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古诗王昭君·昭君拂玉鞍翻译赏析

古诗王昭君·昭君拂玉鞍翻译赏析

古诗王昭君·昭君拂玉鞍翻译赏析

古诗王昭君·昭君拂玉鞍翻译赏析

《王昭君·昭君拂玉鞍》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前言】《王昭君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以王昭君故事为题材创作的众多文学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翻译】王昭君拍拂着玉鞍,上马后啼哭污染面颊红装。今日汉朝宫人,明天就成为胡人的妻妾。【鉴赏】第二首诗写昭君拂净了马鞍,流着眼泪上马向西而去。“今日”还是汉朝的宫里人,“明朝”就是匈奴单于的妻妾了。按照丁启阵先生的说法,当诗人到写第二首时,似乎情无以堪,只能勉强完成一首五言绝句,不同于第一首的五联十句。昭君出塞的故事,历来都被人写作多种主题。李白的这两首诗尽管走的是悲悯伤情路线,读来仍然让人伤怀、感动。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论王熙凤的形象》

论王熙凤的形象 【内容摘要】:阐述了王熙凤的形象特征,对其美丽的外貌、出众的口才、极深的心机、干练的作风、毒辣的手段进行分析,并从时代与性格的角度探求王熙凤人生悲剧的成因以及这一形象塑造的意义。 [关键词]:《红楼梦》王熙凤性格原因悲剧 《红楼梦》作为一部不朽的文学巨著,不仅反映了复杂的社会生活,而且成功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红楼梦》塑造的众多的人物形象中,王熙凤给读者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作者通过不同的事件,将王熙凤美丽的外貌、出众的口才、极深的心机、干练的作风、毒辣的手段表现得活灵活现。 一、王熙凤形象特征 (一)美丽动人,恍若神妃 王熙凤一出场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曹雪芹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式介绍王熙凤:“一语未了,只听得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1](P27)这个人打扮与众姊妹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1](P27)这里曹雪芹通过直接描写,把王熙凤塑造成一个雍容华贵的美人,赋予了她迷人的外表,使她在美女如云的贾府显得那样突出。除了直接描述之外,作者还从侧面烘托凤姐的美貌。在“见熙凤贾瑞起淫心”和“王熙凤毒设相思局”两回中,作者一方面展现了王熙凤的心计和手段,另一方面也写出了王熙凤的照人光彩。贾瑞正是因为被王熙凤美丽的外表所迷惑,才会心甘情愿地钻进了王熙凤精心设计的圈套。即使遇到小鬼来拿他,贾瑞的最后一句话依然是:“让我拿了镜子再走。”贾瑞抱着“风月宝鉴”,看着里面的可人儿含恨而终时,依然钟情于王熙凤。王熙凤美丽的容貌和毒辣的手段形成强烈反差,以至于让人们在记住了她的狠毒的同时,也记住了她迷人的相貌,而这个让人死了都要爱的美人究竟有多美,作者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二)伶牙俐齿,巧言善辩 作品中王熙凤那出众的口才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她一开口就与众不同:

浅谈贾宝玉

浅谈贾宝玉 一、贾宝玉人生悲剧的原因分析 贾宝玉的人生悲剧,是由众多的人生矛盾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时代的震荡、家族的衰败、思想的深刻矛盾与性格的“乖僻邪谬”,都是构成其悲剧形象的重要因素 首先,贾宝玉的悲剧命运,与他的贵族家庭的衰败,乃至他的阶级的衰败有着必然的联系。《红楼梦》中所描述的是十八世纪中叶的中国封建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封建贵族地主阶级日趋没落,政治上极度腐败。在第四回中,作者借门子之口,道出了护官符的作用,点出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黑暗内幕。他们上通朝廷、下结州县,“一损皆损、一荣皆荣”。而像贾雨村这样的封建官员,更是投机钻营、趋炎附势。“他的良心是写在…护官符?上的”。2这一切都揭示了封建官僚的腐败,更是预示了其从腐败到衰败的必然命运。贾府就是这个衰败的典型。《红楼梦》所描写的贾府已是由盛转衰的时节,家族内部已是“一代不如一代”。但就在这种情况下,其生活仍是穷奢极欲。一顿螃蟹是庄稼人一年的生活费,一盘茄鲞要用十几只鸡来做配料。秦可卿死后光是棺材板就用了一千两银子。为了迎接元妃归省,更是大兴土木,造得“琉璃世界、珠宝乾坤”,连元妃本人都感叹“太奢华浪费了”。在奢侈的同时,贾府上下,还充斥着荒淫。贾赦、贾珍、贾蓉、贾琏无一不是衣冠禽兽,其淫乱无耻已到了乱伦的地步。这些“个人无节制、无止境的欲求又必然导致相互之间的你争我斗、勾心斗角。这些都揭示出贾府荣华富贵的表面之下所掩盖的无法治愈的痈疽”。3说明这个家族已是彻底的肮脏、没落,已经是无可救药。而可悲的是贾宝玉就出现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他的形象在贾府社会悲剧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家族衰败的关键时刻,贾宝玉是最后一个有可能,也有条件实现金榜题名、家族振兴的人物。他是贾府的继承人,是贾家的希望所在,他应该走一条科举荣身之路,以便立身扬名,光宗耀祖。他也应该找一个“德言工貌”俱备的女子做妻子,主持家政,继续家业。贾政也正是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设计和塑造宝玉的,但是他却力图挣脱家庭强加于他的名缰利索,要做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富贵闲人”,他“最不喜务正”,“不肯念书”,不愿走“仕途经济”的人生道路。在婚姻问题上,他也不愿考虑家族利益,不愿按传统道德的要求去做。这就与家族、阶级的需要形成了一对无法解决的矛盾。拒绝了封建家庭给他规定的生活道路,他便成了“不肖子孙”。与家族要求形成的格格不入之势,就注定贾宝玉人生的最终结局必将是悲剧的.其次,思想的深刻矛盾,使贾宝玉的形象充满悲剧色彩。贾宝玉生长在一个极度动荡的时代,此时整个家族,乃至整个社会都受到各种思想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思想是有着深刻矛盾的“思想的深刻矛盾,使贾宝玉这一形象变得特别复杂”一方面,贾宝玉的思想中有着许多不同于传统的东西,但同时,他的思想又与封建传统,与其所属阶级的意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很多割不断的东西。在贾宝玉看来“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浊臭逼人”,5他鄙薄男子,把女儿当作心目中的上帝,甘愿充当女儿的杂役。这一点,极大地驳斥了封建传统中男尊女卑的思想。但在同时,他对不同身份的人,又能一视同仁。见了未婚女子便是“无价之宝”,见了已婚女子就又成了“鱼眼珠”;做官的都是“国贼禄鬼”,不做官的又都是奇士雅人了。此外,贾宝玉厌恶贾府男性主子的淫荡生活,同情鸳鸯、平儿的遭遇,然而他自己却在青天白日下与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云雨之事”,甚至当着王夫人,调戏金钏,导致金钏跳井身亡。他同情贫贱之人,珍重贫贱之交,但他也不厌富,只是觉得“锦绣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根死木头;美酒羊羔,也不过填了我这类窟泥沟,…富贵?二字,不料遭我荼毒了”。他还强烈批评了“文死谏、武死战”的道德信条。但是,他却从未否定君权与父权的威

丁玲的悲剧人生

丁玲的悲剧人生 丁玲晚年言行偏左。是因为她档案里一直有“污点” 1979年,第三次作家代表大会结束后的第二天,贺敬之去周扬家拜访周扬,期间,两人谈到丁玲。周扬对贺敬之说:“丁玲的女儿蒋祖慧来,我对她说:你妈妈的右派问题和反党集团问题应当平反。另外过去说她两个‘点’――疑点和污点――疑点已经消除了,污点是有的,不能动。”周扬对贺敬之解释说:“疑点是指丁玲来延安是否接受国民党的指派,污点是指她与叛变后做了特务的冯达在莫干山依然长时间同居并受到国民党保护是变节行为。” 周扬这番话对一半错一半。当时,在丁玲的档案中,她的“污点”确实存在,但这污点不是与冯达同居(这一点中央早有结论),而是她为摆脱国民党软禁,曾给国民党写过一份申明,大意如下:“因误会被捕,生活蒙受优待,未经什么审刑,以后出去后,愿家居读书养母……” 丁玲到延安后,康生曾在党校中说:“丁玲如果到党校来,我不要她,她在南京的那段历史有问题。”康生是1938年说这话的,丁玲1940年才听到。气愤之下,丁玲去找毛泽东,责问康生有什么根据说她是“叛徒”,她要求中央审查她在南京的那段历史,做出书面结论。毛泽东听了丁玲的

陈述,说:“我相信你是一个忠实的共产党员,可是要作书面结论,你得找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同志。”于是丁玲写信给陈云,要求中央给自己一个结论。中央便委托任弼时对丁玲进行调查。1940年,中央组织部作出《审查丁玲同志被捕被禁经过的结论》,对丁玲做出如下评价:“中央组织部审查丁玲同志被捕被禁的经过以后,认为根据现有材料看来,说丁玲同志曾经自首没有具体证明,因此自首的传说不能凭信,但丁玲同志没有利用可能(虽然也有顾虑)及早离开南京(应该估计到住在南京对外影响是不好的),这种处置是不当的。虽然如此,但因对丁玲同志自首传说并无根据,这种传说即不能成立,因此应该认为丁玲同志仍然是一个对党对革命忠实的共产党员。” 1943年,延安进行大规模的审干、抢救运动,期间,丁玲在整风中写的一份材料里,向组织交代了此前未曾透露的新情况,也就是前文提及的那个申明信:“因误会被捕,生活蒙受优待,未经什么审刑,以后出去后,愿家居读书养母……”这个条子本身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然而,在一个斗争之弦绷得过紧的年代,丁玲为这个“声明”吃尽了苦头,而她的对手们也“充分”利用了这个条子,予丁玲以沉重打击。1984年,中央组织部对丁玲问题彻底平反后,老对手周扬仍抓住这一点,说丁玲污点还在。 由于丁玲交代了她曾给国民党写过这样一个条子,延安

试论《围城》中方鸿渐的悲剧性格

摘要: 《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是旧中国一个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高级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作为书中的男主角,方鸿渐自然是这本书的灵魂人物,引领这本书的走势,勾画出这围城内外的一番番令人感觉真实又虚幻的景象。方鸿渐是一个悲剧形象,现实世界的虚伪丑恶,荒唐无聊是导致他悲剧的重要原因;但其自身性格的缺点却是造成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本文分别从方鸿渐造成悲剧命运的自身因素:消极被动,逃避退却的处世态度;软弱无能、优柔寡断的本性;盲目懵懂,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变形的自尊,缺乏自省意识以及形成悲剧性格的社会根源等方面作一 个浅显而粗陋的剖析。 关键词: 方鸿渐悲剧性格社会根源 《围城》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以无与伦比的讽刺艺术魅力,透辟的解析旧中国都市知识分子怯懦人格根源及现实主义魅力而获得了“现代《儒林外史》”的美称,至今仍葆有一种常读常新的人生感受,它以深厚丰富的思想内涵给读者以深刻的人生启迪。作为《围城》一书中的一号男主角--方鸿渐自然是这本书的灵魂人物,引领这本书的走势,勾画出这围墙内外的一番番 令人感觉真实又虚幻的景象。

“性格决定命运” ,人物自身性格的缺点常常成为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性格决定人生的态度,态度决定生活的风格。而人生的态度和风格会直接影响生活的效果。所谓“命运”就是对生活效果的总结和概括。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都是因性格的缺点造成的,李尔王的轻信和暴躁,哈姆雷特的多疑和寡断,都成了他们致死的原因。方鸿渐也是如此,他同样无法逃避因性格缺陷而导致悲剧命运的定律。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方鸿渐的主要性格 特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 方鸿渐性格中的最大特点是“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发自本性的怯懦,迷茫和盲动性。”正如任何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一样。人们也不能选择自己出生就被包围着的,被感染着的传统文化。方鸿渐出生于传统士族文化家庭,父亲是前清举人,幼承家教,“国文曾得老子指教,在中学会考考过第一。”可见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极深,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儒道释”文化,儒家主张积极入世,而方鸿渐虽没有入世的精神,却持着道家的处世态度,随着历史的演变,道家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定势根植于中国人的国民意识中,道家的柔弱胜强﹑宁静﹑少私寡欲等观念,业已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人的处世方式,它成为人们的法宝,也是形成人民懦弱﹑无能﹑无力抗挣等性格的重要遗传因素,使每一个接受传统教育的人,不论你

大学语文 王昭君

当我们把时光的坐标轴拨回到公元前33年,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萧瑟的秋风凛冽的刮着,毫不留情,一行浩浩荡荡的人马向着天边的斜阳缓缓走去。骑在马上的女子留恋地转过头,向身后看去,可除了马蹄踏起的滚滚烟尘再也看不见别的东西了;回头向前,远处那轮残阳红得那般不真实,竟隐隐得升起雾气得朦胧。马儿不轻不重地颠簸了一下,回过神,原来是自己又情不自禁地流泪了。天边低飞的大雁发出了沉重的鸣叫,眼前前行的骏马也应和般地嘶叫起来,声声入耳,徒增感伤。罢了罢了,女子静静地取过琴,手指温柔着划过琴弦,断断续续的琴音向四周扩散,渐渐地,这柔和的琴声变得厚重起来,像一把有力的大锤砸在人的身上,砸出心中的离别的伤感。马儿安静下来,这琴声接着风声传得更远,那群南飞的大雁也被这忧伤琴声击中。低头看见马上那个默默弹琴的女子是那般的明艳静美,像无数个清晨将它们冲睡梦中唤醒的太阳一样,绚烂亲和。于是,它们都忘记了挥动翅膀,纷纷跌落地下。这个故事叫“落雁”,这个女子叫昭君。千百年来,王昭君除了貌美之外,更为后世所称颂的是她那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以及她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做出的特殊贡献,从而为中国的历史长卷中,增添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光辉的一页。 王昭君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年少时,她被选入汉宫,数年却从未被召幸。当匈奴单于向汉元帝请求“愿婿汉氏以自亲”时,帝命传到掖庭之后,昭君自愿请嫁和亲,以公主的名份千里迢迢到了塞外,成为呼韩邪的阏氏。对于王昭君这样一位可敬、可赞、可歌、可颂的女性历史人物,因其和亲故事的奇特,所以历代的文人骚客竞相为之吟诗、泼墨。纵观包括野史、诗文、戏曲、和绘画中昭君的艺术形象,可谓琳琅满目、异彩纷呈。不同时期的不同作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对昭君进行了不同的艺术创造,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便有了各有所别的昭君形象。总体来讲,除一部分以赞颂为主外,大多数作品中的王昭君,留给后人的不外乎是以“怜其远嫁”为主线的集“怨”、“恨”于一身的近乎悲剧式的人物,己与正史所载的真实的昭君有了很大程度的演绎和杜撰。 王昭君入宫五年,除了担负一些宫中的轻便工作之外,有太多的余暇来读书写字,唱歌跳舞,研习音律与绘画,不断充实自己,磨练自己。然而午夜梦回,她不免倍感凄清与孤寂,花样的年华一寸一寸地消逝,不知究竟何时才有出头之日,又如何上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呢?又是一个落叶迷径,秋虫哀鸣的深秋季节,冷雨敲窗,孤灯寒衾,想起西陵峡中的江水,更想起一家欢乐团聚的时光,愁思如麻。信手拿过琵琶,她边弹边哼,唱不尽的是乡愁: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三更里,夜半天。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这就是有名的《五更哀怨曲》。满腔幽怨,无限感伤,混合着浓重的乡愁与一丝丝的憧憬。 或许正是昭君自己有着如此愁伤的诗句,以致在后世世人的大多数文学作品中都把出塞的昭君塑造成了哀怨的形象。最早的代表作是西晋石崇的《王明君辞》。“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辞诀未及终,前驱已抗旌。仆御涕流离,辕马为悲鸣。哀郁伤五内,泣泪沾朱缨。行行日已远,遂造匈奴城。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父子见凌辱,对之惭且惊。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愿假飞鸿翼,弃之以遐征。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朝华不足欢,甘与秋草并。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石崇在此诗中不仅揣度了昭君的悲、怨、哀、伤,还认为不同民族不可通婚;即使成为阏氏(皇妃)也不为贵;按胡俗单于死后,子娶父妃也是羞耻之至;又把出塞和亲视为苟且偷生,甚至比作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由于西晋距汉代的时间

浅析王熙凤大奸大恶下的真善美

浅析王熙凤大奸大恶下的真善美 王琛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陕西渭南 714000) 摘要:红楼人物众多,个性鲜明,使读者掩卷不忘,耐人寻味,王熙凤行事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更是成为众人评说的对象。凤姐是《红楼梦》活的灵魂,曹雪芹“圆型人物”的塑造手法,则从生活的多个侧面赋予她饱满的性格,也使红学研究对凤姐的态度一直以来褒贬不一,更让读者又爱又恨。“恨”的是她大奸大恶下制造的悲剧,“爱”的是她的真性情。小说中许多著名的惨案或多或少的和她脱不了干系,但无论她曾制造过多少可称之为“恶”的事件,她身上始终体现着人性的美丽,真善美的光环。 关键词:王熙凤;封建伦理;恶;真性情 《红楼梦》经久不衰,时间于它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它不仅属于当时,更属于现在和未来,它是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旋律。它所传达出的信息是健康的,美好的,“是关于人的生命如何保持它的质朴,人的尊严如何实现的普世信息,它超越时代,又充分时代。”[1]124曹雪芹用大量的人物架构起一个“真实”的红楼世界,并用一群性格鲜明,极富社会内蕴的人物形象,将社会百态展现在我们眼前,王熙凤就是其中之一。 凤姐是小说活的灵魂,是曹雪芹塑造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代表着趋于没落的封建阶级。在红楼中,作为典型形象的王熙凤,不仅有着美丽的外表,更有男子不及的胆识和心机,并同社会风气同流合污,放债生息、行贿受贿。她用尽了权术,制造了许多罪恶,残忍且阴毒。尤二姐的死,贾瑞的死,金哥的死,张华的死,一宗宗命案,让这位“蛇蝎之人”变得名副其实。王朝闻先生的《论凤姐》则从各个角度对凤姐进行了批判,并把她归入典型的反面形象行列,使得“大奸大恶”成为凤姐的代名词,一度成为主流思想。然而读完红楼却有种“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的情感体验。[2]147当她“反算了卿卿性命”之时,我们并没有因为坏人的罪有应得而拍手称快,更多的却是惋惜和难过,甚至感觉到这部巨著的生命被抽走了七魄。为何我们对这位“蛇蝎之人”而恋恋不舍?其原因则正如袁行霈所言,“在于曹雪芹对人物的如实描写,虽然不是实有,却都是‘真的人物’”。[3]307曹雪芹从不同侧面对凤姐进行了描写,美恶并举、美丑互渗,改变了从前小说人物性格塑造类型化、单一化的窠臼,使凤姐并非仅仅停留在恶的一面,而是用摇曳生花之笔,写出了特殊情况下她的真性情,让读者感受到了凤姐大奸大恶下的真善美。 一.凤姐其人 王熙凤是红楼群芳中最璀璨的一支,她并不是小说的女一号,但是每次出场

论林黛玉的人生悲剧

论林黛玉的人生悲剧 权进凤 摘要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王国维先生称之为“悲剧之中悲剧”。小说成功塑造了众多带有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而其中最令人动容的当属曹雪芹笔下的宠儿林黛玉,她的眼泪从春流到夏、秋流到冬,浸透了生命的每一寸光华。本文通过主人公的人生境遇、性格气质、才能、爱情分析其中体现出来的悲剧意蕴,并综合以上四点揭示林黛玉悲剧的必然性。 关键词:悲剧;境遇;性格;才能;爱情 一、概述 林黛玉在《红楼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女主角,加之林黛玉这一形象的生动性与悲剧性,她一直是红学家热切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学术界对林黛玉悲剧形象研究的文章有很多,如蒋晓兰的《林黛玉悲剧新论》一文,从先行者、叛逆者、性格气质、性灵、女性强者、痴情之极者等九个方面总结了林黛玉悲剧的多重性。胡秀芬的《林黛玉悲剧性格探析》指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以及形成她悲剧性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受到身世、疾病、传统文化精神、金玉良缘的影响,并指出林黛玉的侠义精神及其理家才能是她悲剧性格中的积极因素。秦桂敏的《林黛玉悲剧命运探析》认为她的悲剧并非完全取决于她先天体质弱,还在于她所处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生存环境,在于她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性格,以及她美妙爱情幻想的破灭。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研究林黛玉的悲剧人生。第一方面是孤苦凄凉的人生境遇;第二方面是乖僻感伤的性格气质;第三方面是卓尔不群的才能;第四方面是痴情之极却以失败告终的爱情;第五方面是悲剧产生的社会文化因素。

二、林黛玉的悲剧人生 (一)孤苦凄凉的人生境遇 林黛玉是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生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不幸年幼丧母,外祖母念其年纪尚小无人依傍,接至京中荣国府抚养,林黛玉的悲剧由此开始。 自进入贾府,林黛玉便开始了她背井离乡、寄人篱下的日子,父亲也在不久后亡故,家中财产被收入贾府,与黛玉没有半点关系。她在世上最亲的人、最大的依靠离她而去,她成了一个真正的孤女。而这无父无母、寄人篱下的凄凉景象与年幼时父母俱在的平和安乐形成了苦与乐的鲜明对比,使她的孤苦无依更加悲凉,无时无刻不在折磨她,加上她久治不愈的病体,加重了她的忧思与感伤。 林黛玉是孤独的,《葬花词》[1]是黛玉对生命孤独的真切感悟与集中表现,她没有父母亲眷,寄人篱下,忍受着“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摧残,险恶的生存环境,使她的身心深陷孤独,她的孤独是一种人的存在的孤独,生命的孤独。“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寄人篱下加之孤独多病造成了她敏感多疑的个性。她在贾府中始终是外戚,一直无法确定自己是否真正被这个大家庭接纳,稍有不顺便会引发她的寄人篱下之感。第三十六回,她去敲怡红院的门,晴雯误以为是丫头拒绝开门,这原本是个误会,但却严重伤害了她,她想到:“虽说是在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林黛玉是个多愁多病身,自出生起就有先天“不足之症”[2]会吃饭时便吃药,给宝玉看病的王太医在顺便给她瞧病时道出黛玉肝阴亏损、心气衰耗导致其心浮气躁,敏感多疑。 凄凉的境遇使林黛玉的孩提和少女时期都沉浸在浓厚的感伤气氛中,并影响了她的一生,跟她的爱情、婚姻悲剧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乖僻感伤的性格气质 作者在第一回就交代了,黛玉本是天上的绛珠仙草,因受了神瑛侍者(宝玉)的灌溉之恩,此生特来以泪相还,而眼泪则多伴随着痛苦与哀伤,这样,从一开始就为林黛玉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林黛玉的悲剧是注定的。

叛逆者的不归路(读萧红传有感)

叛逆者的不归之路 ——读《萧红传》有感 我已记不起什么时候开始关注萧红,并爱上这个叛逆的灵魂了。与张爱玲的知名度相比,萧红似乎并不被人们所熟知,但是她确实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其才华丝毫不亚于张爱玲。 萧红,原名张廼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等,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夏志清称萧红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这是我从百度百科上找到的关于萧红的简介,对萧红文学上成就评价很高,但是在这些耀眼光环的背后,是萧红颠沛流离的悲剧一生。在看完《萧红传》后,我对萧红有了更为详细系统的了解,也更加敬佩这位勇于与时代对抗的女性。 萧红的一生都在逃亡,逃避日本侵略者的铁蹄,逃避男权文化的钳制。但最终仍然死于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中,仍然一而再再而三地感叹所遇不淑,她的逃亡均以失败告终,但这悲剧的经历,成就了她成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基础,而且她的一生从未屈服,一直在抗争直至死亡,使人们无论怎样感叹她的悲惨命运,都不能简单地把她归入弱女子的行列。她在她的时代,挣扎过,探索过。她坚持了自己的信仰,她为自由解放而战,既是为了民族,也是为了个人。她是一个时代的叛逆者,更是一个可歌可泣的勇士,用短暂的一生书写了一部觉醒女性的奋斗史。 和所有的女作家一样,萧红的思想和才华长期地被人们漠视,私生活却不断地被爆炒。以至于关于她的生平,至今仍然总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萧红是一个个性主义者,也是一个个性解放的先驱。她出生在辛亥革命的年头,又成长在具有维新倾向的乡绅之家。这使萧红在童年时代就接受了五四新文化的启蒙,具有向封建礼教挑战的自觉。这也为她未来的传奇一生奠定了基础。 萧红是一个十分与众不同的女性,在她被王恩甲抛在东兴旅馆逃都逃不了的时候,怀着身孕的她从未放弃生的希望,想尽方法向外界寻求帮助。就在这个时候,她遇上了她这一生永远的痛-----萧军。书中萧军和萧红的一次关于死亡的谈话让我对萧红钦佩不已。萧军问萧红:“你为什么还要在这世界上留恋着?那你现在,自杀条件这般充足。”萧红答道:“我吗?……因为这世界上,还有一点能使我死不瞑目的东西存在,仅仅这一点,它还能系恋着我。”萧红在极端绝望的情景中,仍然怀着生的执着,本能地抗拒着死的诱惑。这是那个时代的女性绝对无法做到的。这种精神一直贯穿着萧红的一生,使她在将来不管遇到多大的痛苦和绝望,都保持着一颗跳动着希望的火热的心,这是同时代女性绝对无法做到的。这也是我如此佩服萧红的最主要的原因。 真正使萧红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的是她惊人的才华以及她留下的超越时代的作品。她创作的《生死场》成为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经典文本,使当时麻木的愚夫愚妇们终于在亡国灭种的危难中警醒了。在短短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她写下了近一百万字的作品。她由幼稚到成熟,由投身到左翼文艺思潮到逐渐独立,有意识地疏离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思想经历了明显前后两个发展阶段。在这一路上,萧红走的并不容易。萧红的思想是深刻的超越时代的,以至于受到同时代人的质疑,批评和谴责。她关于生殖和死亡,人生与人性的看法以及对作家和小说的独特见解都是她思想的结晶,这是那样的深刻而丰富。但在一个救亡压倒一切的时代,注定她很难为同时代人所体会,她只能独自一人行进在布满荆棘的不归之路上。因此,萧红是孤独寂寞的,却又是伟大的。因为她的思想是深邃的,她的目光穿透了漫长的世纪,望着人们的未来。她属于那种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的作家。 其实,萧红能有现在这么大的成就和一个人的帮助分不开,这个人就是鲁迅先生。萧红和萧军在上海期间,生活穷困潦倒,是鲁迅先生一路帮助他们,并使他们在上海有了立足之地。萧红的《生死场》也是在鲁迅先生的鼓励下创作出来的,不仅如此,鲁迅先生还为《生

《围城》主人公方鸿渐的性格分析

《围城》主人公方鸿渐的性格分析 摘要:本文以分析《围城》主人公方鸿渐的性格为题,从他的延宕、矛盾以及相对他人而言的正人君子形象三方面入手,从他的爱情、婚姻、事业等角度,对他的性格进行分析。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Hongjian Fang, the character of "Fortress Besieged City", this paper analyzes his personality, his love, marriage and career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is delay, contradiction and the image of gentleman. 关键字:围城方鸿渐性格 Keywords: Fortress Besieged City ,Hongjian Fang ,character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之所以取名围城,一是出于文中方鸿渐等人闲谈,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法国人说,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ege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第二层含义便是方鸿渐的一生就是个围城,而还有一层含义,便是杨绛给《围城》做了题词:“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杨绛先生的这句话深刻、概括的总出了方鸿渐的一生,婚姻、职业甚至人生都处于围城之中,而造成方鸿渐陷入围城的一大原因便是主人公的性格,所以,本文将浅析主人公方鸿渐的性格。 一、方鸿渐的“延宕” 延宕意为拖延。在戏剧中,它指在尖锐的冲突和紧张的剧情进展中,作者利用矛盾诸方各种条件和因素,以副线上的某一情节或穿插性场面,使冲突和戏剧情势受到抑制或干扰,出现暂时的表面的缓和,实际上却更加强了冲突的尖锐性和情节的紧张性,加强了观众的期待心理。对于延宕,学界一般都视之为哈姆雷特的独特行为。而在《围城》中,文中直接点出方鸿渐性格中的延宕,共有3处直接写出。第一处是在第三章方鸿渐想拒绝苏小姐:“鸿渐吓得哑口无言。苏小姐家里有事,跟他约晚上馆子里见面。他回到家整天闷闷不乐,觉得不能更延宕了,得赶快表明态度。”1第二处是第四章方鸿渐向父母请示离开周家的事情后“鸿渐吃完晚饭,不愿意就到周家,便一个人去看电影。电影散场,又延宕了一会,料想周经理夫妇都睡了,才慢慢回去。”2第三处是第四章结尾方鸿渐在去三闾大学的途中“方鸿渐虽然不至于怕教书像怕死,可是觉得这次教书是坏运气的一部分,连日无精打采,对于远行有说不出的畏缩,能延宕一天是一天。”3 这三处体现方鸿渐在爱情与职业上的延宕。爱情上,他明明知道自己不爱苏小姐,但是面对苏小姐的误会,他心里反复强调要跟苏小姐说清楚,但是一直在拖延,与其说面对这种误会方鸿渐一直在苦恼,不如说他在变相的享受这种说不清的关系。他不喜欢苏小姐,直接说明即可,但是他优柔寡断,没有主见,花前月下,他不好拒绝,也不能自持,吻了苏小姐。这种优柔寡断不仅影响了他与苏文纨的情感,也影响到了他喜欢的女生唐晓芙,因为方鸿渐的延宕,两人本来互有好感,但是谁都没有勇气表达,最终这段感情以悲剧结束。 职业上,从他留学开始,他觉得自己“是个无用之人”,“学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学里从社会学系转哲学系,最后转入中国文学系毕业”,“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他在留学上碌碌无为,甚至 1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第84页 2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第122页 3

关于王昭君的诗

关于王昭君的诗 一、杜甫《咏怀古迹》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塚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悲悯之情,溢于言表。千古遗恨,萧瑟凄凉。 二、李白《王昭君》:「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拂净马鞍,流泪而去。出了玉门关,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日子了。 三、白居易《昭君词》:「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娥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可怜的昭君,还在盼著回来。甚至天真地希望使者回报朝廷,现在的我,仍是当年模样。 四、吴雯《明妃》:「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谋同。始知绝代佳人意,即有千秋国士风。环佩几曾归夜月,琵琶惟许托宾鸿。天心特为留青塚,春草年年似汉宫。」这是我最欣赏的一首纪念王昭君的诗。吴雯虽然是清初人,但他却把昭君的不幸遭遇刻画得淋漓尽致。甚至直至今日,仍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些「不把黄金买画工」的志士,会不会仍有被冷落的悲情和忧愤?

五、王夫之《明妃曲》:「金殿葳蕤锁汉宫,单于谈笑借东风。黄沙已作无归路,犹愿君王斩画工。」由于汉元帝怒斩了画工毛延寿,所以王昭君仍抱天真的幻想。 六、王安石《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的观点更为新颖,人生失意的事多著呢,何必枉杀毛延寿? 七、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王安石)》:「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城已拙,女色难自夸。」托长门之怨,立相知心之。欧阳修对皇权的非议,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八、唐.张仲素《王昭君》:「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明.莫止《昭君曲》:「但使边城静,娥眉敢爱身。千秋青塚在,犹是汉宫春。」这两首诗,都是赞扬昭君出塞的功效的。的确,昭君出塞功不可没,正如翦伯赞所言:「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通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谈贾宝玉人生道路及现实意义

谈贾宝玉人生道路及现实意义内容提要:《红楼梦》由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著,是一篇用“血泪”倾注的批判式半白话文小说,主要是写以贾母、贾政等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和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贾宝玉为代表的反封建势力的矛盾斗争。贾母、贾政等统治者本来对宝玉寄以很大希望,盼望宝玉重视“经济仕途”,成为地主阶级事业的忠臣孝子。可是宝玉却走着一条与此相反的道路,是由贵族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来的叛逆者。“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愿走统治者为其所规定的读书应举的生活道路,由此也有不少值得我们研究的现实意义。 谈贾宝玉人生道路及现实意义关键词:贾宝玉叛逆人生道路现实意义 贾宝玉,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主要的人物,别号怡红公子、绛洞花王、富贵闲人。由神瑛侍者脱胎而成,幻化为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女娲补天剩余石,并由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带入凡间,生得“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原文①《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他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以及美丑的划分。 一﹑贾宝玉人生道路的概述和形成原因 1﹑贾宝玉的“不肖”与“无能”,让他走上了一条叛逆的路。 《红楼梦》塑造了一个被贵族家庭、封建阶级视为“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富贵子弟贾宝玉。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描写他的那两首判词《西江月》(《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两首词,字面上句句是对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从封建阶级伦理道德标准衡量,宝玉是个被否定的人物;可从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看,他却是个和那些国贼禄蠹完全相反的、保持着人类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两首词句句都是反话。

浅谈《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形象及现实意义

浅谈《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形象及现实意义 郭金宝 摘要: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得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是一位聪明干练、精明果断、工于心计、善于交际、有胆有识的实权大管家。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她有女性解放、反对男权主义的思想。我们要学习她保护和推销自己的积极乐观态度,以她得意忘形,终毁前程的悲剧为诫……透过王熙凤来了解封建社会,了解封建专制及怎样为人处世的方法,吸取她失败的教训,做一位生活的强者,有着巨大的意义。 关键词:王熙凤; 贾府; 实权大管家; 现实意义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颠峰之作,其思想意义、人物阵容、社会价值等深刻问题不是我辈之流所能说长道短的。作为一个《红楼梦》的读者和学习爱好者,我只能以自己浅薄的见解来发表自己对书中“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的看法,谈谈自己的一点不成熟的感受。 一、王熙凤形象分析。 在整个清代,对《红楼梦》的看法分歧最大,什么古怪的意见都有,鲁迅曾对它们进行了概括指出:“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⑴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却对书中的各种人物情有独钟。《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巨著,其在人物塑造上也是空前的。里面人物众多,但却互不雷同,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性格,不论哪一种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而在众多人物中,又数贾母、贾政、贾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刘姥姥等人让人记忆深刻。其中,我最喜欢和欣赏的人是王熙凤。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得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用李希凡的话说就是“在《红楼梦》生活全景的形象世界里创造得最为成功的不朽的艺术典型。”⑵的确,从王熙凤身上,我们不仅看到她是一个小说中的艺术形象,而且给人一种活生生的真人感觉,仿佛她就在我们身边。 在大多数人的眼光里,王熙凤是一个阴险、狡诈、贪婪、恶毒的“母夜叉”形象。而我认为这样的评价是不公平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任何人不可能天生阴险、恶毒,而且我们也不能主观臆断,单凭些表面现象就对别人妄加指责。王熙凤是个美丽、聪明、精明、干练的人。她出生于金陵四大家族的王府,从小就被父母当作“小子”来养。由于父母溺爱,她识字不多,但却具有卓越的管理才能,又善于为人处世,因此,进入贾府后,成了贾府的实权总管家。一个人能力太强,又有点自负,是很惹人厌的。王熙凤在贾府位高权重,自然会引起别人的嫉妒,成为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除之而后快。这是无法避免的。 事实上,我们静坐下来仔细想一想,王熙凤是很不容易的。作为一个典型的封建贵族家庭——贾府的管家婆,如果不具备精明、干练、心狠手辣的管理才能是很难使整个家庭井井有条,正常运行的。贾府人多手杂,生活极端奢侈腐化,上至贾母、王夫人、刑夫人等老太太、太太,下到每个丫头、仆人的月钱、口粮、生活起居日常用度都靠王熙凤一人来管理分派,尤其是贾母等人的饮食起居,稍

汉语言文学论林黛玉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悲剧学士学位论文

论林黛玉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悲剧 作者: 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 准考证号: 成绩: 完成时间年月日

论林黛玉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悲剧 摘要: 《红楼梦》写了一个恋爱不能自由、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剧,即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的悲剧。造成这些悲剧的原因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差异,使得薛宝钗更符合封建家长的心意、封建礼教的束缚、家庭背景的对比,使薛宝钗更胜一筹等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影响。 关键词:爱情、悲剧、婚姻、贾宝玉、林黛玉

论林黛玉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悲 一、命运的悲剧 《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富的作品,展示了一个多层次,又相互融合的悲剧事件,这场悲剧中的爱情婚姻悲剧是在宝黛钗之间展开的。这是一种不由个人选择的社会关系,把他们三人联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性格之间、爱情与社会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酿成了一场可气、可悯、又可叹的人间悲剧。 二、黛玉、宝玉的性格 (一)、黛玉的性格 林黛玉,出生在书香之族、钟鼎之家。只是至其父林如海时家道中落,支庶不盛。她无兄弟姊妹,又长得聪明清秀,故父母爱之如珍宝。孰料年幼时,母亲去世。外婆贾母念其无人依傍教育,便派了船去接。黛玉本不忍离开,无奈贾母致意务去;再加上父亲时为扬州盐政官,为解除顾盼之忧也劝其前往。于是,便来到京都贾府,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涯。后来,父亲又不幸辞世,她就成了一个孤儿。在神话世界里,林黛玉与贾宝玉有“木石”奇缘,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两人初见时就都有似曾相识、久别重逢的惊异感与亲切感。贾母呢,对黛玉更是万般怜爱,饮食起居都跟宝玉一样,因而使二人的亲密友爱也不同于别的姊妹。在耳鬓厮磨、朝夕相处中彼此产生了真挚的爱

从《红楼梦》看人生的三种悲剧

王国维先生在《评论》中引用叔本华的悲剧说,把《红楼梦》划为第三种悲剧:“由叔本华之说,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何则?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也。若前二种之悲剧,吾人对蛇蝎之人物与盲目之命运,未尝不悚然战然憟然,以其罕见之故,犹幸吾生之可以免,而不必求息肩之地也。但在第三种,则见此非常之势力足以破坏人生之福祉者,无时而不可坠于吾前。且此等惨酷之行,不但时时可受诸己,而或可以加诸人,躬丁其酷,而无不平之可鸣,此可谓天下之至惨也。若《红楼梦》,则正第三种之悲剧也。”然而我却以为《红楼梦》中的人物,实则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悲剧,有些人的命运是一种悲剧造成的,有些人却是两种或三种悲剧的叠加。而且我也对悲剧有我自己的分法。 我以为悲剧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在无常的命运中流转遭遇,随波逐流,随势浮沉,得意时,失意处,一切都随命运的因缘际会而转移,悲喜苦乐都随着外事外物外人而改变。第二种就是由于自身的性格气质造成的,看似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改变一下自己的秉性,就可以时运流转得心应手,然而却不清楚这种性格和气质的因子是深入骨髓的,是构成了其之所以成为自己的根本,是绝对无法调整更改的。第三种悲剧就是人类自身的悲剧,人本身就是宇宙间最孤独最可怜的生物,人和人本质上也是隔绝的无法相通的,人从来都无法决定自己的生死和所处的时地,人永远无法预测明天会发生什么,人类都永远逃脱不了盛极必衰物极必反好景难久的规律。 说了这么多,无法想打破很多人形成的固定思维,让他们认识到大部分人是谈不上什么性格的,没有坚定的行为原则,没有固定的处事方式,没有一定的个人底线,不过是随着岁月和际遇的推手不断变化的流体,更谈不上遭遇什么性格的悲剧。《红楼梦》里性格悲剧最明显的就是晴雯和鸳鸯了,但是如果她收敛一下也算不得晴雯了,如果她屈服一下也算不得是鸳鸯了。性格的悲剧就是在别人看来,你只要稍微变退一步就豁然开朗海阔天空了,看似命运就掌控在自己手中,最后造成的悲剧也完全是咎由自取,然而他们根本就无法了解,就是这一点变不得,就是这一步退不得。很多先圣前贤志士仁人的悲剧都有这种性质,性格,是他们坚持人之所以为人,自己之所以成为自己的底线。 第三种悲剧其实是人类本身的悲剧,只要是个人都逃不掉的,但只有极少数人能感受到。出生了,做人了,这本身就是个劫数。从来都见人哭着出世,却不见人笑着离开。首先是我们无法选择自己出生的时代和地方,这种悲剧也只能用“无可奈何”四个字可以解说,比如汉武帝感叹李广的“生不逢时”,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比如阮籍登上广武山楚汉争霸旧址,慨然而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比如陈子昂幽州台放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比如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的“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比如宝玉初会秦钟时恨自己为什么要生在公府侯门之家。其次就是人身处宇宙间的那种孤独,极力想靠近,然而最终却无法沟通,每个人都是一颗孤独的行星,人和人根本上是隔绝的,冰心在《春水》中说“人类呵!相爱罢,我们都是长行的旅客,向着同一的归宿”,鲁迅先生在《而已集》中写道“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从宝黛的爱情中我们看到,就算两个人是相爱的知己,然而真到心灵相通彼此懂得的地步有多难,即使是两人都站在对方的角度着想,仍是有不断的误解矛盾和隔膜,仍是有顾影自怜无人解惜的时候。人类依赖于亲情爱情友情,本来就是想打破这种天生的人与人之间的隔绝与孤独,然而最后却徒劳地发现,人与人之间越接近,越能体会到那种绝望的无可消解的孤独。

方鸿渐形象分析(10.12修改)

方鸿渐形象分析 [内容摘要]方鸿渐是位正直善良,聪明幽默,但意志薄弱,优柔寡断,是一个典型的高级知识分子形象。他有留学的经历,却既缺乏明确坚定的人生信念,又不懂得人情世态的炎凉,所以他极易受环境支配,被他人牵制,常常陷入尴尬境地,本文在分析总结方鸿渐悲剧人生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读书人更准确的说是文人的劣根性,并反思知识分子进入现实社会后遭遇挫折的缘由。 [关键词]围城方鸿渐懦弱无用被动 夏志清先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这样评价《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它“主题的丰富复杂、人物塑造生动、人性揭示的深刻以及艺术表现的细腻成熟而言,它当居中国现代小说一流作品之列。”我们当然不是要探讨《围城》的价值,而是要着意于《围城》中的主人公方鸿渐。随着《围城》的走俏,方鸿渐亦成为现代文学史上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这个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末的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中总是不能如意。似乎命运总是和他开玩笑,总不能在坏处境中脱身。 《围城》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讽刺小说,是一个流浪汉的喜剧旅程。在书中钱钟书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有知识分子、有名媛淑女、亦有商贾政客。钱先生对这些人有的浓墨重刻,有的轻描淡写。但无论采取何种手法,都生动绘出了他们各异的特征:或鄙俗、或勾心斗角、或虚与委蛇。他以深刻的现实主义笔触成功塑造了一群现代新儒的典型,其中方鸿渐的形象是最丰满的一个。 一、方鸿渐的主要经历 《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在情感和事业上的失败既有时代背景和家庭的影响也有个人性格方面的原因。方鸿渐学无所成,空有留学生的虚名。四年中先后在伦敦、巴黎、柏林读了三所大学。随便听了几门功课,兴趣甚广但心得全无,除了夸夸其谈外,一无所成。他目空一切却不敢面对留学一场而没有取得学位的现实。临回国时,在父亲和丈人的威逼之下,为了搪塞才挖空心思的买了“美国克莱登大学”的博士文凭。做事不经深思熟虑,虚于应付,让人瞧不起。 在北平上大学期间,受个性解放新思想的影响,萌生对自主爱情的向往,于是大着胆子给父亲写信要求解除包办婚姻,最终被浇了一桶冷水,在与鲍小姐的调情,苏纹纨的应酬中,渐觉到“女朋友”和“情人”的不同,当遇到“摩登社会里那桩罕物——唐晓芙”时,他真正坠入了爱河但他俩处于萌芽状态的爱情却由于他的爱面子,被动的性格、优柔寡断和玩世不恭而夭折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