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外交学概论

外交学概论

外交学概论
外交学概论

第一章外交的起源与外交的历史演变

第二章古希腊的外交

公元前600年前后,古希腊地区城邦林立,相互交往以图发展,相互结盟以御外敌,外交活动频繁。形成了一些公认的外交原则(通过仲裁解决争端,不宣战不能开战,使者不可侵犯,在寺庙中避难者不得杀害,战俘可以交换或赎回,战场上死者不论敌友一律掩埋)。

由于彼此间存在一些共同的利益和目的,因而结合,设有同盟会议,每国平等通过投票解决重大问题。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社会,受共同法律制约。

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推动古希腊外交的发展。

公元前五世纪,希腊的外交方式和外交原则发展为地中海沿岸国家公认的制度,前三世纪,这个外交制度形成了希腊化的地中海体系,从而形成了统一的区域性国际社会。

古希腊人提出的一些概念、确立的一些原则对后世外交有重要影响。

古罗马外交

共和国时期:

元老院总揽大权(立法、行政、外交、军事、财政、司法),对外宣战、媾和、缔结军事同盟,由元老院决定,民众大会通过。签订友好条约、续订旧约、派遣使节、接见使节由其全权处理。

使节不可侵犯成为公认的外交惯例。

帝国时期:

皇帝掌握一切对外事务。

20个祭司专门分管对外关系。依据所谓的祭司法。

罗马帝国是以军事手段政府其他民族建立起来的,因此对外关系主要是对境内外国人的问题。除大使被认为是不可侵犯的,其他人是否受法律保护依据该国是否与罗马有友好条约。

由于罗马的外国人多,因而产生了规定外国人与罗马公民关系的一整套法律体系,即所谓《万国法》。

对于战争与和平,罗马人也有一套法律制度。

开战的正当理由:

1对罗马领地侵犯

2对大使侵犯

3违反条约

4在战争中先前友好的国家对帝国的援助。

派使节前往该国提出要求,要求被拒绝战争才正当。

战争的终止:

1双方缔结合约终止战争

2敌人投降终止战争,敌人的生命财产可以保全

3征服帝国终止战争,可以有处理敌人的生命财产。

罗马人给后世创立了一个国家在对外关系上有法律规范的典范。后人对罗马法的释义发展了法学,为国际法的萌芽。

二、中世纪封建国家外交的发展及其特点

欧洲中世纪的开端及其初期的外交特点:

欧洲中世纪的开端:

395年罗马帝国由于宗教、文化、政治、经济的原因分裂。

49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中世纪时期。

外交特点:

①外交权掌握在国王手中

②外交依旧从属于军事,是军事手段的补充

③出现领主外交和私人外交

④外交具有欺骗、狡诈的风格

中世纪初期的外交是国王秘密外交。军事征服依旧是首要手段。

中世纪特有现象:私人战争权和私人外交

国家关系概念不清,外交风格狡诈。

拜占庭帝国外交思想(中世纪外交典型):

查士丁尼时期

目的:维护自己的统治

A雇佣、收买蛮族武装(金钱收买)

B分而治之

C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使用武力。

D对不能金钱收买又不能武力征服的敌人,采取经济政治包围

E利用商业国家扩大拜占庭的影响

F利用基督教来巩固拜占庭的实力

简而言之:对周围民族分而治之,分化瓦解,制造不和,金钱收买,宗教同化。

风格:欺骗狡诈

对近代欧洲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1455年米兰公国向热那亚派出了第一个常驻使团,此后由于商业贸易发展,各国接触增多,各国君主在彼此首都派遣常驻使节逐渐成为普遍习惯。

中世纪中期的教廷外交:

从查理曼帝国时代起,欧洲外交具有二元性质(教廷外交、王权外交)

教皇势力增强,同世俗王权冲突。

1095年至12世纪中叶,教廷势力达到顶峰,从格里高利七世起,罗马教廷把触角伸向世俗政治。建立教皇使节制度。通过派遣教皇使节代表教皇干预各国政治。

1096到1291年七次十字军东征,提高了教皇权威,教权至上思想强化。

教廷的腐败使基督教信徒对罗马教皇的信仰产生危机,城市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加强了“民族和国家利益至上”的思想。

教廷外交地位下降,王权外交地位加强,一些新教国家不再愿意承认教皇对世俗国家间的争端有当然的仲裁权。

中世纪末期王权兴起与外交发展

马基雅维利【意】提出了加强王权的外交策略思想。

马氏主要外交哲学思想:

1性恶论

2权力政治观

3扩张主义

4外交权谋论。外交上应采取均势政策,核心是实力政策。

其政治现实主义思想,反映了要求变革的新兴资产阶级为加强王权、反对教会的神权和地方封建贵族势力的愿望。其外交权术思想为后世的一切剥削阶级利用,对中世纪末期乃至近代资本主义各国的外交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世纪后期,要求外交官忠实,具有渊博的知识,有高明的手段和机敏的头脑。

国家主权观念的产生:

16世纪末,让布丹《论共和国》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国家主权思想,以对抗教皇神权。

正式确认各民族国家的主权平等原则是国际关系中应共同遵守的准则。

格劳秀斯【荷】1625年《战争与和平法》,从国际法角度,从国家与国家关系的角度论述国家主权。成为当时国际关系中的法律依据逐渐为各国统治者接受。

常驻外交使节一起制度的确立

中世纪外交发展的重要成果

最早派出常驻使节的是罗马教皇。

常驻外交代表的任务又进一步:担负研究驻在国的政治生活、搜集情报等任务。

1618—1648三十年战争,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确立了欧洲秩序,对欧洲的政治和外交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常设外交使节制度首次用条约形式予以确立,形成了近代以来大使馆制度。均势原则也成为指导各国外交的主导原则。

第二章当代外交的基本准则与进步总趋势

二当代遵循的外交规则与惯例

基本起源于欧洲,二战后依主权平等等基本原则进一步得到整理、总结、发展

1961《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

(一)外交承认:也叫国际承认

含义:①一个主权国际承认另一个主权国家

②承认一个主权国家的新政权为其合法政府

相互承认是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前提和出发点。

方式:①有关双方发表联合公报宣布相互承认

②单方面由一国领导人、外交部或外交代表发电报、发表声明、谈话等宣布承认。

③“事实上的承认”:不经过特别宣布承认的方式,双方建立起某种具有一定法律效果的联系——导向正式承认的过渡形式。

承认与建交:

互相正式承认的国家可由于不同原因暂不建立外交关系

已建交的国家可以中断甚至断绝外交关系,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互不承认。

相互承认是建立外交关系的前提和基点,但承认本身不等于建立外交关系。

承认在国际关系中是一个复杂和微妙的问题,反映不同国家的立场和外交政策。

(二)外交关系的建立

通常情况下,两国同意建立外交关系即意味着双方有权派出各自的外交代表到对方首都常驻和建立使馆,并按国际法和惯例享有外交特权和便利,以代表本国和维护本国的利益,也叫“使节权”,已被普遍认为是主权的一个特征和属性。

方式(完全的正式外交关系):

①一方先表示愿意建交,另一方表示同意

②双方发表建交联合公报,宣布互相承认和建交。

非完全的外交关系——“半建交”

(三)外交代表机关的建立和馆长的就任

外交代表机关泛称“使馆”,由馆长等级决定:大使馆、公使馆、代办处

由于主权平等原则的主导地位在国际政治中的加强,现在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几乎都把外交关系定为大使级。

在对方首都建立使馆以及大使的任命和就任是把建立外交关系付诸实际的最主要的具体行为。

惯例:从使馆临时代办到达接受国首都,向接受国外交部长递交派遣国外交部长委派临时代办的介绍信之日起,新大使馆在法律和政治意义上被视为已经建立。无须等待馆舍建成和新大使正式就任。

建馆的临时代办(需外交部长的正式介绍信)和日后的临时代办由派遣国外交部指派

原则上所有馆长以下的各级外交官都可被指派为临时代办,一般由主管政务的级别最高、名列最前的外交官担任,有派遣国专业部门派出的专业外交官不能担任

大使:由派遣国元首向接受国元首派遣,由派遣国元首任命

大使人选须事先征得接受国同意,不能由派遣国单方面决定,须经双方同意

①表示对接受国的尊重

②人选可以反映有关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相互关系的重视程度,是一个敏感问题

使馆在大使缺位时依旧能履行职责,但大使长期缺位可能被理解为不友好的行为。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派遣国可委派同一人兼任驻两国或数国使馆馆长;两个国家可合派同一人为驻另一国之使馆馆长。——条件:须经接受国同意大使递交国书是大使正式就任的标志。

(四)外交团和外交团长

外交团:

组成:各国驻同一国的外交代表机关的馆长及其外交人员的总称——由同驻一国的所有外交官组成。

目的:主要是为了调整各国驻同一国家的外交人员作为一个整体同驻在国政府间日常联系。

活动:主要是调整礼仪和礼宾等方面所发生的关系

外交团团长:从各国派驻接受国使馆馆长中按国际惯例产生。

最常见:级别最高、就任最早

天主教国家:梵蒂冈派出的教廷大使

外交团团长同外交团成员间若分属无外交关系的国家,依旧可发生联系,团长与成员关系可进当做外交团内部联系,不涉及国家间联系。

(五)位次

含义:在先权的次序。安排不当会引起不必要的政治和交涉,甚至影响国家关系

①各国派出的外交代表在不同场合下的席次先后

联大:依各国国名的英文拼法顺序同抽签顺序轮流相结合

各国常驻同一国使节之位次:1等级,2到任先后顺序(递交国书)

仪式:1代表身份高低。2按决定派出代表或组成代表团的日期先后3国名字母顺序(实际操作复杂)

②缔结国际条约时缔约各方在文件中的次序先后

主权平等原则

双边:一式两份,缔约方各保留一份签字原件,在各自保留的原件中每方都享有优先权。

多边:字母(笔画)顺序

(六)对等与无差别待遇

对等:对等是在国际关系中早已形成的一个国际法原则,也成互惠。

含义:一方给另一方以某种优遇,另一方即给以相对称的回报。

最重要观念:平衡对称。

在以主权平等为基础的当前国际关系中,对等成为指导双边关系的重要原则。一切双边条约或协定都包含此原则。

无差别:(多边)最惠国

(七)外交报复

实际上是国家关系中对等原则的延长,一种国际习惯。

为强行保障和实现国际法有关规定而采取的一种手段,是受害国为制止国际不法行动或寻求补救而采取的一种惩罚性行为。

正当地采取报复行为可使企图不顾后果而采取违反国际法的行为或意欲无端伤害别国的国家在采取行动前有所顾忌,从而减少这种行为的发生。

报复必须真正正当

标志:①受害国确实受到不应有的伤害

②报复是为了制止不法行为或谋求补救伤害而采取

③报复是有节制的,即同原伤害行为的程度大致相等。

(八)政治庇护与“外交庇护”

一国公民因政治原因逃亡他国,要求准予居留,他国接受要求,不予引渡,准予居留。在国际关系中被普遍接受。

外交庇护:一国公民因政治原因要求驻本国之他国使馆给予庇护(国际法从不承认,有地区性例外)

第三章当代外交机构的组成和职责

二、专职外交执行机构

1626年法国的黎塞留建立第一个外交部。

“外交部”是专职外交执行机构

联结外交决策机构和驻外机构的总枢纽

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各国外交部即为受权代表国家对外进行交涉的专职外交执行机构。

“外交部”是国际公认的对各国专职外交执行机构的统称,并为大多数国家采用,其首长即为外交部长。

少数国家由于历史和传统原因,称呼不同。

有的国家由于国力有限等原因不专设外交部,但根据《维》以“商定之其他部”代行外交部职责。

“外交部”和“外交部长”的职责

外交部和外交部长具有对外代表本国国家和政府的特殊职责,是在总体上代表国家和政府的总执行机构。

外交部是所有驻外外交代表机关的上级部门,是联结外交决策机构和驻外机构的总枢纽,起承上启下、运筹帷幄的作用

外交部和外交部长是专职的外交执行机构和外交执行者,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外交决策。

协助和参与外交决策。

外交部对政府决策的影响随国家不同而不同,随着信息技术和通讯革命,极大遍历了国家领导人间直接联系和沟通,越来越多的行政部门参与到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外交部在对外决策过程中地位和作用下降

“外交部”的组成

外交部的组成和规模取决于:①所奉行的对外总政策的性质②所承担的对外任务的大小繁简③内部需要④国家的承担能力

各国外交部的规模和组成由于国情的不同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同一国家的外交部也会随情况和需要的变化而进行机构上的调成和变动。

一般有三个主要类别的机构组成:①管理地区性事物的机构②管理专业性业务的机构③行政性管理机构

三、常驻建交国家的外交代表机关

互设常驻外交代表机关是建交标志

外交代表机关,泛称使馆,指一国设在建交国家首都的常驻外交代表机关。这一权利是相互的。

现在建交国家互派常驻使节和互设使馆已成为一个普遍实行的制度,并得到国际法的确认。

互设外交代表机关正是两个主权国家互相建立外交关系的具体标志和体现。

外交代表机关当今一般都为大使馆。

常驻外交代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有不同等级

原因:1意味着国家间的不平等关系,2一国重视对外关系的程度,3建交国家相互关系的发展程度。

外交代表机关的职责

5+1项基本职责

《维》

①在接受国中代表派遣国(首要)

②在国际法许可之范围内,在接受国中保护派遣国及其国民之利益(最早,最基本)

③与接受国政府办理交涉

④以一切合法手段(调查和观察可采取一切合法手段;任何调查和观察手段都必须合法)调查接受国之状况及发展情形,向派遣国政府具报。(最基本,最经常)

⑤促进派遣国与接受国间之友好关系及发展两国间经济、文化、科学关系。

简而言之,代表、保护、谈判、观察、发展

领事职务也是重要职责

经接受国同意,使馆可以受委托保护第三国及其国民在接受国的利益。

外交代表机关的组成和规模

最显著特点:以馆长为中心

首先,使馆的名称以馆长的等级而定

其次,馆长以下各级外交官的基本职衔分别称为参赞、秘书、随员。

另一显著特点:使馆本部的外交官之外,各种专业外交人员的类别和人数越来越多,反映了国与国的各种联系的增加。

专业外交人员还可在管本部外设附属于使馆的专业机构。

使馆的实际组成决定于规模的大小,即构成人数之多少,而后者有有派遣国的国力、实际需要、派遣国同接受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等的原则等各种因素决定。

使馆规模不应该超多接受国认为合理和正常的限度。

外交官夫人,也是使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外交职衔的两类人员:行政技术人员,服务人员。

外交人员原则上应是派遣国的国民,由派遣国派出,特殊情况下经接受国同意可以委派接受国或第三国国民。

使馆的地位一律平等,职责相同。

行政及技术人员,有一部分由国内派遣,其他则在驻在国雇佣当地人员。其有一些优点:一是比外国派来的外交官更熟悉当地的情况和语言;二是费用会更省一些;三是他们在一个国家的使馆里工作干的比较长,他们在办理杂项事务时,能提供更好的服务。

雇佣当地雇员在使馆工作必须首先征得驻在国的同意。

也有的使馆雇佣第三国雇员。除了当地雇员,被派往驻在国使馆和领事馆工作的外交官或行政技术人员,一般都有一定的任期。

四、常驻国际组织的外交代表机关

常驻国际组织代表是当代外交现象

最早出现于19世纪后半期。当今世界上的各种国际组织遍布各个领域和地区,类型多样。

政府间组织在当今的国际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生活中,在多边外交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各国政府愈来愈重视建立和发展同这些国际组织的联系,其中最重要的实际行动就是向国际组织派出常驻代表。

世界各国现在除了需向建交国派出常驻外交代表、建立常设外交代表机关外,还需向主要的国际组织派驻外交代表和社常驻机构。

这突出反映了当代外交和国际关系的特点。

常驻国际组织代表机关的特点

公务行为代表国家对外行使主权的官方行为。

反映的是成员国同某个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是某一个国成为某一国际组织成员国的标志和体现,其正式名称一般为“代表团”反映多边国家关系

任务和职责主要通过每一个国际组织所设的机关来履行,而这些机关也分别由成员国组成。

打交道的对象是组成该国际组织的所有成员国,特别是各个机关的成员国。

从事多边外交。

常驻国际组织代表机关的范围

一般说来,只要是派驻较重要的政府间组织的常设代表机构都应属于外交代表机关的范围,即使该组织是专门性的或区域性的。《外交学概论》:凡派驻较重要的政府间组织的,即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的常设代表机构都属于常驻国际组织外交代表机关范围

常驻国际组织外交代表机关的职责

(与常驻建交国外交代表机关相似)

①在国际组织内代表派遣国,按成员国在国际组织内应享有的权利和应负的义务履行职责

②在国际组织内代表本国政府,就该组织正在处理或应该处理的事项阐明本国政府的立场和主张,实现本国政府的意图

③了解国际组织内外的情况,及时向本国政府具报

④在国际组织内开展多边外交活动,促进同其他成员国的多边和双边关系,包括在特别授权的情况下同其他成员国代表进行双

边谈判以至签订协议。

常驻国际组织外交代表机关的组成

由于国际组织的类别以及成员国在组织内所处地位的差异,规模和组成存在极大差异。

一般说来,以常驻代表为中心组成,有时设有副代表,并可按需要配置顾问、专家以及参展、随员、秘书等外交人员襄助工作。第四章外交代表与领事代表

可泛指所有经国家正式授权可以对外代表国家的代表,可专指常驻一国的使节

《维》:外交代表代表既包括馆长,也包括馆长以下所有具有外交官衔的人员,即使馆内的全体外交人员。

一、作为使馆馆长的外交代表

常驻外交代表的起源

13世纪的欧洲

13c起,当时威尼斯就在欧洲其他一些国家设有称为公使的常驻外交代表。威尼斯公国还制定了关于驻外代表行为和活动规则。15世纪欧洲很多国家间已交换了常驻使节

16世纪欧洲外交中出现了称作大使的常住外交使节

17世纪20到30年代常驻使节制度普遍

17世纪中叶,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后,欧洲近代国际关系格局逐渐确立,欧洲国家间外交事务活动更加频繁,常驻外交代表制度成为一项在欧洲普遍实行的国际惯例,并随着欧洲殖民大国的对外扩张推广到世界。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

1961年通过,1964年生效对有关外交使节和外交豁免权问题作出了一系列规定,对于常驻外交代表的派遣、接受、位次以及职责等予以法律条文化。

中国1975年加入。

使馆馆长的等级和种类

二、使馆馆长的任命、到任和离任

使馆馆长的任命

各国均根据其宪法规定以及立法程序来任命驻外使馆馆长

大使职务上的要求:相当的政治资历、熟练的外语能力和拥有丰富的外交知识和技能。

多从本国外交部门中的职业外交人员中任命。

征求接受国对任命的同意

当派遣国初步确定本国驻外使馆馆长人选后,应将拟派驻的使馆馆长的姓名和简历,尽早通知接受国政府,以征得对方对任命的同意。

使馆馆长的就任

国书的递交:向对方元首递交,内容主要是请对方对新任使节代表派遣国陈述的一切给予完全的信任。

使馆馆长的兼任

外交实践中可以派遣同一人选兼任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使馆馆长。

通常的做法:一个国家内设立常驻使馆,由一位外交官为临时代办,负责使馆常务,而担任大使的使馆馆长居住在另一国家首都。

须双方同意

在国际关系中,一般说来,使馆馆长的兼任必须是所兼任的两个国家彼此不存在尖锐的利害冲突或争端,否则使节的使命难以履行,也很难得到驻在国的满意。

原因:地理上接近或历史上有传统联系,派遣国际与本国外交政策或外交行政需要,节省开支

临时代办

当常驻使馆馆长因回国述职或休假等原因缺位,或因故不能视事时,应委派临时代办来主持馆务和代行馆长职责。

原则上任何一位外交官都可以被委派为临时代办,但一般由使馆中主管政务的外交人员中级别最高并享有优先地位的人员担任。临时代办的委任须照会驻在国外交部,照会其他各国和国际组织在住在国的外交代表机关。

建馆时的代办

外交人员担任临时代办无须事先征得驻在国同意。

使馆馆长的离任

情况:临时缺位;使命终止

使命终止:①任期已满,②另有他任,或因辞职、退休等原因由派遣国主动召回,③任上逝世,④被驻在国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⑤两国邦交关系恶化,派遣国召回大使对住在国表示抗议,⑥两国正式断绝外交关系。

正常情况下离任,须以正式照会通知驻在国外交部长,同时通知驻在国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常驻外交代表机关。

照会中说明本人的使命已终止,离任日期,委托某人以临时代办身份主持馆务。

外交特权和豁免直至实际离任

三、作为使馆外交职员的外交代表

非使馆馆长的外交职员也被称作外交代表,表明他们都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有权对外进行交往和交涉,对使馆履行的职责都负各自分工应负的责任。享受基本同使馆馆长一样的外交特权与豁免。

四、特使、无任所大使、观察员

特使:

为一国因执行某项临时的外交使命而向外国派遣的外交代表。通常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派遣

特使的使命:礼节性、政治性

特使的身份:通常由特使证书、正式照会或其他官员文件或电报予以确认。

特使证书:根据身份或所负的使命的性质,分别有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外交部长签署。

特使归国后身份终止

无任所大使(巡回大使)

一国政府为处理某一外交事务而设立的专门使节。也有由一国政府或外交部临时委派执行其使命。

观察员:

一国派往列席国际会议的外交代表。

通常一国由于未能或不准备正式参加某一国际组织或国际会议,但又与该国际组织或国际会议所讨论的问题有关,可应邀或请求派观察员列席,以便进行联系、了解情况和交换意见。

观察员有发言权,无表决权,无签署文件权。

五、领事制度和领事代表

领事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领事:一国政府经另一国政府同意,或根据同另一国政府达成的协议,派驻对方的特定城市,并在一定区域内执行领事职务的政府代表。

萌芽:公元前六七世纪,古希腊奴隶制城邦国家“外国代表人制度”

西欧中世纪后半期,一些商业城镇“仲裁人”仲裁商务纠纷

“十字军东征”后,传入西亚北非地区。同时欧洲许多商业城市,领事拥有比过去更为广泛的权限。

16世纪西欧日趋中央集权化,领事活动由各国政府直接节制,不再由侨民推选。欧洲领事制度普遍,一些领事开始执行外交方

面职务。

17世纪初到18世纪,常驻外交代表制度建立和发展,领事制度衰弱。

18世纪中叶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国际贸易和航运发展,领事制度重新得到重视、恢复和发展。

19世纪下半叶后,帝国主义国家利用“领事裁判权”进行侵略殖民。

二战后国际间领事制度得以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领事制度规范化收到重视和推动。

第一,领事是国际商业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具有政治性。

第二,最早的领事是一国侨居国外的商人从自己人中推选出来的,他们本人仍是商人,不带任何官方性质。

当代领事关系和领馆的建立

领事关系的建立:

只要两国协议即可建立外交关系,如不另外声明,领事关系同时建立

两国协议即可建立领事关系,即使不建交

两国断绝外交关系依旧可以保持领事关系

当代国际关系中一般领事关系已经从属于外交关系。但由于起源和历史原因,具有一定独立性质。

两国协议建立领事关系不意味着同时协议建领馆。

由于设立领馆问题涉及两国邦交,按国际惯例一般须由有关国家订立专门的双边领事条约、专约或协定。设立领事馆的协议必须依据对等和互惠原则进行。

领事馆的分级:总领事馆、领事馆、副领事馆、领事代理处

领事馆的辖区(领事区域、领区):领事馆执行领事事务而设定的区域。

领事馆辖区的范围由派遣国和接受国根据需要和互惠原则商定。

领事代表的类别和等级

领事官员在国外履行领事职责,也在其职责范围内代表国家

①职业领事(派人领事、专业领事)

一般由受过领事业务专门训练,掌握一定领事业务知识的、具有派遣国国籍的公职人员担任。在职期间只能从事领事业务,不能从事任何私人业务

②名誉领事

从在接受国居住的人中遴选出,国籍不限,一般没受过领事专业培训。可从事私人营利性职业。

近代以来,许多国家逐渐采用外交官兼任领事馆的做法,并且可以互换位置。

等级:总领事、领事、副领事、领事代理。

领事代表的职责:

第一,领事保护,保护本国侨民的利益。

第二,监督、检查和协助本国的船舶和飞机,以及保护和协助本国的船舶和船员。

第三,颁发护照和签证。

第四,办理公证和认证。

第五,管理本国国民的婚姻事项。这包括本国国民在国外结婚(离婚),或在境外与他国国民结婚等。

第六,司法方面的业务,如送达司法文书、代为录取证词等。

领事官员如经接受国同意,领事也可以承办一些外交事务。

领事身份的取得和终止

各国根据国内法规定和任命程序任命领事。根据国际惯例,任命领事不必事先征求接受国同意,但有的国家对领事,特别是领事馆长的任命要求事先征求同意。

接受国如不同意派遣国任命的领事,可以不发给领事签证或领事证书,或不复照确认,以示拒绝。接受国也无须就此说明理由。

领事身份的终止经常由于下列情况:派遣国召回;接受国撤销对领事身份的承认;领事官员的死亡;两国断绝领事关系。

领事机关是代表国家执行领事政策和领事职务的职能部门。在现代国家中,领事机关由国内领事机关和驻外领事机关两部分组成。

第五章、外交特权和豁免

外交特权与外交豁免的理论依据

现今主要:“职务必要说”,也有“代表性说”

治外法权说:使馆馆舍为本国领土之延伸,外交代表所到之处也是本国领土之延伸,故外交代表不受接受国管辖,而应享有特权和豁免。

职务必要说:《奥本海国际法》(第8版)强调,外交使节是国家的代表,外交特权在处理独立的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时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这些特权,外交使节就不能圆满地执行他们的职务。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将“职务必要说”法典化,同时接受“代表性说”

外交特权与豁免的适用范围

按《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的规定,凡外交代表,即包括使馆馆长以及所有外交职员都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所有同上列人员构成同一户口的家属,即配偶及未成年的子女也享受基本相同的特权。比外交代表地位更高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外交部长,当他们出国时当然也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还规定使馆的“行政及技术职员”也享有特权和豁免,但对于执行职务范围以外的行为,不能豁免民事和行政管辖。

此外还有特使团、派往国际组织的代表团,国际组织的高级官员,国际法院法官

各类人员享有的特权和豁免程度不同。

外交特权和豁免的享受期限

享有外交特权资格的人从赴任而进入接受国时,直至职务终止而离境。

外交特权本质上属于国家,不属于个人。外交代表不能自行放弃豁免。

只能有派遣国决定是否放弃特权与豁免。

放弃豁免须明示

三、外交特权与豁免的内容

使馆馆舍不可侵犯

①接受国官吏非经使馆馆长许可,不得进入使馆馆舍

(保证了使馆免予接受国执法官员的任何法律诉讼或任何行动的追究,引申到使馆设备及财产、交通工具免收搜查征用、扣押、强制执行)

②接受过负有特殊责任,采取一切适当(与所受威胁、危险程度相应)步骤保护使馆馆舍免收侵入或伤害,

(强调接受国的保护责任)

使馆档案和文件不受侵犯

寓所和财产不受侵犯(但必须受接受国有关外汇管制的法律和条例的约束)

外交代表人身不可侵犯:

第一,驻在国当局,军警和其他人员不得对外交人员进行人身搜查,逮捕或拘禁,侮辱,即使外交人员触犯驻在国家的法令,

在一般情况下,也不加以拘捕或扣留,而是通过外交途径进行交涉。(《外》:接受国的有关机构对外交人员不得加以逮捕或拘留,不得对他们施加直接的强迫措施)

但是,外交人员的不可侵犯权不是绝对的。当外交人员的行为严重危害当地社会秩序或驻在国的安全,不加以制止则损害将继续扩大时,驻在国可以在现场采取必要的措施。

第二,驻在国有义务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外交人员加以保护,以防止其人身遭到侵犯,对那些侵犯外交人员人身安全的肇事者,驻在国应依法惩处,并向受害者及其使馆表示歉意。

通讯自由

使馆同本国政府及本国其他使领馆之间进行随时、迅速、机密的通讯是使馆正常履行职责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1使用密码电报通讯

2 派遣外交信使和使用外交信袋

行动自由

免纳关税和其他直接捐税

1免纳关税

2免纳直接捐税

3馆舍免税

其他;在住所和办公处悬挂本国国旗和国徽、获得馆舍

管辖豁免

1刑事管辖豁免

驻在国一般不提起诉讼,不由司法部门判决,而是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即由驻在国外交机关出面口头或书面照会提出交涉。

2民事管辖豁免

驻在国不得因外交官的债务而对他提起诉讼或进行判决。

例外:涉及外交人员在驻在国私有不动产的物权诉讼;外交人员以私人身份卷入的遗产继承诉讼;外交人员在驻在国从事获利的商业和其他私人职业活动引起的诉讼。

3行政管辖豁免

不作户口登记,不服兵役和劳务等。

4 无作证的义务

只要派遣国政府同意,外交人员也可为某一案件作证。

外交人员也可放弃豁免,但得由派遣国政府书面同意。

豁免的放弃常见的有以下两种情形:

1 如果外交人员或其配偶在驻在国为私人利益从事某种职业或经商,则他们丧失了外交人员的身份,同时也放弃了享有的外交特权与豁免权。

2享有管辖豁免的外交人员主动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这表明他使自己负有服从法院规章的义务。

四、使馆和外交人员对接受国的义务

尊重接受国法律规章和不干涉内政

不干涉内政原则是公认的国际法基本原则之一。

干涉内政的行为与使馆和外交人员的地位与职能不相符,伤害接受国的感情,破坏国家间的正常友好关系。

使馆馆舍不得充作与使馆职务不相符的用途(不得滥用馆舍不可侵犯之特权)

不滥用特权

第六章当代外交方式

二、首脑外交

首脑外交指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或国家对外政策最高决策人直接参与的,主要是双边的(也包括一些多边的)会商与谈判。就外交活动的方式而言,首脑外交主要指正式会议、会晤、非正式会晤;还可以包括国事访问、友好访问;首脑之间的通信、电报、电话及热线联络;首脑的私人代表、特使在正式外交渠道之外的特殊使命,以及首脑公开的对外政策声明、讲话等。

首脑外交的形式:

①首脑会晤

是由首脑直接出面澄清国家的基本政策与战略,就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原则达成谅解,以及就外交机构难以解决的分歧和僵持的事态作出统筹安排和寻求解决的意向。

前提:双方具有寻求缓和及在和平共处基础上处理分歧的愿望与诚意,采取现实主义态度

要求选择恰当的时间地点

②首脑通信通话

以个人的名义代表国家进行直接和迅速的通信。首脑通信常用的方法是正式外交函件和电报。

这类函件和电报表达首脑本人对某一国际事态和本国重大利益的关注,提供各种信息,转达他们的政治构想乃至谈判要点。有时往往为重大会晤和外交谈判铺垫。

③首脑访问

增进国家之间友好和相互理解的重要形式。通过首脑互访,可以使首脑之间建立信任与协商的关系。可以更从容地、更有权威性地使别国了解本国的政策和实际,有助于促进国家间正常关系与合作。

④首脑派出特使或私人代表

两国关系的一些关键性问题时行高级对话和传达迅息。

目的:排除各种干扰和障碍,突破外交僵局,便于尽快的在高层次取得决定性的谅解,或为了探索首脑直接会晤或互访的可能性。

⑤首脑个人对外政策声明

以个人的名义发表对外政策的声明或纲领,或利用会见发表对外政策谈话,通过新闻媒介传播到世界;这也是首脑外交的一种方式。

首脑外交的特点:

①地位特殊:最高政治级别的直接对话。将国内局势与国际政治舞台有机结合。

②效果直接:面对面阐明各自愿望、见解和主张,可消除误解、避免错误估计、创造友好气氛,产生信任、合作、消除分歧和达成较可靠的协议。

③关系重大:首脑外交的决定是政治性、原则性、涉及国家对外关系全局。

首脑亲自签署的国际协议严肃并有法律权威性,对双方有极大约束力。是衡量国家行为重要尺度,国际关系变化的重要标志。

④迅速及时:处理国际危机和突破外交僵局时减少中间层次耽搁、争取时间;高度集中的作出决定,争取主动,把握时机。PS:严谨的准备是成功的关键

首脑外交的作用:

缓和世界局势,促进世界和平。

打破外交僵局,寻求重开谈判,探究解决局部冲突的可行方案

留有余地,减少阻力

多边首脑外交:形成国际共识,协调行动方案,建立国际合作机制

首脑外交与传统外交

首脑外交是对传统外交的突破,但不是分离。所以首脑外交同传统的、由外交机构进行的日常外交是相辅相成的。

在首脑外交之前,外交部及其他有关部门要时行大量的准备工作和各种接触,对特定问题基本上达成协议,而只留下某几项关键事项由首脑们最后协调确定,而对此事先也要有几种选择方案。首脑外交只有到了“水到渠成”的阶段才能进行和取得预期结果,而不可能由首脑包办一切。对首脑外交也不应“迷信”,不应期望过高和抱不切实际的幻想。

有些问题还需继续通过各个级别上的外交机构和人员继续商谈和最后定案。

反对首脑外交的理由

他们是所有重要政策问题的最后裁判,没有补救办法。

他们全然不了解政策的细节部分。

他们是虚荣的,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服务于对外和国内的宣传目的。

他们对自己的对手——其他国家的政府首脑的需要过度敏感。

财政成本巨大。

三、经济外交

经济外交的含义

①利用经济手段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

②在对外关系中着重发展同各国的经济联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并通过外交手段处理经济事务,修正和协调经济政策,维护国家对外经济关系中的权益,增进国家的经济利益。

基础是国际关系的相互依存。

经济外交的方式

经济合作

基础:互利互惠,平等协商

国家寻求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繁荣和稳定的利益需求。

合作的必要条件:一定的制度和规范

合作延续的保障:依据权益与义务平衡的原则协调与协商,遵守国际合作的制度和规范。

经济援助

官方发展援助的目标

(1)经济目标

A 帮助落后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B 重建援助

C为稳定世界,地区经济,帮助受援国家度过经济危机

D加强经济渗透和影响

(2)政治目标

A 扶植与本国经济政治制度相同的国家和地区,以巩固与本国密切相关的经济和政治力量

B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

C 实现某一直接的政治目的和利益

(3)军事和安全目标

(4)道义目标

经济制裁

用经济压力的手段来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比较常见的有类型有贸易制裁和金融制裁。

(1)从国际经济学的角度看经济制裁

其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多重因素

A 被制裁国对于该项贸易的依赖程度

B 寻求替代品的难易程度

C 制裁行动的速度

D 制裁国和被制裁国的经济实力

E 经济制裁带给双方的成本

F 制裁的类型也会影响到结果。

(2)从国际政治角度看经济制裁的功效,可评估以下几个方面

A 制裁的目的和手段

B 制裁国国内的力量搏奕状况

C目标国的国内状况

D国际社会对于制裁双方的合作程度

E制裁双方以往的关系

F制裁引发的人道主义问题

G经济制裁的正义性问题

为什么选择经济制裁?

一是经济制裁有巨大的政治影响力

二是经济制裁相比其他对外政策手段有更大的实用性,成本更低。

任何一项对外政策都具有一定的信号功能,通过威胁或实施经济制裁,发起国首先向目标国发出不满的信号。与一般的外交交涉所传递的信息相比,经济制裁具有更高的可信度,而与军事手段相比,其成本又要少的多。

经济制裁的动机主要有惩罚,阻止和强制性改变。

造成目标国心理压力,发起国也排遣了自己的不满,而且借此使其他国家看到不认可行为的后果,从而起到“制定规则”的作用,阻止类似行为的发生。

第七章、外交交涉与外交谈判

二、外交谈判

外交谈判在外交进程中不是孤立的,它受各国军事、经济力量,文化传统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制约。谈判的先决条件是国家主权平等。

在当代外交谈判中,各国逐渐采取现实主义态度,强调谈判不仅要从本国利益出发,而且要考虑对方的合法权益。

谈判是最正式和最高形式的对话

特点:

①旨在就某一特定问题达成协议

②需要为达成协议讨价还价,有所得失,过程可能艰难而漫长

③达成之协议必须有约束力并以书面协议文件确认。

④代表必须有全权代表之资格。

外交与谈判的规律和准则

外交的基础和后盾是一国的综合国力,外交谈判的基础和后盾同样是谈判各方的综合国力。

当今外交已经有了以主权平等为主导的国际公认准则。

一个出色的谈判者要具有灵活性,耐心,同时又要与对手取得谅解、合作,增加信任感。

外交谈判的类型

①解决争端、消弭冲突

②发展友好关系,促进联系合作

外交谈判的形式

依参加谈判各方的数目多少,分双边和多边谈判。

依参加谈判的双方或各方首席代表或代表团团长的级别谈判,又可分为政府首脑、外交部长、高级官员和技术专家等不同级别谈判。

外交谈判通常是口头谈判,即当事国代表间面对面的谈判,但亦有用交换外交照会从事外交谈判的。谈判还有直接谈判和间接谈判的区别。

从谈判与外界的关系上看分公开谈判与秘密谈判。

外交谈判尚分程序性谈判与实质性谈判。

外交谈判的规则:①谈判必须自愿②谈判双方或各方应当平等协商③谈判代表必须全权④外交谈判必须讲信用⑤外交谈判不许干涉别国内政⑥不平等条约不能作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法律依据”

外交谈判的程序

第一阶段,预先谈判

它指关于谈判的谈判。

它的目的在于三件事情上达成一致。首先就一种可能性达成协议,即谈判对有关各方都有好处的可能性;第二,就会谈的议事日程达成一致;第三,就谈判进行的方式——即程序问题达成一致。

谈判的程序问题涉及四个主要问题,即形式、地点、代表团的级别和组成,时间安排。

第二阶段:准则阶段

首先达成解决方案的广泛原则,如果这一点达成协议,细节才加入。

一个好是准则应具有全面、平衡、灵活的特征。一个被认为大致平衡的准则,交换双方都应有所得。

第三阶段:细节阶段

导致细节阶段困难多的原因在于它的复杂性。

其次,在细节阶段,人们需要仔细考虑术语的定义,或形成某种共同语言。

第三,在细节阶段,由于专家的参与,需要向国内领导人寻求指导意见,这就可能造成耽搁。而且,一旦到细节阶段后,国内领导人面临着国内的压力。

第四,对其中一方或双方来讲,这个阶段可能很好的代表着一种机会,使已经取得一致的准则发生对自己有利的变化。

第五,细节阶段是真相的时刻。如果谈判者在这个阶段出错,他们将处于不利的地位。

谈判的策略。第一个方法是在单个问题上达成妥协。第二个方法是给予另外一方多多少少它在某一事情上需要的东西以期在另一件时刻上得到满足。更经常的是,人们采用两种方法的组合。

如何保持外交势头

1谈判可能丧失势头的理由有很多种。

2谈判如果由于任何理由暂停,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危险,谈判将延长甚至遥遥无期。

3如何保持谈判的势头。通常的做法是采用渐进的方法。通过先易后难的方式。对此,需要采取以下的策略。

A 设立最后时限,即规定一个日子,无论是部分或临时、最终的协定都必须在这个日期前达成。这包括人为最后时限,象征性最后时限。

B 谈判比喻。借助比喻的方式推动谈判继续进行。

C 保持谈判态势的第三个重要方法是给公众留下一个比现实的情况下他们更接近成功的印象。

如果审慎的运用,公开性也有助于推动谈判。它的好处在于,放出试探性气球观察另一方的反应。第二,动员大众对谈判解决方案的支持。

第四,提高会谈级别。

外交谈判如果经过各方代表达成了协议,那么外交谈判就进入了最后阶段。在这一阶段,重要的工作是双方或各方代表着手拟定协议的文字草稿。协议草案经过审订和谈判双方或各方确认后,由各国首席谈判代表草签,报各有关国家政府同意,确定由双方政府正式签字的时间和举行签字仪式的办法。

三国际调解

(一)含义、做法和第三方的作用

调解指的是公正的第三方积极寻求国际或国内冲突的谈判解决。

典型的做法是草拟议事日程、召集并主持谈判会议、提出解决方案,以及(在第三方)是大国的情况下向敌对方使用威胁或承诺。

将各方召集在一起之后,第三方的作用取决于一系列因素。他们包括其自身的动机、影响、外交技巧、与各方的交道,以及各方的态度是否到了能够容忍让人获悉他们正与其敌人进行直接会谈的阶段。

(二)斡旋、和解、仲裁

斡旋是协助冲突中的各方进入直接会谈。达到这个点,它就停下来。它的作用局限于预先谈判阶段。当然,斡旋使命转变为调解是很平常的事情。

和解是由独立调查委员会或和解委员会对争端进行深入调查以解决争端的努力。它们提出解决的建议并具有约束力。

仲裁(arbitration)与和解同等,不过其建议具有约束力,近似于但不等同于司法解决(judicial settlement)。

(三)不同的调解人

现在一般把调解者分官方的和非官方的,或者分为第一轨道(track one),和第二轨道(track two)。

第一轨道,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调解者是国家。

调解者的目的在于化解国际危机,增强自己的影响力。

第二轨道的调解活动近几十年的大为增加。调解者有商人、前政府官员、非政府组织,宗教领袖等。

不同的调解者适用于不同的对象。

作为调解者应具有以下的特征。第一,调解者应不偏不倚。第二,他们应该具有影响力。第三,他们应该具有拥有献身于他们的争端的持续的关注能力。第四,所有的调解者应该具有强烈的动机达成持久的解决。

国际调解的功能有: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有利于尽快解决国际争端;有利于提高国际声望。

(四)调解策略

调解策略可对某项争端的环境、进程和内容产生影响。

环境方面的策略包括地点的选择,通讯手段,邀请谁来参加,讨论是公开还是秘密进行等。

进程方面:促进冲突各方在感性和态度上的接近,并谋求使它们参加谈判并对谈判承担义务。澄清是冲突过程中使用的一个主要调解技巧。

内容方面:调解倡议的形式。可分为框架性、综合性、渐进性或补偿性。

(五)调解的制约因素

调解者拥有的主要是政治和外交上的资产,如谈判技巧,过去的成功经验,知识和预见力。

事实上,在多数类型的调解中,调解者必须依靠说服、解释、创立概念和起草文件等外交技巧,而不是靠给与经济上的奖励或使用高压手段来进行调解。

另外一个制约因素是对于谈判应如何进行存在不同的态度。谈判是从建立总的原则还是从具体问题谈起。

时间压力也会对调解产生影响,如恢复或取消会谈,谈判势头的丧失或勉励最后期限的威胁

(六)成功调停的因素

保持秘密性。

使用非正式调解者以及没有直接利益或只有有限利益的外部大国参与调解是打破毫无结果的常设会议的一个有效手段。

良好的策略。

公正性,取得有关各方的信任。

第八章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条约

四、国际条约

(一)国际条约的概念

国际条约是两国或多国间关于确立、改变或废止它们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条约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国际条约的内容不得损害缔约国以外第三国的合法权益,也不得违反缔约国在此以前根据合法的国际条约所承担的义务。缔约国遵守条约义务的原则,已被公认为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国际条约的内容是国家间公法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即国家最高政权之间的关系。

(二)条约的特征

1 条约是主权国家以及其他国际法主体之间缔结的协议。

2 条约是以书面形式为主的国际协议。

3 条约受国际法调整,并且必须以国际法为准。

4 条约产生法律效力。

(三)国际条约的名称

1条约(treaty):条约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前文论述的条约都为广义的条约。狭义的条约专指称作条约的国际协议文件,通常用以记录缔约国之间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政治、经济或其他方面所达成的协议,如和平条约、边界条约、友好条约。当人们有愿望强调一项协议的重要性时,这个形式就得到采用。

2公约(convention):在国际组织主持下或在国际会议上签订的多国之间专门规定专项内容并具有立法性质的条约,公约一般是多边的

3协定(agreement):中文也称协议,同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协议指任何国与国之间按国际法达成的协议或谅解,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狭义的协定是条约的一种形式,它的重要性不如以条约为名称的协议文件,通常是政府间或行政部门间所签订的属于专门性问题的国际协议,它使用的范围较广,但有效期限一般较短。

4议定书(protocol):常作为一个主条约的附属文件,用以补充、说明、解释或修改主条约的规定。有时,一项独立的条约亦称为议定书。

5文件(act):亦称决议书,通常指在国际会议上通过的规定一般国际法规则或解决一般国际问题的多边条约,如“总文件”(general act)。

6联合宣言、声明或公报当今外交实践中都可以是双边或多边的条约形式。以联合宣言、声明或公报为名称的双边或多边文件也可以不具有条约的性质,而只是其共同的政策声明。

7换文(exchange of notes):为两国政府用以缔结条约的一种简易的方式。两国政府代表分别发出或交换的内容相同或相似的两个几个文件,其中一方的文件载明对特定的事项作出约定,而另一方的文件以同样明确的文字就该事项作出承诺。这两方彼此发出或交换的文件构成条约。换文的特点是它不是单一的协议文件形式,而是由有关国家交换的文件共同组成。换文多在一国外长和另一国驻在该国的大使之间进行。他们之间通常以正式照会的形式进行换文。换文有时同另一主要条约相联系,作为该项条约的补充。

8宪章(charter)、盟约(covenant)、规约(statute):以这类名称命名的条约不多,但它们都有特殊的重要性,均为规定某一国际组织宗旨、任务、组织和活动程序章程的国际条约的名称。

9备忘录(memorandum):备忘录这一外交通讯的形式愈来愈多地被用作条约的一种形式。当然,它的重要性和正式程度不如以条约和协定等为名称的条约。作为条约形式的备忘录有时称作谅解备忘录(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10此外,还有临时协定(modus Vivendi),把国家在签订正式条约前特别事项签订的临时性的国际协议,也是一种条约的形式。宣言,如果考虑其立法功能或者协议特定的承诺,某些宣言可以被视为条约性法律性文件,但某些不行。

各国发表的单边宣言,第三国针对战争爆发发表的中立宣言,在武装冲突期间或之前发表的宣言,都构成条约。

如果一个宣言采取的形式是致其他国家的函电,解释和辩解过去的系列行动或解释本国在某一问题上的立场和政策,那么这种宣言本身也不能归入条约的范畴。

国际条约的分类

(四)条约的缔结

缔结条约之谈判由国家间各自委派全权代表来进行,缔结条约的国家代表须出具全权证书(常驻代表无须)。

条约约文草案由各当事国全权代表进行相互协商。约文的确定,应以所有参加草拟约文国家之同意为前提。国际会议议定条约的约文应以出席及参加表决国家2/3多数同意为通过。条约最后文本确定后,由各代表进行签署。

(五)条约的形式

条约通用书面形式:在外交史上也有个别的条约采取口头形式。

1约名(title)、条约所用的名称

2序言(preamble):又称约首,说明缔约国签订条约的目的、原因、全权代表的头衔和姓名等。

3本文(body或Substantive articles):又称约文,即条约的正文,它是条约的主要实质部分。

4最后条款和结尾(final clauses):又称约尾。这里一般载明条约的适用范围、有效期限和生效时间,是否需要批准,以及在何时何地交换或存放批准书。应载明签订本条约的时间、地点、用何种文字写成,各种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六)条约的认证

条约约文通过认证来确定。条约的认证就是承认和证明条约约文为准定文本。

一国明确同意承认条约约束,可通过签署、交换构成构成的文书,以及批准、接受、承认、加入或其他方式来表示。

(七)条约的签署

是指缔约国的授权代表在条约文上签署本人姓名的行为。草签是指从事缔约活动的全权代表以其姓名的首字母签署,以后还须正式签署。按国际惯例,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外交部长的草签,一般被认为等同于完全签署。暂签是指事后要由本国政府予以确认为条件签署。

签署双边条约时,一国的全权代表在自己一方保存的条约文本上签于首位,在缔约对方所保存的文本上签于次位。签署多边条约时,除另有签署的程序规则的协议外,在当今的外交实践中通常按照缔约国英文国名第一个字母先后次序签署。

条约之签署具有认证条约约文的作用

(八)条约的批准

完成签署的条约或按条约本身的规定需要经过批准,或按有关国家的宪法规定需要经过批准。

批准是指国家有权限的机关,通过对条约内容的审查,最终表示同意参加条约的意愿

(九)条约的加入、接受和赞同

加入是指一国参加它原未签署的条约,而成为该业该业已成立的条约时当事国之一的行为。

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规定:一接受条约约束之同意,以接受或赞同方式表示者,其条件与批准者相同。现行条约法与惯例,把赞同认为是国家同意承受条约约束的最终的对外表示意志的行为,为批准或加入条约的一种方式。

(十)条约的保留

一国在签署批准或加入条约时,可以明确表示虽然从整体上同意参加该项条约,但是反对或不赞同条约中某些条款,或对某些条款解释或适用须依据某些条件为前提,此即所谓对条约的保留。

(十一)条约的效力、生效、无效和失效

有效成立的条约的法律约束力称为条约的效力,缔约国必须诚实遵守其参加的条约;在条约有效期间,要忠实履行条约所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条约生效的方式及日期,根据条约的规定或者根据谈判国间的协议。一般说来条约的生效有以下几种情况:(一)从签字时起生效;(二)从批准或交换(交存)批准书起生效;(三)从条约中规定的时间起生效。

条约的无效指缔结条约时,因为并不具备国际法上规定的签约的必要条件(当事者具有缔约能力,全权的代表,内容合法),条约不能有效地成立。

条约以期限区分,可分为无期限、不定期和定期限三种。

条约本身规定了有效期限和终止条件时,条约按着这种规定自然终止。

双多边都可在一定条件下终止,多边更多的是退出。

在某些情况下,并非根据条约规定或当事国协议,条约亦可能被终止(当事国不复存在,当事国间发生战争,事实上无法履行,发生意外致使无法履行,违反条约的重大义务,缔约时存在的情况已经基本改变,一种新的国际法强制规范成立与其抵触)。(十二)条约的解释

指明确条约的真正用意、内容以及适用条件。条约的解释权首先属于缔约国,缔约国在解释条约方面出现分歧时,经过相互同意,可求助于国际法院或仲裁法院给予解释。

有关当事国对解释达成协议后,可以形成诸如议定书、换文或宣言等书面文件,作为所揭示的条约的有机组成部分。

(十三)条约的登记

国家把缔结的条约交给国际组织,以便公开发表,称为条约的登记。第二次世纪大战结束后,国际条约的登记事宜由联合国秘书处负责。

作用:公开证明条约的存在,起到公开有关条约的信息作用。

第九章外交业务和技术

二、外交文书的形式、格式和用途

外交文书是指外交通信所使用的各种形式的文书。它是国际交往必不可少的工具。

在作为外交通信的文书中,最常用的形式是照会。照会又分两种:正式照会和普通照会,其次是备忘录,再其次是外交函件(正式外交函件,外交便函)。同时,外交文书的形式和格式不仅仅是形式和格式的问题,还反映国家间的关系,必须体现对等原则。(一)正式照会

这是外交文书中最正式和最严肃的形式,它的格式也最严格。它使用第一人称,用于国家领导人、外交部长、使馆馆长和等高级领导人和高级外交官之间的通信来往。正式照会需由发文人本人签字,但毋需盖公章。它只用于处理涉及重要的外交事务和重要的外交礼节的事宜。

正式照会的称呼也有严格的规定,如对大使和外交部长称阁下,对临时代办称先生。

正式照会的结尾是正规的致敬语。

(二)正式外交函件

它同正式照会的格式相似,但带有更强的个人性质,可以表达更强的亲切感甚至亲密感。正式外交函件的称呼和致敬语可视国家间和个人间关系的亲疏程度而更为灵活随便。在国际关系史上,重大的政治问题和外交活动常常是通过国家领导人之间的个人交往和通信来安排和解决的,这就是正式外交函件的特殊作用。它可以用来处理重大的政治事务,提出建议,发出邀请,表达个人的问候,表示庆贺或哀悼,转达重要文件,等等。

只有在两国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使用

正式照会,正式外交函件都可用作双边协议形式。

(三)普通照会

它是用第三人称的外交文书,而只盖发文机构的公章,照会的开头和结尾都有较固定的致敬语,普通照会可以用来处理从外交日常事务,如申请签证,要求认证,请求解决房屋问题,到重大政治问题,如边界问题等广泛的事务。由于外交礼节日益简化的趋势,不少以往需用正式照会的事宜现在也可用普通照会来替代,照会是外交通信中最常用的形式,更确切地说,普通照会应是最常用的形式。

用处广泛得多,许政治性质的普通照会是抗议照会。

(四)备忘录

这一文书形式实际上是没有头尾套语的照会,大多是没有套语的普通照会,所以备忘录一般用第三人称。它的格式要更为灵活和随便,用来广泛处理各种性质的事务,备忘录常用来作为一次口头谈话的正式书面记录,以防止误解、遗忘或作为客气的提醒。备忘录的篇幅没有限制,备忘录可以面交也可以致送。

(五)外交便函

这是外交官之间或外交官与相应的官员之间的通信,格式灵活随便,比正式外交函件具有更大个人性质。它只能用来处理一般事务性的问题,处理政治问题的普通照会或备忘录不能用外交便函替代,因为普通照会或备忘录代表政府,而外交便函则只能代表发信个个人或个人所负责的机构。

(六)外交电报

它其实就是用电报发出的外交函件。它主要用来迅速表示一国政府就某一事件的态度,及时履行必要的外交礼仪和通知重要的紧急事项。

广义的外交文书还包括外交讲演、祝酒词、声明与公报、杂类文书,以及双边和多边的国际契约。

外交业务的重要组成。

关于外交决策参见PPT之327页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修订版)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 (修订版) 第一章 1.传播的三种定义 ①共享说 ②劝服说 ③反应说(生理学原理来自俄罗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2.信息、符号、媒介的概念 ①信息:产生于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过程中,如果获悉的某一事物的表征,使人感到对这件事物的不确定性减少了,那么这种表征就是信息。 ②符号:指有意义的代表物或象征形式。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 ③媒介:信息、知识的载体。也包括与媒介相关的媒介组织。 3.媒介技术发展的四个时代 口语媒介→文字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 4.传播的四种类型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印刷术的影响 1、印刷品数量增多,广泛传播、廉价供应 2、促进知识和思想的传播与扩散 3、导致了近代报刊的产生 4、形成生机勃勃、自由平等的公共文化,为民主政治创造了环境。

第二章 一、施拉姆 1、创立传播学博士课程的时间:1943 2、传播研究所的时间:1947 二、拉斯韦尔 1.5W模式 传者(控制分析) 内容(内容分析) 媒介(媒介分析) 受者(受众分析) 效果(效果分析) 2.传播三功能说 社会雷达(环境监视)、使社会各部分适应、环境传承社会遗产 三、拉扎斯菲尔德 1.伊利县研究 背景:伊利县位于大城市克利夫兰和托莱多之间,人口4.3万,主要为工人和农民。居民多阅读克利夫兰日报、收听克利夫兰、托莱多及全国广播公司的节目;在历届总统选举中,此县投票结果与全国大选结果相近,具有典型性;调查从5月开始,到11月罗斯福击败威尔基结束。 调查结果:大众传播对改变选民投票意向并没有什么用。 2.二级传播论 选民中存在一些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内容基本上是从大众传媒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由他们传给他们想要影响的人们,即人际传播扩大了大众传播内容的传播范围,且比大众传播更有

外交学概论

《外交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60字左右,5-6题) 1 外交庇护 指一国公民因政治原因要求驻本国的他国使馆给予其庇护,根据国际法规定,使馆馆舍享有不可侵犯权,外交庇护就是利用使馆的这种特权,把使馆作为遭到驻在国追捕的公民的避难所。 2 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 1963年3月4日,联合国在维也纳主持召开关于领事关系的国际会议,并与4月22日通过《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该公约于1967年3月19日生效。该公约对以职业领事官员为馆长的领馆的设立,领事职务等级以及委派领事官员和其他领馆人员的便利,特权和豁免等,作了系统的规定。 3 外交豁免 指一国派驻他国的使馆及其人员享有的免受接受国法律规范约束的待遇。外交豁免权的全称是外交代表的管辖豁免权,包括司法管辖豁免,诉讼豁免,执行豁免。 4 多边外交 相对于双边外交而言,指两国以上的国家通过磋商、协商及国际会议进行讨论以解决彼此关心的问题,目前已演化成为一种经常性、普遍性、日益制度化的外交方式。 相对于双边外交而言,指由两个以上的国家进行磋商,协调及举行国际会议进行讨论以解决彼此关心的问题,目前已演化成为一种经常性、普遍性、日益制度化的外交方式。 5 外交报复 专指原伤害行为是外交性质的,受害国所采取的报复手段也是外交性质的。如甲国驱逐乙国的外交官,乙国也以驱逐甲国的外交官作为报复,这就是外交报复。 6 外交调研 指以一切合法手段调查接受国之状况及发展情形,并向派遣国政府具报。外交调研的最高目的是为一国对外决策机构尽可能及时准确地提供情况、信息、观点和建议。 7 临时代办 在外交代表大使或公使缺位或因故不能履行职能时,被委派代理其职位的外交人员称临时代办。临时代办由外交人员中等级最高者担任,他以临时代办的名义履行使馆首长的职能。 8 外交交涉 指主权国家之间,各自通过它们的外交代表机关,在双边或多边国际关系中,就利害相关的或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磋商和谈判,以求得适当的或为大家满意的解决办法。 9 领区 领事馆的辖区称为领事区域或领区,是领事馆执行领事事务而设定的区域。领事馆辖区由派遣国和接受国根据需要和互惠原则共同商定,一般限于领事馆所在的城市或省区。 10 主权平等原则 主权是一国对内最高和对外独立的权利。各个国家,无论其经济、社会、政治或其他性质有何不同,都有平等权利和义务,并同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每个国家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有权自由决定自己国家的命运,同时负有尊重别国主权的义务。 11 使节权 通常指一个国家派遣和接受外交使节的权力。使节权包括接受他国或国际组织的外交使节的权力,和向他国或国际组织派遣外交使节的权力。使节权是主权的特征和属性。 12 职业领事 《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把领事官员分为两类,其中一类即职业领事,也称派任领事或专业领事。一般由

外交学院真题

2000年 《外交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外交团 2、外交庇护 3、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 4、外交豁免 5、多边外交 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请回答外交代表机关的主要职责。 2、请举例说明当代公认的主要外交基本准则。 三、论述题(30分) 请分析美国袭击中国驻南使馆违反了哪些重要的外交公约原则及美国企图达到何种险恶目的。 《当代国际政治与中国外交》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两极格局 2、非政府组织 3、“新干涉主义” 4、万隆会议 5、“三砸一烧”事件 6、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试论第二代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主要特点 2、试论新中国历史上有过几次建交高潮?各有什么特点?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论北约东扩对当代国际政治的影响。 2、试论世纪之交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及其对中国经济建设产生的影响。 2001年 《外交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位次 2、外交报复 3、外事 4、外交调研 5、联合国常驻代表团 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外交承认的理论含义和实践方式是什么? 2、首脑外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作用如何? 三、论述题:(30分) 论述科技革命影响外交的主要途径并以互联网络技术为例予以分析。

《当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华沙条约组织 2、安理会242号决议 3、《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4、“美蒋共同防御条约” 5、“珍宝岛事件” 6、“八·一七公报”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美、俄在北约东扩问题上的斗争。 2、中国在人权问题上的主张和原则立场。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试述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对大国关系的影响。 2、论述80年代中国在裁军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及对美苏军备谈判的态度。 2002年 《外交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外交团 2、公使 3、临时代办 4、管辖豁免 5、正式照会 6、国宴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多边外交的特点和作用 2、新中国外交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述外交礼仪在外交工作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外交工作是高度事务性的特点。 2、试从理论上论述外交与经济之间的相互联系,并谈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面对新的形势,中国外交应采取何种对策。 《当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六·五战争” 2、核不扩散条约 3、科索沃危机 4、旅顺口、大连问题 5、关于老挝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6、中葡联合声明

外交学概论

第一章外交学概述 一、外交本质 广义:1.外交是一种以国家为主题的活动 2.外交是一个国家所进行的对外活动 3.外交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所进行的一种交往活动 4.外交是国家对外行使主权的一种官方活动 狭义:1.外交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2.外交的基本手段是谈判 3.作为外交基本手段的谈判是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的 4.外交应当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二、外交定义 外交,通常是指主权国家通过其官方代表,在遵守国际惯例的基础上,为维护自身利益,采用约定俗成的和平方式,与其他主权国家或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所进行的正式的、官方的沟通,以便有效地处理国家关系、参与国际事务。 外交六要素 1.外交主体:一切外交行为中的行为者。外交主体不仅享有一定的权利,还要承担一定的义务。外交主体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外交活动中的核心部分。独立的主权国家才能成为外交主体。 2.外交客体:外交行为的对象。 3.外交基础:实际上指的是外交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基本保障和重要前提。作为外交基础的国际惯例,亦称外交惯例,是外交人员处理外交事务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守则,是规范外交行为的基本框架。 4.外交目的:指宏观的外交根本目标,外交总体的基本的意图。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主权是外交的根本目的。 5.外交方式:在外交活动中进行联系与沟通的具体方法。 6.外交范围:指定义外交时的具体涉及面。 第二章外交的制约因素 一、政治、意识形态、军事对外交的制约 国内政治影响:1.统治阶级掌控本国外交 2.政党政治左右本国外交 3.政局稳定牵制本国外交 4.政治制度决定本国外交 国际政治影响:1.全球政治直接影响到各个国家的外交 2.地缘政治密切影响着各个国家的外交 意识形态影响:1.意识形态导致外交对立 2.意识形态支配外交目标 3.意识形态涉及外交决策(影响决策者、决策模式、社会舆论) 军事制约因素:1.军事实力奠定外交后盾 2.军事战略协调外交战略 3.军事行动波及外交行动 4.军事交往有助于外交交往 二、经济、科技、文化对外交的制约 经济制约因素:1.经济是外交的主题(各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为本国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目的是为了在国际上争取并维护本国经济利益、外交活动往往配合本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外交学概论

外交学概论教学大纲 第一章外交学概论 第一节外交的界定 一、外交的本质 1、广义的外交“外交”的出处;“外交”的正式出现;经典解释;广义的外交及其特性。 2、狭义的外交的实质;经典释义;狭义外交及其共性;广义外交与狭义之比较研究。 3、外交的本质:广义外交的本质;狭义外交的本质。 二、外交的定义 l、外交的主体定义:学术界的共识;实际运作与特殊情况。 2、外交的客体定义:国际组织对原有定义的改变:外交实体的定义。 3、外交的基础一般定义:本书中的定义;外交惯例的作用。 4、外交的目的定义:外交的目的;国家利益定义及其重要性。 5、外交的方式经典解释:外交方式的内涵;和平的外交方式的多样性。 6、外交的范围外交的范围及其内涵:本书的界定。 第二节外交的发展 一、外交的萌芽 1、萌芽时期的特点外交制度与外交理论的空白;外交范围较为狭小;外交辅助对外战争;外交谋略倍受重视。 2、贡献使节制度:结盟制度:外交方式。 二、外交的形成 l、形成时期的特点外交制度基本形成:外交理论争相问世:外交范围有所扩大:秘密外交与强权外交成为外交的主旋律。 2、贡献外交人员职业化:外交行为规范化;外交活动集团化。 三、外交的定型 1、定型时期的特点国际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新的战争威胁依然存在;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科技革命影响历史进程。 2、贡献外交范围扩大化;外交方式多样化;外交决策民主化;使节作用的淡化。 第三节外交学研究 一、外交学的研究对象 l、外交学的定位外交学的定位及研究对象;有关外交学研究对象的不正确认识:对“外交”的界定。 2、外交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国际关系学;国际政治学;国际法学;交际学;外交史。 二、外交学的研究范围 1、现行的外交学研究范围以外交理论外交实务外交过程外交制度作为主要的研究范围。 2、外交学范围的重新确定现行研究范围的片面之处;重新确定时的重点考虑因素:重新确定后的内容。 三、外交学的研究方法 1、阶级研究法定义:重要意义:正确态度。 2、经济研究法定义;经济研究法与阶级研究法的关系;正确态度。 3、比较研究方法定义;形式;正确态度。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最终版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答案:现代化的传播机构或组织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向广大的受众开展信息传播的活动。 2、反馈。答案:反馈是信息的接受者在接受信息以后对传者所做出的反应。 3、传播单位。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与前面介绍的各种模式比较,它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明确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而是统称为“解码者”,或者称为“传播单位”。他们把参与传播行为的各方描述成对等的,行使着相同的功能,那就是编码和译码。 4、环境监视功能。答案:施拉姆把它称为“雷达功能”。就是向人们提供种种即将到来的灾害、威胁等警告,从而提高人们的警惕,促使人们加以防御。 5、《权力的媒介》。答案:美国学者阿特休尔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权力的媒介》一书被认为是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第一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他主要想表达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切媒介,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某种权势的“吹鼓手”,包括宗教的、世俗的;党派的、经济的,总之,是“某种权势的媒介”。并且认为,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存在四种关系:一是官方关系,是由规定、法令和条例决定的;二是商业形式的关系,主要是广告商及商业伙伴;三是利益关系形式,比如金融企业,或政党,或宗教团体等;四是非正式形式,这主要是只亲朋好友。 6、EPS。答案: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都经历了从上流社会走向大众,再由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大众走向兴趣一致的小群体怎么一个过程。有学者将这一规律称作EPS,其中E(elite)指上流社会、精英阶层,P(popular)指大众化、流行化,S(specialized)指专门化。

7、第四媒体。答案:互联网因其诞生在报刊、广播、电视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介之后,又被形象地称为“第四媒体”。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 8、地球村。答案:由于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原来比较分散、联系不够紧密的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从而使空间距离相对缩短,就像一个城市或乡村社区内部的联系那样紧密。 9、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意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同时,这种封闭的、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比较弱。 10.容器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一种罐装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 11、选择性因素是帮助受众成员避开与自己固有观念不和谐的信息的骚扰,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和认识一贯性的机制。 12、传播效果。答案:一般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称。 13、意见领袖。答案:就是活跃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物。 14、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形状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外交学概论》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绪论单元测试 1 【单选题】(10分) “外交是运用智力和机智处理各独立国家的政府之间的官方关系,有时也推广到独立国家和附庸国家之间的关系;或者更简单地说,是指以和平手段处理国与国之间的事务。”这一定义出自哪部著作? A. 《外交辞典》 B. 《韦伯斯特词典》 C. 《牛津英文字典》 D. 《外交实践指南》 2 【单选题】(10分) 国际法的鼻祖荷兰人格劳秀斯的代表作是什么 A. 《战争与和平法》 B. 《现代外交学的发展》 C. 《使节及其职权》 D.

《国际法》 3 【判断题】(10分) 外交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A. 对 B. 错 4 【判断题】(10分) 外交工作授权有限 A. 错 B. 对

5 【多选题】(10分) 同外交学有交叉关系的学科有哪些? A. 国际经济学 B. 国际法学 C. 外交史 D. 国际政治学 6 【单选题】(10分) 在中国关于外交学译著最早的是《外交精义》,它是从哪种语言翻译过来的? A. 法语 B. 日语 C. 英语

D. 俄语 7 【判断题】(10分) 外交学是一门独立学科,因此和其他学科没有交叉 A. 对 B. 错 8 【判断题】(10分)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年)标志近代国际法的诞生。 A. 对 B. 错

9 【判断题】(10分) 和平与发展不再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 A. 错 B. 对 10 【判断题】(10分) 外交被看作是“外交家的业务或艺术”,或是“谈判的科学或艺术”。 A. 错 B. 对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10分) 在古希腊神话中,谁被崇拜为使节和传令官的庇护神? A. 波塞冬 B. 宙斯 C. 赫拉 D. 赫尔墨斯 2 【多选题】(10分) 外交的产生必须有如下条件为前提 A. 产生了国家 B. 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各国共同认可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瞧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就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就是作为意义与符号、精神内容与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就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就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就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就是一种行为,也就是一种过程,也就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就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与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就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的存在就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与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与谐与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与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

(完整版)外交学概论整理

小马哥背死你(八) 一.外交与外事的关系(简答) 1.广义外交与广义外事 广义外交:外交是主权国家以及国家联合体为了实现其对外政策目标,以国际法和国际惯例为基础,通过代表本国的最高领导人和以专职外交部门为核心的中央政府部门,以及它们的领导下的半官方非官方组织、民间团体、个人,通过会谈、谈判、访问,签订协议等和平方式处理国际关系国际事务的行动和过程。 广义外事:外事是中央政府、政党、议会、军队、民间团体以及个人的对外交往活动。 关系:广义外交是广义外事的一部分。广义外事中不直接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对外交往活动不能称为外交。 2.狭义外交与狭义外事 狭义外交:外交是谈判的艺术。 狭义外事:除了中央政府之外的各种机构、团体、个人进行的对外事务、对外活动、对外工作。 二.外交与武力的关系(简答) 1.武力是外交的后盾:武力的存在其本身对另一国的谈判立场产生心理上的影响。 2.外交涉及武力的非暴力使用:包括武力威慑和武力威胁。这两者都不涉及武力的直接使用,而是通过表达使用武力的决心来增强本国在谈判中的讨价还价地位。 3.使用武力的全过程都需要外交:之前寻找盟友孤立对手,之中寻求外交解决的可能性,之后落实战后安排。 三.外交团(名解) 1.由同驻一国的所有外国外交官所组成 要求:由外交代表人员组成,不是由外交代表机关组成。 不包括使馆一般工作人员 不包括驻在国本国的外交官 不包括驻在国其他城市的领事官 (有些国家包括外交官的配偶和子女,有些国家只包括馆长)

四.政治庇护(名解) 请求整治庇护:一国公民因政治原因逃往他国请求准许居留。 给予政治庇护:他国接受上述逃亡者,不予引渡准予居留。 五.外交庇护(名解) 一国公民因政治原因要求驻本国的他国使馆给予庇护 无论题目是外交庇护还是政治庇护,两个都要回答 六.人权的国际保护(简答) 1.人权的内涵:包括西方国家强调的“人生而自由和平等”的权利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权、发展权等集体人权。 2.为什么要保护人权:有些国家不能保护人权:战争、国力不足 有些国家不愿保护人权:种族歧视、屠杀 3.谁来保护人权:大国、邻国、国际组织(联合国、红十字会) 七.全球化时代的外交 1.主客体多元化:主体多元化:主权国家数量增加;客体多元化:主权国家、政府间非政府间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有影响力的个人数量增加。 2.议程多样化:当今外交需要适应国家本质从领土国家向福利国家、从民族国家向世界国家的转变。任何一国都需要与国际社会一起努力,为解决当今世界的众多国内、地区和全球化问题作出贡献,比如解决各种国内和国际冲突,防止大规模武器扩张,克服全球人口爆炸,毒品等问题。 3.国际制度时代:①当今外交日益受到国际组织的规范与制约 ②当今外交日益在国际制度中展开,催生一个多边外交大发展时代 ③当今外交日益围绕国际制度的创建和改革而进行 4.信息与科技革命时代:交通及通讯技术进步使得传统外交地位下降,首脑外交流行,穿梭外交、多变外交勃兴,催生公众外交的新现象。外交节奏加快。 5.民主化时代:①国内政治的民主化赋予了民众以及通过他们的议会代表一定外交权限。 ②现代交通及通讯技术的进步使得民众日益见多识广,民众有可能对外 交事务有通盘了解,形成自己的见解。 ③一国外交政策的实施需要国民的理解与支持。 八.当代外交机关 1.当代外交机关包括专职外交执行机关、外交决策机关、常驻建交国的外交代表机关、常驻国际组织的外交代表机关、外交部门、外事部门以及领事部门 (2.外交决策机关:即一国最高决策机关,负责外交的决策与) 3.外交部门:一般叫外交部,具体负责外交政策的执行

传播学教程备考整理知识点

+编码与译码(Encoding & Decoding):编码位于传播者一端,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 +译码位于受传者一端,指的是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那种信息或意义。 +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创始人:20世纪初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 H. 米德 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象征行为的研究对揭示人的本质、理解现实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一)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1、群体暗示(group suggestion) ?暗示是一种传播方式,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而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催 眠,集合行为的参与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 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 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2、群体感染(group contagion)?群体感染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 ? ?(二)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1.群体模仿

?模仿可分为两类:无意识模仿、有意识模仿。 ?集合行为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本能的、条件反射的模仿。 2.“匿名性”(Anonymity)?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处于互不知道姓名和身份、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失去了社会责任感和 自我控制能力。 ? ? ?(三)集合行为的“信息流”: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 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 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 ?(四)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 1.环境监视(surveillance)——向受众提供新闻。? 2.社会协调(correlation)——对周围环境信息的选择和解释。 ? 3.社会遗产传承(transimitters of culture)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 1.环境监视——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

中国人大:外交学概论试题

外交学概论试题 一、基本概念:(每题5分,共20分) 1、首脑外交 答:首脑外交,是当今外交新形式之一。它通常是指由国家实际掌握最高外交决策权的首脑人物――一般为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直接出面以各种方式参与或处理外交事务。 2、领事 答:领事,是领事馆职员之一。领事一般是指由一国政府委派或授权,经接受国同意,而在其国内一定地点,根据领事制度的有关规定行使其职权的人员。领事并非外交官,但有时可以授权从事某些外交工作。 3、黎塞留 答:黎塞留(1585-1642),红衣主教,十七世纪初长期任法国首相。因其在外交理论与外交实践上贡献良多,被称为“近代外交的奠基者”、“法国外交之父”。在其代表作《政治遗嘱》里,他坚持国家至上,主张“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并认为外交活动可以采取一切方式。 4、子产(公孙侨) 答:子产,又名公孙侨(约公元前580-前522年)。史称“春秋第一人”。曾经担任郑国宰相21年。在其执政期间,郑国弃武功而修文德,奉行“以德治国”的方针,在大国夹缝之间。在外交思想上,他主张以实力求生存,重视外交决策,维护国家利益。在外交行动上,他坚持原则,讲究策略,努力捍卫本国主权。 二、要点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 1、外交的本质 答:所谓外交,通常是指主权国家之间的中央政府,以约定俗成的和平方式所进行的官方交往与沟通。从静态方面来看,外交是一种有关主权国家之间进行官方交往的国际制度。从动态方面来看,外交则是主权国家中央政府之间以互动为目标所进行的官方沟通。 2、外交特权与豁免 答:外交特权与豁免,是现行外交惯例之一。它是基于相互的原则,为使外交官和外交使团作为派遣国的代表能够独立而有效地执行职务,使其在接受国内享受的特殊国际法地位。就适用范围而言,它对适用对象、适用时间、适用地点有一定要求。就基本内容而言,外交官与外交使团所享受的外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 冗余信息:信息中包含的、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心愿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3. 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 噪音:对正常传播的信息起干扰作用,使讯息变得不清晰的信号。 5. 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 6. 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7. 编码:认知 --- 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8. 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或组织。 9. “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 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10.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11. 释码: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释码过程要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 12. 信息沟: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 13. 经验学派: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 14. 批判学派(西欧学派):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15. 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6.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7.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简答题 1. 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进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的性质是单向性的信息传递过程。 (6)大众传播是制度性传播。 2. 传播的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 拉斯韦尔“ 5W模式”:查书 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 1948 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

《外交学概论》题型及重点

一、题型: 1、名词解释(20%)5’*4 2、简答题(45%)15’*3 3、论述题(35%)35’*1 二、重点内容: 1、外交的传统含义:外交指任何以主权国家为主体,通过和平方式,对国家间关系和国际事务的处理。 扩展含义:外交是主权国家(以及国家联合体),为了实现其对外政策目标,以国际法和有关惯例为基础,通过正式代表本国的机构和人员,以及在他们的领导下通过其他半官方和非官方的机构、社会团体以至个人,以通讯、访问、会谈、谈判、签订协议等和平方式,处理国际关系和国的际事务的行动和过程。 2、四项外交原则:第一,主权平等原则。第二,不干涉内政原则。第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第四,承担国际义务原则。 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外交特权:是指一国派驻外国的使馆及其人员享有的超越接受国国内法赋予其法人与自然人的权益。 外交豁免:是指一国派驻外国的使馆及其人员享有的免除接受国法律条款的待遇,本质上也可包括在外交特权之内。 4、外交使团和外交人员享有的 不可侵犯性:第一,使馆馆舍不可侵犯。第二,使馆档案和文件不受侵犯。第三,外交代表人身不受侵犯。第四,外交通讯不可侵犯。 管辖豁免: 第一,刑事豁免。第二,民事豁免。第三,行政豁免。第四,无作证之义务。 外交特权:第一,免纳直接捐税。第二,免纳关税。第三,行李免检待遇。第四,其他特权。 5、外交礼仪11原则:1、以人为本2、忠于祖国3、维护形象4、求同存异5、遵时守约 6、热情有度 7、不宜过谦 8、尊重隐私 9、女士优先10、保护环境11、白金法则 6、外交决策含义:是指外交实体(特别是主权国家)在采取正式的外交行动之前所作的必要决定。具体而言,外交决策是指外交实体,特别是主权国家,在采取外交行动之前,对行动目标与手段的探索、判断和进行抉择的过程。 7、外交决策的过程:(1)发现问题(2)确定目标(3)拟订方案(4)评估选优(5)反馈修正 8、外交机构含义:外交机关;是指在每个国家负责办理本国外交事务的有关部门。 特征:常设性:专业性:官方性:普遍性: 9、外交人员含义:狭义:使馆馆长。广义:国内外交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和驻外使馆全体外交人员。 类别:2、使馆馆长:大使。公使。代办。 3、其他外交官:(1)公使。(2)公使衔参赞。(3)参赞。(4)专员。武官,军事专员:(5)秘书。(6)随员。(7)工作人员。 4、特殊外交代:(1)特使。(2)无任所大使。(3)观察员。 5、领事官员:(1)总领事。(2)副总领事。(3)领事。(4)副领事。(5)领事随员。

传播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 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communication )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可以说,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社会信息系统的功能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和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发展。因此,它必须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充满着不确定性。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信息活动的主体一一人能够凭借这种可塑性和创造性,不断发现和克服社会信息系统的障碍和隔阂,使之不断完善。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导致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中的特有属性,这主要是因为人类的活动不仅收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还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而多个复杂变量的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引起传播站爱和传播隔阂。

北京大学外交学概论试题

外交学往届试题 2003年11月期中(贾庆国) 一、名词解释 外交、主权平等、国家安全、秘密外交 二、简答题 1.列举现代交通通讯技术对外交的2点影响 2.如何判断一国国家实力 3.国内政治对外交的影响 4.自由主义对国家利益的看法 5.现代外交的特点 三、论述 1.马克思主义和现实主义关于国家利益看法的异同比较 2.是否同意国家间相互依存度越来越大他国不可能对一国国内事务不闻不问的观点 2007年11月期中(贾庆国) 一、名词解释: 外交、地中海体系、主权平等、秘密外交、格劳修斯 二、简答: 1.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对外交的任意两个影响 2.如何判断一国国家实力 3.举例说明国家职能的扩大对外交的影响 4.现代外交的特点 5.举例说明核武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三、论述: 1.试论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的看法 2.同03-04年 2004年1月(贾庆国) 一、名词解释 名誉领事、标准操作程序、外交团长、对等原则 二、简答题 1.列举外交使馆和领事馆的2个重要区别 2.中国外交部的组成 3.列举外交谈判的3个动机 4.多边外交的主要功能 三、论述 1.首脑外交的特点和局限性 2.举例描述官僚决策模式

2006年1月(贾庆国) 一、名词解释: 名誉领事、对等原则、标准决策程序、外交团团长 二、简答: 1.建立外交关系等于建立领事关系吗?断绝外交关系等于断绝领事关系吗? 2.列举三个外交谈判要达到的目的。 3.中国外交部的组成部分。 4.多边外交的功能。 5.马克思主义学派为什么质疑国家利益? 三、论述: 1.首脑外交的作用和局限。 2.描述和举例说明决策理论中的组织过程决策模式。 2008年1月(贾庆国) 一、名词解释4*5 名誉领事、外交庇护、理性决策模式、外交团、对等原则 二、简答6*5 1.建交是否等于建立领事关系?断交是否等于断绝领事关系? 2.中国外交部机构构成 3.外交谈判的三个主要动机 4.多边外交的功能 5.马克思主义学派为何质疑国家利益的存在 三、论述25*2 1.首脑外交的作用与局限 2.描述和举例说明决策模式中的官僚决策模式 2005年1月(王锁劳) 一、名词解释 外交政策、外交豁免权、外交庇护、《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 穿梭外交、外交辞令、君子协定 二、简答题 1.外交有哪些功能? 2.什么是理性行为者决策模式? 3.正式照会与普通照会之间有什么异同? 4.宴请包括哪些种类和形式? 三、论述题(二选一) 1.为什么说“外交为民”是外交官工作的宗旨?请联系2004年中国的外交实践来谈。 2.外交谈判有什么艺术和技巧?请联系中国的外交实践来谈。 2006年1月(王锁劳)

《新闻传播学概论》笔记整理

一、中国新闻学的形成 1.徐宝璜1919年编写《新闻学》,为我国第一部(理论)新闻学著作; 2.邵飘萍1923年编写《实际应用新闻学》,为我国第一部(业务)新闻学著作; 3.戈公振1927年编写《中国报学史》,为我国第一部(历史)新闻学著作。 二、《报刊的四种理论》 1、集权主义理论(源于16、17世纪的英格兰) 主要内容:认为封建君主和特权阶级对报刊拥有绝对的统治权;报刊是封建统治阶级发号施令、维护专制政权的重要政治工具,严禁报刊批评政府;封建统治者拥有批准或限制报刊出版的特权,并有权监督报刊的活动和审查报刊的内容。2、自由主义理论(被1688年以后的英格兰和美国采纳,并影响到其他地方) 主要内容:认为,人的理性是高于一切的,言论和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任何人都 可以在报刊上发表意见,传播消息,而不应受到任何限制。人民是统治者的唯一监督者。 3.社会责任论 产生于20世纪中叶,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补充和修正。 主要内容:首先,社会责任论否认绝对自由的存在,强调自由伴随着义务和责任。其次,社会责任论认为,报刊自由涉及拥有者、公众和社会三者的利益。报刊作为一种媒介,它的自由并不等于公众的自由,而社会应当保护公众的自由。因此,公众的自由应当高于媒介的自由。其三,社会责任论提出了“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两个概念。所谓“消极的自由”,就是报刊“不受外界限制的自由”,这是自由主义理论所追求的自由;而社会责任理论追求的是“积极的自由”,即报刊必须“具有行动所必需的手段和设备。” 第四,社会责任论主张政府对传播媒介进行干预。认为,政府不应是报刊自由的旁观者,如果报刊不主动地负起责任,政府将以权力作为最后手段,强制它改正。 显然,社会责任论提出的一些思想观点和具体措施,在调节政府、媒介和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缓解社会矛盾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受到了西方国家甚至世界范围普遍重视。但是,由于新闻媒介的私人占有,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又是这种私有制经济的维护者,因此媒介不能摆脱与实际相脱节的困境。 4、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集权主义和自由主义理论的集合体。 大众传播媒介是作为党和国家的工具来使用的,由国家经营和控制;传播者的自由 和责任不可分的连在一起。 因当时正处于美苏冷战时期,因此书中对此部分颇有偏见,一般为后人所遗弃。 三、新闻的含义 资产阶级报人对新闻的解释: 猎奇,反常、趣味、刺激: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19世纪70年代美国《纽约太阳报》 编辑主任约翰?博加特 ?新闻建立在三个“W”基础上:Women(女人)、Wampum(金钱)、Wrongdoing(坏事)。(20世纪30年代初《纽约先驱论坛报》采编主任斯坦利?瓦利克尔) ?凡是能让女人喊一声“哎呀,我的天哪”的东西,就是新闻。(美国堪萨斯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