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经方验(14)

经方验(14)

经方验(14)

大黄甘草汤

大黄四两,甘草一两

方中大黄苦寒,荡涤肠胃之留饮宿食,治心腹痞满,推陈致新,甘草补脾胃,泻心火,调和诸药。

【十二指肠壅积症】郭xx,男,35,工人,1982年8月17日初诊。每于饭后一小时出现胃脘疼痛,继则呕吐,已十一年。每年春秋季犯病,自1982年以来症状加剧,经常胃脘不适,纳呆,有时脘痛剧烈,呕吐后疼痛减轻,胀满稍减。X线钡剂透视发现胃及十二指肠第一、二段扩张。舌淡,苔白腻,脉滑。印象:呕吐。辨证:胃热上冲。治则:清热降逆。处方:大黄12克,甘草3克,半夏12克,竹茹12克,服一剂后呕吐即止,共服三剂诸症状消失。疗后两年复查无复发。

本方配合止咳平喘药,可治胃热上逆之喘咳,随着胃脘憋胀加剧而喘剧的病人,采用此方可起到泻大肠,降有火之釜底抽薪作用。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方中吴萸苦辛大热,温肝暖胃,降逆止呕,生姜助吴茱萸温中降逆,人参健脾益气,安神定志,姜枣补益脾土,调合营卫。

【粉神分裂症】方XX,男,47岁,干部,1979年10月初诊,患病己八年。“文革”期间遭受迫害,精神长期处于愤懑抑制状态,久之心烦易怒,恶心吐涎沫,巅顶痛不可忍,近二年病情加重,失眠多梦易惊,记忆力减退,精神恍惚,性情暴躁,多猜善疑,甚则厌世,胃纳日减。苔黄厚腻,脉左沉弦滑,右沉紧。中医诊断:癫证。辨证:肝寒脾弱,神明失守。治则:暖肝健胃,降逆安神。服本汤三十剂后诸症状基本消失,纳眠良好,服至六十剂临床治愈。

【顽固性头痛】王xx,女,36岁,工人,1979年6月初诊。患顽固性头痛已十年。由产后未满月与家人生气引起。经常头痛,时轻时重,精神受刺激后加剧,严重时巅顶剧痛,时有泪出,需服过量镇痛剂方能止痛片刻,并有恶心,吐涎沫,手足发凉,失眠多梦,怕惊

动,多疑等。舌苔白厚,脉左沉滑,右沉紧。印象;厥阴头痛,辨证;寒浊上扰。治则:温中降逆,安神定志。处方:吴茱萸汤。三剂头痛止,服二十一剂,临床治愈。追访三年未复发。

【视力减退】《内经》云,“肝受血而能视”,又“肝开窍于目”,肝寒则血不足,血不足则目不明。例如:王xx,女,23岁,誊写社工人,1980年3月15日初诊。近半年来,两眼视力减退,患者因作誊写工作,耗神费眼,工作量大,日久则视力减退,头痛,恶心,心烦意乱。近一月来已不能坚持工作。检查:眼底无异常发现。舌苔薄白,脉左沉滑,右沉紧。辨证:肝寒血少。治则:温中降逆,养血明目。处方:吴茱萸18克,生姜18克,党参18克,大枣6个,白术18克,泽泻45克,服十五剂症状完全消失,恢复誊写工作。疗后三年追访无复发。

【更年期综合征】妇女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这一时期内月经紊乱,经量或多或少,周期长短不等,有少数妇女出现心烦易怒,多梦易惊,失眠头痛,头晕目眩,全身无力,干呕吐涎沫,脘闷纳呆等。前人多以肾虚辨证:或以滋阴潜阳或温补肾阳论治。作者以肝寒犯胃辨证:以吴茱萸汤施治共十六例,效果满意。

徐XX,女,45岁,干部,1980年7月20日初诊。心烦易怒,恶心,头痛头晕,夜多噩梦,有时失眠,全身无力,已一年之久。此间,月经不调,经期赶前错后,经量时多时少,舌苔薄白,脉左沉滑,右沉紧。中医诊断:月经不调。辨证:肝寒犯脾,魂不守舍。治则:暖肝温中,降逆安神。处方:吴茱萸18克,生姜18克,党参18克,大枣6个,夜交藤30克,炒枣仁30克,共服三十剂,临床治愈。

【无名热】武xx,女,36岁,工人,1952年7月1日初诊。低烧(37.6℃)已月余,并有心烦、恶心、吐涎沫,失眠,曾服丹栀逍遥散加减无效,服小柴胡汤则发烧更甚,服肾气丸有效,但不能治愈。舌苔白,脉左沉滑,右沉紧。印象:发热。辨证: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气机逆乱。治则:暖肝降逆,通调气机。处方:吴茱萸l8克,生姜18克,党参18克,大枣6个,夜交藤30克,炒枣仁30克,服三

剂后低烧退,恶心止,心烦好转,又服六剂痊愈。

【腹痛】张XX,男,42岁,农民,1982年12月30日初诊。腹部串痛,恶心呕吐已二年,常觉脐部有气串动,串到后背则后背发胀,串到少腹则少腹痛;串到胃脘,则胃痛、恶心呕吐,每天吐三、四次,吐后胃脘稍舒。经常心烦。发作时手足发凉。脉左沉滑,右沉紧,苔薄白。辨证:肝寒犯胃,胃失和降。治则:暖肝和胃,降逆止呕。处方:吴茱萸18克,生姜18克,党参18克,大枣6个,竹茹12克,服六剂。1983年1月12日复诊:服上药后症状大减,串痛消失,近十多天来只吐过一次,脉同前。又以上方加木香6克,服六剂,诸症状消失。

《伤寒论》说:“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此为胃家虚寒,寒则胃气上逆,出现疼痛和呕吐。汪苓友说:“吐为气逆,气逆者,必散之以辛,吴茱萸辛苦下泄,治呕为最,兼以生姜,又治呕圣药。”

【多寐】湿阻脾胃,脾胃虚弱,脾阳不振,中气不足,故身重多寐,或则阳虚阴盛,阳虚则少动,阴盛则多静而嗜睡。前者采用健脾燥湿的六君子汤或平胃散加减。后者多采用温阳补气的补中益气汤加减。作者近来遇到二例,均属肝寒,浊阴上逆,心烦欲死,头痛,干呕吐涎沫,浊阴上乘胸阳之位,闭而不通,又致多寐,均以吴茱萸汤治愈。

王XX,男,53岁,农民,1983年11月4日初诊。多寐已十年,十年前由于受凉和生气引起心烦欲死,干呕吐涎沫,胸闷头痛,无力,倦怠,嗜睡,时好时坏。近三、四年来,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每届初冬即开始终日嗜睡,唤醒吃饭,饭后再睡,至来年夏季才稍好转。曾在当地服平胃散、补中益气汤和二陈汤加减百余剂未效。现仍心烦头痛恶心,全身无力,不能行走,上下汽车须人搀扶。二便正常。舌苔薄白,脉沉滑。辨证: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治则:暖肝、温胃、补虚。处方:吴茱萸18克,生姜18克,党参18克,大枣6个,服六剂。1984年1月14日复诊:回家后按原方服四十剂,近一月来睡眠恢复正常,心烦恶心头痛消失,能参加一般体力劳动,脉沉滑。

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

本方为《金匮要略◎痰饮篇》方,为治疗“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设。以生姜宣散,半夏降逆,合用止呕行水而降逆,能止恶心呕吐,茯苓去水宁心,泄肾邪,利小便,则眩悸止而痞消。

【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常可并发心包炎、心内膜炎和瓣膜损害,本病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烧,全身不适,呼吸困难,倦怠,活动后气喘,奔马律,心包摩擦音,有的病人可猝死或短时间内循环衰竭而死亡。西医对本病尚缺乏有效疗法。中医多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气养阴或按“心悸”、“怔忡”论治。作者遇到十一例,按“心下支饮”论治,认为本病病机为膈间停蓄水饮,水气凌于心则眩悸,故以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效果满意。

赵xx,女,35岁,技术员,心悸、气短、全身无力已四十余日。发病前先患感冒,全身肌肉疼痛难忍,五、六日后出现心悸气短,全身无力。曾至xx医院诊断为心肌炎,曾用中西药治疗四十余天无效,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110次/分)心肌劳损,于1979年3月25日来我院门诊。心悸气短,全身无力,行不过百步,即须休息。恶心,胃脘憋闷,心中烦乱,有时头眩,纳呆,二便正常,睡眠尚好,全身无浮肿,脉搏110次/分。舌淡,苔薄白,脉上关上滑。印象:心下支饮。辨证:饮停于胃,水气凌心。治则:利水宁心,化痰降逆。处方:半夏18克,生姜24克,茯苓12克,生牡蛎12克,三剂。3月30日复诊:服药后自觉上述症状消失。全身有力,又服前方3剂。于4月2日复查心电图大致正常。病人持有怀疑,以为不可能改变如此之快,又去另两家医院检查,结果心电图均为正常。按原方继服三剂。追访二年无复发。

赵x,女,18岁,职员,1981年6月30日初诊。胸憋心悸,腿软无力已二十余日,此前曾患感冒,咽痛,发烧,全身肌肉极度疼痛,服解热镇痛药,感冒愈,后乃出现心悸气短,两腿无力,曾至某医院作心电图诊断为心肌炎,注射青、链霉素各二十余针,疗效不明显,乃来我院门诊治疗。患者面色苍自,气喘胸憋,稍活动后则两眼昏花,

心尖区有Ⅲ级收缩期杂音。舌尖红,脉滑,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①左房大,②二尖瓣呈城墙样改变,③二尖瓣前后叶呈同向运动。超声心动图诊断:二尖瓣狭窄。中医诊断:支饮。辨证:心阳虚,水气凌心。治则:温阳利水。方药:茯苓18克,桂枝18克,白术18克,甘草12克,陈皮24克,生龙牡各15克,三剂。7月6日二诊:服上药后效果不明显,出现恶心,有时心中烦乱,全身仍无力,脉上关上滑,此属心下支饮,治宜温化痰饮。方药:半夏18克,生姜24克,茯苓12克,生牡蛎12克,三剂。7月10日三诊:胸憋气短、心悸,全身无力等明显减轻,心脏收缩期杂音减低,脉上关上浮滑。仍以7月6日方三剂。7月13日四诊:病情继续好转。心脏有轻度(I级)收缩期杂音,仍服7月6日方,三剂。7月16日五诊:两腿不软,全身较前有力,已不心悸,但汗出较多,晨起口苦。脉弦。处方:柴胡24克,黄芩15克,半夏9克,党参15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3个,浮小麦30克,三剂。7月21日六诊:服7月16日方后,渴不欲饮,前天又感冒,有时稍有心悸。脉滑。处方:桂枝15克,半夏15克,生姜15克,白术15克,甘草9克,茯苓15克,浮小麦30克,三剂。7月24日七诊:近日心中稍憋,有时烦乱。脉上关上浮滑。处方:枳实9克,半夏18克,生姜24克,茯苓12克,生牡蛎12克,十二剂。8月11日八诊:劳累后眼花头晕,纳呆,余证好转,脉滑。处方:茯苓15克,桂枝15克,白术15克,甘草9克,丹参24克,红花9克,炒杏仁9克,泽泻24克,砂仁壳9克,浮小麦30克,十五剂。11月19日九诊:恢复全日工作已三个月,一切活动正常,全身有力,劳动后亦无心悸,二尖瓣区I级收缩晚期杂音。超声心动图复查:左房内径略大,右室正常。二尖瓣双峰反向,EF速度较慢,超声心动图诊断,心内结构未见明显异常。该患者前后共服中药四十五剂,其中小半夏加茯苓汤二十一剂,小柴胡汤三剂,苓桂术甘汤二十一剂,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心肌和瓣膜损害明显好转。

黄帝内经 - 黄帝内经-医理篇第18集:阴晴圆缺

猫儿屎果

马鞭草

乌头叶蛇葡萄

中药方剂_枳实散

健行天下——白血病患者援助计划启动刺蓬花

胡杨

向阳花

一年蓬

水冬瓜叶

原始点医学(2013-8-1)--张钊汉著.pdf 无觅关联推荐[?]

经方治验四则

经方治验四则 王继弟,王世钦 (淄博市中医院,山东淄博 255300) 〔关键词〕经方;临床;治验 〔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257-358X(2005)06 临证时常涉及经方,本文介绍了笔者应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大定风珠、小柴胡汤、甘姜苓术汤,分别治疗长期反复发热、阴虚风动、胸痹、肾着腰痛等四个病例的治疗情况。认为经方运用恰当,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1 长期反复发热案 女,48岁,2004年3月26日初诊。20d前“感冒”,发热,最高体温达39℃,服用扑热息痛、中药及多种抗生素均无效。二便正常,无身痛、无呕吐、无咽痛、不咳嗽。查见T:38.3~39℃,面赤,咽部略红,舌质红,苔薄黄。辅助检查:血常规:WBC5.7×109/L,N:64,L:27,未见异行淋巴细胞,出血热抗体阴性。ALT:44u/L,AST:44/u,CT、心电图、胸片、彩超均无阳性发现。辨证:表邪不解、阳气悱郁。方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加葛根:桂枝6g,白芍9g,麻黄6g,炙甘草6g,生姜6g,大枣3枚,葛根15g。水煎服。一剂后当晚未再发热,睡眠好,至次日9时热渐升至39℃,嘱原方又进一剂,热势渐退。29日见面赤、苔黄略燥,脉细数,此属阴伤之象,方用增液汤加减:银柴胡15g,大豆卷15g,青蒿12g,生地30g,麦冬15g,玄参15g,丹皮10g,丹参30g,金银花30g,连翘10g,竹叶12g,芦根30g。三剂,至31日,已不发热,后期留有肺胃津伤之候,予甘寒养阴,以益胃汤加减以善后而痊。 按:综观脉证,考虑为太阳表邪不解,又不得小汗出,阳气悱郁在表,不得发泄之故。在《伤寒论》中仲景称其为表郁轻证。如原文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虐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宜桂枝麻黄各半

经方治验小案

经方治验小案 更新时间:偶尔更新,随意写写 微信公众号:经方日记 全文字数:3260 阅读时间:10分钟 作者:广西南宁宁毅 患者顾某芳,女,40岁。病:感冒 首诊时间:2019年12月21日08:52 微信就诊,信息如下:早起,鼻塞,头晕。着凉感冒了,昨晚一直找水喝,唇裂又像上火。 张庆军老师伤寒病脉证治问诊单: 1、头痛,头晕,脖子难受,怕冷,怕风,不爱出汗; 2、口不苦,胸闷; 3、大便不干,口不渴,饭量不大,不怕热,心中郁闷,嗓子感觉有痰咳不出来; 4、大便稀,大便不粘,平时吃凉东西难受; 5、手脚凉; 6、无精神,四肢凉; 7、脉无力; 8、小便黄,胃胀; 9、小肚子不胀; 10、胃部无压痛; 11、无黄疸。 舌象:舌暗红,有红点,苔薄白。 六经辨证:少阴太阴合病。 头痛,头晕,脖子难受,怕冷,怕风,不爱出汗,手脚凉,无精

神,脉无力,少阴病; 嗓子感觉有痰咳不出来,大便稀,大便不粘,平时吃凉东西难受,胸闷,脉无力,太阴病。 方证辨证:患者无发热,头痛,怕风,怕冷,不出汗,无精神,手脚凉,脉无力,少阴病之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脖子难受,葛根证; 心中郁闷,嗓子感觉有痰咳不出来,脉无力,太阴病之半夏厚朴汤证; 大便稀,大便不粘,平时吃凉东西难受,脉无力,太阴病之理中汤证。 综上所述,处方为麻黄附子甘草汤加葛根合半夏厚朴汤合理中汤。 处方:麻黄20g,附子20g,炙甘草30g,姜半夏30,厚朴15g,茯苓20g,生姜切片25g,紫苏叶10g,太子参30g,干姜30g,白术30g,葛根40g,1剂。 煮服方法:1400ml冷水,煮成450ml,去渣分三次温服。 二诊:12月22日11:30,诉服完药后,精神好了很多,心情也好了,还需继续服用中药吗? 根据其病情,建议继续予两副巩固。 三诊:12月23日06:57,诉感觉喉咙痛,上火了。 昨晚吃了萝卜炖羊肉,问是否为这个原因引起? 因其感冒后大补,所以感冒后清淡饮食示非常重要的,因其喉咙痛,考虑为转出少阳,建议予在原方中加入黄芩15g进行截断。 四诊:12月25日,诉三副药已服完,精神各方面好了很多。月经未来,建议继续服用原有药物。 带状疱疹痛难忍,六经辨证专方合 广西南宁—宁毅 患者为老年女性患者。 病:带状疱疹 首诊时间:2019年11月28日15:26 微信就诊,信息如下:昨晚阿姨给其洗澡时发现左手有红点,今

经方治验四则

经方治验四则 在中医的文献中,有一套叫“经方治验四则”的计算方法,是一种古老而精确的病理学思想。古代医学家都以它为框架,用它来指导治疗和诊断疾病。虽然现代医学已经用更加精确、科学的方法来处理疾病,但是“经方治验四则”依然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理解中医学的基础。 “经方治验四则”的四个原则是:经脉治病,脉病,方治病,验治病。如果要给每个原则都做一个简单的解释,可以这样说:经脉治病,指的是通过经脉及其关系来治病;脉病,指的是以脉象为标准,判断病情;方治病,指的是通过把药物和饮食等结合使用来治病;验治病,指的是通过查验病人,来判断病因和病症,并用药物治疗。 “经方治验四则”通过四个原则的结合,从而达到有效的治病目的。经脉治病,是以人体的经脉状况作为判断病情和决定治疗方法的依据,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基础。脉病,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指标,依据病人脉象改变的大小,及其不同性状来诊断疾病。方治病,是指根据病症来用草药、中成药或饮食等多种治疗方法结合治疗病人的。验治病,指的是通过查验病人,来诊断病因和病症,并根据诊断结果用药物治疗。 虽然现代医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但是古老的“经方治验四则”依然是理解中医学的基础,是指导中药治疗的核心思想,在日常临床实践中也被广泛使用。 传统的“经方治验四则”对治病有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它也有一

些缺陷,包括但不限于脉象检查不精确,不能满足临床实践要求等。因此,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些研究试图提高“经方治验四则”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以更好地支持临床实践。 在现代医学技术发达的今天,“经方治验四则”仍然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它指导着中医治疗疾病的思路,同时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基础。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这一重要的概念,把它作为中医治病的正确思路,以便引领未来的中医临床实践。

第四部 治疗篇 第六章 经方、验方

头面部 1、患者呕吐并伴有剧烈的头痛(出自《伤寒杂病论》-吴茱萸汤)吴茱萸25克人参15克生姜3片大枣12枚 2、眼红、鼻、牙龈出血(出自《伤寒杂病论》-三黄泻心汤)(开水泡服)大黄10克黄连5克黄芩5克 3.中耳炎、鼻窦炎、脑瘤:麝香矾石散麝香2克矾石98克 注:将这两位要研磨成粉喷入耳或鼻中 4、治疗眼睛发炎的处方(出自《伤寒论》栀子柏皮汤) 注:9碗水煮成7碗,过滤后,用纱布擦拭眼睛。 5、治疗视网膜色素病变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炙甘草汤各小建中汤) 处方一:炙甘草20克生姜2片牡丹皮20克桂枝15克党参10克麦门冬10克麻仁38克黄连10克柴胡15克川芎10克大枣10枚桃仁20克熟地50克枸杞10克山茱萸30克阿胶20克 注:待其他药煮好后再放入阿胶。 处方二:桂枝15克炙甘草15克生姜2片大枣10枚杜仲10克巴戟天20克肉苁蓉20克山茱萸15克川芎15克山药30克艾叶10克炮附子20克 6、治疗视物模糊和眼球萎缩柴胡25克黄芩15克蕤仁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5克半夏10克生姜2片大枣10克菊花5枚白蒺藜20克决明子10克巴戟天20克枸杞10克川芎20克牡丹皮20克桃仁20克牛膝20克郁金10克山茱萸20克合欢皮15克夜明砂10克草决明15克蛇蜕20克 注:将以上药放入黄酒中浸泡2小时以上再熬煮。 7、治疗眼底病变的处方(以下内容仅供学习研究之用)

金银花15克菊花15克密蒙花20克龙胆草15克石决明15克草决明15克当归20克黄芪20克黄芩15克赤芍15克木贼15克蝉蜕15克黄连10克 8、治疗视网膜病变的中药方之一(以下内容仅供学习研究之用)生附子30克黄芪30克甘草30克当归20克荜拨30克夜明砂20克牡丹皮20克灵芝15克水蛭10克赤芍20克 9、面部中风(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枝葛根汤。)桂枝葛根汤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2片大枣12枚葛根25克 10、面疼(三叉神经疼)(出自《伤寒论》芍药甘草汤)芍药(酒炒)30克甘草(炙)12克11、治疗青春痘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枝汤加葛根)桂枝15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生姜2片大枣12枚葛根25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知母15克白术15克12、治疗青春痘的面膜栀子10克木兰皮10克 注:将上述药加工成分,做成面膜。 13、顽固性口腔溃疡(出自《伤寒杂病论》-甘草泻心汤)甘草12克黄芩9克半夏9克大枣12枚黄连3克 14、去除口臭:细辛10克研末冲服 15、口腔溃疡和生疮五倍子10xx 注:将该药研磨成粉,xx于患处即可。 16、治疗春季过敏性鼻炎的处方(俗称花粉病)(出自《伤寒杂病论》-麦门冬)麦门冬60克半夏15克菖蒲15克辛荑10克人参15克甘草5克粳米2调羹大枣12枚麻黄10克杏仁10克 17、治疗鼻窦炎的处方:辛夷15克苍术15克菖蒲15克 注:如果患者流清鼻涕再加干姜15克;如果患者流浓鼻涕再加杏仁15克麦门冬15克18、治疗剧烈牙痛的经验方(出自《伤寒杂病论》-白虎汤)知母20克石膏50克甘草7克生地15克粳米1调羹 19、强肾固齿的方法:炮附10青盐10克

经方验(14)

经方验(14) 大黄甘草汤 大黄四两,甘草一两 方中大黄苦寒,荡涤肠胃之留饮宿食,治心腹痞满,推陈致新,甘草补脾胃,泻心火,调和诸药。 【十二指肠壅积症】郭xx,男,35,工人,1982年8月17日初诊。每于饭后一小时出现胃脘疼痛,继则呕吐,已十一年。每年春秋季犯病,自1982年以来症状加剧,经常胃脘不适,纳呆,有时脘痛剧烈,呕吐后疼痛减轻,胀满稍减。X线钡剂透视发现胃及十二指肠第一、二段扩张。舌淡,苔白腻,脉滑。印象:呕吐。辨证:胃热上冲。治则:清热降逆。处方:大黄12克,甘草3克,半夏12克,竹茹12克,服一剂后呕吐即止,共服三剂诸症状消失。疗后两年复查无复发。 本方配合止咳平喘药,可治胃热上逆之喘咳,随着胃脘憋胀加剧而喘剧的病人,采用此方可起到泻大肠,降有火之釜底抽薪作用。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方中吴萸苦辛大热,温肝暖胃,降逆止呕,生姜助吴茱萸温中降逆,人参健脾益气,安神定志,姜枣补益脾土,调合营卫。 【粉神分裂症】方XX,男,47岁,干部,1979年10月初诊,患病己八年。“文革”期间遭受迫害,精神长期处于愤懑抑制状态,久之心烦易怒,恶心吐涎沫,巅顶痛不可忍,近二年病情加重,失眠多梦易惊,记忆力减退,精神恍惚,性情暴躁,多猜善疑,甚则厌世,胃纳日减。苔黄厚腻,脉左沉弦滑,右沉紧。中医诊断:癫证。辨证:肝寒脾弱,神明失守。治则:暖肝健胃,降逆安神。服本汤三十剂后诸症状基本消失,纳眠良好,服至六十剂临床治愈。 【顽固性头痛】王xx,女,36岁,工人,1979年6月初诊。患顽固性头痛已十年。由产后未满月与家人生气引起。经常头痛,时轻时重,精神受刺激后加剧,严重时巅顶剧痛,时有泪出,需服过量镇痛剂方能止痛片刻,并有恶心,吐涎沫,手足发凉,失眠多梦,怕惊

经方医案老中医治验老中医经验节选:攻癌夺命汤治验录

经方医案老中医治验老中医经验节选:攻癌夺命汤治验录 14个精品经方医案伤寒论方证1-30 伤寒论方证31-60 伤寒论方证61-90 伤寒论方证91-112 黄煌:谈谈半夏泻心汤经方治疗心悸胆怯案。。。陈长青医案吴佩衡医案(2)吴佩衡医案(1) 名医经方医案1 名医经方医案1 名医经方医案2 名医经方医案2 名医经方医案3 名医经方医案3 名医经方医案4 名医经方医案4 名医经方医案9 名医经方医案9 名医经方医案10 名医经方医案10 小陷胸汤(黄连+瓜蒌半夏)小青龙汤(麻黄汤以芍代杏+半夏干姜辛味)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葛根)桂枝汤/(桂甘+姜芍枣)最常用的50个经方中医腹诊小议——柯雪帆《伤寒论》112方证路志正湿病证治十二法久咳案从乌梅丸治愈颜面肿痛案浅谈中医诊病治病思维。。。周仲瑛病机辨证十三条绿衣的用药经验太阳阳明证结胸太阳阳明证泄泻(过敏性结肠炎)阳明证臌胀阳明证高热痿蹙阳明证呕吐(食管癌待查)太阳证水疝太阳证风寒湿痹太阳证历节病(风湿性关节炎)太阳证风湿太阳证柔痉太阳证刚痉(临产麻疹)太阳证哮喘太阳证咳嗽太阳证眩晕(美尼尔氏综合症)太阳证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太阳证发热(长期低热)胆胀理中汤案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案五苓散治尿血大柴胡汤治疗腹痛案桂枝加附子汤证胶艾汤治疗崩漏青光眼用五苓散桑根治疗不能行走半年,不解求解!顽固性头痛久治不愈,乌梅丸峰回路转。。。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M2a型化疗后中医治疗案柴胡剂的应用概述——胡希恕胡希恕治疗哮喘经验个人整理的效方《伤寒论》头痛证治辨析小青龙汤治小儿哮喘真武汤治高血压病让更多人享受真正的中医。。。脑溢血脑梗塞并肺部绿脓杆菌感染治疗案。。。“半表半里”衍生于八纲刘渡舟谈“方证相对论”中医临床诊断三悟寒热八十八方证四脉证五治则十三方――刘绍武辨治糖尿病经验刘绍武老师治疗胃脘痛经验《伤寒论》的“六病”与“六证”辨伤寒论的三部定位和六病辨证试论《伤寒论》的三部定位胡希恕伤寒学术概要临床常用中药简表经方实践录。。。经方医案系列(3月8日)。。。经方医案每日一则(2月

黄煌:我临床最常用的16首经方(纯干货,建议收藏)

黄煌:我临床最常用的16首经方(纯干货,建议收藏) 天医堂推荐搜索关键词列表:黄煌经方导读:最无奈的不是我们面对疾病不知道处方,而是那个方剂我们明明会背,却不知道他就是解开疾病的那把锁。总是似曾相识,却一直不得其要领,以下16首是临床常用的经方,黄教授以自己临床经验为例,对其所治疗病症都做了全面的解析,看了这篇文章,小编对这16首方剂有了新的认识,满满的纯干货。 我常用的几张经方 我的材料已经发给了大家,就是把我运用经方的经验归纳了一下,想通过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经方,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运用天然药物的经验结晶,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们的大智慧。这个经方了不得,说到能为人类作出贡献的发明创造,中医中药应该算一个,而其中的经方更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它也是我们中医院校的宝贝。很多人研究经方都喜欢搞纯理论或极纯粹的实验研究,这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应该以整理其应用经验作为基础,这些经验历经几千年,非常宝贵,把它们清楚、有序的整理出来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想这也应该是大家运用经方经验交流的重点所在。所以我还不能完全按照发给大家的讲义来讲,我抽取了经方运用经验其中的二十多条跟大家分享。首先讲第1条,大柴胡汤证。一、大柴胡汤大柴胡汤是“心下按之满痛者”的必用方,我把这个意思抽出来,希望大家记住。大柴胡汤在

临床上运用非常多,像胰腺炎、胆石症、胆汁反流性胃炎、支气管哮喘、高脂血症、高血压、胆道感染等等我都会用。但是我并不是盲目的用,张仲景是怎么说的?“按之心下满痛者,为实也,当下之,大柴胡汤主之。”现在很多中医没有触诊,也不摸脉,就靠问诊,从头问到尾。张仲景当时看病要摸肚子,那个人痛得不得了,一摸肚子,发现上腹部“按之满痛”,这时就用大柴胡汤,非常有效。所以我们在用大柴胡汤的时候,一定要让病人躺下来,再按一按他的上腹部。当我们医生手指存一种抵抗感,患者感到疼痛,甚至拒按的时候,我们就考虑用大柴胡汤;但反过来如果肚子软软的,像按在棉花枕头上一样,我们使用大柴胡汤就要注意了。有时候中医是非常简单的,并不复杂。古代有很多技术因为简单所以要保密,要故意把它玄化,不能让你轻易学到,如果方法过于复杂也不需要保密的。所以张仲景用大柴胡汤就有这个诀窍。我在临床上就按照这个诀窍用,例如说现在得个胰腺炎3万、5万医疗费是小事,多的甚至几十万。但是古代的治疗就是用大柴胡汤,很有效。有一个青年人慢性胰腺炎反复发作,有时一年要住几次院,痛苦不堪。后来经人介绍到我这里,我一摸肚子绷绷紧,人也非常壮实,舌苔厚腻。我用的就是大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半夏、枳实、枳壳、赤芍、白芍、大黄、姜、枣,就这几味药,吃下去原来的腹胀就没有了,嗳气、腹痛、大便秘结、口臭,这些症状全部消失。而且他一直吃下去,我就问他,我说你长期吃,还有什么难受啊?他说挺舒服,吃了以后身体变得轻快,脑子也灵活了。他是2007年来看的,经常不间断地吃大柴胡汤,后来再也没有复发过。大家看,中药就是这么灵。这种病例很多,胰腺炎可以用,胆石症也可以用。刚开始学医的时候,我碰到胆石症经常用金钱草,结果不是那么有效。后来我发现有一个老中医擅治胆结石,但他只给病人药,不给方。我后来一查是什么,大黄、枳壳、柴胡、黄芩……就是大柴胡汤。这个老中医有个特点所有的病人喝药之前吃油煎鸡蛋或者红烧猪蹄,吃了以后病人就痛啊!痛了以后再吃他的药。这时大便里面就能跑出很多小石头来,病人就不疼了。为什么?我说这是个“人工大柴胡汤证”。人为地制造了一个大柴胡汤证,因为胆结石患者如果上腹

生姜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肖琢如医案:治潘某。初患头痛,往来寒热,余以小柴胡汤愈之,已逾旬矣。后复得疾,诸医杂治益剧。延诊时云:胸中痞满,欲呕不呕,大便澹泄,腹中水奔作响。脉之紧而数,疏生姜泻心汤。一剂知,二剂愈。 生姜9克、法夏9克、黄连3克、黄芩6克、党参12克、干姜6克、甘草3克、大枣3克。 寥笙注:本案为病后胃气虚,脾失健运,水谷不消之症。患者胸中痞满,欲呕不呕,大便溏泄,腹中水奔作响,现症与《伤寒论》“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极为吻合,故治以生姜泻心汤,药症合拍,不用加减。本汤所治心下痞硬,干噫食臭,此火症也。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此水病也。惟其有此火在胃中,水在肠间之实据,若用热散寒,则热势益剧,用寒攻热,则水势横行。法当寒热并举,攻补兼施,以和胃气。方用黄连、黄芩之苦寒,以泻心胸之痞热;生姜、半夏之辛温,以散胁下之水气;人参、大枣之甘温,以补中州之土虚;干姜之辛温,炙甘草之甘温,以温里寒。芩连必得干姜而痞散,半夏必得生姜而水消,名日泻心,实以安心,即以和胃也。一方而备虚、水、寒、热之治,学者能于此等方讲求其理而推之,则操纵在我,运用自如矣 (熊老以其深厚的伤寒论学养及自己的临床研究心得,对古名医经方验案详加注释,会通案中脉因证治,阐明其辨证之要,立法之据,选方之意,用药之理。注文立论确切,重点突出,文笔简洁,通俗易懂,入木三分,真知灼见,每示人以规矩准绳,实为吾辈治学之楷模也。) .1案胃脘痛:杨某,女,17岁,始见胃脘疼痛,继则呕腐吐酸,发作无常,已4年余。今春以来,胃不受纳,进食即吐,面色苍白,

神倦腰痛,四肢痠楚,舌苔薄白而滑,右脉强,左脉沉细。诊断为肝胃不和,治以本方和胃降逆。 2.胃下垂:某女,消瘦,胃下垂,喜饮酒,不断嗳气,予生姜泻心汤5剂,嗳气消失。 3.胃扩张:某人,年约40余。宿嗜酒,初则晨起吐清水,嗳气显之,继则胃中有振水声,肠鸣下利,偶食不消化物或荤腻,则下利频繁,致消瘦无力,诸治无效。某医院诊断为胃扩张、肠弛缓。脉滑数,苔反腻,心下痞硬。乃用生姜泻心汤,连服10剂而愈。 4.慢性胃炎:胡某某,男。患慢性胃炎,自觉心下有膨闷感,经年累月,饱食后嗳生食气,腹中常有走注之雷鸣声,形体瘦削,面少光泽。符合仲景生姜泻心汤证。疏方:生姜12g,炙甘草9g,党参9g,干姜3g,黄芩9g,黄连3g(忌用大量),半夏9g大枣4枚(擘),以水8钟,煎至4钟,去滓再煎,取2钟,分2次温服。1周后所有症状基本消失,唯食欲不振,投以加味六君子汤,胃纳见佳。 各家论述:1.《伤寒大白》:泻心汤五方,三方皆用干姜、半夏、黄连、黄芩,两热两寒,豁痰清热。此方因汗出表解,胃阳虚,不能敷布水饮,腹中雷鸣而下利,故用生姜佐干姜和胃阳,此以痰热方中化出逐寒饮之法。 2.《伤寒论本义》:雷鸣下利,亦是中气运行不健之故,鸣则为虚,利则为实;痞硬少气为虚,干噫食臭为热。虚热二字,合成此证。此生姜泻心以苦治热,以甘补虚,以辛散痞,为对证之剂也。 3.《古方选注》:泻心汤有五,总不离乎开结、导热、益胃,然其或虚或实,有邪无邪,处方之变,则各有微妙。先就是方胃阳虚不能行津液而致痞者,惟生姜辛而气薄,能升胃之津液,故以名汤。干姜、半夏破阴以导阳,黄芩,黄连泻阳以交阴,人参、甘草益胃安中,培植水谷化生之主宰,仍以大枣佐生姜发生津液,不使其再化阴邪。通方破滞宣阳,是亦泻心之义也, 4.《医宗金鉴》:名生姜泻心汤者,其义重在散水气之痞也。生姜、半夏散胁下之水气,人参、大枣补中州之土虚,干姜、甘草以温里寒,黄芩、黄连以泻痞热。备乎虚、水、寒、热之治,胃中不和下

[转]经方、家传验方煎药说明

[转]经方、家传验方煎药说明 [转] 经方、家传验方煎药说明 [收藏] 2011-03-08 14:25 标签: 忌:生、冷、腥、辣宜:饮食清淡情绪舒畅 一、本人使用的是古中医,讲的是木火土金水,论的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顾煎药方法与今稍有不同,每剂药只煎一次,不得搞二煎三煎。 二、一般情况下,(QQ281075779专用)加好清水浸泡药物半小时后再开始煎药。如时间不允许,也可不浸泡直接就煎。不要用水清洗药物,也不要使用铁器煎药,倒出药液时可用纱布过滤。 三、几种常用煎药方法:(QQ281075779专用) 1、二碗水煎成一碗药液:大火烧开后,中火煎一刻钟左右就可。 2、三碗水煎成二碗药液:大火烧开后,中火煎半小时左右就可。 3、四碗水煎成二碗药液:大火烧开后,中火煎一小时左右就可。 4、五碗水煎成二碗药液:大火烧开后,中火煎一小时左右就可。 5、六碗水煎成三碗药液:大火烧开后,中火煎一小时左右就可。 4、七碗水煎成四碗药液:大火烧开后,中火煎一小时左右就可。 四、煎药几个名词说明:(QQ281075779专用) 1、先下:就是将药物先煎半小时(约煎去一碗水),再下其他药。 2、后下:就是在药将要煎好后的半小时(约还可煎去一碗水)内下药。 3、烊化:将药液倒出,再放入药物在药液里,稍加热溶化在药液中就可。 4、去沫:用汤匙将药液上面的泡沫捞掉。 五、服药的几个名词说明:(QQ281075779专用) 1、温服:药液不冷不热时服,一般病人都是这种服法。 2、热服:趁热喝,寒性病人采用,有助出汗。

3、冷服:比温服更冷点服,热性病人采用。 4、分服:二碗药液分早晚各服一碗,三碗药液分早中晚各服一碗,四碗药液分日三夜一各服一碗。病在胸膈以上,饭后半小时服药;病在心腹以下,饭前半小时服药;病在四肢和血脉上,早晨空腹服药;病在骨髓中,夜里吃饱后服药。

130条经方方证经验!

130条经方方证经验! 1.风寒的柴胡汤加荆芥、防风。 2.风热的,小柴胡汤加薄荷银花加连翘。 3.风湿的,小柴胡汤的可以加藿香、白芷、佩兰。 4.气郁,小柴胡汤加木香郁金。 5.血郁,月经来临黑色血块,小柴胡汤加四物汤。 6.痰郁,暴饮暴食,咳吐浓痰、打呼噜,小柴胡汤加二陈汤。 7.火郁,高血压、面红目赤、咽喉痛,小柴胡汤加黄连解毒汤。 8.湿郁,喝大量冰冻饮料,腿脚沉重,懒动、懒言,没劲,小柴胡汤加五苓散。 9.--------- 10.情志不畅型咳嗽——小柴胡汤。 11.尿结石,用小柴胡汤配合三金(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 12.心律不齐,用小柴胡汤加生脉饮,重用炙甘草10到30克。 13.妇人乳腺增生,小柴胡汤配合橘子叶,陈皮,麦芽。 14.小柴胡汤加五苓散,专治肝硬化腹水。 15.情绪波动引起的腹痛,小柴胡汤配暖腹三药。(小茴香,肉桂,干姜) 16.糖尿病,血糖高,烦渴,小柴胡汤加生脉饮加腹三药。 17.心烦,胃不好,失眠,用小柴胡汤加酸枣仁汤。(柴枣汤) 18.心烦喜呕,小柴胡汤加平胃散。(柴平汤) 19.厌食,挑食,胃口不好,小柴胡汤加焦三仙或者小柴胡汤加陈皮,麦芽。 20.小柴胡汤加木香,郁金,专治着急性腹痛。 21.着急性眼花,小柴胡汤加枸杞、菊花。 22.咽喉肿痛,小柴胡汤加玄麦甘桔。 23.心慌气短,小柴胡汤加胸三药。(小茴香、干姜、肉桂)。 24.急性胃疼小柴胡汤加元胡片。 25.急躁烦——小柴胡,虚劳损——肾气丸。

26.降脂肪肝,小柴胡汤加首乌延寿丹。 27.小柴胡汤加肾气丸治腰疼。 28.打呼噜,用小柴胡汤加温胆汤,或者小柴胡汤加二陈汤。 29.鼻塞,鼻炎,小柴胡汤加鼻三药,或小柴胡汤加苍耳子散。 30.小柴胡汤加细辛,专治胆小、怕黑、怕事,提升勇魄。 31.筋伤——小柴胡汤加四物汤。 32.小柴胡合四物汤乃春风化雨方,专治肝气郁结,血气亏少引起的瓦楞指,灰指甲,指甲偏白、没血色、易断等。 33.精子活力下降,小柴胡加肾气丸或六味地黄丸。 34.精子数目不够,小柴胡汤加五子衍宗丸。 35.气亏——补中益气,津亏——生脉饮,血亏——四物汤,肾液亏——六味地黄丸。 36.心机梗塞,小柴胡汤加三七,丹参。 37.温经汤用桂萸芎,归芍丹皮姜夏冬,参草健脾胶养血,暖宫其意在温通。 38.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是男子发育奇方。 39.子宫发育不良和子宫萎缩,用温经汤加紫河车。 40.温经汤——古代女科专方、调经助孕神方、容光焕发奇方。适用于人干瘦、歪瓜裂枣,适用于口干唇燥,适用于手掌干枯,手脚发凉,适用于小肚子冰冷疼痛,适用于腹泻腹冷,适用于闭经不孕,月经不调。 41.咽痛者桔梗汤主之。专治一切音声沙哑,咽喉肿痛,甚至声闭

(三)白通汤——少阴寒厥证,恶寒重症,厥逆,戴阳

(三)白通汤——少阴寒厥证,恶寒重症,厥逆,戴阳 14少阴寒厥证——谢映庐医案 周孔昌,体胖而弱,忽然腹痛泄泻,十指稍冷,脉甚微。因与理中汤,服后泻未止,而厥逆愈进,腹痛愈甚,再诊无脉。知阴寒入肾,盖理中者,仅理中焦,理下焦效差,改进白通汤,一服而安。(《谢映庐医案》)《经方研习》《名医经方验案》《经方一剂起沉疴》《实用经方集成》 15恶寒重症——何廉臣医案 刘某,男,28岁。恶寒甚剧,战栗动摇,烘以烈火顷刻不离。舌

苔边白、中黑而滑,脉沉而紧。沉紧为寒伤于里,《伤寒论》所谓“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之症。初服麻黄汤不应,改用: 高丽参3克白术6克附片4.5克炒干姜3克葱白9枚炙甘草3克生姜6克 服一剂,即遍身大汗,寒邪悉退而愈。何廉臣: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卷二,5页,上海大东书局.《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16恶寒厥逆——赵林堂医案 赵某,男,30岁。患者于1951年在成都读书时突感双脚冰冷,1955年更见厉害,冬天不能离火(摄氏22度就要烤火),鞋袜烤焦仍不觉暖,热天一点也不能沾凉风。中医诊为气血不足,曾服温补药品,如干姜、附子、鹿茸、肉桂等,但无反应。后来又认为系严重的风湿病,服三百剂祛风湿药,亦未见效。嗣经某医院诊断为“雷诺氏病”,作封闭疗法,住院医治月余,亦无效果。1956年11月6日来院医治,院内诊断为严重寒厥症,给服白通汤并加重其剂量。1957年1月30日止,先后共服白通汤十三剂,药量加重(这一阶段所用附子除第一周用四两外,余均系半斤)。患者1957年2月8日来院感谢说:“截至目前为止,我的病已收效十之八九。服药期间足温暖,在间断停药时,晚上足就感冷。白天如果三小时没有烤火,脚虽然冷,但基本上已好转。”1957年2月21日至8月14日患者又继续服药十四剂,病即痊愈。 1957年10月5日至1958年2月23日(1957年4-9月未服药),因时属冬令,脚背又显冷,同时又遗精,复来就诊,仍用白通汤另加补肾固精药等,计服十九剂,脚冷遗精均治愈。(这两阶段所用的生附子每剂最高者已加至一斤),总计三个阶段的治疗,共服白通汤四十六剂,共用生附子472两(平均每剂用10两余),干姜72两(最多者每剂用至3两),葱白606根(平均每剂13根,多至20根),其中每剂用生附子一斤者共十二剂,12两者四剂,半斤者二十八剂,4两者二剂。剂量系由少到多陆续增加的,煎时先煎生附子2小时,再下余药。(录自《哈尔滨中医》1960年第2期) 按:本案使用白通汤,亦取其扶阳抑阴,通阳回厥之功。更可见

胡希恕:经方医案医话十四则

胡希恕:经方医案医话十四则 “ 1.越婢加术汤治肾炎腹水 “越婢加术汤非常好使,它不单能治外边的水肿,也能治里边的水肿。可是有个问题现在我也闹不清楚,若是肾炎的腹水,用这个方子,百发百中,你们尽管试验;要是遇上肝硬化的腹水就不行。 那个时候在咱们医院有一个住院的病人,他就是患肾炎的腹水,腹水症状挺厉害,后来他们(其他医生)找我会诊,我就开了越婢加术汤,病人吃了就好了。后来遇到肝硬化的腹水,他们(其他医生)试验就不行,他们说这方子怎么不好使了? 这东西奇怪,肾炎的腹水,吃越婢加术汤非常好使,但是肝硬化的腹水就不行。他们试验了很多次,我还没试验,但他们告诉我,我就知道了。” 编者(原书编者,下同)按 在《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胡希恕病位类方解》中对此总结道:“本条(《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5条)的里水,是就病水的原因说的,也即相对于风气相击的风水说的。风水可说是外因,此由于小便不利为内因,故以里水别之。有的注家改皮水,值得考证研究。 依据实践证明,本方所主水肿,为由于肾功能的障碍,从而使小便不利而致的水肿,对于肾炎患者的水肿和腹水,屡试皆验,尤其令人惊异者,不但水肿得治,肾炎本病亦得到彻底的治愈。” 五味菁华心脏要不好,天然“强心剂”不能少小程序 “ 2.芎归胶艾汤合四君子汤治愈胎漏重证

“这个芎归胶艾汤是个止血药,可是方中净是些强壮性的祛瘀药,它不用桃仁、牡丹皮,说明它治疗虚证,就是这个下血证有虚脱的倾向,所以得赶紧止血,用强壮性的祛瘀止血的法子。这个药应用的机会也相当多,一般的吐衄下血都可以用,但不是虚衰性的证不行,真正的虚证,需要用一种强壮祛瘀的法子,这个方子最好使不过了,也是常用的方子。对于妇人,在妊娠阶段常有下血、腹中痛。一般就是由于她们自己不谨慎,导致下血、腹痛,如果要流产,这个方子也很好使。 这个方子常常配合人参、茯苓、白术,就是把四君子汤合用在这里面,治先兆流产的下血,起止血安胎作用,这个药经常用,也挺好使,这个药我也用过,不然我不会这么说啊。咱们医院的老范,他的第二个女儿范文艳就是患这个病,哎呀,她那个血出得很厉害,我就用芎归胶艾汤合四君子汤,她吃完就好了,后来她生了个小孩叫小阳子。一般的失血证,要是有虚脱的情形,就是脱血的情形,即出血相当厉害,这个方子就可以用。” 编者按 本书上篇第四章提到:“下血不止者,大体不离芎归胶艾汤(止血)合四君子汤,一般先兆流产的腹痛下血颇好用,不是偏虚亦可不合四君子汤。以腹痛为主的,以芎归胶艾汤合当归芍药散亦佳。”可互参。 “ 3.桂枝茯苓丸治实证喜哭 “这个药(指甘麦大枣汤)也常用,妇人悲伤喜哭,可以用这个药,就是小孩子在夜间哭得特别厉害,有时候用这个药也起作用,但

老中医验证了的14条临床经验妙方,珍贵难求

老中医验证了的14条临床经验妙方,珍贵难求 1.退热经验方: 本人验证黄煌——我的退热经验方,在临床上确实有很好的疗效,希望大家使用。夏帆,男,18岁,感冒发烧已四日,在别处输液四次,每次都是输液之后感觉舒服,但时隔不久旋又发烧。面红,咽痛音哑。微恶寒。因已输液多次。我想也是中医大显身手的机会。就处方:柴胡30克、黄芩15克、生甘草10克、连翘40克,青蒿30,《后下》一剂即愈。用青蒿是邱志济经验。 2.解热冲剂治流感: 中医解热冲剂在学习中实践,就是我其中的一个学习方法。在看了赵俊欣老师的《十一师秘要》,就有了对其中的方剂应用的想法。正巧,来了一个感冒病人,他自己说对多种抗生素过敏。患者自述:病得之于淋雨之后,现在周身困痛,头蒙,口苦,吃饭不香。温烧。予中医解热冲剂:苏叶30克,葛根10克,独活10克,柴胡10克,槟榔10克,黄芩6克,赤勺6克,知母6克,厚朴6克,桔梗3克,大黄3克,甘草3克,大青叶30克,草豆蔻6克,用原方不作任何加减。一剂煎6杯,每次一杯,2小时一次。结果一剂就愈。 作者原注:本方治四时流感,发冷发热;寒热往来,发热恶寒等症状。症状有:头痛,腰痛,骨节疼痛无力,胸满胁痛,心腹痛,泻痢,呕吐,喘咳,口苦,食欲不振等,如症状不具备,可以只根据口苦,或苔白,或食欲不振用药。原作者是用散剂的,我改成汤药也照样效佳。希望大家在临床上多做验证。我用了6个感冒病人,都取得了好效果。所以也推荐给大家。 3.桂忮汤治过敏性鼻炎: 患者过敏性鼻炎已经三月,面白体瘦。一般是早上的时候流清涕,打喷嚏。鼻痒。劳动汗出则舒服。上肢怕风吹。一般人喜欢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我开了桂枝汤加砂仁:桂枝12克,白芍10克,生姜3片。炙甘草15克,大枣5个。砂仁6克。服了5剂就好了。 顽固皮肤瘙痒

经方经验谈

经方经验谈 苓桂枣甘汤 一、奔豚 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54岁。主诉脐下跳动不安,小便困难,有气从小腹上冲,至胸则心慌气闷,呼吸不利而精神恐怖。每日发作四、五次,上午轻而下午重。切其脉沉弦略滑,舌质淡,苔白而水滑。乃水停下焦之苓桂枣甘汤证。疏方: 茯苓30克,桂枝10克,上肉桂6克,炙甘草6克,大枣15枚,用甘澜水煮药。 仅服3剂,则小便畅通而病愈。 (《新编伤寒论类方1984;115) 按语:此证气从少腹上冲于胸,名曰“奔豚”,乃固心阳上虚.坐镇无权,使下焦之邪得以上犯。仲景治此有两方,若气冲而小便利者,用桂枝加桂汤;气冲而小便不利者,则用苓桂甘枣汤。今脐下悸而又小便困难,与苓桂甘枣汤之证机合,用之果获捷效。 二、心悸 李祥舒医案:黄某某,男,43岁,1981年11月30日初诊。三个月前劳动汗出受风,即感身病心悸,经服感冒清热冲剂,身痛缓解,但心悸日益加重,气短乏力,多汗,以致不能劳动。经某医院内科诊为冠状动脉供血不全,按冠心病常规服药半月,效果不显。又进益气养血补心健脾中药20余剂,仍不效,转来试治,观面色就白.精神不振,察询病情,发作之前,自觉有一股凉气从少腹上冲至胸,随之心悸不休,坐卧不安,须手按心胸部始舒,喜暖恶寒,口不渴,脉沉细小数而无力,舌淡红苔薄白而润滑。诊为心阳不足水气上乘证。拟温通心阳,化气行水法。处方: 茯苓24克,桂枝12克,炙甘草6克,大枣15枚一剂。 服药2剂,其证大减,继服2剂,痊愈。(北京中医杂志1983;<4)叫4—45) 按语:汗为心液,汗出过多,损伤心阳,心阳虚损,不能下温肾

水,肾水寒而不化,上逆心胸。用本方宁心化饮,培土以制水,水饮一化,诸症得安。 三、失眠 胡希恕医案:张某,女,65岁,1965年12月13日初诊。多年失眠,久治不效。近头晕心悸,脐左跳动,有时感气往上冲,冲则心烦,汗出,口干不思饮,苔白,脉缓。此属寒饮上扰心神,治以温化降逆,佐以安神,予苓桂枣甘扬加味: 茯苓24克,桂枝12克,大枣5枚,炙甘草6克,酸枣仁15克,远志6克。 服3剂睡眠稍安,头晕心烦、气上冲感亦减,前方加生龙牡各15克,续服6剂,诸症若失。(《经方传真》1994:60) 按语:凡病而见脐下动悸,水气上冲者,皆宜本方加减。 四、腹痛 刘景棋医案;王某某,女.38岁,1983年2月14日初诊。少腹跳动疼痛已四、五年,经常出现脐下跳动,夜间加剧,有时感到有气自脐下上冲至胃脘部,则胃脘部剧痛出冷汗,过一时许方止,每天发作数次,纳呆,消瘦,全身无力。检查发现关元穴有压痛,屡治不愈。五年前有过痢疾史,现大便时干时稀,脉左右滑。 辨证:冲气犯胃。治则:降冲和胃。服苓甘枣汤30剂,脐下跳动和胃脘疼痛消失,关元压痛亦消失。疗后三月复查,纳增,体重增加,体力倍增。 (《经方验987:107) 按语:本案奔豚证以院腹剧痛为主要表现,以苓桂甘枣汤利水降冲,则虽不治病而病自止矣。苓桂朮甘汤 一、水心病(冠心病) 刘渡舟医案:陆某某,男,42岁。形体肥胖,思有冠心病心肌梗塞而住院,抢治两月有余,未见功效。现证,心胸疼痛,心悸气短,多在夜晚发作。每当发作之时,自觉有气上冲咽喉,顿感气息窒塞,

经方14:治疗肾脏病的经典方剂

经方14:治疗肾脏病的经典方剂 1.五皮饮 组成:桑白皮15g 陈皮10g 生姜皮10g 大腹皮15g 茯苓皮15-30g 功效:化湿健脾,理气消肿。 临床应用:本方为治疗水肿的通用方。以一身悉肿,腹胀气急,小便不利为应用指征。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水肿及心脏性水肿,肝硬化腹水,辨证属气滞水停者,可用本方加减治之。如腰以上肿甚,兼挟风邪者,可加防风、荆芥、苏叶等以散风除湿;腰以下肿甚,加防己、苡仁、车前子,泽泻以利水消肿;全身悉肿者合五苓散可增加利尿消肿的功效。 实验研究:桑白皮煎剂给家兔口服,利尿作用显著,并有降压效果。茯苓皮亦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大腹皮虽属消胀化湿药,但尚未见药理实验证明是否有利尿作用。陈皮及生姜皮均无直接的利尿作用,但陈皮所含挥发油及生姜所含姜辣素,均对胃肠有温和的刺激作用,能使消化液分泌增加,改善食欲,加强消化机能,有助营养物质的吸收,故能促进营养不良性水肿之消退。生姜有促进发汗的作用,通过发汗,可排除少量水分,有增强血液循环的作用,对消除血循环障碍所致水肿有一定帮助。综观全方,有一定的利尿作用,能增强消化机能、促进血液循环、并有轻度的降压作用。 用法:研末冲服,每次l0g,1日3次,或水煎服。 来源:《中藏经》 2.五苓散 组成:猪苓9g 茯苓9g 泽泻12g 白术9g 桂枝6g 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临床应用:本方为化气行水之代表方剂。主治主要有二:一是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身重、小便不利、泄泻。如急慢性肾炎、营养不良性水肿、肝硬化腹水等;二是膀胱气化不利所致太阳蓄水证,其辨证要点:小便不利,烦渴欲饮,水人则吐,苔白腻,脉浮等症。时振

声氏用本方治疗血液透析并发的失衡综合征,症见头痛头晕、恶心,即嘱患者口服五苓散,可减轻症状。提早服用可减少失衡综合征的发生。本方加人参名春泽汤,适宜于慢性肾炎及慢性肾衰患者,水肿而兼气虚者。 实验研究:复方实验证明:本方煎剂给正常大鼠灌胃有利尿作用,对大白鼠给予本方后,第一小时排尿率与给药前对比显著增加,健康人和家兔口服本方煎剂,均有利尿效果。 用法:作散剂,每服6—9g,每日2~3次,空腹以温水或米汤送服。或作汤剂,水煎服。 来源:《伤寒论》 3.猪苓汤 组成: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各9g 功效:利水清热养阴。 临床应用:本方为育阴利水的代表方剂,宜用于急慢性肾炎、急慢性肾盂肾炎水肿证属湿热蕴结而又阴伤的患者。其临床表现的特点为:尿频、尿急、多见下肢水肿;伴有口干欲饮,心烦不得眠,舌红,脉细数等阴虚内热之证。本方经加减用于治疗急性膀胱炎、肾盂结石颇有效验。 实验研究:猪苓煎剂给家兔和狗灌胃,静注或肌注,均引起明显利尿效果,并促进钾、钠、氯等的排出,主要由于抑制肾小管对电解质和水的重吸收所致。茯苓、泽泻、滑石均有利尿作用。阿胶可促进造血功能及红、白细胞的增长。 用法:前四味水煎,汤成去渣,阿胶烊化尽温服。 来源:《伤寒论》 3.导水茯苓汤 组成:赤茯苓15g 麦冬15g 泽泻15g 白术15g桑白皮9g 紫苏9g 槟榔9g 木瓜9g 大腹皮9g 陈皮 9g 砂仁6g 木香6g 灯芯草6g 功效:宣肺健脾,行气利水。 临床应用:本方是行气利水的代表方剂,与五皮饮同为行气利水

经方实验录

经方实验录 经方实验录 素女言医(思雨) 论坛,悟以往私心自用所习“中医”,乃瞎子摸象,相牵入冥途之事尔。渐以经方验于临床,明古人所谓“效如桴鼓”,诚非欺我。今发部分医案呈于诸君,亦望有如我愚钝之学者,知此捷径,深入经典,享为医之乐,不至临证束手而叹也。 案一 女,61岁,过敏性哮喘。 2008-5-21初诊: 接触油漆后呼吸困难,气促气喘1月余。严重时影响夜间入眠。膝痛多年,阵发性潮热,二便调。 查:脉沉缓,舌淡润,苔薄淡黄。 诊:喘证(少阴火枢无力,太阳不开) 方:麻黄6附子16细辛3 5剂 另加自制小青龙胶囊,如夜间呼吸困难时则加服。 2008-5-26二诊: 诸症消失,唯膝部稍有隐痛,并无大碍,停诊。 按:患者接触过敏原后出现气喘,此症已反复发生数年,以往每注射抗生素、茶碱,此次发作后亦然。然治疗月余不愈,反增潮热。患者通过呼吸接触过敏源后,体内真阳失藏,奋起抗力,冀通过气道排异出体外,然元阳根本不足,与邪相持于气道,故喘而气迫,现以麻附辛汤益元阳,枢少阴,开太阳,故得良效。 案二

男,36岁,悬壅垂下垂 2008-5-15初诊: 咽部阻塞月余,严重时有窒息感,夜间常从梦中惊醒。自觉咽部水肿不适,月前于本地医院检查,发现悬壅垂下垂,西医认为患者过胖是主要原因(近200斤),无治疗手段。现夜间不敢入睡,恐窒息。 查:脉沉缓,重按无力,舌淡红润,苔薄白。 诊:悬壅垂下垂(火枢无力,中气下陷) 方:麻黄6g附子16g细辛3g黄芪18g党参15g白术15g当归12g升麻10g陈皮6g炙甘草6g柴胡10g木蝴蝶6g 5剂 2008-5-20二诊: 咽部阻塞感、窒息感、水肿感均消失。现胸闷、晨起咯灰黑色痰(正在戒烟) 查:脉沉缓,应指较前有力,舌淡红,苔薄白。 方: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当归12g升麻10g柴胡10g陈皮9g炙甘草5g生半夏12g生姜15g大枣5枚 7剂 按:肥胖者,坤象也。往往土郁水寒,外现假实,按脉即虚。亦有脉大有力者,然亦实中藏虚,多为少阴阳根失藏,气散于外,太阴失开,浊阴内阻故。麻附辛汤,枢少阴,开太阳,引阴出阳。补中益气,升清降浊,二者相合,则天地交泰,升降如常矣。 案三 女,31岁,咳喘 2008-6-10初诊: 咳嗽、气促反复发作月余。初畏寒,咳嗽,在本医院经抗炎治疗1周,咳反增剧,X片示“支气管炎伴肺感染”。遂住院治疗,又经抗炎止咳半月,咳稍轻而复增气促气喘。现咳嗽仍重,咯吐白痰,纳尚可,二便调。正值经期。 查:脉细缓,舌淡暗,苔白腻。 诊:咳嗽(太阴不开)

“田八味”传人经方治验录

“田八味”传人经方治验录 |四川名医田鹤鸣,以精湛的医术享誉蓉城,其弟子曾荣修老中医,“文革”期间,因特殊因缘得以亲近“田八味”,并入师门,每于疑难重症必登门请教,得师真传。 一、桂枝汤治疗阴囊汗 孟某某,男,50岁,汽车五队。 1984年4月19日初诊,阴囊汗出多年,内裤始终潮湿,最近加剧,脉濡缓,苔白。 证属:营卫不调兼下焦湿热,治宜调和营卫兼除下焦湿热。 方药:桂枝汤加苍术12g 黄柏10g 木通10g,二付。 1984年4月21日复诊,大有好转,原方2付,并介绍本单位另一同病患者四付愈。 桂枝汤方药:桂枝10g 白芍10g 甘草10g 大枣10g 生姜10g 二、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外伤性癫痫 李某某,女,12岁,中江县北街12号。 1976年6月3日孩子八岁时在架架车上玩耍,被另一孩子推下车跌伤头部,六天后开始发癫痫,先头痛后发癫痫,服中西药无效,经刘某某医生介绍来诊。 辩证:由于外伤,瘀血阻滞致营卫不调,神经受损所致癫痫。 治宜:调和营卫,兼活血化瘀,并引药上行。 方药:桂枝汤加葛根合桂枝茯苓丸,三付。 半月后来信说:服药后半月时间只发病二次,而且都是上(编者注:疑有“午”字)发病,嘱服至病愈为止。 桂枝加葛根汤方药:葛根25g 桂枝10g 白芍10g 甘草10g 大枣10g 生姜10g 三、葛根汤治疗化脓性扁桃体炎 蔡某某,男,29岁,望江汽车修理厂,观察室二床病人。 1981年10月14日,午后5点由护士陪伴来诊。主诉:三天前开始喉痛,继则发烧至今三日,目前体温39.8度,仍恶寒、体痛、头剧

痛、目干、鼻干、无汗、喉痛,饮食三日俱废,大便三日未行,小便灼热。诊断为:化脓性扁桃体炎。右咽部Ⅱ度肿大,左咽部Ⅰ度化脓,经打针服药有增无减,遵医嘱来诊。脉细长数(110次/分),苔薄白。 辩证:头痛、身痛、恶寒无汗,证属太阳表实,眼干、鼻干、身热属阳明表证,小便灼热系太阳表证传入膀胱之腑,咽痛化脓,因表邪未解,太阳寒邪外来,内热无从发散,熏灼咽喉,腐蚀肌肉化而成脓,脉细数,邪热伤阴也。 治宜:解太阳阳明表邪,清膀胱腑热兼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葛根汤加玄参20g 花粉20g 蒲黄10g 滑石30g 川贝10g (缺药)大枣10g 生姜10g ,一付。 1981年10月15日上午10点,昨夜接着服药二次,汗出,烧退,身痛头痛愈,喉痛大减,仍干,左咽脓性物消失,右咽上部仍有脓点,有饥饿感,已开始饮食,大便已解,小便灼热消失,目前仍鼻干咽干痰多,病势已退,宜继续养阴化痰解毒。 方药:葛根25g 桂枝10g 白芍10g 甘草10g 大枣10g 蒲黄10g 瓜蒌15g 玄参12g,二付。药未服完,病人于16日已出院。 葛根汤方药:葛根25g 麻黄10g 桂枝10g 白芍10g 甘草10g 大枣10g 生姜10g 急性声音嘶哑特效方——黄蒡汤 临床上对急性风火所致的声音嘶哑,说不出话,发不出声民间验方黄蒡汤有特效:方剂组成为黄芩10g,桔梗10g,牛蒡子9g,浙贝母6g,连翘9g,蝉蜕6g,甘草6g,水煎15分钟,取汁饮即可。一般喝下去,嗓子就有变化,常常3~5付即可痊愈。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