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课件锦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课件锦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课件锦集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

1.元素符号的记忆及所表示的意义。

2.组织本课题的活动与探究,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工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现在社会在不断前进,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饮食讲营养、穿着讲天然,对于吃、用的东西,人们总喜欢问一句:它的组成成分是什么?目前,为健康劝人们补铁、补钙的广告随处可见,这里所说的“铁’’、“钙”指的是什么?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探索,世上万物最基本的组成成分是什么?经过长期的努力,人们终于知道了自然千千万万物质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那么,本节课就要来探讨这个问题。

[提问]什么是元素呢?元素和原子有什么区别?谁能说一说?

二、阅读讨论

[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5~77页的有关内容,组织学生讨论,然后教师边讲解边小结。

[讲解]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简单地说元素就足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质疑1]既然是氧原子为什么还称氧元素呢?

[答疑]事实正是如此。以氧原子为例,所有的氧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核电荷数)都是8,并且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我们把这一类的氧原子就称之为氧元素。按照原子的核电荷数目进行分类,可以将所有的原子分为109类。每一类原子叫一种元素,共有109种元素。

[质疑2]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呢?

[答疑]举个例子吧,把蔬菜称为元素,那么西红柿、茄子、土豆等就称为原子,蔬菜只可以论“种”不可以论“个”,同样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而原子既可以论“种”又可以论“个’’。

[问题l]“乐百氏”矿泉水标签上印有水质的成分如下(mg/L):硒:

0.013,锶:0.0596,锌:0.00162,钠:18.4,钙:4.69,这里的硒、锶、锌、钠、钙是指元素还是指原子?

生:指元素。

[问题2]下述化学反应中:

反应物与生成物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生:分子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但是元素不变。例如H元素,即核内质子数为1的氢原子,不管在反应物水(H20)中,还足在生成物氢气(H2)中,H原子种类不变即H元素的种类不变。

[问题3]元素可以采用统一的符种类即元素符号来表示,请问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什么?从下表中你还可以总结出什么规律?

[投影]-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

[小结]

1.从表中可以看出,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

(1)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例氢元-H;碳元素——C;磷元素-P;硫元素——S;钾元素-K等。

(2)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例氯元素-CI;钙元素——Ca;镁元素-Mg;铁元素-Fe等。

2.从表中还可以总结出以下规律:

(l)元素符号的中文名称与元素的类别存在一定的联系,例如,有“韦”字旁的是金属元素,例:铁(Fe)、钡(Ba)、钠(Na)等;有“石’’字旁是固态非金

属元素,例:碳(C)、磷(P)、硫(S)等;有“气”字头的是气态非金属元素,例:氢(H)、氧(O)、氖(Ne)等。

(2)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可以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N’’表示氮元素,又表示氮元素的一个原子。

师:同学们,当你走进商店或超市,面对成百上千种商品,你要在尽快的时间内找到你所需的商品,你这时怎么办?咨询吗?还是看标志找到你所需的购物区?

师:对。同学们说得对。商店的东西都分门别类、有序的排放,使我们在短时间内买到所需的物品。那么,我们今天要研究物质的构成者-IOO乡种元素的性质和用途,也需要把它们分门别类,有序地排列,科学家们经过探究原子的结构和性质后,将元素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

[问题4]仔细观察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思考一下,它有什么规律?

(提示从横、竖、颜色的不同、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方面思考o)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形成书面小结,然后选择较好的同学,将规律展示,教师补充,最后作小结。

[小结]

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周期,18个族(其中1,2,13,14,15,16,17为A 族;3,4,5,6,7,8,9,10,11,12为B族,18为0族);

2.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例如镁元素,它的核电荷数为12,镁元素的编号为12,即原子序数为12。即原子序数的数值=原子核电荷数。

3.从表中得知红色为金属元素,*为非金属元素;

4.从表中可以查找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5.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课后小结

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每种元素都用一个国际通用的符号来表示,例如氢元素-H;氯元素-CI;钙元素-Ca;镁元素Mg等,这种符号叫做元素符号。

3.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N”既表示氮元素又表示氮元素的一个原子。

4.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从周期表上查找某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的名称、号、核外电子数和相对原子质量。

【篇二】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记住并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并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它的信息。

1.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验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2.2教学难点

元素概念的形成。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元素周期表

教学过程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

在前一课题中,学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复习提问]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个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

[追问]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并把它们表示出来。

[新课引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

第1课时元素

[提问]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

[回答]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元素

[讲解]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前面我们有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

[解答]尽管核外电子数从数量上等于核电荷数和核内质子数,但由于核外电子数在

形成物质时会发生变化,原子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下一节大家就会学到),所以定义元素时不能用核外电子数,只能用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提问]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

[回忆]课本P69小注指出: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12。

[补充]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过渡]搞清楚了元素的概念。我们再来看元素有哪些特点。

特点

[讲解]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因为它是一个总称,所以它的一个特点是: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补充]既然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由几个元素组成。

[活动]请同学们通过模型卡片的拆拆、拼拼,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变化过程:

水→氢气+氧气

氢气+氯气→氯化氢

并思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否发生变化?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在通过同学们讨论之后进行讲解: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变化,元素不发生变化

元素分布: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讲解]物质的种类很多,但是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这一百多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差别很大。(展示ppt)

总结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硅。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其次是铁。

3、氢、碳、氮等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对较少。

[讲解]了解一下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和介绍元素和人体健康的关系(PPT讲解)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举例:“水里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或“水里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所组成的”。

原子举例:“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但不能

说“一个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总结并板书]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在于: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的分类(根据元素名称的偏旁特点,我们将元素分成三类。)

稀有气体元素:“气”字头

金属元素:“金”字旁(汞除外)

元素周期表

[讲解]元素周期表从横向和纵向来看:

周期:每一横行叫一周期,共7个周期。

族:每一纵行叫一族(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16个族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讲解]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的意义及其本身的意义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原子的构成》第2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课题1《原子的构成》(第2课时)教学设计 河北省保定市蠡县大百尺中学齐江敏 【教学内容】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三单元《课题 2 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学目标】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知道常见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说出常见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3.知道离子的形成,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知道常见离子符号的表示; 4.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5.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微观世界的学习热情。 【设计思路】首先联系已学习过的原子结构知识,提出两个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有趣问题,创设探究性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并顺势引入本课题。然后,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两组共计10个具有启发性、目标性及合理性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科学探究,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初步认识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知道离子的形成,认识同一元素的原子与离子可以相互转化,以及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教学重点】原子最外层电子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离子的形成与

表示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教学方法】疑、议、析、结、评五字教学 【教学准备】1.钠原子、氯原子等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课件; 2.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课件; 3.钠与氯气反应形成氯化钠课件等; 【课时安排】1×45/3 【教学过程】 【设置疑问,创设情境1】 1.悬疑引入,激发兴趣: (1)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习过原子结构,谁能以钠原子(核电荷数为11,中子数为12)为例,说说原子是由哪几种微粒构成的?是怎样构成的? (2)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对电子具有吸引力(异性相吸),电子在原子核外一定的空间运动。对于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的氢原子来说,这一个电子围绕氢原子核运动很“自由”,而对于钠原子等具有多个电子的原子,这些电子在原子核外到底是怎样运动的呢?这些电子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为解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共同学习--课题3离子(板书课题) 2.提出问题,引导学习: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全套】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册全册教案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接下来的40分钟里,我将和大家一起进行一次奇异的旅行——走进化学世界。(喷字呈现“化学”二字)去领略化学带给我们的震撼! 如果说,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艺术使人浪漫;……。那么我要说,化学使人梦想成真! 在古代,人们梦想像鸟儿一样,身生双翅,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 在近代,人们梦想像千里眼、顺风耳一样,与远方亲人“天涯若比邻”;梦想能够亲眼观看,微观世界的奇异景象…… 化学就是帮助人类实现梦想的“魔法石”! 金属的冶炼,使人们拥有了制造飞机、汽车等崭新代步工具的材料,让人们“周游世界”的梦想成真;光导纤维的制造,使人们体验到“视频聊天”的快乐,让人们“天涯若比邻”的梦想成真! 同学们,你有怎样的梦想呢? 学生:回答 (板书: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同学们,你们想体验梦想成真的快乐吗?请跟我一起走进化学的殿堂,为我们的梦想成真而努力学习! 学生:愿意! 教师: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自然界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化学的神奇变化;人世间的衣、食、住、行……每分每秒都在展示着化学的无穷魅力!没有化学变化的发明创造,就没有当今世界的五光十色、包罗万象;没有化学变化的千百万化,就没有当今世界的多姿多彩、神奇无限。……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全册精品表格版教案全集(102页)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全集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重点)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根据对概念的理解判断物理变化 和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神奇的“化学” 【演示实验】课前准备,取两张同样大小的白纸,在白纸1上用无色的酚酞试液写上两个大字“化学”,晾干;课上,用喷壶向白纸2上喷氢氧化钠溶液,无变化,接着再向白纸1上喷氢氧化钠溶液,这时白纸1上出现两个红色的大字“化学”,学生很惊讶。 同学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内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出问题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或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发热,等等。从化学的角度看,物质的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探究实验 实验及装置变化变化过程中变化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前的物质 发生的现象 后的物质 1水的沸腾 液态的水 液态沸腾时生成水蒸 气,水蒸气遇冷的玻璃 片又凝结为液态的水 液态的水 无 2胆矾研碎 块状的胆矾 蓝色块状固体被粉碎成粉末 粉末状的胆矾 无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等 立即生成蓝色沉淀,溶液颜色变浅,最后变为无色 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 有 4石灰石和盐酸反应 颗粒状石灰石等 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逐渐变小,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气体等 有 课堂讨论 归纳 总结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实验1、2)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如实验3、4) 现象 只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发生改变,也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发生 在变化过程中常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产生沉淀等现象发生 实例 水结成冰、石蜡熔 铁生锈、物质的燃烧、烧制瓷器、冶炼金属、呼吸作用、 变化前观察 变化时观察 变化后观察 ①有几种物质参加反应 ②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①反应条件(如加热、点燃等) ②反应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等) ①有几种物质生成 ②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初中化学说课课件

初中化学说课课件 初中化学说课课件 初中化学说课(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学科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这为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起到了铺垫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过量的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危及全球,然而,二氧化碳却又有广泛、重要的用途,它可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作灭火剂,可制造化肥,在工农业生产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本节课的学习又为第七单元内容的展开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联系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及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知识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获取信息,并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二氧化碳的探究实验认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落实知识,学会应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对氧气性质有所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得到发展,这对学习二氧化碳有帮助。但是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用途、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反应的生成物不易理解;学生的观察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全面;表达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现象的解释可能会辞不达意;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足。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 三、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1.实验法。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理念。我演示和学生实验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全册合集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 物质的变化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神奇的“化学” 【演示实验】课前准备,取两张同样大小的白纸,在白纸1上用无色的酚酞试液写上两个大字“化学”,晾干;课上,用喷壶向白纸2上喷氢氧化钠溶液,无变化,接着再向白纸1上喷氢氧化钠溶液,这时白纸1上出现两个红色的大字“化学”,学生很惊讶。 同学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内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出问题 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或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发热,等等。从化学的角度看,物质的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胆矾研碎

石灰石和 盐酸反应 课堂讨论 知识拓展 (1)物理变化常见的三种形式:状态(固、液、气)的改变,形状的改变(矿石粉碎等),某些

能量形式的改变(白炽灯通电发光、放热,电能转化为光能、热能)。凡是状态、形状、某些能量形式改变而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2)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发生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但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变化都会产生上述现象,况且具有上述现象的变化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无色氧气加压降温变成淡蓝色液态氧;给水加热,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以小气泡放出这三个变化都是物理变化。故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即看是否生成了新物质。 板书设计 第1课时 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3.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课堂展示水、铁丝、食盐、粉笔、食醋、酒精等,请同学们观察并描述它们的不同性质,比如颜色、气味 、状态、硬度、溶解性、能否燃烧等。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 物质本身有许多固有的属性,哪些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哪些是不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本身就固有的性质呢?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原子的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

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3)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逐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1.原子的构成。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学难点】 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核外电子排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先播放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短片,然后教师简要结合国际形势“印巴核竞争”,指出“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象征……继而“问题激疑”引入新课。

[问题激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二、推进新课 1.原子的构成 [猜想]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请提出你的假设。 [交流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想法。 [小组汇报] 学生1:我们小组认为,原子像一个实心小球。 学生2:原子像一个乒乓球。 学生3:像我们家的樱桃。…… [过渡]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但是,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原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已经发现了很多种,至今仍然在探索中。 [问题激疑]那么原子究竟具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呢? [引导探究]教师播放flash动画:(动画部分内容:居于中心的一个运动着的“球体”,几个“微粒”围绕“球体”在运动) [问题促思]通过观看“原子的动画模型”,你对“原子的结构”是否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呢? [交流讨论]学生同组之间相互交流对“原子结构”的新看法。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单元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第1课时常见的化学仪器和药品的取用学案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1课时常见的化学仪器和药品的取用 【学习目标】 1.能记住并说出一些常用的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 2.能说出一些药品的名称。 3.能记住并遵守实验室化学药品的取用规则,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4.能正确取用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取用动作规范。 【学习重点】 1.常用的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2.固体和液体药品的取用。 【学习难点】 滴管的使用和块状固体药品的取用。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1.导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化学实验室的大门,了解药品的取用方法和化学仪器的使用规则。 2.由学生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其用途 阅读课本P17和P151~P152的内容,完成下面的题目: 1.当我们走进化学实验室时,首先应该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不要轻视这些规则,因为它们是安全地进行实验并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2.识记课本P151~P152附录Ⅰ,同排互相检查对常见仪器的认识和用途的掌握。 知识模块二化学药品的取用规则

阅读课本P18的内容,完成1~3题: 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三不) 2.注意节约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少量1~2mL取用液体,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一要、三不要) 知识模块三固体药品的取用 阅读课本P18~P19的内容,完成下面各题: 1.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一般用药匙取用,块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2.操作要点: (1)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的取用 常用工具:镊子。 取用方法: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一横、二放、三慢竖) (2)粉末状药品的取用 常用工具:药匙或自制的纸槽。 取用方法: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自制的纸槽,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竖立起来。(一斜、二送、三直立) 【强调】固体药品取用时,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知识模块四液体药品的取用 阅读课本P19~P20的内容,完成1~4题: 1.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里;经常用倾倒法取用;取用少量液体时可以用滴管;取用定量液体时需要用量筒量取。

初中化学教案ppt课件

初中化学教案ppt课件

初中化学教案ppt课件 【篇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ppt...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2.ppt...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ppt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ppt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3.ppt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ppt...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ppt...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3.ppt...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1.ppt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2.ppt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3.ppt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4.ppt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1 空气 1.ppt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1 空气 2.ppt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1 空气 3.ppt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2 氧气2.ppt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2 氧气 3.ppt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2 氧气 4.ppt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3 制取氧气 1.ppt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3 制取氧气 2.ppt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3 制取氧气 3.ppt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1 水的组成 1.ppt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1 水的组成 2.ppt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课题1 水的组成 3.ppt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分子和原子 4.ppt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分子和原子 5.ppt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分子和原子 6.ppt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课件 九年级化学在考前应该要怎么进行复习呢?教师们复习的课件又应该怎么制定呢?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课件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教材分析: 本章节在初三化学学习的整个阶段占有核心地位,为以后的化学计算将奠定良好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已经掌握了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接触化学计算,应让学生熟练掌握常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完善计算解题步骤。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3、知道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4、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讨论、总结进一步加强对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含义的理解。 2、使学生有针对*的把握考点和重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化学知识中的微粒美和计算美,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及书写。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学生展示、讲授法。 课前准备:大白纸、记号笔。 一、复习采用的是三段式复习法 第一阶段是章节复习。按照教材编写的章节顺序,根据各章节内容划分不同的单元进行复习。这一阶段要于5月1日左右结束,时间约8-9个周。

第二阶段是专题复习。按照教材编写的知识体系,设计不同的知识专题,根据不同的知识专题进行复习。这一阶段要于5月31日左右结束,时间约4-5个周。 第三阶段是模拟测试。按照中考试题格式及标准,设计中考模拟试题,进行中考模拟训练。这一分阶段要于6月12日前结束,时间约2周。 二、复习策略 ⑴章节复习——依据教材进行纵向复习。 这是基础复习阶段,是中考复习的基础环节,决定着能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章节复习要按照有利于基础知识的理解,有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降低教学重心,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复习基础知识,通过章节复习要达到记忆准确、理解透彻、应用灵活的作用。其指导思想是:基础、全面、系统、扎实。 ⑵专题复习——依据知识点进行横向复习 这是综合复习阶段,是中考复习的关键环节,决定着能否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专题复习要按照有利于巩固基础,有利于提高综合能力的原则,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对比,加强知识的融合与应用,提高学生综合辩析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其指导思想是:巩固、完善、综合、提高。 ⑶模拟测试——依据考题进行综合复 模拟即进行定时、定量、规范的模拟训练,通过模拟测试有利于学生规范考试习惯,掌握正确的答题程序,有利于促进学生查缺补漏,反思基础知识,有利于强化解题规律或技巧,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有利于调节情绪,提高应考心理。其的指导思想是:指导、回扣、强化、调节。 三、复习方式 ⑴知识梳理课 章节复习: 按照“以测导学、以测定教”的原则,章节复习可采取“基础诊断——典型分析——强化训练——知识建构”的程序进行。即:根据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课题3《水的组成》

第四单元课题3《水的组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汕头市东厦中学苏杭 2016-11-4 一、教材分析 1.课题内容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分布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认识身边常见的物质及其变化,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帮助学生从化学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体验化学美,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题里对水的认识进入到分子层面。历史上人类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从水的生成和分解两个方面进行的,教材在这里就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在课题之后提供了稍详细的资料供教学和学习中灵活运用。在课题展开之前,简要介绍了氢气的及其相关的性质,这既是后续学习的必要知识基础,也是模拟水组成探究的开端。 《教师教学用书》中指出“水生成的部分由氢气燃烧实验和相关讨论组成,这里既是对前面氢气燃烧性质的验证,又是探究水组成的开始。它本身并不是一个探究实验,但与讨论组合并放在模拟水组成的研究的背景下,使其具有了探究的意味。”水分解部分是一个水电解的实验探究。 经过水生成和水分解两部分的实验与分析,认识水的组成已是水到渠成。整个过程将知识的获取、科学探究的体验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学习融为一体,教育内涵丰富,学习情景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将在认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元素、氧气等知识,从它们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一、教学设计理念 1.课标要求: 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形成科学思维品质,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可分为三部分: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实验给我们探究空气成分提供了范例,因此定位为本节的重点;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需要解决装置设计、药品选择、实验操作等诸多要素,因此我定位为本节的要点。混合物与纯净物是建立在对空气的认识基础上的,理论学习难度不大,可以自学完成。 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承接了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而且,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再到看图片认识空气的主要用途和保护空气,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从感情培养来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从小学科学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空气中含有氧气,初步建立了知道“混合”的生活概念。 经过小学科学、物理、生物课以及化学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能初步使用简单的化学仪器的能力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课题的关键。 三、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 2. 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3. 通过动手实验,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体验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设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氢气的制取

氢气的实验室制备及性质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实验为演示实验,出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二,是学生学习实验室制备气体的第三个实验,是初中学习实验室制备气体的重要实验之一,本节的学习可对实验室制备气体的方法、步骤及收集气体的方法再次练习和巩固,对以后学习更多气体的实验室制备起着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学氢气的实验室制备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及性质,具备了在实验室制备气体的基本方法和流程,可以引用到本节内容的学习。同时学生对一些实验现象充满好奇,对实验原因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为此通过演示及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实验室制备氢气的原理及其相关的化学方程 式。 2、了解简易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 3、知道实验室制备氢气和收集氢气的方法,检查装置气密 性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老师的演示实验,训练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2、通过学生之间的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和运用,体验 化学方法的科学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整个实验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2、养成求真务实、积极探究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 迷信。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实验室制备氢气的原理,收集氢气和验纯的方法。 2、氢气的点燃的操作及其现象的原理。 教学难点 1、实验室制备氢气的操作和性质的探究操作。 2、氢气点燃后在试管里燃烧的现象的描述。 五、教法 以生活中遇到的氢气球引入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氢气的兴趣。为达到学生为主体的目的,在整个实验中,以引 导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如:氢气球能在空中漂浮的原因联想 到氢气的物理性质中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有氢气的密度和 水溶性探究收集氢气的方法。在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去探究 实验现象的原因,并让学生之间讨论现象的原因,老师最后再 做出合理的解释。总之,用到的方法有:教授法,探究法,演 示法,讨论法。 六、学法 整个实验中以学生为中心,为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激情,以探究式学习和讨论式学习为主。在演 示实验之中,让学生集中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下来,演示结 束后,学生之间讨论实验现象的原因及其得出的结论。 七、实验仪器与药品 实验仪器 简易启普发生器(长颈漏斗,巨支大试管,单孔橡胶塞,橡胶 片)、弹簧夹、橡胶管、直角弯管、水槽、两个试管、酒精灯、打火机、铁架台、烧杯 实验药品 锌粒、硫酸溶液(1:4)、硫酸铜固体、水 八、实验过程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常见气体化学性质

常见气体化学性质----复习课教学设计 灌南县实验中学张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九年级化学常见气体的化学性质,复习巩固H2、O2、CO2、CO、CH4 五种气体的主要化学性质; (2)熟练常见气体的中考题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几种气体的系统复习,掌握对比、图表分析、信息迁移等方法 (2)初步学会对比、归纳、质疑、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初步建构“能量观”;通过自然界物质的转化和循环的分析,初步建构“变化观”;通过氧气参与的化学反应总结,初步建构“分类观”。 (2)体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科学问题; (3)通过科技前沿新闻素材的阅读和分析提升科学素养,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建构化学价值观。树立关注热点、关注环境的意识,体会化学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并了解其在生活、社会中的应用; 二、教学设计方案 1、课堂引入 【创设情境】九年级化学所学的几种常见气体,也是生活中常用的气体。H2 ---氢能源汽车,O2---用于医疗急救,CO2---生产碳酸饮料、啤酒,CO---煤炉取暖要注意煤气中毒,CH4 ---是农村沼气的主要成分。(PPT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导学】问题解决——知识形成“脚手架” 1. 在H2、O2、CO2、CO、CH4五种气体中,一般能支持燃烧的是?用方程式表示该性质。 2. 在H2、O2、CO2、CO、CH4五种气体中,一般具有可燃性的是?用方程式表示该性质。 3. 在H2、O2、CO2、CO、CH4五种气体中,一般具有还原性的是?用方程式表示该性质。 4. CO2有哪些化学性质呢?尽可能用方程式表示。 【我会归纳】 1、一种助燃性气体——氧气(O2) 2、两种还原性气体——氢气(H2)、一氧化碳(CO) 3、三种可燃性气体——氢气(H2)、一氧化碳(CO)、甲烷(CH4) 4、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甲烷(CH4) 5、保护气—二氧化碳(CO2)、氮气(N2)、稀有气体 2、与金属冶炼的综合——还原性气体的化学性质比较 【关注热点】却是化学工业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近年来比较关注的“一碳化学”原料其实就是我们在教材中学到的以分子中只含一个碳原子的化合物例如CO、CH4等,用这些简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质的构成

拦车中学化学导学案 年级:九年级 学科:化学 主备人:王晋阳 使用者: 课题:§物质的构成 课型:复习课 时间: 一、中考复习要求 1、 正确描述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含义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并能将它们进行区 2、 会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准确描述原子的构成,知道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认识常见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4、从微观角度简单认识NaCl 和HCl 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过程 1 自然界的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 、 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

2 ①每个质子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1,约等于一个 原子的质量。 质子 ②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 电荷。 ③决定 种类。 原子核 ①每个中子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1,约等于一个氢原子的质量。 原 中子 ② 电荷。 ③决定同类元素中的不同种原子。 子 ①质量约等于 (或 )质量的1/1836。 ②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 电荷。 ③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的性质。 原子中:核电荷数 = 数 =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阳离子:核电荷数= 阴离子:核电荷数= 3、下面为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请在其下面填写元素名称和元素符号) 4、NaCl 和HCl 的形成 钠原子(Na ) 电子 钠离子(Na + )阳离子 相互作用 氯化钠

氯原子(Cl ) 电子 氯离子(Cl - )阴离子 氢原子(H) 氯原子(Cl ) 2、设问导读 1、分子能否保持物质的所有性质? 只有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吗? 2、分子一定比原子大吗? 3、任何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吗?怎样理解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吗? 3、自我检测 1 构成氧气的分子和构成液氧的分子具有( ) A 、相同的性质 B 、不同的性质 C 、相同的化学性质 D 、不同的化学性质 2 钾的相对原子质量较氩的相对原子质量小1,而核电荷数大1,由此可推断,一个钾原子和一个氩原子所含中子数的关系是( ) A 、钾的中子数比氩的中子数少1个 B 、钾的中子数比氩的中子数少2个 C 、钾的中子数等于氩的中子数 D 、钾的中子数比氩的中子数多1个 4、巩固训练 巩固知识 1、下列关于原子、分子、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B 、离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C 、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B C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 D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微粒 B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受热后其原子体积变大 C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D 、所有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4、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在于( ) A 、大小不同 B 、质量不同 C 、化学反应中是否可分 D 、是不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5、能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A 、碳元素和氧元素 B C 、二氧化碳分子 D 6、由原子构成,且常温下呈液态的物质是( ) A 、五氧化二磷 B 、汞 C 、硫酸 D 通过共用电子对使氯原子和氢原子结合 氯化氢

九年级上册化学所有公式(精选课件)

九年级上册化学所有公式 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ﻫ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3、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 4、氢气在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2H2O 5、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 点燃 2P2O5 6、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O2 点燃SO2

7、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CO2 ﻫ8、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点燃 2CO 9ﻫ、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 C + CO2 高温2CO 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O2 点燃 2CO2 1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CO2 + H2O === H2CO3 12、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 Ca(OH)2 氧化钠溶于水:Na2O

+ H2O ==== 2NaOH ﻫ 分解反应 13、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2H2O2 MnO2 2H2O+ O2↑ ﻫ14、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O2↑ ﻫ15、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2H2↑+O2 ↑ 16、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 O3 === H2O + CO2↑ ﻫ17、高温煅烧石灰石(二氧化碳工业制法):CaCO3高温CaO + CO2↑

置换反应 18ﻫ、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 eSO4+ Cu 19ﻫ、锌和稀硫酸反应(实验室制氢气):Z n+ H2SO4 == ZnSO4 + H2↑ 20、镁和稀盐酸反应:Mg+2HCl === MgCl2 + H2↑ ﻫ21、氢气还原氧化铜:H2 +CuO ==加热== Cu +H2O 22ﻫ、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 2Cu + CO2↑ 23、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

(完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核心教材图片

附录本册核心教材图片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教材图1-1水的沸腾(P6) 现象:试管口有水雾生成,玻璃片上慢慢有水珠生成。 结论:该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2.教材图1-3石灰石与盐酸反应(P7) 现象: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试管和烧杯中都有新物质生成,都发生了化学变化。 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CO2↑+H2O; CO2+Ca(OH)2===CaCO3↓+H2O。 3.教材图1-4化学反应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P8) 现象:三支试管中依次出现产生红褐色沉淀;产生气泡;生成蓝色沉淀,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的现象;火柴燃烧发光放热。 注意: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4.教材图1-5闻气体时的正确操作(P9)

操作方法: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入鼻孔。 注意: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 5.教材图1-10蜡烛火焰各层温度比较(P13) 现象:火柴梗与外焰接触的部位先变黑。 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6.教材图1-11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罩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P13) 现象:烧杯内壁蘸有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7.教材图1-12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P13) 现象:点燃白烟,蜡烛又重新燃烧。 结论: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固体小颗粒聚集物。 8.教材图1-15收集呼出的气体(P15)

操作方法:在集气瓶中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倒放在水槽中。将塑料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吹气。 注意:装满水的集气瓶内不要留有气泡。 9.教材图1-17用燃着的小木条检验气体(P15) 现象:燃着的木条在充满空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变化,在充满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熄灭。 结论:人体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高。 10.教材图1-18用澄清石灰水检验(P15) 现象:盛有空气的集气瓶内澄清石灰水没变浑浊,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高。 11.教材图1-19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P15) 现象:哈气后的玻璃片上有水雾出现,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无明显变化。 结论:人体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高。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4

(基础篇上学期初中化学人教新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4.4化学 式与化合价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下列化学用语中,关于数字“2”表示的意义正确的是() A.2H:表示两个氢元素 B.Mg2+:表示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C.2CO2:前面的2表示两个二氧化碳分子 D.NO2:表示二氧化氮中含有两个氧原子 2.当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硫的质量相等时,所含氧元素质量比为()A.16:13B.16:11C.11:16D.13:16 3.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化学用语与所表达的意义对应正确的是()A.Al——铝元素 B.FeO——氧化铁 C.O——氧化铜中氧元素为﹣2价 D.2N2——4个氮原子 4.下列式子中正确的是() A.Ca3(PO4)2的相对分子质量=40×3+31+16×4×2=279 B.KClO3中钾、氯、氧的质量比为39:35.5:16 C.2Ca(OH)2的相对分子质量总和=2×[40+(16+1)×2]=148 D.Cu2(OH)2CO3中碳、铜、氢、氧的原子个数比是1:2:2:4 5.某“高能气”是近几年才上市的一种新燃料,其化学式可表示为C x H y。已知该化合物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9:2,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A.C9H2B.C8H3C.C3H8D.CH4 6.含氧元素质量相同的H2O2和H2O,具有相同的() A.氢元素质量B.分子个数C.氧原子个数D.质量 二.填空题(共2小题) 7.请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氧气的化学符号; (2)氦气的化学符号; (3)汞的化学符号。 8.如图是葡萄糖注射液的标签,请按要求答题。 (1)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其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葡萄糖(“是”或“不是”)氧化物。 (2)36克葡萄糖中含氧元素的质量是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