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并尝试背诵。

2、学习景物描写的手法。

3、体会诗人的田园情怀。

教学重、难点:

掌握景物描写的手法,体会诗人的田园情怀。

教学课时:1课时

一、课前预习

文化常识回顾:

1、陶渊明,又名,字,(朝代)诗人,浔阳柴桑人,我国第一位诗人。自号,世称。

2、主要作品收录在,其中包括诗、文、词、赋。如以前学过的《桃花源记》等。

疏通课文,并给画线的字注音: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二、听读课文

这首诗在题材上属于

请找出直接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诗人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田园风光的?

这些景物所构成的画面有什么特点?

描绘这些田园风光时,运用了那些技巧?

景物描写的方法:

方法归纳:

诗人归隐后心情如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归园田的直接原因是?归田园的根本原因是?

三、题目解析

“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

四、总结: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五、课堂检测:

1、解释诗中加点的字:荫:罗:

2、《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3、《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归园田居(其一)》 导学案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才干目的: 1.可以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2.感知诗歌意象的运用,了解情形融合的艺术作风及诗人情感。 3.了解诗歌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二〕进程与方法目的: 1.经过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掌握诗人的情感。 2.经过揣摩言语、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情形融合的特征。 3.以引导为主,先生体验为辅,引导先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提高先生的审美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能让先生感知诗人的田园情怀,探求陶渊明人生选择的时代意义,领悟其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 2.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厚先生的文明沉淀,领悟诗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决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对立黑暗,辞官归田,不与黑暗的下层社会随波逐流,热爱田园生活的肉体,同时要逐渐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构成才干。 二、知人论世 请结合所学知识,用以下句式简明引见陶渊明, 陶渊明是 。〔从思想、性情、朝代、喜好等方面来引见〕 三、初读诗歌,思索: 我们经常说文章的标题就似乎一团体的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以为«归园田居(其一)»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诗歌围绕这个字写了哪些内容? 四、析读诗歌,思索: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 〔2〕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用到了什么修辞?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4〕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5〕〝三十年〞依据课本注释应为十三年,诗人为何如此说呢? 〔6〕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了解? 五、品读诗歌,欣赏田园风景 〔1〕请大家联想或想像,陶渊明为我们描画了〝归去后〞是一幅怎样的田园风景?(用原文的诗句回答) 〔2〕诗人笔下的田园风景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剖析。 〔3〕仿写,细品田园情味 在陶渊明看来: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一、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是我们的精神食粮。高中新课标对诗词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习内容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是古诗单元,本单元学习目标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归园田居(其一)》是本单元《诗三首》中的一首诗,本课重在对文本的鉴赏审美及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分析。 《归园田居》共五首,大概写于诗人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的次年(公元406年),课文选的是第一首,诗人以兴奋的心情写出了田园景物的美好和他对归隐生活的热爱。诗人选择了一些典型的生活场景来写,兴之所至,无意而工,颇得神韵。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高一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和方法,而且初中阶段已学过陶渊明的诗歌和散文,粗略了解了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特点和隐士思想,但学生知识面还不是很开阔,对于理解作者的情感、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汲取诗歌等古代文学作品的精华,从而对自己的人生形成积极有益的影响和启示还有一定的难度;对作者甘于贫困而悠然自乐的人生境界还难以真正的理解。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果在课堂能帮助每一位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就是他们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并让学生懂得从意境入手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掌握一定的古诗鉴赏方法。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1)朗读法 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要认真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体验诗人的情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 (2)“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学设计中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3)设计图文并茂的ppt 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文字则引领学生的学习思路。 (四)技术准备 制作教师演示文稿 (五)前期教学状况、对策与研究 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已在必修一中学习了一个单元的现代诗词,并且在必修二中学习了一个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所以学习这首诗歌,前面已有了较好的鉴赏基础,需进一步明确写景状物的方法,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体会和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设计

《归园田居》导学案

我思考,我存在我参与,我精彩我展示,我快乐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成都七中八一学校张伟 导学目标: 1.学生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通过导读,温故知新,调动已知去感受陶渊明的形象;通过齐读和听读,在感知诗歌内容和感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诵读,揣摩字句情感,体会诗人感情;通过译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感受田园风光,体悟生活情趣,品味诗歌意境之美。进而初步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学生通过悟读,抓住“樊笼”和“自然”的象征意义,探究并反思陶渊明思想对于生存困境中现代人的积极意义。 导学方法:反复吟诵读写结合指导点拨合作探究互动体验 导学过程: 一、导读我愿温故知新 倾听“我的故事”之《那些年,我和陶潜的四次相遇》,结合初中和今天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思考: 此刻,我心中的陶渊明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二、诵读我能体会感情 1、齐读感知诗歌内容 (1)填空(关注题目,寻找题眼) 我寻找到的题眼是______________。 (2)填表(勾划概括,理清思路) 项目 概括回答范围主要表达方式内容 为何而归本性守拙1-8句记叙 归向何处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归去如何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听读感受感情基调 我感受到这首诗的的感情基调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诵读体会诗人感情 诵读方法: (1)感知诗歌内容,感受感情基调。 (2)划分诵读节奏,注意诵读技巧(节奏:五言诗歌的节奏为二二一或二一二;技巧:读出重音,韵脚要拖长,声音要响亮,要读得抑扬顿挫)。 (3)揣摩字句情感,再现诗人感情。 诵读示例: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1)这四句写为何而归,结合全诗的感情基调,总体上要读出诗人醒悟后的释然与欢愉。(2)节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技巧:需要重读的字有“无”“爱”“误”“去”,“山”和“年”是韵脚要拖长。 (3)“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要读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和向往之情;“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要读出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之意和对黑暗官场深沉的厌恶之情。 运用诵读方法,依据诵读示例,在小组内部交流诵读,并推举代表在全班展示。

高中语文《归园田居》教案

高中语文《归园田居》教案 高中语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大全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⑴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⑵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目标:通过学生对诗歌的审美领悟,绘画出诗歌的诗意图,由此促进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方法目标:以引导为主,学生体验为辅,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诗歌的鉴赏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从而加深学生的文化积累,领悟诗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精神,同时要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诗中形象及描写手法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习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考勤 二、导入:师: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

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生: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生:热情好客,淳朴。 同学们,还记得在你们初中时学过一篇散文,其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那篇诗歌是什么,作者是谁,还记得吗?(《桃花园记》,陶渊明),诗人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那么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那么这篇诗歌跟《桃花源记》一样?又是要反映什么呢,还是纯粹的写作者要归田当农夫的单纯愿望呢? 三、简介作者: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时期是一个政治高压的时代,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因此,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他还有一个称号叫“五柳先生”,缘由是他家门前有五棵柳树。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而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四、整体感知 1、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全班学生一起来朗读,解决生字词,并且参看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韵 yun 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 羁ji拘束 拙zhuo①笨:手笨、勤能补拙②谦词:称自己的文章、见解:拙见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吟咏《归园田居》,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节奏。 2、学生范读,体会诗情。 3、生齐读,读出情意。 4、“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5、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 明确: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二、品读课文 (一)从何而归?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2、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3、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二)为何归来? 1、为何归来? 性本爱丘山(本性) 2、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养家糊口大济苍生。) 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3、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①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②彻底悔悟。③也许是一种托词。 4、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守拙归园田: 5、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三)归向何处? 1、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2、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3、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有何美?在陶渊明笔下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美? 明确: 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详细教案,含设计意图及配套学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一、内容及解析 1.内容: 《归园田居(其一)》是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里的最后一篇。《归园田居》一共五首,写了陶渊明摆脱污浊官场,在农村生活的景况和心情。《归园田居(其一)》为第一首,把朴素的田园风光、平淡的农村生活与自己再回田园的闲适愉悦交织在一起,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陶渊明的隐逸思想。 2.解析: 《归园田居(其一)》的重点内容要放在对诗句的理解和描述诗歌画面上,我们可以先诵读诗歌,深入了解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练习学会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歌画面。 二、目标及解析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欣赏陶渊明平淡质朴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疏通诗意,能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歌画面,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的隐逸思想。 2.解析: (1)通过课前搜集陶渊明小故事和诵读划分诗句来把握诗意,欣赏陶渊明的语言。(2)课堂中要做到以学生讨论交流为主,以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品味妙语佳句,能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歌画面,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疏通诗意,能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歌画面,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隐逸思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但是陶渊明的诗歌语言质朴,学生还是能在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只需稍加引导,还是能够理解作者的情感的。但是,具体来理解作者的隐逸思想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多从文字与情感表达方面入手分析。 2. 教学设计思想

本单元的单元提示上指出,学习本单元的目的是要注意反复的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课堂上以现代隐居思潮为例子,深入浅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理解作者的思想大有裨益。 四、教学条件支持分析 多媒体辅助教学:幻灯片的设计是教师课堂思路与教学环节的直观展示,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设计过程 1.欣赏都市图 拥挤的交通、求职的人们、繁忙的白领、雾霾弥漫的早晨 2. 欣赏盈江田园图 碧绿的黄草坝、清澈的凯邦亚湖、赶集归来的傣族少女、炊烟袅袅的人家 欣赏完图片请同学们用四字短语分别来形容都市生活和田园生活。 都市生活:喧闹嘈杂、交通拥堵、就业压力、废气弥漫等 田园生活:风景秀丽、碧草蓝天、悠闲自在、空气清新等 追问:田园风光如此宁静、祥和,怎能不让人心生向往?在东晋时期早就有这么一位伟大的诗人远离官场生活,奔向田园隐居,今天我们就跟随陶渊明走进《归园田居(其一)》!)设计意图:趣味性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带领学生概括。 (二)检查前置作业 1.搜集陶渊明的小故事。(100个字左右)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七课《归园田居·其一》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七课《归园田居·其一》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1.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七课《归园田居·其一》课文原文 《归园田居·其一》 朝代:魏晋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七课《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简洁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抵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喜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抱负志趣和坚决的人生追求。 学习方法: 朗读、品读、比拟、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课之前,教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假如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 1、做大官,出名有利。 2、做农夫,平平淡淡。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布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东晋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夫。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考。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简介 陶渊明: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爽,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拓了一个新的境地。从今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进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行胜数了。 三、析题: 和诗歌的的题目就似乎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知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知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四、诵读 1、听录音,解决生字词,理清大意。 2、全班齐读。(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简单写错)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共3篇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共3篇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1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归园田居》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这部诗篇以描述田园生活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于政治乱局的不满,同时也展现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这部经典之作。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年至427年),字元亮,籍贯东海郡(今山东省即境内),晋代吴兴人,西晋陶侃的后代。他是唐代初年著名的文学家,文学理论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他的创作涵盖了文学的各个领域,包括诗歌、散文、文论、典籍等等。他以清新淡泊、崇尚自然的风格著称,成为了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 二、作品概述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南朝宋时期。这首诗通过叙述田园生活的美好,表达作者对于社会权贵的鄙视,对于乱世之苦的不满,以及对于自由自在的生活追求。 整首诗篇分为三段,第一段描绘了作者抛弃官场,回归乡土的

一片热情和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第二段描述了田园生活的点滴,生活乏味却充满诗意。第三段以荀子的曰:“舜发于畎,尧耕于野”,表达了作者对于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和推崇。这首诗富有美感和意味,纯朴自然,充满了田园生活的情趣和意趣,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意识。 三、文化解读 一、田园生活的美好。《归园田居》以田园生活为主题,抒发了其美好与向往。田园生活是中国文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它不仅仅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更代表着人们对于自然、原始、简朴的向往和追求。 二、反映时代矛盾。《归园田居》写于南朝宋时期,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而陶渊明也因此在诗篇中表达了自己对于时代问题的不满和反思。 三、自由自在的精神。《归园田居》中展现了陶渊明推崇的自由自在的精神,他认为自然淳朴、人间清平是人类最初的追求,也是最大的幸福。 四、表达人文情怀。陶渊明的文学风格清新淡泊,许多诗篇中体现了他对于人文之情的深挚感受。这种情感使得陶渊明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而此种关怀也体现着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社会责任感。 四、鉴赏分析

新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二单元-7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含解析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学习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领悟作者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朗读、比较、探究、品读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A做大官,有名有利;B做农民,平平淡淡。同学们选择哪条路?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繁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归隐之后所写《归园田居·其一》,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今存125首,

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他对黑暗官场的憎恶,对淳朴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以及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 (三)走进文本,朗读并了解诗歌内容。 1、检查预习,(字音、字义) 2、全班齐读,初步感知课文(注意字音,朗读停顿和感情) 3、学生代表朗读,要求读出感情。 4、理解诗歌内容,疏通文意。(注意重点字词的赏析) 明确:韵:天性、本性丘山:田园生活 尘网:尘世的罗网,这里指仕途 羁鸟:笼中鸟,自喻池鱼:池中鱼,自喻 守拙:守住愚拙,指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荫:动词,遮蔽暧暧:模糊,昏暗 依依墟里:轻柔而缓慢地飘升颠:枝头 尘杂:世俗的杂事余闲:闲暇 樊笼:官场生活自然:田园生活 (四)再读诗歌,整体感知课文: 《归园田居》突出表现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诗的感情。(五)合作探究

《归园田居》导学案 两学时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归园田居》导学案两学时 (人教版高 一必修二) 设计人:鄢霏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感悟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来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感知诗人形像。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进而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学习时数】2课时 【知识链接】 1、作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被称为“平淡之宗”,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写作背景】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后家道已衰落。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 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 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曾三次辞职。四十一岁时,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任职八十 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 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 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他终于 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 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诗人 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 这段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 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终至炉火纯青。晚年,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阐明社会理想。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是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这虽 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 民的要求,也反衬了现实社会的黑暗。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 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教案(1)(1)

自读文本张良 《张良》是一篇关于张良的传记,选自《留侯世家》。张良,字子房,西汉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同被称为“汉初三杰”,被封留侯,谥文成侯。《留侯世家》记叙了张良辅佐刘邦灭秦、楚,以及稳定汉初政治局面的全过程,对于张良的智慧才干、历史功绩,以及思想性格、处世态度等,都作了全面的描绘,是《史记》中比较重要的篇章。 课文节选部分写了张良让刘邦烧掉栈道,以使项羽不疑;力主刘邦联合彭越、英布等人;反对郦食其复立六国的主张,这一切保证了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的胜利。尤其在劝阻刘邦立六国之后时,张良说:“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他所反对者,首先是其故国韩,这说明张良的思想早已突破“复仇”的局限,而以统一天下为己任了。张良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大开大阖,先是知难而上,奋发进取,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最大限度地体现人生价值;而后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急流勇退,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都是非凡智慧的表现。 一、字音 有郄.(xì)厚遗.(wèi)藉.前箸.(jiè)(zhù) 枭.将(xiāo)栈.道(zhàn)桡.楚权(náo) 立锥.(zhuī)社稷.(jì)敛衽.(rèn) 商容之闾.(lǘ)箕.子(jī)偃.革(yǎn) 干.戈(ɡān)咫.尺(zhǐ)辍.食(chuò) 吐哺.(bǔ) 二、通假字 ①汉王赐良金百溢.溢,通“镒”,古代重量单位 ②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郄,通“隙”,隔阂, 矛盾 三、一词多义

(1)从⎩⎪⎨⎪⎧①从.与俱东 动词,跟随②张良从. 外来谒 介词,自 (2)以⎩⎪⎨⎪⎧①良具以.献项伯 介词,把②以. 固项王意 连词,表目的,来③韩王成以. 良从汉王故 介词,因为④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 助词,与方位词连用,表示方位 (3)因⎩⎪⎨⎪⎧①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 介词,趁机②良因. 说汉王 副词,于是,就 (4)为⎩⎪⎨⎪⎧①沛公为.汉王 动词,做②谁为.陛下画此计者 介词,替 (5)而⎩⎪⎨⎪⎧①楚必敛衽而.朝 连词,表修饰②昔者汤伐桀而.封其后于杞者 连词,表转折③几败而. 公事 代词,你 四、古今异义 ①乃以为.. 侯 古义:把……当作。 今义:认为。 ②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 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兄弟、妻子和同族亲戚等。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五、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王. 巴蜀 名词作动词,称王 ②从与俱东. 名词作动词,往东去 ③子房前. 名词作动词,上前 ④而发兵北. 击齐 名词作状语,向北 ⑤间. 行归汉王 名词作状语,秘密地 ⑥陛下焉得而臣. 之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臣服 (2)动词的活用

高中语文_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七课《诗三首·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语文 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句读 2、赏析内容,体悟感情 3、品味语言,赏析手法 教学重点:明确层次思路,把握结构美;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在中国文坛上有这样一个诗人,他少有大志,有大济苍生的志向,到中年的时候有他说“误落尘网三十年”,在他老年的时候归隐山林,这个人是谁啊?对,陶渊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 陶渊明把归隐时自己参加劳动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其中《归园田居》五首是其田园诗的代表作。 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五柳先生靖节先生 二、教授过程: 初读感知内容 1、要求大声朗读,并读准字音、节奏。老师巡视。 2、指名朗读,师正音: 3、老师指导朗读断句。四言诗的朗读节奏是二二式,那么五言诗的朗读节奏通常是二一二式或二二一式。例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4、个别学生读,重视分析,优缺点(注重感情的变化,最后的高潮部分,感情要充沛)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其一)》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

字呢?"归"字 再读分析内容 5、“归”是从何而归?“官场”诗人用那些词来形容?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为何而归? 教师介绍陶渊明此次辞官回家的经历。(陶渊明,东晋时期文学家。名潜,字元亮。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7、.归向何处? 明确:“守拙归园田”归向园田 8、归去如何? 请从诗中找出描述他归隐之后生活的诗句及蕴含作者情感的词语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 明确:凸显出一种睽违已久的喜悦、闲适和自由,表达自己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的独立与自由。 9、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赏析这几句诗,看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如何来描绘的?景语: 意象方宅、草屋 榆柳、桃李 村庄、炊烟 狗吠、鸡鸣(以动衬静) 意境优美、空旷、恬静、祥和、清新 情语:回归田园的喜悦、轻松、怡然自得。 一切景语皆情语热爱田园生活 三读赏析句子的方法 1.对关键字进行分析(炼字) 2.对关键词、意象进行分析 3.突出手法

《诗三首》之《归园田居》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归园田居》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归园田居》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诗三首》之《归园田居》教案 一、教学背景 本教案适用于高一必修《文学经典与人生》模块的文学作品《诗三首》,其中涉及了唐代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归园田居》。本课主要围绕着《归园田居》的诗歌结构、意义内涵以及阅读方法展开,探索诗歌的美学价值与文化底蕴。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唐代陶渊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文学作品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2. 掌握《归园田居》的诗歌结构和意义内涵,较为准确地地朗读和理解该诗歌。 3. 学会通过古诗词欣赏表达情感、思考人生、反思生命。 三、教学内容 1. 《归园田居》背景介绍

创作背景: 《归园田居》这篇诗由唐代陶渊明所作,是其乐府体的一篇代表作品。陶渊明在命运多舛的人生中经历了很多的起伏,从举国朝廷的官员到田园归隐的散仙,屡试不中后逐渐透过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心灵,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这篇诗出自他隐退之后,所作的第一首诗歌。 诗歌体裁: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乐府诗,诗歌体裁为七绝,四句组成一首,句子间用“.”号隔开,字数不等,韵律严谨。 2. 《归园田居》诗歌分析 诗歌主要内容: 《归园田居》描写的是一个田园诗人的生活状态及其对官场的失意留恋之感。诗人将自己与官场、都市相对比,表现出田园的淳朴自然与城市的繁华喧嚣之间的鲜明对比。诗句中充满了唐代人浓厚的农村文化色彩和朴素的生活情趣,具有深远的人生哲理与情感价值。 诗歌结构: 《归园田居》是一首四句七绝诗,共计二十八个字,整首诗共

分为七个句子。整首诗以“丁未”(唐肃宗建中元年)自己归隐返园的情節开篇,着重描写诗人回到故土的感触。中间四句描述了诗人置身于乡间的田园景象,表现出对于自由自在、自然统一的追求。后半部分则着重加强了对官场的疏离与归隐之理念的表达。 3. 阅读《归园田居》的方法和技巧 1. 在朗读诗歌的过程中,要将注意力放在每个细节上,努力理解其含义,让阅读更加贴近人生。 2.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要注重诗歌的韵律美感,尽可能地领会其中的美学价值。 3. 在分析中,也要结合诗歌脉络,理解诗人的思路运用,掌握整首诗歌的结构和主旨。 四、教学流程 1. 教师介绍: 介绍唐代陶渊明的代表作《归园田居》的创作背景、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引引导学生对唐代文化思想和田园文化进行初步了解。 2. 学生分析:

高中语文_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教学目标: 诵读涵咏,感受田园画面美、意境美。 情感熏陶,体会诗人情感美、人格美。 教学重难点: 感受人格美,领悟诗人厌恶官场,向往田园,寻求精神家园的思想倾向。教学方法: 诵读法、鉴赏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有人说,他是“百世田园之主”,有人说,他是“千古隐逸之宗”,大家说他是谁? 教师备答:陶渊明 请学生谈谈对陶渊明的了解,并回顾他的作品,并背诵《饮酒》其五。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颗纯净的心走进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去领悟这其中的真意。 二.提要钩玄明“尘网” 自由诵读全诗,读准字音。 预测学生:“拙”“荫”,读音不准确,顺势正音。 问题1:题目是“归园田居”,诗人从何处归?用原文回答。 预测学生:“尘网”“樊笼”。 问题2:“尘网”“樊笼”具体指什么? 教师备答:官场(板书:官场) 问题3:身在官场的诗人有怎样的感受,诗中如何说? 预测学生:借代,用“尘网”、“樊笼”代指官场,用“羁鸟”、“池鱼”代指自己。 教师备答: ①不自由:比喻,官场像“尘网”“樊笼”,自己像笼中鸟、池中鱼。(比喻重相似性,借代重相关性) ②悔恨:“误落”,走错道了,选择错了,悔恨之情溢于言表。 ③厌恶:“久”,长久地,长达十三年,感慨时间之久、厌恶之深。 问题4:大家能否举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诗人在官场的不自由? 教师备答:引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幻灯片)公元405年冬,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说完,解印而去,辞官归乡。 补充:督邮:太守的下属,代表太守巡视辖县,位轻权重。 问题5:陶渊明是怎样的人,适不适应官场,诗中怎么说? 预测学生:有气节,有操守,清高,做不到折腰事人、仰人鼻息。不适应,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诗言志7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31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第 1 页 共 6 页 归园田居 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它是陶渊明归隐后的作品。写的是田园之乐,实际表明的是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声。学习该诗,有助于学生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感受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因此,它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诗眼“归”的分析和白描手法的重点分析,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法:诵读法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初步掌握了读诗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但

是还未能形成成熟的稳定的学习方式。通过课前预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他们设置学习情境,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往今来,涌现出众多的杰出诗人和脍炙人口的作品。我们学习了从群体创作的《诗经》到走向个人独立创作的屈原的《离骚》。从“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的《古代诗十九首》到风骨遒劲,慷慨悲凉的《短歌行》。当然在中国诗歌的王国里,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也必然少不了一个“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渊明。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他,去领略美好的田园风光,去感受诗人归隐背后的心情。 二、知人论世:(学生阅读《创新设计》作者介绍部分) 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私谥)。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东晋 (时代)最杰出的诗人, 第 2 页 共

6 页 他的诗情感真挚,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诵读: 1、名家诵读; 2、自由朗读; 3、同学齐读。 同时解决难读的字词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羁鸟jī 荫后檐yìn 暧暧ài 墟xū 吠fèi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一般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个单元学习的是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一时期的伟大作品,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 二、学情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同学,他们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了《饮酒〔其五〕》《归园田居〔其三〕》,对陶渊明其人其诗已经有初步了解。学习这首诗,要留意反复吟咏,体会在诗句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 1.细读诗歌中的意象、关键词,学习本诗运用的写作手法。 2.通过诵读法、争论法、点拨法掌控鉴赏诗歌的技巧。 3.感受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清诗歌的写作脉络。 〔2〕通过赏析意象、关键词,感受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 掌控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技能。 五、教法分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电视节目形式导入,引导同学积极回忆已学的知识。通过任务驱动法让同学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赏析意象、关键词,提升同学鉴赏诗歌的技能。引导同学感受诗人的情感,形成正确的情感立场价值观。 六、课前预备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文本阅读,《同步训练》中、作品

的相关材料阅读。 七、教学过程 〔一〕情動高山 师:大家有没有看过《中国诗词大会》?里面有一个环节是“看图猜诗词”。下面大家看一幅图,猜一下它反映的是我们中学学过的哪两句诗。〔播放图片〕 生: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 师:大家一起背诵一下这首诗。 生:《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师:陶渊明,我们并不生疏。中学我们学过他的多部作品。他是东晋田园诗人,又名潜,字元亮,别名五柳先生。他诞生在东晋,历史上出名的乱世。乱世,之所以乱,是由于失去了“道”。孔子有一句话: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意思是说生活在乱世,“归隐”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可是陶渊明并不甘心,他在《拟古九首〔其八〕》中写道:“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自己的豪情,自己的壮志怎么办?他毅然决然地走入仕途,却不料遇见的是一个个贪佞无能的小人!别人或许可以顺势而为,但是他陶渊明做不到。莫非由于那么一点点俸禄,就把自己的尊严低到尘埃里去吗?做人,总要守住内心的底线。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便会滴在心上。他留下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遂归隐而去,选择让生命回来丰富的清静。今日,让我们学习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一首诗《归园田居〔其一〕》。 【设计意图】以电视节目形式导入,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从而引导同学积极回忆过去所学的知识,对陶渊明初步感知。 实践 教学设计 〔二〕倾听蛩音

高中语文_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标分析要求】 1.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单元学习目标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可说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辞,迎新我的颂歌。 【说学情】 高一学生虽然初中时候已经接触过陶渊明的文章,有一点了解田园诗

歌,《归园田居(其一)》在组诗《归园田居》中有总括的性质,诗人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最明显,学生很容易把握,这对于他们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也是很有用处的。诗歌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我所任教的班是普通班,学生语文基础一般,但是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但学生对诗歌鉴赏的能力仍较欠缺。此外,高中学生生活阅历较少,对本课陶渊明的选择和思想感情较难深层次理解。 归园田居教案 一、导入新课:(幻灯1)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性情高远,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他思想深刻,为我们留下了桃源盛景;他隐居山林,采菊于东篱之下,他就是?(——学生答:陶渊明。)我们以前还学过陶渊明的什么作品呢?(学生回答《五柳先生》《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其三)) 回顾旧知 师:我们先一起来齐诵一下以前学过的关于陶渊明的诗歌吧。学生背诵。(幻灯片)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师: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仿佛去郊野乡村旅行了一番,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有荡涤心灵的享受。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另一首《归园田居》。 二、教学目标: 1、品味揣摩诗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2、反复吟咏诵读,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 三、整体感知 1、学习诗歌,老师希望同学们首先能读准字音和节奏,下面检查一下诵读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