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经方治验两则

经方治验两则

经方治验两则

病案一头痛

患者,男,32岁,间断头痛八年,以前都是服西药治疗。半月前痛疼加重,随去医院就诊,拍脑部核磁片没有任何异常,医院诊断为神经性头痛,服药但无任何疗效,经别人介绍来我处求治。左侧太阳穴痛疼,甚时连头顶疼,伴恶心,痛甚是呕吐,痛的性质患者无法描述,生气和失眠时加重。喜热饮,大小便正常,舌淡苔白,舌根稍微黄,脉弦细但稍无力。

分析:太阳穴痛则属少阳经,巅顶痛则属厥阴经,寒则喜热饮,肝胆犯胃,胃气上逆则呕吐。

处方:四逆散合吴茱萸汤加半夏、川穹

党参12,柴胡10,枳实10,

白芍20,吴茱萸10,川芎10,

半夏15,生姜20,炙甘草10

十副,服五付后痛疼消失,现没有任何不适,但仍需要后期巩固病案二妊娠腹痛

一孕妇,32岁,二胎,怀孕三个月。不明原因腹痛半个月,隐隐作痛,因在妊娠期间,故请求中医治疗。小腹没有下坠感,无出血,腰酸困,饮食及大小便正常,无子宫及卵巢囊肿,患者体格偏胖,小腿稍微水肿,患者平时稍微怕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分析:患者偏胖,舌淡苔白,小腿有轻微浮肿说明有寒湿,小腹隐隐作痛加之脉沉细则血虚有寒,腰酸困则肾亏。

处方:当归芍药散合受胎丸加桂枝

当归8,白芍15,白术8

泽泻10,茯苓15,川穹8

菟丝子20,寄生15,川断15,

桂枝10,炙甘草10

五付,服后腹痛减轻七八,后巩固腹痛及小腿水肿皆愈。

因患者在妊娠期,当归芍药散药量偏小,受胎丸用药量较大

【精品班交流】章晓静《三黄茯苓四逆汤验案两则》

【精品班交流】章晓静《三黄茯苓四逆汤验案两则》 案一 下肢烦热案 D某,女,66岁,2021年3月22日初诊。 体貌:身材矮胖,上半身肥胖,腿细。 主诉:多汗多年,下肢烦热两周。 前情介绍:糖尿病10年,经常小腹胀10多年,便秘多年。30多岁时就经常服用果导片,失眠多年,需服用安眠药入睡。平素怕热喜凉,汗出较多,热饮热饭和活动后汗出如洗,夏天不能离开空调,否则憋气。经常反酸,烧心,一直服用雷贝拉唑。皮炎反复发作史。皮肤抓痕明显。 现病史:两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烦热难以忍受,尤其是夜里腿上不能盖被子,本来是因腰痛在我这里扎针灸,患者诉先不扎针了,腿烦的待不住,先喝汤药调理一下。 刻下:汗出较多,口渴,喜冷饮,饮水多,偶有心慌。烧心,反酸,眠差,腹胀,便秘。舌质紫暗,水润,苔薄白,脉沉有力。 处方:三黄泻心汤合茯苓四逆汤。 大黄10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制附子10克,干姜5克,甘草10克,茯苓20克,党参10克。3剂。 3月25日第二诊:夜里下肢烦热基本消失,能安睡。出汗明显减少,反酸烧心减轻,睡眠也好很多,便秘也改善,腹胀消失。诸症均明显好转,要求再开一周巩固。一周后未见复诊,电话回访,下肢烦热已经痊愈,其他诸症也都明显改善,患者自己说,其实还应该再继续喝,一段时间,好好调调,可是药太苦,以后再说了。 案二 汗出如洗案 L某,男,62岁,3月11日来诊。

体貌: 身材中等,体格壮实,肤白,面红,易汗。 前情介绍:多年饮酒史,现在仍每天喝2两。伺候卧病在床的妻子十多年,比较辛苦。 现病史:平素易汗出,但近日汗出加重。一动就汗出如洗,刚换完衣服很快就湿透,怕风,怕凉,反酸,睡眠差,梦多。舌体胖大,有齿痕,苔黄厚腻,脉沉弱。 处方:大黄5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制附子10克,干姜10克,甘草10克。4剂。 3月20日第二诊:患者诉汗出稍减轻,但还是很多,上方加茯苓20克,党参15克。4剂。 3月25日第三诊,汗出明显减轻,睡眠也好转,但仍怕风。上方不变,4剂。 之后分别于3月30日,4月3日复诊,每次4剂,汗出基本正常。仍轻微怕风,睡眠可。不想再继续服药。 按语: 1、茯苓四逆汤见于《伤寒论》第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这里的发汗,若下后,是误治造成体内津液大量亡失以致阳虚至极的体质状态。所以这时的出汗应该是较长时间的出汗,而且量多,或者汗出如洗,或者动则汗出。烦躁是茯苓的药证之一。所以应用此方以有大量体内津液丢失的前提和烦躁为用方依据。 2、效方是茯苓四逆汤与三黄泻心汤的合方,也可以看做是“黄煌经方”的三黄四逆汤再加茯苓、党参。我是受后一种合方思路启发用的。案一患者下肢烦热,腹胀,反酸,烧心,失眠是三黄泻心汤证,平素汗出多,热饮热饭活动后汗出如洗,导致体液丢失过多,与茯苓四逆汤条文中的发汗,若下后相符,烦热,失眠与病仍不解,烦躁者相符。案二以患者体壮,面红,反酸,失眠为三黄泻心汤证,失眠也是烦躁的表现。故两方相合。

【黄煌经方学习10】:芍药甘草汤胃病经方两则

【黄煌经方学习10】:芍药甘草汤胃病经方两则!! 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汤是一张小方,只有芍药甘草两味药,但你不要小看张仲景的小方,他们都是很有道理的,芍药甘草汤原本用来治疗脚挛急,但是现在我们可以用来治疗所有挛急的毛病,甚至是看似不挛急的毛病。 我这里有个奇怪的经验,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硬化,临床上很棘手,黑疸,黄疸持续增高,不好治,我治疗过一个胆汁淤积性黄疸的女性患者,周身发痒,每天都要用热水捂,不管用,又用手抓,浑身都是抓痕,找我看时,我发现这个人非常瘦,一天一到晚上就脚抽筋,而且大便干结如粒,她前面已经吃了几年的中药,效果不明显。 我想这正好符合芍药甘草汤的特点,我就用了三味药,赤芍60克,白芍60克,甘草10克,这个方子一共几块钱,她将信将疑,但是也是走投无路了,就试着吃吃看,结果吃了以后皮肤就好转,后来体重也增加,肝功能好转,她这个方还在吃,并且到处讲,说:“黄教授三味药就能解决问题,这是神医。”

展开剩余68% 我后来也和西医院的西医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们研究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认为是患者的毛细胆管平滑肌处在痉挛的状态,胆汁排出受阻引起的。芍药甘草汤有解痉缓急的作用,可能缓解了毛细胆管平滑肌的紧张状态,所以有效,我把这个小经验告诉大家,大家可以试着用。 2 三黄泻心汤加四逆汤 这是个合方,刚才讲麻黄附子细辛汤,配上黄连解毒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痛,而这个四逆汤加泻心汤,附子、干姜、甘草、黄连、黄芩、大黄,可以治疗中老年男性的胃病,这是男性很壮实,平常应酬又比较多,很多都是老总啊、高官啊、胃病犯了会疼的要命,对这些人用呀我喜欢寒温并用,三黄泻心汤合上四逆汤,有时还要加肉桂,病人吃了以后很舒服,腹胀腹泻,胃里烧灼感都能够得到缓解,这其实就是附子泻心汤的一张变方。 3 半夏泻心汤 讲到胃病,我不得不提的半夏泻心汤,这是治胃病的专方,尤其是伴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慢性胃炎,像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等等,用半夏泻心汤就有效,而且是原方不要加什么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如果硬要加减的话,加一点肉桂、黄连,合上肉桂往往效果更好。 我的老师治疗胃痛有个经验,就是见到胃痛不要就想着佛手、香

防己黄芪汤验案两则

防己黄芪汤验案两则 防己黄芪汤最早出自《金匮要略》原文说:“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己黄芪汤主之。”另外《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也提到:“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古人用来治疗风湿,风水病。现代是治疗肾脏疾病的常用方剂,笔者的导师余仁欢教授在临床上使用防己黄芪汤加减治疗肾病方面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录医案两则,以飨同道。案例一 王某,女,35岁. 患者主因“水肿一年余,加重1个月”由门诊以“肾病综合征”于今日收入院。近一月服用中药及黄葵胶囊,正清风痛宁.病情无明显好转。刻下症:全身水肿,双下肢较重,手部肿胀,手足冰凉,怕冷腰痛,纳眠可,24小时尿量约1000ml,色黄,大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查血生化:TP 55.30g/L,ALB 27.3g/L,Ca 1.96g/L,TCH 9.84mmol/L,TG 2.13mmol/L。24小时尿蛋白定量:5.814g/24h。入院后肾穿病理诊断:肾小球微小病变。 中医诊断:水肿,辨证属脾肾阳虚兼水停。治则:健脾温阳利水。处方: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合真武汤加减。 生黄芪40g 汉防己10g 茯苓30g 白术15g 泽泻15g 桂枝10g 猪苓15g 陈皮10g 苏叶15g 荷叶15g 菟丝子30g 巴戟天12g 制附子10g先煎白芍20g 生姜20g 丹参20g 经上方加减治疗1月余,患者尿蛋白转阴,24小时尿蛋白定量:0.21g,浮肿消失,血浆白蛋白和血脂均恢复正常。但患者仍有手冰凉,方用四逆散和补中益气汤加减善后。 按:患者为肾病综合征,病理诊断为微小病变。一般主张用激素治疗有效,当时她的主管医生也建议患者使用强的松,但我考虑患者身体情况尚好,可以先用中医药治疗,“先中后西”,故坚持以中药治疗。患者当时主要症见全身水肿,双下肢较重。防己黄芪汤《金匮

木防己汤,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

木防己汤,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 木防己汤 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此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此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木防己(三两)石膏(如鸡子大二枚)桂枝(二两)人参(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歌曰:喘满痞坚面色黧,己三桂二四参施。膏枚二个如鸡子,辛苦寒温各适宜。 男元犀按:防己入手太阴肺,肺主气,气化而水自行矣;桂枝入足太阳膀胱,膀胱主水,水行而气自化矣。二药并用,辛苦相需,所以行其水气而散其结气也。水行结散,则心下痞坚可除矣。然病得数十日之久,又经吐下,可知胃阴伤而虚气逆,故用人参以生既伤之阴,石膏以镇虚逆之气,阴复逆平,则喘满面黧自愈矣。此方治其本来,救其失误,面面俱到。 木防己汤 [组成用法] 木防己10~15g、石膏30~50g、桂枝6~10g、人参10~15g。水煎,分二次温服。 [方证) 1.颜面黧黑、或紫暗、或两颧暗红。 2.喘息、动悸,呼吸急促,心下痞坚,气短乏力或口舌干燥,多饮,腹满,甚则面目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 3.舌质红,苔少乏津,脉沉紧。 [现代应用) 1.本方主要用于肺源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如风湿性心脏病),渗出性心包炎等出现的慢性心功能不全(尤其是右心功能不全)。 2.血栓性静脉炎、肋软骨炎、渗出性胸膜炎、关节炎、尿毒症等

也可见到本方证。 [经验参考] 本方所主为“膈间支饮”,何谓“支饮”?仲景所称的支饮多指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从现代医学来解释,多为肺水肿、肺瘀血、心功能不全等较严重的心肺疾病。“膈间”点㈩了病位。再结合经文的描述,更能清晰地看出方证的大概轮廓。“其人喘满”,可为肺水肿造成的呼吸困难;“心下痞坚”,当为心源性肝硬化(瘀血性肝肿大);“面色黧黑”,慢性缺氧表现;“其脉沉紧”,提示充血性心衰;“得之数十日”,说明病程长,呈慢性化;“医吐下之不愈”,病不在胃肠,亦非宿食粘痰,故吐下不愈。 山西名医朱进忠以本方加味治疗一例38岁女性,患风心病、心力衰竭,心源性肝硬化,前医以真武汤,实脾饮加味治之不效。当时表现为口渴,全身浮肿,腹胀如鼓,有青筋暴露,紫绀、呼吸困难,不能平卧,舌紫暗,脉虚大紧数而促或间结涩。本方加茯苓、杏仁、苍术、川牛膝,服药4剂,腹胀,浮肿,气短均改善,食纳增加。继服30剂,腹水消失.浮肿,紫绀,气短等症状亦大减,乃按上方继服一月,诸症大部分消失(山西中医,1989;4:24)。 矢数道明治63岁男子,体重70kg,胖人,腹部鼓胀突出。乍见,面色紫而瘀血,鼓槌指,下肢中等度浮肿,且有腹水。主诉呼吸困难,步行时尤为严重。不能横卧,有腹水,四肢浮肿,腹围为1.5米,肝脏大,触之如半个覆盆状而坚硬,有压痛苦闷感。心律不齐,尿蛋白中等,血压115/85毫米汞柱,心、肝、肾均已恶化,已入院4个月。此患者症状,完全如条文所述:“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脉沉紧。”投与分消汤无效,再与木防己汤加茯苓,服用10日,呼吸困难、胸内苦闷消失。初诊时扶家人肩来院。再次米院,行路平稳,途中已不休息。尿量增加,腹水、浮肿均已消失,心下已软,能横卧,亦能做轻工作(汉方临床,3卷4号)。 以上两案的描述,与经文是一致的,他们的治验是对仲景记载的再次重复。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准确识证的,倘若是没有仔细研究经方的医生,遇到此等紫绀、心下痞坚和水肿.难免不坠人活血化

乳腺增生经方治验

乳腺增生经方治验 乳腺增生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乳腺非炎性疾病,属袓国医学“乳癖”范畴,四逆散源于《伤寒论》,有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之效。 米某,女,2003年8月24日初诊。患者自述一年前洗澡时触及双乳发现肿块,每于行经及情绪波动时,双乳疼痛加重,伴有,心烦易怒。曾自行服用“乳癖消”、“ ”等治疗,症状好转,未予理会。近日因和他人争吵,双侧乳腺疼痛加重,特来我处求诊。现双侧乳房可触及多个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条索状,肿块边界不明显的肿块,小者如粟粒,大者直经可逾3~4cm,质地稍硬韧,有触痛,可活动,乳头无溢液,腋下未处及肿大的淋巴结,乳房外观无明显异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经红外线扫描诊断为双侧。 嗳气 乳安片 乳腺增生 辨证:肝失调达,痰瘀凝滞。 治法:舒肝解郁,行气化痰,活血通络。 处方:柴胡10g,白芍20g,甘草10g,炒枳实15g,当归12g,川芎6g,皂刺30g,浙贝母4g,水煎服,5剂。 二诊:服上方后双侧乳腺肿块变软,疼痛未作,效不更方,服上方共20剂痊愈。 按:乳腺增生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乳腺非炎性疾病,多为,属袓国医学“乳癖”范畴。乳房乃足厥阴肝经循行之处,肝主疏泄与藏血,喜条达而恶抑郁,情志不舒,气机不畅则郁结,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血失和,经络滞涩则化为乳内肿块。笔者认为本病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滞,痰瘀凝结所致。《医宗金鉴》曰:“忧思恚怒,气郁血逆,与为凝结而成。”四逆散源于《伤寒论》,有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之效。方中柴胡、枳实解郁开结、疏畅气机。白芍、甘草敛阴养血,正所谓:“理其气者,必调其血”。当归以养血为主,川芎以行气为最,二药伍用,气血兼顾,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自除,瘀去

中医治疗头痛验案两则

中医治疗头痛验案两则 外感头痛案 刘某,女,32岁。2011年2月15日初诊。主诉:头痛10余年,加重3天。患者10年来反复头痛,常于经后或受凉后发作,近3年来失眠易醒,醒后难以入睡。诊见:头痛,颈项强,恶风寒无汗,鼻塞,肢冷,心慌乏力,舌苔薄白,脉浮紧。辨为素体气血虚弱,感受风寒,经脉凝滞,治宜疏散风寒止痛,佐以补益气血。 处方:麻黄6克,制附片9克,细辛6克,当归10克,川芎12克,白芍10克,白芷12克,防风12克,羌活12克,薄荷6克,酸枣仁30克,茯神30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3次服。 #p#副标题#e# 二诊:自述头痛已除,失眠,心慌乏力减轻,余症已消。舌淡苔薄白,脉缓弱。病情已变,以气血虚弱为主,治以补益气血,养心安神,佐以疏风。 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5克,当归10克,茯神20克,远志10克,酸枣仁15克,广木香6克,桂圆肉10克,山药20克,芡实15克,夜交藤15克,防风6克,白芷10克,炙甘草10克。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3次服。 三诊:头痛未发,失眠偶发,此方证已应,故谨守二诊方10剂,以巩固疗效,并嘱其注意休息。 该患者以头痛为主证,长期头痛反复发作,常因经后或受凉等诱因发作,得知其素体虚弱,不任风寒。此就诊时头痛加重三天,伴恶

风寒无汗,鼻塞,肢冷,心慌乏力,舌苔薄白,脉浮紧,此乃典型的外感风寒头痛证。头为“诸阳之会”,风寒之邪循经上犯清窍,阻遏清阳,气血凝滞而发为头痛。《景岳全书头痛》云:“风寒外袭于经也,治以疏散。”急则治其标,故以疏风散寒止痛为主,处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合川芎茶调散加减。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为太少两感之证而设,有表里同治,温经解表之功。“头痛必用风药,以巅顶之上,唯风药可到也”。方中川芎性温,上达头目,长于祛风止痛,为诸经头痛之要药,羌活、白芷、细辛均可祛风止痛,细辛还可宣通鼻窍。防风、薄荷疏风而透邪外出,又可清利头目,再加党参、白芍、当归补气养血,又可制诸风药过于温燥。酸枣仁、茯神宁心安神。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止痛之功。二诊时,外感表证已祛,病机以气血两虚为主,故治以益气补血,养心安神,处以归脾汤加减,方中党参、黄芪、白术、桂圆肉,补气养血,以充血脉之虚,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再配夜交藤以加强养血安神之效,木香理气醒脾与补气养血药配伍,使之补而不滞,炙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佐以防风、白芷疏风散寒止痛,散尽余邪,山药、芡实两味实乃画龙点睛之笔,二者相须为用,固摄之力益着,一来防止风药升散太过,二可收敛气血,以达速补之功。全方补消兼施,散敛相合,共奏气血速生速长之力。 纵观该病例全局,实乃分两个阶段,各阶段有标本缓急之变,正如张介宾所言:“凡诊头痛者,当先审久暂,次辨表里。盖暂痛者,必因邪气,久病者,必兼元气。”老师深得该句之精髓,动态观察病情转变,并非因一诊效而死守原方,而是抓住主要矛盾,辨证论治。初诊时治法佐以补气血,二诊时佐以疏风寒,又充分体现了整体观念思维之所在。标本同治,主次分明,故十年之疾,仅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病告痊愈。 内伤头痛案

经方治疗月经病验案两则

经方治疗月经病验案两则 文章列举验案两则,总结笔者以方证对应为原则,在妇科临床中应用经方小建中汤、胶艾汤、地榆苦酒汤、当归四逆汤辨证治疗月经病的临证经验。 标签:经方;小建中汤;胶艾汤;地榆苦酒汤;当归四逆汤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创制的经方,以六经辨证为依据,随疾病的变化而随证治之,在临床中如果能够准确辨证用之,常可收到明显的疗效,这也是近几年中医界对中医人材成才达成共识的基本规律是“读经典,做临床”。以下就试举两例,以飧同道。 1 病案举隅 1.1 崩漏朱某,女,40岁,2017年8月2日就诊。主诉:月经期淋漓不断,持续出血两年余。患者在两年前,因感冒反复不愈,经治疗后,病情稍缓,但随后渐渐出现每次月经来临则持续不断,以致经期不明显,经血色淡,无血块,触之腹部无痛感,昼轻夜重,故到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功能性子宫出血”,用激素及止血药反复治疗后,效果不佳,甚至有加重之势,后经中医治疗,病情依然如初,特来就诊。刻下症见:经期延长,经量较多,无腹痛及血块,面色苍白,全身无力,眼球困顿,时时欲睡,但眠差,虚汗阵作,眼睑瞤动,伴食欲不振,烦躁易怒,腹部有下垂感。舌淡苔白,脉弦细。曾服用补中益气丸、杞菊地黄丸等,但效果不甚;患者除妇科病的症状外,伴面色苍白,全身无力,眼球困顿,时时欲睡,但眠差,虚汗阵作,眼睑瞤动,提示患者为气血亏虚;气血亏虚以脾为主,脾气不运,则食欲不振,血不养心则不寐,脾不升清则腹部有下垂感,烦躁易怒为血不养肝,肝气郁结,弦细脉亦为肝郁脾虚之象。诊断为“崩漏”,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急则治其标,治宜疏肝健脾,温运气血。方以《伤寒论》[1]中的小建中汤加减。具体方药:桂枝15 g,白芍30 g,鲜姜10 g,炙甘草10 g,大枣5枚,饴糖20 g,鸡血藤24 g。五剂,水煎服。8日复诊,面色苍白,全身无力,夜间眠差,虚汗阵作,眼睑瞤动,烦躁易怒病情大减,继续以治疗崩漏为首要任务,因有腹部下垂感,经量多,气血亏虚为主,改用《金匮要略》[2]的胶艾汤合地榆苦酒汤加减,处方组成:当归20 g,白芍12 g,熟地12 g,艾叶炭30 g,阿胶10 g,炒地榆炭30 g,炒侧柏叶30 g,黄芪15 g,升麻6 g,柴胡6 g,炙甘草10 g。7剂,每剂加食醋50 mL,煎煮,同时服用补中益气丸,每次月经来临时服用,共服三个周期。三月后来复诊,症状基本消失,瞩患者继服用补中益气丸合归脾丸,现已痊愈。 按语:小建中汤在《伤寒论》里共有两条,其中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方中桂枝温运脾阳,白芍和营止痛,二药合用,温阳而不燥,养阴而不寒。甘草、大枣补中健脾。重用饴糖甘温补中为君药,孙思邈谓之:“补虚冷,益气力,止肠鸣、咽痛,消痰,润肺,止嗽。本方之主要作用为温养脾胃,通阳和营以建中气。仲景用来治疗因脾胃虚寒、中

毛进军巧用经方治疗夏季腹泻验案两则

毛进军巧用经方治疗夏季腹泻验案两则 标签:名医经验;毛进军;经方;腹泻 腹泻是夏季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之一,轻者可见疲乏无力,重者可致虚脱。毛进军教授是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内科主任、驻马店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驻马店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活用经方,对《伤寒论》研究颇有心得。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良多,现将毛师巧用经方治疗病机不同的夏季腹泻病案两则介绍如下。 1 典型病例 案例1:患者,男,26岁,农民,2012年8月2日初诊。半月前,食用半个西瓜后开始出现腹痛腹泻,曾在当地诊所治疗(所服药物不详)无效。刻下:腹痛腹泻,大便量多、每日1次,时腹胀满,纳差,不食则痛,多食则吐,口渴欲饮热水,乏力,困懒,形体瘦弱,无汗,舌紫黯,苔白滑腻,脉沉弱。辨证为太阴病,中焦虚寒,湿邪内盛。治宜温中散寒、渗湿止泻。方拟理中汤加附子化裁:炮附子(先煎1 h)20 g,炮姜30 g,苍术20 g,党参20 g,炙甘草20 g,砂仁20 g,薏苡仁30 g,茯苓30 g,诃子30 g。5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嘱药后半小时啜热粥适量。 2012年8月8日复诊:述服第3剂药时,腹痛腹泻减轻,现明显好转,仍纳差,舌黯,苔白腻,脉沉。乃寒邪已去八九,湿邪尚存一二,治法同前,方拟附子理中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炮附子(先煎1 h)15 g,苍术15 g,干姜15 g,党参20 g,炙甘草12 g,茯苓30 g,砂仁15 g,白扁豆15 g,山药30 g。继服5剂。嘱忌生冷油腻、肥甘厚味,宜少食多餐。随访未再复发。 案例2:患者,女,50岁,农民,为案例1患者之母,2012年8月2日初诊。2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未经治疗。刻下:腹泻、每日7~8次、量不多、呈稀水样,上腹部胀满,食后胀甚,嗳气,泛酸,自觉胃热,纳可,无恶心,口不苦,口渴欲饮热水,正常出汗,小便黄,舌淡,苔白腻,脉寸浮关尺弦。辨证为厥阴病,寒热错杂,脾胃不和,饮邪偏盛。治宜平调寒热、调和脾胃。方拟生姜泻心汤加味:清半夏20 g,干姜9 g,黄连9 g,黄芩20 g,党参20 g,炙甘草20 g,茯苓30 g,诃子30 g,大枣9枚,生姜30 g。5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2012年8月8日复诊:自述服药2剂后,腹泻次数大减,胃口大开,自认为病愈,遂贪吃,3 d前食一大碗炸酱面后再次出现腹泻,自觉胃热,舌黯,苔白腻,脉弦。此乃正气未复,病邪尚未除净,故治法及方药同前,继服5剂,嘱忌生冷油腻、肥甘厚味,宜少食多餐。随访未再复发。 2 讨论

最近治验两则一一甘草泻心麦门冬

最近治验两则一一甘草泻心麦门冬 有天到同事办公室闲逛,没坐多久就发现她咳嗽不断,我本能的问她怎么了?她说十天前犯的毛病,一开始咳嗽流鼻涕,所流的鼻涕是暗红色的,象是鼻涕带血,咳嗽持续了几天,不得已去看医生,治疗了七天好像没有那么严重了但还是咳嗽,晚上更严重。我就问她现在是什么表现呢?她说好像是胃里有股气往上冲,然后就知道要咳嗽了。我又问咽喉有什么感觉呢?她说好像感觉不自在,似痒非痒的样子。我叫她伸出舌头给我看看,一看是舌质偏红,少津不润,有薄黄苔。我一下就想到“火气上逆、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我说我给你开个方子吧,基本都是食物,你试试喝那么一两剂看看。于是写下方子:麦门冬30克,半夏9克人参6克,炙甘草6克,大枣四枚,大米一抓(本地很难买到粳米),然后对她说这方子里半夏刺激性,但不用担心。另一个同事见了开心的说有医生在真好,呵呵。过了几天我又去她办公室小坐,主要是为了随访。见到她她主动和我说你的药还不错,就喝了一剂,当晚也没有咳嗽了,一觉起来感觉好像都好了。呵呵,我心里知道她是有疑问,到底是吃药好的呢还是自己好的呀?为什么呢,以我的使用经方的经验,患者服药以后自我感觉就是不知不觉症状就消失了。只有我一个西医博士朋友和我说自限性的疾病不可能那么快就好,好得快的肯定是药的功劳。关于麦门冬汤的的使用我考虑应该是肺胃阴虚导致阴不敛阳虚火上冲,患者的舌象也证明了这点:舌红少津,带黄苔,更有胃气往上涌的自觉症状,而方中的半夏正是降逆利咽的功能,方中麦门冬等药滋阴固中治本,半夏下气止逆治标,能取捷效当在意料之中。而我对半夏止逆下气镇呕是有深刻的体会的,因为本人喝啤酒多了以后浑身不舒服,嗳气,只要一服香砂六君丸嗳气马上消失,所以不但不怕半夏有毒,还因为其神奇的药效而放心大胆的使用,至今用过含半夏的方子有那么几个:最先是自己服香砂六君丸,二是厚朴半夏生姜甘草人参汤、三是小柴胡汤,四是甘草泻心汤。 过了几天,在路上看到另一同事,手上拿着一盒象是药的盒子,

柴朴汤误治案两则

柴朴汤误治案两则 I导读: 柴朴汤即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是治疗久咳常用的经方组合。陈老曾指出“引起咳嗽的基本病理与运行于三焦的津气有关,津气盈虚都能影响肺卫宣降功能,气郁津凝,尤为常见。一旦某一脏腑功能失调,引起运行于少阳三焦津气逆乱,壅滞于肺,肺失宣降,咳嗽作矣!小柴胡汤有升清降浊、利气行津之功,使三焦津气和调、肺卫宣降功能恢复,则咳嗽瘳矣!余每用此方加减,治疗久咳不愈每获良效,始信调气行津是治疗久咳关键。”小柴胡汤常与苓甘五味姜辛汤、半夏厚朴汤等合用治疗少阳夹痰、夹饮等久咳,相关用法验案已广为流传,此处转载张立山先生运用小柴胡合半夏厚朴汤时出现的误治案2例,可进一步增加对此方的运用理解。 【病案1】 石某,女,39岁。 初诊:2010年11月1日。 咳嗽反复发作7年,加重2个月。 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7年余,每年秋冬季发作。今年9月始发咳嗽,在北京市护国寺中医医院一直服用汤药而效果不显,考其所用方剂为润肺化痰、祛风止咳之类。现仍咳嗽,呈阵发性,痰白质稀,量不多,咽痒,晚间症剧,夜难入眠,月经正常,大便如常。舌暗红苔薄黄腻,脉细弦。 舌苔腻,且咳痰,因痰白质稀,故考虑内有痰饮,病在太阴;咽痒,脉细弦,舌红,为少阳证。辩证为少阳太阴合病,予柴朴汤加减再加桔梗、杏仁宣降肺气。 处方如下: 柴胡12g,黄芩10g,清半夏15g,厚朴10g,

茯苓12g,紫苏子10g,生姜15g,当归10g, 桔梗10g,杏仁10g。 7剂,水煎服。 二诊:2010年11月8日。 服药后患者病情无明显改善,现仍咳嗽,痰白质稀量少,咽喉不利,早晚咳嗽明显,口干,遇热咳嗽加剧。舌暗红苔黄腻,脉细滑。 服药7剂后效果不佳,细问得知遇热咳嗽加剧,舌苔黄腻,当属阳明湿热。属少阳阳明合病,故改以甘露消毒丹加减。处方如下:藿香10g,白豆蔻5g,茵陈15g,滑石15g, 石菖蒲10g黄芩10g,连翘12g,浙贝母10g, 薄荷10g杏仁10g,生薏苡仁18g,当归10g。 7剂,水煎服。 三诊:2010年11月15日。 服药后症减大半,遇热易咳,大便可。舌红苔薄黄,脉细滑。 继服前方10剂善后。 按: 初诊时脉细而弦、咽痒、阵咳,故考虑少阳证,痰白质稀、苔腻为太阴里饮,遂处以柴朴汤加减。一周后症状无减,再辨虽痰白质稀,但口干,遇热咳剧,舌暗红苔黄腻,柴朴汤加减无效,参照舌、脉、症表现,当属于阳明湿热,予王孟英甘露消毒丹加减。果真三诊时症减大半,苔亦转薄,药证相合,取效甚捷。 笔者考虑患者以前于北京市护国寺中医医院服润肺止咳、凉润之药,润之则病深不解,可能这也是患者来诊时痰白质稀的缘故吧。本案之误在于初诊时将痰白质稀断为太阴,柴朴汤加减无效后综合舌、脉、症(口干,遇热则咳,舌红苔黄腻)才断为阳明。痰饮湿热,一在太阴,一在阳明,治疗迥异,疗效大为不同,不可不察。 【病案2】 王某,女,50岁。 初诊:2013年8月7日。 咳嗽1月余。

经方治疗支气管扩张症并痰栓案两则–经方派

经方治疗支气管扩张症并痰栓案两则–经方派 作者/梁爱武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支气管扩张症并发痰栓,目前无论现代医学还是中医中药治疗,都是难题,笔者最近应用中药治疗两例,虽然痰栓尚未完全消除,但也是之前尚未有的疗效,在欣喜若狂的同时,总结如下,以供同行分享。 案例一甘草泻心汤合附子薏苡败酱散治疗支扩并痰栓 病史: X某,男,42岁。从事体力劳动工作。患“支气管扩张”病史30年余,20年前因咯血在广西某医院行“左肺下叶切除术”,术中有输血史。有“肠梗阻”病史,未行手术,保守治疗后愈。有肝吸虫病史,曾于20180221-0302住院打虫治疗。慢性荨麻疹病史,过敏性鼻炎病史。 2015年11月2日起,因反复咳嗽咳痰咳血在我院门诊中西医治疗。西药抗生素及止血治疗,或针剂或口服,反复应用。中药坚持每日服药,未间断。应用方剂有桑白皮汤,清金化痰汤,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三仁汤,千金苇茎汤,二陈汤,三子养亲汤,生脉饮,泻白散等等。咳嗽咳痰未得到完全控制。 2018年2月13日初诊: 诉每日咳痰300~350毫升,痰稠黄,容易咳出。大便每日1~2次,成形。不易汗出,口干口苦不明显。纳可,舌红苔黄厚腻,脉沉。麻杏甘汤合千金苇茎汤:麻黄10克,杏仁20克,生石膏60克,甘草15克,桃仁15克,薏苡仁30克,瓜蒌子20克,芦根30克,茯苓25克,白术20克,海浮石30克先煎。每日1付,水煎分2次内服。 2018年2月21日: 诉服药后解稀便多,每日5~6次,无腹痛腹胀,痰量无变化。改六君子汤合千金苇茎汤:党参30克,黄芪30克,茯苓30克,白术30克,甘草15克,陈皮15克,法半夏25克,干姜10克,桃仁15

『经方集』经方一百首(81)

『经方集』经方一百首(81) 81、薏苡附子败酱散 [组成用法] 薏苡仁30~100g、附子10~15g、败酱草30~60g(鲜者连根用100g)。 水煎,分1~2次服。 [方证] 皮肤粗糙起屑,右下腹拘急,按之虚软无力。 [现代应用] 1.以皮肤粗糙起屑伴有干裂、瘙痒或流脓水为特征的皮肤病。如湿疹(鹅掌风)、皮肤角化症、头癣、手足癣、银屑病、神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毛囊炎、传染性软疣、寻常疣、扁平疣、硬皮病、皮肤干燥症等。 2.痈、阑尾周围脓肿、局限性化脓性腹膜炎、多发性肝脓疡、卵巢囊肿、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等包块性疾病不溃不消而呈慢性化者。 3.其他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慢性阑尾炎、溃疡性结肠炎、霉菌性肠炎、糖尿病性脱疽、慢性盆腔炎、慢性宫颈炎、慢性前列腺炎、精囊炎、阴茎痰核及男性不育症等也有应用的机会。 [经验参考] 肠痈伴有皮肤粗糙是本方的正治,如《太平圣惠方》载治肠痈皮肉状如蛇皮,及如错,小腹坚”心腹急方。即本方,用败酱二两,附子二两,薏苡仁二两半。右捣散,每服三钱,以水中盏,人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温服。内痈和外部的肌肤甲错两者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可能是内有瘀血,外失濡养所致。有时肠痈根治后还会出现肌肤甲错,如藤平健治一36岁妇女,4年前行阑尾切除手术后,手出现水疱样湿疹,自两手腕起,波及手指,湿疹尤为湿润,有者巳结痂。珍为货币状湿疹,入院在皮肤科治疗。头出现鳞屑,回盲部有轻度压痛,脉右浮弱,左弦细。腹力微弱,皮肤青黑无光泽。给予薏苡附子败酱散,病情好转,面色有泽而白(《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其实

只要存在内有瘀血的表现,即使不是肠痈而是其他的腹腔疾病伴有的肌肤甲错也可以使用本方。如《腹证奇览》载稻叶文礼治某妇,年36岁,腹肿似胀满,其肤甲错,腹皮急,但按之则软。腹膨满如临月,心烦不能步行,众医皆棘手不治。先生初认为腹满乃大承气汤证,攻下已半年,竟毫无效果。于是请教其先师鹤先生,先师曰:“此证肌肤甲错,腹皮急,按之濡,谓薏苡附子败酱散证也”。稻叶先生恍然而知自己之过失,并请罪致谢。遂遵先师之教导而投用此方,仅20日便治愈。 经方家们对本方的应用并没有停留在以上的层面,相反,却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发挥。对于仅有单纯的肌肤甲错而没有任何腹证的皮肤病用本方是否也同样可以取效呢?请看下面两则治验。赵明锐先生曾治疗19岁翟女,八、九时即出现四肢及肩胛部皮肤甲错,甲错部分呈盘状形.痒甚,夏消冬发,数年来—直如此。赵氏诊之,见患处皮肤异常粗糙,如鱼鳞形状,但与癣有明显区别,其他处皮肤也干燥,枯涩不润。赵氏处以薏苡仁60g、熟附子9g、败酱草30g。连服20余剂后不仅患处皮肤改善,瘙痒消失,就连全身皮肤也改变了原来的那种枯涩不润状态,三年未发作。到第四年诸症复发如前,又投以上方加减20余剂而痊愈,观察数年未见复发(《经方发挥》,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胡希恕先生将本方证又进行了延伸,用于黄水疮而并非肌肤甲错。如董某,男,10岁。头面及四肢发黄水疮,瘙痒而流黄水,此起彼伏,已两月不愈,曾用西药青霉素等消炎治疗无效,饮食无常而大便于燥,苔白厚,脉细数,此届内有瘀热,郁久成痈毒而发于外,为薏苡附子败酱散的适应证,胡氏与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处方:生薏苡仁30g,制附片3g,败酱草30g,山栀10g,连翘18g,银花18g,甘草6g。结果上药服两剂,流黄水减,服六剂,黄水疮消失(《经方传真》)。从肠痈到皮肤病,经方的应用经验正是如此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 本方证有“脉数”,但“身无热”,说明阳气不足,因此脉当为虚数,即数而无力。“痈疽本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脓之所成,由乎气血”。此气即指阳气,是机体抗病的机能。肠痈脓成,

经方芍药甘草汤

经方芍药甘草汤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经方芍药甘草汤 糖尿病的老Z高兴地告诉我,他烦人的夜间小腿抽筋消失了,方子很简单,就是芍药甘草汤:白芍药50克、生甘草5克。他说当天晚上服药后,这么近月来再没有发过。他连连说:这方真是神了!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抽筋是张仲景的经验。《伤寒论》上就说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挛急”,而且起效快,说服药后“其脚即伸”。后世沿用,屡有验证。所以《朱氏集验方》竟改芍药甘草汤方名为“去杖汤”! 脚抽筋是俗称,医学术语为腓肠肌痉挛。这不仅仅是局部的病变,往往也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我曾发现一些肝病患者可以出现严重的脚抽筋,用芍药甘草汤及其加味方后,脚抽筋好转,肝病也得到控制。此外,有些糖尿病、支气管哮喘、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肾结石急性发作、肺动脉高压、高粘血症等患者,也有类似情况。患者不仅有脚抽筋,还有下肢发凉、走路疼痛、局部皮肤发暗浮肿、脚底开裂等。临床上也将脚抽筋及其附带下肢的症状作为使用芍药的一个指证。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挛急,其实也不仅是下肢肌肉的拘急痉挛,患者的腹肌也会表现的紧张。用手按压腹部,常常感到肌肉发硬。日本古方家吉益东洞的经验是:“腹皮挛急按之不弛”。即腹直肌挛急,或腹壁虽弛缓,腹底肌肉却呈拘急之状。如《建殊录》记载:“云州医生祝求马,年可二十,一日,忽苦跟痛

如锥刺,如刀刮,不可触近,众医莫能处方者。有一疡医,一位当有脓,刀辟之,亦无效矣。于是迎先生,诊之,腹皮挛急,按之不弛,为芍药甘草汤饮之,一服,痛即已”。腹皮挛急,是指腹肌比较紧张。而腹肌的紧张,也往往提示其他肌肉也容易紧张甚至痉挛。含有芍药甘草汤的小建中汤,就专治腹中痛,《苏沈良方》说此方“治腹痛如神”。这种腹痛有何特点仲景说的“腹时痛”“急痛”,也就是那种痉挛性的腹痛。所以,许多不明原因的脐腹部的腹痛,就可以用芍药甘草汤或小建中汤。我治疗过敏性紫癜,常常用小建中汤,原因就是患者常有腹痛,而且是痉挛性腹痛。芍药甘草汤原方的用量是芍药甘草各四两,后世医家则常根据临床调整比例,如《朱氏集验方》调整为6:1,《伤寒论方解》调整为5:2至2:1,我常用3:1或6:1,老Z有糖尿病,顾虑甜食,所以甘草仅用5克,居然也有效。芍药甘草汤方小,但效果非常好,当然,前提是方证相应。可惜的是,此方在医院处方中已经很少见到了,原因就是方小。真是当今怪事! 当她走进诊室的时候,我差点没有认出她来。她脸色红润,丰满的脸庞上洋溢着喜悦,与一年半前相比判若两人。她,71岁,名x小妹,是个典型的农村妇女。2010年4月,因为肝硬化反复呕血、贫血来门诊。我根据她消瘦、大便干结、下肢经常挛急的特点,给予芍药甘草汤:白芍

郝万山伤寒论病案

学经典记病案《伤寒论》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 一、麻黄连翘赤小豆汤:①夜间荨麻疹、瘙痒、脉浮;②急性肾小球肾炎, 头面浮肿、脉浮;③急性黄疸性肝炎,面黄如橘皮色、瘙痒、脉浮。“不一 定感冒表证才有脉浮”。(刘渡舟治验) 二、外散表寒,内化食滞治疗小儿发热不退,舌苔黄腻。(郝万山治验) 三、栀子豉汤治疗热邪留扰胸膈而作喘,患者每于五一而发病,十一而愈, 因大渴后饮冷而致。方以焦栀子15g淡豆豉15g(北京东直门医院宋孝至教 授治验) 四、柴胡桂枝甘姜汤:口渴、便溏、心情不舒(肝郁脾阳虚) 五、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疗河北某化工厂毒气伤(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 主之;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六、桂枝汤加葛根汤(桂枝10g芍药15g葛根30g)治颈肩肌肉紧张综合征、 颈椎病效果明显。可加祛风湿药如威灵仙10g秦艽10g,鸡血藤30g。(郝万 山) 七、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小儿面白、舌质淡、发热、咳喘反复发作虽用麻 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芦根但易反复案例一周效佳,后从未发作。(任应 秋) 八、桂枝新加汤治疗产后身疼痛,生姜量应大一些,属营血不足,肌肤失养。 而气血不足,内脏失养的可用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刘渡舟治验) 九、小青龙汤主治的痰饮证为“咳吐大量泡沫痰,入盂化水”(寒饮射肺)。 面部胖肿,为水气盛的表现;面色黧黑为水气盛;面部色素沉着为水斑。秋 燥的咳嗽吐的白色泡沫痰,量较少。不可久用,以防伤阴动血;缓解后以苓 桂剂善后。 十、细辛不过钱之说,最早见于南宋陈承《本草别说》,现已佚失。《证类本 草》引《别说》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 死”。《本草纲目》引用陈承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北京阜外 医院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冶疗病窦综合征用细辛15~30g。细辛含黄樟醚,是 一种致癌的成分,故不能常用久用。 十一、汉代的度量衡与现代的换算 班固《汉书·律历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 斤为钧,四钧为石”。汉1斤=250克,1两=15.625克;“千二百黍实其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