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经方治验小案

经方治验小案

经方治验小案

更新时间:偶尔更新,随意写写

微信公众号:经方日记

全文字数:3260

阅读时间:10分钟

作者:广西南宁宁毅

患者顾某芳,女,40岁。病:感冒

首诊时间:2019年12月21日08:52

微信就诊,信息如下:早起,鼻塞,头晕。着凉感冒了,昨晚一直找水喝,唇裂又像上火。

张庆军老师伤寒病脉证治问诊单:

1、头痛,头晕,脖子难受,怕冷,怕风,不爱出汗;

2、口不苦,胸闷;

3、大便不干,口不渴,饭量不大,不怕热,心中郁闷,嗓子感觉有痰咳不出来;

4、大便稀,大便不粘,平时吃凉东西难受;

5、手脚凉;

6、无精神,四肢凉;

7、脉无力;

8、小便黄,胃胀;

9、小肚子不胀;

10、胃部无压痛;

11、无黄疸。

舌象:舌暗红,有红点,苔薄白。

六经辨证:少阴太阴合病。

头痛,头晕,脖子难受,怕冷,怕风,不爱出汗,手脚凉,无精

神,脉无力,少阴病;

嗓子感觉有痰咳不出来,大便稀,大便不粘,平时吃凉东西难受,胸闷,脉无力,太阴病。

方证辨证:患者无发热,头痛,怕风,怕冷,不出汗,无精神,手脚凉,脉无力,少阴病之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脖子难受,葛根证;

心中郁闷,嗓子感觉有痰咳不出来,脉无力,太阴病之半夏厚朴汤证;

大便稀,大便不粘,平时吃凉东西难受,脉无力,太阴病之理中汤证。

综上所述,处方为麻黄附子甘草汤加葛根合半夏厚朴汤合理中汤。

处方:麻黄20g,附子20g,炙甘草30g,姜半夏30,厚朴15g,茯苓20g,生姜切片25g,紫苏叶10g,太子参30g,干姜30g,白术30g,葛根40g,1剂。

煮服方法:1400ml冷水,煮成450ml,去渣分三次温服。

二诊:12月22日11:30,诉服完药后,精神好了很多,心情也好了,还需继续服用中药吗?

根据其病情,建议继续予两副巩固。

三诊:12月23日06:57,诉感觉喉咙痛,上火了。

昨晚吃了萝卜炖羊肉,问是否为这个原因引起?

因其感冒后大补,所以感冒后清淡饮食示非常重要的,因其喉咙痛,考虑为转出少阳,建议予在原方中加入黄芩15g进行截断。

四诊:12月25日,诉三副药已服完,精神各方面好了很多。月经未来,建议继续服用原有药物。

带状疱疹痛难忍,六经辨证专方合

广西南宁—宁毅

患者为老年女性患者。

病:带状疱疹

首诊时间:2019年11月28日15:26

微信就诊,信息如下:昨晚阿姨给其洗澡时发现左手有红点,今

天发现她已经长了水泡,不知道什么原因。

因为在外地,没有详细的问诊,根据涂华新老师的经验,建议先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煮水外洗。

处方如下:柴胡60g,制半夏30g,党参20g,黄芩20g,桂枝20g,茯苓20g,龙骨20g,牡蛎20g,磁石20g,生大黄20g,大枣6枚撕开,生姜20g切片,告知在外面,因为信号不好。

二诊:12月1日19:41,诉带状疱疹发得很严重,想要住院治疗。

我叫其女儿填写张庆军老师伤寒病脉证治问诊单:

1、口苦、口干;

2、大便干,口渴,饭量不大;

3、手脚冰凉;

4、精神不好,四肢冰凉;

5、小便黄;

6、小肚子胀;

7、脉无力。

六经辨证:口苦、口干,大便干,口渴,少阳阳明病,手脚冰凉,精神不好,脉无力,少阴病;小肚子胀,夹有瘀血。

方证辨证:口苦、口干,大便干,口渴,手脚冰凉,精神不好,脉无力,选用大柴胡汤加麻黄附子细辛汤,用荆芥、防风替代麻黄,加欧阳卫权老师带状疱疹经验方——加味瓜红草方。

处方:柴胡60g,黄芩20g,白芍40g,姜半夏30g,生姜切片40g,枳实30g,大黄15g,荆芥15g,防风15g,熟附子30g,细辛10g,瓜蒌30g,红花5g,白术15g,茯苓15g,桔梗15g,生甘草10g,3副

煮服法:1600ml冷水煮成450ml,去渣分三次温服,第二次煮出来的水泡洗。

三诊:12月2日12:44,其女儿发来信息告知如下:

妈妈今天疱疹好多了,但是很口渴,吃饭没味,腰还是很痛(原有腰椎粉碎性骨折未做特殊治疗),大便两三天拉一点。

嘱原方加入生石膏60g,太子参30g。4副。

四诊:12月7日10:07,其女儿发来信息:

妈妈的疱疹基本好了,口还有点干,拉的大便有些烂,但是肚子还有点胀痛,味觉有了。

但是因为骨质疏松比较严重,站不住,行走不便。

本次治疗除了只肌注了几天维生素B2、B12,没有其他任何的西药治疗。带状疱疹痊愈,未留下任何后遗症。

欧阳卫权老师在《六经辨证治疗带状疱疹》中写到:加味瓜红草方,这个方是由《医旨绪余》的瓜红草方合芍药甘草汤、桔梗汤加味而成,组成为:

瓜蒌30-60-100g,红花5g,甘草15-30-45-60g,白芍30-60-90-120g,苍术10-30g,茯苓10-30-60g,桔梗10-30g。

可以用来治疗大多数情况下的急性期带状疱疹,用量可以根据病情轻重进行调整,水泡比较明显时可以加苍术、茯苓。

此方适合体质较好、精神较好、胃肠系统也好的状态,所以病情局限在三阳的阳明这一块。

方中的主药是瓜蒌,它有很多作用,可以泻肝、清肝、润肝、散结、止痛,是个苦寒清热药。

我在该方基础上合了芍药甘草汤,还再加上桔梗汤。

桔梗在《神农本草经》中说:“主胸胁痛如刀刺”。

“痛如刀刺”就是说疼痛非常剧烈,说明桔梗有很好的止痛作用。为什么它能止痛?

《本草经疏》里说“伤寒邪结胸胁,则痛如刀刺,桔梗辛散升发,苦泄甘和,则邪解而气和,诸证自退矣”,

实际上它就是能散结、和气血,因此起到止痛的作用。

少阴体反复感冒,方与方同中有异

广西南宁—宁毅

患者顾某芳,女,40岁。病:感冒

首诊:2019年12月29 日18:05

微信就诊:信息如下:师兄,感觉又感冒了,可以抓前面那个药方吗?

前面感冒已经好透,应该是今天衣服穿少了。

张庆军老师伤寒病脉证治问诊单:

1、头疼,脖子不难受,怕冷,怕风,不出汗;

2、口不苦,胸胁不满痛;

3、大便不干,口不渴,饭量不大,不怕热,心中不恼,嗓子不疼;

4、大便不稀,大便不粘,平时吃凉东西难受;

5、手脚凉;

6、精神还好,四肢凉;

7、脉沉无力;

8、小便黄,胃胀;

9、小肚子不胀;

10、胃疼。舌象:舌质红,苔薄白。

六经辨证:患者头疼,怕冷,怕风,不出汗,四肢凉,脉沉无力,考虑为少阳病。

方证辨证:患者无发热,考虑为麻黄附子甘草汤,予荆芥、防风代替麻黄。

处方如下:荆芥15g,防风15g,炙甘草30g,制附子20g,1副煮服法:冷水1400ml先煮附子、甘草,煮开后半小时以上,最后十分钟再放荆芥、防风。

二诊:2019年12月30日9:31,自诉服药后感冒完全好了,状态比原来好多了,说话也有力气了。

嘱其在予服用一副,同时加生地30g在原方。

经验用方靠不住,还得病脉证治来

广西南宁—宁毅

潘某玲,女,51岁。病:尿路感染

首诊:2019年12月18日10:00

微信就诊:患者自诉吃了回阳升陷汤两天后好像上火,自觉喉咙发炎,冒热气,尿急、尿频、尿痛。

昨晚心火躁,一个晚上都没有睡着。

我没有详细的问诊,根据经验直接让其脉了八正散(汤):车前

子9g,木通9g,瞿麦9g,萹蓄9g,栀子9g,大黄6g,滑石15g,甘草6g,灯心3g,1副,煮水喝。

患者问要不要去医院看,或者吃些头孢,我答复其不用先。

二诊:12月19日11:05,我问其服药后感觉怎么样?

好点没有?

答复:好点,但是又感冒了,凉感了。

张庆军老师伤寒病脉证治问诊单:

1、头晕,脖子难受,怕冷,爱出冷汗;

2、无口苦及胸胁满痛;

3、大便不干,口不渴,饭量不大,怕热,心烦;

4、大便有点稀,大便粘;

5、手脚凉;

6、精神一般,四肢凉;

7、脉无力;

8、小便频、痛、胀、黄;

9、小肚子胀;

10、舌苔白。

六经辨证:少阴阳明合病。患者脖子难受,怕冷,爱出冷汗,精神一般,四肢凉,脉无力,少阴病;怕热,心烦,小便频、痛、胀、黄,阳明病。

方证辨证:患者脖子难受,怕冷,爱出冷汗,精神一般,四肢凉,脉无力,少阴病,桂枝加附子汤;怕热,心烦,小便频、痛、胀、黄,阳明病,猪苓汤。

处方如下:桂枝30g,白芍30g,炙甘草30g,生姜切片30g,大枣撕开30g,制附子20g,猪苓15g,茯苓15g,泽泻15g,阿胶15g,滑石碎15g,2副,每日一副。

煮服法:1600ml煮取600ml,去渣,分三次温服。

三诊:12月20日14:46,患者发来信息,诉昨晚吃了一次中药,感冒好多了,但是今天早上吃完药后,中午腰和小腹胀痛,尿频、尿痛比昨天好一点。嘱其继续服药。

四诊:12月21日16:44,诉中药吃完了,腰还是有点胀痛,尿还是有点频、胀、痛,但是比昨天好多了。

问其腰冷吗?

现在感觉气不够好些没(患者原有气不够感)?

回答:不冷,有时候全身还发热冒汗,气不够的感觉好些了,但是腰还是有那种酸胀痛的感觉。

昨天白天感觉肚子有气胀,又放不出,今天早上大便后好多了,有点干、咳,嘴唇有点干,喝药或热水有点冒汗,有时觉得好热。嘱其再次填写问诊单。

张庆军老师伤寒病脉证治问诊单:

1、头有点晕,脖子有点难受,怕冷,出点汗;

2、昨晚心脏有点痛,口不苦;

3、大便不干,口不渴,嘴唇有点干,饭量有点大,不怕热,有点烦(事多),嗓子不痛;

4、大便稀,大便粘;

5、手脚凉;

6、精神不好,四肢凉;

7、脉无力;

8、小便频、痛、胀、有点黄;

9、小肚子昨天胀痛,今天好些了;

10、舌苔白。

处方如下:处方如下:桂枝30g,白芍30g,炙甘草30g,生姜切片30g,大枣撕开30g,制附子20g,猪苓15g,茯苓15g,泽泻15g,阿胶15g,滑石碎15g,白术20g,2副,每日一副。

12月22日18:59,患者诉这两三天白天左边的肾酸痛,还有些尿频尿痛,嘴角也长了个包,明天要不要去验个血和尿?尿常规示潜血+,白细胞+3,尿蛋白+1,镜下红细胞0-2个/HP,镜下白细胞3+,镜下脓球少许,医院开了左氧氟沙星片及头孢地尼分散片。

问我吃不吃。

我嘱其不吃。

继续吃中药就好。患者自觉气力较前明显好转。

五诊:12月24日17:11,诉今天基本好了,感冒鼻音还很重,还有点尿痛,药吃完了。

还继续吃吗?嘱其继续吃药。

12月25日12:19,诉我基本好了,还有点鼻涕,感冒还没好完,昨晚又买了两副药。

12月27日14:52诉:我都好了,还要继续吃中药吗?

我告知其再吃两副巩固。

林佳明,林利城

来自广西钦州的小医师。

经方医案50例

学习黄煌老师经验五十案 祖上四代中医,受家庭耳濡目染的影响自幼便对中医有了那份刻骨铭心的感情。屈指算来中医临床已有13年了,曾有过博览群书的刻苦,曾有过漫长的求师之路,几多成功,几多失败,多少迷茫,多少辛酸。自 己虽然愚钝,但对中医的热爱还算坚定和执着。医海中多年来一直痛苦的沉浮和坚强的挣扎着!对黄煌老 师的人品学问一直仰慕已久,但深入学习老师的学术经验还是最近一年多的事情,时间虽然不长,但通过 对老师著作的学习及临床经验的运用,通过反复的比较和冷静的思考,我的眼前为之一亮!疗效的迅速提 高,病源大量的增加,使我发现了前行道路中的一盏鲜红而耀眼的明灯!今就运用老师经验治疗的部分病 案陆续发出,以就正于同道! 一,长期低热案 李某,女,22岁,河间市城关镇野场村人。三个月前不明原因引起低热,体温波动在37.3-38.2之间,反复发作,无规律,胸闷。无恶寒身痛,咳嗽咽痛口苦等症。二便可,眠差,血常规,血沉化验正常。胸片 无异常。曾予菌必治,双黄连等药静脉点滴数日而无效。他医投银翘散中药治疗亦效果不佳。舌红苔白脉 弦,处方: 柴胡24黄芩10清半夏10党参10生姜3片,大枣5个,炙甘草6五付水煎服 二诊,病人前三副药后,发热依旧,服四五副后有一天未热。精神较前好。原方再进七副。病人电话告知, 自前热退后未在反复。嘱停药观察。后有其邻居来诊言已痊愈。 按:小柴胡为《伤寒论》少阳病之专方,治疗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症。黄师 认为:柴胡证中往来寒热的“往来”有其特殊意义。第一是指有节律性,或无节律性,或周节律,或月节律。 第二是指没有明显节律,时发时止。该病人发热日久,西医诊断不明,用清热解毒之时方也未见效,余则 据黄师所说抓住病人的往来寒热之特点,另据胸闷脉弦等证而应用了小柴胡,最后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 效果。以前本人也用小柴胡治疗过发热,但那时的着眼点却是把往来寒热的方证仅仅认为是一阵冷一阵热, 寒热交替的表现。从而大大限制了小柴胡的临床应用。 二,咳嗽案 马某,男,60岁,河间市六街人。咳嗽一月有余,咽喉痒而稍红,痰白不多,胸闷,眠差。市人民医院诊 断为急性支气管炎,抗菌素静脉点滴一周无效。腹部有轻微抵抗。舌白脉象弦滑。处方: 柴胡12黄芩10半夏10党参10厚朴15茯苓20苏梗10干姜5大枣20四服水煎服 药后咳嗽大减,效不更方,再进四副。 痊愈。 按:黄老师认为小柴胡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主方,因咳喘胸闷属于小柴胡胸胁苦满的方证,故每每用之。小柴胡合半夏厚朴汤名柴朴汤,为日人所常用。对于那些咳嗽咽痒,胸闷,精神紧张,对外界环境过敏, 感染不明显者有殊效。余以前治疗咳嗽多以《医学心悟》之止嗽散为治疗咳嗽的主方,适当加减也可收效。但通过比较,治疗此种咳嗽还是柴朴汤效果迅速和确切。 三,咳喘案 王某某,男,70岁,河间市刘庄村人。患咳喘十余年,夏季加重,多家医院诊断为慢支合并肺气肿。经用 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曾在山东某哮喘医院住院治疗,疗效也未满意。刻诊:体格壮实,面红,气喘憋

经方治验小案

经方治验小案 更新时间:偶尔更新,随意写写 微信公众号:经方日记 全文字数:3260 阅读时间:10分钟 作者:广西南宁宁毅 患者顾某芳,女,40岁。病:感冒 首诊时间:2019年12月21日08:52 微信就诊,信息如下:早起,鼻塞,头晕。着凉感冒了,昨晚一直找水喝,唇裂又像上火。 张庆军老师伤寒病脉证治问诊单: 1、头痛,头晕,脖子难受,怕冷,怕风,不爱出汗; 2、口不苦,胸闷; 3、大便不干,口不渴,饭量不大,不怕热,心中郁闷,嗓子感觉有痰咳不出来; 4、大便稀,大便不粘,平时吃凉东西难受; 5、手脚凉; 6、无精神,四肢凉; 7、脉无力; 8、小便黄,胃胀; 9、小肚子不胀; 10、胃部无压痛; 11、无黄疸。 舌象:舌暗红,有红点,苔薄白。 六经辨证:少阴太阴合病。 头痛,头晕,脖子难受,怕冷,怕风,不爱出汗,手脚凉,无精

神,脉无力,少阴病; 嗓子感觉有痰咳不出来,大便稀,大便不粘,平时吃凉东西难受,胸闷,脉无力,太阴病。 方证辨证:患者无发热,头痛,怕风,怕冷,不出汗,无精神,手脚凉,脉无力,少阴病之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脖子难受,葛根证; 心中郁闷,嗓子感觉有痰咳不出来,脉无力,太阴病之半夏厚朴汤证; 大便稀,大便不粘,平时吃凉东西难受,脉无力,太阴病之理中汤证。 综上所述,处方为麻黄附子甘草汤加葛根合半夏厚朴汤合理中汤。 处方:麻黄20g,附子20g,炙甘草30g,姜半夏30,厚朴15g,茯苓20g,生姜切片25g,紫苏叶10g,太子参30g,干姜30g,白术30g,葛根40g,1剂。 煮服方法:1400ml冷水,煮成450ml,去渣分三次温服。 二诊:12月22日11:30,诉服完药后,精神好了很多,心情也好了,还需继续服用中药吗? 根据其病情,建议继续予两副巩固。 三诊:12月23日06:57,诉感觉喉咙痛,上火了。 昨晚吃了萝卜炖羊肉,问是否为这个原因引起? 因其感冒后大补,所以感冒后清淡饮食示非常重要的,因其喉咙痛,考虑为转出少阳,建议予在原方中加入黄芩15g进行截断。 四诊:12月25日,诉三副药已服完,精神各方面好了很多。月经未来,建议继续服用原有药物。 带状疱疹痛难忍,六经辨证专方合 广西南宁—宁毅 患者为老年女性患者。 病:带状疱疹 首诊时间:2019年11月28日15:26 微信就诊,信息如下:昨晚阿姨给其洗澡时发现左手有红点,今

经方验案四则–经方派

经方验案四则–经方派 无锡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陆西宛 1、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失精家 金某,女,73岁,门诊号0800332681。 2018.10.15初诊:自汗2月余,白天动则汗出,汗后恶风,乏力,易头晕,近3年易心慌,纳一般,二便调,头发干枯,舌淡暗隐紫,苔薄白,左右脉寸关浮。 诊断:自汗病营卫不和证 治则:调和营卫,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处方:桂枝10g 炒白芍10g 炙甘草5g 干姜5g 大枣20g 青龙齿10g(先)生牡蛎10g(先) 7剂 2018.10.22二诊:前药后汗出减少一半,心慌明显减轻,恶寒亦大部缓解,胃纳振,唯觉舌尖小火气疮,舌淡红苔薄白边隐紫脉两关略浮弦,大便偏干,前方牡蛎改煅,加黄连、,五味子去心火,敛心气。 处方:桂枝10g 炒白芍10g 炙甘草5g 干姜5g 大枣20g 青龙齿10g(先)煅牡蛎10g(先)黄连3g 五味子10g 7剂2018.10.29三诊:前药后汗出基本缓解,无心慌,且干枯的头发已变润泽,舌淡暗苔薄白边隐紫脉两关略浮,续以前方巩固,吃一天停一天。 按:本案患者以汗出为主诉,伴心慌,形体并不消瘦,但近一年出现头发干枯,结合汗出,呈现出失精表现,且脉寸关浮,反应其机体一种虚性亢奋的状态,脉象在本案的选方中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而方后半月头发转润泽笔者未预料到,更印证了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与失精家的对应关系。 2、肾气丸治疗咳嗽 陈某,女,50岁,门诊号0800874620。 2018.8.27初诊:反复咳嗽1年。曾于它科服中药3月无效,服酮替芬,吸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等均无效,近一月自服冬虫夏草似稍有好转,症见:咽痒即咳,无咯痰,伴气短,晨起口干苦,平素口有咸味,

常用经方治验举例

常用经方治验举例 (一)小柴胡汤治疗定时发热 子时发热案 柯某,女,50岁,1989年3月18日初诊。患者近10天以来,每至夜半23时左右即恶寒发热,继之汗出,热势渐退,至1时左右热始退尽,方能入睡。虽两度求医,然发热依旧。诉除上述外,尚伴头昏、纳差、倦怠等症。视其形体肥胖,面色不华,舌淡红苔薄白,边有齿印,脉来沉细。窃思病属阴阳不调,拟小柴胡汤加味:柴胡、黄芩、法半夏、附片、炙甘草各10g,党参12g,枣仁30g,生姜3片,红枣12枚。嘱两煎液混合,睡前顿服。随访得知,第3剂后寒热未作。 上半夜为阴中之阴,下半夜为阴中之阳,故夜半子时为阴尽阳生,阴阳交替之时,此时寒热汗出,乃阴盛阳微,阴阳不调使然。子时为阴盛之时,病逢阴盛之时,阳微不能胜阴则恶寒。子时亦为阳气渐生之时,微阳得自然界阳气之助而能与阴相争则发热汗出。阳气渐盛,阴邪渐衰,阳能胜阴则寒热渐退。小柴胡汤调和阴阳,阴阳得调,寒热自消。加附片者,以助微阳;加枣仁者,按孙朝宗经验,以其善治子时之病也。 2.午时腰痛案 马某,男,50岁,1987年12月12日初诊。患者诉突起腰痛6天,每逢上午11时左右发作,12时后渐减,至下午13时左右痛止。痛剧时欲尿不能,并伴恶心、嗳气等症,无感寒及闪岔扭伤史,既往身体健康。舌淡苔薄白,脉弦。综合脉症,考虑病属阴阳不调,拟小柴胡汤加味:柴胡、黄芩、法半夏、枳壳、炙甘草各10g,白芍30g,生姜3片,红枣12枚。嘱两煎液混合,于9时左右顿服。12月15日复诊时诉,3剂后疼痛即止,仅尿后稍感尿道胀痛,仍宗前方加丹皮、栀子各10g,2剂后即无不适,经随访至今未发。 腰痛多为肾与膀胱之病,此为常理。然本案腰痛,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故应按子午流注规律进行辨治。前医曾予推拿、理疗和四逆散加味,然收效甚微,可能与此有关。从其痛剧时欲尿不能来看,似

胡希恕亲述经方治愈案例十则(精华提取版)

胡希恕亲述经方治愈案例十则(精华提取版) 导读胡希恕是经方大家,作为伤寒巨擘的他讲“中医治疗不是靠什么秘密武器、秘方,而主要是靠审证仔细、辨证正确、方药对证”。他也是真真正正地这么做的。 1用大青龙汤治愈自己肺炎 “我方才讲了葛根汤。大青龙汤也是太阳病的一个发汗剂,这个方剂的适应证恶寒也特别厉害,所以在临床上若是无汗、恶寒特别厉害的这种太阳病,对这两个方证,要好好辨:如果症状没有烦躁,就用葛根汤;如果有烦躁,口舌再干,就用大青龙汤,因为大青龙汤中有石膏。这两个方证,都特别恶寒。 有一年,我得肺炎,就是恶寒特别重,我给自己开的方子,当时没用大青龙汤,我用的是葛根汤加石膏,吃了这个药热退了,但第二天又发热,这么反复了两三天,最后还是吃大青龙汤好的,用大青龙汤麻黄药非多搁不可。其实要是开始就吃大青龙汤,就不会像后来发作那么重。” 按:在《胡希恕老中医应用大柴胡汤验案》中提及一例用葛根汤合大柴胡汤加生石膏治愈自己的高热,正可互参。 胡希恕先生83岁时,冬月发热39.7℃,症见胸满、恶寒、鼻塞、苔白腻、脉浮弦,因是三阳合病,故服大柴胡汤合葛根汤加生石膏,一剂而愈。

2大青龙汤治小儿危重肺炎 “我的一个学生姓刘,他治一个小儿肺炎,这个小孩子简直就是不行了,西医院也治不好,他用大青龙汤一剂就救回来了。”3生姜泻心汤治小儿下利,出现瞑眩 “服药后有瞑眩状态发作,病就会迅速痊愈,这在临床上也是常遇到的事情。疾病如果是病程久,或者是人身体素虚,有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后世所说的战汗,那也是一种瞑眩状态。所谓瞑眩就是吃药中病后,有效验的一种特殊反应。 我也遇到过这种事情:我给一个人吃生姜泻心汤,这本来是治下利的药,他吃完了反而下利无度,家属半夜来敲我的门,一问才知道是这种情况。我说不要紧,你回去吧,再连续吃就好了,这个药是治下利的,它不会使其更下利。来的这个人说不行,您非看看去不可。 后来我就去了,正是半夜,病人是个小孩,到了那儿这个小孩子就已经好多了。后来我说把第二煎再吃了吧,他妈还不敢让他吃,我说不要紧,吃了吧,吃完了第二天就好了。”按:胡希恕先生在讲到生姜泻心汤时曾特别提到:“用此方要注意一点,容易发生眩晕,本来治呕吐、下利的,吃此药后反倒吐得厉害,泻利无度,这不要怕,过后病必好。 此方是半夏泻心汤减量干姜而加大量生姜,祛水气的力量相当大,半夏、干姜皆温中祛水,半夏下气祛饮。胃肠病有下利或大便溏,同时有伤食、吞酸,用此方有良效。服药后有

『名医经验』经方验案四则

『名医经验』经方验案四则 小青龙汤治过敏性咳喘 患者张某某,男,11岁,过敏体质,2012年3月4日来诊,症见阵咳3天,咳而无痰,或者吐痰不爽,无恶寒发热,不渴,昨夜咳嗽加剧,夜寐不安,舌淡红,苔淡白润,脉浮稍数。 诊断为表寒里饮证,用小青龙汤合二陈汤治之。 处方:麻黄9克,桂枝9克,炒白芍9克,细辛9克,五味子6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杏仁9克,紫苑9克,陈皮10克,炙甘草10克,山楂10克,枳壳10克,生姜5片。3剂,水煎服,日一剂二服。 当夜咳止,三剂后痊愈。后于4月31日又出现类似过敏症状,上方未做加减再进3剂,即愈。 按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卷第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儿四大症“麻、痘、惊、疳”,过敏性哮喘大致可以归类到“疳”证。由于小儿形气未充、脏腑不固,消化系统还很薄弱,但是小儿正处在长身体阶段,饮食营养的需求量很大,所以往往容易造成饮食积滞。脾胃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的关键所在,饮食积滞导致胃失和降,气机有升无降,再加上小儿得病后易传易变的特点,进一步影响肺气的升降失常,于是咳、嗽、哮、喘等症乃发。小青龙汤合二陈汤一方面宣发肺气,一方面调理脾胃,表里双解,效果确切。 芍药甘草汤治腰痛 患者葛某某,女,53岁,2013年1月30日来诊,自述腰腿疼数月,CT检查显示腰椎L3~L4、L4~L5、L5~S1膨出,患者现腰酸痛,右腿牵连痛,食纳可,二便调,寐安,无恶寒发热,舌淡红苔薄白润,脉浮弦,尺稍弱。 此为太阳少阴同病,以芍药甘草汤治之。 处方:炒白芍15克,炒赤芍15克,炙甘草30克,细辛10克,

小经方,治大病,举12个例子

小经方,治大病,举12个例子 何谓经方? 我认为经方指经验方,经典方,又指经过千万人以人体实验的方式证明其疗效确凿的方剂。主要指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论上的方剂,但后世的经典时方、验方,只要是组方规范,疗效好的方剂也可归入广义经方的范畴。 1.藿香正气散治疗急性肠胃炎案 患者是我的的初中同学,大学毕业后留在杭州做了一名律师。前几天公司派外出出差,因为事情繁多加上人生地不熟,全程一直在憋尿,一天下来就上了两次小便。再加上饮食不习惯,出差完回到杭州就病倒了。主要表现是上吐下泻,一天腹泻十几次,便质清稀如水,无臭味。时时干呕,食欲尚可,想吃东西,但是惧怕吃完再拉个不停,所以不敢吃。伴有发热、怕冷、无汗,自觉全身疲软乏力,小便微黄,口不渴。她害怕自己拉虚脱了,本打算到附近的医院挂个急诊。就想事先咨询一下我,因为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我给曾给她治疗过痛经,疗效还可以,所以她很相信我。问了基本情况后,让她发过来了一个舌头照片,舌质淡红,苔白微厚。于是根据她的舌、症,诊断为外感风寒(湿),内伤湿滞的藿香正气散证。让其去附近的药店买一盒藿香正气水,每次用2支藿香正气水,加上生姜三片水煮十分钟后,温服。每隔2小时服一次。服完后可以喝一碗小米粥,这两天要饮食清淡一点,多喝粥。服完第一次已经是晚上6点了,第二天9九点微信告诉我服完后服完前两个小时,症状缓解不明显,喝完第二次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喝完第三次,就上床睡觉了。一直到到现在还没有上一次厕所。一盒藿香正气水才36块钱。 按:藿香正气散是温病名方,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证。外感风寒主要表现为的发热,恶寒、恶寒等症,内伤湿滞,寒湿中阻则表现为呕吐,脘痞,纳差,泄泻,大便次数可多大十余次,便质清稀如水。注意本方以寒湿中阻为主,风寒表证为辅,现在多用于急性胃肠炎、胃肠型感冒等疾病。

刘渡舟教授活用经方验案八则

刘渡舟教授活用经方验案八则 初学中医,《伤寒论》由刘渡舟教授讲授,及至临床,有幸由刘师带教。耳闻目睹,聆听教诲,获益匪浅。今翻阅随师笔记,恩师运用经方,圆机活法,历历在目,今选病案数则,介绍于此。 一、汗出不止——五苓散疏而导之 谢某,男,12岁,1965年9月21日初诊。家长诉患儿平素喜食生冷,近1个月来无明显诱因汗出不止,白天尤甚,汗出黏腻,大便量少不畅。刻下表情呆滞,懒言乏力,胸闷纳少,头重如裹,面色萎黄,舌苔薄黄微腻,脉弦滑。查验所服中药,皆固表敛汗、健脾益气之品,刘师沉思片刻,嘱用五苓散五味:桂枝5g,泽泻12g,猪苓12g,云苓10g薏苡仁15g,滑石15g,黄芩8g,木香6g。服3剂汗出明显减少,效不更方,连服7剂诸症消失,告愈。 按:患儿喜食生冷,暗伤脾阳,久则脾失健运,湿浊内困,郁而化热,蒸津外泄而汗出。刘师以汗尿同源为切入点,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使水湿下行分流,其间已寓清热之意;疏而导之,气机得以调整,津液能更新分配,故能药到汗止。 二、外感风寒误治内陷——柴胡桂枝汤和而托之 秦某,男,37岁,1966年4月6日初诊。低热不退近1个月,当时感冒高热,曾服退热药及中药清热解毒,热势虽退,随后低热缠绵,肢节酸痛,恶寒阵阵,亦有体温高时达39℃。刻下洒淅恶寒,纳食减少,食入欲呕,大便不畅,舌苔薄润色白,脉浮而虚。此为外邪欲陷之证,治宜外调营卫、扶正托邪,用柴胡桂枝汤加味:桂枝6g,黄芩10g,党参15g,柴胡12g,白芍12g,半夏10g,生姜6g,大枣5枚,甘草3g,当归10g。服3剂后发热时间缩短,体温在37.5~

37. 9℃,身痛稍减。续进5剂,欲进食,大便调,脉缓。再进4剂,诸症消失,复如常人,3个月后追访未发。 按:该患者以寒凉之品,虽退其热,但邪气未尽,致正伤邪陷,形成内损胃气、外遇邪气、病势欲陷之态,乃风寒外感逆治之结果。刘师认为柴胡桂枝汤即小柴胡与桂枝汤合方,既可和解,亦为开达祛邪之法,用之能内振气机,外调营卫,扶正托邪,以救其逆,一服可以两解,不失为切中病机之良方。 三、面肌痉挛——桂枝汤调而平之 王某,女,30岁,1965年10月12日初诊。两个月前患左侧面神经炎,经中西药治疗,病情逐渐好转。然近1个月来出现左侧面部肌肉阵发性抽搐,渐渐牵及眼睑及口角,每因情志变动或气候变化时诱发或加重,每天发作3~5次,每次持续1~3分钟,曾用天麻钩籐饮、芍药甘草汤未效。刻下面部抽搐频繁,心悸汗出,多梦眩晕,舌淡胖苔薄白而润,脉细缓。证属营卫不和,阴阳失调,以桂枝汤加味:桂枝6g,甘草8g,白芍15g,生姜9g,大枣3枚,生龙骨20g,钩籐12g。服5剂,症状减轻,面部抽搐每日发作1~2次,汗出减少,继服12剂,诸症消失。随访5个月未见复发而告愈。 按:面神经炎后遗面肌痉挛,乃因汗出太多,阴血亏损,营卫失调,阳气亢奋,化风上扰所致。刘师以桂枝汤调和营卫,龙骨、牡蛎、钩籐等潜阳熄风,使阴平阳秘、营卫和谐,故能切中病机而病愈。 四、复发性口腔溃疡——白虎加人参汤清而泻之 李某,男,41岁,教师,1965年11月4日初诊。口腔溃病反复

经方用药实践经验医案集!!!(案中有真诀)

经方用药实践经验医案集(案中有真诀) 咽喉疼痛 桔梗汤急性咽喉炎 王某,男,9岁,2012年6月8日下午3点初诊。 患儿感冒发烧,今天上午体温38.6℃,汗出不多,咽喉疼痛,咳嗽痰黄,口苦,口微渴,舌红,苔薄黄,脉细滑数。用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加减: 麻黄6g 杏仁6g 石膏30g 桔梗10g 甘草10g 黄芩10g 浙贝10g 牛蒡子10g 2剂 6月9日二诊:昨天服一剂半药后,发热已退,量体温36.5℃,咳嗽有所减轻,咽喉疼痛加剧,有黄痰。用桔梗甘草汤加减:桔梗15g 生甘草15g 枳壳10g 土牛膝15g 板蓝根15g 玄参15g 桑皮10g 浙贝10g 黄芩10g 瓜蒌皮10g 5剂 服药后,病已痊愈 按语:咽喉疼痛,经常是外感病初起的症状,人们普遍认为,属外感风寒者,一般不伴有咽喉疼痛,而外感风热者,常伴有咽喉红肿疼痛。并将此作为区别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的重要标志,因为在全部《伤寒论·太阳篇》中,并没有见到记载咽喉疼痛的条文和方剂,所以温病学家认为,用伤寒方不能治疗温病初起。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治疗感冒初起,咽喉疼痛的有效方剂桔梗汤,放在少阴篇,而少阴篇,又被后人看做是虚寒里证,从而引起一桩千古疑案。其实,桔梗汤堪称治疗外感病咽喉疼痛的祖方,银翘散就是以此方为基础的。桔梗汤合麻杏石甘汤,葛根芩连汤,是治疗温病初起,高烧、咽喉疼痛的绝佳方剂。临床铁的事实证明,伤寒论方,是完全可以治疗温病初起的。高热气喘咳嗽时,合麻杏石甘汤;咽喉疼痛较剧时,加板蓝根、玄参、土牛膝清火、解毒、止痛,加枳壳,与桔梗一降一升,调节气机;兼咳嗽、吐黄痰,则加桑皮、浙贝、黄芩、瓜蒌皮,清热、化痰、止咳;如果大便干结,加大黄10g。大黄放在碗中,用刚煎好滚烫的药汁泡10分钟,即可服药。

经方治验一则:痰饮眩晕案

经方治验一则:痰饮眩晕案 (一)病例介绍 李某,女,六十三岁,晨起突发眩晕,起则头眩,呕吐痰涎,半日许发作五六次,卧床不起,闭目不睁,伴胸闷,耳鸣,口不渴,舌质暗红,舌体胖大盈口,苔白滑而腻,脉沉弦,予泽泻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泽泻50克,白术20克,茯苓30克,姜半夏15克,生姜15克),服一剂,眩晕顿减,恶心呕吐消失,三剂尽而眩晕消失,舌体已无胖大之象,舌质仍暗红,患者仍觉终日头目昏昏沉沉,转服苓桂术甘汤加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六剂而收全功。 (二)按语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此言阳气不振,阴失阳制,水湿痰饮等阴邪上害空窍,蒙蔽清阳,则病昏冒不明之疾,仲景先师独具慧眼,理论联系实践,开温化痰饮法治疗眩晕之先河,如以五苓散治“颠眩”,苓桂术甘汤治“起则头眩”,真武汤治“头眩,身眶动,振振欲擗地”,泽泻汤治“苦冒眩”等,其中泽泻汤见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主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伤寒大家刘渡舟在《经方临证指南》中说“泽泻汤治疗水饮上犯头目而出现眩晕,临床疗效的确很好”,并就治水饮病何时用泽泻汤、何时用苓桂术甘汤这一问题提出独到见解:“泽泻汤药少力专,能单刀直入而使饮去,而苓桂术甘汤于水饮邪盛之时用之,则嫌其甘缓而恋湿,但水饮之邪已减,则苓桂术甘汤甘温化饮之法,也不能全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又云:“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本例患者眩晕的特点为活动则头晕,静卧则减轻,且眩晕程度剧烈,乃水饮盛而上冲所致,饮停心下欲吐之为快,故反复呕吐清水痰涎;水饮旋吐旋聚,故胃中不干则口中不渴;舌胖大盈口者,水饮之舌;脉沉弦者,水饮之脉。仲景云: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结合以上条文及患者脉症,先取泽泻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治之而收显著疗效,待饮邪衰减后转服苓桂术甘汤以善后,至于加用川芎、桃红等物者,盖因患者舌质暗红,有瘀血内阻故也。

经方验案——摘录

经方验案——摘录 1 、眩晕 患者,男, 55 岁,教师。主诉:头晕、目眩反复发作 2 年余,加重1周。患有高血压病史2 年余,经服开搏通、速尿等西药后,血压有所下降,但头晕缓解不明显,曾服补气养血、平肝潜阳方药,效果不佳。平素血压控制在:16O~190/ 90~ 1 10 m m Hg。现证:头晕目眩,轻时眼花,头重脚轻感,重则如坐车船,走路不稳,兼有畏寒、肢厥、困倦乏力,胃纳欠佳,胸闷作恶,舌黯红,苔白腻,脉沉弦。西医诊断:高血压病Ⅲ级(极高危组) 。中医诊断:眩晕(阳虚水饮上泛夹痰瘀) 。治疗维持原有降压药,但应逐渐减量。中医以温阳利水为法。方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加减:茯苓 30 g,桂枝 10 g,白术20 g,甘草 6 g,泽泻 15 g,熟附子(先煎) 10 g,干姜 6 g,党参 15 g,法半夏 12 g,蔓荆子 10 g,砂仁(后下)6 g,川芎 1O g。 4 剂,水煎服,日 1 剂,分 2 次服。复诊:眩晕、纳差、困倦乏力、畏寒症状好转,但肢端触之仍冷,有少许胸闷作恶,白腻苔略化。守前方,熟附子量增至12 g,加田七片 ( 先煎) 10 g、黄芪 30 g。续服 4 剂,诸症明显好转,腻苔渐化,弦脉转缓。共服 16 剂后,患者眩晕愈,四肢渐温,精神可,纳佳,舌黯红,苔薄白,脉沉微涩。血压趋于正常: 13O~140/ 80~90 m m Hg,以健脾滋肾,兼活血为主调理善后。 (按):本案易被误认为是气血亏虚、肝阳上亢之证。前医曾用补气养血、平肝潜阳方药,效果欠佳。缘患者头晕目眩,走路不稳,肢厥怕冷,舌苔白腻,脉沉等,四诊合参,当辨为阳虚水饮上泛。阳虚水湿不化,湿阻清窍,故见以上诸症。治宜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加减。方中熟附子、桂枝、干姜温阳散寒;用大剂量茯苓、白术、泽泻、党参以健脾行水:法半夏、砂仁健脾理气化痰;蔓荆子、川芎熄风活血止眩。此与仲景健脾温肾利水治眩相类。阳气温复,运化之力

四逆汤治验案

四逆汤治验案 四逆汤治验案 高小明 甘肃省庄浪县中医医院 笔者临证27年,运用经方治疗内科杂症,每获效验,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现举验案数例,以飨同道。 1 四逆汤治疗顽固性失眠案 李某,男性,62岁,2013年9月6日初诊。失眠,心悸、头晕3年,辗转多家医院诊治无效,本次症见:失眠少寐 (每晚不足2小时),早醒,醒后不能再入睡,困倦而睡又睡不着,伴心悸,头晕,口干欲饮,不欲多饮,倦怠乏力,怕冷,两腿膝下冰凉感,纳谷不香,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辨证:阴阳失调。治法:扶阳抑阴,启阴交阳,使阳复其位,四逆汤加减:蒸附片45g先煎,干姜15g,炙甘草30g,龙骨30g 先煎牡蛎30 g 先煎,枣仁45g,远志l5,菖蒲15g,磁石20g 先煎,黄柏6g,紫石英20g先煎,肉桂3g,头煎加水2000ml,文火煎取 250ml,二煎加水1500m l,文火煎取 250ml,二次兑匀,

早晚各服一次。进服7剂后,每晚入睡4小时,继续服15剂后每晚入睡6小时,切中病机,守方继服15剂,睡眠正常,诸证悉除。 按:失眠与欲寐相近,分为前半夜失眠和后半夜失眠;前半夜为入睡困难,阴虚者居多,后半夜为醒后难以入睡,老年人多见阳虚者多,遇到睡眠问题时,不一定是从“心藏神”着手,而是把病情归结到阴阳这个大纲。如《内经》的《大惑论》里通过卫气的循行解释失眠的病机:卫气无法进入阴则目不冥。而阻碍卫气进入阴(指体内)的原因很多,包括寒盛相火上浮。少阴条文中说“恶寒,身路、脉微细”_l J,因身体发冷而不寐。正如后人所谓“水寒而不藏龙也。”病机总属阳不潜藏也。另外还有一些加减,如加紫石英,《名医别录》中说这味药有“安魂魄,镇下焦”的功效,既有重镇性能又温暖肾脏。还有磁石(这里应用“去性取用”的原则)。还是一句话:治病必求于本,应用此方,引火归原,达到阴阳平衡,临床实践证明可以发挥收敛命门火的作用。平衡调和,最终达到治疗目。 2 四逆汤治疗难治性低血钾案 患者,男,23 岁,2013年11月15日初诊,住院号:412918。颅咽管瘤术后7 月,多尿2月,低血钾3周,血钾2.0m mol/L。上午800COR 为99.17nmo~ L (正常140 ~440nmo~ L),TSH0.07m I/L (0.34 —5.6m lU/L ),T31.13nm o~ L(正常1.34 ~2.73nm o~ L),住院期间每天口服补钾12g,静脉补钾4g,治疗15天血钾不能纠正。症见:畏寒肢冷,身困嗜卧,面白而无华,表情淡漠,腿脚浮肿,舌体胖,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诊断:颅咽管瘤术后,垂体功能减退症。中医属于少阴证,肾阳虚惫,固摄失司,治宜固肾纳气,四逆汤加减:蒸附片 45g 先煎,干姜15g,补骨脂30g 先煎白术30g,山萸肉45g,益智仁 30g,炙甘草 45g,肉桂3g,头煎加水2000ml,文火煎取250ml,二煎加水1500ml,文火煎取250ml,二次兑匀,早晚各服一次。进服3剂后,尿量减少至2000ml,血钾3.0m mol/L,继续服,5剂后尿量减少至1500ml,2013年11月29日血钾4.3mm ol/L,切中病机,守方继服15剂,多次查血钾正常。

余惠民先生用经方验案

余惠民先生用经方验案 余惠民先生临床春秋四十载,学验俱丰,擅长运用经方诊治疑难杂症,为首批“湖北省知名中医”之一。现将随师侍诊所见病案,择录几例。 一、当归芍药散治慢性前列腺炎 患者王某某,男,37岁。自诉情怀少畅,喜沉缅于酒肆茶楼。近1年来,会阴部常感疼痛不适,尿频尿急,滴沥不尽,小便色黄,大便有时干结,如厕努挣时,前阴出白物如膏糊,心烦眠差,且性事渐淡,舌质偏红,舌苔薄黄微腻,脉弦略数。前列腺常规示:卵磷脂小体减少,WBC(++),脓细胞(+)。中医辨证为肝郁不舒,脾失健运,湿热内生,流注下焦,兼夹肾虚。治宜疏肝活血,化湿通淋。当归芍药散化裁:当归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 10g,赤白芍各15g,川芎12g,生白术12g,白茯苓15g,泽泻12g,柴胡8g,炒川楝子10g,萹蓄12g,琥珀末3g(分2次冲服),生地黄15g,生甘草8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时,诸症悉减,守原方加菟丝子15g以益肾养精,后随症加减调治2个月,诸症尽消,前列腺液复查均正常。 慢性前列腺炎为成年男性常见疾病,临床常以清热利湿、活血散结、补肾益精为常法,但效果不尽人意。余师认为,斯疾主要病机应责之于肝,因前列腺是足厥阴经所过之处,肝气不舒,病必循经而发;再者,肝主疏瀹枢机,肾之主二阴、司开合、调精溺功能,又需依赖肝之疏泄斡旋,才能发挥正常作用。本例以调肝活血、化湿健脾之妇科名方当归芍药散加减为治,收效甚为迅捷,“异病同治”,可窥一斑。 (当归芍药散原方:当归三两,芍药一斤,茯苓四两,白术四两,泽泻半斤,川芎半斤(一作三两)。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二、生姜泻心汤治疗尿毒症 张某某,女,46岁。自诉全身乏力,不能饮食,恶心呕吐,小便

国医大师刘尚义活用经方巧治外科重病验案6则

国医大师刘尚义活用经方巧治外科重病验案6则 国医大师刘尚义教授医术精湛,擅经方活用,擅治疑难杂症,疗效奇特,慕名来诊者遍及国内外。对于外科疑难重症,刘老强调外科内治,亦善用外治法。 刘尚义教授善治中医外科疑难重症,精于辨证,立方、用药独到,强调外科内治,亦善用外治之法。对于疡科疾病,刘老善用药线治疗,临床屡获奇效。 如1978年刘老治疗1例肋骨结核病灶清除术后并发脓胸,X线示右肺4cm×6cm液平面,肺脓腔深20cm,日引流脓液2000mL,病势险恶,刘老以千金苇茎汤加减内服,以三仙丹制药线叉入脓腔内、加味太乙膏盖定,前后治疗4个月病愈。 又如1982年治疗一例上石疽,患者颈部拇指大包块半年内长至拳头,病势急重,刘老予以阳和汤内服,外敷温阳解凝膏,后以三仙丹撒制成药线,插入包块深部,前后治疗8个月包块消散,化险为夷。 在用药方面,刘老的常用药主要有以下特色: ◆喜用介贝矿石类药物,尤其是治皮肤病,常用石决明、珍珠母、石膏、寒水石、龙骨、牡蛎、龟板等。 ◆巧用风类药物,如羌活、独活、防风、荆芥,风为百病之长,

善行而数变,肤病多风。 ◆ 佐以血类药物,“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无论在初期、中期、末期,凉血、活血、养血均可用之,血热用生地黄、牡丹皮;血虚用当归、川芎;血瘀用桃仁、红花。 ◆ 酌用虫类药物,“久病入络”,对疑难重症论治,痰瘀论治,以虫药如蝉蜕、僵蚕、地龙、蜈蚣、土鳖虫等,以搜剔络中之邪。 ◆ 慎用有毒类药物,对外科疡疮,常水银、朱砂、雄黄、巴豆等自制外敷药膏或药线,每遇危重急险之外科痈疡,每获奇效。 下采撷刘老辨治乳漏、油风、白疕、天疱疮、蛇串疮、臁疮等六则中医外科验案,以兹共飨。 验案·举隅 1. 乳漏案 患者,女,30岁。1年前出现左侧乳房肿痛不适,触及肿块,继而加重,结块肿硬胀痛,西医诊为“浆细胞性乳腺炎”,手术切开引流,肤溃瘘成,久不收口。刻诊:左侧乳房肿胀疼痛,皮肤瘀暗,肤热质硬,外下象限皮肤溃烂,溃破成漏,流出大量混有粉渣样物质的脓汁,伴见两胁胀痛,口渴,烦热,纳差,乏力,形肥,面暗,舌质暗红,苔薄黄,脉细涩而数。

范中林经方验案选

范中林经方验案选 阳明证臌胀 范××,女,22岁。成都市龙泉区长风乡,农民。 病史:两岁时开始患腹胀,其后发展到全身皆肿,肌肉变硬。下阴常流黄水,臭味异常。十多年来,病魔缠身,其父为之四处求医,未见显效。1969年8月,前来就诊,按阳明腑证论治,服药两剂后基本治愈。 [诊治]腹胀如鼓,胸胁满闷,皮色苍黄;全身肌肤胀硬。大便常秘结,所下如羊粪,已四日未行;下阴不断渗出臭黄水。舌质深红,苔黄燥,脉沉实有力。此为阳明腑证兼水热互结。法宜峻下热结,兼逐积水,以大承气并大陷胸汤加味主之。 处方: 生大黄18克厚朴30克枳实30克芒硝30克甘遂15克(冲服) 芫花15克(冲服) 桑皮60克 先服一剂,泻下燥屎十余枚,并臭秽黄水甚多,腹部硬胀消失大半。续服一剂,胸腹肿胀皆消,全身肌肤变软,下阴外渗之黄水亦止。因自觉病势顿减,加以客居成都,经济困难,遂自行停药回家。不久患者邻友来告,已康复如常。1979年7月追访,病愈结婚,并生一子。十年来身体一直很好。 [辨证]患者虽病程颇长,因正值青春,素体阳旺。胸腹胀满,皮色苍黄,大便秘结,舌红苔燥,脉沉实有力,显然属阳、属热、属里、属实。正所谓“大实有赢状”。再观之大便硬结如羊屎,几日未行,应为阳明腑实,痞满燥实俱备无疑。然此证又现全身肌肤肿胀,从心下连及少腹,胀满尤甚,同时下阴流黄水而恶臭,皆为热结水积之象,即燥热结胸之证。由此形成阳明腑实为主,太阳结胸相兼,邪实病深,错综复杂之局面。热结须峻下,积水宜攻逐,病重不可药轻。因此,大承气与大陷胸汇成一方,大剂猛攻之,取其斩关夺隘之力。 [按语]臌胀系内科之重证。论治之关键,首在辨其虚实。一般而言,

李赛美经方案例

李赛美经方案例 1 麻黄升麻汤证案 戴某某,男,46岁,马来西亚商人。1999年7月23日初诊:患者诉胸热咳嗽,肢麻足冷,尿浊3年余。其太太系中医学院学生,曾先后取方“麻杏甘石汤”、“理中汤”、“金匮肾气丸”等不效,且诸症逐渐加重,体弱至不能驾车和正常工作。刻诊:双下肢麻痹发凉,膝关节酸软,腰部抽痛,胸部觉干燥疼痛,口干咳嗽,痰中带血,胃纳可,小便起泡,沉淀后有白沫,大便完谷不化,日三、四行。查:舌淡暗苔薄体胖,脉弦,面白身瘦体弱。虑其病久,证情复杂,辨证:上热(肺胃)、下寒(脾肾)夹瘀,与麻黄升麻汤。疏方:炙麻黄10g,桂枝10g,知母12g,生石膏30g(先煎),黄芩12g,升麻12g,白术12g,茯苓15g,干姜12g,炙甘草6g,天冬12g,玉竹15g,丹参15g,黄芪30g,当归10g。2剂后,其太太满面喜悦,代诉:足麻痹减轻,大便转佳,小便泡沫减少。继进3剂。7月28日二诊:诉胸中已不觉热,稍干燥,咳血消失,但仍有黄稠痰。双下肢麻痹继续减轻,有温暖感。大便正常,小便转佳,稍有腥味。查舌淡苔白,脉沉。继守原方5剂。8月3日,患者诸症大减,嘱以六味地黄汤加减调理善后。 按语:该病例为本人在马来西亚讲学期间临床带教时所遇。正值上午授完《伤寒论》厥阴病篇,下午所见与经文描述不谋而合:“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见习同学一片惊叹!究其病机:患者久婚未育,思虑有余,肝火内郁;加之多耗肾精,脾肾不足;至久则肝火上冲,木火刑金,炼蕴痰热,损伤血络,而成斯证。其太太不识寒热错杂,虚实相兼之机,或单用清化,或独与温补,清热伤阳,补虚碍实,故诸症不减,反见加重。正如尤在泾所言:“阴阳上下并受其病,虚实寒热混淆不清,欲治其阴,必伤其阳,欲补其虚,必碍其实”,仲景日“难治”,理在其中矣。疏原方,清上温中,健脾益气,养阴润肺,清热化痰,活血排脓;佐用黄芪、丹参意在加强益气活血;扶正祛邪,温阳清热,各行其道;俾

小经方,治大病,25个经典小方

小经方,治大病,25个经典小方 简便效廉,自古以来就是中医药的特色,简者,处方之简练也!然而时下很多中医因各种因素,早习惯了开大处方,一张处方下来,洋洋洒洒二三十味药,更有甚者一面处方尚不尽兴,另起一面!开了多少味药,自己都数不过来!究其原因,一者乃经济利益之驱使,二者,源于医生不能自信也!小方治病,需明辨病机,精准把握,如此,方能单刀直入,以四两而拨千斤也!现整理笔者部分临床小方医案录于下以飨诸君: 腹痛案 史某,女,68岁,主诉:腹痛两年余。 患者两千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疼痛,逐渐加重,曾在南阳市多家医院检查,除胆囊炎外其余均未发现明显异常,患者自述腹部疼痛时如刀割,时如蝎蜇,昼夜不止,多方求治,中西医均无寸效,痛不欲生之下,曾两次欲寻短见,幸被老伴发现而未遂,经人介绍,至我处求诊,面对此等怪证,实无良策,未其脉像微弦,稍有怕冷之象,勉强处柴胡桂枝汤以应之,二诊之时,自觉轻微有好转,细询其病之由来,患者仔细回忆后讲:腹痛前曾有感冒输液,后轻微腹痛,渐而加重,余恍然大悟!此证乃太阳病治不得法,误传太阴也!《伤寒论》云:本太阳,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因处桂枝加芍药汤:桂枝15g 生白芍30g 炙甘草10g 生姜15g 大枣6个 上方三副,腹痛已愈大半,续服三副,疼痛痊愈! 便秘案 贾某,女,26岁,主诉:产后小腹疼痛四月余,便秘伴面色黄暗三年。平素纳食差,时有头晕,口渴欲饮水,饮不解渴,大便三到四天一解,舌淡红,苔薄白,脉沉而缓滑,处桂枝加大黄汤:桂枝15g 生白芍20g 炙甘草10g 大黄6g(后下)生姜15g 大枣6个 上方服三副,腹部疼痛消失,三天之内大便两次,守上方续服五

整理的经方医案50例(不看看是太遗憾)

整理的经方医案50例(不看看是太遗憾) 祖上四代中医,受家庭耳濡目染的影响自幼便对中医有了那份刻骨铭心的感情。屈指算来中医临床已有13年了,曾有过博览群书的刻苦,曾有过漫长的求师之路,几多成功,几多失败,多少迷茫,多少辛酸。自己虽然愚钝,但对中医的热爱还算坚定和执着。医海中多年来一直痛苦的沉浮和坚强的挣扎着!对黄煌老师的人品学问一直仰慕已久,但深入学习老师的学术经验还是最近一年多的事情,时间虽然不长,但通过对老师著作的学习及临床经验的运用,通过反复的比较和冷静的思考,我的眼前为之一亮!疗效的迅速提高,病源大量的增加,使我发现了前行道路中的一盏鲜红而耀眼的明灯!今就运用老师经验治疗的部分病案陆续发出,以就正于同道! 一,长期低热案 李某,女,22岁,河间市城关镇野场村人。三个月前不明原因引起低热,体温波动在37.3-38.2之间,反复发作,无规律,胸闷。无恶寒身痛,咳嗽咽痛口苦等症。二便可,眠差,血常规,血沉化验正常。胸片无异常。曾予菌必治,双黄连等药静脉点滴数日而无效。他医投银翘散中药治疗亦效果不佳。舌红苔白脉弦,处方: 柴胡24黄芩10清半夏10党参10生姜3片,大枣5个,炙甘草6五付水煎服 二诊,病人前三副药后,发热依旧,服四五副后有一天未热。精神较前好。原方再进七副。病人电话告知,自前热退后未在反复。嘱停药观察。后有其邻居来诊言已痊愈。 按:小柴胡为《伤寒论》少阳病之专方,治疗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症。黄师认为:柴胡证中往来寒热的“往来”有其特殊意义。第一是指有节律性,或无节律性,或周节律,或月节律。第二是指没有明显节律,时发时止。该病人发热日久,西医诊断不明,用清热解毒之时方也未见效,余则据黄师所说抓住病人的往来寒热之特点,另据胸闷脉弦等证而应用了小柴胡,最后竟然收

刘渡舟经方医案2

刘渡舟经方医案2 本文转载自luoyu5200《刘渡舟经方医案 2》 29、芩桂杏甘汤证 (1)咳喘案 刘渡舟医案:某妇,65岁。咳而微喘,面目浮肿,小便不利,舌质胖嫩苔水滑,脉弦。此为有水气。水气犯肺则咳而兼喘,肺失治节之权而不能通调水道则小便不利而浮肿。治用通阳下气,利水消肿之法。茯苓12克桂枝10克杏仁l0克炙甘草6克连服五剂,小便利而诸证悉平。 (2)喘而心悸案 刘渡舟医案:燕×,男,59岁。患肺源性心脏病,住唐山市某医院治疗,喘咳逆息不能平卧,心悸,气短,面色黧黑,大便已数日未解。舌苔白腻但根部发黄,脉弦而结。证为痰热内凝,腑气不利,肺气受阻,故而喘咳。但心悸气短,面色黧黑,脉结,则为心虚挟饮,此证小虚标实,当先清化痰热以利肺,然后温阳化饮而治心。栝蒌30克(先煎) 半夏10克黄连6克 服两剂后,大便通畅,喘咳减轻已能平卧。转用通阳化饮苓桂剂以治其本。 茯苓I2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半夏10克五味子6克 服六剂后,喘咳止而心悸宁,遂出院治调理,以善其后。 【解说】苓桂杏甘汤由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杏仁而成。治疗水气上冲,迫使肺气不利,不能通调水道所致的小便不利,面目浮肿以及咳喘等证。以上我们就以苓桂术甘汤为代表方的苓桂剂的证治作了简要的介绍。总的看来,苓桂剂作为治疗水气病的主体,有二个很明显的特点:一是病变以心脾阳虚为主,治疗以茯苓、桂枝为核心;二是水气为病,涉及范围很厂,而与肺、肝、胃、肾、肠等脏腑也有密切的关系;虽然以水气之邪为主,但也能兼挟痰湿、瘀血等。为了能更加清楚地反映苓桂剂这些整体特点,特列下图以示归纳。

水气迫肺----苓桂杏甘汤水停胃中----苓桂姜甘汤脾气虚弱----苓桂枣甘汤肝气上逆----苓桂芥甘汤肾不纳气----苓桂味甘汤兼挟痰湿----苓桂杏苡汤兼挟淤血----苓桂茜红汤心神浮越----苓桂龙牡汤 31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1)低热案 刘渡舟医案:刘x x,女,53岁。患低热(37.5℃左右波动)持续两个多月不退。伴见胃脘胀满,项部拘急不舒,询知小便短涩不利,有排而不尽之感。舌体肥大,苔水滑,脉弦。辨为水郁阳抑之发热,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 茯苓30克白术10克白芍15克生姜10克大枣7枚炙甘草6克。此方连服五剂后,小便畅利,发热等证皆愈。 (2)偏头痛案 刘渡舟医案:金x x,女,42岁。患左侧偏头疼痛三年多,屡治不效。伴有项强,胸院胀满不舒,小便频数短少,大便正常。脉弦紧,舌苔水滑欲滴。茯苓30克白芍30克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大枣12枚生姜10克。服药六剂而愈。 (3)项强腹痛案 刘渡舟医案:郭x x,男,38岁。患头项强直不利,俯仰困难,并伴见胃脘疼痛,有诊断为颈椎病的,也有诊断为胃溃疡的,但屡治不效。脉沉弦,视其舌红而苔水滑,乃问其小便情况,告知白昼小便短少,夜间小便频多,但总有排尿不尽之感,大便偏干。辨为太阳膀胱停水不化,腑气不利,必及其经,所以项强而心下作痛。茯苓30克白芍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7枚。上方共服六剂,项强变柔,小便畅利而胃脘亦舒。 【解说】《伤寒论》第28 条说:“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