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科学区域活动是对科学集体活动的一种延伸

科学区域活动是对科学集体活动的一种延伸

科学区域活动是对科学集体活动的一种延伸
科学区域活动是对科学集体活动的一种延伸

科学区域活动是对科学集体活动的一种延伸,是幼儿自主探索的另一战场,也是对幼儿科学教育实施个别化指导的好机会。因此科学区域活动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重视幼儿在科学区域活动的表现,使每一个幼儿在愉快、自由、合作的环境中进行区域化科学探索,是本人今天与大家探讨的问题。

无论是法国的“做中学”,还是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都阐明了操作在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这也正是当今幼儿教育者追求的,与幼儿的发展十分顺应的一种思路。而科学区域活动中的操作材料,独具一格,主要表现在其材料的生活性、层次性、针对性。下面简单说说对这几点的认识:

一、科学区角活动的三性。

1、科学区角活动的生活性。

在科学区角活动中,幼儿与环境对话,与操作材料对话,减少了教师直接指导的机会,但却真正让教师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让幼儿成了自己的主人,自己想玩什么就玩什么。例如,在研究磁铁主题时,科学区角提供了铁夹娃娃跳舞,幼儿可以先在泥工板上试验,如果觉得不过瘾还可以到桌子、黑板上试验,空间更为广阔,幼儿的探索更自由,可以畅快淋漓地尝试,而不是做做样子。

幼儿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下,

自发地思考,发挥想象做到“眼到、手到、心到”,科学角活动真正成为孩子的生活。

同时,提供的材料来源与日常的生活,涉及的层面很广。其中,有师生变废为宝的作品,有家长与孩子共同制作的小飞机,有巧手父母制作的电动玩具和印刷用的丝网,还有大家一起搜罗的各种纸张等等,甚至日常最普通的衣架都成了实验的宝贝,幼儿在玩衣架平衡时可以清楚的比较水果的轻重,并可以自己动手用积木使左右平衡。生活即教育,科学区角的材料要打破局限,发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真正做到生活化。

2、科学区角活动的层次性。

科学是幼儿在操作中将科学的核心概念转化为本体经验的过程。区域活动中,允许个体所表现出来的速度、精确度上的差异,允许先操作完的幼儿尝试更深层次的探索。没有一视同仁,给孩子反思消化的空间更广。

科学区角的层次性也突现在材料的提供上,例如当一些孩子们在比较沉浮的时候,教师提供的一些辅助材料又促使发展较快的孩子探索怎样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3、科学区角活动的针对性。

科学区角活动中的材料对应相适应的年龄段,同时,操作方法也根据个体因人而异。

科学区角活动有其独特的特性,因此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一环,它可以延伸弥补科学集体活动中的不足,又可以使幼儿更大程度地发挥自主探索的潜能,还能对幼儿进行更为具体的个别化教育。因此,针对游戏者的特点投放材料显得尤为重要。下面试从一个案例说说在科学区域活动中的的具体实施——在设置科学区域活动“会变的颜色”时,科学区角的材料、层次做了四次改进:

第一次:借鉴了中2班用腊笔涂色变色的方式,但发现幼儿涂色的力度和均匀度不强,蜡笔的颜色杂乱,许多孩子都不能变正确的颜色,容易混淆。

第二次:借鉴中5班用色卡插卡的方式,初步确定了幼儿材料的雏形,但是这是结果的呈现,只是对探索结果起了帮助。

第三次:综合了上述经验,教师

制作了“会变的颜色”的可操作记录单,并提供彩泥作为实验材料,可以满足幼儿探索过程和结果的双赢。记录单上预设的色块,潜意识中引导幼儿操作的方法,使幼儿与材料对话。同时,从另一纬度考虑,不光橡皮泥可以变色,用水彩笔在彩色卡纸上实验,也能产生变色的效果。

最后一次:幼儿实验成品的展示,可以促进整个集体中的幼儿共同学习,因此,幼儿的变色卡片应当展示,什么会变色呢?最典型的就是变色龙,最后,在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努力之下,将色卡展示到了巨大的变色龙中,更趣味,更贴切。

通过四次的尝试,更加凸显了自由性、层次性、针对性。

当然认识到了科学区角活动材料的重要性,就需要在日常的科学区角活动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使幼儿在科学区角活动中更加自主愉快地玩、做、学。

美工区

在结合主题投放美工材料时,因孩子的发展水平不同,活动内容的开展也应是由浅入深的。因此,美工材料应满足各层次幼儿的需要,并且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易到难,这样才能贴近主题,易于全体孩子接受

通过各区角的活动,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发展

在角色游戏中,孩子们表现出极大的快乐,因为他们正在模仿大人们做的事情,孩子们在体验快乐的同时,既发展了

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又使他们了解了各种社会性行为,以及与人交往的方法。

区域游戏在幼儿阶段的重要性

关注个体差异尊重自由选择实施环境育人

关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情感体验

张家港市金港幼儿园钱亚娟

心理学家戈尔曼说:“情感决定着我们潜能的发展程度,决定着我们的人生成就。”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而产生的体验。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幼儿认知、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更要关注幼儿情感体验。积极情感的体验对幼儿健全和谐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区域活动是通过幼儿亲自操作活动材料,亲自体验活动过程而获取知识经验的教学形式,深受小朋友的喜爱,他们能自由地选择游戏内容,自由地结伴玩耍,自由地探索学习方法;在这里他们能无拘无束的游戏;在这里他们的思维活跃,动手愿望强烈;在这里他们能积极的探索,思考与尝试。在体验中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获得自信,萌发爱心,学会分享等。在组织区域活动时,我十分注意培养幼儿在区域活动过程中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

一、活动之初,激发幼儿兴趣。

二、活动之中,学会自信、萌发爱心。

1、学会自信。

2、让幼儿萌发爱心。

三、活动后,培养孩子的分享。

表演区:戏剧表演、歌剧表演

建构:大型、小型建构类游戏

选择适时的指导时机。阅读区域区别于其它游戏区域活动,要求教师通过细心的观察幼儿阅读时的行为、表情、语言,分析幼儿阅读状况,判断幼儿内在的需

求,适时地把握介入的时机。如果幼儿游离或注意力集中在阅读活动之外;出现影响他人阅读活动的负面行为;长时间固定看一本书或一页;频繁换书3次以上;

不断向同伴询问书中内容,或主动向教师提出帮助要求。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的指导。

在每次阅读区域活动开展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教师的“新书推荐”,教师选择新投放的图书,简单的向阅读区的幼儿介绍。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计与指导(二)

4.区域活动的指导

活动区虽然是幼儿自由活动、自主学习的场所,但不等于教师可以撒手不管。

教师对活动区的活动的积极关注、悉心指导,才能使其教育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从创设活动区到完全开放活动区,使幼儿达到自由选择、自主活动、自我教育的水平有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1)过渡阶段

这是幼儿尚无活动区活动经验的时期,对于该阶段的幼儿来说,活动区是一个新鲜刺激,他们很愿意进入活动区活动,但往往不清楚该怎样做,于是,容易出现到处乱窜的现象。

所以,教师一开始就要向幼儿介绍各活动区的内容、材料和使用方法,帮助

他们建立起活动规则,促使他们自觉遵守这些规则。

介绍活动区时,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做法:

①先介绍,后开放。介绍一个区,开放一个区,以提高活动区的功效,增强

有序性。

②开始最好以小组教育活动的方式进行,以保证每位幼儿都能熟悉各区的内

容、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③每天每组只介绍一个活动区。这样循序渐进地进行,有助于幼儿很好的领

会和掌握。

④介绍的同时,就可以给幼儿提供实际练习的机会。

(2)自主阶段

这一阶段,幼儿不再按组进入活动区,而是按各自意愿有序地进入活动区。

此时,教师的角色、工作重点、指导方法都必须作出相应的改变。

其主要任务:一是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根据幼儿需要及时调整活动区;二是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可见,这两个任务的完成都必须以观察与评估为前提:一方面是对活动区设置情况的观察与评估;另一方面则是对幼儿活动状况的观察与评估。

对活动区的观察与评估包括:①各个活动区的使用频率;②活动材料的数量和难易程度;③幼儿间的冲突与环境的关系;④事故与环境的关系。

对幼儿的观察与评估包括:①幼儿的兴趣;②活动参与情况;③社会交往水平;④认知发展水平;⑤遵守规则情况。

活动指导

活动区虽然是幼儿自由活动、自主学习的场所,但不等于教师可以撒手不管。

活动区活动的指导的一般性的原则和方法:

①要随时发现幼儿的兴趣,及时调整活动内容,以满足幼儿的需要。②要善

于利用社会资源来弥补幼儿园条件之不足。③要坚持必要的教育管理。④要时刻注意幼儿的活动安全。⑤要尽量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思考,不要急于提供答案。⑥要注意发挥幼儿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⑦要注意进行个别指导。⑧要进行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以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

活动区活动的指导是一种灵活、极富创造性的工作。具体活动中的指导,要根据自己本班的情况,根据不同活动区的情况,根据孩子在玩的情况变化,是一种情境性的指导。

6.设计和开展区域活动应该注意的问题

(1)区域活动的性质问题

对区域活动的利用:①把活动区视为分组教育活动的场所;②把活动区活

动视为作业教学的延伸;③把活动区看作自由游戏场所,看作在集体活动之外为幼儿提供的一个自由活动环境。

可以说,这三种做法都是有道理的。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利用活动区是与教育者采用的课程模式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应该既不能过度放任,让孩子绝对的自由,又不能高度控制,而应该在两者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2)材料的投放问题

在选择投放的材料时,考虑的应是材料对孩子的学习的价值,而不应盲目攀比,追求高档化、逼真化、成品化,而应给孩子相对原始而基本的半成品材料。

因为这样的材料对孩子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更大。

通过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几种类型进行分析,可发现以下两点:

①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各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和自身固有的性质

学科活动——学科知识、技能,活动设计的主线是学科知识自身的逻辑,追求的结果侧重于学科知识的掌握,相对而言偏重于教师中心,结构化程度较高;

单元主题教育活动理强调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教师中心的痕迹还比较明显。

项目教学中,更强调儿童,偏于儿童中心,强调问题的解决,并主要以问题解决的逻辑为主线组织活动,强调活动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和生成性。

区域活动,较自由、自主。但它只是一个舞台,而在上面表演什么,主要取决于人的观念,特别是“导演”的观念,因此,区域活动可以具有不同的性质,其结构化程度要有很大的变化。

②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之间具有一种相互借鉴、不断走向融合的趋势

在教育活动设计方面,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教育活动设计过程中,取各家之长,避各家之短,已成为一种趋势。

如何科学地投放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

如何科学地投放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 摘要: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根据幼儿兴趣和需求投放材料,活动区材料投放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的质量,通过对材料的充分操作,促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幼儿通过操作材料来感知和获取知识的自主性活动,是一种以幼儿为主体、以教师的支持为辅的活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可以自主地操作、自由地交往、自由地发挥想象,激发创造潜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主要是通过与材料的交互作用而得到发展,因此,区域活动材料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媒介。区域活动实施与开展的核心是活动材料的投放,活动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灵魂,是幼儿学习内容的载体。目前,大部分老师在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上已经注意到了要有目标性和针对性,但材料投放流于形式,固定的多,变化的少,有的甚至一成不变,不能根据不同的主题活动投放不同的材料。投放材料时没有注意材料投放的安全性;投放材料时只求高档、昂贵,没有考虑到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进行再创造;投放材料时没有考虑到让幼儿参与材料的投放,缺乏动态性;对部分材料的

教育价值挖掘不够等等。 那么,应该怎样科学地投放区域活动材料,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投放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的材料 教师在投放区域材料时,可以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主题区域活动目标,有计划、有选择地投放与主题相关的区域活动材料,将区域活动和主题活动整合到一起,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还可以使幼儿在不断的操作过程中接收主题中的新知识,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我们幼儿园开展过一次在主题活动“清凉一夏”的背景下的区域活动,我注意到教师在各个区域中投放了许多与这个主题相关的操作材料。例如,在美工区提供了卡纸、半成品帽子、色纸,让幼儿利用折、剪、画、贴等多种形式制作帽子、扇子等夏季常用的物品及服饰。在制作服饰活动中,教师提供了多个层级的操作材料供孩子选择,能力强的孩子可以用色纸自己绘画剪贴衣服,能力稍弱的孩子可以用老师做的模板描画衣服。不同层次性的材料的提供,既满足了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又提高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再比如,在“美食一条街”中,教师结合主题“清凉一夏”设计了烧烤、冷饮等消暑食品,非常符合我们南昌人的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施方案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题方案 一、指导思想: 随着2001年新课程改革的启动,探究教学在我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我们也看到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老师对“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认识不足,出现了两个极端:—是为了体现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二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这样的两种教学模式看似学生在进行探究,实际上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切实的锻炼和提高。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处于指导地位,让学生成为主体地位。为此,我们在前人所取得的相关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了本课题研究,旨在从微观的操作层面开展教师指导策略研究,提高观察和实验的实效性。 二、课题的核心 1.探究式教学策略:教师立足于兰本达教授所提出的“探究——研讨”法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探究式教学策略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课题组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2. 指导策略:是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适、优

化,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在本课题中教师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设计探究式学习环境,提供学习资源,营造创新思维的外部条件,促发学生主动探究;在一定探究式学习环境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协作精神与主动“建构”的能力等。 3、建构主义的理论:教师立足于维果茨基和皮亚杰等心理学家的建构主义理论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本子课题以小学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观察、实验有效性的指导策略为研究目标,以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促进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为宗旨。 (二)研究内容:A:形成科学的习惯和良好的态度的培养策略。B: 实验中教师的有效性指导策略C: 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的度的研究D: 实验评价在实验过程中的调控作用 四、理论依据 1、探究性学习理论: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是指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_科学教育活动大全

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_科学 教育活动大全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玩陀螺,了解陀螺的外形特征及旋转的奥秘。 2.启发幼儿表达、交流探究、验证陀螺制作过程,并记录制作方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合作能力。 3.在情景游戏中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⑴师幼共同收集各种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的陀螺。⑵火柴棒、大头针、较硬的圆形纸、记录卡若干份。⑶摄像机、陀螺擂台赛。 2.经验准备在科学探索区中提供各式陀螺供幼儿操作、探索,找到教育目标与幼儿经验的契合点,以便收集适宜完成教育目标的信息资源。

活动过程: 一、“转转发布会”───设置情境,激发幼儿观察、探究的欲望 1.“转转发布会”后提问: ⑴你是怎样让陀螺转动起来的? ⑵陀螺旋转与不旋转有什么不同? ⑶怎样让陀螺旋转时间更长呢?幼儿玩陀螺后分小组根据问题进行交流探讨,把自己的自身感受、探索过程和结果表达出来,激发幼儿观察、探究的欲望。 2.欣赏陀螺,从而了解陀螺外形特征。 指导语:陀螺是什么样子的? (如:下面尖尖的,中间有个圆片等,可启发幼儿回想陀螺的共同之处) 二、“陀螺”诞生记──让幼儿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尝试动手设计制作并记录结果 1.讨论制作方法指导语:有趣的陀螺怎样诞生的呢? (教师要给幼儿充分的讨论时间,关注幼儿不同的设计思路,引导幼儿探究可行的制作方案)

2.总结、记录制作步骤引导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设计思路。 设计步骤如下: ⑴用中心对称的方法在圆形纸上进行装饰,并均匀涂色; ⑵将装饰好的图形剪下; ⑶在纸的中心先用大头针戳个洞,再把火柴棒插入洞内。 3.陀螺产生了 幼儿按自己的设计方案,自主探究陀螺的制作过程。 注意:⑴启发幼儿运用各种颜色大胆进行装饰,画出不同图案,设计不同造型。 ⑵找准中心点,注意掌握重心。 三、陀螺擂台赛───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经验,体验成功的喜悦(拍摄此过程) 1.比一比,谁的陀螺转动时间长? 2.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陀螺静止时能看见几种色彩?转动起来就不见了呢? 活动延伸:

科学区域活动——沉与浮

科学区域活动——沉与浮 活动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发现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对沉浮现象有兴趣。 2.尝试运用借助辅助材料的方法,变化物体的沉浮现象。 3.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 4.体会发现沉浮现象与探索沉浮逆向变化的乐趣。 材料准备 1.水盆、操作盘、分类盒、记录表、笔。 2.小泡沫板、不同材质的小球(木珠、玻璃球、塑料球、铁珠、乒乓球)、吸管、雪花片、瓶子、盒子、纸、木块、小木条、石子、海绵、树叶、羽毛、回形针,小铁夹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指导要点 1.运用玩一玩的方法让幼儿发现物体的沉浮现象,对沉浮现象有兴趣,并能用自己的方法记录物体的沉与浮。 2.通过分一分,让幼儿对沉、浮的物体进行分类,并尝试比较沉的物体与浮的物体之间轻重的不同。 3.鼓励试一试,尝试采用物体本身的特点借助辅助材料,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让浮着的沉下去,或是站在水中,并能用简单的图画记录探索的结果 实施步骤 1.提供收集的不同材质的材料,如小泡沫板、不同材质的小球

(木珠、玻璃球、塑料球、铁珠、乒乓球)、吸管等等,让幼儿把让他们放在水中玩一玩,看一看,说说自己的发现。 2.提供记录表让幼儿用简单的图画(如箭头向上表示浮,向下表示沉)记录不同物体的沉浮现象,并用边连贯的语言交流记录的结果。 3.按沉、浮现象的不同把材料归类分成两大类,并结合已有的经验进行简单的比较,了解一般情况下轻的东西会浮着,重的东西会沉下去。 4.鼓励幼儿采用物体本身的特点(瓶子可装水)或借助辅助材料,探索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让浮着的东西沉下去,或让其站在水中。这时可增加一些材料,如橡皮泥,双面胶等可帮助物体增加重量,也可让沉浮物体粘在一起,或使材料的沉、浮现象发生变化。在幼儿操作成功让浮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的物体浮上来时,引导幼儿加重浮的物体一边的重量,尝试让物体站在水中。 5.提供记录表用图画的方式记录探索的过程与结果,并进行交流与验证。 6.在幼儿成功让一件物体变化沉浮现象后,引导幼儿挑战用不同的方法使这个物体继续变化沉浮现象,或挑战不同的材料变化沉浮现象,比比谁的方法多,谁让更多的物体变化了沉浮现象。 反思分析 此沉与浮的区域活动从让幼儿把物体放在水中玩一玩的游戏进入,能很自然地使幼儿发现了不同的物体有的浮,有的沉,从而对沉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环节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环节 1 活动准备:不仅决定了教师对教育内容的安排、难易程度的把握,更能够直接影响到活动的效果。它包括了经验准备和材料准备两个方面的内容。经验准备指的是幼儿已经获得的和本次教学活动内容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经验等。每次活动前让幼儿获得相关的经验准备,能够帮助教师引导幼儿更有效的地进行活动。材料准备指的是活动前教师将活动需要用到的材料准备好。做好材料准备,能够使得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不至于手忙脚乱,同时提高活动的效率。 2.活动过程: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活动过程,主要包括开始部分、展开部分和结束部分。开始部分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导入部分,教师可以采用生动和有趣的形式进行导入,充分调动起幼儿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进而烘托活跃的探究气氛。常用的导入方法有谜语、儿歌、故事导入,演示现象导入,简短的指令导入,根据已有经验的问题导入和让幼儿直接操作材料导入的方法。 展开部分。展开部分是整个活动最主要的部分,所占时间也是最长的。在这一部分,主要以幼儿进行探究,教师给予帮助为主,要避免教师讲、幼儿听的“教学模式”。应该在提出的启发性问题的基础上,由幼儿充当活动的主导者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进行观察,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支架”支持和回应,帮助幼儿完成探究活动。 结束部分。结束部分既要使这一次活动圆满的结束,又不能就此结束幼儿的探索。活动结束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开放性,在形式上不必拘于常规。 3.活动的延续。活动延续,主要是指在一个活动结束之后,为了帮助孩子更加深入和全面理解活动内容,而延伸出来的活动,有活动到活动、活动到区角、活动到生活等多种形式。活动延续也可以由教师发起。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 选题贴近幼儿生活的原则。选题是活动设计的首要步骤,对整个活动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因为,科学本身是抽象而不易懂的,如果在选择科学教育活动主题的时候选择的是幼儿生涩的内容,无疑会让幼儿一头雾水,无法达到活动的目的。 具体操作的原则。主要指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具体的材料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因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因此要为幼儿提供可观察、可操作材料的基础上,充分地调动幼儿多感官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应尽量避免抽象水平的口头式传授知识和概念,而应以让幼儿动手操作具体材料为主。 发展思维的原则。在幼儿园科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以提供材料、提问等方式,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意向,让幼儿养成积极动脑思考和表达的习惯,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幼儿主体和教师主导相结合的原则。和传统的“说教式教学”以及“小学式教学”不同的是,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主要体现在,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材料进行科学探究,教师只提供材料、启发性提问、及时回馈和有效引导的方式提供“支架”。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幼儿去进行探究和摸索,让幼儿在其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师只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 案例引导 提问: 1.本案例中,幼儿运用了哪些感官来观察雨? 2.教师为什么把观察的地点从走廊移向室外?

新编整理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方案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方案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方案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设计方案一、活动设计思路: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幼儿对四季的季节特征以有了一定的掌握。在欣赏了故事后,孩子们对哪个季节好产生了争论,并纷纷讲述了四个季节的不同特征。于是孩子们分成了四组,分别为春天组、夏天组、秋天组、冬天组。我们以”四季的服装”为切入口,引起了幼儿主动收集四季的实物和资料的兴趣。同时又提出了”擂台赛”的建议,更是激起了各组幼儿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和议论的热点。我们对每一组孩子的交流都仔细的倾听和了解,并适时提出一些建议。今天的活动预设也是在孩子资料收集到一定程度、小组间的交流讨论基本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现在的媒体中经常出现各种智力竞赛类节目,孩子也很感兴趣,因此,活动以竞赛这种孩子喜欢的方式展开,也是培养孩子的一种竞争意识。同时通过竞赛的形式,让幼儿产生,乐意积极动脑,力争为小组争光。在竞赛的过程中,孩子不仅要讲述自己组的内容,同时还要分辨其他组的孩子讲述的内容正确与否,也是帮助幼儿了解和积累四季的特征知识。在活动中还力争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碰到困难请教听课的老...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设计方案 一、活动设计思路: 随着主题活动《春夏和秋冬》的开展,幼儿对四季的季节特征以有了一定的掌握。在欣赏了故事后,孩子们对哪个季节好产生了争论,并纷纷讲述了四个季节的不同特征。于是孩子们分成了四组,分别为春天组、夏天组、秋天组、冬天组。我们以”四季的服装”为切入口,引起了幼儿主动收集四季的实物和资料的兴趣。同时又提出了”擂台

赛”的建议,更是激起了各组幼儿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和议论的热点。我们对每一组孩子的交流都仔细的倾听和了解,并适时提出一些建议。今天的活动预设也是在孩子资料收集到一定程度、小组间的交流讨论基本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的。 由于现在的媒体中经常出现各种智力竞赛类节目,孩子也很感兴趣,因此,活动以竞赛这种孩子喜欢的方式展开,也是培养孩子的一种竞争意识。同时通过竞赛的形式,让幼儿产生,乐意积极动脑,力争为小组争光。在竞赛的过程中,孩子不仅要讲述自己组的内容,同时还要分辨其他组的孩子讲述的内容正确与否,也是帮助幼儿了解和积累四季的特征知识。 在活动中还力争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碰到困难请教听课的老师,邀请他们成为后援团;培养孩子数数的能力,如用不同的方法数五角星等,使幼儿获得多种能力的发展。 二、活动目标: 1、通过竞赛的方式,帮助幼儿进一步地了解四季的特征给予人们生活的关系。 2、激发幼儿的竞争意识和能力。 3、继续培养幼儿的能力和,积极的参与活动。 三、活动准备: (一)、活动前准备: 1、根据幼儿意愿自由分成四组:春、夏、秋、冬组,并在每组中推选一位组长; 2、各组幼儿分头寻找相关的季节特征:资料或实物; 3、教师深入每组了解幼儿的情况,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二)、活动中准备:

科学区域活动设计:好玩的水

科学区域活动设计:好玩的 水 活动目标:⒈在装水活动中,感知水的特征。 ⒉通过操作,知道物体的沉浮现象。 ⒊乐意参加玩水活动,积极进行探索。 材料准备 ⒈给瓶子装水:塑料瓶若干,几种装水的工具如:漏勺、勺子、碗、漏斗 ⒉物体沉浮:盆子里装好水,各种物品如:塑料瓶、积木、泡沫、石头、硬币、积塑、各种水果等 指导要点 ⒈建议将该区游戏放在接近盥洗室的地方,方便孩子倒取水。 ⒉准备几盆水,让孩子用提供的装水工具试一试给塑料瓶装水,看看怎样可以把瓶子装满水。 ⒊提供不同的材料,如:塑料瓶、积木、泡沫、石头、硬币、 积塑、各种水果等,幼儿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积累初步 的经验。 实施步骤 一、介绍区域中提供的各种材料 二、提出探索的要求

⒈分成两组进行探索。(装水、沉浮)孩子们自主选择,探索操作完可自由交换。 ⒉装水要求:把瓶子装满水。 ⒊沉浮要求:看看这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怎样? 三、观察指导孩子的操作探索 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进一步提出要求。 ⒈装水活动:直接用瓶子装水可以吗?这些工具可以帮助你把瓶子装满水吗?怎样可以很快装满水? ⒉沉浮活动:先猜一猜哪些会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分一下类)然后实践一下,再分类。 四、交流操作探索的发现 讨论:你有什么发现?你用什么方法装水的?哪些东西从沉下去?哪些东西浮在上面? 反思分析 ⒈孩子们对操作本身很感兴趣,能够专注地进行探索,对每一种材料都有兴趣,过程中也能动脑筋想各种办法,老师观察指导时的提示语能够促使孩子有目的地操作和探索。 ⒉用几种工具搭配装水,小班孩子还不太能主动发现,他们往往都选择单一的一种工具进行,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提示。 ⒊沉浮活动中,由于提供的材料较多,又没有记录,所以孩子们对自己的操作发现很容易就忘记,建议可以设计一张简单的

小学科学课改实施方案2016-2017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本活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素质教育,具体目标为: 1、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鼓励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亲自实践,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2、探索科学课程实施队伍的组织与培训模式,锻炼、培养一批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能够胜任小学 3、探索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有利于科学课程发展、教师提高、学生发展的有科学课程特色的评价体系,开展对学生科学素养、教师科学课程教学以及实验科学课程教学情况的评价。 二、实验内容、理论依据和实验方法 1、实验的内容 (1)验证性实验:解读、试验、评价科学课程标准。把科学课程的内容要点,明确本学科的教学改革方向;运用新课程标准理解教材,指导新教材的教学,通过解读和试用,对科学课程标准作出评价,提出修改、完善和发展科学课程标准的建议;研究、试教和评价《科学》教材。理解《科学》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体系;把握《科学》教材的特征。 (2)自主探索性实验: 《科学》课程实施队伍组织与培训模式研究。构建具有组织管理、

学术支撑、操作实施功能的科学课程实验组织体系,探索科学课程实施队伍的培训模式,逐步形成能够实施并推广科学课程的教师队伍;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制度研究,探索进行教学方法创新。 改变不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大胆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新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转变学生的学方式为突破口,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积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体验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合作的过程; (3)预计突破的难题: 科学课程标准的内容中,是否体现了“学习有用的科学”,“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科学”;科学课程评价中如何落实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学校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科学课程教学评价中,如何开展大班额的科学探究活动;科学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在科学教学课程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思考、探究,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怎样评价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科学课程的标准如何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科学课程实验、制作教学的有关问题。 三、实验的主要策略和措施(实验设计)实验的主要策略 (1)以教育科研为先导,边实验、边总结、边推广;充分调动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积极性,加强教研部门的参与力度;专题研究、重点课程研究与广大教师群众性的课改实验研究相结合。 (2)先立后破,边立边破,以点带面,稳妥推进,分层滚动发展。

幼儿园班级科学活动区域的建构策略

幼儿园班级科学活动区域的建构策略 摘要:班级科学活动区域是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彰显幼儿自主探究、自由发展和个性化学习的教育方式,建构良好的班级科学活动区域对激发幼儿科学探究兴趣、培养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促进幼儿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区域活动;科学领域 幼儿园班级科学活动区域是幼儿园活动室中创设的用 于幼儿科学探究的场所,也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途径和形式。建构良好的幼儿园班级科学活动区域是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的要求以及促进幼儿自主探索、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创设形态丰富的班级科学区域,营造温馨自主的活动氛围 (一)构建班级科学发现区 科学发现区是引导幼儿进行科学发现与探索,获得科学经验和科学能力,养成科学精神,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班级科学发现区的构建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要为科学发现区提供丰富的材料:包括一般设备,

如放大器械,包括三脚架、放大镜、显微镜等;用于实验的基本设备,如勺子、滴管、镊子等;用来分类或储存的容器,如分类盒或玻璃瓶子;用来测量长度与质量的器械,如天平、砝码、直尺等;用来记录观察过程与结果的卡片、纸笔等;用于清洁的器械,如抹布、水桶、簸箕等。除此之外,还包括其它特殊领域的器械,如光电学领域的器材:电池、灯泡、电线等;教师应根据孩子兴趣和发展水平的差异提供多种领域的器材。[1] 2.不同班级的科学发现区应体现差异,各有所侧重,并努力实现不同班级科学发现区的开发与共享。如有些班级科学发现区以光与影为主题,为幼儿提供三棱镜、放大镜、手电筒、图画纸等材料,有些班级则以磁力为主题,提供各类磁铁、磁粉、指南针、铁制品等材料。 (二)设置班级植物角 《指南》在科学领域表述到“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认识常见的动植物,能注意并发现周围的动植物是多种多样的;能感知和发现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及其基本条件;能察觉到动植物的外形特征、习性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关系。”由于种植是长期的、持续的活动,幼儿可以通过多次、反复的观察、交流、探索,在与它们频繁接触中,逐渐明白生命的奥秘,这对于他们获得有关大自然丰富的经验是不可或缺的。

大班科学活动教学随笔汇总

大班科学活动教学随笔汇总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理解周围世界、获取知识经验的重要 途径,在实现幼儿园培养目标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科学教育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存有于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空间,教师可因势利导, 抓住契机,灵活实行科学教育,丰富幼儿对自然和社会的粗浅知识, 增强幼儿的科学意识,形成幼儿对人、事物的准确态度。幼儿在科学 活动中需要调动各种认知功能,积极参与,观察、比较、分类、操作、思维等,从而使幼儿的认知水平在活动中得到相对应的培养与提升。 科学教育的一些内容与其他教育内容有着潜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比 如语言故事《小蝌蚪找妈妈》、体育活动《走平衡木》、各种建构游 戏等都包容着一定的科学内容,教师能够通过科学教育协助幼儿对知识、技能的掌握。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通过持续探索实践,总结出科学教育的展开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定目标,选择、设计合适的科学教育内容。 目标是实施科学教育的导向,我们在实施科学教育前可先根据幼 儿实际认知水平和科学发展目标,结合时代特征,明确在这个阶段要 认知什么,达到什么水平,培养哪些水平等。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 就能够有的放矢地选择和设计科学教育的内容,有条不紊地展开科学 教育。我们的目标也许不是的,但却是最容易实现的。 科学教育内容丰富多彩,神奇有趣。教师要充分发挥科学的魅力,巧妙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激发幼儿对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 引导幼儿用科学的探究方法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体验“科学”的 乐趣,培养一定的探究科学的情感与认知水平。 二、创设良好环境,为幼儿学科学创造条件。 在幼儿科学教育过程中,幼儿在正规的科技活动中表现积极,而 且对非正规的和偶发的科学也很有兴趣,特别是对那些和生活经验相

小班科学主题活动方案_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方案

小班科学主题活动方案_幼儿科学教 育活动方案 今天的幼儿,将是未来世界建设的主力军,面向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幼儿科学启蒙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小班科学主题活动方案,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小班科学主题活动方案1 活动目标 1. 引起幼儿对落体现象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 初步尝试记录。 活动准备 1. 已玩过落体游戏。 2. 羽毛、塑料积木、纸条、树叶、自制降落伞若干。 3. 五张记录表。 活动过程 1.出示准备好的材料,引起幼儿兴趣。

2.摆弄落体进行感性探索。 (1)请幼儿选择一样物体玩一玩,观察这个物体落下来的情景。 (2)进行讨论。请个别幼儿描述自己所玩的物体落下来的样子,并用动作表示。 T:说说你们刚才玩了什么?物体掉下来的样子是怎样的?你们可以用动作学一学它的样子吗? 3.尝试用画的方法记录。 T:刚才你们做得好,说得也好,下面我们来当小小记录员,把东西掉下来的样子画出来,好吗? (1)请一位幼儿选择一样物体,先观察它落下来的样子,再尝试用画画的方式记录。 (2)让幼儿自己玩玩、试试其余物体,观察不同物体下落时的有趣现象,并尝试用画画的方式记录。 (3)逐一出示记录表,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记录的是哪一种物体,它落下来的样子是怎样的。 T:这条线表示的是什么物体下落的样子,做一做这个物品的下落样子。

4.集体交流。 活动延伸 玩一玩落体游戏,如“托气球游戏”“吹鸡毛游戏”等,启发幼儿观察落体运动现象,并想办法吹起下落的鸡毛,托起下落的气球。 小班科学主题活动方案2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讲讲、唱唱、跳跳等不同表现形式,引导幼儿想象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生长过程,体验生长的快乐。 2.鼓励幼儿改编歌词并用动作表现出在妈妈肚子里干什么,提高幼儿想象力。 3.了解妈妈怀胎十月的辛苦,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准备: 关于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从受精到逐渐长大)的图片若干、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看看讲讲:在妈妈肚子里老师:“我们的区域活动中有很多关于”在妈妈肚子里“的图片,我知道小朋友都很想了解宝宝在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科学活动为例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科学活动为例 作者:王冬兰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是目前我国幼儿园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活动类型,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会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活动类型。因其普遍,故而存在的问题较多,表现在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活动设计领域更为明显。 由于集体教学活动特有的计划性、目标性、系统性、组织性、指导性等特点,需要事先加以规划,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实际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在教师头脑中预演的过程,而合理的教学设计是集体教学活动成功完成的首要保证。 教学设计专家格斯塔弗森(K.L.Gustafson)指出,“教学设计”这一术语被用于描述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指导试验和修改以及评定学习的整个过程。[注①]国有学者认为:“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设计。”[注②]尽管学界对教学设计概念界定不同,但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使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对将要进行的教学活动基本过程有一大致把握,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教学设计主要包含四个基本要素: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为达到预期目标,应该选择怎样的知识经验?(教学内容)如何组织有效的教学?(教学策略、教学媒体)如何获取必要的反馈信息?(教学评价)这四个基本要素从根本上规定了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无论在何种范围内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者都应当综合考虑这四个基本要素,否则,所形成的教学设计方案将是不全面和不完整的。根据教学设计的含义及教学设计的四个要素,分析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我们不难发现,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育活动目标空泛、含糊、缺乏可操作性 例1 大班科学活动——洋芋宝宝 活动目标 1.师生共同创设环境,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2.鼓励幼儿大胆提出与洋芋有关的问题.并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洋芋的了情况。 3.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态度、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上例中的目标1和目标3过于笼统,不够具体,形同虚设,很难通过一次活动完成这样空泛而缺乏操作性的目标,而这种状况常常会造成幼儿学习的无目的性、教师指导的盲目性和缺乏针对性。 有些教师还将活动目标与活动建议及活动过程混为一谈,活动目标与活动内容混为一谈。教学目标设计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它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一个规范、明确的行为目标的表述,应当包含:行为主体,指学习者,因为行为目标描述的是儿童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儿童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情境或条件——指影响儿童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主要说明儿童在何种情境下完成操作;表现水平或标准——指儿童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生活中的纸》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生活中的纸》教案 1、积极主动寻找生活中用纸做的东西。 2、了解纸的制作过程,尝试做再生纸。 3、增强环保意识,爱惜身边的每一张纸。 4、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1、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2、空瓶子、废纸、吸水布。 一、游戏。找找书中的纸,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用比赛的方式让幼儿看幼儿用书第2页。 教师:今天,我们来比比赛,请你们找找这页书上什么东西是使用纸做的,它们在什么地方?把它圈出来。规定时间为一分钟,预备开始!

2、请个别幼儿回答,其余幼儿补充。 教师:时间到!谁来告诉老师你做的结果。他们有哪些用呢? 教师小结:书中的这些东西好多都是用纸张做成了各种物品,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二、迁移幼儿已有生活经验,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见过的纸,鼓励他们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教师:平时你见过什么东西是用纸做的?它有什么用?我们想象一下,如果生活中没有纸会怎么样?(鼓励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小结:我们的生活中如果没有纸,会特别的不方便,我们也没有书看了。 三、通过教学挂图,了解纸的制作过程。 1、出示挂图。

教师:你们知道纸是怎么来的吗?纸的制作过程简单吗?它需要几道工序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带着孩子观看教学挂图,引导幼儿边看挂图边了解纸的制作过程。 四、激发幼儿的环保观念,鼓励幼儿用收集的废纸制作再生纸。 1、引导的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爱惜纸的。 教师:小朋友们都知道纸是来之不易的,平时应该怎样爱惜纸呢? 教师小结:平日里我们要爱惜纸,不浪费纸。 2、激发幼儿利用废纸做再生纸。 教师:刚刚我们了解了纸的制作方法,孩子们想想,平时我们用完的废纸能不能回收利用呢?

中班科学教育活动方案

中班科学教育活动方案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若想有效提升幼儿的探究兴趣,一个很重要的工作便是借助实验的开展让幼儿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体验 探究乐趣。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中班科学教育活动方案,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中班科学教育活动方案1 活动目标: 1、对探究叶脉感兴趣。 2、培养观察能力。 3、尝试对叶子进行分类、计数。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放大镜若干、每人一个橡皮泥、叶子标本若干。 2、叶脉标志6个;书本标志6个(上面画有不同的叶脉标志)。 3、事先检查幼儿园西侧花园及附近小花园的安全性。

活动过程: 一、问题引入:小朋友,你认为叶脉象什么呢?所有叶子的叶脉长得一样吗? 小朋友认真地观察,记录所发现的叶脉。提醒幼儿注意保护叶子。并用橡皮泥拓印下来。 二、自由探索:叶脉真有趣。 教师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叶脉;比较叶脉的粗细和纹路图案。并启发幼儿可以用托印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下来并进行分类,也可用放大镜观察。 三、集中交流:不同的叶脉。 1、引导幼儿观察自己所拓印的叶脉,说一说它们的花纹分别像什么?可以分成几种? 2、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的记录结果,师利用叶脉标志介绍该类叶脉的名称。 四、游戏:小树叶找朋友。 幼儿自选一片叶子标本,观察它的叶脉类型,进行分类游戏。 师:今天,风阿姨要跟叶子标本做游戏,风起时,小树叶就随风飘舞,风停时,小树叶就赶紧躲到它的书本里。

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幼儿模仿落叶飘的动作,并扩充对叶脉种类的认识。 五、自然结束:幼儿随着风阿姨飘到活动室做新的游戏。 中班科学教育活动方案2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 2、积极思考,大胆操作和用语言较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以及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每组一大盆水、一块擦手毛巾。 2、每组一个筐,内有雪花片、泡沫、硬币、棉签、圆铁片、塑料瓶、铁钉、记号笔若干。 3、个人记录表每2人一张。 重点难点: 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活动与科学区域游戏的设计与指导

专题讲座 科学活动与科学区域游戏的设计与指导 王宇凡北京市丰台区芳庄第二幼儿园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三个方面入手介绍第一方面是科学游戏环境的创设,第二个方面是科学区域游戏的内容及指导,第三个方面是科学教育活动的探索与实践,通过着三个方面较为全面的介绍了幼儿园科学环境的创设,科学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方式以及科学游戏区的指导策略,同时也从幼儿园角度出发利用仿佛的案例形式介绍幼儿园开展的教育活动的形势与内容,将课程的课件支持、教师的指导容还会贯通的进行行管的介绍。 本次讲座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幼儿园软科学活动的开展和指导,通过课程的讲解,教师们可以对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有一个较为全新的认识与了解,有许多鲜活的实例可以让听课的老师进行借鉴。 【学习要求】 1.通过讲座教师可以了解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基本内容; 2.在讲座后能够受到启发并进行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实践工作; 3.针对家园共育的开展科学教育进行初步的尝试与探索; 4.对于在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幼儿的生成性问题的组织与指导方式有所了解; 5.在进行幼儿园科学环境的创设的时候能够进行借鉴与尝试; 6.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的课程介绍,可以开拓自己的设计思路。 北京市丰台区芳庄第二幼儿园从九五开始进行科学活动的教育研究工作,在环境创设,区域游戏的指导以及科学教育活动中都有一定的研究积累,今天就将我们这些年来的研究成果与大家进行交流分享,使我们通过这次交流活动都能够产生新的思考,从而得到共同的提高。讲座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第一、幼儿园科学游戏环境的创设; 第二、幼儿园科学区游戏的内容及指导;

第三、科学教育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首先我们共同进入幼儿园科学游戏环境的创设的旅程。 一、幼儿园科学游戏环境的创设 在科学游戏环境创设的时候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 1 .互动性原则 首先鼓励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师幼共同收集材料,为活动提供开放式的环境。 其次,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内容进行有效地内化形成可动、可摸、可响的环境中的玩具材料,使幼儿有效地与环境产生互动从而更好的提升科学互动环境的有效指导作用。 2 .整合性原则 在环境的创设过程中不仅仅拘泥于科学区进行,要把目光投射的更为宽广,幼儿园的整体布局,班级环境中更为广泛的渗透发现探索的内容,从而把环境教育的内容渗透的更为到为有效。 所以在幼儿园科学环境的创设这个问题上我将从如下三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室内区域游戏环境的创设; 第二、公共区域游戏环境的创设; 第三、室外区域游戏环境的创设。 1 .室内科学游戏环境的创设 在室内科学换件的创设过程中,我们有这样一些方法: ( 1)结合主题内容生成科学环境 案例 1:中班主题活动“风”中孩子和老师们共同讨论风所产生的自然现象利用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和想探索的问题来引发活动,灵活地调整预定的积极主动教育内容,在环境中出现了距离孩子生活比较远的“鼓风机”、“仿真篝火”,孩子通过动手操作来了解自己身边的风。 案例 2:在小班主题活动“我的动物朋友”中大树的后面,树洞的里面都隐藏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利用杠杆原理孩子们拉起绳子小动物就会从树后面,树洞里面出现,既符合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又让幼儿能够感知到操作中的科学。 案例 3:在大班主题活动“神奇的太空”的主题活动中,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感知到地球、月亮、太阳的运动形式,教师和孩子们共同搜集相关资料,拜访专业技术人员,从而得到了正确而答案,画出草图,请来师傅帮忙,进行制作,最终一个通过大家共同努力的地球、月亮、太阳的运动形式的简单电动模型就这样跃然墙壁,孩子们超级喜爱。 ( 2 )墙饰、操作材料与科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教案:有生命和无生命

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教案: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体 【活动来源】 日常观察发现幼儿对动植物兴趣浓厚,有玩弄小动物或采摘树叶的现象。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体都是小朋友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但小朋友却没有真正深入地了解过它们。因此,我采用幼儿感兴趣的形式,让小朋友在游戏中初步了解并区分生活中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体,从而培养他们探索的精神和爱护生命的意识。 【学情分析】 大班幼儿的认知有了一定的发展,喜欢实验,探索活动,对动植物等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 【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幼儿学会区分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物体。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培养幼儿的观察习惯。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初步萌发幼儿爱护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目标特点】 1、可操作性。 2、教育性。 【教学准备】 背景音乐、公园教具、各类头饰、两个分类牌、老师各年龄段的照片【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生命物体和无生命物体的区别。 难点:让幼儿树立保护生命,热爱环境的意识。

【教学方法】 1、游戏法 2、演示法 3、归纳法 【教学过程】 本次科学教育活动流程主要分为三部分: (1)导入新课: 教师带动幼儿跳《兔子舞》,再引出兔子是有生命物体。这环节,初步培养了幼儿对有生命物体的兴趣。 (2)讲授新课: a.渗透“有生命”与“无生命”两词,引发幼儿进行探索与分类的欲望。教师亮出公园教具,组织幼儿对教具上物体进行分类。 b.根据分类结果,引导幼儿说出有生命和无生命物体的特征。 c.教师进行小结:有生命的物体在不断的生长变化,而无生命的 物体则不能。动植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3) 课堂小结,强化认识,升华主题: 教师在多媒体播照片,教育幼儿生命只有一次,要保护生命。【课堂练习】 1.进行游戏“我们来找家”。在活动室内布置两个分类牌:分别 是有生命物体和无生命物体。幼儿根据自己所扮演的物体找到相应的位置。 2.运用保护生命歌谣加深幼儿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活动反思】

中班科学教育活动《纸花开放》(公开课设计方案)

中班科学教育活动《纸花开放》(公开课设计方案) 广饶县第一中学幼儿园2013—2014学年度公开课设计方案 科学活动《纸花开放》 活动目标:1、了解纸有吸水性的特点,感知不同材质的纸吸 水性不同。2、愿意动手操作,对实验感兴趣。 活动准备:手工纸花每人2朵,宣纸花每人1朵,水果盘,盆、水、记录表、彩笔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探索兴趣 1、今天,我给你们带了些漂亮的花,自己找一朵喜欢的小花 坐到它身边。这些花跟我们平时见过的花一样吗?(不一样)有什么 不一样?(这是用纸做的花) 2、这些纸花能像真花一样盛开吗?幼儿讨论 3、(教师示范将花变成花苞) 4、如果我们把这些花苞放到水里会怎样呢?(幼儿大胆发 言)(幼儿将花变成花苞) 二、操作感知,交流讨论 1、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你观察到了什么?(花苞放在水里,花瓣会慢慢撑开,纸花开

放了) 2、教师提问:为什么花苞放在水中,花瓣会慢慢盛开呢? 请幼儿发表见解,教师进行对比 3、小结:原来纸宝宝把水洗到了它的身体里,花就打开了。 这是因为纸有吸水性。我们发现了纸的第一个小秘密。 三、对比试验,经验提升 1、刚才我们发现用彩色手工纸制作的花苞在水中能盛开。老 师还准备了宣纸,如果把这两种不同材质的纸同时放进水里,你 觉得哪个会先盛开?幼儿猜测 2、幼儿再次操作:制作花苞,老实说开始时,所有幼儿将两 朵花同时放到水中。 3、幼儿操作,记录结果,教师巡回指导。 4、集体交流,验证实验结果,修正部分幼儿错误的预测结果。 四、观察实验结果,讨论:为什么宣纸做的花苞开得快?幼儿 讲述 小结:宣纸的吸水性强,可以很快的把水吸到身体里,所以 宣纸做的纸花很快就开了。彩色手工纸与宣纸相比吸水性要弱一点,水宝宝进入它的身体里就慢,所以彩色手工纸做的花会慢慢 的开。 这是因为不同纸的吸水性是不一样的。我们发现了纸的第二 个秘密。 五、活动延伸:

幼儿园科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科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科学活动具有科学性、启蒙性、地方性、生活化等特点,然而在幼儿园科学教育实践活动中,对科学活动内涵的认识有一定的偏差。有些教师认为科学活动就是原来的常识教育,其主要内容是和幼儿生活中熟悉的 自然环境为主,教师使用集体的教学方式,让幼儿记住简单的一些道理,或是稍微增加了幼儿的参与活动和 动手操作。 实际上,科学活动综合了理科的课程(即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史(即古代、现代、当代时期科学的主要表现和发展特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和其他原因,在五大领域的教学中,科学多年来一直是幼师生公认的难学,长期未能解决。为了解决这一困难,幼师学校可将生物、物理、化学等变为必修课,并适当增加有关这些课程的相关实验,让学生有效地应用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 2、指挥“探究”与主动“探究”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进行科学学习,亲自体验、感受并获得有关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过程。然而在实际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与原来的常识活动相比,有些教师在组织科学活动时只是多了一些让孩子自己动手摆弄一

下,亲自看看的环节,然后还是按照原来的程序由教师指导幼儿得出既定的结论,并认为这样的活动就是科 学探究活动。这说明教师对科学活动中的“探究”还存在一些误解,他们认为只要让孩子体验并动手操作了 就是探究,将“探究”等同于动手的学习活动。 而事实上,科学活动过程中的“探究”是让幼儿有动脑 的过程,幼儿能够积极参与科学活动,能够达到手脑并用,让幼儿学会技能和方法,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因此,作为教师要在组织科学活动过程中重视幼儿在 观察中的思考,对结果的猜测和质疑,能够在小组中讨论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知识与方法技能、情感态度 幼儿园教育是启蒙性教育,然而在幼儿园中依然重视 科学知识的掌握,忽略科学方法技能和科学情感态度 方面的培养。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追求“小学化”,只是一味地追求知识成绩,殊不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幼儿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更好地发展智力。 目前,教育部强调了各年龄阶段目标的要求,希望教师们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充分理解指南的精髓,有效合 理地指导幼儿科学活动的开展,真正变成“授人以渔”,培养幼儿的兴趣,主动参与活动,这才是我们真正的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