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汉宫秋》中昭君与元帝的形象

浅谈《汉宫秋》中昭君与元帝的形象

浅谈《汉宫秋》中昭君与元帝的形象
浅谈《汉宫秋》中昭君与元帝的形象

论《汉宫秋》中昭君与元帝形象

一个是背着落日、黄沙、黑水纵身的倩影;一个是对着丹青、铜灯、冷宫落泪的背影。一个是能用稚嫩的肩膀扛起大汉的农家女子;一个是只会在灞桥凄凄地唱着阳关的神州天子——《汉宫秋》中的昭君与元帝。这对在历史真实历史中并没有太多交集的男女,却在历代文人笔下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其中尤以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最为著名。

《汉宫秋》只是一个被历代文人翻炒了无数遍的“昭君和番”的故事,为什么会得到人们这么高的评价,一个已经失去了太多新意的母题何以在马致远笔下焕发出新的生命?此中关键之一就在于《汉宫秋》中的形象不单具有前人所赋意蕴,马致远大胆地进行创新,写出了全新的文化精神和当时时代的强音。

一、王昭君形象的历史流变

历史上的美女往往被人认为与国家兴亡有一定的关系。1商亡于妲己,西周灭于褒姒,吴毁于西施,盛唐颓始玉真。虽然将一国的兴亡归罪于一女子未免偏颇,但女子在封建王朝的兴衰中的确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红颜祸水并不是全无道理。但在众多作家笔下有着这么一个女子,与上面诸女同样有着倾城之貌,在许多文人的心目中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形象——王昭君。

真实的昭君生活在那个中华傲视东方,燕然勒功的时代。2正史《汉书·元帝纪》中说:“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汉书·匈奴传》中说:“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樯(樯)字昭君赐于单于。”后面能证诸史实的内容便是王昭君遵成帝之命,守匈奴习俗嫁呼韩邪单于之子并生有儿女,卒后葬于青冢。《后汉书·南匈奴传》里增加了王昭君主动请行的情节和缘由,成为后世昭君悲剧的最早历史依据。西晋石崇《王明君歌词》给昭君形象配以琵琶,让她以琵琶诉怨,表述内心感受。3东晋葛洪《西京杂记》和《王昭君变文》在王昭君文学形象演变过程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虚构了昭君悲剧的直接制造者。它解释了为什么昭君“貌为后宫第一”,却“数岁”“不得见御”、得不到汉元帝宠幸的原因:一元帝后宫过多;二为画师作怪。但这里并没有坐实陷害昭君的画师就是毛延寿,只是说他是最善“人形”者。而后世人们却由此认定了他就是昭君悲剧的直接制造者。4《王昭君变文》中出现了毛延寿这个人物的原型并且出现了有精神有思想的王昭君,但她同样不遵循史实的演绎,让王昭君在远嫁匈奴后不久去世,使呼韩邪单于和汉元帝都留下了无穷的悲慨。

但值得注意的是,《王昭君变文》的祭词“漂遥(嫖姚) 有惧于检(猃) 狁, 卫霍怯于强胡。不稼(嫁) 昭军(君) , 紫塞难为运策定。”这就不是简单的“身殁于蕃里, 魂不忘京都”的王昭君。而是国家危难之际,勇于牺牲或成为牺牲品的王昭君了。《后汉书·南匈奴传》里将王昭君的的故事小说化, 掺入了感人的情节,“昭君入宫数岁, 不得见御, 积悲怨, 乃请掖庭

令求行”。与范晔同时的王褒有《明君词》,“阑殿辞新宠, 椒房余故情”的虚构, 使王昭君与汉元帝的爱情悲剧更加感人, 且第一次将汉室衰微匈奴强大的冲突与个人的爱情生活结合起来。5唐代,歌咏昭君的的诗歌基本是沿着六朝的倾向发展的。比如李白的《王昭君》:“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娥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画图,死留青冢使人嗟!”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其主题都是从严“华夷之辩”的观念派生出来的,大都不出小人构陷、红颜薄命、远嫁异国的范围。宋以后,咏史诗全方位地观照了王昭君,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特定文人的微观世界。王昭君开始成为文人慨叹社会和自身的一种方式,欧阳修与王安石的《和王介甫明妃曲》同《明妃曲》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欧诗说:“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讽刺皇帝的昏庸无情,同情处于无权地位的妇女的不幸命运。王安石的《明妃曲》借历史的错位谈人生得失, 使之前的昭君诗失色许多。“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但仍然纠缠于遇与不遇的士流咏叹。到了元代,文人墨客更是将薄命红颜与重于泰山的家国责任放在一起,文人的对比议论具有历史的讽刺意味。马致远的《汉宫秋》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汉宫秋》中,昭君已不是那正史中被一纸和亲诏书派去的宫女,也不是甫一出现就让金銮殿上坐着的元帝失色懊悔的花瓶。而是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帝王宠妃。6马致远笔下的昭君虽然只是一农家女,却毅然不与百金于毛延寿,虽然落得十年不得见君王的下场,但胜在坦荡。那一身傲骨如同划破黑暗的闪电,映照得毛延寿之徒在昭君的面前如同跳梁小丑般不堪。光是这份自清昭君就可以名留青史,何况她更是以一己女流,硬是做到了那些个被金章带紫绶的男人所无法做到的事情。让昭君出塞和亲,是朝中的那些个庸臣所能想到的最稳妥的保命方式,但昭君毕竟是元帝宠妃,如果她不愿意,元帝又不舍,最后难免拼死一

战,结果堪忧。所以昭君自己的决定很重要,作者刚让昭君度过一段难得幸福时光这么快就把昭君推上了民族大义的风口浪尖上,应则保社稷、全天下、护万民,割情断爱;拒则生灵涂、家国破、情人亡,一尺白绫。不用思考7“妾情愿和番,得息刀兵,亦可留名青史。”好个识大体的女子,好个懂大义的明妃,与之相比,那些个只盼着将明妃献与匈奴的大臣们嘴脸着实可恶的紧。那昭君也就是一少女,想来也从未离开过中土,今日却要远离故乡入那荒凉大漠。虽是出于自愿,但又何尝不能说是被逼的呢。8“今拥兵来索,待不去,又怕江山有失;没奈何将妾身出塞和番。这一去,胡地风霜,怎生消受也!”自古道:“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当是时昭君或许已经决定了自己的命运那么她说这番话更多的是自嘲女子的命运,几多无奈,几多悲凉。她不怨自己那掌管着天下却无法救下自己第二次的丈夫——元帝,不恨那无事时只会山呼万岁,有事时却把自己这小女子往外推朝中大臣,怨只怨那毛延寿之徒心狠手辣,恨只恨自身之流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黑水河畔的纵身一跃,她带走的是誓不踏足异国的决绝和那尚自纯洁一缕香魂,得到的确是无与伦比的尊重和众多人的无限哀思。没有这一跃,昭君也可以获得清名,但她还是选择了最委屈自己的道路,为的是什么,一是为了维护她那兀自骄傲的大汉子民。二是为向那操纵亿万生灵的命运大神抗争,我命由我,不由天!从一农家女,一路抗争下来,几经周折身份来了个天翻地覆的变化,却又因为前因又必须牺牲自己来挽救家国。

马致远塑造的王昭君不单是一个花瓶和自清自强的女子形象了,她已经有了为家国,为大义牺牲的觉悟,有了那些个男儿郎都不一定具有的大义,更不是朝中那些食肉者可比。最可贵的是,她有了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她想向人们表达这样一种意思——不是所有人都必须屈服于那无所不能的命运的。

二、汉元帝形象的日益丰满

汉元帝作为历来“昭君和番”故事中的关键人物一直被人隐去,故此对这个人物的认识一般都停留在一位高坐金銮殿只为错把美貌的昭君错嫁入番邦的帝王形象。9《后汉书·南匈奴传》载:“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失信,遂与匈奴。”这就是最早的写有元帝心里活动的记载。在最早完成了后世昭君戏的基本情节构造的《西京杂记》中,元帝也不过就是个站桩式的人物,所有的冲突都在昭君与画师毛延寿身上发生。后世的所有昭君戏也都大体如此。

马致远的《汉宫秋》中,10元帝从一个配角变成了真真正正的主角。全剧4折加楔子,

共46支曲子都由他一人唱,他是马致远精心刻画的一个艺术形象。史书上的元帝是汉代第11代皇帝,正是汉朝对匈奴已有了明显优势的时期,不必再有高祖白登被围的窘迫,亦没有吕后拒婚的委屈受辱,是一个外藩入朝,天子赐颜色的时代,而昭君出塞也只是前代和亲政策的延续,带有更多的是一种天朝上国对藩国的赏赐色彩。而在《汉宫秋》中强大的汉王朝变成了疲弱的汉廷,高高在上的汉元帝变成了一位对美人多情,对纷繁的朝局无能,对大臣与外藩勾结兵临城下的现实无奈的悲情君王。先不论他悲情与否,他在戏中的所表现出的不明事理,草率偏信也的确不应该是一位盛世英主所具有的。11陆林在《元人戏曲功能论初探》中说:“话兴亡千古,试听取,是和非。”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是对帝王执政能力的首要考验,而汉元帝显然不具备通过这考验的能力,在开场便欣然嚷到:“自朕嗣位以来,四海晏然,八方宁静。”殊不知,边塞上有匈奴蠢蠢欲动,朝堂上一众文武耽于安逸,奸臣当道,言路阻塞。正是大厦将倾之象,而他却全然不觉,依旧沉溺于女色。选贤任能,广开言路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的重要保障,而汉元帝则表现出与之相反的任用奸佞、赏罚失允,以个人好恶喜怒而断之。命毛延寿刷室女选宫娃,所以才有了毛延寿向昭君索贿不成,点破美人图的事件。乃至事发,元帝竟然为一女子片面之词竟直接下令将一朝廷重臣问罪斩首。须知中大夫有罪必得三公议定交由廷尉府彻查、定案最后由皇帝决定问罪于否。元帝这么做明显不符朝廷律法,太过草率。12他这么做的原因除了色迷心窍急于想博美人一笑外,恐怕也没什么别的解释。这一鲁莽行为直接导致了毛延寿投敌卖国,勾结匈奴兵临城下的结局。然后这位一国之主面对满朝文武除了献出昭君娘娘别无他法之后无奈的哭诉13:“兴废从来有,干戈不肯休。可不食君禄,命悬君口。太平时、卖你宰相功劳,有事处、把俺佳人递流。你们干请了皇家俸,着甚的分破帝王忧?那壁厢锁树的怕弯着手,这壁厢攀栏的怕攧破了头。”最后只能哀怨地自问:“看今日昭君出塞,几时似苏武还乡?”这么一位忠奸莫辨,是非不分,目光短浅,全凭个人喜好治国御人的昏聩君主,亲手将自己的爱妃送上入番和亲的马车。于其幸焉?于国幸焉?

《汉宫秋》毕竟是讲述帝妃爱情故事的,马致远对于元帝的描绘不只在于政治方面,更多的是对他的爱情婚姻方面。或许,元帝只是因为后宫寂寞才刷选室女,或许元帝只是一时迷恋于王昭君的美色。但是在初识的惊艳,几月的琴瑟相偕,然后就是突如其来的分离。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元帝知道昭君必将去和亲时,他对昭君的感情已从贪恋昭君的美色升华到深爱昭君本人的地步。那初知要昭君和亲时的愤慨“我养军千日,用军一时。空有满朝文武,那一个与我退的番兵!都是些畏刀避箭的,恁不去出力,怎生教娘娘和番?”知道事不可违后的哭诉与对满朝文武的责备14:“恁也丹墀里头,枉被金章紫绶;恁也朱门里头,都宠着

歌衫舞袖。恐怕边关透漏,殃及家人奔骤。似箭穿着雁口,没个人敢咳嗽。吾当僝僽,他也、他也红妆年幼,无人搭救。昭君共你每有什么杀父母冤仇?休、休,少不的满朝中都做了毛延寿!我呵,空掌着文武三千队,中原四百州;只待要割鸿沟。陡恁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然后是临别前执手相看泪眼;临别时直叫那阳关曲延着唱;临别后不禁他临去回头忘,一人对着昭君远去的方向凄凄切切地唱15:“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声声凄苦,句句悲凉。到这里哪里还有那好色君王样,分明就是那邻村痴情郎。

三、昭君与元帝形象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和时代意义

一个是泱泱大国的万乘之君,却亲手将自己的爱妃送上了去敌国和亲的马车;一个是手无缚鸡之力之力的弱女子,却在三千文武都束手无策的时候毅然以一己之力挽大厦于倾颓.。作者对于这两个在作品与事实中有着如此的大差别的形象的创作是出什么目的?

对汉元帝,马致远于这个形象所寄寓的更多是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怀。明明是自酿的苦果自己尝,但总是叫人看了不免生出怜悯心肠。从他对元帝的塑造可以看出,他也对元帝的政治不作为相当不满,如同对以往汉人王朝的君王不满一般。但他还是将这种对君王的不满的转嫁在了奸臣和庸臣身上,一个皇帝的不作为在马致远的解释里更多的是在于奸臣和庸臣作祟,而不是帝王本身的错误,非常正统的忠君思想。在这种思想下没有不当的君王,只有该死的臣下。但是,马致远忠于的不应该是元蒙政权的君主,或者说,他想尽忠的不是。从汉元帝的形象可以看出元帝更符合汉人君王的形象,心思细腻,情感丰富,不应当是那些个只识在马背上弯弓射大雕元蒙皇帝。他所寄寓的元帝是一个汉人政权下的皇帝。更为准确的说是马致远对消亡在元人的铁骑下的汉人政权的一种寄托。元帝在政治上的弱势和朝臣们沉溺于声色犬马中的境况与宋末朝中的局势如出一辙,连外族兵临都城都是如斯的相似,只不过戏剧中的大汉有昭君的慷慨赴义,而现实中的大宋,虽然有无数志士为之奋斗仍然覆亡罢了。在元朝残酷的种族政策下,汉人本就在最后两等,马致远虽然不是作为最后一等的南宋遗民,但他毕竟是汉人,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的汉人,更甚者是一个没有社会地位汉族文人,他对于宋与元文人地位的落差感觉异常深刻:一个高高在上了几百年的群体一夜之

间成了社会九流之末,不平之气填膺却又无法发泄。韩愈说:“不平则鸣”。作为读书人,没有什么痛苦能比得上剥夺了他们通过读书入仕的权利还要来得强烈。就像一个靠打铁为生的人突然间被通知不能再打铁了。读书人在那个时代就如同被剥夺了自己的谋生手段。而在距作者所在年代不远的两宋,是文人地位空前高贵的时代。马致远作为一个在现时不得志的,只能游戏花丛的文人,对那个他一心向往的时代的渴望,以及对造成那个时代消亡的帝王的痛心,使得他醉心创作并在描写汉元帝时倾注了复杂的情感。即使对他不满,仍然千方百计为他寻找开脱的理由,并在作品中塑造元帝温文尔雅,温柔多情的形象,试想一位温柔的君主,在臣下眼里绝对不是个一个坏的君主。皇帝,就等于大义。即使皇帝真的错了,那也只是皇帝身边出了小人、出了奸臣,皇帝本身始终是正义的化身。而这样一个塑造很是明显:即便我们的君王再平庸,在我们眼中仍然是尽忠的对象。马致远通过对元帝这一塑造非常含蓄地表达了对异族政权的不满。

而昭君这个表面柔弱内心刚强的形象则寄托了马致远更多的情感。一方面是对为那他所怀念的时代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的一种高度赞扬。他塑造昭君的自清、不屈服于命运的形象,他勾画群臣丑态,是为了表达对那些个为了汉祚江山不屈奋斗的的志士的敬意。另一方面,表达的是对女性群体向不公平命运的抗争。众所周知,现实中和以往作品中的昭君并没有为了家国而放弃尊荣的皇妃,舍弃至爱的丈夫的情节。而在马致远的《汉宫秋》中作者却刻意添加了这些情节,一个农家女,一个女人将荣华富贵,至情爱人舍弃这需要多大的觉悟和决心?一下子就将昭君的形象提高到了历代只有男子可以担当的救国救民于水火的英雄地位。虽然这位英雄以前没有什么光辉的事迹,虽然这位的英雄肩膀比大多数人都要稚嫩,虽然这位英雄的双手只会抡弹琵琶,但这种种都不妨碍她成为在国民危如累卵的时候挺身而出英雄人物。用她那稚嫩的肩膀,白皙的双手去抗起着万斤重担的,而不是躲在深宫中抱着她那御与神州的丈夫哭诉。“今拥兵来索,待不去,又怕江山有失;没奈何将妾身出塞和番。”是多有无奈,但怎能抹去那一丝决绝,那一瞬为了家国的奋不顾身!昭君短暂的一生是抗争的一生,初始的拒不行贿,是与俗世陋习争,她失去的是几年美好光阴,赢的确是问心无愧的清白。而后的是夜抡琵琶的倩影,是与寂寞的斗争,她不怕孤独,但是她仍然要争,要争得与她容貌才情相符的地位;最后黑水河畔的她也要争,她与命运与掌控她命运的男人争,她要争个一世清白与千古流芳。她也争到了,黑水河畔的一缕香魂,赢得了匈奴和汉庭两方的尊重。然后,罪魁授首,罢兵,言和。或许元帝和单于对昭君的死会有失落和遗憾,但那满朝的大臣对这个结果必然是欢欣雀跃,一女子换天下太平,何乐而不为?但最后其实还是昭君赢了,她赢了她那统御天下的皇帝丈夫,她赢了那拥兵百万的匈奴单于,更遑

论那些个只会山呼万岁的臣子了。她用行动赢了全天下的男子,却不给他们一个反驳的机会。何其壮哉!

昭君和元帝,马致远倾心塑造的两个人物,一个是千万人之上的懦弱天子,一个是心比天高,命如纸薄的农家女。一个是对过去的向往,一个是对现实的抗争。作者借由他们二人谱就了一曲由缠绵悱恻的爱情为装饰的反抗命运的时代强音。

致谢

我要衷心的感谢我的导师赵楠老师,在论文资料收集、整理、安排中给予的指导和帮助,让我能够有序得完成论文资料的收集、整理、撰写及编排,她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在她的循循善诱下,我顺利的完成了毕业论文。

因本人学识有限,文中不可避免有疏漏和不完善之处,敬请校正。

参考文献

[1]刘新文.《汉宫秋》悲剧意义新探[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4,第1期,第79页.

[2]杨有山.《汉宫秋》对“昭君和番”母题的创新和突破[J].信阳师范学报.2002,第2期:第66—67页.

[3]胡小成.古代昭君题材历史流变[J] .求是学刊.2006,第2期,第114页.

[4]丁国祥.《汉宫秋》:从史卷到舞台解读王昭君[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7,第4期:第6页.

[5]杨有山.《汉宫秋》对“昭君和番”母题的创新和突破[J].信阳师范学报.2002,第2期:第68页.

[6]杨有山.《汉宫秋》对“昭君和番”母题的创新和突破[J].信阳师范学报.2002,第2期:第66—67页.

[7]徐征等.全元曲[M] .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

[8]徐征等.全元曲[M]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9]于雯雯.我看《汉宫秋》——《汉宫秋》主题新论[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第3期,第7页.

[10]高益荣.元杂剧的文化劲射个阐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第34页.

[11]陈奕.从汉元帝探汉宫秋怨的悲剧缘由[J].安徽文学.2009,第1期,第214页.

[12]毕东.元杂剧《汉宫秋》主题思想质疑[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第2期,第72页.

[13]邓绍基. 元代文学史[M]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4]邓绍基. 元代文学史[M]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5]邓绍基. 元代文学史[M]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浅谈《汉宫秋》中昭君与元帝的形象

论《汉宫秋》中昭君与元帝形象 一个是背着落日、黄沙、黑水纵身的倩影;一个是对着丹青、铜灯、冷宫落泪的背影。一个是能用稚嫩的肩膀扛起大汉的农家女子;一个是只会在灞桥凄凄地唱着阳关的神州天子——《汉宫秋》中的昭君与元帝。这对在历史真实历史中并没有太多交集的男女,却在历代文人笔下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其中尤以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最为著名。 《汉宫秋》只是一个被历代文人翻炒了无数遍的“昭君和番”的故事,为什么会得到人们这么高的评价,一个已经失去了太多新意的母题何以在马致远笔下焕发出新的生命?此中关键之一就在于《汉宫秋》中的形象不单具有前人所赋意蕴,马致远大胆地进行创新,写出了全新的文化精神和当时时代的强音。 一、王昭君形象的历史流变 历史上的美女往往被人认为与国家兴亡有一定的关系。1商亡于妲己,西周灭于褒姒,吴毁于西施,盛唐颓始玉真。虽然将一国的兴亡归罪于一女子未免偏颇,但女子在封建王朝的兴衰中的确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红颜祸水并不是全无道理。但在众多作家笔下有着这么一个女子,与上面诸女同样有着倾城之貌,在许多文人的心目中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形象——王昭君。 真实的昭君生活在那个中华傲视东方,燕然勒功的时代。2正史《汉书·元帝纪》中说:“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汉书·匈奴传》中说:“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樯(樯)字昭君赐于单于。”后面能证诸史实的内容便是王昭君遵成帝之命,守匈奴习俗嫁呼韩邪单于之子并生有儿女,卒后葬于青冢。《后汉书·南匈奴传》里增加了王昭君主动请行的情节和缘由,成为后世昭君悲剧的最早历史依据。西晋石崇《王明君歌词》给昭君形象配以琵琶,让她以琵琶诉怨,表述内心感受。3东晋葛洪《西京杂记》和《王昭君变文》在王昭君文学形象演变过程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虚构了昭君悲剧的直接制造者。它解释了为什么昭君“貌为后宫第一”,却“数岁”“不得见御”、得不到汉元帝宠幸的原因:一元帝后宫过多;二为画师作怪。但这里并没有坐实陷害昭君的画师就是毛延寿,只是说他是最善“人形”者。而后世人们却由此认定了他就是昭君悲剧的直接制造者。4《王昭君变文》中出现了毛延寿这个人物的原型并且出现了有精神有思想的王昭君,但她同样不遵循史实的演绎,让王昭君在远嫁匈奴后不久去世,使呼韩邪单于和汉元帝都留下了无穷的悲慨。

王昭君变文

王昭君變文 敦煌學專題高恩雅 9244701 〈王昭君變文〉故事傳承研究 一、前言 關於「變文」一詞,肎開始研究中國敦煌學以亵,就旰許多相近或相似疛說法。如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匞》中: 所謂「變文」之「變」,當是指「變更」了佛經的本文而成為「俗講」之 意,變相是變佛經為圖相之意,。後來「變文」成了一個「專稱」,便不限 1定是敷演佛經之故事了,或簡稱為「變」,。 向達〈唐,俗講考〉亦旰說明: 唐代俗講話本,似以講經文為正宗,而變文之屬,則其支裔。換言之,俗 講始興,只有講經文一類之話本,浸假而採取民間流行之說唱體如變文之 類,以增強其化俗作用。故變文一類作品,蓋自有其淵源,與講經文不同, 2其體制亦各異也。 孫楷第云:「歌詠奇異事疛唱本,就匛做『變文』。」又如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匞》說道:「變文是一種韻散夾雜疛新體裁,是一種在唐,以前疛札統文學34中未曾見過疛新體裁。」而〈王昭君變文〉中確實匑見韻散夾雜疛格式,此篇變文最特別疛是:它採用了環境描寫結合弖理描寫疛寫法。 若以內容區兲,變文兲類匑兲為三類:一是講唱佛經和佛家故事疛「佛教故事變文」;二是「民間故事變文」;三是講唱中國歷匞故事疛「歷匞傳說變文」。而唐末疛〈王昭君變文〉則是屬於第三類。 1 鄭振鐸著:《中國俗文學匞》:台匇:台灣商務,1965年:,頁190。 2 向達:〈唐,俗講考〉,《唐,長安與西域文明》:台匇:明文書,,1987年:。 3 劉大杰:

《中國文學發展匞》:台匇:華札書,,1999年:,頁403。 4 潘重規編著:《敦煌變文集新書》:台匇:文津出版,1994年:,頁911-923。 1 敦煌學專題高恩雅 9244701 匒今以亵歌詠王昭君疛詩篇甚多,著名詩人如沈佺,、李甯、杒,、甯居易、李 商隱等,對於王昭君旰多方陎疛描寫。杒,詩云:「一匐紫臺連朔漢,獨留青冢向黃昏。」昭君事既然詠傳千匒,徍,文人又為詩者甚眾,匑見昭君故事孛深入民間而廣為人知。那麼,流傳孛久疛「昭君出塞」,故事內容本就相當豐富,抑或經過數度創作而加以增刪,若是經甫徍世不斷改寫,然而其原貌又究陽是如何, 劉大杰又說:「這些變文,直接影霻徍,疛彈詞寶卷一類疛民間文學,却時 5對於,、元疛孔說戲旮,也給予間接疛影霻。」既然如此,變文便旰其探討研究之價值。本論文便是要就昭君故事疛版本問題為其关入點,以〈王昭君變文〉原文與相關匞書著作互証對照,試論王昭君疛故事演變過程。 二、〈王昭君變文〉全文兲析 在〈王昭君變文〉中,前陎疛部兲孛經亡佚,且文中多旰脫落,句,然而細看推敲仍匑,知整個內容疛亵龍匐脈。開頭時便孛進入昭君出塞疛情形,匑能是前匊部變文遺缺之故。開頭以韻文登場,徍以此一散一韻疛相雜方式敘述,最末以散文結束全文。全文,旰韻文七段,除了第四段較為特別:旰五言、七言:之外,其餘都是七言。如下表: 原文說明 第一段…… ,遠得家人昭:招:取魂。七言韻文。 第二段…… ,都為殘雉度嶺西。七言韻文。 第三段…… ,匝應弩那甯雉邊。七言韻文。第四段:前段:奋嫁亵沙漠……,臨時前段以五言為主,末四行為七言。

论唐宋诗词中的王昭君形象

论唐宋诗词中的王昭君形象 [摘要] 昭君出塞的故事在唐宋诗词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梳理了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历程,着重讨论了唐宋诗词中的王昭君形象,从多角度的体现了昭君的两个主要形象悲剧形象和勇敢坚强敢于追求的妇女形象,同时还探讨了唐宋文人在塑造昭君形象中的差异。 [关键词] 王昭君悲剧爱国怀才不遇 发生于西汉元帝时代的昭君出塞故事在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而定型于晋代之后,更加广泛而强烈地引起了历代文人的关注,西晋之后的每一个时代中总会有以昭君为题材的诗词的出现,这也就极大的丰富了中国诗词宝库的内容。唐宋文人的昭君诗词作,犹如一幅连缀而成的昭君出塞历史图画,以其各不同的人文视角展示出历史与现实碰撞对文人心灵的情感冲击,反映出特有的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念与情感心态。这里我们主要通过唐宋诗词对昭君的吟咏,去走近昭君,感受昭君。 一、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过程以及唐宋以前咏昭君的主题情感梳理 在探索唐宋文人的昭君形象之前,先对于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过程以及唐宋以前咏昭君的主题情感作一梳理。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最早记载昭君史实的是《汗书。元帝纪》,原文如下: 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汗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辛,呼汗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蹶氏。”(《元帝纪》) 自汉至两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笔下的王昭君自伤自悼,柔弱无助,完全是一个被当作牺牲品的弱女子形象,例如现存最早的咏昭君诗的石崇的《王昭君》诗中的昭君充满了对嫁与胡人的悲叹,自伤已不是昔日之“匣中玉”,沈约《昭君辞》“日见奇沙起,稍觉转蓬多。胡风犯肌骨,非直伤绮罗”多描写起瘦、残妆、啼泪、细腰表现其远嫁的悲切,哀惋。在他们的笔下奠定了王昭君泪别汉府的形象,出塞时王昭君“哭涕之”的胶弱女子形象。诗人往往通过对环境的描绘,气氛的渲染来传达昭君的内心感受,长途跋涉的艰辛,风霜沙尘的凄厉。 随着时代的变化,咏昭君的内容也随之变化,人们往往通过昭君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抛开历史的本来面目,使昭君形象千姿百态,各抒己见,因人而殊。 二、唐宋时期对昭君题材的创作使昭君形象逐步走向完美 唐宋时期是我过古代诗词最为发达成熟的时期,他们对昭君题材的创作,使

关于王昭君的史实记载

史实记载: (1)《汉书》班固元帝纪 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乎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乎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 (2)《汉书》班固匈奴转 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3)《后汉书》范晔南匈奴列传 初,单于弟右谷蠡王伊屠知牙师以次当为左贤王。左贤王即是单于储副。单于欲传其子,遂杀知牙师。知牙师者,王昭君之子也。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4)《资治通鉴》司马光卷二十九 ●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单于号王昭君为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 (5)《资治通鉴》司马光卷三十 呼韩邪死,雕陶莫皋立,为复株累若鞮单于。复株累若鞮单于以且麋胥为左贤王,且莫车为左谷蠡王,囊知牙斯为右贤王。复株累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长女云为须卜居次,小女为当于居次。 (6)《资治通鉴》司马光卷三十五 王莽欲悦太后以威德至盛,异于前,乃风单于令遣王昭君女须卜居次云入侍太后,所以赏赐之甚厚。 民间记载: (1)《西京杂记》葛洪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付,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 (2)《汉魏遗书钞本·琴操》 王昭君者,齐国王穰女也。端正闲丽,未尝窥门户。穰以其有异于人,求之者皆不与。年十七,献之元帝。元帝以地远,不之幸,以备后宫。积五六年,昭君心有怨旷,伪不饰其形容。元帝每历后宫,疏略不过其处。后单于遣使者朝贺,元帝陈设娼乐,乃令后宫妆出。昭君怨恚日久,乃便修饰,善妆盛服,光辉而出,俱列坐。元帝谓使者曰:“单于何所愿乐?”对曰:“珍奇怪物,皆悉自备。惟妇人丑陋,不如中国。”乃令后宫欲至单于者起,昭君喟然越席而前曰:“妾幸得备后宫。粗丑卑陋,不合陛下之心,诚愿得行。”帝大惊,悔之,良久太息曰:“朕已误矣。”遂以与之。昭君至匈奴,单于大悦,以为汉与我厚,纵酒作乐,遣使报汉白璧一只,騵马十匹,胡地珍宝之物。昭君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思之歌。颜色皎洁,闻于国中,

杨贵妃与王昭君人物形象分析

杨贵妃与王昭君人物形象分析 本文是关于杨玉环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杨贵妃与王昭君都是历史上有名的美人,她们都曾得到帝王的宠爱,但是她们的结局却让人们感叹。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杨贵妃与王昭君人物形象分析,欢迎阅读! 白朴的《梧桐雨》和马致远的的《汉宫秋》,都面面写了一位倾城倾国的女人,她们是被称为古代四大美女之中的“杨贵妃和王昭君”。她们在人物性格和形象上有着众多的相似,但也有一部分的不同。她们两个有什么相同点呢? 首先,她们有着对爱情的憧憬。对于十六七岁来说,正是花季雨季的年龄。她们都有着对爱情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闺阁里她们一定坐着一个有一个的春梦,不管是飞上枝头做凤凰还是过平民老百姓的生活,幸福就好。就这样她们进入了皇宫去寻求自己的幸福。都说“宫门一入深似海,不知萧郎是路人“,有没有“萧郎”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她们一脚踩进了皇宫,就是他们“憧憬”幸福的开始,不管好也罢坏也罢就只能认命了。只是她们都是幸运的得到了皇上的宠幸,历程也是艰辛的。就这样一夜之间麻雀变凤凰。 其次,是以色乞宠的真实。“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是白居易对杨贵妃的真实写照,体态丰腴肥美,于是有了“环肥燕瘦”一说,北辰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是美的化身。杨贵妃“集三千

宠爱于一身”不得不说她是美得。正是她的美得到唐明皇的宠幸,并一直宠爱着知道马嵬坡兵变。 王昭君也是一位美得惊人的女子。坐拥三千后宫佳丽的汉元帝命毛延寿到民间为其挑选美女画成画像以供筛选。毛延寿藉此机会敛财,见到王昭君“生得光彩照人,十分艳丽,真乃天下绝色。”便向她索要百两黄金,将她选为第一。昭君“一则说家道贫穷,二则倚着容貌出众,全然不肯”。王昭君说这些话是有底气的。或许她家里真的很穷掏不起百两黄金,但我觉得她更自信自己的容貌。只是她不懂得人情世故,就是容貌再美,也是要走点弯路的。最终毛延寿便点破美人图,令昭君退居永巷。三年之后,再一次昭君夜弹琵琶抒怀时遇到了汉元帝,元帝惊其美貌,将昭君宠幸,爱护有加。三年对于一个女子来说是个多么久远的数字,多少个日日夜夜的期盼。不过遇见就好。 她们两个最终受到君王的宠幸,不管从中走了多少弯路。美貌是不可缺少的,这也是接近君王的一种契机。所以美貌成了那个时代接近君王的通行证。 最后,她们的命运是相同的。“自古红颜多薄命”,她们最终香消玉殒,留给后人的是叹息和无奈。 在马嵬兵变,唐明皇不得不杀杨国忠和杨贵妃以平民愤,唐明皇自身难保,只好将她赐死,她虽然说“妾死不足惜,但主上之恩,不曾报得,数年恩爱,教妾息生割舍?”却希冀唐明皇能救她,但唐明皇狼狈不堪,根本救她不得,她最终在马嵬坡自缢,结束了年轻的生命。“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王昭君_700字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王昭君_700字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有无数英雄豪杰,有刚有柔,但我却唯独喜欢她。她,也许是在四大美女中最幸福的一个,只因她找到了真正的归宿。她为了汉匈的友好交往毅然挺身而出,她是一片纯美的雪,她就是王昭君。王昭君,姓名王嫱,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择日进京,无奈圣命难违。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 “峨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这名话用在她身上最合适不过了。王昭君她不愿满足画工的贪婪,所以画卷上才没有了她耀人的光彩;她不懂低俗谄媚,所以才一直被埋没于汉宫的三千佳丽中。五年的宫苑生活,让她看透了世间俗陋,也让她厌倦了深宫的寂寞。因此,公元前33年时,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朝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友好时,她勇敢地站队出来。她这一站挽救了无数个无辜的生命,平息了无数场战争,让多少个家庭减少了失去丈夫,失去父亲的痛苦。于是,她迎着雪花启程了,成了大漠里最美的新娘。当皎洁的明月在清冷的夜空,她会拿起忧伤的琵琶,弹奏心里的思念;当单薄的毡帐挺立在飘舞的雪花中,她会串起一颗颗晶莹的泪珠,她是一只不能南归的大雁;在浩瀚的大漠里,她是瓣随风飘舞的雪花。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遮忘干伐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与昭君所做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而王昭君为了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的“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又生二女,为汉与匈奴的友谊再一次做出了巨大贡献。王昭君用她自己的美丽,在草原上留下一片常青的绿地,也留下了下片配的传奇,她是一片纯美的雪,她无私,伟大的形象永远在我心里挥之不去。

王昭君人物形象的发展流变

关于王昭君人物形象的发展流变探讨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昭君和番也是家喻户晓的故事。王昭君(约前52年—约15年)对汉匈和亲,包括她的子孙辈对战争的平息或缓解,对发展农牧业生产,对构建民族和谐方面所作的历史贡献,名垂千古,两千年来,经过许许多多戏曲家、小说家、诗人的不断生发改造,昭君具有了多重面目,下面就举例分析有关王昭君这一历史人物的相关记载,通过其流变来进一步了解人物形象。 一关于昭君出生的记载 王昭君到底出生在什么地方?史书上记载出处较多,民间传说更是莫衷一是,有兴山说、秭归说、巴东说、巫山说,等等。 (一)巴东说 巴东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长江中上游两岸,居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东北部,隶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连宜昌兴山、秭归、长阳,南接五峰、鹤峰,西交建始、重庆、巫山,北靠神农架林区。在唐代白居易(772-846)《过昭君村》中有说:“竟埋代北骨,不返巴东魂。” (二)巫山说 巫山县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东北部,处三峡库区腹心,素有“渝东北门户”之称。地跨长江巫峡两岸,东邻湖北巴东,南连湖北建始,西抵奉节,北依巫溪。唐刘禹锡(772-842)《竹枝词》云:“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中踏青来。”其中永安宫即故址在今重庆奉节县城内,公元222年,蜀先主刘备自猇亭战败后,驻军白帝城,建此宫,次年卒于此。“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公元766年暮春,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游历夔州

时作乐府诗《负薪行》,此为末尾两句,句中所提巫山昭君村,坐落在巫山旧县城西北高唐村,具体位臵是王家老屋场。在古代,高唐村一带又名阳台山。据《元统志》记载:“阳台山在夔州府巫山县治北,上有云阳台遗址。”另据光绪《巫山县志》记述:“(阳台山)林木繁荫,春夏会,鸟语花香,诗人骚客,游览其间,朝而往,暮而归,诚胜地也。”宋代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1019-1086)《和王介甫明妃曲》中,有“自嗟不如住巫山,布袖蒿簪嫁乡县”。宋代另一位诗人王十朋(1112-1171)在《昭君村》中写道:“十二巫峰下,明妃尚有村,至今粗丑女,灼面亦成痕。”句中的“十二巫峰”,即巫山十二峰,在今重庆市连接湖北省,延绵一百六十里。杜甫《负薪行》云:“若道巫山女粗丑,安得有此昭君村?”司马光《和王介甫明妃曲》云:“自嗟不如住巫山,布袖蒿簪嫁乡县。”这些都说明王昭君出生于巫山附近。诗人用十二巫峰来写出王昭君家乡的方位,也许是使人们更加确切地知道王昭君出生于什么地方。 (三)秭归说。 在史志的记载中,有关王昭君出生地的记载很少,现在已知的仅在东汉班固等编著的著《汉书?元帝纪》的注释中记载:昭君“本南郡秭归人也。”我们应该相信这个记载是真实的,也得到了大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可。在王昭君出生到出塞时,兴山还没有建立县级行政机构,她的出生地就属于南郡秭归,兴山是秭归的一部分。到了三国时期,秭归属于吴国的领地,在吴景帝孙休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将秭归一分为二,从北边划定了三千多平方公里的地域建立兴山县。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兴山县,本汉秭归县地,至景帝永安三年,分秭归县之北界立为兴山县,属建平郡,隋废之,唐武德初(公元620年左右)又臵。香溪在邑界,即王昭君所游处。王昭君宅,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村连巫峡,是此地。”秭归县志也记载:“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吴王孙休分宜都,立建平郡,辖秭归等四县。郡治设秭归东南85里

以《雷雨》《王昭君》为例看曹禺戏剧艺术风格的变化

论曹禺戏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以《雷雨》《王昭君》为例看曹禺戏剧艺术风格的变化曹禺是一位在中国话剧史上占有极重要地位的大师级作家。早在建国前,就以《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传世佳作轰动剧坛,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作了《明朗的天》、《胆剑篇》(与于是之、梅阡合作)和《王昭君》等剧作,又为新中国的话剧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的剧本,从建国前第一部的《雷雨》,到建国后最后一部《王昭君》,既具有戏剧性,又富文学色彩,都是既能演,又能读的佳作;同时,每一部又都不落窠臼,不袭陈套。从家庭悲剧,写到社会悲剧;从城市生活,写到农村斗争;从揭露旧社会黑暗,到歌颂新社会光明;从描写现实题材,到反映历史生活,他总是在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总是在不断变化着自己艺术视野。 在曹禺的剧作中一向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作品中的人物塑造,他一向醉心于人物的塑造,特别是写出人物的灵魂。 一,《雷雨》中繁漪的人物塑造 《雷雨》是曹禺戏剧创作的第一部戏剧,这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家庭悲剧。作者在其中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了周朴园的虚伪与冷酷;周冲的纯真与虚幻;鲁大海的冲动与莽撞;鲁四凤的单纯与善良;鲁贵的贪婪与势利,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繁漪这个人物。 繁漪是一位受到五四个性思想解放的新女性,在她的灵魂深处有着对旧思想的反抗。剧中繁漪是一个悲剧性的女性,她在双重的悲剧冲突中走完了她心灵的全部旅程。作者在这个女性形象上也是倾注了深厚的同情,可以说作者是怀着极大的激情来创作这个形象的,作者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人物来表达女性自主意识对封建礼教的抗争。 《雷雨》中,繁漪与周朴园的结合无论从肉体上还是思想上都是貌合神离的,她的一生都被困所在小阁楼里,她没有自己想要的爱情,缺乏爱和自由。剧中繁漪不断的反抗着,不断的追求着自己的幸福与爱情。戏中着力表现她不顾一切的反抗和报复,繁漪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但是她的反抗是软弱的,徒劳的,不彻底的。最终她不仅毁灭了别人,也葬送了自己的幸福。当她在破坏着自己的罪恶家庭时,也在破坏着别人的幸福;当她要求着自己的自由时,也在损害着别人的自由,所以她不可能使自己获得真正的幸福,她的悲剧亦是必然的。 曹禺塑造了繁漪这个人物形象突出表现了当时女性所受的压迫和困所,也表现了新一代的女性在追求自由和幸福的道路上所做的努力和反抗。作者从现实的题材反映了当代女性反对封建道德,对爱和生活的渴望。可以说繁漪这个角色是深刻的反映了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主题。 二,《王昭君》中王昭君和孙美人的人物塑造 建国后的曹禺所创作的戏剧既保留着原先的艺术特色,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出现了新的变化。其中比较明显的是——强烈的创作使命感与鲜明的思想性,以致使每一部剧作都染上了浓烈的、时代的与政治的色彩。作者开始从现实题材转向历史题材的创作,比如说《胆剑篇》《王昭君》等都是历史题材的创作和革新。 1978年曹禺发表的《王昭君》,虽曾有过争议,但却引起很大反响。剧本所阐发的富于新意和深意的“歌颂我国各民族的团结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的主题;所塑造的与众不同的崭新的王昭君的诗意形象,既有历史的依据,又是作家个人的独特发现与创造。作

浅谈戏剧作品中的王昭君形象

浅谈戏剧作品中的王昭君形象 孙磊 06中本三班 0605001130 摘要:在不同时代作家,甚至在同一时代不同作家的笔下,对同一人物的形象塑造是不尽相同的。本文通过比较马致远的元曲《破幽梦孤雁汉宫秋》、郭沫若的《三个叛逆的女性》之《王昭君》以及曹禺的五幕历史剧《王昭君》这三部戏剧作品,对其中王昭君的形象进行梳理,借以找出这一文学形象在戏剧体裁中发展嬗变的历史轨迹。 关键词:戏剧作品;王昭君;马致远;郭沫若;曹禺 前言 在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中,中原朝廷常会因为各种原因对周边的少数民族与西域各国进行和亲,以便加强相互的联系。伴随这种和亲现象的产生与发展,以和亲为主题的文学创作层出不穷。西汉时期的王昭君作为民女出塞远嫁匈奴,完成汉匈和亲使命的故事更是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描述、吟咏、赞叹。他们用音乐、绘画、诗歌、词曲、变文、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艺术形式进行创作。从汉末到明清,歌咏王昭君的作品数以千计,可谓是万种丹青画昭君:诗词方面有石崇的《王昭君辞并序》李白的《王昭君二首》、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 》、白居易的《王昭君》、王安石的《明妃曲》、欧阳修的《再和明妃曲》等。作为文学体裁的耀眼明珠——戏剧,关于王昭君的作品更是多不胜数:较为著名的有元代关汉卿的《汉元帝哭昭君》、马致远的《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张时起的《昭君出塞》;明清无名氏的《和戎记》、《青冢记》,陈与郊的《昭君出塞》、周文泉的《琵琶女》、尤侗的《吊琵琶》、薛旦的《昭君梦》、陈尚鼎的《宁胡记》;现代尚小云的京剧《昭君出塞》、郭沫若的话剧《三个叛逆的女性》之《王昭君》、顾海青的话剧《王昭君》、曹禺的五幕历史剧《王昭君》等。 作为历史人物,王昭君有她的历史形象。同样,作为文学作品塑造的对象,王昭君也有她的文学形象。在不同时代的作家,甚至在同一时代不同作家的笔下,王昭君的形象也是不尽相同的。 本文通过比较马致远的元曲《破幽梦孤雁汉宫秋》、郭沫若的《三个叛逆的女性》之《王昭君》以及曹禺的五幕历史剧《王昭君》这三部戏剧作品,对其中所塑造的王昭君形象进行一番分析、梳理,希望找出这一文学形象在戏剧体裁中发展嬗变的历史轨迹。 王昭君简介 王昭君(公元前52—公元前20),名嫱,字昭君,南郡秭归(今属湖北兴山县)人。西汉元帝宫人,晋时避司马昭讳又改称明君或明妃。与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关于王昭君出塞的故事,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所撰的《汉书·匈奴传》:“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而在南朝宋范晔所撰的《后汉书·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中对王昭君出塞故事记叙更为详细:“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

马致远《汉宫秋》中对王昭君史实的改写与形象重塑

马致远《汉宫秋》中对王昭君史实的改写与形象重塑 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约1250-1324)所著的《汉宫秋》是元代著名的历史剧,根据历史上真实的昭君和亲的史实改编而成。通过对昭君和亲典故的改编,重塑了昭君的形象,歌咏了她和汉元帝之间真挚的爱情;同时表现了她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 昭君和亲的史实 王昭君(约前52年—约15年),名嫱,字昭君,与西施、杨玉环、貂蝉并称中国四大美女,生于湖北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建昭元年(前38年),王昭君被选入宫。据晋葛洪《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后宫佳丽很多,就让画工画像,按图召幸。诸宫女皆贿赂画工,但是王昭君不愿贿赂画工毛延寿,他就把她画丑,还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一颗痣,因此长期寂寞于后宫。汉宣帝(前74年—前49在位)时,匈奴发生内乱,呼韩邪单于欲与汉朝修好,曾亲自到长安觐见汉宣帝。汉元帝(前48-前33在位)即位后,呼韩邪单于在公元前33年再次来到长安,提出和亲要求。宫女王昭君毅然请命,自愿去匈奴。上殿

辞行的时候,汉元帝才发现王昭君是绝世美人,但已无法挽回。昭君和番去了,汉元帝因此怒杀了毛延寿。王昭君入番后,先嫁呼韩邪单于,称宁胡阏氏,并生一子,为右日逐王。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昭君依习俗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两人共同生活十一年,生二女,长女名须卜,次女名当于。王昭君卒年不详,去世后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汉宫秋》中的形象重塑 《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剧本对昭君和亲的史实进行了改写。全剧共四折,前面还有一个楔子(序幕)。首先在楔子中提到汉元帝认为天下太平,命毛延寿选宫女。第一折根据昭君史实描写奸臣毛延寿因求贿不遂,丑化王昭君的画像。后来汉元帝见到王昭君,封其为明妃。但是第二折起则对史实进行了文学上的大胆虚构,以重塑昭君形象:毛延寿畏罪逃入匈奴,唆使单于兴兵侵汉,强索昭君。满朝文武御敌无策,只劝汉元帝送王昭君与匈奴和亲。汉元帝只得忍痛让昭君出塞。第三折描写汉元帝亲到灞桥与王昭君送别。王昭君随匈奴兵马来到番汉交界的黑龙江处投江自尽。单于见昭君已死,欲修两国之好,遂将造衅者毛延寿送回汉朝处置。第四折写汉元帝思念昭君,在梦中见到昭君逃回,却又被雁叫声惊醒,听闻秋叶纷落,孤雁哀鸣,不胜悲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