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胁痛诊治精粹

胁痛诊治精粹

胁痛诊治精粹

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本病古称胁下痛、季肋痛。所谓胁,乃指侧胸部,从腋下始至十二肋骨部之统称。正如《医宗金鉴·卷八十九》:“其两侧自腋而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胁。”《内经》首创“胁痛”病名,如《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清·林佩琴《类证治载》将胁痛分为肝郁、肝瘀、痰饮、食积、肝虚诸类,并在论治方面作出了一定贡献,如“凡胁痛,药忌刚燥,以肝为刚脏,必以柔济之,乃安也。”

本病与西医学多种疾病相关,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寄生虫病(如肝吸虫病)、肝癌、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病、胆道蛔虫症及肋间神经痛、干性胸膜炎等,只要以胁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肝气郁结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而致胁痛。

2.瘀血停着气郁日久,血流不畅,逐渐积滞而成瘀血,阻塞胁络,出现胁痛;或强力负重,胁络受伤,瘀血停留,阻塞胁络而致胁痛。

3.肝胆湿热外湿入侵,或饮食所伤,脾失健运,痰湿中阻,气郁化热,使肝胆失于疏泄条达而致胁痛。

4.肝阴不足久病体虚,或劳欲过度,精血亏损,致肝阴不足,血虚不能养肝,络脉失养,导致胁痛。

胁痛总的病机可归纳为:肝失疏泄,脉络失和。

胁痛的病位在肝胆,但与脾胃肾有关。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2)疼痛性质可为刺痛、窜痛、胀痛或隐痛。

(3)反复发作的病史。

2.鉴别诊断

(1)胁痛与黄疸、臌胀、肝癌鉴别:此类疾病均可出现一侧或两侧胁痛。此时应以所表现出的主症来鉴别,如黄疸以身目发黄为主症;臌胀以腹部胀大如鼓,腹壁脉络显露为主;肝癌则以胁下积块,进行性消瘦为主。

(2)胁痛、胸痛、胃痛鉴别:见表5-3。

表5-3 胁痛与胸痛、胃痛之鉴别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外感胁痛为湿热外邪内侵肝胆,肝失疏泄条达。多伴恶寒发热等表证,且起病急骤,同时出现恶心呕吐、目睛发黄等。内伤胁痛由肝郁气滞,瘀血内阻,肝阴不足所致,不具有发热恶寒等表证,且起病缓,病程长,反复发作。

(2)辨在气在血:在气以胀痛为主,痛无定处,游走不定,时轻时重,其发生、加重与情绪变化有关。在血以刺痛为主,且痛处固定不移,局部拒按,入夜痛甚。

(3)辨虚实:见表5-4。

表5-4 胁痛的虚实鉴别

治疗要点

以通字立法,“通则不痛”。实证,应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清热利湿为主;虚证,则滋阴柔肝为主。

(一)肝气郁结

1.临床表现两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连及胸肩背,情志激惹则痛剧,得嗳气稍舒;胸闷,善太息,脘腹胀满,纳呆;舌苔薄白,脉弦。

2.治疗原则疏肝理气。

3.代表处方柴胡疏肝散:柴胡、陈皮、川芎、香附、枳壳、白芍、生甘草各10克。

4.加减应用

(1)若气滞及血、胁痛重者,加郁金、川楝子、青皮各10克,以增强理气活血止痛之力。

(2)若气郁化火,症见心急烦躁、口干口苦、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加栀子、黄连、龙胆草各10克,以清肝泻火。

(3)若肝气横逆、脾失健运,症见胁痛、肠鸣、腹泻者,加苡仁30克,云苓20克,泽泻、白芍各10克,以健脾止泻。

(4)若肝胃不和,胃失和降,症见恶心呕吐者,加法夏、陈皮、藿香各10克,生姜5片,以和胃止呕。

(5)气郁化火伤阴,症见胁肋隐痛,遇劳加重,心烦失眠,舌红苔薄、少津,可去川芎,加制首乌、枸杞子、菊花各20克,丹皮、当归、栀子各10克,以滋阴清肝。

(6)柴胡有硬柴胡、软柴胡之分,前者以解表泄热为主;后者疏肝解郁为主,通达三焦,醋炒入药尤佳,用量宜轻,取其轻灵快捷之意,一般3~10克即可,不必盲目追求大剂量。

(二)瘀血阻络

1.临床表现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入夜更甚;面色晦暗,胁下或见积块;舌质紫暗,脉沉弦。

2.治疗原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3.代表处方血府逐瘀汤:桃仁、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生甘草各10克,红花9克。

4.加减应用

(1)若瘀血严重,有明显外伤史者,方选复元活血汤,以活血逐瘀为主。

(2)若跌打损伤痛甚者,加自然铜20克,田七粉5克冲服,以助祛瘀生新。

(3)若胁下有积块,而正气未衰者,加三棱、莪术、土鳖虫各10克,以增强破瘀消坚之力。

(三)湿热蕴结

1.临床表现胁肋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牵及肩背;纳呆恶心、厌食油腻、口苦口干、腹胀尿少,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滑。

2.治疗原则清热化湿、理气通络。

3.代表处方龙胆泻肝汤。

4.加减应用

(1)可加郁金、法夏、川楝子各10克,陈皮6克,以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2)若热重于湿、肠中津液耗伤,症见便秘、腹胀满者,加生大黄(后下)、芒硝(冲服)各10克,以泄热通便。

(3)若白睛发黄、小便黄、发热口渴者,加茵陈、黄柏、黄苓各10克,以清热除湿退黄。

(4)若湿热煎熬,肝胆结石者,加金钱草20克,海金砂(包煎)、鸡内金各10克,以利胆排石。

(四)肝阴不足

1.临床表现胁肋隐痛,绵绵不已,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两目干涩,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2.治疗原则滋养柔肝,养血通络。

3.代表处方一贯煎:枸杞子20克,北沙参15克,麦冬、当归身、生地黄、川楝子各10克。

4.加减应用

(1)若两目干涩、视物昏花,可加决明子、女贞子各10克,以清肝明目。

(2)若头晕目眩甚者,可加钩藤、菊花各20克,黄精、天麻各10克,以益肾清肝。

(3)若心中烦热、口苦甚者,可加夜交藤、酸枣仁各20克,栀

子、丹皮、远志各10克,以清热安神。

(4)上方可加白蒺藜20克,合欢花、玫瑰花各10克,以舒肝调气。

【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

(1)香附、紫苏梗各10克,生姜片3片,葱白5寸,水煎服,适用于肝郁气滞之胁痛。

(2)枸杞子20克,生地15克,当归、白芍、枳壳各10克,青皮6克,水煎服,适于肝阴不足之胁痛。

(3)没药、红花各10克,甘草6克,全瓜蒌1枚,水煎服,适于瘀血阻络之胁痛。

(4)金钱草30克,龙胆草10克,水煎服,适于湿热蕴结之胁痛。

(5)延胡索150克,青皮60克,共研细末,每次6克,日服3次,适于肋间神经痛。

(6)板蓝根30克,茵陈、败酱草各15克,龙胆草10克,水煎服,适于肝郁化火之胁痛。

(7)太子参、制首乌、丹参各15克,五味子10克,水煎服,适于肝肾阴虚之胁痛。

(8)绵茵陈、云苓各20克,虎杖、广郁金、生白术各10克,适于肝炎胁痛。

2.针灸疗法

(1)选期门、支沟、阳陵泉、太冲等穴,针用泻法,每日1次,适用于胁痛实证。

(2)选期门、肝俞、肾俞、三阴交等穴,针用补法,每日1次,适用于胁痛虚证。

3.饮食疗法

(1)制首乌15克,水鱼1只(去内脏),生姜3片,隔水炖至烂熟,隔日1次温服,适用于肝阴不足胁痛。

(2)田鸡100克,当归10克,三七3克,共同炖熟后调味服食,

隔日1次,适用于瘀血胁痛。

【预防调摄】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刺激。

2.注意休息,适当体育锻炼,劳逸结合,增强体质。

3.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冷不洁,忌肥甘辛辣刺激性食物,应清淡而富有营养。

4.香燥理气之品不可长期服用。(钟洪)

胁痛诊治精粹

胁痛诊治精粹 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本病古称胁下痛、季肋痛。所谓胁,乃指侧胸部,从腋下始至十二肋骨部之统称。正如《医宗金鉴·卷八十九》:“其两侧自腋而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胁。”《内经》首创“胁痛”病名,如《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清·林佩琴《类证治载》将胁痛分为肝郁、肝瘀、痰饮、食积、肝虚诸类,并在论治方面作出了一定贡献,如“凡胁痛,药忌刚燥,以肝为刚脏,必以柔济之,乃安也。” 本病与西医学多种疾病相关,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寄生虫病(如肝吸虫病)、肝癌、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病、胆道蛔虫症及肋间神经痛、干性胸膜炎等,只要以胁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肝气郁结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而致胁痛。 2.瘀血停着气郁日久,血流不畅,逐渐积滞而成瘀血,阻塞胁络,出现胁痛;或强力负重,胁络受伤,瘀血停留,阻塞胁络而致胁痛。 3.肝胆湿热外湿入侵,或饮食所伤,脾失健运,痰湿中阻,气郁化热,使肝胆失于疏泄条达而致胁痛。 4.肝阴不足久病体虚,或劳欲过度,精血亏损,致肝阴不足,血虚不能养肝,络脉失养,导致胁痛。 胁痛总的病机可归纳为:肝失疏泄,脉络失和。 胁痛的病位在肝胆,但与脾胃肾有关。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2)疼痛性质可为刺痛、窜痛、胀痛或隐痛。 (3)反复发作的病史。

2.鉴别诊断 (1)胁痛与黄疸、臌胀、肝癌鉴别:此类疾病均可出现一侧或两侧胁痛。此时应以所表现出的主症来鉴别,如黄疸以身目发黄为主症;臌胀以腹部胀大如鼓,腹壁脉络显露为主;肝癌则以胁下积块,进行性消瘦为主。 (2)胁痛、胸痛、胃痛鉴别:见表5-3。 表5-3 胁痛与胸痛、胃痛之鉴别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外感胁痛为湿热外邪内侵肝胆,肝失疏泄条达。多伴恶寒发热等表证,且起病急骤,同时出现恶心呕吐、目睛发黄等。内伤胁痛由肝郁气滞,瘀血内阻,肝阴不足所致,不具有发热恶寒等表证,且起病缓,病程长,反复发作。 (2)辨在气在血:在气以胀痛为主,痛无定处,游走不定,时轻时重,其发生、加重与情绪变化有关。在血以刺痛为主,且痛处固定不移,局部拒按,入夜痛甚。 (3)辨虚实:见表5-4。 表5-4 胁痛的虚实鉴别 治疗要点 以通字立法,“通则不痛”。实证,应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清热利湿为主;虚证,则滋阴柔肝为主。 (一)肝气郁结

腹痛-中医诊疗指南

腹痛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腹痛病的诊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预防与调护的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上人群腹痛病的诊断和防治。 本指南适合综合医院中医科、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等相关科室临床医师使用。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腹痛 abdominal pain 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1]。主要病因病机包括寒邪内阻、湿热壅滞、肝郁气滞、瘀血阻滞、饮食积滞、中虚脏寒等。常见于西医功能性腹痛、肠易激综合征、胰腺炎、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3临床诊断 3.1中医诊断 3.1.1病名诊断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3.1.2证候诊断 基于《中医内科学》[2]、《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及腹痛的临床特征[3],分辨寒热、虚实、脏腑、气血,临床常见证候如下: 3.1.2.1寒邪内阻 腹痛急剧,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多有受寒病史,口淡不渴,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紧。 3.1.2.2 湿热壅滞 腹中疼痛,按之痛甚,胀满不舒,大便秘结或黏滞不爽,口黏口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沉实有力。 3.1.2.3肝郁气滞 腹部胀痛,攻窜两胁,痛引少腹,得嗳气、矢气后减轻,情志不舒时加重,胸闷善太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3.1.2.4 瘀血阻滞 腹中刺痛,痛势较剧,痛处不移,拒按,腹痛迁延不愈,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细或涩。 3.1.2.5饮食积滞 腹痛胀满,多有伤食病史,疼痛拒按,厌食泛呕,嗳腐吞酸,大便泄泻或便秘,舌苔腻,脉滑实。 3.1.2.6 中虚脏寒 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饥饿及劳累后加重,神疲气短,怯冷肢寒,

脾胃病科中医优势病种急性胰腺炎诊疗方案

脾胃病科中医优势病种急性胰腺炎诊疗方案 一、概述 急性胰腺炎是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而发生胰腺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症,临床上通常具有急性上腹痛和血清胰酶升高,病变轻重不等。大多数的患者为轻型,以胰腺水肿为主,病情有自限性,病程在一周内,预后良好,可为初次发作或者反复发作,常与病因有关。少数患者病情严重,发展为胰腺出血坏死,伴腹膜炎、休克以及其他各种并发症、死亡率较高。急性胰腺炎的病因较多,常见的病因有胆道疾病、酗酒和暴饮暴食,其他病因少见,如胰管阻塞,感染,手术和外伤,药物如利尿药、皮质激素等,代谢因素如高脂血症、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等。病理上可分为急性水肿型和急性出血坏死型。根据其临床特点大多归属于中医的“腹痛”“胁痛”范畴。中医病名:腹痛病、胁痛病;西医病名:急性胰腺炎。 二、诊断 【西医诊断】 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 (1)急性上腹痛发作伴有上腹部压痛和腹膜刺激征。 (2)血、尿或腹水中淀粉酶显著升高。 (3)影像学检查(B超、CT)或手术发现胰腺炎症、坏死等间接或直接的改变。 具有含第1项在内的两项以上标准并排除其他急腹症者即可诊断为急性胰腺炎。 【中医辨证分型】 1.瘀热留滞证 腹痛持续不解、痛如刀割、走窜两胁、腰背,腹胀满、按之痛,高热寒战,恶心呕吐,口渴烦躁,大便秘结,或见腹部、脐周瘀斑。舌质紫黯,苔黄燥,脉洪数。 2.肝脾湿热证 持续的腹部、两胁钻痛或剧痛、阵发性加剧,可向背部或右肩部放射,压痛拒按,伴恶心呕吐、畏寒发热或寒热往来,目黄、身黄、尿短黄赤,大便秘结。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 三、治疗方法 1.西医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①包括禁食和胃肠减压;②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抑制胰腺外分泌。 (3)镇痛解痉。 (4)抗生素应用。 (5)营养支持疗法:重症胰腺炎应采取全胃肠外营养。 (6)对于胆源性胰腺炎,EST(内镜下Oddis括约肌切开术)已作为一种非手术疗法,用于胆道减压、引流和去除胆石梗阻,能起到治疗及预防胰腺炎发展的作用。 (7)激素应用。 (8)外科治疗:用于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经内科治疗无效时及伴其他并发症产生而内科治疗无效时,近期国内外学者对重症胰腺炎早期的手术治疗都持谨慎态度。 2.中医中药辨证诊治 (1)瘀热留滞证 治法:逐瘀行血,清热通腑;方药:桃红四物汤合大承气汤加减:生地、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生大黄、芒硝、枳实、厚朴、败酱草、红藤等;高热寒战、口渴烦躁者,加石膏、知母,以清热泻火;高热过程兼见汗出肢冷、面色脉微者,加人参、附子、龙骨、

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诊疗方案 一、概述 胆石症是指胆囊、胆管有结石形成。有右上腹疼痛并可向兼备不放射,可伴有黄疸、发热,上腹的压痛和消化道症状等临床表现。本病相当于中医的“胁痛”范畴。胁痛是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肝胆病证。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位的统称。二、诊断 【西医诊断】 1.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特征。 2.疼痛性质可表现为胀痛、窜痛、刺痛、隐痛,多为拒按,间有喜按者。 3.反复发作的病史。 4.辅助检查:血常规、肝功能、B超、CT等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 【中医辨证分型】 该病责之于肝胆。因肝位居于胁下,其经脉循行两胁,胆附于肝,与肝呈表里关系,其脉亦循于两胁。肝为刚脏,主疏泄,性喜条达;主藏血,体阴而用阳。若情志不舒,饮食不节,久病耗伤,劳倦过度,或外感湿热等病因,累及于肝胆,导致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肝胆疏泄不利,或肝阴不足,络脉失养,即可引起胁痛而发本病。 1.肝郁气滞 临床表现: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连及胸肩背,且情志不舒则痛增,胸闷,善太息,得嗳气则舒,饮食减少,脘腹胀满,舌苔薄白,脉弦; 辩证分析:多因情志不舒,或抑郁,或暴怒气逆,均可导致肝脉不畅,肝气郁结,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发为胁痛。 2.肝胆湿热 临床表现:胁肋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引及肩背,伴有脘闷纳呆,恶心呕吐,厌食油腻,口干口苦,腹胀尿少,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滑。 辩证分析:因外感湿热之邪,侵袭肝胆,或嗜食肥甘醇酒辛辣,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生湿蕴热,内外之湿热,均可蕴结于肝胆,导致肝胆疏泄不利,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而成胁痛。 三、治疗方案 1.中医中药辨证诊治 (1)肝郁气滞 治法:疏肝解郁,利胆排石;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药:陈皮、柴胡、川芎、枳壳、白芍、甘草、香附、郁金、金钱草、大黄; 加减:胁痛重者,酌加郁金、川楝子、延胡索、青皮;气郁化火者,酌加栀子、黄芩、龙胆草;肠鸣,腹泻者,酌加白术、茯苓、泽泻、薏苡仁;恶心呕吐者,酌加半夏、藿香、生姜; (2)肝胆湿热 治法:清热利湿,理气通络; 方药:龙胆泻肝汤和茵陈蒿烫加减,常用药:龙胆草、黄芩、山栀子、泽、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金钱草、茵陈、生大黄6g; 加减:便秘,腹胀满者,可加芒硝;胁痛较甚,可加青皮、川楝子,元胡;热势较重

倪海厦总结的53个重要诊治经验

倪海厦总结的53个重要诊治经验 01.正常脉象,阳脉(寸)应大于阴脉(尺),男人应气脉(右)大于血脉(左),女子相反。 02.肝病的人最怕大小便不出。 03.心火要下达必须靠肺水之助,若肺功能不佳且心火不足则热会反逆,肺水会无法下降而从汗出。 04.金铃子、延胡索合用治胁痛。 05.肝是血脏,要活血化瘀,用白芍、茜草。 06.想让病人蜕皮就用蝉蜕,蝉蜕除止痒外,还可以让新皮取代旧皮。 07.肝脏就像过滤器,可以过滤人体毒素。病人只要有睡好,吃好,拉好,则表示一切都好,最好不要再到医院去做是否有癌细存在胞检验,以免再度打开潘朵拉的黑盒子。 08.要多运动以刺激“阳”的生长,多出汗。 09.炮附子能护心阳,但当里寒盛要用生附将里寒去掉。发生心脏衰竭时,要用生附子才有效。 10.女子停经后,一定要保持大便一天1~2次。 11.手掌皮干脱落,摄护腺癌患者常有此症状,师曰若治到此人手掌皮肤湿润则代表病好了。 12.治脑瘤常用麝香矾石散喷鼻,因脑与鼻相通,此散喷鼻可以把脑部积水排出。 13.女人脚肿并不会要人命,若是男人脚肿命在旦夕,所谓“男怕穿靴,女怕戴帽”。

14.任何症状,一过性的问题都不太大,持续性的一定小心。 15.里寒就是心脏搏动力量不够,心脏产生的热不够,心火不够。此里寒不除,则病因不除,女人会得乳癌也就是因为如此,就是因为心脏的博动力量不够,所以奶水才无法完全的下达子宫成为月经排出来,如此淤积日久才会造成乳癌的。当心火足,小肠温度增加,月经自然会正常,而子宫里的淤积就会通通的排出来。 16.乳癌,所有能制造或分泌乳汁的食物均应忌用,勿吃肉类,肉类多含类固醇或荷尔蒙,会剌激奶水分泌,奶制品及人工糖制品均勿食,多食素食蔬果类。 17.心脏管月经。月经第一天头痛,一般偏于血虚的,开补血的药会慢慢减轻。生理期会反胃,胃比较寒,生理期前,要靠肠胃的阳吸收食物转换成能量及奶水,所以肠胃工作就加倍,就会有反胃的情形。 18.绕脐痛无屁是为大便堵在大肠,大承气汤证。 19.汗出表虚用炮附子(炮附子、生黄芪),若无汗里寒则用生附子。 20.防己入三焦,猪苓利下焦水。 21.麻黄附子细辛汤: 细辛温下焦阳,小肠温度一上升,气化大肠中津液至肺,麻黄再将其宣发至表,炮附子同时固表,三药合并令肺阳回头,阳一回来,精神就好了。 22.素食甘淡渗利属阳,肉类属阴。 23.酸枣仁让血回到肝。 24.饿而不渴是虚热,饿而渴是实热用石膏。 25.不要食用苏打水、冰淇淋、咖啡、甜点等任何人工白糖食物,容易产生

中医医案——中枢神经功能失常脑垂体体温调节功能低下症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双向调节法治愈阴阳失调 病案:朱某,男,45岁。 主诉及病史:患者于3年前因抢救病人连续4夜未睡,劳累过度而突然晕倒,继则高热恶寒,骨节酸痛,全身乏力,肢体沉重,精神委靡,嗜睡多汗,胁痛。以后发热退而恶寒更甚(体温35℃左右),虽值酷暑炎夏,仍穿棉衣棉裤,别人挥汗如雨,患者却恶寒不已。经用各种方法治疗无效,转上海请西医内分泌专家及神经科教授检查会诊,诊断为“中枢神经功能失常,脑垂体体温调节功能低下症”,无特效治疗方法。后由江西中医学院某医师介绍至姜老处就诊。 诊查:诊见舌苔黄腻而舌质淡,恶风畏寒而口苦咽干、渴喜冷饮,神倦溲浑,脉弦细。 辨证:为中气内耗,营卫不和,少阳之邪未解,寒热虚实错杂,以致阴阳失调,阳虚外寒,内伏郁热。 治法:治拟温补体虚之阳,清泄遏伏之热,平和阴阳,双向调节。 处方:党参15g 黄芪15g 白术12g 桂枝9g 白芍9g 柴胡6g 黄芩9g 附子9g 肉桂3g 仙茅9g 黄柏9g 黄连3g 生姜3g 大枣 1

15g 7剂 二诊:药后畏寒明显好转(体温上升至36℃),余恙也减。尚感腰酸神疲。原方去仙茅,加益智仁9g,仙灵脾9g,生姜易干姜3g。又服7剂,畏寒尽除(体温37℃),诸恙悉平,全身轻松,恢复如常人。后又续服药数剂而返江西工作。患者来函告一切正常,虽历严冬霜雪,亦能在室外活动。经当地神经科复查:脑垂体及中枢神经功能正常。 按语现代生理学研究证明,丘脑下部,尤其是灰结节,是体温调节中枢所在的主要部位。下丘脑—垂体与中枢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可以出现体温调节的严重障碍。此例患者病起疲劳过度,引起中枢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及下丘脑—垂体体温调节功能低下,中医辨为阴阳失调。从病史看,患者病程较长,以前曾用过大量温热扶阳之剂罔效;从辨证看,患者既有劳倦伤气、气阳不足的畏寒嗜睡、肢清神委之症,又有渴喜冷饮、溲黄、苔黄等郁热伏结之象。恶风汗出,口苦咽干胁痛,系少阳不和,营卫失调。因此呈现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的多层次双向性病理差异。姜老抓住矛盾对立的辨证关系,用党参、黄芪、白术、附子、肉桂、干姜、益智仁、仙灵脾等大剂温补扶正;又用黄连、黄芩、黄柏清泄伏热,温补清泄,双向调节,相反相成;参以桂枝、芍药、柴胡调和营卫,和解少阳;使多层次的双向性病理差异转向正常的生理平衡,阴阳归于协调。通过中医复方双向调节的治疗,使垂体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调节功能恢复正常,数年顽疾得以迎刃而解。 2

名医经验:180个疑难杂症病例治验方合集!

名医经验:180个疑难杂症病例治验方合集! 本书记载了梁剑波教授60余年来治疗疑难杂病的经验体会,其临证辨证精确,理法方药井严有度,运用经方、时方、自拟方,不拘一格,效若桴鼓。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主要反映梁剑波教授学术思想与临证特色,包括妇科临证拾萃、儿科经验介绍、治疗肿瘤心法等内容。 下篇内容为梁剑波临证疑难病验案精选,共收集了180个病例,按内、妇、儿、肿瘤系统各类分门,附加按语,突出反映梁剑波几十年来治疗疑难杂病和危重病的丰富心得和治验良方。 从中可管窥梁剑波教授的学术思想精华,领略其临床治验精粹,对启迪后学大有裨益。 内页实拍 目录 上篇梁剑波学术思想与临证特色 一、严治学承前启后 (一)细读书尊经师古 (二)勤著述善于总结 (三)探规律指导临床 (四)贯中西兼收并蓄 二、贵整体尤重脾胃 (一)临证诊治重视后天 (二)调治诸疾尤善调脾 三、求本源长于辨证 (一)辨证求因循因索源 (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三)奇难杂病洞察病机 (四)审病究因论治腹泻 (五)察色决脉四诊合参

四、广立法擅遣奇方(一)肿瘤癥瘕坚者削之(二)钩端脑炎清营退热(三)老年眩晕举元建瓴(四)类风湿证温阳蠲痹(五)癫狂静躁或损或益(六)呃逆久病补益心脾(七)治疗糖尿培补脾肾(八)治不孕证调冲固任(九)疗慢性病善于守方(十)耳鼻喉疾遣药精当五、力创新功效卓宏(一)审证因时制新方(二)中医科研结硕果(三)产品开发拓新路(三)防治病重食疗功 六、善陶冶医艺精湛 七、妇科临证拾萃(一)治学之路 (二)学术精华 (三)妇科临证经验 八、儿科经验撷华(一)精于辩证脏腑为先(二)四诊合参明了诊断(三)辩病辩证中西互补(四)重调脾胃儿科之本(五)喘咳诸疾重视后天(六)痫证顽疾尤应调脾(七)小儿低热亦重治脾(八)小儿夏季热治疗经验

〖中医经典〗肝癌诊治精粹

〖中医经典〗肝癌诊治精粹 【中医经典】肝癌诊治精粹肝癌是指肝脏积块的一种恶性肿瘤;是因脏腑气血亏损,气、血、湿、热、瘀、毒互结肝脏而成,临床上以右胁肿硬疼痛,进行性消 瘦,食欲不振,乏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我国古代虽没有肝癌病名,但有类似描述,如《难经》:“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腹大如盘,久 不愈,令人四肢不及,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圣济总录》:“积气在腹中,久不差,牢固推之不移者……按之其状如杯盘牢结,久不已,令人 身瘦而腹大,至死不消。”现代医学中凡肝脏的恶性肿瘤均可按本节进行辨治。【病因病机】1.情志失调情志久郁,肝失疏泄,气机不利,日久 气滞血瘀,积于肝脏而为本病。2.痰湿内聚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痰湿内生,痰阻气滞,肝脉瘀塞,痰瘀互结形成肝癌。3.湿毒内蕴外感湿 毒之邪,或气郁日久化火,火热挟湿成毒,或肝郁脾虚,痰湿内生,日久蕴为湿毒,结于肝脏形成肝癌。4.肝脾虚损肝阴不足,虚火内生;脾虚 不运,痰湿内生,日久火灼痰湿为毒,邪毒凝于肝而成肝癌。本病病位在肝,但与脾胃关系密切。本病的病理性质为正虚邪实,正虚多为肝脾亏损、 气血不足,邪实多为湿毒瘀热互结。【诊治与鉴别诊断】1.诊断(1)以右胁疼痛、右上腹部肿块呈进行性增大,质地坚硬而拒按,形体消瘦,纳 呆乏力为主症。(2)病史特点:具有较长时间食欲减退、乏力、胁痛病史或黄疸病史,且病情进展迅速。(3)结合B超、CT扫描、MRI、肝 穿刺、血生化及免疫学检查等有助于诊断。2.鉴别诊断(1)黄

疸:肝癌与黄疸均有身目发黄,但黄疸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而肝癌以肝 脏肿块坚硬、进行性增大、消瘦为主,晚期伴黄疸。(2)胁痛:肝癌与胁痛均可出现两胁疼痛,但胁痛是以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症;而肝癌以右胁 痛为主,兼有坚硬、增大之肿块,消瘦明显进行性加重。(3)臌胀:肝癌与臌胀均可出现腹部胀大、皮色苍黄、腹壁脉络显露,但臌胀肝脏无进行 性增大,病程长,进展较慢;而肝癌则肝脏肿块坚硬、凹凸不平,进行性增大,消瘦明显,进展快。【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虚实:肝癌为本 虚标实之证,临证时若以乏力倦怠,形体急剧消瘦,甚至面色萎黄,懒言为主则病以本虚为要;若以右上腹有坚硬肿物而拒按,甚至伴黄疸、腹水、 浮肿、脘腹胀满而闷为主则病以标实为要。(2)辨危候:本病晚期可见昏迷、吐血、便血、胸腹水等,属危候。治疗要点本病乃虚实夹杂证,临证 时当以攻补兼施,扶正祛邪。扶正常应健脾、益气、养血柔肝,滋补阴液;祛邪主要有活血化瘀,理气破气,逐水消肿。对于放、化疗后患者予健脾 理气,补养肝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生津润燥,温补气血,具有减毒增效的作用。(一)肝气郁结1.临床表现右胁部胀痛,胸闷不舒;善太 息,纳呆食少,时有腹泻,右胁下肿块;舌苔薄腻,脉弦。2.治疗原则疏肝健脾,活血化瘀。3.代表处方柴胡疏肝散。4.加减应用(1) 本型正气尚存,临证时可选用白花蛇舌草20克,龙葵、白英、蚤休各10克等具有祛邪抗癌的中药。(2)若出现纳差、神疲乏力、便溏等脾虚之 象,可加党参、黄芪各20克,白术10克。(二)气滞血瘀1.临

马培之脾胃病诊治精粹

马培之脾胃病诊治精粹 费建平 【摘要】@@ 清代名医马培之,名文植(1820~1903),孟河四大名医之一.自幼随祖父马省三治医,后又旁收王九峰、费伯雄等名家之学术经验,融会贯通,造诣精深.马氏深谙经典,博采众长,对内、外、妇、儿各科都有极深的造诣,其著述颇丰,治病法多,遣药广泛,在<青囊秘传>中就载有丸119 首,散225 首,膏91 首,丹142 首,药68 首,方506 首,共6 门,1151 方.马氏师古而不泥古,力求探索创新.笔者于近期拜读了<医略存真>、<马培之医案>、<务存精要>等著述[1],获益匪浅.现结合自身所从事临床专科,将马培之有关脾胃病的诊治特点归纳如下,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 【年(卷),期】2011(043)008 【总页数】3页(P78-80) 【关键词】脾胃疾病;孟河医派;马培之;中医学术发掘 【作者】费建平 【作者单位】常州市中医医院,江苏常州213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3 清代名医马培之,名文植(1820~1903),孟河四大名医之一。自幼随祖父马省三治医,后又旁收王九峰、费伯雄等名家之学术经验,融会贯通,造诣精深。马氏

深谙经典,博采众长,对内、外、妇、儿各科都有极深的造诣,其著述颇丰,治病法多,遣药广泛,在《青囊秘传》中就载有丸119首,散225首,膏91首,丹142首,药68首,方506首,共 6门,1151方。马氏师古而不泥古,力求探索创新。笔者于近期拜读了《医略存真》、《马培之医案》、《务存精要》等著述[1],获益匪浅。现结合自身所从事临床专科,将马培之有关脾胃病的诊治特点归纳如下,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1 血证 1.1 呕血马氏认为,呕血之证的发生,一由火升,火性炎上,迫血妄行;二由气逆,气为血帅,血为气辅,气冲则血上;三由脾气虚弱,统血失司,血不循经入络;四由肾水不足,阴火上升,逼血妄行;五由思虑烦劳,心脾受亏,木气怫郁,藏统失司,扰动胃络。血不循经入络,或上溢,或下泄。治疗呕血常用方法有清肝降逆;扶土和中,兼平肝逆;扶土养营,兼调气摄阴;调养心脾,兼清气化火,引血归经。以上诸法均佐以调营消瘀:调营以制虚阳,靖阴火,宁血络;消瘀以畅血脉,俾血循常道。无论治疗呕血便血,主方中每伍以丹皮、丹参。 1.2 便血马氏认为,“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大肠本无血。”肝脾两亏,虚而生热,阴络伤而血下溢;湿热内蕴,血得热则动,阳明胃血下注大肠;中虚气陷,血不循经入络;心脾亏损,阴络被热熏蒸乃从大肠而下;始因受寒,继之寒化为热,血从便出;脾胃两亏,肝阳太旺,脾胃受木克制,扰动营阴,大便下血。辨证论治:肝脾两亏、虚热伤络,治以调脾柔肝、引血归经;湿热伤阴、血不循经,治以清热渗湿、扶土养阴;阴亏血热络损、血不入络,治以补益肝肾、养阴清热、和络摄血;心脾亏损、阴络受熏,治以养心调脾、益肾和络;脾胃两亏、肝阳旺盛,治以培土和中抑木;中州气阴两亏、血不归经,治以补气养阴、嘘血归经。 2 痛证 马氏认为,脘胁腹诸痛,脏腑病因颇多,因寒因热,因气因血,在脉在经,各有不

虚劳诊治精粹

虚劳诊治精粹 虚劳又称虚损,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多种慢性衰弱证候的总称。在《内经》、《难经》中分别提出有“五劳”、“五损”之说。《金匮要略》首次提出虚劳的病名,并列专篇论述。此后历代医家对虚劳的认识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并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 虚劳涉及的内容很广。凡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病久体虚,积劳内伤,久虚不复等所致的多种以脏腑气血阴阳亏损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均属于本病范围。西医各种慢性疾病、消耗性疾病,出现类属虚劳的临床表现时,均可按虚劳辨治。 【病因病机】 1.禀赋虚弱,因虚致病由于父母体弱,或胎中失养,以致先天不足,或生后喂养不当,水谷精气不充,以致后天失养,均可导致禀赋薄弱,体质不强,从而易于罹患疾病,且久病不复,使脏腑气血阴阳亏虚日甚,而成虚劳。 2.烦劳过度,损及五脏过度烦劳,有损于健康,尤以劳神过度,损伤心脾,房劳过度,耗伤肾精,日久均可损及五脏,形成虚劳。 3.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暴饮暴食,或饥饱失调,或恣情酗酒,以致脾胃受损,运化失健,气血化源不足,脏腑失养,渐成虚劳。 4.大病久病,失于调理多种慢性疾病迁延失治,日久不愈;或大病之后,失于调理,正气虚耗不复,亦可逐步演变成虚劳。 病理性质,主要为气、血、阴、阳的亏耗。 其病损部位,主要在五脏。 其病变过程,往往首先导致某一脏的气、血、阴、阳亏耗。由于与五脏相关,气血同源,阴阳互根,因此,一脏受病,可以累及他脏;气虚常致血少,血虚亦可致气弱;气虚多兼阳不足,血虚多兼阴不足;阳虚可以累及于阴,阴虚可以累及于阳,以致病势日渐发展,病情趋于复杂。 【诊断与鉴别诊断】

黄疸诊治精粹

黄疸诊治精粹 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本病为常见肝胆病症之一。黄疸古称为黄瘅,因为疸与瘅通,其义相同。《内经》首创黄疸之病名,并提出了本病临床主症。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汉·张仲景在临床证候方面,将黄疸区分为“黄疸”、“谷疸”、“女劳疸”、“酒疸”、“黑疸”五种,在病因病机方面论述详尽,且在治疗上,开创了黄疸辨证论治之先河,如《伤寒论》:“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金匮要略》:“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 西医中的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可见于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病,胆囊炎,血红蛋白病,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钩端螺旋体病,某些消化道肿瘤等,倘若以黄疸为主要表现者,皆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黄疸的病因有内外两个方面,外因多由感受湿热疫毒、饮食所伤,肝胆郁阻;内因多与脾胃虚寒有关,二者又互有关联。 1.感受外邪外感湿热疫毒之邪,内阻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蒸于肝胆,不能泄越,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淫肌肤,下流膀胱,使身目小便俱黄。若湿热挟时邪疫毒伤人,其势暴急,热毒内入营血,损及肝肾,内陷心包,则发为急黄。 2.饮食所伤饮食不节,嗜酒过度或饥饱无常,损伤脾胃,使其运化失常,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熏蒸于肝胆,胆汁浸淫肌肤而发黄。 3.肝胆郁阻情志不舒,惊怒所伤,肝失条达,胆失疏泄,气机

臌胀病的中医诊疗经验

臌胀病的中医诊疗经验 摘要:臌胀病是为现代肝硬化腹水或难治性腹水的中医病名,诊疗过程中, 多次遇到经过西医院或经口服中药汤剂治疗后效果不佳的患者来诊,结合所了解 的信息加以运用,效果倍感欣慰,再沿师指之路逐一查阅,原来树有其根,水有 其源,前辈们共有其范。所获心得与同道分享,不足之处寄希望于前辈及同道们 不吝指导。文章主要以臌胀病的理论来源、现代治疗经验及个别案例分析进行系 统性介绍,以期有助于诊疗。 关键词:腹胀臌胀病中医诊疗 一、概述 臌胀病是临床上很难治疗的疾病。从祖国医学角度上看,引起臌胀病的因素 有不节酒食、情志所伤、虫毒所侵或黄疸、胁痛、癥积所变,从现代医学角度上看,主要有病毒性肝炎(从疾病预防控制局得知,近年来我国病毒性肝炎人数超 过百万)、药物及肝毒性物质、细菌及寄生虫、脂肪肝、酒精肝、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谢异常、遗传、创伤及其他等因素。发病机理上可以概括为一切因素在岁 月及时辰过程中作用于机体,引起的类似于臌胀病样表现的损害。如果从肝硬化 腹水的病理临床表现上看,可以概括为肝组织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免疫损伤、缺血缺氧和内毒素血症[1]等综合因素作用下出现的肝硬化腹水,继而并发难治性 腹水、肝癌、消化道出血、肝衰竭、肝性脑病等临床表现,治疗上无不是解除或 对抗病因、限盐、利尿、放水,腹水回输、转流、门体分流、人工肝、移植。临 床上遇诊的臌胀病多源于经过西医反复治疗或中西联合治疗后效果不佳的患者。 在医疗、经济优越情况下,改善后可以维持一定的时间,否则也只能无可奈何地 死去(向燕[2]及杨靖[3]等对肝硬化死亡关系研究得出,肝硬化死亡高,根据各自研究数据性质不同,个别选组对比数据得出死亡率高的达到40%以上)。臌胀病 (肝硬化腹水)为中医四大难症之一。 二、理论来源

血证诊治精粹

血证诊治精粹 凡由多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溢于前后二阴,或溢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病,统称为血证。 《内经》对血证的生理及病理有较深入的认识,对血溢、血泄、血衄、咯血、呕血、溺血、便血等病证都作了记载,并对引起出血的原因及部位,血证的预后有所论述;《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脉证治》最早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等治疗吐血、便血的方剂;《备急千金要方》收载了一些治疗血证有效的方剂,如犀角地黄汤;清·唐容川《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书,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均有许多精辟论述,该书提出了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大法则,确实是通治血证之大纲。 血证的范围相当广泛,凡是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均属于本证的范畴。本节讨论内科常见的鼻衄、齿衄、咯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血证。 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如呼吸系统的肺结核、肺癌、支气管扩张等,消化系统的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的出血,泌尿系统的急慢性肾炎、IgA肾病、肾结核、肾癌、肾结石等,造血系统的再障、急慢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维生素K缺乏症、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以出血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感受外邪由外邪侵袭,损伤脉络而致。其中尤以感受热邪所导致者为多,如风热、燥热犯肺,可致衄血、咯血;湿热之邪下注,可致便血、尿血。 2.饮食不节饮酒过多或嗜食辛辣厚味,一方面滋生湿热,熏灼脉络;另一方面损伤脾胃,血失统摄,均可导致血溢脉外而出血。 3.情志过极忧思恼怒过度,可致肝气横逆,损伤胃络;或郁结化火,肝火犯胃而咯血、衄血。

鄢荣光老中医诊治肝癌经验

鄢荣光老中医诊治肝癌经验 1、肝癌 患者李泽君,男,51岁,成都制药一厂职工 胃痛胁痛数月,经治疗好转,不久又发,且逐步加剧。88年5月浮肿面黄,右胁胀硬,食不下反吐,5月12日呕血约200多毫升,昏眩色变。车送到省医院作了一系列肝脏系列的检查,5月13日报告“肝癌晚期”,无法医治。患者央求医院主任及贾医生说:老师们,求求你们,死马当成活马医,万一万个人当中医好一个,不是在医学史上创出了奇迹吗?贾医生说:甭说百个,这种病一千个也医不好一个,不要想得太天真了。弄回去,他想吃啥就给他吃啥。就这样吧,我们不能治嘛就不收。快弄走。患者家属无可奈何,只得奔向他单位找车接出,复送专家门诊部请我治疗。我想,只要患者还有一口气在,都该进行抢救。“与其不药而死,不如含药而亡”。尽人事以听天命才想得下去。不能自显高明,怕说生死都不晓得,连死人都要去医。 患者面色腊黄,说话气短,腹痛肢肿,食不得,只能平卧,转侧也需要人帮忙,小便短而黄,大便逼胀解点又是黑色,脉象虚弦,口中间断性的溢出黑水,证明肝脏还在浸血。 目前只能益气保肝,散瘀止血,癌与不癌,只能分兵据守,不能攻伐,因为气为血帅,气虚不能摄血,故血溢且殷。肝为血之库,只要清查库府,去瘀生新,亡羊补牢,恐怕还有一线生机的。因为他虽病重,体质很蛮,不是肉脱皮包,形如槁木死灰的。脉虽弦细,但有根且长,恐怕一下子不会就死。不能说话太绝。给病人以精神上的压力。中医最反对这种不仁道、不科学的论断。并且还要给以精神上的安慰,为治疗上打下基础。因向病人及其家属道:不用怕,还有办法可想的。为处一方: 1、人参10克麦冬30克五味子10克茵陈30克鳖甲15

贺普仁针灸治痛

贺普仁针灸治痛 目录第一章疼痛理论的沿革第二章对疼痛理论的几点认识第一节辩证地认识疼痛第二节痛证的病因一、外感六淫二、内伤七情三、不内外因第三节疼痛的病机一、疼痛的病理变化基础是气血运行障碍二、致病因素如何引起气血运行障碍三、气血运行障碍为什么会引起疼痛第四节对疼痛症状表现的认识一、疼痛的性质二、疼痛的时间三、疼痛的范围四、痛处的不同形态五、痛的程度六、痛之喜恶第五节针灸治痛一、病因的治疗二、病机的治疗――改善气血运行障碍三、痛症的治疗――针灸对疼痛的阻断作用第三章临床常见痛症的治疗第一节头痛一、病因病机二、辨证与辨经论治三、治痛腧穴文献记载第二节颜面、五官痛一、目痛二、鼻痛三、牙痛四、嘴痛五、耳痛六、咽喉痛七、三叉神经痛(颜面痛)八、治痛腧穴文献记载第三节颈项痛一、落枕二、颈椎病三、颈淋巴结炎四、瘰疬五、治痛腧穴文献记载第四节胸胁痛一、心绞痛(胸痹)二、急性乳腺炎(乳痈)三、乳腺增生四、带状疱疹五、外伤性胸痛(岔气)六、肋间神经痛(胁肋痛)七、胆结石八、胆囊炎九、病毒性肝炎十、治痛腧穴文献记载第五节脘腹痛一、胃脘痛二、腹痛三、痢疾四、阑尾炎(肠痈)五、疝气痛六、泌尿系结石(沙石淋)七、泌尿系感染八、胆道蛔虫病(蛔厥)九、蛔虫证十、肠梗阻十一、痛经十二、治痛腧穴文献记载第六节腰背痛一、肩胛痛二、脊柱痛三、腰肌劳损四、腰椎间盘脱出五、肾炎六、治痛腧穴文献记载第七节前后阴痛一、尿路感染(淋)二、前列腺炎(癃闭)三、肛裂四、痔疮五、治痛腧穴文献记载第八节四肢痛一、关节炎(痹症)二、网球肘三、腱鞘炎(腕劳)四、肩周炎(漏肩风)五、坐骨神经痛(腿股风)六、膝痛七、足跟痛八、治痛腧穴文献记载附录:治痛腧穴一览表[1] 267.各类膏药加工配方专利大全(镇店之宝) 308.杭州市民间中医秘验单方及特色疗法 1. 医药专利拔萃(601个专利方) 2.祖传秘方大全(收集祖传秘方1352个)

慢性胆囊炎病程

姓名:刘秀英性别:女年龄:56岁病案号:0085798 首次病程记录 2012-10-16 09:55 患者刘秀英,女性,56岁,主因“间断性右上腹痛5年余。”经门诊以“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为诊断于2012-10-16 09:25收住院治疗。 病例特点: 1.现病史:患者诉入院前5年余,无明显诱因突感右上腹部疼痛,呈局部持续性钝痛,并向右侧肩背部放射,伴恶心,未呕吐,无明显胸闷、憋气,无腹胀、腹泻,伴反酸、烧心,无嗳气,无畏寒、发热等不适,患者曾在社区医院诊断为“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后腹痛逐渐缓解。5年多来,右上腹痛曾间断多次发作,病人未在意。近2月来反复出现右上腹痛,病人遂到附近医院就诊,经完善彩超提示:胆囊多发结石。患者及家属为求进一步诊治于今日上午来到我院,门诊以“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收入外科住院拟行手术治疗。入院症见:患者神清语明,一般情况尚可。诉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无呕血、黑便,无头晕、头痛等不适,近期无明显体重减轻。 2.既往史:否认高血压、心脏病,否认糖尿病,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否认外伤史及输血史,1990年曾在当地医院行绝育手术。 3.体格检查:T:36.7℃ P:78次/分 R:19次/分 BP:120/7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精神状态可,自然面容,自动体位,步入病室,应答切题,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未见明显黄染及出血,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头颅形态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叩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界不大,心音有力,心率7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部查体见专科情况;脊柱及四肢无畸形,活动不受限;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4.专科情况:腹部膨隆,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下腹正中可见陈旧手术疤痕,长约 1.0cm,右上腹部压痛(-),未及反跳痛及肌紧张,Murphy征(-),腹部未及明显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叩诊呈鼓音,移动性浊音(-),肝脾肾区叩痛(-),肠鸣音约4次/分,未闻及高调肠鸣音及气过水声。 5.辅助检查: 腹部彩超(2012-10-14 华一医院):胆囊多发结石,最大直径2.5cm。 诊断依据: 中医辨证依据:患者老年女性,饮食劳倦,渐伤脾胃,中焦运化不利,水谷不化,生湿生热,湿热蕴结,炼液成石,结于胁下,气血瘀滞,不通则痛;舌脉为湿热蕴结之象。病位在胁下,病性属实。辨病为胁痛,辩证为湿热蕴结。 西医诊断依据: 1.病史:慢性病程。 2.症状:间断性右上腹痛5年余。 3.体征:腹部膨隆,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下腹正中可见陈旧手术疤痕,长约 1.0cm,右上腹部压痛(-),未及反跳痛及肌紧张,Murphy征(-),腹部未及明显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叩诊呈鼓音,移动性浊音(-),肝脾肾区叩痛(-),肠鸣音约4次/分,未闻及高调肠鸣音及气过水声。 4.辅助检查:腹部彩超(2012-10-14 华一医院):胆囊多发结石,最大直径2.5cm。 鉴别诊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