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胁痛』肝络失养型胁痛

『胁痛』肝络失养型胁痛

『胁痛』肝络失养型胁痛

肝络失养型胁痛

治疗方法:一贯煎加减。

证候表现: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病因病机:肝肾阴亏,精血耗伤,肝络失养

治则治法:养阴柔肝

方用:一贯煎加减

出处:《中医内科学》·第四章肝胆病证(卷)·第一节胁痛(篇)

原文:肝络失养证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证机概要:肝肾阴亏,精血耗伤,肝络失养。治法:养阴柔肝。代表方:一贯煎加减。本方功用滋阴柔肝止痛,适用于因肝肾阴虚,肝络失养而导致的胁肋隐痛,口燥咽干诸症。常用药:生地、枸杞、黄精、沙参、麦冬滋补肝肾,养阴柔肝;当归、白芍、炙甘草,滋阴养血,柔肝缓急;川楝子、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若阴亏过甚,舌红而干,可酌加石斛、玄参、天冬;若心神不宁,而见心烦不寐者,可酌配酸枣仁、炒栀子、合欢皮;若肝肾阴虚,头目失养,而见头晕目眩者,可加菊花、女贞子、熟地等;若阴虚火旺,可酌配黄柏、知母、地骨皮等。

中医内科学肝胆疾病

第四章肝胆病症 第一节胁痛 胁痛: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病因】①情志不遂②跌仆损伤③饮食所伤④外感湿热⑤劳欲久病 【病机】病位:肝、胆 病理变化:“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 基本病机:肝络失和。实证:肝气郁结,瘀血停滞,肝胆湿热,邪阻肝络,不通则痛;虚证:肝阴不足,肝脉失养,不荣则痛【诊断要点】一侧或两侧胁痛,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可伴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病史【病症鉴别】 辨证要点】①首辨气血②次辨虚实 治疗原则】疏肝活络止痛。实证:理气、活血、清利湿热;虚证:补中寓通,滋阴、养血、柔肝证治分类】 黄疸: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症,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伤寒杂病论》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 《景岳全书黄疸》提出“黄疸”病名 【病因】①外感湿热疫毒②内伤饮食(1.过食酒热甘肥或饮食不洁2.饮食饥饱、生冷或劳倦病后伤脾)③病后续发【病机】病理因素:湿、热、寒、疫毒、气滞、瘀血,以湿为主

病位:脾胃肝胆基本病机:由于湿邪壅阻中焦,脾胃失健,肝气郁滞,疏泄不利,致胆汁输泄失常,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注膀胱,而发为目黄、肤黄、小便黄病理表现:湿热、寒湿 诊断要点】以目黄、肤黄、小便黄为特征,可伴胁痛腹痛、纳呆恶心,病史病症鉴别】 【辨证要点】以阴阳为纲 【治疗要点】化湿邪,利小便 【证治分类】阳黄:

鼓胀: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 《医学入门鼓胀》凡胀初起是气,久则成水⋯⋯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积,更断盐酱 【病因】①酒食不节②情志刺激(气机滞涩,脉络瘀阻,水湿内停)③虫毒感染④病后续发 【病机】病位:肝脾,久则及肾 基本病理变化:总属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病性:本虚标实,气滞、水停、血瘀三者错杂为患 【诊断依据】脘腹作胀,饭后尤甚,继而腹胀大如鼓,重者门脉高压征或腹壁浅静脉怒张,脐突出(症状系门脉高压征典型)病因病史【病症鉴别】(水肿/ 鼓胀见肾病)

治胁痛证精选的药方

治胁痛证精选的药方 治胁痛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胁痛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15个药方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一.肝气郁结证: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疼痛因情绪变化而增减。胸闷不舒。饮食减少,喛气频作。苔薄脉弦。 1.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6克醋陈皮6克川芎4.5克白芍4.5克麦芽3克枳壳4.5克(麸炒)炙甘草1.5克香附4.5克 加减; 1.若胁肋疼痛较甚者,酌加当归、郁金、乌药等以增强行气活血之力 2.;若肝郁化火,口渴舌药,脉象弦数者,酌加山栀子、黄芩、川楝子等以清肝泻火。 胁痛加减: 1. 胁痛甚者,可加青皮、川楝子、郁金以增强理气止痛之力。 2. 若气郁化火,症见胁肋掣痛,心急烦躁,口干口苦,溺黄便秘,舌红苔黄,脉象弦数。 3. 可于原方中去辛温之川芎,加丹皮、栀子、黄连、川楝子、延胡索等以清肝理气,和络止痛。 4. 若气郁化火,耗伤阴液,症见胁肋隐痛,遇劳加重,心急烦躁,头晕寐差,舌红少津,脉弦细。 5. 仍于原方中去川芎,加何首乌、栀子、丹皮、枸杞子、菊花等以滋阴清热。 胁痛加减2: 1. 上方常加延胡索; 2. 胁痛重者,加川楝子、郁金;

3. 肝胃不和,嗳气脘胀者,加代代花、竹茹、半夏; 4. 肝郁脾虚,脘痞腹胀者,加白术、茯苓、厚朴; 5. 肝郁夹食见胁胀痛,稍食则胀甚,嗳腐吞酸,噫食臭味,苔黄腐者,去白芍、香附、川芎,加半夏、黄芩,或用平胃散加焦楂曲、党参; 6. 肝郁夹热见口苦,咽干,心烦,目眩者,去香附、川芎,加山栀子、菊花、桑叶。 肝为体阴用阳之脏,故辛温香燥之疏肝理气药,不宜多用、久用、重用。用量过大,疗程过长,可耗气伤阴,所谓过犹不及。对久治不愈者,应酌加白芍、鸡血藤、生地、当归、枸杞子等药以养肝之体则肝用自疏。对胁痛轻者,可选佛手、玫瑰花、香橼皮、合欢花、白蒺藜、橘络等力薄性缓之品。 肝郁气滞,常兼湿、食、痰、热、火、血郁,临床每每多见,治疗应在疏理肝气的同时,宜据证分别予健脾化湿、消食导滞、理气化痰、轻宣清热,行气化瘀之品施治。此外,还可见因肝阳不足,疏泄不及所见肝郁夹寒证,症见胸胁胀痛,右胁痞肿,纳差,舌淡,苔白润,左关弦迟,治疗以抑肝散加味,药用当归、川芎、钩藤、柴胡、白术、茯苓、法半夏、橘红、炙甘草。坚持服用月余,胁痛、右胁痞肿常可获愈。 1.若肺气横逆乘脾,导致肝脾不和,证见胁痛,肠鸣泄泻,腹胀纳差者,可用痛泻要方加减,以调和肝脾。 2.痛泻要方 炒白术12克炒白芍7.5克炒陈皮5.5克防风4克 加减: 1.久泻者,脾气虚馁,清阳下陷,可加炒升麻。 2.舌苔黄腻者,可加黄连。 2.若脚气横逆犯胃,导致肝胃不和,症见脘胁胀痛,恶心呕吐,喛气频作者,可用四七汤加减,以和胃止呕。 3.四七汤 半夏15克茯苓12克紫苏叶6克厚朴9克

中医内科学讲义(二十)胁痛

中医内科学讲义(二十)胁痛 胁痛 肝胆疾病 胁痛 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统称。如《医宗金鉴·卷八十九》所言:“其两侧自腋而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胁”。 要点一概述 有关胁痛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内经》明确指出了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肝胆病变相关。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在《素问·刺热》篇中有“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的记载,《灵枢·五邪》篇言:“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恶血在内。”此外,《灵枢·经脉》篇云:“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说明胆腑病变亦可导致胁痛。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对胁痛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征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如《诸病源候论·胸胁痛候》言:“胸胁痛者,由胆与肝及肾之支脉虚,为寒所乘故也……此三经之支脉并循行胸胁,邪气乘于胸胁,故伤其经脉。邪气之与正气交击,故令胸胁相引而急痛也。”指出胁痛的发病脏腑主要与肝、胆、肾相关。严用和《济生方·胁痛评治》篇中认为胁痛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情志不遂所致,“夫胁痛之病……多因疲极嗔怒,悲哀烦恼,谋虑惊忧,致伤肝脏。肝脏既伤,积气攻注,攻于左,则左胁痛;攻于右,则右胁痛;移逆两胁,则两胁俱痛。”《景岳全书》中进一步指出,胁痛的病因主要与情志、饮食、房劳等关系最为紧切,并将胁痛分为外感与内伤的两大类。

如《景岳全书·胁痛》曰:“胁痛有内伤外感之辨,凡寒邪在少阳经……然必有寒热表证者方是外感,如无表证,悉属内伤。但内伤胁痛者十居八九,外感胁痛则间有之耳。”《证治汇补·胁痛》篇对胁痛的治疗原则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曰:“治宜伐肝泻火为要,不可骤用补气之剂,虽因于气虚者,亦宜补泻兼施……故凡木郁不舒,而气无所泄,火无所越,胀甚惧按者,又当疏散升发以达之,不可过用降气,致木愈郁而痛愈甚也。” 现代医学中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寄生虫病、肝癌、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以及肋间神经痛等,若以胁痛为主要症状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要点二病因病机 (一)胁痛的病因 1.情志不遂 若情志不舒,或抑郁,或暴怒气逆,均可导致肝脉不畅,肝气郁结,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发为胁痛。如《金匮翼·胁痛统论》说:“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肝气。”肝气郁结胁痛,日久有化火、伤阴、血瘀之变。故《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又说:“气郁,由大怒气逆,或谋虑不决,皆令肝火动甚,以致肤胁肋痛。” 2.跌仆损伤 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或因跌仆外伤,或因强力负重,致使胁络受伤,瘀血停留,阻塞胁藉,亦发为胁痛。《金匮翼·胁痛统论,污血胁痛》谓:“污血胁痛者,凡跌仆损伤,污血必归胁下故也。” 3.饮食所伤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如《景岳全书·胁痛》指出 损伤脾胃,湿热内生,郁于肝胆,肝胆失于疏泄,可发为胁痛。“:以饮食劳倦而致胁痛者,此脾胃之所传也”。 4.外感湿热 外感湿热之邪,侵袭肝胆,或嗜食肥甘醇酒辛辣,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生湿蕴热,内外之湿热,均可蕴结于肝胆,导致肝胆疏泄不

中医学-胁痛肝炎

胁痛/肝炎 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 病因病机 1.病因情志不遂、跌扑损伤、饮食所伤、外感湿热、劳欲所伤。 2.病机胁痛的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 病理变化可归结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类。 其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其病理因素,不外乎气滞,血瘀、湿热三者,胁痛的病变脏腑主要在于肝胆,又与脾胃及肾有关。 因肝郁气滞、肝失条达,瘀血停着、胁络不通,湿热蕴结、肝失疏泄所导致的胁痛多属实证,是为“不通则痛”。 因阴血不足,肝络失养所导致的胁痛则为虚证,属“不荣则痛”。 诊断要点 1.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可以诊断为胁痛。胁痛的性质可以表现为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等不同特点。 2.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感受外湿、跌仆闪挫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病证鉴别 1.胁痛与胃脘痛胁痛与胃脘痛的病证中皆有肝郁的病机。胃脘痛——病位在胃脘,兼有嗳气频作、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胁痛——病位在胁肋部,伴有目眩、口苦、胸闷、喜太息的症状。 2.胁痛与悬饮胁痛发病与情志不遂、过食肥甘、劳欲过度、跌仆外伤有关,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悬饮多因素体虚弱,时邪外袭,肺失宣通,饮停胸胁而致,其表现为咳唾引痛胸胁,呼吸或转侧加重,患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见发热。 辨证论治 速记:胁痛郁柴瘀复元,湿龙肝络养一贯。 1.肝郁气滞证 主症: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 冶法:疏肝理气。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2.肝胆湿热证 主症: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3.瘀血阻络证 主症: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癥块,舌质紫暗,脉沉涩。 证机概要:瘀血停滞,肝络痹阻。 治法:祛瘀通络。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胁痛(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

胁痛(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 (2020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周仲瑛等编《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2月第2版) (1)以右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 (2)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2、西医诊断(吴在德等编《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七版) (1)症状:发作性上腹部不适,逐渐发展至呈阵发性绞痛;夜间发作常见,饱餐、进食肥腻食物常诱发发作。疼痛放射到右肩、肩胛和背部。伴恶心、呕吐、厌食、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2)体征:右上腹胆囊区域可有压痛,炎症波及浆膜时可有腹肌紧张及反跳痛,Murphy征阳性,有些病人可触及肿大胆囊并有触痛。如胆囊被大网膜包裹,则形成边界不清、固定压痛的肿块;如发生坏疽、穿孔则出现弥漫性腹膜炎表现。

(3)实验室检查:85%的病人白细胞增高,有时抗感染治疗后或老年人可不升高。血清丙氨酸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常升高,约有1/2的病人血清胆红素升高,1/3的病人血清淀粉酶升高。 (4)B超检查可见胆囊增大,囊壁增厚(>4mm),明显水肿时见“双边征”,囊内结石显示强回声,其后有声影。CT、MRCP均能协助诊断。 (二)证候诊断 1.肝郁气滞证 症候: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胆湿热证 症候: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3.肝络失养证 症候:胁肋部隐痛,喜按,口略苦,恶心纳呆,眼目干涩,腰膝酸痛不适,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弦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治疗原则 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予疏肝利胆、通络排石类中药结合抗炎、解痉止痛类西药以增强体质,减轻症状,控制炎症发展。

胁痛针灸治疗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总称。 胁痛是临床的常见病证,可见于西医学的多种疾病之中,如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系结石、胆道蛔虫、肋间神经痛等。 足厥阴肝经布两胁,若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而致气郁气滞,肝失调达,疏泄不利,发生胁痛。若气郁日久,血流不畅,瘀血停滞,胁络痹阻,或强力负重,胁络受伤,瘀血停留,出现胁痛。或肝胆湿热内侵,疏泄失常,导致胁痛。亦有久病经血亏损,血不养肝,或外邪迁延,耗血伤阴,脉络失养,导致胁痛者。 1.辨在气在血 大抵胀痛多属气郁,且疼痛游走不定,时轻时重,症状轻重与情绪变化有关;刺痛多属血瘀,且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尤甚。 2.辨属虚属实 实证之中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多病程短,来势急,症见疼痛较重而拒按,脉实有力。虚证多为阴血不足,脉络失养,症见其痛隐隐,绵绵不休,且病程长,来势缓,并伴见全身阴血亏耗之证: 二、治疗原则 胁痛之治疗原则当根据“通则不痛”的理论,以疏肝和络止痛为基本治则,结合肝胆的生理特点,灵活运用。实证之胁痛,宜用理气、活血,清利湿热之法;虚证之胁痛,宜补中寓通,采用滋阴、养血,柔肝之法。 【针灸治疗】 l.针刺法 (l)实证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止痛,怯湿通络。 处方:肝俞期门阳陵泉 方义:肝经布胁肋,肝俞、期门为俞募配穴,可疏肝解郁,宽胸理气,配胆经合穴阳陵 泉疏理肝胆,调理气血,共奏理气解郁、活血止痛之功。 随证配穴:肝气郁结配太冲,气滞血瘀配三阴交,肝胆湿热配支沟。 *作:毫针刺,用泻法。每日l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l疗程。 (2)虚证` 治法:补益肝肾。 处方:肝俞肾俞期门三阴交 方义:肝藏血,肾藏精,取肝肾之背俞穴充益精血以柔肝,取肝之募穴期门和络止痛, 三阴交扶助脾胃,以资气血化生之源,充益精血,濡养肝络。 *作:毫针刺,用补法。每日l次,每次留针30分钟。 2.穴位注射法 选穴:参照针刺法穴位。 方法:用10%葡萄糖注射液10毫升加维生索Bl注射液或维生素B12注射液l毫升,每 穴注射0.5~1毫升,或选用相应节段夹脊穴,有明显针感后将药液注人穴位。 【文献摘要】 l.《素问.骨空论》:脉络季胁引小腹而痛胀,刺谚语。 2.《针灸资生经.胸胁痛》:太白主胸胁胀切痛,阳辅主胸胁满,大包主胸胁中痛、胸胁

中医关于“胁痛”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胁痛”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胁痛的发生主要由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跌仆损伤、久病体虚等因素,引起肝络失和,或肝络不通,或络脉失养所致。 一、病因 1.情志不遂 情志所伤,或暴怒伤肝,或抑郁优思,皆可致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发为肝郁胁痛。如清·尤在泾《金匮翼·胁痛统论》云:“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肝气。”气郁日久,血行不畅,瘀血渐生,阻于胁络,不通则痛,引起瘀血胁痛。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胁痛》云:“久病在络,气血皆室。 2.跌仆损伤 跌仆外伤,或因强力负重,使胁络受伤,瘀血停留,阻塞胁络,发为胁痛。如《金匮翼·胁痛统论》谓:“污血胁痛者,凡跌仆损伤,污血必归胁下故也。” 3.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热内生,郁于肝胆,肝胆失于疏泄,发为胁痛。如《景岳全书·胁痛》云:“以饮食劳倦而致胁痛者,此脾胃之所传也。” 4.外邪内侵 湿热之邪外袭,郁结少阳,枢机不利,肝胆经气失于疏泄,可致胁痛。《素问·缪刺论》言:“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

痛不得息。 5.劳欲久病 久病耗伤,或劳欲过度,精血亏虚,肝阴不足,血虚不能养肝,故脉络失养,拘急而痛。《金匮翼·胁痛统论》谓:“肝虚者,肝阴虚也。阴虚则脉绌急,肝之脉贯膈布胁肋,阴血燥则经脉失养而痛。 二、病机 1.胁痛的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病理变化可分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类。 2.病性有虚实之分,以实证多见。病理因素不外气滞、血瘀、湿热三者,又以气滞为先。其中,因肝郁气滞、瘀血停着、湿热蕴结所致胁痛多属实证,为“不通则痛”;因阴血不足,肝络失养所致胁痛则为虚证,属“不荣则痛”。虚实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临床可见虚实夹杂之证。 3.病位主要责之于肝胆,与脾胃及肾有关。因肝居胁下,经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与肝呈表里关系,其脉亦循于胁,故胁痛之病,当主要责之肝胆;胃居于中焦,主受纳水谷,运化水湿,若因饮食所伤,脾失健运,湿热内生,郁肝胆,疏泄不畅,亦可发为胁痛;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若因肝肾阴虚,精亏血少,肝脉失于濡养,则胁肋隐隐作痛。 4.一般说来,胁痛的病机演变特点是初病在气,以气滞为先,气机不畅致胁痛。气滞日久,则血行不畅,由气滞转为血瘀,或

胁 痛(慢性肝炎)中医诊疗方案

胁痛(慢性肝炎)中医诊疗方案 【概念】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发生疼痛来说。胁痛主要和肝胆的疾病相关,多由肝郁、瘀血、痰火等引起。本病多见于西医学的慢性肝炎。 【病因病机】多因肝气郁结、瘀血停着、肝阴缺乏、外邪侵袭而致肝络失养、脉络瘀阻而成。 【诊断依据】 1.症状: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 2.体征:肝区可有叩击痛。 3.实验室检查。 1)肝功转氨酶升高。 2)超声检查可见肝大。 【鉴别诊断】 中医鉴别诊断:痞满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不痛的症候。多因起居失调、饮食不化、气郁痰凝、脾胃虚弱,导致脾失健运,升降失常而成。 西医鉴别诊断:胆囊炎表现为腹胀、上腹或右上腹不适,持续性钝痛或右肩胛区疼痛,胃灼热,嗳气、嗳酸等消化不良症状,恶心常见,一般无呕吐,餐后腹痛有时可用碱 性药物缓解。局部病人可有右上腹压痛、叩击痛。B超可见胆囊炎表现。 【辨证论治】 1.肝气郁结 主证: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疼痛每因情志之变动而增减,饮食减少,嗳气频作。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则: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15g白芍15g枳壳10g川芎10g香附6g陈皮10g香附6g甘草5g 2.肝胆湿热 主证:胁痛,口苦,发热,胸闷纳呆,恶心呕吐,目赤或目黄身黄。舌质红,苔黄腻。弦数。 治则:疏肝利胆、清利湿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5g柴胡10g黄芩15g当归6g栀子15g通草10g木通9g 泽泻15g车前子20g生地6g 3.肝肾阴虚 主证:胁肋隐痛,多因劳累而诱发或加重,休息后可减轻,痛时喜揉喜按。可兼见头晕目眩、乏力、腰背酸软、失眠心烦,舌红少苔,脉沉细。 治则:滋养肝肾 方药:一贯煎加减 生地20g沙参20g枸杞15g)川楝子10g麦冬20g当归15g香附10g 4.瘀血停着 主证:胁刺痛,痛处不移,入夜更甚,胁肋下或见痞块。舌质紫暗,苔薄白活薄黄。脉沉涩。 治则:祛瘀通络 方药:水红花子汤加减 水红花子20g泽兰15g黄芪20g鸡内金20g土元10g水蛭6g瓦楞子15g 【其他】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 好转:主要症状消失或好转,肝功能结果较原值改善超过50%。 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或病情恶化等。

肝胆第一节胁痛

肝胆第一节胁痛 胁痛 【概说】 一、概念 胁痛是一侧或两侧胁肋部位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腋以下谓之胁,其骨为肋” 二、沿革 (一)《内经》明确指出胁痛属肝胆病变。 (二)后世医家对胁痛认识逐趋完善。 三、讨论范围 多见于现代医学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神经官能症、肋间神经痛、软组织挫扭伤及部分胸膜炎。 黄疸型肝胆疾病、肝硬化腹水、肝癌等病症虽伴见胁痛,但病情复杂,宜参照有关篇章辨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情志不遂——肝郁气滞——络脉失和 2.跌仆损伤——瘀血停留——阻塞胁络 3.饮食所伤——积湿生热——肝胆失疏 4.外感湿热——邪郁少阳——经气失疏 5.劳欲久病——阴血不足——肝络失养 二、病机 (一)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病理变化有“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之分。 (二)病理因素以气滞、湿热、血瘀为主,三者常以气滞为先,各种病理因素常相互兼夹,相为因果。 (三)病位以肝胆为主,可涉及脾胃、肾。 (四)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别,然以实证属多。

病因病机示意图 情志不遂——肝郁气滞 跌仆损伤——瘀血停留气滞、血瘀、湿热内蕴肝胆络脉失疏(实证) 饮食所伤——积湿生热胁痛 外感湿热——邪郁少阳 劳欲久病——阴血不足肝胆络脉失养(虚证)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一)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 (二)可兼胸闷、腹胀、嗳气、急躁、易怒、口苦纳呆等症。 (三)常用情志失调、跌仆损伤、饮食不节、外感湿热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与悬饮鉴别。 悬饮胁痛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持续不已,伴见咳嗽,咯痰,咳嗽或呼吸时疼痛加重,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胁间饱满,叩扣浊音,或兼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三、相关检查。 检测肝功能以了解肝损害情况;检测肝炎病毒指标,有助于肝炎的诊断和分型。B超、CT、MRI是肝胆结石、肝硬化、胆囊炎、脂肪肝等疾病重要诊断依据,血脂、血浆蛋白等是脂肪肝、肝硬化的辅助诊断指标。血脂甲球蛋白、碱性磷酸酶等是筛查肝胆肿瘤的参考依据。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一)辨在气在血 气郁多见胀痛,痛处不定,症状波动与情绪有关;血瘀多见刺痛,痛处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痛甚。 (二)辨属虚属实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科学试题及答案:肝胆病证-胁痛0001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第二试内科学试题:肝胆病证 -胁痛 一、A1 1、肝胆湿热证的胁痛,治疗主方为 A、小承气汤 B、大承气汤 C、甘露消毒丹 P龙胆泻肝汤 E、三仁汤 2、胁痛的基本治则是 A、疏肝理气止痛 B、清热利湿止痛 C、祛瘀通络止痛 DK养阴柔肝止痛 E、疏肝和络止痛 3、下列哪一项不是肝郁气滞胁痛的特点 A、胁肋胀痛 B、走窜不定 C、入夜痛甚 DK胸闷暧气 E、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 4、下列哪一项不是肝胆湿热胁痛的特点

A、胁肋灼热胀痛 B、口苦口黏 C、小便黄赤 DK舌红少苔 E、脉弦滑数 5、下列哪一项不是瘀血阻络胁痛的特点 A、胁肋刺痛 B、胸闷腹胀 C、痛有定处 DK入夜痛甚 E、舌质紫暗 6、下列哪一项不是肝络失养胁痛的特点 A、胁肋灼热疼痛 B、悠悠不休 C、遇劳加重 DK舌红少苔 E、头晕目眩 7、胁痛的基本病机为 A、气滞血瘀 B、肝郁气滞 C、湿热内蕴 DK肝络失和 E、以上都不是

二、A2 1、患者梁某,男,52岁。近来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 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治法宜选用 A、疏肝理气 B、祛瘀通络 C、清热利湿 D>养阴柔肝 E、以上都不是 2、患者,男,60岁。久患胁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头晕目眩,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弦细。治疗应首选 A、柴胡疏肝散 B、逍遥散 C、杞菊地黄丸 D> 一贯煎 E、二阴煎 三、B 1、A.柴胡疏肝散 B. 龙胆泻肝汤 C. 血府逐瘀汤 D. 六味地黄丸 E. 一贯煎 <1>、肝络失养证胁痛代表方是

A B C D E <2>、瘀血阻络证胁痛代表方是 A B C D E <3>、肝胆湿热证胁痛代表方是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胁痛之肝胆湿热证 证候主症:胁肋重着或灼热疼痛,痛有定处,触痛明显。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该题针对“胁痛-辨证论治、转归预后”知识点进行考核】 2、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胁痛之治疗原则当根据“通则不痛"的理论,以疏肝和络止痛为基本治则,结合肝胆的生理特点,灵活运用 【该题针对“胁痛-辨证论治、转归预后”知识点进行考核】 3、

中医浅谈—胁痛的辩证分型及治疗

中医浅谈—胁痛的辩证分型及治疗 胁痛,是以胁肋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肝居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其脉亦循于胁,所以,胁痛多与肝胆疾病有关。凡情志抑郁,肝气郁结,或过食肥甘,嗜酒无度,或久病体虚,忧思劳倦,或跌仆外伤等皆可导致胁痛。 中医辨证分为四种类型 肝气郁结型 表现为胁痛胀痛,走窜不定,胸闷纳呆,呼吸不畅,苔薄脉弦。 治宜疏肝解郁,行气健脾。 气滞血瘀型 表现为胁部刺痛,固定不移,木讷呆滞,胁肋下或可触及结块,舌质紫黯,脉沉涩。 治宜疏肝理气,祛瘀通络。 肝胆湿热型 表现为胁肋剧痛,痛至肩背,心烦易躁,恶心呕吐,尿黄身热,苔黄腻,脉弦数。 治宜疏肝利胆,清利湿热。 肝阴不足型 表现为胁肋隐痛,口干心烦,失眠烦躁,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弦细或数。 治宜滋阴柔肝,养血通络。 胁痛病因虽有外感内伤之分,但以内伤胁痛较常见。 ——医案回顾—— 胡某,43岁,车间工人,主诉胁痛,吐血,伴有口内苦臭,木讷呆滞等症。 刻诊见其舌质紫黯,脉沉涩,治疗应以疏肝理气,凉血散血为宜。 拟方:延胡索、降香、桃仁、新绛、牡丹皮、钩藤 复诊:服药七剂,症状缓解。药量稍作加减,继服七剂巩固。 患者此证是因负重劳力所致,日以继夜劳作,因劳致虚,积劳成

疾,由气滞而致血瘀,损伤肝络而见胁痛、吐血等症。 方中延胡索、降香主归肝经,可疏理肝气,活血止痛;新绛止血,牡丹皮清热凉血,合桃仁活血化瘀;钩藤清热平肝。 胁痛的预防与调护 1、胁痛的发生,与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有关。因此,平素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气机条达,对预防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注意饮食清淡,切忌过度饮酒或食辛辣肥甘。 2、已患病的病人,应按时服药,积极治疗,起居有常,防止过劳。保持心情舒畅,注意清淡饮食,少食烟酒辛辣,切忌恼怒忧思。

胁痛的名词解释中医

胁痛的名词解释中医 胁痛,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症状,指的是胸腹部或胁肋部出现的一种疼痛感。这 种疼痛感可以是钝痛、胀痛、刺痛或隐痛等不同的感觉,且常常伴有不适、闷胀、疼痛难忍等症状。胁痛可以是单侧或双侧的,发作时可能出现在局部,也可能放射至相关部位,例如胸部、肩背部甚至手臂等。 在传统中医学中,对于胁痛的认知与解释颇具深度。中医学理论认为,胁痛主 要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所致。首先要强调的是中医学视脏腑如人的器官,不仅仅强调器官的解剖和生理功能,更注重其所承担的功能和相互关系。所以,当气血运行不畅、痰湿停聚、肝气郁结等病理变化发生时,就容易导致胁痛等不适症状的出现。 根据中医理论的观点,胁痛的病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肝气郁结、痰湿阻滞 和气血运行不畅。首先,肝气郁结是指由于情绪、压力等原因导致肝气阻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起胁痛感。其次,痰湿阻滞是指由于消化不良、饮食过度、内分泌紊乱等原因导致体内湿气过重而形成的,容易导致气机不畅,从而引起胁痛。最后,气血运行不畅是指由于身体内部的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脏腑功能受阻,引起胁痛。 中医学中,胁痛的治疗主要是以中草药和针灸为主要手段。中草药中常用的方 剂包括柴胡犀角汤、小柴胡汤等,这些药物能够通过调整气机、疏通经络、化瘀通络等作用,从而达到缓解胁痛的效果。针灸治疗胁痛则主要靠调整经络,疏通气血,以及通过刺激相关穴位来调节脏腑功能,使其运行畅通,从而消除胁痛。 除药物和针灸之外,中医学中还有一些辅助治疗方法可以缓解和消除胁痛,例 如推拿按摩、气功调理等。这些方法能够通过刺激经络、强化气机运行、调整脏腑功能等手段,从而达到治疗胁痛的目的。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对于胁痛的治疗,中医学强调整体的调理,即综合考虑 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因、病理等因素,根据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因此,

胁痛中西医护理常规

胁痛 胁痛是指一侧或者两侧胁肋部位疼痛,常因饮食失调、情志不遂导致气机郁滞、脉络失和、疏泄不利而发生。病位多在肝、胆、经络,临床辨证可分血瘀气滞、肝胆湿热等证。西医学中的肋间神经痛、胸膜炎、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等,均可参照本病护理。 【护理问题】 1.胁痛,与肝胆气滞、脉络失和或湿热蕴结、肝胆失疏或胆道结石、气滞阻络或阴血不足、肝络失养有关。 2.便秘,与湿热内蕴,腑气不通有关。 3.发热,与肝胆湿热,熏蒸阳明、少阳不和、热邪炽盛、入于营血有关。 4.潜在黄疸:与湿遏热壅,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有关。 【护理要点】 1.卧床休息,病室宜安静,病情缓解后可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2.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与咳嗽、饮食的关系,如伴有上腹部及肩背痛、呕吐、黄疸、寒战、发热等症状,应立即报告医师。 3.饮食清淡,多食西瓜、冬瓜、黄瓜、香瓜等清热利湿的水果,食菠菜、番茄、桃、李、梨等生津的食品。忌油腻、辛辣、酒浆等食品,适当控制饮食的摄入,避免湿热内生引起的食复。 实用文档

4.临症施护: (1)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十宣放血;湿热重者遵医嘱针刺胆俞、阳陵泉、三阴交。 (2)疼痛重者遵医嘱可叩捶胆俞;或吴茱萸、食盐各适量,热熨胁痛区,用于气郁胁痛。 (3)黄疸重者遵医嘱针刺至阳、腕骨、阴陵泉;或耳穴压籽肝、胆、十二指肠、神门等穴,或给予茵陈、虎杖煎汤代茶饮。 5.大便燥结可用大黄汤灌肠。 6.呕吐重者遵医嘱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或药物穴位注射。 7.胁痛伴恶寒发热或厥脱者应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复感风寒之邪。 8.胁痛并发昏迷,厥脱等,按各有关章节护理。 9.耳穴调护: 选取肝、胆、脾、胃、三焦、内分泌、神门,交感等穴。 附: 【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护】 (1)肝气郁结: 1)证候:胁肋胀痛,走窜不定,常因情志刺激而加重,胸闷太息,嗳气食少,妇女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苔薄,脉弦。 实用文档

中医内科学(胁痛)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内科学(胁痛)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 2. A3型题 3. A3型题 4. B1型题 5. X型题 1.下列哪一项不是肝络失养胁痛的特点 A.胁肋灼热疼痛 B.悠悠不休 C.遇劳加重 D.舌红少苔E.头晕目眩 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 2.跌打损伤所致的胁下积瘀肿痛,痛不可忍者,宜选用 A.身痛逐瘀汤 B.膈下逐瘀汤 C.少腹逐瘀汤 D.桃仁红花煎E.复元活血汤 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 3.下列哪一项不是肝郁气滞胁痛的特点 A.胁肋胀痛 B.走窜不定 C.入夜痛甚 D.胸闷嗳气E.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 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 4.胁胁胀痛,口干口黏,胸闷纳呆,小便黄赤,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者,选用 A.甘露消毒丹 B.三仁汤 C.大柴胡汤 D.小柴胡汤E.龙胆泻肝汤 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 5.下列哪一项不是肝胆湿热胁痛的特点 A.胁肋灼热胀痛 B.口苦口黏 C.小便黄赤 D.舌红少苔E.脉弦滑数

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 6.胁痛兼见口苦口粘,烦躁易怒,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尿黄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者,当辨证为 A.瘀血阻络 B.气郁化火 C.肝阴不足 D.肝胆湿热E.肝阳上亢 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 7.慢性肝胆病之胁痛的病人,饮食上应忌 A.低脂饮食 B.低蛋白饮食 C.低糖饮食 D.饮食清淡E.过度饮酒或嗜食肥甘辛辣 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 患者刘某,平素情绪不畅,2天前生气后出现胁肋胀痛,走窜不定,胸闷喜叹息,纳食减少,暖气频作,舌苔薄白,脉弦。 8.此证应选用 A.疏肝理气法——柴胡疏肝散 B.祛瘀通络法——旋覆花汤 C.清热利湿法——龙胆泻肝汤 D.养阴柔肝法——一贯煎E.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 9.若此病例出现胁肋掣痛,心急烦躁,口干口苦,溺黄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宜选用 A.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B.清肝理气,活血止痛 C.清热利湿,理气止痛 D.祛瘀通络止痛E.养阴柔肝止痛 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中医内科学 10.若病情进一步发展,症见胁肋隐痛,遇劳加重,心烦头晕,睡眠欠佳,舌红苔薄,少津,脉弦细。治宜加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