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经方治验四则

经方治验四则

经方治验四则

在中医的文献中,有一套叫“经方治验四则”的计算方法,是一种古老而精确的病理学思想。古代医学家都以它为框架,用它来指导治疗和诊断疾病。虽然现代医学已经用更加精确、科学的方法来处理疾病,但是“经方治验四则”依然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理解中医学的基础。

“经方治验四则”的四个原则是:经脉治病,脉病,方治病,验治病。如果要给每个原则都做一个简单的解释,可以这样说:经脉治病,指的是通过经脉及其关系来治病;脉病,指的是以脉象为标准,判断病情;方治病,指的是通过把药物和饮食等结合使用来治病;验治病,指的是通过查验病人,来判断病因和病症,并用药物治疗。

“经方治验四则”通过四个原则的结合,从而达到有效的治病目的。经脉治病,是以人体的经脉状况作为判断病情和决定治疗方法的依据,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基础。脉病,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指标,依据病人脉象改变的大小,及其不同性状来诊断疾病。方治病,是指根据病症来用草药、中成药或饮食等多种治疗方法结合治疗病人的。验治病,指的是通过查验病人,来诊断病因和病症,并根据诊断结果用药物治疗。

虽然现代医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但是古老的“经方治验四则”依然是理解中医学的基础,是指导中药治疗的核心思想,在日常临床实践中也被广泛使用。

传统的“经方治验四则”对治病有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它也有一

些缺陷,包括但不限于脉象检查不精确,不能满足临床实践要求等。因此,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些研究试图提高“经方治验四则”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以更好地支持临床实践。

在现代医学技术发达的今天,“经方治验四则”仍然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它指导着中医治疗疾病的思路,同时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基础。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这一重要的概念,把它作为中医治病的正确思路,以便引领未来的中医临床实践。

经方治验四则

经方治验四则 王继弟,王世钦 (淄博市中医院,山东淄博 255300) 〔关键词〕经方;临床;治验 〔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257-358X(2005)06 临证时常涉及经方,本文介绍了笔者应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大定风珠、小柴胡汤、甘姜苓术汤,分别治疗长期反复发热、阴虚风动、胸痹、肾着腰痛等四个病例的治疗情况。认为经方运用恰当,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1 长期反复发热案 女,48岁,2004年3月26日初诊。20d前“感冒”,发热,最高体温达39℃,服用扑热息痛、中药及多种抗生素均无效。二便正常,无身痛、无呕吐、无咽痛、不咳嗽。查见T:38.3~39℃,面赤,咽部略红,舌质红,苔薄黄。辅助检查:血常规:WBC5.7×109/L,N:64,L:27,未见异行淋巴细胞,出血热抗体阴性。ALT:44u/L,AST:44/u,CT、心电图、胸片、彩超均无阳性发现。辨证:表邪不解、阳气悱郁。方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加葛根:桂枝6g,白芍9g,麻黄6g,炙甘草6g,生姜6g,大枣3枚,葛根15g。水煎服。一剂后当晚未再发热,睡眠好,至次日9时热渐升至39℃,嘱原方又进一剂,热势渐退。29日见面赤、苔黄略燥,脉细数,此属阴伤之象,方用增液汤加减:银柴胡15g,大豆卷15g,青蒿12g,生地30g,麦冬15g,玄参15g,丹皮10g,丹参30g,金银花30g,连翘10g,竹叶12g,芦根30g。三剂,至31日,已不发热,后期留有肺胃津伤之候,予甘寒养阴,以益胃汤加减以善后而痊。 按:综观脉证,考虑为太阳表邪不解,又不得小汗出,阳气悱郁在表,不得发泄之故。在《伤寒论》中仲景称其为表郁轻证。如原文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虐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宜桂枝麻黄各半

经方治验四则

经方治验四则 在中医的文献中,有一套叫“经方治验四则”的计算方法,是一种古老而精确的病理学思想。古代医学家都以它为框架,用它来指导治疗和诊断疾病。虽然现代医学已经用更加精确、科学的方法来处理疾病,但是“经方治验四则”依然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理解中医学的基础。 “经方治验四则”的四个原则是:经脉治病,脉病,方治病,验治病。如果要给每个原则都做一个简单的解释,可以这样说:经脉治病,指的是通过经脉及其关系来治病;脉病,指的是以脉象为标准,判断病情;方治病,指的是通过把药物和饮食等结合使用来治病;验治病,指的是通过查验病人,来判断病因和病症,并用药物治疗。 “经方治验四则”通过四个原则的结合,从而达到有效的治病目的。经脉治病,是以人体的经脉状况作为判断病情和决定治疗方法的依据,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基础。脉病,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指标,依据病人脉象改变的大小,及其不同性状来诊断疾病。方治病,是指根据病症来用草药、中成药或饮食等多种治疗方法结合治疗病人的。验治病,指的是通过查验病人,来诊断病因和病症,并根据诊断结果用药物治疗。 虽然现代医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但是古老的“经方治验四则”依然是理解中医学的基础,是指导中药治疗的核心思想,在日常临床实践中也被广泛使用。 传统的“经方治验四则”对治病有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它也有一

些缺陷,包括但不限于脉象检查不精确,不能满足临床实践要求等。因此,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些研究试图提高“经方治验四则”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以更好地支持临床实践。 在现代医学技术发达的今天,“经方治验四则”仍然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它指导着中医治疗疾病的思路,同时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基础。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这一重要的概念,把它作为中医治病的正确思路,以便引领未来的中医临床实践。

经方验案四则–经方派

经方验案四则–经方派 无锡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陆西宛 1、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失精家 金某,女,73岁,门诊号0800332681。 2018.10.15初诊:自汗2月余,白天动则汗出,汗后恶风,乏力,易头晕,近3年易心慌,纳一般,二便调,头发干枯,舌淡暗隐紫,苔薄白,左右脉寸关浮。 诊断:自汗病营卫不和证 治则:调和营卫,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处方:桂枝10g 炒白芍10g 炙甘草5g 干姜5g 大枣20g 青龙齿10g(先)生牡蛎10g(先) 7剂 2018.10.22二诊:前药后汗出减少一半,心慌明显减轻,恶寒亦大部缓解,胃纳振,唯觉舌尖小火气疮,舌淡红苔薄白边隐紫脉两关略浮弦,大便偏干,前方牡蛎改煅,加黄连、,五味子去心火,敛心气。 处方:桂枝10g 炒白芍10g 炙甘草5g 干姜5g 大枣20g 青龙齿10g(先)煅牡蛎10g(先)黄连3g 五味子10g 7剂2018.10.29三诊:前药后汗出基本缓解,无心慌,且干枯的头发已变润泽,舌淡暗苔薄白边隐紫脉两关略浮,续以前方巩固,吃一天停一天。 按:本案患者以汗出为主诉,伴心慌,形体并不消瘦,但近一年出现头发干枯,结合汗出,呈现出失精表现,且脉寸关浮,反应其机体一种虚性亢奋的状态,脉象在本案的选方中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而方后半月头发转润泽笔者未预料到,更印证了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与失精家的对应关系。 2、肾气丸治疗咳嗽 陈某,女,50岁,门诊号0800874620。 2018.8.27初诊:反复咳嗽1年。曾于它科服中药3月无效,服酮替芬,吸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等均无效,近一月自服冬虫夏草似稍有好转,症见:咽痒即咳,无咯痰,伴气短,晨起口干苦,平素口有咸味,

验方四则

验方四则 验方,或出自一人笔下,或出于众人之口,多数难以明确渊源,虽无经方那样规范严谨,证治合拍,但却有简、便、验、廉的特点,所以颇受医家与病人的欢迎,有的流传数百年且被载入医籍。验方也不是包治百病(或证)的良方,亦需要在辨证的前提下选用。本文所述四方,虽为偶得,但都是笔者历验多例的,故整理出来,供同道参考。 治气管炎方 青皮陈皮桑白皮 当归白芍北五味 川贝茯苓光杏仁 半夏冰糖服之宜 此方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流传于社会的一个验方,且散见于某些医学著作中(如杨作楳《临证录》中载有此方,但与余所见原方药物稍有出入)。原方十一味,各二钱,水煎服用。服用方法与杨氏所述一致,即第一天晚上煎服第一剂头煎药液(药渣存留),第二天早上煎服第二剂头煎药液(药渣存留),第二天中午煎服第三剂头煎药液(药渣存留),第二天晚上,将所留三剂药渣同煎取液,一次顿服。服药期间,禁止吸烟、饮酒、食辛辣物,并禁止夫妻同房。一周服用九剂药(休息一天)为一疗程。本方以二陈汤为基础,加入桑白皮、杏仁、川贝、五味子止咳平喘,当归、白芍养阴活血,青皮行肝理气、消食化积,有利于肺气的肃降与痰浊的运化。此方具有祛痰止咳、肃肺平喘的作用。个人体验,对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效果尤佳。至于证候却无明显特征,似以痰浊内蕴、阻塞肺气、寒热征象等不明显者为宜。或者以“中和”二字言其作用更恰当。笔者常用药量为:青皮10g,桑白皮15~30g,陈皮10g,当归10g,炒白芍10g,五味子5g,川贝10g,茯苓20g,光杏仁10g,清半夏10g,冰糖30g。还可用于早期肺气肿与哮喘病人。随证可加入炒葶苈子、山萸肉、徐长卿、穿山龙等。 治荨麻疹方 灵仙甘草石菖蒲 苦参胡麻何首乌 药末二钱酒一碗 浑身瘙痒一时无 此方出自明代董宿《奇效良方》,主治“遍身瘙痒,明目爽神”。笔者初识此方时,曾治男性荨麻疹一例,30余岁,患病10余年,所用药多为抗过敏剂与中药消风散、荆防败毒散等,时有好转,但每至心烦、紧张时仍不时发作。笔者于发作时予此方散剂,每次6g,一日3次,白开水送服。经用半月,瘙痒皮疹消失,至今10余年未发作。由此体验,后用此方治疗数十例(包括荨麻疹、风疹、不明原因皮肤瘙痒等),均获良效。 此方所含药物,具滋阴润燥、祛风除湿的功效。所治应是阴虚生风、夹杂湿热的证候,如素体阴虚,五心烦热,舌质红赤,上浮腻苔者。若是风寒证候,则不适宜。但在应用时,最好不要用酒为引,以免酒精过敏。 治腰疼方 茴香杜仲巴戟天挖掘机

名中医柳毓泉经验——经方治验四则

名中医柳毓泉经验——经方治验四则 其人如狂案(一) 朱某,女,40岁,1997年11月18日诊。 近来日哺头晕,坐立不安,烦躁如狂,记力减退。 经询,月事已两月未潮,少腹微满,二便如常。其脉略涩,舌边坚红苔黄。诊为太阳蓄血证。 拟桃核承气汤:桃仁15g,桂枝10g,大黄8g,芒硝5g,炙甘草3g。3剂,嘱空腹温服。药后泻下溏黑便,诸症随之而解。 按语: 太阳蓄血证,《伤寒论》106条云:“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其辨证要点为“其人如狂,少腹急结。”其病机是邪热随经传人下焦,与血搏结成瘀热。瘀热上扰心神,神明不宁,故坐立不安,其人如狂。善忘者,为内有蓄血,血不荣,则智不明也。治宜化瘀泄热。桃核承气汤乃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而成。以调胃承气汤泄热导下,桂枝温通血脉,通太阳之经气,疏解传人之邪,桃仁活血化瘀。组方严谨,丝丝入扣,故效如梓响。 烦渴不解案(二) 严某,女,29岁,1996年2月4日延诊。 主诉:口渴不解已10多天,因流产后洗衣起病。 刻下:卧床不起,神情冤烦,身微热,头微痛,心下悸,少腹微满,小便短少,脉浮数,舌质暗红,苔黄腻,体温37.9℃。四诊合参,辨为太阳蓄水证。 拟五苓散:泽泻15g,白术、猪苓、茯苓各10g,桂枝8g。服1剂,心下悸解,津升渴止,身热退。再剂,诸症若失,惟体力未复,以十全大补丸善后。 按语: 本案因流产后体虚感邪,汗不如法,表邪不解,循经入府,水气

不化,而成蓄水证。其辨证依据:脉浮数,身微热、头微痛,为外邪未解;小腹微满,小便不利,为水蓄结于膀胱,膀胱气化失职,津液不布则烦渴不已。本属表里同病,当两解表里,而前医不求本,但见热投凉,见渴止渴,浪投花粉、生地、二冬、石斛等滋阴之品以解渴,反抑遏其邪,故愈治愈坏。五苓散为表里两解,通阳化气利水之剂,气化津升,不治渴而渴自止。 奔豚病案(三) 梅某,男,35岁,农民,1997年3月27日诊。 患者因春耕下田,感受寒湿,下肢麻木发凉,膝关节疼痛。自服风湿草药,辛散过剂,以致大汗淋漓,少腹突发疼痛,并有积块渐大,筑筑然向上冲动。至腹,腹鸣作痛,呃声连连;至心,心下悸动不安;至胸,憋窒闷乱,莫名其苦。既而气还,症状随之缓解,如是日二三发。其脉沉缓无力,舌淡红,苔薄白。此乃阳虚阴盛,寒气上冲之奔豚气病。 为疏桂枝加桂汤: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8g,大枣6枚,肉桂5g,服3剂,膝关节痛减,下肢转温,少腹偶有气上冲,再3剂痊愈。 按语: 奔豚病是气从少腹突然上冲的疾病。《金匮要略》有“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等记载。 因气冲而急,有似小猪奔突(先秦时小猪称豚)而名之;有得于惊恐忧思,肝郁化火而动者;有因发汗后,心阳虚而肾中寒水之气上逆者;亦有下焦虚寒所致者。本例先感寒湿,复因大汗伤其心阳,坐镇无权,下焦之阴气上冲而患。当温心阳,伐阴平冲。桂枝加桂汤重用桂枝,上能保少阴之火旺,下能温少阴之水脏,离照当空则寒逆自平。 胆囊炎、胆管结石案(四)

【黄煌经方】经方常用中药的四则医话

【黄煌经方】经方常用中药的四则医话 《经方》杂志 第2017030期 黄煌经方专栏 51 作者/黄煌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前言:经方大喜讯、大福利要来了~ 《黄煌经方医话》即将正式出版,敬请期待! 运城盐池与芒硝 医话(一) 这是中原腹地的一个古盐池。面积有130平方公里,南北宽五公里,东西长30公里。传说当年轩辕黄帝与蚩尤曾在此大战,其原因也是为了盐池权的争夺。现在这里不再生产食盐,而是国家的一个重要的无机盐工业基地,也是中药芒硝的主要产地。上个月我趁去山西运城讲学的机会,抽空去盐池边走了一下。 深秋的晋南,气温与南京差不多,风吹来有些凉意。南出运城不久,便可见盐池纵横,一望无际,远处是险峻的中条山,近处是池边枯黄的荒草和芦苇。盐池虽无绿色,但不时有水鸟掠过,显得依然有生命力。水鸟有的是白色的,有的是灰色的,据说,盐池里有盐虫,

可供水禽觅食。陪我参观的李院长告诉我,食盐是太阳晒出来的,芒硝是寒风吹出来的。每年冬季,西北风一刮,盐池一片白茫茫,那层结晶就是芒硝。 芒硝是经方重要的药物。张仲景的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桃核承气汤、大陷胸汤、柴胡加芒硝汤,都有芒硝。后世名方如玉烛散、防风通圣散、指迷茯苓丸等,都用到芒硝。 芒硝能泻下,特别是能下燥屎、积热。江阴名中医夏武英先生治疗老人便秘腹痛,常常大黄芒硝枳壳莱菔子等同用,不拘来人胖瘦,只看舌苔是否厚。 后查文献得知,天津吴咸中院士的团队治疗肠梗阻,善用大承气汤,现在已经开发成新药。大陷胸汤将芒硝与大黄甘遂同用,治疗急腹症重症,张仲景的话是“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这种情况,现在只能在ICU病房才能见到了。经方沙龙网友zhzfeng2008-10-08 介绍,用大陷胸汤治疗胆源性胰腺炎一例,腹痛如石,胃管注入,腹泻四次,症状顿减。 芒硝可治疗胆病。大柴胡汤加芒硝,还能治疗胆结石,特别腹痛者,用之有效。那年见一患者说服中药后排出许多小石头,看其病历,是柴胡加芒硝汤,开方人是我早年的经方朋友陆建华。另外,我想到了经方硝石矾石散。许多肝胆结石的患者常常会伴有黄疸,肤色发黑,与古人所说的黑疸相似,而黑疸的专方是硝石矾石散,此方配伍简单,将硝石与矾石两药,等分,研粉,用大麦粥调服即可。只是我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介绍。 芒硝能通月经、下瘀血。古代文献有单用芒硝下死胎,复方的调胃承气汤、桃核承气汤、玉烛散等,可以用来治疗妇女月经不通或产妇恶露不尽,见腹痛者;桃核承气汤和葛根汤加牛膝,我多用于多囊卵巢综合症的女性。 芒硝还能外用,如芒硝外敷肚脐,可以治疗阑尾炎、重症胰腺炎、肝硬化腹水、乳腺炎等。还有大家熟悉的家庭常用外用药,西瓜霜,其实就是芒硝的精制品,其制法有趣,是将芒硝放于西瓜内,任其风干,西瓜表面会长出许多白色的细毛,将它刮下,就是西瓜霜。不过

严仲庆运用经方治疗失眠症验案四则

严仲庆运用经方治疗失眠症验案四则 沈昱颖;严仲庆 【摘要】[目的]探讨严仲庆老师运用经方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经验。[方法]以4则案例为本,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方面论述严仲庆老师运用经方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经验,对其遣方用药特色予以总结。[结果]严仲庆老师认为,失眠症的主要病机为阳不交阴,与心、肺、肝、肾有着密切的联系,阴血亏虚和肝阳不足均为临床上引起失眠症的常见病因。其主要证型为心肺阴虚内热、心肾阴虚火旺、心肝阴血亏虚、肝郁肝阳不足等,常用养心润肺、凉血清热,滋阴清火、交通心肾,滋阴养血、宁心安神,疏肝理气、助阳益心之法。[结论]严仲庆老师临证处方精当,临床运用经方治疗失眠症疗效确切,其经验值得学习。%Objective] To conclude Yan Zhongqing clinical academic experience. [Methods] Discussed in terms of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treatment, therapies of Yan Zhongqing teacher using classical treatment of insomnia clinical experience, herbal prescription summed up its characteristics, citing the case evidence. [Results] Yan Zhongqing teacher believes that the main pathogenesis of this disease is not paying for the yin yang, and heart, lung, liver, kidney closely linked to inadequate blood deficiency and liver yang common causes of insomnia are caused clinically. The main syndromes of heart and lung deficiency heat, heart and kidney Huo, heart and liver blood deficiency, lack of liver stagnation of liver-yang, etc., are used to support the heart and lungs, cooling heat; yin and clearing fire, balance between kidney and heart; Yin and Yang blood, Anshen; liver qi, yang Yixin of the law, and achieves better therapeutic effect on clinical practice. [Conclusion]

魏长春运用茯苓四逆汤验案四则

魏长春运用茯苓四逆汤验案四则 魏长春(1898~1988年),浙江慈溪人。魏老行医达70年,治学严谨,熟稔经典;心系病家,医德高尚,临症胆大心细,处方知常达变。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既善于时病急症的救治,又长于内伤杂病的诊疗,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曾侍诊魏老左右有年,现整理其几则遗案,介绍魏老运用经方茯苓四逆汤的临床经验。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 茯苓四逆汤出自张仲景著《伤寒论》:“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太阳病因发汗太过,又误用攻下,损阳及阴,而用茯苓四逆汤(茯苓、人参、附子、干姜、甘草)治之。从本方的组成看,用药由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四逆加人参汤(附子、干姜、甘草、人参)发展而来,即在四逆加人参汤回阳固脱、益气生津的基础上,重用茯苓以健中安神。魏老认为,本方用药精要,重点突出,配伍得当,从方义分析推测,原文的证候叙述过于简略,茯苓四逆汤的适应证当有:无热恶寒,手足逆冷,精神疲惫,心悸怵惕,烦躁自汗;或干呕纳呆,腹痛下利;或腹满拘急,尿少,面跗浮肿,口不渴或渴而不欲饮;或素有寒饮,咳喘频作,舌淡,苔薄白而润,脉微细或沉弱。魏老常直接采用本方或以本方为主酌情加减,治疗因元阳不足、阴寒内盛、心肾阳虚、水气凌心、中焦失运等引起的多种疾病,取得较好疗效,特别是本方对缓解危急重症,调治疑难杂病具有积极作用。 1.急性胆囊炎 某女。右胁下剧痛4天。曾发热恶寒,有胁痛病史。诊见:神疲,形瘦,面黄,头痛,夜寐不安,大便4日未行,四肢清冷,体温偏低,虚里跃动。舌淡、苔黄腻,脉沉微。西医诊断为急性胆囊炎。证属厥阴寒盛。治拟温阳壮神为主,酸甘辛苦疏泄为辅,茯苓四逆汤合乌梅丸(乌梅、细辛、干姜、黄连、附子、当归、黄柏、桂枝、人参、川椒)

刘喜明运用经方辨治外感发热验案

刘喜明运用经方辨治外感发热验案 编辑推荐语 通过整理刘喜明教授运用经方治疗发热验案四则,一以彰显经方临证之效用,二以介绍圆机活法辨证之特色,三以解析方药剂量之权重,四以倡导精准用药之可贵。 [摘要]整理刘喜明教授运用经方治疗发热验案四则,以大青龙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以小柴胡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阴虚合并外感发热,以小柴胡合小建中汤加葛根治疗少阳阳明合病兼中阳不足发热,以白术附子汤加味治疗产后阳虚外感发热。一以彰显经方临证之效用,二以介绍圆机活法辨证之特色,三以解析方药剂量之权重,四以倡导精准用药之可贵。 刘喜明教授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生、博士研究生导师,师从4位国医大师,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从医30余载,善于运用经方治疗内科杂证。临证多化繁为简,用药精当,量小力专。现将刘师治疗发热验案4则整理如下。 1 小儿外感发热案 男,9岁。2017年1月6日初诊。主诉:恶寒发热1周余。患者1周前出现发热,体温38.5 ℃左右,最高达39.6 ℃,全身怕冷,就诊于燕郊某医院,予以抗生素静脉滴注2 d,发热时服扑热息痛,并口服抗病毒口服液等清热解毒类中成药。发热始终不退,呈持续性,不分昼夜。刻下症:发热,恶寒无汗,干咳无痰,流鼻涕,咽痛,轻微口渴,心烦,面色红。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中医诊断:发热,辨证属外感风寒、入里化热。治拟解表清里,方选大青龙汤加减,处方:生麻黄6g,杏仁6g,桂枝6g,炒白芍6g,生石膏60g(先煎),金银花30g,干芦根30g。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1月9日二诊,自诉服上方1剂后体温降至37.5 ℃,1剂半后体温恢复正常。 按:本例患儿以发热恶寒、无汗、烦躁为典型表现,伴干咳无痰,

王键教授运用经方化裁治验4则

王键教授运用经方化裁治验4则 王键教授是博士研究生导师,出生于新安王氏医学世家,学验俱丰,临床治疗以各种疑难杂症为主。笔者有幸侍诊于王师,见王师常以经方化裁治疗疑难病并获得满意的效果,现从中选取4例,以飨读者。 1 甘麦大枣汤加味治脏躁 林某,女,40岁,2007年5月12日初诊。情志不遂,胸闷喜叹息,偶或气短,夜寐欠安,精神易于疲惫,无端心烦焦躁,月事正常,脉细弦,舌淡,苔薄白。辨证以条达木郁,宁神理气入治。方:(炙)柴胡8 g,(制)香附、甘草、郁金、牡丹皮、半夏各10 g,白蒺藜、淡竹茹各12 g,茯苓15 g,合欢皮、酸枣仁各20 g,淮小麦、夜交藤、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各30 g,大枣10枚。药后诸症明显减轻,情绪渐渐开朗、烦躁渐消、夜寐渐安。原方继进而愈。 按:林某所患之疾乃《金匮要略》所言之妇人脏躁也,由脏阴不足,虚热躁扰心神所致。肝为藏血之脏,体阴而用阳,其性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不舒,郁而不达。女子以肝为先天,王师认为妇人脏躁多责之于肝,肝气郁滞则情志不舒,郁久而化为热,上扰于心,则心烦焦躁诸疾生矣。此证当属郁证范畴,经曰:“木郁达之。”王师遵此以条达木郁,宁心安神,佐以理气化痰入治。方从仲景之甘麦大枣汤加味。《金匮要略》云:“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不伸,甘麦大枣汤主之。”方中柴胡,辛开苦泄,善条肝达郁,炙用以增强其疏泄之性,并可引诸药归入肝经;(制)香附、郁金等以增强疏肝理气解郁之效;小麦、大枣、甘草即甘麦大枣汤,三药共奏补益心脾、宁心安神之功;合欢皮、夜交藤、酸枣仁、茯苓养心安神。方中亦有淡竹茹、法半夏等清心化痰之物,以为佐使之用。此外合欢皮、茯苓、牡丹皮、甘草、大枣、小麦等药物皆为味甘之品,寓甘润之品滋脏气而止其燥之义。诸药共施,证药相安,其病自瘥。王师教诲曰脏躁亦可见于男子,在诊籍中多得以体现,从条达肝郁理气安神入治,每获良效。 2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血痹

刘渡舟医案经典

XX医案经典 刘渡舟医案经典五苓散是《伤寒论》的一张名方,其主要功能为健脾通阳,化气利水。《医方集解》谓“五苓散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疟、身痛身重”等。现代临床医生运用五苓散治疗范围更广,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传染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肠炎,泌尿系感染,心脏病浮肿等,但较少用于精神神经系统病证。笔者在临床运用此方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郁证)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XX 某某,男,35 岁,工人,缘于 1995年7月酷暑之日,于大汗之后淋冷水浴,随即又在空调房中酣睡。当时甚觉凉快,醒后即感周身不适,说不出的难受,烦躁,口渴,心悸,自汗,且伴少腹拘急,小便涩滞灼热、淋沥不畅,在某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因工作需要,症状无明显缓解即出院。后又回当地经用中、西药反复治疗,心悸、自汗症状时有缓解,然其心烦、尿频、小便灼热、少腹隐痛诸症不减,并在饮酒及劳累后加剧,且口干口苦,喜饮热饮,纳可,大便干结,睡眠尚正常,舌暗红、苔薄黄,脉细弦滑, 1997年5月29日住省中医院,即辨证为膀胱湿热兼心气不足,治予清热利湿剂,拟八正散加减: 生地20g,木通10g,淡竹叶10g,生甘草10g,丹皮10g,生梔子10g,柴胡10g,枳实15g,白芍10g,乌药10g,川楝子15g,生山楂20g。 nbsp; nbsp;服上药5剂后,患者少腹胀痛依旧,尿频灼热,小便涩滞感反而加剧,大便通畅,但肛门出现灼热感,且心烦,渴喜热饮,舌暗红、苔薄稍黄,脉沉缓。 考虑药不对症,当属辨证不确切。故又细究病因: 病人缘于酷暑大汗之际淋冷水浴,睡空调房而致病,病因当为寒湿郁闭皮毛,风寒外束,内射于肺,肺失宣肃,津液输布失常,气机郁阻故致郁证,改用五苓散,取其通阳化气利水之功。 处方: 桂枝6g,白术15g,泽泻15g,猪苓15g,茯苓20g,生甘草6g,玉米须30g,白茅根15g,郁金10g,远志6g,石菖蒲6g。服上药3剂,患者两便灼热感明显减轻,稍觉少腹隐痛。药已见效,

经方活用鄂东名医洪子云验案四则

经方活用鄂东名医洪子云验案四则 肖相如按:这是我的研究生、湖北中医药大学的杨云松副教授整理的洪子云先生的医案,很珍贵! 洪子云先生是当代最著名的临床伤寒学家之一,与我的导师李培生先生齐名,是湖北中医学院最著名的教授,也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伤寒学教授之一。因为两位先生而使湖北中医学院的伤寒学科闻名遐迩,也是最早开始招研究生的学科。 我在湖北中医学院读研究生时,有两位导师,即李培生先生和梅国强先生。若以李培生先生论,则洪先生算是我的师叔;若以梅国强先生论,则洪先生算是我的师爷,因为梅先生是洪先生的学生。 洪子云(1916-1986),名之恍,著名中医学家,历任湖北中医学院《伤寒论》教研室主任、湖北中医学院教授、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湖北中医学院副院长。 洪子云自幼承庭训,先习儒,后习医,医学尤重《伤寒论》,旁及温病和诸家。中年以后更由于教学工作的需要,因此毕生重视对《伤寒论》的研究。他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伤寒论》的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对中医临床各科均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洪氏研究《伤寒论》, 主张熟读原文,领悟精神,联系实际,融会贯通,他对《伤寒论》的许多学术见解就是这样产生的。

例如,他结合平时用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治胰胆疾病取得满意效果,因此赞同陈修园少阳腑证之论。 又如厥阴肝脏多疏泄功能失常、气血郁滞、横逆犯土的病理变化,结合朱丹溪郁证理论及临床实际,他将厥阴病的主要病机概括为一个“ 郁”字。他常说: “六经通,百病通。” 在洪氏临证生涯中, 凡遇病证与《伤寒论》所叙相合者, 便放手使用仲景方药,特别是遇有疑难重证,更是首选仲景理法方药,每获良效。先生擅用经方,师古不泥。今整理几则医案与大家分享。 尿毒症泄泻案一 罗某,女,71岁,老红军。素患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胆石症、皮炎等多种慢性病,两月前因肾功能不全而住院。 三天前,病人因饮食不慎,泄泻日十余次,肠鸣漉漉。曾呕吐数次,不能食,心下痞满,小便短赤量少,口有腐秽之气,表情淡漠,精神恍惚,面色苍白。舌质红,舌面两旁有黄腻苔,脉弦缓。尿素氮40g/d(14mmol/d),西医诊为尿毒症,治疗颇感棘手,请洪会诊。 洪子云认为此例病情复杂,但目前以呕、利、痞为主证,与《伤寒论》生姜泻心汤证基本相符,根据《金匮要略》“夫病痛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的原则,以生姜泻心汤加益智仁、山药、茯苓、芦根等治之。 服药两剂,病人吐泻止,改用调理脾肾、降逆化浊之法,尿毒症缓解。

【理法方药】陈明教授验案四则(上)

【理法方药】陈明教授验案四则(上) 导读 北京中医药大学陈明教授临证善用经方,亦不局限于经方,疗效显著。文章通过4则医案,介绍陈老师用加味泻黄散治疗口腔溃疡、用麻杏甘石汤加味治疗小儿发热、用胶艾汤加味治疗月经不调、用白虎汤加减治疗磨牙。4则医案用方精简,紧扣病机,故患者药后病瘥。文中所载医案虽治法不同,但皆体现出中医治病贵在辨证治疗,根据不同的证侯而使用不同的方药,而不拘泥于一病一症。(策划编辑 / 秦丹责任编辑 / 冯欣宇) 口腔溃疡案 患者某,女,58岁,山东淄博人,2011年4月23日初诊。患者几十年口腔溃疡,最好时仅3日没有。口舌热,近几日牙出血,大便可;舌苔薄黄,脉沉滑。 中医诊断为:口糜,老师辨证为脾胃伏火,心火炽盛,治宜清泻心脾之火,方用泻黄散加味。 药用:藿香10g,生石膏30g,栀子10g,防风10g,生、炙甘草各6g,连翘15g,升麻10g,党参10g,黄连10g,莲子心10g,生薏苡仁30g,白蔻仁10g,滑石15g,竹叶10g,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用。患者于2011年4月30日复诊, 自诉药后口腔溃疡愈,牙出血止;现仍有舌尖热,食欲差,大便每日2次,量少,但不稀,有排不净感;舌苔薄白,脉沉滑;药已中鹄,继以上方去滑石,加神曲10g,再服10剂,以去余热,患者药后失

诊。 按:“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中常见的溃疡性损害,在中医学中属于“口疮”、“口糜”、“口疡”等范畴”。“若脾胃不运则或酿生痰饮或蕴成伏火”, 且脾开窍于口,脾胃伏火,蒸之于上,故发口腔溃疡; 舌为心之外候,脾脉亦连于舌本、散于舌下,心脾有火,故口舌热;热盛迫血外溢,故牙出血,舌苔薄黄, 脉沉滑,亦为内热之象。故治宜泻黄散,酌加清心火、利小便之药,使热邪随小便而去。泻黄散为清泻脾胃伏火之方,老师每用此方清泻脾胃伏火时,常常生炙甘草一起用,并加党参、连翘、升麻,名曰“加味泻黄散”。连翘、升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老师在《黄帝内经临证指要》中云:“脾胃伏火与胃中实火不同,仅用清降,难除此中伏火积热”,盖此为方中防风之义,老师于方中加入升麻,除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外,亦有此义,即“火郁发之”;火热耗气,加入党参,补益中气,中气足亦有助于脾胃伏火的祛除; 此方于泻黄散基础上加味,增强了其清泻脾胃伏火之力,故服用7剂后口腔溃疡愈,牙出血止,惟舌尖热,食欲差,此余热未净,脾胃未开,遂于上方去寒凉之滑石,加和胃消食之神曲,再服10剂,以清余热。 小儿发热案

经方大家胡希恕:一张大柴胡汤解决...

经方大家胡希恕:一张大柴胡汤解决... 胡希恕先生是目前备受推崇的经方大家,老先生在临证中特别喜用的一张经方就是大柴胡汤,用它可以变化治疗多种急慢性疾病。今天,小编将带大家通过四则医案学习下胡希恕先生用大柴胡汤治疗慢性疾病方面的经验。 一、脑动脉硬化症(眩晕) 许某,男,46岁。 初诊:1965年4月7日。在某医大曾做腰穿,诊断为“蛛网膜炎”“脑动脉硬化”“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喘息性支气管炎”。服中西药毫无疗效,观其所用中药多属活血平肝潜阳诸法。近来看报、看书等用脑时则视物昏花,头晕头痛,耳鸣发热,两太阳穴发胀,胸胁苦满,心口常有气上冲之感,咳喘吐黄痰,量多,手足心热,口干不思饮,左腿外侧疼痛,苔薄白,脉沉弦。 辨证:属少阳阳明合病,夹痰夹瘀。注:阳明少阳合病,阳明病,外发潮热,而大便稀溏,小便自可,胸胁满硬不消者,是胃气上逆,胆经不降,少阳甲木之贼戊土也,宜小柴胡汤(方在“少阳”),泻少阳之经邪,补阳明之腑气。又或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吐,舌上白胎者,此亦少阳之贼戊土也。以胃主受盛,乘以甲木之邪,腑气郁遏,受盛失职,水谷莫容,非泄则吐。甲木冲塞,上焦不通,津液瘀浊,则舌起白胎。心窍于舌,津郁于心,故胎见于舌,肺主津,其色白也。宜小柴胡汤,泻少阳之经邪,补阳明之腑气。经腑松畅,则上焦通而津液降,胃气调和,汗出表解矣。大柴胡汤,为表里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之功效。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柴胡(15克)黄芩(9克)芍药(9克)半夏洗(9克)生姜切(15克)枳实(9克)大枣擘(4枚)大黄(6克) 处方:柴胡15g、黄芩10g、半夏12g、枳实10g、生姜10g、

郝万山伤寒论病案

学经典记病案《伤寒论》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 一、麻黄连翘赤小豆汤:①夜间荨麻疹、瘙痒、脉浮;②急性肾小球肾炎, 头面浮肿、脉浮;③急性黄疸性肝炎,面黄如橘皮色、瘙痒、脉浮。“不一 定感冒表证才有脉浮”。(刘渡舟治验) 二、外散表寒,内化食滞治疗小儿发热不退,舌苔黄腻。(郝万山治验) 三、栀子豉汤治疗热邪留扰胸膈而作喘,患者每于五一而发病,十一而愈, 因大渴后饮冷而致。方以焦栀子15g淡豆豉15g(北京东直门医院宋孝至教 授治验) 四、柴胡桂枝甘姜汤:口渴、便溏、心情不舒(肝郁脾阳虚) 五、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疗河北某化工厂毒气伤(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 主之;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六、桂枝汤加葛根汤(桂枝10g芍药15g葛根30g)治颈肩肌肉紧张综合征、 颈椎病效果明显。可加祛风湿药如威灵仙10g秦艽10g,鸡血藤30g。(郝万 山) 七、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小儿面白、舌质淡、发热、咳喘反复发作虽用麻 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芦根但易反复案例一周效佳,后从未发作。(任应 秋) 八、桂枝新加汤治疗产后身疼痛,生姜量应大一些,属营血不足,肌肤失养。 而气血不足,内脏失养的可用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刘渡舟治验) 九、小青龙汤主治的痰饮证为“咳吐大量泡沫痰,入盂化水”(寒饮射肺)。 面部胖肿,为水气盛的表现;面色黧黑为水气盛;面部色素沉着为水斑。秋 燥的咳嗽吐的白色泡沫痰,量较少。不可久用,以防伤阴动血;缓解后以苓 桂剂善后。 十、细辛不过钱之说,最早见于南宋陈承《本草别说》,现已佚失。《证类本 草》引《别说》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 死”。《本草纲目》引用陈承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北京阜外 医院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冶疗病窦综合征用细辛15~30g。细辛含黄樟醚,是 一种致癌的成分,故不能常用久用。 十一、汉代的度量衡与现代的换算 班固《汉书·律历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 斤为钧,四钧为石”。汉1斤=250克,1两=15.625克;“千二百黍实其龢,

活用经方治疗痛经治验四则

活用经方治疗痛经治验四则 展开全文 痛经分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种。笔者几年来运用中医的辨证论治理论治疗多例痛经,有较好的疗效,现举验案四则,以供参考。 寒凝血瘀型 患者,女,28岁。2003年7月8日就诊,患者有习惯性流产,最后1次流产后未再怀孕。其月经错后,时间不等。经期时腰腹部冷痛,行经量多,血暗紫,有大量血块,行经10多天,四肢怕冷,舌质暗紫有瘀斑,苔白润,脉沉紧。西医诊为继发性痛经,屡用西药无效。现已50多天月经未潮,证属寒凝血瘀型痛经,治宜:温经散寒、理气活血。处方:当归、牛膝各15g,川芎、三棱、莪术各12g,赤芍、肉桂、小茴香、五灵脂、元胡、没药各10g,干姜6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4剂月经来潮,上方去三棱、莪术加艾叶、益母草各12g,继服3剂,停药。记经期时间,下月在经期前7日服药。在治疗中,方药随证加减,共用药5个周期,进药35剂,月经正常,病痊愈。2004年怀孕生子。 按:本型多因素体阳虚、阴寒内盛、嗜食生冷、寒气客于胞宫所致,血为寒凝,冲任失调,经行不畅、不通则痛。正如《妇人良方·调经门》日:“寒气客于血室以致血气凝,脐腹冷痛,其脉沉紧。”此痛经以小腹冷痛为主症。故以少腹逐瘀汤加味,温经散寒,活血止痛。寒散瘀祛痛止,诸症皆愈。 小腹瘀热型 患者,女,15岁。2003年9月16日就诊,患者13岁月经来潮,疼痛2年,行经时小腹剧痛,有灼热感,拒按喜冷,月经先期,量多色紫,质浓有血块。行经5天,伴有烦躁不安,胁痛,乳胀,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属原发性小腹瘀热痛经。治以清热凉血、理气止痛。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处方:牡丹皮、生地、香附、当归各12g,栀子、黄芩、赤芍、柴胡、郁金、石斛、麦门冬各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经期前5天服药。治疗中,方药随症加

现代名医案妇科验方精选

现代名医案妇科验方精选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新用治疗消化道疾病《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临床体会》子宫肌瘤特效药、不需手术疗效高赵锡武医疗经验栗锦迁教授临床经验撷拾——临证妙用温胆汤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输卵管阻塞效果理想五种证型不孕症的治疗门成福教授治疗胎漏、胎动不安心法名医刘民叔医案一则(癥瘕)刘氏痛消饮治疗痛经清肝凉血降气汤治倒经疗效满意青春期继发性闭经医案两则青春期继发性闭经医案两则黄建章针灸治疗月经过多、胆道蛔虫等常见妇科急症(流产、急性盆腔炎等)医案摭拾何少山女科诊治特色(月经后期、闭经、月经稀少等)中药配合输卵管通液治疗不孕症例张海峰调和肝脾法的经验易修珍治疗经少闭经经验易修珍治疗经少闭经经验朱南孙治疗妇女出血病证的经验曹继新治疗闭经的经验刘云鹏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的经验中医五法巧治盆腔炎女性各型痛经的中药疗法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透红煎剂治疗产后关节痛例通络消异止痛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傅山治产后病方药妙用邱志济:朱良春治疗妇科肿瘤的经验和特色选析邱志济妇炎散方治疗宫颈糜烂例陈国权妇科验案三则( 阴痒、腹痛、乳癖) 韩百灵妇科验案(肉癥、子宫内膜异位、狂证) 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卵巢囊肿与子宫肌瘤处女经闭月闭兼温疹靥急流产后满闷产后温病血闭成瘕产后瘕产后手足抽掣产后下血怀妊受温病兼下痢怀妊得温病兼痰喘受妊呕吐怀妊受温病妇科名老中医朱南孙的医案朱南孙从冲任调治月经病经验谈补泻兼施以气为先胶艾四物汤治疗崩漏举隅加减四物汤治疗胎盘组织遗留证中药配合艾灸矫正胎位不正的体会疏肝理气治漏下刘敏如教授对产后药膳的运用周仲瑛下肢肿胀验案马大正“疗妇科病证,经方屡起沉疴”陈大蓉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王三虎寒热并用治子宫肌瘤小柴胡汤治产后发热验案李振华辨治痛经医案妇科名老中医治闭经经验痛经妇科名老中医治验子宫肌瘤妇科名老中医治验卵巢肿瘤妇科

【毛德西】实用验方四则

【毛德西】实用验方四则 【毛德西】实用验方四则 国医大师秘方验方昨天 点击↑(国医大师秘方验方) 订阅精彩内容! 国医大师秘方验方 整理挖掘国医大师治疗养生方法和民间各种各样的民间方法,包括验方、师承、针灸、推拿刺血、刮痧艾灸、拔罐拨筋、伸筋、拍打拉筋、康复、运动损伤、各种针刀刃针、松解针、古九针、脐针腹针、四维立体针等。 公众号 验方,或出自一人笔下,或出于众人之口,多数难以明确渊源,虽无经方那样规范严谨,证治合拍,但却有简、便、验、廉的特点,所以颇受医家与病人的欢迎,有的流传数百年且被载入医籍。验方也不是包治百病(或证)的良方,亦需要在辨证的前提下选用。本文所述四方,虽为偶得,但都是笔者历验多例的,故书于报端,供同道参考。 1 治气管炎方 青皮陈皮桑白皮 当归白芍北五味 川贝茯苓光杏仁 半夏冰糖服之宜 此方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流传于社会的一个验方,且散见于某些医学著作中(如杨作楳《临证录》中载有此方,但与余所见原方药物稍有出入)。原方十一味,各二钱,水煎服用。服用方法与杨氏所述一

致,即第一天晚上煎服第一剂头煎药液(药渣存留),第二天早上煎服第二剂头煎药液(药渣存留),第二天中午煎服第三剂头煎药液(药渣存留),第二天晚上,将所留三剂药渣同煎取液,一次顿服。服药期间,禁止吸烟、饮酒、食辛辣物,并禁止夫妻同房。一周服用九剂药(休息一天)为一疗程。 本方以二陈汤为基础,加入桑白皮、杏仁、川贝、五味子止咳平喘,当归、白芍养阴活血,青皮行肝理气、消食化积,有利于肺气的肃降与痰浊的运化。此方具有祛痰止咳、肃肺平喘的作用。个人体验,对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效果尤佳。至于证候却无明显特征,似以痰浊内蕴、阻塞肺气、寒热征象等不明显者为宜。或者以“中和”二字言其作用更恰当。笔者常用药量为:青皮10g,桑白皮15~30g,陈皮10g,当归10g,炒白芍10g,五味子5g,川贝10g,茯苓20g,光杏仁10g,清半夏10g,冰糖30g。还可用于早期肺气肿与哮喘病人。随证可加入炒葶苈子、山萸肉、徐长卿、穿山龙等。 2 治荨麻疹方 灵仙甘草石菖蒲 苦参胡麻何首乌 药末二钱酒一碗 浑身瘙痒一时无 此方出自明代董宿《奇效良方》,主治“遍身瘙痒,明目爽神”。笔者初识此方时,曾治男性荨麻疹一例,30余岁,患病10余年,所用药多为抗过敏剂与中药消风散、荆防败毒散等,时有好转,但每至心烦、紧张时仍不时发作。笔者于发作时予此方散剂,每次6g,一日3次,白开水送服。经用半月,瘙痒皮疹消失,至今10余年未发作。由此体验,后用此方治疗数十例(包括荨麻疹、风疹、不明原因皮肤瘙痒等),均获良效。 此方所含药物,具滋阴润燥、祛风除湿的功效。所治应是阴虚生风、夹杂湿热的证候,如素体阴虚,五心烦热,舌质红赤,上浮腻苔者。若是风寒证候,则不适宜。但在应用时,最好不要用酒为引,以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验四则(全文)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验四则 东垣先师之补中益气汤是补气升阳,升举下陷的代表方,笔者遵《内经》和仲景的“治未病”及“异病同治”之理,辨证治疗腹泻、胃痈、胆胀、胁痛等验例四则,疗效甚佳,现介绍如下。 1 治腹泻(急性胃肠炎)案 杨某,男,32岁,大安人,20XX年9月就诊。自述:脘腹胀痛腹泻三日。缘于素体较弱,时逢中秋,衣薄感寒,午食寒凉不洁之物,夜发胃脘冷胀窜痛,随即肠鸣腹泻,先有稀便,后为水样便,日行5—6次,伴干呕,恶心,不思饮食,乏力倦怠,针药未效。诊见:身瘦,面白,舌淡苔白薄,脉弦细无力。 诊为:腹泻(急性胃肠炎);证属脾虚伤食,机理为体虚感寒,内伤饮食;运化失司;治宜健脾和胃治其本,除湿止泻治其标;方以补中方加茯苓15g,肉桂5g,苍术15g,神曲10g。 2剂,常规水煎,日3服;禁忌除补中方外,另忌醋。 二诊:泻止痛减;脘腹稍有不适,食少乏力,舌淡红,脉弦细无力。按上方加砂仁10g,木香5g;2剂,制服同上。 三诊:上症愈。自觉体虚,投补中益气丸1合调养。 按:经曰:“胃为水谷海”、“太仓”,“主受纳水谷和消磨腐熟”,“脾主运化、转输”,“大肠主传导”。故水谷之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大肠之功能故易致脾虚食伤之泻。 本案确属素体虚,脾胃弱,复染食饮内伤,脾失健运而致腹泻。

治选补中益气汤加茯苓组成四君,意在健脾益气固其本;《神农本草经》曰:茯苓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故加茯苓可加大补虚健脾益气之功效。《血证论》还直言:“脾阳不足,水谷不化”,故加肉桂,生姜功在益火温肾暖土,健理脾肾之阳;以方中之橘皮,焦术加苍术、茯苓燥湿健脾调整大肠;以柴胡、升麻疏理肝气;加神曲促进消食运化而升清降浊;更有归芪大枣益气补血治其虚,故一剂见效。二诊加香砂,意在发挥香砂六君之功,养胃散滞,补而不壅;更有严格禁忌、良好将息,故速愈其泻。 2 治胃痈(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案 李某,男,56岁,洮南人,20XX年8月就诊。自述:心口疼1年余,时好时犯,近期加重1月余。缘于1年前因劳累过度,饥食生凉,加之饮酒过量,致使胃脘疼痛,喜暖喜按,胀满嗳腐,泛呕嘈杂,食少纳呆,大便时溏,神疲乏力,手足欠温。诊见:体弱消瘦,按之脘满、隐痛,面暗无泽,舌淡苔少,脉弦细乏力。胃镜诊为: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印诊:胃痈(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证属寒凝瘀阻;机理为劳伤机体,食伤脾胃,运化失常,营血亏虚,寒邪瘀阻,损伤胃膜而致痈痛;治以温阳益气,健脾和胃,散瘀疗痈。方药:补中方加苍术25g,木香5g,神曲10g,茯苓15g,元胡20g,焦山楂25g,五剂。1日1剂,常规水煎,日分3次,空腹温服。忌烟、酒、醋、鲶鱼、辛辣生冷、粘腻之品。 二诊:痛减食增,但仍便稀,乏力,舌淡苔白薄,脉弦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