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创新教案】

1.《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都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这篇课文,还学习了生字新词,现在我们就比比谁的记忆力最强,好吗?

课件出示:复习词语,理清脉络。

平静

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师:这四组词语都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那么,大家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呢?(这四组词语分别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吧!

师:江潮还没有来,江面是什么样子的?谁能找出描写江面的句子读一读?师:那么,海塘大堤上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谁能找出描写海塘大堤上景象的句子读一读?

人们等啊,盼啊!那么,如果你就是这人群中的一员,你会等什么,盼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二、品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段:潮来之前

1.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词,字(出示卡片:天下奇观)

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

(镇海古塔、中山亭、观察台、小山)

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板书:宽阔平静)

4.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出示卡片:横卧)

5.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文中哪个词是讲这个意思的?(朗读“若隐若现”)

6.此时,观潮的人应怎样?(朗读:“人山人海”)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看出?

7.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结。

(二)讲读第二段(潮来之时)

1.各自轻读,看看潮是如何来的,“声”“色”如何变化的?分层。

2.讲解第一层。

(板书:风平浪静)

声音呢?(板书:闷雷滚动)这雷声有什么特点?圈出表示特点的字,听到闷雷一样的轰鸣从远处接连不断地传来,顿时人们怎样?(板书:人声鼎沸)什么叫人声鼎沸?为什么会人声鼎沸?

3.讲解第二层。

①过了一会儿,“声”“色”有什么变化?(板书: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②声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在什么地方?“水天相接”指哪里?(指图)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什么地方?(地平线)

③观潮的人们呢?(板书:沸腾)想象动作。

4.讲解第三层。(出示小黑板)

①说说“声”“色”的变化。(板书:拉长变粗水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②拉长到什么程度?(理解“横贯”)

“城墙”有什么特点?有多高?有我们教学楼的两倍那么高呢!景象多么壮观。(指名读)

比较“战马”与“马”,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钱塘潮开阔、势猛,要不然,怎么说它壮观呢?

此刻,那声音更是不可想象。什么叫山崩地裂?文中哪句话是写这个词的?哪个词可以与“山崩地裂”相提并论?(教师给词)

大潮发出的声音如此惊心动魄,真是太雄伟了。(指名读)

5.教师小结,齐读第四自然段。

6.此刻,观潮的人呢?为什么不写?

作者已是(给词:目不暇接),看潮都来不及,但观众的表情也一定会有变化。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睁大,用哪个词形容?(板书:目瞪口呆)看的人很紧张,大气都不敢出,用哪个词形容?(屏息凝视)还可以用许多词来说,容你去想象。

7.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读出大潮的“声”“色”,更要注意它们的变化。

(三)讲读第三段(潮去之后)。

1.可惜,潮头霎时就奔腾西去了。可是江面上余波未息,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理解并朗读“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2.江面何时才平息?停息后江面是否如潮来前一样?

3.宽阔的大江在短暂的时间里,江水竟然暴涨了两丈来高,你想象一下,这时观潮的人会是怎样的了?只是作者没写而已。

三、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2.没读书前你知道钱塘江大潮吗?听到过别的地方或国家有吗?所以说绮丽的钱塘江,壮美的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3.齐声朗读全文,想象情景,再次和作者一起饱览天下罕见的钱塘江大潮吧!

板书设计:

1观潮

“声”“色”

潮来之前望等盼平静宽阔

人声鼎沸闷雷滚动风平浪静

沸腾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潮来之时拉长变粗天下奇观

水墙

目瞪口呆白色战马

潮过之后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创新教案】

《走月亮》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在教学本文时,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设情境,品读感悟,使学生不仅感悟到温馨、快乐、幸福的亲情美,而且体会到月色下的意境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抓词抓句去重点体会。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多读、多说,以读为主,以读代讲,通过“品读”来代替文章的讲解,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体悟感情,突破教学难点,避免把文章“讲”没味儿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首先,我们先来观看一段flash动画。

(多媒体播放flsh动画:在月光如水的夜晚,一对儿母女悠闲地漫步。此间,配以优雅的音乐。)

师:同学们,这种情景美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随着作者一起和阿妈手牵着手“走月亮”,漫步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看着美丽的景色,感受着妈妈浓浓的亲情。

二、品读课文,深入学习

1.找出文中喜欢的地方,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师:请同学们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自读课文,并找出你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试一试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2.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根据学生朗读的具体内容,随机点拨。)

设想学生找到的语句:

a:“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照亮了……照亮了……”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里呀?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回答,教师相机引导作答。

师:这么美的景色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指导学生读出那种美好的意境,在读中,在倾听别人读中仿佛看到了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秋天月光下的美丽景色。

多媒体出示静态画面:柔和的月光下,高高的山,村头的树,村间的路,一片幽静、祥和的景象。进一步体会自己那种美好的境界,使学生产生如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秋天月光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谧,这迷人的月夜使“我”和阿妈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

b: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呦,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师: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教师相机提问:香味在流,月光在流,怎么可能?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月光下小溪、山草、野花构成的一幅甜美画面,体会到正是这种语言,才将本无情感的自然之物附着上甜美、欢快、幸福情绪,如流水绵绵不绝。

多媒体出示动态画面:月光下的溪水清澈美丽,淙淙地流着,鹅卵石布满河床,小水塘映着月光。

从而让学生体会“我”和阿妈欣赏到的清澈美丽的溪水,闻到了溪水中山草和野花的香味,看到倒映在溪水里的月亮,看到了鹅卵石间的无数个可爱的小水塘和倒映在小水塘里的数不清的月亮。秋风轻拂,无数个小水塘中的无数个小月亮随着微波轻轻摇荡。

师:这么美好的画面,谁能用你的朗读来体会体会呢?

学生通过朗读宣泄看到这般美丽的景色时的心情。

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出欢快、幸福的语气。

c:“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刺声里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了果子的甜香。”,“走过……走过……走过……走过……”“在

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①秋虫夜鸟此刻在做什么?

②你能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吗?

③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多媒体展示flash动画:月光下,秋虫鸣唱,夜鸟飞翔。妈妈拉着“我”的手,走过溪岸、走过石拱桥……漫步的画面。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师:我们走过了那么多的地方,耳闻秋虫唱歌和夜鸟拍打翅膀的声音,嗅到了野花的香气和果园里成熟了的果子的香气,目睹了沿途的美景和空中美丽的月亮及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就像到了仙境一样。

三、思想感悟,情感体验

师:你们觉得“我”和妈妈幸福吗?体现在什么地方?

使学生体会到:“我”和阿妈在美丽的月光下散步非常幸福,充满情趣。

师:你有没有和妈妈或者家人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想自己和妈妈或者家人一起漫步时的幸福心情,来感受作者此时幸福甜蜜的心情,感受妈妈、家人身上的温暖气息。

教师随机点拨: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幸福、快乐。

四、总结

《走月亮》这篇文章是一篇充溢着诗情画意的散文。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自主地走进一幅如诗、如画、如室外田园般的画卷中。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伴随着音乐,再读全文,用心和阿妈一起走月亮!

学生轻声感情朗读。

五、尝试着背诵全文

六、布置作业

小练笔:在浓浓的亲情中,我们学会了独立行走,我们一步步长大成人。

你有没有和家人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写一写。

提示:过年过节、生日、爸爸妈妈带你出去玩……

板书设计:

2 走月亮

小路温馨

溪边快乐

景美情浓

田埂甜美

……幸福

【创新教案】

《繁星》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在教学时,应将学会观察大自然,运用联想和想象写景状物抒发感情作为教学重点;将理解不同时期有不同感受作为难点。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学时,可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一定观察过天上的繁星,你是怎样观察的?有什么感受?晴朗的夜空,往往星光灿烂,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常常会有许多遐思幽想,我们女学生常常把心里话告诉星星,让星星分享我们的快乐、忧愁……五四运动之后,有一位中国作家,经常独自仰望星空,他不仅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感受星星,让心灵与宇宙直接对话。下面我们来看看著名作家巴金是怎样观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呢?(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指名学生介绍巴金和写作背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余同学:

①用波浪线勾画出写巴金三次观察繁星的时间、地点和三次看星感受的词句;

②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词句;

③理清文章结构。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要求学生先回忆自己观察繁星的方法和感受;再看看巴金是怎样观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并与之比较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参考答案)

①略

②按时间顺序。标志有“从前”“三年前”“如今”。

③第一部分(第一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第二段):描写“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望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第三段):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四、合作探究,研读课文。(师生互动)

1.研究比较三次看繁星的情景与感受有什么不同。讨论为什么不同。

“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教师点拨:这个不相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2.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把星星比作朋友,并和它们说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一种什幺样的感情?

教师点拨:把繁星比作朋友,是为了突出作者看繁星时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觉得它们正友好地对“我”眨眼,同“我”小声地说话,突出了舒心、安详、陶醉之感,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心、童趣不减。

3.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精妙之处,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教师点拨:十分生动形象的写出自己与大自然的融合,使读者受到强烈感染。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查找搜集有关星星最新信息的资料,结合文学分小组出一份手抄报。

板书设计:

4 繁星

巴金

从前小时候望星天对星天的依恋

三年前回忆三年前望星星与星星的伙伴之情对繁星的热爱

如今在海上望星星与星星的知心之情对光明的追求

【创新教案】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根据童话故事的特点,本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童话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读书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读书活动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安徒生写的童话《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件出示课题:《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自由表达。)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同学们都很善于提出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课件出示作者资料)

1.咱们再一起来学习一下本课的生字。(课件出示生字)

2.下面请同学们自读一下课文。

3.课件展示要求:

(1)那粒最小的豌豆有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呢,拿出课文标上段号。

(2)学生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小豌豆是怎样长大的?小姑娘又是怎样长好的?小组合作完成填空。

小豌豆刚到长满青苔的窗台上住下时,小姑娘(病得可厉害了)。

小豌豆长出了小叶子,小姑娘(心里真高兴)。

小豌豆沿着线猛劲儿长,小姑娘(脸色好多了,还能自己坐上一个钟头呢)。

小豌豆开出一朵嫩红色的小花,小姑娘(脸上放出健康的光彩,眼睛发着亮光)。

三、细读童话,理解内容

(一)边读边思体会情感根据板书提出问题。

学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提问并通过重点研读课文段联系上下文阅读解决问题。随机朗读。

(让学生体会到:小豌豆的长大满足了小姑娘的愿望,使她鼓励起了战胜病魔的信心,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惊喜的感情)

(二)想象说话:小姑娘看见了绿色心里真高兴。小豌豆爬上了窗台看见了小姑娘。小姑娘看见小豌豆开出一朵嫩红色的小花心里真是高兴极了。小姑娘对小豌豆有着怎样的感情,小豌豆又是怎样说的呢。

独立说话练习:小姑娘对着小豌豆微笑。学习、段理解作者对五粒豌豆的两种态度小结。当小豌豆开出嫩红色的小花时小姑娘的生命之花也随之绽放了。

四、总结全文

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到了爱的幸福,爱的神奇,同时更感受到奉献爱是最崇高的、最伟大的。只要我们都献出一份爱心,世界将处处充满爱!

板书设计: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小豌豆:爱……

【创新教案】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蝙蝠和雷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科

普文章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蝙蝠夜间是凭什么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根据大纲的要求本组课文的教学应注意:要在理解词句,练习给课文分段的基础上学习归纳段落大意,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玩一个小小的游戏。

(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然后用毛巾蒙住他的眼睛。)

现在,请这位同学走回自己的座位,(学生走)同学们,为什么他会撞到桌椅呢?(生答)是的,同学们都很聪明,是因为这位同学被蒙住了眼睛。既然眼睛那么重要,那么现在请大家想想,如果我们没有了眼睛,走路的时候怎么才可以避开障碍物呢?好,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蝙蝠和雷达》。

二、品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1、2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1.第1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第1自然段描述一架飞机在夜航。)

2.“夜航”,同学们刚刚提到了这个词语,那为什么飞机能在黑夜中安全飞行呢?

书本中有这样的话吗?它是怎么解释的?现在请大家认真阅读,然后找出答案。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3.在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是重点词语呢?

(“启示”,多媒体播放)

4.那么第1、2自然段写了什么呢?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

(飞机夜航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二)那么同学们现在觉得课文接下来的会怎么写呢?谁来回答老师这个问题呢?

(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1.下面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科学家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然后4人一小组进行讨论。

(课文第4至第7自然段写了这个内容)

2.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3自然段。其他同学带着问题思考:这一自然段写的什么内容?

(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引起了科学家的思考。)

3.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画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夜间飞行能捕捉极小的飞虫,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地避开。)

请同学们朗读有关句子,想象蝙蝠夜行的高超本领。

4.这些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想想蝙蝠的眼睛是不是非常敏锐,在漆黑的夜里能看清楚所有的东西?……

5.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请大家齐声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6.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做了三次试验,每次试验的目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

(让同学们4人一小组一起讨论学习第4、5两个自然段。事先每组发一张表,讨论后集体填表。)

第一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眼睛。

方法: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结果:铃铛一个也没响。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眼睛无关。

第二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耳朵。

方法: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蝙蝠就像没头苍绳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嘴。

方法: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同试验二。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嘴有关。

7.汇报填表情况。

8.科学家在这三次不同的试验中证明了什么?

(齐读: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9.“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来探路的。”(多媒体播放)这个结论与书上的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科学?同学们联系两次试验去思考一下。

(丢掉“配合”不科学,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两次试验,分别塞住耳朵,封住嘴,也就是说单独将嘴或耳朵露在外面,但蝙蝠都失去了暗中探路的本领,这说明探路时靠的是这两样器官同时发挥作用,所以课文上用上“配合”是科学的。)

(三)指导朗读第6、7自然段。

1.指名读第6、7自然段,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口耳配合起来夜行探路的。

(先同桌互相讨论,再举手回答问题。)

学生说时,老师要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2.下面哪位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捕捉小飞虫的?或蝙蝠是怎样避开极细的电线的?

3.那么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科学家揭示出蝙蝠夜行的秘密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的?

请同学们细细地体会“反复研究”一词。“反复研究”就是:一遍又一遍地研究。

4.你们能想象出科学家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研究的吗?

5.教师小结:任何一项科学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科学家们反复研

究,经过无数次失败,无数次地总结经验教训。无数次地再试验才得来的,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人才能够摘下科学王冠上的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宝珠。

6.老师读第7自然段第一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全体同学齐读后三句: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7.科学家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夜行探路的秘密。科学家从这个秘密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4人一组讨论,试着画出示意图。指三或四个组的代表在黑板上板演并加以说明。)

8.看第6自然段,蝙蝠是怎么探路的?与飞机比较,然后画出示意图。

9.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说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为什么?

(雷达探路的道理是从蝙蝠夜行探路的道理得来的,所以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11.指导朗读第8自然段。

四、划分段落

1.指导分段:

仔细看每个自然段,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说的是一个具体的意思?(小组讨论)全文可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

第二段:第3至第7自然段;

第三段:第8自然段。

2.指导归纳第二段段意,完成思考练习3。

把课文分成三段,在下面的内容中选择第二段的段意,用“√”表示。

(1)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

(2)科学家通过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

(3)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选择(3),因为(3)准确、全面、正确。)

五、拓展延伸

1.学习了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许多科学技术都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创造出来的。)

2.你知道人们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还发明创造过什么?

六、总结归纳

同学们,希望你们从更多的生物中,得到更多的启示,有更多的发明创造,希望你们像一只只雄鹰展翅飞翔在科学的蓝天上,未来的科学家就在我们中间。

板书设计:

6 蝙蝠和雷达

第一段:第1、2自然段;飞机夜航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第二段:第3至第7自然段;科学家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夜行探路的秘密。

第三段:第8自然段;雷达探路的道理是从蝙蝠夜行探路的道理得来的。

【创新教案】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抓住中心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整堂课首尾呼应。先抓住中心句中“呼风唤雨”一词,导出主问题: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通过主问题聚焦到三四两个自然段的过度句: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抓住句中“幻想”与“现实”两个词,分别学习三四两个自然段描述的“过去”与“现在”,重点品读“现在”。然后,水到渠成,总结说明方法,提升人文主题。最后,回归中心句,设疑导入下一课:20世纪还是一个怎样的世纪?20世纪呼风唤雨的,那么“将来”呢?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发期待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本书。

(出示课件,并介绍路甬祥主编的《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

2.老师摘录了书中的一些瞬间。

(课件出示:教师用书中的20世纪主要成就简介)

3.设疑:那么多的成就,如果让你写一篇文章介绍,你会怎么表达呢?

二、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路甬祥爷爷是怎样写的?

2.学生读题。

3.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问题吗?

三、初读课文,初知大意

1.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当然,别忘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一基本要求。

2.学生读课文。

3.字词学习。

(1)出示字词,学生自由朗读。记下自己不会读的。

(2)同桌互读,互相帮忙纠正读音。

(3)个别检查。

(4)释义: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或引导用工具书;或引导在文中语境中理解;或联系生活理解)

(5)读完词语,让我们来读一读这些句子

(出示难读的句子。)

四、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读完课文后,谁知道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或:读完课文后,谁知道课文中心句是哪一句?

(也可教师直接问: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一个世纪?然后板书中心句)(1)读句子

(2)“呼风唤雨”是什么意思?

a自由说。

b教师出示词典中的几种解释,让学生联系课文选择。

(3)刚才,有个同学问: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到文中找一找,把相关的语句划下来。

五、品读课文,感悟巨变

1.根据学生交流,教师出示语段一。

语段一: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100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

(1)读句子

(2)里边有一个生字,(教师板书:幻想)

a这个字与“幼”容易混淆,写一写。

b幻想是什么意思?或找个近义词

(3)古时候人们都有哪些幻想。(板书:过去)

a学生交流,读文中句子

b都说美好的愿望源于生活,那么古时候人类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导入语段二。

2.根据学生交流引出语段二

语段二: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生活在一个慢吞吞、静悄悄、一到夜里就黑暗无光的世界。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1)读句子

(2)是的,人类“上百万年”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那么这“上百万年”是多少年呢?

教师板书:7000000

(3)引读

一百万年过去了,人类生活在……

三百万年过去了,人类还生活在……

七百万年过去了,人类依然生活在……

(4)终于到了20世纪,(引导学生读语段一)

a课文中哪段话告诉我们,这些幻想都变成了现实?

(板书:现在,现实)

b导出语段三

3.根据回答,出示语段三

语段三: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1)读一读,想一想,20世纪这么多成就,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

(2)我们再细细地读一读前半句,作者的用词很有特点。(出示: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a引导学生发现动宾结构。先让学生发现,再提示

b读一读。教师读动词,学生读名词

c请学生仿。有困难就提示练习

(3)这么多的发现与发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方便,比如:

(教师出示: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看电视,只要轻轻按一按遥控器,丰富多彩的内容、五彩缤纷的画面就展示在眼前。

a让学生选择一种发明,进行练习仿写教师的例句。

b生师交流

c教师相机小结,解释“地球村”

(4)带着这样的理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感受科技带来的巨大变化。

4.把过去与现在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这是一种什么说明方法?

(1)根据回答,板书:作比较

(2)从对比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根据回答,板书:科技

5.引读:是的,是科技让7000000多万年的幻想,在100年便实现了,所以,读(出示语段一)

(1)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形容这种变化,你会用什么词,什么话?

(2)作者是怎么形容的呢?

(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a教师讲授这句诗的原意

b在这里作者想表达什么呢?

c抓住“忽如一夜”,引导读出快的感觉

抓住“千树万树”,引导读出多的感觉

六、呼应开头,设疑结课

1.所以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1)再谈对“呼风唤雨”的理解

(2)再读这句。

2.20世纪还是一个怎样的世纪呢?20世纪呼风唤雨的,那么“将来”呢?

(板书:将来与?)

3.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科技

过去现在将来

幻想现实?

作比较

【创新教案】

《蝴蝶的家》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纵观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构思独特、情感强烈,以问题与思索为线,以雨天为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穿全文,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其中,指导学生反复品读,体验情感,激发学生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善于思考、长于观察的良好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勇于质疑、不断探索

的精神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此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规律,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围绕主线,品读急切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看,花丛中、阳光下,小动物们在自由自在地翩翩起舞。蝴蝶在干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蝴蝶的家》,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探寻蝴蝶的家。

二、品读感悟、理解课文。

1.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了吗?是什么心情?(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你们呢?

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心体会,用笔画出有关的语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寻找答案,读的时候勾勾、画画、写写,然后与你小组的同学分享学习的收获好吗?

2.学生汇报。

(1)第1段:

如果汇报到第三句时,教师引导:天气是怎么难为蝴蝶的?谁来读一读。找学生读第二句,(出示第二句)此时作者心里在想什么呢?

“山雨欲来风满楼”,当轰隆隆的雷声在耳边响彻,当闪电咔嚓咔嚓地照亮漆黑的夜空,黑云在低沉的天空中翻着跟头,风又在疯狂地吹着哨子……哎呀!这样糟糕的天气,这不是……(难为蝴蝶吗?)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读这句话)指名读,然后再齐读。

(2)第2段:

还从哪儿看出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

预设:

生: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着急。

如果学生汇报出:我从“怎么禁得起这么猛烈的风雨呢”看出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

教师引导学生:为什么从这看出为蝴蝶着急、担心?作者当时在想什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10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10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10个会认字,练习写好8个会写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朗读课文,感受民间故事情节曲折生动的特点。 3、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说给别人听,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并能复述故事。 教学准备 各种品种的竹子的图片,小黑板。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图片,让学生欣赏各种品种的竹子,问:你们知道斑竹有何来历吗? 2、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检查朗读课文的情况并请同学进行评议。 3、出示小黑板,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1)指名学生认。 (2)开火车认。 (3)齐读。 陡岩楠竹赔偿求婚 亲戚拴牢小鹿出嫁 4、指导写字。注意指导写好“祸”“笋”,不要加笔画、丢笔画。“湾”字指导好各部分占位。 三、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1、小组合作,把课文读通,读准,有感情地读。 2、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3、复述故事。 (1)方法指导。 A.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 B.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抓住体现故事内容的关键词。 C.尽量用自己的话。 (2)听课文录音。 (3)复述故事,师生点评。 四、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性命舍不得祸事拴牢 竹笋水湾天女下凡一株树 2、复述故事。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 思考: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具有怎样的品质?你是从哪些句段知道的?画一画,读一读。 2、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拔和引导。 (1)说一说斑竹姑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信誓旦旦辜负窘得发白 ……心像针刺一样…… (3)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段。 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现人物形象。 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你准备怎么展现他的形象呢?可以与学习同伴合作。(或朗读,或绘画,或表演,或描述等) 四、拓展延伸,创编故事。 松树总是四季常青,这背后有一个怎样的传奇故事呢?学生创编。 五、作业。 1、给家人讲一讲这个美好的传说。 2、推荐阅读《湘妃竹》。 3、完成故事创编。 板书设计: 斑竹姑娘 美丽善良聪明 帮助惩罚 朗巴妈妈土司的儿子及他的两个朋友 勤劳善良愚蠢懒惰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二 教学内容 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口语交际──"未来的…。" ⑵习作──想象作文。 ⑶学习"我的发现"。 ⑷积累名言。 ⑸了解科技新知识。 2、过程与方法: ⑴在交际写作中训练想象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⑵在积累、了解中扩大语言能力,了解有关科技方面的信息。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8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8篇)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表格图像化阅读策略,体会了解鲁宾孙在荒岛上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鲁宾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习他面对困难不退缩,勇于战胜困难的品质。 教学重点: 运用表格图像化阅读策略对课文进行阅读,体会主人公形象特点,学习他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提取、归纳关键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表格卡片。 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学习的自觉性、组织纪律性都有所增强,感知能力得到发展,能初步看到问题的实质,并已学习运用、演绎、类化的思维方法。能通过有效阅读文本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设计理念: 本文节选自英国作家笛福的小说《鲁滨孙漂流记》。文中的“我”就是小说的主人公鲁滨孙·克鲁索。课文以日记的形式反映了最初鲁滨孙一个人漂流到荒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的故事。纵观全文,文章属“日记体”,按时间顺序记叙了前三个月荒岛生活的事件,篇幅较长,行文较散,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容易提炼内容,理清层次,这需要掌握方法,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图像化”是一种很实用的阅读策略,其中利用表格梳理、提取、归纳信息是很适用于本文的一种方法。学生在从前的学习过程中曾初步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图像法,本课重在学习并尝试运用。提炼出主要事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但要准确概括、归纳却有一定的难度。 方法策略: 以“图像化”策略为主,朗读法、讨论法、谈话法为辅完成教学内容。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通过创设情境“遇到下面几种情况,你会有什么感受?”外面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你独自在家时?;漆黑的夜晚,你需要一个人回家时?;当学习遇到难题时?;从而引出当独自处在荒无人烟的小岛时,我们会感到无助绝望,而鲁滨孙却通过自己的努力生活了很长很长的时间,引入本课的学习。 (二)、“图像化”阅读感悟 1、回顾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浏览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3、完成三个表格,感悟课文。 4、表达想法,深入感悟。 通过朗读感悟,你认为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回到情境,学习人物品质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篇)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 篇)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你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水来时的场景?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沟通,老师及时指导和教导。抓住以下几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词语表达的独特感受。注意读书和读书的结合: (1)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引导学生背诵: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5.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看到文中钱塘江的雄伟?读第五段的体会。抓住要点,老师会及时指导: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上册教案全册

北京课改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生字表 1 坛韵耸厦旋厅府厨佳肴浓浆 2 偏僻谢涎扛侦敏捷翼战熟 3 顾数绪索性内寂钟呢烦恼享 5 罢扉赠汪伦李踏潭及忆倍插茱萸 6 药伤研究缺载编累酷暑材尝农纲 7 责任即勃怒恕赔怯负暂空捡努触 9 瀑叠啊般喻丈仰呀屏雾 10 涛澎湃否窃私危险警肌喷途胞 11 数葫芦耀舀凝幻派禁 13 猛桦呆巢摔似拯幼嘶愣料慢退 14 龟率豫淡媚贯饱吁切彻伫捕悲 15 顷缭夺锦跺觅融洽敌害掠俯迫 17 赵县拱朝跨坏雕缠嘴抵智慧遗 18 镶柱繁党族宴敞椅饰括湾政 19 绒嵌杂朴素缘趣绽斑躲泼 21 庐滁涧幽渡董曛雁愁 22 滥竽郭处士逆遂皆畏 23 澄稻凭寇逞浜移臂斩豺狼 25 给予圣诞试诚挚担裕援卡拥仁陌 26 迈微懂擦绩奖励激 27 洲亚虚琳琅构释恳测憾饭宾标

29 殊艰歇唐梦暴辛致杰喧碌 30 踪谜据径碟粮胃咬罪魁祸 31 征统帅兵旦旅阅浸假疗抢肤效 认读字表 1 藤槐勾 2 涩缀兜攀截杈掏舔滋 3 霎瞥缓赦稚拙 4* 承诺礁露肠搂哗讶塑捅 6 诊鄙症蕲译 7 肩 8* 斯蓄撮胡嘿着塌糊训搁缸授 10 嗡啾鼾梭章藻蕴煤储 11 镰咖啡柠檬腻 12* 荫杭镂蒙粼 13 嗅 14 孵穴稍嘲颓遮鸥鲣霄 15 雏疏 16* 醉宜载拐愤魂歉玛震糖淀酵菌疯17 洨济随砌墩 19 嘟噜哧筛担 20* 吉虑厢谐氛漠菲律

21 轼韦 22 廪湣 24* 忌捣猝逸奔撤兼疲仗 25 攒娅 26 凑判橡 27售驮甸襟 28* 绵丘傅峦 29 纫糊韧衔纬涨椰秫 30 茨澳棘腕攫噬摄 31 溃俘虏投佑盐赋浑嗜殖 32* 册弋舱嘉讯毕域轨预监郎曳宛娜敦序 课改版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复习 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一.内容:第一单元所有词语听写必会。 注意:拼音一定要拼正确。 二.照样子写词语 甜丝丝(ABB)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京腔京韵(ABAC)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飘飘洒洒(AABB)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闪闪发亮(AABC)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小心翼翼(ABCC)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左顾右盼(一三反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七嘴八舌(带数字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不约而同(带“不”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全册) 一、教材编排 新人教版编部本于 2019 年秋期正式使用,本册教材安排课文27 篇。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单元:第 1 ~ 4 课为“自然景观”篇,课文内容大都感受大自然的美。第 5 ~ 8 课为“思考置疑”篇,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在不断提出问题中获取新知识。第 9 ~ 11 课为“观察与发现”,意在激发观察与发现的兴趣,体会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观察别人观察不到的,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第 12 ~ 15 课为“神话故事”篇,意在体会神话故事的情趣盎然、奇妙,了解故事起因,经过,结果,感受神话中的人物形象,通过读文章让学生感悟到快乐要和大家分享;要懂得为人类造福,要引导学生对幸福进行理解等。第 16 ~ 17 课为“多彩生活”篇,意在通过童年生活小事,学习将多彩的生活小事的经过讲清楚,并能按照一定的条理写下来。 18 ~ 20 课为“童年往事”篇,意在通过回忆童年生活往事,体会童年的快乐生活,更能珍惜现在的童年生活努力学习更多的知识。第 21 ~ 24 课为“爱国立志”篇,意在让学生学习名人爱国立志的故事,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怀。第 25 ~ 27 课为“历史故事篇”意在让学生了解历史故事,感悟祖先创造文明的道理。 新部编本人教版教材同原人教课标本相比较,单元进行了深度整合,课文做了较大的调整。新选入 19 篇课文,其中新选原课标本 2 篇选学课文:《麻雀》和《延安,我把你追寻》。所选课文多是其它版本的教材上的课文,有的是将下册课文直接选入上册课文。所选入课文有:《走月亮》《现代诗二首》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通用10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通 用10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体验、感受生活,学会通过写作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2.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感受家的亲情,让学生健康成长。 3、学会从日常生活中,搜集整理写作素材,挖掘有价值的典型材料。 【过程与方法】 创设交流情境,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写作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家中的亲情,让学生们能够健康成长。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仔细观察家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写出真实的感受。 难点 发现和理解生活中亲人的爱,写出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自己的习作。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并写下你的家庭。 2,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可以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想想自己的家人和哪种动物比较像?什么地方像? 难点 真实感受该怎样去表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小动物,每只小动物都有不同的性格,能体现出你的生活态度,做事原则,人生追求。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你家最像什么样的小动物。 二、明确要求,选择内容

1、明确习作要求。 (1)学生自读教材中的内容,了解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2)分组对话,说说你知道的。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明确要求。 (4)总结与板书。 内容:我的一家人 要求:给家里每个人写一段话。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提建议,然后认真改。 2、交流素材,确定内容。 (1)交流家人和哪种动物比较像?有什么地方像?每天生活在这个“动物园”里,你感觉怎么样?和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2)全班交流。交流过程中,学生互相启发,确定写的内容。(如果多数学生说的内容相似,教师要加以引导) 三、整理思路,点拨写法 1、整理思路,拟写提纲。 (1)你想怎么写?在脑海里列出一个框架,先打算写什么,再打算写什么,最后想写什么。和你的同桌交谈。 (2)然后全班同学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学习。 (3)学生尝试自己写提纲。教师巡逻指导。(强调:不要统一学生的思想,老师要鼓励创新的想法) 2、重点指导,点拨写法。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1/385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的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感受自然之美”这个主题进行编排的。主要 由《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四篇课文组成。目的是使 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中那么多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能使学生 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2)教学时应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自 然的神奇。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21.引导学生在回顾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感官,激发联想和想象。 2.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交流。 3.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结合图片引导学 生理 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的主题: (1)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是本单元 的语文要素,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例如,《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边读边提出问 题的习惯和能力,这样有助于我们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我们能在阅 读中,依据文章的顺序,提出相应的问题,我们就可以按问题概括出课文 的主要内容了。比如我们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第五粒豌豆为什么像“一

个囚犯”?为什么它长得却很好?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把这些问 题解答出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蝙蝠与雷达》一文教学中鼓励学生, 思考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了解蝙蝠和雷达的关系,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写一个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本单元安排了习作《小小“动物园”》,本次习作的重点是找相似,抓住人物与动物的外貌、性格和爱好等主要特点来写作。让孩子掌握如何抓住人物特点进行人物描写。抓住人物与动 4/385 事。进行指导。3.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表达习作。4.互评法互相点评 习作。语文园地本次语文园地的主要内容是根据语言描写调动听觉、学习 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对比形近字的用法,学习设问句;积累文 言文。重点是培养学生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引导学生会运 用成语典故,同时引导学生积累文言文。11.引导学生在回顾课文内容的 基础上,学习阅读方法。2.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交流。3.指导学生朗 读背诵,理解诗意。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的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处处留心,连续观察”这个主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组成。目的 是使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进行连续观察,让学生进行细致、仔细地描写,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对事物的描写。2.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6篇)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6 篇)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确保阅读并写出本课的生词和短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事情说清楚,学会质疑。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难点 读中感悟,读中质疑。 教学过程: 一、课文题目导入 1、(出示题目)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西门豹治邺》。 2、老师解题:“西门”是复姓,“豹”是名字,他是距今两千多年的战国时期的人。 3.看完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西门豹是做什么的?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关于他的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字音多读几遍。 (2)借助字典和自学的方法,认识字形,注意汉字的书写。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4)标注自然段序号,解决问题:西门豹是干什么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汇报自学成果。 (1)出示生词和短语的卡片,正确读出发音。 注意: ①“扑腾”在句中读轻声。 ②读准“麻烦、收成、跪下”的轻声。 (2)认清字形。 三、细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讲了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 2、文章着重讲西门豹做了哪几件事呢?(第一件:与老大爷谈话,调查邺田地荒芜原因。第二件:西门豹惩办巫婆和官绅头子。第三件:西门豹带领百姓兴修水利。)

3.能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西门豹所做的一切?(彻查,破除迷信,兴修水利) 4、自由读课文,根据事件的发展顺序,你能将文章划分层次吗?(起因:第1~9自然段,调查摸底。经过:第10~15自然段,破除迷信。结果:第16自然段,兴修水利。) 5、分组朗读,你认为文章的哪些内容是重点内容?谈谈理由。(文章的起因与经过是重点内容。由于调查清楚,摸清了情况,才有了西门豹巧妙破除迷信的办法。) 四、引出下节课学习内容 西门豹如何摸清底细,采用什么办法破除迷信将是我们下节课研究的重点。 板书设计: 西门豹治邺 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注意“都是给河伯娶媳妇闹的”和“闹旱灾”中的两个“闹”字在文中的意思,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其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2、充分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悟,抓住西门豹的言行,领悟出他破除迷信方法的巧妙和过人的智慧,体会其非凡的治理才能和尊重科学破除迷信的品质

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部编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7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普学网

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7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普学 网 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篇一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录像机、彭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视频上看到的场景,书里也有。我们来看看是哪一段。(学生从阅读中发现是3或4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电化教学帮助学生解疑释惑。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精选6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精选6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为什么作者对母鸡的态度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懂得母爱的伟大。 3、比照老舍的《猫》,体会两篇课文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重难点 为什么作者对母鸡的态度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母鸡。〔出示母鸡图片〕母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说说它给你留下过什么样的印象。 在老舍笔下这又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吧。〔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学习课文前,老师先来检查下你们预习的情况,我们先来读读这些词语。〔课件出示词语〕全班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听课文朗读录音,找出作者对母鸡两种不同的情感态度。 3、学生汇报。〔我一向很讨厌母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4、生齐读这两句话,请你们根据这两句话把课文分成两个局部。〔指生答〕 5、会学习的学生会思考,会思考的学生会提问。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三、学习感悟“讨厌母鸡〞的段落 1、请大家默读第1—2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

〔1〕学生汇报,随机出示句子,边汇报边指导朗读。 〔2〕理解词语:没完没了、如怨如诉。 2、师问:它真的是一只令所有人都感到〔〕的母鸡?生〔讨厌〕 〔1〕指生读。〔指导朗读出讨厌的语气〕 〔2〕齐读。 3、母鸡一开始“令人讨厌〞,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画出“我〞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作者后来为什么又不敢再讨厌它了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研读“不敢再讨厌母鸡了〞的段落 1、作者为什么后来又不敢再讨厌它了呢? 2、母鸡的负责、慈祥、勇敢、辛苦在课文的第4—10自然段列举了很多具体事例,请以同桌为单位,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交流一:哪些句子表达母鸡的负责? 〔1〕课件提示“挺着〞。 引导理解:“它总是挺着脖儿〞,这个样子看上去好似是在告诉所有的人什么。 〔2〕课件提示“警戒〞。 ①母鸡如何警戒,找出表示母鸡动作的词语。〔做动作〕 ②想象母鸡咕咕地警告什么?〔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4、汇报交流二:哪些句子表达母鸡的慈祥? 〔1〕想象母鸡“咕咕地紧叫〞,那你觉得它在叫什么呢?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分类,再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忙的问题。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过程与方法】 借助工具书理解课题,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就文中不理解的词句相互质疑、解疑,培育学生发觉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学习的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喜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神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预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创造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幻灯片展现反映不同时代人民生活水平的图片)生活的巨大变化是科学技术不断进展的结果,今日我们来学习《呼风唤雨的世纪》,感受20世纪100年间科学技术的进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全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细读课文,体会表达方法 1、读第1、2自然段。 (1)联系上下文理解“呼风唤雨”。 ①这个词让你想到谁?(有法术的神仙) ②文中谁“呼风唤雨”?靠的是法术吗?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呼风唤雨”的理解。 (人类利用科学手段能够有条件地支配自然,不再像从前那样受到自然条件的严格限制)

(2)“创造”与“发觉”有什么区分?(“创造”是指制造出新的事物或方法。“发觉”则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讨论探究,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 2、重点指导第 3、4自然段。 (1)指出你读后不理解的地方。 ①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予自己的美妙愿望。 a.“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让你想到了谁?他们的哪些本领能反映出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b.“愿望”是什么意思?(盼望将来能到达某种目的的想法) c.这些愿望在20世纪还算是人类的愿望吗?用生活实例来答复。 (卫星可看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飞机可以在云中穿梭,宇宙飞船可以到宇宙中游览……) ②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a.这句诗出自哪儿?是什么意思? b.用在这里想说明什么?(说明白现代科技进展的成就之大,范围之广) 3、沟通资料,丰富学问,加深熟悉。 (1)从文中找出详细表达科技进展成就巨大的内容。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一、教材编排 本册教材安排课文27篇。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单元:第1~4课为“自然景观”篇,课文内容大都感受大自然的美。第5~8课为“思考置疑”篇,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在不断提出问题中获取新知识。第9~11课为“观察与发现”,意在激发观察与发现的兴趣,体会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观察别人观察不到的,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第12~15课为“神话故事”篇,意在体会神话故事的情趣盎然、奇妙,了解故事起因,经过,结果,感受神话中的人物形象,通过读文章让学生感悟到快乐要和大家分享;要懂得为人类造福,要引导学生对幸福进行理解等。第16~17课为“多彩生活”篇,意在通过童年生活小事,学习将多彩的生活小事经过讲清楚,并能按一定的条理写下来。18~20课为“童年往事”篇,意在通过回忆童年生活往事,体会童年的快乐生活,更能珍惜现在的童年生活努力学习更多的知识。第21~24课为“爱国立志”篇,意在让学生学习名人爱国立志的故事,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怀。第25~27课为“历史故事篇”意在让学生了解历史故事,感悟祖先创造文明的道理。 新部编本人教版教材同原人教课标本相比较,单元进行了深度整合,课文做了较大的调整。新选入19篇课文,其中新选原课标本2篇选学课文:《麻雀》和《延安,我把你追寻》。所选课文多是其它版本的教材上的课文,有的是将下册课文直接选入上册课文。所选入课文有:《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盘古开天地》《粗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风筝》《麻雀》《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治邺》《故事二则》等。口语交际增加了《我们与环境》《爱护眼睛,保护视图》《安慰》《讲历史故事》等内容。 二、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分组编排。全册共分8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教材继续按专题编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思考提问、观察发现、神话故事、多彩生活、童年往事、爱国立志、历史故事。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写作学习要求。课例由2—4篇课文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27篇,其中精读课文20篇,略读课文7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教学时可以按照单元进度,指导学生同步自学。 每个语文园地多个栏目组成:“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快乐读书吧”。本册要求认识200字,会写200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列在课后的方格里。教材后面附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每组课文后有“词语盘点”,分“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中列的是本组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记记”中列的是由要求认识的字组成的词语,略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也列在“读读记记”中。 本册教材的注音有以下几种情况: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通用10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 (通用10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 2.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了解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发,从小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3、利用科学家几次进行科学实验的例子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重点) 2、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难点) 教学准备: 小黑板和图片设计。 教学过程: 一、设悬念,激趣导入 1、请两位同学做走路比赛的游戏,其中一位同学蒙上眼睛,赛后各自谈感受。 2、(出示蝙蝠图片)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3、(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过渡: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贴蝙蝠图片)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贴雷达图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板书“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二、读课文 1.请细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有哪些句子直接描述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个句子说的是蝙蝠和雷达都有。 2、交流后展示并齐读一遍。 飞机如何在黑夜中安全飞行?原来,人们是从蝙蝠那里得到灵感的。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3、小结并质疑。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你们对蝙蝠有什么认识?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夜间”“还能”“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极细”等)。 3、指导朗读。

①从我们刚才找到的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蝙蝠夜行的本领可真够大的!我们读的时候,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敬佩、佩服) ②提示:重点词语朗读时要加重语气。 四、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 1、快速阅读4、5、6三个自然段,看看需做几次试验(三次) 2、4人组成小组,讨论并完成实验表格。 3.学生阅读、讨论并填写报告。 4、每组选一个代表介绍试验情况。 5、理解“配合起来”。 第二次试验证明蝙蝠靠耳朵探路,第三次试验证明蝙蝠靠嘴巴探路。到底是靠耳朵,还是靠嘴巴呢? 总结:可以!这是我们三个实验的结论。 6、屏示、齐读。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质疑过渡:对这个结论你们满意了吗?产生“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探路的”疑问。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1.《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都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这篇课文,还学习了生字新词,现在我们就比比谁的记忆力最强,好吗? 课件出示:复习词语,理清脉络。

平静 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师:这四组词语都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那么,大家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这四组词语分别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吧! 师:江潮还没有来,江面是什么样子的?谁能找出描写江面的句子读一读? 师:那么,海塘大堤上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谁能找出描写海塘大堤上景象的句子读一读? 人们等啊,盼啊!那么,如果你就是这人群中的一员,你会等什么,盼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二、品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段:潮来之前 1.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词,字(出示卡片:天下奇观) 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