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字里藏医》之——胁肋

《字里藏医》之——胁肋

《字里藏医》之——胁肋

前面是胸,后面是背,两侧是胁,说起来都是肋。孔颖达疏:“胁是腋下之名,其骨谓之肋。”胸腔由12对肋骨合围而成。肋骨后端与胸椎相关节,前端1至7肋借软骨与胸骨相连接,称为真肋;8至12肋借助软骨与上一肋的软骨相连,形成肋弓;11、12肋前端游离,称为浮肋。最后四对肋骨又称假肋,亦称软肋,中医称之为两胁、胁下。

胸腔的作用首先是维持心肺功能,其次是保护这些重要的脏器。沿第七胸椎水平生长的膈肌将胸腔分成两部分,上面是心、肺,下面是肝、脾、肾。有肋骨的支撑和肋间隙肌肉的发力,胸腔才能鼓荡如橐龠、风箱,保障肺的呼吸。肺本身没有力量,只能被动地随胸腔运动,胸腔扩张,肺随之进气。不论内因外因,只要胸膜腔进入空气,就会造成对肺囊的压迫,患者出现剧烈的胸痛、咳嗽,严重的会造成肺不张、窒息,这就是气胸。

如果单纯强调胸腔对心肺的保护,那人的进化应该是肋骨连成一片,那样就丧失了心肺的功能。人在剧烈运动或情绪激烈的时候,心跳会加快,心脏和主动脉弓的搏动幅度都会加大。正常的人或消瘦的人,可在左乳房下方看到肋间肌肉的跳动,其实这是心尖搏动。试想,如果胸腔是骨化固定的,那对心脏就会形成压迫和伤害,危及生命。

古今中外都有天赋异禀、肋骨几乎连成一片的人,古称“骈胁”。晋文公重耳就是骈胁,《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及曹,曹共工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此举后来为曹共工招来杀身之祸。古代大力士中也不乏由此异相者。《史记·商君列传》:“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外国人也有,见严复《原强》:“孔孟二子皆有魁桀之姿,彼古之希腊、罗马人亦知之……而柏拉图乃以骈胁着号。”

大力士肌肉发达,覆盖了胸胁,使人产生没有肋间隙、肋骨连成一片的错觉,于是把骈胁解释成肌肉连成一片。其实这是错误的。作为医生我见识过有凹陷的漏斗胸、凸起的鸡胸、左右不对称的歪胸,当然也有骈胁。这种骈胁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练习内家拳,通过站桩调形、呼吸调息、独立守神使得骨髓充盈,骨骼发育增强,肋骨逐渐变增厚,肋间隙变小。显而易见,有骈胁的人抗击打能力明显提高,呼吸功能也超过常人。

无论是腋下的两胁还是腹部的软肋,都是普通人薄弱的地方,容易被伤害、被人挟持控制,所以有了“胁迫”一词。尤其是肋间隙有几个敏感点,被点击后会造成内伤,这就是中医讲的穴位。中医认为胸腹属阴,腰背属阳,两胁处于阴阳交界、半阴半阳的地界,足少阳胆经循行所过,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影响肝胆功能。

距离腋窝最近的有渊腋、辄筋两穴,在第四、五肋间隙、腋正中线两侧,属于足少阳胆经、离手少阴心经的极泉穴很近。中医认为,胆主决断。胆气虚则怯,胆气足则勇,故有“胆战心惊”一说。所谓“酒壮怂人胆”,指饮酒以后,肝胆气血充盈,胆气浮横,可以暂时使人变得蛮横、勇猛。现代医学也发现胆道系统疾病(胆囊炎、胆结石)等,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冠状动脉收缩,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供氧需氧失衡),从而引起心绞痛、心律不齐,甚至心肌梗塞等症状,名曰“胆心综合征”。按揉腋下渊腋和辄筋能有效缓解心绞痛的症状。

位于软肋第七、八肋间隙,乳头正下方的是日月穴,是胆的募穴,所谓募穴,是内在脏腑之气汇聚的地方,也是内在脏腑在体表的投影所在。用长针直刺募穴,能触及相关脏腑,比如刺右侧日月穴,能刺及胆囊。有胆囊炎、胆结石、胆囊息肉的患者,平时生气、郁怒,特别是在进食油腻食品以后,会感觉到右胁下隐痛、刺痛,急性胆囊炎发作;胆结石排出时,会出现剧烈的胆绞痛。这些症状都可以通过按压、针刺日月穴缓解。平时消化不良、厌食油腻、打嗝反酸的人,也可以通过按揉日月穴促进胆汁分泌,帮助消化。

日月曰明,因为肝胆开窍与目,胆经外络眼角,经常按揉日月穴,能明目开窍。经常玩计算机看手机的人应该照顾一下自己的这块软肋。

《字里藏医》之——胁肋

《字里藏医》之——胁肋 前面是胸,后面是背,两侧是胁,说起来都是肋。孔颖达疏:“胁是腋下之名,其骨谓之肋。”胸腔由12对肋骨合围而成。肋骨后端与胸椎相关节,前端1至7肋借软骨与胸骨相连接,称为真肋;8至12肋借助软骨与上一肋的软骨相连,形成肋弓;11、12肋前端游离,称为浮肋。最后四对肋骨又称假肋,亦称软肋,中医称之为两胁、胁下。 胸腔的作用首先是维持心肺功能,其次是保护这些重要的脏器。沿第七胸椎水平生长的膈肌将胸腔分成两部分,上面是心、肺,下面是肝、脾、肾。有肋骨的支撑和肋间隙肌肉的发力,胸腔才能鼓荡如橐龠、风箱,保障肺的呼吸。肺本身没有力量,只能被动地随胸腔运动,胸腔扩张,肺随之进气。不论内因外因,只要胸膜腔进入空气,就会造成对肺囊的压迫,患者出现剧烈的胸痛、咳嗽,严重的会造成肺不张、窒息,这就是气胸。

如果单纯强调胸腔对心肺的保护,那人的进化应该是肋骨连成一片,那样就丧失了心肺的功能。人在剧烈运动或情绪激烈的时候,心跳会加快,心脏和主动脉弓的搏动幅度都会加大。正常的人或消瘦的人,可在左乳房下方看到肋间肌肉的跳动,其实这是心尖搏动。试想,如果胸腔是骨化固定的,那对心脏就会形成压迫和伤害,危及生命。 古今中外都有天赋异禀、肋骨几乎连成一片的人,古称“骈胁”。晋文公重耳就是骈胁,《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及曹,曹共工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此举后来为曹共工招来杀身之祸。古代大力士中也不乏由此异相者。《史记·商君列传》:“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外国人也有,见严复《原强》:“孔孟二子皆有魁桀之姿,彼古之希腊、罗马人亦知之……而柏拉图乃以骈胁着号。”

2016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二)》真题、答案及解析

2016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真题 根据国家规定,执业药师考试后,国家不公布执业药师考试真题及答案,往年的执业药师考试试题及答案,都是根据杏坛医学网学员分享汇总的执业药师考试真题及答案,请考生一起分享和讨论。 一、A型题。(共40小题,每题1分。题干在前,选项在后。每道题的备选选项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1.【题干】防风不具有的功效是 A.解痉 B.止痛 C.胜湿 D.活血通络 E.祛风解表 答案:D 解析:全考点P1 防风: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2.【题干】某医师治疗温病血热毒盛之斑疹紫黑喜用紫草,此因紫草除凉血活血外,又能 A.滋阴 B.明目 C.解毒透疹 D.散结消肿 E.通络止痛 答案:C 解析:全考点P3 紫草:功效: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3.【题干】巴豆的主治病证不包括 A.瘰疬痰核 B.大腹水肿 C.寒积便秘 D.小儿痰食积滞 E.痈疽脓成未溃 答案:A 解析:全考点P31 巴豆主治病症:(1)寒积便秘,腹满胀痛,小儿痰食积滞。(2)大腹水肿(3)寒实结胸,喉痹痰阻。(4)痈肿脓成未溃,恶疮烂肉,疥癣

4.【题干】某男,70岁,患风湿痹痛10年,去年突患中风,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遂求中医诊治。医师在处方时重用蕲蛇,因此蕲蛇除祛风通络外,又能 A.凉血消肿 B.定惊止痉 C.利水消肿 D.解毒杀虫 E.活血消肿 答案:B 解析:全考点P5 蕲蛇:功效: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5.【题干】草果的功效是 A.燥湿健脾,祛风湿 B.燥湿行气,消积平喘 C.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D.燥湿行气,温中止呕 E.燥湿温中,除痰截疟 答案:E 解析:全考点P6 草果:功效:燥湿温中,除痰截疟。 6.【题干】瞿麦除利尿通淋外,又能 A.通气下乳 B.清肺止咳 C.润肠通便 D.杀虫止痒 E.破血通络 答案:E 解析:全考点P6 瞿麦:功效:利尿通淋,破血通经。 7.【题干】吴茱萸除散寒止痛、燥湿止泻外,又能 A.疏肝下气 B.温肺化饮 C.回阳救逆 D.活血通络 E.祛风止痒 答案:A

徐文兵简介

徐文兵 百科名片 徐文兵 徐文兵(1966—)名小周,字文兵。中医师,厚朴中医学堂堂主,高级中医讲师,中医教育家,身心医学专家。诊疗科目:中医全科、针灸科、。 目录 简介 从医经历 职务 经历 作品: 媒体节目 养生论简介 活动 自然与人为 医学贡献 1.心病先治身,身病要调心 2.治疗神志病 3.治疗躯体疾病 媒体报道 1.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当贵人 2.“厚朴”的现实与愿景 3.养生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 展开 简介 从医经历 职务 经历 作品: 媒体节目

养生论简介 活动 自然与人为 医学贡献 1.心病先治身,身病要调心 2.治疗神志病 3.治疗躯体疾病 媒体报道 1.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当贵人 2.“厚朴”的现实与愿景 3.养生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徐文兵,著名中医专家,出身中医世家,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师从裴永清教授,研修《伤寒杂 徐文兵 病论》及临床应用;师从周稔丰教授,学习五禽戏、病气诊断;师从苏有余先生,学习研修内丹功法;师从马世琦先生,研修形意拳。熟悉中药、经络、腧穴的形、气、性、用,以及组方配伍。现为北京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北京御源堂、平心堂中医门诊专家。多次受邀在北京电视台讲授健康知识;担任中国气象频道《四季养生堂》栏目长期主讲嘉宾;受著名主持人梁冬之邀,作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讲《重新发现中医太美之黄帝内经》;著有《字里藏医》等。[1-2] 编辑本段从医经历 自幼随母亲魏天梅学习中医,1984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后留校工作。1997年公派赴美讲学,同年获美国针灸协会特别奖,被授予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荣誉市民。1998年考取全美中医师、针灸师资格证书。1999年创办北京厚朴中医药研究所。2000年再次赴美访问,考取美国马里兰州执照针灸执照。目前在国内从事中医诊疗及传统中医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黄帝内经》学习之五

《黄帝内经》学习之五 《黄帝内经》之五 ——病症 五.病症(证、候) 注:候,包含有时间的的概念。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 1.伤寒 《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之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2.六经热病的症状、传变、治法、护理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骨①,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②,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注:①骨,有分析应为胆,有分歧。②嗌,咽。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

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善。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3.两感病的证状及其预后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热,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注:保胃气存津液是治疗热病的根本。 4.根据夏至划分温病与暑病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注:暑病治法——清暑、益气、生阴。 5.论阴阳交的症状、病机、预后 《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原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谷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注:热病,有一分津液就有一分生机;伤寒,存得一分胃(阳)气就有一分生机。 三死:今汗出而辄复热者;不能食者,精无俾也(汗出辄复热,

【字?·?毉】积聚

【字·毉】积聚 “积”“聚”《说文解字》“积聚”与“症瘕”经常并称,含义相近,也是指邪气聚而成形,久而成积的病理变化。其中“聚”与“瘕”,“积”与“症”含义类似。 普通老百姓经常说的食积、暗积,就是指饮食过于生冷、肥腻,或者消化功能衰弱,即便饮食正常,胃肠内也会出现有形的积滞。患者会出现嗳腐吞酸、心下痞硬、五心烦热、磨牙噬齿、消瘦干枯等症状和体征。西医检查也许无异常,中医腹诊会触摸到腹内的有形结块,其实也不是长了什么癌瘤,就是包裹着食物残渣的不蠕动的胃肠。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柿结石。柿子性寒味涩,空腹吃或服食过多,就会在胃内形成结石。患者会出现急剧的腹痛、呕吐,在上腹部会摸到坚硬的结块,X光或胃镜检查也会发现问题。中医以辛散温通的方法治疗,可以消食化积,消灭有形于无形。严格说来,中医所说的积并不是老百姓说的积。因为中医说的“积”专指深入脏的肿瘤结块。

从程度上划分,聚最轻,近乎无形。很多心气不舒的病人,感觉胸闷气短,点按膻中穴以后,出现嗳气、喷嚏,症状得以缓解,方才聚的邪气也就消散了。 “聚”甲骨文“聚”《说文解字》肝气郁滞的病人,表现为胁肋胀满,身体受热或被按压以后,就会出现打嗝,症状也得以缓解。有的消化不良的病人表现为腹胀,点按期门、日月以后,就会出现肠鸣、矢气。这些满、闷、憋、胀的感觉,都是邪气聚集的表现,因为是初起,所以不至于疼痛。临床检查的时候,往往有寒温、流动的变化,没有形状的感觉。 “积”甲骨文“积”《说文解字》《难经·五十五难》曰:“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日聚。故积者,五藏所生,聚者,六府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意思是说,积是阴寒的能量凝结而成,聚是阳热的能量凝聚而成。一般积比较深沉、宁静,有固定的起始位置,痛有定处,上下左右边界分明。而聚较为表浅、浮动,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会流动到哪儿去,痛点也不固定。瘕是聚的延伸,已经有形,但是不固定,状态可变。症比瘕更严重,质地坚硬,形状、位置相对固定。积是最为严重的,病位很深,一般都在五脏,病性接近质变,也就是近乎癌岩,会变为不治之症。《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详细论述了积聚的病因病机和脉象:“积者,藏病也,终不移;聚者,府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馨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馨气。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18《四气调神大论》第四讲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18《四气调神大论》第四讲 综艺大观园推荐搜索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18《四气调神大论》第四讲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译文】 春天的三月,是草木发芽、枝叶舒展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天地一同焕发生机,万物因此欣欣向荣。人应当晚睡早起,多到室外散步;散步时解开头发,伸展伸展腰体,用以使情志宣发舒畅开来。天地使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时候一定不要去扼杀,赋予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权利一定不要去剥夺,勉励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行为一定不要去破坏。这乃是顺应春气、养护人体生机的法则。违背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肝气,到了夏天还会因为身体虚寒而出现病变。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春天生机不旺、以致供给身体在夏天茂长时所需的正气缺少的缘故。 夏天的三个月,是万物繁盛壮美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天地之气已经完全交会,万物开始开花结实。人应当晚睡早起,不要对天长炎热感到厌倦,要使情绪平和不躁,使气色焕发光彩,使体内的阳气

《字里藏医》之——疼痛

《字里藏医》之——疼痛 字典里把“疼痛”解释为“因疾病、刺激或创伤而起的难受的感觉”。这种解释首先不精确,人因疾病、刺激或创伤而起的难受的感觉不见得都是疼痛,可能会是酸麻胀痒,憋闷坠灼,没准儿还是欣快呢!其次这种解释不准确。疼痛是主观感觉,是内心的感受,它与客观实际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疾病、刺激或创伤不一定会产生难受的感觉,或者说人感到疼痛,并不一定是因为疾病、刺激或创伤。 比如杀得性起的战士,也许浑身是伤,甚至肠子都流出来了,但是丝毫不觉疼痛,依然在冲锋陷阵。等到胜利以后,精神一放松,才感到疼痛,甚至疼得昏死过去。明白了这个例子,就不难理解被外国人视为不可思议的针刺麻醉的原理。当医生用针刺激一些原穴(元气汇聚之处,一般都有动脉搏动,比如合谷、神门等等)的时候,可以高度凝聚心神于此,这样心神对于身体其他部位的感觉就会减弱,甚至消失,可以任由医生剖腹开膛,切割刮削。 身体没有创伤,在医院里做了各种检查,查不出问题,但是疼痛不已的人大有人在。现代医学也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病痛,名为“幻肢痛”,就是一些做了截肢手术的人,经常会感到被截去的肢体的某个

部位疼痛。西医觉得奇怪,难以解释。中医认为这是合情合理的,《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疼痛是发自内心的感觉,是心神的问题。它与肉体不见得等同对应。心肌缺血、梗死的病人,表现出来的可能是胃痛,或者是肩背、手臂的放射性疼痛。患急性阑尾炎的病人感觉到的也许是转移、游走性的腹痛,焦虑、抑郁病人感觉到的也许是头痛、目痛。 目前,国内外对于安乐死的讨论不绝于耳,一些癌症晚期病人不堪忍受疼痛的折磨,唯求一死,这陷医生和病人家属于两难境地。窃以为疼痛是自我的保护反应,是心神活跃、尽职工作的表现。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我疼故我在”。有疼痛,就说明心神尚在,生机尚存。《灵枢·九针十二原》云:“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中医针刺、中药止痛效果很好,包括那些藏于民间,甚至被称为封建糟粕的药物疗法,其原理精髓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探讨,掌握运用,如果拘泥于现代医学的不治、死刑判决,去给病人实行安乐死的话,医学进步的动力也就无从谈起。另外,“上工治未病”,作为中医大夫更应该发挥中医查病于无形的优势,给病人做早期诊断治疗,使麻木者有知觉、痛楚,使疼痛者安定。 不管疼痛多么令人难以忍受,它总比麻木不仁要好。我临床治疗胃病多年,发现胃癌患者往往是近几年丝毫不觉胃痛的人,而那些整天感觉、叫嚷胃疼的人,往往只是一些患有浅表、糜烂、溃疡等不很严重胃病的人。正所谓“歪脖树不倒,药罐子长寿”。 有了疼痛的感觉,用声音把它表达出来,就是“疼痛”的发音,写出来就是“疼痛”的字形。我们可以通过发音和字形去了解疼和痛的区别。汉语发音有音调的升降,古人总结为平、上、去、入四声。万事万物皆可分为阴阳两种属性,音调也是一样,平声为阳,不平为阴,也就是说凡是降调的都是阴性,对应现代四声分类,一声、二声为阳,三声、四声为阴。言为心声,发音的阴阳与内心感觉的阴阳是一致的。“疼”是二声,升调属阳。“痛”是四声,降调属阴。 就疼痛而言,阳性的疼痛感觉,人们一般用平声来表达,这就是疼。所谓阳性的疼痛就是急性发作的、持续时间短的、浅表的、有灼

《字里藏医》之——积聚

《字里藏医》之——积聚 积聚与症瘕经常并称,含义相近,也是指邪气聚而成形,久而成积的病理变化。其中聚与瘕,积与症含义类似。 普通老百姓经常说的食积、疳积,就是指饮食过于生冷、肥腻,或者消化功能衰弱,即便饮食正常,也会出现胃肠内出现有形的积滞。患者会出现嗳腐吞酸、心下痞硬、五心烦热、磨牙噬齿、消瘦干枯等等症状和体征。西医检查也许无异常,中医腹诊触摸到在腹内有形的结块,不是长了什么癌瘤,就是不蠕动的胃肠。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柿结石。柿子性寒味涩,空腹吃或服食过多,就会在胃内形成结石。患者会出现急剧的腹痛、呕吐,X光或胃镜检查也会发现问题。中医以辛散温通的方法治疗,可以消食化积,消灭有形于无形。 严格说来,中医所说的积并不是老百姓所说的积。因为中医说的积专指深入脏的肿瘤结块。 从程度上划分聚最轻,近乎无形。很多心气不舒的病人,感觉胸闷气短,点按膻中穴以后,出现嗳气、喷嚏,症状得以缓解;肝气郁滞的病人,表现为胁肋胀满,身体受热或被按压以后,就会出现打嗝,症状也得以缓解;有的消化不良的病人表现为或腹胀,点按期门、日月以后,就会出现肠鸣、矢气。这些满、闷、憋、胀的感觉,都是邪气聚集的表现,因为是初起,所以不至于疼痛。临床检查的时候,往往有寒温、流动的变化,没有形状的感觉。 《难经五十五难》曰:“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藏所生,聚者,六府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意思是说,积是阴寒的能量凝结而成,聚是阳热的能量凝聚而成。一般积比较深沉、宁静,有固定的起始位置,痛有定处,上下左右边界分明。而聚较为表浅、浮动,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会流动到哪里去,

字里藏医:徐文兵--了解「疼」「痛」各自的含义,你的养生功课才不会白做(上)

字里藏医:徐文兵--了解「疼」「痛」各自的含义,你的养生 功课才不会白做(上) 上次读书,我们说到的是「怨恨」(字里藏医:徐文兵--清扫「怨恨」这种心中的垃圾,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怨」的意思就是在所愿不得、所欲不遂以后出现的失望、不满的情绪;恨是遭受别人侵犯、伤害以后出现的想报复、反击的心理情绪。怨是不满,而恨是反弹。一虚一实,二者截然不同,化解的方法也各有差异。今天的学习内容是我们日常十分熟悉的一种感觉——「疼痛」。现代汉语对这两个字各自的意思已没有了太多的深究,在很多人的认知范围里,它们表达的也是相似的释义,都是在描述让人感到不适的那种感觉。但在祖先造字之时,是为它们各自赋予了不同的含义,用来区别性地描述两种有所差异的感觉,不仅使表达更加细致,同时也让中医在诊疗时能更加明确地寻找病因,对症下药。闲话少叙,下面进入正题。 字典里把「疼痛」解释为「因疾病、刺激或创伤而起的难受的感觉」。这种解释首先不精确,人因疾病、刺激或创伤而起的难受的感

觉不见得都是疼痛,可能会是酸麻胀痒,憋闷坠灼,没准儿还是欣快呢!其次这种解释不准确。疼痛是主观感觉,是内心的感受,它与客观实际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疾病、刺激或创伤不一定会产生难受的感觉,或者说人感到疼痛,并不一定是因为疾病、刺激或创伤。比如杀得性起的战士,也许浑身是伤,甚至肠子都流出来了,但是丝毫不觉疼痛,依然在冲锋陷阵。等到胜利以后,精神一放松,才感到疼痛,甚至疼得昏死过去。明白了这个例子,就不难理解被外国人视为不可思议的针刺麻醉的原理。当医生用针刺激一些原穴(元气汇聚之处,一般都有动脉搏动,比如合谷、神门等等)的时候,可以高度凝聚心神于此,这样心神对于身体其他部位的感觉就会减弱,甚至消失,可以任由医生剖腹开膛,切割刮削。身体没有创伤,在医院里做了各种检查,查不出问题,但是疼痛不已的人大有人在。现代医学也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病痛,名为「幻肢痛」,就是一些做了截肢手术的人,经常会感到被截去的肢体的某个部位疼痛。西医觉得奇怪,难以解释。中医认为这是合情合理的,《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疼痛是发自内心的感觉,是心神的问题。它与肉体不见得等同对应。心肌缺血、梗死的病人,表现出来的可能是胃痛,或者是肩背、手臂的放射性疼痛。患急性阑尾炎的病人感觉到的也许是转移、游走性的腹痛,焦虑、抑郁病人感觉到的也许是头痛、目痛。目前,国内外对于安乐死的讨论不绝于耳,一些癌症晚期病人不堪忍受疼痛的折磨,唯求一死,这陷医生和病人家属于两难境地。窃以为疼痛是自我的保护反应,是心神活跃、尽职工作的表现。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我疼故我在」。有疼痛,就说明心神尚在,生机尚存。《灵枢·九针十二原》云:「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中医针刺、中药止痛效果很好,包括那些藏于民间,甚至被称为封建糟粕的药物疗法,其原理精髓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探讨,掌握运用,如果拘泥于现代医学的不治、死刑判决,去给病人实行安乐死的话,医学进步的动力也就无从谈起。另外,「上工治未病」,作为中医大夫更应该发挥中医查病于无形的优势,给病人做早期诊断治疗,使麻木者有知觉、痛楚,使疼痛者安

《新周刊》采访稿:先知身体,才知世界

《新周刊》采访稿:先知身体,才知世界 徐文兵:先知身体,才知世界 徐文兵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巫医”。他在厚朴中医学堂开课时说:“我的理想就是成为一个大巫,带着你们这些小巫。” 采访/胡赳赳新周刊 徐文兵,厚朴中医学堂堂主,最得意的著作是《字里藏医》,但流传最广的却是他和梁冬对谈的《黄帝内经》系列节目,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播出的《重新发现中医太美》。 厚朴中医学堂招收了两期学生,分别称为“厚朴一期”和“厚朴二期”。近百人中,既有中医和传统文化爱好者,也有从西医“投诚”过来的人,当然,更多的入门者是“病人”,借此得其门而入。他们要在厚朴学习三年,有修课,站桩习武修身,书法茶道,有习课,烹饪、采药、制药、临床见习实习。当然重头戏还是在教室中的学课。教室原来是个体育馆,徐文兵说:“我喜欢挑高通风明亮的地方,你看多像一个庙堂。”他将教室取名叫“明堂”,因为黄帝曾端坐明堂请教人体经脉孔腧穴,流传至今被称为“黄帝明堂孔穴图”,他希望这是一个崇古复古、祭祖教化与传承之地。 2011年6月20日,采访当天上午,徐文兵去天津探望了他的恩师周稔丰先生。据徐文兵说1997年在美国讲学时幸运地结识了从天津中医学院的周老师,周老师亲手治好了他的抑郁症,还传授给他五禽戏和摸排病气的方法。而现在,徐最拿手的诊治就是抑郁症和身心疾病。他在天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从师父那里学来的点穴方法加上中药,治好了师父的胸腔积液后遗症。 近期,徐文兵还请到了当年北京中医学院的授业恩师、一代伤寒大家裴永清先生出山为厚朴一期的学员讲授《伤寒论》。裴教授登上讲坛,面对济济一堂的渴求者和耀眼的灯光,内心的激动化成点点泪光。这一切都被坐在台下摄影摄像的黄剑捕捉到了,黄剑近两年来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中医方面的纪录拍摄,他最近去终南山访道。他说自己还要拍十年:“我采访的中医越多,越偏向道家探询了,这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经络输穴学总结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到,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1、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别部。 2、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3、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由三部分组成:手足、阴阳、脏腑。一阴一阳演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与多少:阴气中太阴最盛,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中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4、十二经脉着,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5、膀胱一线1.5寸,膀胱二线3寸。 6、阴经为里,属于脏,阳经为表,属于腑。十二经脉间存在着表里相连的关系。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7、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位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交接。 肺经与大肠经食指;心经与小肠经小指;心包经与三焦经无名指; 胃经与脾经足大趾内侧;膀胱经与肾经足小趾; 8、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蹻脉、阴阳维脉。 作用为统率联络经络、调节气血盛衰。 9、任脉督脉冲脉同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成为“一源三歧”。 10、十二经别,又称为“别行之正经”。一般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离、合、出、入”的特点——离,即从十二经脉分出;入,即进入胸腹腔;合,即与表里经同行;出,即在头项部出来。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11、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去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又有孙络、浮络和血络之分。孙络为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浮络是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血络则是细小的血管。 12、十二经筋,是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起分布范围大体与十二经脉一致。 13、十二皮部六经皮部名称太阳——关枢;阳明——害蜚;少阳——枢持;太阴——关蛰;少阴——枢懦;厥阴——害肩。 14、《灵枢·经脉》指出:经络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15、经络的作用:沟通内外,网络全身,运行气血,调整阴阳,抗御病邪,反应症候,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16、《医学入门》:医者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业者不可不熟! 17、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18、一般将归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称为“经穴”,未归入十四经的补充穴称“经外奇穴”,还有按压痛点取穴的称“阿是穴”。 19、经穴都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共361个穴位(依据是李学川的《针灸逢源》)。 20、奇穴,一有具体的名称和位置,但未归入十四经中,举例华佗夹脊穴、八邪、八风、十宣,四花是胆俞、膈腧四穴。 21、阿是穴,又称不定穴,天应穴。 22、《灵枢·邪客》: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 23、张介宾《类经》: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膝之间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 24、腧穴的治疗作用有三个特点:临近作用远道作用整体作用。 25、远道作用举例:合谷穴不仅能够治疗上肢病症,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症;足三里不仅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