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内科学——胁痛

内科学——胁痛

内科学——胁痛

1、胁痛的基本病机为

A.湿热内蕴

B.气滞血瘀

C.肝郁气滞

D.肝络失和

E.以上都不是

2、患者胸胁胀痛,走窜不定,情绪不佳则加重,胸闷气短,嗳气频作,舌苔薄,脉弦。其证候是

A.肝胃不和

B.肝络瘀阻

C.肝郁气滞

D.肝郁化热

E.肝脾不调

3、患者,男,45岁。胁痛口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目黄身黄,舌苔黄腻,脉弦滑数。其证候是

A.肝气郁结

B.肝郁化火

C.肝胆湿热

D.肝阴不足

E.瘀血阻滞

4、治疗胁痛瘀血阻络证,应首选的方剂是

A.龙胆泻肝汤

B.柴胡疏肝散

C.血府逐瘀汤

D.—贯煎

E.茵陈蒿汤

5、治疗胁痛肝阴不足证,应首选

A.沙参麦冬汤

B.麦门冬汤

C.益胃汤

D.玉女煎

E.一贯煎

答案解析

1、【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胁痛的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其病理变化可归结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类。

2、【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胁痛肝郁气滞证中的胁痛以胀痛为主,主要表现为走窜不定,疼痛每因情志而增减,胸闷气短,饮食减少,嗳气频作,苔薄,脉弦。

3、【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胁痛肝胆湿热证的主要症状为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4、【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胁痛瘀血阻络证的代表方为血府逐瘀汤。

5、【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胁痛肝阴不足证的代表方为一贯煎。

第五单元肝胆病症

细目一胁痛

要点一概述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要点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情志不遂、跌仆损伤、饮食所伤、外感湿热、劳欲久病。(二)病机

胁痛的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其病理变化可归结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类。其病变脏腑主要在于肝胆,又与脾胃及肾相关。其病理因素有气滞、血瘀、湿热。胁痛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其中,因肝郁气滞、肝失条达,瘀血停着、胁络不通,湿热蕴结、肝失疏泄所导致的胁痛多属实证;而因阴血不足、肝络失养所导致的胁痛则为虚证。

一般说来,胁痛初病在气,由肝郁气滞,气机不畅而致胁痛。气滞日久,血行不畅,其病变则由气滞转为血瘀,或气滞血瘀并见。实证日久亦可化热伤阴,肝肾阴虚,而转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要点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可以诊断为胁痛。胁痛的性质可以表现为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等不同特点。

2.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3. 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跌仆闪挫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二)鉴别诊断

1.胁痛与胃脘痛

胁痛与胃脘痛的病证中皆有肝郁的病机。但胃脘痛病位在胃脘,兼有嗳气频作、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胁痛病位在胁肋部,伴有目眩、口苦、胸闷、喜太息症状。

2.胁痛与悬饮

胁痛发病与情志不遂,过食肥甘,劳欲过度,跌仆外伤有关,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胁助部疼痛。悬饮多因素体虚弱,时邪外袭,肺失宣通,饮停胸胁而致,其表现为咳唾引

痛胸胁,呼吸或转侧加重,患侧肋间饱满,叩诊呈浊音,或见发热。

要点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胁痛应首辨胁痛在气在血。大抵胀痛多属气郁,且疼痛呈游走不定,时轻时重,症状轻重与情绪变化有关;刺痛多属血瘀,且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尤甚。

其次辨胁痛属虚属实。实证之中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多病程短,来势急,症见疼痛剧烈而拒按,脉实有力。虚证多为阴血不足,脉络失养,症见其痛隐隐,绵绵不休,且病程长,来势缓,并伴见全身阴血亏耗之象。

(二)治疗原则

胁痛之治疗原则当根据“ 通则不痛”的理论,以疏肝和络止痛为基本治则,结合肝胆的生理特点,灵活运用。实证之胁

痛,宜用理气、活血、清利湿热之法;虚证之胁痛,宜补中寓通,采用滋阴、养血、柔肝之法。

(三)证治分类

1.肝郁气滞证

证候: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

治法:疏肝理气。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川楝子、白芍、甘草、川芎、郁金。

加减:若气郁化火,症见胁肋掣痛,口干口苦,烦躁易怒,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者,可去川芎,加山栀、丹皮、黄苓、夏枯草;若肝郁化火,耗伤阴津,症见胁肋隐痛不休,眩晕少寐,舌红少津,脉细者,可去川芎,酌配枸杞、菊花、首

乌、丹皮、栀子;若兼见胃失和降,恶心呕吐者,可加半夏、陈皮、生姜、旋覆花等;气滞兼见血瘀者,可酌加赤芍、当归尾、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等。

2.肝胆湿热证

证候:胁助胀痛或灼热疼痛,痛有定处,触痛明显。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山栀、黄芩、川楝子、枳壳、延胡索、泽泻、车前子。

加减:若兼见发热、黄疸者,加茵陈、黄柏以清热利湿退黄;若肠胃积热,大便不通,腹胀腹满者,加大黄、芒硝;若湿热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症见胁肋剧痛,连及肩背者,可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川棟子,或酌配硝石矾石散;胁肋剧痛,呕吐蛔虫者,先以乌梅丸安蛔,再予驱蛔。

3.瘀血阻络证

证候: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癥块,舌质紫暗,脉沉涩。

证机概要:瘀血停滞,络脉痹阻。

治法:祛瘀通络。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柴胡、枳壳、制香附、川楝子、郁金、五灵脂、蒲黄、三七粉。

加减:若因跌打损伤而致胁痛,局部可见积瘀肿痛者,可酌加穿山甲、大黄、瓜蒌根破瘀散结,通络止痛;若胁肋刺痛较重,可酌加当归尾、延胡索等活血调气,化瘀止痛:若胁肋下有癥块,而正气未衰者,可酌加三棱、莪术、地鳖由以增加破瘀散结消坚之力,或配合服用鳖甲煎丸。

4.肝络失养证

证候: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证机概要:肝肾阴亏,精血耗伤,肝络失养。

治法:养阴柔肝。

代表方:一贯煎加减。

常用药:生地、枸杞、黄精、沙参、麦冬、当归、白芍、炙甘草、川楝子、延胡索。

加减:若阴亏过甚,舌红而干,可酌加石斛、玄参、天冬;若心神不宁,而见心烦不寐者,可酌配酸枣仁、炒栀子、合欢皮;若肝肾阴虚,头目失养,而见头晕目眩者,可加菊花、女贞子、熟地等;若阴虚火旺,可酌配黄柏、知母、地骨皮等。

以上诸证所涉疏肝理气药大多辛温香燥,若久用或配伍不当,易于耗伤肝阴,甚至助热化火。故临证使用疏肝理气药时,一要尽量选用轻灵平和之品,如香附、苏梗、佛手片、绿萼梅之类;二要注意配伍柔肝养阴药物,以固护肝阴,以利肝体。

要点五转归预后

胁痛可与黄疸、积聚、鼓胀之间相互兼见,相互转化,互为因果。湿热蕴阻肝胆,脉络受阻之胁痛,因湿热交蒸,逼胆汁外溢,则可同时合并黄疸。肝郁气滞所致胁痛,经久不愈,瘀血停滞,胁下积块则可转为积聚。因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久而影响及肾,导致气血水内停腹中,则可转为鼓胀等。

胁痛的转归预后由于病因的不同、病情的轻重而有所区别。一般胁痛,若治疗得当,病邪祛除,络脉通畅,胁痛多能消失,预后较好。若致病因素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消除,如气滞致血瘀,是郁成痰,夹瘀阻络,或砂石留滞,胁痛可能反复发作,则胁痛缠绵难愈,预后难料。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胁 痛

胁痛 肝胆疾病 胁痛 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统称。如《医宗金鉴·卷八十九》所言:“其两侧自腋而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胁”。 要点一概述 有关胁痛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内经》明确指出了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肝胆病变相关。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在《素问·刺热》篇中有“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的记载,《灵枢·五邪》篇言:“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恶血在内。”此外,《灵枢·经脉》篇云:“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说明胆腑病变亦可导致胁痛。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对胁痛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征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如《诸病源候论·胸胁痛候》言:“胸胁痛者,由胆与肝及肾之支脉虚,为寒所乘故也……此三经之支脉并循行胸胁,邪气乘于胸胁,故伤其经脉。邪气之与正气交击,故令胸胁相引而急痛也。”指出胁痛的发病脏腑主要与肝、胆、肾相关。严用和《济生方·胁痛评治》篇中认为胁痛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情志不遂所致,“夫胁痛之病……多因疲极嗔怒,悲哀烦恼,谋虑惊忧,致伤肝脏。肝脏既伤,积气攻注,攻于左,则左胁痛;攻于右,则右胁痛;移逆两胁,则两胁俱痛。”《景岳全书》中进一步指出,胁痛的病因主要与情志、饮食、房劳等关系最为紧切,并将胁痛分为外感与内伤的两大类。 如《景岳全书·胁痛》曰:“胁痛有内伤外感之辨,凡寒邪在少阳经……然必有寒热表证者方是外感,如无表证,悉属内伤。但内伤胁痛者十居八九,外感胁痛则间有之耳。”《证治汇补·胁痛》篇对胁痛的治疗原则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曰:“治宜伐肝泻火为要,不可骤用补气之剂,虽因于气虚者,亦宜补泻兼施……故凡木郁不舒,而气无所泄,火无所越,胀甚惧按者,又当疏散升发以达之,不可过用降气,致木愈郁而痛愈甚也。” 现代医学中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寄生虫病、肝癌、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以及肋间神经痛等,若以胁痛为主要症状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要点二病因病机 (一)胁痛的病因 1.情志不遂 若情志不舒,或抑郁,或暴怒气逆,均可导致肝脉不畅,肝气郁结,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发为胁痛。如《金匮翼·胁痛统论》说:“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肝气。”肝气郁结胁痛,日久有化火、伤阴、血瘀之变。故《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又说:“气郁,由大怒气逆,或谋虑不决,皆令肝火动甚,以致肤胁肋痛。” 2.跌仆损伤 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或因跌仆外伤,或因强力负重,致使胁络受伤,瘀血停留,阻塞胁藉,亦发为胁痛。《金匮翼·胁痛统论,污血胁痛》谓:“污血胁痛者,凡跌仆损伤,污血必归胁下故也。” 3.饮食所伤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如《景岳全书·胁痛》指出 损伤脾胃,湿热内生,郁于肝胆,肝胆失于疏泄,可发为胁痛。“:以饮食劳倦而致胁痛者,此脾胃之所传也”。

中医内科学肝胆疾病

第四章肝胆病症 第一节胁痛 胁痛: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病因】①情志不遂②跌仆损伤③饮食所伤④外感湿热⑤劳欲久病 【病机】病位:肝、胆 病理变化:“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 基本病机:肝络失和。实证:肝气郁结,瘀血停滞,肝胆湿热,邪阻肝络,不通则痛;虚证:肝阴不足,肝脉失养,不荣则痛【诊断要点】一侧或两侧胁痛,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可伴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病史【病症鉴别】 辨证要点】①首辨气血②次辨虚实 治疗原则】疏肝活络止痛。实证:理气、活血、清利湿热;虚证:补中寓通,滋阴、养血、柔肝证治分类】 黄疸: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症,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伤寒杂病论》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 《景岳全书黄疸》提出“黄疸”病名 【病因】①外感湿热疫毒②内伤饮食(1.过食酒热甘肥或饮食不洁2.饮食饥饱、生冷或劳倦病后伤脾)③病后续发【病机】病理因素:湿、热、寒、疫毒、气滞、瘀血,以湿为主

病位:脾胃肝胆基本病机:由于湿邪壅阻中焦,脾胃失健,肝气郁滞,疏泄不利,致胆汁输泄失常,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注膀胱,而发为目黄、肤黄、小便黄病理表现:湿热、寒湿 诊断要点】以目黄、肤黄、小便黄为特征,可伴胁痛腹痛、纳呆恶心,病史病症鉴别】 【辨证要点】以阴阳为纲 【治疗要点】化湿邪,利小便 【证治分类】阳黄:

鼓胀: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 《医学入门鼓胀》凡胀初起是气,久则成水⋯⋯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积,更断盐酱 【病因】①酒食不节②情志刺激(气机滞涩,脉络瘀阻,水湿内停)③虫毒感染④病后续发 【病机】病位:肝脾,久则及肾 基本病理变化:总属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病性:本虚标实,气滞、水停、血瘀三者错杂为患 【诊断依据】脘腹作胀,饭后尤甚,继而腹胀大如鼓,重者门脉高压征或腹壁浅静脉怒张,脐突出(症状系门脉高压征典型)病因病史【病症鉴别】(水肿/ 鼓胀见肾病)

中医内科学期末模拟试卷(1)【附答案】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 1、胁痛的基本病机是 A.肝郁气滞 B.瘀血停滞 C.肝络失养 D.肝络失和 E.湿热蕴结 【答案】D 2、吴某,男,42岁。患重症肌无力多年,近日劳累后肢体痿软无力逐渐加重,食少,便溏,腹胀,面浮而色不华,气短,神疲乏力,苔薄白.脉细。若中气不足可用下列何方 A.补中益气汤 B.四君子汤 C.六君子汤 D.归脾汤 E.香砂六君子汤 【答案】A 3、对膀胱无尿之癃闭危证,可用哪组药高位保留灌肠 A.大黄.枳实 B.芒硝.槟榔

C.生大黄.生牡蛎.六月雪.丹参 D.大黄.芒硝 E.附子.肉桂 【答案】C 4、下列六经头痛的对应部位错误的是 A.太阳经:痛引项背 B.少阴经:后枕或连于目系 C.阳明经:前额部及眉棱处 D.少阳经: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 E.以上都错 【答案】B 5、午后或夜间潮热,或手足心热,或骨蒸颧红,心烦盗汗,失眠多梦,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红而干,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象细数,治疗应取何法 A.益气生血,甘温除热 B.滋阴清热 C.益气养阴 D.养血解表 E.以上都不是 【答案】B

6、下列各项,对于鉴别肺痨与虚劳最有意义的是 A.病情轻重 B.有无传染性 C.有无五脏虚损 D.病程长短及预后 E.有无发热 【答案】B 7、中风.昏迷.痫证.厥病共同的主要症状为 A.语言不利 B.口眼歪斜 C.突然仆倒 D.四肢抽搐 E.昏不知人 【答案】E 8、瘀血停滞之胃痛,痛甚者常加何药 A.木香.陈皮 B.桃仁.红花 C.川楝子.元胡 D.三棱.莪术

E.元胡.木香.郁金 【答案】E 9、治疗痢疾之禁忌 A.忌过早补涩 B.忌峻下攻伐 C.忌分利小便 D.忌通因通用 E.忌顾护胃气 【答案】A B C 10、颤证的特征性症状为 A.肢体颤抖 B.头摇震颤 C.项背强直 D.肢体痿软 E.口眼歪斜 【答案】A B 11、下列关于痞满的主症的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A.胃脘痞塞,满闷不舒 B.胸闷气短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四)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 (四)肝胆病证 胁痛 1.胁痛的治则是什么? 实证宜理气活血,虚证宜滋阴柔肝。 2.胁痛主要与哪些脏腑有关? 肝胆脾胃肾 3.胁痛与胆胀临床表现的主有区别在于哪一点? 部位不同,前者疼痛在两胁肋,后者疼痛在右上腹。 1.患者男性,50岁。自觉胁肋掣痛,心急烦口躁,头痛目赤,口干口苦,恶心呕吐,胸闷不安,溺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诊断:胁痛,辨证:肝胆湿热,治法清热化湿,理气通络,方剂龙胆泻肝汤 2.患者钟某,女,46岁。反复胁痛五年,每因烦躁时症状加重,伴郁闷气短,纳呆,腹泻,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经一个多月的恰当治疗后,病情好转,胁痛减轻,无腹泻,但仍时觉胁部悠悠疼痛,心中烦热,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脉细数而弦。 诊断:胁痛,证候:肝阴不足,治法:滋阴柔肝,养血通络,方剂:一贯煎。

黄疸 1.黄疸的发生与哪些脏腑功能失调关系最密切? 脾胃肝胆 2.急黄热毒炽盛,邪入心营时的治法是什么? 清热解毒,凉营开窍 3.黄疸的基本病机是什么? 湿浊阻滞,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 1.患者张某,男,40岁。1994年7月12日就诊。患者一个月前因公至南方出差,常暴饮暴食,劳累奔波,自觉神疲乏力。20天后自觉恶寒发热,头身重痛,脘腹满闷,小便黄,目白睛黄不明显,纳呆,当地医院诊断“感冒”,经治疗后外感症状消失,但身体仍觉异常疲乏,且双目白睛微黄,患者因工作忙,四天后始就诊。现症见身目发黄如橘,发热不扬,身重体倦,口苦,恶心呕吐,纳呆,溺黄少,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弦滑。 诊断:黄疸,证型:湿重于热,治法:除湿化浊,泄热除黄,方剂:茵陈四苓汤。 2.患者男性,23岁,因身目俱黄两天入院。现症见身目俱黄,发热口渴,恶心欲吐,溺黄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诊断:黄疸;证型:阳黄热重于湿,治法:清热利湿通腑,方剂:茵陈蒿汤加减。

中医内科学试卷含答案(卷8精选)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 1、胁痛的基本治疗原则是 A.疏肝化瘀止痛 B.活血化瘀止痛 C.疏肝和络止痛 D.清热化湿利胆 E.养血柔肝止痛 【答案】C 2、治疗汗证属于邪热郁蒸者,应选 A.当归六黄汤 B.龙胆泻肝汤 C.泻白散 D.四妙丸 E.三仁汤 【答案】B D 3、下列哪项是痰热郁肺型肺胀的主症 A.咳逆喘息气粗 B.胸满烦躁,目胀睛突 C.痰黄或白,黏稠难咯

D.痰稀易咯出 E.舌苔黄腻,脉滑数 【答案】A B C E 4、患者,女,18岁。得病于忧虑,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悲切善哭,舌淡,脉弦细。其诊断及处方应是 A.肝气郁结型郁证——柴胡疏肝散 B.心脾两虚型郁证——归脾汤 C.气郁化火型郁证——丹栀逍遥散 D.痰气郁结型郁证——半夏厚朴汤 E.心神失养型郁证——甘麦大枣汤加味 【答案】E 5、“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出自 A.《金匮要略》 B.《素问·藏气法时论》 C.《灵枢·厥病》 D.《灵枢·五邪》 E.《伤寒论》 【答案】C 6、心悸的诱发因素有 A.惊恐

B.紧张 C.劳倦 D.饮酒 E.饱食 【答案】A B C D E 7、患者肺胀病史20年,咳嗽,痰白泡沫状,少食乏力,自汗怕风,面色少华,腹胀,便溏,舌体胖大,齿痕,舌质淡,苔白,脉细或脉缓或弱。治疗应首选 A.六君子汤 B.五苓散 C.真武汤 D.玉屏风散 E.涤痰汤 【答案】A D 8、不是风水相搏证临床表现的是 A.恶寒发热 B.起病急骤 C.头面眼睑先肿 D.形寒肢冷 E.脉象浮数 【答案】D

9、厥证的辨证要点包括 A.辨病因 B.辨虚实 C.分气血 D.辨阴阳 E.分脏腑 【答案】A B C 10、刘某,女,38岁。近1周头摇不止,头晕目眩,胸脘痞闷,口黏,舌体胖大,有齿痕,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疗宜选用 A.导痰汤 B.半夏白术天麻汤 C.羚角钩藤汤 D.涤痰汤 E.二陈汤 【答案】A C 11、消渴病合理的饮食是 A.少食多餐 B.定时定量进餐 C.粗纤维饮食 D.低脂饮食

治胁痛证精选的药方

治胁痛证精选的药方 治胁痛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胁痛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15个药方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一.肝气郁结证: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疼痛因情绪变化而增减。胸闷不舒。饮食减少,喛气频作。苔薄脉弦。 1.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6克醋陈皮6克川芎4.5克白芍4.5克麦芽3克枳壳4.5克(麸炒)炙甘草1.5克香附4.5克 加减; 1.若胁肋疼痛较甚者,酌加当归、郁金、乌药等以增强行气活血之力 2.;若肝郁化火,口渴舌药,脉象弦数者,酌加山栀子、黄芩、川楝子等以清肝泻火。 胁痛加减: 1. 胁痛甚者,可加青皮、川楝子、郁金以增强理气止痛之力。 2. 若气郁化火,症见胁肋掣痛,心急烦躁,口干口苦,溺黄便秘,舌红苔黄,脉象弦数。 3. 可于原方中去辛温之川芎,加丹皮、栀子、黄连、川楝子、延胡索等以清肝理气,和络止痛。 4. 若气郁化火,耗伤阴液,症见胁肋隐痛,遇劳加重,心急烦躁,头晕寐差,舌红少津,脉弦细。 5. 仍于原方中去川芎,加何首乌、栀子、丹皮、枸杞子、菊花等以滋阴清热。 胁痛加减2: 1. 上方常加延胡索; 2. 胁痛重者,加川楝子、郁金;

3. 肝胃不和,嗳气脘胀者,加代代花、竹茹、半夏; 4. 肝郁脾虚,脘痞腹胀者,加白术、茯苓、厚朴; 5. 肝郁夹食见胁胀痛,稍食则胀甚,嗳腐吞酸,噫食臭味,苔黄腐者,去白芍、香附、川芎,加半夏、黄芩,或用平胃散加焦楂曲、党参; 6. 肝郁夹热见口苦,咽干,心烦,目眩者,去香附、川芎,加山栀子、菊花、桑叶。 肝为体阴用阳之脏,故辛温香燥之疏肝理气药,不宜多用、久用、重用。用量过大,疗程过长,可耗气伤阴,所谓过犹不及。对久治不愈者,应酌加白芍、鸡血藤、生地、当归、枸杞子等药以养肝之体则肝用自疏。对胁痛轻者,可选佛手、玫瑰花、香橼皮、合欢花、白蒺藜、橘络等力薄性缓之品。 肝郁气滞,常兼湿、食、痰、热、火、血郁,临床每每多见,治疗应在疏理肝气的同时,宜据证分别予健脾化湿、消食导滞、理气化痰、轻宣清热,行气化瘀之品施治。此外,还可见因肝阳不足,疏泄不及所见肝郁夹寒证,症见胸胁胀痛,右胁痞肿,纳差,舌淡,苔白润,左关弦迟,治疗以抑肝散加味,药用当归、川芎、钩藤、柴胡、白术、茯苓、法半夏、橘红、炙甘草。坚持服用月余,胁痛、右胁痞肿常可获愈。 1.若肺气横逆乘脾,导致肝脾不和,证见胁痛,肠鸣泄泻,腹胀纳差者,可用痛泻要方加减,以调和肝脾。 2.痛泻要方 炒白术12克炒白芍7.5克炒陈皮5.5克防风4克 加减: 1.久泻者,脾气虚馁,清阳下陷,可加炒升麻。 2.舌苔黄腻者,可加黄连。 2.若脚气横逆犯胃,导致肝胃不和,症见脘胁胀痛,恶心呕吐,喛气频作者,可用四七汤加减,以和胃止呕。 3.四七汤 半夏15克茯苓12克紫苏叶6克厚朴9克

中医内科学试题(精选1含答案)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 1、下列各项,属于胁痛邪郁少阳证主症特点的是 A.胸胁苦满疼痛 B.口苦咽干 C.胁痛部位走窜不定 D.头痛目眩 E.舌苔薄白,脉滑 【答案】A B D 2、按痰饮停积的部位分类,饮流胁下的是 A.痰饮 B.支饮 C.溢饮 D.悬饮 E.伏饮 【答案】D 3、肾虚腰痛,无明显阴阳偏盛者,可服用 A.河车大造丸 B.补髓丹 C.左归丸

E.右归丸 【答案】D 4、瘀血阻滞,气血壅遏而导致的内伤发热。治疗宜选用 A.通瘀煎 B.血府逐瘀汤 C.通窍活血汤 D.调营饮 E.桃红饮 【答案】B 5、吞咽梗涩而痛,食入即复出,心烦口干,胃脘灼热,五心烦热,形体消瘦,皮肤干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如羊粪,舌质光红,干燥少津,脉细数。治宜选用 A.沙参麦冬汤 B.竹茹汤 C.清骨散 D.六昧地黄丸 E.枳术丸 【答案】A 6、肺痈溃脓期,病情顺逆的转化,应观察哪些方面 A.声音

C.脉象 D.体温 E.痰液 【答案】A B C D E 7、阳痿命门火衰证,用枸杞子.当归的目的是 A.养血柔肝 B.补肾填精 C.从阴求阳 D.滋阴降火 E.作为引经药 【答案】C 8、悬饮的证型包括 A.邪犯胸肺证 B.饮停胸胁证 C.络气不和证 D.脾肾阴虚证 E.阴虚内热证 【答案】A B C E

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气病类证的是 A.气滞证 B.气逆证 C.气反证 D.气不固证 E.气闭证 【答案】C 10、李某,女性,46岁。从15岁开始即有尿血间断发作,曾在某医脘诊治,诊慢 性肾炎,经治疗效不明显。伴有头晕耳鸣,精神困惫,腰脊酸痛,舌质淡,脉沉弱。该病例中医治法为 A.健脾摄血 B.补肾益气,固摄止血 C.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D.滋阴补肾,固摄止血 E.清热利湿,固肾止血 【答案】B 11、便秘的主要病位在 A.胃 B.脾 C.大肠

内科学——胁痛

内科学——胁痛 1、胁痛的基本病机为 A.湿热内蕴 B.气滞血瘀 C.肝郁气滞 D.肝络失和 E.以上都不是 2、患者胸胁胀痛,走窜不定,情绪不佳则加重,胸闷气短,嗳气频作,舌苔薄,脉弦。其证候是 A.肝胃不和 B.肝络瘀阻 C.肝郁气滞 D.肝郁化热 E.肝脾不调 3、患者,男,45岁。胁痛口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目黄身黄,舌苔黄腻,脉弦滑数。其证候是 A.肝气郁结 B.肝郁化火 C.肝胆湿热 D.肝阴不足

E.瘀血阻滞 4、治疗胁痛瘀血阻络证,应首选的方剂是 A.龙胆泻肝汤 B.柴胡疏肝散 C.血府逐瘀汤 D.—贯煎 E.茵陈蒿汤 5、治疗胁痛肝阴不足证,应首选 A.沙参麦冬汤 B.麦门冬汤 C.益胃汤 D.玉女煎 E.一贯煎 答案解析 1、【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胁痛的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其病理变化可归结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类。 2、【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胁痛肝郁气滞证中的胁痛以胀痛为主,主要表现为走窜不定,疼痛每因情志而增减,胸闷气短,饮食减少,嗳气频作,苔薄,脉弦。 3、【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胁痛肝胆湿热证的主要症状为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4、【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胁痛瘀血阻络证的代表方为血府逐瘀汤。 5、【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胁痛肝阴不足证的代表方为一贯煎。

第五单元肝胆病症 细目一胁痛 要点一概述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要点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情志不遂、跌仆损伤、饮食所伤、外感湿热、劳欲久病。(二)病机 胁痛的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其病理变化可归结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类。其病变脏腑主要在于肝胆,又与脾胃及肾相关。其病理因素有气滞、血瘀、湿热。胁痛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其中,因肝郁气滞、肝失条达,瘀血停着、胁络不通,湿热蕴结、肝失疏泄所导致的胁痛多属实证;而因阴血不足、肝络失养所导致的胁痛则为虚证。 一般说来,胁痛初病在气,由肝郁气滞,气机不畅而致胁痛。气滞日久,血行不畅,其病变则由气滞转为血瘀,或气滞血瘀并见。实证日久亦可化热伤阴,肝肾阴虚,而转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要点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中医内科学试题(精选5)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 1、治疗胁痛邪郁少阳证,首选的方剂是 A.一贯煎 B.小柴胡汤 C.柴胡疏肝散 D.龙胆泻肝汤 E.茵陈蒿汤 【答案】B 2、患者眩晕,动则加剧,劳则即发,面色㿠白,唇甲不华,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其治法是 A.健脾益气,益肾温中 B.温补脾肾,通络宁心 C.健脾益肾,活血化瘀 D.补益肝肾,化瘀通络 E.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答案】E 3、下列各项,属于胁痛病因的是 A.情志不遂 B.饮食失宜 C.跌仆损伤

D.劳欲久病 E.虫毒感染 【答案】A B C D 4、痰浊闭阻所致胸痹的治法是 A.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B.祛痰降逆,理气宣痹 C.燥湿化痰,理气通络 D.豁痰理气,化瘀通络 E.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答案】A 5、心悸的诱发因素有 A.惊恐 B.紧张 C.劳倦 D.饮酒 E.饱食 【答案】A B C D E 6、湿热下注扰动精室之遗精应选用 A.龙胆泻肝汤

B.苍术二陈汤 C.程氏萆薢分清饮 D.八正散 E.知柏地黄丸 【答案】C 7、若痉证久治不当,可以出现下列哪些症状 A.半身不遂 B.头痛 C.痴呆 D.痫证 E.肢体不利 【答案】A B C D E 8、下列属于瘀血头痛特点的是 A.头痛经久不愈 B.痛处固定 C.刺痛 D.舌紫暗 E.脉细涩 【答案】A B C D E

9、阴水辨证属脾阳虚衰者,其治疗最佳选方是 A.温脾汤 B.春泽汤 C.苓桂术甘汤 D.实脾饮 E.附子理中丸 【答案】D 10、哮病发作时的病理环节为 A.痰气相搏,气道被阻 B.宿痰内伏于肺 C.脏腑虚弱,气失所主 D.痰瘀互结,肺失宜降 E.邪客于肺,肺气不利 【答案】A 11、下列选项中,首选六味地黄丸治疗的病证有 A.心肾不交的不寐 B.肾阴不足的虚劳 C.阴虚火旺的心悸 D.肾阴亏虚的消渴

(中医内科学)泄泻、胁痛 (1)

[真题] (中医内科学)泄泻、胁痛 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 患者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治疗应首选 A.藿香正气散 B.黄芪汤 C.参苓白术散 D.枳实导滞丸 E.附子理中丸 参考答案:C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2题: 泄泻腹痛,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证属 A.寒湿泄泻 B.湿热泄泻 C.脾虚泄泻 D.肾虚泄泻 E.伤食泄泻 参考答案:B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3题: 治疗泄泻初起不宜 A.清化 B.疏解 C.固涩 D.消导 E.分利 参考答案:C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4题: 治疗脾胃虚弱泄泻,应首选 A.补中益气汤 B.枳术丸 C.香砂六君子汤 D.参苓白术散 E.附子理中汤 参考答案:D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5题: 导致泄泻发生的重要因素在于 A.肾阳虚衰 B.感受外邪 C.脾胃虚弱 D.食滞肠胃 E.脾虚湿盛 参考答案:E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6题: 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泻后痛减,脘腹痞满,不思饮食,舌苔垢浊,脉滑。中医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历年考点(题)纵览证属 A.寒湿泄泻 B.湿热泄泻 C.伤食泄泻 D.肝郁泄泻 E.脾虚泄泻 参考答案:C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7题: 下列泄下粪便中辨出何为湿热泄泻的特点 A.泻下如水样便 B.泻下粪便臭如败卵 C.时溏时泄、水谷不化 D.泻下粪色黄褐而臭 E.泄泻清稀

参考答案:D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8题: 患者刘某,每因情绪紧张时出现腹痛泄泻。且多伴有胸胁胀闷,嗳气少食,舌淡红,脉弦。治当 A.解郁疏肝 B.泄肝除湿 C.疏肝和胃 D.调和脾胃 E.抑肝扶脾 参考答案:E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9题: 患者泄泻清稀,甚者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纳少,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应诊为何种证候 A.肝郁泄泻 B.肾虚泄泻 C.寒湿泄泻 D.暑湿泄泻 E.脾虚泄泻 参考答案:C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10题: 王某,反复泄泻10余年,稍进油腻或生冷之品,大便次数增多,水谷不化,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纳食减少,舌淡苔白,脉细弱。此时选用何方最为适宜 A.附子理中汤 B.参苓白术散 C.胃苓汤 D.六君子汤 E.藿香正气散 参考答案:B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中医内科学的肝胆病证!【袋鼠医学带你复习中医内科学系列8】

中医内科学的肝胆病证!【袋鼠医学带你复习中医内科学系列 8】 ❄胁痛 ①肝郁气滞证 ❶辨证要点: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舌苔薄白,脉弦。 ❷治法:疏肝理气。 ❸名方加减:柴胡疏肝散。 ②肝胆湿热证 ❶辨证要点:胁肋重着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❷治法:清热利湿。 ❸名方加减:龙胆泻肝汤。 ③瘀血阻络证 ❶辨证要点:胁肋刺痛,痛有定处拒按,入夜尤甚,舌质紫暗,脉沉涩。 ❷治法:祛瘀通络。 ❸名方加减: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 ④肝络失养证 ❶辨证要点: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❷治法:养阴柔肝。 ❸名方加减:一贯煎。 ❄黄疸 1.阳黄 ①热重于湿证

❶辨证要点: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舌苔黄腻,脉弦数。 ❷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❸名方加减:茵陈蒿汤。 ②湿重于热证 ❶辨证要点: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或濡缓。 ❷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❸名方加减: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③胆腑郁热证 ❶辨证要点:身目发黄,黄色鲜明,上腹、右肋胀闷疼痛,牵引肩背,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❷治法:疏肝泄热,利胆退黄。 ❸名方加减:大柴胡汤。 ④疫毒炽盛证(急黄) ❶辨证要点: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或数。 ❷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❸名方加减:《千金》犀角散。 2.阴黄 ①寒湿阻遏证 ❶辨证要点: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 ❷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❸名方加减:茵陈术附汤。 ②脾虚湿滞证 ❶辨证要点:面目及肌肤淡黄,甚则晦暗不泽,舌质淡苔薄,脉濡细。 ❷治法: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❸名方加减:黄芪建中汤。

《中医内科学》》肝胆病证》胁痛

《中医内科学》》肝胆病证》胁痛 胁痛 《中医内科学》 >> 肝胆病证 >> 胁痛 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位的统称。「胁」在现代又指两侧下胸肋及肋缘部,肝胆胰所居之处。临床有许多病證都是依据胁痛来判断其为肝胆病或系与肝胆有关的疾病。 两胁为足厥阴、足少阳经循行所过,故胁肋疼痛多与肝胆疾患有关。《灵枢.五邪》篇日:「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證并治》篇称「胁下痛」。《丹台玉案》称「季肋痛」,《杂病广要》称「胠胁肋痛」,皆属胁痛范畴。

[定义] 凡以肝胆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的一侧或两侧胁肋部位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称为胁痛。临床上多兼见有胃脘胀痛、胁下痞块、癥瘕。 [历史沿革] 一、本病证早在《素问·脏气法时论》、《灵枢·经脉》就有记载,并明确指出胁痛的发生主要是因于肝胆的病变。如《内经·邪气脏腑病形篇》:“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内经·举痛论》:“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于脉中,则血涩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其后历代医家对胁痛病因的认识,在《内经》的基础上,逐步有了发展。 二、《景岳全书》将胁痛的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并提出以内伤为多见。另外对相关病证也有所论述。《景岳全书·胁痛》:“但察其有形无形可知之矣。盖血积有形而不移或坚硬而拒按,气痛流行而无迹,或倏聚而倏散。” 三、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对胁痛属于久病入络者,倡导用辛香通络、甘缓补虚、辛泄祛瘀等法,立方遣药颇为实用,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 四、林佩琴《类证治裁》在叶氏的基础上将胁痛分为肝郁、肝瘀、痰饮、食积、肝虚诸类,对胁痛的分类与辨证论治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范围] 现代医学的肝胆疾病,如病毒性甲、乙型肝炎,肝硬化,胆道感染,胆囊炎,胆结石,干性或渗出性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肋软骨膜炎等,上述疾病如出现以胁痛为主要症状的,即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证候特征] 本病证以胁肋部疼痛,可发生在一侧或两侧为其中心证候。但由

中医内科学

中内 1感冒:凡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 2时行感冒:感冒病情较重,并且能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流行,不分男女老少,得病后症状多相类似。3体虚感冒:体质虚弱、年老或病后未复,抵抗太薄弱,卫外不固,容易感受风邪而发生感冒。 4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症。 5内伤咳嗽: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所致的咳嗽,表现为常反复发作,多属邪实正虚。 6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导致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 7喘症: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症。 8肺痈:是指由于热毒血於,壅滞于肺,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症。 9肺痨: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临床主要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为其特征。 10肺胀: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痰淤阻结,气道不畅。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以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11痰饮:是以三焦水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12心悸:是指气血阴阳方虚,或痰饮瘀血阻滞,致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心神不宁,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13怔仲:由内因引起,自觉心中惕惕,动摇定而无休止,稍劳即发为特征,病来虽渐但病情较重,以虚证为多或虚实夹痛。 14心痛:因心脉挛急或闭塞引起的膻中部分及左胸膺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症。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突然疼痛如刺、如灼、如绞,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不温者,谓之胸痹。 15不寐: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16汗症:是指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 17鼻衄:凡不因外伤或女性不因逆经所致血以鼻腔溢出者。 18血证:凡是因外因为人体的阴阳平衡失调,造成血液不循经脉运行,上溢于口鼻、眼、耳诸窍,下泻于前后二阴或渗出肌肤之外的病症,统称血证。 19齿衄:血自牙龈齿缝间溢出,并可排除外伤所致者。 20痴呆:多由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用而引起的在无意识障碍状态下,以影响生活和社交能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脑功能减退性疾病。 21厥证:是由阴阳失调,气极逆乱所引起,以突然昏倒、不醒人事四肢厥冷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22痫病:因气机逆乱,元神失控而致精神恍惚,甚则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后如常人的一类病症。 23癫狂:癫与狂,都是属于神智失常的疾病,皆因谈迷神窍、气机逆乱而致。(癫)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狂)或精神亢奋,狂躁刚暴,喧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24癫病:因情志所伤,或先天遗传,致使痰气郁结,痰迷心窍,阴阳失调,精神失常所引起的精神病。25狂病:因五志过极,或先天遗传,致使痰火壅盛,痰迷心窍,神机错乱所致的精神病。 26胃痛:凡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的胃脘部疼痛,又称胃脘痛。 27真心痛:心痛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脉微等危重症。28痞满:是由于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常,出现以胸腹痞闷胀满不舒为主证的病症。 29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胃内容物经食道,口腔吐出的一种病证。 30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证。 31噎膈:是由于食管干涩或食管狭窄而造成的以吞咽食物,哽咽不顺,甚至食物不得下咽入胃,食入即吐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32噎:即噎塞,指食物下咽时噎塞不顺;膈:为格拒,指食管阻塞饮食格拒不能下咽入胃,食入即吐。33反胃:饮食入胃,宿谷不化,经过良久,由胃反出的病证。 34梅核气:属痰气交阻于咽喉,自觉咽中有物梗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但饮食咽下顺利,无噎塞感,系气逆痰阻于咽喉,为无形之邪。 35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多由脏腑气机不利,经脉失养而成。 36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泄出如水样为主证的病证,多指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 37痢疾:是因外感时行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的病证。 38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便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的病证。

中医内科学肝胆病症试题

中医内科学肝胆病症 [单项选择题] 1、水肿的病位主要是() A.肺、脾、肾 B.肺、肝、肾 C.心、肝、肾 D.心、肺、肾 E.心、脾、肾 参考答案:A [单项选择题] 2、胁痛虽有虚实之分,但其病变主要涉及() A.气与血 B.寒与热 C.肝与胆 D.肝与肺 E.阴与阳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3、胁痛的病理特点是() A.肝胃不和,胃气郁滞 B.肝气郁结,胃失和降 C.肝胆湿热,络脉不和 D.饮停胁下,肝肺失司 E.肝失疏泄,络脉不和 参考答案:E [单项选择题] 4、胁痛的治疗,可选下列哪一种治法() A.理气和胃止痛 B.调和脾胃止痛 C.疏肝理气止痛 D.理气健脾止痛 E.养阴清热止痛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5、治疗瘀血停着胁痛的主方是() A.血府逐瘀汤 B.丹参饮 C.身痛逐瘀汤 D.膈下逐瘀汤 E.旋覆花汤 参考答案:E [单项选择题] 6、治疗胁痛瘀血阻络证,首选的方剂是() A.一贯煎 B.柴胡疏肝散 C.复元活血汤 D.龙胆泻肝汤 E.茵陈蒿汤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7、下列各项,不符合胁痛肝郁气滞证主症特点的是() A.胁肋胀痛 B.嗳气而胀痛稍舒 C.痛处拒按 D.胁痛部位走窜不定 E.胁痛因情志变化而增减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8、患者杨某,男,47岁。右胁下癥块,疼痛如刺,痛处不移,入夜更甚,舌质紫暗,脉沉涩。此证最佳治疗方剂是() A.硝石矾石散 B.丹参饮合失笑散 C.复元活血汤 D.少腹逐瘀汤 E.柴胡疏肝散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9、李某,既往有胆结石病史。昨日胁肋剧痛,连及肩背,恶心呕吐,纳食减退,舌红苔黄,脉弦。此时最佳治疗方剂是() A.硝石矾石散 B.失笑散 C.乌梅丸 D.柴胡疏肝散 E.少腹逐瘀汤 参考答案:A [单项选择题] 10、余某,女性,31岁。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嗳气则胀痛稍舒,胸闷腹胀,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其诊断是() A.胁痛瘀血阻络证 B.胁痛肝郁气滞证 C.胁痛肝胆湿热证 D.胸痹气滞心胸证 E.痰饮病悬饮证 参考答案:B [单项选择题] 11、李某,女性,78岁。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治疗此病证首选的方剂是() A.生脉散 B.鳖甲煎丸 C.左归丸 D.一贯煎 E.天麻钩藤汤 参考答案:D [单项选择题] 12、丁某,女,53岁。昨日过食油腻食物,今日胁肋重着疼痛,痛有定处,触痛明显,口苦口黏,纳呆恶心,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该病证的治法是() A.消食导滞 B.健脾和胃 C.清热利湿 D.疏肝理气 E.祛瘀通络 参考答案:C

中医内科学模拟试卷【卷3含答案】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 1、胁痛肝络失养证,若神疲乏力明显者,可加 A.太子参 B.玄参 C.五味子 D.女贞子 E.麦冬 【答案】A 2、呃逆是由哪些脏腑功能失调造成的 A.肝脾肾 B.胃肝脾肺肾 C.肝心脾肺 D.心脾胃肺 E.肺脾肾 【答案】B 3、痴呆痰浊蒙窍应使用 A.洗心汤 B.天麻钩藤饮 C.苓桂术甘汤

D.半夏白术天麻汤 E.归脾汤 【答案】A 4、厥证的辨证要点包括 A.辨病因 B.辨虚实 C.分气血 D.辨阴阳 E.分脏腑 【答案】A B C 5、最早记载呃逆相关论述的是哪一部医著 A.《金匮要略》 B.《医宗金鉴》 C.《黄帝内经》 D.《诸病源候论》 E.《脾胃论》 【答案】C 6、痹病的内在致病因素是 A.正气不足

B.感受风寒湿邪 C.情志不畅 D.饮食不节 E.瘀血阻滞 【答案】A 7、下列哪项是阳痿的常见原因 A.劳欲过度 B.情志失调 C.饮食不节 D.劳逸失度 E.禀赋不足 【答案】A B C D E 8、虚劳证,面色菱黄,食少,形寒,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肠鸣腹痛,大便溏薄,舌质淡,脉弱。辨证应属 A.脾气虚证 B.脾阳虚证 C.脾胃阴虚证 D.肾阳虚证 E.肾气虚证 【答案】B

9、呕吐反复发作,时作干呕,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数,病机是 A.胃阴不足,虚中有热 B.气逆痰阻,胃气上逆 C.脾胃阳虚,膈间不利 D.肝气上乘,胃气上冲 E.气不化津,食滞内阻 【答案】A 10、呃逆与呕吐在病机上的相同点为 A.胃失和降,气逆于上 B.胃阴不足,胃虚不降 C.食管狭隘,胃失和降 D.外邪犯胃,气逆于上 E.脾胃虚弱,食入不化 【答案】A 11、瘀阻脑络证的头痛特点是 A.冷痛 B.绵绵而痛 C.刺痛 D.胀痛

中医内科学歌诀之肝胆病证

中医内科学歌诀之肝胆病证 一、胁痛 病证歌诀 胁痛气柴热龙肝, 瘀阻血府肝络贯。 1.肝郁气滞证——柴胡疏肝散加减 2.肝胆湿热证——龙胆泻肝汤加减 3.瘀血阻络证——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4.肝络失养证——一贯煎加减 二、黄疸 病证歌诀 黄疸热茵湿五甘,胆柴疫毒犀角散, 阴寒湿阻术附健,脾虚黄芪建中安, 疸消湿热四苓恋,血瘀逍甲脾疏肝。 (一)阳黄 1.热重于湿证——茵陈蒿汤加减 2.湿重于热证——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3.胆腑郁热证——大柴胡汤加减 4.疫毒炽盛证(急黄)——《千金》犀角散加减(二)阴黄 1.寒湿阻遏证——茵陈术附汤 2.脾虚湿滞证——黄芪建中汤 (三)黄疸消退后的调治 1.湿热留恋证——茵陈四苓散 2.肝脾不调证——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 3.气滞血瘀证——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三、积证 病证歌诀 积证气滞大七气,

瘀结膈下六君子, 正虚八珍化积施。 1.气滞血阻证——大七气汤加减 2.瘀血内结证——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加减 3.正虚瘀结证——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 四、聚证 病证歌诀 聚证肝郁逍遥散, 六磨食滞痰阻安。 1.肝气郁结证——逍遥散加减 2.食滞痰阻证——六磨汤加减 五、鼓胀 (助理不考) 病证歌诀 鼓胀气滞柴合苓,水困实脾瘀调营, 热结中陈阴六贯,阳虚附子济肾丸。 1.气滞湿阻证——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 2.水湿困脾证——实脾饮加减 3.水热蕴结证——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 4.瘀结水留证——调营饮加减 5.阳虚水盛证——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 6.阴虚水停证——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 六、瘿病 病证歌诀 瘿病气痰四海舒,痰结血瘀藻玉壶, 肝火栀子消瘰无,心阴天王肝贯疏。 1.气郁痰阻证——四海舒郁丸 2.痰结血瘀证——海藻玉壶汤 3.肝火旺盛证——栀子清肝汤合消瘰丸 4.心肝阴虚证——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

胁痛诊疗方案

胁痛〔胆囊结石、胆囊炎〕2021年修订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周仲瑛等编?中医内科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2月第2版〕 〔1〕以右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 〔2〕局部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2、西医诊断〔吴在德等编?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年3月第七版〕 〔1〕病症:发作性上腹部不适,逐渐开展至呈阵发性绞痛;夜间发作常见,饱餐、进食肥腻食物常诱发发作。疼痛放射到右肩、肩胛和背部。伴恶心、呕吐、厌食、便秘等消化道病症。 〔2〕体征:右上腹胆囊区域可有压痛,炎症涉及浆膜时可有腹肌紧张及反跳痛,Murphy征阳性,有些病人可触及肿大胆囊并有触痛。如胆囊被大网膜包裹,那么形成边界不清、固定压痛的肿块;如发生坏疽、穿孔那么出现弥漫性腹膜炎表现。 〔3〕实验室检查:85%的病人白细胞增高,有时抗感染治疗后或老年人可不升高。血清丙氨酸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常升高,约有1/2的病人血清胆红素升高,1/3的病人血清淀粉酶升高。 〔4〕B超检查可见胆囊增大,囊壁增厚〔>4mm〕,明显水肿时

见“双边征〞,囊内结石显示强回声,其后有声影。CT、MRCP均能协助诊断。 〔二〕证候诊断 1.肝胆气滞证 症候: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那么引及胸背,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胆湿热证 症候: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二、治疗方案 (一)治疗原那么 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内治法多用于手术前后以增强体质,减轻病症,控制炎症开展。 (二)一般措施 1.给予外科二级护理,普食,术前禁食水。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色、舌脉,以及腹部疼痛,发热等情况。 (三)辩证选择口服药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方名:肝郁气滞利胆汤

病案之胁痛

08题干: 第一站:病案书写(60分钟) 李××,男,45岁,职员,2002—02—12初诊。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三年,半年前因丧偶一直郁郁寡欢,近五个月来反复肝区胀痛,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部位走窜不定,因工作忙,未予诊治。近二周来肝区胀痛加重,伴乏力,饮食减少,嗳气频作,遂来就诊。查见:T:36℃,P:80次∕分,R:18次∕分,Bp:120∕75mmHg。神志清,体态偏瘦,舌质淡红,苔薄,脉弦。肝肋下2Cm,质中光滑,轻压痛,肝区叩痛(+),未见其他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HBsAg(+)。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75IU∕L(0—60 IU∕L), 谷草转氨酶(AST)62 IU∕L(0—50 IU∕L),总胆红素(SB)正常。 反复肝区胀痛5个月,加重二周。 辨病辨证依据:患者近来因情志刺激,肝气失于条达,阻于胁络,而成胁痛。气属无形,时聚时散,聚散无常,故疼痛走窜不定。情志变化与气之郁结关系密切,故疼痛随情志变化而有所增减。肝气横逆,易犯脾胃,故食少嗳气。脉弦为肝郁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1、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三年。 2、有肝区胀痛、乏力、饮食减少症状。 3、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75IU∕L,谷草转氨酶(AST)62 IU ∕L, 总胆红素(SB)正常。HBsAg(+)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胁痛—肝气郁结 西医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 治则: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6g香附9g枳壳9g陈皮6g川芎12g 白芍15g垂盆草15g郁金12g青皮9g甘草3g 09题干: 第一站:病案书写(60分钟) 曹××,女,38,干部,2002—03—19初诊。平素嗜好高粱厚味,今中午在酒店暴饮暴食后三小时出现腹痛,开始时疼痛主要在上腹部,后逐渐转移至右上腹,疼痛放射至右肩背部,刻下右上腹疼痛2小时,发热,伴纳呆,口苦,恶心呕吐,溲黄,遂来诊。查见:T:39℃P:96次∕分,R:20次∕分,Bp:130∕80mmHg。神志清,体态偏胖,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右上腹胆囊区明显触痛和肌卫,莫菲氏征(+), 未见其他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2.3×109∕L,N:90%。血淀粉酶正常,尿淀粉酶正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