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23届深圳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届深圳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

试卷共10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竞速时代,速度浸入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也不断重塑现代人的感知经验。个体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得更加自由,但越来越难以跟上社会的快节奏发展,焦虑感也愈发强烈。与此同时,速度逐渐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主题,甚至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文化景观。速度美学关注审美艺术中加速或快速的时间体验,强调审美感知的瞬间性、快节奏。捕捉新奇、紧跟时尚,成为竞速时代审美艺术的共同追求。

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慢速生活”观念,具有某种反拨意味。对“慢速生活”的提倡,并非逃避生活,而是通过远离加速生活和撤回内心来实现自我保护。“慢速生活”理念通过减速来与加速的外在生活保持距离,强调关注内心体验,表现了对主体精神和情感的当下性的关注。现代人对慢食、慢走、慢旅行和休闲阅读等生活模式的倡导,也是希望通过慢生活实现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的平衡。在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中,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进而实现对竞速生存的审美救赎。

在“慢速生活”中应运而生的“慢速美学”,是对竞速时代的反思。慢速审美的核心在于理解和挖掘“当下性”,进而建构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时间经验关系。关注“当下性”,意味着将当下的瞬间固化,将当下视为过去和未来的连接,这实际上是以一种减速的时间模式对抗加速的时间模式。慢速艺术尝试延长的时间结构,使用了犹豫、延迟和减速的策略,试图让我们暂停下来,体验“当下”短暂的存在。

在中国,对慢速审美的提倡古已有之。在日常生活美学中,太极、书法、棋艺、茶道、园林等传统文化的审美形式,都提倡在快与慢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保持适当的生活节奏和张力。无论是对文化记忆的留存和保护,还是对绿色城市的提倡,也都体现了身处竞速时代的人们对于传统生活态度、情感关系、文化精神的追忆和传承。

昆德拉反思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令人出神的速度”,发出“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的追问。朱光潜在论及人生艺术化时也感叹道:“慢慢走,欣赏啊!”可以说,慢速生活是对个体生命审美意义的重新审视和发现,是个体在竞速时代面对生存困境的审美救赎策略。在这个意义上,“慢记忆”和“慢生活”的审美隐喻意义应当被重读和重视。我们应当反思当下竞速时代的个体生存情境,寻求和建构走向慢速美学或慢速审美现代性的诗意生存路径。

(摘编自杨向荣、雷云茜《走向慢速审美现代性——竞速时代的文化镜像及其审美反思》)材料二:

在古典时期,人类通过观察星象运行、季节变化、身体运动等自然现象感受“速度”,“速度”中科技的含量微乎其微。与此相适应的,古典时期的审美不依赖于技术的手段,体现为一种“静观”美学。通过“静观”,艺术家可以“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这是一种与自由玄想结合的审美方式。

工业革命使运输工具速度不断提升,把人类带入竞速时代。这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从前“凝

神观照”的审美方式已无法对快速变化的美学现象进行解释。人们普遍追求的是速度带来的脱离束缚的自由感,一种速度和力量的“速力”之美。在运输工具的躯壳之内,人们错误地以为自己的身体忽然变得强大,快速的移动使得“出发”的下一刻就是“到达”。未来主义者称:“宏伟的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美——速度之美,从而变得丰富多姿。”他们“创作的灵感在于机械的轰鸣、电气的沸腾、现代都市的喧嚣,主张以机械美代替艺术美、自然美”。

信息技术革命再一次刷新竞速时代的“速度”。借用电子媒介,信息和影像在顷刻间被传送到千里之外,其快速较之机械速度不可同日而语。人们还来不及感受“速度”就已经获得信息,对“速度”的知觉变得越来越习以为常,不再执着于由机械运动创造的“速力”之美,转而欣赏由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美学。后者是以“诸如电子人、电子人空间等虚拟现实和现象”为对象的美学。虚拟美学通过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环境,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而不是“静观”式的旁观品评。在传统美学中,虽然塑造的形象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审美主体却置身于现实之外;而在虚拟美学中,虽然虚拟世界中的形象置身现实生活之外,审美主体却是置身于现实生活之内的。

“速度”的参与带来审美的变化。古典时期,“速度”的参与很少,审美客体是实在之物,是遥远的,外在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缓慢悠游、超然物外的主动行为。而在“速度”占主导的工业革命时期、信息技术时期,审美客体不再是客观存在的实物,在速度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突中,审美客体变成“被给予”的,审美主体往往因无法自主选择而变成“被迫”审美。

(摘编自汤丽琪《后现代“速度”的美学凝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速度美学和慢速美学都产生于竞速时代,前者重视加速或快速的时间体验,后者关注“当下性”,将当下的瞬间固化。

B.朱光潜说的“慢慢走,欣赏啊!”与慢速生活的理念相通,要求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

C.工业革命技术的进步促进“速力之美”的诞生,而信息技术革命又促使人们由追求“速力之美”转向欣赏虚拟美学。

D.相较“速力之美”,虚拟美学逐渐淡化速度的重要性,人们对速度不再那么敏感,而将关注重点转向虚拟现实和现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的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易失去平衡,适当减缓节奏、采取减速的时间模式有助于重建平衡。

B.“慢的乐趣”失传,不仅因为技术革命带来“令人出神的速度”,也与人们对竞速时代个体生存情境反思不足有关。

C.与“慢速生活”者远离加速生活、关注内心体验不同,未来主义者大力地称赞并主动地拥抱竞速时代的“速力之美”。

D.与虚拟美学相比,古典时期的审美并不依赖于技术的手段,但对审美体验的关注更多,而审美主体的主动性也更强。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是(3分)

A.马里内蒂在《未来主义宣言》中宣称,“我们已经生活在绝对之中,因为我们创造了永恒的、无所不在的速度”。

B.某地建成国际知名的“慢城市”,生活节奏舒缓,生态美景随处可见,传统文化气息浓厚,令游人身心愉悦。

C.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工程十分浩大,通过无数工匠的努力,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

D.某人辞去城里的工作,卖掉城里的房子,在山里建房、种菜,开启远离城市喧嚣、享受自然美景的山居生活。

4.两则材料对“竞速时代”的看法与态度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5.请根据材料一、二,从审美体验的角度简要分析《去你家吃饭好吗》走红的原因。(4分)纪录片《去你家吃饭好吗》在视频网站一经上架便好评如潮。它以邀请好朋友去家里吃饭为框架,展现不同家庭正在发生的生活情景。寒江上鸟群飞过,夕阳下芦苇飘荡……一个个风格鲜明的画面,使打拼在都市的人们沉醉其中、心绪宁静。它又以慢条斯里的节奏,诗意呈现的细节,引导人们停下脚步,返观内心,审视现代生活对亲情的冲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月下桨声韩少功

雨后初晴,水面长出了长毛,有千丝万缕的白雾牵绕飞扬。

一条小船近了,船上的一点红也近了。原来是一件红色上衣,穿在一个女孩身上。女孩在船边小心翼翼地放网。一个更小的男孩撅着屁股在船头划桨。

我多次在黄昏时分看见这条小船,小小年纪的两个渔夫在远处忙碌,总是不说话,也不看我一眼。我想起静谧的月夜里,常有一线桨声飘入我梦中,莫非就是这条船?

在这里住了两年多,我早已熟悉张家李家的孩子,但不认识那两张面孔。他们的家也许不在附近。

刚好城里有客人要来,得买点鱼。我朝小船吆喝一声。他们望了我一眼。

你们有鱼卖吗?大鱼小鱼都行。我指了一下院子的方向,我就住在那里。

他们并未回话,隔了好半天,女孩朝这边摇了摇手。

也许,前段时间把鱼打光了。水管所雇来的人们张好大网,敲击着船舷,把鱼往网里赶。接连闹腾好几个日夜,木棒敲出三拍的欢乐,两拍的焦急,慢板的忧伤以及若有所思……久违的山歌,在半夜里会偶尔鬼鬼祟祟地冒出来:

“第一先把父母孝,

有老有少第二条,

第三为人要周到……”

我只好去水管所买了鱼,看到一些没收来的渔网。水管所的人说,附近有农民偷偷违禁打鱼,有时还用密网,把小鱼也打了。

城里的客人来了,驾着刚买的日本轿车。一起吃着鱼,我说到有农民用密网打鱼。他痛心地说,农民就是觉悟低,一点环保意识也没有。又说,如今民风实在刁悍,有一次他的汽车陷进坑里,路边有农民抄着手,不给钱就不帮忙。

客人走后,第二天一早,院子里响起一阵狗吠。开门一看,红衣女孩手里提着一只泥水糊糊的塑料袋,被狗吓得进退两难。她赤裸的双脚在石板上留下水淋淋的脚印,脚踝还沾着一片草叶。

我愣了一下,好容易才记起几天前的问购。塑料袋里有一二十条鱼,大的约摸半斤,小的只有指头那么粗,鲫鱼草鱼杂得有点不成样子。从她疲惫的神色来看,大概这就是他们忙了半个夜晚的收获吧。

估计这女孩用的也是密网,没有放过小鱼,下手有些嫌狠。但我没有说什么。我已经从邻居那里知道了他们的来历。他们是姐弟俩,住在十几里之外的大山,弟弟欠了学费,两人借了条小船出来打鱼。他们的父亲一年前病逝,母亲也变得神志不清,不久前走失了。

我收下鱼。在完成交易的过程中,她始终拒绝坐下,说话时总看着狗,听我说狗不咬人,仍怯怯地不时朝桌下看一眼。

“你很怕狗么?”我妻子问。

她不好意思地笑笑。

“你家没有养狗么?”

她摇摇头。

“你喝茶。”

她点点头,却没有喝。

她才走不久,狗又叫了起来。窗外橘红色一晃,她气喘吁吁地返回来。

“对不起,刚才错了……”她大声说。

“错了什么?”妻子问。

“把钱算错了。”

“不会错吧?不是两斤四两么?”

“真算错了。”

“刚才是你看的秤,你报的价,你说多少就多少,我并没有……”妻子说。我也觉得我们没有什么责任。

“不是,是你们多给了。”

她红着脸,说刚才回到船上,弟弟一听钱的数字,就一口咬定算错了。他们又算了一次,果然是我们多给了一块钱。弟弟很生气,要她赶快来退还。

我看着她沾着泥点的手,撩起橘红色衣襟,取出紧紧埋在腰间的一个布包,十分复杂地打开它,十分复杂地分拣布包中的大小纸票,心里有些过意不去。一块钱怎值得她这样急匆匆地赶来并且做出这么多复杂的动作?

“一块钱就算是你的脚力钱吧。”我说。

“不行不行……”她把头摇成了拨浪鼓。

“以后还要找你买鱼,一块钱就先存你那里。”

“不行不行……”拨浪鼓还在摇。

“你们还会打鱼吧?”

“不一定。水管所不准我们下网了……”

“弟弟的学费赚够了吗?”

“他不打算读了。”

“为什么?”

她没有回答,只是固执地要寻找一块钱。可是小钞票凑不够一块钱。最后我们满足她的要求,好歹收了七角。她做了什么亏心事似的,浑身不自在,犹犹豫豫地低头而去。

傍晚我们回家,发现院门前有一把葱。路边锄草的妇人说,一个穿红衣的姑娘来过,见我们不在,就把葱留在门前。

妻子叹了口气,说如今的社会,难得还有这样的诚实。她清出一个旧挎包,一支水笔,说要给那位上学的弟弟,替他们省两个钱。但是我再也没有遇上姐弟俩。后来从一位船夫口里得知,水管所加强禁渔,他们被收了渔网,回山里种田去了。

学费凑足了吗?弟弟还能继续读书吗?人世间许多事,我们并不知道,萍水相逢之际,连对方名字也不知道。

每天早上,推窗眺望,远处一两叶小船如发夹别在青山绿水之中。只是那些船上没有一点红。每天晚上,偶尔听到竹林那边传来桨声,是一条小船的足迹,在水面播出了月光的碎片,还有一个个梦境。只是桨声粗重,不像孩子的腕力。有时月夜太静,删除了声音传递的距离,晚风一吹,远在天边的桨声翻过院墙,滚落阶前,七零八落的,引来小狗一次次寻找。它当然找不到什么,鼻子抽缩着,叫了两声,回头看我,眼里全是困惑。

我也不明白,是何处的桨声,悠悠飘落到我家的墙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再出现的红色上衣成为女孩的特定标志,加深了读者的印象,而红色的显眼与女孩的内向少言又形成了反差。

B.城里来的客人认定农民觉悟低、民风十分刁悍,“我”的妻子却没有这种成见,对姐弟两人的态度比较亲和友善。

C.小男孩很懂事,在船头帮忙划桨;也很聪明,一听钱的数字就知算错了;催促姐姐赶紧退还钱,又可见他的诚实。

D.狗的两次吠叫引出女孩的出场,巧妙推动情节发展;狗让女孩提心吊胆的描写,又使女孩的形象变得更加立体。

7.关于文中人们拉网赶鱼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段文字交代女孩摇手的原因,也为姐弟忙了半晚却收获不丰这一情节做好铺垫。

B.赶鱼时的热闹场面与月夜的柔美景象形成鲜明对照,从不同角度表现乡野的氛围。

C.击舷的节拍蕴含着欢乐、焦急、忧伤等复杂情愫,与后文姐弟情绪的变化相呼应。

D.民歌含有较明显的教化意味,暗示姐弟成长的环境,增强女孩坚持还钱的合理性。

8.小说开头、结尾两次写“月下桨声”,蕴含不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9.小说在叙述姐弟的故事时,送鱼和还钱等内容从正面详写,打鱼、送葱、回山里等内容则以其他方式呈现。这样叙述有什么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东轩记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

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

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暮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以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米盐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升斗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

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

..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福,宜其不可得哉!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选自《古文辞类纂》,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B.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C.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D.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败刺史府门”与“于是从散约败”(《过秦论》)两句中的“败”含义不同。

B.“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与“吾家读书久不效”(《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效”含义不同。

C.“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与“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两句中的“区区”含义相同。

D.“独幸岁月之久”与“幸可广问讯”(《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幸”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最初,作者想把东轩当作宴乐之所,特意种上了杉、竹;后来,每天出入时看到东轩只能哑然自笑,笑中含有苦涩之意。

B.之前作者难以理解颜回为何要受困于贫贱,认为这样的生活连看门人或打更人也不如;到了筠州后,才改变这一看法。

C.士人未听闻大道之前,易沉迷名利、儿女之乐;等到修炼成为有德者,才能真正拥有看轻贫困、傲视权势的颜氏之乐。

D.文章以建造东轩开头,以怀思东轩收尾,中间由自身不得安于东轩引出对颜回安于陋巷的议论,文脉贯通,思路严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

(2)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

14.苏辙觉得自己未能实现颜氏之乐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①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②、雅志莫相违。西州路③,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①参寥子:即诗僧道潜,常与苏轼相酬和。元祐六年,苏轼因治理有功被召进京任职,临行作此词赠道潜。

②谢公:指谢安。《晋书》记载,他身为重臣,却渴望造一条大船,沿水路归东山,后因病重未如愿。③西州路:谢安去世后,羊昙经过西州时忆及故人,恸哭而去。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头,以风向多变以及潮水涨退等景象暗指世事的无常,表意比较含蓄。

B.“几度斜晖”以转瞬即逝的黄昏,表达诗人对相聚美好却无比短暂的伤感之情。

C.共赏西湖、访春山之雅事,“空翠烟霏”之妙趣,都强化“诗人相得”的意味。

D.诗中的情景涉及古代、往昔、眼前、来年等时间维度,气度恢弘,情感深挚。

16.古人常以“进”“退”代指官职的升、降。苏轼的这首词与另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分别反映“进”

和“退”之忧。请结合这两首词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司马迁评价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离骚》中“,”两句以早晚采集芳草来表现诗人对“志洁”的坚守。

(2)“天下”既可指四海之内,又可指所有的人。“天下”在古代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3)《庖丁解牛》中的解牛之“道”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而《种树郭橐驼传》中的种树之“道”是“,”,两者异曲同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无论你靠着枕儿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的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本没有秋虫这东西。呵,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令满耳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或者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或者徐缓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

这时间唯一的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虫儿们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曾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他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节选自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18.下列句子中的“呢”和文中加点字“呢”表达的语气相同的一项是(3分)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

A.还有四五个月,什么事情做不好呢?

B.你不信吗?院子里还有一棵更老的呢。

C.有什么好玩的等会儿再说,我看书呢。

D.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19.同样是表达这里没有秋虫的意思,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不容留秋虫的地方!”和“秋虫所不屑留的地方!”却有着不同意味。请简要说明。(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许多人声称自己记得两岁之前发生的事情。那么,真相是什么?

人的长期记忆分成两种,一种是关于信息、经历和概念的外显记忆,比如你对多年前的好友(a),可以清楚地讲述他的故事;一种是停留在无意识状态的内隐记忆,比如骑自行车之类的动作,你无须描述便可自动执行。内隐记忆存储在大脑各处,外显记忆也与大脑的若干区域关联,①。一旦海马区受损,外显记忆将尽数被毁,这时你关于往事的全部记忆都将( b ),不过,你仍然能够骑自行车。婴儿早期,海马区的新神经元仍在不断生长,同时存储特定记忆的旧细胞群不断脱落,这部分记忆也随之消失。直到婴儿长到24个月,②,才能储存更长久的记忆。

所以,③,而是被他人讲述植入的“虚构记忆”。如果你父亲经常(c)地讲起在你一岁的生日宴会上有一条小狗跑过来舔你的脸,你就有可能把这事当真。

21.请在文中括号abc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冲浪是冲浪者站在冲浪板上驾驭海浪的水上运动,已被列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在惊涛骇浪之上翱翔,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海浪够高够大,且在冲浪者可驾驭的范围内;冲浪板尺寸合适,能被冲浪者灵活操控;冲浪者有足够的勇气,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2023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 (3分)D

2. (3分)D

3. (3分)B

4. (4分)【参考答案】

①材料一,认为竞速时代的弊端需要用慢速生活和慢速美学来救赎,态度以批评为主。

②材料二,认为竞速时代技术的发展催生“速力之美”与“虚拟美学”,态度客观中立。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 (4分)【参考答案】

①这部片子倡导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以慢条斯里的叙事节奏引导人们关注内心,关注当下;

②这部片子又具有虚拟美学的特征,用风格鲜明的画面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 (3分)B

7. (3分)C

8. (6分)【参考答案】

①开头“月下桨声”入梦,表现“我”对姐弟俩的好奇,想知道他们是谁,为何出来打鱼。

②结尾“我”在“月下桨声”中寻找姐弟的踪迹,表现“我”对姐弟生出敬佩、有了牵挂。

③结尾“月下桨声”恬静柔美,象征着“我”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对诗意生活的向往。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参考答案】

①送鱼和还钱详写,叙述节奏较慢,其他内容略写,叙述节奏较快,使得情节张弛有度。

②“我”亲眼所见从正面写,“我”未见到的则通过旁人交代从侧面写,使得故事更真实。

③具体表现姐弟自立与诚信的内容详写,补充的内容略写,使得形象更丰满、主旨更突出。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 (3分)A 11. (3分)C 12. (3分)B

13. (8分)【参考答案】

(1)(我)到了以后,房屋损毁不能居住,就向郡府报告,借户部巡察使的府第来居住。

(4分。“既”“敝”“假”各1分,大意1分)

(2)让我能够归隐田园,修缮祖先破旧的房屋,再布置一间只有四面墙的简陋的房间居住在那里。

(4分。“归伏”“治”“敝”各1分,大意1分)

14.(3分)【参考答案】①被繁忙的公务束缚;②不能脱身离开;③自身德行不够。

[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5. (3分)B

16. (6分)【参考答案】

①这首词:诗人升任京官,却希望自己不要像谢安那样无法归隐、更不要让朋友像羊昙那样痛哭故人,隐含世事难料、身不由己的担忧。

②《念奴娇·赤壁怀古》:诗人被贬黄州,以周瑜情场和战场的得意来反衬自身的失意,表达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闷。

17. (6分)

(1)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2)答案示例一: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答案示例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答案示例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答案示例四: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答案示例五: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18. (3分)B

19. (4分)【参考答案】

“不容留秋虫的地方”强调这个地方与自然隔绝,缺少生机;“秋虫不屑留的地方”强调这个地方令人厌恶,不值得留恋。

20.(4分)【参考答案】

①比喻:将秋虫比作神妙的乐师,生动形象地说明每一个秋虫的演奏都非常精妙。

②反问:以反问的语气突出强调秋虫的合奏确实属于人间绝响,其美妙无与伦比。

21. (3分)【参考答案】

(a)念念不忘/记忆犹新(b)荡然无存/化为乌有(c)绘声绘色/活灵活现

22. (6分)【参考答案】

①其中与海马区关系最密切②海马区变得足够成熟③两岁前的记忆不是真实的

【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因为获罪被贬,担任监察筠州的盐酒税之职,还没到那里,天就下起大雨,筠州大水泛滥,淹没了南边的街市,又漫上北边的岸堤,冲毁了刺史府的门。盐酒税所的房屋,正好临近江边,水灾尤其严重。我到了以后,房屋损毁已经不能居住,就向郡府报告,请求借户部巡察使的府第来居住。这年的十二月,才支立起倾斜的房子,修补倒塌缺损的墙壁,开辟听事堂的东面的土地建了东轩,种了两株杉树,一百棵竹子,想把它作为宴乐休息的场所。

然而盐酒税的事务过去靠三个官吏共同完成,我刚到这里,其中的两个人正好都卸职离去,于是事情都交付我一人。白天,我就坐在市场上,处理卖盐、卖酒、交易猪、鱼之类的税收事务,与市场上的买卖人争论尺寸的小利,来尽自己的职责;晚上回来,筋疲力尽,就昏昏沉沉地睡着了,不知道夜晚过尽、黎明已至;早晨又要出去料理这些杂务,始终不能够在所谓的东轩安闲生活。每天早上和傍晚,从它的旁边出入,看到它,没有不独自哑然失笑的。

以前我年少读书,私下曾经感到奇怪:颜回用竹器盛饭,用瓢饮水,在简陋的街巷居住,别人不能忍受那种苦难,颜回却不改变自己的乐趣。我认为,虽然他不想做官,但是做个看门打更的差事也是可以养活自己的,而且对学习也没有什么妨害,何至于因贫穷而困窘受辱、令自己受苦到这种地步呢?等我来到筠州,为盐米这些琐事操劳忙碌,没有一天可以休息,虽然想抛弃尘俗的琐事,摆脱繁杂事务的束缚,让自己能够回到那能修养道德的场所去,却每每因事务缠身而不得不留下,这样以后才知道颜回心甘情愿于贫穷卑贱,不肯谋求一斗一升的俸禄来养活自己的原因,实在是因为这种事情妨害学习的缘故啊。

唉!读书人当他没听闻深刻道义,容易沉迷于权势利益之中,把财帛子女都看得很重,自己把这些当成乐趣。等到他按照义理去追求道义,摆脱虚华的形式而领悟真正的人生道理,就会做事从容,得心应手,连天地之大事、生死之变化都可以置之不顾,何况其他更渺小的事情呢?所以他的快乐,足够让他看轻贫穷饥饿却毫无怨恨,即使是坐北朝南的帝王也不能比他更快乐,这样的境界大概非有德之人不能达到吧。我正诚心实意地想要磨洗掉污浊,仰慕圣人贤者的品德,希望达到他们的万分之一,但我也知道自身德行不足,想差不多达到颜回之乐的境界,难以实现也是理所当然的吧!

我已经因贬谪而来到这里,虽然受到职事的束缚,依照这种情势无法离开,只是希望时间久了,世人或许会怜悯同情我,让我能够归隐田园,修缮祖先破旧的房屋,再布置一个只有四面墙壁的简陋的房间居住其中,然后追求颜回安贫乐道的志趣,重拾当年建造东轩的初衷,得以优哉游哉地生活以至不知老之将至。然而,这些美好的事情也并不是我现在所敢奢望的

11

广东四校202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三

广东四校202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广东省四校202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的艺术真有些儿奇妙:我们中国自古以来的绘画,讲到远近法差不多没有一幅不错。《仇文合制西厢记图册》中就可看见许多显著的远近法错误的实例。这种画犯着种种错误,画中没有眺望的中心点,画家没有一定的立场,忽左忽右,忽高忽低,忽近忽远,分别地观察各物的形状,局部地描写出来,凑合而成一幅绘画。我选出上述图册摹写其中之一的大体轮廓如下面图(图一)来,依照西洋的画理而另拟远近法正确的图(图二),比较观察,始知这差异乃由于东西洋艺术的性质根本不同而来。 试比较观察前面的第一图(仇英原作)与第二图(依西洋画法改作),最初所得的感觉,后者就是现世常见的景象,前者便似“别有天地非人间”。后者是事实的,前者是虚构的。第一图所表现的,似是我们读了《西厢记.惊艳》一出后闭目想象所见的普救寺的光景。第二图中所表现的,却是我们身入灵隐寺等处时实际看到的光景了。西洋美术自古注重写实。希腊时代的神像雕刻,都依照人体解剖学。文艺复兴期的画家都讲究远近法。东洋艺术的态度则不然,一向注重空想,绘画当然也不务写实,而描摹想象中的情景。想象的世界中,行动非常自由;眺望景物时自己的立场要高就高,要低就低,要左就左,要右就右。这犹似做梦,昔人云“重门不锁相思梦,随意绕天涯”,伏在斗室中描山水图的中国画家,正同这相思家一样。做梦一般地飞绕天涯而眺望景物,把不同时所见的光景收入同一幅画中,上下重叠地描写的便是山水“立轴”,左右连绵地描写的便是山水“图卷”。立轴是像两个黄金律长方形相连接一般狭长的一条纸,山水可以重重叠叠地画上去,仿佛飞机中望下来所见的鸟瞰图,而各种景物又都可作

202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面对当下社会文化,媒介批评应该涉及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甚至经济学的一些范畴,其中对文化市场化运作的关注,是媒介批评无法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的经济因素和心理因素是交织在一起的,不是物质与精神的绝然二分。而传统的文化批评只是善于揭示艺术背后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动因,勾勒各种文化思潮的多副面孔,往往有意无意掩盖了艺术和经济之间的关系。美可以无功利,但批评必须保持清醒认识。面对当下的社会文化完全不同于在闲暇时间里面对一朵玫瑰花,复杂的社会文化语境不能用简单的批评模式来应对。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改变了传统语境,各种新媒介新手段的崛起,已拓展了艺术与欲望之间的表现领域,使得资本有了呼风唤雨的空间。同时,新媒介新手段的崛起也打破了原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格局,让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倍感失落。在当代艺术领域,特别是影视领域,大资金的介入和运作有时是赤裸裸的,更多的时候是模拟或再造文化和艺术评价体系,如专家评论、学术研讨会、权威媒体的采访和专访等等,通过艺术评价体系来改变媒介环境楔入社会的心理。在当代文艺界,经常的情形不是先有创作,后有批评,而常常是艺术行为和艺术评价互相影响同时出现,有时艺术评价甚至前置。这里不仅仅是指广告,也指大资本

精心谋划下的大型文化活动和文化事件,即便对文化资本的运作需要保持警惕,但当今社会文化也离不开媒介批评。媒介批评不是包罗万象的批评,它对当下社会文化的阐释,更多从新兴媒体功能和路径分析着手,并不取代以往的一切批评,只是提醒人们,在观念的艺术向技术的艺术演变过程中必须开拓新的批评范畴。(摘编自蒋原伦《媒介批评与当代文化》) 材料二:非遗文化是一定地域内的民众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包括习惯、信仰和情感等。经过漫长的演变,非遗文化形成了独特且完整的文化系统。随着环境与民众生活方式的转变,非遗文化需要不断地调适自身,并寻找到新的传播方式,以适应文化发展的需要。当前,非遗文化开始通过短视频平台这种覆盖面大、传播面广、且有很强用户基础的新兴媒介进行传播与传承,体现了非遗文化与新媒介文化的融合。这样的融合使得非遗文化在主体结构、形态样式与社区模式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体结构方面,非遗传承人、社区成员等原生主体的权力开始弱化,再加上部分原生主体文化自觉的缺乏,最终导致其主导地位的丧失,取而代之的是拥有资源、技术等方面优势的短视频平台。形态样式方面,原生语境与实践土壤逐渐虚化,历史与环境赋予非遗文化的功能、价值及意义逐渐失去;而短视频平台为了追求美,不断加剧向视听觉化转变,将大量具有装饰性和表演性的元素混入非遗文化,甚至为了功利过度包装,强化唯美娱乐功能,往往造成其所建构的非遗文化只是部分或片面的结果。社区模式方面,文化原生环境要

广东省2023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千里迢迢,远涉重洋来到这北美胜地丹佛,接受应用人类学会给我的马林诺斯基纪念奖,我的心情已经远远超过了寻常的欣慰和感激。 我师事马林诺斯基教授为时不久,只有两年。我就教于他的门下实有内在的原因,首要的原因是我学习社会人类学的动机。我在《乡土中国》导言中有过一段自白。当时作为一个30年代的中国青年,处于民族和国家存亡绝续的关头,很容易意识到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密切关系,而觉悟到不解决民族和国家的前途问题,就谈不到个人的出路,当时像我一样的青年人,开始认识到必须对中国社会有清楚的理解,因而要求摸索出一条科学地研究中国社会的道路。我早年所追求的就是用社会科学知识来改造人类社会,就是跑出书斋,甚至抛开书本,走入农村、城镇等社区,通过实地观察和体验社会生活来了解中国社会。但是通过实地观察体验得到的许多资料怎样去整理、分析、解释以达到认识中国社会的目的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找到了马林诺斯基教授的门上。在他的指导下,我把去英国前在家乡一个农村里所记下的调查资料,整理和编写成《中国农民生活》这本书。 人民中国建立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是怎样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问题。我于是投身到民族的研究工作中。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放后,各族人民一致要求实现民族平等。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里要有各民族的代表,民族聚居区要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可以使用各自的语言文字,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信仰也受到合理的尊重……要落实这些措施,许多具体的情况必须要搞清楚。比如,中国究竟有哪些民族?各有多少人?分布在什么地方?另外,我所参与的研究工作是跟人民的要求和政府工作的开展相适应的。各民族为了改变落后面貌、发展经济和文化,要求进行必要的社会改革,而这些改革必须从他们当时的发展阶段出发,由他们本民族人民自愿进行。这里就需要这一种科学研究——如实地分析各民族的社会当时已达到了什么发展阶段。我们研究各民族的社会历史,目的是帮助各民族发展起来,而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比较社会学的知识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作为我们分析具体社会的工具。我们是为民族地区进行社会改革提供科学的事实根据和符合当地人民利益的意见。这可以说是一种应用的人类学。 我常常想到解放前在农村里调查时遇到的苦恼,那就是被调查者不理解我为什么进行调查,这种调查对他们有什么好处。解放后,我做调查工作时就感觉到温暖和亲切。这其实没什么窍门,只不过是因为被调查者是明白并相信调查者是为他们服务的,是要解决他们的问题,实现他们的愿望。从这种切身体会中,我似乎见到了社会科学的新境界,就是社会科学的调查研究完全可以帮助人类摆脱改造社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进入科学性和主动性。 这段历史证明了一个真理,就是科学的对人民有用的社会调查研究必须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也就是说真正的应用人类学必须是为广大人民利益服务的人类学。这就是我在题目中所说的“人民的人类学”的涵义。 (摘编自费孝通《迈向人民的人类学》) 材料二: 围绕着社会学源流的“本土化”之争,深层次上是社会学“科学性”与“人文性”属性的冲突:社会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理论应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知识,而不能是只适用于特定地域的地方性知识。有人将本土化追求与“反实证”倾向联系,认为“社会学中的反实证倾向存在已久,并非中国社会

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1. 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露从今夜白,______ 。(杜甫《月夜忆舍弟》) (2)______ ,万古惟留楚客悲。(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3)______ ?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______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5)蓬山此去无多路,______ 。(李商隐《无题》) (6)野芳发而幽香,___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 (7)诗词中的警句,能给人启迪和力量。在《行路难(其一)》中,李白面对“冰塞川”“雪满山”的困境,用“①______ ,②______ ”写出了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面对“弃置身”的遭遇,用“③______ ,④______ ”道出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发展规律,激励我们不惧困难,乐观前行。 二、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7.0分) 2. 按要求完成问题。 ㅤㅤ阅读《水浒传》,同学们根据兴趣选择开展“小银子•大乾坤”专题探究活动。 【聚焦典型】 ㅤㅤ鲁提辖道:“这个不妨事,俺自有道理。”便去身边摸出五两来银子,放在桌上,看着史进道:“洒家今日不曾多带得些出来,你有银子借些与俺,洒家明日便送还你。”史进道:“直甚么要哥哥还!”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鲁达看着李忠道:“你也借些出来与洒家。”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鲁提辖看了见少,便道:“也是个不爽利的人!” (节选自施耐庵《水浒传》,岳麓书社2006年版)【梳理探究】 ㅤㅤA_____给了金翠莲父女B_____两银子(其中包括从他人那里借到的一部分)作为返乡安身的盘缠(第二回),处事真是思虑周全;智多星吴用前往石碣村游说阮氏三雄,花了一两银子,便可买一瓮酒,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鸡(第十四回),这一两银子在当时购买力惊人;李逵下山回老家准备带老娘离开时,留下五十两银子给他兄长李达,足见兄弟情深(第四十二回)。

2023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语文试题及答案

深圳二模2023·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 试卷共10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争,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 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相比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 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

广东省部分地区2023届高三2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默写专题(含答案)

默写专题 广东省佛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一模)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里仁》认为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处理好公和私、是和非的关系。这与朱熹在《四书集注》中的“曰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意思相近。 (2)黄庭坚《登快阁》中虽写秋景,但毫无萧索、感伤之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玉,石之美者,具有温润莹泽美感。古人常以“玉”命名,如贾宝玉、林黛玉,“玉”也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东省深圳市2023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司马迁评价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离骚》中“ ,”两句以早晚采集芳草来表现诗人对“志洁”的坚守。 (2)“天下”既可指四海之内,又可指所有的人。“天下”在古代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3)《庖丁解牛》中的解牛之“道”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而《种树郭橐驼传》中的种树之“道”是“ ,”,两者异曲同工。 广东省茂名市2023年高三第一次综合测试语文试卷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阐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进一步强调国君要慎待百姓。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高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了对权贵极度的藐视,与《将进酒》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3)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奖牌设计融人了中国玉璧元素,“玉”质细而坚硬、温润而有光泽,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3年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常言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们应当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否则,就会像《阿房宫赋》中“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那样。 (2)古人擅长巧用叠字来摹声,使人如闻其声,有余韵不绝之妙。这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3)“流水”具有柔软、悠长的特征,古代文人常借助“流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广东省梅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总复习质检语文试卷(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2023年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

2023 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1—3 题。 中华美学精神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生长发育的,中国古典艺术、古典美学是其根本,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文化是其外化形式。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系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根底。中国人对自然的亲和态度,对山水林木的深情注视,对植物鸟虫细腻的审美,对四季规律的准确把握,对田园生活诗意的美化,对安土乐居落叶归根的期盼,无不表达出温带大陆性气候中农耕民族的自然审美偏向。士人和僧道构筑的精神天地与世俗社会现实世界拉开了些许距离,但关注的焦灼目光从未移开,甚至是以退为进、以隐促出,以超脱之姿势求深度精神介入,无为而无不为。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诗抒情言志不脱此道,诗意追求是全部艺术的共同点,因而古典美学精神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态度、情感世界和艺术制造及精神境地之中。审美趣味随着时代的进展而进展,易学的简易变易不易三原则奠定了中国古代美标准的根本原则,先秦百家争鸣的开放性成为后世多元思想的动身点。秦之峻厉,汉之雄浑,魏晋风流、南北朝之多元并存,隋之一统,唐之雍容、宋之清雅,元之粗放,明之世俗、清之古雅,各有面目气息不同,审美情趣嬗变轨迹可循。一代之精神气质影响其艺术风格,每一朝代的不同阶段又有明显差异。如唐代初期尚清爽刚健,盛期尚华美开放,中期多元并举,晚期靡丽诡异。传统文化是传而统之的文化,流传长期说明其有着历史合理性和时代适应性,在精神领域占统治地位,说明其理论形式的完善与精巧,植根传统文

化的中华美学精神不仅与意识形态的显性构造相合,也渗透到民族心理的潜意识层面,是集体无意识的共同倾向。 中国古典美学把中和之美、自然之美、素淡之美奉为至高标准,在世界美学之林独树一帜。大俗大雅、雅俗共赏、雅俗转化,使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内在沟通,村夫石匠可能在造园立石中有天机野趣,世外高人担水砍柴间也解悟土风妙道;艺术家则在曲水流觞、渔樵唱晚的生活玩耍中感悟艺术真谛,阅历形态的古典美学让人在各类艺术品评中品尝生活。 1.以下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 A.以审美情趣和审美文化为外化形式的中华美学精神,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生长发育的。 B.打算农耕民族的自然审美的中国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根底。 C.中国古代每一个朝代都有其特定不变的精神气质,这鄭影响到了各朝代审美情趣的不同。 D.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得到了内在沟通,从对曲水流觞、渔樵唱晚的生活玩耍的品尝中可以形成古典美学。 2.以下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 A.文章提出观点后,重点论述了美学精神与生活态度、美学精神与传统文化、雅俗关系与日常生活等几个问题。 B.其次段以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及士人、僧道的关注点为立论角度,分析了中国古典美学构成的根底。

广东省部分地区2023届高三2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含答案)

语言文字运用专题 广东省佛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一模)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盛夏时节,陆军某旅秘密执行跨区演训任务。高炮营指挥控制班班长、中士赵万忠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这一路①_______________却又只能 深深沉默。 第一阶段是摩托化行进。部队行至某市市区时,身兼驾驶员的赵万忠发现路牌上写着一个熟悉的路名——他的岳父母家就在这条路的路口。穿行在熟悉的街道上,赵万忠陷入了美好的回忆里。他多想停下来去看看,但保密的事情比天大,只能②_______________地路过。 次日,部队转为铁路运输,军列将会经过赵万忠的家乡县城。赵万忠不由得激动起来,因为他的老家只有一条铁路,而他父母的老房子就在铁路旁边! 夜幕降临,军列已行至村口,再往前不远就是赵万忠家了,他的心“咚咚”跳起来。他记得打儿时起只要有火车经过,母亲就会抱起他飞奔 出来指给他看……时光真好像是③_______________,十八年匆匆过去了。要不要给父母打个电话,“巧妙”地提醒他们出来一下?哪怕只是站在窗口?赵万忠随即否定了这个念头。 车速好像忽然变慢了,车轮的“咣当”声变得格外的响,那栋老房子“撞”进了赵万忠的眼睛。只要他喊一嗓子,父母应该就能听见。 赵万忠终归没有喊出声来。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打”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打”,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接受了这个任务,我可是打心眼里高兴。(王愿坚《党费》)B.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C.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鲁迅《祝福》) D.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孙犁《荷花淀》) 20.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撞”字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5分) 广东省深圳市2023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无论你靠着枕儿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的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本没有秋虫这东西。呵,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留的地方!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名校文言文最新模考试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模考练习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南通市2023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孔融字文举,孔子二十世孙也。融幼有异才。时河南尹李膺有重名,敕门下简通宾客,非当世英贤及通家子孙弗见也。融年十余岁,欲观其为人,遂造膺门,语门者曰:“我,李君通家子孙也。”膺见融,问曰:“高明父祖,尝与仆周旋乎?”融曰:“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也。”众坐奇之,佥曰:“异童子也。”山阳张俭,以中正为中常侍侯览所忿疾,览为刊章下州郡捕俭。俭与融兄褒有旧,亡投褒。遇褒出,时融年十六,俭以其少不告也。融知俭长者,有窘迫色,谓曰:“吾独不能为君主邪!”因留舍藏之。后事泄,俭得脱走,登时收融及褒送狱。融曰:“保纳藏舍者融也,融当坐之。”褒曰:“彼来求我,罪我之由,非弟之过,我当坐之。”兄弟争死,融由是名震远近,为后进冠盖。司徒大将军辟举高第,累迁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年三十八。承黄巾①残破之后,修复城邑,设庠序,举贤才,显儒士。又国人无后及四方游士有死亡者皆为棺木而殡葬之郡人甄子然孝行知名早卒融恨不及之乃令配食县社。 融在北海,自以智能优赡,溢才命世,当时豪俊皆不能及。亦自许大志,且欲举军曜甲,与群贤要功,自于海岱②结殖根本,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然其所任用,好奇取异,皆轻剽之才。至于稽古之士,谬为恭敬,礼之虽备,不与论国事也。高密郑玄,称之郑公,执子孙礼。及高谈教令,盈溢官曹,辞气温雅,可玩而诵。论事考实,难可悉行。 融在郡八年,仅以身免。帝初都许,是时天下草创,融不识时务,又天性气爽,颇推平生之意,狎侮太祖。太祖③外虽宽容,而内不能平。御史大夫郗虑知旨,以法免融官。十三年,融对孙权使,有讪谤之言,坐弃市。 (选自《三国志》卷十三注,有删节) 【注】①黄巾:指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头包黄巾而得名。②海岱:海指北海,岱指泰山。③太祖:指曹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又国人无后/及四方游士有死亡者/皆为棺木而殡葬之/郡人甄子然孝行知名/早卒/融恨 不及之/乃令配食县社 B.又国人无后/及四方游士有死亡者皆为棺木/而殡葬之郡人甄子然/孝行知名/早卒/融恨 不及之/乃令配食县社 C.又国人无后及四方游士/有死亡者皆为棺木/而殡葬之郡人甄子然/孝行知名早/卒融恨不 及之/乃令配食县社 D.又国人无后及四方游士/有死亡者/皆为棺木而殡葬之/郡人甄子然孝行知名早/卒融恨不 及之/乃令配食县社 11.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老君,即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向他问礼。 B.冠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代指官吏,也指超群出众。文中指孔融被任官。 C.庠序,商周时地方学校名,后泛指学校,如《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谨庠序之教”。 D.弃市,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在人群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用来警示民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融幼时机智敏捷。他在拜访李膺时说孔李两家世代交谊深厚,得到众人的称赞。 B.孔融主动藏匿哥哥的老朋友张俭,事情败露被捉后,与哥哥争死,由此名声大振。 C.孔融在任职期间面对因战乱造成的残破局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恢复社会秩序。

2023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1)(2)

试卷类型:A 2023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 试卷共10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竞速时代,速度浸入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也不断重塑现代人的感知经验。个体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得更加自由,但越来越难以跟上社会的快节奏发展,焦虑感也愈发强烈。与此同时,速度逐渐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主题,甚至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文化景观。速度美学关注审美艺术中加速或快速的时间体验,强调审美感知的瞬间性、快节奏。捕捉新奇、紧跟时尚,成为竞速时代审美艺术的共同追求。 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慢速生活”观念,具有某种反拨意味。对“慢速生活”的提倡,并非逃避生活,而是通过远离加速生活和撤回内心来实现自我保护。“慢速生活”理念通过减速来与加速的外在生活保持距离,强调关注内心体验,表现了对主体精神和情感的当下性的关注。现代人对慢食、慢走、慢旅行和休闲阅读等生活模式的倡导,也是希望通过慢生活实现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的平衡。在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中,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进而实现对竞速生存的审美救赎。 在“慢速生活”中应运而生的“慢速美学”,是对竞速时代的反思。慢速审美的核心在于理解和挖掘“当下性”,进而建构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时间经验关系。关注“当下性”,意味着将当下的瞬间固化,将当下视为过去和未来的连接,这实际上是以一种减速的时间模式对抗加速的时间模式。慢速艺术尝试延长的时间结构,使用了犹豫、延迟和减速的策略,试图让我们暂停下来,体验“当下”短暂的存在。 在中国,对慢速审美的提倡古已有之。在日常生活美学中,太极、书法、棋艺、茶道、园林等传统文化的审美形式,都提倡在快与慢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保持适当的生活节奏

2023届高考适应性考试(一诊)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届高考适应性考试(一诊)语文试题及答案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贴好茶形码,并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 2.作答时,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传统文化中,“青”与“碧”可以说是内涵最丰富的颜色。 ②“青”在不同语境中,常代表不同的颜色。在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色谱中,它是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的颜色;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中,它是介于蓝色和紫色之间的靛蓝色;在“朝如青丝暮成雪”中,它代表的是黑色;而在“青青河畔草”中,它又代表绿色。 ③青的衍生色彩——天青色,是一种略显神秘的颜色。据说唐五代时期,后周的柴世宗命人烧造一批瓷器。负责此事的官员向皇帝请示,问要烧制成什么颜色,.柴世宗批复道:“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仿照雨过天青的颜色;把瓷器做出来,于是后世便有了水一般青润的汝窑瓷器。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天青色是由宋徽宗所命名的。 ④这“雨过天青”的颜色;不知道难倒了多少工匠。传说当时匠人都选择在阴雨天烧制天黄釉,这是因为天青釉需要较高的湿度,而古人无法掌控环境,无法制造烟雨天气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所以只能等空气湿度太的烟雨天才能烧制成。另一种解释认为,天青色必须是雨过日出时天空的颜色,古人为了参照颜色是否精准,每次烧窑只能等待天降大雨,在雨过之后再将烧好的瓷品,同天空对比。这种有烟雨的氤氲质感的颜色,也被今人收入歌曲里:“天青色等烟雨,而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课内外对比阅读专项练习

古代诗文阅读 课内外对比阅读专项训练 勾连教材之真题 1.【2022年新高考II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别 李白[唐代]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14.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2.【2022年全国乙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勾连教材之模考题 3.【2023届苏州中学、淮阴中学等四校联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江南归附后不仕述怀 南宋艾可叔① 舟在中流进退难,发虽种种此心丹。 死为元亮终书晋,生是留侯本事韩。 贫贱不忧知有道,乱离最幸是无官。 岁寒谁似东篱菊,禁得投簪②日日看。 注①艾可叔,南宋度宗咸淳四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②投簪:“簪”,固冠用的簪子;借代弃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船在水中的进退两难暗示自己仕途的进退两难,虽然老迈但赤诚之心没有改变。 B.颔联借用陶渊明和张良的典故表达自己对南宋的眷恋、忠诚之心,终究不愿入仕元朝。 C.颈联写人身处穷困、地位低下却无忧是因能坚守道义,遭遇流离时最幸运的是没做官。

广东省广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附答案

广州市2023届第一学期高三调研测试 语文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生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考生号对应的信息点涂黑。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大家都知中国人喜讲“中庸之道”,一般人以为中庸之道是指平易近人,不标新立异,不惊世骇俗,调和折衷,不走极端而言。然此等乃通俗义,非正确义,《中庸》上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无论何事都有两端,此两端,可以推到极处各成为一极端。在此两极端间之中间都叫做中,此一“中”可以有甚长之距离。所谓“中”,非折中之谓,乃指此两极端之全过程。如言真善美,是此一极端,不真不善不美是那一极端。但此真、善、美三分,只是西方人说法。照中国人讲,此世界便是一真,不是伪,真伪不能对立。若论美丑,此世界是浑沌中立,既非极美,也非极丑。 中国文化是人本位的,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看重了人的一面,则善、恶对立不能不辨。但纵是一大圣人,亦不能说他已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善。纵是一大恶人,亦不能说他是百分之百的恶。人只在善、恶两极端之“中道”上,既不在此极端,亦不在彼极端。但必指出此两极端,始能显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论有根据、行为有目标,故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若非执其两端,则中道无可见。真实可用者乃此中道,非其两端。此乃中国人所讲“中庸之道”之正确意义。 在此等观念与意识之下,我认为中国文化尽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使中国文化更充实更光辉。并不如一般人想法,保守了中国固有之旧,即不能吸收西方现代之新。似乎大家总爱把一切事物作相反对立看,不肯把此等相反对立来作互通合一看。所以我们中国所讲“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此刻实该大大地再阐明。这和我们当前所该采用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实有很大的关系。

广东省广州市2023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广州市2023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调研测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大家都知中国人喜讲“中庸之道”,一般人以为中庸之道是指平易近人,不标新立异,不惊世骇俗,调和折衷,不走极端而言。然此等乃通俗义,非正确义,《中庸》上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无论何事都有两端,此两端,可以推到极处各成为一极端。在此两极端间之中间都叫做中,此一“中”可以有甚长之距离。所谓“中”,非折中之谓,乃指此两极端之全过程。如言真善美,是此一极端,不真不善不美是那一极端。但此真、善、美三分,只是西方人说法。照中国人讲,此世界便是一真,不是伪,真伪不能对立。若论美丑,此世界是浑沌中立,既非极美,也非极丑。 中国文化是人本位的,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看重了人的一面,则善、恶对立不能不辨。但纵是一大圣人,亦不能说他已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善。纵是一大恶人,亦不能说他是百分之百的恶。人只在善、恶两极端之“中道”上,既不在此极端,亦不在彼极端。但必指出此两极端,始能显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论有根据、行为有目标,故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若非执其两端,则中道无可见。真实可用者乃此中道,非其两端。此乃中国人所讲“中庸之道”之正确意义。 在此等观念与意识之下,我认为中国文化尽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使中国文化更充实更光辉。并不如一般人想法,保守了中国固有之旧,即不能吸收西方现代之新。似乎大家总爱把一切事物作相反对立看,不肯把此等相反对立来作互通合一看。所以我们中国所讲“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此刻实该大大地再阐明。这和我们当前所该采用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实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人惟其有此中庸之道,亦可使各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一样调和融通起来。佛教、回教、耶稣教来到中国,不仅和中国传统文化无冲突,在此诸大宗教之相互间都能和平共存,没有大冲突。你看中国社会上,这里一个天主堂,那里一个和尚庙:母亲信佛教,儿子信耶稣。这不是信仰不真,却是受了中国人相传那一套中庸之道之影响,大家可以说得通,不争执。 《中庸》上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那隐微处,在别人无可代他用力处,在每一人之独处,最是那中庸之道之存在流行处。这也是讲的圣人难做。但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是不为,非不能”,此又是说圣人易做。明代的王阳明也说圣人易做。王学讲到后来,说到满街都是圣人。有一位罗近溪,正在讲堂讲学,正讲每人可以作圣,有一端茶童子进来,听讲人问,那童子是否也能做圣人?罗说,他早就是圣人。为何呢?那童子的职务是端杯,他把茶小心谨慎地端来,没有泼,没有翻,端上讲台,目不邪视地走了,那已百分之百尽了他的职。纵使要孔子来端这茶,孔子也这么端,不会比这童子端的更好,这已是止于至善,不能不说他已是一圣人。这也是讲圣人易做。 只因我们误解了此中庸之道,好像中国人讲的中庸之道不痛不痒,不黑不白。一人说这对,一人说那对,不要紧,大家都对。这就成了滑头主义,走上了乡愿的路,所以孔子孟子要讲此中道,却最讨厌乡愿。 (摘编自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材料二: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的核心思想,即道德判断依赖于人们推己及人的能力,也就是只有通过使自

2023届广东省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调研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届广东省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调研联考试卷 2023.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源远流长的历史叙事,在总体上是采取全知视角的。因为关于历史不仅要多方搜集材料,全面地实录史实,而且要探其因果原委、来龙去脉,以便“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没有全知视角,是难以全方位地表现重大历史事件的复杂因果关系、人事关系和兴衰存亡的形态的。 需要注意,历史叙事在总体上采取全知视角,但并不排除其局部描写上采取限知的视角。在某种意义上,限知视角是对全知视角的有限性的认可、突破和发挥。一些精彩的历史叙事片段由于采取限知视角,在事件原因、过程和结果的发展链条中出现了表现和隐藏、外在事态和深层原委之间的张力,使叙述委婉曲折,耐人寻味。此类片段往往成为历史叙事趋于精致化的标志。比如《左传·庄公十年》写“曹刿论战”,没有节外生枝地介绍曹刿的家世生平,也没有追述他从何处学得军事知识和谋略,只是寸步不离地追随着他的行踪,从他的家乡走到宫廷,然后又走上战场。视角限知使长勺战场的描写具有清晰的层次和顺序,当曹刿在长勺战场指挥作战时,人们看到他的行为;战争获胜之后,他以士气和战机、侦察和决策的道理解释自己的行为,人们看到的已是他的心思。限知视角把各种社会层面和人物行为心理各个层面的展示,写成了一个从容不迫、井然有序的认知过程,它设置悬念又化解悬念,欲擒故纵,使文本内部充满波折和由波折所带来的活力。 限知视角所表达的乃是一种感觉世界的方式,由全知到限知,意味着人们感知世界时能够把表象和实质相分离。因而限知视角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审美地感知世界的层面变得深邃和丰富。 (摘编自杨义《中国叙事学》) 材料二: 不管是“新小说”家,还是“五四”作家,对传统文学的借鉴,都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接受”,而是复杂得多的“转化”。由于大量笑话、轶闻的插入,晚清长篇小说结构解体,为短篇小说的兴起提供了条件。更重要的是,它使一部分作家开始尝试采用倒装叙述和限制叙述——尽管还十分简陋。由于答问形式的启迪,“新小说”家创造了“似说部非说部”“似论著非论著”的小说形式,以议论而不是以情节为结构中心,这对传统小说叙事结构是一个冲击,尽管成就很小,却不失为一次悲壮的失败。借鉴游记手法,把心理描写局限于旅人一人,把故事讲述隶属于旅人耳目,把景物呈现依附于旅人脚步——这样一来,中国长篇小说无意中突破了传统的全知叙事,采用了第三人称限制视角。至于采用日记体书信体形式叙述故事,当然不可避免地抛弃了传统的说书人腔调;倘若注重人物思绪并突出作家审美个性,日记体书信体小说更可能因不再采用连贯叙述,也不再以情节为结构中心,而全面突破传统小说叙事模式。 “史传”与“诗骚”,既是文学形式,又是文学精神。“史传”传统诱使作家热衷于以小人物写大时代,倘若把历史画面的展现局限在作为贯穿线索的小人物视野之内,小说便突破了传统的全知叙事。“史传”传统间接促成小说叙事角度的转变,可又严重妨碍了这一转变的真正完成——作家往往为了补正史之阙而轻易抛弃视角人物,转而大写事变的各种琐事轶闻。“诗骚”传统使中国作家先天性地倾向于“抒情诗的小说”。引“诗骚”入小说,突出情调和意境,强调即兴与抒情,必然大大降低情节在小说整体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中国小说叙事结构的转变铺平了道路。 “史传”与“诗骚”作为支配中国叙事文学发展的两种主要的文学精神,不单自身影响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还制约着小说家引其他文学形式入小说的方向和效果。“新小说”注重“史传”,故更热衷于引轶闻、游记入小说;“五四”作家注重“诗骚”,故对引日记、书信入小说更感兴趣。“新小说”与“五四”小说的基本面貌,跟这两代作家对这两种文学精神的不同选择大有关系。

高中语文2023新高考名校情景默写模考练习(共41题,附参考答案)

新高考语文情景默写模考练习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1.【2023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1)司马迁评价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离骚》中“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早晚采集芳草来表现诗人对“志洁”的坚守。 (2)“天下”既可指四海之内,又可指所有的人。“天下”在古代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3)《庖丁解牛》中的解牛之“道”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而《种树郭橐驼传》中的种树之“道”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两者异曲同工。 2.【浙江省杭州市2023届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1)秦观《鹊桥仙》中“_________,__________”,赞叹牛郎织女“七夕”美好的一刻胜过人间凡夫俗子千万次的相会。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视角高低变化,描写有声有色,展现了夔州秋天独特的景色。 (3)“互文”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秦时明月汉时关”。请你从学过的古诗文中举出运用“互文”的一例: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山东省济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当朋友因痛悔过去无法自拔,而忽略了当下和未来时,我们可以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两句劝解。 (2)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中,人们问郭橐驼树种得好的原因,他说树木长寿茂盛不是他的功劳,而是因为“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猿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广东省佛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1)《论语•里仁》认为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处理好公和私、是和非的关系。这与朱熹在《四书集注》中的“曰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意思相近。 (2)黄庭坚《登快阁》中虽写秋景,但毫无萧索、感伤之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玉,石之美者,具有温润莹泽美感。古人常以“玉”命名,如贾宝玉、林黛玉,“玉”也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广东省金太阳2023届高三1月联考语文试题】 (1)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运用反衬手法,通过衣服上的图画,反衬人物内心的孤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2)陆游《书愤》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运用诸葛亮的典故,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易,渴望效法先贤,施展抱负。 (3)在古代,花中四君子中的菊花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的反映,“菊”颇受古代文人的喜爱,在古诗文中频繁出现,如“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6.【河北省邯郸市2022-2023学年高三1月月考语文试题】 (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场面,寄寓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