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归园田居》导学案

《归园田居》导学案

《归园田居》导学案

《归园田居》导学案

一、导入

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因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有位著名的文学家也曾经做过重要的人生选择,他选择的是舍弃官场回归田园,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这个人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归园田居》(其

一),学习他的舍与得。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自读释疑,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2、理清思路:

(1)为何而归?

(2)归向何处?

(3)归去如何?

四、品读诗文,赏析探究。

(一)诵读、思考:为何而归?

——因为热爱田园,厌恶官场。

误落:从一个“误”字中,你能读出什么情感——沉痛、悔恨。尘网比喻官场,官场是很多人追逐的对象,但诗人却为什么将之比喻

成网体现出一种怎样的感情——对官场的厌恶。而且诗人被网住了多少年三十年,尽管有夸大,但可以感觉到诗人极端的厌恶,不自由的情感。你能否读出这种感觉应该重读哪些词(再读,齐读) 羁鸟、池鱼:羁是什么意思笼中鸟、池中鱼。这实际上也是诗人的一种——自比。鸟和鱼本来应该是自由自在的,但现在却成了“笼中鸟,池中鱼”,所以他们特别渴望自由,所以应该重读——恋,思。(诵读,齐读)

诵读是情感的艺术,所以,同学们首先要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作者。

追问:诗人既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又为何要出来做官?

看大屏幕,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当时社会背景。学习诗歌,也要学会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往往是解读诗文的有效突破口!

3、他归园田居的`目的是什么呢?

为了获得个性的自由,为了保持人格的独立,为了保持品格的高洁!

陶渊明一共做官十三年。

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这十三年,是理想如镜中花、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及的十三年。

这十三年,也是他的自由和个性被束缚,人格被压抑的十三年。

最终,405年的一天,他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潇洒回归田园。

(二)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齐读)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白描手法,清新质朴。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

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三)归去如何(

齐读)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品格上的高洁和正直。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五、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六、再读体味,深切感受。

1、请带着对诗人生平的深切感受来再次美读诗文。(学生个读,教师范读。)

2、请带着感情来背诵这首诗。

七、结束语。

海子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法国诗人兰波说:生活在别处,选择和舍弃都是为了追寻心中的理想!陶渊明找到了心中的园田,希望我们也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愿在这仅有的一次生命里,能遵从自己心灵的召唤,不白活一回。把这句话送给大家。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以“心灵的召唤”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归园田居》导学案(教师版)

《归园田居》导学案 编制人:审核人:课时安排:1课时使用班级:A班班别:高一( ) 姓名:学号:学习小组: 【预学案】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2.感知诗歌意象的运用,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及诗人情感。 3.了解诗歌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情感。 2.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情景交融的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让学生感知诗人的田园情怀,了解他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2.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感知诗歌意象的运用,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及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二、学法指导 走近作者: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在其成长过程中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在这两种矛盾思想的影响下,他四仕四辞,加之其所处年代时局动荡,仕途险恶,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诗人最终厌倦官场,于41岁(到任彭泽县令八十一天)毅然辞官,从此隐居,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耕于前,妻锄于后”。于六十三岁辞世。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教学方法:讲授、探究;多媒体课件教学。 三、自主学习 预习检测,落实字词。

《归园田居》导学案教师版

《归园田居》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清脉络,知人论世,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意象,体会意境;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赏析写景的技巧并运用到写作上来。 3、领会陶渊明用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的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预习诵读诗歌,正音;结合课下注解,疏通全诗大意。 2、反复吟咏,围绕课文重点内容,独立思考,合作讨论,探究质疑。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重点难点预测】: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赏析写景的技巧并运用到写作上来。 2.体悟情感,领会陶渊明用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的艺术手法。 【知识链接】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作品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后家道衰落。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曾三次辞职。四十一岁时,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只当了八十多天彭泽县令,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退隐之后,他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这段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终至炉火纯青。《归园田居》组诗,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上课之前给大家做一道选择题,这两幅图片一幅是官印,一幅是锄头。你大学毕业后选择哪样?(生答)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官印,东晋诗人陶渊明却选择了锄头,辞官归隐,躬身南亩,做一个作诗的农夫。今天,我们就

(完整版)《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教师版)

归园田居(其一)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 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拓展探究,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2、背景链接: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3、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诗文(注意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学生推荐代表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分小组研究,推荐代表发言评论,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1、借助工具书,识记字音。 羁.鸟()守拙()暧暧()樊笼() 2、根据下列注音,在句子的空缺处填写正确的汉字。 ⑴守zhuō( )归园田⑵鸡鸣桑树d iān() 3、解释重点词语。 韵:本性、气质;守拙: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暧暧:昏暗、模糊;依依:轻柔而缓慢地飘升;尘杂:尘俗杂事。 二、赏析诗文(合作探究) 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讨论、明确:(1)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1、(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2)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3)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①释义:“误”有失误、错误之意,②描述:“误落尘网中”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

《归园田居》导学案

《归园田居》导学案 《归园田居》导学案 一、导入 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因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有位著名的文学家也曾经做过重要的人生选择,他选择的是舍弃官场回归田园,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这个人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归园田居》(其 一),学习他的舍与得。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自读释疑,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2、理清思路: (1)为何而归? (2)归向何处? (3)归去如何? 四、品读诗文,赏析探究。 (一)诵读、思考:为何而归? ——因为热爱田园,厌恶官场。 误落:从一个“误”字中,你能读出什么情感——沉痛、悔恨。尘网比喻官场,官场是很多人追逐的对象,但诗人却为什么将之比喻

成网体现出一种怎样的感情——对官场的厌恶。而且诗人被网住了多少年三十年,尽管有夸大,但可以感觉到诗人极端的厌恶,不自由的情感。你能否读出这种感觉应该重读哪些词(再读,齐读) 羁鸟、池鱼:羁是什么意思笼中鸟、池中鱼。这实际上也是诗人的一种——自比。鸟和鱼本来应该是自由自在的,但现在却成了“笼中鸟,池中鱼”,所以他们特别渴望自由,所以应该重读——恋,思。(诵读,齐读) 诵读是情感的艺术,所以,同学们首先要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作者。 追问:诗人既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又为何要出来做官? 看大屏幕,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当时社会背景。学习诗歌,也要学会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往往是解读诗文的有效突破口! 3、他归园田居的`目的是什么呢? 为了获得个性的自由,为了保持人格的独立,为了保持品格的高洁! 陶渊明一共做官十三年。 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这十三年,是理想如镜中花、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及的十三年。 这十三年,也是他的自由和个性被束缚,人格被压抑的十三年。 最终,405年的一天,他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潇洒回归田园。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的一首代表作。下面是《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和方法,而且初中阶段已学过陶渊明的诗歌和散文,粗略了解了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特点和隐士思想,但学生知识面还不是很开阔,对于理解作者的情感,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汲取诗歌等古代文学作品的精华,从而对自己的人生形成积极有益的影响和启示还有一定得难度;对作者甘于贫困而悠然自乐的人生境界还难以真正的理解在这种现状下,主要尽可能地将学生已有的材料调动起来,重在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分析,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多阅读和思考,少听一些说教通过他们的阅读,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教学难点: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退隐,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 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归园田居》《饮酒》等 三、朗读课文 四、文本分析 1、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围绕“归”我们思考四个问题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2)为何归来? 明确:

归园田居 导学案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讨论解问】 俗话说:“眉目传情”诗歌的题目就像人的眉毛和眼睛。那么,Array“归园田居”这个标题告诉了我们那些信息?题眼是那个字?并随思 维脉络进行探究。 明确:归。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1)从何而归? 找出诗句,用原诗诗句回答。这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有些 什么样的字让你能体会到他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久 分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对自己整个前半 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 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夸大了数字,说 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而归?找出诗句 明确:讨论: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作者说“误 落尘网中”,岂是一“误”字所能解释? 提示: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 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 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在这样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 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精 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明确:养家糊口,大济苍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词语含义、特点、情感) 明确:①“羁鸟”是关在笼中的鸟;“池鱼”是禁在池中的鱼。 ②特点: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也暗示 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羁鸟”、 “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③运用比喻说明作者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 “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 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3)归向何处? 明确: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复得返自然 找出有关描写田园的诗句(齐读) 提问:诗人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田园风光? 土地、草屋近静视觉寓 榆柳、桃 李情 村庄、炊烟远动听觉于

陶渊明《归园田居》导学案

班级姓名组别编写人及校对人:王国瑛 《归园田居》主题导学案 【学习主题】 田园诗的鉴赏方法 知识:了解诗人背景;诵读感知内容;体会情感。 能力:掌握田园诗的鉴赏方法;分析诗中所运用的手法。 情感:引导学生客观地理解陶渊明的辞官归隐;学习诗人洁身自好,坚持真善美的价值取向。 【自主学习】 1、东晋时代背景: 东晋朝廷:政治腐败、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 官场现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 门阀政治:门阀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它萌生于后汉,形成于魏晋。曹丕为代汉作准备而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后来逐渐成为世家官僚垄断选举的工具。为了取得世家官僚的支持,司马氏对他们采取笼络和放纵的政策。司马炎建国后,继续实行这一政策。因而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门阀士族拥有特权并与庶族保持着严格界限。政治上,他们累世做职闲望重的高官;经济上,按官品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人口,并且不向国家纳租服役;社会地位高人一等,不与无特权的庶族(又称寒门)联婚和同乘共坐。为了保护自己的特权,他们特别注意门第。他们垄断政治,排斥庶族寒门。庶族即使做官以后,依然受到士族的歧视。至于那些不愿巴结士族的庶族地主,便一生沉滞,永无晋升的希望。 3、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多途径搜集资料) 早年:“大济苍生” 中年:“误入歧途” 晚年:“归隐田园”

【合作探究】 1、文章的题目像一个人的眼睛,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本诗题 目中哪个字能作为题眼? 2、从题眼所蕴含的信息中,你还能想到什么问题呢? 3、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是如何搭配,又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情的是哪一句? 4、“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拓展导学】 思考:面对困境,屈原选择了投江,曹操却锐意进取,陶渊明选择了归隐, 有人说陶渊明弃官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选择,也有人说他的选择是勇敢高 洁的,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的这种弃官归隐的人生选择的?你认为他的 做法是否值得赞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归园田居(其一)》 导学案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才干目的: 1.可以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2.感知诗歌意象的运用,了解情形融合的艺术作风及诗人情感。 3.了解诗歌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二〕进程与方法目的: 1.经过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掌握诗人的情感。 2.经过揣摩言语、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情形融合的特征。 3.以引导为主,先生体验为辅,引导先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提高先生的审美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能让先生感知诗人的田园情怀,探求陶渊明人生选择的时代意义,领悟其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 2.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厚先生的文明沉淀,领悟诗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决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对立黑暗,辞官归田,不与黑暗的下层社会随波逐流,热爱田园生活的肉体,同时要逐渐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构成才干。 二、知人论世 请结合所学知识,用以下句式简明引见陶渊明, 陶渊明是 。〔从思想、性情、朝代、喜好等方面来引见〕 三、初读诗歌,思索: 我们经常说文章的标题就似乎一团体的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以为«归园田居(其一)»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诗歌围绕这个字写了哪些内容? 四、析读诗歌,思索: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 〔2〕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用到了什么修辞?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4〕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5〕〝三十年〞依据课本注释应为十三年,诗人为何如此说呢? 〔6〕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了解? 五、品读诗歌,欣赏田园风景 〔1〕请大家联想或想像,陶渊明为我们描画了〝归去后〞是一幅怎样的田园风景?(用原文的诗句回答) 〔2〕诗人笔下的田园风景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剖析。 〔3〕仿写,细品田园情味 在陶渊明看来:

《归园田居》导学案含答案

《归园田居》导学案含答案 《归园田居》自主学习任务单 班级:姓名:小组:代号:评价:_______ 【新课程标准与考试要求】 1.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 2.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 3.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1. 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2.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背诵整首诗。 【学习重难点】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精神,同时要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2. 通过诗中形象及描写手法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自主预习案】 一、教材自学 1.作者简介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时期是一个政治高压的时代,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因此,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 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他还有一个称号叫“五柳先生”,缘由是他家门前有五棵柳树。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而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2.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二年,亦即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 课文所选的是第一首,从内容上看,它带有开篇和总括的性质。 二、微课助学 观看微课(名家朗读)解决生字词,并且参看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借助工具书,查下列字的读音和意思。 韵 羁 拙 荫 嗳 颠 樊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思考:1. “归园田居”的意思明确的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 2.浏览全文,尽量用原文原词来回答: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四、在线测学预习结束后,通过平板电脑完成对本课的“在线测

《归园田居》导学案

我思考,我存在我参与,我精彩我展示,我快乐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成都七中八一学校张伟 导学目标: 1.学生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通过导读,温故知新,调动已知去感受陶渊明的形象;通过齐读和听读,在感知诗歌内容和感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诵读,揣摩字句情感,体会诗人感情;通过译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感受田园风光,体悟生活情趣,品味诗歌意境之美。进而初步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学生通过悟读,抓住“樊笼”和“自然”的象征意义,探究并反思陶渊明思想对于生存困境中现代人的积极意义。 导学方法:反复吟诵读写结合指导点拨合作探究互动体验 导学过程: 一、导读我愿温故知新 倾听“我的故事”之《那些年,我和陶潜的四次相遇》,结合初中和今天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思考: 此刻,我心中的陶渊明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二、诵读我能体会感情 1、齐读感知诗歌内容 (1)填空(关注题目,寻找题眼) 我寻找到的题眼是______________。 (2)填表(勾划概括,理清思路) 项目 概括回答范围主要表达方式内容 为何而归本性守拙1-8句记叙 归向何处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归去如何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听读感受感情基调 我感受到这首诗的的感情基调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诵读体会诗人感情 诵读方法: (1)感知诗歌内容,感受感情基调。 (2)划分诵读节奏,注意诵读技巧(节奏:五言诗歌的节奏为二二一或二一二;技巧:读出重音,韵脚要拖长,声音要响亮,要读得抑扬顿挫)。 (3)揣摩字句情感,再现诗人感情。 诵读示例: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1)这四句写为何而归,结合全诗的感情基调,总体上要读出诗人醒悟后的释然与欢愉。(2)节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技巧:需要重读的字有“无”“爱”“误”“去”,“山”和“年”是韵脚要拖长。 (3)“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要读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和向往之情;“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要读出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之意和对黑暗官场深沉的厌恶之情。 运用诵读方法,依据诵读示例,在小组内部交流诵读,并推举代表在全班展示。

归园田居导学案

《归园田居》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学习目标 ⑴、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⑵、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⑶、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2、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3、学法 吟诵分析法 4、知识链接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滑阳柴桑人,自称为“五柳先生”,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后家道已衰落。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 苍生”的雄心壮志。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 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曾三次辞职。四十一岁时, 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更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 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山,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诗人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 这段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终至炉火纯青。晚年,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阐明社会理想。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是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这虽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要求,也反衬了现实社会的黑暗。 陶渊明的思想较为复杂,但主要的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使他早期具有济世之志,几次出仕,正是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思想的体现。退隐后,儒家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思想又成为他的精神支柱。他的道家思想,继承了正始以后道家精神批判现实、否定现实的一面,但其中老庄的消极避世、清静无为、顺适自然的思想,又给予他以消极的影响。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二、导学过程 1、字音_ 羁(ji)荫(yin)暧(ai)墟(xu) 2、讨论鉴赏: ⑴从何而归?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 的什么态度?

【高中语文】《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明志士与隐士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1.通过诵读和想象,赏析诗歌意境之美,感受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2.知人论世,对比分析《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两首诗中诗人不同的人生选择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探寻两位诗人的人生价值追求,获得人生启示。 1.重点:赏析诗歌意境之美,体会诗人归隐前后的思想情感。 2.难点:对比分析诗人不同的人生选择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探寻诗人的人生价值追求。 1课时。 课前学习任务一: 1.反复诵读《归园田居》(其一),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对照《短歌行》,完成下表。 体裁题材感情基 调 节奏押韵语调主题 《短歌行》四言古 诗 抒情 诗 忧愁激 昂 短促 四句一换韵,变化 丰富 多降调 有变化 渴望贤才 建功立业 《归园田 居》(其 一) 2.“归”是本诗诗题的题眼,请以“归”为核心提问,并尝试用诗中的句子回答。

课中学习任务一把握意象,赏析诗境 1.哪些诗句描写乡村田园生活?诗人选取哪些意象描写田园? 2.诗人选用这些意象展现了怎样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1)“十余”“八九”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1)为何诗中写榆柳桃李,却不写松柏梧桐? (2)榆柳怎么会“荫”,桃李怎么会“罗”?分析“荫”和“罗”的表达效果。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1.如果此时你也站在陶渊明所在的位置,凝神远眺,请你描绘诗境和你的感受。1.赏析这两句的表现手法。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1.写田园生活,不写人,也不写虫吟鸟唱,只选取极其平常的狗吠鸡鸣,体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3.这八句用语平淡自然,运用白描手法,历来为人称道,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课中学习任务二联读探究,领会诗心 在我们的印象中,农业生活是辛苦的。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陶渊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农耕生活真的那么闲适自在吗?请联读《五柳先生传》(节选)和《归园田居》(其三),探究诗人的真实处境,体会诗人的真实情怀。 《五柳先生传》(节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联读以上材料,结合本诗,从物质条件、耕作情况等角度分析陶渊明“归园田”后的真实处境。 2.综合以上分析,你怎么看待陶渊明“归园田”后的生活?

xx省xx区高中语文归园田居导学案粤教版必修3

《归园田居》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情感脉络。 2.学习陶渊明用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的艺术手法。 3.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田园生活无限热爱欣赏之情。【学法指导】 1.吟咏诵读 2.品味鉴赏 3.问题探讨 【课文助读】 1.走近作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被称为“平淡之宗”,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2.知人论世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后家道已衰落。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曾三次辞职。四十一岁时,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 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诗人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这段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终至炉火纯青。晚年,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阐明社会理想。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是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这虽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要求,也反衬了现实社会的黑暗。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3.知识补充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色彩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的手法;鲁迅的作品,也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如鲁迅《故乡》的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寥寥数语,几笔勾勒,不但将故乡的深冬阴 晦天色笼罩的原野,尽收笔底;而且字里行间,表露了蕴含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悲凉。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含部分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归园田居(其一) 小组:组号:姓名: 【课标解读】 本文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本任务群旨在引导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感情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学习目标】 1.回忆、复习陶渊明的相关知识,阅读写作的相关背景。 2.通过划分诗歌题目的层次,找到“诗眼”,根据“诗眼”梳理诗歌的大意和层次。 3.通过诗歌中的意象感悟诗歌意境,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 4.通过对本诗的赏析,初步掌握“田园诗”的特点。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又名,字,自号谥号。(朝代)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实,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开创 诗派,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诗的风格:质朴、平实、清新、自然。代表作品:《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

名人评陶渊明 知识链接 青少年时期——“佐君立业”(28岁以前)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大司马,祖父、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但陶渊明的父亲死得早,渊明少年时,家运已衰落,“少而贫苦。”虽然物质生活贫乏,但陶渊明的精神生活却很丰富。他学习儒家《六经》,学习《老子》、《庄子》,“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颇有“佐君立业”的政治抱负。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学仕时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彭泽令(29--41岁)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晋代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29岁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由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最后一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官归田。 归田时期——五柳先生(42--63岁) 陶渊明归田之后,即在家乡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并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亲自撰写《五柳先生传》这一著名的文章,用以明志。这使他改变了鄙视劳动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劳动的价值;也在与农民的共同劳动和交往中,对他们产生了亲切的感情。在他晚年,生活贫困,“老至更长饥”,但他不受“嗟来之食”,拒绝权贵的馈赠,表现出君子固穷的志气。诗人仙逝——靖节先生享年63岁 陶渊明辞官回乡后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鉴于他的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人称之为“靖节先生”。(靖,在古代有“报”的意思。靖节,是保守节操,显身立志的意思。这是后人的敬称。) 一、明确字音、词义。 1.给画横线的字注音: (1)羁.鸟( jī)(2)守拙.( zhuō)(3)荫( yìn ) (4)暧暧(ài )(5)墟里( xū)(6)樊笼( fán ) 2.解释下列画横线的词语 少无适俗韵迎合 误落尘网中此处指仕途 羁鸟恋旧林笼中鸟 守拙归园田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榆柳荫后檐遮挡 暧暧远人村昏暗、模糊 依依墟里烟轻柔而缓慢的飘升 虚室有余闲空室 久在樊笼里比喻官场生活 复得返自然指田园生活 二、文本研读 (一)朗读本诗,用“/”划分节奏,用“”标出韵脚。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二)古今异义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古义: 今义:

《归园田居(其一)》 导学案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素养目标 1.积累基础知识,品味诗歌语言,熟读成诵,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理清思路,理解诗歌的主旨,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积累陶渊明名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1.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主旨,了解陶渊明的创作风格。 2.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一、走近作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陶靖节”;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 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而且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平淡自然”的诗风,把诗歌艺术提高到一种美的至境,标志着汉魏以来古典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二、了解田园诗: 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百姓、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而李白、白居易、辛弃疾、苏轼等大诗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 三、了解背景: 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四、解题: 《归园田居》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五、名家点评 (1)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北宋文学家苏轼 (2)晋人多放达,独渊明有忧勤语,有自托语,有知足语,有悲愤语,有乐天安命语。——清代诗人、学者沈德潜 (3)《归园田居》只是把他的实历感写出来,便成为最亲切有味之文。——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梁启超 (4)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现代作家、学者林语堂 六、积累基础知识: 1.字音 羁鸟(jī) 守拙(zhuō) 荫后檐(yìn)暧暧(ài) 墟里烟(xū)狗吠(fèi)樊笼(fán) 2.古今异义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共3篇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共3篇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1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归园田居》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这部诗篇以描述田园生活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于政治乱局的不满,同时也展现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这部经典之作。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年至427年),字元亮,籍贯东海郡(今山东省即境内),晋代吴兴人,西晋陶侃的后代。他是唐代初年著名的文学家,文学理论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他的创作涵盖了文学的各个领域,包括诗歌、散文、文论、典籍等等。他以清新淡泊、崇尚自然的风格著称,成为了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 二、作品概述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南朝宋时期。这首诗通过叙述田园生活的美好,表达作者对于社会权贵的鄙视,对于乱世之苦的不满,以及对于自由自在的生活追求。 整首诗篇分为三段,第一段描绘了作者抛弃官场,回归乡土的

一片热情和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第二段描述了田园生活的点滴,生活乏味却充满诗意。第三段以荀子的曰:“舜发于畎,尧耕于野”,表达了作者对于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和推崇。这首诗富有美感和意味,纯朴自然,充满了田园生活的情趣和意趣,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意识。 三、文化解读 一、田园生活的美好。《归园田居》以田园生活为主题,抒发了其美好与向往。田园生活是中国文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它不仅仅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更代表着人们对于自然、原始、简朴的向往和追求。 二、反映时代矛盾。《归园田居》写于南朝宋时期,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而陶渊明也因此在诗篇中表达了自己对于时代问题的不满和反思。 三、自由自在的精神。《归园田居》中展现了陶渊明推崇的自由自在的精神,他认为自然淳朴、人间清平是人类最初的追求,也是最大的幸福。 四、表达人文情怀。陶渊明的文学风格清新淡泊,许多诗篇中体现了他对于人文之情的深挚感受。这种情感使得陶渊明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而此种关怀也体现着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社会责任感。 四、鉴赏分析

归园田居导学案答案

《归园田居》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诗中意象的解读把握诗歌的意境,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2、合作探究,初步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重点) 2、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不与当时黑暗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难点) 【学习过程】 【自主检测】 1、作者简介: ①陶渊明:(365—427),又名___ __,字___ ___,自号_ ____ _,谥号_ ___。_ (朝代)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实,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开创诗派,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②同学们课下自主预习,了解更多关于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2、给加点的字注音: (1)羁鸟()(2)守拙.()(3)荫.() (4)暧.暧()(5)墟里()(6)樊.笼() 少无适.俗韵:误落尘网 ..中: 羁鸟 ..恋旧林:守拙.归园田: 榆柳荫.后檐:暧暧 ..远人村 依依 ..墟里烟:虚室 ..有余闲: 久在樊笼 ..:. ..里:复得返自然 【引导鉴赏】 一、诵读诗歌,把握诗眼 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本诗的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解释诗歌题目),那么这首诗歌的诗眼是。 二、品读诗歌,体会感情。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⑴诗人从何而归? ⑵诗人为何而归? ⑶诗人归向何处?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幅美丽的图景。 ⑷诗人归去如何? (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品诗艺 总结分析《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的艺术特色(艺术手法): 四、拓展延伸(一)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③。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④。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⑤。常恐霜霰至⑥,零落同草莽。 【注释】①野外:这里指农村。人事:人际交往,这里主要指与官场的来往。②轮鞅(y āng):鞅是拉车的皮带,这里指车马。③尘想:入世做官的想法。④墟曲:即指村落。披草:拨开野草。⑤我土日巳广:我开垦的田地一天天在扩大。⑥霰(xiàn)小雪珠。 ⑴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受? ⑵诗人是怎样来表达乡村生活宁静的? 延伸拓展(二)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刘攽(bān),庆历六年进士,曾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①淡磨:恬静安适。淡,安静。②檐楹:这里指房屋。檐,房檐。楹,房屋前面的柱子。③更作:化作。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相关主题