化的练习活动,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提高学习效果。教学建议如下: 1.注重阅读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 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加强口语交际训练:通过创设情境和组织活动等形式,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强化识字写字教学: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 生识记生字和提高书写能力。 4.引导自主学习与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活动,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苏教版二下的编排意图和操作建议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苏教版二下的编排意图和操作 建议 一、编排意图 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分为五个单元:九九重阳节、小满、夏至、大哥大嫂过大年、雨雪天气。每个单元包含同步练习、扩展练习、文艺作品以及学习笔记。 其中,同步练习和扩展练习是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渠道,文艺作品则是学生感知文化、感悟人生、赏析文艺的零距离体验,学习笔记则是让学生进行总结和回顾,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方式。 2. 整体安排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共31课,除去第1和第31课的导学、复习课,其余的29课分为5个单元,每个单元6个课时,平均每个单元1个月教学进度。每个月的学习目标:第1周到第3周学习同步和扩展练习,第4周学习文艺作品和学习笔记。整体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月份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 三月第1课第2课第3课第4课 四月第5课第6课第7课第8课 五月第9课第10课第11课第12课 六月第13课第14课第15课第16课 七月第17课第18课第19课第20课 八月第21课第22课第23课第24课 九月第25课第26课第27课第28课 十月第29课第30课复习课导学课 3. 单元安排 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第1单元九九重阳节 •学习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学习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了解节日的习俗和意义; •阅读现代文《重阳》,感受节日的情感表达;

•书写描写家里照顾老人的小作文。 第2单元小满 •学习小满的时间; •学习小满的习俗; •介绍小满的“满珠”和糯米糕,传授制作方法; •阅读现代文《吃小满》,理解小满节日背后的潜在含义; •书写描写小清新作文。 第3单元夏至 •学习夏至的时间; •学习夏至的习俗; •介绍夏至节日中的“板栗蒸鱼”和“荷叶包肉”,传授制作方法; •阅读名词解释《夏至》,理解夏至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书写夏至节日的小作文。 第4单元大哥大嫂过大年 •学习春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学习中国传统的年画制作方法; •练习中国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阅读中篇故事《大哥大嫂过大年》,了解春节的传统文化,感受传统年俗的底蕴; •书写春节短文,记录你的春节生活。 第5单元雨雪天气 •学习不同季节的气象特点,了解雨雪的成因和特点; •描绘雪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阅读现代诗歌《雪》,感受诗歌的情感表达; •书写观察天气的小作文。 二、操作建议 1. 教学方法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注重启发式教学,以情境教学为主线,以任务型活动和探究式学习为编写模式,使孩子们在愉悦的情境中自主探究、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针对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建议教师从以下方面建立教学方法: •利用情境教学法,构建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的场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及学习建议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我们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和上册教材一脉相承,教材内容丰富而蕴含教育、文化价值,具有时代特点。教材体系开放而富有活力,它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上更加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着眼于积累语言,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学目标明确而富有整体性。 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春天里的发现;奉献和关爱;爱祖国,爱家乡;用心思考,勇于创造;热爱自然,了解自然;培养优秀的品质;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走进科技的世界。每个专题的内涵都比较丰富,包括导语、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这几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种安排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加强整合的思想,便于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教材体系的安排 一、本册书在课程安排上的的一些新特点 1、本册共有32篇课文。同上册课文相比,第一:它少了专题识字课。第二:为体现与中年级的衔接,安排了四篇略读课文。它们是:第8课《卡罗尔和她的小猫》、第16课《充气雨衣》、第24课《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第32课《阿德的梦》。略读课文只安排了两项课后练习,有识字任务,没有写字要求。 2、在口语交际中特别增设了“写一写”栏目,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写话训练,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写作能力的培养。 3、本册教材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我知道”,在“语文园地”中设置了“宽带网”。 “我知道”“宽带网”的安排

这两个全新栏目,是针对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增强语文实践活动设置的。设计“我知道”的目的是:给学生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地了解与课文相关的知识,以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知识的拓展。“宽带网”的作用是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引导学生通过方便、快捷的途径,获取与本组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以获取更多的相关信息,形成个性化的语文学习经历和学习内容。 二、学习目标 1、继续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2.、会认400个字,会写300个字。。 3、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培养独立的识字能力。 4、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5、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句。 6、学习默读,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7、讲普通话,愿意与人交流,会倾听,有表达的自信心,能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8、对写话有兴趣,学习使用逗号、句号、感叹号。学习写日记。 9、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乐于观察大自然,热心参与学校、社区活动,并能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学习建议 识字和写字 本册教材要求会认400个字,会写300个字。不再安排集中识字,而是随课文分散识字。学生的识字能力在提高,识字量却在减少,因此相对来说学生的识字任务减轻,。但识字仍然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任务。 识字: 第一步:预习课文,探究规律,自主识字。

二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

二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和上册教材一脉相承,教材内容丰富而蕴含教育、文化价值,具有时代特点。教材体系开放而富有活力,它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上更加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着眼于积累语言,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学目标明确而富有整体性。 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春天里的发现;奉献和关爱;爱祖国,爱家乡;用心思考,勇于创造;热爱自然,了解自然;培养优秀的品质;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走进科技的世界。每个专题的内涵都比较丰富,包括导语、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这几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种安排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加强整合的思想,便于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为体现与中年级的衔接,安排了四篇略读课文。它们是:第8课《卡罗尔和她的小猫》、第16课《充气雨衣》、第24课《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第32课《阿德的梦》。略读课文只安排了两项课后练习,有识字任务,没有写字要求。 2、在口语交际中特别增设了“写一写”栏目,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写话训练,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写作能力的培养。 3、本册教材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我知道”,在“语文园地”中设置了“宽带网”。 这两个全新栏目,是针对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增强语文实践活动设置的。设计“我知道”的目的是:给学生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地了解与课文相关的知识,以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知识的拓展。“宽带网”

的作用是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引导学生通过方便、快捷的途径,获取与本组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以获取更多的相关信息,形成个性化的语文学习经历和学习内容。 二、学习目标 1、继续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2.、会认400个字,会写300个字。。 3、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培养独立的识字能力。 4、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5、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句。 6、学习默读,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7、讲普通话,愿意与人交流,会倾听,有表达的自信心,能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8、对写话有兴趣,学习使用逗号、句号、感叹号。学习写日记。 9、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乐于观察大自然,热心参与学校、社区活动,并能表达自己的感受。 《找春天》教学设计 教材简说:春天来了,她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本文的课题呼唤着我们——找春天去吧!我们到校园里找一找,到野外去找一找。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孩子们找到春天了吗?从哪里找到的?怎样找到的?激发学生多读书吧。读着这些语句,领会其中的情与趣,我们会感到回味无究。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一. 整体分析: 二年级下学期的教科书中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安排了八组教学内容。它们依次是:春天里的发现;奉献与关爱;爱祖国、爱家乡;用心思考、勇于创造;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培养优秀的品质;准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走进科技的世界。每个专题的内涵都比较丰富,为学生知识和水平、方法和习惯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教材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本册共有32篇课文。为体现与中年级的衔接,安排了4篇略读课文。除此之外,在“语文园地”包括四~五个栏目,在上册教材四个栏目的基础上,新增了“宽带网”。“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了解汉字构字特点、词语之间的联系以及表达方法和标点应用等知识。“日积月累”──引导学生在复习已经学过的字词的同时学习生字新词,感受和强化词语之间的搭配习惯,并实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其中,本册教材的“日积月累”中增添了能突显中华文化的、与本组专题密切相关的成语韵语、对联、节气歌、古诗词等内容;它们使学生在复习字词的同时,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口语交际”──话题与本组专题有联系,在双向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为了对学生实行初步的习作水平的培养,从本册教科书开始,在“口语交际”中特别增设了“写一写”栏目,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实行写话训练。“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课内外学习所得的舞台。

“宽带网”──与本组专题密切相关,引导学生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以获取更多的相关信息。此外,在八个单元内容外,还安排了六篇选读课文,供学生实行自由的课外阅读。 教材最后是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全册要求理解的字,有400个。生字表(二)是全册要求会写的字,有300个。要求理解和要求会写的字,分别在每一课的课后练习中标明。除了随课文识字以外,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求理解的字,学生既能够利用熟字理解生字,也能够借助生活经验,在同类事物的列举中认字。 *主题:春天的发现 一年级下册,学生学过一组以“春天”为主题的课文,也是第一单元。虽然两组教材都以春天为主题,但是,无论从导语还是从课文,我们都会发现这组教材与一年级下册第一组教材有不同之处。本组教材不但引导学生感受春天,而且激励学生走进春天,去发现春天的特征,去探索春天的奥秘。我们来比较一下两个导语就能够发现他们的区别了,一下第一单元的导语是这样写的:春天来了!快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天吧!重点是让学生感受春天。而本单元的导语是这样说的:我发现春风是轻轻的、暖暖的,春雨是细细的。我们走进春天,留心观察,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应该说本册“春天里的发现”是建立在一年级下册“春天”单元学习的基础上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的知识和学习体会展开进一步的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的对春天的感悟的基础上,去发现春天、观察春天、想象春天,甚至能画春天、唱春天、说春天、写春天等等。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的要求,并在教学建议中再一次重申了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的观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了使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落到实处,把语文学习必备的好习惯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编入了教材,并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序列。笔者就此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习惯篇的教学说说个人想法。 一、习惯的界定和形成 何谓习惯呢?从字面上讲,所谓习惯就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见《现代汉语词典》第1348页)就个人而言,习惯乃是一个人长期养成的思想行为模式的固化。 哲学家认为:人的最基本的活动有两种,一是外显的实践活动,二是内隐的认知活动,这二者辩证统一。因此,习惯应包括可闻、可见的外在行为,以及指导和支配行为的相对不变的内在的思维模式。一个人在遇到问题时,自然要调用自己的已有的与问题具有相似性的知识和经验(即相似块),然后再通过具体有序的操作来解决。所以,好的习惯实质上是一个人在符合客观规律的思维模式的指导和支配下,经过反复历练而逐渐固定下来的操作技能的自动再现。这其中,符合客观规律思维模式以及定型的操作技能内外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所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应当从这两个方面的建构入手。 先说符合客观规律思维模式的建构问题。列宁说过:规律就是联系,就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间的关系。如何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联系呢?张光鉴先生认为:思维规律是每个人根据自己在社会中获得的直接实践经验与间接经验,在大脑中建构、储存起来的相似块,去对所要认识的事物或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推理、判断和问题求解的。人总是先从事物的形式相似入手,然后才去认识事物运动的相似、结构的相似、联系的相似,才能认识到事物千变万化中那些相对不变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规律的认识。《相似论》曾明确指出:一般说来,应从事物的两个主要关系去认识和掌握它的本质:一个是从静态到动态相似过程去认识它;一个是从宏观相似现象与微观结构相似关系来认识它。(以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