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朱良春临床经验:胁痛

朱良春临床经验:胁痛

朱良春临床经验:胁痛

胁痛: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味,药用:

生黄芪18g ,炒白术、当归各12g ,陈皮6g ,升麻、柴胡、炙甘草、乌梅各5g ,党参、炒川楝子、生白芍各15g ,鹿角霜30g ,

日1 剂,水煎服。1 剂药后,胁痛减,服完3 剂,胁痛消失,诸证大减,去川楝子续服3 剂,诸证全除,再嘱续服“消症复肝丸。

喜用《血证论》中之“滑氏补肝散”(炒枣仁10g ,熟地12g ,白术、当归、山茱萸、怀山药各10g ,川芎、木瓜、独活各3g ,五味子2g) 加减化裁,治疗慢肝久病,胁肋隐痛或胀、伴有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口干便秘、纳差、失眠或多梦、腹胀腰痛、或日晡低热、面青紫、舌红、脉弦细偏数,肝功能反复异常者,均收理想疗效。

朱良春治胃脘痛经验

朱良春治胃脘痛经验 胃痛 胃脘部的疼痛是一个大题目,因为它是胃炎、溃疡病、胃神经官能症、肝炎、胆道蛔虫症、胆石症、胆囊炎、胰腺炎、肝脓肿、肾结石、心肌梗死、心绞痛以及胰、肝、胆、胃的癌痛等很多疾病的一个症状。中医又把发生在不同部位的疼痛称作不同的名称。例如:剑突下疼痛拒按者称小结胸;整个上腹部的疼痛称胃脘痛,心痛;疼痛剧烈而上冲,且伴有呕吐蛔虫者称蛔厥;胁下疼痛称胁痛。另外,又对其他症状为主,胃脘疼痛为次的称作其他名称,如呕吐为主者称呕吐,黄疸为主者称黄疸,有肿块或肝脾肿大者称癥瘕等等。这些名称繁多,统一在一个名称下进行讨论,看起来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但只要掌握中医的特点,掌握中医对疾病的基本分析方法,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分清疾病所处的脏腑部位,寒热虚实阴阳,气血痰食等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然后处方治疗即可。 有的同志可能提出问题说:“不同的疾病,例如溃疡病、胃下垂、胰腺炎等表现的证候相同,是否可用同一个方剂?”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完全可以。反之,同一疾病表现的证候不同时应用的治疗方法就不同了。现在谈的胃脘部疼痛的辨证和治疗主要是讲不同疾病表现在胃脘痛时的辨证和治疗,至于同一疾病的辨证和治疗问题,以后再谈。 一、胃脘痛的辨证要点 胃脘疼痛大致可以从疼痛的部位,疼痛发生的时间,与冷热的关系,其他等几个方面去分析。 疼痛的部位:剑突下剧烈疼痛,憋胀,无压痛者,属寒;痛胀拒按者,属痰。胃脘剧烈疼痛,满胀而无压痛者,属寒。疼痛剧烈,无满胀,无压痛,或夜间疼痛经常发作,或气候变化时疼痛发作者,属瘀血。痞满疼痛,有压痛,饮水及饮酒后疼痛加重,阴天时闷痛加重者,属痰饮;胃脘疼痛,有明显的压痛,食后疼痛加重者,属实。胃脘部有空虚感,疲乏无力者,属脾虚。饥饿时疼痛,食后疼痛缓解者,属虚。心悸,疲之尤力,劳累后疼痛反复发作者,属气血虚:胸脘痞

朱良春经验精华全集

杏林名医医案---朱良春 朱良春生于1917年,江苏镇江人。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为师,继学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事章次公。历任南通市中医院首任院长,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暨江苏省分会副会长,南通市中医院首席技术顾问、主任医师。198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杰出高级专家”,同年被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1990年被国家确认为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朱良春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内科学家,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对内科杂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经验,先后研制了“益肾蠲痹丸”、“复肝丸”、“痛风冲剂”等中药新药。主要学术著作有《虫类药的应用》、《章次公医案》、《现代中医临床新选》等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曾先后应邀赴日本、新加坡、法国、马来西亚等国作学术演讲。 [处方] 夏先生,45岁,素嗜杜康,形体丰腴,三年前左足拇趾内侧经常肿痛,因工作繁忙未曾介意。嗣后每于饮酒或劳累受寒,即在夜间突然发作,肿痛剧烈难以忍受,服药可以缓解,迄未根治。血尿酸高,苔黄腻,脉弦数。此浊之瘀阻络之痛风也。治宜泄化浊瘀,蠲痹通络,并应戒酒慎食为是。 土茯苓60克,萆薢20克,泽兰、泽泻各20克,生苡仁40克,虎杖20克,地鳖虫10克,威灵仙30克,葎草20克,广地龙15克,三妙丸10克,包入煎,七帖,每日一帖煎服。 药后肿痛即行缓解,连续间日服一帖,以巩固之。三周后复查,血尿正常,观察半年,未曾复发。 朱良春用控涎丹治疗杂病急症的经验 内容提要:早在1956年,朱良春老师就在《上海中医药杂志》公开发表了“控涎丹的方义和应用”一文,其精辟论述和临床发挥的经验披露后,吾辈每复习老师的论述,用控涎丹治疗多种杂病急症,均有疗效神奇的体会。朱师在50年代始,就广泛应用“控涎丹”“表里和解丹”“六神丸”等治杂病难症,且在前肾应用范围的基础上颇多发挥,历年来朱师还自拟了数十种疗效颇著的丸散膏丹,如“复肝丸”“益肾蠲痹丸”,“痛风冲剂”“定喘散”等等治疗慢性痼疾,为挖掘中医宝库中丸散膏丹的宝贵经验,为中医药走向世界鸣锣开道,当称承先启后的丸散膏丹大师。中医祖先所传的丸散膏丹,乃是中医的传统特色,其简便廉验的特点和神奇的疗效是现代医学中的针、刀、药等及化疗、激光所不能比拟的。关键词:控涎丹,杂病急症,汤丸并用,内服外用,朱良春老师朱良春先生使用“控涎丹”治疗杂病急症始于50年代初,其临床使用颇多超越前贤应用范围,今整理朱师广用“控涎丹”的宝贵经验,以飧同道。1、博究先贤用灵丹,临床发挥多妙法朱师深究“控涎丹”方义,临床广为应用,如治疗癫疾,胁痛、颈项、腰背、筋骨牵引灼痛,流注不定,或手足冷木,气脉不通;或喉中结气,似若梅核,时有时无,冲喉闷绝,偏身起筋块,如瘤如栗,皮色不变,不疼不痛,但觉发麻;或自溃串烂,流水如涎,经年不愈,有若漏管;并治瘰疠贴骨,鱼口便毒,一切阴疽。又深得《赤水玄珠》和《东医宝鉴》《世医得效方》治疗痰涎伏膈等奇症的辨证之法。对李时珍引陈无择用“控涎丹”之论述,张石顽用“控涎丹”之论述,李士材用“控涎丹”治顽疾,王洪绪氏、魏玉璜氏用“控涎丹”治外科顽疾,尤为欣赏。对李梃、王晋三所述的方义更加推崇。朱师指出:“甘遂色黄入脾而行中焦,能深入经隧曲道之处,荡涤经隧曲道中之水饮、痰毒、恶血。现代药理证明,甘遂含有一种无水酸,能刺激肠管,引起肠蠕动亢进,产生峻下作用,并有利尿之功。甘遂入药自神农本草至今2千余年,甘遂为主古方如仲景之“十枣汤”“大陷胸汤”,张景岳之“舟车丸”,王肯堂之“甘遂散”及三因方之“控涎丹”,以其狼虎峻猛之性攻逐王道之品所不能攻逐之邪,盖药过病所和微不济急,全在医者驾驭之能。大戟色黑入肾而走下焦,逐脏腑之水饮,亦能荡涤脏腑曲道之处之水饮痰毒、恶血、现代药理言大戟根具有刺激性,有毒成分的大戟素及一种赝硷,与甘遂之

国医大师朱良春应用虫类药十大经验

国医大师朱良春应用虫类药十大经验 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潜心研究虫类药数十年,为国内较早系统研究虫类药的佼佼者。虫类药是动物药组成的一部分,形体较小,多数属昆虫类。由于它是“血肉有情”、“虫蚁飞走”之品,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所以历代医家都较重视。从文献记载来看,虫类药始于《山海经》、《内经》。汉代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其中运用虫类药的方剂,法度严谨,寓意良深,如下瘀血汤、抵当汤(丸)、大黄 虫丸、鳖甲煎丸等方,对后世应用虫类药起着示范、推动的作用;成于汉初的《神农本草经》,是总结虫类药医疗作用最早的书籍,其中列载虫类药28种,占全书所载药物的8%,占所收动物药(65味)的43%。说明在汉代对虫类药的使用就已取得宝贵的经验。此后,代有发展,东晋葛洪《肘后方》,唐代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将虫类药更广泛地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所用品种,有所增加。宋代许叔微的《本事方》,也较多地应用虫类药,创订“麝香圆”,对类风湿关节炎、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之疼痛剧烈者,颇有缓痛之效,后世多引用之。迨至明代,李时珍全面总结药物治疗经验,在《本草纲目》中收载虫类药达107种,占动物药(444种)的24%,使虫类药得到很大的扩展。随后清代温病学家如叶天士、杨栗山、王孟英、吴鞠通以及善于应用活血化瘀方药的王清任等,诸师们敢于革新,广泛应用虫类药治疗各种疾病,给后世留下不少珍贵的经验。近代善用虫类药的医家主要有张锡纯、恽铁樵、章次公诸先辈。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界非常重视虫类药的应用和研究,不仅广泛应用于内、外等各科常见病、多发病,而且还用于治疗恶性肿瘤、血液病、心脑血管疾病、结缔组织疾病、肝肾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诸多疑难杂症、沉疴痼疾,使虫类药别开生面,大大地发展了它的应用范围和经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朱良春在1963~1964年于《中医杂志》发表了《虫类药应用之研究》的连续报道,1981年出版了《虫类药的应用》,1994年增订重版,《朱良春虫类药的应用》2011年再次修订出版,受到同道们的

『名医经验』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肝肾阴虚慢性肝病案

『名医经验』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肝肾阴虚慢性肝病案 案例一:周某,男,39岁,农民。患慢性迁延性肝炎3年,症情时轻时重,肝功能检查指标反复波动。1年前发现脾脏肿大。B超示:肝硬化,脾脏肿大。故来我院诊治。刻诊:肝区刺痛,腰膝酸软,口燥咽干,夜寐梦多,齿龈渗血,偶见鼻衄。脉弦细,舌红绛。 证属肝肾阴虚,郁热瘀阻。拟清滋肝肾,柔阴宁络。药用北沙参、生白芍、生地、枸杞、地骨皮、玄参、生鳖甲、天麦冬、阿胶、三七、白茅根。服药10剂。 复诊时患者齿龈出血已止,胁痛腰酸亦减,仍感倦乏少力,口干少寐。原方去阿胶、地骨皮,加黄芪、生白术、当归等治疗2个月,诸恙轻减,精神亦振,苔薄白,舌红转淡,脉弦已平。 此后,原方加减,配合复肝丸,每服3克,1日2次。调治半年,3次检查肝功均在正常范围,触诊肝大,肋下1.5厘米,脾大2厘米,恢复工作,至今病情稳定。 案例二:李某,男,42岁,农民。肝功能异常,面色晦滞6年。宿患慢行活动性肝炎,反复发作,多次住院治疗。近期查B超示:①肝硬化、脾大;②胆囊襞毛糙;③腹腔少量积液。肝功:总胆红素24.6μmol/L,ALT126u/L,AST81u/L。刻诊:面色晦滞,头昏烘热,夜眠欠安,两下肢乏力,胁肋隐胀、疼痛,晨起口腔有血迹,纳可便秘。舌红绛,苔薄黄,脉弦。 此属肝肾阴虚,热毒瘀结,治宜养阴解毒,化瘀消癥。方剂:柴胡、郁金、白芍、生地、石斛、当归、茵陈、白花蛇舌草、垂盆草、石见穿、鳖甲、白茅根、油松节、牛角鳃、鸡血藤、甘草。 二诊:药后症情如前,情绪低沉,心烦易怒,夜眠多梦,苔薄质红,脉细弦。遂以上方加旱莲草、枸杞、栀子、豆豉。 三诊:服20剂后症情显见好转。复查肝功能:总胆红素18.77μmol/L,ALT34u/L,AST31u/L。总蛋白76g/L,白蛋白41g/L。查B超示:①肝硬化(节结型);②胆囊壁水肿;③少量腹水。患者龈血已止,口微干,舌红苔薄,药既奏效,可继进之。一是上方加泽

朱良春先生用药经验谈

朱良春先生用药经验谈 作者/何绍奇 一枝黄花清热解毒,疏风解表 一枝黄花为菊科植物一枝黄花之全草,又名金锁匙、大叶七星剑、蛇头王、大败毒、黄花一枝香等。药味辛苦,性凉,是外感热病及感染性疾病初起较为理想的一味药,此药既能清热解毒,又可疏风解表,其效在常用的桑、菊、银、翘诸药之上。 朱老经验:时感高热,无论风热型、风寒型,均可于辨证方中加入一枝黄花20g。盖此药苦能泻火、辛可达表,有清热解毒之功,而无寒凉遏邪之弊也。凡证见恶寒、无汗、头痛、身痛者,常以此品与荆芥、防风、羌活、苏叶、生姜配伍;若恶寒轻、发热重、头痛、鼻塞、咽痒、咳嗽者,则以此品与苍耳子、牛蒡子、僵蚕、前胡、桔梗配合。1-2剂即可使热势顿挫。 一枝黄花常用于肺炎。朱老经验方:一枝黄花20g、生大黄8-15g、黄芩10g、鱼腥草20g、桔梗10g、僵蚕10g、生甘草4g,痰多气促加金荞麦30g、甜葶苈15g、白前10g;咳剧加杏仁10g、浙贝10g、天竹子10g;喘加炙麻黄6g;高热、烦渴加生石膏30g。朱老在实践中体会到:本品尚有祛痰、止咳、定喘作用,故对于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证属痰热壅肺者,相当合拍。 扁桃体炎、咽喉炎、急性淋巴管炎、乳腺炎等,亦可在清热解毒方中加入一枝黄花。本品常用剂量为10-20g,用时宜后下,不可久煎。 茜草止血活血,兼能利水 《内经·素问》记载的少量方药之中,即有茜草一味:“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以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求?岐伯曰:以四乌贼骨一芦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这里的芦茹,即茜草。(李时珍《本草纲目》作“茹

朱良春教授经验药对

朱良春教授经验药对 三七大黄郁金牛膝 【用量】三七3g(分冲),熟大黄、郁金、淮牛膝各9g。 【功效】止血祛瘀,疏肝理气。 【主治】胃中积热、肝火犯胃之胃出血,证见呕血、便血者。 【按语】脾胃虚寒者不宜用之。胃脘痛胀者加木香4g、厚朴3g;胁痛加金铃子、白芍各l0g;嗳气加代赭石15g;脾胃虚弱加砂仁3g;恶心呕吐加姜半夏、竹茹各6g;胃阴虚者加麦冬、石斛各10g。药后二三天即可大便隐血转阴。 三七丹参【用量】参三七3g(研末,分次吞服),丹参15g。 【功效】活血化瘀,止痛定悸。【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按语】《本草求真》:“三七,世人仅知功能止血住痛,殊不知痛因血瘀则疼作,血因瘀散则血止。三七气味苦温,能于血分化其血瘀。”实验证明,三七能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减低冠状动脉的阻力,并能减少心肌耗氧量,故为治疗血瘀性心绞痛的主药。《本草正义》:“丹参专入血分,其功在于活血行血,内之达脏腑而化瘀滞……,外之利关节而通脉络。”实验证明,丹参亦有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并可减慢心率,缩短心肌缺血的持续时间。二药合用,化瘀通脉,有相辅相成之妙。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无论急性期或缓解期,均可使用。此外,二药合用,尚可治疗肝脾肿大。 三七鸡内金 用量】三七3g(研吞),鸡内金10g。 【功效】化瘀消积。【主治】慢性肝炎、肝硬化。 【按语】三七化瘀和血,善通肝络;鸡内金消积化食,《医学衷中参西录》尚曰:“治痃癖癥瘕,通经闭”。二药合用,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可改善症状,增进食欲,并改善肝功能。 三棱莪术 【用量】三棱、莪术各8g。 【功效】行气活血,散结化积。 【主治】①各种气血郁积证,如闭经、痛经、积聚、瘿瘤、痰核等。②肝脾肿大、肝硬化。③胃癌、肝癌、宫颈癌、卵巢囊肿、皮肤癌等。 【按语】三棱为血中气药,莪术为气中血药,《医学衷中参西录》:“化血之功三棱优于莪术,理气之功莪术优于三棱。”二药合用则行气活血之力颇强,是治疗癥瘕肿瘤的良按语】痛风乃嘌呤代谢紊乱,系尿酸生成过多、排泄减少所致,在中医乃湿浊瘀阻,停着经隧而致骨节肿痛之证,治宜泄化浊瘀。土茯苓善祛湿毒而利关节,萆薢善利湿浊而舒筋络,二药合用,可快速消除症状,降低血尿酸指标,是治疗痛风的要药。土茯苓、萆薢亦可同威灵仙合用,威灵仙宣通十二经络,对改善关节肿痛有效。药。现今引申治疗多种气滞血瘀病证,建功甚速。 土茯苓萆薢【用量】土茯苓45g,萆薢15g。 【功效】祛湿毒,除痹痛。 【主治】痛风。对膏淋、尿浊、蛋白尿、带下属湿热壅结者亦效。 大黄人参 【用量】大黄10~15g,人参5~8g。 【功效】泄浊排毒,益气扶正。 【主治】①正气衰败,邪毒壅滞之尿毒症。②急性心肌梗塞,证见大便秘结,非通下而不能缓解症状者。 ③各种血液病,正气衰败而又有火气升腾之吐血、衄血者(此时用生晒参)。 【按语】二药配伍,用于邪实而正虚之证,邪实而正不虚者忌用。 大黄三七花蕊石 【用量】大黄10~30g,三七3g,花蕊石20g。

国医大师朱良春:辨治肝炎经验

国医大师朱良春:辨治肝炎经验 ▲朱良春国医大师(1917.8-2015.12) 朱良春,首届国医大师,我国著名中医药学家、中医教育家,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导师,南通市中医院首任院长,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现将朱老辨治肝炎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仁。 肝炎如不及时治疗及控制,可逐渐形成肝硬化,继而可能发展为肝癌而危及生命,其危害不可说不大。那么,中医如何辨治肝炎? ● 案1: 俞某,女,时年61岁,教师。2002年7月8日就诊。 患者乏力,腹胀,牙龈出血,大便时溏时干,纳呆,口干口苦,面色晦滞,苔薄腻,舌偏红,脉细弦。既往有乙肝病史十余年。肝功能:ALT 191U/L,ALP 100U/L,GGT 120U/L,AST 202U/L,白蛋白39g/L,球蛋白50g/L,A/G 0.8,比例倒置。B超提示慢性肝病。患者眼血管扩张弯曲,说明肝病仍活动进展,预后堪虞。拟清肝解毒,佐以软坚。 处方: 赤白芍各12g,丹参15g,枸杞子15g,楮实子20g,茵陈30g,土茯苓30g,土鳖虫10g,广郁金20g,贯众15g,生牡蛎30g(先煎),制鳖甲12g(打)。 ▲白芍 服药21剂,患者仍腹胀、便溏,余症状明显好转。上方加广郁金、炒白术、枳壳、柴胡等疏肝理气健脾之药,又进10剂后,病情平稳,上述症状基本消失。肝功能复查,除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比轻度倒置外,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继进原方巩固治疗。 按:慢性活动性肝炎以肝脾虚损为本,疫毒瘀血为标,朱老常以土茯苓、茵陈、半枝莲、贯众清肝解毒,用白术、山药、熟薏苡仁健

脾扶正,柴胡、金铃子、郁金疏利肝胆,赤芍、丹参、土鳖虫化瘀和络。配合复肝胶囊,疗效满意。 ● 案2: 周某,女,时年38岁,教师。 患者有肝炎、眩晕宿病,近因操持烦劳,旧恙复作,面时烘热,肢麻口干,心下漾漾欲吐,带下频仍。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劲。证属肝阴不足,风阳上扰,治拟养阴清肝,以定风眩。 处方: 生槐角、川石斛各15g,决明子、生白芍、夏枯草各12g,杭菊花、穞豆衣、车前子(包)各10g,生牡蛎30g(先煎)。 连进5剂,眩晕已除,肝功能正常,诸恙均减。嘱常服杞菊地黄丸善后。 ▲川石斛 ● 案3: 潘某,男,时年42岁,工人。 患者慢性肝炎已延三载,肝功能不正常,经常通宵难以交睫,眠亦多梦,周身乏力,焦躁不安,右胁隐痛,口苦而干,小溲色黄,舌尖红,苔薄黄,脉弦微数,迭进养血安神之品。此厥阴郁热深藏,肝阴受损,魂不守舍使然也。亟宜清肝宁神,交通阴阳。 处方: 法半夏、夏枯草、柏子仁、丹参各12g,珍珠母30g(先煎),琥珀末2.5g(吞),川百合20g。 连进5剂,夜能入寐,口苦、胁痛诸恙均减。仍予原方出入,共服二十余剂,夜能酣寐,诸恙均释,复查肝功能已正常。 ● 案4: 孙某,男,时年36岁,工人。 患者患慢性迁延性肝炎已4年,迭治未愈,经常头眩,神疲,牙龈渗血,时多时少,心悸胁痛,夜寐不实,多梦,苔薄,舌质红,脉弦细。此肝阴亏损、虚火上炎、疫毒未清之证。治宜养肝阴,戢浮火,

名老中医朱良春经验集:处方用药,锐意创新

名老中医朱良春经验集:处方用药,锐意创新 朱氏对本草研究有素,熟悉药物的性能,处方用药常自出新意,别具一格。 (一)引申发展,扩大应用 朱氏认为,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永远没有穷尽的。前辈医家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对许多药物的功用,不可能阐发无余,尚有不少潜在功效,等待我们后人去发掘。他根据古籍文献之线索,恒藉现代医学理论,大胆地加以引申发展,扩大应用范围。 如仙鹤草一药为止血要药,常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及妇产科崩漏、月经过多等出血疾患。但此药止中有行,兼擅活血之长,则鲜为人知。朱氏认为,仙鹤草味苦辛而涩,涩则能止,辛则能行,是以止涩中寓宣通之意。考诸文献,《百草镜》中言本品“下血活血”、治“跌仆吐血”,《生草药性备要》谓其“理跌打损伤,止血、散疮毒”,《闽东本草》用仙鹤草治痛痈结毒,《滇南本草》有“治赤白痢”之记载,均可证本品之活血作用。盖乳痈与痛痈结毒,皆因邪毒结聚、气血壅遏所致,设其无活血之功,何能消之溃之?是为止血而不留瘀,活血治痢之佳药。他以仙鹤草、桔梗为主药,创“仙桔汤”治疗慢性痢疾与结肠炎,取其活血排脓止泻之功,用之多验。仙鹤草又名脱力草,江浙民间用此品治脱力劳伤有效,足证其有强壮之功。单用本品治疗气血虚弱之眩晕,有一定效果,即从其强壮作用引申而来,朱氏尝以仙鹤草配黄芪、大枣为基本方,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其效颇佳。 此外,仙鹤草尚有强心作用,叶橘泉先生著《现代实用中药》一书,曾提及之。此为一新发现,为过去文献所未记载。近年有用仙鹤草提取物(仙鹤草素)治疗克山病所致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用后心率增快,而迅速地改善症状。而其机理,殆与仙鹤草的活血作用有关。 又如朱氏用刘寄奴治瘀阻溺癃,刘寄奴味苦性温,入心脾二经,为活血祛瘀之良药。凡经闭不通,产后瘀阻作痛,跌仆创伤等症,投

▲朱良春消化系统疾病治疗经验

▲朱良春消化系统疾病治疗经验 1、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根据“久病多瘀、久病多虚”及肝郁气滞,血瘀癖积的机理,拟订“复肝丸”治疗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因其寓攻于补,攻不伤正,补不壅中,可使虚弱、胁痛、肝脾肿大、肝功异常逐渐减轻或消失,并能升高血浆蛋白总量,调整白球蛋白的倒置。 处方:地鳖虫、太子参(或红参须)、紫河车、广姜黄、炮山甲、广郁金、参三七、鸡内金、共研极细末,另用糯稻根、石见穿、虎杖、蒲公英,煎取浓汁泛丸如绿豆大,服用,一日三次。 2.肝硬化腹水 肝经疫毒已久,肝脾两伤,导致血瘀癖积,水湿停潴,而致肝腹水萌生,治宜疏肝解郁,化瘀软坚,渗湿利水。 方用消胀除湿汤:蜣螂虫、木瓜、通草、延胡索、佛手、郁金、丝瓜络、红花、茜草、远志、路路通、生苡仁、香椽皮,活血散瘀、疏肝理气、消胀除湿之功,对肝腹水有较佳之效。 3.肝炎胁痛 如仅以胁痛为主者,可迳予“宁痛丸”(九香虫、参三七、炙全蝎共研极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早晚各服一次,一般1~2日后,疼痛即见减轻,痛减后,可改为每晨服一次,痛定即可停服。 4.胆结石 在三金汤(金钱草、鸡内金、广玉金)中加用善于疏肝郁、散滞气、促使排石的九香虫,长于溶石的芒硝(分二次冲)每收佳效。 5.萎缩性胃炎

病因病机,错综复杂,但病位在胃,其病理改变则一,根据“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之机理,组方坚守“补而不滞,滋而不腻,温而不燥,攻而不峻,行不耗阴”之原则。 基本方:生黄芪、党参、蒲公英、徐长卿、刺猬皮、五灵脂、莪术、凤凰衣、玉蝴蝶、绿萼梅、砂仁、甘草,水煎服,每日1剂。 偏阴虚者加北沙参、杞子;偏阳虚者加高良姜、炒白术。伴见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要加重刺猬皮,蜂房、炮山甲(或山甲粉3吞),以软坚散结,消息肉,化瘀滞;白花蛇舌草解毒散结,从而促使肠化和增生性病变的转化和吸收。党参、川朴、元胡、黄连能杀灭幽门螺旋杆菌,可参用之。 6.消化性溃疡 乌风散(乌贼骨、凤凰衣、玉蝴蝶、象贝母共研极细末,每饭前半小时服,一日三次)。对溃疡有止痛、制酸、护膜生肌之功,善于促进溃疡之愈合。 7.慢性腹泻 包括过敏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腹痛,泄泻稀便,杂有粘液或脓血,时轻时剧,缠绵不已,呈反复发作。五倍子其性不仅收敛止泻,且有抗菌作用,对慢性泄泻甚合。五倍子、炒白术、补骨脂、赤石脂、公丁香共研极细末。 8.小儿消化不良 “蜈蚣儿茶散”治小儿消化不良之呕吐、泄泻,小便减少者甚效,脱水显著者,应子补液。蜈蚣(文火烘干)、儿茶共研极细末。 9.不全性肠梗阻 以不全性肠梗阻初期为宜,蜣螂虫、生枳实、炒槟榔、桔荔核、

国医大师朱良春应用“清泄法”的经验

国医大师朱良春应用“清泄法”的经验 清泄法是临床常用的治法,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合理使用清泄结合之法,两者可相辅相成,取长补短,从而获得良效。文章介绍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对清泄法的释义与辨析,指出清泄法的适应证及使用注意事项,并详细介绍了朱教授在内科杂病中应用清泄法的经验。 清泄法的基本概念 1何为清泄法 清的含义很广,《素问·五常政大论》对“清”解释为“大凉也”,《汉书·晁错传》载:“以清君侧”,其中“清”为“清除”之义,朱教授认为这两种意思较符合清法中“清”的含义。清法可使热邪冷却、清除,通过清法可以改变病邪的寒热属性,并利于清除。 对于泄的含义,《传》注:“泄,去也”;《笺》注:“犹出也,发也”。因此朱教授认为,“泄”的含义亦有二:一乃疏散;二乃排泄。泄法可为病邪的清除开通道路,使邪有出路。清泄法则包含了清法与泄法,是两种治法的有机结合,前者重在清热,后者重在泄邪,二者可取长补短,相辅相成。 如果单用清法,虽可以寒直折其热,但易冰伏邪实,使邪伏不解。

如果单用泄法,虽可开通道路,但热与邪胶结,不易转疏,如果强用泄法,不仅邪实不能有效清除,反而易伤及正气。 2清泄法的适应证 从清泄法的释义中不难看出,清泄法属祛邪之法,适用于邪实化热或邪热互结的实热证,包括湿热、痰热、水热、瘀热、毒热等。临床上还常见到实热证与虚证并存的虚实夹杂证,这种情况下,朱教授强调要权衡利弊,如果需用清泄法,应注意与扶正法配合使用,否则易耗伤正气。 3清泄法辨析 清泄法包含清法与泄法,清法概指解除热邪之法,含义较广,包括实热与虚热的清除,如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滋阴清热等均属清法范畴。泄法是指疏散、排泄病邪之法,如排痰之宣泄、通便之导泄、利尿之渗泄、发汗之透泄等均属泄法。 要注意泄法包含泻法而不等于泻法。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曰:“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症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较具体的说明了如何为邪找出路,应根据邪实之位因势利导,或宣上,或畅中,或渗下,凡此种种,均为泄法。 由此可知,诸如清热利尿、清热逐水、清肺化痰、清热通腑等清泄结合的治法方为清泄法,而滋阴清热、清热凉血、清热止利等有清无泄之法,或淡渗利湿、宣表化湿、导滞通便等有泄无清之法,均不属清泄法范畴,在临床应用中必须加以区别。

控涎丹(子龙丸)内容汇总【转帖】

控涎丹(子龙丸)内容汇总【转帖】 朱良春老先生用控涎丹的经验 老师朱良春先生使用“控涎丹”治疗杂病急症始于50年代初,其临床使用颇多超越前贤应用范围,今整理朱师广用“控涎丹”的宝贵经验,以飧同道。 1、博究先贤用灵丹,临床发挥多妙法 朱师深究“控涎丹”方义,临床广为应用,如治疗癫疾,胁痛、颈项、腰背、筋骨牵引灼痛,流注不定,或手足冷木,气脉不通;或喉中结气,似若梅核,时有时无,冲喉闷绝,偏身起筋块,如瘤如栗,皮色不变,不疼不痛,但觉发麻;或自溃串烂,流水如涎,经年不愈,有若漏管;并治瘰疬贴骨,鱼口便毒,一切阴疽。又深得《赤水玄珠》和《东医宝鉴》《世医得效方》治疗痰涎伏膈等奇症的辨证之法。对李时珍引陈无择用“控涎丹”之论述,张石顽用“控涎丹”之论述,李士材用“控涎丹”治顽疾,王洪绪氏、魏玉璜氏用“控涎丹”治外科顽疾,尤为欣赏。对李延、王晋三所述的方义更加推崇。朱师指出:“甘遂色黄入脾而行中焦,能深入经隧曲道之处,荡涤经隧曲道中之水饮、痰毒、恶血。现代药理证明,甘遂含有一种无水酸,能刺激肠管,引起肠蠕动亢进,产生峻下作用,并有利尿之功。甘遂入药自神农本草至今2千余年,甘遂为主古方如仲景之“十枣汤”“大陷胸汤”,张景岳之“舟车丸”,王肯堂之“甘遂散”及三因方之“控涎丹”,以其狼虎峻猛之性攻逐王道之品所不能攻逐之邪,盖药过病所和微不济急,全在医者驾驭之能。大戟色黑入肾而走下焦,逐脏腑之水饮,亦能荡涤脏腑曲道之处之水饮痰毒、恶血、现代药理言大戟根具有刺激性,有毒成分的大戟素及一种赝硷,与甘遂之作用类似。且苦寒下走肾阴,辛散上泻肺气,并横行经脉。芥子.html" target="_blank" class="relatedlink">白芥子色白入肺而走上焦、白芥子能深入全身皮里膜外之经隧曲道,荡涤皮里膜外之水饮、痰毒、

朱良春治疗胆结石的廉验特色

-----------著名老中医学家朱良春教授临床经验 摘要:胆石病,多发于中老年人。西化之域多以手术治疗为常法,殊不知术后多复发,甚至临床常见手术2~3次后有复发的病例。如何根治胆石病? 中医药确有无可非议的优势。中医认为,胆石病,病位在胆,涉及于肝,亦和脾胃密切相关。故治疗不囿于病位或结石大小和数量,不拘于疏肝利胆之常法。而运用辨证论治的法宝,把常见证型分为湿热蕴结、痰瘀交阻、气阴两虚、肝阴不足等,分别对证制方用药。吾师朱良春教授治疗胆石病,独辟蹊径,制方严谨,用药精当,且药简效宏。其用药看似平淡而常有出奇制胜之效,所创“疏清通利排石汤”、“甘缓和中排石汤”、“扶土助运排石汤”等方,治疗各型胆结石,疗效卓著。观廉验中药即能免除手术劳命伤财之苦。此即中医药传统的廉验特色。 胆石病,病位在胆,涉及于肝,亦和中焦脾胃密切相关,临床见证有肝郁胆热、肝胆或脾胃湿热等实证,亦有脾胃虚弱所致的土虚木贼证,还有表现为寒湿、积滞等所致的土壅木郁证。又常见因久服苦寒或辛燥疏利之专方或清热解毒之药伤津耗血。致肝阴不足,久治不愈者。近年来,因胆道手术后,肝胆管残余结石,或术后复发的患者中,尤多见肝阴不足的证型,足证手术有伤及肝阴之弊。故中医治疗胆石病,更应注意辨证论治的运用,今选析吾师朱良春教授独辟蹊径,分型论治自创验方治疗胆石病的特色以飨同道。 1 疏清通利话排石方药意仿大柴旨 胆石病的临床表现,多以右胁痛为主,引及右肩背。清·程钟龄治胁痛以重视气机升降为其特点.朱师制方深谙此说,肝气从左而升,必赖肺气之肃降.而肺气从右而降,亦必赖肝气之升发,两者升降相因,脾胃居其中乃气机升降之枢纽,共同维持着人体生命活动的动态平衡。程钟龄指出,“伤寒胁痛.属少阳经受邪,用小柴胡汤,杂证胁痛,左为肝气不和,用柴胡疏肝散,七情郁结,用逍遥散,若兼肝火、痰饮、食积、瘀血,随证加药,右为肝移邪于肺,用‘推气散’,凡治实证胁痛,左用枳壳、右用郁金,皆为的剂.然亦有虚寒作痛,得温则散,按之则痛止,又宜温补。不可拘执也。”程钟龄深入浅出的阐明了胁痛的病因病机,痛变部位,治法方药,使后世学者颇多启发。朱师仿仲景大柴胡汤之意,结合程钟龄之说,对久病体弱寒热夹杂,气机升降失常的胆石患者自拟“疏清通利排石汤”,药用:柴胡、九香虫各6g,徐长卿、延胡索、郁金、青蒿子各15g,蒲公英、石见穿各30g,冬葵子、赤芍、鸡内金各10g,芒硝(分冲)4g,日1剂,水煎服,此方乃师大柴胡汤之意,而不泥大柴胡汤之药,方中柴胡、郁金疏肝以解郁https://www.sodocs.net/doc/2b19368330.html,/,从现代药理分析得知,郁金含挥发油,有促进胆汁分泌的排泄作用,并使胆囊收缩,有确切的利胆作用,且挥发油还可配合促助芒硝、内金溶解结石,故用于胆结石甚为合拍,程钟龄虽言实证胁痛右用郁金,笔者临床体会郁金用于虚实夹杂之胆石证,即使剂量稍大,亦不损正气,此乃有病病当之也。观现代药理之述。足证程钟龄郁金之说诚非我欺,右胁痛用郁金确为的剂也。方中蒲公英、石见穿、赤芍、青蒿取其清肝利胆、化痰行瘀、透泄郁火、清退低热之用;冬葵子滑利、滑以去着,通窍利浊,排毒消炎;九香虫配柴胡、郁金、延胡索理气止痛,上通下达,激活气机升降,使结石易于排出;徐长卿能调整脾胃功能,镇痛,消炎,尤对脘胁部的胀痛配合郁金、延胡索,效验甚著,更妙在以芒硝代大黄,更合久病体弱,胃气大虚,或年老患者之治,此即所谓取大柴胡汤之意也。疏清通利集于一炉,故每收著效,笔者仿朱师之法,自80年代初至今,屡用屡效,不胜枚举。曾治任妇,年逾甲子,8年前,经B超确诊多发性胆结石,右胁疼痛8年未断。进脂肪肥甘即剧作,常有低热,舌淡红,白腻苔。脉弦小稍数,多方求治未瘥,证属湿热蕴阻,肝胆失利,求诊时乃正发作右胁剧痛,痛引右肩背,先用“速效止痛散”(川楝子粉、生吴茱萸各30g,生吴茱萸打粉即用,久置无效,此乃笔者验方屡用屡效,胆石或胆囊炎均效,借此公之于世)醋调外敷右胁下,片刻,即痛胀均消。再投“疏清通利排石汤”30剂,原方剂量如上,月后B超复查,结石消失,追访3年无复发。

朱良春临床经验节选

朱良春临床经验节选 朱师在温阳为主时常用的“对药”是桂枝、附子为对,川乌、桂枝为对,附子、北细辛为对,附子、苍术为对,附子、薏苡米为对, 颇有随所伍而异其用之妙。。益肾壮督亦重益气填精补髓,故常用鹿角片、苁蓉为对,黄芪、当归为对,附子、地黄为对,乃取斑龙丸之意,益肾壮督,温而不烈。。分型论治以益肾壮督贯穿始终,尤其注重治风理血,每在益肾壮督的同时配合养血祛风,宣痹定痛。对药常用有黄芪、当归为对,丹参、鸡血藤为对,生白芍、甘草为对,穿山龙、徐长卿为对,寻骨风、骨碎补为对。偏风者加用独活、海风藤为对。偏寒加制草乌、川乌为对,乃因二乌虽皆温散定痛之药,但川乌力缓而效持久,草乌效速而不耐久,两者并用则速效而持久。偏湿加羌活、独活为对或乌梢蛇、蚕砂为对或威灵仙、生白术为对, 意在风能胜湿亦即祛风健脾除湿。朱师常大剂量使用黄芪、当归,从化源滋生处着力。盖人之阳气,资始在肾,资生在脾,且顽痹症多久服风药, 当有疏风勿燥血之意。且临床使用大剂量益阴和阳药。速收养营镇痛之殊功者屡见不鲜。宣痹定痛,朱师首选徐长卿、穿山龙,考两药皆性温,均有散寒止痛,祛湿利水, 化痰消肿,活血解毒等多种功能。均具强胃消食作用,且可气,可血,可上可下,临床配伍可寒、可热、可内、可外、可祛邪、可扶正, 故有强壮作用。朱师治热痹(关节红肿热痛,伴见发热),除用生石膏、知母为对,木瓜、防己为对外,尤喜用寒水石、知母配对,指出寒水石、生石膏两药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之功相似,然寒水石其味咸,入肾走血,不但解肌肤之热,又可清络中之热,肌肤血络内外皆清,较石膏功效更胜一筹。更有新意的是拟用草、虎杖为对, 忍冬藤、蒲公英为对,对热痹治疗中宣通痹着,速降血沉、抗“O”奏效殊捷。朱师治热痹还喜热药反佐,其自拟“乌桂知母汤”即以制川乌、川桂枝为对反佐知母、寒水石, 长期实践证明颇能提高疗效,久用无弊;又僵蚕、地龙为对,取一升一降,升降协和,舒展经络,以助通络止痛之功能。治热痹常规用药收效不著时加羚羊角粉(1 日0.6g)或用水牛角代,甚至用“西黄丸”,均为“对药”使用经验的积累和升华。顽痹偏瘀者(即久痛,缠绵不愈,功能障碍)常用桃仁、红花为对, 南星、半夏为对,全蝎、蜈蚣为对,或虫、蜣螂为对,白芥子、南星为对,以化瘀通络,去瘀定痛,搜剔经隧骨骱中之痰瘀胶结,朱师指出南星专走经络, 善止骨痛,对各种关节久痛均有佳效。顽痹有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骨质增生及坐骨神经痛等顽疾。“肿胀”是湿、痰、瘀交阻不消, 化瘀祛湿并用能提高疗效,肿胀早期除常用苍术、黄柏对药外,尤喜用防己、土茯苓为对,对肿、胀、痛因关节积液久不除者,每用泽兰、泽泻为对,一以活血祛瘀见长, 一以利水渗湿功胜,活血利水,相得相助,屡收佳效。肿胀中后期朱师除上述之南星、白芥子配对和虫类对药之外,

朱良春应用穿山龙经验

朱良春应用穿山龙经验 朱良春教授是我国着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学家,全国首批30位国医大师之一。朱老师善于使用虫类药蠲痹通络以疗顽疾,对使用穿山龙研究深入,别具匠心,临床运用取得很好的疗效。现总结朱老使用穿山龙的经验,以飧读者。 1.性味与功效 穿山龙又名川龙薯蓣、野山药等,来源于薯蓣科薯蓣属草本植物穿龙薯蓣的块茎。《东北药用植物志》记载其功效舒筋活血,主治腰腿疼痛,筋骨麻木。《陕西中草药》记载其治咳嗽,风湿性关节炎,大骨节病关节痛,消化不良,疟疾,跌打损伤,痈肿恶疮。朱老师认为,穿山龙味甘苦、性微寒,能守能走,能补能通。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清肺化痰的功效。朱老师常向学生介绍,该药刚性纯厚,力专功捷,是一味祛风湿良药。穿山龙具有一定的补虚作用,一般用量亦大,以30~60g为宜。病情较重或症状改善不明显时,可酌情加量至80g,长期应用临床未发现有明显不良反应。 2.应用范围 穿山龙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清肺化痰等多种功效,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其具有调节免疫、改善心血管功能、抗炎镇痛、祛痰镇咳平喘、抗变态等多种药理作用,故应用范围较广。朱老师在临床主要应用于以下疾病。 顽痹:中医学顽痹一证,多指骨节疾患中反复不 愈的病症,尤其与西医诊断之类风湿关节炎表现相符。朱老师治顽痹,独创益肾蠲痹大法,且善于使用虫类药。近年来,朱老治疗顽痹时每于方中加用穿山龙30~60g以增加疗效。朱老师每论及此药,总是告诫后学,该药虽药性微寒,但绝不仅限用于热痹,经适当配伍无论寒热虚实之痹证皆可用之。该药具有抗炎作用,可以较为迅速地改善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经临床反复验证确具有较好疗效。 慢性肾炎:穿山龙治疗慢性肾炎前人少有记载。朱老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认为,穿山龙既能祛风除湿,又具有一定补虚功效,所

蜈蚣全蝎蛰虫蜣螂国医大师朱良春擅用虫药解顽疾

蜈蚣全蝎蛰虫蜣螂国医大师朱良春擅用虫药解顽疾 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潜心研究虫类药数十年,为国内较早系统研究虫类药的佼佼者。虫类药是动物药组成的一部分,形体较小,多数属昆虫类。由于它是“血肉有情”、“虫蚁飞走”之品,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所以历代医家都较重视。从文献记载来看,虫类药始于《山海经》、《内经》。汉代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其中运用虫类药的方剂,法度严谨,寓意良深,如下瘀血汤、抵当汤(丸)、大黄 虫丸、鳖甲煎丸等方,对后世应用虫类药起着示范、推动的作用;成于汉初的《神农本草经》,是总结虫类药医疗作用最早的书籍,其中列载虫类药28种,占全书所载药物的8%,占所收动物药(65味)的43%。说明在汉代对虫类药的使用就已取得宝贵的经验。此后,代有发展,东晋葛洪《肘后方》,唐代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将虫类药更广泛地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所用品种,有所增加。宋代许叔微的《本事方》,也较多地应用虫类药,创订“麝香圆”,对类风湿关节炎、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之疼痛剧烈者,颇有缓痛之效,后世多引用之。迨至明代,李时珍全面总结药物治疗经验,在《本草纲目》中收载虫类药达107种,占动物药(444种)的24%,使虫类药得到很大的扩展。随后清代温病学家如叶天士、杨栗山、王孟英、吴鞠通以及善于应用活血化瘀方药的王清任等,诸师们敢于革新,广泛应用虫类药治疗各种疾病,给后世留下不少珍贵的经验。近代善用虫类药的医家主要有张锡纯、恽铁樵、章次公诸先辈。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界非常重视虫类药的应用和研究,不仅广泛应用于内、外等各科常见病、多发病,而且还用于治疗恶性肿瘤、血液病、心脑血管疾病、结缔组织疾病、肝肾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诸多疑难杂症、沉疴痼疾,使虫类药别开生面,大大地发展了它的应用范围和经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朱良春在1963~1964年于《中医杂志》发表了《虫类药应用之研究》的连续报道,1981年出版了《虫类药的应用》,1994年增订重版,《朱良春虫类药的应用》2011年再次修订出版,受到同道们的

朱良春经验方

朱良春经验方 朱良春经验方 呼吸系统 【方名】清肺定咳汤 【组成】金荞麦、蛇草各20g、鱼腥草(后下)15g、天浆壳12g、苍耳子、炙杷叶(去毛包)各10g、化橘红6g、生甘草5g 【方歌】苍天化白蛇卖枇杷、草鱼(苍天化白蛇麦枇杷、草鱼)。 【功效】清肺化痰、止咳退热 【主治】呼吸道感染偏于痰热者,尤对急性肺炎咳嗽、痰多而黄效佳。 【用法】水煎服。 【加减】高热、咽痛加蝉蜕、僵蚕;恶寒加炙麻黄;高热、便秘加牛蒡子或生大黄;咳喘甚者加葶苈子、桑白皮。 【注意】 【方名】旋覆夏麻芍草汤

【组成】旋复花8g、半夏5g、麻黄1.5g、茯苓6g、生姜3片、生甘草、白芍各3g 【方歌】旋复夏麻芍草服生姜(旋复夏麻芍草茯生姜)。 【功效】化气止咳、利水除痰 【主治】风寒久咳,呛咳阵作,无痰,似燥咳而实非。 【用法】水煎服。 【加减】喉痒、咽痛加桔梗、前胡各5g、薄荷2g;恶风、食少乏力、手足不温者徐长卿10g、荆芥6g;久咳痰少粘稠,加浙贝母、桑叶各6g。 【注意】 【方名】五子镇咳汤 【组成】天竹子、白苏子、车前子各6g、葶苈子4g、六轴子1g、百部8g、甘草3g 【方歌】苏婷六百车竹竿(苏葶六百车竹甘)。 【功效】降气利水镇咳 【主治】百日咳。

【用法】水煎服。 【加减】一般连服6~7剂可愈。 【注意】 【方名】定喘散 【组成】红参15g、蛤蚧1对、北沙参、五味子各15g、麦冬、化橘红各9g、紫河车20g 【方歌】蛤蚧生脉红北紫(蛤蚧生脉红被子)。 【功效】补气养阴、止咳定喘 【主治】慢性虚性咳喘。 【用法】研末,1.5g/次,2~3次/日。 【加减】 【注意】无效加量;伴急性感染时,先控制感染;缓解期每日或隔日服药1次。 【方名】久咳丸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朱良春用药经验集

半夏应用新探半夏味辛性温,体滑而燥,其除湿化痰、和胃健脾、发表并郁、降逆止呕之功人所尽知。但其作用远不止此。朱老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对半夏的功用别有领悟,约述如次。(1)消瘀止血《素问‘厥论》日:“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诚以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冲为血海,隶属于此。若胃气逆行。冲气上千,气逆则血逆,而吐衄之疾作矣,是以吐衄多从伤胃论治,以降胃消瘀为第一要义。推降胃气之品,以半夏最捷,故历代医家治吐衄恒喜用此品,近代张锡纯氏尤为推崇,曾制“寒降汤”,以半夏、赭石配合蒌仁、白芍、竹茹、牛蒡子、甘草,治吐衄“因热而胃气不降”者;“温降汤”,以半夏、赭石配合白术、山药、干姜、白芍、厚朴、生姜,治吐衄“因凉而胃气不降”者。随症制宜,泛应曲当,张氏可谓善用半夏者矣。然而朱老认为:“半夏用治吐衄诸症,不仅仅在于能降胃气,其本身即有良好的消瘀止血作用。”这就道破了血症用半夏的真谛。朱老拙,《直指方》治“失血喘急,吐血下血,崩中带下,喘急痰呕,中满宿瘀,用半夏捶扁,以姜汁和面包煨黄,研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即取其消瘀止血作用。清吴仪洛认为,半夏“能散血”,“破伤仆打皆主之”,可谓极有见地。而以生半夏研极细末,多种外伤出血外掺之,恒立能止血。且无局部感染现象。本于先贤,证诸实际,则朱老关于半夏有“消瘀止血”作用之说,信不诬也。惟其性燥,阴虚咯血,当在禁用之列。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一女病人,34岁,夙患胃溃疡,胃痛经常发作,作则呕吐酸涎,甚则夹有血液。此番发作一如前状,苔薄黄,脉弦细。此肝邪犯胃,胃气上逆,络脉受损之咎。半夏既能降逆,又能止血,并可制酸,亟宜选用。遂予:法半夏、杏仁泥、生杭芍、赤石脂各12克,代赭石18克(先煎),马勃、木蝴蝶各5克,作煎剂。一服痛定、呕平、血止。续服5剂以巩固之,追访半年,旧恙未作。 (2)和解寒热《本经》称半夏主“伤寒寒热”,由此可窥“柴胡汤中用之,虽云止呕,亦助柴胡、黄芩主往来寒热”(《纲目》引王好古言)之说,确属高见。朱老认为,半夏所主之寒热,当出现“心下坚”(《本经》之见症),始为恰当,非漫指一切寒热

朱良春用药经验集(四)

朱良春用药经验集(四) 43、土茯苓治头痛、疗痛风 土茯苓甘淡性平,人肝、胃两经,功可解毒,除湿利关节。古籍谓其擅治梅毒、淋浊、筋骨挛痛、脚气、疔疮、痈肿、瘰疬诸疾。近代又有用于防治钩端螺旋体病的报道。朱老经过实践验证,证明其为治疗湿浊上蒙清窍所致之头痛及痛风之要药,或可补前人之未逮也! 头痛病因纷繁。土茯苓所主之头痛,乃湿热蕴结、浊邪害清、清窍不利而作痛。若延之日久,经脉痹闭,则痛势甚烈。斯时祛风通络之剂难缓其苦,惟有利湿泄热,祛其主因,配合祛风通络之品,始克奏功。而朱老独到之经验,在用量上突破常规,一般每日用60~120克,随症配伍多可获效。 至于痛风疾患,朱老云:“此乃嘌呤代谢紊乱所引起,中医认为系湿浊瘀阻、停着经隧而致骨节肿痛、时流脂膏之证,应予搜剔湿热蕴毒,故取土茯苓健胃、祛风湿之功。脾胃健则营卫从,风湿去则筋骨利。”此证确以湿毒为主因,但往往兼夹风痰、死血为患。朱老治此证,恒以土茯苓为主药,参用虫蚁搜剔、化痰消瘀之品,屡收佳效。 孙×,女,40岁,工人。1981年5月6日就诊,头痛宿疾已历六载,痛无定时,痛剧如裂,常觉口干,苔薄黄腻,舌质衬紫,脉象细弦,此乃湿热瘀阻,清窍不利。治宜清热化湿,祛瘀通窍。处方:土茯苓60克,蔓荆子、川芎、菊花各10克,甘草5克 服10剂。头痛未作。乃继予10剂。间日服1剂以巩固之,迄今未复发。 周××,男,28岁,工人。1979年8月9日就诊诉:10年前右足趾因不慎扭伤之后,两足趾关节呈对称性肿痛;尔后约五年,两手指及膝关节呈对称性游走性肿痛。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年7月下旬发现右手拇、食指有多个结节,且液化溃出白色凝块及淡黄色液体[后查血尿酸952微摩尔/升(16毫克%),病理活检确诊为“痛风石”。x片提示双足趾跖关节第5跖骨头外缘有半圆形掌齿状小透亮区。诊断为“痛风”]。嗣后两上肢、指关节、髋、膝、踝关节疼痛,每气交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