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第三单元 7.2 归园田居(其一)学案学习目标

1. 了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了解田园诗的特点。

2. 通过意象把握诗歌意境,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

3. 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领悟其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难点:

欣赏作者如何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塑造高洁的品格。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陶少年时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到了陶渊明时,家世没落,自然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向归田的道路。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文学家。因宅边有五棵柳树,故自称“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其创作包括诗与文两部分,以诗歌成就最高。他是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诗人,被后世称为“田园诗人之祖”“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三、总体感知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层:(少无适俗韵——守拙归园田)以比喻、对偶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自己为官13年的“羁鸟”“池鱼”的仕途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的厌恶,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强烈渴望。

第二层:(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以简谈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第三层:(户庭无尘杂——复得返自然)对社会的虚伪的批判,对可以返回田园的快乐的最直接表达。

四、学习课文

1.本诗标题有哪些信息?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

①从何而归?②为何而归?③归向何处?④归去如何?

2.从何而归?

尘网、樊笼比喻什么?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

(1)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的厌恶。

(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用夸大的数字,表明误入时间之长、痛苦之深,是作者对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悔恨。

3.为何而归?

(1)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还要出仕?

明确:

①养家糊口。

②实现“大济苍生”的抱负。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之路。

(2)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

“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

特点:失去自由。

暗示作者身在宦海,就如同“羁鸟”“池鱼”,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

(3)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理解“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不归园田就无法守拙?)

明确:

守拙,即守住“正直善良”的本性。

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官员皆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没有这种本领就无法得意于仕途。所以,正直良善之辈就会感到压抑束缚,为了守住自己的本心,归园田是他最好的归宿。

4.归向何处?

(1)田园有什么独特的景物吸引着陶渊明?写了什么景物?

明确: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给人一种怎么样的感觉?

明确:

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

(3)诗人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树木、鸡鸣、狗吠如此津津乐道,如数家珍?

明确:

久在樊笼的缘故,冲出罗网,得到自由,返回大自然怀抱,其乐无穷。一草

一木也格外亲切。

5.归去如何?

(1)最能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的心情的是哪一句?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表现出诗人闲适、自由、喜悦的感情。

(2)由此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

凸显出一种睽违已久的喜悦、闲适和自由,表达自己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自我检测

1.按要求填写句子。

(1)《归园田居(其一)》中写诗人摆脱官场,最终回归田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其一)》中,指出诗人的本性是热爱田园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写诗人归去后的生活,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运用比喻手法表明自己厌倦官场,向往田园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对《归园田居》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和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的原因。

B.“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四句,从上文转接下来,集中描写作官时的心情,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C.“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勾勒,以此来显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是,诗人的草屋虽然没有雕梁画栋般富丽堂皇,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虚室”是指静室。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归园田居(其五)

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①。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②

漉③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④。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①榛曲:草木丛生的偏僻之处。②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化用《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我足”句意。③漉:过滤。④近局:近邻。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以诗人完成一天耕作后,回家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动为描写对象,展现了诗人回归园田后的具体生活。

B.“崎岖历榛曲”渲染出当时社会动荡下世途之艰辛与生活之艰难,形象地道出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的重重阻挠。

C.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两句中可以看出诗人与近邻相处友好、往来密切的景况。

D.“欢”字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此情此景,引得诗人怨起“夕”时短暂,兴致难尽。

4.这首诗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和《归园田居(其一)》有相似之处。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与解析

1.答案:(1)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3)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4)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D项““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分析错误,“尘杂”一语双关,表面上指灰尘和杂物,实际上还指尘俗杂事。

点睛:这是对诗词鉴赏的综合考查,这类题型在诗词鉴赏中比较常见,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

3.答案:B

解析:“形象地道出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的重重阻挠”理解不当,“崎岖历榛曲”是说回家的道路坎坷崎岖,荒芜曲折,渲染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生活的艰难。

4.答案:(1)直抒胸臆。《归园田居(其五)》,“怅恨独策还”,诗人辛苦了一天,孤独无伴,只身还家,难免怅然生恨。《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直抒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厌恶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2)借景抒情。《归园田居(其五)》,写“山涧清且浅”正是诗人坦然自适心态的自然流露。《归园田居(其一)》,“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巅”等景物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3)借事抒情。《归园田居(其五)》,“漉新酒”“招近局”“燃荆薪”这些事表现了诗人的潇洒自如和自得其乐。《归园田居(其一)》,“开荒南野际”一事则写出了诗人归隐后内心的宁静。

解析:就本诗而言,第一句是直抒胸臆;第三句是借景抒情;结合注释②可知,第四句是借用典故抒情;第五至八句写事,是借事抒情。联系《归园田居(其一)》可知,二者都运了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和借事抒情的方式。点明抒情方式后,还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最后,要落在情感的概括上。

【高中语文】《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明志士与隐士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1.通过诵读和想象,赏析诗歌意境之美,感受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2.知人论世,对比分析《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两首诗中诗人不同的人生选择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探寻两位诗人的人生价值追求,获得人生启示。 1.重点:赏析诗歌意境之美,体会诗人归隐前后的思想情感。 2.难点:对比分析诗人不同的人生选择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探寻诗人的人生价值追求。 1课时。 课前学习任务一: 1.反复诵读《归园田居》(其一),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对照《短歌行》,完成下表。 体裁题材感情基 调 节奏押韵语调主题 《短歌行》四言古 诗 抒情 诗 忧愁激 昂 短促 四句一换韵,变化 丰富 多降调 有变化 渴望贤才 建功立业 《归园田 居》(其 一) 2.“归”是本诗诗题的题眼,请以“归”为核心提问,并尝试用诗中的句子回答。

课中学习任务一把握意象,赏析诗境 1.哪些诗句描写乡村田园生活?诗人选取哪些意象描写田园? 2.诗人选用这些意象展现了怎样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1)“十余”“八九”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1)为何诗中写榆柳桃李,却不写松柏梧桐? (2)榆柳怎么会“荫”,桃李怎么会“罗”?分析“荫”和“罗”的表达效果。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1.如果此时你也站在陶渊明所在的位置,凝神远眺,请你描绘诗境和你的感受。1.赏析这两句的表现手法。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1.写田园生活,不写人,也不写虫吟鸟唱,只选取极其平常的狗吠鸡鸣,体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3.这八句用语平淡自然,运用白描手法,历来为人称道,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课中学习任务二联读探究,领会诗心 在我们的印象中,农业生活是辛苦的。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陶渊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农耕生活真的那么闲适自在吗?请联读《五柳先生传》(节选)和《归园田居》(其三),探究诗人的真实处境,体会诗人的真实情怀。 《五柳先生传》(节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联读以上材料,结合本诗,从物质条件、耕作情况等角度分析陶渊明“归园田”后的真实处境。 2.综合以上分析,你怎么看待陶渊明“归园田”后的生活?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归园田居》学案

第三单元7.2 归园田居(其一)学案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一、预习新课 1、了解陶渊明的相关经历和他的代表作品。 2、了解《归园田居(其一)》的创作背景。 3、自读原文,学习基础知识。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陶渊明29岁(393)初次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在家闲居了五六年后,又先后在桓玄、刘裕、刘敬宣幕下做僚佐,时间都不长。至义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十余天,辞官归田,这一年他41岁。从此,直到他63岁时去世,再也没有出仕。我们不难发现,是出仕还是退隐,青壮年时期的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有过多次反复,而从彭泽县令任上的“逃离”,是他 与仕途彻底决裂的开始。他之所以再三出去谋求官职,一是因为家境不好,负担重,有时衣食都不能周全,二是因为他小时候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会上有所作为。然而他的天性是热爱田园生活,喜欢读书,不喜欢在俗事杂务上费心思,加上当时朝廷权臣当道,权豪们一心争权夺利,铲除异己,无心致

力于清明政治。他一介文士,投身其中,并不能发挥一点儿有益的作用。因此,在奔波劳累的仕途生活中,他时时觉得不适和厌倦,情不自禁地怀念起往日读书、闲居的乡村田园生活,对自己违背本性、汲汲求仕的行为产生怀疑,后悔的念头甚至也冒了出来。而一旦暂时脱离了官场,回到家里,亲自参加耕种和收获,让他感到无限喜悦。不过,陶渊明真正解决了思想上的矛盾,确立自己要走的生活道路,是在辞去彭泽县令以后。如果说,此前他的诗文是动的,那么,此后则是宁静的。辞赋《归去来兮辞》和诗歌《归园田居》正是创作于转折期,真实、完整地记录了他的这一思想变化过程。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父亲早死,少年时代生活贫困。青年时代曾怀着建功立业的壮志,几次出仕,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来曾出任镇江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当时东晋政治日益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分尖锐,权力斗争剧烈。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肯与黑暗的士族社会同流合污。41岁时,他辞官归田,从此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终身不仕,于63岁时贫困而死。 [作品]《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 三、学习字词 1字音 羁鸟(jī) 守拙(zhuō) 荫后檐(yìn) 暖暖(ài)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 一、明确目标(1分钟) (一)学习目标 1. 通过学习,了解作者生平、本文写作背景和田园诗的相关文学常识。 2. 通过对诗中意象的解读,把握诗歌的意境,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通过鉴赏诗歌,感受诗人情怀,感悟其人生志趣和人生追求。 (二)学习重点 1.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2.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主旨,感受诗人情怀。 (三)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 2.合作探究法。 二、独立学习(8分钟) (一)知识链接 1、田园诗派 田园诗派是我国古代诗歌流派中重要的一支,陶渊明是其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田园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有的接近口语,有的近似歌谣,有的直抒胸臆,抒发热爱躬耕生活之情;语言平淡自然,朴 实而又不缺乏色彩,给人一种清新、静谧、悠闲、淳美的感受。陶渊明的田园诗为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并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格调,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之后,田园诗不断发展,到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这一派别的诗歌总体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王维、孟浩然是其代表人物。 2.了解作者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诗的风格:质朴、平实、清新、自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后家道已衰落。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曾三次辞职。四十一岁时,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 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诗人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 3.写作背景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 (二)朗读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1、朗读诗歌,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羁鸟()守拙.()荫.() 暧.暧()墟里()樊.笼()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少无适.俗韵:误落尘网 ..中: 羁鸟 ..恋旧林:守拙.归园田: 榆柳荫.后檐:暧暧 ..远人村 依依 ..墟里烟:虚室 ..有余闲: 3.试着翻译本首诗。 三、同伴互助(10分钟) 1、《归园田居》的题眼是哪个字?作者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往何处?归去如何?用原诗中的词或句子回答。 2、诗人在描写田园生活情景时选用了那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课文预习】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学案(11):《归园田居(其一)》(附习题+答案)

【课文预习】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学案(11):《归园田居(其一)》(附习题+答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陶渊明其人其事及田园诗派,积累文学常识。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以及借景抒情的 表现手法,理清行文脉络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不与当时黑暗上层社会同流 合污,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知识拓展 1.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他是东晋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挚,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田园诗从此以后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创作的

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歌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2.创作背景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任职八十多天后即辞官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陶渊明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乡居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课文选的是第一首。 3.补充资料 田园诗派 田园诗派是我国古代诗歌流派中重要的一支,陶渊明是其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有的接近于口语,有的近似歌谣,有的直抒胸臆,抒发诗人热爱躬耕生活之情。语言平淡而自然,朴实而又毫不缺乏色彩,给人一种清新、静谧、悠闲、纯美的感受。陶渊明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并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情境,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与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此后田园诗不断发展,到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名家辈出,王维、孟浩然是其代表人物。此类诗歌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三单元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单元教材教法分析及学习建议】 本单元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高一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围绕“文学 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课程目标设计的学习单元。本单元聚焦人文 主题——“生命的诗意”,选编了自魏晋至唐宋时期的经典诗词作 品八首,这八首诗词作品分为三部分,分别是魏晋诗歌、唐代诗歌 和宋词;本单元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时代、诗人、诗体、风格流派、单元人文主题等方面的因素,服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学 习要求和目标,充分考虑学习情境,有效开展专题学习、实践性学习,才能最终实现深度学习。 【课标要求】 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 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积累书面语感,激发想象能力,丰富情感体验, 补充社会认知,满足心理愉悦,传承民族文化,提升审美趣味和精 神品质。 本任务群的学习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 【单元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展开联想,描绘出诗歌的画面或场景。 2、学生能够通过比较诗歌在形象、思想感情、手法上的异同,把握 鉴赏诗歌的角度,写作诗歌短评。 3、学生能够结合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处境,感受诗人的精 神世界,体会诗人的人生的感悟。 【主题单元核心问题】 1.何谓“文学短评”? 2.诗歌短评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评价? 【核心任务】 我校晨曦文学社拟在校刊《弘毅》开设文学评论栏目,现短篇小说 评论、戏剧评论已经由高二、高三年级承担,中国古典诗词评论部 分将由高一年级承担,需要我们在本单元的8首诗词中选择一首写

一篇文学评论,通过班级推荐、年级推荐最终投稿至校刊。 【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统编语文教材高一上学期第一单元学生已经接触了诗词,了解了意象和意境,初中阶段也对诗歌知识有简单了解,但是,文学评论无疑对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需要学生能够对诗歌有着独特和合理的感受和理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贯穿整个高中阶段,高一阶段我们能够引导学生什么是文学短评以及诗歌短评的鉴赏角度即可。因此本单元设计主要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初步深入到鉴赏诗歌的程度,为诗歌评论做准备。 【单元课时安排】 本单元专题计划安排11课时。 一、1、2、11课时:专题一感受诗意之美,制作评价量表,写作文学短评; 二、3-7课时:专题二解读诗意之美,结合诗人身世,体悟诗歌情感; 三、8-10课时:专题三解读诗意之美,分析诗歌典故,感悟诗人情志。 学习专题二:解读诗意之美,结合诗人身世,体悟诗歌情感 课时安排:5课时 涉及篇目:《归园田居》《登高》《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 第三课时《归园田居》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教辅资料疏通诗意,理解诗歌情感内涵。 2、学生能够通过解读诗歌意象,欣赏诗歌意境,理解诗人的人生境遇,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吟咏《归园田居》,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节奏。 2、学生范读,体会诗情。 3、生齐读,读出情意。 4、“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5、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 明确: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二、品读课文 (一)从何而归?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2、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3、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二)为何归来? 1、为何归来? 性本爱丘山(本性) 2、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养家糊口大济苍生。) 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3、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①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②彻底悔悟。③也许是一种托词。 4、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守拙归园田: 5、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三)归向何处? 1、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2、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3、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有何美?在陶渊明笔下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美? 明确: 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作品。《归园田居》共五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作者陶渊明42岁。本诗是其中的第一首,从内容上看,它带有开篇和总括的性质。《归园田居(其一)》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执教的班级为重点班,但学生普遍基础差,底子薄,尤其对 古诗文不感兴趣,更别谈深入挖掘教材了,学生对诗歌产生了“望而 却步”的态度。本课将力求渗透学法,激发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思想素养。 能力目标:掌握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德育目标:领会诗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作者的身世经历,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陶诗的思想价值。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学会鉴赏诗歌的技巧。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读”这一活动过程,感悟文章的内容与情感,并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活动起来,培养学生动口、动脑的习惯,教学手段是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我在导入环节简介作者的生平经历,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九江)人。曾祖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陶少年时代就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家世没落,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39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

7.2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归园田居(其一) 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中的一首诗,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欣赏古诗词的独特艺术魅力;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第七课的两首诗都是魏晋古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习这两首诗为后面学习唐诗奠定了基础。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彻底告别官场、回归田园后写的一首诗,是诗人田园诗的代表作,通过描绘美好的田园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初中时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诗歌,但要求只是读背和了解大意,学生的诗歌阅读鉴赏能力较差。通过学习本诗,使学生进一步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人文素养,是本节课的努力方向;学生在初中学过陶渊明的诗歌和文章,对陶渊明其人、其文有一定的了解;第一单元讲授过诗歌意象的相关知识,为本诗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⑴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⑵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目标:通过学生对诗歌的审美领悟,绘画出诗歌的诗意图,由此促进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方法目标:以引导为主,学生体验为辅,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诗歌的鉴赏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从而加深学生的文化积累,领悟诗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精神,同时要逐步掌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七课《归园田居·其一》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七课《归园田居·其一》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1.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七课《归园田居·其一》课文原文 《归园田居·其一》 朝代:魏晋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七课《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简洁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抵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喜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抱负志趣和坚决的人生追求。 学习方法: 朗读、品读、比拟、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课之前,教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假如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 1、做大官,出名有利。 2、做农夫,平平淡淡。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布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东晋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夫。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考。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简介 陶渊明: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爽,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拓了一个新的境地。从今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进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行胜数了。 三、析题: 和诗歌的的题目就似乎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知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知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四、诵读 1、听录音,解决生字词,理清大意。 2、全班齐读。(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简单写错)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共3篇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共3篇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1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归园田居》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这部诗篇以描述田园生活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于政治乱局的不满,同时也展现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这部经典之作。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年至427年),字元亮,籍贯东海郡(今山东省即境内),晋代吴兴人,西晋陶侃的后代。他是唐代初年著名的文学家,文学理论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他的创作涵盖了文学的各个领域,包括诗歌、散文、文论、典籍等等。他以清新淡泊、崇尚自然的风格著称,成为了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 二、作品概述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南朝宋时期。这首诗通过叙述田园生活的美好,表达作者对于社会权贵的鄙视,对于乱世之苦的不满,以及对于自由自在的生活追求。 整首诗篇分为三段,第一段描绘了作者抛弃官场,回归乡土的

一片热情和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第二段描述了田园生活的点滴,生活乏味却充满诗意。第三段以荀子的曰:“舜发于畎,尧耕于野”,表达了作者对于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和推崇。这首诗富有美感和意味,纯朴自然,充满了田园生活的情趣和意趣,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意识。 三、文化解读 一、田园生活的美好。《归园田居》以田园生活为主题,抒发了其美好与向往。田园生活是中国文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它不仅仅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更代表着人们对于自然、原始、简朴的向往和追求。 二、反映时代矛盾。《归园田居》写于南朝宋时期,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而陶渊明也因此在诗篇中表达了自己对于时代问题的不满和反思。 三、自由自在的精神。《归园田居》中展现了陶渊明推崇的自由自在的精神,他认为自然淳朴、人间清平是人类最初的追求,也是最大的幸福。 四、表达人文情怀。陶渊明的文学风格清新淡泊,许多诗篇中体现了他对于人文之情的深挚感受。这种情感使得陶渊明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而此种关怀也体现着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社会责任感。 四、鉴赏分析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短歌行》与《归园田居》,探究两首诗歌中主人公形象的差异。 2.培养语言品析能力,感受两首诗歌在语言风格与表达技巧方面的差异。 3.倡导学生在不同人生境遇中保持“生命的诗意”。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人论世,理解诗人的生选择,把握诗歌情感,理清行文脉络。 难点:掌握诗歌表情达意的艺术手法,《短歌行》重点在比兴与用典,《归田园居》重点在白描与多种描写手法(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等)。 教学过程 一、《短歌行》诗文分析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是对人生理想追求不能实现而焦灼愤懑的痛苦心灵的一种坦露,是他对人生困境的现实主义的倾诉。这更是诗人慷慨的生命悲歌,他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生灵涂炭,他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将自己对生民的满腔的热情和关注化为古直勃郁的悲凉沉吟。 汉末建安年间伴随汉朝大一统政局的分裂,社会思潮的更新,人们摆脱了传统的听天由命、得过且过的麻木状态。 而以统一天下为己任的枭雄曹操,更有着全新的生命意识:时间是生命过程存在的形式,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都要在时间中实现,因此,生命意识的觉醒,必然带来时间意识的增强,必然激发出为实现理想而努力拼搏的紧迫感。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引用《诗经》诗句,表示诗人的忧喜之情。求之不得之忧与求之既得之喜,两相鲜明对照,充分显示作者对才士的渴望和器重。 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是对前面一忧一喜之情的进一步深化。这种忧喜之情的再度倾诉,表现出诗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比较阅读学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进退两途,皆吾心志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比较阅读 【温故知新】 一、作者简介 1.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上,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作品朴实无华、感情真挚,风格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魏武帝”,庙号“太祖”。 2.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更名为潜,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开创了田园诗,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东晋时局动荡,陶渊明从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首次出仕做官,到义熙二年(406年)彻底告别仕途,其间一共十三年,有“五进五出”的经历。 二、写作背景 1.《短歌行》 赤壁大战前后,曹操年事已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原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曹操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建功立业,在一次宴席上咏出这首《短歌行》。 2.《归园田居(其一)》 在士节不振、玄学盛行的东晋,门阀制度森严,官场贪腐日盛,陶渊明的曾祖曾经官至大司马,到了陶渊明时家世没落,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渊明自从因贫出仕江州祭酒起,十多年中时官时隐。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三、文学常识 1.曹操和歌行体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多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俊爽刚健的独特风格,在文学史上被后人尊为“建安风骨”。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根据歌词音节的长短,歌行体有长歌和短歌之分。长歌热烈奔放,慷慨激昂,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短歌节奏短促,低吟短唱,微吟低回,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如曹操的《短歌行》。曹操的《短歌行》是曹操以乐府旧题写就的新作。 2.陶潜和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的陶渊明,以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和宋代的杨万里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学案 第3单元 生命的诗意文学阅读与写作 进阶1 第7课 篇目2 归园田居其一

篇目2 归园田居(其一) (教师用书独具) 少无适俗韵. (气质,情致),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 (指世俗的种种束缚)中,一去三十年。 羁. (约束)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请概括层意:概括叙述自己从出仕到归田的缘由。 方. (四周围绕)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迷蒙隐约的样子)远人村,依依.. (隐约的样子)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顶端)。 户庭无尘杂,虚室..(静室)有余闲.. (余暇,空闲)。 久在樊笼.. (关鸟兽的笼子。这里指束缚本性的俗世)里,复得返自然。 请概括层意:写对田园生活的总结和赞美,也是对官场生活的否定。 少 无 适 俗 韵,性 本 爱 丘 山。少年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 误 落 尘 网 中,一 去 三 十 年。(不慎)误落(在)尘世的罗网中,一去(转眼)就是三十年。 ⎣⎢⎡⎦ ⎥⎤适:适应。俗:世俗。

羁 鸟 恋 旧 林,池 鱼 思 故 渊。 开关在笼中的鸟留恋生活过的树林,养在池里的鱼思念过去的深潭。开垦 荒 南 野际,守 拙 归 园 田。荒地(在)南面的山野里,固守住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 方 宅 十 余 亩,草 屋 八 九 间。榆 柳住宅周围(有地)十多亩,(还有)茅草小屋八九间。榆树柳树 荫 后 檐,桃 李 罗 堂 前。暧 暧 远 人 村,遮蔽着后檐,桃树李树排列(在)堂前。隐隐可见远处的村庄, 依 依 墟 里 烟。狗 吠 深 巷中,鸡鸣桑树颠。依稀可见村落里的炊烟。狗(在)深巷中叫着,鸡(在)桑树的顶端鸣叫。 ⎣⎢⎡羁鸟:被关在笼中的鸟。羁,约束。旧:旧时的,过去的。池鱼:蓄养在池塘里的鱼。故:从前,这里指从前的生活。渊:深潭。 际:中间,里边。守拙:持守愚拙的本性,即不学巧伪,不争名利。归:返回。方:四周围绕。宅:住宅。十余亩:指土地。草屋:苫草的 ⎦ ⎥⎤土屋。荫:遮蔽。暧暧:迷蒙隐约的样子。远人村:远处的村庄。依依:隐约的样子。一说“轻柔的样子”。深巷:幽深的小巷。颠:顶端。 户 庭 无 尘 杂,虚 室 有 余闲。久在樊笼里,门庭里没有尘俗杂事,静室里自有余暇清闲。久在官场里(的我啊), 复 得 返 自 然。(而今)又能返回自然(了)。⎣⎢⎡尘杂:指尘俗的繁杂琐事。虚室:静室。余闲:余暇,空闲。 ⎦ ⎥⎤樊笼:关鸟兽的笼子。这里指束缚本性的俗世。复:又,重。返自然:这里指归耕田园。 一、一词多义 归⎩⎪⎨⎪⎧守拙归.园田(动词,回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顺) 二、词类活用

2022学年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7课《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7课教学设计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赏析作品的思想情感。 2、比较阅读《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3、理解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比较阅读《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2、理解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曹操、陶渊明的诗作,在我国古代灿若星河的文坛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古人说:“文如其人。”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品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而曹操和陶渊明:一个是一代枭雄,一个是隐逸之宗;一个具有统一天下的宏大气魄,一个则有崇尚自由的隐逸情怀。那么,同学们,你心目中的曹操、陶渊明又是什么样子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回忆曹操、陶渊明的作品,树立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分析《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的思想情感做铺垫。 (二)出世与入世的碰撞----赏析诗歌的思想情感 任务导引:出世与入世,江湖与魏阙,历来都是一个相互矛盾却又相辅相成的问题。说到底,出世与入世只不过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在东汉末年乱世中,曹操和陶渊明作为身份地位截然不同的两个人,他们都借助诗歌传达出了自己的心声。通过解读这两首诗,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任务设计: 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忧”什么?“守拙归园田”,“拙”指什么?为什么陶渊明要“守拙”?(课件展示) 明确:“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一个政治家身处乱世渴望招募贤才、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慷慨之叹。表面上是要借酒浇愁,放浪形骸,实际上表现出一个有雄心壮志的政治家深感人生苦短、贤才难求的苦闷心理。“守拙归园田”,“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巧”相对,陶渊明要“守拙”,即强调自己不会顺应世俗的潮流,要坚守自己的纯真本性。 2、曹操想“掇明月”,陶渊明重“返自然”,各自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课件展示) 明确:“掇明月”表现曹操思慕人才而不得的惆怅心理,“明明如月”流露出对人才的仰慕之情,在诗人心中,人才如悬空之月,明鉴宇内。明月可望不可即,即为人才难得。也反映出诗人欲得人才的迫切之情。“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自然环境,又是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与开篇的“丘山”照应,是点题之语,表明诗人对田园的向往是源自“质性自然”的生活态度。 (三)学生微写作 任务设计:请替曹操或陶渊明给对方写一封信,劝说对方改变原有出世或入世的观点。(课件展示) 明确:引导学生勇敢的站起来读自己写的小书信。

2022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

*归园田居(其一)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对于一个涉世浅显的人来讲,他沾染不良的习惯也较少;阅历世事一旦加深,那城府也随着加深。所以君子与其处事圆滑,不如保持朴实的个性;与其事事小心谨慎、委曲求全,倒不如豁达一些才不会丧失纯真的本性。 读书历事,我们从中获取什么?生活里,处处都有正面的,反面的教材。方正磊落为人,不见得比那些机关算尽的世故取巧懂得少,学得少。而是用醇厚善良真诚朴实的做人根本,踏踏实实地进步进取。大智若愚,往往是成功之道,机关算尽,反算了卿卿性命。 然而,在现实生活里,当面临重要的难逢的机会,抱朴守拙的文人心态,又通常束缚了人的手脚。其实,真正的朴拙,仍然根本在于一种责任的承负,对社会负责,为大多数人造福,关键时刻,仍需当仁不让。 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 1.文学常识 隐逸的诗人之宗——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陶靖节”;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而且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平淡自然”的诗风,把诗歌艺术提高到一种美的至境,标志着汉魏以来古代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2.写作背景 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纵观历史,许多文人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他们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以及理由。往往是在想建功立业失败后才想归返艺术,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归园田居+其一》学案

生命的诗意——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学历案 (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 【单元目标】 1.通过诵读涵咏,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语言、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中国古代优秀诗歌作品,获得审美体验,欣赏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2.学习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经典诗歌作品,借助知人论世等方法把握诗歌内涵,体察诗人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理解诗人的精神世界。 3.在学习本单元作品的基础上,联系对既往文学作品的学习,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写一篇文学短评。 【课时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能为《归园田居》(其一)标注符合诗歌节奏和情感的朗诵脚本, 并说出重音标注、情感基调确定的依据(理由)。 2.通过为诗歌标注朗诵脚本并说出标注依据,能从语言、景物、情感等角度鉴赏诗歌。 3.通过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及文学短评的写法,尝试写一篇诗歌短评。 【评价任务】 1.通过课堂完成的朗诵脚本及诵读情况评价目标1。 2.通过课堂分享的标注依据评价目标2。 3.通过诗歌短评的作品评价目标3。 【教学资源】 教材、多媒体课件、学案、黑板、粉笔 【前置任务】 1.结合课下注释,自主梳理诗歌大意,书写在前置学习单上。 2.参考《短歌行》朗诵脚本,独自标注《归园田居》(其一)的朗诵脚本。 《短歌行》朗诵脚本 朗诵脚本标注使用符号如下: 节奏:/ 韵脚:_ 重音:. 语调:升调↑降调↓平调→语气:()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气满声高) 譬如 ../朝露,去.日/苦多。↓(气沉声低)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气缓声沉) 何.以/解忧?唯有 ../杜康。↓(气沉声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气徐声柔)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气徐声柔) 呦呦 ../鹿鸣,食野/之苹。→(气徐声平) 我有 ../嘉宾,鼓瑟/吹笙。↑(气满声高)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群文阅读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生命的诗意》 ——《短歌行》《归园田居》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基础性目标: 归纳课本两首诗中作者的情感与写作思路。 拓展性目标: 能够结合诗句,从表达技巧等角度赏析诗歌。 挑战性目标: 能够联系诗人身世领悟其人生选择,并联系当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掌握诗中的艺术手法以深入理解诗人情感。 2、理解诗人不同的人生选择并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诵读,理解诗意,感受诗人情感。 2.探讨法:教师对诗句内容和思想情感进行激疑,开启学生思维,互动探讨。 3.预习法:学生结合导学案预习本课,根据提示做出思维导图,分析诗句,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 通过这两个视频,我们能够看出一个是一代枭雄,一个是隐逸之宗;一个具有一统天下的宏大气魄,一个则有崇尚自由的隐逸情怀。同是乱世的诗人,他们对人生思考与人生选择大有不同!!!今天我就以《短歌行》、《归园田居》作为切入点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情感,探讨诗人的生命追求。 (设计意图:从视频入手,引入他们不同的生命状态,从而导入本课,激发学生探究其人生选择的兴趣。) 任务一:知人论世 走进文学常识,知晓背景,深入文本。 课前学生预习两位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更加有助于同学们对本节课的整体把握。 师总结:曹操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

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任务二:初读感悟 大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诵读朗读点拨:读诗实际上是自我代入的一个过程,此刻,把你自己化作曹操或陶渊明,沉浸诗歌文本,进入诗人构建的世界。 教师明确:《短歌行》基本上是两个节拍,二二式; 明确: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语速要慢点。——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代入式诵读,用直观的方式感受诗歌。) 任务三:合作探究 (一)研读文本,找出《短歌行》的诗眼所在?鉴赏《短歌行》,分析诗人的生命追求? 1.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眼是哪一个字呢?——忧 2.那他们忧的是什么,想要归去何处呢?下面我们就来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曹操的《短歌行》那诗人为何而忧?又何以解忧的呢? 第一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唯有杜康。 明确:“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作者用“朝露”来比喻人生短暂,那么在后代诗歌中比比皆是,比如在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加体现的淋漓尽致。所以曹操的第一种忧是什么? ——人生短暂(板书:人生短暂) 3.谈到忧愁,曹操又是怎么做的呢?——“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中国诗人自古就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他们借着酒尽情挥洒着诗兴,写下了无数美丽的诗篇。那请同学们请回忆一下,都有哪些诗词是与酒相关的呢? 4.由此可见,中国的诗酒文化源远流长。,曹操忧人生短暂从而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呢? 明确:谈到曹操想要招纳人才,为自己所用,那老师想问问你是在哪句话中所知道呢? 明确:第二小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