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伯特兰德(Bertrand)价格竞争模型教学文稿

伯特兰德(Bertrand)价格竞争模型教学文稿

伯特兰德(Bertrand)价格竞争模型教学文稿
伯特兰德(Bertrand)价格竞争模型教学文稿

伯特兰德(Bertrand )价格竞争模型

伯特兰德模型是由法国经济学家约瑟夫?伯特兰德(Joseph Bertrand于1883 年提出的一个竞争模型。它是分析寡头垄断市场上企业价格竞争的模型,这与古诺竞争模型是不同的。

古诺模型是把产量作为企业决策的变量,是一种产量竞争模型。实际上,在

企业的实际竞争过程中,定价是企业决策更基本的战略,每个企业所面临的消费者需求的大小往往取决于其定价。特别是当市场上企业的数量较少时,企业在定价策略上的差异对企业产品需求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伯特兰德模型对于研究

寡头垄断企业的价格竞争行为的特征及其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一、生产同质产品的伯特兰德竞争模型

假定市场上只有两家企业:企业1和企业2,双方同时定价,它们生产的产品完全相同(即同质),寡头企业的成本函数也完全相同:生产的边际成本等于单位成本c,且假设不存在固定成本。市场需求函数D P是线性函数,相互之间没有任何正式的或非正式的串谋行为。

由于两个寡头垄断企业生产的产品同质,因而具有完全的替代性,所以两

个企业中定价低者将获得所有需求,而定价高者将失去整个市场;如果两个企业定价相同,则他们将平分市场。

即若有企业1、企业2两企业,若企业1的定价R低于企业2的定价P2,

则企业1获得的需求D(R)将是整个市场的需求,而企业2的市场需求则为零;若双方定价相同,R = P2=P,则双方将平分市场,都将获得相当于整个市场需求量的一半,即-D P 。

2

在上述情况下,两个企业中每一个企业的最优定价战略取决于其对另一家企业定价的推测。

(1)假设企业1预计企业2的定价将高于垄断价格,那么企业1的最优战略是按照垄断水平定价,此时它将获得所有的需求和垄断利润(即可能的最大利润)。

(2)假如企业1预计企业2的定价低于垄断水平,但高于边际成本,那么企业1的最优战略是定价略低于企业2,价格制定得偏高会导致零需求和零利润,而价格制定得略低将使企业1获得所有的需求,但利润要少一些。价格定得越低,所得利润越少。

(3)假如企业1预计企业2的定价低于边际成本,那么企业1的最优选择是制定相当于边际成本的价格。

也即是,当P2 P m时,企业1选择垄断价格P1 二P m。

与古诺模型一样,上述最优定价过程是企业1对企业2选择的最优反应,用反应函数表示即是:企业1的最优反应函数P「(P2)是指企业1针对企业2确定的每个价格而制定的最优价格;反之,企业2的最优反应函数P2”(R)是指企业2 针对企业1确定的每个价格而制定的最优价格。两个企业的反应函数及其纳什均衡水平见下图。

图8-2伯特兰德竞争模型

在上图中,R”(P2)、P2”(R)分别是企业1和企业2的最优反应函数,两个坐标轴分别代表两个企业的策略选择。

由于企业2与企业1具有相同的边际成本,所以它们的反应函数曲线形状相

同,并且关于45°线对称。两条反应曲线的交点N表示该博弈的纳什均衡点。

在这里,纳什均衡是一对价格战略的组合,此时没有哪个企业能通过单方面改

变价格而获利。该均衡点N既是企业1的最优定价R =P「(P2),又是企业2 的最优定价P2二P2”(PJ。另外,这两个企业的最优定价都等于边际成本,即P :=P j =MC。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两企业产品同质且边际成本不变的条件下,伯特兰德模型存在唯一的纳什均衡,这时两家企业的价格相同,且都等于边际成本,利润等于零(但仍获得正常利润)。

伯特兰德悖论及其解释伯特兰德均衡说明,只要市场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生产同样产品的企业,则没有一个企业可以控制市场价格,获取垄断利润。

根据该模型的推导可知,超过边际成本的价格不是均衡价格。在该价格水平上,至少有一家企业存在以低于对手的价格出售其产品,从而获得所有市场需求

的动机。而在现实市场上,企业间的价格竞争往往并没有使均衡价格降低到等于边际成本的水平上,而是高于边际成本。对于大多数产业而言,即使只有两个竞争者,它们也能获得超额利润。这与伯特兰德模型的得出的结论是不一致的,这被称为“伯特兰德悖论”。

对“伯特兰德悖论”的解释,主要有三种理论:

1■产品差别(Product differentiation)理论。该模型假定两个生产者生产并销售同质产品,是完全可以相互替代的,这会引发企业间的价格战,使价格趋于边际成本。但现实中,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可以是多个方面。在双寡头垄断价格竞争中,如果企业销售的产品不同,那么,就没有必要像在该模型中所得到的那样把价格降到边际成本的水平,并且在这时,以低于竞争对手

的价格出售产品并不能保证能够获得整个市场的需求。

2.动态竞争(dynamic competition理论。在该模型中假定企业只是在一个时期展开竞争,即只制定一次价格。实际上,削价往往会引起价格战。这样,当一家企业看到自己降价后会引起另一家企业更低定价的报复,这家企业未必还敢降价。即使真的降价,也并不能保证它能够获得整个市场需求,也许在短期内可能。由于该模型是静态的,故没有考虑企业价格战所造成的对企业定价的影响。一旦考虑了动态竞争因素,即使在企业制定相同价格和产品同质的情况下,仍存在高

于边际成本的均衡价格。

3■生产能力约束(capacity constraint?理论。这一解释最早是由埃奇沃斯 (Edgeworth )提出来的。他在1897年发表的论文《关于垄断的纯粹理论》中指 出,由于现实中企业的生产能力是有限的, 所以只要一个企业的全部生产能力可 供量不能全部满足社会需求,则另一个企业对于尚未满足的那部分社会需求就可 以收取超过边际成本的价格。而伯特兰德模型的一个重要假定是企业没有生产能 力约束。因此,模型的结论与现实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就是自然的了。

二、存在产品差别的伯特兰德竞争模型

考虑两种有差别的产品,如果企业 1和企业2分别选择价格R 和P 2,消费 者对企业i 的产品的需求为:q i (R,P j ) =a -R ? bP j ,其中,b 0,即只限于企 业i 的产品为企业j 产品的替代品的情况。

这里也假定企业生产没有固定成本, 并且边际成本为常数c ,c :::a ,两个企 业同时选择各自的价格。每个企业的战略空间可表示为所有非负实数 S 二[0,::), 其中企业i 的一个典型战略s 是所选择的价格R 兰0。

假定每个企业的收益函数等于其利润额,当企业

i 选择价格P ,其竞争对手

选择价格P j 时,企业i 的利润为:

二i (P,P j )二q i (R,P j )(P -c) = (a -P bP j )(R -c) 则价格组合(P 1 ,P 2 )若是纳什均衡,则对每个企业i , R”应是以下最优化问 题的解:

对企业i 求此最优化问题的解为:

二 max 心—P bP )(R -

C )

1

P (a bP「c)

2

由上可知,若价格组合(P「,P2”)为纳什均衡,企业选择的价格应满足

1 1

R =-(a +bP2*+c)和P2" = —(a + bR )

2 2

C

联立以上两式,解得P;二P/

2 -b

(P i ,P2 )即是伯特兰德博弈的唯一纳什均衡,将P「、PT代入得益函数,即可得到均衡时两企业的得益。

若有具体数字,代入上述各式,可得到具体的结果。

可以看到,伯特兰德模型中的价格决策与古诺模型中的产量决策一样,其纳什均衡结果同样劣于各博弈方通过协商、合谋所得到的结果。但与古诺产量均衡一样,伯特兰德价格竞争中企业的合谋结果也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各博弈方都存在偏离这种状态的动机。只有纳什均衡价格组合,才是一种稳定的状态,这时两个企业都不再有偏离这种状态的动机。

广告心理学重点(下)

自学考试“广告心理学”全书重点(下) 第四节说服的信息传播模型与广告说服 说服的传播模型? ? 1959年霍夫兰德和詹尼斯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传播过程的说服或态度改变的模型。 说服模型的每个环节,都表明了所关联的重要因素? 4传递者或信息源涉及的问题是,它是否从自己所维护的看法中得到个人的好处。客观性或无私心成为可信的基本条件。 4意见传播,也就是进行说服。主要取决于信息的本身,但传播方式方法对说服效果亦有影响 4接受者是被说服的对象。中心问题是信念和人格(人性) 情境因素对说服过程的影响主要涉及警告与分心4 广告的说服? ?广告成为诱因的因素: 广告信息本身与消费者的潜在需要有关4 广告信息源有较高的可信度4 4广告给消费者以积极的情感体验 激化广告气氛或情境4 如何增强广告信息的可信度? 4突出广告产品的特点,也不回避次要特性的不足,即宣传的客观性 实际表演或操作4 科学鉴定的结果和专家学者的评价4 4消费者的现身说法 失实广告的修正作用? 第五节误导性广告的分析与对策 误导性广告的分析? ?误导性广告:误导是一种心理效应。它借助与文字、图案等知觉线索,让人对特定对象产生错误的理解。利用误导,是消费者对产品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造成了负面社会效应,这种广告就是误导性广告。(名词解释)?引起误导的因素: 从误导的词语来看,他们的语义往往带有多义性或模糊性4 某些误导性传播跟境联效应有关4 4误导引发的错误知觉可能涉及主体的期待心理。 克服误导性广告的对策? 健全有关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大众应努力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知识,提高识别虚假广告的手法 ?在识别各类广告信息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注意知觉的线索上,须做进一步的信息加工 第六节态度的测量 总加量表Likert Scale?利凯特 1932 等距离表Equal-appearing Interval Scale 塞斯通蔡夫 1929? ?语义分析量表Semantic Differential Scale 奥斯古特 1957 多极估量量表Multistage Evaluation? Scale二维评价量表马谋超曹志强 80年代初 第七章广告理性诉求的需要基础 第一节广告的理性诉求于“独特卖点建议” ?广告的理性诉求:基于商品的功能和特性的一种诉求。(名词解释)

伯川德模型

伯川德模型(Bertrand competition)描述了一种竞争格局,即生产同质产品的寡头厂商可能并不总是以产量做为决策变量进行竞争,也可以以价格做为决策变量的竞争方式。 伯川德模型的结论十分简明,即均衡的结果将是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这一结论同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结果是一致的,而大大不同于古诺模型。伯川德模型的核心在于不同厂商之间产品是完全替代的,因此哪位寡头的定价更低,则哪位寡头将赢得整个市场,而定价较高者则完全不能得到任何收益,从而亏损。这种“赢家通吃”的市场竞争格局导致寡头之间竞相降价,直至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继续的降价行为意味着亏损。 伯特兰德模型是由法国经济学家约瑟夫·伯特兰德(Joseph Bertrand)于1883年建立的。古诺模型和斯塔克尔伯格模型都是把厂商的产量作为竞争手段,是一种产量竞争模型,而伯特兰德模型是价格竞争模型,伯特兰德模型的假设为: (1)各寡头厂商通过选择价格进行竞争; (2)各寡头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 (3)寡头厂商之间也没有正式或非正式的串谋行为。 前提假定 伯特兰德模型假定,当企业制定其价格时,认为其他企业的价格不会因它的决策而改变,并且n个(为简化,取n=2)寡头企业的产品是完全替代品。A、B两个企业的价格分别为P1、P2 ,边际成本都等于C。 推导和分析 根据模型的假定,由于A、B两个企业的产品是完全替代品,所以消费者的选择就是价格较低的企业的产品;如果A、B的价格相等,则两个企业平分需求。于是,每一个企业的需求函数如图. 因此,两个企业会竞相削价以争取更多的顾客。当价格降到P1=P2=C 时,达到均衡,即伯特兰德均衡。 结论:只要有一个竞争对手存在,企业的行为就同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一样,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组织行为学离线作业

《组织行为学》课程作业 1、何为组织?你如何看待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 答:组织是一种人们有目的地组合起来的社会单元,它由两个或多个个体组成,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运作,以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或一系列共同目标。 组织环境是组织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特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存在于组织之外并对组织产生一定影响作用的外部事物与现象等要素。 人、财、地、组气环场候境 文化、法律、政策 90年代以来,组织行为学又出现哪些新的发展动向?2、20世纪 20答:世纪90年代的新发展:。第一,组织变革已成为全球化经济竞争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首要问题。第二,组织行为学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 第三,组织行为学研究更加关注国家目标。第四,组织行为学研究除秉承强调生产率的传统之外,更加关注工作生活质量。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每一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有哪些?)观察法:是研究者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观察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对被观察者外在行为的描1答:述和分析去推测人们内在心理状态的研究方法。优点:研究者以组织成员的身份出现,可使被观察者避免伪装和做作,从而使观察到的资料较为可靠有效。缺点:一旦被观察者知道是在观察他们的行为,会使他们感到不自在,从而影响取得的资料的真实性。优点:是指根据事先拟定的一系列问题,)2调查法:针对某些相关因素,收集资料并加以分析的方法。能同事进行群体调查,快速手机大量资料。缺点:调查法不适用于针对具体行为,而且对涉及态度问题的回答未必完全真实。

3)测量法:研究中通过标准化的心理测试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来测量被试有关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被称为测试法。优点:简便易行,能直观的以数量化的形式表明团体的内部结构和人际间的吸引和拒斥关系。缺点:其信度和效度较低,难以查明人际吸引或拒斥的原因。在测量前必须选择合适的信度和效度的合理范围。 4)个案法:是以某一典型个体、群体或单位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再推而广之。优点:针对性强,对于解决组织中的某些具体问题很有帮助。缺点:由于它是描述说明实况,变量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各种各样,很难证明答案的正确与否。所以研究结果的信度、效度和普遍性自然较差,其结论不宜随意推广。 5)实验法:是指在严格控制的环境条件下研究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方法。优点是严格控制条件,可以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扰,其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缺点:实验室实验为达到精确性和可控性而牺牲了现实性和普遍性,再加上人工实验室脱离了活生生的组织环境,增加了人为因素,真实性较差,因此,研究者对实验室实验结果的推广和应用持慎重态度。 4、试论述组织行为学中的人性假设及其相应的管理方式。 、简述动机冲突的四种类型。5. 答:动机冲突由个体内部需要之间以及需要与客观外界之间的矛盾所致。米勒和霍夫兰德归纳四种冲突情境: (1)双趋冲突:个体具有分别追求两个目标的东极,但又只能选择其一。(2)双避冲突:个体具有分别躲避两个目标的两个动机,但又只能躲避其一。(3)趋避冲突:个体面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接近和回避两种动机的冲突情景。(4)多重趋避冲突:个体面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趋避冲突的情景。

广告心理学重点

自学考试广告心理学”全书重点(下) 第四节说服的信息传播模型与广告说服 说服的传播模型_ -'1959年霍夫兰德和詹尼斯提岀了一种基于信息传播过程的说服或态度改变的模型。 说服模型的每个环节,都表明了所关联的重要因素 :传递者或信息源涉及的问题是,它是否从自己所维护的看法中得到个人的好处。客观性或无私心成为可信的基本条 件。 :意见传播,也就是进行说服。主要取决于信息的本身,但传播方式方法对说服效果亦有影响 :接受者是被说服的对象。中心问题是信念和人格(人性) 情境因素对说服过程的影响主要涉及警告与分心: 广告的说服_ '广告成为诱因的因素: 广告信息本身与消费者的潜在需要有关: 广告信息源有较高的可信度- -广告给消费者以积极的情感体验 激化广告气氛或情境- 如何增强广告信息的可信度 :突岀广告产品的特点,也不回避次要特性的不足,即宣传的客观性 实际表演或操作4 科学鉴定的结果和专家学者的评价: -消费者的现身说法 失实广告的修正作用_ 第五节误导性广告的分析与对策 误导性广告的分析_ '误导性广告:误导是一种心理效应。它借助与文字、图案等知觉线索,让人对特定对象产生错误的理解。利用误导, 是消费者对产品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造成了负面社会效应,这种广告就是误导性广告。(名词解释) '引起误导的因素: 从误导的词语来看,他们的语义往往带有多义性或模糊性- 某些误导性传播跟境联效应有关: -误导引发的错误知觉可能涉及主体的期待心理。 克服误导性广告的对策 _ 健全有关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大众应努力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知识,提高识别虚假广告的手法 ,在识别各类广告信息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注意知觉的线索上,须做进一步的信息加工 第六节态度的测量 总加量表Likert Scale _利凯特1932 等距离表Equal-appearing Interval Scale 塞斯通蔡夫1929 _ _语义分析量表Semantic Differential Scale 奥斯古特1957 多极估量量表Multistage Evaluation _Scale二维评价量表马谋超曹志强80年代初 第七章广告理性诉求的需要基础 第一节广告的理性诉求于“独特卖点建议”

态度转变

态度转变 态度转变是个体形成一定态度后,由于接受某种信息或意见而引起变化。态度转变过程就是说服的过程。 一、态度转变模型 美国学者霍夫兰德等人提出一个态度转变模型: (一)传递者 1.信息的传递者其威信、与接受者的相似性都会影响他提出的信息的说服效果。威信越高,与接受者的相似性越大,说服的效果越好。 2.说服的意图如接受者认为传递者刻意影响他们则不易改变态度;但如果他们认为传递者没有操纵自己的意图,心理上没有阻抗,对信息的接受较好,易于转变态度。 3.说服者的吸引力接受者对高吸引力的传递者有较高的认同,因而容易接受他的说服。 (二)沟通信息 1.信息差异任何态度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如果传递者的威信较高,这种差异越大,引发的态度转变就越大;如传递者威信低,这种差异适中,引发的态度改变也较大。 2.畏惧它与态度转变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畏惧的唤起能增强说服效果。但是,如果畏惧太强烈,引起接受者心理防御以至否定畏惧本身,结果却只能是态度转变较少。研究发现,中等强度的畏惧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 3.信息倾向性对一般公众,单一倾向信息说服效果较好;对文化水平高的信息接受者,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信息,说服效果较好。 (三)接受者 1.原有的态度与信念已经内化了的态度作为接受者信念的一部分,难于改变;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即说服者根据直接经验形成的态度不易改变。 2.接受者的人格因素依赖性较强的接受者信服权威,比较容易接受说服;自尊较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易改变态度。社会赞许动机的强弱也是影响态度转变的闲素,高社会赞许动机的接受者易受他人及公众影响,易于接受说服。 3.个体在面临改变态度的压力时,其逆反心理、心理惯性等心理倾向会使其拒绝他人的影响,从而影响态度转变。 (四)情境 态度转变是在一定背景下进行的,以下情境因素会影响态度转变。 1.预先警告它有双重作用。如接受者原有态度不够坚定,预先警告可促使其态度改变;但预告也可能有抵制说服的作用,例如,预告与接受者的利益有关时往往使其抵制态度转变。 2.分心它的影响也是复杂的:如果分心使接受者分散了对沟通信息的注意,将会减弱他对说服者的防御和阻抗,从而促进态度转变;如果分心干扰了说服过程本身,使接受者得不到沟通信息则会削弱说服效果。 3.重复沟通信息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即中等频率的重复,效果较好;重复频率过低或过高,说服的效果均不好。 二、态度转变理论 (一)海德的平衡理论 这个理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态度转变中的作用。海德认为,在人们的态度系统中存在某些情感因素之间或评价因素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即如果出现不平衡,则向平衡转化。海德指出,人们在改变态度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即个体尽可能少地改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 (二)认知失调论 费斯廷格认为,态度改变是为了维持态度三因素的一致。如果两种认知不一致,就会造成认知失调;如果失调认知的成分多于协调认知的成分,则会引起更大的失调;认知失调给个人造成心理压力使之处于不愉快的紧张状态。此时,个体就会产生清除失调、缓解紧张的动机,通过改变态度的某些认知成分,达到认知协调的平衡状态;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失调町能有四种原因:逻辑的矛盾、文化价值冲突、观念的矛盾以及新旧经验相悖。 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 1.改变或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使二个认知因素协调。 2.引起或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改变原有的不协调关系。

伯特兰德(Bertrand)价格竞争模型教学内容

伯特兰德(Bertrand )价格竞争模型 伯特兰德模型是由法国经济学家约瑟夫?伯特兰德(Joseph Bertrand于1883 年提出的一个竞争模型。它是分析寡头垄断市场上企业价格竞争的模型,这与古诺竞争模型是不同的。 古诺模型是把产量作为企业决策的变量,是一种产量竞争模型。实际上,在企业的实际竞争过程中,定价是企业决策更基本的战略,每个企业所面临的消费者需求的大小往往取决于其定价。特别是当市场上企业的数量较少时,企业在定价策略上的差异对企业产品需求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伯特兰德模型对于研究 寡头垄断企业的价格竞争行为的特征及其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一、生产同质产品的伯特兰德竞争模型 假定市场上只有两家企业:企业1和企业2,双方同时定价,它们生产的产品完全相同(即同质),寡头企业的成本函数也完全相同:生产的边际成本等于单位成本c,且假设不存在固定成本。市场需求函数D P是线性函数,相互之间没有任何正式的或非正式的串谋行为。 由于两个寡头垄断企业生产的产品同质,因而具有完全的替代性,所以两个企业中定价低者将获得所有需求,而定价高者将失去整个市场;如果两个企业定价相同,则他们将平分市场。 即若有企业1、企业2两企业,若企业1的定价R低于企业2的定价P2, 则企业1获得的需求D(R)将是整个市场的需求,而企业2的市场需求则为零;若双方定价相同,R = P2=P,则双方将平分市场,都将获得相当于整个市场需求量的一半,即-D P o 2 在上述情况下,两个企业中每一个企业的最优定价战略取决于其对另一家企业定价的推测。 (1)假设企业1预计企业2的定价将高于垄断价格,那么企业1的最优战略是按照垄断水平定价,此时它将获得所有的需求和垄断利润 (即可能的最大利润)o (2)假如企业1预计企业2的定价低于垄断水平,但高于边际成本,那么企业

霍夫兰德的信息理论

霍夫兰德的信息理论 温远远 关键词信息传递态度说服研究 摘要主要是阐述霍夫兰德信息理论,信息传递对受众态度的改变以及说服对受众态度变化。 霍夫兰德信息理论的内容 1信息传递对态度的影响 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影响态度变化的因素有:发信者提供信息的可信度、信息的内容结构、收信者的特点、收信者参与传递活动等。 1.1可信度对态度的影响 可信度指:一个传播信源被接受者认为是值得相信和能够胜任的程度。霍夫兰和他的同事认为:信源可信度的效果在传播的时候最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退化。这个所谓的潜伏效果大概可以由这样的事实来解释,即个人具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忘记低可信度的信源之不值得信任的倾向。他们记住的是信息,而不是值得怀疑的信源。同时,霍夫兰等人提出信度高的比信度低更能引起态度的变化。他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用生物医学杂志和大众月刊杂志向被试着宣传抗阻剂的效用,然后测定被试者在接受宣传之后的态度变化。在实验之前,先对俩种杂志提供的消息信度进行测定,有81%到95%的被试者对前一种杂志提供的消息评价为可信的,有1%到2%的被试对后一种杂志提供的消息评价为可信。在被试接受宣传之后发现,前一种场合有23%的被试态度发生了改变,后一种场合只有6.6%的被试态度有改变。 1.2 信息传递结构对态度的影响 信息传递的结构有俩种:一种是只有一种意见的单一的传递另一种是包括反面意见在内的全面传递。他们将这俩种内容结构不同的信息传递录在磁带上,让被试听录音,然后测定被试的态度变化。实验结果发现了这样几种情况:被试的立场与信息传递的内容一致的时候,更多的是接受单一传递;在文化教育水平低的被试中,单一传递更有效;在文化教育水平高的被试中,全面传递更有效;全面传递的说服效果,即受到反宣传的影响,也还在起作用,就是说,全面传递的说服方式有抵制烦宣传的效果。 除此之外,霍夫兰等人还发现,当被试积极参与传递活动时,所得到的效果比单纯听广播要好。 2 霍夫兰的说服研究 霍夫兰的说服实验使传播研究朝着效果问题的研究方向发展,在此之后,就将说服的结果看作是对传播效果的分析。说服基本上相当于态度改变,霍夫兰对于态度改变的研究实质上是一种学习理论或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 theory)取向。他相信,态度是由学习得来的,并且态度的改变与学习同时进行。说服实验的一个重要部分涉及恐惧呼吁的使用。它以可怕的信息向受众进行呼吁。贾尼斯和费什巴赫发现,温和程度的恐惧呼吁更有说服力。当一个大众传播(信息)被指定来影响一个受众采纳特殊的方式和手段以避免威胁的时候,作为与温和恐惧呼吁相对的强烈的恐惧呼吁的使用增加了这种可能性,即受众将被置于一种情感紧张的状态中,这一紧张的状态不能完全被复述传播中所包括的那些安慰性建议所消除。当恐惧被强烈地唤起而不能完全由包含在大众传播中的安慰所消除时,受众将受到激发而忽略这种危险的重要性,或使其重要性减到最小。如果使用过强的呼吁,那么恐惧呼吁的使用就可能相当于玩火。但是恐惧信息可以抓住受众的注意力,而且如果使用了温和的恐惧呼吁,那么在引起态度变化方面它们就不会产生相反效果了。

心理学作业

试论态度改变模型和访谈法的传销行为成因探析 [摘要]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核心是态度,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德用态度改变模型来解释社会生活中人们态度改变的机制。文章以态度的改变为切入点,在立足态度改变模型的基础上,结合访谈资料,对传销行为的成因进行阐释。 [关键词]态度改变模型;传销行为;访谈法;传销人员 传销是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传销组织利用其中的倍增原理,使更多的人加入组织,更广泛地发展下线。传销组织具有牟利性、欺骗性、组织性和聚众性等特点,特别是近年来传销组织的隐蔽性越来越明显。传销行为的成因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科学的阐释有利于更加有效防范,本文从这个问题出发,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对传销行为的成因作进一步的探究。 在进入传销组织前,传销人群有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但自从他们进入传销组织之后,情感、认知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对待工作、金钱、亲人的态度也与以前大相径庭。据新闻报道,一位23岁的女孩被母亲从传销组织中救出,但女孩在回家的火车上急于返回传销组织,她借故去厕所想从窗户中跳出,结果不幸身亡,传销对人的认知和情感的影响可见一斑。此外,传销成员因为加入传销组织而与亲人发生矛盾冲突的事例屡屡见诸报端。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社会心理学家投入很大精力研究态度的改变,其中比较权威的是霍夫兰德的态度改变模型,详细阐述了影响态度改变的重要因素。传销人员加入传销组织前后,态度逐步发生着变化,从当初的否定态度,到后来的怀疑态度,再到坚信不疑决定加入这个团体,是一个逐步演进变化的过程,其中的促成性因素是什么?本文将结合态度改变模型具体阐述传销行为的成因。 传销人员在整个过程中态度的变化会不会有其独特的特点?在用态度改变模型阐述传销行为的时候,为了提高针对性和可信度,本研究采取了访谈法,目的是提供更丰富可靠的支撑性材料。在相关工作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对16名传销成员进行了访谈,其中女性3名,男性13名。前期准备阶段,编写了半结构化的访谈提纲,并对访谈人员进行了简要的培训。访谈之前跟被访谈人员签订了知情同意书。最后把访谈过程中的录音资料转成文字材料。 一、传销组织的因素 (一)营造氛围,同化成员 群体规范是建立在群体的价值观念基础之上的,有的与当时的社会价值观相背离,那么它就会产生违反社会要求的倾向,表现出与社会要求不一致的行为,甚至反社会的行为。传销组织建立独有的群体规范,从观念上给成员制造压力,不得不服从,否则就会在团体中处于尴尬的境地,这样传销组织的规范便不断内化到成员的价值观念中。同时传销组织会提高成员的团体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快加深了成员的价值内化过程。 (二)充分利用榜样效应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则是基于观察学习理论而专门探讨学生(或人们)社会行为学习问题的学说。间接经验学习,即通过观察他人行为而学习,这是人类行为的最重要来源,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间接学习模式是人类的主要学习形式。传销组织一直强调榜样的重要性,反复强调跟随“成功者”的脚步,让众多的传销人员相信,只要自己坚持选择,不断模仿,一定能够成功。 选择性注意在观察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那些有着一定社会地位、较高能力和较大权力

2018心理学考研知识点:说服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机构 第 1 页 共 1 页 2018心理学考研知识点:说服 我们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既然这世界不是只有我们一个人,那我们的行为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别人的影响。如果让你站在几百人的面前做个演讲,我想很多人都会觉得有压力,那如何克服和看待这个压力呢,心理学家拉塔纳提出了社会影响理论。有些人抗干扰能力强一些,有些人则弱一些,还有些影响则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2016考研心理学社会影响要涉及的内容。 社会影响(一) 1.说服 (1)说服模型:①霍夫兰德改变—说服模型。说服者、说服对象、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构成态度改变所关联的四个基本要素,其中说服者、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构成了态度改变的外部刺激,亦即构成了说服对象的态度对象。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指出,说服对象态度的改变与否与说服对象态度中的情感成分密切相关。该模型主要说明说服在什么时候产生和怎样产生。他们认为,只有当他人注意到说服信息,理解信息内容,并且接受了这些信息的时候,说服才能发生,而注意、理解以及接受三个阶段任何一个阶段出问题,说服都不能引发态度改变。当态度发生改变后,新态度会经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保持,态度转变为行为,一旦态度转变为行为,该行为将加强或激化新态度,逐步固化为信念,成为持久的行为模式。②认知和反应理论。陪狄和卡司欧伯认为,说服存在两条路径:中心路径和外周路径。中心路径的说服建立在论据的逻辑性和强度上;外周路径的说服建立在与说服内容性质或品质无关或额外的因素上。 (2)关于说服的效应:①睡眠效应;②好心情效应;③接种效应;④过度理由效应;⑤留面子效应与登门槛效应;⑥折扣技巧;⑦滚雪球。 来自他人的社会影响,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他人的数量、重要性和接近性。拉塔纳曾用光的作用来类比。光照在平面上,平面接收到的“光量”,不仅取决于开了多少灯,而且取决于灯泡的瓦数,以及它与平面的接近程度。个人所受来自他人的影响与他人的数量、他人的重要性以及他人与个体的接近性有关。

2013年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笔记(三)13

39、态度转变是个体形成一定态度后,由于接受某种信息或意见而引起变化。态度转变过程就是说服的过程。 态度转变模型(识记) 美国学者霍夫兰德的态度转变模型 1.传递者:(1)信息的传递者:威信与接受者的相似性都影响他提出的信息的说服效果,均成正相关。 (2)说服的意图:a.认为传递者刻意影响他们则不易改变态度 b.认为传递者没有操纵自己的意图,心理上没有抗拒,对信息的接受较好,易于转变态度。(3)说服者的吸引力:接受者对高吸引力的传递者有较高的认同,因而容易接受他的说服。 2.沟通信息:(1)信息差异:a.传递者的威信较高,差异越大,引发的态度转变就越大。 b.传递者的威信较低,差异适中,引发的态度改变也较大。 (2)畏惧:与态度转变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畏惧的唤起能增强说服效果。 a.畏惧太强烈,引起接受者心理防御否定畏惧本身,态度转变较少。 b.中等强度的畏惧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 (3)信息倾向性:a.对一般公众,单一倾向信息说服效果较好。 b.对文化水平高的信息接受者,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信息,说服效果较好。 3.接受者:(1)原有的态度与信念:a.已经内化的态度作为接受者信念的一部分,难于改变 b.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即说服者根据直接经验形成的态度不易改变。 (2)接受者的人格因素:a.依赖性较强的接受者信服权威,比较容易接受说服。 b.自尊较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易改变态度。 C.社会赞许动机的强弱也是影响因素。高社会赞许动机的接受者易受他人及公众影响,易于接受说服。 (3)个体在面临改变态度的压力时,其逆反心理,心理惯性等心理倾向会使其拒绝他人的影响,从而影响态度转变。 4.情境:(1)预先警告:双重作用。如接受者原有态度不够坚定,预先警告可促使其态度改变;但预告也可能有抵制说服的作用。 (2)分心:a.如果分心使接受者分散了对沟通信息的注意,将会减弱他对说服者的防御和阻抗,从而促进态度转变。 b.如果分心干扰了说服过程本身,使接受者得不到沟通信息则会削弱说服效果。 (3)重复:沟通信息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 a.中等频率的重复,效果较好。 b.重复频率过低或过高,说服的效果均不好。

伯特兰德模型

伯特兰德模型(Bertrand Model) 什么是伯特兰德模型 伯特兰德模型是由法国经济学家约瑟夫·伯特兰德(Joseph Bertrand)于1883年建立的。古诺模型和斯塔克尔伯格模型都是把厂商的产量作为竞争手段,是一种产量竞争模型,而伯特兰德模型是价格竞争模型, 伯特兰德模型的假设为: (1)各寡头厂商通过选择价格进行竞争; (2)各寡头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 (3)寡头厂商之间也没有正式或非正式的串谋行为。 伯特兰德模型的前提假定 伯特兰德模型假定,当企业制定其价格时,认为其他企业的价格不会因它的决策而改变,并且n个(为简化,取n=2)寡头企业的产品是完全替代品。A、B两个企业的价格分别为P1、P2 ,边际成本都等于C。 伯特兰德模型的推导和分析 根据模型的假定,由于A、B两个企业的产品是完全替代品,所以消费者的选择就是价格较低的企业的产品;如果A、B的价格相等,则两个企业平分需求。于是,每一个企业的需求函数为: 因此,两个企业会竞相削价以争取更多的顾客。当价格降到P1=P2=C时,达到均衡,即伯特兰德均衡。 结论:只要有一个竞争对手存在,企业的行为就同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一样,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伯川德均衡及伯川德悖论 根据伯川德模型,谁的价格低谁就将赢得整个市场,而谁的价格高谁就将失去整个市场,因此寡头之间会相互削价,直至价格等于各自的边际成本为止,即均衡解为: 根据伯川德均衡可以得到两个结论: 1.寡头市场的均衡价格为:P=MC; 2.寡头的长期经济利润为0。 这个结论表明只要市场中企业数目不小于2个,无论实际数目多大都会出现完全竞争的结果,这显然与实际经验不符,因此被称为伯川德悖论 伯特兰德模型存在的问题 伯特兰德模型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与它的前提假定有关。从模型的假定看至少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①假定企业没有生产能力的限制。如果企业的生产能力是有限的,它就无法供应整个市场,价格也不会降到边际成本的水平上。 ②假定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完全替代品。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完全相同,就可以避免直接的价格竞争。 对伯川德模型的评价 伯川德模型假设价格为策略性变量而更为现实,但是它所推导出的结果却过于极端;但由于与现实不甚相符而遭到了很多学者的批评。这是我们为什么将其称之为伯川德悖论的主要原因。因此,学者们在研究市场中企业的竞争行为时,更多的是采用古诺模型,即用产量作为企业竞争的决策变量。

霍夫兰德说服模型

霍夫兰德说服模型 题目:李勇新建社团,想邀请张建加入。运用霍夫兰德理论设计一个说服模型,劝说张建加入该社团的方案。 背景:张建:大一新生能力较强自尊心较强 李勇:大二学生有能力 分析:张建作为一个大一学生,其对大学的社团肯定感兴趣,关键是是否符合他的兴趣,现在关键是弄清楚张建对于该社团是否有兴趣。所以可以邀请张建加入该社团一次,明确其初始态度,看其初始态度位于哪一区域,是接受区域,态度不明朗区域,还是拒绝区域,再根据情况设计方案。 第一种情况:态度为可接受区域 方案:因为张建的初始态度为可接受区域,即其有意愿加入该社团,至少他不会拒绝,故只需具体讲清楚他加入该社团可以锻炼到他哪方面的能力,对于其提升自己的素质方面有哪些好处,他在该社团里能实现他的哪些价值。因其本身就有意愿加入,那么一般他会心动加入该社团的。 第二种情况:态度为不明确区域 方案:张建模棱两可的回答,那么也就是说他还没有拿定主意,这便需要趁热打铁,及早的采取方案,一旦其后来受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其态度可能转向拒绝区域,那么就会增加邀请难度。这是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1.首先要让他感觉到你的诚意,自己亲自去邀请他。告诉他一些关于该社团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潜力,以便于张建能对该社团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打听一下张建的兴趣与爱好,在对其进行劝说的时候尽量往他感兴趣的那方面靠,让他提起兴趣来。3.找张建周围的人对他进行一些宣传,即宣传该社团的好的方面。由于张建为大一的新生,对大学的社团活动肯定感兴趣,对于大二等高年级的人,即对学长,学姐算是比较相信的,可以发动自己的关系,让高年级的朋友帮忙,装着无意中提起该社团,宣扬这个社团如何如何的好,谈及学长该社团选拔人才是多么的严格,加入该社团是如何的困难,而且还要让张建听到,让张建产生一种优越感。 4.满足其情感需要。还要适当的关心一下他在刚踏入大学的生活,毕竟不管他能力如何的强,相对而言,他只是个新生,有许多方面还不太熟悉。这是便可以利用自己是高年级的学生的优势帮助他。因为他以后要和你一起工作,并且是在你的领导下工作,故他需要的关心下属的领导。 5.满足其个人能力实现的需要。一个有能力的人只有在一个团体中感觉到有其施展才华的机会,他(她)才会更好的为这个团体工作,才能实现其价值。 6.自己在张建面前也要展现一定的能力,毕竟任何人都希望跟着一个有能力的领导。只有这样才能让别人感觉到有前途。当然这个能力的展现可以使长远的眼光,或者是其领导能力,抑或是其他。 7.再次亲自出马,邀请张建加入该社团,因为张建初始态度为不明确阶段,再加上你一系列的行为,很容易赢得他的好感。故这时邀请他加入该社团的可能性较大。 第三种情况:态度为拒绝区域 方案:张建本来能力较强,而且自尊心较强,自我评价应该较高,过于相信自己喝保护自己,因而不易接受他人的劝说和影响。所以这就比较麻烦了。其初始态度为拒绝,故要改变其态度需要从很多方面着手。1.首先叫社团的其他人经过试探后起态度为拒绝区域,故这时不要盲目的急着再取劝说他加入,这样只会引起他的反感。可以先通过一定的渠道,比如他的朋友,与他混个熟脸,即先与他交朋友。 2.成为朋友之后,可以向他说起自己现在的苦恼,即想找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人当然是比较重要的,其对社团回产生什么影响。当然在突出这人的时候,要往张建所具有的能力上面靠。让张建在听你诉说的时候自己跟自己的能力做一个对比,他会发现自己比较合适(因为你说的就是他),但他并不会主动找你的 3.因为邀请张建加入该社团是长期性的,态度要稳定,故要避免单方面传播,要采取双方面传播的方式。 在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流时,向他假装无意间谈起该社团的不足之处,让张建感觉到该社团是一个能认清自身的社团,而且对于你的洞悉能力有所佩服。因为张建也是比较有能力的人,故可以向他询问

古诺模型+

古诺模型 伯特兰德模型 埃奇沃斯模型 斯塔克尔伯格模型 斯威齐模型 价格领先模型 卡特尔模型 ?古诺模型的综合应用3页 ?寡头垄断条件下的排污收费古诺模型5页 ?基于古诺模型的企业RD外部性分析3页 ?古诺模型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中的应用3页 ?古诺模型下的物流企业战略联盟效应研究3页?多个生产商下的动态古诺模型分析6页 ?基于古诺模型的发电商竞价策略分析3页 ?两个企业序贯博弈的动态古诺模型研究7页 ?基于古诺模型的房地产企业竞争分析2页 ?寡占市场中自适应动态古诺模型的建立4页 ?关于伯特兰德模型的分析2页 古诺模型 古诺模型(Cournot model) 目录 [隐藏] ? 1 什么是古诺模型 ? 2 古诺模型的假定[2] ? 3 古诺模型中厂商的产量选 择 ? 4 价格竞争的古诺模型[2] ? 5 古诺模型结论的推广 ? 6 相关条目 ?7 参考文献

古诺模型又称古诺双寡头模型(Cournot duopoly model),或双寡头模型(Duopoly model),古诺模型是早期的寡头模型。它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古诺于1838年提出的。是纳什均衡应用的最早版本,古诺模型通常被作为寡头理论分析的出发点。古诺模型是一个只有两个寡头厂商的简单模型,该模型也被称为“双头模型”。古诺模型的结论可以很容易地推广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寡头厂商的情况中去。 古诺模型假定一种产品市场只有两个卖者,并且相互间没有任何勾结行为,但相互间都知道对方将怎样行动,从而各自怎样确定最优的产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古诺模型又称为双头垄断理论。 [1] 古诺模型的假定[2] 两个生产者的产品完全相同;生产成本为零(如矿泉水的取得);需求曲线为线性,且双方对需求状况了如指掌;每一方都根据对方的行动来做出自己的决策,并都通过凋整产量来实现最大利润。 如图,AB为产品的需求曲线,总产量为OB,开始时假定A厂商是唯一的生产者,为使利润最大,其产 量 (按MC=0 假设,OB中点的产量使得MR=MC=0),价格为P B厂商进入该行业时,认为 1。当 A将继续生产Q1的产量,市场剩余销售量为,为求利润最大,B厂商的产量Q1Q2将等 B厂商进人该行业后,A厂商发现市场剩余销售量只剩 于,价格下降到P 2。 下,为求利润最大化,它将把产量调整到。A厂商调整产量后,B厂商将再把产量调整到。这样,两个寡头将不断地调整各自的产量,为使利润为最大,每次调整,都将产量定为对方产量确定后剩下的市场容量的。

社会心理学咨询师试题

2005年6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一、单项选择题 34、符合互动论的基本假设不包括()。 (A)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 (B)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事物自身中 (C)事物的意义在于得与失的权衡结果 (D)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35、“集体潜意识”概念是()提出来的。 (A)弗洛伊德(B)霍妮(C)沙利文(D)荣格 36、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的机制。 (A)继续社会化(B)终身社会(C)早期社会化(D)再社会化37、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 (A)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B)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 (C)从社会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D)从心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生理自我 38、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的预测。(A)较准确(B)变化(C)可控(D)不可控 39、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而把他人的失败内归因。有明显的使自已处于有利位置、保护自我价值的倾向,这种倾向叫()归因偏差。 (A)空间性(B)情境性(C)特异性(D)动机性 40、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如果(),就更可能做出内部原因的归因。(A)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 (B)特异性高、共同性低和一致性低 (C)特异性低、共同性高和一致性高 (D)特异性高、共同性高和一致性低 二、多项选择题

103、从众行为的原因有()。 (A)寻求行为参照(B)避免对偏离的恐惧 (C)追求成就(D)群体凝聚力 104、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主要包括()。 (A)目标的吸引力(B)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 (C)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D)个体的情绪状态 2005年11月心理咨询师全国统一考试二级 一、单项选择题 38、在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中,()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 (A)熟悉(B)互补(C)邻近(D)竞争 39、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是由()提出的。 (A)摩根(B)奥斯古德(C)舒茨(D)费斯廷格 40、关于访谈法,不正确的说法是()。 (A)访谈法就是普通的“聊天” (B)要取得访谈的成功,访谈者必须在双方的人际沟通中创造信任的氛围,取得被访者的积极配合 (C)访谈法也是直接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 (D)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被访谈者双方互相影响的过程 41、()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 (A)交换性原则(B)平等性原则 (C)强化原则(D)相互性原则 42、利他行为中有一种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其意思是()。 (A)他人在场有利于促进亲社会行为 (B)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有负面影响 (C)他人在场,会激励助人者 (D)他人在场,使助人者体会到社会赞许,增进助人行为 43、“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次数越多,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这是霍曼斯的社会交换论中的()。 (A)成功命题(B)刺激命题(C)价值命题(D)剥夺—满足命题

伯特兰德(Bertrand)价格竞争模型

伯特兰德(Bertrand )价格竞争模型 伯特兰德模型是由法国经济学家约瑟夫·伯特兰德(Joseph Bertrand )于1883年提出的一个竞争模型。它是分析寡头垄断市场上企业价格竞争的模型,这与古诺竞争模型是不同的。 古诺模型是把产量作为企业决策的变量,是一种产量竞争模型。实际上,在企业的实际竞争过程中,定价是企业决策更基本的战略,每个企业所面临的消费者需求的大小往往取决于其定价。特别是当市场上企业的数量较少时,企业在定价策略上的差异对企业产品需求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伯特兰德模型对于研究寡头垄断企业的价格竞争行为的特征及其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一、生产同质产品的伯特兰德竞争模型 假定市场上只有两家企业:企业1和企业2,双方同时定价,它们生产的产品完全相同(即同质),寡头企业的成本函数也完全相同:生产的边际成本等于单位成本c ,且假设不存在固定成本。市场需求函数()P D 是线性函数,相互之间没有任何正式的或非正式的串谋行为。 由于两个寡头垄断企业生产的产品同质,因而具有完全的替代性,所以两个企业中定价低者将获得所有需求,而定价高者将失去整个市场;如果两个企业定价相同,则他们将平分市场。 即若有企业1、企业2两企业,若企业1的定价1P 低于企业2的定价2P ,则企业1获得的需求)(1P D 将是整个市场的需求,而企业2的市场需求则为零;若双方定价相同,1P =2P =P ,则双方将平分市场,都将获得相当于整个市场需求量的一半,即2 1()P D 。 在上述情况下,两个企业中每一个企业的最优定价战略取决于其对另一家企业定价的推测。 (1)假设企业1预计企业2的定价将高于垄断价格,那么企业1的最优战略是按照垄断水平定价,此时它将获得所有的需求和垄断利润(即可能的最大利润)。

7-伯川德垄断竞争模型

博弈论教学/伯川德垄断竞争模型 出自MyKnowledgeBase < 博弈论教学 Bread crumbs: Main Page > 教学工作 > 博弈论教学 > 博弈论教学/伯川德垄断竞争模型 目录 ■1 背景 ■2 伯川德(Bertrand)垄断竞争一般模型 ■3 具有不变单位成本和线性需求函数的双寡头垄断模型 ■4 讨论 ■5 伯川德悖论 ■6 练习题 ■7 See Also 1 背景 1.古诺模型:每个厂商选择一个产量,价格由市场的需求确定的。 2.伯川德模型(Bertrand competition):每个厂商选择一个价格,并且在所有厂商选择的价 格给定的情况下,每家厂商生产足够的产品以迎合她所面临的需求。 2 伯川德(Bertrand)垄断竞争一般模型 1.背景: 1.厂商:家厂商生产同一件产品,每家厂商生产件产品的成本为. 2.市场:如果商品的价格为是有效的,那么总需求量为. (称为“需求函 数”) 如果各厂商设定不一样的价格,那么所有的消费者都是从价格最低的厂商那里 购买商品,而该厂商生产足够的产品以满足这些需求。(非常关键) 如果有不止一家厂商设定最低价格,那么所有这样做的厂商平分这些需求。 如果价格高于最低价格,就不会有顾客提出需求,厂商也就不会生产商品。 注意:即使最低价格低于单位生产成本,假设厂商仍然根据她所面临的需求生 产。(简化模型的需要)。 2.博弈模型: 1.局中人:厂商 2.行动:每家厂商的行动集合是可能的价格(非负)集合 3.偏好:厂商的偏好由她的获利来表示。如果厂商是设定最低价格的家厂商之 一,那么其偏好等于;如果某些厂商的价格低于 ,那么厂商的获利为零。 3 具有不变单位成本和线性需求函数的双寡头垄断模型 1.参数分析:

伯特兰德(Bertrand)价格竞争模型

伯特兰德(Bertra nd)价格竞争模型 伯特兰德模型是由法国经济学家约瑟夫·伯特兰德(J os eph Bertrand)于1883年提出的一个竞争模型。它是分析寡头垄断市场上企业价格竞争的模型,这与古诺竞争模型是不同的。 古诺模型是把产量作为企业决策的变量,是一种产量竞争模型。实际上,在企业的实际竞争过程中,定价是企业决策更基本的战略,每个企业所面临的消费者需求的大小往往取决于其定价。特别是当市场上企业的数量较少时,企业在定价策略上的差异对企业产品需求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伯特兰德模型对于研究寡头垄断企业的价格竞争行为的特征及其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一、生产同质产品的伯特兰德竞争模型 假定市场上只有两家企业:企业1和企业2,双方同时定价,它们生产的产品完全相同(即同质),寡头企业的成本函数也完全相同:生产的边际成本等于单位成本c ,且假设不存在固定成本。市场需求函数()P D 是线性函数,相互之间没有任何正式的或非正式的串谋行为。 由于两个寡头垄断企业生产的产品同质,因而具有完全的替代性,所以两个企业中定价低者将获得所有需求,而定价高者将失去整个市场;如果两个企业定价相同,则他们将平分市场。 即若有企业1、企业2两企业,若企业1的定价1P 低于企业2的定价2P ,则企业1获得的需求)(1P D 将是整个市场的需求,而企业2的市场需求则为零;若双方定价相同,1P =2P =P,则双方将平分市场,都将获得相当于整个市场需求量的一半,即2 1()P D 。 在上述情况下,两个企业中每一个企业的最优定价战略取决于其对另一家企业定价的推测。 (1)假设企业1预计企业2的定价将高于垄断价格,那么企业1的最优战略是按照垄断水平定价,此时它将获得所有的需求和垄断利润(即可能的最大利润)。

伯特兰德模型

伯特兰德模型 伯特兰德模型(Bertrand Model) 什么是伯特兰德模型 伯特兰德模型是由法国经济学家约瑟夫·伯特兰德(Joseph Bertrand)于1883年建立的。古诺模型和斯塔克尔伯格模型都是把厂商的产量作为竞争手段,是一种产量竞争模型,而伯特兰德模型是价格竞争模型, 伯特兰德模型的假设为: (1)各寡头厂商通过选择价格进行竞争; (2)各寡头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 (3)寡头厂商之间也没有正式或非正式的串谋行为。 伯特兰德模型的前提假定 伯特兰德模型假定,当企业制定其价格时,认为其他企业的价格不会因它的决策而改变,并且n个(为简化,取n=2)寡头企业的产品是完全替代品。A、B两个企业的价格分别为P1、P2 ,边际成本都等于C。 伯特兰德模型的推导和分析 根据模型的假定,由于A、B两个企业的产品是完全替代品,所以消费者的选择就是价格较低的企业的产品;如果A、B的价格相等,则两个企业平分需求。于是,每一个企业的需求函数为: 因此,两个企业会竞相削价以争取更多的顾客。当价格降到P1=P2=C时,达到均衡,即伯特兰德均衡。

结论:只要有一个竞争对手存在,企业的行为就同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一样,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伯特兰德均衡及伯特兰德悖论 根据伯特兰德模型,谁的价格低谁就将赢得整个市场,而谁的价格高谁就将失去整个市场,因此寡头之间会相互削价,直至价格等于各自的边际成本为止,即均衡解为: 根据伯特兰德均衡可以得到两个结论: 1.寡头市场的均衡价格为:P=MC; 2.寡头的长期经济利润为0。 这个结论表明只要市场中企业数目不小于2个,无论实际数目多大都会出现完全竞争的结果,这显然与实际经验不符,因此被称为伯川德悖论 伯特兰德模型存在的问题 伯特兰德模型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与它的前提假定有关。从模型的假定看至少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①假定企业没有生产能力的限制。如果企业的生产能力是有限的,它就无法供应整个市场,价格也不会降到边际成本的水平上。 ②假定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完全替代品。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完全相同,就可以避免直接的价格竞争。 对伯川德模型的评价 伯川德模型假设价格为策略性变量而更为现实,但是它所推导出的结果却过于极端;但由于与现实不甚相符而遭到了很多学者的批评。这是我们为什么将其称之为伯川德悖论的主要原因。因此,学者们在研究市场中企业的竞争行为时,更多的是采用古诺模型,即用产量作为企业竞争的决策变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