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释放孩子们的天性

释放孩子们的天性

释放孩子们的天性
释放孩子们的天性

专题二:阅读材料3

释放孩子们的天性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体育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的精神,首先就应该贯彻和落实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和组织体育课堂教学,克服以往在教学中没有足够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弊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目前在我国的体育课堂教学中,也有许多体育教师在不断尝试采取各种措施来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但大多只是在教学形式上重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从本质上通过学习目标与内容的结合,真正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地位。

美国SPARK(The Sports ,Play and Active Recreation for Kids Programs)课程非常强调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模仿”的天性,将多种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游戏化的活动贯穿于运动技能教学中,以活化体育课堂,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具有趣味性的体育学习氛围中掌握运动技能。同时,该课程小组还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互动练习,使体育课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一、案例介绍

案例一:方阵散射型舞蹈

案例设计思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互动游戏来学习舞步,掌握方阵散射型舞蹈

SPARK课程在运动技能的教学过程中,强调积极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体验,通过模仿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学习运动技能,把生活中学生遇到的、感受到的事物带到体育课中,创设生活化的情景氛围,不仅丰富了体育活动的内容,更拓展了体育技能在生活中的作用。在上述案例的教学中,初学基础舞步时,体育教师会为学生创设一种“荒芜”的情境,组织学生围着圆圈慢走,避免了慢走活动的枯燥;借助“风滚草”这种植物的特性,不仅引导学生在地面模仿“风滚草”的旋转动作,同时还让学生对这种植物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使得旋转变得更加有趣;当掌握了基本动作之后,又以生活中所见到的、生动形象的“蛇”为模仿对象,将所有同学组织起来进行互动练习,利用舞动中的“蛇”来展现所学的舞步,从而使得体育活动的组织方式更加灵活;熟练掌握舞步

之后,为了能够提高舞步的速度,把“驿马快信”、“旋风”等表现速度的生活现象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快速的舞步练习;最后进入综合舞步学习阶段,老师利用“锯”这一生活中遇见过的工具,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拉锯”练习,练习舞步的旋转与变换方向,提高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性。在这样的教学中,体育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具体形象的生活内容,掌握舞步,使简单的舞步练习生活化。这些游戏练习适应了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顺应了孩子们“好奇、好动、好模仿”天性的发展规律,使整个教学充分体现了体育课堂的“新、奇、活”特点。采用这类多种多样的、生动活泼的练习,将有利于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新鲜感,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真正地将“玩”融入到课堂教学和组织当中,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

案例二:加利福尼亚舞步

案例设计思路:将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学习和互动练习

SPARK课程的运动技能教学中,非常强调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运动技能的水平,进行分组练习。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有一点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当学生能够很好地胜任简单直线形的舞步时,便尝试着将直线形队列变成圆形队列练习舞步;紧接着,让学生进行自评,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在内圆或外圆练习,认为自己舞步比较好的在外圆练习,认为自己舞步比较不好的则在内圆练习;最后,将两个圆混合起来,一起跳舞。这一教学设计要求体育教师充分考虑学生在运动能力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舞蹈动作的水平,主动进入到不同的组别进行练习。学生则将从自身情况和自我需求出发,学会判断自己的技能水平和目标,选择自己愿意接受的组别,从而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意识,锻炼了学生自我分析的学习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运动技能学习的效果,还有助于学生获得成功的运动体验,从中领悟到学习的价值,学会清晰地认识自我,使学习变得更有目的性。

二、带给我们的启示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广大体育教师也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引下进行积极的探索,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体育课程理念已逐渐深入到体育教师心中。然而,要在体育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天性得到充分释放,将这种全新的、贴近学生实际和个性发挥的理念

充分地贯彻到具体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则需要我们进行更多地思考和实践。首先,教师的观念要不断更新,了解学生,走进新课程,熟知新理念;其次,需要教师在充分理解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创新;第三,把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受益者。体育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充分体验到运动的快乐,无论是单一枯燥的内容,还是趣味盎然的内容,都能引起学生们的关注和投入,从“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茫然跟从学”到“自主快乐学”,这样才是迈向成功教育的第一步。只有这样,体育教育才能真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带领学生从体育中得到乐趣,从健身中体验成功。在这些方面,我们同样可以从SPARK课程案例中获得些许启发。

1.顺应孩子的天性,实现游戏与运动技能教学的相互渗透

SPARK课程下的舞蹈和韵律操(如案例1)教学融入了贴近生活并趣味十足的游戏练习,尊重并顺应了孩子们天性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了体育教学生活化的特点。在体育课教学中,最令学生感到厌倦的就是单调、枯燥、重复的动作技能学习。所以,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将运动技能练习渗透到各种趣味游戏中,把学习内容转化成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变运动技能的学习为学生的愉悦体验,使他们在实际的“生活情景”中完成体育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使其在游戏中主动体验和有效掌握所学的运动技能。

反观国内体育教师在运用游戏教学方式时,有些体育教师“为游戏而进行游戏教学”,缺少与运动技能学习的结合,从而造成整个课堂教学内容重游戏,轻技能;看似活跃,实则空洞的现象。基于对SPARK课程的学习,笔者认为,体育教师应注意将贴近生活的游戏活动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使教学内容充分渗透到游戏之中并贯彻课的始终。这样将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不仅顺应了孩子们的天性发挥,而且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起到真正锻炼身体、提高体能素质、学习与掌握运动技能的效果,更能真正地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氛围,给孩子们一个想像、创新的活动空间。

2.有效结合自我评价,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分层学习

SPARK课程的运动技能教学还倡导采用学生自主进行分层的互动学习方式(如案例2)。由于每个孩子的资质、家庭背景以及生活经历各不相同,他们对于运动技能理解的角度、层次以及内容也不一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学生主动分层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分层练习,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我诊断学习情况,通过这样的自我评价,正确认识自己,分析自己需要在哪些方面改进。这种内在反馈的强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与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我国目前体育教学也不乏分层教学的组织形式,但主要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水平,有目的地进行分组,学生也只是被动地分到相应的组别中,最终仍然是学生跟着教师转。如果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评价习惯,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发展,有助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得到真正实践。

“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这是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主要精神。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了解学生,顺应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动中学、玩中练,有效地提高体育学习效果。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受知识、经验、情感等因素的局限,又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模仿是他们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之一。仿写已不是一个新名词,但是,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仿写能减缓学生写作的难度,使他们由读到写,由不会写到会写,把自己身边活生生的生活画面转化成个性鲜明的语言文字,帮助他们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成功地搭起一座桥,顺利完成了从书本到生活的过渡。仿写,仍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之法。“勤读多写,注重积累”是基础;“一课一练,持之以恒”是关键。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写作。一、片段仿写优美的片段,有特色的片段,都是我们模仿的对象。我们学习《桂林山水》这篇文章,里面描写漓江静、清、绿的句子非常优美,在带领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过后,我问大家,你能模仿她的样子写一段话吗?同学们露出为难的神情。我说,老师已经写了一段话,大家来听一下。听我这样一说,大家来精神了,都伸长了脖子。我说:“春天来了,百花盛开,我走进公园,被眼前的景色陶醉了。公园里的花真多啊,一眼望去,满园姹紫嫣红,犹如花的海洋;公园里的花真美啊,红的像霞,白的似雪,黄的如金;公园里的花真香啊,引来了成群的蜜蜂和蝴蝶,它们在花丛间翩翩起舞,不忍离去。”刚读完,有几个同学就笑起来了,我问:“笑什么?”他们就说:“老师是照样子的。照得还真像。”我说,模仿也是一种写作方法啊,你也可以模仿我的样子写啊。这样一来呢,同学们兴奋十足,跃跃欲试,结果,有的同学写了妈妈做的菜真不错,从色香味三方面;有的写天气真冷啊,从路边的小树光秃秃的树枝在寒风中颤抖、街上的行人缩着脖子、连人们呼出的气都成了白色的了这三方面写。二、结构仿写小学生初学写作往往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苦思冥想却难以下笔,原因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构思文章,包括怎样开头和结尾;此时,如果给她一把拐杖扶持一下,他就会顺利渡过难关。范文就是帮助学生学写作

陈鹤琴:儿童的七种天性

一、陈鹤琴情况简介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享有“中国幼教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的美誉。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为了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他以自己的长子为观察研究的对象,最早在我国提倡以观察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陈鹤琴认为教育应该以心理学为基础,同时引进了西方其他儿童心理学的先进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在实际观察研究的事实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思想。陈鹤琴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儿童心理,即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指导下进行教育。而陈鹤琴也恰恰是在其儿童心理学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实践后,逐渐形成了自己崭新的儿童观,再进而建立了自己独特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幼儿教育思想。因此,我们要研究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就必须了解他的儿童心理学。 二、陈鹤琴的儿童心理学 (一)陈鹤琴研究的儿童心理主要有七个特点:好游戏的、好模仿的、好奇的、喜欢成功的、喜欢野外生活的、喜欢合群的、喜欢称赞的。 1、陈鹤琴认为“儿童好游戏是天然的倾向。近世教育利用这种活泼的动作,以发展儿童之个性与造就社会之良好分子。幼稚教育,根据游戏动作的地方格外来得多”。游戏是一种自然的、儿童感兴趣的、活泼的动作,所以儿童在游戏中能身体放松,舒展筋骨,促进血液循环,对于身体发展不无裨益。在游戏中儿童也能学习诚实、相互合作的品德,因此游戏还可以培养儿童的高尚道德。在陈鹤琴看来,游戏具有很好的价值,而且儿童又是以游戏为生活的,儿童生来好玩,所以我们应该给儿童充分的机会,使他们获得完美游戏的生活。但是幼儿所喜欢的未必是我们成人所喜欢的,同样我们成人所喜欢的也未必是幼儿所乐意的,所以我们应当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游戏。另外我们也可以根据儿童喜欢游戏的心理,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游戏是一种符合儿童心理的教育途径。 2、好模仿也是儿童的一大特点。儿童喜欢模仿,言语、习惯、技能等都可以经模仿获得。但是儿童模仿是毫无选择性的。在儿童期,一般的善恶观念、是非观念都很淡薄,所以在模仿时,儿童无法辨别被模仿的对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所以学校可以根据儿童爱模仿的心态去创造一些场景或环境,让儿童去模仿,去学习。同时做教师的一定要“以身作则”,一举一动都要为孩子考虑,学校的环境也要尽量纯美。所以我们要创造好的并能引起儿童模仿兴趣的对象供他们模仿,以引出他们的学习动机,进而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 3、好奇心也是儿童的天性之一。陈鹤琴说“好奇心是儿童学问之门径,吾人不可不注意,不得不利用它的”。好问是儿童好奇心的一种重要表现,儿童的好问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有什么重要意义呢?对于这一点,陈鹤琴给出了三条结论:“第一,从问句可以知道儿童的知识和经验。”如果儿童问的是“是什么”的问题,那就表明儿童的知识和经验还很缺乏;如果儿童问的是“有什么用处”的问题时,就表明儿童已经知道了东西是什么,这时的知识和经验已经丰富起来。“第二,由问句可以看出儿童的兴趣。”儿童问什么就表明儿童对所问事物感兴趣,教师就可以针对儿童的兴趣施教,而不会盲目教给儿童不感兴趣的东西,导致儿童对学习的

画画是孩子的天性

画画是孩子的天性 一. 儿童为什么爱画画 爱画画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只要你稍加注意就会发现他们把大地、家具、墙壁当纸,把各种能画出痕迹的东西当笔,凡是能涂到的地方都涂上各种点、线、圈等组成的稚拙可笑的作品。年龄越小的儿童越把画画这种行为看成是一种很有趣的游戏,他们爱随意地自由自在地不愿意受任何约束地画画,最怕的是把成人的方法强加于他们。他们把自己画的画看得不重要,也不在乎别人怎样去评价自己的画。通过绘画使手臂有节奏地动作从中获得主动的身体运动的快感。所以就不停地画,在绘画过程中不断地去发现、探索、得到极大的满足和无比的快乐。 二.教师和家长应怎样看待儿童绘画 儿童绘画是一种发泄,表达一种情感,是语言的延伸。作为教师和家长应尊重学生的情感,既教儿童画画,又不要限制得太多,留给孩子一定想象、创造的空间,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这是最可贵的。我们应该承认人是有差异的,这就要求家长和教师切记不要急躁,饭要一口一口吃,知识是靠一天一天地积累。不要急于求成。教育是一个过程,不要光顾学画画忘掉了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保持常人的心态对待孩子们所取得的每一次成绩。运用多种形式鼓励孩子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这样孩子总会看到希望。学画画是没有速成的,如果谁说速成的话那他肯定是骗人的。作为家长要做的是更应该要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阶段,为他们学画创造

条件,不要总是用成人的眼光看儿童绘画。这样会伤害孩子的积极性。 三.学生应怎样看待自己 小一点的儿童只是随意性无意识地画画,所以没有任何负担,当开始上小学后随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不断增加,渐渐的开始有意识地画画,有时教师再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儿童就表现出不相信自己,总是怕画错,不敢下笔,没有信心,其实你应该想世界上你是最棒的!画画的好坏不重要,重要是不半途而废能够尽全力把他做完。学画画不一定非当艺术家,但这种参与的作画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事。 1、根据儿童绘画发展的几个不同阶段,个性心理差异,实施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 我们应该认识到儿童形成一定的绘画造型能力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从涂鸦到表象符号的形成,从无意识到有意识表现,到简单的情节构思,最后构成较为完整的画面,能创造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并能通过直观感受画实物对象,是一个复杂的智能发展过程,每个儿童都要经历这个过程。我们只能顺应这些规律和特点加以正确的引导,那种完全放任自由的方法对待儿童绘画是不可取的态度。怎样指导儿童绘画这是家长和教师们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好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够使儿童的观察力、记忆、想象、创作能力都得以提高,而且使儿童越学越有兴趣,同时还可以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不好的方法只能给儿童带来不良的影响,一些教师和家长不应该把大人的想法强加于儿童,使他们养成概念的画法,画画没有信心,总是表现出缩手缩脚,不相信自己,让他们感到绘画不是一种快乐,而是一种负担。那么什

儿童的天性是好学好问

儿童天性是好学好问 儿童天性是好学好问,对周围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上至云电风雨、日月星辰,下至海洋生物、河流山川,他们什么都想知道并且认为家长什么都知道。于是从会说话起,就不管家长有事没事,缠着提些稀奇古怪或被家长看来根本就不值一提问题,家长对孩子提出这些问题一定要正确对待,切莫等闲视之,甚至批评不该提这有时连大人也说不清道不明问题。 实际上这种好奇好问天性说到底就是一种渴求知识欲望“幼芽”,且这株幼芽是十分娇嫩和脆弱。如果家长能精心保护、耐心教育、科学地为之“施肥浇水”,“除草灭虫”,就会呈现出勃勃生机;如果保护不当,就会使之遭到摧残、甚至被扼杀。 和孩子交朋友,家长与孩子建立和谐、融洽亲情关系和朋友关系,使孩子敢于在你面前敞开心扉、无拘无束、毫不保留地把内心世界展示出来,然后家长才能真正地透过孩子表情、眼神、姿态、动作来窥探孩子内心秘密,知道他想些什么、干些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想、这样干、家长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培养孩子创造性。 开阔孩子视野,激发求知欲,思索始于惊异,有计划有目地引导孩子多走走、多看看、多感受变幻莫测自然风光,五光十色艺术品,扑朔迷离社会生活。这样不但可以满足孩子好奇心,而且可以激发孩子求知欲。 用表扬唤起孩子求知欲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应经常为孩子提供或创造获得成功机会。诸如提些简单题目让孩子思考,安排些力所能及活动让孩子操作,使孩子从中尝到成功欢乐。 把孩子引进书世界,书本是孩子认识、了解世界又一个重要窗口,家长在引导孩子通过这个窗口认识世界时,应选择符合孩子兴趣爱好书,以培养孩子对书本兴趣。在此过程中,家长千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只能引起孩子对书本厌恶。 做孩子榜样,自古以来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一面镜子,对父母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有意无意地去模仿,因此家长要培养孩子求知欲,自己必须先做出样子,这是教育孩子一条捷径。

儿童教育应以儿童天性发展为依据

儿童教育应以儿童天性发展为依据 一、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儿童发展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培养人”是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区别。那么,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又该如何培养人?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影响到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进而影响着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长期以来,社会本位论在我国教育界具有相当广泛的影响。这种观点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视角来理解教育的本质,非常重视对受教育者的“培养”。学校要依据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再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将受教育者塑造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人。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存在相当复杂的关系,不断发展的社会必然会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的发展。从这一角度看,成人在教育儿童时必须为儿童的将来着想,要考虑儿童长大之后能否适应社会生活?能否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为了使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急不可待地让孩子学习各种在将来的生活中可能“有用的”知识、技能。为了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不惜牺牲孩子的快乐童年。在这种追逐功利化教育目标的潮流中,承担儿童教育重任的学校也未能免俗。“应试”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升学率”成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硬性指标,“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儿童的素质水平”成为一句空洞的教育口号。 上述观点夸大了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过分强调儿童对社会的被动适应,将儿童的学习指向遥远的将来,忽视了儿童当下的生活经验与体验,忽视了对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把教育作为社会的一种工具,以工具来要求教育,泯灭了教育自身的特性。” 这种“无儿童”的教育,导致求知欲最旺盛的儿童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造就出一批“早衰的”儿童。 从本源来看,教育这种社会实践活动从产生之日起就承担着双重任务:一方面要促进儿童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为社会培养人才。在这两者之中,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应当是首要任务。如果没有儿童的健康成长,就谈不上合格社会成员的养成。“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 儿童不同于成人,其身心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儿童的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并不总是一致的,这就要求教育者妥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分析,教育应当以人为本,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自由发展,进而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并在此基础之上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在儿童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精神的具体表现就是将“育人”作为教育活动的核心目标,将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本质要求。

儿童的七种天性

儿童的七种天性 儿童的七种天性之一:游戏 以“以意义为主导”的活动就是工作,“以快乐为主导”的活动就是游戏。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的社会性很弱,做事情的动机多出自本能的自发。人的本性是趋乐避苦的,所以,儿童自然好游戏。 所以,聪明的教育者会“寓教于乐”,他会对儿童说,来我们做个数字游戏?那些外行的教育这就会对孩子说:时间到了,我们学一会儿数学。 其实,把儿童需要学的东西变成游戏的形式,是我们的责任和工作,这是一件再自然再必要不过的事情,就好比儿童的消化能力不好,我们要把食物变软、变烂一样。对于儿童尤其是三岁之前的儿童来讲,不应该只为了意义追求快乐,如果我们不能把学习或者其他很有价值的事情变成游戏,我们就宁可不去学那些东西。勉强孩子,会打乱孩子内在的和谐,他神奇的、完美的内在机制就不能发挥作用,他们只能得到一知半解和服从。那点东西晚几天、晚几年都没有太大关系,但是,一旦儿童内在的心理和协杯扰乱和破坏,那么,教育就事倍功半了。现在很多幼儿园的父母急功近利,以孩子学东西为成功的目标、为炫耀的资本,对孩子的发展是很不利的,结果东西学的马马虎虎,孩子美好的天性也泯灭掉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降低了,他们的眼神中出现了茫然,他们稚嫩的眉头开始不断皱紧,这是每一个真正爱孩子、懂孩子的人应该坚决避免的。 另外,儿童是从游戏中学习的,这个学习是多方面的,除了知识的增长,还有经验的增加,还有自我内心成长,对生活、他人态度的渐渐形成等,这些都是宝贵的学习和增长。很多时候,虽然具体的学习目标没有达到,但是其他发面并没有停止。所以,仅仅为了孩子不愿意被唐诗而打孩子屁股的家长,实在是胶柱鼓瑟了。 儿童的七种天性之二:模仿 模仿是学习之母。没有模仿就没有学习,任何科学、艺术、技能、风格的发展和形

孩子们的天性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如果孩子们处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又有一个像姐姐一样的大朋友,这个大朋友还需要他们的“照顾”与“同情”,一下子孩子就感觉自己长大了。他们的表情告诉我,他们对此感到又自豪又快乐又满足。 比如我们班有一个孩子非常喜欢看《西游记》,也对里面的孙悟空十分着迷。刚来园的时候,他只是很平淡地表达他是孙悟空,虽然也常学学孙悟空的样子,在他的表述当中有对老师的怀疑,因为他的声音怯怯的。这是他对老师的试探,看老师能不能理解他。如果我们只是很平常地反应,让他自己玩,可能他也就体会不出和老师一起分享这个角色的快乐了。但我们对他的反应是积极的,老师故意做出很惊奇的样子说:“真的吗?你是孙悟空,那太好了!”他的兴趣就来了,一下子精神了,并且还给我们讲孙悟空是如何打妖怪的,讲起来就像自己身临其境一样。户外活动的时候,老师做出很害怕的样子,对他说:“你在前面给我们带路吧,我们怕前面有妖怪,你可以保护我们吗?”他一下子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做着孙悟空的样子在前面奔跑着,还时不时地回来招呼我们。老师的思索用正确的态度去看待新入园的孩子,我觉得这是每个老师要具备的最基本素质。 刚入园的孩子是脆弱的,这是他正式走上社会参与到一个集体当中的第一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让他们从最初离开父母怀抱的焦虑与不安全中顺利过渡过来。在新的环境中,孩子们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能让他们在幼儿园感到愉快,是我们老师的责任,也是家长关注的焦点。如果老师通过了孩子的考验,取得了他的信任,孩子就会由此变成了一个十分开朗的小朋友。如果想让孩子在幼儿园中感到快乐,我们老师不能忽略孩子向你发出的每一个快乐的信息,这个信息也许是孩子向你做试探和考验,也是他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他们通过自己的试探,发现老师是友好的、可亲的,又是值得信任的;周围的环境是安全的,和谐的。这样的环境中,孩子能不快乐吗?

幼儿教育儿童天性分析【论文】

幼儿教育儿童天性分析 古今中外,很多教育家、思想家都是敬畏儿童自然天性的典范。他们都充分肯定儿童期具有独特的价值。他们尊重儿童的自然发展。卢梭曾高喊“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美国心理学家大卫.艾肯博士指出:“过早的正规教育,过于匆忙地催促儿童成长,实际上将儿童置于短期和长期的危险之中,短期的包括对学习的焦虑和恐惧、疲劳、缺乏爱好、效率降低,最后导致心理特别是情感失调,长期的危险包括厌学、学习动机降低、无法有效地集中注意力、干扰自我指导的学习,习得性绝望等等。”2001年出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2012年出台的《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以幼儿后续学习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为目的,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 一、开办家长课堂,给孩子创设纯净的成长空间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急功近利,纷纷上演着“超前教育”、“拔苗助长”、“规训练习”的一幕又一幕。他们的“好心”却办了坏事。其根本原因是家长缺乏正确的指导,缺乏对儿童的正确认识,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

(一)通过案例呈现,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学习方式 家长对儿童的认识才真正决定儿童的命运,决定孩子的童年生活幸福与否。在家长课堂上,我借用《快乐的顽童》案例,让家长认识孩子、了解孩子。菲菲、丹丹和美美在一起堆沙堡,沙堡堆得很高,他们想给沙堡开一个大门,让小乌龟住进去。三个小家伙从最上面开始掏,没掏几下“哗啦”,沙堡塌了,他们又重新堆了一个沙堡,又从上面掏,没掏几下,沙堡又塌了。反复了几次,他们开始觉得哪里不对,决定换一个地方掏洞,因为房子的门都是开在房子下面的。就这样,三个小家伙在沙堡的最下面掏,他们小心翼翼地扩大洞口,慢慢地,终于成功了。通过这样的“劳作”,孩子们大概了解了给沙堡挖洞的一些小窍门:洞口上边的沙子不能太薄;不能把洞挖得太大;也不要在沙堡的顶端挖洞,因为那里的沙子很少,不结实,容易塌等等。孩子就是这样通过亲手实践、亲身体验,主动了解、学习和认知世界的。动作才是幼儿思维的体操。因此,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践操作才是孩子的学习方式。游戏才是孩子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家长课堂上,我同时呈现《快乐的顽童》和《忙碌的怨童》两个案例,引导家长对比分析,两种情境下,孩子的幸福指数是不一样的。从孩子呈现的身心状态来看,前者是愉悦的、自发的,后者是被迫的、厌倦的;从学习方式来看,前者是通过游戏让孩子自主探索学习,后者是把孩子当作待填充的容器,一味填鸭式的“灌”;从孩子的获得来看,

释放孩子们的天性

专题二:阅读材料3 释放孩子们的天性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体育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的精神,首先就应该贯彻和落实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和组织体育课堂教学,克服以往在教学中没有足够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弊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目前在我国的体育课堂教学中,也有许多体育教师在不断尝试采取各种措施来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但大多只是在教学形式上重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从本质上通过学习目标与内容的结合,真正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地位。 美国SPARK(The Sports ,Play and Active Recreation for Kids Programs)课程非常强调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模仿”的天性,将多种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游戏化的活动贯穿于运动技能教学中,以活化体育课堂,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具有趣味性的体育学习氛围中掌握运动技能。同时,该课程小组还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互动练习,使体育课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一、案例介绍 案例一:方阵散射型舞蹈 案例设计思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互动游戏来学习舞步,掌握方阵散射型舞蹈 SPARK课程在运动技能的教学过程中,强调积极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体验,通过模仿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学习运动技能,把生活中学生遇到的、感受到的事物带到体育课中,创设生活化的情景氛围,不仅丰富了体育活动的内容,更拓展了体育技能在生活中的作用。在上述案例的教学中,初学基础舞步时,体育教师会为学生创设一种“荒芜”的情境,组织学生围着圆圈慢走,避免了慢走活动的枯燥;借助“风滚草”这种植物的特性,不仅引导学生在地面模仿“风滚草”的旋转动作,同时还让学生对这种植物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使得旋转变得更加有趣;当掌握了基本动作之后,又以生活中所见到的、生动形象的“蛇”为模仿对象,将所有同学组织起来进行互动练习,利用舞动中的“蛇”来展现所学的舞步,从而使得体育活动的组织方式更加灵活;熟练掌握舞步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我们尊重这个事实的同时不难发现幼儿喜欢游戏,尤其是喜欢角色游戏。如何做好角色游戏?如何使幼儿在每一次的游戏中汲取养料,得有所用?如何使每一个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些问题深深地缠绕着我。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在角色游戏中,做好每一次角色游戏的讲评,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因为,角色游戏的产生是以幼儿身心发展为前堤,而角色游戏发展又是以促进幼儿生理、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作为角色游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讲评,受到幼儿的欢迎同时,同样促进幼儿的发展。 有教育学家认为:幼儿是带着知识、技能和态度进人游戏情境之中的,而且,他们还有关于自我的一定的观念和态度(如自我概念的形成等等)对即将加人游戏的其他孩子也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诸如此类的变量的相互作用,决定着活动进程和结果的变化。在新中班的第一次角色游戏时,我们在教室里放置许多玩具,在幼儿游戏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去告诉他们“哦,你是理发师,你会帮我理发。谢谢。”“你替我看病,你是好医生。”“我能打电话吗,电话间老伯伯?”...游戏结束讲评的时候,我把小朋友一个个请出来用满腔的热情向小朋友介绍我这个老奶奶认识XX是个医生、XX是理发师、XX是“娃娃家”的妈妈。小朋友可喜欢这种称呼了,他们笑嘻嘻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仿佛这一切都是真的,有的小朋友还兴奋地拍拍手。由此,我知道幼儿愿意用这种方式来评价自己的游戏,他们觉得自己被充分肯定了。 随着幼儿游戏次数增多,幼儿喜欢讲评已不再停留于让老师夸张地称呼一声,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老师能把他游戏中了不起的事告诉大家。有很多次,我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我要讲评的时候,我的桌上会自动地出现一个个幼儿的“作品”,会有小朋友跑到我面前对我说“徐老师,今天让我说,好吗?”。这时,我比谁都清楚孩子们渴望得到一种机会,一种把自己的成功欣喜地展现给大家并与大家共享的机会。 到了大班,幼儿的群体意识更加强烈,幼儿在乎角色游戏的讲评进一步扩展到要去了解其他主题的发展。大班幼儿会说:“听讲评,我就能知道别人在干什么。他们玩得好,我明天就可以去玩。”这里幼儿在游戏相互接触中,产生了交流的迫切要求,他们已经开始学习接纳别人的经验,并用自己的眼光去衡量同伴的游戏。游戏讲评成为幼儿展现自己又了解同伴的窗口。讲评成功这一结果使他们满足,而这种满足又变成了新的动机。至此,我们的角色游戏成为一种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幼儿接受外部世界的信息,并且对它们进行加工处理,使之适应自己的编码图式,而讲评正是这种方法的主要部分。我们曾经做过一个测试,34名被测的幼儿中90%以上的幼儿说喜欢讲评,并且都能说出自己的理由。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在角色游戏讲评中情绪是愉悦的:宣泄自己的成功并获得大家的肯定是愉悦,聆听同伴的游戏去评判优和劣是愉悦,甚至在讲评时能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也会是幼儿发自内心的偷悦。 由此,我们知道把握好游戏讲评的契机会使幼儿在每一次真正说自己事的同时汲取养料,更上一层楼。以下是我在角色游戏讲评中的几点体会: 1.老师心中要有目标,这是角色游戏讲评成功的基础 角色游戏是幼儿扮演角色,模仿成人劳动的一种意愿性游戏。我们在尊重意愿的基础上追求通过游戏促进幼儿心理发展、思维发展。由此我们的目标就必须隐性,最主要的是我们提出的目标必须适度。因为老师的目的性太强,就会把角色游戏变成是“老师的游戏”;而目的性太弱,老师针对幼儿游戏指导的有效性就会削弱。因此,这对老师来说是极大的挑战。比如,有一次,幼儿在游戏中造地铁,他一改以往用立体积木,而是用一块块扁平的长方型积木造地铁。他边造边自言自语地说:“哈哈,这下地铁不会坏啦!”发现我在旁,便拍拍我说:“我的新发明。”讲评的时候我分享了孩子的兴趣与快乐,但我不忘记顺水推舟,故意问他: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成人可以通过游戏教孩子知识和与人交往的技能。弱智儿童基本上也是如此,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游戏的规则要简单。比如玩“老猫睡着了,小猫偷偷跑出去”这个游戏,必须由成人把儿童带到一地方藏起,再扮演老猫来找小猫。否则他不懂自己该“藏”哪儿。 第二,一种游戏要反复玩。弱智儿童记忆力差,游戏学会后,过不了几天就完全忘了。因此一个游戏最好常常玩,孩子不会嫌烦,相反,他们喜欢熟悉的活动。 第三,始终要由成人带领。弱智儿童自己往往不会“想出”什么玩法,必须要成人给他们出主意,并和他们一块玩。比如玩“猜东西”,应由成人作领猜人,弱智儿童来猜。如果反过来,他们就担当不了猜人的角色。 第四,弱智儿童可以学会玩游戏,但不能当“主角”,不会扮演复杂一点的角色。正常儿童到了三四岁,可以互换角色玩“猫妈妈带小猫上公园”的游戏,当妈妈的要替孩子“买”门票、为孩子“找”小船划、为孩子“买”冰棍吃,可是弱智儿童只会担当“孩子”一角,被“妈妈”带领,而不会当“妈妈”。 上学期参加了12.5晚会,作为接待任人员 协助进行“艾滋病图片展” 参加“成华区残疾人调查” 参加问卷调查 参加社区“市民素质“调查” 参加义工站趣味运动会 平时:会议记录、值班、协助部长做一些后勤工作 心得:义工站是一个非常好的组织,她很有人情味,部长们也都很好,特别是清容姐,真是特别好。在义工站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像去做残疾人调查时,我们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什么地点换了、残疾人不配合、天气太热等等,但我们都一一了克服了。有些东西你不去做,就不会知道其中的意义。而义工站给了我们很好的一个平台,

让我们去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在那次活动中,我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必要性。说实在的,在以前我是一个比较自负的人,自认为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所有的事,但是,直到那时我才发现,怪不得人是群居动物。同时,我也学会了坚持。 建议:虽然说义工站很有人情味,但是这也是义工站的一个软肋。纪律性不强,作风散漫,是常常发生的。可能,这也是由义工站建立时间较短、制度不够健全造成的吧。而做到人情与纪律合二为一是最好的。但,如何做到呢?中心就是“工作与平时相区分”。

儿童模仿天性

儿童模仿天性 导读:模仿是学习之母。没有模仿就没有学习,任何科学、艺术、技能、风格发展和形成,都有它最初范本和源头,所谓“其来有自”。模仿是动物界共有,鹦鹉学舌乃至动物杂技团都是模仿明例,但是人类模仿能力远远超出了其它物种动物,这是人类远久进化结果,也是人类能够从动物界分化出来重要原因。 模仿是学习之母。没有模仿就没有学习,任何科学、艺术、技能、风格发展和形成,都有它最初范本和源头,所谓“其来有自”。模仿是动物界共有,鹦鹉学舌乃至动物杂技团都是模仿明例,但是人类模仿能力远远超出了其它物种动物,这是人类远久进化结果,也是人类能够从动物界分化出来重要原因。 模仿敏感程度和相应吸收能力构成可塑性,儿童在这方面是远远超出我们成人。随着年龄增长,人可塑性和模仿力也在减弱,三岁之前儿童有太多可塑空间和可能,二十岁年轻人还有很多可能,而五十岁中老年可能就不是很多了。所以教育要趁早。又因为儿童模仿和吸收能力惊人,所以环境尤其是有父母主导儿童长期生活家庭环境就至为重要。正如陈先生所言:“若家中人之举动文雅,他(儿童)举动大概也会文雅;若家中人之言语粗陋,他言语大概也是粗陋。所以做父母不得不时时谨慎,务使己身堪有作则之价值。” 儿童模仿是方方面面,从一句口头禅到一种语气、手势,到一种态度、一种气质。儿童对环境吸收也是惊人,每一个人人格都可以追溯到它童年经验。而且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影响很多都是我们不曾察觉,海绵对水吸收,是很厉害,但是我们还能控制和想象,而儿童内心对环境吸收,就有太多是我们无论如何都难以穷尽想象。因为环境中包含了多少信息是我们不能确切了解,儿童内心用哪种方式来吸收,我们也是很难完全理解。但是,有一点是确定,即:提升自我、改良家庭环境是每一个父母必尽责任,观察儿童、理解儿童应该是我们很多精力和智慧方向。 家庭教育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渗透式教育,我们对孩子要求很重要,我们自身为孩子提供参照和潜移默化示范,对孩子影响则更为深远。我们应该从“小孩子好模仿”这个发现中,深切体会并谨慎对待家庭教育渗透作用。

天生气质-儿童的天性

天生气质-儿童的天性 导读:每个人里面都有下面四种天生特质,只是你特别倾向某一个气质类型。对孩子好的部分要大量栽培,否则又费力还效果有所折扣。来看一下你的孩子是属于哪一种天生气质吧! 孩子天生气质和爸爸妈妈没有相似之处。 如同生男生女和你家没有关系的。例如你爸爸生了很多儿子,你不一定生儿子,你生的孩子不一定和父母气质有关,是人类共有的。 每个人里面都有下面四种天生特质,只是你特别倾向某一个气质类型。 如同男人里面也有雌性荷尔蒙(7:3/8:2或6:4),否则男人就一点也不能理解女人,反之亦然。但比例有所不同。 后天可以把一个人内在少的部分发挥至极致,后天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很喜欢,你是可以去培养的。或者家里环境也是可以培养的。谈天生气质是因为我本来就可以做的很好的部分。例如,你喜欢音乐,在怎么训练,你也是有极限的,大师还是要天生的。 对孩子好的部分要大量栽培,否则又费力还效果有所折扣。 四大特质 热血型 1.天生外向 2.感情丰富 3.外显 4.社会性较好(小时候就愿意叫人) 5.温暖有同情心 6.比较容易改变,一讲耳朵就发热,就去做。擅长忽悠他人,也容易受人忽悠。比较冲动,比较不计后果,想得没有那么深 7.这种孩子一般比较宽容,你得罪她不会记太久 8.如果你肯定赞美她,孩子就会发展很好。 9.这种孩子不管过去(不要老和他讲过去你怎样),对未来的东西也没有兴趣(你讲现在好好学,将来生活会好,她听不进去),很懂得或在当下 10.喜欢多彩多姿的生活,坐不定 11.对人内在是很温暖的,温柔体恤,天生乐观活泼,看东西都是看到好的。看到半杯水,他真能看到我有半杯水, 12.对她来说,朋友越多,她就觉得越可爱。 13.在人生目标里很注重“关系”,得到关系上的注意和肯定。这样的孩子,如果你总是告诉她哪里不好,你会留不住这个孩子。她愿意留在家里,是因为家里有人注意她,认可她。否则她会把时间给到注意她,肯定她的朋友。 14.她甚至会为了关系的认可,而忘记家里。 15.必须给很多的注意/肯定。 16.在关系里她最看重:有人需要我。谁最需要她,她就走向谁。 17.如果教孩子某个东西:她做了后你要注意她,肯定她;她没有做,你要忽略。你可以用她的同理心激励她去做,例如“当你教爷爷时,爷爷的心里觉得很温暖,他就觉得被爱。”热血型的孩子听了就愿意做。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

“”我们尊重这个事实的同时不难发现幼儿喜欢游戏,尤其是喜欢角色游戏。如何做好角色游戏?如何使幼儿在每一次的游戏中汲取养料,得有所用?如何使每一个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些问题深深地缠绕着我。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深深体会到: 在角色游戏中,做好每一次角色游戏的讲评,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因为,角色游戏的产生是以幼儿身心发展为前堤,而角色游戏发展又是以促进幼儿生理、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作为角色游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讲评,受到幼儿的欢迎同时,同样促进幼儿的发展。 有教育学家认为: 幼儿是带着知识、技能和态度进人游戏情境之中的,而且,他们还有关于自我的一定的观念和态度(如自我概念的形成等等)对即将加人游戏的其他孩子也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诸如此类的变量的相互作用,决定着活动进程和结果的变化。在新中班的第一次角色游戏时,我们在教室里放置许多玩具,在幼儿游戏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去告诉他们“哦,你是理发师,你会帮我理发。谢谢。”“你替我看病,你是好医生。”“我能打电话吗,电话间老伯伯?”...游戏结束讲评的时候,我把小朋友一个个请出来用满腔的热情向小朋友介绍我这个老奶奶认识XX是个医生、XX是理发师、XX是“娃娃家”的妈妈。小朋友可喜欢这种称呼了,他们笑嘻嘻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仿佛这一切都是真的,有的小朋友还兴奋地拍拍手。由此,我知道幼儿愿意用这种方式来评价自己的游戏,他们觉得自己被充分肯定了。 随着幼儿游戏次数增多,幼儿喜欢讲评已不再停留于让老师夸张地称呼一声,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老师能把他游戏中了不起的事告诉大家。有很多次,我会碰到这样的情况: 当我要讲评的时候,我的桌上会自动地出现一个个幼儿的“作品”,会有小朋友跑到我面前对我说“徐老师,今天让我说,好吗?”。这时,我比谁都清楚孩子们渴望得到一种机会,一种把自己的成功欣喜地展现给大家并与大家共享的机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